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型媒体

2024-07-28

教育型媒体(共8篇)

教育型媒体 篇1

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引发了21世纪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复合化、多元化的“融合新闻”正应运而生, “融合新闻”的趋势进一步促成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融合的趋势。该趋势的出现对当今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预示着今后的新闻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引发了21世纪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复合化、多元化的“融合新闻”正应运而生, “融合新闻”的趋势进一步促成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融合的趋势。该趋势的出现对当今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预示着今后的新闻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1世纪, 新闻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的挑战, 新闻人才的培养如何顺应融合新闻的大趋势已成为国内外新闻教育界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势不可挡的潮流和冲击, 高校新闻教育当何去何从?应追逐科技, 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在传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重构, 还是对其进行彻底颠覆?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新闻教育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 它的创设和发展与世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8年之前, 中国新闻教育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模式, 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这种模式长期以来的确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大量实用性的人才, 然而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尤其到了数字化技术高、网络化程度高的信息社会, 在新媒体如网络、手机大量涌现的21世纪, 在各种媒介高度融合的新闻传播环境中,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充分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因此, 需在对中国传统新闻教育模式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去打造中国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 即顺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大趋势, 培养复合式、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闻教育模式。笔者以为, 要建构这样的教育模式, 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新闻教育理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长期以来, 中国的新闻教育理念一直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传统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而又明确:主要是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 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 职业技能的训练, 培养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 尤其是为国内传统的新闻机构如党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输送人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新闻教育周期短, 见效快, 但明显存在根基浅、后劲不足的缺点。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理念,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型, 即从培养传统应用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的跨媒体全能人才。

结合21世纪媒介融合的最新趋势, 参照我国各类新闻媒介运作的具体情况, 针对以往新闻学专业不专、没有通才的实际问题, 中国新闻教育理念应进行相应的转型, 在人才培养上应秉持这样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心、以数字化新闻教学为手段, 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知识和技能、宽厚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 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 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 顺应多种媒介融合的趋势, 能在新闻、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和管理的复合式、全能型新闻人才。这种复合式、全能型人才跟以往的“杂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专业型记者”、“通才型记者”是不同的。这种人才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 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 他们是多面手, 集采编与制作、管理于一身, 一个人可抵几个人用。

在这种新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中国的新闻教育将会呈现出一幅全新的面貌, 即它将转变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闻教育, 一种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闻教育, 一种高投入的新闻教育。 (1) 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的新闻教育几乎是一种偏重人文学科的单学科教育, 教学投入很少, 虽侧重技能培训理论基础却较浅。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不深, 在工作中上手快而后劲不足。如果说仅仅是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培养专门人才, 目前的新闻教育尚且可以对付的话, 那么, 新媒体的出现, 网络传播成为主流传播之后,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媒体融合型的新闻教育才能完成。

显然, 21世纪融媒时代的新闻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并不是对传统新闻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彻底颠覆,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重构和创新。诚然, 技术在改变一切, 从新闻传播业务来说, 变化的只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和专业准则基本不会变。基于此,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复合式、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在原有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技能培训的跟进、拓展和融合。 (2)

二、优化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结构, 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与新闻教育理念相适应, 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应在遵循“术理学理并重, 理论实践结合, 专业课程体现层次性”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重新建构, 课程设置应紧密配合媒体的实际需要。

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为代表的传统著名新闻院系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上已走在国内其他新闻院系的前列, 其课程设置充分适应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设有四个专业, 其中, 新闻专业含新闻学、新闻摄影和网络新闻三个专业方向, 网络新闻方向的设置显然是为了适应媒体融合趋势而开设的, 其核心专业课程有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经营管理等。 (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层次拥有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学三个专业, 其中媒体创意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媒介营销、传媒市场与调查、电脑图文创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数码特效合成等。 (4) 该专业课程设置新颖, 充分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特色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来, 一些理工科背景的新闻院系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课程设置上目光敏锐、反应迅速。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1998年开始对原有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根据学科发展新思路和市场需求, 该学院打破原来的专业界限, 将几个专业统一划分为报刊采编、媒介管理、网络新闻、广告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采编、主持人、图片传播等7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增强了综合性, 人文社科类基础课 (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外语等课程) 、传播科技应用课、新闻传播专业课的结构比例大致为4:2:4;新闻传播专业课中学理课与术理课大致各占一半。课程设置宽口径、增强适应性。湖北省武汉科技学院 (原武汉纺织工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作了新的探索, 体现出21世纪新闻专业教育层次性的新特点。该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2000年后才创办的新专业, 为发挥新闻教育的工科特色和后发优势, 制定了新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即“多元集成式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培养目标作如下界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有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实的工程和艺术背景, 掌握高科技传媒技术, 能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 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网络传输、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该院重新建构课程体系, 改革创新教学计划, 重新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其专业特色在于, 利用武汉科技学院的工科和艺术专业优势, 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旗帜下, 结合学生兴趣与市场需要, 设立不同的培养方向, 以广播电视新闻为主, 选修课分为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三个系列, 实行差异化教学, 发展学生在报纸、网络等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 适应多媒体环境的需要。

从以上高校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可以看出,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新趋势, 21世纪的新闻教育应该有一批体现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闻专业或方向, 这些专业或方向的课程体系必须在原有的注重传统媒体环境下培养人才、设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大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打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界限, 除了设置文史哲等通识课、新闻专业的采写编评史论等专业课外, 更重要的还要添加新的课程, 如电脑文稿编排、平面设计、计算机C语言、多媒体制作、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新闻网页设计、网络经营管理、数据库基础、电子编辑出版技术、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较好地体现新的形势对新闻人才在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配套设施的跟进

1、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形成学界和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提高新闻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融合媒体型新闻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学科背景、学源、年龄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都要搭配合理, 形成以复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良好格局。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不应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唯硕士、唯博士化, 而应从学历和实践经历双方面综合考虑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新闻教师。一方面注意引进曾经拥有新闻媒体从业经历后又继续攻读新闻专业硕士、博士的教师;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师资实行双向流动, 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走出去”即让青年教师到新闻单位、新闻网站进行培训和挂职锻炼;“请进来”即请媒体管理者、记者、编辑开讲座, 或让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记者、编辑到院系兼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学院得益于北京地理资源的优势, 经常聘请业界人士的系列讲座、课程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应充分考虑教师多学科背景的交叉和互补。要培养适应融合媒介趋势的复合型全能人才, 应使新闻学专业教师由原有的单一的人文学科结构改变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并存的复合结构, 同时还应有计划地对原有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加以培训, 让其涉猎行为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传播操作技能。让他们不仅能承担新闻专业的课程, 而且能胜任一些新闻专业所需的偏理科类的课程 (如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文字处理等) , 还可以开出科技新闻报道、报业管理概论、数码图像处理等交叉性的新课。另外, 还应多引进跨地域, 跨院系的优秀教师, 尽量杜绝“近亲繁殖”问题。

建构这样一支在学历结构、学科背景、学源、年龄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配置都非常合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对于学生文理知识的有效渗透、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科技素质与实际运用技能的提高, 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改进,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使用

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实现由以往传统新闻教育的单向传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 由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讨论、开放式教学, 由原来仅靠一本教材,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新型多媒体教学方式。如新闻史课, 可在课堂上开设“新闻史上的今天”、“新闻地理”等各种专栏, 结合新闻学理论和业务的要求, 要求学生实地采访、采拍, 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新闻史的兴趣, 磨炼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使新闻史变成可以触摸的历史。新闻实务课也可以“上山下乡”, 如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就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 下矿井采访矿工, 到太行山上采访当年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地方, 让学生在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挖掘精彩的故事, 在真实的世界里学到新闻学的理论和实际本领。 (5) 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教育不仅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跟上形势,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 夯实理论基础知识, 训练学生的新闻实战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提供给新闻教育的方便, 运用互连网、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活跃和丰富课堂。

3、增加新闻教育的投入力度, 使新闻专业真正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专业

近年来“新闻教育高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新闻教育划归纯文科教育, 传统观念认为, 文科教育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办起来, 属于廉价教育。这种观念早已过时。即使是传统的报学专业, 在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之后, 新闻教育就已经步入高投入教育范畴了。如今, 面临互联网的挑战, 三大传统媒体纷纷采取与之结盟的措施, 如报纸出现了“网络版”, 有“报网互动”的创新性运作, 广播、电视纷纷抢滩上网, 出现博客新闻化的趋势等等。如果在新媒体纷纷涌现的今天, 依然死守“廉价教育”观念的话, 对新闻教育的发展将是十分有害的。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投入多, 设备好, 更新快。欧美日等国的新闻院系许多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还有很多工作室性质的课程都在实验室上。相比之下, 中国新闻院系教育投入悬殊较大。国内的一些重点新闻院校如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逐渐跟上了形势, 这些院系办学层次多, 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多, 教学规模也较大, 投入较多, 而新办的一些新闻院系投入很少。

因此, 21世纪媒体融合型的新闻教育必须树立高投入的观念, 投入大量资金, 配备昂贵的设施和设备, 逐渐建设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各类实验基地, 如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制作实验室、广播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电脑编辑室、数码图像处理室、广告策划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等, 提高学生使用高科技传播工具的能力, 充分开展适应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各种教学与科研活动。

显然, 在世界新闻传媒迅速变革与发展的时代, 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是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和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中国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下要实现这一转型任重而道远。不过, 中国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 结合中国近90年的新闻教育史的优势, 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新闻传媒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充分把握媒体变化的规律和新闻传播活动的趋势, 中国21世纪的新闻教育一定能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在媒体融合型的教育模式的指引下一定能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能力的复合型全能新闻人才。

注释

1 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和中国新闻教育模式的改革》, [J]《.新闻大学》2002-1

2 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 [J]《.新闻战线》2005-8

3 (4) 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的传承与流变》,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 (5)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645~654

社交型媒体新闻稿案例分析 篇2

何为社交型媒体新闻稿

社交媒体新闻稿是在传统媒体新闻稿内容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富媒体信息,包括照片,视频和演讲提纲等,分发给记者,博主和其他内容创造者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撰写相关文章。推出社交型媒体新闻稿的初衷是因为要满足公关战略和执行活动中的目标受众,包括媒体记者的需求,他们都想更快,更简便的获得更多的信息。

易思闻思公关公司为客户设计的社交型新闻稿件与传统新闻稿件整合在一起,以达到通过唯一新闻传播点达到影响效果最大化的目的。社交型新闻稿件可以通过传统的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也可以通过易思闻思公关公司为客户打造的公关门户Connect发送,并可以存储在任何网站上以供存档调阅。

(上图所示为泰景科技发布的一篇新闻稿为例,具体说明社交型新闻稿的构成及其优势。)

一篇社交型稿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在新闻稿的顶部,嵌入媒体联系人的具体联络方式,点击即可发送邮件给联络人。

第二:设置中英文双语切换键,在同一界面满足中英文记者的需要。

第三:多媒体元素版块,含照片,视频等,方便下载和转发。

第四:社交元素版块,嵌入多个流行社交型网站的链接,如reddit.com,delicious.com,technorati.com,digg.com,newsvine.com,google.com,yahoo.com,facebook.com,stumbleupon.com,blogger.com and wordpress.com,可以方便读者轻松传播此消息。

第五:传统新闻稿正文。

以下是这个社交型新闻稿的链接,可点击在线观看:http://www.eastwestpr.com/smr/telegent/momentum/

数字化新闻稿的优势何在

交型新闻稿的独特优势在于:首先是新闻稿和记者的互动更快捷,通过富媒体可以形成对整个新闻故事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期的跟进中能帮助记者快速回忆起这篇稿件;其次,提供的新鲜形式和更多跟进角度,能够帮助公关顾问下一步与记者的沟通;第三,通过谷歌分析能够量化新闻稿的效果,如新闻稿被点击,链接被点击的数量,时间,并能够加强通客户的关系。

思闻思公关公司负责泰景科技客户的咨询顾问杜尚铭说:“社交型媒体新闻稿的确很酷,我们在后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位于世界哪些地方的记者打开了哪些链接。并且在我跟记者跟进的过程中,这篇新闻稿很容易被他们记起,因为跟他们每天收到的大量的传统新闻稿是那么的不同。有位记者跟我说,他很喜欢稿子中的图片和视频,对新闻的内容立刻有了直观的印象。这篇稿子看起来更中立,也更容易以此为基础写出一篇报道。”

政治型媒体的传播策略 篇3

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立场、感情、欲求与大多数人的相悖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叫做在政治上不正确。引导群众达至特定的政治目标是不能靠强扭的,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最基本的政治方针。

共鸣策略强调的是将媒体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共鸣是一些广告创意和营销传播常常采取的策略,对于政治型的媒体而言也同样富有行动逻辑的意义。

共鸣策略是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型媒体应该采取的一项重要传播策略,因为政治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关切,因此,从事政治传播的媒体应该注重引发受众的共鸣,从而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障碍,使传播致效。本文以传播学的原理并结合西方媒体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来谈谈我国政治型媒体的基本行动逻辑。

一、尊重传播规律提升与公众间的价值共鸣

成功的政治传播,要求传播者必须把准受众的社会关注之脉,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在2004年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外宣工作时说:“现在我们有许多外宣工作因为不了解对方,所以我们讲我们的,人家听没听,我们不知道。”中国一位外交官也曾经指出,中国的一些外宣产品之所以引不起人家的兴趣,让人家看不明白、听不懂,正是因为缺少对对象的个性研究。其实,对于政治宣传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不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自言自语,是造成我们的政治传播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西方媒体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到位。信息传播及时,善于用事实说话,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独家性、权威性和无遗漏性,在国际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公信力。比如CNN借助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一举成名,FOX在伊拉克战争中开始崛起。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及时反应,从新闻现场发回独家报道,及时发出声音,表达立场,以第一时效引领舆论。西方媒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更加重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等方面有出色表现,这些经验值得我们的媒体借鉴。

政治型的媒体所处理的题材一般都被认为事关重大,因此应该谨言慎行,把控严格。这一点原则上并没有错,但这种谨言慎行并不应该视为是遇事绕着走,迟报缓报甚至不报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是自说自话、卡拉OK的单向传播。从追求政治目标的有效达成的角度看,应该有更开放、更宽容的思维,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对政府来说,需要给政治型媒体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不必与政府“步调保持完全一致”;甚至允许他们以“小批评、大帮忙”的方式,质疑国家的某些政策,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这样,才能建立他们在公众舆论界的公信度,他们向公众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才能获得价值层面的认同和共鸣。

二、倡导和参与公益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型媒介是以企业的形式进行市场运作的,因此就要充分履行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注重参与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从情感上俘获受众的认可。

BBC在媒体参与公益方面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公益是BBC运行中的一种常态行为,BBC设立了世界服务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国际开发慈善机构,该基金会隶属BBC全球新闻部,为不发达和转型国家提供发展方面的信息,开展公民教育,利用媒体和传播的力量减少贫困,促进人权,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他们还积极培训记者,与不同形式的媒体机构合作。该基金会在全球13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有500多名员工,形成了全球服务网络,更好地为从国家到社区的不同层次的合作者提供服务。比如他们为遭受干旱灾难的非洲角开通生命线广播(lifeline broadcast),这档15分钟的广播节目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公告、实用信息和为难民及永久性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以更有效地对付旱灾。英国《卫报》也是一个典范,该报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开通全球发展网站(global development website),旨在引导全球受众关注全球发展问题,提供全新的讨论和互动空间,讨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改善健康状况,摆脱饥饿和贫困。

我国的政治型媒体可以效仿这些媒体的做法,参与公益活动,制作公益内容和节目等,塑造媒体的善良形象,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与认同。

三、充分互动激发参与热情

提供各种互动渠道,允许受众参与传播,也是媒体引发受众共鸣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受众的参与本身意味着获得了传播者类似的权利,并有效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共鸣。

新媒体技术使公民新闻复兴,而且成为政治新闻报道非常倚重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为媒体组织受众互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以CNN为例,CNN为使用iPhone和iPad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CNN App,具体包括个性化定制的“我的CNN”,用户生成内容的社区iReport,即时标题新闻等服务,为受众提供了多种互动途径。同时,CNN还经常策划一些活动,邀请受众参与,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他们策划“独一无二的印度”、“亚洲是……”等主题活动,邀请其全球观众根据互动,拍摄并上传视频和图片,被选中的作品,会在CNN的电视平台上播出。2011年英国皇室婚礼的报道中,CNN就邀请全球观众收看、分享和报道皇室婚礼,并把网上社区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融合起来。

我国政治型媒体及其网站也可以借鉴这些做法,组织受众参与传播,激发他们对于媒体的认同,从而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和接受其政治型媒体的内容和服务。

教育型媒体 篇4

利用网络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室, 从一个单纯的教学资源传播的独立教学单元转变为教学资源采集、整合和传播的交互式网络教学环境, 彻底改变了传统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并有效能确保设备的安全。

一、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1.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原则

稳定可靠: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确保教学不受设备的影响;

操作简便:设备操作简单方便智能化, 教师不需专门培训;

经济耐用:设备经济实用又耐用;

网络管理:实现远程网络监控与管理;

结构简单:系统结构简单, 设备少, 故障少;

维护方便:系统运行维护易操作, 维修方便与快捷;

防范安全:由于教室全面开放, 系统必须具有防范安全措施;

全面开放:教室全面开放是所有的教室在不授课时, 向学生自习开放, 提高利用率。

2.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系统构成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采用本地控制与远程控制相结合。系统结构图如下:

(1) 本地控制

中央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主机 (网络中控器) 、控制面板组成。各部分之间用通信电缆相连, 构成一个控制系统。其中控制面板是本地指令发送中心, 中央控制主机则是指令接收和执行机构。教师通过控制面板控制中央控制器从而实现对连接于其上的多媒体外设的控制。

(2) 远程控制

系统基于校园网, 采用网络技术, 配合控制室端管理平台, 运用CP/IP协议实现网络控制。监控每个教室中控供电状态、PC机开关状态、投影机使用状态, 并传送到总控制室。网络管理员利用中控管理平台软件, 可以随时对教室端所有设备 (如教学、计算机、网络中控、投影机、幕布、音箱、话筒、电控锁、灯光等) 进行远程管理等操作以及丰富的教学应用。

3. 网络控制型系统主要功能

(1) 多媒体教室远程控制:通过总控制室, 远程控制投影开关、屏幕升降、设备供电、红外遥控、计算机屏幕监视、锁定、解锁、关机等操作;

(2) 多媒体教室本地中控:操作控制面板对投影机、电动幕、计算机、功放设备、DVD机、录像机、展台等的控制切换、扩声设备音量的调节。

(3) 多媒体教室的远程帮助:在总控制室, 可以利用对讲系统远程解决教师使用上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的远程监视和控制功能, 总控制室的管理员进行远程登陆控制 (鼠标/键盘) 帮助解决。

(4) 设备状态的自动监测:通过网络可以监测每个教室中控的供电、电脑的开关、投影机的开关、显示器内容、灯泡使用时间、音视频设备的使用状态, 并通过网络传送到总控制室, 使每个教室的状态一目了然。

(5) 电子课表功能:可以根据课表对教室的相关设备进行定时开关, 输入后的电子课表能与教务处提供的课表数据库动态更新。

(6) 电子锁控制:设备柜配备电子锁和ID卡门禁系统, 可以用普通的钥匙或ID卡将设备柜打开, 操作设备;也可以通过中央控制计算机远程将电子锁打开或关闭。

(7) 主讲教室/听课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主讲教室讲课内容 (包括教学场景视音频信号、计算机VGA信号、实物展台的信号) 通过网络能实时传送到其他任意教室 (听课教室) , 实现主讲教室的示范教学, 并可实现双视频流教学;主讲教室讲课内容能实时录制, 供后期进行课件制作和作为教学资源。同时主讲教室和听课教室可以进行双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 可进行双向对讲。

(8) 网络巡查、听课:在控制室或分控室通过网络可随时看到各教室场景、听到声音, 并可控制机摄像机的镜头、云台动作。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实现巡查、听课、在线实时教学评估。

(9) 网上教学观摩评估:任意一个计算机信息节点、多媒体教学终端机节点经授权后可监控指定班级的授课现场, 并可直接操作各监控点摄像机, 任意捕捉摄录授课、听课动作、场景, 以便进行教学观摩评估或课件采集。

(10) 资源点播功能:资源服务平台提供视音频素材点播服务、课件素材点播服务、素材上传管理和检索等功能。网管人员可以通过资源服务平台本地实现对于公共资源的上传、分类等管理。

(11) 全天候的防盗系统:先进的防盗系统全天候监控, 不受网络中断和停电的影响并与保卫部门联动。

二、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前面介绍的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功能, 来讨论一下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技术的运用, 将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使用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和课件制作, 教师将逐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了解网络多媒体教室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 激发教师主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技术的运用, 将实现多媒体教室的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 提高多媒体教室管理和使用效率。通过设备远程管理、远程设备维护和课表导入自动开关设备等实现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自动化, 减少管理维护人员和劳动强度, 提高效率;通过远程监控协助教师操控设备, 使故障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方便了教师, 增加了教学有效时间;通过远程检测设备及其状态, 远程视频监控以及安防报警模块等能及时发现故障, 保护设备安全。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技术的运用, 打破了一个教师同一时刻只能在一个教室上课的传统。这既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 又能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 也有利于师资培养、名师的成长和精品课程的打造。

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技术的运用, 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网络控制型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三类, 一是教师制作上载的教学资源, 二是学校购买或交流的教学资源, 三是通过主讲教室的录课主机制作的教学资源。这些网络教学资源不断积累和丰富, 通过网络和授权, 可以跨校访问。从而构建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多媒体教室技术的运用, 推动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为了较好地实现网络多媒体的功能, 就必定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 以适应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的需要。因此, 随着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应用, 必定会推动数字校园建设, 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新型网络控制型多媒体实现了多媒体设备集中管理控制, 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实时录制授课信息, 整套系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讲稿、教学课件、教师的授课场景和学生的听课场景等多路音视频信号, 实现采集压缩, 以标准的流媒体方式实现在网络中录制、编辑、直播、点播和刻录输出。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 多媒体教室建设也必然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芬芳, 张志强.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州大学学报, 2008 (2) .

[2]万华明, 吴军, 易力.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江西科学, 2005 (6) .

[3]林先津.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 .

教育型媒体 篇5

1.绪言课:

其关键是使学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义, 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运用组合媒体的要点是: (1) 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 用投影片和录像片提供史料, 介绍生物科学史和成就, 与此同时, 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3) 生动、具体地讲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 板书学习要点.

2.形态结构课: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 形态结构课是上好生理功能课的基础, 因此其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用组合媒体的要点是: (1) 传统媒体:挂图、标本、模型等直观媒体, 能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信息.对上好形态结构课是必不可少的. (2) 电教媒体:投影、幻灯、电影和录像等电教媒体, 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 (3) 通过板书、口述、习题等形式对形态结构课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巩固.我们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的教学中, 首先运用模型展示草履虫的形态, 接着用挂图 (或投影片) 讲述草履虫的内部结构, 然后放映有关草履虫的录像, 最后提问、归纳和板书, 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 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生理功能课: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 生理功能课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因此, 如何设计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尤为重要.该课型运用组合媒体的要点是: (1) 用语言配合投影片准确地讲授生理特点, 并用投影板书进行分析、强调重点.如家鸽的双重呼吸特点, 运用此教法效果良好. (2) 通过录像对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生理现象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演示. (3) 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黑板或用投影片的图表分析它们的异同,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家鸽“循环系统”的教学中, 先用投影片讲述家鸽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然后放映有关录像片断, 应用录像的各种不同功能键 (快进、慢放、定格) 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看得清, 使学生对家鸽的循环系统知识有深刻的认识.最后, 用投影片映出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四种动物的心脏结构简图, 比较四种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 从而使学生认识动物进化的过程

4.理论课:

理论课是高中生物知识的核心, 它起着贯穿全书的指导作用, 通过理论教学, 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内容, 产生过程和应用, 又要培养他们观察、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此教学任务运用组合媒体易于完成, 其要点是: (1) 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 力求变抽象为具体. (2) 运用语言质疑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深入的分析, 并用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做出科学判断. (3) 用录像片介绍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事实, 使学生受到熏陶.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 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提供产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 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 力求变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 由现象到本质,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5.实验课:

实验课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 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运用组合媒体可达到此教学目的, 其要点是: (1)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 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 (2) 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 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 (3) 用录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装置结构, 提示实验步骤. (4) 用投影片分析实验原理, 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6.单元习题课:

教育型媒体 篇6

在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课件的类型有多种, 其中包括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交互学习型、专业技能训练型、教学游戏型、模拟试验型、资料检索阅览型等。作为教师, 运用最多的就是课堂演示型课件。教师运用这一类型的课件, 可以解决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提示, 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但是, 很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的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满意度, 甚至他们认为这些高科技手段还不及传统的教学手段。

1 概念界定

1.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与一般课件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从技术上讲, 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 以表现教学内容的一种计算机软件。从内容上讲, 多媒体课件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运用系统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组合, 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通常,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二是按照教学设计, 引导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展开学习过程的各种控制信息。

1.2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 利用图形、动画等信息媒体来描述事物运动过程或性质, 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对象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使学生在建构过程中, 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一般来说是为了解决某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 它注重学生的启发、提示, 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主要用于课堂演示教学。

2 使用误区

2.1 误区之一: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适合制作简单的演示文档

我身边有不少人认为:高质量的课件是用Authorware、Flash等专业工具制作出来的。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仅适合制作简单的演示文档。特别是公开课, 对于课件的要求更高, 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高难度的课件制作上, 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合适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往往是制作一个成功课件的关键。制作工具选择得好与坏决定课件开发进程的快慢。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幻灯片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的功能其实相当强大:既可以通过“插入”菜单, 插入各类多媒体素材, 还可以通过控件技术插入Flash等第三方素材。最难得的是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易学、易用、兼容性好, 教师掌握起来困难较小, 完全可以用它制作平时上课的课件。

所以,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 让他们对课件制作工具形成全面的认识, 鼓励他们对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软件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高效地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来。

2.2 误区之二:漂亮的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就是“好课件”

不少教师为了让课件设计看起来更“漂亮”, 往往采用大量的图片, 过多的自定义动画, 尤其是大量运动的GIF小动画等, 颜色搭配上也过于跳跃, 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有太多华丽的媒体展示, 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多显眼的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 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抽象为形象,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称之为“好课件”。

2.3 误区之三:界面设计随心所欲

界面设计就是如何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模型, 设计制作不同的热点以及背景, 并将它们有机地安排在一起, 成为一个主题明确, 内容醒目、画面和谐优美的屏幕布局。用户界面是其视听表达的重要方式, 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评价的重点。那么, 界面设计指标对课件达标要求有:①交互界面协调一致。交互区在整个课件的每一页面放置位置必须一致, 而且颜色搭配也应协调;②呈现区域安排有序。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在画面的呈现区域的位置和大小安排协调有致, 这样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③媒体的显示方式。不同的媒体或同类媒体表现不同的内容时, 应采用不同的显示方式。例如, 文字媒体可以从上到下逐行显示, 画面媒体可以从左到右卷帘显示, 这些必须符合人的视觉与生理习惯。有部分设计者制作时,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与教学不相关的媒体, 或字体太小, 颜色刺眼,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 无形中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接受障碍。

2.4 误区之四: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取代板书

一支粉笔一节课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课堂运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等已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潮流本无可厚非, 但我们经常发现, 一些教师整节课都使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 把自己所有的课堂语言、行为都输入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 把课堂的预设全部框定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甚至一堂课下来, 一个粉笔字都不用写, 完全放弃了板书。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成, 其内容随即相对固定, 在课堂上难以做随机的调整, 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的特点, 可以随写随看, 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减。如果能在播放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同时, 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 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 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 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问。

由此可见,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课件无法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总之, 我们在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时, 为了避免“误入歧途”, 要把握这样一条原则:教学是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个过程, 任何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仅是一个辅助手段。课件所展示的内容不是“缺之不可”, 而应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学农, 丁彦青, 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教育型媒体 篇7

一、多媒体在绪言课教学中的运用

绪言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上好绪言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因此,在生物绪言课中,应给学生多展示一些新奇的、有趣的生物现象。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人类的起源”录像短片,揭示有趣的生命现象;演示人体心脏的组成和人体血液的循环;播放学生听说过,却不易见到的,如“细菌”“病毒”的生长过程和对人类的危害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在正常情况下又不容易看到的生物现象,运用多媒体可以再现生物现象,直观、形象、逼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信心,明确了研究生物现象的意义,为以后学习生物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单纯的说教和用几张挂图教学效果所不能及的。

二、多媒体在形态结构课教学中的运用

形态结构课是初中生物生理功能课的基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中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挂图、标本、模型等是必不可少的,但运用电教多媒体,如投影、幻灯、电影和录像等,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象而生动,化静为动,信息量大,音像逼真。如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因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教学时,首先运用CAI软件展示其形态、内部结构,然后再播放草履虫活动的录像,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在生理功能课教学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生理功能课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以往的挂图虽很清楚,但是缺乏直观性,这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教学“家鸽循环系统”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播放家鸽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路线,期间配合适当的讲解说明;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其对环境适应性的相关录像片断,在播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快进、慢放、重放、定格等功能,把不容易看清楚的部分非常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很容易使学生深刻掌握“家鸽循环系统”这一节课的知识和内容;最后,在大屏幕上并列展示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4种动物的心脏结构图,列表对比展示4种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分析比较它们的结构异同,让学生从中体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动物进化的过程。这不仅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多媒体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亲自实验可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独立操作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分析观察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虚拟家兔解剖一节的教学时,让学生用鼠标代替解剖刀对家兔进行解剖,这样的虚拟实验可以随意调整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反复进行解剖实验,激发勤于思考的思维,发挥他们想象力,巩固实验操作的重点,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多媒体在单元习题课教学中的运用

现行的教材内容是以教学单元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为了巩固所学的单元系统内的知识,有必要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形式的习题练习,以便学生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单元习题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功能和作用,教学评价面对面,信息反馈及时。同时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机会,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课上练习的密度,练习形式多样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多媒体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一学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内容,往往在学期末都要对一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期末总复习。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杂乱,在学生的记忆里形不成简明的清晰的知识链。在复习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概括浓缩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知识系统性的形成;同时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点梳理链接,简化明了,便于增强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将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内容绘制成生物知识网络系统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相关的知识要点,通过系统的复习后,把知识点进行链接,形成知识链;或是通过计算机终端与网络中心相连接,将平时课堂上讲解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从教学资料中心调取,有选择地重播,对认识不清、记忆模糊和重点的环节与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对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反复对比学习,加强记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此外,在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功能,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要素。只有合情合理的、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立妙.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生物教学[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23

[2]仇惠芳.运用多媒体改造生物课堂[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08, 5

教育型媒体 篇8

一、目标:寻找经济新增长点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是以信息内容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将这种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客户来换取广告收入。这种单一的经济来源,决定了传统媒体的经营风险不能有效地分散,从而难以抵挡市场经济风浪和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报纸版面缩减,报纸广告进入断崖式下滑通道。到了2015年,传统媒体的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电视广告是刊例收入同比下滑4.9%;报纸同比下滑34.5%,都市类报纸广告的同比下滑在50%以上。传统媒体依靠版面吸引受众越来越困难,只有借助媒体融合转型发展才能迎来春天。

本文认为,检验媒体融合是否有效的一个硬指标,是报纸不再单纯依靠平面广告赚钱,而是借助全媒体平台营销新产品新项目赚钱。媒体转型除了要构建全媒体宣传推广渠道,也要让媒体成为市场主体,依靠资本杠杆并购重组打造分众化的产品体系,而关键就是通过新的产品项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拉动试验。如,浙江日报集团进行垂直领域和区域性的“新闻+服务”平台化探索,在国内媒体中率先探索与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创建区域性旅游微店电商平台。东方网探索“内容+电商”模式,以“富媒体+互动”形式传播新闻的同时,加载金融、支付、消费等各种互联网民生服务。为此,重庆商报在立足内容和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全媒体资源,努力为报社发展探寻新的生机。

二、路径:构建多元化项目产品平台

传统媒体转型突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流失的用户找回来、服务好、吸引住,在融合中再造新的经营战略、商业模式。重庆商报在商言“商”,以“项目拉动、资源整合、技术支撑、平台转型、机制创新、资本运作”为战略指导,凭借创办18年在专业财经领域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团队优势,通过创建媒体平台和控股、参股或项目合作等形式,构成了多元化项目产品平台体系,开拓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由单一平媒向多元化、平台型企业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打造以重庆商报为核心的营销推广平台。包括临空都市报、官方微信、微博、微电影以及以房产、餐饮等传统经营部门为支点的微信矩阵等全媒体营销平台。

二是构建两大核心项目集群,孵化出一批深具市场前景和影响力的媒体融合项目产品。一类是财经产品项目。包括创建西部最权威、资源整合度最高、最有影响力的365天大型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下设“创客汇”、“新品汇”和“投资去哪儿”三个工作室。搭建投资理财全方位服务的平台,开通“牛股村”和“财觅”两个微信公众号,开展实用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另一类是拓展消费产品项目的消费集群。包括:为市民出行提供全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休闲旅游指南的“周末去哪儿”;重庆首个由城市主流媒体联合市内养老机构,服务本土养老适住群体的在线交流互动平台“重庆养老”;主打母婴全方位服务,在同城媒体中独家打通了所有三甲医院、所有科室的预约挂号、预约医生、预约床位的“我健康”;为市民提供本土化民生刚需服务和社区生活服务“商小妹购”、为市民提供会展服务的“重庆会展”等。

同时,重庆商报在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完善各项考核管理制度,为报社融合转型发展提供快速、高效、精准的服务保障。重庆商报社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方案,从工作流程、督察、考评等各个环节给予新媒体发展重点项目机制上的配合支持。

这种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有效打通了报纸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对接和沟通机制,实现了各平台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使用。

三、效果:植入互联网基因拓展了多元化收入

多元化项目平台搭建后,重庆商报以用户为中心,在发展中充分植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基因,两大核心项目集群已初步显效。

365天大型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下,“创客汇”公众号建立了创业项目投资团队,资金池规模已达到2亿以上;首创媒介入股、与投资机构联合孵化的创业投资模式,目前已与知名投资机构正式推出“创客成长计划”;在创业服务方面,承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开拓出包括大型创业赛事承办、主题创客沙龙、创业商标注册、创客孵化基地运营等一系列基础和增值创业服务。

重庆商报“新品汇”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创业集市,共征集超过100种创业产品参展,超过4万用户参与了线上创业集市活动。

消费集群项目以“周末去哪儿”公众号为龙头,由重庆商报社全媒体城市营销中心、新财商指数研究院综合分析并发布“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玩雪”四季旅游目的地榜单,为市民出行提供全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休闲旅游指南,已有上千家商家入驻。今年3月以来,平台相继推出“聆听春天的声音——探寻重庆十佳赏花目的地”“全民探寻重庆及周边十佳避暑休闲目的地”“寻找最美秋色”“重庆冬季旅游好去处”“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等大型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经济效益。

2015年,重庆商报多元化项目总收入已达4000万元,相比2014年的300多万元,呈现大幅度提升。

四、思考:如何解决资本困境

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重庆商报社在数字化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人才、技术、组织架构,特别是资金问题,对项目市场化进程造成诸多制约。由于受到国家相关规定和诸多因素框架限制,以股权、期权等作为激励方式的做法目前还无法放手创新实验。

媒体融合的最关键一步,是让媒体成为市场主体,依靠资本杠杆并购重组,进行股权合作,走多元化之路。三大商业门户新浪、网易、搜狐,以及目前互联网市场主导者BAT(百度、阿里、腾讯),无不经历了这样的资本历程。充足的资本促使项目迅速启动、迅速取得市场规模、并紧跟技术创新步伐,然后才获得盈利。2015年以来,传统媒体纷纷拿出优质资源到新三板挂牌,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东方网,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荆楚网和《特别关注》,天津广电集团旗下的北方网,江西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江传媒,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北国传媒、中信出版社等。

2015年6月12日,浙报传媒盘中股价大31.30元,总市值达371.93亿元,是上市当日的7倍,也让人看到传统媒体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后强大的融合力量。

重庆商报也可以将优势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壮大发展,谋求上市,进而取代“报纸广告”这一传统主业而成为新的主业。重庆商报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继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摘要:重庆商报在立足内容和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全媒体资源,打造多元化项目产品平台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媒体盈利模式,开拓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由单一平媒向多元化、平台型企业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项目平台,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郭全中.2015年传媒经营回顾[J].青年记者,2015(36):23-25.

上一篇: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下一篇:环境视域下的相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