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劳动

2024-09-19

脑力劳动(精选12篇)

脑力劳动 篇1

长期以来, 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这不仅大大挫伤了脑力劳动者的积极性, 不利于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窒息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和活的灵魂, 不利于劳动价值论本身的发展。脑力劳动价值低估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所形成的僵化的传统价值观点。

一、把脑力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 不同劳动由于复杂程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等。马克思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把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解决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与交换。传统的劳动划分方法具有明显特征:其一, 这种划分具有历史性, 是对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业时期的主要劳动形式体力劳动的划分。当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形式以体力劳动为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的一份资料中说, 当时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总人口1800万, 其中有1100万人全部靠简单劳动为生, 这一比例占总人口的60%以上, 这其中还不包括所有工资较高的“工厂工人”和非劳动人口, 甚至连瓦匠被当成复杂劳动者被排除在简单劳动之外;其二, 这种划分具有表象特征, 即根据劳动表面复杂程度进行粗略的划分, 不能体现各种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由于脑力劳动极少, 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划分劳动具有合理性。尽管如此, 马克思还是意识到这种划分的缺陷:其一, 这种划分经常含混不清, “是根据单纯的幻想, 或者至少是根据早就不现实的, 只是作为传统惯例而存在的区别”, 其原因正是由于大多数劳动都是体力劳动, 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 以至于现实中常常粗分、错分;其二, 把脑力劳动简单地等同于复杂劳动, 容易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由于把脑力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 人们常常是用脑力劳动力的价值衡量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 所以马克思认为“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 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脑力劳动的价值得不到真实体现, 从而压抑了脑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新经济的发展呼唤脑力劳动价值论, 要求从本质上划分劳动, 即根据劳动中耗费的主要成份, 把劳动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是简单的倍加关系, 而是幂加关系。

二、混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价值实体的共性与个性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上把价值实体等同于抽象劳动, 混淆了不同劳动价值实体共性与个性的差别。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聚, 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或一般人类劳动, 它无非是“人体的机能, 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 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所以, 价值实体本质上是凝聚在商品中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 它是一切劳动的共性。一切劳动无论它们的具体形式是多么的不同, 都可以转化为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这一共同的东西, 从而进行比较、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价值实体等同于抽象劳动。

但是, 虽然任何劳动都要同时耗费一定的体力与脑力, 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的体力、脑力耗费的比例不同, 即不同形式劳动的价值实体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脑力耗费极少,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是复杂体力劳动, 劳动中脑力耗费绝对小于体力耗费。统计数据表明, 即使在完全机械条件下, 复杂劳动中的体力与脑力耗费比大致为9∶1, 这恰恰证明经过训练的复杂劳动基本上也是以体力耗费为主。可见, 体力劳动形成的价值凝聚的主要是人类耗费的体力, 价值实体的基本构成是体力耗费。在脑力劳动中, 体力耗费微不足道, 价值凝聚的是人的脑力, 脑力劳动的价值实体可以近似地看成是脑力的耗费。因此, 不同劳动具有各自的个性: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价值实体是体力耗费;在脑力劳动条件下, 价值实体则是脑力耗费。

价值实体的差别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中脑力耗费极少可以被忽略, 在新经济条件下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显得异常重要。正是由于价值实体的差别, 导致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尺度、价值规律的不同, 混同两者的差别则可能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量, 不利于脑力劳动的发展和脑力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脑力劳动价值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潜意识中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忽略了脑力劳动价值量的决定特点, 用劳动时间计量脑力劳动的价值量。价值量本身是劳动量而不是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长期以来, 人们毫无疑虑地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 产品的价值量越大, 反之, 则越小。其实, 马克思将劳动时间等同于价值量是有条件的。

首先, 马克思指出了价值量本质上是体力、脑力耗费量或劳动量, 而不是劳动时间本身。劳动时间只有当作衡量劳动量的尺度时, 才能与价值量划等号。马克思把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是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主体劳动形式即体力劳动而言的, 因为劳动时间是体力劳动价值量的自然尺度。离开了体力劳动的条件, 价值量的衡量尺度将会发生变化。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 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 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之所以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不同, 是因为在不同劳动形式中, 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在脑力劳动条件下, 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在减小, 自然人们对劳动时间的关心在降低。可见, 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劳动时间对价值量决定的可变性。

其次, 马克思指出劳动时间不是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马克思说:“计量劳动时间的, 除了‘外延量’以外, 还有它的密度”, 即内涵量。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劳动量, 决定价值量大小的因素既有外在因素, 又有内在因素。影响不同劳动价值量的外在因素是劳动时间;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劳动时间越长, 耗费的体力或脑力越多, 价值量越大。影响不同劳动价值量的内在因素则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 体力劳动表现为劳动强度、熟练程度等因素;脑力劳动则表现为能动性、创新性等因素。如不同的体力劳动, 如果劳动强度不等, 熟练程度不同, 那么, 相同时间内的体力耗费则不同, 价值量不等。而内涵量就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 只能近似地折算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最后, 劳动时间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因素是以平均内涵量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量既包含外延量又包含内涵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以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即内涵价值量一定为前提条件的, 也就是说所有劳动不存在内涵价值量的差别。马克思之所以把影响价值量的内涵因素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作为前提条件, 其一, 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全社会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内涵因素在个体劳动者身上的差异不大, 假设为平均值具有合理性;其二,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 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劳动量的变化也是有限的, 不足以使劳动量发生质变, 从而使不同的体力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大的差别。相反, 当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一定时, 劳动时间可以无限延长, 价值量则可以不断增大。劳动中的体力耗费随时间的流逝成正比;其三, 劳动时间计算价值量不仅技术上方便, 而且符合人们的习惯。因此体力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成为前提条件。

脑力劳动的特点决定了内涵因素对脑力耗费的影响大大超过外延因素的影响, 因此, 脑力劳动主要决定于内涵量, 即劳动的能动性、创新程度, 外延量劳动时间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其一, 当不同劳动的创新程度和能动性一定时, 其价值量基本确定, 高级劳动是“幂加”的低级劳动, 低级劳动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价值量是有限的。一件脑力劳动产品, 虽然花费了很长劳动时间, 但由于劳动的能动性不大, 创新程度不高, 耗费的脑力不多, 社会所承认的价值量也就不会大;相反, 一件脑力劳动产品花费的时间不长, 但创新程度极高, 其价值量极大地超过前者;其二, 在劳动时间一定时, 价值量未必能确定, 因为通过提高创新程度和能动性能极大增加脑力劳动价值量。能动性越大, 创新程度越高, 意味着劳动中耗费的脑力越多, 其价值量越大。脑力劳动比较的不仅是劳动时间, 甚至主要不是劳动时间, 而是比较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一项专利其价值可达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千万元, 但生产这一专利并非要比生产某普通商品花费更多时间。

四、把劳动时间看成是永恒的价值尺度

用劳动时间衡量脑力劳动价值量是价值低估的直接原因, 而把劳动时间当成永恒的价值尺度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 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作为价值, 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了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天然尺度, 充分肯定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的必要性, 因为在体力劳动中, 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等内在因素受生理极限的制约, 对价值量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外延量对价值量起决定作用, 外延量又是以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所以, 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尺度。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价值尺度只能是劳动时间。同样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又间接指出了劳动时间不是价值量的永恒尺度。他说内涵量与外延量“这种差别, 正如亚当·斯密指出的, 会因每种劳动特有的次要条件, 而部分地相互抵销。只有当劳动的内涵量和外延量成为同一劳动量的相互对立的、彼此排斥的表现时, 这种差别才会影响到劳动时间充当价值尺度的作用。”即当内涵量的因素对价值量的影响与外延量即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相当甚至超过时, 劳动时间尺度的准确性必然受到影响。显然, 马克思在这里又承认了随着内涵价值量的增长与外延价值量的降低, 劳动时间尺度就有被其他价值尺度代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劳动时间价值尺度不是永恒不变的。实践证明, 当脑力劳动成为社会的主体形式时, 劳动时间的价值尺度已经不能准确地衡量脑力劳动价值量, 才导致脑力劳动价值量被严重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内涵量, 即脑力劳动内在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外延的劳动时间成为决定价值量的前提条件, 价值尺度自然由劳动时间转化为衡量能动性和创新程度的尺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89

[2]季正松:脑力劳动价值论[M].徐州:中国矿大出版社, 2006, 12.56

[3]季正松:新经济条件下的脑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J].理论导刊, 2004, (6) .37

[4]季正松: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J].经济学家, 2005, (1) .22

脑力劳动 篇2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来到了三里河公园。在去的路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在茫茫的人海中,唯独让我看到了一个夹在人们中间的老爷爷。老爷爷衣衫褴褛,并且衣服上面还带有补丁,他大概也在60岁左右。他的眼前有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碗,碗的下面有一根破烂不堪的袋子,他双膝跪在冰凉冰凉的地上,在向人们磕头,用那可怜巴巴的眼神注视着每个路过的人们。

因为当时隔得距离太远,只能模模糊糊的听见老人泪流满面地说:“路过的好心人们,求求你们了,给我点钱吧。”他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些话,但是还是“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车上,我用疑惑不解的眼神问爸爸,并说:“爸爸,这个人为什么跪在冰冰的地上,这样的的腿部不会受伤吗?难道他是坏人吗,是骗人的吗?”爸爸带有同情心的对我说:“孩子啊,这个老人也不想这样啊,那也是因为他的家境不好啊。”“家境不好”我更加疑惑的问爸爸,爸爸又说:“这位老爷爷有一个父亲,可是父亲生患重病,因家里没钱,所以没法给父亲治病,连买药的钱都没有,父亲只能在家里等死了,然后她的儿子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那样,就出来乞求人们能帮助他家渡过“难关”。我听了这段话之后,便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们就等我的好消息吧。”我连忙跑下了车,直奔老爷爷的眼前,到了那里,我把钱放进了碗内,刚要身,老爷爷一手抓住了我的衣服,对我说:“孩子,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啊,你一定会有好报的。”我回头笑了笑,跑上了车。在车上我稍看了一会,但是依然没人给老人钱,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脑力劳动与劳逸结合 篇3

手与脑关系密切,手指的活动能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使大脑发达,心灵手巧。按生理规律,人的大脑左半球擅长语言、数学、分析、逻辑,主管人体大部分精神活动,而右手的活动,则与左大脑半球的保健有关;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掌握人体几何综合能力及其它高级功能,而左手的活动,则与右大脑半球的保健有关。经常活动双手,可使大脑左右半球双得其刚,且可矫正生活中常用一侧手劳动所造成的弊端;同时,手的活动还可使脑子得到积极性休息。

做法是:两手手指握拳——放松,握拳——放松,反复行之若干次;如用健身球或健身圈也可以,但必须双手都要进行活动。偶尔也可以抓一把葵花籽(炒熟的)用手捌了吃,用这种办法来活动手指。

手与眼也有其内在联系,按经络学说,手与眼属小肠经,小手指根部关节的活动,有利于眼的保健与休息,这是行之有效的明目奇方。

做法是:用一侧之手的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按压摇动另一侧手的小手指根部关节,左右手各行若干次。

以上属于小动作的劳逸结合。

在连续十天、半月的紧张学习或工作以后,则应摆脱一切思想牵绊,到郊外、山野或林园去活动一番(半天即行) 这对整个身心的保健大有好处,可以锻炼筋骨,开扩视野,呼吸新鲜空气,能使人头脑清新,精神为之一振,从而能健康而愉快地迎接明天的生活与工作。

脑力劳动 篇4

平凡孕育伟大, 劳动创造世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90年历程中, 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始终依靠的中坚力量。90年来,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紧紧跟随党的前进步伐, 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量, 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 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

当前, 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无论经济社会面貌如何改变, 无论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何种程度, 劳动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如果说过去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 推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那么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奉献与奋斗, 依然关系到国家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也必须奋发有为。新形势和新任务, 要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 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 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新阶段, 以勤奋劳动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在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 以诚实劳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内外环境、增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 以创新劳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 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能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更好地发挥改革主力、发展动力、稳定基石的作用。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 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 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者, 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 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上, 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继续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脑力劳动 篇5

一天一点爱恋,星星和月亮做伴!一天一点想念,回忆和甜蜜做伴!一天一点眷恋,思念和牵挂做伴!一天一点心愿,愿你永远与幸福做伴!劳动节快乐!

劳动节,劳动为主题,懒惰不可以:丈母娘家去干活,孩子学习要辅导,老婆心情要呵护,劳模老公评给你,祝你五一到来家庭和睦又幸福!

五一旅游巴士为您服务:请您携带好健康的背包,好运的地图,凭快乐的车票验票上车,跟随着幸福的导游,度过一个轻松惬意的五一假期。祝您愉快!劳动节祝福顾客短信

脑力劳动 篇6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5-02

在今天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中,有一种“去马克思的言论”有些专家公然说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过时,现在我们需要西方那一套理论。更多的是在信奉马克思的内部也有这种质疑的声音,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来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之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我想是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了,今天的社会和马克思那个年代相比完全不一样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两个方面之间不能够划对等但是也不是不相关。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劳动成为商品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念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这个观念里面已经包含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的意思,问题是仅仅在这个停留在这个理论,并不能揭示出交换关系的平等与实际结果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是在这里,“当别人看到物的时候,他从物的背后看到了人”。

马克思在这方面努力之处是:一方面沿着那些给予过他指导方向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就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分析劳动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演进的。另一个方向是从别的角度进行挖掘,创造价值的工人为什么会一贫如洗,相反资本家是怎么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对于第一个方面马克思通过仔细考察工人的劳动,由此论证了现有的劳动关系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就花费漫长的时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消费价值的差异来揭示劳动与资本之间交换结果的不平等或者说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影响很大,马克思也正是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完成的。他利用辩证思维方式,对价值加以抽象,使其具有不同于价格的概念,对劳动加以抽象,使其与具体劳动区别开来,并且将实际含义的劳动力概念与劳动时间的概念区别开来。然而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当中,马克思还没有清晰区分“劳动”,“劳动力”这两个概念,一直到他的《资本论》中才正式加以区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劳动创造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第二种是维持劳动力的价值以生活品费用来计算的。从劳动关系的历史来看,马克思这样写到:“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必然规律。”①这是我们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的翻译。这里的“所有权”与德文相对应,英国“所有制”,“财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使用“所有权”这个概念而是使用的是“财产”这个概念②。“所有制”,“所有权”他们都是关系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来表现,概念本身没有不代表任何事物,然而财产概念却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上面所写的“必然规律”也就是前提条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资本本身是积累的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对于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应该加以关注。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马克思的关注点是对既有社会关系及其结果的分析,但是没有展开具体分析。

二、劳动力的价值化与货币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力就有了可以进行交换的价值,当然就可以用交换的象征——货币来衡量了,这是劳动力被商品化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要在交换价值,在货币的基础上,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对他们的总生产实行控制,那是再错误和再可笑不过了。”③劳动经过交换成为一种商品,交换行为由直接交换发展到间接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完成的,货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被愈加抽象的过程,即它所代表的价值与自身价值越来越分离。例如:本来具有同等价值的贝壳、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本身的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不成比例的纸币,甚至连纸币都不需要的数字信息,等等,这一分离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身作为劳动时间对象化的货币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这一趋势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日益抽象以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稳定为条件。例如:纸币依赖于国家而数字信息依赖于电脑系统。

所以说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与对象化劳动的理解,也要将货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与货币所代表的劳动时间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将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手段与货币所代表的交换价值区别开来。

货币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才不顾一切追逐财富。马克思在书中这样写到:“货币在这里不仅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而且是这一对象本身。这种致富欲望的本质就是万恶的求金欲。致富欲望是这样的,就像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因此,它不同于对不同于特殊形式财富的追求,货币不仅仅是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然不是非历史的产物。”④

这里写到虽然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正是由于货币才给贪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劳动价值的货币化,给予了他人能够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机会,正是这样资本才能够得以形成和运作。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人们追求财富也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没有被货币化,那么占有别人的劳动只能是通过战争,使用武力、仰赖于封建特权,这种财富的占有也是有限的、看得见的;只有到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才赋予这种财富的占有和集中以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我们也得承认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就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社会关系没有發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占有别人的财富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话就是血流成河更不要谈什么占有你的剩余劳动了,你的生命也被“无偿”占有,就是奴隶。

nlc202309030905

三、劳动力与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已经蕴含了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思路,对于马克思来说,仅仅看到这里是不行的,这里不能解决的是不能揭示在交换关系的原则平等与财富分配不平等或者说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因为这种情况下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劳动工资就是一定劳动时间的报酬,工人用一定的工作时间来换取相应的报酬看似很合理,没有什么不平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眼光也就止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用劳动时间与劳动价值之间是对等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资本是如何创造利润的。既然他们之间是对等的,工人劳动换取工资那利润从哪里出来的?资本家也不会辛辛苦苦不为挣钱,所以说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给这一问题合理的解释。

馬克思是通过对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认识来解释劳动力付出的劳动时间与为了维持劳动力而消耗的劳动时间(生活费用)在量上的差,前者大于后者,这个差就是利润的空间,后者以工资形式获得了支付,前者支付工资后的剩余部分以立人的方式成为资本收益。当然,这个仅仅是一个理论推算,现实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太多。从一定的“劳动—资本”交往的范围来说,这一基本的理论不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排除有特殊的、别的例外情况的出现。

马克思对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认识是主要是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对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第一个方面古典经济解释缺陷的认识,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解释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是不能自圆其说。

显然,仅仅强调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理论,并不能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工资+剩余价值)与劳动力消费的价值(体现为工资)之间存在“价差”。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价差”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概念又被解析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3页。

[2]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86 年版,第221—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篇7

请问:我是一名普通职工, 近期准备向劳动部门申请仲裁, 请问具体该如何操作?

解答:劳动者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 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联系方式,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用人单位联系方式;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 可以口头申请, 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 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中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的研究 篇8

(一) 宏观经济形式分析

由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背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导致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特殊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一直在实行暂时符合我国国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使经济稳定, GDP年增幅在相对良好的轨道上高速稳步运行。但在1998年之后, 我国的经济环境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通货紧缩”等问题接踵而来, 并成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代名词。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背景下下, 造成我国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劳动力过剩

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剩成为首要因素, 一线城市劳动力源源不断涌进, 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也相继围绕农业方面发展。

2、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我国生产力过剩, 国民失业率增加, 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以及国民经济大幅度下滑等现象出现。

3、当劳动力过剩时有效需求的不足伴随着通货紧缩

我国自2002年起, 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GDP增长率高达8%。但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鲜有的下滑态势。 (1) GDP增长7.9%, 与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 (2) 劳动力投资增长19.6%、比上年同期上升将近7.2个百分点, 体现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 同比回落将近1.9个百分点。 (3) 工业企业在2002年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3%。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4) 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中央财政收入在2002年以后比上年同期减少将近163.6亿元, 下降值为7.3%, 而支出增长23.9%。 (5) 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由于我国现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左右, 并且出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消耗越大的原因继续呈现下滑波动之势, 从而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率的预期效应并未出现。

4、潜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政府货币政策以及超量发行货币刺激国内经济。我国货币政策自从放开灵活的汇率制度之后, 人民币升值幅度不断增高, 这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海外发展, 造成很多外贸型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不得不转型国内, 而国内的经济有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 以及CPI年年创造新高, 这足以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 甚至由此会出现通货滞涨, 而这种经济形式更难以解决, 正是这些问题还引发了比如物价持续上涨, 社会问题矛盾突出尖锐, 贫富差距过大, 失业率增加等问题。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建国以来, 中央人民政府就规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国家,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至今, 劳动关系类型从多元化走向复杂化。

我国的劳动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体现了明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征, 在生产关系构成中, 劳动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在对劳动关系发展的认识过程中, 需要着眼于其时空性和动态化的特点。相对于欧美等比较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作为一个正在建立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的劳动关系状况必然是不断变化的, 我国的劳动关系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带动我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秩序, 经济秩序的变化又会引起政治, 文化, 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变动。

目前, 我国的劳动关系发展主要表现为多样的类型、灵活的形式;相异的内容、复杂的格局;明晰的主体、分化的利益;法律体系等基本形成。以古观今,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促使劳动关系发生改变, 但劳动关系又牵涉到其他领域, 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劳动关系处于多样化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外经济运行态势影响劳动关系整体运行的稳定性;我国内部经济形势及策略的调整, 使劳动关系主体结构变化增加劳动关系波动风险;我国正逐步朝着法制社会的方向前进, 劳动关系运行与法制相互依存, 且程度会逐步提高;新兴媒体业对劳动关系有更进一步的影响力, 且力度会逐步加大。

在我国, 为了更好的应对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为今后我国劳动关系更合理, 更完善, 我国应切实把握劳动关系工作中的总体思想和目标要求, 在转型与改革中注重方法科学和过程稳妥有序;加快建设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劳动关系问题的多方治理结构, 更好更快地发展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使劳动关系主体更切实地体会到劳动关系的完善和改进, 有效地使劳动关系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劳动关系问题的多方治理结构。

三、总结

从计划经济到今天的市场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 经济体制改革也一直是我国政府探讨的首要问题, 亦是我国国民最为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劳动经济, 则需要密切与国际接轨, 我国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国家, 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会更好地带动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休戚相关, 密不可分, 劳动关系式劳动经济的前提, 劳动经济是劳动关系的保证,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发展好了经济, 其他相关方面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的合理化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趋势的重要因素, 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宏观经

参考文献

[1]顾筱华.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6)

[2]黄铁苗, 张碧波.论转型时期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广东经济, 2010 (11)

脑力劳动 篇9

一、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困难

1. 外界教育环境的影响

外界对于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 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情况来看, 大多数家长仍然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就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情况。如果学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 获奖次数多, 教师的科研工作到位, 就会被外界评定为优秀学校。这种评估一般通过听学校汇报、学校账目查寻与师生大会的形式完成。具有片面性的学校评估标准, 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重点”学科, 忽视了劳动技术学科教育。

2. 劳动技术教育以偏概全

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 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 小制作、我的小发明、劳动日记都是劳动技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如果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仅存的劳动技术活动, 其效果则会大大下降。用一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堂教学, 未免得不偿失。

3. 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教育思想, 往往影响着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知识积累, 也有部分教师关心孩子智力开发力度, 大于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家长从不把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心上, 只要孩子能学习好, 他们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一些教师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 忽视劳动技术教育, 因而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方法

1.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 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课题与实践方法,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从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出发, 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劳动技术课堂, 会让学生爱上劳动, 爱上发明。比如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教师可以选择“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进行教学研究, 开发一个适合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制作小小空气净化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技术课主题, 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雾霾的来源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 与学生一起去收集所用的原料, 研究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劳动技术活动具有时代性,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发、积极发明、积极劳动。

2.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对劳动技术教学活动进行优化, 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 肯定劳动技术教师的教育地位, 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 鼓励其开展丰富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劳动技术教师要减少粗放型劳动活动的开展, 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捡垃圾、让学生做宣传海报等。多设计一些密集型的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讲解“小鸟的家”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小鸟的家,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 用脑袋去分析, 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将课外实践与课内创作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3.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做好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工作, 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想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就需要定期深入到校园, 对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评估校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条件时, 将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成果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 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能力的权重。只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 才能使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外界做好监督与评估工作, 给劳动技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能够给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文章立足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主要分析“优化劳动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只有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成长。对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 重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技术活动平台, 才是服务学生的正确举措。

摘要:文章立足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主要研究优化劳动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认为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能力,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劳欢娟.劳动技术——唤醒一批“沉睡”的孩子[J].小学教学研究, 2013 (11) .

[2]万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 2009 (08) .

[3]肖金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10 (06) .

脑力劳动 篇10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 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同时, 彼此之间也必然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称之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 也称为“劳使关系”、“劳雇关系”、“劳资关系”等等。我国台湾著名劳动法学家黄越钦认为:“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中心展开, 着重以劳动力、劳动者为本位的思考;“劳资关系”含有对立, 因为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 其所展开的关系自然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劳雇关系意味”以雇佣的法律关系为基础, 重点在权利义务之结构;“劳使关系”则已将所有的价值意味予以排除, 只剩下技术性含义。 (1) 我国大陆以社会主义为背景采称“劳动关系”, 指劳动主体即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由于原有的由国家行政手段统一规制的固定工制度发生改变, 用工和就业发生改革, 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也有录用人员的自主权。加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了传统的单一劳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市场的需求。双重劳动关系应运而生, 双重劳动关系是指一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其从产生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法律和学界的统一认可, 法律也只是从侧面对某些第一个属于法律劳动合同关系, 而第二个满足事实劳动关系的无书面协议的劳动者权益仅给予某一方面的特殊保护, 即使第二个事实劳动关系符合所有要件, 却在发生雇主责任、社会保险费缴纳、工伤责任承担等时, 由于法无明文, 雇主间无约定或推诿, 导致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二、工伤赔偿的责任演变

手工业到工业的发展, 使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企业主们迫切需要廉价的大量劳动力, 这些企业主从劳动者身上剥削剩余劳动价值, 强迫他们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结合, 没有工时限制, 更没有用工的限度, 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国家强制力与资本家的联合, 导致劳动者权益被随意践踏。对于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人身伤害只能自担, 压迫之极必是反抗所至, 不公平的待遇必将被改变。

(一) 劳动者责任

工业化的进程使资本家的实力与日俱增, 政府的协助, 生产资料的垄断, 失业与饥饿使劳动者被迫的接受资本家的各种苛刻条件。同时劳动者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即当时的理论主张, 劳动者既然自愿加入工作, 同时资本家已支付工资报酬, 那么劳动者就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遇见, 对危险工作环境都已预先知晓, 所以对最终自身受到的损害也应“风险自负”。由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使当时这一理论得已践行始终, 劳动者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工作中的伤亡事故频发使得劳动者开始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工人阶级斗争愈演愈烈。

(二) 雇主过错赔偿责任

工人阶级的反抗得到了回应, 资产主义社会的国家被迫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权益, 对资本家的无情剥削有的限制。1802年的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工人权益的保障开启了新的篇章。政府法令的出台改变了劳动者“风险自负”的境遇, 雇主过错责任开始实行, 等同于侵权责任法中侵权过错责任, 即若要侵权人承担责任后果, 则受害人需要先对的自己的损害是由于侵权人的行为所致, 且侵权人对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予以证明;雇主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损害的发生负全责, 换言之, 即劳动者毫无过错。虽然劳动者自担风险的责任得到改变, 但这种雇主过错责任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因为当劳动者起诉至法院时, 法院必然要求劳动者对自己行为无过错并且同一工作时间、工作场合的其他工人也无过错进行证明, 而事实上对于劳动过程中的资料保存都掌握在雇主手中, 劳动者又怎么能对雇主过错责任予以证明?导致这一责任形同虚设。正如法谚所说:“举证之所在, 败诉之所在。”

(三) 无过错赔偿责任

市场体制的日益健全, 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在雇主过错责任根本无法满足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基础上, 无过错责任应运而生。无过错责任是指对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 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 无论原因出自何人, 雇主均不得以自己没有过错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该认为, 雇主作为获利方, 对于工作环境理应进到安全完善的义务, 使劳动者的人身得到保障, 对因工作可能引起的职业病也有比劳动者又更为专业的提前预知性, 所以理应为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雇主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大获益方, 其相较于劳动者承担责任后果的能力更强, 基于公平原则, 由其为后果买单, 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况且由法律明文规定雇主承担责任, 能督促企业完善设备安全, 从而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三、无过错赔偿责任下的工伤机制

由雇主为损害结果的发生买单, 虽然能使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 但是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危害。因为雇主相较于劳动者方是强势群体, 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 工伤事故频发, 一旦发生工业爆炸等等意外事故, 如果单纯由一个企业雇主自己承担风险, 完成后续赔偿, 不仅会导致大量此类企业的破产, 也使得受害群体权益根本得不到彻底弥补。企业或怯于责任事故而畏首畏尾, 竞争力停滞不前, 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企业责任体制下, 如果由所有雇主同时为因工作原因受到的意外事故伤害共担风险, 将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工伤保险基金的产生, 在侵权责任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捷径的救济之路。

四、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工伤补偿弊端 (以劳动派遣为例)

在这个供过于求的社会, 大多数的企业需要的更多是短期、辅助、季节性的工人, 对技术科技类管理工人更多的是“固定工”,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掌握了更多企业的核心机密, 需要对企业承担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 所以现今双重劳动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常态, 与国外的经济体制相接轨, 但是我国对双重劳动关系的态度却与国外相去甚远, 国外对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各个劳动关系都进行平等的统一保护。而我国虽在《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都对非全日制用工、待岗再就业、家政服务、劳务派遣等等适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双重劳动关系予以的一定程度的肯定, 但不难看出, 与传统单一劳动模式相同的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却仍不明晰。在此特以法律中明文指出的劳务派遣为例, 说明派遣劳动者的地位, 两个用人单位间的责任分割, 探求此时的工伤赔偿机制是否得到践行?

(一) 劳动派遣的概念解析

《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统一称谓均为“劳务派遣”, 但笔者认为应改称为“劳动派遣”, 一字之差, 其含义却截然相反。为说明二者的区别, 最重要的就是明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强调的是劳动者由用人单位统一指挥、管理, 最重要的是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要从事工作, 用人单位享有劳动力的使用权;而在劳务关系中, 劳动力的提供者与劳动力的接受者则是独立的主体, 提供者提供的仅是劳务成果, 其劳务过程由自己掌握、管理。所以法条使用“劳务派遣”这一称谓不恰当。

在双重劳动关系中, 劳动者同时接受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的指挥与管理, 与每一个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 都具有从属性的特征, 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同时具备, 只要劳动者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 例如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等情形, 我们就不应否定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之间所成立的没有书面协议的事实劳动关系, 其所享有的权益都应收到保障, 用人单位之间不得以某一单位已缴纳为由, 拒绝承担责任。我国也正是在参照了美国的共同雇主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共同担责说。

(二) 劳动派遣中发生工伤时的处理问题

《劳动合同法》中明定用人单位负有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 但同时又规定在劳务派遣协议中允许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支付方式进行约定。也就是说用工单位是给予合同约定来承担责任, 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是法定用人单位派遣单位。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中的第九条对双重劳动关系中工伤责任进行了规定 (2)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主体作出了规定 (3) , 前者规定由用工单位担责, 而后者则规定由派遣单位担责, 但实际上依据“谁控制指挥, 谁负责”的原则, 即当工伤发生在用工单位时, 由用工单位负责, 此时用工单位不得以协议为由让劳动者从用人单位处寻求赔偿, 协议的约定只在用工单位承担责任后, 可依此找用人单位追偿。虽然法律规定了此种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但在实践中仍很难得到贯彻执行, 《社会保险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却暗含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另一项前提, 即不但要进行工伤认定,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必须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在普通的单一劳动模式下, 无书面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需要证明这点就很困难, 更何况在劳动派遣中, 劳动者存在雇佣与使用的分离, 但实质仍在传统劳动关系的构造下, 想要证明其劳动关系的存在更是难上加难。

五、结语

双重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为了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必须对作出明确规定, 在双重劳动关系下为劳动者建立统一账户, 便于多个用人单位同时履行缴费义务, 对于劳务派遣中的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关于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应明定为必备条款, 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的维权之路走的更加的高效、简捷。

参考文献

[1]覃甫政.被派遣劳动者社会保修期保障:必要性及法律规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8, 16 (4) .

[2]曹艳春.劳动合同法确立双重劳动关系之肯定论[J].政法论丛, 2006, 4 (2) .

[3]丰明景.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工伤认定之探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 2, 30 (1) .

[4]李洪跃.浅谈双重劳动关系的性质[J].法制与经济, 2012, 4 (总第308期) .

[5]李坤刚.工伤补偿制度:起源、问题与解决[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 (6) .

脑力劳动 篇11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摆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要努力做到使儿童养成这种专心致志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

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智育是精神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的作用是跟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意志的培养,就是从自己向自己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思考和理解以及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学生感到什么叫做困难。

脑力劳动 篇12

《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表明制定劳动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人民网”上有一篇网友的评论, 说劳动法是平衡劳资关系的大法。该网友是有法律功底的, 他尚且发出这样的声音, 普通公民对劳动法的认识可想而知。一直以来, 妇女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的现象还很严重。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较薄弱, 女工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女职工“四期”保护不落实, 劳动用工不规范, 劳动合同中没有女职工劳动保护条款或合同流于形式, 任意加班加点、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及使用童工等现象仍然存在。妇女是“半边天”, 妇女权益保护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然劳动法偏重保护弱势群体, 就应从多角度来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二、妇女的权益

1. 女性权益不受重视的主要表现。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再者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要任务, 所以, 女性的劳动权益的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任务更加沉重。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法律法规又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等因素, 而且, 现在很多用工单位性别歧视很严重, 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专家称:在社会就业方面, 我国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歧视女性的现象经常出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女性就业的难度相对男性较高。很多单位在招工的时候都强调了只招男性, 即使招了女性, 很多也都是要求未婚的或者是暂时不能生育为前提条件。 (2) 男性和女性在职业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除了一些比如女老师、女服务员等, 在年龄上也要求必须是低于多少岁的才能录用。很多女性从事着低端的行业。另外, 即使有幸从事了比较高端的职业, 在相同的情况下, 女性的晋升机会也不如男性。 (3) 女性所享受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保障和福利水平要比男性低, 在这里面, 除国家规定的假期之外的休假和生育保险的贯彻率是最低的。明显突出的是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对女性进行着严重的侵权和剥削, 行为相当恶劣。 (4) 在退休体制方面, 男女也存在着不相同对待的情况。我国在很早之前, 女性就退休比男性早, 有提前退休和下岗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女性。有的单位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 强迫女性高级专业人士退休, 要解决高级专业人士男女相同的年龄退休这个问题, 仍然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2. 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妇女的各项权益尤其是城镇妇女的劳动权益被侵害的现象, 是最为严重的, 就业的时候, 妇女不能像男士一样公平就业, 法律中的有关妇女保护的规定不能及时合法合理地落实到位, 妇女在整个社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等。原因在于: (1) 众所周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 自然最不缺乏的便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供应量很大, 而需求量却大于供给量, 这样便造成了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本来女性在整个社会的就业中就比较困难, 这样更增加了女性在就业中的难度。 (2) 虽然我国已实施改革开放多年, 但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男外女内”的家庭模式,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制约着妇女的解放。新时代的女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及女人也要有自己的事业的舆论压力之下, 还要兼顾事业, 她们和男人们同样工作, 养家糊口。又要承担着照顾家庭的双重责任, 无比辛苦。 (3)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方式的这段时间, 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4) 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 在社会中的分工也特殊, 这些导致了她们在就业中不得不分阶段, 因此产生了就业的阶段性。国家法律规定用工单位必须承担女性在怀孕生产时期的费用。用工单位又不愿意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 考虑到利益, 往往不愿意用妇女。 (5) 对于女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 有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很多项法律法规都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明显存在着很强的落后性和不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有关单位违法之后, 对其的惩罚不够严厉, 用人单位觉得即便是违法, 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使侵权行为大肆嚣张起来。加上妇女本身不知道权益受到侵害之后, 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生存, 她们不得不一再地降低自己的底线, 付出牺牲健康等代价来获得生存。

3. 怎样保护妇女的权益?

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和女职工特殊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任重道远。鉴于以上妇女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 我总结了下面的几点: (1) 对于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往往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 其实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无比重要和必要的。看一个社会进步与否, 就得看保护妇女问题的制度是否完善。不能认为妇女保护是多余的负担, 不然, 保护妇女各项权益的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是一种形式主义。 (2) 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方面, 我们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第一要促进妇女的就业, 使其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大部分人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 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 由受侵害者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及程序解决问题, 从来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3) 要认真贯彻执行已经制定好的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等, 发挥检查部门的职能。劳动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形成了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制。工资、休假、劳动合同、劳动安全卫生、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形成了监督检查的内容。 (4) 积极发挥各保护组织的各项职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保护妇女权益的非政府组织, 比如说工会、妇联等组织。在我国, 工会对于该单位的妇女的工作及业务情况比较熟悉, 自然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比其他组织强的优势。因此, 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 工会更加有义务这样做。 (5) 对妇女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为其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现实之中, 许多的劳动者都远远达不到有技能、有素质的水平。近些年来, 我国出现了用工荒, 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女性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她们自身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等水平存在着迫切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 更加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继续受教育的条件。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程。提高妇女的素质迫在眉睫。

上一篇:自动检测装置下一篇:教育技术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