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媒体

2024-09-19

教育技术媒体(精选12篇)

教育技术媒体 篇1

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是以印刷教材为主要特征的函授教育;第二代是以综合运用印刷教材、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为特征的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则在利用印刷教材、卫星电视的同时, 将计算机通信网络引入远程教育领域, 即以计算机网络的实时交互双向通信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1] 。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得网络教育几乎成了现代教育的代名词。相比之下, 广播电视教育一下子成了“明日黄花”, 大家一窝蜂地去研究以多媒体、网站、网页、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网络教育的新鲜事物。这种“喜新厌旧”的风气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尤甚。其实, 作为教育媒体的广播电视教育具有许多网络教育所不及的优点, 如快速的传播性、极好的可视性、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厚的人文性等等。这几年随着网络宽带化的进展, 促使网络教育媒体也向着具有电视教育媒体的特点发展。正如第一代的函授教育至今也没有被抛弃一样, 广播电视教育媒体依然以它独有的魅力, 正滋生在网络新媒体的“温床”上。

1广播电视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

广播电视教育媒体是在无线电广播发明以后, 随着20世纪中叶电视的发明而产生的, 它将远程教育带入了一个视听一体学习方式的新阶段[2] 。这种在电视上出现主讲者特写镜头的方式, 作为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授课方式, 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越来越多的开放大学 (Open University) 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目前, 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规划,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建设和管理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 集电视、语音、IP数据广播节目于一体, 提供双向非平衡交互服务, 并与地面的中国教育科研网 (CERNET) 高速连接, 构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全国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应当说,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国家远程教育系统, 仍然是以广播电视教育媒体为主体, 并辅之以网络教育媒体, 以弥补电视媒体交互性的不足。

2广播电视教育媒体的特点

正如安东尼·贝茨 (Antony.Bates) 认为的那样, 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 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 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正好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3] 。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 还是存在某种媒体, 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 即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专长。各种教学媒体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为了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鉴别它们的特长和优势。

2.1 电视教育媒体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视图像的清晰度由原来模拟电视的300线提高到数字化逐行扫描电视的600线, 高清晰度电视可达1 000线以上的分辨率, 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从屏幕大小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4] 。电视媒体具有良好的传播性, 可以借助于卫星进行大范围、远距离传送, 或直接接收, 或再行转播, 技术上都很容易实现, 且能保持较高的音像质量, 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

2.2 电视教育媒体的教学优势

电视教育媒体视听合一, 既能反映静态事物又能体现动态情境, 它能够形象地表现自然界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物, 声画并茂, 情态逼真, 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具有客观真实性。电视教育媒体的信息来自客观实物, 通过运用多种电视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 可以充分显露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其内容、形式、效果更加完美。电视画面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含的信息量大,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表现用较大篇幅的文字都难以表达的内容, 而且可以展现纵深性内涵的信息。

2.3 电视教育媒体蕴涵丰富的艺术性与人文性

我们知道, 电视教材的影像采集与编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而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制作人员来进行制作, 这样保证了教材不仅具有教学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艺术的熏陶, 而不是像现在的网络教育那样, 谁都可以做课件。另外, 与网络教学媒体相比, 电视教学媒体更富于情感性和人文性。因为教材里面是活生生的人和事物, 教师的讲课过程尽管是以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为主, 但仍然蕴涵着浓厚的人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包括精神、道德、文化等等, 即我们通常所说“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作用。应当说这是传统教学形式中的精华, 而电视教学媒体较好地传承了这一精华。也就是说, 人是最重要的, 人与技术的结合是最好的, 纯技术的东西只能排在第三位。因此, 电视教学更适合人间情感的交流, 是一种更适合普通教师的教学方式。

3网络教育媒体的优势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1998年5月,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从此, 互联网媒体以一种后来居上的架势, 并以“一年相当于传统产业六年”的速度发展着, 其势头强劲, 大有压过传统媒体取而代之的势头。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网络的独特个性, “直到现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战性, 掩盖了她潜在的强暴性和危险”[5] 。

3.1 网络教育媒体的优势

(1) 检索便利。

网络媒体可以利用特有的数据库功能, 把以往的信息集中在一起, 并向访问者提供一个友好的检索界面, 以便人们检索到以往信息。

(2) 信息发布范围非常广泛。

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全球受众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网络媒体信息。

(3) 能让访问者有如身临其境。

网络媒体的载体基本上是超文本、超媒体的格式文件, 能让受众亲身体验网上冲浪的乐趣。

(4) 可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都具有传播的强迫性, 不管受众是否需要, 都会强行灌输到他们脑中。而网络媒体则属于按需选择, 不需要彻底浏览, 可以实现自由查询。

(5) 内容更新的高时效性。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有一定的周期, 信息一旦发布很难更改, 而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则能随时变更内容。应当说,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 教育和学习当然也是首当其冲的。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 也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3.2 网络教育媒体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1) 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按自己的需要、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的, 而网络教育媒体为向个别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可以实施的平台。

(2) 学习环境的转变。

网络教育媒体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传统教学的课堂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 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大家“吃”同样量的东西, 不管你是否“吃”得下。

(3) 学习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 学生听, 很少有交流的机会, 而网络教学媒体则改变了这种状况, 为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新的学习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 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解惑,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网络教育媒体的环境下, 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和管理者, 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 学习时空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 学习时空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网络教育媒体提供的则是一所无形的学校, 一切学习活动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上的一切资源都是共享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自由学习, 不受时空的限制。

4网络教育媒体的缺陷与不足

4.1 技术的瓶颈使网络教育媒体信息的呈现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网页形式

尽管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比较完善的, 但由于技术上的一些瓶颈, 仍然使网络信息的传送不尽如人意。目前的Internet网带宽仍然不够, 这使得一些大信息量的多媒体信息难以在网上可靠传送。虽然宽带网接入技术在发展, 但并没有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 目前网络教育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网页形式, 这实际上是电子版的图书教材, 如果仅靠它来完成学习过程, 恐怕难以胜任。

4.2 基于Internet网络的教育前提是需要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网络教育的交互过程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法来实现人与人的交互, 这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特征。反过来也说明了在网络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师生的互动性是不强的。教师的监控作用基本为零,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这在低层次学习阶段是很难达到的。

4.3 网络教育媒体不能形成传统课堂教学特有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的一个眼神、学生的一个反应、一举手一投足皆在大家的视线之中。教与学的交流, 师与生的沟通, 形成了课堂教学特有的学习氛围。而在网络教育媒体中, 这样的氛围是难以形成的。因此, 学习的进程难以控制, 学生学习的动机也较难激发, 更难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4 网络教育媒体的交互环境可能导致人间情感的淡漠

前面提到网络教育媒体的交互环境是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交互而间接实现的。当学习者面对冰冷的计算机交流时, 所面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在一个共同的真实时空下, 而是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在这样的时空中, 人们很容易隐藏真实的面目, 令虚拟的空间里充满虚伪和欺骗, 久而久之会导致人间情感的淡漠。网络教育媒体的最大不足就是缺少传统教育过程中那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而作为第二代的电视教育媒体与网络教育媒体的恰当结合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5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受目前网络技术的限制, 网络教育媒体主要以文本加图片的形式表现, 这使得它的教育教学功能并不完善。而它所缺少的正是电视教育媒体的优势所在, 因此二者之间的结合就是不可避免的了[6] 。利用网络教育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 可以弥补电视教育媒体单向传播的缺失, 利用电视教育媒体可视性强的特点,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人文内涵的培养, 从而构成一个既虚拟、又真实、有反馈控制的现代教学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同步实时教学和异步非实时教学两类, 同步实时教学就是通过远程视频会议或音频会议来实现的, 其实质就是电视媒体形式的直播教学过程,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送文本的交互信息, 使教学双方实现有效的实时交互。异步非实时教学则包含两块内容, 一是利用视频点播实现在其他任何时间里点播储存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电视教学内容, 仍是利用电视教学媒体的形式;二是利用网页、教案、课件等形式完善教学的全部内容与过程, 完成的是文字教材、指导书、练习与检验等功能。随着网络宽带化及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 融合于网络教育之中的电视教学媒体的应用将越来越多, 并将成为网络教育媒体中的最主要成分。作为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士, 我们极有可能“重操旧业”, 让电视教育媒体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6Internet环境下电视教育媒体与网络教育媒体的融合

我们知道, 电视信息数字化以后其数据量是巨大的, 且目前因特网带宽还不够要求, 所以将电视媒体搬到网上并非易事, 它是在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才能实现的[7]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校校通》的大背景前提下, 使得能将两大教育媒体融合在一起的各项技术得以充分的发展。

6.1 视频压缩技术对两大媒体的融合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十多年以前,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视频信息数字化以后还能在网络上传输, 因为数据量太大了[8] 。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不断发展, 从H·261、H·263、MPEG、MPEG2到MPEG4等压缩格式的发展, 压缩比越来越大, 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如果没有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 电视信息在网上传送是不可能的, 它是两大媒体实现融合的基础。

6.2 流媒体技术对两大媒体的融合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互联网中, 通过媒体播放器, 接收到连续不断的数据包, 而不必等到完全下载后再收看视频直播、点播节目。这种能保证视音频流和数据流不间断地提取和传输的技术, 称为流媒体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视音频压缩技术, 常用的有SDI和SDTI (MPEG) 等。流媒体技术在IP网络的数据传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6.3 宽带网技术对两大媒体的融合起着决定性作用

将电视媒体融合于网络以后, 网络媒体表现为具有图像、声音、文字、图片、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形式, 其数据量仍然是很大的, 要通过宽带网接入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传输。因此, 宽带网的建设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宽带网上, 因为有足够的带宽, 可以减少视频流的断续现象, 并能快速地传递文件和信息, 流畅地观看网络电视节目, 不受时间的限制。总之, 一个宽带化的多媒体网络, 对两大媒体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时间的顺序来给媒体断代, 广播电视媒体是第三代媒体, 而网络媒体是第四代媒体。但是, 并不意味着后一代媒体的产生就是对前一代的否定或取代, 即使是取代也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 不断发生着融合、进步与消亡, 优点被汲取, 缺点则被淘汰。在教育领域, 也不能把广播电视教育的手段看成是过时的手段。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优越之处, 只有优势互补, 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媒体和网络教育媒体的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才是现代大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秀梅, 丁新.中外远程教育发展历史分析与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4) :27.

[2]朱谦.韩国教育技术热点[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4) :54-56.

[3]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付庆军, 霍新南.插播型电视教材设计制作及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6) :209-211.

[5]抗文生, 刘承萱.电视教材的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6]钟志贤, 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1) :22-27.

[7]于素云.素质教育下的电化教学手段运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4) :9-12.

[8]梅龙宝.基于校园网络视频点播学习环境设计与教学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03, (5) :65-67.

教育技术媒体 篇2

运用多媒体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丁玲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CAI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

教育技术媒体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媒体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的方面。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学生也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主观能动性。老师认为将正确的结论从头至尾灌输给学生就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也以为把老师教的内容记住就万事大吉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今教师树立全新教育理念的关键。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老师的点拨及各种教学媒体的帮助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综合运用,目的就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效各异的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立体刺激下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不但避免了以往课堂的单调、呆板,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对象始终处于新颖丰富、变化的动态中,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媒体参与性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高二下学期语文课分两种类型,一是小说,二是戏剧。我们可以在课前寻找一些影视资料,先让学生有个视觉的感受。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又如《茶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录像片断,使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茶馆”的兴衰,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这篇课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反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提问、讲解方法,不仅不够具体、形象,而且方法简单、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不说,也容易失去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多以科技文为主,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定理、变化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能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例如,高一年下学期语文课《南州六月荔枝丹》和《神奇的极光》,教师可以网上下载一些新鲜的荔枝图片和极光图片,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南方水果荔枝的样子和“极光”这一概念,并对新鲜荔枝的形貌和“极光”的形色状有个直观的认识,对课文涉及的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也使得信息闭塞的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能有效地缩减教学时间,减轻师生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學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现代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给学生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以欣赏、了解诗歌、散文作品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比较空洞、枯燥,缺乏艺术气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机播放朗读带,并用多媒体微机播放一些诗歌里面出现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如同步入诗歌的意境一般,去领略诗歌中的诗意。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Flash、Realplay、PowerPoint等的图画式多媒体,使课文的情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说“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是由于“难以想象”情境造成的,从思维方面来看,关键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图画式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高一上册中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象“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优美形象,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文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感受了美文的情境,身心受到陶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总之,充分利用音、像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对促进和推动高中各学科教学的优化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环境应该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也就是说,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应用技术,而不是让学生经常看教师的操作、看教师的表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各种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才可能真正学会利用这些技术。按照这种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应受到过于严格的控制,而是尽力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用于学习,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完美场所。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直播技术 篇4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媒体,直播,P2P,流媒体

在媒体融合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为了克服传统媒体直播技术局限,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新媒体直播当中,如P2P技术、流媒体技术和高清分屏技术等。研究新媒体直播技术对开创媒体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1 三网融合下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之下,电信、移动和联通开始由传统的单一业务转变为宽带、固网和移动的全业务运营商,三家运营商都非常注重三网融合之下新业务的开发与拓展,积极推出融合类网路通信服务,如ishow业务,能够实现手机、IPTV视频的上传与分享;iwatch业务,能够实现手机、PC机等的多屏共享等[1]。各大媒体开始纷纷推出自己的业务平台系统,并与其他媒体相互融合,实现了全数字化、全流程的直播业务模式,不同媒体负责提供不同的业务,实现不同的功能,如新业态电视产业链由网络运营商提供视频业务,内容提供商提供视频内容等。媒体的融合为媒体的发展及直播带来了全新的局面。

2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直播技术

2.1 P2P技术

P2P技术,又称点对点技术、对等互联技术,属于一种分布式网络,在该网络中所有节点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等的,无主机与客机之分,服务器与客户端之分,这些节点共享网络的存储、计算、处理能力,可以直接相互通信。P2P网络打破了C/S (客户/服务器)架构模式,每个节点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共享者,具有可扩展性强、性价比高、隐私保护效果好、健壮以及负载均衡等特点。

2.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指用户在将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上的、完整的声音、影像等数据压缩文件进行下载时,可以边下载边获取,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只有等资料全部下载完成后才能观看的一种网络传输技术[2]。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有效克服了传统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存在的诸多缺点,为新媒体现场直播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已在新媒体直播业务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直播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流对象。

在新媒体直播技术发展过程中,P2P技术与流媒体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直播系统。P2P流媒体直播系统具有易于部署,无需复杂的路由器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服务能力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可扩展性强,充分利用每个节点的能力,直播系统视频传输更加安全可靠。使用该系统进行新媒体直播,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从其他节点获取数据,大大增加了数据来源,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克服了传统媒体直播技术存在的缺陷。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与新媒体发展的日益迅速,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3 新媒体直播的原理与协议

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直播源、流数据网络和传输及回放。其实现直播的主要原理是先由直播源采用高效的压缩算法,将视频、声音等文件压缩成内存较小的压缩文件,使原来庞大的多媒体数据与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流式传输形式相适应,压缩完成后架设流媒体服务器,对MIME(多功能互联网邮件扩充服务器)标识进行修改,使浏览器可以通过MIME类型知晓所接收多媒体数据文件的类型格式,进而选取与之对应的插件对文件进行读取,最后使用多种实时传输协议最终实现多媒体数据的解码回放[3]。

流媒体直播传输协议包括RTSP协议(实时流协议)、RTP/RTCP协议(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实时流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主要为新媒体直播系统提供多点传送服务,可以实现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音视频媒体流的实时创建与控制,其利用流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数据分解成多个小包,当用户下载到一定数量小包时,就可以进行音视频的观看,而不需要等到所有数据包全部下载完成。实时传输协议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是IP网络的应用层协议,主要为新媒体直播系统多媒体数据传输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3 结语

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视频播放功能强大,且能够实现高清分屏式直播,同时呈现多个现场画面,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信息直播体验,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直播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擎阳.基于PPSP协议的流媒体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2]彭嘉璇,王哲.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特色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1 5(3):70-74.

教育技术媒体 篇5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多媒体信息技术 篇6

那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真的难有大的作为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若能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发挥独特功能,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助推器。

一、多功能的新型实验仪

说起实验,人们就会想到实验室里的各种传统实验仪器。其实,很多传统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让小学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和模数转换技术等独特功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时反而会取得传统实验仪器无法达到的实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就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实验仪。

例如,在探究蚯蚓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普通观察条件下,只聚焦于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的易见特征,而对身体上的环带和体节等细节的结构特征视而不见。但是,当教师建议学生把蚯蚓置于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下,利用调焦放大功能,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以后,学生立即惊讶于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很快发现了蚯蚓的环带和体节,甚至有学生提出改变投影仪的光线,以便确定蚯蚓的活动是否会受光线的影响。这时,再次让学生在普通条件下观察蚯蚓,果然发现了刚才忽视的环带和体节等其它特征,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超现实的虚拟演示器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鼓励亲自动手,亲身经历。但是,某些如涉及自然现象等的探究活动,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因此从表象来推测,就会具有多种可能性;某些探究内容,本身具有多种实验方案,学生对每一种方案都要试一下是不切实际的;还有一些实验,要么复杂,要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要求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反复的构想、推敲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预定的探究目的。

通常,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时,往往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进行描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固然方便,易于实施,但是,也容易出现不直观、不具体、不生动等局限性,为表达、理解与交流带来很多麻烦。如果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自己的方案,这些问题很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尽管这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准备便于学生互动操作的课件。例如,电路连接的实验材料比较多,有多种可能的连接实验方案,不同的连接方法,还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时,学生的交流仅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和画图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而教师如果事先用Authorware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学生通过点动鼠标在投影仪上演示电路连接方法,就会使学生的表达变得充分而直观,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探讨与交流。再如,日、地、月之间的位置与关系,火山及地震的类型与现象等,都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及多种软件的帮助来实现形象化的虚拟演示。

三、远距离的互动交流机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两部分。相对而言,课外探究比课内探究更具有自主的空间,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课外探究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比课内多得多,在遇到困难时又不能像课内一样及时与他人交流,获得教师和同学面对面的帮助。因此,很多学生的课外探究往往会半途而废或者不能取得实效。

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网络聊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探究时实现远程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聊天平台上咨询相关问题,获得帮助,也可以把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经验教训。

教育技术媒体 篇7

中国新闻社原有新闻采编发系统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框架构建,面向新闻采编流程,实现了新闻采编发自动化作业和全程监控管理,极大提高了新闻采编发效率,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规范的信息采编流程。

新闻采编发系统作为媒体转型融合的技术支撑平台,应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从而衍生出更加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产品。同时需要看到,通过多年实践,新闻采编发业务模型、流程已经形成,新平台构建中需要在总体上延续原有运行模式,针对媒体融合特点,合理重构采编流程,设计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满足国内外业务部门需求的、支持媒体融合发展的多媒体采编大平台。

2. 新一代多媒体采编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 建设需求

综合考虑媒体融合应用和未来发展需求,新多媒体采编系统在保持原有业务模型、数据和采编发基本功能不变的基础上,主要建设目标如下:

为记者、编辑构建在线投稿、移动办公平台,支持媒体融合下业务发展格局和业务流程,并充分考虑与原有应用系统的无缝连接;

统一管理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数据资源,实现智能分析,资源共享,支持大数据新闻辅助编辑;

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数据业务流程,实现智能高效的运维管理;

负载能力高、可扩展性强,为各类应用提供即时响应。

2.2 系统架构设计

新一代多媒体采编发大平台采用“五横两纵”的多层应用架构设计,安全保障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贯穿整个系统,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表现层是系统和用户间的桥梁,为记者、编辑、管理人员提供了交互良好的操作界面,为用户提供信息展示交互、授权下载、查询检索、分析报表等功能;应用服务层是系统的核心层,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各类应用提供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在线投稿、移动采编、文字图片编辑、公共稿库管理、成品稿库及发布服务、稿件统计、监控预警等核心服务支持;接口层完成应用服务层与数据存储层之间的通信和接口转换,确保各类应用对共享数据资源的统一访问;数据存储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新闻资源的公共稿库,实现对资源数据的汇聚、存储和管理,采用全文检索实现对关系数据中数据资源的全文索引创建;支撑环境层主要包含操作系统、应用中间件和防毒软件等软件环境,以及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硬件环境部分。

安全保障体系纵向贯穿整个层面,从支撑环境层到表现层都进行安全管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标准规范体系在各层建设统一接口规范,包括文件存储规范、XML文件格式规范、数据完整性一致性要求、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与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接口规范等。

2.3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基于分层架构构建应用系统,各层相互独立,前后台分离,既保证系统良好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又保证系统核心数据安全。

综合多种安全技术进行分区、分层防护,建立安全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

统一具体标准和规范,便于海量数据管理和监控系统的智能化。

采用非关系数据库和智能处理技术,有效提升系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

3. 多媒体采编应用系统关键性技术

新多媒体采编系统实现了整体架构与业务需求接轨,同时在主要环节上引入了关键技术,有效提高系统工作性能。

3.1 采用可伸缩线性扩展系统架构,便于扩展和管理

综合考虑系统当前性能以及扩展需求,系统硬件平台采用集群和网络存储模式,并综合采用纵向扩展(Scale-up)和横向扩展(Scale-out)两种方式进行系统扩展。后台服务器集群根据访问群与承载功能的不同进行分区部署和冗余备份,当系统压力增大需要扩展时,可在原有集群组中加入新的服务器;存储平台采用网络连接存储(NAS)及存储区域网络(SAN)混合存储方式,NAS存储主要存储业务应用非格式化数据,SAN存储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库核心数据。需要扩展时,SAN存储采用Scale-up方式扩充,NAS存储采用Scale-out方式扩充。

3.2 综合缓存加速、读写分离、按需存储、组播等多种手段,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

为满足多用户并发、海量多媒体信息快速检索访问的需求,系统在设计时针对影响系统性能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的响应速度。

在数据服务上,采用缓存加速技术,实现海量多媒体信息快速访问。为提高请求的处理效率,采用Apache+Squid方案提升系统的抗负载能力。Apache响应静态请求,应用服务器响应动态请求。

在数据库结构上,采用ORACLE数据库集群技术来实现读写分离,通过主从数据库的读写分离,有效减轻数据库压力,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改善用户体验。

在访问模式上,利用异步JavaS cript和XML技术(Ajax)来实现数据的按需获取,以减轻系统整体负担。Ajax相当于在用户和服务器上加一个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用户处的Ajax完成一部分数据验证和数据处理工作,仅将必须的新数据申请发给服务器,从而减轻服务器负担、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在网络传输上,采用组播技术来实现集群服务器间的数据同步,优化网络环境。组播技术不仅控制网络流量、消除流量冗余,而且降低服务器和交换机的负担,有效提升面向互联网的分布式应用性能。

3.3 灵活运用内容管理、数据检索和文本挖掘技术,支持大数据条件下的新闻辅助编辑

分析海量数据来挖掘数据表象之下的真相获取“数据新闻”,已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体融合下新闻采编系统的内容管理是一个集人、过程与技术于一体的“技术-社会”工程,将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资源进行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并有机集成到结构化数据库中,让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用户都能流畅使用,以实现真正高效的内容管理服务。

数据检索技术帮助使用者快速定位所需内容。按照搜索方法可分为全文搜索、上下文搜索等。面对海量的内容数据和并发检索压力,新采编系统综合采用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自然语言查询、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等来实现智能检索。

在新闻编辑审核过程中,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包括了信息抽取、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利用内容语义分析、统计等各种智能手段,实现了自动分类、常识校对、文本相似性检索、信息过滤、自然语言检索等,在大规模的异构文本资源中提取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简洁、精炼、可理解的数据信息。

4. 进一步的思考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媒体采编系统的建设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我们应当实时关注和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结合媒体应用实际,找到新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切入点,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中国新闻社多媒体采编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初步探讨并重构了多媒体采编资源共享,完善了系统内部标准、流程和要求,强化了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进行了相应的内容建设、人才建设和机制建设,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传播体系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被互联网所颠覆,互联网不仅是新闻传播的手段,更成为获取新闻的一种重要途径。原有新闻采编发系统受其所固有的封闭性限制,已难以满足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模式下的面向公众开放交互、以数据服务为核心、即时采编发等需求;另一方面,面向互联网下的多类型多维度海量数据管理、即时分发、深度挖掘,也对新闻采编发系统在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素养课程教育初探 篇8

媒体素养教育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大面积地开展,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摸索, 在几次研究会议之后, 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 也就是课题组成员分别从不同的媒体领域或研究方向深入展开, 最后再整合研究成果。

●选题

由于对媒体素养相关课题没有深入的研究, 所以笔者在选题上相对谨慎, 尽可能在所从教的美术学科与媒体素养之间寻找契合点, 使课题的研究和深入开展能够更加从容;然后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 “以点带面”地将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媒体素养。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觉中学生对美术基础常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相反的是他们对现代传媒、视觉艺术和时代潮流相对关注, 所以笔者开始在现代视觉媒介中寻找研究主题。

作为主要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广告深入人们的生活, 几乎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 我初步将着眼点落在电视广告上。考虑到电视广告涉及广告的设计、欣赏和制作等诸多方面, 为使课题的研究针对性更强, 最终将研究主题定位在电视广告的创意方面。具体原因如下。

(一) 教学对象熟悉研究主题。学生对电视广告很熟悉, 甚至在生活中经常引用电视广告中的经典台词或对白。所以, 他们在研究主题上有广泛的认识基础, 对电视广告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二) 教学对象对研究主题感兴趣。电视广告属于视听艺术范畴, 包含摄影、文字、图片、语言等, 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 富有创意的电视广告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 对另类、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富有创意的电视广告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 学生有兴趣接受这个研究主题。

(三) 笔者认为提高青少年对辨识媒体的素质和修养是研究媒体素养的根本目标, 而理解事物的前提需要有对事物理性、正确的判断, 所以在研究方向上笔者侧重的是对青少年的判断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电视广告创意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视广告的鉴赏能力, 提高鉴别电视广告的能力和素养, 使学生能够理性认识电视广告对人们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电视广告的创意做出自己的认识。

●展开

首先在预备课上, 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几则经典的电视广告之后, 发现学生的反响十分热烈, 对这些经典的电视广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 学生发表了不同的个人观点, 在讨论中更是气氛热烈、唇枪舌剑,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们还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1.学生活动设计

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电视广告创意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总结, 这一环节是在课外进行的, 由学生独立完成。为了使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我把全体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任命一名组长, 由组长带队组织小组成员在课后确立研究方向、上网查询资料、文字表述、课件制作、课上展示。在选择研究主题的时候, 笔者进行指导并参与, 避免重复选题。教师定期检查研究进度和进展情况, 针对各小组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2.课堂设计

(1) 实验课更多地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感受, 改变以往的常规教学形式 (教师讲授式) , 以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演讲式) 的形式设计课堂结构, 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学生认识学习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习在愉快、轻松的形式下进行。

(2) 学生在讨论、研究、制作、展示的过程后, 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学习的成就感,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3) 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 在讨论过程中交流不同的认识, 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电视广告创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活动, 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课堂的驾驭

既然学生对电视广告感兴趣, 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 笔者大胆地做出决定:把课堂设定为学生成果展示课的形式, 也就是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支配, 用来表达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只在开场和结束部分做引导和总结, 学生展示观点过程中, 教师用精简的语言主持、控制课堂的局面。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 任由学生围绕主题展示发挥。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发表小组研究结果, 限时八分钟。在教师的主持下, 学生的表现是自由的, 做到多而不乱、多而有序。为了使课堂的气氛轻松、愉快, 笔者适当使用一些插入语。笔者认为, 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相对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而言, 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结

首先, 每个小组都对电视广告的创意风格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电视广告的创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尤其是对不同风格的电视广告有了自己的判断, 提高了学生对电视广告创意的鉴赏能力。

其次, 通过对电视广告创意的研究和讨论, 学生提高了对电视广告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欣赏电视广告的同时, 了解到电视广告中的夸张运用等表现手段。

再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感受到了收获研究成果的成就感, 也就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本课选择了让学生课前准备、制作, 课上表达、展示的形式, 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这种课堂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吻合, 启发了学生的协作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的课后反应良好, 对这种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教育技术媒体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CAI) ,交互性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任务则是记住现成的结论。而现代教育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创造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这种教育已不能适应知识高速膨胀的发展需要。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 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 卫星通讯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一词是由英文"Multimedia"翻译而来, "Multimedia"其实是由multiple和Media两个词合成的新词。"Media (媒体) ", 其各类繁多, 只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管道的角色, 都是媒体, 所以通常像文字、图案、视频影像、电脑动画、语音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媒体";而"Multimedia"中的multiple, 表示"多个、多种的", 所以multiple和Media组成的"Multimedia"一词就是"多种媒体"的意思。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还在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20多年前, 人们曾经把几张幻灯片配上同步的声音称为多媒体。今天, 随着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音像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多媒体技术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它把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 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简言之, 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 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目前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 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并赋予人机交互的功能, 从而创造出集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 使人通过多个感觉来获得相关信息表示,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触摸屏技术,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多种高质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 可实现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所出现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 不仅使原有的计算机技术锦上添花, 而且将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2、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CAI) 。按照英文的本意, 它是指计算机辅助教、辅助指导。它是把自己的教学想法, 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 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 并存入计算机, 经过调试成为可以运行的程序。多媒体CAI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专门设计的,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是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 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 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 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将教学中涉及到的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媒体资料, 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组织起来, 并按照一定的呈现形式,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行为。其硬件环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 投影部分, 主要设备有数字投影机、视频展台、投影屏幕、监视器、电子白板, 光学投影仪。第二, 音像部分, 主要设备有影碟机、录入像机、摄像机、话筒、高音台、功放机、音箱;第三, 中央控制器 (能控制各个设备的操作和各种信号的切换并能提供丰富的内存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产生的影响远比对其他领域影响深远得多。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教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有文字、静态图像, 还有动态图像和语音等。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教育的有交往途径, 还可以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更能进行交互式远程教学, 远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优秀得多。

3.1 学习效果好

这已经为许多教育专家所肯定,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单一的听课模式, 充分利用色彩、声音、动画、图形等形式, 以直观的、新颖的、活动的图像和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在交互式教学、课堂演示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效果大大超过传统教学, 还可模拟制造出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多媒体教学不仅为学生创造的生动的学习环境, 也使教师拥有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个别学习到协同学习,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说服力强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效果生动, 使用者得心应手, 说服力强。人类的每个感觉器官均为接受信息、改变观念行为的最佳利器, 而多媒体便利用多种感官交互或同时产生多重刺激来传递信息。有研究表明, 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 11%是通过听觉, 即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占外界获得信息的94%。因此视听媒体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接受效率, 生动活泼的图像、动画, 真实的照片、加之所产生的模拟效果决不是单一媒体可相比拟的。

3.3 信息量大

书籍、文献、录像等均是文化信息资料, 但无论哪种信息资料都只是教学资料的一部分, 不像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完整地集合所有教学元素, 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使受教育者地单位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益。可以说教学信息集成将以现货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教学信息库为核心, 支持教师、学生协同交互教学环境, 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诸要素的最优化组合。

3.4 更好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发学习者的想象力是多媒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图文并貌, 形象生动, 让学生尤如亲历其中, 得到体验, 将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 使人的感官与想象力相互配合, 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资源。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很强的吸引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去联想, 去观察比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 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 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启动, 网络多媒体更显示了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非凡才干, 必将有力地推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

3.5 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独有的交互性, 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传输,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来选择学习时间、内容、进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独立自主进行各种操作。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 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进行备课, 及时控制教学进度, 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师生互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密度, 而且更符合认识规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昆明主编《多媒体应用技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流媒体技术简析 篇10

随着网络带宽的大大拓宽, 因特网上的信息不再以文字、图片为主, 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也能在因特网上传播。传统的影视媒体、广播媒体和教育媒体顺应了因特网的发展趋势, 纷纷加入到因特网领域中, 使用户可以在因特网上获得传统的影音服务。然而目前的网络带宽仍然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 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 即使在网络带宽很窄或者网络非常拥挤的情况下, 也能向用户提供清晰和不中断的影音服务, 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在因特网上的实时播放。

2 流媒体概念

术语“流媒体”有二层意思, 一是指在网上连续传输媒体的流式技术, 二是指用流式技术传输的媒体本身。采用传统传输方式时, 用户需要先下载整个媒体文件, 然后才能进行播放。而流式传输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传输之前, 在用户能接受的品质下, 先对媒体文件进行高效压缩, 形成一个个的压缩包, 然后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的计算机连续、实时地传送这些压缩包, 用户的计算机收到压缩包后, 利用相应的播放器或其它的软硬件对压缩包解压后再播放。在播放的同时, 流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在后台继续下载。

与传统传输方式相比, 这种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有以下优点:

2.1 启动延时短。

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后才开始播放, 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观看, 且在播放过程一般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另外, 全屏播放对播放速度无太大的影响, 只是快进、快倒等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

2.2 对系统缓存的需求低。

由于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 在用户的计算机上需要使用缓存系统来保证压缩包到达的正确顺序。流式传输只需要把媒体文件的一部分下载到缓存中, 因此, 对系统缓存的要求相当低。

2.3 由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支持。

采用RTP等实时传输协议, 更加适合影音媒体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输。

2.4

事先不知道或无法确定大小的流媒体数据 (如网上直播、视频会议等) , 均可以采用流式方式进行传输。

3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流媒体系统包括以下5部分:

3.1 编码工具:

用于产生流媒体数据, 并按特定的格式保存, 供流媒体服务器使用。

3.2 流媒体数据:

即按流媒体格式保存的文件。常用的格式有ASF、RM等。

3.3 服务器:

即存放媒体数据的计算机。一般配备有大容量的磁盘阵列, 能存储上千小时的视频数据, 并具有极高的数据读写能力。

3.4 网络:

即适合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

3.5 播放器:

即用户接收和播放流媒体的软件。

4 流媒体传输协议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 (IETF) 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流媒体实时传输和控制服务质量的协议, 如RTP、RSVP、RTSP和RTCP。其中, RTP是所有这些协议的基础。整个流媒体协议栈如图1所示:

4.1 RTP (实时传输协议)

RTP的目的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它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工作, 如果底层网络提供组播方式, 那么RTP也可以在一对多的传输情况下工作。RTP一般建立在UDP协议上, 但也可以建立在TCP或ATM等其他协议上。RTP本身只保证实时数据的传输, 它要依靠RTCP协议的配合来保证数据包的传送顺序, 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流媒体的传输需要数据的适时到达, RTP协议为此提供了时间标签, 序列号以及其它的结构用于控制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图二中给出了RTP的报文格式。由图可见, RTP的报文中有一个“时标”域, 这是报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发送端在发送每个RTP报文时, 都在报文的此域中设置了相应的时间标签, 接受端收到报文后, 就能根据时间标签, 按照正确的速率恢复数据。

各域含义如下:

V (版本) :2比特, 标识RTP版本。

P (填充标识) :1比特, 如设置此位, 在包尾将包含附加填充字, 它不属于有效载荷。

X (扩展) :1比特, 如设置此位, 固定头后跟一个扩展头。

CC (CSRC计数) :4比特, CSRC个数。

M (标记) :1比特, 目的是在包流中将重要事件标记出来。

PT (载荷类型) :7比特, 标识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的编码器/解码器。常用的类型如下表所示:

Sequence Number (序列号) :16比特, 随每个RTP数据包而增加1。接收端可以用它来探测包是否丢失。其初始值可以随机选取。

timestamp (时标) :32比特, 记录RTP数据包中第一个八进制数的采样时刻, 接收端根据它, 就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将数据播放出来。

SSRC:32比特, 标识同步源。目的在于使同一RTP连接中没有两个同步源有相同的SS-RC标识。

CSRC列表:0~15项, 每项32位。CSRC列表记录包内对载荷起作用的源。标识数量由CC域给出。

为什么同时需要序列号和时标两个域呢?请参考图3:

由此可见, 只有序列号和时标相配合, 才能跳过噪音或无数据的时间段, 将数据包在正确的时间播放出来。

4.2 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在应用进程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当开始一个RTP会话时, 将使用两个端口:一个给RTP协议使用, 一个给RTCP协议使用。在会话期间, 双方周期的发送一些RTCP包, 用来监听服务质量和交换会话信息等。RTCP包中含有已发包数、丢包数等统计资料。服务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动态地改变传输速率。RTP和RTCP配合使用, 就能使传输速率达到最佳状态, 因而特别适合传实时数据在网络上的传送。

RTCP协议的功能是通过不同的RTCP数据报来实现的, 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的数据报:

4.2.1 SR (发送端报告) :发送端是指发出RTP数据报的应用程序或者终端。4.2.2 RR (接收端报告) :接收端是指仅接收但不发送RTP数据报的应用程序或者终端。4.2.3 SDES (源描述) :主要功能是描述会话成员的标识信息, 比如用户名、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 此外还向会话成员传达会话控制信息。4.2.4 BYE (通知离开) :通知会话中的其他成员, 自己将退出本次会话。4.2.5APP (应用报文) :由应用程序自己定义, 作为RTCP的扩展, 为协议的实现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4.3 RSVP (资源预留协议)

流媒体的接收者可以使用RSVP协议主动向传输路径上的路由器发出请求, 请求为该流媒体预留一定的网络带宽, 从而提前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预留的网络带宽分为二类:

4.3.1专用预留, 它所要求的预留带宽只用于一个发送者, 即在同一会话中的不同发送者分别占用不同的预留带宽。4.3.2共享预留, 它所要求的预留带宽用于一个或多个发送者, 即在同一会话中的多个发送者共享预留带宽。

4.4 RTSP (实时流协议)

RTSP协议的功能是建立并控制一个或几个时间同步的流媒体。换言之, RTSP充当多媒体服务器的远程控制器。RTSP对流媒体提供了诸如暂停、快进、快倒等控制功能, 实现实时数据的受控和按需传送。

5 流媒体传输方案

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Microsof公司的Windows Media Technology和Apple公司的QuickTime是目前流媒体领域的三个典型解决方案。

5.1 Real system

Real System由媒体内容制作工具Real Producer、服务器端Real Server、客户端软件 (Client Software) 三部分组成。其流媒体文件包括Real Audio、Real Video、Real Presentation和Real Flash四类文件, 分别用于传送不同的文件。Real流式文件采用Real Producer软件进行制作, 首先把源文件或实时输入变为流式文件, 再把流式文件传输到服务器上供用户点播。

5.2 Windows Media Technology

这是Microsoft公司提出的流式播放方案。其核心是ASF (Advanced Stream Format) 文件, ASF是一种包含音频、视频、图像以及控制命令、脚本等多种信息在内的数据格式。ASF支持任意的压缩/解压缩编码方式, 并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底层网络协议进行传输,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WindowsMediaTechnology由Media Tools、Media Server和Media Player三部分构成。Media Tools是整个方案的核心部分,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帮助用户生成ASF格式的多媒体流。Media Server可以保证文件的保密性, 并使每个使用者都能以最佳的质量播放流媒体, 它还具有多种文件发布形式和监控管理功能。Media Player则提供强大的播放功能。

5.3 QuickTime

Quick Time包括流服务器QuickTime Streaming Server、带编辑功能的播放器QuickTime Player、制作工具Quick Time 4 Pro、图像浏览器Picture Viewer以及使因特网浏览器能够播放Quick Time影片的QuickTime插件。QuickTime 4支持两种类型的流:实时流和快速启动流。使用实时流的Quick Time影片必须从支持QuickTime流的服务器上播放, 是真正意义上的流媒体, 它使用RTP协议来传输数据。快速启动影片可以从任何服务器上播放, 它使用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或FTP (文件传输协议) 来传输数据。

6 结论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目前因特网上流行的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网络电台、收费播放等都是流媒体技术的典型应用。可以预见,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及用户对流媒体需求的增加, 使用流媒体技术的服务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胡泽等著.流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6.

教育技术媒体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教育技术;影响;研究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和竞争,因此必须实现变革,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一、相关技术概述

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计算机对多种媒体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保存,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再借助专门的设备将信息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这一系列过程当中,多种媒体信息之间可以人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特定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步完成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展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可以收集和存储多种媒体信息,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信息进行巧妙组合。组合形成的多媒体信息更加符合人的综合感官,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二是交互性。多媒体技术有别于电视先录后播的传统媒体形式,它实现的是在线实时交流,双方可以就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而做出改进。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啃书本式学习,而是互动性学习。三是便捷性。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脱离书本实现网络在线学习,这是传统文本和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

2.高校教育技术

现代高校教育技术是在对传统教育技术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现代各种优秀的教育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的新教育技术,其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与现代文化进行接轨。高校教育技术其实就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技术性,我们不能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前各类高校中,由于教学环境好和教育经费充足,多媒体技术正在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教室。一种是在传统教室的基础上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各种专业教学设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一边教学一边利用模型演示。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时,还可以通过幻灯片和视频来形象地展示。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都配备电脑的现代化教室。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完全脱离黑板,通过电脑在线实现一对多教学。各种课件、图片和视频都能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且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优点。

在校园网上,教师能够无障碍查询各种资料,更加方便快捷地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可以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网上教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挂到网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完成后上传至个人中心,教师在网上批改,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另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周期性考核,以查漏补缺;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实时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以便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优秀课件和精品课程以及教学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其他教师查阅,也方便在课上没有听懂的学生课外自学,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帮助很大。

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之外,多媒体技术还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即远程教学。在学校内部,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十分节省时间,是一种极其方便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与全体学生在线互动,上课环境随意,上课气氛轻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另外,名师可以在不同的学校间同时授课,弥补某些学校教师匮乏、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各个学校相互借鉴教育技术,取长补短,并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三、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景

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教学中,人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多媒体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多媒体资源化,与传统的资料相比,多媒体资料具有保存期长、容易查询等优点。二是人工智能化,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仍然需要相应人员完成,未来要求多媒体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化,可以根据实际要求预先整合一部分多媒体信息。

总之,多媒体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和逐步推广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对于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极其重要。然而,多媒体对传统教育的巨大冲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告诉我们,多媒体教育技术也有缺点,必须尽可能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加快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欣.多媒体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2]黄天芳,党元明,刘昱.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0(6).

多媒体技术与英语素质教育 篇12

一、多媒体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发展个性,挖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内在潜能,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全面提高英语素质,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多媒体英语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2)利于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烦琐的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练。它既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那些生僻的单词,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立体直观、图声并茂的背景知识,便于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强了记忆。

(3)利于知识的获取。

多媒体英语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最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其交互性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有乐趣,从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原来枯燥的语言材料,不用费很大劲儿就能记住。

二、多媒体是变革传统教学的转折点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高效率的用途是听和说。有统计资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依次为:45%、30%、16%、9%。因此,客观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会听、会说。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之中,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教师说,大部分教师用汉语,学生听说机会较少。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一传统局限。

(1)利用U盘存贮听力材料。

U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小小的一个U盘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

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并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

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4)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①网上交谈。一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较低,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间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②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发出一些诸如“Very good”“Excellent”之类的声音,用以激励学生。因而学生就会愿学、乐学,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5)阅读作为高考的重头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上资源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等等。可以肯定,它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对素质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形象教学,提高质量。

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相应机能区,比单一媒体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师工作站上操作课件进行授课,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工作站上观察课件的运行,同时可以听教师的讲解或课件的语音讲解,每个学生可获得同样的听课效果,避免了传统教室中靠后坐的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

(3)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传统教材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而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往往以超媒体结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它把多个知识点称为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称为“链”,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性网状结构,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他节点或从其他节点指向它的指针,学习者可以从任何节点进入学习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挑战,是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背景和原因。

上一篇:脑力劳动下一篇:中频加热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