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考题

2024-10-19

十八届四中全会考题(共10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考题 篇1

总体精神

召开时间

2016.10.24~27 起草组组成

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组长:习近平

副组长:刘云山、王岐山 研究的问题

三中:全面深化改革 四中:全面依法治国 五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中: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重要课题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个看齐

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三个坚决

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如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强化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全面从严治党要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如何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

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 2017年下半年

《准则》和《条例》特点

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准则》和《条例》起草原则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

《准则》和《条例》制定目的 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 三严

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 《准则》和《条例》的起草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是为了突出 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准则》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种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四个路线

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四个自我能力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四性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 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总开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断深化三大规律认识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五个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的主要抓手 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个创新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党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其是否能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的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四个服从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核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是要坚持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

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

部门和地方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部署,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开展

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纪律严明

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是政治纪律 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的具体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做老实人

对于坚持原则、敢说真话的同志,党组织要给予支持、鼓励和保护 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 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 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 四风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个深入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和深入实际 两个及时

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原则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和会议决定

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在研究工作时要做到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形成后要做到一抓到底

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党组织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一级党组织提出,但在上级或本级党组织改变决定以前,除执行决定会立即引起严重后果等紧急情况外,必须无条件执行已作出的决定

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按规定需向上级党委报备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研究问题时要把自己当成班子中平等的一员,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程序决策、按规矩办事,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正确对待少数人意见,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家长制

各级党委必须落实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坚决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或各自为政,坚决反对和防止以党委集体决策名义集体违规,坚决反对和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 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的民主原则和程序由党章党规确定

党的各级委员会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凝聚智慧和力量,做到三个决策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必须要做到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和规范程序

好干部“五项标准”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准则》规定,要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和公正使用干部

《准则》规定,选人用人必须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组织部门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制度办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

用人上的三个禁止

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行为,和坚决禁止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行为

《准则》规定,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四实 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和求实效 党的组织生活标准 经常、认真和严肃 三会一课

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课

“三会一课”要做到两个突出 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

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工作 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和明确整改方向

谈心是在哪些人员之间开展

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 坚持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督促党员进行党性分析的目的

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的观念和提高党性修养

民主评议中,对党性不强的党员,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劝其退党或除名

党强身治病、保持机体健康的锐利武器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内工作会议的报告,既要讲成绩和经验,又要讲问题和不足;既要注重解决问题,又要从问题中反思自身工作和领导责任 批评和自我批评原则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

党员、干部必须严于自我解剖,对发现的问题要做到深入剖析和认真整改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制度安排

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和滥权必追责

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四讲

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 新准则稿和1980年准则的关系 相互联系、一脉相承 《条例》

《条例》修订的目的

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条例》修订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章程》

《条例》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地位与作用

是党章有关要求的细化延伸,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顶层设计,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

《条例》共8章47条 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

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监督的目的

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内监督依据的基本原则 一是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二是党内监督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

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

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党内监督体系主要包括

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

哪些机构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 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要听取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监督中央政治局工作,部署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任务

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要以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或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反映 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定期同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谈话

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 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有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任职、兼职取酬的行为

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

在党内监督中,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 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

党内监督必须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监督哪些内容

政治立场、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执行党的决议,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责任担当、廉洁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领导班子成员发现班子主要负责人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其提出,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掌握领导干部的哪些情况

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内容

敢于正视、深刻剖析、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应当敢于指出,帮助改进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巡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巡视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尊崇党章、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党的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选人用人情况 民主生活会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在会上应当做什么

把群众反映、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组织监督

党内谈话制度的谈话种类 提醒谈话、诫勉谈话

发现领导干部有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及时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开展提醒谈话

发现领导干部有轻微违纪问题,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由其本人作出说明或者检讨,经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上级纪委和组织部门

严格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表现,既重政绩又重政德,重点考察哪些内容

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表现,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立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

考察考核中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当对班子成员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考核评语在同本人见面后应当载入干部档案 述责述廉重点

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执行廉洁纪律情况 述责述廉报告应当载入廉洁档案 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主要包括

及时报告个人及家庭重大情况,事先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者工作所在地等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党委(党组)发现领导干部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干部选拔任用、工程建设、执纪执法、司法活动等问题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律检查机关必须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决纠正和查处哪些行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

纪委派驻纪检组对派出机关负责,加强对被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其他领导干部的监督,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派出机关和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报告

派出机关应当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开展哪些工作

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派驻纪检组应当带着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定期向派出机关汇报工作,具体包括

至少每半年会同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专题研究1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派驻纪检组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必须严肃问责

派驻纪检组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必须严肃问责

认真处理信访举报,具体工作包括 做好问题线索分类处置,早发现早报告,对社会反映突出、群众评价较差的领导干部情况及时报告,对重要检举事项应当集体研究

定期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情况,具体工作包括

对信访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督促信访举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部门查找分析原因并认真整改

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党风廉洁意见回复”关,综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实事求是评价干部廉洁情况,要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接到对干部一般性违纪问题的反映,应当及时找本人核实,谈话提醒、约谈函询,让干部把问题讲清楚 接到对干部一般性违纪问题的反映,经谈话函询,没有发现问题,应当了结澄清

依规依纪进行执纪审查,重点审查哪三类情况 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

执纪审查应当查清违纪事实,让审查对象从哪几个方面检查剖析 从学习党章入手,从理想信念宗旨、党性原则、作风纪律等方面检查剖析自己

审理报告应当具备的特点 事实清楚、定性准确

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开除党籍的,严重失职失责被问责的,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恶劣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加强对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必须做到什么

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控机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受到严格约束

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哪些监督内容

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发现党的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问题线索,应当如何处理 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必要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并按照规定将问题线索移送相关纪律检查机关处理 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如何处理

先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再移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理

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立案查处涉及党的领导干部案件,应当向同级党委、纪委通报

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立案查处涉及党的领导干部案件,该干部所在党组织应当根据有关规定,中止其相关党员权利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是的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各级党组织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哪些机制

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

为促进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怎么做

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

为促进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新闻媒体应当怎么做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

党组织应当如实记录、集中管理党内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及时了解核实,作出相应处理;不属于本级办理范围的应当移送有权限的党组织处理 党组织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整改和保障

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整改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党组织,必要时可以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3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 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应当加强对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依照哪些规定进行处理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处理 党组织应当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鼓励和支持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

署真实姓名反映违纪事实的情况,党组织应当为检举控告者严格保密,并以适当方式向其反馈办理情况 党组织应当保障监督对象的申辩权、申诉权等相关权利

对以监督为名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的,应该依纪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党内监督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二是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三是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严格执行党章,漠视政治纪律、无视组织原则

十八届四中全会考题 篇2

一、目标清晰

《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明确了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法治建设总目标要建设的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建设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总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任务明确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在宪法的指导下, 更加注重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严格执法是政府的本质责任, 严格捋清政府清单,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不断深化执法改革;司法必须公正, 司法唯有公正, 才不至于毁坏法律;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属性所决定的, 只有法律至上, 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才能完成。

三、措施得力

《决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的监督和保障等各个方面, 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总体来看, 可以把《决定》的新特点概括为“六性”。

(一) 统一性

《决定》的精神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国梦目标相统一。法制建设总目标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布局。总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历史的启迪, 是现实的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同时,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的环境, 也需要法律的护航。所以, 《决定》的精神体现了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主题的相互协调。

《决定》的这个统一性特点不仅是行文上的前后一致, 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征, 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规律性的表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就是要继续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等等特征都表明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 可以说, 市场经济内在地呼唤着法治。同时也只有法治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维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避免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越位”“错位”的“管理”和冲击。因此, 可以说, 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 而离开市场经济之法也难称为“良法”。

(二) 继承性

《决定》继承了十五大等各次重大会议关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决议决定精神, 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而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连续性和可行性, 这是因为,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矛盾得到及时解决, 保证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双轮启动, 维护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从根本上保持法治建设的人民性, 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 辩证性

《决定》提出了“两个必须”, 即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关于党法的关系问题, 中外并无多大差距, 无论执政党是否表明, 法治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执政党意志的稳定的集中的表现, 随着一些国外执政党对“全民党”的直白, 以及我们党“三个代表”的提出, 实际上所反映的都是执政党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的努力和国家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因此, “两个必须”的表述是执政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命题, 是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的成果总结。

《决定》还提出了“两个要求”, 也就是依法执政, 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宪法是国家效力最高的根本大法, 而法律是一国治理的基本骨架, 所以, 依法治国当然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同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 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组织, 作为一个“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组织, 必然要求其成员及各级组织之间遵守严格的纪律。因此, 对于我党来说, 就不仅是依宪依法理政, 还需要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四) 至上性

《决定》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必须加强宪法实施,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宪法至上, 决定着宪法统领的整个法治体系的至上。

《决定》通篇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的高度尊崇, 把宪法置于其当处之地。《决定》在按照我国法治工作基本格局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任务时, 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进一步强化宪法的地位上, 既强调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 又重点强化了宪法实施, 即从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入手, 切实有效推进宪法的实施。为了在全社会建立宪法信仰、树立宪法权威,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以及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两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性规定等。这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当属首次, 具有历史意义。

(五) 人民性

人人皆知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实际上良法还是守法之前提。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与全民守法一脉相承,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是全民守法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民性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来看, 要提高善治水平和守法意识, 就要提高立法质量, 充分反映人民与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脉搏。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才能把党、人民和法治统一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变法治的强制性为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

(六) 改革性

改革具有两面性, 一是改革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同时改革又时常表现为对现有规范的一种突破。因此, 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 立法一定会不断适应改革需要, 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图解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篇3

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大原则

6大任务

1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0亮点

亮点1 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亮点2 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更多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亮点3 重大决策终身负责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亮点4 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亮点5 领导插手司法要记录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亮点6 法院检察院可跨行政区划设立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亮点7 错案要倒查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亮点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亮点9 律师可当法官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亮点10 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

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篇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5000年的历史上,我们不仅在经济、文化方面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在法制领域,亦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回首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时,我们不难在岁月的轨迹中发现,“法治衰落,必是国弱民穷,只有法治兴盛,才能国强民富,由此可见,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追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始终是中华儿女传承千年的主题,而坚持法治兴国也始终是无数仁人志士坚定不移的志向。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已经证明,法治是最好的社会治理形态。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只有真正实现法治,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只有坚持贯彻法治,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最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施工蓝图”,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树起了光明的法治航标,今后,法治之光必将照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法治的发展进程并不平衡。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也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一个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成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正是法律的神圣和法治的理想,成就了我们这个世界井然有序的生活。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律都已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最具权威的部分。

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新起点,它的召开,不仅令全世界瞩目,也预示着我国即将全面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它注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建设法治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梦奠定法治基石,不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就让我们万众一心,不论前面的道路有多么崎岖,只要我们秉持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途中的艰难险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要点 篇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要点

一个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法治国家 五个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个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两个坚持一个实现: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六个重大任务: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③、保证工作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⑥、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八个看点:

1、关于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①、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2、关于宪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3、关于法律实施——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兴文县建武中学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资料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机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4、关于监督——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①、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5、关于司法——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①、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②、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制度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6、关于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①、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7、关于司法队伍——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法官、检察官 ①、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②、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8、关于党的领导——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

①、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带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6

这次民主生活会我们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依法治国”。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这次会议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身体力行将党的政策方针践行到我们的生活中,让“中国梦”越来越近。

通过这次讨论会,我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首先要明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彰显这次会议的精神“依法治国”。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体现了法律及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次会议中,我关注到我们讨论了一个关于“我们请假应不应该找杨老师”的问题。我发现这其实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现象,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支部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领导团体应是层层向下的,而不应是领导者把这个团体里的无论大小事务全部包揽。所以关于“请假要不要找杨老师”就反映出我们支部制度不够完善且缺少执行力,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在我们支部的运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生态思想内涵初探 篇7

1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

1.1 人类共同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0世纪后期,人类工业化文明成果越来越多,人类也越来越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裂痕。在《寂静的春天》中,崇尚田园主义的蕾切尔·卡逊指出:“人类处于成败十字路口的关键。”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致辞时说的一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牢记这个万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人类共同体概念,这个地球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国际社会要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作为这个系统内的寄生生物,城市是这个系统内的寄生者,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这个系统内部的“平衡”,这与康芒纳的“有机整体”概念所见略同,以人为本是技术生态化的核心理念,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是技术进步应该遵循的原则。

任何企图滥用技术,以碧水蓝天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共生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卡逊认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北京举办亚太经济论坛时的蓝天白云,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因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我们强调“共生”而非“人类中心”,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重要,以至于共生这个和谐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前提。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低速增长已经被中国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无论是高速发展经济还是保持经济中低速增长,其深远意义都是为了“让各国人民共享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1.2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曾多次论述“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我党推行三严三实教育就是要告诉人民政治上的雾霾一定会清除。但这里更主要指生态环境方面,这“两座山”之间有矛盾,这几个关联词之间的递进关系,生动地为我们展示出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能够实现代内代际的平衡才是良策,而且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大资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时变成现实,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任重而道远。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年底视察江苏时所强调的经济和生态文明同时上台阶一样,“不能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恶化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1.3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五中全会报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作出的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概括,这个理念为了把我国经济建设的质量推向中高端水平,推动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我们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环保的地位空前提高,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绿色”列入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将这个目标进一步指向“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永续发展”。早在2012年底,习近平考察广东时就说过“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2 新时期党的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初探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这个思想,创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他明确指出实现生态文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产生的这种新的生态文明观,这种“人类共同体”的概念,既是一种包含人的维度,又包含了自然维度的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为在哲学上衍生出生态美学站稳了脚,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科学技术依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的利器。但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的确是一个污染极为严重的国家,正如卡逊提出的一样,人类活动和社会生产等“如果处于非理性的、不清醒的、无远见的状态”,不能把人作为自然的一个因子与大自然共生的话,那么人类对自然的危害将通过生物链循环返还到人类自身,比如人工合成的生物药剂等,一旦进入生态循环中,将永远无法清除干净,最终进入生命体内,人类也将自食恶果。所以,正确利用科学技术,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与环境共赢之路才是我们今后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从早期的发展社会生产就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二者中的辩证关系,尤其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取舍”的著名论断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二者具有一致性。这个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含义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结合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禁显示出我党对西方“生态技术观”的融会贯通与创新发展,党和政府采取的自觉的、有效的政治行动来重建自然,发展我们国家的生产。

康芒纳认为我们之所以陷入环境危机之中,是因为:“我们借以使用生态圈来生产财富的手段毁灭了生态圈本身。当前的生态体系是自我毁灭性的,当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自杀性的。”他分析了现代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导致环境污染的几个因素,特别是对技术的效用作了重点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因此也得出一个结论:“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所以,改造现有技术,采用生态技术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3 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经历了浴火重生后,在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以极大的勇气和胆量,以足够的气势和魄力,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带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为中国社会发展孜孜不倦,发愤图强,国际上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中国力量,无论是经济、政治或者外交上,国际期待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发展正面临突出矛盾和挑战,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汲取、发展和创新前人的优秀成果,从生态文明视角入手,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国家能够掌握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命脉,越来越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即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坎坷和艰难,相信天将降大任,都能在前人的指引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教师:陈蔚)

参考文献

[1]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陈望衡.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刘希刚,王永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5]黄勤,曾元.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篇8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为企业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解读:我们需要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一是改革的增长效应。在新一轮改革的起始阶段,尤其需要选择那些增长效应明显的改革举措。二是紧迫程度、配套条件和达成共识的程度。那些矛盾突出、不改将会形成严重制约甚至重大隐患的领域,应当放到优先位置。三是改革措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那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较高的改革,可适当推后,并在前期通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分散试验等方式做好准备工作。

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尚需时间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解读: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如果这两点达不到,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尽管明年还不是推开这方面改革最佳的一年,但至少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明确。

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区域银行,要对这个地方的企业家、企业状况了如指掌。

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从“出口创汇”转向“价值链升级”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解读:我们已经不缺外汇了,现在主要要通过开放实现价值链升级,过去都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现在要提高到高端。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9

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一系列的重大任务,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作了全面部署,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提出了新的改革举措和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原原本本、逐句逐条地学习四中全会文件,学习总书记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习总公司赵双连董事长在福建分公司和东北片区秋粮收购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与班子成员交流了学习心得,我们感觉很及时、很有必要,受益匪浅,触动很大。

国有国法,企有企规。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依法治国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各种主体都要按照法律来规范运作。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依法治国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自去年以来,总公司党组高瞻远瞩,完善体制设计、强化集团管控,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争取各项政策、奠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六项改革,顶层设计了事关中储粮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严治企,转型升级,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符合中储粮工作实际,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突出主业发展,解决了干部员工思想认识上的“往哪走、怎么走”的问题,上上下下逐渐形成共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我们认为总公司提出的从严治企的顶层设计与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方略是高度契合的,中储粮作为政策性企业,牢固树立依法治企、从严治企的理念更是尤为必要;赵双连董事长提出的“三条垂直

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二要建章立制,做到有规可依。要推进依法治企,首先按照须有法可依。要按照总公司、分公司顶层设计,做好“废改立”工作,定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基本做到有规可依。在修订完善过程中,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充分体现出中储粮的经营理念和实际管理要求,将“两个确保”、“五个做实”贯穿落实到制度当中,努力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绝不可做表面文章。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有益于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不可大而化之,含糊其辞。

三要严格执行,始终言出必行。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有了制度不执行,工作同样也搞不起来。“法律(制度)的效力在于言出必行”,制度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形成威慑,否则就是废话几句、废纸一张。在从严治企中,要真正体现“严”与“公”。要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坚决克服“老好人”思想,严格遵章守纪,树立担当意识,做到“摆正心态、放平位臵、敢抓敢管、勤于行动”。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赏罚分明,明确导向,树立正气,建立良好的秩序,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坚决贯彻“从严治企”的要求,对各类违规行为和现象,敢于碰硬、敢于追责,不搞“模棱两可”,不搞变通处理,努力形成严格管理、风险防控“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氛围。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汇总 篇10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

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会议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这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发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法治建设的进程彰显着政治文明的进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2011年,全国人大负责人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文明。在这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都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举措。例如,在政治法律观念方面,首次在党的决议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次明确了“依宪治国”等。在政治法律制度方面,首次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在政治法律行为方面,明确提出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等等。四中全会精神昭示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的政治方向,这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发展。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二: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顶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央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论断,意味着中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模式可以照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说。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步伐。

“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最大的差别,就是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的体系,而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全会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建设。

五个体系,五个抓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践行新方略、新部署、新要求,树立法治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徐汉明建议,法治建设的动力要实现由“计划型、强力推动型”向国家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三方合力推进转变;法治建设的主体要由单一的国家公共权力主体向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公民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转变;法治规范体系由单一“国家硬法”体系向“国家硬法”与社会组织自治规范、乡规民约、社会道德习俗等“软法”规范体系共治协调体系转变。

专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实践教训与经验的总结升华,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党率领亿万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相信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必将推动经济法治化、政治法治化、文化法治化、社会法治化、生态文明法治化,实现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的“中国梦”。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出宏伟蓝图,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突出亮点集中体现为:

一、目标定位创新:对法治战略目标确定可谓高瞻远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实现了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根本转变,着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二是从分散到整合的转变,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落脚点,实现了从分散、多层次推进法治向顶层设计并统一到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飞跃转变。

二、制度系统创新:提出了由五个体系集成的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融合、连为一体,构成一个法治总系统,无论是建党、建国以来,还是在中国法制史上,都是首次提出,旨在为未来构建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上一篇: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下一篇:写班级同学的作文:六3班的好小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