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媒体技术(共12篇)
视觉媒体技术 篇1
近日, 由北京中科泛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泛华测控”) 设计并开发的视觉冷调试验系统已经完成并正式交付客户使用。该系统是泛华测控继汽车仪表盘检测系统后, 运用机器视觉技术的又一套成型产品。
视觉冷调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对断路器上限位螺钉位置的检测, 其根据脱扣电流来对限位螺钉的位置进行校对与确认。该系统通过运用运动控制、机器视觉、开关动作控制等部分, 来保障整个系统稳定、精准地运行。其中, 运动控制部分是利用对电机的运动速度和位移进行调节, 进而实现对限位螺钉进行控制;机器视觉部分则是利用工业相机采集被测产品的图像, 对限位螺钉的调节距离进行分析计算;开关动作部分实现了对电源、气缸、电磁阀等部件的控制, 保证了测试平台在运作过程中的连结与稳定。
泛华测控的工程师除了保障测试平台的精准与稳定外, 还希望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整套测试系统。因此, 在整套设备的外观设计上也是别具用心, 在多部件共同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系统外观的整洁与美观, 并且为使操作人员能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安全操作, 泛华测控工程师在开关动作控制的部分中通过I O数字接口控制系统急停报警为整个测试平台提供了安全保障。
更多信息, 请访问:www.pansino.com.cn。
视觉媒体技术 篇2
三 创造性思维主导视觉创新手段的运用
视觉传播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思想空间,但有一条思想脉络似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的,这就是创造性。它在不断变化和渗透交融。形式---反形式;目的---游戏;有意---无意偶然;等级秩序---无序状态;整体化---解构;距离感---参与;选择---组合;形而上学---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每一种都有存在的可能,而其间的正是视觉创新手段的无限空间。好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5]
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创新,具体而言是对所要传递信息的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它并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而是将美与实高度凝炼,达到利于视觉传播的目的。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视觉传播者个体的智慧才能。在这个意义上说:视觉传播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烙印的丰富性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三者是重合的。
视觉创新需要整合传统资源,融入当代观念,并把时尚文化贯穿其中。当前,传统文化在视觉表现中运用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特别是书法应用在视觉传播中,从而使整个视觉作品调古朴典雅、含蓄深邃,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此相应,中国式吉祥图案的运用也获得了大家的视觉好感。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传播现代人的美好愿望。最著名的是北京奥运的标志,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全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使当代视觉传播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视觉创新,不在于与众不同,因为杂乱无章的与众不同实在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正面效果,可取的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各个可能性,在大量的可能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可能,提炼、挖掘、深入、完善,找到回答问题的最好答案。高质量的视觉传播形态应该是扎根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的适当创新,或者是激发受众的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在广告传播中,当商品具有独到的特点时,更需要依托好的表现形式,由于商品本身已具有竞争上的优势,若创意表现杰出,便能一举成功。例如微软公司的一系列的平面广告,用卡通式的笔触在原来的画面上添加几笔,从而使原来的画面展现出不一样的意境。不仅凸显了微软在电脑上的优势,还表现出微软让你随时随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你的能力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视觉创新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阐述方式说明信息内容,引起人们关注、产生兴趣,从而对该视觉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新,能使我们的视觉形象避免平庸,或与别人类似而不能有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同时,视觉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视觉创新不仅指观念上有所创新,并且在使用媒介和材料上也有所创新。
视觉中国:收购全媒体交互中心 篇3
亿讯集团是国内領先的呼叫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商及建设供应商。1)亿讯集团主要从事CTI业务、即从事语音分析及客户联络中心解决方案;2)亿迅集团为企业所提供呼叫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企业联络中心、云联络中心、语音应用等领域;3)亿迅集团是全球CTI第一品牌Genesys大中国地区的专业代理,同时也是Verint企业市场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与多家世界级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企业。
此外,基于视觉图片内容优势,公司今年开始发力C端用户,并控股设立“中智润邦”构建稳定的多屏分发系统,有助于公司业务向C端延伸,打造基于视觉内容的整合营销服务平台。公司同时启动外延布局,持续深入布局值得期待:1)定增与上海银行授信,公司获得30亿以上资金使用额度,外延布局实力强劲;2)公司拟通过“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方式进军旅游、体育、娱乐与教育行业,依靠多屏触达用户,外延布局是快速到达战略目标的途径。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近期该股随大市而跌,预计35.45元/股是比较强的支撑位,BOLL带有所打开,可保持关注。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分析 篇4
一、加强信息传播效率
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给人们迅速获取以及反馈信息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乎是“零时差”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获取的信息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就可以马上反馈给信息提供者。所以在信息传播中, 运用手机合理有效地收集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验证传播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与信息量。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的信息因本身高技术含量与许多中间环节的剔除, 让传播环节中的许多失真因素得到很大的控制, 最后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
对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来说, 利用手机视觉传播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采集的效率, 提高其在信息媒体间的竞争力。人们运用手机可以让其在不走出办公地点、不依靠采访机等就可以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与记录;运用聊天软件的应用等都让远距离不再阻碍交流, 让人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正是因为手机视觉使得远在现场的记者的一手材料能够迅速传达到采写工作人员的手中。
二、增加民主意识
通过手机视觉传播,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手机视觉传播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普及,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交流, 手机视觉上传播信息的可以是组织, 也可以是个人, 可以是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非专业人,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上的交流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众多角落, 这个交流平台给予了人们更多发挥自由与平等的空间。报社、电台、出版社等如果没有利用手机视觉技术, 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活动场所, 个人的工作效益低, 个人在推动信息传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我们的信息传播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 那么这种局限将会是致命的, 所以在信息传播中结合手机视觉技术手段, 让更多民主的意识显现出来。
手机视觉技术对于地方台的记者可谓是非常重要, 手机视觉让曾经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活动得以开展, 手机视觉让信息的散播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 地方媒体、中央媒体与国际媒体能够共同关注与传播信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无疑拓宽了报道的内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远在天边的事情让人们觉得这是近在身边。
三、强化互动
互动在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中尤为突出, 这是手机视觉媒体相比其他传统传播平台的优势与特色。在手机视觉的平台中, 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身份可以互相交换, 受众者并非被动接受信息, 传播者也并非机械传播, 在双方的交流中两者的角色不断变换, 一个人同时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者,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前所未有的强大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所以, 越来越多的信息电台开设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互动、网址访问等等, 让受众对象的被动地位越来越小, 期间的交流反而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虽然这期间我们能收集到受众者的反馈信息远远少于我们传播的半径, 但是这种利用手机视觉技术的信息传播却是不能少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者只需要占用耳朵而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活动, 在行走运动中利用手机接受信息就要便捷许多。作为信息传播的信息平台近些年来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手机视觉传播方式让人们能够以更便捷、更轻松的状态接受信息。
四、结语
曾经有人讨论传统的传播媒介可能被取代, 围绕这个话题而引发的讨论值得大家思考, 任何一项新东西或者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接受社会的考验, 顺应了大众需求那么它的道路便是平坦的, 但是以前的东西就会消失、灭亡吗?旧事物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发展的必然下, 旧事物注定要结合新事物,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观念中我们要应用到手机视觉技术的东西。文章通过加强信息传播效率、增加民主意识、强化互动这三方面来分析手机视觉技术对信息传播观念的革新, 希望我们的信息事业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越走越远, 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安珂.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 2011 (12) :125-126.
[2]路鹃, 陈恋明.公共危机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新闻界, 2012 (20) :45-49.
[3]刘兰.解读电视体育新闻的视觉传播特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3.
[4]冷艳.新媒介时代下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J].民营科技, 2010 (12) :144+105.
[5]傅宁.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06) .
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实现及其进展 篇5
摘要:阐述了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最新动态及其优越性。指出双目体视技术的实现分为国像获取、摄像机标定、特片提取、立体匹配和三维重建几个步骤,详细分析了各个步骤的技术特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双目体视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双目立体视觉计算机视觉 立体匹配 摄像机标定 特征提取
双目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由不同位置的两台或者一台摄像机(CCD)经过移动或旋转拍摄同一幅场景,通过计算空间点在两幅国像中的视差,获得该点的三维坐标值。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Marr提出了一种视觉计算理论并应用在双睛匹配上,使两张有视差的平面图产生在深度的立体图形,奠定了双目立体视觉发展理论基础。相比其他类的体视方法,如透镜板三维成像、投影式三维显示、全息照相术等,双目本视直接模拟人类双眼处理景物的方式,可靠简便,在许多领域均极具应用价值,如微操作系统的位姿检测与控制、机器人导航与航测、三维测量学及虚拟现实等。
1 双目体视的技术特点
双目标视技术的实现可分为以下步骤:图像获取、摄像机标定、特征提取、图像匹配和三维重建,下面依次介绍各个步骤的实现方法和技术特点。
1.1 图像获取
双目体视的图像获取是由不同位置的两台或者一台摄像机(CCD)经过移动或旋转拍摄同一幅场景,获取立体图像对。其针孔模型如图1。假定摄像机C1与C2的角距和内部参数都相等,两摄像机的光轴互相平行,二维成像平面X1O1Y1和X2O2Y2重合,P1与P2分别是空间点P在C1与C2上的成像点。但一般情况下,针孔模型两个摄像机的内部参数不可能完成相同,摄像机安装时无法看到光轴和成像平面,故实际中难以应用。
上海交大在理论上对会摄式双目体视系统的测量精度与系统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分析,并通过试验指出,对某一特定点进行三角测量。该点测量误差与两CCD光轴夹角是一复杂的函数关系;若两摄像头光轴夹角一定,则被测坐标与摄像头坐标系之间距离越大,测量得到点距离的误差就越大。在满足测量范围的前提下,应选择两CCD之间夹角在50℃~80℃之间。
1.2 摄像机的标定
对双目体视而言,CCD摄像机、数码相机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重建前的基本测量工具,对它们的标定是实现立体视觉基本而又关键的一步。通常先采用单摄像机的标定方法,分别得到两个摄像机的内、外参数;再通过同一世界坐标中的一组定标点来建立两个摄像机之间的位置关系。目前常用的单摄像机标定方法主要有:
(1)摄影测量学的传统设备标定法。利用至少17个参数描述摄像机与三维物体空间的结束关系,计算量非常大。
光电显示技术 迎来新视觉时代 篇6
一、3D影像显示,生活娱乐更丰富
过去数年好莱坞不断推出3D电影,更预计未来每年都有十部以上的3D电影上映,显见3D影像显示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同时更加深人们对于突破2D平面显示,迈向3D影像生活的可能与需求。3D影像显示不仅更符合人类视觉,也带来更多互动与真实感,因此包括影音娱乐及游戏产业,都相当注重这块市场。而如何让消费者轻松舒适地观赏,就成为技术研发上的一大考验,例如能裸眼观看就是相当吸引人的因素。
1.3D画框与3D数字看板
“3D画框”与“3D数字看板”结合了裸眼式3D显示器与视讯播放器,也就是不需配戴特殊的眼镜,就能够观看到3D的画面。利用倾斜摆设的视差光栅技术,将影像做特殊的排列,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而产生3D立体的显示。
目前在高解析的“3D画框”上,已可达到四倍的Full HD屏幕分辨率,高达3,840×2,160,3D立体分辨率更可达1,280×720,画质更细致清晰,因此适合用在画展、博物馆导览、立体剧院等高分辨率水准要求的场合。而在分辨率较低的“3D数字看板”方面,则是强调影音串流处理的速度,并可达到1,920×1,080的屏幕分辨率,与640×360的3D分辨率,可用在电子看板、户外广告等多媒体视讯的播放,让呈现的影像内容更能吸“睛”。
2.快门眼镜立体3D显示器技术
想用一般的LCD显示器观看3D立体影像,“快门眼镜立体3D显示器技术”是个简便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时间差方式,透过配戴特殊设计的快门眼镜,对左右眼快速播送交错切换的画面,形成3D立体的影像。
“快门眼镜立体3D显示器技术”的关键,在于运用了动态背光模块设计及电控技术,消除动态残影,并搭配快门眼镜同步技术,使眼镜与影像同步,因而能产生正确且相当逼真清楚的影像;所见到的分辨率,即为全部的分辨率,可达1,680×1,050,且干扰少、成本低,没有视觉角度的限制。
3.2D转3D影像技术
目前推广3D影像显示的一大问题,在于3D内容不够充足,也因此较难促使消费者购置相关设备。但是利用“2D转3D影像技术”的软件运算,只要透过简单的步骤,就能将一般所拍摄的2D数字照片或影片,经由影像的分析与计算,转换成3D的影像内容,塑造层次感,供3D立体显示器播放;并可针对不同的内容类型,套用不同的算法。“2D转3D影像技术”的运算及转档过程,可以达到全自动化,减少人工编修的需要;以单张数字照片为例,仅约一分钟就能转换完成,并可以无线方式传输,方便快速观看。未来无论是用在立体数字相框、立体显示的手机或相机、虚拟窗户及立体画框等立体显示器上,都能节省不少时间,甚至可即拍即看,营造生活乐趣。
二、轻薄方便的软性显示器
无论是电视、计算机,或是手机、PDA、数字相框等,在现代生活里,很难想象没有显示器存在的日子,也说明了显示器做为获取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接口。不过就以当今主流的LCD液晶显示器来说,是采用玻璃材质为基板制造,加上背光模块等组件而成,虽然目前已使用得相当普遍,但其相对较大的体积与重量也是厂商与技术研发单位亟欲克服的问题。
因此,小巧轻便,方便携带、收纳与更换,且耗电量更低,分辨率更高,并能藉由材料与制程的改善设计,降低生产或设备转换的成本,同时增加市场应用的可能,成为光电技术研发的方向。
1.AMOLED可挠曲屏幕
“AMOLED可挠曲屏幕”主要是结合了透明的塑料PI基板取下技术,以及可挠曲硅晶薄膜晶体管技术,并整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介质,所开发而成的可挠性主动显示器背板,其特色在于其高影像显示、高反应速率,以及可自发光、耗电少,不需背光模块,重量与厚度也大幅减少,更不易破裂,因此适合播放多媒体影音动态内容,并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PDA、GPS等可携式及手持装置上。
利用AMOLED的特性,还可为产品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将屏幕做成卷曲形,需要观看使用时再抽出使用,不仅可节省产品体积,并能维持显示的功能。另外,“AMOLED可挠曲屏幕”能立即与目前的产业制程衔接,以既有的设备,便能进行软性晶体管下板生产。
2.快速反应微流体显示器
提到印刷品,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油墨;但是到了电子印刷品的阶段,能否还是使用油墨来完成显示?“快速反应微流体显示器”所使用的主要原料只有特殊处理过的油和水,当施加电压时,就会驱使透明的水来推动具有颜色的油,以呈现出不同的影像,更像是本电子书;不止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反射率较反射式的LCD高,与传统LCD显示器的制程兼容性也高,易于厂商转换承接。
“快速反应微流体显示器”因具有反应速度快的特性,适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未来还可搭配喷墨式制程,将RGB三色的显色介质注入同一个面板中,达到彩色显示的功能,无需外加装彩色滤光片,并有机会能改良开发成为软性显示器。
三、LED迈向成熟,技术结合打造多元应用
当夏季来临、电价喊涨,大家都为用电一事苦恼时,改用较省电的电器用品或设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照明来说,LED的应用就是一项颇具未来性的趋势。
LED具备耗电量少、发光效率高、寿命长等特性,因此也成为LCD背光源与照明的最佳来源。但事实上,LED在现今的消费市场中却迟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随着节能减排概念愈加深化,相关技术愈为成熟,LED在家居与室内用途上,已有了更加实用与便利的发展:尤其是Ac LED技术的研发,能让一般灯具更方便地转换使用LED灯,而不需另行购置设备,也减少损坏更换的不便。
1.可挠曲AC LED照明光源
灯光照明的设备,一定都是硬柳梆的吗?作为照明用途,LED堪称是最具多样性的光源。相较于一般灯具仅有固定的外型或角度,缺少变化的灵活特质与弹性,“可挠曲AC LED照明光源”一方面运用了AC LED的技术,无需变压器就可进行操作,增添家用的方便性;同时还以薄型化的AC LED晶粒与单片式导光扩散板,加以薄膜封装技术制成,使其可以挠曲,并将整体封装厚度降至2mm以下,弯曲半径可小于5cm。
现代人对于居家或室内环境的自主性愈来愈高,都希望能有自我风格,“可挠曲AC LED照明光源”可以随家中摆饰或装潢造型进行弯曲贴合,或是配合灯具创意设计任意挠曲,让家中的照明可随环境需求适当地调整,营造出灯光情境与多样化的氛围,也能使灯具的样式更加多元,提供更多的应用。
2.自扩散型光导板/扩散板加工技术
发展LED应用时最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克服其“点”光源的特性,使光线能更均匀地扩散,达到照明的效果。“自扩散型光导板/扩散板加工技术”是利用双相动态交联技术,将纳米级高扩散粒子混于透明的高分子材料中,再搭配精密加工射出技术,成为高扩散型导光材料。
运用光导板中的纳米扩散粒子,可将光线进行多向散射,使LED发出的光能均匀扩散到整个透明材质,形成“面”光源,达到“匀光”的效果,甚至可以RGB混光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情境。“自扩散型光导板/扩散板加工技术”能广泛应用在LED、面板、及光电相关产品上,包括家具、家电、灯具、装饰,或是3c用品、户外广告、指示看板、商品外壳等。例如与家具结合,就能成为可发光的桌、椅、柜等。
视觉文化与初中信息技术整合 篇7
一、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教育
视觉文化 (Visual Literacy) , 也翻译成图像素养。国际图像素养协会对图像素养采用的是Fransecky & Debes1972年的定义:“人类通过‘看’ (同时运用其他各种感官) 所发展起来的综合视觉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人类认知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个具备图像素养的人可以辨别、理解周围环境中的天然事物或人为的动作、符号。”Wagner称:“图像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意指人类对于图像的流动、主体与符号所象征的意涵能够加以辨识 (指客观认知) 与了解 (指主观赋予个别化意义) 。”Messaris把图像素养定义为:“在认识到图像表现和客观世界存在诸多差异的基础上, 通过静态或动态图像来把握整个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公众在观看图像时已有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当代诸种图像素养定义, 强调的不仅是“看懂”, 更是要求公众把握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大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台湾的媒体素养教育也纳入基础教育范畴之内。而内地的视觉文化近来发展极为迅猛, 新课程改革着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 视觉文化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之一势必要得到发展。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并非只是艺术教师的工作, 每一个在职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网络文化高度发展对视觉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二、视觉文化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1.提高视觉素养, 关键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直观地思考其所呈现的信息的能力
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儿童、青少年在这种影响面前是脆弱的, 他们容易受到伤害。生动的画面, 逼真的场景, 人们在直观感知信息的同时, 可能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海量的信息, 庞杂的内容, 人们在惊叹方便的同时, 可能也目不暇接, 甚至是对所求信息的茫然。
视觉文化教育, 必须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在明确大量的信息表面所代表的内容 (“能指”) 的水平上, 上升到对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意义 (“所指”) 的理解。
于是我在有关“信息搜索与下载”的教学中, 结合当时南京十运会召开的盛况, 请学生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搜集有关十运会的相关知识, 并且请学生分析各自搜索到的信息, 整理归纳, 形成自己的有意义的信息。针对“超级女声”现象, 请学生结合电视、报纸、网络等提供的信息, 积极地批判性地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有效地将电脑工具的使用应用到具体的主题活动中, 一方面提高了电脑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的批判接收的能力。
2.提高视觉文化素养, 必须和艺术课整合, 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代图像素养的内涵, 首先就是 “看懂”, 即学会鉴赏, 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视觉素养, 从而创造出美来。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乏作品的制作, 小报制作、贺卡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网页设计、平面图像的设计、动画设计等。而一个成功的作品, 除了需要熟练的工具使用技巧外, 更强调自身的审美能力, 即美感。二者融合, 才能形成一个图文并茂、流畅美丽的作品。
在小报制作的教学中, 我一开始就请学生欣赏若干优秀作品, 适当点评, 并且和美术课有机结合, 为学生提供有关排版、色彩等方面的参考资料, 旨在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制作过程中和完成作品后, 除了请有关学生介绍制作技巧外, 还请学生介绍版面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创意和心得, 在交流、讨论各自的作品中逐渐学会如何用计算机提供的工具设计出心中的美来。
3.提高视觉文化素养, 还要强调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渗透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璀璨的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一点都不相悖。我们应该利用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弘扬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
在演示文稿制作的教学中, 我请学生围绕“龙腾虎跃南京城”这一主题, 利用所学工具, 制作出自己眼中的居住地——南京。有的学生关注南京的老城墙, 有的关注南京的新发展, 有的表现优美风景, 有的再现城区规划……这些作品, 不仅表现了各自驾驭电脑的能力, 更是展现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视觉文化素养在其中悄然提高。
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 我们力图面对这样一种期待给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以立足本民族、面向国际的学术视野, 研究视觉文化的教育、建设与传播的现实问题;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为研究的出发点, 突出视觉文化对改善生存环境与教育效能的作用, 探讨如何将视觉文化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去。
视觉媒体技术 篇8
1. 概念及边际界定
视觉调像技术是国内近年来引进的新的概念。所谓视觉调像, 就是指通过对摄像机即时采集的画面的调整, 更合理化地分配画面的亮度层次以及更精准化地控制多机位的色彩一致。从画面中, 体现出环境、心情、心境、文化, 从视觉中表达内容, 由画面中表现本源。
本文所谓的大型体育赛事视觉调像技术, 狭义来讲, 就是指高层次足球、篮球、排球比赛, 世界性马拉松赛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类赛事的视觉调像技术。广义来讲, 各项体育赛事中, 都可以引入此设计方案。用标准化的调整, 数据化的管理, 以达到“色调一致, 饱和度一致, 主观评价一致”。
2.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调像技术一直是电视技术中的重点、难点。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 属于视觉调像技术的高级阶段。它是当今广播电视的最高境界, 体现了广播电视发展的成就。
本文所涉及的视觉形象相关研究, 旨在从画面的角度提高整个节目的质量、内涵以及与城市的契合度。在世界性大都市举办的世界性的体育赛事, 必须要有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性的赛事转播信号。
二案例分析
1. 上海国际马拉松通报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由中国田径协会、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办, 起始于1996年, 已连续举行了十七届。
SMG从2009年开始进行马拉松直播, 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2012年,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首次在东方卫视全程上星高清直播。SMG技术运营中心首次引入视觉调像技术, 通过全程数据测试、分析、整理, 创新性地设计了晴雨天的差值表, 并整理完成《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调像手册》。包括有高倍率摄像机、摇臂摄像机、遥控摄像机、钓鱼竿摄像机、车载摄像机和直升机载摄像机的转播系统全力运作, 散布在全市的11个点, 37台摄像机基本达到了“色调一致, 饱和度一致, 主观评价一致”。创造了节目制作、节目质量的新高。
2. 大型体育赛事视觉调像技术的特点及难点
以马拉松赛事为例, 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调像技术有如下特点和难点:
●马拉松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其视觉调像技术要体现的是城市的面貌、发展成就。不同于一般赛事转播的地方在于, 运动员不再是赛事主体, 环境也是画面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马拉松赛事的技术转播, 体现了一个电视台的技术综合实力。面对着分布于全市各点的摄像机, 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视觉调像调度系统十分关键;
●马拉松赛事的直播时间一般为清晨7点至9点之间。面对着室外转播并且色温变化巨大的客观条件, 如何运用数据化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一困难, 也对整个团队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
●赛事环境分秒变化, 操控运作体系是核心。如何能够有条不紊、平稳有序地进行直播日的各摄像机色温调度, 也是对于技术团队的挑战之一。
3. 上海国际马拉松视觉调像技术方案
(1) 设备配置方案
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转播, 我们沿袭了具有4年工作经验的“全程热点无线接收 (ASI) 系统”, 并在全市4个点布置高清转播车, 4个点布置高清摄像机, 继续租用上海警航队的直升飞机进行航拍, 通过光缆及卫星的方式将每一路信号传送到总控演播室。
其中, 两台移动转播车为本次赛事直播的核心。每台移动转播车配有2台Sony HDC 1580摄像机、1台Sony HDW 700P蓝光摄像机, 并统一采取OCP遥控的方式, 以达到视觉形象的一致性。
分布于外滩陈毅广场、静安寺汇德丰广场、徐汇滨江龙恒路桥和上海体育场的4台高清转播车, 都使用Sony HDC 950、HDC 1580、HDC 1580R以及HDW 800P的摄像机。
4个单机点, 金陵路档案馆、明天广场、上海展览馆和国泰电影院也无外乎使用了HDW 800P的摄像机。
直升机机载采用了Sony HDC1580, 相近的Sony摄像机系列也使得全程多机位色彩一致成为了可能。
在整个转播的通话系统中, 单独开辟了大唐移动CH.2为视觉系统专用频率, 上海联通会务通通话系统作为备份。
(2) 城市景观画面设计
马拉松赛的直播, 是一个城市向世界展示风貌的窗口。项目组通过对摄像机色温 (Color Temperature) 、平衡 (Balance) 、拐点 (Knee Point、Knee Slope) 、红绿蓝增益 (R/G/B Gain) 、杂散光校正 (Flare) 以及轮廓细节 (Detail) 等参数的调整和测试, 旨在展现上海风貌, 给予电视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满足感。
a.里程路段
图2为本次马拉松赛的路段地图。通过对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路段进行切块化分划, 据此图进行了四次全程路段测试。这其中的每一小段长度为750m~2km不等。根据历届马拉松的成绩, 项目组预测2012年马拉松赛第一名成绩大致在2小时10分左右。以前半程0.34公里/分, 后半程0.31公里/分的速度, 制定了里程时刻表, 严格按照此时刻进行全程马拉松测试。
b.Color Temperature&Balance
由于移动转播车在全程直播时不可能反复地通过校准自动白平衡 (AWB) 来进行色彩校正, 所以必须前期将每个时间段以及每个点的色温和平衡记录下来, 作为参考。项目组通过采集晴天 (11月8日) 和雨天 (11月11日) 的数据, 大致上绘制了从清晨7:00到上午11:00的色温变化曲线图。并且于测试日 (11月17日、11月29日和12月1日) 进行反复的测试验证。
c.Knee
本次马拉松的路段前半段主要是上海老城区, 其主要特点是道路两旁有茂密的法国梧桐树;而后半段则是滨江新景, 遥望黄浦江对岸世博中国馆和卢浦大桥遥相辉映。取景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拐点参数。
特别是在晴天, 前半段由于梧桐树的遮挡, 过十字路口时, 拐点的作用特别明显。为了能够获得更小的景深, 此段的光圈一般都放置在F2.0~F3.5之间, 过路口时的一段高亮就需要进行拐点调整。我们通过测试, 觉得此处Knee Point 15、Knee Slope 12能够在损失画面层次较小的情况下, 获得最好的效果。而在路程的后半段, 则需要调整拐点值相对较高, 来体现出“蓝天白云绿水”的美丽风景。此处我们调整Knee Point 10、Knee Slope 10、Knee sat15, 来反映出“江南风景美如画”的特点。
d.Flare
相比以往的马拉松转播画面, 项目组发现整个节目的风格偏重于高亮, 在黑电平的方面调整得较高。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特意测试了杂散光校准参数, 以辅助黑电平的调整。
与伦敦一样, 入秋的上海一样有一点点雾霾。晴天在阳光照射下, 图2中所示的金陵东路段 (中山南二路—河南路) , 万国建筑群背后的东方明珠总有一层灰笼罩着。经过11月8日和11月9日的反复测试, 通过调整杂散光校准 (Flare) 至20, 则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类问题。
e.Detail
由于本次马拉松赛是东方卫视高清直播, 对于画面的清晰度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前半段的路段为了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而缩小了景深, 势必更需要提升画面质感来突出所要呈现的东西。
经过测试, 在晴天的情况下, 画面需要更大的轮廓细节电平才能明显提升画面的主观评价, 此时Detail为10。而在雨天的情况下, 雨后的天气格外清晰, 仅仅需要调整Detail至5就能够提升画面的主观评价质量。
通过分析, 结合直播日的调像岗位工种的实际情况, 项目组编撰了一份马拉松全程参考数据。见表1。
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媒体车全程参考数据 (晴天)
(3) 差值表设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室外色温变化巨大的困难, 项目组经过反复讨论, 严格测试, 首创了视觉调像技术的新概念——差值表。
a.差值表的概念
所谓差值表, 就是指在相同光照条件、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下, 在不同时间摄像机各项数据的差值。我们常用的差值, 主要有色温、平衡和R/G/B增益。因为这3项数值的变化与时间改变的关系比较明显。
项目组所做的测试, 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这3个参数。就是将不同光照条件下从清晨6:30到上午11:00色温差值、平衡差值以及R/G/B增益差值统计下来。
b.差值表的诞生
项目设计之初, 项目组就想到仅仅有全程参考数据是不能够达到预想目的的。因为每天的色温、平衡和R/G/B增益都不相同, 甚至是天差地别的。还需要一个能够将这些数据灵活应用起来的数据, 能让“死”的数据“活”起来,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通过仔细的观察, 笔者注意到虽然在相同天气的情况下, 每天的色温、平衡和R/G/B增益不相同, 但是其差值是基本一致的。差值表应运而生。
c.差值表的测试
测试之初, 晴雨天“相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差值表”、“相同条件下不同机型的差值表”以及“不同地点相同时间的差值表”都列入测试范围。
经过不断的分析、比对, 我们发现, 相同条件下不同机型的差值较为固定, 不受到机型以外的其他条件, 诸如时间、地点、天气等影响。最终, 项目组仅仅记录了不同天气下各个不同机型之间的差值参数。
而在“不同地点相同时间的差值表”的测试中, 项目组发现马拉松全程地点的经纬度仅仅相差于小数点后第三位数, 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光照、海拔等条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最终直播日并未使用这个差值表。
项目组重点测试的, 就是“相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差值表”。根据前面的测试结果, 项目组认为95%以上的差值在此表之内, 就将此表简称为“差值表”。在11月10日以及11月12日至16日, 进行了晴雨天的差值表测试。通过分析, 得到了晴天差值表、阴天差值表和雨天差值表, 如表2所示。
(4) 直播日调度方案
在拥有了全程参考数据和差值表之后, “色调一致, 饱和度一致, 主观评价一致”还需要一份有条理、统一的方案来串联。
首先就是根据比赛日天气情况, 项目组提前告知, 统一标准。如表3所示。
除此之外, 还制定了一份精确到分钟的马拉松直播日方案, 由总控通过示波器监看外来信号的钻石图, 并进行R/G/B Gain的调整。如表4所示。
三总结
浅议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篇9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而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比较电脑更方便携带,比报纸的效率高,具备了众多传统媒体的优点。手机网民可以通过手机听到更真实的声音,看到更丰富多彩的图像,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可以随时互传手机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观看电视节目。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对手机媒体定义具体化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1]。
1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一代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发展到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处理图像、语音和视频等各种信息。而且现在的智能手机显示屏越来越大,具有高分辨率的3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支持拍照、浏览各种格式图片及视频播放功能,已经把电视电脑等功能都集于了一身。手机网民可以用手机无线上网,随时随地玩游戏、观看电视节目、观看最新的电影。利用手机的内置摄像头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和录像,传播到微博微信中去。手机媒体成为人们最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视觉信息为导向,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真实,而手机的便携性也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2 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内容
2.1 视觉文本
手机网民可以随时利用手机媒体将网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图片下载下来转发到微博或微信上进行传播;也可以随时随地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上传到网络上进行传播。
2.2 数字图像
手机媒体中传播的图像都是数字图像,现代大家所使用的手机中数字图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不需要了解图像变换编码等专业的数字图像知识,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拍照按钮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数字图像。
2.3 图像符号
在手机媒体中不再仅仅是传播单纯的文字信息,同样的一条祝福信息,人们现在可以添加许多图像符号,例如可以添加笑脸等表情符号,使信息的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在突出传播信息的内容的同时,还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等。在彩信中使用各种丰富的符号可以进行快速的信息传播交流,而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输入大量的文字文本短信。
2.4 视频
手机媒体中的视频播放功能更有助于视觉信息的传播,它可以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加以结合,传播动态的视觉画面,可以传达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传播更丰富的信息量。手机电视是其最典型的应用,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地点,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3 结语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各种娱乐享受,可是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视觉信息主要是靠眼睛来看的,可是长时间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看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手机上网应是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网络上却存在着大量虚假的信息,例如,2009年10月,网上火热传播着“白岩松自杀”的信息,这条消息吓坏了众多网友和媒体,可却是一条虚假的信息,连白岩松本人都不知道。当记者联系上白岩松时,他一切正常,根本不知道网上有这个消息传播。网络媒体虚假的新闻越来越多,大小的很多媒体都出现过虚假新闻,有些是无意,可有些是有意的。还有一些“黄”色的图片和视频在手机媒体轻易地传播,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养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要加强外在监管力度,加强对视觉传播的法律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28-31.
[3]王新成.浅析视觉传播的特征[J].新闻传播,2012(9):28-29.
浅谈机器视觉技术应用 篇10
1 机器视觉系统构成与应用领域
机器视觉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光学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数字化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智能判断和决策模块、控制执行模块。首先, 系统采用摄像机或者其它图像传感模块将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 然后转变成数字化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模块, 根据像素的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 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 如:面积、长度、数量、位置等, 最后根据预设的容许度和其他条件输出判断结果。机器视觉系统中图像处理与一般意义上的图像处理系统相比, 机器视觉强调的是精度和速度, 以及工业现场环境下的可靠性。目前, 机器视觉系统在图像处理方面多采用封装式图像处理方法, 把图像传感与处理分成独立的两个部分。系统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过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 经过总线存入计算机内存, 由计算机完成图像处理任务。故而机器视觉不会有人眼的疲劳, 并且有着比人眼更高的速度和精度, 借助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等高新探测技术, 机器视觉在探测不可视物体和高危险场景时, 更有其突出优点。机器视觉技术现己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在国际上机器视觉系统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在我国尚处于概念导入期, 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在解决了生产自动化的问题以后, 已开始将目光转向智能化方面。下面是机器视觉的一些典型应用:
1) 图像自动解释:如对雷达图像、遥感图像、显微图像、放射图像等的自动判读理解。
2) 虚拟现实:如飞行员训练、医学手术模拟、战场环境表示等, 可帮助人们超越生理极限, 亲临其境, 提高工作效率。
3) 视觉导航:如飞机、导弹、自动行驶车辆、移动机器人等, 既可避免人的参与而带来的危险, 也可提高精度和速度。
4) 工业视觉:如纺织品检测、IC管脚检测、标签检查、零部件测量、毛刺检查等。将机器视觉用于工业生产, 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还可以避免由于人的疲劳、精力不集中带来的误判。
5) 人机交互:如人脸识别、智能代理等, 让机器借助人的手势、表情、步态来了解人的愿望要求而执行相应的指令。
6) 对人类视觉系统的机理、人脑生理和心理的研究。
2 机器视觉与机器人技术
机器视觉是在六十年代末出现的, 将视觉信息用于机械手定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后期, 出现了专门的图像处理硬件, 机器人视觉控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到了九十年代, 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 大容量、高速、高性能计算机迅速的普及, 图像处理硬件的快速发展和快速摄像机的出现, 机器人视觉技术出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初期基于视觉的机器人系统, 采用的是静态形式, 即先由视觉系统采集图像进行处理后, 再通过计算估计目标的位置来控制机器人运动。这种视觉控制速度是非常慢的, 这使得机器人很难跟踪运动的物体。到八十年代, 由于微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高性能计算机和快速视觉硬件, 使得视觉信息的连续反馈成为可能, 于是出现了视觉伺服技术, 这种方式可以克服模型不确定性, 提高视觉定位或跟踪的精度。
视觉系统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方法上分为主动视觉和被动视觉。主动视觉通常是利用激光或红外发生器发射可见或不可见的光束, 然后由摄像头采集相应的图像, 最后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被动视觉不向外发射光束, 而只是采集外界的图像进行分析。视觉技术从视觉传感器的个数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目视觉系统、双目视觉系统和多目视觉系统。在单目视觉系统中, 机器人只通过一个视觉传感器来获取外界的视觉信息, 该类系统相对来看处理比较简单, 在非特定的环境中只能获得二维空间的信息;而双目和多目视觉系统比较复杂, 一般具备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能力, 但实时性是双目和多目视觉系统的最大挑战。
从控制结构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开环控制视觉系统和闭环控制视觉系统。开环控制的视觉信息只用来确定机器人运动的目标位姿, 系统不需要昂贵的实时硬件, 但要求事先对视觉传感器进行精确标定, 且实时性差;闭环控制的视觉信息用作反馈, 这种情况下能消除视觉传感器与机器人的标定误差, 但实时性要求高。
从反馈信息类型的角度来划分, 可以分为: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系统和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系统。前者的反馈偏差在三维笛卡儿空间进行计算, 后者的反馈偏差在二维图像平面空间进行计算。基于图像视觉系统的伺服误差直接定义在图像特征空间, 即视觉传感器观察到的特征信息直接用于反馈, 不需要对姿态进行估计。基于图像的视觉系统受视觉传感器模型和标定所带来的误差影响较小, 但是如果在耦合性强、并具有非线性特性的视觉投影空间, 该方法将很难适用。因此只有在简单视觉投影关系的情况下, 才采用该图像视觉伺服技术。基于位置的视觉系统主要优点为在笛卡儿空间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运动, 将视觉重构问题从机器人控制中分离出来, 这样便于分别对二者进行研究, 并且整个控制系统的信息直观, 便于理解。但是, 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系统一般需要对视觉系统和机器人进行标定, 并且视觉重构和对视觉图像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 其计算量大, 而且其中的智能要求也高, 如何实现实时控制是该类伺服控制方式所要解决的又一关键性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曙光, 刘明远等.机器视觉及其应用[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0.
新视觉技术对传统动漫的影响 篇11
Wii 是日本任天堂公司2006年11月19日所推出的第七世代家用游戏机,距离今天也过去了8年了,新世代的游戏机也诞生了,由美国Virtuix公司出品Virtuix Omni是一款用于将玩家的运动同步反馈到实际游戏中的全向跑步机。Omni是为AR游戏设计的产品,它会将人的方位、速率和里程数据全部记录下来并传输到游戏当中,在虚拟世界中做出对现实反应的真实模拟。结合可选的VR眼镜(Oculus Rift)或微软的Kinect配件,玩家能够在现实中360度控制游戏角色的行走和运动。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第41届世界博览会,当时我在其中一个展馆看到了新一代的显示技术——立体投影。与传统的3D电影不同,立体投影是真正的立体成像,不过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成像的清晰度还无法达到现实物体的质感,但已经进一步推动视觉的革命。在《钢铁侠》中,唐尼用数字图纸与立体模拟成像来改造自己的盔甲,质感画面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是到最后直接做出自己设计的钢铁侠,这种技术,在未来肯定能实现,而且已经出现了技术的苗头——3D打印。
成像与打印,这些在旧视觉系统里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平面上,虽然工业用的打印技术有不少3D的制模技术,但技术要求高,实现成本昂贵。例如高达模型的模具,是非常昂贵的,而且模型无法一次成型,需要后续再加工,和电影中唐尼设计钢铁侠的技术相差还是特别远的。不过这并不奇怪,就像平板电脑一样,在过去影视剧中出现的高科技板子,当人们还在用传统的球面显示器时,是无法想象这之间的变化如此之大。这也是新视觉总会超越人想象的原因,但在目前看,未来的视觉技术很有可能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而且是另一种颠覆式的改变。从制作到设计的改变,人们购买的不再是传统的产品,也许是更深刻的设计。
回老家后发现多了几个4D电影院,刚开始以为和传统的3D电影院没什么区别,后来才得知,原来还真有不少区别,例如有风的声音,就真的有风。在一线城市会更快地察觉到这项技术的普及,可是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尚未普及,这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成熟。中国的视觉消费人群很奇怪,由于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关系,所以城市与城市间的消费力水平差距甚远,所以一项新东西要普及到全国,基本上也要等到技术成熟。
充斥着科幻的味道,却也开始改变和引领新的生活,视觉是人类接触世界的重要方式,所有文化都依附着视觉效果,所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一些旧的视觉体验会逐渐消失,就像一些旧行当一样,变成回忆。不过无论时代如何改变,都无法改变人们怀旧,所以说,那些已经消失的行当,或多或少会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这也是对新视觉艺术的一次对话,无论新旧,都是传递思想的方式。
在上海的一段时间,曾经探访过一家外滩旧书店,里面琳琅满目的旧书籍和书信。在如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个的年代,看着那些旧书籍,心中感叹:油墨已经渐渐褪色,却残留着当年人的痕迹。其中一些手抄本引起我的注意。字字用心,每个字都写得非常工整,犹如印刷。在微博认识一个友人,平日用毛笔手抄书籍,字非常好看,而那些手抄的文件,将来也许会落入某个旧书摊,人就是这样留下记忆的。新时代的视觉技术,最大问题在于数据的传承,还有这些数据的价值。
就如同昔日的黑胶唱片一般,如今的网络音乐,那些昔日的商品,大多已经变成自由传播的廉价数据,没了传承,过了时节,也就不复存在。在家期间,有一次大扫除,翻出很久以前买过的CD,这些CD也许已经不是我这个年纪喜欢听的歌曲了,但却留了下来,只要没被丢弃,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记忆,贯穿着年轻时候的痕迹。
在未来,很可能出现一种这样的视觉技术,由于人的眼睛所看到的,无非是光,现代的显示器也是由点状发光体改变颜色来成像,而这种技术可能由纳米机器人在空中发光形成的形态。就如同北京的雾霾一样,是由粉末纳米机器人运用3D打印技术,在三维空间成像。不过,机器人技术肯定不是这个时代能立即出现的,只不过是对未来的遐想。但作为一种想法,自然就会有人去尝试改变现状。人类从显示器发明至今,眼睛已经被显示器裹挟,多少人因为长期看电脑电视手机,而近视,所以说,新时代的视觉,肯定是以让人类的眼、手脱离传统视觉为目的。
虽然说这些信息不能给当下急于赚钱的生产商任何实质的收益,却是一种实际会出现的未来,就像灯泡的发明改变了蜡烛一样。
纸质书籍会不会消失,是一个常年被讨论的问题。不过经历过多次技术革命后证明,纸质书籍是不会消失的,由于纸质印刷存在的优势比任何形式的视觉都环保。有人就会问,纸是以原木为材料,怎么会是环保的呢?其实,像数据这种看似环保的形式,背后才是最大的污染。如今的显示器虽然耗电量已经大幅降低,但随着设备的增加,实际损耗的资源是远超人类想象的,而且泛滥的信息还不如纸质来得长久。人的一生能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数据信息的增加,反而让人接收的信息减少,这也是纸质书籍不会消失的原因。人们想要获得的重要信息依旧会以纸质的形式存在,而且会留给子孙。有一部电视剧,讲述人类失去电力,而人类的文明回归原始状态,假设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那些ipad就是废铁,而书籍依旧是书籍,价值依旧存在。
最近发现一个手机应用“waterlogue”,能将照片变成水彩画,而且逼真程度已经超出以往我记忆中的电脑滤镜,“大师味”十足。如果人能穿越回过去,带着有这款软件的手机,回到另一个过去的数码时代,可以靠卖水彩画为生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软件给我带来的信息不仅是让图像变得更具手绘般表面上的影响,而是结合3D视觉功能的成熟,人类世界会不会出现幻境的可能。
在动画《攻壳机动队》中,女主角就因为自己是机器人,载入了病毒,所以看见了不该看见的影像而迷惑自己的人生。在未来的视觉技术中,人类必然会遇到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我想处在一个童话的水彩世界,可以用类似waterlogue渲染出一个水彩世界来,虽然身处其中,却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动漫迷们有个说法,就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代沟。
颠覆传统的技术一直都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一切新技术的产生直至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也许会被旧的技术群体排斥和对立,在短时间内,新的技术将是一群占有资源最匮乏的群体。举个例子,就如电动汽车,在出现之初,都不如燃油汽车好,而且价格昂贵,是一款不如传统汽车的技术。新技术本身就存在,所以随着发展的积累,电动汽车逐渐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后来特斯拉开始热门的原因。Tesla(汽车厂商)即特斯拉(汽车品牌),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以及零件的公司,只制造纯电动车。特斯拉由斯坦福大学的硕士辍学生马斯克(Elon Musk)与硕士毕业生J.B. Straubel于2003年创立,专门生产纯电动车而不是混合动力车。至今已近11年,这款纯电动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不难想象当年电脑普及和这电动车的境况有点相像,这就是新技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积累,而不是突然间冒出来。所以说,新视觉技术,也许早就已经诞生,在还没呈现出来之前,都是技术的积累期。
传统的视觉,本身被限制在平面上,这本身是不合理的,人类对视觉的要求远远高于目前的水平。从电影发展史可以看出,从黑白到黑白有声,再往后的彩色有声,人类影视的发展就奠定了立体影视注定产生。甚至说立体可触影像的产生,一切对未来技术的遐想都是有益的。为什么这么说?有些影视作品中所提出的负面信息,难道也是有益?没错,新技术的产生,一定有利有弊,在遐想阶段,不妨提出多角度的思考。我的老师曾经不满自己的女儿阅读郭敬明的小说,因为觉得小说内容给孩子的影响不好,我就觉得这种想法有些片面,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现状的表述,对一种现象的遐想,小说的故事也许都没发生过,但在文字表述下栩栩如生。阅读故事的人可以在故事里了解一些现实无法经历的事情,而大多数人会在现实里规避这些故事里发现的不幸。这也是我理解中的遐想,对未来,不能过分乐观,但也不能过分悲观。不可避免的危险还是会存在,就如显示器让很多人近视一样,而美好的细节依旧是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人们通过显示器了解的世界是非常巨大的。
最近在优酷网看到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视频,其中有一款打印机器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视频中提到,打印机的原理本身就是将纸张固定在设备内,其中运作的不外乎只是墨水喷头,而这款打印机器人是将喷头独立出来,变成一款可以通过无线设备传输数据,然后打印的机器人。机器人里本身带有滑轮,可以在纸面上走动并打印数据。这种技术虽然还没有出现在生活中,却不禁让人觉得未来的打印设备肯定出乎人的意料。但出于环保的意义,纸质的视觉体验会不会随着时代变化消失,还有待观察。据调查,大部分的读者还是更青睐于纸质阅读,但手机阅读的数据也在稳步增长。其中亚马逊出的一款电子书设备在我的好友的使用体验后得出更接近纸质的感想,而且亚马逊这款设备提供非常多的电子书籍,从携带意义上说,具有ipad没有的优势。对于人眼健康考虑的设计让一贯觉得电子书不如纸质书的我有了另一种思考。其实,环保节能与纸质书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说,如果能将节能的体验带入设备以及人的健康代入设计,那么数码设备的未来还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就如前文所说,新的视觉必然是令人的手解放,所以说这种通过手持移动设备来阅读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被淘汰,人们的手必然被解放。
中国的动漫业,特别是动画业,在经历了“冰封期”般的考验后,近几年开始出现了醒目的作品。不过从视觉的体验观察,中国依旧还在摸索新的道路,而且模仿为主。美国迪士尼从早年的二维动画到如今的三维动画,期间有一次人尽皆知的革命,那就是收购皮克斯。当下的国产动画从两条路线齐齐发展,一条是网络二维动画,将一些热门的网络漫画改编而成;另一条是三维电影动画,有别于二维电影动画,这条路线对国外作品的借鉴较少,而且创新力略高于二维动画。原因在于二维动画的受众群大多被日本动漫影响,而三维动画本身的造型和故事框架都比较广泛,甚至说,中国早年的动画就蕴含着三维动画的思想,例如布偶动画。因为有传统的继承,所以说中国的三维视觉影像要容易成熟起来,而且能与日本的二维动画区别开来。不过从近些年的动画产业看,有几个方向是混乱的,日系风格的动漫开始风靡全球,欧美也出现了日系风格的漫画家,而且传播速度极快。但另一方面,欧洲的二维动画萧条以及漫画的多样性看,读者的可选择丰富,日系漫画作为一种亚洲文化,也有无可厚非的优势。但目前日系动漫也在开始改革,许多动画开始尝试使用三维模型替代二维,使用二维效果的渲染来过渡这个技术改革。但这些情况在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秦时明月》就是全三维动画,而且制作水平之高,从作品的角度看,与同期的日系作品比较,中国动画明显具有优势。但是,从视觉效果看,这两种各具优势的表现形式,会不会像迪士尼那样走极端路线?有待观察。
视觉媒体技术 篇12
视觉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优势
与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相匹配在学校所有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学以肢体运动为主, 被称之为“外堂课”。体育课区别于所有室内课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其直观性。肢体动作的学习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模仿练习过程, 这与直观性是通过学生直接运动来体现的要求相吻合。体育的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方式和已有经验, 通过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感知, 以及敏锐的观察、积极的思维, 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所学事物的清晰的表象, 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视觉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选用便利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反映在体育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两方面的便利因素。其一是网络上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视频资料;其二是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数字化设备的普及。有了这样两个便捷条件, 视觉媒体技术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就变得十分方便。如今的体育课堂, 连学生都可以随意地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 记录下动作的练习过程, 体育教师更没有理由拒绝视觉媒体技术在肢体运动教学中的巨大功用。
易于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稍纵即逝是体育运动的特点, 这就使得许多在高速中完成的动作, 学生难于通过瞬间的观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但是, 借助于视觉媒体技术的回放、慢放、暂停等功能, 再快的动作, 其每个细小的技术环节, 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地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利于攻克技术示范难关 体育教学中, 动作示范很重要, 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师完成动作的能力一定会有所下降, 特别是复杂的技术动作。借助多媒体教学, 会解决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示范回放难题。
视觉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正确概念的建立
在每一单元教学前, 教师可将事先截取的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资料或自制的有关技术动作规格的PPT文件, 在校园网、公共邮箱、QQ群、MSN等网络交互平台上发布。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这些资料, 使技术动作在学生头脑中被先期适应、形成表象认识, 进而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这对学生顺利掌握动作技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图像信息的采集
安排见习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或摄像机等, 采集学生在体育课堂练习中的动作图像信息。为了减轻教师编辑整理难度, 可将采集重点放在完整的技术动作上。
编辑与发布
利用Adobe Premiere Pro CS3、After Effects、“绘声绘影”等非线性图像编辑工具, 对课堂上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编辑整理。要注意将有损学生形象的图像删除。将编辑整理的图像资料在校园网、公共邮箱、QQ群、MSN等师生约定的交互平台上发布。
学生下载领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登录相关网络平台下载图像信息, 并通过暂停、慢放、回放等功能认真揣摩。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 教师应努力提供标准动作与学生动作在同一界面播放的工作平台。
视觉媒体技术介入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在动态中进行,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序地动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兴趣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 学生无法看到自己的运动过程, 而自己的运动过程恰是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视觉媒体技术的介入, 使学生可以便捷地了解到自我的动作姿态, 并可将自己的运动过程同职业选手置于同一界面下比对, 这使体育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必将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促进师生互动
体育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 必将使师生间的交流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 教师可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课堂动作图像打印出来, 在下一次课上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 这势必突破传统“正误对比”教学方式的局限, 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课堂内外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变革体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朝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视觉媒体技术提供的直观图像, 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学习成为现实, 他们随时可以听着音乐, 比照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来寻找自身动作的问题, 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再也不是孤立的了。
达到教学一体
视觉媒体技术的介入, 对学校体育教学而言无异于一场革命, 使得传统的示范讲解、正误对比、区别对待等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一方面, 为了与教法相适应, 学法上迫使学生在课外积极投入;另一方面, “考法”上也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此, 就促使体育教学实现一体化。
目前视觉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师的能力局限
体育教学的特点使其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 这种先天优势能否在体育教学中成功实践, 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因素。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体育教师不如其他学科那样频繁地接触计算机和网络媒体, 致使其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运用能力普遍不足。然而,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过时,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信息时代对从教者提出的要求。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 体育教师也必须自觉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媒体观和方法观, 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其实, 只要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难事。
喧宾夺主
目前,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存在明显的“风雨教材”化趋势。体育课堂教学课时数有限, 学生具体的运动实践才是其主体, 教材等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教辅手段。对此许多人存有误区, 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观看视频录像, 以为这便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体育教学改革。
手段过于陈旧
与室内课相比, 体育课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对陈旧和落后, 其中, 有课程结构形态方面的原因, 更多的是传统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结语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如今早已迈入校门, 走进课堂。体育教师只有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 方能使其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非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是众多手段或形式中的一种, 对体育教学而言, 合理的组织与教法才是关键。只有正视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实用价值, 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其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出来, 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建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何克抗.现代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易建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4]石彦霞.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0) .
【视觉媒体技术】推荐阅读:
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05-13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06-22
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06-30
视觉检测技术10-19
计算机视觉技术08-30
视觉研究与教育技术11-13
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07-11
视觉方案10-16
视觉环境10-16
视觉选择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