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型道德教育

2024-06-03

欣赏型道德教育(共5篇)

欣赏型道德教育 篇1

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 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不同情况, 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可见, 教育离不开美育。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观, 不仅要把美当成教学手段、工具来使用, 而且要把美作为教学的一种存在方式, 构建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等, 将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美的因子转化为审美对象, 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 实现一种以身心体验为核心, 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领悟体育的真谛,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促进运动技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征:

1. 自由性。

自由是体育最显著的特征。人们一提到体育就会联想到自由, 就是因为人们头脑中的体育概念本来就内含着人们关于这类活动的自由体验, 自由的活动必须是自觉性、自主性和自愿性的活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 由于审美情感、审美经验、审美理想的不同, 对教学美的感受、理解、评价也各有不同。教学审美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自由活动, 应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

2. 互动性。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是师生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和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欣赏型体育教学最本质的成分就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 师生平等才会互动, 师生也只有在平等互动的气氛中才会感到轻松自由, 没有压力, 才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 我们欣赏它、喜欢它, 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涵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1]”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运行正致力于创造这种愉悦性, 使学生主观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等心理因素共同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愉悦性来自于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 是欣赏型体育教学本质力量的体现, 同时也是判断教学是否具有审美特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4. 多样性。

在教育过程中, 不同的教师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认识、感受不同, 对教育媒介的运用也不同, 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 不同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认知风格。他们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 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受教育者不仅由于年龄不同而对教育美有不同的要求和理解, 就是同一年龄段的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对于教育美的要求与理解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力图以自己创造的独特的教育美, 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二、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 构建目标

参与、体验本身是欣赏型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通过体育参与引导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使其超越自身和世界, 体验健康、运动的乐趣, 实现个人真正的精神成长。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审美心理特点与审美法则, 把人们引入审美境界, 使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性, 并通过挖掘体育中的审美因子, 发展人的体质结构, 挖掘身体的潜能, 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以身心体验为核心, 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实现一种精神的超越, 这就是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2. 构建原则

(1) 体验性。由于欣赏型体育教学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审美体验, 因而体验原则对于欣赏型体育教学来说,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功能, 观察、感受、评价审美对象, 从而形成陶冶心灵、情感的过程。

(2) 交流性。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需要让学生“找回遗失了的情感”, 进而激发情感, 升华与重塑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要将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师优美的语言、富有情感化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模式的建构之中, 使教师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 深切体会学生的内在情感, 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

(3) 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原则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是要设计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审美发展水平等设计教学过程, 这也是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育原则的要求, 个性化的审美活动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要制订相应的多样化的标准。

3. 构建程序

(1) 创境———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基础

教学过程必须精心构思、完美组织、巧妙安排, 才会富有生命活力, 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挖掘体育素材的内涵美, 寻找和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审美活动, 以此营造一种生动可感的互动氛围, 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轻松地把学生引进预设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到美的境界,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的创设包括教学过程美的创造、教学形式美的创造、教学场地美的创造、教学评价美的创造、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情绪的变化等。

(2) 入境———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审美感知

入境即教学过程的审美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美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 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进入预设审美情境, 超越了传统的经验描述的层次, 它并非纯自然情境的利用, 而是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 由教师自觉设计的, 因而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强行给予的。它所具有的各种审美因素,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对学生施以综合的、整体的审美影响, 使学生情怀激荡, 心驰神往, 借助情绪体验的移情作用, 在本来不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到盎然的趣味。

(3) 体验———呈现生命课堂, 焕发生命的活力

美的教学是使人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过程, 是给人以美感的教学, 是审美化的教学。师生之所以能够对教学产生美感, 必然是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入了审美状态。这种审美状态即是审美体验的状态, 也就是说,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学习带给他们以美感, 体验到教学活动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 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 他们在审美的体验中, 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性情, 培育精神, 提升生命品质。

(4) 感悟———获得审美享受, 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体验的过程不是以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过程, 也不是物质性的实践过程, 而是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发展创造性、开启心智、陶冶审美情趣的过程, 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是生命的感悟。当主体的单一认知功能转换为全部身心特性参与的审美状态时, 认知就达到了极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即融入了审美主体自身情感的创造过程, 从而使创新潜能得到释放, 精神生命得到升华。

4. 评价方案

(1)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欣赏型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 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情感能力的发展为重点进行多元化评价。认知方面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健身计划的制定等。非认知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体育学习动机、评价能力、探究能力、民主意识、合作精神等。

(2)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着重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因此, 评价方式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 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在评价主体方面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在评价的方法上, 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关注人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 是以身心体验为核心,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美的教学观。它所关心的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少体育知识、掌握多少体育技能, 更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感性领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生命潜能的感受以及创新意识等。

参考文献

[1][苏]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施良方.中学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3]戴平.美学对体育运动的渗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6 (2) .

[4]申相星.论体育文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 .

欣赏型道德教育 篇2

一、 任务型英语词汇欣赏课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最大的内在变化就是所有题型均以篇章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完型、语法填空、阅读、匹配、任务型写作等都是不同形式的篇章考查。加强篇章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与任务型教学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任务型教学的倡导的教学要求可以归纳如下:

(一)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

一些语言家指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头脑中存储的不是单个的词语,不是支离破碎的语言,而是一块一块的语言,是一些预先组织好的短语和固定的表达方法。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者认为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单个语法结构,而是综合的语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

(二)强调教学输入的丰富性

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学生初步了解语法、学习了词汇后,最好的办法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含有这些语法结构和词汇的输入。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 输入材料的质量比数量还重要。所谓质量, 并不是发音的准确,而是各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运用。从语言材料的内容方面, 不仅要有趣味,与学习者的生活有联系,还要有真实性,丰富性。

(三)提倡参与性的学习方式

在任务型教学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通过体验、 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任务型词汇欣赏课的特点

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基本要求, 结合高三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任务型词汇欣赏课的三个特点:

(一)词汇与篇章的融合

篇章是有意义的,只有在篇章中单词才会有生命。把任务型词汇教学突出把词汇放到各种类型的篇章中,例如:视频片段、阅读、语法填空、作文等篇章中, 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另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单词使用率,提高记忆效果。另外,篇章材料的内容可能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语言中的许多词汇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与篇章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二)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按照主题的这种方式来记,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词用意义的方式构建起来了, 把单词记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同时, 任务型词汇教学在确定教学活动时,往往还需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即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如何与主题结合;语言的输出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如何通过丰富的内容提高主题教学质量。

(三)词汇重复运用与学习方式的多样

一篇章材料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大量篇章当中反复接触某个话题的常用词,那么记忆就变成了永久记忆。为了达到此目的,任务型词汇教学强调目的、有计划地重现自己教过的单词。因此,在篇章中重复是教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习更有效。因此,任务型词汇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在单词学习中,要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方式, 让学生学会探究与归纳词汇的记忆规律,最后按照话题整合词汇。

三、任务型英语词汇欣赏课模式

(一)导入:词汇主题复习

高三单词复习首先是一个知识的梳理的过程, 因此, 根据主题,把以前学过的词汇进行归纳, 总结是词汇欣赏课的导入部分。 在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把所话题中的重点单词与词组通过朗读比赛, 辨认比赛的形式进行复习, 然后設计篇章, 把所学单词渗透到篇章中, 让学生进行填空复习, 这样可以做到读写结合, 对基础弱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再识过程,对基础好的学生也是起热身作用。

(二)巩固与运用: 话题篇章欣赏与技能的训练

在篇章能理解与运用词汇才是真正对词汇的掌握,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 设计多种形式的篇章来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扩大词汇相关话题的词汇量, 提高对高考题型(听说,语法填空,阅读,写作等)的运用能力。

1.视觉欣赏与听说技能的训练

我们知道, 适当的视频材料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话题有关的视频材料,一方面可扩大学生的相关主题的知识面,同时也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 教师可以在播放前让学生进行预测提问,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高考题型),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从而提高听力效果。

2.语法填空与篇章复习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视频材料,我把材料进行修改,让学生进行简单语法填空(高考题型),从而让学生在视频中学到更多词汇, 同时也对篇章语法结构有所了解。

3.作文欣赏与结构分析

写作的提高在于素材与结构模式的积累,把所学单词运用到写作中是单词掌握的最高形式。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相关话题的写作材料, 让学生在积累一定写作素材后, 欣赏并了解高级句子的结构以及用法,例如: 同位语的用法, 从句的用法等,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升华: 主题写作与话题理解

词汇输出一方面包括口头的输出和书面的输出,这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主题写作与话题理解(例如: 涉及动物保护话题,让学生谈谈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更加深刻了解话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辨别思维能力。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篇3

欣赏型体育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学活动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历史观、均衡观下的教育, 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欣赏智慧的教学模式。就性质而言, 欣赏型体育模式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互动的、创造性的参与, 学生是体育活动中的主角;就方式而言,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是全身心, 全方位的参与, 它包括运动觉、听觉、感觉、视觉、直觉等各个方面的参与;就结果而言, 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本身就能使学生获得健康、愉悦的体验。因而可以说, 参与、体验本身就是欣赏型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通过体育参与引导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使其超越自身和世界, 体验健康、运动的乐趣, 实现个人真正的精神成长。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审美心理特点与审美法则, 把人们引入审美境界, 使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性, 并通过挖掘体育中的审美因子, 发展人的体质结构, 挖掘身体的潜能, 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以身心体验为核心, 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觉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实现一种精神的超越, 这就是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一、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1. 体验性原则

由于欣赏型体育教学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审美体验。因而体验原则对于欣赏型体育教学来说,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般地说, 知识教育所运用的是理性的逻辑推理, 技能教育所凭借的是动作的训练, 审美教育所依赖的是审美体验。”体育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功能, 观察、感受、评价审美对象, 从而形成陶冶心灵、情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对审美对象全身心地投入, 全身心地感悟, 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真正沟通和交融。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就是利用学生的参与体验完成的。因此, 只有通过审美体验, 学生才能与审美对象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关系, 客体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客体。

2. 交流性原则

筅河北体育学院杜传喜筅河北师范大学王乙淇筅河北迁安市第一中学王淑梅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的认知过程, 又是师生间的情感接触和交流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 不论是正式交往还是非正式交往, 情感交流是其交汇点。情感交流作为师生间的一种纽带, 是教育的灵魂。梁启超说:“古来大宗教育家, 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 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的。”但传统教学模式的建构偏重理性, 忽略情感交流, 因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与隔膜, 这种距离感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 难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3. 创造性原则

欣赏是对意象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说, 主体在对审美客体感知观照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引发对意象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达到情感的愉悦, 从而产生对审美客体再造或重构的欲望。王朝闻指出:“就人们的欣赏活动而论, 也可证明主体反复体验的创造性是引起审美快感的动力。”无论是艺术美的欣赏还是自然美的欣赏, 如果不能创造性地发现客体所蕴含的美感价值, 就无法获得那种陶醉感, 那再“美”的东西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审美客体内化为审美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审美意象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4.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教学原则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是要设计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审美发展水平等设计教学过程, 这也是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育原则的要求。个性化审美活动的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要制订相应的多样化的标准, 否则就无法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审美学习的需要, 也无法达到审美化教学的效果。

二、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程序

“学校体育作为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 它的目的、功能和价值均实现于体育过程中。”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审美对象———教学活动的展现形态, 更取决于审美主体———师生是否具有审美趋向性, 是否能够发起审美活动。学生 (审美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又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多地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入审美状态是需要通过教师活动给予积极引导的, 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 引导他们进行审美体验,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1. 创境———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基础

教学过程必须精心构思、完美组织、巧妙安排, 才会富有生命活力, 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是借助学习情境, 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审美情境中很容易受到情境氛围的感染, 而产生审美体验。同时还能够起到一种渲染、唤起、激发的作用, 使审美主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从而吸引着审美主体去追求、去创造。引发学生美好的想象, 有身临其境之感, 使学生在美的情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在体验审美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健身的技能, 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体育情趣, 直至达到“设境悟情”, 产生求知的欲望。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把课前准备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和已达到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审美设计。

2. 入境———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审美感知

入境即教学过程的审美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美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 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同时还因为这种优美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新鲜感和好奇心, 学生情绪亢奋, 求知欲强烈, 精力专注, 思维活跃。学生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课的导入手段和方法很多, 如实物、图片、卡片、录音、录像、音乐、游戏、直观形象的语言均可作为导入手段,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生活经验、感知思维方式和已达到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 采用开门见山、承前启后、生活化情境、热点问题、精彩比赛欣赏等方法将把学生引进预设的学习情境中, 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3. 体验———呈现生命课堂, 焕发生命的活力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体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性的东西, 它是指一种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 和生命、生存相联系着的行为, 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美的教学是使人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过程, 是给人以美感的教学, 是审美化的教学。师生之所以能够对教学产生美感, 必然是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入了审美状态。这种审美状态即是审美体验的状态, 也就是说,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学习带给他们美感, 体验到教学活动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 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 他们在审美的体验中, 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性情, 培育精神, 提升生命品质。

4. 感悟———获得审美享受, 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知识不能是由自认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 或‘灌输到’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的, 知识是通过人与宇宙的关系, 通过充满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 又继续促使知识发展。”我理解这里的“关系”就是“体验”。体验的过程不是以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过程, 也不是物质性的实践过程, 而是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发展创造性、开启心智、陶冶审美情趣的过程, 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生命的感悟。“感悟不是对认知的全部否定和排斥, 而只是对认知的升华。当主体的单一认知功能转换为全部身心特性参与的审美状态时, 认知就达到了极致。认知的极致就是对象和自我合一的审美, 它既不是主体性湮灭的困顿, 亦非主体性张扬的突兀, 而是一种超主体性的境界。”感悟是知、情、意融于一体的人的生命活动, 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的直观与感悟,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形式所包含的深层意味的心领意会,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意象和意境的一种较细致的体验活动。但是, 在欣赏型体育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没有认知, 认知是让审美主体知道客体“是什么”。所以, 审美活动只有从认知上升到感悟, 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是什么”才真正对审美主体产生生命论意义上的价值。如果过分强调学习中的认知方面, 将会带来教与学中机械式的训练。因为认知强调的是知道“是什么”, 而“是什么”是可以重复和持续再现的。虽然说在运动技术的学习需要反复的训练, 但体育学习的核心不是训练, 而是通过训练掌握体育知识、健身的方法、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体育的生命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即融入了审美主体自身情感的创造过程, 从而使创新潜能得到释放, 精神生命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唐军.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影响.教学与管理, 2008 (4) .

[2]杨贵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国音乐教育, 2002 (1) .

[3][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博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

欣赏型道德教育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互动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欣赏过程首先是通过聆听,从旋律和节奏中感受、理解、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是一种综合的情感体验。音乐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小学阶段的音乐鉴赏能够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音乐鉴赏课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音乐是音乐家运用音乐技巧组合而成的作品,是音乐家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而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静态吸收过程,采取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效率,进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互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吸收,同时还有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音乐欣赏课强调的是学生与音乐作品的直接接触,所以,互动教学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互动鉴赏的形式中主动、积极地去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丰富生动的活动形式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感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辅助,能够让学生的欣赏效果更加优化,收获更加有效的音乐鉴赏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

1.突出学生的音乐欣赏主体地位

学生是音乐欣赏课的主体,这一点必须在欣赏课型互动教学模式中受到极高的重视,教师应该逐渐放开对欣赏课的控制,更加突出学生在欣赏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欣赏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作为音乐欣赏课的主体,应该将自己对于音乐鉴赏课的意见和看法主动反馈给教师,主导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主动探索新的音乐领域,从音乐欣赏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在欣赏《飞跃彩虹》这首歌曲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律动动作体验旋律的起伏,如(旋律向上大跳时,双手从腰前上举至头顶前方眼睛看手;旋律下行时双手左右分开由上而下至腰部两侧),在此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上听出歌曲不同的乐句乐段,对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歌词,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鉴赏技巧,来更好地聆听感受歌曲,激励学生从小要心存梦想,并为之而努力。

2.创设生动的音乐欣赏情境

互动型的音乐欣赏课,必须有生动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音乐欣赏情境,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动脑、动耳、动手、动口,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态度,掌握音乐欣赏技巧,懂得欣赏音乐的美。

例如,在欣赏黄梅戏《咏柳》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猜一个谜语,猜的是一位树姐姐的名字,看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谜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以小朋友特别感兴趣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进而结合柳树的动画,让学生自由想象,用各种动作来表演柳树飞舞的姿态,为下一环节水袖的表演打下基础。音乐鉴赏应该与音乐互动形式相结合,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联合调动,建立对音乐作品的立体感知。

3.培养学生的创新鉴赏能力

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不被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不断用新的理念诠释音乐作品。互动型课堂的优势就在于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能够在自由、开放的音乐鉴赏环境中开拓思路,发表对音乐个性化的见解,形成自身对音乐欣赏的独特视角。

例如,在民谣欣赏部分,教学目的是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曲、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歌舞,感受民族音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搜集少数民族歌曲,与学生分享,通过每个学生对歌曲的不同感受,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莎.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J].学苑教育,2015(8).

教育叙事:欣赏的力量 篇5

开学第一天,原来的班主任就提醒我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班里有个叫谭小丹的学生,非常调皮难管。于是我特别谨慎也很细心的观察他,但相处一天下来,小家伙表现得规规矩矩,好像也很喜欢我,我暗自庆幸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头疼不已,因为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难管”。他好“懒”,讨厌做语文作业,拖拉、潦草、“短斤缺两”、错误百出是经常的事情。更糟的是,他好“管”,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不是检举同学作业不认真,就是嘲笑同学作业错误多,而自己做错事情却死不认账,不知悔改。我批评他,他无所谓;我和颜悦色劝导他,他没反应。我把学校所学到的管理办法都用上了,还是无济于事,咋办?我一筹莫展,开始埋怨自己无能。

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偶然在书上看到了一则故事——《林清玄与小偷》。这个故事讲的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次次得手。他在文章感叹地写到:“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他的这几句话竟然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脱胎换骨,成了几家羊肉馆的大老板了!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引导呢?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对我们老师而言,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他们的缺点: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等等,我们经常会对他们大声地训斥。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他们的调皮捣蛋中充满着许多纯真、活泼、可爱……他们除了调皮捣蛋外还有很多优点……

其实,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抱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我开始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我发现他虽然好“懒”、好“管”,但是,他在课上回答问题或考试时却是常胜将军。于是我首先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还可以不做,然后赋予他管教的权力,让他批改和辅导学生作业,最后由我检查他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据此替代他的作业成绩和评定他的学习成绩。在我的欣赏下,他的缺点变成了他的优点,“检举别人”变成了“帮助别人”,并且他还体会到了以身作则和“下水作”的必要性和根本性。他开始主动又认真地做起了作业,成绩进步很大,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他了。这让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欣赏可以使学生的缺点变成优点,欣赏更可以使学生的优点变得更优!欣赏也是一种力量!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工作中使用欣赏的教育方法。我先尝试着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人写出你熟悉的班里的几个同学的优点,并且每人的优点不少于50个字。”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业”。我看到,凡是被读到的学生都低着头,笑得美滋滋的,教室里特别的安静。我也发现,班里的学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同学们的关系更融洽了,相互之间更有礼貌了,值日卫生更主动了,教室的布置更整洁了……接着,每个月末,我让学生在原来所写优点的基础上再挖掘同学们的新优点,同样在班里公布出来;最后,我还开展了“看看谁的优点最多”和“谁的进步最大”的活动。结果,群情活跃,人人都为能被人欣赏而努力着,进步着。实践的成功让我更加相信欣赏的力量。我也学会了欣赏。

我们都知道,21世纪提倡素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欣赏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来自他人和自我的欣赏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正确的欣赏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成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这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欣赏的教育方法的核心是“爱”,使被教育者在学习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作为老师要特别爱护差生,要善于发现,及时抓住,分析引导,给予肯定评价与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让这些星星之火,燃烧燎原之势。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这些后进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而对老师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能力的转化也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了。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他人感受到你在欣赏他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使他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成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奖励”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逐渐步入“成功——自励一自信”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欣赏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学会欣赏,多一些欣赏吧!

上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下一篇:快乐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