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

2024-06-03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选12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1

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全会的召开, 是把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逐步转到法治化轨道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纵观四中全会《决定》, 我们可以发现《决定》呈现出如下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目标清晰

《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明确了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法治建设总目标要建设的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建设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总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任务明确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在宪法的指导下, 更加注重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严格执法是政府的本质责任, 严格捋清政府清单,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不断深化执法改革;司法必须公正, 司法唯有公正, 才不至于毁坏法律;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属性所决定的, 只有法律至上, 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才能完成。

三、措施得力

《决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的监督和保障等各个方面, 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总体来看, 可以把《决定》的新特点概括为“六性”。

(一) 统一性

《决定》的精神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国梦目标相统一。法制建设总目标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布局。总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历史的启迪, 是现实的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同时,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的环境, 也需要法律的护航。所以, 《决定》的精神体现了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主题的相互协调。

《决定》的这个统一性特点不仅是行文上的前后一致, 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征, 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规律性的表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就是要继续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等等特征都表明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 可以说, 市场经济内在地呼唤着法治。同时也只有法治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维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避免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越位”“错位”的“管理”和冲击。因此, 可以说, 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 而离开市场经济之法也难称为“良法”。

(二) 继承性

《决定》继承了十五大等各次重大会议关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决议决定精神, 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而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连续性和可行性, 这是因为,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矛盾得到及时解决, 保证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双轮启动, 维护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从根本上保持法治建设的人民性, 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 辩证性

《决定》提出了“两个必须”, 即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关于党法的关系问题, 中外并无多大差距, 无论执政党是否表明, 法治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执政党意志的稳定的集中的表现, 随着一些国外执政党对“全民党”的直白, 以及我们党“三个代表”的提出, 实际上所反映的都是执政党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的努力和国家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因此, “两个必须”的表述是执政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命题, 是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的成果总结。

《决定》还提出了“两个要求”, 也就是依法执政, 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宪法是国家效力最高的根本大法, 而法律是一国治理的基本骨架, 所以, 依法治国当然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同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 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组织, 作为一个“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组织, 必然要求其成员及各级组织之间遵守严格的纪律。因此, 对于我党来说, 就不仅是依宪依法理政, 还需要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四) 至上性

《决定》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必须加强宪法实施,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宪法至上, 决定着宪法统领的整个法治体系的至上。

《决定》通篇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的高度尊崇, 把宪法置于其当处之地。《决定》在按照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任务时, 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进一步强化宪法的地位上, 既强调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 又重点强化了宪法实施, 即从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入手, 切实有效推进宪法的实施。为了在全社会建立宪法信仰、树立宪法权威,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以及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两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性规定等。这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当属首次, 具有历史意义。

(五) 人民性

人人皆知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实际上良法还是守法之前提。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与全民守法一脉相承,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是全民守法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民性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来看, 要提高善治水平和守法意识, 就要提高立法质量, 充分反映人民与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脉搏。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才能把党、人民和法治统一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变法治的强制性为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

(六) 改革性

改革具有两面性, 一是改革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同时改革又时常表现为对现有规范的一种突破。因此, 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 立法一定会不断适应改革需要, 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 尤其是执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引人注目, 如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试点改革,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决定》的改革性特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2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推动中国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从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全面”二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涵盖了党、国家、社会生活以及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了法治的“全覆盖”。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安排,至少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新意。

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提出了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多重意思。首先是道路、制度、理论的融合性: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者的融合贯通对应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其二是体系的完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了两个方面五个部分的体系: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意味着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要与国家法律体系协调发展;三是推进的一体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就意味着法治建设必须要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结构层次的均衡;四是努力方向的现代性: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要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依法治国要朝着现代法治的方向努力,进而通过法治化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强调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这些重大任务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立法工作和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突出强调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完善和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完善党的立法决策程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等等。

第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六点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要求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等。

第三,公正司法与提高司法公信力。在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司法权独立行使和科学配置的制度机制,例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人民参与等改革举措。

第四,培育法治文化与建设法治社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具体措施。在法治社会建设层面,强调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等。

第五,法治职业和人才队伍的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始终还是要靠具体的人来加以实施。全会指出了法治专门队伍的建设方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明确了“四个忠于”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制保障。

第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指出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可以预料,很快会有具体的举措出台。同时,还提出了党委依法决策、党组织监督、党内法规建设、将法治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等具体要求。而且,更有新意的是,将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和依法保障“一国两制” 和推进国家统一明确提了出来。

这些创新性制度机制和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法治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难点的针对性部署和安排,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

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

廖永安:从总体上看,四中全会公报就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体现了“新”、“实”、“全”三个特点。

首先,公报内容表述“新颖”。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等富含法哲学思想的表述,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份极富思辨的会议公报,更是一幅全新展开的法治蓝图。

其次,全会所明确的依法治国内容“实在”。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几项重大任务,不仅是纲领性的,而且都明确提出具体措施。比如,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都把法治任务落在了实处。

最后,全会明确的依法治国六项重大任务内容“全面”。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党对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整体把握。

薛刚凌:十八届四中全会尤其强调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标志着我国的依法治国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过去的法治建设主要是各部分孤立地推进,把重视系统性提上日程是第一次。这样的推进具有一定必要性,因为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我们处在转型期,只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伦理走向理性,顺应时代需求,才能加速转型,缩短发展的瓶颈期。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3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对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政策的深化预期进一步升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和农垦改革文件起草工作的推进铺垫之下,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预期提升,已经成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热点之一。

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企业将受益。具体来看,农资、农具生产及服务类公司将获得很明显的利好。对拥有大量农地的公司而言,意味着巨量的土地资源可以通过出让、抵押、租赁等方式融得资金,可以获取土地的增值收益。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司法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

可以从两条线来挖掘这一确定性大主题的机会:1.司法环节的侦查、监控、舆情监测、取证和审判诉讼等;2.执法环节的测谎、监狱管理和武装设备等。例如立法环节的管理系统,司法环节的信息处理和执法工具,执法环节的证据处理和执法工具等,与这些行业有关的公司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军工改革

近期中央层面对科研体制改革和军事创新的重视度上升,多个部门对军工集团的科研院所改革进行密集调研,加上兵器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的积极表态,军工板块近期热度再起。

此外,还有包括军品定价机制的改革、航空发动机专项及近期发改委、财政部计划的北斗导航重大专项、通用航空领域的政策出台等催化剂。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军工行业改制提速和战略安全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军工行业正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投融资市场呼吁法律监管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的部署,尽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却也与经济改革和投融资事业息息相关。

对于目前的投融资市场而言,现在资本市场缺乏对于法律的信仰和敬畏,要激活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必须先激活其投资功能,而要激活投资功能,必须弘扬法治文化,激发全市场对于法治的信仰和敬畏。内幕交易、卷款跑路、利用法律漏洞、置法律于不顾,实际上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包袱。资本市场应当是法治释放改革红利的第一块试验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篇4

全会提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解读:

此次公报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

此次全会公报反映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过去我们强调,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而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购物狂欢节印证三中全会对市场定位

日本和印度没有像中国这样的购物狂欢节呢?这好像很有中国的国情, 这完全是由民间自己自发推动产生的, 这正好应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市场是决定性的因素。

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不矛盾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市场地位取得了新飞跃, 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不矛盾。

要点二公报: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全会提出, 创新社会治理, 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维护国家安全,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确保国家安全。

解读:

中国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最大的失误是在国际交往中以意识形态划分对立面, 导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有失偏差, 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有新思路;中国面临的战略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国需要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反恐战略规划

中国已有联合政府多部门打击恐怖的机制, 但这种机制主要起到预警和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作用, 而不是消灭其滋生的土壤。中国十分需要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来对如何协调各部门从根源上消灭恐怖主义做出长期的战略规划。

国家安全委员会巩固高层对军队领导权

中共很多表态明确指出,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所以这点并不会变化。但长时间这可以带来中国决策机制的更进一步制度化, 在一定程度上讲, 也是巩固习近平主席的权力, 同时有各部门来参加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增加了透明度。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跟国际接轨的做法

习近平等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之后, 一直强调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将更有利于部门间的相互协调, 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这也是跟国际接轨的做法, 一般大国都有这样的机构, 比如美国等。

要点三公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

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设置意义重大

这次公报提出特别设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过去在改革开放后成立了一个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 当时是最高领导总书记挂帅, 在80年代90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领导小组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超越利益格局

作为高层改革领导机构, 怎样超越现有的利益格局, 怎样驾驭现在大的格局, 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什么一些改革措施推出之后受到阻碍, 就是因为不得不顾及现有利益格局, 特别是垄断性行业, 未来仍是任重而道远。

深化改革小组料比发改委“高端”

全面深化改革机构跟现存的中国, 比方说政府发改委, 应该是不同的。它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端的, 我注意到它的使命有四个方面, 就是设计、协调、落实、推进。它有政策设计的一面, 但是同时也有督导的一面。

要点四公报: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全会提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解读: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与财税体制不合理有关

地方政府如此依赖土地财政, 地方债务这么高, 都与财税体制本身不合理有关, 这么多年来没有比较大的调整。一方面, 主要和地方不匹配, 常规性转移太少, 专项转移太多, 所以所有问题都聚焦到财税本身。

减税是最有效的促进民间经济成长的方式

我认为财税体制改革还需要着眼于整体的、长期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促进民间经济的成长。实际上, 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 你要实行财政政策的时候怎么办?政府扩大支出很重要一条是减税。

公报“三大亮点”为财税改革确定了新基调

公报为下一阶段中国的财税改革确定了新的基调和战略目标。特别是将公共财政的三大制度——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制度体系的改善与成型, 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结合起来。

要点五:公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全会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解读:

建设用地一体化将促户籍改革

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的过程, 就是瓦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这一举措必将影响城乡户籍的改革, 这样, 两个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就会互相促进着解决。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明确时间表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着重重阻力, 要拆解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诸多“硬骨头”, 必须用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制定出台更加具体合理的改革措施和明确的时间表。

要点六公报: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全会提出, 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解读:

行政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头戏

这次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肯定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面推进国务院行政改革, 减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以此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我认为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政府要从对要素市场的过多控制中退出来

政府要从对市场, 实际上主要是要素市场的过多控制、干预当中要退出来, 要真正能够让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所以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所以是核心问题, 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尤其是涉及到宏观调控的改进。

要点七公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 建设法治中国, 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解读:

重新树立宪法权威对中国长治久安有战略意义

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 这个社会是要出大问题的, 文化革命中就是这样爆发出来的, 把法治全部破坏了。三中全会重新树立宪法权威, 强调司法公平公正, 强调司法审判相对独立, 我认为对中国长治久安有战略意义。

公报单独提司法改革高层已重点关注司法公正

公报把司法改革问题单独提出来, 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实现司法公正已经被高层重点关注, 此外, 强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把人权问题摆到桌面上, 研究解决、制定措施、实现保障, 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点八公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全会提出,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加强军事战略指导, 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解读:

三中全会提军队改革着眼于现代战争

全会明确提出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问题, 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体制编制改革、政策改革等等, 这些都很重要, 而且着眼于在现代战争这样一种条件下, 着眼于我们所达到的发展高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试题 篇5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B)A.教育和预测作用 B.引领和规范作用C.指引和教育作用 D.引领和强制作用 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A)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A),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A.法律顾问制度

B.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责任追究制度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C)。

A.计划经济 B.竞争经济 C.法治经济 D.泡沫经济 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D)

A.人民当家作主B.依法治国C.法治与德治相结合D.党的领导 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D)

A.司法公正 B.司法独立 C.建立法治政府 D.依宪治国 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A)

A.依宪执政B.依宪治国C.建立法治政府 D.以人为本 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C)。

A.民主 B.自由 C.公正 D.人权 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A)

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科学立法

C.依宪执政 D.司法公正

1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实现(B)。A.民主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民主立法、严格执法、透明司法、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透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的关键是(A)A.提高立法质量 B.恪守以民为本.C.立法为民理念 D.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1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A)

A.实施 B.规 范 C.教育 D.惩罚

1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B)

A.科学执政 B.依宪执政

C.民主执政 D.公平执政 1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A)。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公正法治 D.诚信友爱

1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A)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A.审判 B.司法 C.执法 D.守法 1 1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A.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B.党对军队指导 C.拥军爱民 D.为人民服务:

17.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B)。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C)。

A.建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1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B)。

A.法治理论 B.党内法规体系 C.国家治理体系 D.法律服务体系 22.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B)。

A.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社会主义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求

C.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D.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3.(D)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2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或机制不包括(B)。

A.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B.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理性审查机制

C.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D.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2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C)。A.不正当的好处 B.财物和性服务C.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D.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产性利益

2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对此表述错误的是(C)。A.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B.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一律废止 D.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 27.(D)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A.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B.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C.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D.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2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要把(B)摆在首位。A.业务工作能力 B.思想政治建设C.职业道德培养 D.法律监督能力 29.(A)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A.依法执政 B.科学立法 C.依法行政 D.公正司法

30.(D)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A.宪法 B.法律 C.党章 D.党内法规

3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C)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A.党的能力建设状况 B.民生改善状况 C.法治建设成效 D.政令落实情况

32.(D)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A.履职尽责 B.执法必严 C.加强绩效管理 D.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33.(B)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A.党和国家的关系 B.党和法治的关系C.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D.立法与执法的关系

34.(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A.党的领导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C.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6.(D)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A.完善立法体制 B.实行专门立法 C.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D.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多选题

1、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ABCD),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A统筹社会力量、B平衡社会利益、C调节社会关系、D规范社会行为

2、实现(ABCDE),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A经济发展、B政治清明、C文化昌盛、D社会公正、E生态良好

3、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ABCDE)。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ABCDE)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A公众参与、B专家论证、C风险评估、D合法性审查、E集体讨论决定

5、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ABCDE)。

A决策公开、B执行公开、C管理公开、D服务公开、E结果公开

6、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ABCD),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A社会矛盾预警机制、B利益表达机制、C协商沟通机制、D救济救助机制

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说是(ABCD)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8.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ABCD)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C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D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包括(ABCD)。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B.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下列对“三统一”表述正确的是(ACD)。A.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B.把发扬人民民主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C.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D.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11.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ABCD)。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ABC)。A.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B.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C.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D.完善以法治实施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措施有(ABCD)。A.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 B.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C.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D.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ABCD)。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健全依法决策机制C.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D.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ABD)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A.公众参与、专家论证 B.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C.先调查研究、后评估 D.集体讨论决定

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措施有(ABD)。A.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B.优化司法职权配置C.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审理法律适用问题 D.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采取的措施有(ABCD)。A.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B.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C.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D.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ABCD)。A.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B.坚持党的领导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ABC)。A.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B.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

2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ABCD),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1、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说是(ABCD)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ABC)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依宪治国

2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ABC)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法治国家 B.法治政府 C.法治社会 D.法治机关

24.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ABC)A依法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法行政 D依法治理 25.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特征是(ABCD)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6.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ABCD)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C.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7.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AB)。A.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B.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C.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D.开展普法下乡活动

28.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除了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还要形成(ABCD)A.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B.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C.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D.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9、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ABCD)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B.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C.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D.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30、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AC);A.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B.党的领导就是社会主义法治 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D.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党的领导

31.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除了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还要(ABCD)A.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B.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C.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D.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要(ABCD)A.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B.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C.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D.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3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此要(ABD)A.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B.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C.借鉴和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D.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34.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ABCD)A.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B.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治理共同推进 C.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D.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

3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ABD)A.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B.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尽快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D.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3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既(ABC),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A.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B.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C.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D.以道德制约法律,以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

37.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ABCD)。A.及时性 B.系统性 C.针对性 D.有效性。

38.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BC)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A.制度化 B.规范化 C.程序化 D.专业化

39.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ABCD),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0.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ABCD)。A.自我管理 B.自我服务 C.自我教育 D.自我监督 41.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ABC)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A.不敢腐 B.不能腐 C.不想腐 D.不易腐

4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ABC)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A.网络信息服务B.网络安全保护C.网络社会管理D.网络资源管理 43.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ABCD)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和谐发展

44.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ABCD)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A.减少层次 B.整合队伍 C.提高效率 D.加强管理

45.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ABCD),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A.侦查权 B.检察权 C.审判权 D.执行权 46.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AB)或作出(CD)等处分。A.调离 B.辞退 C.免职 D.降级 47.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严格司法。坚持(ABCD)、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A.以事实为根据 B.以法律为准绳C.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D.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

48.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ABC)。A.忠实崇尚者B.自觉遵守者C.坚定捍卫者D.执着追随者

49.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ABCD),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A.系统治理 B.依法治理 C.综合治理 D.源头治理

50.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ABC),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A.正规化 B.专业化 C.职业化 D.规范化

51.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ABC)。A.以言代法 B.以权压法 C.徇私枉法 D.知法犯法

52.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ABCD)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A.深化改革 B.推动发展 C.化解矛盾 D.维护稳定 53.全会指出,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ABCD),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A.形式主义 B.官僚主义 C.享乐主义 D.奢靡之风

5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ABC).A.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 B.法治为民的意识 C.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D.服务群众意识

三、判断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效率这个关键。(错)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不公开为常态、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对)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省市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错)

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负众望 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我国的改革将在今后7年内全面深化,有望在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0年前,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那是一个根据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制定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

根据这个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财税体制、银行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

其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进一步界定国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期确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正是根据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设计和行动纲领进行的全面改革,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

我们可以把在上一轮改革中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叫做1.0版的市场经济。这个初级版的市场经济,还带有许多命令经济旧体制的遗产,主要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了太大的作用,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

21世纪初期以来,在政府职能转变、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的问题上出现了停顿,国有企业在若干重要行业中加强了绝对控制和较强控制的垄断地位,导致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举步维艰,以致由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货币超发、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愈演愈烈。另一个问题是腐败。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强化,使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到加强,以致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加剧了贫富悬殊和官民矛盾。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矛盾发展的情况表明,我们亟须通过全面改革克服现有体制的弊病,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的升级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负众望。它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将要建立的2.0版的市场,是一个消除了条块分割、向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市场,一个消除了垄断和行政干预、在规则(法治)基础上实现有序竞争的市场。

而要在我国建立起这样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多方面巨大的改革努力:

必须明晰市场体系的产权制度基础,并使不同所有制产权主体能够得到平等保护。例如,目前土地产权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即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限制,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及时改进;为把整个市场体系建立起来,不但要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还要实现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这样,才能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通过交换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的地方;按照“市场能办到放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的原则,划分政府的职能边界,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和改善审批办法;完善反垄断立法,严格执法,消除目前广泛存在的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建设法治国家,确保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司法公正,确保检察官和法官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实行“法无明文禁止即可进入”的原则和“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简化工商登记手续,亲商利民;改进市场监管办法,实行“宽进严管”的方针,由事前监管为主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为主,由实质性审批转向合规性监管。

我们现在所处状况形势逼人,不改革就像邓小平1992年说的只有“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现在三中全会确立了2020年的宏伟目标,也作出了改革推进步骤的总体部署。各级主管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保证改革措施能够贯彻下去。

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将要进行的规模巨大和极其深刻的革命,必然会遇到来自陈旧的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保证改革真正能够推向前进。

(据《新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篇7

文章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了诸多涉及“三农”的内容, 如“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就是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赋予农民更多权利。不仅要赋予在农村进行生产的农民更多权利, 同时也要赋予已经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更多权利。

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是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课题。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又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二元结构问题, 其特殊性在于, 中国不但存在着二元的经济结构, 而且存在着特殊维系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城乡二元体制曾经为中国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大幅降低了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成本。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社会对农民权利和农业剩余的剥夺日趋严重, 农民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获得的制度红利逐渐被消耗殆尽。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不但阻碍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阻碍了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从而阻碍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的根源。

文章认为:要想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关键。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明确提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但是在《决定》中提到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等都是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回应。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城镇化, 也就是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过程中, 要注重城市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 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提供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同时, 也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赋予农民更多的基本权益。这隐含着农民通过土地确权、同地同价等制度, 实现同地同“权”, 获得土地收益, 从而公平地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这样, 进城农民能够公平地享受城镇化的成果, 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获得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务农收入的空间。

文章说:农民更多权利的获得同样依赖于良好的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城镇化的进程也同样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 前者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而后者是由市场诱导的自发型的诱发性制度变迁。新型城镇化应该强调尊重市场, 尊重农民的产权和自由交易权, 强调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能人为造城。而政府更多的是在城镇规划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生态思想内涵初探 篇8

1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

1.1 人类共同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0世纪后期,人类工业化文明成果越来越多,人类也越来越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裂痕。在《寂静的春天》中,崇尚田园主义的蕾切尔·卡逊指出:“人类处于成败十字路口的关键。”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致辞时说的一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牢记这个万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人类共同体概念,这个地球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国际社会要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作为这个系统内的寄生生物,城市是这个系统内的寄生者,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这个系统内部的“平衡”,这与康芒纳的“有机整体”概念所见略同,以人为本是技术生态化的核心理念,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是技术进步应该遵循的原则。

任何企图滥用技术,以碧水蓝天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共生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卡逊认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北京举办亚太经济论坛时的蓝天白云,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因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我们强调“共生”而非“人类中心”,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重要,以至于共生这个和谐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前提。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低速增长已经被中国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无论是高速发展经济还是保持经济中低速增长,其深远意义都是为了“让各国人民共享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1.2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曾多次论述“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我党推行三严三实教育就是要告诉人民政治上的雾霾一定会清除。但这里更主要指生态环境方面,这“两座山”之间有矛盾,这几个关联词之间的递进关系,生动地为我们展示出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能够实现代内代际的平衡才是良策,而且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大资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时变成现实,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任重而道远。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年底视察江苏时所强调的经济和生态文明同时上台阶一样,“不能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恶化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1.3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五中全会报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作出的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概括,这个理念为了把我国经济建设的质量推向中高端水平,推动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我们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环保的地位空前提高,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绿色”列入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将这个目标进一步指向“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永续发展”。早在2012年底,习近平考察广东时就说过“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2 新时期党的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初探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这个思想,创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他明确指出实现生态文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产生的这种新的生态文明观,这种“人类共同体”的概念,既是一种包含人的维度,又包含了自然维度的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为在哲学上衍生出生态美学站稳了脚,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科学技术依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的利器。但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的确是一个污染极为严重的国家,正如卡逊提出的一样,人类活动和社会生产等“如果处于非理性的、不清醒的、无远见的状态”,不能把人作为自然的一个因子与大自然共生的话,那么人类对自然的危害将通过生物链循环返还到人类自身,比如人工合成的生物药剂等,一旦进入生态循环中,将永远无法清除干净,最终进入生命体内,人类也将自食恶果。所以,正确利用科学技术,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与环境共赢之路才是我们今后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从早期的发展社会生产就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二者中的辩证关系,尤其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取舍”的著名论断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二者具有一致性。这个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含义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结合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禁显示出我党对西方“生态技术观”的融会贯通与创新发展,党和政府采取的自觉的、有效的政治行动来重建自然,发展我们国家的生产。

康芒纳认为我们之所以陷入环境危机之中,是因为:“我们借以使用生态圈来生产财富的手段毁灭了生态圈本身。当前的生态体系是自我毁灭性的,当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自杀性的。”他分析了现代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导致环境污染的几个因素,特别是对技术的效用作了重点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因此也得出一个结论:“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所以,改造现有技术,采用生态技术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3 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经历了浴火重生后,在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以极大的勇气和胆量,以足够的气势和魄力,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带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为中国社会发展孜孜不倦,发愤图强,国际上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中国力量,无论是经济、政治或者外交上,国际期待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发展正面临突出矛盾和挑战,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汲取、发展和创新前人的优秀成果,从生态文明视角入手,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国家能够掌握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命脉,越来越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即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坎坷和艰难,相信天将降大任,都能在前人的指引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教师:陈蔚)

参考文献

[1]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刘希刚,王永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5]黄勤,曾元.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9

本刊讯11月3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举行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同志主持, 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在家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学习。

与会同志全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并开展了交流讨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指出,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正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了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必须要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就《决定》的起草背景、过程、主要内容、需要说明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自觉做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要坚持好、实现好党的领导。《决定》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深入学习掌握《决定》要求, 既要全面理解, 又要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 贯彻落实推进依法行政的改革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 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在工作中、生活中带头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与会同志纷纷发言,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生活经历, 谈了认识和体会。会议气氛热烈, 发言踊跃,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10

本刊讯1月1 4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50余人观看学习了“工信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的视频录像。内容是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甘藏春主讲的专题报告。

报告中, 甘藏春系统介绍了法治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体思路、根本出发点、检验标准和推进力量, 对如何在法治建设中彰显公平正义, 如何更好保障人权, 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辩证分析, 就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应着力抓好的重点任务进行了解读。

专题报告内容广征博引、深入浅出, 既有理论高度, 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重要性的理解和把握, 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帮助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11

关键词:十八届四中全会理念;依法治国;警校生;法律素养;提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完善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下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进程、加强警校生的法律素养,是当前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下,警校教学改革全面深入,警校生的法律素养有所提高,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警校生法律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备的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警校学生虽然能够明确的讲出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但如果问其法律的相关问题,却无法给予相应的法律解决依据,这就充分说明当前的警校生法律知识贫瘠。加上当前警校相关的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致使学生缺乏重视,与此同时,当前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笼统,学生无法汲取有效的法律知识。

(二)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警校学生由于缺乏必备的法律知识,致使其法律观念意识差。虽然警校学生具备一些法律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用以约束自身的行为[1]。很多时候警校学生的言行举止过于直接,喜欢以拳头解决问题,这种错误的讨公道行为,就已经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如果稍加不当,便会触犯法律。警校学生时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即使校方会对此给予记过等处罚,但由于学生法律意识过于淡薄,不仅无法正确的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经常在法律的边缘徘徊,值得担忧。

(三)违法现象时常发生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本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典范,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的法制教育不够深入,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都相对较弱,加上当前社会不良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问题,进而犯罪率攀升。很多警校学生认为要经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都是无法私了的问题,在亲情、友情面前,法律应退居其次,要是真出现被朋友亲人骗的事情时,如不太严重或是在自身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就不会经过法律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怕伤和气、伤感情;认为在当下的社会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钱有权之人。在这些错误意识的长期诱导下,致使警校学生时常忽略法律的约束,践踏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警校生法律素养提升的途径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当前警校生的法律素养,就需要社会、警校以及警校学生自身三面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社会应为警校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创造环境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对警校法制教育的重视,加大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当前,中央的法制频道就是针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情景再现,从而向全社会宣传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应拓宽法律宣传的渠道,进而使学生更广泛的接触到法律,潜移默化的提高其法律意识[2]。第二,积极配合警校的工作,为警校生提供更多的司法实践机会,使其切身实际的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第三,警校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并不是单纯的通过传统的教育就可以达到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社会应从宏观上为警校生创造环境,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予以清除,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从而进一步加强警校生的法律意识。

(二)警校应为警校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创造机会

首先,警校要高度重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警校生作为新时代执法的接班人,必须培养其优秀的品质,从而才能为其日后的公正执法奠定基础。其次,优化法制教育方面的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法律以有形之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要全面提升法制教育授课教师的法律素养,为人师表,必须要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这就需要不断的强化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从而将法制教育的课堂真正的变成学生知法、懂法的源泉。第三,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理念,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思想传达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将依法治教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提高警校学生的法律素养[3]。

(三)警校生应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付诸行动

首先,警校生要充分的利用当前社会以及高校为其所创造的机会,积极的参与到司法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的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自身法律运用的能力。其次,提高自身学习法律的意识,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内容。最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三思而后行”,在面对生活的矛盾以及社会的不公时,要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理智战胜冲动,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且向上的态度,在从容面对生活的过程中,和谐的生活氛围必将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以及道德标准,法律素质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升。可见,提高当前警校生的法律素质的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在于新世纪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理念、加强警校生法律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警校以及警校学生三面的共同努力,只有社会重视法律,并为警校以及警校学生营造出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才能促使警校重视法治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只有警校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才能自觉强化自身法律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蔚婵.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J].法学研究,2012,10(15):56-57

[2]卢以品.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J].兼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理论月刊,2010,12(05):17-18

[3]张晓燕.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10,8(16):136-137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12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幵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于续写改革幵放新篇章,幵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重大决定的精神,着力提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系统性部署的认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切实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中央关于扶贫幵发的决策部署上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系统迅速兴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上一篇:探究式物理教学下一篇:欣赏型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