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策略

2024-08-11

视觉策略(共12篇)

视觉策略 篇1

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社会全面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也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其实质就是用视觉形式表现经验。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发展越来越快。因特网的发展、数字光盘、高清晰度电视机及可视手机的出现,证明视像化已随处可见,并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大数据背景下“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二是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三是对外观形态的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四是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这些特点表明,当世界已步入读图时代、视频时代,人们需要的是通过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视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中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价值的视觉资讯以及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视觉信息,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视觉能力是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创造”图像等视觉信息。仅就视觉观看行为而言,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视觉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而视觉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能理解、感知视觉信息,创造并运用视觉信息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布朗(Ian Brown)曾撰文呼吁,必须加强对学生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视觉文化时代,需要运用“视觉读写能力”来处理大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阅读能力就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视觉阅读能力就如同文字阅读能力一样,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形成一种能力。当社会进入全视频时代,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同步发展,视频囊括着文字及图片,图像成为信息传播普遍方式,此时,学校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就更显重要和迫切。

一、立足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审视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特别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而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发挥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图片呈现出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突出特点,而各个学科的教材恰恰都配有各种图片。我们以往对教材图片的使用,常常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忽视了或者只是被动地对学生进行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图片的阅读不仅需要知道图片“画”的是什么,更需要提高对图片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文章,我们可以用文体来分类,用格式来分类,用语言来分类;同样,图片也可以分类。有的学科图片是写实的,有的是写意的。不管是哪种图片,都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观点、抽象概念、揭示规律的,在技术层面都有共通点,即线与面、形与色,光与影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图片的内涵、图片表达的过程,从而获取教材更深层次表达的内容,这里包含有情感的传达、情绪的渲染、气氛的营造、中心的突出。

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融合。在现实的生活中,随着影视、报刊、网络和通信的发展,图像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普遍的方式,卫星导航、数字电视、电子阅读、LED以及各种广告牌匾等视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生活中相关的视觉信息资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

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必须把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起来。“把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是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而信息化就是实现“视像化”的途径。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视频,它能更好地把非视觉性的东西变成可视的东西。

视频也可看作是图片的延伸,是图片加入了时间维度之后的表达。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特别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图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组成很多可视符号,集中表达教材的科学和逻辑、主要思想、作者的情感、学习方法,等等。

要想看懂一个视频作品,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文化积累就理解不了一定情景下的人和事以及相关的知识。我们以往在课堂播放视频时,忽视了对视频背景的交代和挖掘,往往只是关注视频内容本身。.

和图片一样,视频也有表达的技术。看视频就如同看话剧,看小品,它会有背景、人物、道具、服装、台词、灯光等,还有人的表情和动作。拍摄不同的图像,镜头的方向和移动也是不一样的。由这些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观看视频,我们只有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才能从视频传递的信息中找出思想,得出答案,掌握方法;而这些有价值的视频信息,是靠视觉阅读能力来获得的。

三、构建学校视觉文化

一定的社会背景,必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必然要发展。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社会文化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学校必须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只有适应社会文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视觉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发展、符号经济学理论的兴起、文化主义研究的高涨等四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视觉文化。同样,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也必须要与产生视觉文化的社会背景相适应,通过学校视觉文化的构建,影响和促进学生视觉阅读能力的提高。

构建学校视觉文化,还应在如何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地使用手机上下功夫。手机原来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发展到今天,手机的体积虽然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全,价格也越来越低。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方便,也给教育带来了棘手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构建学校视觉文化上下工夫,在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视觉阅读习惯上下工夫。

视觉策略 篇2

视觉策略

什么是视觉辅助;透过看到的事物来促进沟通,利用视觉获取讯息。

视觉辅助包括:肢体语言,现存的环境线索,组织提供讯息的传统工具

肢体语言:眼部表情,身体方位和接近的位置,身体姿势,伸手,触碰,指示,视线接触,视线凝视,视线转移。

现存的环境线索:家具的摆设,人和物的位置和动作,印刷资料如符号,信号,标志,标签等,书面文字,告示板,选择单及菜单,包装,机器,或商品位置的说明。

组织及提供讯息的传统工具:行事历,日志,时间表,电视节目表,笔记,清单,地图,电话簿。

为什么要使用视觉辅具?

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的视觉能力较其他能力强,口语是短暂的讯息,而视觉提示持续的讯息,有理解障碍的人,对处理快速变化的听觉讯息有较大的困难,自闭症患者难以转移专注力及难以启动专注力,自闭症患者难以注意重要的声音和忽略重要资讯,自闭症患者属于视觉学习型,从临床观察及经验得知,视觉辅助能帮助有理解障碍者对指令的理解,使用视觉策略的治疗方法对自闭症患者有显著的功效,如图片沟通法。

使用视觉策略的目的:教导技巧,教导代偿性策略,改善环境以达到最佳学习。

制造视觉辅具:自己拍的相片,从报纸杂志剪出来的图片,自己绘的图,沟通辅具书籍,收集实物,模型或物件的部分。

视觉传达设计的市场定位与策略 篇3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市场定位;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穿衣,房屋设计,电视电影、网页等、生活中无处没有视觉传达设计的身影,为了更好用视觉传达设计为我们生活服务,下面我们研究怎样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市场定位与策略。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概念:是将要所表达的信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借助媒介来表现,并传递给行为个人的视觉感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源于平面设计。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欧美等国家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为平面印刷服务的平面设计师群体(印刷美术设计、图形设计)这就是现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先导设计群体。爱德华·鲍斯·克里保、丹尼尔·巴罗尼。1960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纪设计大会,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1]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很多领域(互联网、IT行业、会展事业、环境空间、影视广告、三维动画、商业广告等),形成相关产业链(电脑、电脑设计软件、数码喷绘的硬件及耗材、视频设备与技术、互联网和IT行业的传送技术等)。常见的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建筑物导向系统和环境设计、书籍和出版物设计、商业传播设计、电视电影计算机图形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图表设计和展示设计、包装和焦点广告设计、社会文化和政治宣传设计等。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市场定位

定位”(Positioning)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两位年轻的广告人艾尔·里斯和简·楚劳特于1969年在美国《产业营销》杂志上发表的一片题为“定位是人们在今日模仿主义市场所玩的竞赛”论文中首次提出。1972年,两人又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发表了名为“定位时代”的系列文章,在当时即引起了轰动。菲利普·科特勒在总结当代营销基本理论的发展时,将“定位理论”列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为重要的营销概念。[2]

视觉传达设计的市场定位是企业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设定一定的范围,满足一部分人需要的方法,这也是有效设计的前提。在设计过程中怎样进行市场定位呢?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点,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点着力打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进行创意设计和思考,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设计是为市场服务的,离开了市场设计就是搞纯艺术,也很难体现设计的社会价值。所以在市场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定位准确。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策略

(一)做好视觉传达设计的策略

在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你需要多看好设计,提高鉴赏能力和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设计类杂志,比如《艺术与设计》、《新平面》等,还有网络,比如视觉中国网、国外设计师网站,还有多分析优秀的设计作品,完善设计理论基础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熟练设计软件,提高操作能力。在学习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要多熟练的掌握常用的软件,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设计想法。

C、多画草图,提高动手能力,多动脑练习,看见别人的创意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想想自己会怎么做,这样的思考习惯会让自己在生活中抓住设计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D、在确定一个设计课题的时候,根据课题确立设计原则,要反复思考和尝试,力求多挖掘些方案,然后再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创作优秀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作品。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营销策略

在所设计产品进入市场之前,我们要根绝我们的设计策略着力宣传我们的设计亮点,力争夺人眼球已达到好的宣传效果。

在所设计产品进入市场时,我们要需求最佳的方式将我们的设计呈献给服务对象,并且在关键点增强投放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呈现我们的设计。

四、视觉传达设计的市场定位与策略的关系

在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定位策划之前,必须对设计定位的原则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设计定位而言,由于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产品,但设计又不仅仅只是产品,设计在产品的物质属性之上还附加了许多意识层面的精神属性。设计定位是更加注重从传播的层面和视角予以策划和制定。设计定位原则是策划指定的基本价值导向。而设计定位策略则是在定位原则要求的范围内,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这又是定位决策的先期准备。总体上,两者具有如下关系:

(一)同属于设计决策的准备工作

设计定位流程告诉我们,进行设计定位的原则和策略分析,是定位流程的必经阶段,是开展设计定位决策的准备工作。定位原则决定了决策制定实施后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定位策略决定了决策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两者都是设计定位流程的一个环节,且都处于定位决策的前期。

(二)设计定位原则是设计定位策略的依据

明确设计定位原则,有利于把握设计定位的基本环境,同时定位原则也是定位策略的限制条件和客观要求。不同的设计定位原则,会有不同的设计定位策略为之服务,设计原则是设计策略的依据,是整个定位过程的基础。先有把握客观条件下的设计定位原则,再有设计定位的策略。

(三)设计定位策略是设计定位原则的实践

设计定位策略是对设计定位原则的继承在设计广告营销上一种反映,是设计定位原则的的一种实践。基于不同的设计定位原则,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设计定位策略。这不仅是对定位原则进行的实践,也是将设计定位从理论阶段的定位原则的上升为一个实践阶段的设计定位决策的一个的桥梁。

五、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市场定位与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设计过程中互为基础和依据。通过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位与策略使我们更好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让设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振旺.视觉传达设计基础[M].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新京报》视觉传播策略分析 篇4

1.《新京报》版面元素的视觉传播策略

1.1 头版的视觉传播策略

报纸的头版由报头、底栏和报身三部分组成, 是一份报纸的封面, 好的头版可以起到让受众眼前一亮、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同时, 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的头版风格, 不仅能够树立报纸的品牌, 也可以培养和巩固受众的阅读习惯, 受众可以在固定的位置轻松地找到相对应的信息和新闻。

《新京报》的头版是简单明了的设计。“《新京报》的报头放在头版上端中央, 为天安门城墙色底, 方正大标宋加粗反白。” (1) 在报头的下方是报徽——长城烽火台, 其颜色与报头同为天安门城墙色, 在报徽的下方便是《新京报》的办报原则——“负责报道一切”。在报徽的左侧是报纸的发行日期、当天刊印版数以及售价, 报徽的右侧则是报纸的官方网站信息。在2011年底, 《新京报》的头版经历了一次细微的改版, 变化之处在于将以前分列报徽左右侧的发行日期、刊印版数和售价统一于报徽的左侧, 而右侧仅仅是新增的官方网站的地址, 这一改变显示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新京报》对于融合新媒体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同时, 《新京报》虽为都市报, 但是在头版设计中并没有广告的出现, 而是将头版中大幅的版面交给了新闻图片, 让这份报纸在报亭中格外显眼, 这与《信报》或是《京华时报》等北京地区的都市报有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可以看出, 《新京报》对于报纸头版的内容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相比通过广告收入盈利, 他们更期望能够通过视觉吸引读者的目光。

1.2 图片的视觉传播策略

1.2.1 非新闻类图片会说话——从图文并茂到以图带文

报纸在经历过以图配文的发展阶段后, 进入图文并茂的发展阶段, 《新京报》在经历过上述两个阶段后, 率先进入第三个阶段——以图带文。所谓以图带文, 是报纸传播者试图通过图片带动受众了解文字内容, 使那些因信息点类似或复杂而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内容, 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受众一目了然, 而不再仅仅将图片当作文字的补充。

《新京报》在以图带文方面做得相对突出的是非新闻类图片的运作, 比如在气象版设立“城市表情”图片专栏。“城市表情”是指报纸在气象版面中每天刊登没有太多新闻性而富有情趣的特写照片, 比如“城市表情”里曾有幅图片名字叫温暖, 描述的是在晨光里, 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在寒冷的冬日中前行, 报纸刊登当天的天气是大风, 这样的图片带给受众温暖, 受众通过浏览“城市表情”中的图片理解作者在文字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图片中体会一种意境, 而这时图片已经不再单单是文字的附属品。“在对受众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显示, ‘城市表情’图片受欢迎的程度是在所有图片中排在第一位的, 同时‘城市表情’也被《新京报》员工称为‘给读者的一份视觉甜点’。” (2)

1.2.2 人文关怀为基调——从引人入胜到发人深思

《新京报》有一个适合摄影师自由发挥、凸显摄影风格的专栏, 为该报摄影记者图片专栏, 在这个版面中刊登的图片不受新闻题材、新闻内容的限制。通常, 这些图片的目的不再是博得关注的夸张型或争议型的图片, 而是受众可以透过这些图片看到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 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以2012年北京地区的7·21大雨为例, 摄影记者进入到灾区中可以拍摄各种类型的图片, 比如与救援生命有关的情景、事情的结果等。摄影记者多选用人们流泪的图片来获取受众同情、增加销量, 但这样的图片会加深受灾家属的伤痛, 因此《新京报》在报纸版面中刊登的是与救援生命有关的情景和人, 通过这样的图片传递给受众一种人间有真情、决不放弃的信息, 体现出报纸这一媒体所能做到的人文关怀。我认为, “照片拍得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种说法已经不准确, 摄影记者深入到现场是先决条件, 但是内心是否有情怀、能否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能否包含人文关怀的记录, 才是传播的价值所在。

2.《新京报》视觉传播的优势

2.1 开创视觉传播的先河, 保持视觉传播的领先

“厚报时代的来临, 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预示着报纸的阅读方式将从传统的精读方式过渡到速读方式。” (3) 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改变了, 《新京报》显然比行业中的其他报更快预料到了这一点, 最早成立了视觉传播中心, 全面负责报纸版面设计、图片采集、图片编辑、图表制作等业务, 更像是给视觉传播设立了流水线, 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度量每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新京报》对于视觉中心的人才选用是其保持视觉传播领先地位的另一重要方面, 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很高的专业素养, 因此《新京报》的视觉传播中心能够引领国内报纸不断向前发展。另外, 《新京报》创办至今从未出现过视觉欺骗现象, 而这一点便是得益于图片编辑的专业素养, 尊重新闻图片, 尽可能避免在新闻图片上进行随意改动, 保持新闻图片的原汁原味, 减少为了追求视觉刺激而进行PS等视觉加工。我认为,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 《新京报》才能在开创视觉传播的先河后又保持住了视觉传播的领先地位。

2.2 引领新视觉化潮流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创新就等同于退步, 因此在视觉化逐渐普及的时候, 《新京报》再次引领国内报纸潮流, 率先步入新视觉化。所谓新视觉化是指报纸不再是使用夸张、不真实的图片, 仅仅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 而是借用有故事的图片引人不断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或是让受众看图说话, 减少文字理解的压力;也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运用繁多而杂乱的色彩, 而是重视简约而协调的色彩, 所有视觉元素都是为了体现报纸的整体效果, 我认为这是视觉化的高级阶段。

2010年底, 京郊的5条地铁线路集中开通, 对于不熟悉开通情况的受众, 这些图片能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这样的图片方便受众看图说话, 并且是一种极为高效率的阅读方式, 是新视觉化所强调的快速浏览又能捕捉到准确的信息。

3. 对我国报纸提升视觉传播能力的启示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视觉传播是报纸改革发展的一个具体方向, 而视觉元素的运用是报纸视觉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竞争和同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巧妙地运用视觉元素, 是当今国内报纸经营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将结合《新京报》的视觉传播优势和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 试图为我国报纸的视觉传播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3.1 易于识别, 个性与对位性相融合

《新京报》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报业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依托原有报业集团的品牌获得受众的信任后, 迅速建立了一套易于受众识别的视觉传播标准, 让自身报纸的个性与受众的对位性相融合, 形成固有的受众群体。

“我们阅读的任何一张报纸都是通过视觉线索的积累来传递它的个性, ” (4) 而“对位性是指报纸的内容和视觉定位与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期待刚好吻合。” (5) 《新京报》在头版的设计上最为突出地显示了这一点, 与其他都市报有所不同, 《新京报》在头版中的底栏部分采取的是稀疏排版, 用较大的字号对一些版面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与《新京报》的白领主要受众阅读报纸的期待是相符合的。因此, 报纸只有建立一套易于识别的视觉传播风格, 让自身的个性与受众的对位性相融合, 才能获得关注。

3.2 大数据时代, 图表图片成为刊发趋势

越来越多的报纸意识到视觉传播的重要性, 纷纷在报纸的版面中加入视觉元素, 如新闻图片, 但是对于新闻图片的运用显然还是狭窄了一些。在大数据时代, 传统的新闻报道几乎已经被数字新闻所代替, 而数字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可视化, 因此非新闻类图片, 如图表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视觉元素。在数据未满、大数据当道的时代下, 报纸应该根据新闻的类型适当增加图表图片, 饼状图、柱状图、示意图等等都可以用来表现事物或者数字及其发展趋势, 给受众直观的感受, 在减少文字负担的同时也减少枯燥数字带来的负担。

3.3 适当引入民族元素

鲁迅先生曾说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阐释, 只有民族的、国家的东西才是世界的、国际的东西。近些年来, 中国元素被运用到各个方面, 如家居装潢、歌曲、电影等等不同的领域, 在报纸版面中增加中国元素, 不仅能够突出中国报纸的特色, 而且会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 《新京报》在报纸版面中加入了民族元素, 使整个版面呈现出中国风, 比如“干杯·青梅煮酒”、“干杯·月下独酌”和“干杯·饮者留名”等等, 这些都是从语言符号的角度加入了民族元素, 同时版面中的图片、其他视觉元素的组合也与中国风相呼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 将这些体现着文化底蕴的民族元素融入到报纸的设计中, 在给受众很强烈的归属感的同时, 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 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这是报纸在视觉元素运用上的新探索。

注释

11鲁正茂, 张宛昀.《都市报的头版版式分析与建议》[J].当代传播.2004 (5)

22 何龙盛.《新京报》的视觉传播模式.中国记者.2009 (6)

33 何龙盛.《视觉传播机遇》[J].中国记者.2013 (9)

44 曾璜, 任悦.《图片编辑手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6

视觉策略 篇5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 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展厅门口打了一口“井”,这口“井”把数码艺术展览现场和上海城隍庙连接起来,两边的观众可以通过这口“井”进行面对面的实时对话。 [3] 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例如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数字电影以及其他的视频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正如右图是数码艺术家法亚兹・雅弗瑞的一幅作品,他用平面和3D电脑软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借助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视觉策略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广告;视觉效果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5-01

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存在的问题

就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的整体现状情况而言,旗帜广告中十分吸引人的占11.8%,比较吸引人的占31.2%,不吸引人的广告占53.5%,令人讨厌的占3.5%。弹出广告中,十分吸引人的广告占10.7%;比较吸引人的广告占29.5%,不吸引人的广告占51.8%,令人讨厌的广告占8%。从数据可以看出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目前仍然很不招人喜欢。

旗帜广告与弹出广告是网络广告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它们的现状能够反映出网络广告总体的发展情况。从视觉表现角度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网络广告视觉表现存在的三点问题:1.缺乏与背景网页的分离。2.缺乏视觉吸引元素。3.缺乏视觉创意。

二、网络新媒体广告视觉优化策略

(一)整体背景,反衬差异。

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

我们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

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当一个广告拥有了整体背景后,网页上的其他信息就会演变成它的背景,而一个杂乱背景上的广告,就好像一堆碎石上的草帽一样引人注目。所以,网络广告不应该“隐藏”在杂乱的网页中,而应该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这才是网络广告的胜利。

(二)加入图像,3B原则。

“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图3 所示,“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

(三)神聚标语,画龙点睛。

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3.形式刺激。

(四)色彩反差,凸现广告。

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色彩反差”有三层涵义:

1.广告色调与所在网页的主色调形成反差。

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吸引人的话语。而且應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

2.图像与背景形成反差。

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像“为什么头屑去了又来”、“香格里拉,我来啦”、“小甜甜火辣喷血在线”等,都能获得网民的兴趣。

3.字体色彩与广告色调形成反差。

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五)尝试新的广告形式。

增强网络广告创意表现可以增加其阅读率。

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

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如果是给上好佳牛奶小饼作一则弹出式广告,我们可以将广告的形状做成一个很有质感、看上去松脆可口的饼干形状,然后在饼干上打出广告语“真想一口吃掉你!”试想,当网民正在饥肠辘辘地网上漫游时,看到这样一则诱人又馋人的广告,怎么会不心动呢?

或者,我们也可以在保持广告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将广告中的图像“伸出”广告。

三、结论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参考文献:

[1]杨坚争.汪芳.李大鹏.网络广告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谢兰芬.广告视觉媒体艺术[M].台湾北星图书公司,2008.

[3]何洁.广告与视觉传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转向控制策略 篇7

关键词:智能车,实时图像,舵机,引导线,入弯点

汽车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汽车研究的重点,已经成为衡量各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智能汽车作为一种全新的汽车概念和汽车产品,将成为汽车生产和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2]。而“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由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协办,并由各个分赛区的承办大学组织。比赛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旨在培养大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创新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

根据“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规则要求:使用统一车模,核心控制单元采用飞思卡尔MC9S12DG128CPU。在此基础上,自主构思控制方案及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系统控制电路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电路设计、驱动电机及转向舵机控制电路设计以及各类接口电路设计。控制方案设计包括: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各类算法的设计及优化等内容。系统设计、调试完成后,在规定的、标有引导线的赛道上完成自寻迹行走,其赛道是在白色底板上铺设黑色引导线,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比赛分为光电组和摄像头组。笔者为摄像头组,采用的是摄像头寻迹方式。

智能小车(以下简称小车)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车速控制和转向控制。由摄像头采集道路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路径,根据不同的路径决策出不同的速度和转向角度[4,5]。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极限速度,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平均速度,其平均速度的大小最终将决定比赛成绩。分析历届比赛可以发现,整个赛道中60%~70%的长度为弯道,因此,小车弯道行驶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车在整个赛道上平均速度的大小。本文将针对小车在行走过程中,就如何利用图像数据,给出合理的转向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就普通驾驶员而言,驾驶车辆行驶在公路上,直道时保持高速运行状态,而弯道时会根据不同的弯道做出合理的决策。一般为先减速,然后在一个比较低的速度下通过弯道,过弯后加速,最终回到直道速度。而在赛车场上的情景则不同,赛车选手轻易不会选择普通驾驶员的转弯策略,而是利用前轮转向带来的向心力并结合赛车入弯前的固有惯性达到快速转弯的目的。对于一辆有视觉的智能小车是否也可以模拟这种高速运动过程,从而赢得比赛?笔者在综合分析视觉图像的特点、舵机模型以及圆周运动的特点后提出了一种可以高速入弯而不必减速或轻微减速、同时又能保证小车不会冲出赛道的安全过弯策略。

1 道路信息提取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基于视觉寻迹的智能小车,首先需利用摄像头获取道路信息,然后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取赛道中引导线在图像坐标系中的位置[6,7,8]。

图1为摄像头安装示意图。其中,Z1为摄像头距地面的高度;w为视野场景的宽度,其大小与摄像机安装的俯角和高度都有关系;b为轮间距。对场景中的特征点,只要知道其在场景中的位置,即可计算出该点与小车的相对位置。由上往下延Z轴反方向看,可得到场景平面,如图2所示。其中,场景平面离小车的距离为d,这段距离为盲区,场景平面宽为W,长为H。定义小车的中线为基准线,由摄像头获得的图像即是场景平面。受MC9S12DG128CPU单片机处理能力的限制,选用356×292 CMOS黑白摄像头,将其设置为逐行扫描模式。单行采样106点。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取其中64行信息形成一幅64×106的图像平面,用来判断弯道、直道以及弯道位置,从而达到减小计算量的目的。图像如图3所示。

在图3图像平面的基础上,利用参考文献[9~10]中的方法逐行扫描提取引导线位置。对于没有引导线的行将其标记出来并将没有引导线的边界行记为row_sure,这个值记录着64行数据中从第几行开始没有引导线,简称为出界点。得到引导线在图像中的位置,可根据引导线的图像坐标来控制舵机的转角。单行图像数据的图像坐标与其对应的真实场景坐标呈线性变换关系,即每行任意两像素坐标的列差值乘以一个近似固定的比例系数K就可得到真实场景对应行坐标的差值:

式中△Xworld为真实场景坐标中两点的距离,△Ximage为图像平面对应行上两点的像素坐标的列差值。

利用上面的关系,可以间接测量出小车与目标引导线之间的偏角,如图4所示。若设AB为基准线,即车的中线;AK为引导线;过F点向y轴做垂线,与基准线AB的交点为C,定义C点为基准位置。在三角形AFC中,角β为基准线与引导线之间的夹角:

在理想情况下,控制舵机向左偏转β角度即可让小车追随到引导线。但这样计算角度的计算负担很重,简化参考文献[2]中横向偏差的测量方法,在基准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可用CF的长度近似表示角度β的大小:

式中,K为一个比例系数。结合图像平面与场景平面之间的关系,定义CF的长度即为偏差,转化到图像平面为:

式中,linem为基准位置对应的列值,line1为同行引导线的列值,err为位置偏差。因此,在实际的软件设计中,不必得到真实场景坐标,可以直接对引导线实际位置与基准位置间图像坐标的差(line1-linem)设计控制算法。如增量PID控制器可设计为:

式中,KP为比例系数,KI为积分系数,KD为微分系数。△u为舵机给定的增量[7,8,9,10,11]。

2 转向模型

获得道路的位置信息,即获得了此刻小车的转向角。参考文献[11]中的舵机转向模型,在理想状态下,此刻控制舵机使前轮偏转相应角度即可实现小车对道路的跟随。舵机的转向相当于给车一个向心力,在转角不变时,小车做圆周运动;如果控制驱动电机的PWM脉宽不变,则小车做匀速圆周运动,驱动电机的PWM脉宽对应的小车速度相当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如图5所示,设车的侧轮距为b,舵机转角为θ,O为车做圆周运动的圆心,R为外轮所对应半径,则每一个转角对应圆周运动的半径[2]如下:

设控制周期为T,小车当前速度为V,α为一个控制周期T内小车沿圆周行驶的弧度数,则有: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不同的速度和转角会在一个控制周期T内得到不同的弧度,对上述公式离散化后可以得到:

实际小车在转弯的过程中,舵机转角受多种因素限制(如:小车转向机构造成的转向的延滞、舵机的时间常数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利用公式(8)进行计算的前提是舵机的方向能随控制量的改变而立即改变。为了简化分析,将舵机模型视为仅具有延滞时间TD的延滞环节而忽略其时间常数。如图6所示,由于TD的存在,速度越大,在滞后时间TD内,小车行走的距离越远。

3 转向策略设计

如图7所示,设小车前方距离D处为弯道,小车此刻速度为V,结合图6小车舵机转向理想模型响应曲线,如果让小车在A点入弯,速度必须满足:

在图4中,对于基准位置1和基准位置2,由道路信息提取的结果,为了保证A点入弯,基准位置2比基准位置1更早地发出转向命令,需要更大的速度才可以在A点入弯,在保证两位置的速度可以安全过弯的前提下,基准位置2得到了更高的入弯速度,所以更早地得到弯道的信息可以提高入弯速度。同时小车要想快速地入弯,必须将基准位置提到一个与此刻速度匹配的位置,才可以抵消舵机延时带来的附加行驶路径。但并不是说只要将基准位置选得足够远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入弯速度,答案是否定的。小车的转向为一个近似的圆周运动,不同的速度显然对应不同的行驶半径,即不同的路径。速度快时,半径大;速度慢时,半径小。过快的速度会使小车冲出赛道。竞赛赛道的弯道主要由360°、180°、90°、S型赛道组成。在图8所示的180°弯道中,中间的粗实线为引导线,最外围的实线为赛道边界,曲线1、2、3、4为小车行驶路线。设所有行驶路线有同样的入弯角度,曲线1、2、3为B点入弯,速度不同;曲线4为E点入弯,速度与曲线3速度一致。

显然,曲线1、2、3中曲线3速度为最快,但路径却最长,同时还有冲出赛道的危险;曲线2虽“抄近道”,但速度稍慢;曲线1由于速度太慢而无法过弯。不难看出,其实曲线2、3、4的过弯时间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曲线2中,由直道AB入弯时需要减速,过弯后需加速,这段时间却比曲线3、4来得长。经综合考虑,曲线3、4过弯时间最短。曲线3、4中曲线3很显然有冲出赛道的危险,因此曲线4为过180°弯的最优路径。可以看出,高速时提前入弯可以使小车以一个比较高的速度驶过弯道,同时保证了安全而又不会冲出赛道。

对于90°弯道,与180°类似,最优的策略是为保持直道高速行驶,通过上述的提前入弯策略保证安全过弯。

对于S道的进入,可以类推。而对于S道的行驶则应适当降低车速并将基准位置适当降低。如图9所示,最短路径也为最快速度,两者是统一的。真实过程中很难做到让车走CD路线,但是如果能使舵机保持在一个小角度左右调节的过程中则可逼近CD路线。实践证明,高速通过S道时避免剧烈的角度变化给定为最优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基准位置距小车的距离与速度呈正比关系。想要不减速入弯,必须改变基准位置,使之可以满足公式(9)。

(2)速度与转弯半径呈正比关系。保持高速入弯,同时不冲出赛道,提前入弯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4 策略的实现

由以上分析可知,场景中的基准位置可以近似看成入弯点,并且不同的速度会导致不同的入弯点,也会导致不同的过弯路径。因此,需完成的控制任务是:高速过弯,在入弯前不减速,为了防止冲出赛道还需要提前入弯。可见,需要在与速度适应的入弯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前基准位置,即基准位置离小车的前端距离为:

式中,L为基准位置离小车的距离,V为此刻小车的速度,V×TD为抵消延迟时间带来的附加行驶距离,V×τ为提前入弯点的距离。

可以看出,基准位置与小车的距离是一个与小车速度相关的变量,不同的速度需要不同的取值。对于不同的速度将基准位置按照公式(10)设置,这样即可以实现高速入弯。为了得到较佳的入弯点,本策略对图像平面(64×106)做了进一步的处理,针对已经得到的图像平面(64×106),将图像平面平分为10个区域,每个区域求取引导线的平均位置,对于没有引导线的区域使用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值代替,这样便将引导线信息简化为10行信息表示,记为:average[i],i=1,2,…,10。其中,average[i]记录每行信息中引导线的平均位置的列坐标值,i标表示行值。图10为最终的图像平面。

图10中,row_sure(出界点)用来选择10个点中哪几个点为可用点。average[1]为离车最近的点,随着序号增大,离车越远。在图10的图像平面中,计算偏差改为:

式中,i

当小车车速很高时,选择较远处的点求取偏差,等效于时间上提前入弯。这样由以上策略分析可知,只要入弯点合适,基本不用减速就可以直接入弯,还可以得到不错的安全系数。当速度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时可使用最近处的点,即average[1],这样就保证车只有走到弯道处才会转向,不会提前入弯,避免提前入弯带来的冲出内道。

5 实验数据

根据比赛要求,赛道中最小弧度半径不小于0.5 m,在参考历届赛道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如图11的测试赛道,全长约38 m。实验室测试成绩为18 s跑完全程,平均速度达到2 m/s。

图12为90°弯道过弯图,粗实线为引导线,虚线为赛车实际行驶路线。可以看出,小车实现了提前入弯,这是比较好的路径,有效地节省了时间。

过弯速度的测量,由无线模块每40 ms发回编码器测得的速度脉冲,先由直道加速后入弯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速度的变化,其中62为入弯速度,折合成标准速度为2.4 m/s;弯道速度为40,折合成标准速度为1.5 m/s,这个速度很接近平均速度。

图13为360°弯道过弯图,粗实线为引导线,虚线为小车实际的行驶路线。可以看出实现了提前入弯,后半程受舵机最大偏转角的限制,无法继续加大偏转,造成有一些跑外道。

图14为S过弯图,粗实线为引导线,虚线为小车实际的行驶路线。可以看出,小车行驶路线已经很逼近直道了,由无线模块每40 ms发回编码器测得的速度脉冲,先由直道加速后入弯得到如表2所示的数据。

可以看出,S道的速度变化很小,同时弯道速度平均在1.5 m/s以上,很好地逼近了预期的路线。

本文根据转向模型,通过分析过弯路径与过弯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速度对应不同入弯路径和入弯点的结论。利用这个结论,改变控制器偏差计算,达到动态地设置入弯点,快速入弯,尽量做到不减速或少减速,缩短弯道行驶时间,从而提高小车行驶速度的目的。该方法在其他智能车跟随引导线的系统中同样适用,由于其良好的超前预测性能,对于短暂的引导线丢失也可以很好地跟随。

参考文献

[1]李军,黎兆衡,张世艺.电子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4).

[2]熊和金.智能汽车系统研究的若干问题.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2).

[3]刘之琳.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与飞思卡尔S12单片机.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7(8).

[4]田原嫄,崔高健,黄银花.智能汽车系统.机械,2004(12).

[5]黄开胜,金华民,蒋狄南.韩国智能模型车技术方案分析.电子产品世界,2006(03S).

[6]刘建刚,程磊,黄剑,等.基于CCD图像识别的HCS12单片机智能车控制系统[A].光电技术应用,2007(6).

[7]储江伟,施树明,王荣本,等.视觉导航智能汽车试验平台总体设计.汽车工程,2004(2).

[8]李旭,张为公.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辆横向偏差测量方法[A].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9]刘富强,田敏,胡振程.智能汽车中基于视觉的道路检测与跟踪算法[A].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

[10]李颢,贾秀江.摄像头黑线识别算法和赛车行驶控制策略.电子产品世界——高校园地,2006.

广告视觉形式中情感策略的应用 篇8

任何形式的视觉形式都需要通过视觉传达来实现,视觉传达就是将视觉形式所依据的各种要素、符号、线条通过视觉形式的设计者传递给受众。在广告视觉形式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广告作品的创意、色彩、画面、标题和文字等元素都可能和一定的情感体验发生联系,这些因素经常被用来激发潜伏在消费者心底的情感,在广告视觉形式中要注重情感策略的应用。

1.创意

德国姚斯提出来的“接受美学”其根本就是要让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和消费者的情绪、情感相融合,这就要求广告人在确定广告主题后,构思通过什么样的广告创意有效的表达情感,并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充分发挥广告的情感作用。央视公益广告《有爱就有责任》播出后,其精彩的、发人深思的创意,获得了很多受众的好评,将对家庭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简短却富有深厚的内涵。此广告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了英文单词“Family”的内涵:Family(家)=Father(父亲)and(和)Mather(母亲)I loveyou(我爱你)!将英文字母幻化成人物角色,演绎了在家庭中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不同成长阶段的故事,简单的几个字母,却深刻诠释了家的深刻含义“有爱就有责任”。而在有些广告在创作中生搬硬套、照猫画虎,为达到目的,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创意表现,不仅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任何美的享受,还会带给受众视觉上的污染。

2.色彩

色彩对于人的心理有着普遍的影响,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能唤起消费者各种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广告视觉形式设计中要充分合理的运用色彩,才能更加有效地加强广告对消费者的情感影响,从而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有效注意,传达商品的信息。

3.画面

广告作品中对画面的安排对情感主题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告画面通过名人式、主体独立式、引导式、象征寓意式等形式增强广告的表现力,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视觉形式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多元的,但基于受众能认同的情感体验出发的视觉形式才是成功的设计。在广告的视觉形式中运用情绪与情感应该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是一种真情流露。广告中的情绪性内容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画面能充分激发欢乐、温馨情感反映的广告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John Lewis百货2014圣诞广告片向消费者展示了温情的画面。广告讲述了小男孩Sam和他的企鹅朋友Monty,躲猫猫、玩积木、踢球、滑雪……开心的朝夕相处的故事,但是不知何时不开心了,它的眼里有了另一种渴望,于是Sam在圣诞来临的时候送给小企鹅Monty一个女朋友(母企鹅)。John Lewis百货公司在圣诞广告中最后指明了:送给他心头所好才是最好的圣诞礼物,而在如此知心的百货商店里,定能找到他梦寐以求的惊喜。整个广告画面充满温情,让消费者不由自主的沉浸在广告宣传中,由于喜欢这个广告,消费者对JohnLewis百货公司产生好感,对公司商品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

4.标题和文字

在广告视觉形式中,标题对广告整体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能够充分表达情感诉求的广告标题,可以更加醒目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增强广告信息的传达效果,文字的表达需要具有感染力。例如,蓝天六必治牙膏的广告语:“我的牙,全托蓝天六必治的福了,一点儿毛病没有。牙好,嘿,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您瞅准了,蓝天六必治!”此广告语诙谐幽默,经久不衰。广告的文案通过其各个组成部分,要分别传达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功能以及商家对消费者的承诺等有效信息,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服务产生认知、兴趣、好感,进而增强说服消费者的有效性,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动。

包豪斯的设计大师纳吉曾经说过:“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因此,在广告视觉形式中适当合理的运用情感策略,淡化广告的功利性和商品味,浓化人情味、以情动人,深入人心,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接受广告所传达的商业和文化信息,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柏林编著,广告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视觉策略 篇9

关键词:品牌视觉形象,色彩,色彩策略,体系化

一、色彩在品牌视觉识别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的过程中, 色彩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和文化语义, 在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是品牌视觉识别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色彩的应用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凸显独特性, 如何让品牌形象的色彩识别更好的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同, 要求我们有着敏锐的察觉力和把握当下潮流的感受力。不同时代背景下会形成不同时期的特点, 品牌视觉识别中的色彩也应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适时做出调整优化。基于此, 品牌形象中的色彩系统在视觉运用效果上既要适应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需求, 又要符合社会流行的发展趋势。

呈现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品牌视觉中的色彩大多还停留在80年代刚导入VI识别的系统中。在那个对色彩的使用不是那么的广泛的时代背景下, 对色彩的单一使用, 受众对品牌色彩的识别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那个时期整个国家的CI文化体系才刚刚兴起, 引进CI体系也就那么几家屈子可数的公司, 所以所谓凸显独特性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而随着时间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导入CI体系, 企业间标准色调同质化属性越来越严重。在这个阶段, 社会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审美观念、市场环境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单一的色调反馈在受众审美观念中早已产生视觉疲劳, 单一的标准色调也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企业的发展, 所以现如今的色彩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在商业环境中去凸显企业的独特性, 如何更好的去深入市场, 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观念, 审美特性, 如何通过色彩策略去给企业的品牌形象带来更好的视觉识别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色彩在品牌视觉识别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视觉设计向信息互联网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商业设计越来越强调顾客的体验性, 交互性。如何有效运用色彩这一载体, 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彰显差异, 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从目前国内的市场上来看, 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色彩概念还只停留在以前单一的色彩策略上, 系统的强调色彩体系策略还相对较少。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没有即时的得到更新, 还只停留在早期80 年代刚导入CI色彩体系的应用中, 色彩应用单一性, 一种色调贯彻到整个品牌形象识别中还在延续。二是企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色彩应用体系的同质化日益严重, 随着变化的市场环境, 各企业间没有适时地采取措施去优化自身品牌形象的色彩识别。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去思考系统的强调色彩体系策略的做法。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各式各样的品牌让消费者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如何在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使得拥有整体的色彩策略使品牌形象注入活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三、色彩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应用方法

色彩符号具有传达文化理念的特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品牌形象识别大部分是通过色彩识别来实现的。现阶段色彩的应用要把握时代、文化和心理的特征, 同时, 在色彩的使用中可以打破传统的习惯性思维, 创造出一种整体系统的色彩体系来, 使品牌形象中的色彩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下的发展。根据色彩的原理和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 笔者把它归类为三个基础应用方法

1. 整体系统的色彩策略思维。色彩要有整体的色彩策略思维, 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品牌形象的视觉特征离不开对色彩整体策略的全局考虑, 不能再是以前单一的色彩模式。色彩的策划要有整体系统的色彩观, 这是在CI设计中十分强调的色彩原则, 只有整体的色彩观, 才能形成整体的色彩优势, 形成自身的色彩个性, 独具个性, 与众不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色彩体系也会有所变化, 品牌形象中的色彩要符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 才能为消费者所追逐和喜爱。

2. 主体色与辅助色合理安排。设计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该品牌视觉形象中的大面积色彩的主色调, 面积最大的颜色性质决定了品牌整体色彩的特征。但是在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的运用中不能一味强调整体色调的统一, 这样会使画面缺少生机和活力, 在把握整体色系布局的基础上, 适当的调剂组合色彩的面积之比。基于此, 在色调应用的大部分场合中应做到以“主体色为主, 辅助色为辅”。 同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色彩需要做出相对应的优化识别, 这也是现在品牌形象中色彩识别所呈现的趋势发展。

3. 色彩要考虑消费者的体验, 媒体的互动等市场环境因素。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市场的成功更多的是注重消费的体验和交互性, 色彩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早先二维的平面, 它更多的要与立体空间环境相结合。因此, 色彩的应用要善于打破常规的习惯性思维, 应更多的考虑色彩与市场的环境, 物料的选择, 陈列的方式等因素。所以色彩需要有整体变动的色彩策略体系, 如何将色彩巧妙的与市场空间环境相融合, 使色彩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感受, 这是当前品牌形象色彩识别的发展方向。

结论

对于品牌形象视觉识别而言, 色彩的良好运用是能够提升品牌形象的记忆点, 从而能够加深品牌形象的印象。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带来市场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使得色彩的应用要更加的灵活和理性。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多重视色彩的表达, 现代品牌视觉识别中多色彩有很多不同的做法也已悄然声息的进入我们的视觉, 同时不断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色彩不仅是品牌视觉识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且还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视觉生活, 使之富有个性内涵的特点, 同时也为传播企业形象识别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智.色彩构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4.

[2]许晶.色彩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J].大众文艺, 2011.10.

[3]曾海燕.试论色彩营销[J].商业经济文荟, 2003年第2期.

基于分层策略的机器人视觉导航 篇10

关键词:分层策略,图像匹配,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自适应遗传算法

一、引言

机器人的视觉导航控制是利用C C D摄像机采集路面上的图像信息, 对当前图像与场景样本库中的图像进行匹配, 以确定当前位置, 由机器人的处理器识别出路径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图像匹配算法在图像信息采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图像匹配性能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图像匹配测度, 还与图像匹配快速方法相关。本文主要研究在保持较高匹配正确率的条件下, 通过对算法的改进来提高图像匹配速度, 从而缩短机器人反应时间。在图像匹配中, 采用较多的是基于灰度的匹配算法, 因为此算法匹配精度高、易于工程实现且算法已相当成熟, 本文的快速算法是基于灰度匹配算法的。

二、图像的分层搜索

在保证图像匹配精度的基础上, 减少数据处理的运算量, 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 是图像匹配算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分层搜索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精的搜索过程, 它的目的是减小搜索空间, 进一步加快图像的匹配速度。分层的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设计了一种分层搜索算法。

把图像进行多分辨率分层处理, 得到分辨率比较低和维数较小的图像。首先在分辨率较低、维数较小的图像上进行粗匹配, 得到粗匹配点;然后返回到较高分辨率图像, 在粗匹配点的邻域内进行进一步的精匹配, 从而得到精匹配点。此过程可反复进行, 直到满足系统设计精度为止。具体分层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得到一组不同分辨率的图像。本文先用小波多分辨率理论对图像进行分层预处理, 然后在低分辨率图像上采用改进的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 (SSDA) 进行粗匹配, 得到粗匹配点后, 在原始图像上对应粗匹配点的邻域内, 采用平均绝对差算法 (M A D) 进行精匹配。

1. 图像的小波分解

Mallat于1987年提出多分辨率理论, 在泛函分析的框架下, 统一了各种具体小波的构造方法, 给出了构造正交小波基的一般方法和与FFT相对应的快速小波算法, 并将它应用于图像分解和重建, 成为小波理论与应用上的一个突破性进展。

小波的选择对图像分解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 使用不同的小波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 必须结合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小波变换。哈尔小波是正交小波变换中最简单的一个小波函数, 它的优点在于算法简单、速度快, 缺点是其分解的低频图像是对上一尺度低频图像平均得到的, 所以图像的边缘信息损失较为严重, 但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灰度图像匹配, 边缘信息的损失对其影响不大, 而且为了加快图像分解速度, 采用的小波变换必须尽量简单快速, 因此选用的小波变换为哈尔小波。

2. 改进的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

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可以用来有效地减少单次匹配中的计算量, 但算法本身没有抗干扰性能, 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利用图像自身的特点, 采用穷举搜索, 存在效率极低的问题。考虑到遗传算法在搜索问题上的优越性, 本文将图像匹配问题转化为函数优化问题, 采用非遍历寻优的遗传算法作为优化问题的搜索策略, 把自适应遗传算法 (A G A) 和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相结合, 提出一种改进的快速图像匹配方法, 以大幅减少计算量。

三、实验结果

将本文设计的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中,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基本的实验环境描述如下:实验场所为室内, 背景不太复杂。目标物体为一个280mm×310mm×100mm的立方体纸箱, 摄像机初始距离距目标物体为4.5m, 图像采集分辨率设为160×128。移动机器人采用的是三星S3C44B0×32位微处理器, 它使用ARM7TDMI核, 最高工作在72MHz, 芯片中集成了8KB Cache、配置了2MB的FLASH存储器, 以及8MB的SDRAM存储器。

对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与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分别进行50次实验, 其中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的遗传算法群体规模为50, 迭代次数为50次和150次;在此实验基础上, 先用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两级分解, 然后在1级图像上采用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进行匹配, 选取最后一代适应度值最高的5个位置, 把它们映射到原始图像基准图上, 在这5个位置的5×5领域内采用MAD进行精匹配, 最后获得真正的匹配位置。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的迭代次数为1 5 0, 实验结果的比较见下表。

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遗传算法迭代次数较低时, 寻优过程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而不能跳出, 增加到150次后可获得全局最优解, 但匹配时间有所增加。采用150次迭代的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进行匹配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单纯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的平均匹配时间的18.5%。在小波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匹配, 时间上比单纯的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匹配又减少了将近5 0%。系统运行良好, 跟踪目标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基本上始终处于图像视野的中央位置, 运动轨迹没有出现振荡, 达到了机器人视觉导航的目的。可见基于分层的自适应——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既具有很高的匹配速度, 又保持了良好的匹配正确率。

四、结语

刍论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大学品牌 视觉形象设 计大学VI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通过加强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已经达成了学界的共识,而将企业CIS导入高校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大学品牌形象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当前大学品牌形象普遍较为注重名校长、名教授、名专业、名校友、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对于如何落实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上却缺乏较为清晰一致的认识。找出问题的症结,需要我们从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特点、现存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具体的流程来构建行之有效、完整有序的策略,从而在根本上为提升我国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求得一解。

一 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及特点

借鉴企业cls(corp0 rate ldentity system)理论而形成的高校uls(university ldentity system)理论将大学品牌形象设计分为Ml(Mindldentity)理念识别、Bl(BehaVIo r ldentity)行为识别、VI(VIsualldentity)视觉识别三个部分。VI是大学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具体实践方式,作为最直观的反映学校内涵和特色的视觉语言,VI通过视觉符号来表现大学的个性文化特质。

大学VI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方面VI本身直接体现着学校的个性特色。大学VI通过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来有效传达大学信息,是大学塑造对外形象的窗口。另—方面,作为大学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VI设计也映射着大学品牌形象建设的特点。大学品牌可以定义为:一所大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学校名称中、体现为大学产品一一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社会认可度与美誉度。结合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VI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大学VI设计同大学品牌形象的建设一样具有长期性。大学VI设计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其次,大学VI设计同大学品牌形象的建设一样以获得受众认可度为目标。大学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中Ml是根,Bl是茎,VI是叶,三者一脉相承,都视社会的认可度与美誉度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圭臬。

二 大学VI设计的现状:

中国自古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前大学对VI设计不够重视,建立大学VI设计自身的秩序尚显困难,何况要通过VI来提升大学品牌形象。大学VI设计如同环环相扣的锁链,每个环扣都影响着VI实效作用的发挥,但是就我国现状而言,大学VI设计的诸多环节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特色不鲜明,模式同一化。我国的大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盲目升格,一味求全的弊病。大批学院被改成大学,图大图全搞建设,误把硕大当强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特色淡化。大学自身特色不鲜明直接导致大学VI设计受束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VI设计虽能使人们产生视觉愉悦感,但在精神层面上却大同小异。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曾说过:“一个打造品牌的过程应当被设计为把你的奶牛从同一范围内的其他所有牛中区别出来,即便是在同一范围内所有的牛看起来都极其相似。”大学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若不能体现其自身的独特性,不仅会加剧各高校的VI趋同现象,更会导致公众对大学认知的模糊化,影响大学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应用范围窄,执行效率低。VI设计包含基础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许多大学注重基础要素的设计,对于应用要素的设计则抱有一味配合、重复的态度,且在设计应用要素时,仅重视公众熟知的办公系统、公关系统等部分,此种现状导致整套VI设计呈现单调乏味的视觉效果,造成VI设计的实际应用范围愈见狭窄。同时VI设计之始,设计者没能周全考虑到设计的可执行度与推广度,执意追求所谓的整体统一效果;设计完成阶段,大学相关部门没能给予有效的组织配合已达到处理好VI各部分协调关系的作用,诸多因素共同导致VI设计的应用效率低下,形成实际运用与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最终使得VI的运用与表达大打折扣。

(三)调整不及时,脱节情况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定位难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进行部分调整,大学品牌视觉形象也会或多或少的随之调整。大学VI固守已有的标志,就会导致“已有”成为“陈旧”的代名词,这种向已有VI妥协的思维模式增加了调整VI设计的难度。另—方面,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鲜有认清大学VI具有时代感这一特征,设计时也就不知道如何给予VI设计可更改或调整的空间的方法,这种思考上的缺陷容易导致VI设计与时『弋脱节,与大学实际脱节。

三 大学VI设计提升策略

改变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抓住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特点,发挥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作用,需要将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诸多环节焊接成链,在大学VI内部建立其自身的套路。结合大学VI设计的三大特点,可以时间为轴,按照VI定位、VI塑造、VI扩展、VI巩固的顺序来构建提升策略:

(一)大学VI定位策略

在定位阶段,VI设计应该传达出学校自身的精神内涵、如实反映出学校的特色,然后根据大学个性化的因素,采用最合理的设计方法来构建其VI形象。前文已经分析出我国大学具有趋同化的弊病,这无疑为大学VI设计增加了困难度。因此在进行大学VI设计时应当结合大学的具体情况,努力提炼出大学自身的特色,找准定位,打造大学独特的视觉形象设计,从而在受众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这一阶段策略的具体内容是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的目的为深入了解该大学,调查对象既要包括校内的教职工、教师、校领导、学生等直接受众,又要包括校外的社会媒体、潜在生源等。只有切实的执行调查工作,才能做到真正了解这所大学,继而准确抓住它的特色。

(二)大学VI塑造策略

品牌塑造阶段主要进行基础部分的开发,在把握住大学特色的基础之上,寻找适合的要素体现大学特色。大学VI设计的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的设计工作应当分开进行。基础部分一定要体现大学个性,应用部分则需根据实际不同情况、受众喜好、载体特质、传播方法等灵活调整应用形式。在大学VI基础系统的设计上,设计者还应当注意大学VI基础部分图形设计的灵活性问题。

目前大学VI基础部分的图形设计包括标识图形和辅助图形两部分,首先,大学VI基础部分标识图形设计应当走出模式化的窠臼。视觉符号的规范性有助于VI图形设计的整体统一,但统一的视觉印象却并非一定依赖于视觉符号的规范性。基础部分的每个要素自身都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但受制于模式化、统一化的固定思维,大学VI各要素的独立能动性往往很容易被忽视。这种习焉不察的模式化设计无形之中削弱了VI基础部分的创新变化能力,甚至会对大学特色的传达造成束缚。这一阶段的一切工作都以表达学校个性为基本原则,在突出大学特色的前提之下寻找形式上的稳中求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第二,应当充分重视大学VI辅助图形的重要性。大学的标识作为大学VI的脸面,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但是,当我们把一些事情过分强调时,就容易失去客观性,使我们被自己营造的氛围所遮蔽,一叶障目,丧失了用理性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辅助图形是基础部分的要素之一,辅助图形可以对大学标识进行延伸和变形,也可以是用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然后通过与载体的配合呈现灵活多变的效果。合理借鉴其他领域较为成熟的VI辅助图形设计可以帮助大学营造出个性灵活的视觉形象。“鲁尔地区2010”标志不是用一枚明确标志作为视觉形象的核心,而是用一种组合原则来取代单一的标志。为了达到一种统一,每一个城市标志的外形都接近于抽象的鲁尔地区地图的外形,并遵循同一种组合原则(用同一种颜色来统一某个词汇,而字母的排列组合又是变动的),但另外,颜色的不同,词汇组合的不同,又形成了一种变化,寓变化与统—之中。

此外,设计师Per Mollerup在其著作《Mark Of Excellence》中也曾提出第五元素这一概念。第五元素是比辅助图形更加宽泛的概念,他可以是一个造型、一个氛围一种特殊效果等,简而言之是一切可以使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元素,这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为我们设计辅助图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

(三)大学VI的扩展策略

VI基础部分设计结束后,应当分阶段地进行大学VI应用的开发。传统的基础应用一步到位的做法常因为时间紧张等原因致使应用部分被草草了事,更不乏丝毫不考虑实际需要就匆忙选择一套模板充数的情况。然而,相比较基础部分,v咱勺应用部分其实更直接跟受众接触,一套VI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部分执行度的高低上。在应用开发的过程中若是遇到大学政策等因素改变,受众定位调整等情况,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常常出现VI跟实际相脱节的状况。因此当VI的基础部分设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VI的应用设计。此阶段应当结合实际,以获取受众的满意度为评价标准。

在处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的关系时,应当做到标志不束缚应用,应用能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在塑造阶段,很多大学VI的应用部分会受到基础部分的约束,致使应用的意义被迫等同于把标志被原封不动的印在某种载体上。在保持整体视觉形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VI设计中基础和应用部分的相互配合,在标志中加入空间概念,即标志本身不再是单一僵化的约束力量,而是通过应用灵活多变的将它的效果更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大学VI的应用部分才能具有强大的延展优势,表现形式才更加丰富和灵活,也更利于吸引受众。若是在设计的塑造阶段便将标志应用的灵活性考虑进去,此阶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学VI巩固策略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提出“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便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也可称之为试错原则。他有一个描绘知识获得的理论公式。P1—TT—EE—P2其中P1是起点问题,TT是第一个试探性的解答,EE表示对这个试探性的解答或反驳,P2则是新的问题情境。”大学VI设计也可看做是一个不断排错纠正的过程。大学VI就像人,会有衰老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VI不免会出现与实际偏差的情况。当VI与大学实际相偏离时,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大学VI设计具有长期性,这个过程亦需要及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其随着大学政策的转变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和丰富其内涵,让大学VI动态地紧追大学的步伐,真正成为大学品牌内涵和大学特色的直观展现通道。

四 结语

视觉策略 篇12

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影响下, 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和注重树立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 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文明化程度。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商圈都在量身定做符合自己的品牌形象系统, 诸如各大商圈绞尽脑汁的寻找属于各自的亮点符号并且纷纷设计探索适合自身的商圈形象。这种潮流的出现, 表明我们正在由传统意义上的仅仅满足于生活和居住的环境, 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品牌特色的商圈过度。

成功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能够体现商圈的品牌特色以及提升商圈的文化内涵, 以塑造出独特的商圈风格。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内涵表达使商圈整体视觉风格尽显大都市繁华的现代风格。商圈的特色主要是从当地两方面的人文历史文化入手, 大兴善寺和小寨工人文化宫。以大兴善寺内的元素为灵感来源结合工人文化宫所遗留下来的“小寨现象”, 形成一个符合当地居民印象的新鲜活力商圈。而这个设计是一个形态赋予的过程, 更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人是城市商圈的“血液”, 而理念毋庸置疑就是商圈的“心”, 而当下要做的就是将商圈的“脸”进行美化、传播, 最终在公众的心中留下独有的印象。因此, 在对小寨商圈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方案设计时, 重点突出有着长久商业繁荣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浓厚的文化氛围的设计, 能使之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最终把小寨商圈的名片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纵观现状, 不难发现, 城市商圈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些原本富有人文景观的商圈形象, 逐渐淡化自身的特色和个性。逐渐丧失属于自己的元素和符号。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简单粗暴地扼杀了商圈固有传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尤其是视觉形象更是毫无特色, 人文与自然风貌荡然无存。对于一个有品味的商圈, 特别是对特色文化区域进行设计时更应小心谨慎, 尊重其地域特色。如何让每一个路过这座城市、这个商圈的人, 由衷的欣赏这座城市或商圈, 并享受视觉设计所带来的视觉美感, 在脑海中留下独属于这座城市、这一商圈的固定印象, 是每一个设计者应有的初衷, 因此总结了几点后续建议。

1) 合理定位:商圈是集商业、商务、酒店、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式消费中心, 其视觉形象设计有别于企业、品牌视觉形象。成功的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充分证明了前期调研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多层次全角度开展设计前调研准备工作, 了解商圈内各种业态、人员结构及分布规律、建筑景观空间关系及交通公共设施状况等, 将商圈核心区和辐射区一并统筹设计, 准确定位, 明确视觉重点, 做到详略得当。

2) 凸显差异兼顾统一:商圈视觉形象的独特性时和差异性是大众牢记商圈的主要因素之一, 形象的平庸和雷同, 只能使人视觉疲乏, 甚至抑制人们消费体验的欲望, 只有独特才能有别于其他商圈。同时要兼顾视觉形象协调统一, 要把商圈内建筑立面、景观、户外广告和公共设施等视觉资源一并整合设计, 理顺视觉关系, 既突出重点, 传达差异, 又注重整体形象的和谐统一, 防止出现视觉形象生硬呆板, 视觉关系杂乱无章, 拒人于千里之外。

3) 坚持以人为本: 商圈是集商业、商务、酒店、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式消费中心, 其视觉形象设计有别于企业、品牌视觉形象。成功的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充分证明了前期调研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多层次全角度开展设计前调研准备工作, 了解商圈内各种业态、人员结构及分布规律、建筑景观空间关系及交通公共设施状况等, 将商圈核心区和辐射区一并统筹设计, 准确定位, 明确视觉重点, 做到详略得当。

将保留西安小寨商圈所遗留下来的人文特色为基础, 更新小寨视觉形象为前提, 发展国际化潮流商圈为目的, 最终营造出品牌商圈的氛围。如何使大兴善寺和工人文化宫的文脉在小寨商圈的现代化进程中得以继承、发扬和完美的体现, 这需要以小寨商圈的时代性为基础, 结合老建筑和新建筑元素的提取, 使文化特色、商业特色和建筑风格一体化。在深刻理解这个商圈居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加之对现有环境的研究, 将新旧融合, 通过现代的手法对传统进行演绎, 通过新的活力将历史文化注入到商圈当中。

结论:最终创造出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色彩、新面貌, 独特品牌潮流时尚的特色商圈视觉环境, 在保留商圈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标准化的设计方法将商圈的全新形象呈现于眼前, 使商圈焕然一新的同时带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最终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独特人文特色的同时使人们对于商圈的历史文化特征逐渐表现出应有的关切和认同。

摘要:今天, 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激发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 虽然大多数商圈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但在视觉形象方面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何设计一个商圈的视觉形象来推动商圈经济发展, 体现人类对美好形象的孜孜追求。而最终, 不但提高本地人的文化认同感, 增强与受众者之间的审美联系, 也对外发挥商圈文化宣传力, 提高商圈知名度。商圈视觉形象对商圈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商圈建设的成败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小寨商圈位于西安南郊, 而西安是六朝古都, 大兴善寺又坐落在此。所以对西安小寨商圈视觉形象的设计策略研究, 必需基于对区域内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对文化底蕴的深刻领悟和对居民生活形态的充分认识。通过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艺术设计达到保留传统地域特色和延续文化民风的目的。

【视觉策略】推荐阅读:

视觉选择05-08

视觉语境05-13

听觉视觉05-21

视觉风格06-01

视觉广告06-03

视觉元素06-23

视觉能力06-25

视觉引导07-09

三维视觉07-09

视觉研究07-24

上一篇:尺寸公差下一篇:虚拟信道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