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环境

2024-10-16

视觉环境(精选12篇)

视觉环境 篇1

一、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内涵

在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即视觉识别、环境行为识别以及环境理念识别等。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识别方案, 传达一些区域行为内容, 如精神、价值以及相关思想等, 从而达到掌握区域信息的目的, 这种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的认同感相对较强。在对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主要渠道则是打开视觉信息, 同时结合人们的实际心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等, 全面提升环境形象的影响效果, 从而达到增强区域内环境竞争力的目的。

二、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原则

(一) 构思深刻

在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 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就是构思必须深刻。要全面突出区域的本底性, 并且要将区域的实际内在需求以及识别的功能特点全面抓住, 同时充分揣摩区域环境的题材内容, 这样就能通过精炼的手法以及巧妙的构思, 全面突出区域环境主题性的相关内容。

(二) 生动形象

在设计环境视觉识别系统时, 还需确保其具有生动的形象。为了全面突出区域的特色效果, 在构造视觉语言的过程中, 还需要提升其传播的效果, 这样才能将区域环境识别的独特性充分、全面地展示出来。

(三) 创新性

在进行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对区域环境发展活力进行展示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就是将区域环境中标志性的景观展示出来。同时在设计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并严格按照美学的基本原则, 充分体现出区域环境的感召力, 这样才能将环境识别的效果具体地传达出去。

三、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内容流程

(一) 识别符号的设计

在设计环境视觉识别符号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明确环境区域的名称以及标志等重要内容, 并且确保其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意念, 同时确保整个环境区域象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这样就能按照人们心理的实际需求, 对图文进行合理的组合。在设计应用要素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总体进行合理的规划, 而在建筑系统布局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地设计和划分应用要素。同时在设计结构模式的过程中, 要通过相对集中和统一的设计, 对一元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合理设计, 而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较小的环境区域中, 且在知名度较低以及经济实力较弱的环境区域中, 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而对于多元化的结构模式而言, 其视觉方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不同, 且不同的环境区域, 其设计以及标志等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另外, 对于混合结构模式而言, 其不仅具有多元化结构模式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具有一元化结构模式的基本特征, 它主要采用的是分区名称与统一标识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设计出一种环境视觉识别系统。

(二) 视觉形象的设计

在设计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中, 对于设计视觉形象区位以及空间结构来说, 主要是通过人们视觉的基本理论, 对环境区域中一些关键的视觉区位进行相应的设计, 例如地标区以及出口通道等, 从而确保区域形象的鲜明性。通过地域要素来构成区域形象, 就能确保设计的环境区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设计标志性区域景观的过程中, 需要按照区域形象的参照感知体系, 合理地整合和布局环境区域景观, 并按照民族精神的主要理念以及时代发展的基本主体, 全面地反映出环境地域的人文特性以及鲜明性。

(三) 作业的规范设计

在对作业规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根据环境视觉识别系统中的符号面, 合理地设计和布局平面, 并在环境视觉形象设计的景观中, 将设计的三维空间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确保区域设计意境的具体化。而在开发视觉意境美的过程中, 还要进一步提炼形象设计中的关键点, 并使其转变成具体的设计理念。而在设计当前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的过程中, 还要通过充分的论证, 将形象风貌的具体特征充分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确保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具有良好的意境美。

综上所述, 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 不仅能够提高环境区域的综合效益, 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 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视觉语言的传播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以及视觉上的感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人们对环境构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就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需求。因此对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分析了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内涵及原则, 从而对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流程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环境视觉识别系统,内涵,原则,设计流程

参考文献

[1]袁筱.视觉导向系统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2]王璇.高速铁路车站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陈楠.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多面性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分析[J].艺术设计研究, 2014 (1) :86-90.

[4]罗灵芝.浅谈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J].美术界, 2015 (5) :76.

视觉环境 篇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概述眼球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及预防的方法。能力目标: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概述眼球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及预防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整理有关角膜移植、角膜捐献的资料。刻度尺。小镜子。

教师: 本课的配套光盘。准备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光具座等),不同凸度的凸透镜。眼球模型多个。

教学过程

教师情境导人:请想一想我们吃饭的情景,你们都感觉到了什么?饭菜的颜色、形状、香气、味道是通过什么获取的?这些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学生回答: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器。色、形通过眼,香气通过鼻,味通过舌。教师情境导人:播放关于视觉的录像。教师讲述:据科学家统计,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了解眼球的结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并进行讨论,然后回答书上的讨论题。再观察、分析图IV-46,对照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照相机利用透镜成像原理。眼球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教师引导:请同学对照眼球模型来说一说眼球的结构及功能。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视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教师实验演示:利用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成像。教师引导提问:请同学根据刚才的实验,并观察、分析图IV-47,说说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失明?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播放关于视觉形成过程的录像(动画)。学生观看动画,进一步思考、讨论,回答视觉的形成过程及失明的原因。教师引导:失明会给人带来哪些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尝试?学生活动(模拟一分钟盲人):尝试者蒙眼,从教室最后走到门外。跌跌撞撞,摸索,同学们提醒,然后尝试者谈感想。教师引导提问:只是一分钟时间,模拟盲人的同学感到不便。由此可以想象盲人一生生活在黑暗中的不便。同学们刚才争着帮助模拟的盲人引路,体现了你们的爱心。那么我们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盲人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关爱、帮助盲人,提醒他人不占用盲道等。教师引导:是否所有的盲人都没有机会重见光明?若仅因角膜损坏而造成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术重见光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角膜移植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教师讲述移植用角膜的来源和角膜捐献的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谈感想。教师情境导入:你知道吗?从黑暗处获救的人来到明亮处之前都要蒙上眼睛,防止损伤视力,这是为什么?我们通过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是否能改变”来解决这个疑问。请同学们拿出小镜子,观察在光亮处、较暗处自己瞳孔大小的变化。学生活动:通过小镜子观察瞳孔变化。教师提示学生可用书本等遮光,创造较暗的环境。也可同学之间互助,相互观察对方瞳孔大小的变化。学生得出结论:瞳孔的大小能改变。在光亮处瞳孔小,在较暗处瞳孔大。教师引导、讲述:人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教师引导提问:我们班戴近视眼镜的同学还真不少呢。你们知道近视的成因是什么吗?教师实验演示:利用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及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近视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视物模糊。教师引导:戴近视镜的同学摸一摸镜片的边缘与中心的不同。学生观察回答:眼镜片边缘厚,中心薄。教师引导:这是通过凹透镜来矫正近视。戴近视眼镜的同学应注意眼镜的质量。教师播放录像(关于配眼镜的卫生知识)。近视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不便?怎样预防近视?教师播放关于预防近视的知识的录像,学生交流,得出结论:预防近视“三要”和“四不看”。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书本94页“技能训练”的两条线段,哪段更长?学生观察:左边的更长。教师引导:我们的视觉正常,但同样长短的线段在不同背景下看起来会不同。请用刻度尺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学生测量并得出结论:一样长。教师讲解:测量与观察相比更加精确。依靠视觉观察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用工具进行测量更是必要的。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增长了哪些知识?学生小结:眼球的结构、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及预防、关爱盲人等。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很有特色: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视觉及近视的形成)、学生观察、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瞳孔变化、测量线段)、学生的活动(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活动模拟盲人)以及丰富的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获得了科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适应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省时、省力,使七年级的学生较轻松地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动手操作、模拟盲人的活动,实现了生生合作,出现了思维碰撞,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教师提供直观的演示实验及丰富的影像资料、教具模型,恰当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富有技巧的引导性提问,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提供了多次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中愉快学习。生生间、师生间和谐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倾听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视觉环境 篇3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193109.htm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

G434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你是否意识到,你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用品的成分对人体、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影响到环境、生活质量。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因素很多,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教学之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空气的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外,还列举了我国各地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千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教学“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的知识时,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和溶液》一章时,渗透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相关知识: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现在形势更加严峻。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護环境“从我做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磷燃烧,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对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能节约药品,还能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案例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不能泛化,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学习“化学与环境”时,我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我们地方废气污染形成的原因与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知道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中N、P含量普遍超标,富营养化十分严重,让提高了学生慎用含磷洗衣粉,减少生活污水排放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功利发展,破坏环境对人类的危害和殃及子孙后代的严重后果。

四、活动多样,凸显环保教育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环保教育仅在课堂上讲授是不够的,还要组织课外活动。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课外阅读、课外参观、化学专题报告、化学晚会、化学展览、竞赛等。无论哪种活动教师都要明确环保的内容,力争达到预期的效果。

1.开展调查活动。课本有这样一道题:观察你家里或学校周围有没有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江河湖的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工厂的矿物冶炼情况进行调查,如附近沿河有几家工厂向河内排污,排出的污水有哪些有害物质,对附近的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当地的环保部门有哪些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进行讲演。

2.过好化学节日。注意利用与化学相关的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海洋日、森林日、水日、无烟日等契机,适时向学生渗透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肥、绿色农药、绿色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

3.开辟第二课堂。例如讲完水这一节,可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亲眼目睹污水处理过程,明确水质只有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才可排到江河,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见不到的。

4.举办环境讲座。如可结合空气的成分和选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臭氧的有关知识,臭氧层的作用,以及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可结合二氧化碳介绍“温室效应”;可结合化学与环境介绍重金属污染、原电池污染、热污染,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污染的严重性,产生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紧迫感。

5.网络开拓视野。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宝库,如果我们教会学生从网上寻宝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取得更多新的知识,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研究 篇4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 自2001年起, 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 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40年, 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12013年两会期间, “养老”问题是继空气污染、生态保护问题之外的最热门议题。2

(二) 我国老年护理单元现状

中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 其老年护理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3尽管, 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老年病科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立足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危急重症救治、中长期照护、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在逐渐兴起, 例如北京老年医院、郑州老年病医院等。但是, 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贫乏。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分析, 当前养老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诊疗任务, 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 条件简陋, 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2

(三) 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 医疗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代医疗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从生物医学角度, 而且更需要在视知觉、行为心理学以及建筑环境学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4老年护理单元是老年人在医院诊疗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空间环境的塑造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康复。作为感觉的主要通道——视觉, 可以使人体获得外界80%的信息,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视觉环境要素包括空间形态要素, 色彩和光影要素, 材质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本文主要从色彩、光影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分析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二、基于色彩和光影要素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一) 老年护理单元色彩设计

色彩是营造空间气氛最生动、最活泼的因素。色彩不仅具有美化医疗护理空间的功能, 而且能够影响人的视觉、行为和记忆, 甚至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 墙面色彩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 因疾病而入院的老年患者, 其生活大部分局限在医院的室内空间中, 若整日看到的是单调的颜色, 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 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康复。明快的色彩使人产生愉悦、欢快的感觉。但是, 若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或色彩种类过多, 容易产生不和谐感, 引起老年人的视觉疲劳。老年护理单元病房空间墙面色彩以简洁为宜, 可选用有镇定作用的浅绿, 浅蓝或是给人以温馨之感的浅米色、米黄色, 局部配合饱和度高的色彩, 以给人兴奋感。公共空间墙面可色彩丰富一些。例如, 廊道的墙面可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色调, 局部适当采用高彩度的色调, 适度的色彩和材质对比可以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激发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积极性。

图片来源://www.healthcaredesignmagazine.com

2. 地面色彩

护理单元地面的色彩应选用浅色调、高明度色彩。老年人色彩认知能力较差, 应该选择明度高的色彩作为地面色彩, 给老年人亲切、轻松的感觉;反之, 则会使老年人对地面的识别度差, 引起压迫感。地面的色彩最忌讳的是黑、白、灰色。而高明度色彩, 例如:米黄色、浅绿、浅蓝等, 能够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 符合老年人的情感诉求。

图片来源://www.healthcaredesignmagazine.com

3. 顶面色彩

顶面的色彩应起到加强室内漫射光反射效果的作用, 颜色宜浅, 降低空间对老年人视觉及心理的压抑感。护理单元公共空间顶面可采用艺术化的吊顶进行装饰, 丰富空间的构成。病房、医疗辅助区顶面宜为灰白、蓝绿色系, 可选用铝塑板、抗菌型钢化石膏板, 或者抗菌防霉白色乳胶漆。

4. 家具色彩

家具在符合护理单元的使用要求, 材料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的基础上, 要努力使护理单元空间向更活泼、舒适的医用色彩空间转变。沉稳的木色是老年护理单元家具色彩的首选, 同时配以粉色、橙色等温馨色彩的小家具, 丰富空间色彩。合理的增添艺术品也是丰富色彩的有效途径。优化环境的同时良性刺激还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早日康复。西方一些国家对医院中陈列艺术品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如瑞典政府规定, 医院建筑投资的1~2%要应用于艺术装修和陈列艺术品。5

图片来源://www.healthcaredesignmagazine.com

(二) 老年护理单元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首先要考虑满足医疗功能的发挥。其次要满足老年患者康复、交往、休息、锻炼等需要。

1. 自然采光

老年护理单元光环境设计重要之一是自然光的引入。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大自然赐予的最佳礼物。6充分利用自然光不但可以节能, 符合人眼对光的适应性, 而且昼光可以强化人的生理节律, 有益于老年病人的康复。7因此, 在设计窗户的朝向、开窗的位置、窗户的大小上要充分考虑自然光的引入。

2. 人工照明

由于老年人视觉要低于一般成年人, 在病房照明设计时应该适当提升照度水平, 灯具选择时也应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灯具, 以提高显色性。利用光环境为老人营造家一般的治疗环境。灯光设计还要满足医务人员从事不同医护工作所需要的照明条件的差异, 合理运用基础照明和局部照明。基础照明光线柔和, 营造宁静温馨的诊治环境。局部照明为医护人员医疗操作提供保障, 宜选用可调式旋臂壁灯, 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走廊是联系护理单元内部各空间的交通桥梁, 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 也是老年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活动空间。走廊照明的情感需求高于工作需求, 宜采用偏暖色光源, 给老年患者温暖的感觉。安装在走廊天花板上的灯具, 可能会对躺在推车上的老年患者产生不舒适的眩光, 多采用格栅遮光的方式, 避免直接的眩光。此外, 走廊应采用动态照明方式, 在白天和晚上采用不同的配光和照度。营造不同的氛围。

图片来源://www.healthcaredesignmagazine.com

三、基于视觉诱导体系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标识导向系统是对老年护理单元室内空间的人流、物流提供指示目的地和指示护理单元各功能区域的分部位置的目标导向系统。标识导向系统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标识、色彩标识和图形标识。

文字在老年护理单元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文字准确, 易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不仅容易记住, 也容易寻找。由于老年人视觉功能的衰退, 要求标识中的文字适当放大, 字体规范、清楚。在医院室内空间中观看标识多处于运动状态, 所以在兼顾到美观的前提下一定要选择可读性高的字体。例如, 黑体字、圆体字为室内空间标识导向系统常用字体。色彩标识设计最好与本科室的色彩需求进行设计, 做到统一中有变化, 增加环境的认同感。图底色彩对比需明显, 有区分度。图形标识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视觉信息, 引导患者达到目的地。在老年护理单元图形标识设计中, 应注意设计的简洁、直观。老年人记忆力减退, 简洁明了的图案能够迅速唤起他们的记忆, 方便其寻找目标。同时, 由于老年人视力下降, 尽可能的选择对比强烈的色彩。

标识导向系统除了实用功能之外, 还应该能够对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起到缓解作用。例如, 标识上的一句安慰话, 一句鼓励的话, 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图画, 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治愈疾病的信心

此外, 电子显示及多媒体引导系统也逐步引入了医疗空间。其中比较成熟的有彩色及单色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及语音信息接受器等。这些较为智能的导向方式也能为老年患者提供便利。8

四、结语

当前, 我国老年护理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老年人医疗护理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研究通过视觉角度从老年人最基本的就医诊治单元入手, 综合医学、医院管理学、建筑学、环境设计学、心理学等学科, 为提高老年患者就医环境提出了有效的设计方法, 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医疗环境设计发展的趋势, 也将不断完善下去。

摘要:本文以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从色彩和光影要素及视觉诱导体系两方面对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进行分析, 研究护理单元空间及空间界面的色彩设计、照明设计、导向标识的设计要点。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护理空间的视觉环境, 提高老年人的就医空间质量。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注释

11 .徐菊, 龚七一, 苏杰.银发时代——老年人居室装饰装修设计要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6:141-143.

22 .魏铭言.政协委员:医疗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 新京报2013.03.

33 .吕志鹏朱雪梅.浅论美国老人护理建筑的设计理论与原则[J], 城市筑, 2012 (7) :14-17.

44 .孙晓铭.医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环境设计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8.

55 .张翼.医院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艺术审美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32-42.

66 .王燕.居家养老模式下适老化视觉环境设计研究[J].大舞台, 2012 (10) :169.

77 .庄宇, 李佳.病房的光环境设计[J].华中建筑, 2007, (2) :70-72

视觉环境 篇5

矢量绘画在广告中的运用使得设计师们不再依赖图库或者是摄影技术,并且它可以任意倍数的放大或缩小画面且不影响画面品质。同时夸张的色彩组合,恰当营造了时尚、前卫的氛围,很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既体现出了原创性又有很强的表现力。下方左图是carven最新产品的时尚插画设计,这样的设计作品在色彩构成细节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方面都给人以时尚的气息;右图是人物插图,凭借数位板加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制作出有质感和深度的人物图像。

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Tomato对于当前的视觉表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并使它独具审美。”他们希望改变传统观念中,例如将品牌这样的一种形态视为静态展示形象的做法,希望通过尖端技术来呈现设计概念,并创作出动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代及世界相对应的新形象,他们认为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了。而其为Nike、Sony 公司设计的推广短片更进一步证明了视觉传播的新走向。

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视觉性研究 篇6

关键词:视觉性环境;主题公园;风景园林

一、引言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城市公园的建设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还能够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而如今,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娱乐功能、科技含量、文化内涵,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现代主题公园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主题公园的建设质量。主题公园的建设核心应该放在游客的需求及心理需要上,此外还需注意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要尊重各自的差异性。如何加深主题乐园的独特性、增强环境艺术的视觉性是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只是空有名头,仍是仿照传统的观光性公园进行建设的,园内参与性娱乐项目少,环境艺术的视觉效果很差,难以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这也客观上造成了主题公园重游率较低,极大缩短了主题公园的生命力[1]。随着竞争性的不断增强,主题公园必须要做出改变与创新,如何提升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视觉性、有效延长我国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将成为我国主题公园长期研究发展的方向。

三、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虚拟场景宏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主题公园的环境艺术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设计师们通过现代化手段可以使场景变得虚拟化,并且尺度还可以不断扩大,此外,其还可以与实体场景相结合,创造超现实场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虚拟性一定会成为主题公园的主流。

(二)体验内容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的娱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加上多元化的文化潮流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主题公园的表演性内容逐渐多样化,其互动性内容不断增多,参与性内容也有所增强,甚至推出了很多独创性的主题[2]。

(三)主题表现的差异化

在环境艺术的要素维度及空间维度中,主题文化的表达与选择正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趋势,其具体呈现的文化类型包括未来文化、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及本土文化等,并通过不同方式将这些文化内容一一呈现出来。

四、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研究

(一)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

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属于媒介性虚拟场景的范畴,主要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其视觉化的表现主要呈现于主题公园的表面,是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环节。视觉化包含的层面有很多,主要集中于环境氛围的表达、文化内涵的渲染、主题思想的体现等。建设良好的视觉环境,有利于增强主题公园的游乐氛围与艺术效果,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形态要素,主要有色彩、造型、空间等要素组成;另一个是主题要素[3]。

(二)主题表达分析

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艺术营造的首要目标应该放在公园的主题表达方面,主题才是整个环境视觉体系的核心内容。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的,主题公园的环境艺术设计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完善、开放、内容丰富的主题公园通常都具有旗帜鲜明的主题个性以及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利于创造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和园区环境。主题文化是一种文化消费,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还包含着娱乐关系和游园线索,主题公园与目标游客透过主题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公园的娱乐感、新鲜感充分发挥出来[4]。目前我国很多主题公园均是以卡通人物为品牌代言,其环境艺术的创作主要是以动漫文化为视觉主题,形成各具特色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品牌。

(三)视觉性环境艺术形态构成

形态构成要素是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艺术表达的重要基础,这就客观上要求其具有视觉性、完整性、一体性。这种一体化主要体现于公园设施的造型上,具体包括公园内的雕塑、庭院等,也体现于公园内空间布局以及大体量的各类建筑造型,同时公园内的各类游乐设施的造型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建筑类型,进一步提升主题传达的服务质量。综合以上因素,主题表达和环境视觉系统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公园主题精神主要依托于视觉性环境要素的传达;另一方面,主题精神传达与文化主流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推动整个园区的环境视觉系统建设的完善。

五、主题公园视觉环境的改进

(一)主题公园的运行模式

主题公园的本质还是盈利性,地理位置是影响主题公园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主题公园通常都会作为旅游业的重点推广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理想设计中,主题公园周围必须要建设有配套的商业娱乐区。与一般的休闲公园不同,主题魅力才是主题公园发展的源泉,是其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通常完美的主题能够为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5]。发达国家许多主题公园都主张提倡主题多样化,其公园主要通过持续变化的视觉提示,促使公园每一个板块、部分都能将主题进行完整地展示。以迪斯尼乐园为例,其集美国动漫产业的精华于一体,将卡通人物作为总主题线索贯穿于公园的各个景点,充分发挥了这些卡通角色的优势,提升了游客的视觉感受,让主题时刻展现在公园的各个角落。顾客是主题公园的生命源泉,提升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视觉性,目的就是激发游客的参与动力,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主题公园的魅力。

(二)强调主题选择

主题公园的核心发展动力就是创意,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主题选择。环境艺术的视觉性是影响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重要环节。主题公园是一位设计者毕生经验的体现,其可以反映设计者的修养、学识和创新能力,设计师需要凭借自己的市场观察能力,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对主题进行提炼、包装和设计;另一方面,市场调查结果也是主题公园重要的选择参考依据,通过详尽的市场调查,主题公园可以开展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主题活动,从而有效摆脱模仿的阴影,增强主题公园的独创性。

(三)创意设计与景观设计

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结合传统公园的优劣势进行取长补短。发展是主题公园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升新奇感,才能有效延长公园的生命周期。因此,针对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必须优先进行考虑。主题是主题公园的核心特色,其主要是通过景观展现出来,所以在注重视觉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景观设计[6]。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建造的多数是静态景观,缺乏新奇性与创意性,容易带给游客一种枯燥感,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游客二次消费的动力。因此改变静态景观,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必须将静态景观与动态元素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视觉体系。例如主题公园可以引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可以将主题公园与百货、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尽量提升游客的服务质量,给予其动态化的游乐感受。

(四)构建视觉环境艺术体系

空间要素是环境艺术的重要一环,其主要包括功能空间的组织、空间序列的规划、空间意象的营造等。空间序列与空间意象主要是指标志、节点、区域、边缘、通道等空间表现形式,其是空间构成的本质属性。在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研究中,空间序列与空间意象是重要的识别因子,其主要应用于公园的地图中,可以为游客提供方向、距离,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服务质量。主题公园通过功能空间可以对各个区域进行有机组合,目前主题公园的功能空间主要有六类,分别是设施空间、绿化空间、水体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及广场空间。主题公园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掌控,可以深化主题定位,将环境艺术的视觉性效果充分展现出来,使其成为展现公园品牌形象与主题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主题公园的环境艺术视觉表现中,主题公园的视觉标志主要体现在公园的场馆建设及公园大门的规划上。简而言之就是想要树立公园独特的文化风格,激发品牌效应,首先要定义院内主要建筑的风格。虽然建筑的造型因素很重要,但是环境艺术的视觉性研究还包括草地、景观雕塑、卫生服务设施等。这些造型在主题公园中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其可以完美体现主题公园的风格、文化、精神。为了充分发扬主题的内涵,将主题公园的艺术氛围透过设施体现出来,具体的艺术氛围包括险峻、惊讶、神奇、恐惧、动态、欢乐等。创作的要求要贴近人们心灵中的理想因素,例如人类传统的图腾崇拜,包括巨蟒、野兽、海兽、天使、猛犸、巨龙等;又比如植物类要素,包括原木、热带植物、巨型枯木等;还包括现代化元素,例如手机、电脑、机器人等高科技技术。将这些元素进行重组、分析、组合、创新,使其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随时转变主题的表达形式。

六、结语

现阶段,我国主题公园对主题文化的环境视觉传达的重视程度很高,推动了主题公园艺术的发展进步。从客观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主题公园的缺陷集中在表达不够、深度不足上,缺乏对主题表达视觉元素的提炼,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积累经验慢慢完善。为主题公园营造视觉性的主题环境,有利于使得我国主题公园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让其真正成为人们实现欢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方四文.主题公园环境艺术的视觉性研究——以常州市三大主题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4,07:48-51.

[2]何玉莲.文化导向下的常州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4,18:100-103+119.

[3]方四文.主题公园虚拟性环境艺术研究[J].美苑,2013,05:85-87.

[4]方四文.主题公园体验性环境艺术研究——以常州市三大主题公园为例[J].美术大观,2014,12:110-111.

[5]周围,陈亮明.主题公园的发展及其景观特征探析[J].北方园艺,2008,01:154-157.

[6]吕勤智,冯阿巧,刘美星.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9-43.

作者单位:

视觉环境 篇7

一、更加适合屏显的字体

汉字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来适应屏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字体设计, 铅与火时代, 印刷字体为了适应于铅印技术, 字体设计上做了很多屈就于技术的调整, 比如黑体的“喇叭口”使得汉字印刷品最后照排出来的结果能够保持汉字平直的形状, 避免发生光学变形。在数字出版时代, 如果还是延用原有的汉字照排技术, 抠出原汉字, 保留“喇叭口”就会造成部分字体的变形, 影响视觉效果。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简洁明快的阅读方式, 近年来直线化、几何化等风格的汉字设计正逐渐流行起来, “喇叭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屏幕分辨率不高的汉字设计早期阶段通常使用增大字面大小、有意识地扩大字行间距、减少字体的细节、选用比较开放的字形等设计方法。时代发展到今天, 尽管屏幕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帮助提高信息的读取, 但是人眼还是本能地需要更加容易辨识的字形, 而这一问题, 是需要由设计来解决的。设计师们也不再一味执着于以往的设计风格, 采用了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视觉表现在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显示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电脑屏幕显示亮度强, 视距较远, 像素密度低, 因此同样的字号下显示较“大”的字体更为突出, 也就是所谓的“字面率”大的更有优势。而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要便于携带, 屏幕不可能太大, 每行的字数也不会太多, 无需刻意保持水平方向上的视觉连贯性。同时考虑到手机阅读的视距较短, 阅读场合多变, 保持字与字之间的相对独立, 保留更多的单字特性, 反而更利于快速识别[3]。另外智能手机屏幕像素密度高, 有足够多的像素来表现小字面字体, 也使得单字设计特征更为明显。

二、网络字体的出现

网络字体 (web font) 的出现及应用更是大大拓展了汉字设计的宽度, 让网页中自由引入中文字体成为可能。在以前, 如果某位设计师希望实现某个特殊的字体样式, 这时候前段工程师就只能通过制作图片嵌入网页, 这样一来就消耗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以及带宽流量。现在, Web Font技术的出现就可以让网页使用在线字体, 它不仅无需使用图片, 而且免安装、免下载、直接在线使用。从而达到让设计师使用既定字体的要求。该技术通过CSS的@font-face语句引入在线字体, 使用CSS选择器指定字体的文本, 无需js与服务端支持。同时, 专用于Web展示的woff格式字体也得到各大浏览器厂商支持, 进一步减少了字体的体积[4]。在国外, Web Font已经非常流行了, 包括Google fonts、Adobe typekit等知名服务商都提供相关服务, 汉字由于字库本身体积较大难以得到实现, 目前通过按需截取的方式生成小字库, 原本数MB的中文字体可以减小到几十KB, 甚至几KB, 终于有效控制了字体文件的大小, 使中文也加入了网络字体的阵营。同时它的自动转码特性使国内主流浏览器也都支持互联网字体使得这项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互联网字体库会根据用户当前页面的文本按需截取字体, 生成量身定制的小字库, 生成之后的小字库还可以用特定的压缩算法进行压缩, 使字体文件进一步减小, 当用户浏览页面时, 文件直接从互联网字库平台推送到用户客户端, 相对节约了服务器流量, 同时网页的文本也能够支持选中、搜索、翻译、朗读、缩放等日常使用功能, 大大拓展了互联网汉字的丰富性。

三、读图时代的汉字图形化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快节奏双向传输使用户对直观的图片信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阅读冲动, 相对于去阅读理解一段汉字, 人们更愿意追求影像的变化和视觉的满足。近些年在很多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中有不少汉字例如“”“”“”等被赋予了图形的意味, 在信息交流中被当作图形来广泛地使用。对于设计者来说, 一切图画形象都可以当作设计的元素来使用, 图形不同于标记、标志、图案等, 它不是纯粹的符号, 更不是一个单一的以审美为目的的装饰[5]。从汉字的起源可以看出, 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描绘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场景并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人们所要传递的信息。汉字的图形化设计也正是源于对汉字“音”“形”“义”的解构与重组使汉字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符合现代多媒体信息传播的潮流。因此, 汉字的图形化表达不仅源于汉字与图形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是探索图形与汉字意义的重构。图形化的视觉汉字反映了一个或多个信息元素的主导意识的具体表现, 是一种刻意的描述和表达。其中汉字的意象化是汉字图形化的关键, 是现代设计思想的体现, 使汉字从具体的“形”脱离出来, 成为抽象的“意”的表达, 创造文字图形个性化与趣味化。

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 其艺术表现形式与事物内涵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把图形设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传达给受众产生直观的印象之后, 让受众能继续透过图形将设计与所传达的信息产生联想, 并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产生共鸣。汉字图形化设计不仅满足了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 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汉字设计的动态效果呈现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行业的进步, 这对汉字字体设计同样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设计网页时, 主页色彩的选择奠定了这一网站的基本基调, 汉字字体的选择及设计则能够反映出该网站的细节与格调。合适的字体选择再巧妙地搭配上引人入胜的交互效果, 更能让网页瞬间亮起来, 甚至在提升用户感知度和感官体验上可以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吸引用户操作鼠标的动作:悬停、单击、滑动、拖动等交互方式来触发事件, 与目标对象产生互动。好的交互效果能够给予用户积极的号召力, 暗示并鼓励用户去点击尝试。这不仅能引起用户的好奇心, 增加他们浏览网页时长, 同时也完成了对用户观看情感主动引导的过程。例如在苹果官网中超链接的效果是鼠标悬停时文字出现下划线引导用户进行接下来的信息获取。

汉字的动态设计不仅在网站交互界面与动画设计、电子游戏的图像和界面设计、互动菜单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还可以为复杂的学术理论制作直观、准确而又深刻的演示视频, 其说服力远远优于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此外, 还有其他移动设备平台等都为动态文字设计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和生存舞台。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 智能手机和其它同类产品, 通过高速无线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提供含有动态的文字影音和信息服务。由于市场需求, 动态文字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将更加现代更加多元化。比如在汉字运动设计上借鉴舞蹈、体育、音乐、电影等综合艺术的形式, 从自然界中提炼形式感独特的运动轨迹和动作的创作方式。动态汉字设计在汉字的装饰、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本前提下将汉字的边缘、肌理、材质等进行各种处理, 使之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假象, 这些需求背后的驱动力才是实现动态汉字设计视错觉的隐形推手。

五、汉字设计的视觉语言再创造

互联网和其他媒介相比,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高度互动与双向传受。尤其在微传播时代, 随着视觉平台的普及, 设计参与者更加多元。汉字设计的传统内涵也在发生着改变。网络信息环境里, 人人都有视觉理念, 都有表达可能。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装饰美化作用, 设计承载信息、传达信息的使命也从未像现在这么突出。汉字的视觉化设计丰富了汉字内涵, 扩大了汉字的使用外延, 超越了汉字设计传统意义上艺术字体本身的美化功能, 全方位地展示出了汉字字体的独特魅力。

“互联网+”环境下的汉字设计并不单纯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作为媒介进行汉字的设计应用, 更多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设计工作。不管人们如何解读“互联网+”这一概念, “互联网+”最终要解决的是为用户而服务, 因为全行业升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从这一点来看, “互联网+”不管“+”了什么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字作为人类之间交换信息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 这些系统要能灵活地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 语言组成的信息, 最终使信息得到最佳的传达。

参考文献

[1]胡雨霞, 王艳群, 张丙辰.产品界面设计中的文化情感[A].2005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C], 2005.

[2]惠伯金.文字设计的视觉语言设计文化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4) :146-149.

[3]郭毓海.屏幕字体与印刷字体设计上有什么区别?什么字体最适合屏幕阅读?[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07221/answer/71960385.

[4]裕波.迟到的中文Web Font[EB/OL].http://www.w3ctech.com/topic/669.

视觉环境 篇8

视觉环境质量是公众对景观的视觉要素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生理和心理健康,视觉是用来感知和评价景观美的最主要途径[1]。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与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和旅游环境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这种方法应用于数理统计学,以确定公众偏好景观类型。 它以公众评判为依据评价视觉环境质量的高低, 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并且可以比较客观地测定滨海观光道景观的物理特征,避免运用多样性和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它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由此可见,心理物理学方法能够客观反映滨海观光道景观的实际视觉环境质量价值,同时又能方便地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对滨海区景观设计者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该文将此方法应用于大连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深入研究公众对其视觉效果的喜好, 将滨海观光道与周围景观有机融合,提出北方城市滨海观光道视觉环境质量优化建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滨海路是独具特色的滨海观光道,背山面海,地势起伏,自然景观丰富[2]。滨海路沿线于2009年陆续修建了长达21km的木栈道景观带,西起星海广场,东至海之韵,连接了燕窝岭、老虎滩、石槽和棒棰岛等几大城市滨海旅游风景区。选择此段作为研究地点, 极具代表性(见图1)。

1.2评价方法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滨海观光道景观评价模型包括3部分内容:(1)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 即获得景观总体视觉环境质量;(2)分解并评价景观各要素量值;(3)建立视觉环境质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同时,评价者使用比较评判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LCJ)对景观要素之间比较后按视觉环境质量高低进行具体分级,采用7级(1~7)法。此法提供的信息量大,精确度高,是最稳定的一种方法[3]。

1.2.1获取评价照片选择2013年7月初天气晴朗的一天10∶00~12∶00,按照观光者进入滨海路西部起点星海广场向北部海之韵推进拍照,道路全长约21m,确定500m为拍照间距,数码相机定点取景。从游客视觉审美角度将观光道靠近海洋一面的主要景观要素拍摄在内,在相同的技术规程下完成:横向拍摄,角度一致,人眼视线高度。拍摄共取得43张景观照片,基本涵盖了观光道景观要素:远景的天空、山体、海洋,道路侧翼自然及人工景观,因此将拍摄到的43张照片全部作为研究材料进行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1.2.2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国外学者针对评价人群的评价差异性进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人群在景观美学评价上具一致性。以照片为媒介进行公众景观美学评价经济易行,已有针对性研究证明其可靠性[4]。将43张景观电子图像洗出纸质照片,随机打乱次序,逐一编号,于2013年7~ 8月期间展示给公众,给照片打分。为了保证该次评判的相对准确性,每个景观样本至少应有20 ~30人参加评价,参与评价的各类人群共计200人。要求评价者设想自己正在滨海路上观光,根据照片中景观要素按美感程度凭借第一印象给每张照片评分,并强调应关注照片中的景观而不是照片本身的质量。从照片中选出几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景观照片,给予7分和1分,1分表示最不喜欢,7分表示最喜欢,再以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照片作为参考给剩余的照片打分。

1.2.3景观要素分解参考国外学者Arriaza[5]及国内姚玉敏[6]等学者在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中所提出的有关景观要素,Ergin等[7]提出的沿海景观评价指标,结合滨海路景观的实际情况,邀请四名专家,从观光道侧翼景观和公众整体感知入手, 提出滨海观光道景观要素评价标准(见表1)。

1.2.4测定景观要素指标量化值根据表1所示的景观要素的评价标准,50名专业学生及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43张照片的16个评价要素打分,分值为0~4。最终综合各专家意见,确定每张照片的16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值。

1.2.5数据处理该研究将公众评价结果输入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确定每张照片的视觉环境质量(Average Visual Quality,AVQ) 值。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使用SPSS分析各要素和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值之间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构建评价体系数学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

公众对不同滨海路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均值见表2,公众相对喜欢(得分较高)的照片为S4、S21、S35和S39(见图2),公众相对不喜欢(得分较低)的照片为S5、S8、S32和S9(见图3)。比较两组照片景观要素构成,公众偏爱以海洋、山体及植被自然景观为主构成的滨海观光道整体环境。评分较高的照片视点较高且视域开阔,能俯瞰海景,伴有大连独特的山脉、崖壁及岛屿景观;特色突出且能融入自然的小品景观。 Fyhri等[8]在沿海地区调查研究表明,游客偏好植被和景观要素的典型性,这与该文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评分较低的照片植物覆盖率较低;建筑等人工景观无法体现大连人文特色,且体量较大,遮蔽了海洋等具特色的观光道景观,对于临近海洋的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2.2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

2.2.1相关性分析公众评判值呈正态分布时, 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该研究视觉环境质量值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871> 0.05,表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该研究的评分标准是等距间隔的,很多评分具有相同的秩,因此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并采用双侧检验。公众对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与各景观要素的相关性关系见表3。可以看出,1水体、7植物轮廓线、12焦点景观、13色彩种类、14整体色彩对比,共5个要素与视觉环境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0有弊的人工景观、11视野开阔性,这2个要素与视觉环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夏季观光滨海路时,公众视觉观赏角度更注重观光道整体景观———视野开阔,植被形成平滑轮廓线,Ramírez[9]和Fyhri等[8]研究表明,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观确实能增加视觉环境价值。整体感知观光道夏季景观色彩,主要为天空的蓝色、植被及木栈道的绿色和棕色自然基调,在此基础上, 色彩丰富且对比强烈的景观照片视觉环境质量高。人们对于自然要素中的水有着独特的偏爱, 该研究表明可视水体越广阔,视觉环境质量越高, 且有研究已经证明了水体的视觉价值[1]。研究结果还表明,照片中焦点景观提高了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值,有弊的人工景观越多越易造成视觉环境质量的下降。

3.2.2线性回归分析及构建模型该研究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见表4)。将轮廓线(X1)、水体(X2)及色彩种类(X3)3个景观要素构建回归方程,得出滨海观光道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模型:Y=1.972+1.206 X1+0.862 X2+0.378 X3。该回归方程的修正系数R2为0.71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为保证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分析中,F=35.42,P= 0<0.05,说明该回归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线性关系。多重共线性检验中,一般认为容差< 0.2或方差膨胀因子>10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研究中反映多重共线性指标的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数值见表4,因此,该模型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的模型可靠。

由模型分析可知,7轮廓线、1水体和1 3色彩种类对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有显著正面影响,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的独立反映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通过专家对各景观要素主观赋值与公众视觉审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景观评价数学模型具有一定说服力,多要素的不同贡献度决定了景观视觉价值,可以用于初步预测未来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

4结论与讨论

从评价结果可知,水域的可见程度影响景观视觉效果。面对壮丽浩瀚的大海,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天之蓝、水之阔是其它内陆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但由于滨海路依山势而建,坡地较多,视距受阻,道路曲折,方向多变,导致公众认知环境的能力相对减弱。因此,居高临下及视野开阔的空间更易于表达整体感及导向性,使人充分认知自己的定位,并更好地感知海景空间。如在坡顶处矮化植物基础种植,打开遮挡视线的视觉屏障;在地形平坦且视域良好地段设置观景平台,提供游人驻足观赏的开敞空间,对滨海观光道海景空间的表达作用尽显无疑。

游人在行走过程中,由单一景观构成的路段缺乏视觉的感官刺激,易使人精神疲惫。通过合理设置焦点景观,激发游人兴奋点,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从而提高观光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使人们心情愉悦,缓解旅途疲劳。沿途特有寓意和象征的人文景观、景区标志性景观及观赏游园等景观节点,都可作为分布于观光道上的兴奋点;但观光道多数地点不具备驻足欣赏、休憩的条件,可以通过植物群落中增添彩叶树种、合理配置创造自然和谐色彩空间融入道路景观,营造富有韵律感的形象景观廊道,应用地域性的色彩对比传达通俗易懂的信息,引起游人的好奇心理,调节游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从而放慢步伐,达到舒缓心境、减轻压力的目的。

美好的自然环境自古为人类所追求,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山海自然资源愈发显得珍贵,滨海观光道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使道路与自然地形和沿途自然、人文景观保持和谐关系。从数学模型可以看出,自然植物群落的轮廓线平滑程度成为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平滑的轮廓线使观光道形成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景观序列,游人的视线通过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时而展现开阔山海景观, 时而进入私密休憩空间,产生一种节奏感,获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滨海自然资源尽可能地保持和保护原有的格局,按美学理论的构图原理纳入公众的视野中,是提升视觉环境质量重要方法。

视觉环境 篇9

关键词:嵌入式技术,射频技术,无线环境监测,n RF905,智能小车

在当今快速的发展的社会中,周围的环境也在跟着发展而迅速变化。在国内,当今对信息采集大都还是固定式有线的采集,太多的线缆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信息的采集范围有着极大的约束,尤其在家庭,工厂和宾馆等一些需要实时采集环境信息的场合。然而,在如今的世界里,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用了以射频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通信,这样可以实时将信息传送的控制端并且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而时下国内,远远还没有普及。此外,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如建筑废墟、危险的矿井、易燃易爆或者具有腐蚀放射的现场,由于受到外部环境条件和人的自身安全限制而无法靠近,导致没有办法对环境信息进行有效探测。在这样的场合中,无线遥控探测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综合来看,研究低功耗,低价格的物联网通信是一种时下最火热的趋势。

目前,射频技术一般采用数字式收发芯片,加上些许的外围设备器件就可以构成短距离无线收发模块,从而实现无线短距离通信。当今的射频芯片一般采用FSK调制方式,在ISM频段工作,一些必需的外围器件已经集成在芯片内部,并且提供了简单透明的数据传输协议和安全保密协议,用户只要对简单的接口进行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无线通信。在此基础上,低功耗,低价格的n RF905作为近程通信手段值得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n RF905 的无线数据通信方面的内容,研发出一套集数据采集,数据无线传输、无线行为控制与执行于一体的环境探测车载系统,通过n RF905 的射频传输系统将可移动小车的探测信息传输到人为控制台,并且由控制台进行后续系统处理,并通过控制台对小车进行行为控制以及命令执行。此环境探测小车可以进行一系列行车功能,可以通过较复杂路面,并且能够实时将探测数据根据需要传回控制台。研究本文,可以深入了解射频技术的主要思想,并能在在无线通信方面作普及应用发展,循序渐进的将进入物联网这个广泛的领域中,根据项目特色以及功能需求,本系统主要由车载系统和控制台系统两部分组成。

车载系统主要由微控制STC89C52、DS18B20 数字式温度采集模块、US-015超声波模块、L298N驱动模块、电机、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以及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组成,此外还有关键示的电源模块,L298N的是7.2V供电,n RF905收发模块是3.3V供电,其他模块均采用5V供电。

本文采用的STC89C52RD是以微控制器8051 为内核的ISP,即系统可编程。80MHZ是本文采用芯片的最高工作频率,但是由于MOS管的限制,一般都是采用12MHZ的晶振作为它的工作频率。在本芯片中内含8K字节Flash ROM,它的器件兼容一般通用51 指令系统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引脚结构,芯片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它也集成了8位CPU和ISP Flash MMU,是可以系统编程的,配合PC端的烧录软件即可将用户的程序代码下载进单片机内部,STC89C52RD微控制器是单时钟的向下兼容8051 内核单片机,是集快速速与低功耗于一体的新一代8051 单片机。它具有全新的流水线处理方式和精简指令集结构,内部已经集成了MAX810 专用复位电路,此外内部还包含有8 路AD转换器,省去了外接的AD转换器,相对于老式的80C51有着更稳定的控制。

DS18B20 数字式温度采集器,在其内部厂家已经提供了9位温度度数,指示器件表面的温度。温度采集器在环境中所采集的实时温度信息经过一条线接口被传输到数字式温度采集器DS18B20 上或者由其传送出去。 鉴于此,从微处理器STC89C52到DS18B20之间的连接就仅仅要共地线和一条数据线就可以完成本文所要完成的温度采集任务。DS18B20 数字式温度采集器在读、写方面以及完成器件实时温度变换时所需要的电源都可以从这条数据线本身来满足需求,因此它并不需要接外部电源。鉴于出厂时,一个DS18B20都对应着唯一一个系列号(这些系列号由出厂时制定),因此可以将多个DS18B20放置在同一条总线上,这样的话就可以直接实现多点测量。正因为有此特性,DS18B20非常适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监测。

目前,US-015是市场上分辨率较高,重复测量一致性较好的超声波测距模块。US-015的分辨率高于1mm,可达0.5mm,测距精度高。在测试中,US-015超声波测距模块完全胜任2厘米至4 米的需要接触的测距功能,5V是它的供电电压,也就意味着不像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那样需要电源转换,仅需用5V开关稳压源供电即可。工作电流为2.2m A,支持GPIO通信模式,测距工作稳定可靠。

US-015 超声波模块的VCC接+5V直流电源,定义外部电路的Trig端,此端口需要微控制器输入一个10u S以上的高电平,以此来出发模块测距。定义外部电路的Echo端,用以接收回声信号。当一次测距结束时,此管脚会接收输出一个高电平,电平宽度为超声波往返时间之和。

L298N是一种双H桥电机驱动芯片,其中每个H桥可以提供2A的电流,功率部分的供电电压范围是2.5-48V,逻辑部分5V供电,接受5V TTL电平。一般情况下,功率部分的电压应大于6V否则芯片可能不能正常工作,由于采用的器件的短板,所以这就需要本文给它提供单独的供电电源,采用的是7.2 电池组给L298N供电。电机驱动模块是双通道的电机驱动,可以驱动两组电机。只有当通道A使能和通道B使能为高时,两通道才能同时工作。

1602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的点阵型液晶模块。它是由若干个5x7 或者5x11 的点阵字符位组成,每个点阵字符位都可以用显示一个字符,每位之间有一个点距的间隔,每行之间也有间隔,起到了字符间距和行间距的作用。

单片射频无线收发芯片n RF905 工作在433/868/915MHZ的ISM(工业、科学、医疗)频段。以它为基础的无线收发器是由一个完全集成的频率调制器,一个带解调器的接收器,一个功率放大器,一个晶体振荡器和一个调节器组成。Shock Burst工作模式的特点就是它会自动产生前导码和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由于它可以很容易通过SPI接口进行编程配置,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此外,n RF905还有Power Down模式和Stand By模式,可以在满足通信要求下最节能方式。它的工作电流消耗也很低,非常适合低功耗无线数据传输。

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首先处于接收状态,当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指令信息时,微控制器STC89C52 控制L298N电机驱动模块驱动电机,在此时DS18B20数字温度采集模块和US-015超声波模块将温度信息和声波的回声发送给微控制器STC89C52,经过微控制器STC89C52 的处理信息通过LCD1602模块在车载系统上显示,紧接着微控制器STC89C52 也将信息传送给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将从微控制器STC89C52接收到信息发送出去。这样车载系统就完成了一次周期循环状态。

控制台系统独立按键总共有四个,分为四种控制功能,远程控制车轮的前进、后退以及拐弯。控制台n RF905 收发模块初试状态也是接收状态,当有按键按下时,微控制器STC89C52读取到独立按键信息,则微控制器STC89C52使n RF905无线收发模块转换到发射模块,将指令信息发送到车载控制系统,车载系统端接收到指令后,执行指令后同时会将环境信息发送出去,当结束按键的时候控制台自动跳转到一次接收状态,控制台将此时接收的环境信息通过LCD1602 液晶显示模块显示出来,这样就能通过控制台监测车载系统端的环境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完成了控制台系统的一个周期的运转。分别对车载系统端和控制台系统的微控制器STC89C52的编程即可协调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本文研究的系统中的软件都是通过微控制器STC89C52协调控制实现,软件编程主要通过Keil uvison来完成。由于系统被模块化处理,因此对该模块的编程就采用分成驱动程序包的形式进行编程,需用到模块采用驱动文件直接调用驱动函数即可。

此驱动程序可以进行不同的温度读取,限于本文,仅采用简单读法。首先初始化,调用DS18B20 初始化函数,然后对ROM进行操作,在本驱动程序中,通过编程直接跳过对只读存储器的操作,然后将温度转换指令发送出去,紧接着再一次跳过对只读存储器的操作,将读取温度命令发送出去。最后,读取温度。

经过测试,小车可以被无线遥控行进,控制台也能接收到来自车载系统段的环境信息,由车载系统和控制台系统组成的整套系统可以完成如下任务:

(1)通过控制台系统的按键可以完成无线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拐弯。

(2)车载系统上的DS18B20 温度采集模块和US-015 超声波模块可以较为精确地采集温度信息和距离信息,并且通过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在车载系统上显示。

(3)控制台系统可以正确接收来自车载系统的温度信息和距离信息,并且可以在控制台的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显示出来。

在整体系统的信息处理上,由于n RF905 的半双工通信特点,车载系统端和控制台系统端之间的通信有一定量的延时,延时的时间大概是两个周期的循环程序,也就是说在程序的设计时若代码中延时过多或者代码过长容易导致两者双方通信延时过长,导致信息的不正确甚至是信息丢失。在处理延时的问题上,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精简指令的方法,缩小指令之间的延时同时采用双触发标志指令来出发接收与发送数据;第二种是更换芯片,采用n RF2410无线收发模块等具有全双工通信的芯片来满足要求。限于文要求,采用第一种方法,采用精简指令和缩小延时的方法,除去半双工原理上导致的延时,其延时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经过测试,在满足基本通信的情况下满足整个系统的基本需求(延时小于2S)。

此外,两者之间的通信距离也不能太近,由于对于硬件抗干扰方面的设计匮乏,通信双方会因为电磁干扰使通信质量变差,甚至使接收到的信息为乱码,所以经过测试当通信距离大于2M时,通信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由于半双工问题带来的延时影响是可以忽略的,而且通讯距离过近带来的信息干扰影响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改良后,经过测试以及考虑系统功能需求,对于本可以设计的系统来讲,以n RF905 无线收发模块为基础的通讯完全满足本文所涉及的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

本文介绍的无线遥控环境监测小车,经微控制器STC89C51 控制n RF905 无线收发模块发送和接收指令,结合DS18B20温度采集模块和US-015超声波模块完成车载系统端的环境信息采集处理以及发送共享,实现远程无线遥控小车并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本文所介绍的由车载系统和控制台系统组成的无线遥控环境监测小车系统通过实际通信验证,运行稳定可靠,整个系统都是系统模块化的结构,体积小,功耗低以及通信距离长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公安消防。汽车等行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具有向更宽泛的物联网以及智能探测方面研究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罗三定.基于视觉反馈的智能小车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7.

视觉环境 篇10

环境陶艺的审美特征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人对环境审美的需求和陶艺自身向环境领域拓展的要求。作为公共环境艺术领域里新兴的一门学科,环境陶艺的审美与其它形式的陶艺创作及环境艺术的其他形式在审美上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从这些相同与不同中归结出它的审美特征显然有利于发展中的环境陶艺设计。环境陶艺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其视觉艺术的特性,其满足环境中人的审美需求的设计目的正是它作为环境艺术区别于个人化陶艺创作的特征。人欣赏意识的提高和艺术及美学的发展,决定了当代文化介入审美批评的必然,陶艺材质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蕴意,也给环境陶艺的审美特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环境陶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环境陶艺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但客观上而言,它与城市化进程与环境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在公共空间放置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随之带来了人对自身环境与精神层面的关注,作为时代需求这也为环境陶艺这一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契机。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同时给环境艺术、公共艺术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为观众带来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这一具有审美价值的形态也将反作用在城市进程中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凭借陶瓷材质在艺术性与物理性能上的双重优势,环境陶艺以其独特的视觉体验的方式不断出现在公共建筑、城市社区、城市休闲场所等区域。环境陶艺的出现拓展了陶艺语言的表现形态,其自身的创作空间也得以扩展。在日本、美国,现代陶艺介入环境在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中已非常普遍,大至室外陶艺雕塑、建筑壁画,小至一些功能性的场所装饰品。在中国,现代陶艺介入环境还是近几年的事。

纵观国外环境陶艺的发展,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一种陶瓷材料与建筑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高迪的样式风格,运用彩色瓷砖的装饰为整个建筑和公共环境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童话般色彩感觉以及浪漫气息。陶瓷拼贴手法可说是高迪的一种“创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其运用瓷砖的功力,但也仅限于不规则的釉面陶板和马赛克拼贴,还并非作为一个具有表现力的独立主体进入公共空间的环境陶艺设计。虽然如此,这位成功而又独特的建筑设计师的瓷砖运用仍可被看作陶瓷介入公共环境并融合大众文化的成功典范,对于陶瓷材质以审美形态介入公共空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瓷砖拼贴的手法在以后的许多环境陶艺设计中被以各种方式在运用。巴黎拉德芳斯广场旁烟囱的改装也显示了陶瓷独特的色彩魅力和视觉质感,原本可能有碍城市景观的几根烟囱经瓷砖的包裹俨然成了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环境陶艺雕塑。日本的许多公共场所大量运用现代环境陶艺设计,会田雄亮、藤原郁三等日本陶艺家正是以创作环境陶艺作品而闻名。

目前国内众多陶艺家也越来越关注陶艺与环境的关系,作品与环境中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视觉上达到审美,如何在观念上体现人的心理需求、精神层面等问题。99年底的石湾华人当代陶艺家“千年之烧”是一次关于现代陶艺走向户外进入公共空间的活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吕品昌在《走向户外的现代陶艺》中指出陶艺介入环境是“以新的态势展示新的环境艺术观念,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是“寻求陶艺拓展空间领域的艺术家应该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强调陶艺在构筑当代景观环境中“关键是要看作品是否能真正适应环境条件和人文要求;体现作品自身的内在品格;以及在观念上如何与人的生存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发生关系。”孙振华在《陶艺的公共性》一文中提出了陶艺介入公共环境包括与公共艺术相关联的问题。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及相关边缘学科的理论也为环境陶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研究陶艺与环境、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以及环境陶艺的发展状况、个案分析也不断出现在《雕塑》、《装饰》、《陶艺》等期刊杂志上。

在美学思想各流派中,对于视觉艺术的审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及论著把视觉艺术中的知觉概念看作创作和鉴赏的最基本规律。苏姗·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艺术看作是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非常强调“外观”的重要性和符号的意义系统。对后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解释学和解构主义更是引起了反传统的美学思潮。现当代各美学流派的思想对于各门艺术的审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审美观念也是随时代、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已在现代主义、当代语境、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被颠覆。从这层意义上谈环境陶艺的视觉传递以及审美特征是有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摘要: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艺术形态,环境陶艺本体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特征,并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加入文化关注,其审美特征在视觉语言的解读方面也具备了图像化时代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陶艺,视觉,传递

参考文献

[1]刘子芬撰.[M].《竹园陶说》.民国14年(1925)

[2]Han Wai Toon著.[M].《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青年书局.1960

[3]下川美知留著.陈刚.屠一凡译[M]《色彩营销》.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视觉环境 篇11

(一)武昌火车站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分布不是很合理

通过实验发现,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公共环境标识设计系统的需求主要分为起点需求、途中需求和目的需求。起点需求主要是利用综合图示性标识发现自己在武昌火车站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所需要到达的目的地之间的方向和距离的宏观感觉,这样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方向感的问题而走错或者走反方向;途中需求主要是在一些分岔路口能够利用导向性标识果断的选择正确的道路方向;目的需求就是到了目的地以后,能够有醒目的识别性标识,让使用者完成寻找过程。而武昌火车站公共标识的分布就显得有些混乱,起点需求的综合图示比较少,出现的地点也不是很合理,很多情况下,这些综合图示几乎成了摆设;另外途中需求时常出现撞车,在一些导向双向交叉的位置,标识分布也不明确,还出现了标识牌位置过于靠近而相互遮挡的情况;终点的识别性标识相对要明确些。假如能够很好的设定公共标识系统的分布,这套系统发挥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

(二)武昌火车站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色彩设定比较随意

由于火车站的售票大厅、出站口和一些商业街都在地下层,采光并不是很理想,加上内部结构基本上是铺设的灰色大理石,这样的环境应采用对比强烈、更加鲜艳的标识。而武昌火车站的公共标识系统主要是以藏蓝色底色、白色文字设定为主,所以并不是非常容易识别。加之地下层的商业街为了能够更好的招徕顾客,使用了大量的灯箱广告,这些刺眼的灯光散布在空间里,产生了大量的反光和炫光,让公共标识识别起来更加困难。

(三)武昌火车站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视觉整体性不强

由于武昌火车站内部公共标识建设不是一次性完成,所以视觉的整体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色彩和字体的设定还有一些辅助图形的使用都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规格。大多数导向指示牌都是藏蓝色亚克力材质的面板,其它的指示牌有红白相间的,湖蓝色的,还有临时性的白底黑字的,看起来比较凌乱。不同功能的指示牌有色彩的差异是合理的,但是差异太大就容易产生混乱的视觉效果,致使整套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识别性大打折扣。

上述问题是武昌火车站公共环境标识系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在建立识别系统的时候没有考虑好持续性和统一性的融合,应用各种视觉语言的时候缺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订不是靠个人主观意愿完成的,而需要更多实地调查的数据作为支撑。我们科研小组经过了大量实地调查和实验后,在利用视觉语言提高使用效率的层面上有了如下想法:

(一)要对各个主要的流通道路和交叉路口等位置做出相关的数据调查

这种调查主要是针对人流量。调查方式就是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地点通过的人流数量。这个数据需要进行不同时段的分段调查,对流通的高峰期和低峰期做出计算,然后统计划分出不同级别的人流量区域。在人流量相对集中的位置,公共标识设定密度要更大,入口的密度大于出口的密度,标识牌的设定尽量不要采取落地式这种影响人员流动的方式,并注意保持与各种广告位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在人流量相对较低的区域,指示牌的密度可相应下降,可考虑距离人体更近的安装方式。不同的区域应使用不同标识牌的设定方法,合理的设置位置才可以最大化的提升视觉效果,从而提高标识系统的使用效率。

(二)色彩应用要标准化、系统化

针对公共环境中的自然采光,灯光分布的情况,应设定较标准的色彩体系。这个色彩体系并不是指一套色,可以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分别制订系统化较强的色彩体系,让整个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在武昌火车站的空间中能够保持较高的识别度和清晰度。现有的色彩设定主要针对明度的对比,色相的对比不强,所以效果不佳,我们建议可以增加色相的对比来加强可视度。

(三)增加辅助图形体现地域特色

作为武汉市的交通枢纽,武昌火车站是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在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设定上可以融入更丰富的辅助图形来强调武汉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等文化特色,在辅助图形的使用上要有足够的典型性和象征性,并且要与文字和色彩的设定配合,达到视觉的美观和统一。既能充分的具备作为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功能,又能把展示武汉市文化底蕴的作用融入系统中,这样的一套公共环境标识系统才能发挥更加长效的作用。

我们希望公共环境标识系统除了要能够更加充分合理的使用各种视觉语言之外,还要有更好的延续力。在一定时期内,尽可能把视觉语言的应用按照合理的标准贯彻到位,让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在社会公众的生活中发挥更加全面的作用。

课题来源——201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昌火车站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应用型指导性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4

视觉环境 篇1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地铁的建设也与日俱增。人们从“地上”走入“地下”, 经历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第一需求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空间的辨认, 以确定所在地理方向。由于地铁空间自身的特殊性——地下环境的潮湿、封闭、方向感弱, 使特色化、艺术化、多样化、眼球化的快速识别地铁空间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上海地铁空间环境特征

作为特殊的地下空间环境, 地铁车站室内设计有其制约性。要提高站点空间的使用效率, 使乘客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面临许多不利因素:1.空间封闭, 内外信息隔断, 环境的可识别性差;2.人的视界受到限制, 使方向感和定位能力变弱;3.自然光不足, 无新鲜空气;4.地下空间形态单一。因此单单从建筑构造本身人们很难识别自己所处的位置, 只能通过标识导向和语音报站来识别。由于各车站内部空间格局基本相仿, 导致人们难以从空间上区别不同的车站。

二、精神功能在地铁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地铁作为一个承载着巨大客流量的快速交通工具, 其功能已不能简单局限为一种普通的交通运输系统, 它现在已经同时成为信息精神文明传播的平台。

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提炼。纵观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地铁文化建设, 可以看出, 在地铁文化建设中蕴含着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息, 是城市文明的长卷的延伸。如伦敦地铁, 各个车站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 让人体会到英国一百多年地铁建筑发展史的巨大成就;巴黎的地铁每个地铁站设计独特, 内部装饰各异, 成为展示该国文化艺术的窗口;香港地铁集计算机、自动控制、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 这是高度发展的香港大都市文化的缩影。

上海的地铁文化, 则让人们感受到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气息。如上海地铁中的时尚壁画, 温馨典雅, 紧跟时代脚步。其不足是上海地铁文化建设将城市本身的海派符号元素融入得比较少。

随着世博会的日益临近, 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以世博精神进一步养育城市精神, 以城市文化积极展示世博精神, 地铁空间成了公共信息的载体, 从而将承载更多信息传播的作用。因此对于上海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装饰性设计的视觉识别性的探讨亦成了我们讨论的重要课题。

三、视觉识别性装饰设计在上海世博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13号线总共分为26座车站, 其中马当路站、卢浦大桥站、世博园站为上海世博线专用站。本文试图以点论面, 主要针对上海世博线世博站——马当路站站点进行探讨。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应当与其地上空间的城市相联系,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的基本走向应当与地上城市空间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在地铁车站我们可以寻找到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东西, 包括人文精神、建筑布局、风格以及街道、历史痕迹等等。

在这里设计人员通过对地上城市建筑文化空间的研究及其设计元素的提炼, 以上海石库门建筑作为整体设计的基调, 采用了里弄建筑的特征要素, 即巴罗克风格的卷涡、券心石上卷草式雕刻 (如图1) 、圆券形的门洞 (如图2) 、层层的线脚、青砖的墙面 (如图3) , 对地下地铁站空间进行了设计。

下面从地铁空间塑造、材料质感、色彩和图案并用以及主体化设施5个方面对上海世博线世博站点马当路站的站台空间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该站台首先从天顶高度方面进行设计突破。根据对上海地铁站的实地调查测量, 一般地铁站台空间高度为3米左右, 高大的建筑空间是室内创作的源泉。因此上海世博线马当路站台大厅天顶采用拱形的结构, 高为3.5米。天顶运用玻璃材质的钢结构设计, 钢筋结构的层层排列, 产生一种纵深感, 加强了石库门圆券型的结构特征, 使人们进入地铁空间时仿佛置身于老上海石库门里弄中。同时天顶玻璃印烫了蓝色天空的图案, 光线通过玻璃, 拉升整个天顶所带来的心理空间感受, 有效地缓解了地铁封闭空间所带来的压抑感。

其空间处理则以颇具重量感的欧式石柱、层层的墙角线以及圆弧形的拱门进行设计。上海石库门建筑源于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 欧式的柱式结构以单一线形方向排列, 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方向感, 同时也增加了整体空间的氛围, 加强了上海马当路站地上老式石库门建筑的特征, 强化了马当路站的总体识别性。

任何一种设计理念, 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形体来表达, 而每一个形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 因此材料才是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不同质感的材料在同一空间中, 分别作用于同一形体, 却能够让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用传统巴洛克柱式结构结合现代磨砂不锈钢材质、用拱形的吊顶结构结合通透的玻璃材质、用传统砖结构排列形式结合现代塑料板作为候车区域天顶通风结构设计, 上海马当路站台将现代材质与老上海建筑结构的融合, 体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上海马当路站台设计中强化里弄特征, 是现代的建筑材质与传统建筑的有机结合。同时, 将现代磨砂不锈钢与古典装饰元素相结合, 通过先空间后材料, 先结构后表皮的设计思路, 使得这两种不同的元素在地铁车站站台的载体上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诠释。

色彩和图案是表现材料质感的重要手段。色彩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无声的语言, 而且色彩和图案在室内空间中是人们感觉最快的信息, 也是人们在本能上直接表达情感的主要方法。整个色调采用石库门蓝色调, 增强了车站站台的识别性, 同时契合了世博的主题。选用和海宝相近的蓝色色调作为整个站台的基调, 延续原来的建筑风貌, 并结合镶嵌在墙上的透明的橱窗、屏蔽门金属边框, 站台上的现代金属公共设施和古老的墙面形成有机的契合, 增强了车站内部整体空间环境的氛围。

从图案方面, 车站站台的地面采用石库门特有的铺砖形式进行设计, 通过整体的方向线、墙角线来加强整体通道的方向感 (如图4) 。对上海马当路站台在屏蔽门处进行了人的剪影处理,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及现代与传统对话的设计理念, 从而丰富、活跃了整个站台的空间氛围。

整体站台空间的墙面和支撑柱的细部之处使用石库门层层脚线的设计, 并且赋予其砖块样式进行表皮装饰化处理。整个站台空间通过石库门特色元素反复穿插运用, 使得人们一进入马当路站便被这种石库门氛围所包围 (如图5) 。

此外, 充实文化内涵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的最有效办法。在空间内涵上强调地铁地段的文化特征来形成识别性, 创造有场所感的车站环境, 是当代地铁站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从构建地铁站台空间文化性入手, 在墙体表面运用老上海元素的海报做橱窗布置, 橱窗框架运用镜面效果的材质, 如同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 把人们带入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车站界面使用有特色的设计符号元素, 与整体风格相吻合有规律的视觉符号的分布可以对通道中人的运动速度起到加快或缓解的调节作用。对较长的通道来说, 水平自动扶梯的设置不但方便乘客的通行, 还会对行走起到导向作用。而铺地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等, 伴随人的行走路线有所变化, 可引导步行者变换方向。

四、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装饰设计发展前景展望

当今城市地铁是我们外出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针对地铁车站站台这一特殊的空间环境, 结合其地上建筑文化的特点对其进行空间的视觉识别性装饰设计, 从而改善人们从地上空间转为地下空间时一段时间出现认知盲点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在一个城市中每一段地铁都能与地上的城市文化发展相融合, 特别是城市给某一段的地铁特色定位后, 便会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定势, 从而达到使人高效识别的目的, 同时又能将地上文化转入到地下,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市文化系统。

在国外对地铁空间环境设计已经从不同的方面, 如空间色彩、结构、表皮材质、灯光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国内, 随着奥运会的召开, 奥运支线也随之度身打造。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站台主题的风格化设计、设计元素的个性化表达, 对于探索上海城市地铁空间内部环境识别性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地铁空间环境视觉识别性装饰设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主题。

结语

地铁站建筑的性质, 决定了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交通。但是地铁站设计仅仅停留在解决城市交通上是远远不够的, 它更要考虑到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考虑到城市文化的传承和融入以及城市精神的体现。由于地铁站的地下空间环境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部分, 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 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 将城市的地域性、整体性与可印象性有机地融入到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 可使市民置身于这种空间环境中, 享有着最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摘要:随着世博会的日益临近, 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以世博精神进一步养育城市精神, 以城市文化积极展示世博精神, 地铁空间成了公共信息的载体, 从而将承载更多信息传播的作用。上海地铁世博线各车站内部环境装饰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地下车站环境设计要与地上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达到“地上文化”向“地下文化”的转移, 以此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市文化系统, 提高人们对于车站的识别性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李承来.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装修与装饰设计初探.林业科技情报, 2003 (3)

[2]王秋君.现代城市地铁空间特征.1994-2008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05 (1)

[3]刘艳霞.谈城市地铁空间的艺术性设计.艺术设计与理论.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8 (1)

[4][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http://www.cnki.net

[5]聂荣梅.试论室内环境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12月, 第20卷12期

[6]陈易.欧美地铁站内部环境设计.时代建筑, 2000 (4) :27页

[7]覃力.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表现.建筑学报, 1999年7月

上一篇:低品位矿下一篇: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