全媒体教育

2024-05-23

全媒体教育(通用11篇)

全媒体教育 篇1

摘要:全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媒体整合趋势下的广告教育也应顺时而为。文章分析了目前广告教育中的问题, 提出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教育模式, 使“行”“知”在选课制、学分制、学制弹性化管理模式的配套改革下有效融合, 力求使广告专业的学生能更适应媒体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全媒体,通识教育,专业分轨,学分制,弹性学制

一、全媒体时代的广告业

全媒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对中国广告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世界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 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运作方式, 同时也对我们的广告传播理论、创新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web2.0到web3.0, 从三网融合到物联网高速发展, 媒介生态呈现“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新格局, 网络视频等互动传媒提供了让消费者续写创意、体验并参与广告行动的可能, 由此新的消费体验心理、媒介演变规律及新媒体广告技术等都成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再看我们面临的新媒体下长大的学生, 他们从小熟悉电视、电脑、手机、网络;购物“团购”、交友“人人”;习惯随时上网“搜”求答案, 获得的信息既丰富又迅捷……这都要求教师不能再守着几年前的PPT吃老本了, 其思维方式重在整合与创新, 并组织学生有效地交流, 学生希望获得方法去创意和提升自己;广告教学要打破二元对立的单向灌输模式, 在全媒体下形势下尊重学生个性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二、“知”“行”两难的广告学科模式

全媒体时代媒介内容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催生了受众需求和媒介产业经营的多元化, 这种全面、多元的特性亟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进行广告整合传播;同时产业细分、受众的碎片化又需要掌握多种媒介技术的广告创意与制作专才, 这对仅仅只有四年学制的广告本科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论。

“通才”与“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知”或“行”) 一直是广告教育争论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中国广告教育可分“工匠型”和“学院型”。前者侧重广告技能后者侧重理论知识。毋庸置疑, 广告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如果广告教育注重多学科的融汇, 以通识教育为核心来培养学生, 则无法界定自己的专业主义。因此走专业主义或通识教育路线似乎成了两难。

三、“知”“行”结合的教学理念

广告学者陈刚认为, 广告学教育应坚持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理论研究和操作训练相结合。面对媒体整合大趋势这个观点值得信奉, 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两点:

其一, 很多通识教育只开设一些美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概论式课程, 并分散在各学期中与实践类课程交错, 学生只蜻蜓点水般稍做涉猎, 与专业学习呈油水分离状况, 不少同学感到什么也没学到, 反而时间被理论和实操两种模式所割裂。

其二, 实践教育不再是笼统的一项任务。我们今天立足的媒体不仅是平面和视频、音频, 甚至也不仅是数字的, 而是融合的。随着媒体整合和市场细分, 实践教育应包括广告学下的各门类:市场营销、项目执行、公关策划、创意设计、平面、影视制作、电子商务等等, 如果一一去实践显然力不从心;而对文理统招的学生来讲也非人人适用, 这就提出了实践教育的矛盾焦点:媒体大融合下实践项目的细分——学生多样而个性。

首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 其性格、兴趣特长都各有不同, 如有些欲做市场的学生化了大量精力仍难以完成视频的拍摄和编辑;有些理科同学生对网页编程很有天分, 而让他创作文案却百般无奈。其次, 实践教学还往往会滞后于实践本身, 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你还没毕业就发现自己已落伍了, 因此进行媒体融合策略力的培养, 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新媒体或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驾驭规律。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欲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又有媒体整合下的实际操作技能, 还懂创意设计、视觉表现、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无所不能的广告超级人才, 对任何一所四年制本科高校, 都是不太可能的。

四、开放及共享使“行知有效”融合

在全媒体形势下如何培养出高素质 (而不是超级) 广告人才呢?我想无论是侧重“通才”与“专才”, 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都应将多样化、差异性的“学生”考虑在先, 不仅是关注院校的特色和资源, 还应是“学生能否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这就要求允许学生有专业方向的选择和职业规划的自主性, 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有配套的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模式作保障。

1. 通识教育先行

广告学集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新闻学、美学、市场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 因此它需要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打底。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它打通学科界限,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广告学科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宜加大相关学科的知识比重, 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 这是第一层次的素质通识教育。

同时基于广告学科丰富的门类特性, 我又提出第二层次的“学科通识教育”, 亦即在本科一二年级教授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广告业全景式的流程及广告规范等最基本知识和广告业必要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广告史、心理学、文案写作、创意设计原理、媒介管理、广告效果、品牌推广、广告法、整合营销传播等。

2. 分层定位

从大三开始, 针对不同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学术”和“职业”的分层定位, 前者毕业后继续读研或考博, 然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后者则直接就业。据此教学安排会有所侧重:前者注重理论研究, 毕业时提交研究论文并答辩;而后者注重实践, 毕业时可提交自己的项目成果, 不一定要学术论文。

3. 重要的独立活动期

传统课程设置用同一模式向社会输送整齐划一的人才, 因学生个性的多样和广告交叉学科的庞杂, 致使广告教育难免错位, 如没兴趣的课程学得很辛苦, 而有意深入的方向又苦于没有路径和时间;另外更普遍的尴尬是:相当多的学生经过高考激战进入高校, 按部就班上了几学期课后, 反而越来越迷惘起来, 他们不知自己的优势, 也不知追求的方向, 这在心理学上叫“青春期同一性形成的滞后”, 这里纵然有应试教育的遗患, 但高校僵化的课程体系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也是因素之一。

因此, 安排大二暑期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 对广告的模块方向、自身特长、择业意向都有所考量, “逼迫”为大三的专业分轨作准备。实习期可弹性掌握, 如有难得的创业项目或海外交流机会, 可申请休学一个学期或一年, 这虽在管理层面会有一定的繁复, 但站在学生立场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经过这一段实践, 学生对自我、对学科都会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一方面明确了今后的职业方向, 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 再回到校园就能有的放矢地学习, 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说这是学生思考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沉淀期。

4. 专业教育的分轨制

全媒体大环境下来审视广阔而细分的市场需要, 迫使我们对广告人才培养加以分轨教育。借鉴先进有效的美国模式, 国内广告专业亦可分为广告营销和管理、广告策划和设计两大模块。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和实习思考确立专业方向, 并选择进一步深入的课程。有时还可以跨学科、跨学院地选课:如“计算机动画设计制作”可以去软件学院听讲;管理类的课程去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你会收获颇丰;而若对广告营销很有兴趣, 不妨去经贸学院选听“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所有选课达到规定学分, 视为合格准予毕业。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管理, 在大一时就选修大三的专业课程, 以腾出更集中的时间去实习, 或提前毕业。

5. 学分制、选修制和弹性学制的保障

要保障广告学生切实有效地分层、分轨、选课的顺利实施,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配套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以培养方案为指南, 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进度,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当达到学分要求且思品鉴定合格后即可毕业。这种延长学制或提前毕业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是难以实现的。当然由此也会牵一动百地带来教学计划、课程、学籍、成绩、考试、教材和收费制度等多方面管理上的重大变革, 但为了学生是值得去做的。

学分制教学管理克服了以往课程设置僵化单一和修业年限制约等简单不合理的地方, 更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的人本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更紧密结合发展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杨明刚.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广告.2007, (10) :138-140

[2]戎青, 郑丽勇.广告教育的焦虑:2010广告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0, (10) :142

[3]陈刚.提升广告教育效果的两大关键环节[J].广告人.2005 (9) :115

[4]舒咏平.新媒体广告趋势下的广告教育革新[J].广告大观 (理论版) .2008, (4)

[5]程宇宁.广告学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J].广告大观 (理论版) .2008, (4) :4

全媒体教育 篇2

摘要

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可谓最有观众的媒介了,据调查我国电视机数量世界第一,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关键词:传媒现状;网络电视;全媒体;营销策略

一、我国传媒行业和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约为54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1%。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6%,达到6300亿元。

从传媒产业的分类看,传媒产业涵盖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以及广告等多个行业,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新媒体是目前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二)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009 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行业逐渐进入质变阶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从细分行业来说,出版、有线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有线网络的省网整合都限定在2010 年底前完成。政策导向与行业自身发展都迫切需要传统媒体打破区域垄断、跨地区、跨媒体整合资源,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媒体集团。另一方面,以网络游戏、动漫娱乐、影视制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机勃勃。这些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产业都受惠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增长前景。

(三)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从政治化走向平民化,从新闻报道转为新闻解读与深度分析。进行差异化的电视媒体定位成为新的趋势,如浙江卫视和广东卫视的“财富”定位、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定位、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东方卫视的“体育”定位等等,同时符合各地方特色的活动营销逐渐被我国各级电视媒体所重视和应用。

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了解并整合网络的优势,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二、全媒体的概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形式日渐多样,视频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用户体验,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玩微博等等,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竞争的同时,媒体之间也不再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全媒体,就是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简单说,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图、文、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全媒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都在为三网融合做着积极的准备,融合以后互联网拥有制作视频的牌照,广电网有了通信的资质,电信网涉足视频和互联网领域,这种情况下,视频的制作不再是电视媒体的特权,互联网和电信网也可以参与其中,在传播的渠道上,互联网对于视频传播已经占有先发优势,电视媒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之竞争,值得思考。作为电视媒体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准备,应对挑战。

(一)实施全媒体战略

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今后竞争的态势,全媒体战略有助于解决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问题。

1.全媒体的实施

“台网互动”模式是目前电视媒体全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电视媒体依托自己特有的资源开办网络电视台,实行资源共享,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开拓了接触受众新渠道的同时又增加了广告收入。

2.节目内容建设

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是视频节目,要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在节目内容上深挖掘,出精品。第一,两个平台的建设,即“节目内容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节目内容平台的建设增加了节目的数量,同时也使节目内容具有了多样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互动平台的建设能够使观众和主持人(媒体)有及时的交流,能够使媒体最快地了解观众的想法,改进自己的节目,解决以往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缺点。第二,节目的定制化。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节目的定制化,即可以点播和回看,这一点互联网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电视媒体的节目通过三网融合也可以实现定制化的收看,弥补这一不足。第三,提高节目质量。互联网与电信网都有了制作节目的牌照,电视媒体为了确保优势地位,节目内容方面就要给予足够重视,丰富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才能富有竞争力,抓住受众的眼球,减少观众的流失。

3.为多种形式终端提供内容

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接收终端的限制,只能通过电视机来收看电视节目,如今,由于各种媒体的竞争加剧,了解新闻和收看电视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如通过网路等媒体、手机等同样可以收看到视频内容,这就导致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依赖的程度明显减弱,为了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电视媒体应该主动做出改变,在渠道上尽可能的贴近受众,在内容上也要制作出适合各种渠道播放的视频内容。

(二)拓展盈利模式

1.广告

广告作为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观众数量被大量的分流,观众的视线在哪里广告就投放在哪里,企业在投放广告时有了更多选择,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额度明显减少,为了保持广告收入的持续性可以做如下调整。

(1)巩固传统的广告形式

传统的广告受众不喜欢原因很多,如广告粗制滥造,缺乏审美,影响收看节目的连续性等等,为了吸引观众有限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的好感,应该加强广告的审核,提高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给观众美的享受,让观众不再逃避。

(2)开发定制式的广告形式

由于三网融合的技术逐渐成熟,IP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使用人数的增加,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会逐渐普及。IP电视和移动手机都是固定对应着一个或是几个特定的观众,他们每天的收看习

惯和收看的内容都能够准确的通过电子手段反馈到视频播出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每个IP或手机相对应特定受众的偏好,企业的广告根据观众近期的需要或者偏好来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的效果会更加有效。这种形式的广告能够吸引企业加大对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额度,保持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稳定持续的增长。

2.零售

电视媒体拥有制作视频节目的资源,通过自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可以把电视节目出售给其他视频播出机构,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视频网站收看电视剧是观众很喜欢的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插播广告的影响,收看很流畅,但是视频网站很少自己制作电视剧,只能通过购买版权来播放,电视媒体把自己的视频节目做好也同样能够增加收益,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的出售就是很好的案例。另外,节目衍生品的出售也是对零售收入很好的补充,《财富故事会》的火热播出之后受到很多创业者的追捧,他们借此又推出了《财富故事会》的书籍出售。

3.付费频道

付费频道的节目个性化强,观众数量有限,但是由于付费频道的节目质量高,特定的观众对于此节目还是有持续的关注度,加之终端形式的多样化,付费频道的节目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购物平台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消费值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相对于网络购物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看到实物的演示和使用的效果,对于消费者还是有吸引力的,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电视购物发展的有利条件,电视购物平台的搭建能够使电视媒体的收入有新的来源,不仅仅停留在节目和广告投放,更多的参与到经营当中。

(三)构建品牌体系

要用经营企业的思路来经营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电视媒体数量众多,竞争异常的激烈,一般家庭有线电视的免费频道在50个左右,网络的入户到家使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观众的自主权与决定权电视媒体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想留住观众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去主动地寻找我们。

1.找定位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比照竞争对手定位,同时要结合观众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定位。例如,海南卫视的定位是旅游卫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的想法,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难免会有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经常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回到家看看旅游的资讯,看看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旅游卫视正是瞄准这部分人群,定位准确,与观众的需求吻合,而且节目质量也很高,积累了一大批喜欢旅游的观众,形成了很好口碑。

2.树品牌

树立电视台的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品牌的树立能够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形成收视习惯。在国内,最早树立品牌的应属湖南卫视芒果台,《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的支撑使湖南台奠定了娱乐江湖的霸主地位。湖南卫视2011的广告收入在30亿以上,这就是品牌带来的直接效果。树立品牌的方法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整个电视台的发展。相亲类的节目《非诚勿扰》的火热播出,让江苏卫视一跃成为省级卫视的领跑者之一。第二,直接打造电视台的品牌。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特定不可复制的资源,打造出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频道的专业化细分,带动每个频道的发展。央视品牌形象是正面、积极、权威的,观众对他有一种天生的信任,这是一般的省市电视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四、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与网路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电视媒体要想留住观众其本质就是要提高用户的粘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对观看的节目产生兴趣,进而对电视台产生信任感,最终形成收看习惯。

全媒体教育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当前,新媒体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思维和工作方式,做好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完善了大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接受的知识一般是有限的、单一的,学习的知识结构也是封闭式的、低效用的。但现在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大千世界,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教育理念的熏陶,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与能力。

(2)新媒体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现在大学生习惯于使用网络平台或者手机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从手机到 QQ 聊天软件,再到微信,受到无数人的热捧,表现其极大的便利性与实用性[2]。

(3)新媒体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以课本讲解为主,学生们经常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而现在,新媒体进入校园,成为了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论坛、导师博客等形式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利用简单的软件就可快速传输文字、图片、声音,准确、快捷、方便,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通过这些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政治理论中爱国主义以及奉献主义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所以新媒体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5)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学平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不胜数,形式多样,涵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优点,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改变了原有的对事物认知的方式,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而在网络的极大方便与诱惑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缺乏理性和独立意识,失去自我。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原有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教育制度明显落后,对新事物、新理念缺乏前瞻性和实践探究,似乎有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2)新媒体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耽误学习和前程。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学习主动性较强。所以他们习惯于上课玩手机、聊 QQ,下课后上网玩游戏等,可以说,他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有阻碍作用。

(3)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量外来文化入侵原有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民族、语言、传统的障碍。所以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国家甚至通过网络向我国广大学子传播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还有些同学借助网络的便利,考试作弊,发布谣言,恶意中伤别人,这都是缺乏良好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

(4)新媒体含有的不良因素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大大加重了工作的任务和压力。在这个盲目追求金钱、追求名利的物质社会,很多黑心媒体为了一己私利,编造低级趣味的新闻,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媒体的公众形象,还损害了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身心健康。虽然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出现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缺乏抵制形形色色诱惑的能力。这给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

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我们既可以开辟“手机论坛”和“网络访谈”等栏目,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2.2加强校園网络文化建设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2.3创新手段和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技术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政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网络思想动态,开展相关调研。此外,还应紧跟潮流,了解学生变化,及时填充内容,改进方式,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3.结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认清发展形势,理性对待其优缺点,充分利用其优势。对于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海燕.传统大众传媒载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经济.2007-04.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研究 篇4

1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要求

1.1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 中小学校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将安全教育简单理解为安全管理, 即认为学校发生安全事故, 主要是管理上出现了漏洞, 没有考虑到是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充分。有的学校虽然将安全教育列入了课程计划, 但是相比起语、数、外等主要科目,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往往流于形式, 不能产生实际效果。2) 教育者缺乏专业知识, 影响安全教育效果。在现实中, 安全教育的教育者,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 都未经过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 缺乏系统的安全专业知识, 对很多安全知识也是道听途说, 因此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3)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还是以教师或家长的说教为主, 缺乏互动性。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主要是讲解安全知识点, 没有与安全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 因此学生感觉安全教育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枯燥、乏味。

1.2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 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下要求:1) 互动性。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家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功能, 使安全教育能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技能。2) 及时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数字平台和技术, 实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数字化, 使中小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想要的安全知识。3) 多样性。除了课堂讲解外, 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和竞赛、安全教育电子游戏、安全教育影视作品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2 全媒体出版

“全媒体”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一个较热的话题, 2008年底随着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通过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4种媒介形态同步出版《非诚勿扰》, “全媒体出版”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媒体出版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对于全媒体出版概念的界定尚未明确。笔者认为, 所谓全媒体出版, 是指以现代科技为依托, 以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为目标, 整合文字、图形、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 融合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 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复合出版模式。全媒体出版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出版中的纸质图书内容在同一个时间内平移至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平台上发布, 而是根据不同媒介形态, 选择不同表达方式, 进行融合性开发。

与传统出版相比, 全媒体出版具有以下特点:1) 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读者覆盖面的最大化;2) 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出版渠道的多元化;3) 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3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策划思路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 即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增强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数字出版方面的技术成果, 开发、制作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出版物, 普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安全知识, 以提高中小学生对常见危险源的认知能力和对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 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媒体出版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3.1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 根据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富媒体编排设计和交互设计, 面向平板电脑等智能阅读终端进行全新设计呈现, 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的全新阅读体验。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 同时可以提供趣味化、游戏化、情景化的交互评测和练习。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互式数字图书能够提供便捷的扩展学习, 包含名词、术语、人物、事件、知识点的标注, 全文任意选择扩展百科和在线字典;除了提供笔记、书签、高亮等传统功能外, 还提供全文检索、学习记录、笔记分享等纸质书无法实现的功能;配合Moso Teach实现教学互动, 可查阅授课教师标注的学习指导和学习重点, 与同学分享笔记, 获得课程通知、下载课程资料;将数字图书下载到平板电脑里, 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平板电脑轻便环保, 随身携带, 一个平板电脑装下所有数字图书。数字图书学习不受终端、操作系统限制。

3.2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 用增强虚拟现实技术 (Augmented Reality, AR) , 配套制作大量三维数字模型,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纸数互动阅读, 配有语音解说、音效等, 可以运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得到全新、多维的阅读体验, 从平面到立体, 从抽象到形象, 既有知识性, 又有趣味性, 使出版物立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提高易读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增强虚拟现实数字出版开发包括两个部分 (如图1所示) :一是“图像识别工具包”和“二维码加密解密工具包”的开发。为提高目标识别和加密二维码的制作效率, 对原有识别目标制作工具和二维码生成软件进行改进, 开发出适合使用的识别目标与二维码加密整合软件。可以直接将图片与网络数据连接地址批量输入此软件, 生成可直接嵌入纸质图书中的可识别目标和加密二维码。二是内容及其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将数字内容资源储存到网络数据库, 将资源信息碎片化并加密处理。并建立用户管理数据库, 存储用户注册信息与验证信息。读者安装阅读软件后, 可通过注册或者登录纸质图书中预先设置的账号, 在线观看、操作或者下载离线资源, 实现增值服务。

3.3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以电脑、手机为终端, 实现安全教育的信息化, 做到安全知识就在身边、随手可得。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包括安全教育课程 (视频) 、安全百科知识库、安全教育讨论区、安全教育活动示范区、安全教育新闻区等板块。

其中, 安全教育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主体。中小学生面对网络资源库的海量信息, 自主学习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就需要老师通过网络课程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安全百科知识库根据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分别呈现漫画、图片、游戏等形式的资源库。安全教育讨论区包括即时讨论和延时讨论, 即时讨论类似于QQ等实时的交流工具, 可支持多人交流;延时讨论类似于博客、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 也可支持多人交流。安全教育活动示范区主要提供各地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教育新闻区主要发布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小学生安全事故警示案例等内容。

3.4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纸质读本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纸质读本, 以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编制指南, 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以及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等。图书内容编排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有所区别:低年龄段读本图文并茂, 以有趣的插图和简洁生动的语言文字吸引读者;高年龄段读本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 教给读者系统的安全知识。图书表现形式可以充分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设计绘本类安全教育读本、故事类安全教育读本、手工操作类安全教育读本等。

4 结论

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出版市场竞争将进入一个更为激烈的阶段。当然, 这之中也有很多机遇在暗涌, 以全媒体出版为导向, 并延伸至市场营销、读者培训等环节, 将它做深做透, 一定能带动新一轮的出版机遇。

参考文献

[1]刘文文.论青少年安全教育与社会安全建设[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120-123.

[2]王秀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张雨晗.全媒体出版:现状与未来[J].现代出版, 2013 (3) :14-17.

[4]陈永东.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发展趋势分析[J].出版广角, 2011 (11) :10-13.

全媒体教育 篇5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0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将现代社会带入了全媒体时代,表现出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媒介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的特点,给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全媒体技术一方面使得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对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拓展了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为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探讨,能有效解决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教育和管理理论,提升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

1国内外全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应用体系,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全媒体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全媒体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开展的层次也比较浅,技术应用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内在的资源整合做得不够到位。对全媒体背景下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研究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这种情况阻碍了全媒体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使得其发展趋势滞后于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同时在宏观发展策略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微观具体实施操作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际应用更是没有系统化和普遍化。

2高校在全媒体环境下教育和管理存在问题

全媒体环境时代,互联网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对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可以丰富思想文化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教学管理的时效性;其消极影响主要是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给学生的甄别能力造成很大挑战,一些辨别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不知所措,加大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难度。

2.1全媒体下学生获得信息的主动性与学生工作管理滞后性问题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信息量大,覆盖广,学生主动性强,参与积极性高,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也是信息的制造者。由于在全媒体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其信息来源也丰富多样,在网络信息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发言者,这种平民化、通俗化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使得传统的老师、家长主导的媒体话语权威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大部分学生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说教教育方式已明显落后,严重影响教育和管理效果。

2.2全媒体下的大量的复杂内容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缺乏有效机制全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更多地借助于网络、即时通讯软件、论坛、手机短信等媒体工具。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在交流观点和传播思想过程中,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标准降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过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减少了他们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接触。

2.3全媒体环境下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全媒体环境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大学生的生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思变,否则失去全媒体下的教育时机。

3高校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对策

我们通过全媒体环境下高校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调查与分析,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探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对工作机制的构建,从而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有效性。

3.1完善机构建设,形成全媒体信息监控的联动协调机制要确立学校党委对校园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由校党委牵头成立校园全媒体舆情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由党委领导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以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中心、保卫处为主导,以二级学院为协作,以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学生网络警察”为中坚力量的全媒体舆情联防队伍,并从物质、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这支队伍的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联动、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化解危机的良好的协作机制。

3.2构建监测研判反馈机制,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校应建立实时全媒体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主流媒介的动态信息,包括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QQ群、飞信群、微博等言论。做到:重视对主流媒介采集信息;加强筛查过滤;发挥反馈监督职能。建立信息监控信息员制度,保证信息上报渠道的畅通,切实做到对敏感信息排查仔细,科学梳理,认真分析。从实际出发,形成全媒体下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的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循环过程。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全媒体信息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3.3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主动占领校园信息发布的主阵地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信息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结合主流传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突出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媒介的交流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使主要的传播媒介成为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并且时常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当前全媒体信息的发展态势作出初步评估,提供相应指导意见,确保发挥主阵地作用。

3.4加强校园信息的引导干预,引领大学生正确的舆论方向对全媒体进入校园的信息应积极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尤其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冲击和影响。一要发挥党团组织、教师在信息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全媒体下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播积极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校园内各种媒介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尤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网站或者采用设立论坛、开博客等方式,也可以登录学生社区参与讨论。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带来的是更加轻松和谐的氛围,更加平等、民主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律意识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律意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校园信息“群众领袖”作用,发挥他们在论坛、SNS社交网络、QQ群等的网络舆论号召力与感染力,来引导舆情走向,参与各种校园讨论和交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发挥学生骨干的旗帜和引领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学生骨干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力,弘扬主流思想,推动高校信息向良性态势发展,维护校园安全与和谐,使学生形成良好自律意识,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4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全媒体时代所引起的巨大变化,始终保持对变化的敏锐性,抓住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在全媒体环境下,建立有效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来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左吕敏.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运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

[3]陈永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4]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文,2008(5).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201317)。

全媒体教育 篇6

1. 实践工作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读者群体对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现状评价, 笔者对部分院校尤其是所在学院图书馆的在校生、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并结合这些读者群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整合分析, 我们了解到, 读者对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与水平评价一般, 读者只在图书馆提供的一般性馆藏资源服务方面表示满意, 有一定认同, 而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认同上表现一般。有1/3的读者知道图书馆有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并从中受益, 其余2/3的读者漠视了图书馆的这项职能。在笔者与一些读者的交流中, 也了解到, “漠视”一方的读者群体, 并不是不看重信息素养教育, 相反他们渴望获得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问题出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单一, 脱离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特殊要求, 缺乏系统性, 无法提起读者的兴趣。如此一来, 本应两厢情愿的事情发展到了“图书馆埋怨读者不虚心学习, 读者烦恼图书馆教授的东西索然无味”。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2. 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现实工作情况如上述所说, 而实践上的无力表现也同样反映在相关研究成果中。笔者在中国知网 (学术期刊) 数据库中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 (2013-5-28) , 分别获得68篇和139篇目标文章。通过检索结果的分析, 笔者发现三个问题:一是内容问题, 介绍性、呼吁性等浅尝即止类的文章较多, 内容的深度不够;二是整体研究者单位等级不高, 缺少高水平院校图书馆研究者, 按常理分析, 水平较高的大学图书馆, 其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自然要高一些, 工作经验更丰富一些, 公开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应该更多一些, 然而从论文检索结果中却看不到, 相反水平相对较低的高校图书馆研究者似乎更关心这方面的研究;三是文献来源问题, 这里指的是刊载论文的期刊, 检索结果获得的论文多来自一般性图书情报期刊, 期刊级别不高, 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较少, 能在CSSCI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凤毛麟角了。这里又隐藏了两个问题:是针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有限而无法入选高等级期刊, 还是高等级期刊在论文采选方面忽视了这方面研究的需要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 专业的“高等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再结合各种媒体资源, 形成全方位、全时空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这将是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关键。

二、全媒体与全媒体教育

教育教学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其中, 媒介手段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这种作用又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逐渐变大, 最终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媒介种类更加多元化, 社会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都是一个拥有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的“自媒体”。高校图书馆自不例外, 它也是一个拥有丰富信息资源与多种传播媒介的“自媒体”。在这里, 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媒介与媒体是两个既有关联又相区别的概念。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技术手段, 媒体是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机构。那么, 什么是全媒体呢?什么是全媒体教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又如何依靠全媒体得到更大的发展呢?

1. 全媒体的含义。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 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 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 至此, “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全媒体”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媒介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它从之前的“跨媒体”、“多媒体”演变而来。全媒体通过传播流程的再造, 实现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和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性, 让受众获得更及时、多角度、多感官满足的媒体体验。如果我们给“全媒体”下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 那么它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多媒体) ,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社交软件等不同媒介形态 (业务融合) , 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三网融合) ,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三屏合一) ,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5W) 。总之, 全媒体实现了多种媒体、不同网络、各种终端、全部信息资源的大融合, 为受众实现一站式信息服务。

2. 全媒体教育。

全媒体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所谓“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一线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学生的认知工具, 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 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多媒体教学) 。从近几年社交媒体发展来看,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将是由多媒体教学过渡到全媒体教育 (教学) 。全媒体教育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满足受众对象个性化、多样化的一站式学习需求, 是一种综合创新的教育形式。

三、实现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攻略

1. 实现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保障。

第一, 明确发展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方针。全媒体教育要以为图书馆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为宗旨, 以全面服务于读者学习需要为前提, 以创新性技术条件为基础, 充分调研论证, 统一规划, 分阶段实施。全媒体教育项目建设要遵照国际、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高起点严要求, 经过缜密的项目设计、科学的论证研究、实际的预演试验, 而后才能全面应用。使项目建设发展保持持续性和延展性, 分步骤实现各类优质信息教育资源互联、共享。第二, 健全组织领导。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成立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业务组, 负责整体项目建设与重大事务的决策,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分项建设工作。邀请校内外知名信息网络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担任顾问委员, 为项目建设进行监督与指导, 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第三, 保障经费投入。向国家申请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争取中央财政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或部属高校专项基金) 对新兴全媒体教育项目的经费投入。各高校也要从信息化战略上认识全媒体教育的重大意义, 给予支持, 在政策、经费上予以倾斜。

2. 发展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的规划与实施。

首先, 完善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基于网格架设, 多种网络、多种终端融合, 趋向无限、可移动, 实现完全互动和海量资源存储与发布的功能。通过融合3W、通信网、数字电视、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 为高校读者提供电视节目直播、节目点播、网络三维虚拟社区、Web2.0社区、网络学习管理支持、实时网络授课等教育功能。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系统平台重点包括手机电视平台、互动平台、读者管理与支付平台、资源存储平台、教育管理平台等多个平台。支持一所高校全体读者或校际读者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移动智能终端等实现安全、稳定与高速流访问。支持在校读者和离校毕业生终身学习, 全方位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教育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宣传, 更好地服务于数字校园、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其次, 加强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馆藏资源建设。建设能够满足各种信息接收终端读者需要的数字资源。遵循网络教学发展规律, 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原则要求, 通过整合全校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各类型资源, 推进数字馆藏资源建设。通过校内各部门联合、校际合作等方式整合各高校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 实现资源数量的快速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 以及云存储、集约管理、安全高效运行。构建数字资源建设、认证标准体系和工作管理规范。探索面向校内外读者用户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实现高校服务于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 支持全媒体教育用户资源检索、定制、使用与评价等, 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最后, 建设“一站式”全媒体信息素养教育学习超市。建设全媒体“学习超市”平台的目标是打造成高校图书馆最大的网上综合教育平台, 成为全国高校网上教育平台的典范, 并通过此平台来引导读者提高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全面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信息文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读者通过全媒体“学习超市”平台系统, 不仅能够满足想要得到信息素养教育的读者群体学习、休闲、娱乐、工作实践四不误的需求, 还具有一应俱全的教育资源。只要读者在学习超市里注册, 便能使用网上的教学资源, 并且这些资源会定期更新, 及时满足读者增长的求知需要。

参考文献

[1]扈涛.教学方法导论[M].华文出版社, 2008.

[2]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3]冯惠玲, 王立清.信息检索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子沛.大数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王晓东.我国现阶段全媒体教育发展的几点构想.国际会议“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6]张国杰.新技术视阈下师范院校图书馆教育力的优化与创新[J]图书馆研究, 2013 (2) .

[7]百度百科“全媒体”一词:http://baike.baidu.com/view/1491255.htm, 2013-5-27.

全媒体教育 篇7

一、体育新闻的相关概述

(1) 体育新闻的发展。新闻界在进行过第三次革新以后, 中国在传媒行业的变化较为显著, 新闻媒体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这中间, 体育媒体的增长较为显著。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不断地进行改进, 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奥运会或者是一些国际赛事的烘托下, 关心体育事业不仅仅是对体育事业本身的关注, 还包括了民族和国家的荣誉。因此, 在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进步的同时, 人们关心体育的精力和时间也在不断地增加, 促进了体育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新闻的不断传播。

(2) 体育新闻的特征。体育新闻在报道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报道的对象是体育活动, 并把这种报道对象以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是体育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受众, 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新闻、参与体育新闻的互动。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最具有个性的东西往往最具有生命力。体育新闻要保持在受众中的形象, 一是要了解受众对体育新闻不断变化的关注需求, 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体育新闻最鲜明的个性的特征, 在这些特征上做好文章、做活文章, 使体育新闻真正成为受众持久关注的热点, 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服务, 为推动体育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现阶段国内体育新闻现状

(1) 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培养有所增加。我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对体育新闻专业进行培养。其培养的层次有很多, 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也较多。因为体育新闻的兴起, 国家也发现了现阶段在体育新闻相关专业的人才的缺乏, 因而在各高校进行学科设立的时候也进行了相关的支持。这些支持不仅包括资金上的, 还有师资力量方面的支持, 使得高校有能力对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大量的培养。

(2) 培养方式涉及体育和新闻等多个方面。目前, 各大高校在对体育新闻培养的时候, 一般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适应本校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这其中较为突出的三种培养计划是:新闻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计划。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把体育相关的知识贯穿到新闻专业的本身中去, 使得其不仅仅单纯的掌握体育新闻方面的理论技巧, 还要对相关的体育知识进行了解;应用型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培养计划, 一般在进行实际理论学习的时候还有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 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还有就是全才培养, 不仅把握对理论知识的培养, 还有对实际操作的培养, 使其能够胜任多方面的体育新闻的要求。

三、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新闻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1) 更加的优化教学体系。在实际的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要处理好综合性、复合性与专业特色相兼容的关系。体育新闻是以体育信息为传播对象, 研究的是体育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 只有弄清楚体育新闻传播与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征, 才能真正理解体育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什么课程与内容。同时还要和国际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当前的体育媒体发展中, 一般的重大赛事都是在国际的共同参赛中进行的, 如果只是关注国内的一些体育新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对国际中的一些新闻媒体采访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学习, 以便使用于愈加频繁的国际体育新闻的交流与合作。

(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的条件下, 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仅限于专业, 还要对技能进行培养。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对人才进行复合式的培养。不仅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培养, 还要对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知识面进行掌控, 让其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新闻素养, 还要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 保证其本身能够应对日益国际化的体育媒体发展。因此, 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是让培养目标、育人宗旨、教育理念等更加适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应将“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作为培养的总要求, 贯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找准新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大胆尝试以媒介融合为主流的专业设置体系, 从顶层设计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优化。

(3) 加强对实践的重视程度。新闻采访是一门实践非常重要的专业, 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实践的掌握。相关的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育, 使学生能够综合掌握摄影摄像、电子编辑、网络技术、采访、写作、编辑、主持等专业技能。院校应构建一体化的媒介融合实习实训平台, 大幅增加实践实训课程,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应广泛联系各类媒体作为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机会;还应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校内资源, 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国际化的交流日益明显和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 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不仅是经济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需要, 还是社会发展情况下新媒体不断进步的要求。因此, 在进行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结合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 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 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丁, 肖焕禹.全媒体型体育新闻人才专业素质评估指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2) :44-49.

[2]马勇.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闻界, 2012 (7) :77-80.

全媒体教育 篇8

一、媒介是高校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高度发达, 小到市民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提示, 大到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和安排, 现代人类的各种生活都离不开大众传播。有调查显示, 百分之九十的受众都是通过电视或网络关注国防大事, 并随时关注身边的媒体, 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而大众媒体也将群众的反应、官方的态度, 以及国际舆论的走向等相关信息报道给受众。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何顺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与时俱进地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在高校, 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 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虽然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防军事常识的了解, 但因授课时间限制以及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等原因, 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渠道, 国防教育素材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成为媒体始终关注的热点和重点, 每一次国防事件发生之后, 媒体都会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从媒体获知相关信息, 成为现代社会大众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盛大阅兵式, 电视、广播、网络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十几亿的海内外人士感受到了中国国防的强大。这种多平台、多维度、立体化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大众媒体不仅成为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更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二、不同媒介在国防教育宣传中的特点

(一) 报纸、杂志、传单等传统印刷媒介

传统的印刷媒介最早出现的形式是书籍, 后来发展成为传单、报纸、杂志等, 这是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 发展时间最早, 传播手段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 可信度较高, 语言文字的深度内涵, 使其在深度报道上具有特别的优势, 传播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计划性, 新闻背后的“把关人”作用影响较深, 对于某一议题, 报纸杂志幕后的代言人或编辑的立场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议题的陈述方式甚至是议题的内容选择。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 近代报纸最早出现都是以“党报”或“观点报”的面貌出现, 康有为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国家所立”, 这也是早期报纸杂志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爱国主义舆论宣传, 在传播思想和构建社会统一意识的要求下,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具有天生的优势。

作为传统的媒体, 报纸杂志的受众覆盖面较广, 受众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国防事件的报道和宣传上, 报纸杂志适合解释性的深度报道, 可以挖掘国防事件背后的故事, 以理服人。在内容的传达上, 虽然比不上电视网络的传播速度, 但是从长远的传播效果来看, 可以较深地影响受众观点。现代社会, 报纸杂志等媒体可以向受众灌输相应的国防观点, 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 在网络等新型媒体发展的今天,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爱国精神的传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 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

广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主流的大众媒体, 后来随着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广播的影响力逐渐下滑, 覆盖量逐渐减少, 但是在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 广播依然有一批自己的受众, 这些受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忠诚度, 媒介传播效果较好。

电视广播作为视听媒体, 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相对的分散性, 受众的目标不明确, 且传播迅速, 传播内容以及内容安排顺序都是电视广播内容制作前期制定好的, 受众自我选择和自我变更, 接受相对被动, 只能在既定传播时段接受既定的传播内容。但是电视画面的视听合一, 具有超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 在抗战胜利70 周年的阅兵式宣传上, 首当其冲的电视, 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传播效果, 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爱国热情, 成为国防教育宣传的最佳直播媒体。广播通过频道波长传播, 覆盖范围更广, 传播受众更多, 在报纸电视不发达地区, 广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体, 但是听觉内容的不可收藏性和不可复制性, 影响广播传播内容效果。相比于报纸杂志, 广播电视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低。

在国防教育内容的传播上, 电视以其画面效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受众的情感呼应。通过声音画面的处理, 可以让观众产生“眼见为实”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 电视通过纪录片、纪实电视剧等文学电影手法, 也可以对受众进行国防教育宣传, 最典型的是建国初期革命影视剧的流行, 几乎在半个世纪当中,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上甘岭的故事, 知道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 了解地道战、地雷战等民族抗日故事。这些影视剧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英雄形象, 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是较为成功的国防教育宣传事例。现代社会的电视、广播除了传统宣传报道上不断增强现场感和及时性, 在对受众进行教育宣传的时候, 也不断改进说教方法, 试图以更加平和和自然的手法, 打动观众。

(三) 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

相比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 以几何般的发展速度, 成为普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成为最快捷的媒体, 可以达到事情的同步报道, 做到报道的即时性。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但相比电视、报纸等媒体, 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审查力度相对薄弱, 一些不良的信息, 或者有害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的言论, 会不经意间在网上引起轰动, 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 因此, 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顺应历史大潮, 掌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规律, 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主战场, 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斗志的宣传阵地, 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除了以上特点, 网络的互动性使一般网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一份子的神圣,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网络的互动性, 也可以及时把握群众的反应, 了解社会民间舆论的走向, 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进行有效地国防教育宣传。

互联网信息是海量性, 因此, 如何引起网民的注意, 如何使我们的国防教育宣传能够在洪流般的信息中, 引起网民的思考和关注, 也是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国防教育宣传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国防教育报道和宣传的过程中, 就要把握网民的心理, 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等优点, 进行适时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采用视频、图片等各种手段, 增强宣传的视听效果, 还可以利用专题网页, 增强对国防教育宣传议题的解读性, 增强传播内容的深度。

三、媒介对国防教育宣传的价值体现

(一) 构建爱国主义的“拟环境”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拟环境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一种结果, 是媒介在议程设置之后给受众造成了一种拟态的生存环境, 作为受众会把媒介呈现的环境理解成客观的真实世界。1922 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和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认为, 人们认识世界, 主要是“学着用他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世界的可靠图像”[2]。

国防教育宣传也需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拟环境”。不同媒体利用其自身不同特点可以构建不同的拟环境, 全媒体时代, 国家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将最新的国防资讯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 并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将信息进一步生动化、具体化, 并将国防资讯中的人物或故事突出, 形成计划中已经设计好的焦点, 引起人们的关注, 同时对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进行一系列的新闻策划, 赋予一定意义, 提升事件的内涵性, 引导舆论走向。与此同时, 全媒体时代, 网络通过一定的宣传技巧, 将正确的观念和意志强化给受众,

普通国防事件的报道、国防教育政策的解读主要以事件陈述为主, 呈现出零散性和不定时性。隐蔽构建爱国主义的拟环境, 将媒体自身立场巧妙地设置于其中, 将爱国主义教育化身为无形。

(二) 学生国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在国防教育的大众宣传中,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解释, 通常会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是“模仿”“教养”。大众传播的宣传报道, 从一定侧面上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外部世界, 尤其是自己本身不可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外面世界的重要的学习渠道, 媒介宣传中对于某一社会行为的反复报道加之劝说性的解说, 在一面说辞之下, 会引起受众的模仿式的行为。

除了模仿和从众行为之外, 媒介宣传报道也能够帮助人们建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媒介宣传中, 对军人形象的塑造强化了受众对军人奉献精神以及钢铁般纪律的认识。塑造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随着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无孔不入, 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引导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某种程度上,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和观点参考, 受众通过每天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依然会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一议题的认识和判断, 而这些认识和判断的基础和倾向依据, 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媒体日积月累的报道和潜移默化的观点提醒和暗示。这就要求在国防事件的报道中, 媒介宣传者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来说, 采用灵活的说理方式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 使大学生受众理性爱国, 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防现状和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 凝聚正能量, 树立大国防意识,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

(三) 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国防是国家建设的硬实力的直接体现,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国防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开展国防教育宣传, 不仅要展示国家在国防硬实力方面的进步, 更要体现国家在软实力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防教育相结合, 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上, 提升国民的国防文化修养和“大国防”意识的培养,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新兴的媒体和传统的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 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 如报纸等纸质媒体侧重深度解读和挖掘, 能够把国防领域内的重点问题, 难点问题解释透彻、清晰, 具有长效性, 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历史的考验。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则以时效性和传播互动为主。能够迅速有效的直达每一个接收者, 并采集接受者的反馈信息。把国防教育宣传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上, 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开展全媒体条件下的国防教育宣传, 能够体现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宣传在理论上的成熟性和前瞻性, 能够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要: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宣传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媒体是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重视各类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特点。传统印刷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上体现的是稳定性和深度性, 较新的视听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上的优势是直观性和及时性, 最新的互联网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中呈现出时效性和互动性。通过构建国防教育宣传的“拟环境”, 悄无声息地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的“议程设置”, 能够有效、“隐蔽”地增强国防教育宣传的效果。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高校国防教育宣传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文化修养。

关键词:媒介宣传,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思光.高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82, 86.

全媒体教育 篇9

1全媒体概述

1.1概念分析

“全媒体”是指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实践过程中, 将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视频信息有机整合, 利用更多的媒介如互联网、电台、电视台、 报纸、杂志、网页等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人民群众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新闻消息进行查阅和浏览。

1.2特征分析

第一, 全媒体时代在传播工具的利用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如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第二, 全媒体时代在传播内容上体现了复杂化的特征, 如:声像类的新闻、图片类的新闻、文字类的新闻等;第三, 全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之间呈现“一脉相承”的特征, 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对传统媒体单一式的传播方式进行批判而是对其进行创新。

2透视教育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电视新闻节目不断进行创新,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呈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但是受到理念、技术、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使得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现阶段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不高, 笔者现针对以下三个方面透视教育电视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定位问题

纵观现阶段教育电视新闻节目, 诸多教育电视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放弃了本身应该肩负的传播教育新闻的使命, 开始向综合新闻方面迈进, 而且许多教育电视台在节目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娱乐节目、社会类型的新闻等, 缺乏一定的教育特色。

2.2发展理念问题

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诸多教育电视台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对观众的需要进行把握, 而是一直以专业性比较强的教育新闻为主, 对就业、 人文素养、法制建设等系列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不动声色, 在发展理念上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导向”的核心。

2.3方式问题

全媒体时代, 受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使得广大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教育电视台在表现方式上依然简单、单调, 不能够满足全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要求, 同时在内容上不够新颖, 依然坚守所谓的“课堂+ 学校+ 学生”的模式, 违背观众欣赏水平提升的规律[1]。

3全媒体环境下提高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的措施

电视新闻主要以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信息。因此, 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全面提高, 收视率自然而然的就会上升。所以, 提升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已经成为全媒体环境下, 教育电视台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笔者现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对提高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提供意见和建议。

3.1继续坚守教育阵地

“术业有专攻”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箴言, 对于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提高依然起效。这就要求教育电视台要继续坚守播报教育类的电视节目毫不动摇, 不要为了追逐收视率向综合新闻类靠拢, 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应该着重对于新闻节目的新颖性下功夫[2]。

3.2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领域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思想。全媒体环境下提高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也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在开发节目和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和认知观众的需求, 根据需求制作具有创新性的电视新闻栏目,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3教育新闻特色发展

“个性化服务、增值服务”是提高第三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因此, 全媒体环境下, 教育电视新闻若想提高可视性必须进行创新发展。在新闻内容上实现活动化;在表现方式上实现主动化;在服务体系上实现互动化[3]。

4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 广播电视部门采取有效的方式保证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有机提高是促进广播电视大众传媒继续发展的需要, 是保证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新闻的需要, 是促进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 能够促使广播电视部门变革传统工作理念, 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丰收”。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的社会背景下, 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育电视新闻是现阶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提高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以全媒体为背景, 教育电视新闻为研究视角, 针对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展开分析, 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和教育行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全媒体,教育电视新闻,可视性

参考文献

[1]彭汝平.浅谈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0, 5 (8) :52-53.

[2]罗琦, 金晶.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策略[J].今传媒, 2014, 9 (10) :69-70.

发展新媒体 打造全媒体 篇10

因此,传统媒体应认真研究微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套稳定、有序的管理办法,从熟悉、熟知到会使善用、可管可控,最终实现立足传统媒体,用好自媒体,发展新媒体,打造全媒体的目标。

首先,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微博具有很强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内容审核和正确引导,容易造成负面信息、非理性声音乃至谣言的传播泛滥,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提出挑战。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有愿望、有需要、有条件也有义务,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推进主流媒体在微博客网站开设微博客,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和引导能力”的精神要求,通过跨媒介融合,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微博客的正面作用与社会效益。

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仅仅在技术应用上“武装”自己还远远不够。已往的实践表明,微博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除了会导致新闻失实、广告虚假、泄露秘密等传统媒体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比如员工个人言论与单位口径相悖,记者未经允许提前在微博上爆料,官方微博被盗用制造谣言等。要规避风险,就必须对微博的特性和法律风险透彻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终通过微博的应用,增强话语权,提高引导力。

其次,管理好、利用好微博,对于贯彻落实“全媒体”战略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央电台充分把握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时机,发展新媒体,建设全媒体,围绕“使命、创新、和谐、卓越”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台网联动”、“台网互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微博依托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和广泛受众群体,在品牌推广、业务拓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全媒体”战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说,对于当前的传统媒体而言,该不该使用微博已不是问题,如何用好,才是关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举个例子,据我了解,央广购物频道已经在新浪微博上注册账户,做起买卖,利用微博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直接进行广告营销,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摸清微博的特点,不注意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注重内部机制的规范,很可能就会出现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而用户如果直接在微博上进行投诉,对商家诚信和品牌的破坏力更大。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将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应用发展成为广播产业的重要阵地,就要高度重视提高风险意识和建立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变“粉丝”为市场,才能将自身优势与微博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以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软实力”,并强化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世界的“硬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全媒体教育 篇11

全媒体的相关概述

1.全媒体的含义

所谓“全媒体:指的其实就是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动画、声音、网页以及影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然后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期刊以及杂志等途多种途径,并结合广电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信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广大观众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并根据人们的具体特点和偏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

2.全媒体的主要特点

(1)全媒体是人类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

针对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从全媒体的传播途径上看,可以分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出版、电信卫星通信等;但是从传播的内容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来分析,不仅包含传统的纸质和声像,还包含一些新型的将互联网和电讯作为基础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

(2)全媒体重视单一形式

虽然全媒体中含有一个“全”,但这并不意味这全媒体就排斥传统媒体中的单一表现形式,全媒体是在整合运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视传统媒体采用的单一表现形式,并将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作为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全媒体实现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全面融合

对于全媒体来说,并不是单纯的体现的是跨媒体时代的各种媒体之间的简单联系,而是通过全方位的融合,从那个不断扩大自身的覆盖面以及运用技术、

(4)全媒体可以提供更细微的服务

虽然说全媒体跟传统的媒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大而全,但是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针对观众的个体差异进行细微的服务。对于全媒体来说,不应具有大而全,还应该结合受众的需求和经济性去选择表现的模式和传播的方法。因此,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全媒体“的产生,超越了”跨媒体“的,换句话说,全媒体的产生实现了将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传播效果的目的。

陆费魁和全媒体的渊源

陆费逵于1886年出生在浙江梧桐乡,后卒于1941年。在陆费逵年轻的时就在南昌一个名叫熊氏英语的书塾学习英语,随后就在便到武昌担任书塾的教师,与此同时,他又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开了一家新学界书店,在书店中任经理一职。在1905年因为机缘巧合接办《楚报》。但是没过过久,该报刊就被查封了,迫于无赖,陆费逵只得往上海转移。在这以后,他又在昌明公司的上海支店和文明书局这两个地方上班,与此同时还担任着上海书业商会评议员兼书记。一直到1908年,陆费逵有进入了商务印书馆,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担任的是国文部的编辑一职,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被提拔到出版部部长的职位上。在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教科书的出版和编辑上,当时陆费逵牵头主编的《教育杂志》主要是针对当时教育学术的内容进行探讨。不仅如此,陆费逵还经过自己撰写一些文章,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通过教育的方式救国,提倡通过教育实现改革,提倡要推广白话文。

在1912年,陆费逵创办了中华书局,并亲自担任局长和部经理两个职位,后来还兼任了编辑所所长一职。在他的经营和管理下,中华书局发展迅速,并逐渐增设的编剧部,聘请了梁启超、马君等人的参与。中华书局不仅仅以出版教科书,还出版了《大中华》《学生界》《中华教育界》等著名的杂志。在1919年以后,在陆费逵的带领下又创办了《改造杂志》《少年中国》等多部月刊。在陆费逵带领的这20多年内。中华书局出版书籍超过4000中,其中有名气的有《大学用书》《中华百科丛书》以及《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等。除此之外,陆费逵还发起编撰并主持出版了《辞海》等多种专科词典,在欧阳溥存的协同下编写了《中华大字典》。随着中华书局的快速发展,陆费逵也被出版界更多的人知晓,并先后担任了上海书业同业公会的主席以及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委员等多项职务。

全媒体下陆费魁的出版思想

1.全媒体下出版的目的是教育救国

陆费逵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陆费逵认为,如果教育的方式正确,那么国家兴盛就指日可待,如果教育的方式不争取,那么就可以让国家走向衰退甚至灭亡的地步。后来,陆费逵又强调到,凡是教育方式正确的,人们的眼界得到开阔,民主的品质进步,国家就会兴盛。如果教育的方式不正确,人民的事业不能得到开放,国家也就会逐渐走向灭亡,然而要解救国家于为危难之中,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不仅如此,陆费逵还认为教育是建立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他都主张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人才教育,从而改变国家落后的根本面貌。陆费逵对于教育的重视基于对于时代的分析和认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甲午之战,更让一些思想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加快中国变革的重要性。他们感到日本之所以通过短暂的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陆费逵从中受到启发,立志以教育救国。1909年2月《教育杂志》在上海创办,主编正是陆费逵。1912年他创办中华书局后,决定从出版新式教科书入手,让出版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以实现救国的目的。中华书局最初是以出版教课书为目的的,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一直将教科书的编辑放在的最重要的位置,从而享有近代教科书出版基地之一的美誉。

2.全媒体时代下重视教材,提出“教科书革命”

教材是联系出版和教育的桥梁,可以更好地把出版和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出版的真正目。为此陆费逵亲自起草并编写了《中华书局宣言书》,在这本书中,陆费逵明确的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指出,国家建立的根本在于教育,然而教育的根本,必然离不开教科书,教育如果不能实现革命,国家的根将无法得到巩固和建立,如果不对教科书进行改革,那么实施教育的目的也将不能实现。陆费逵从教学书——教育——立国这个整体的思路出阿发,对教科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要实现对教育的改革,必须将改革教学书作为突破口。“清帝退位,民国统一,政治革命,功已成矣,今日最急者教育革命也”,对教育进行改革,已经迫不及待。陆费逵觉得,出版业与教育“互为表里”,今日出版业“未盛”,“皆教育幼稚之故”。在此思想指导下,陆费逵在中华书局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明确了出版方向,随后即出版了《中华教科书》——包括小学教科书44种,中学、师范教科书27种。这套书不仅先声夺人,而且质量很高,为中华书局教科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书局今后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上一篇: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下一篇:风险与报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