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数学(精选12篇)
快乐的数学 篇1
一、“快乐学数学”的内涵诠释
快乐是什么?有人说, 快乐是“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有人说, 快乐是知足常乐;有人说, 快乐就是付出以后得到应有的回报;也有人说, 快乐就是无私地奉献。曾经在网上看到的这样的解读:“最快乐的人是有着最有趣的思想的人。”因为思考, 所以快乐, 快乐蕴藏在思考的过程之中;因为具有有趣的思想, 所以快乐, 快乐体现在有趣的思想之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样的解读于数学教学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1.让学生有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2.让学生有思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要达到“不教”的境界,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激活与唤醒,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点拨, 重视直观的教学手段的应用, 学生是有可能在抽象的层面认识和把握数学的, 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都知道, 通常人们对于不怎么费力即可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太看重, 也并不珍惜。所以也正因为数学学习的适度挑战性, 反而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深层乐趣。
3.让学生有发展。快乐学数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只有学生获得了发展, 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如果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发展, 其必然经历一个抽象和具体的辩证转化过程, 这正如数学的发展那样, 新的抽象的认识被琢磨得直观透彻了, 变得具体了, 认识也就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了。因此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了, 当然就是快乐的。
二、“快乐学数学”的实践建构
快乐学数学就是一种用愉快的学习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感的学习方式。促成儿童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实现自我。从而领悟到数学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盎然的情趣, 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 激发兴趣, 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数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 如创设有趣的情境, 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组织有趣的学习方式等。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很大的关系。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中, 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 猪八戒得到一个西瓜, 他想到师徒四人, 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他吃了其中的一块, 猪八戒又馋了, 又偷吃了这样的一块, 由于吃得不过瘾, 于是他接着吃了第三块和第四块, 全部吃掉了。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分数?运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滑稽的人物, 诙谐的解说, 成功地营造出了乐学氛围, 让学生愿意在故事中寻找分数, 即能巧妙地进行复习铺垫, 又能引出了今天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指向数学活动的本质,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经历过程,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过程的经历者、思想的体验者。思想的内化、素养的提升经历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认识直线”时, 设计了拉毛线团的活动。第一次拉:这有两团毛线, 中间一条是什么线?你能把它变成直的线吗;第二次拉:现在这两团毛线分别向两端拉, 中间这条直的线跟刚才的比, 怎么样?第三次拉:如果这两团毛线继续向两端拉, 想一想, 中间这条直的线就会怎么样?第一次拉, 体会变曲为直;第二次拉, 体会中间直的线可以向两端延长;第三次拉, 体会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样子, 极限的思想仿佛一下子就在三年级孩子的思想中生动起来了。
快乐学数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快乐、体验思想、放飞心灵, 做一个快乐的数学思想者。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 有思想的, 富有灵性的,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流淌, 思想在心灵绽放。
摘要:审视当下课堂, 过分关注数学知识的积累、应试能力的培育, 渐渐消退了它的独特魅力, 为此提出了快乐学数学的理念,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兴趣、有思考、有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不但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价值, 还能分享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数学教学,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于漪.心灵的对话——情感的聚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快乐的数学 篇2
上个星期的时候,数学老师尹老师说:“下个礼拜学校要举行数学节活动,大家每人带一到三个玩具,并准备一到两个题目。”我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激动。
今天下午,阳光明媚,大树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油油的树叶直发亮。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跟着尹老师来到操场上。此时,我们全班同学心里都乐开了花。
操场上人山人海,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玩具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操场上真热闹啊!数学节活动——首先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接着回答出玩具上题目的答案,然后当你得到“优”的时候,这个玩具就属于你的了。当我们拿到玩具排队的时候,都紧张地思考着题目的答案,直到尹老师在题目上盖了一个“优”,我的心里才开始欢呼雀跃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数学 篇3
一、以营造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地走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这样在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一开始就产生快乐的情感,久而久之一想起“数学”都能快乐。例如:教学“分一分”(1)时,我课前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硕大的桃树图和几个小猴子,桃树上面粘贴了许多的桃子,并引入了一个可爱的小猴子“花花”的形象贯穿始终,创设了“帮小猴花花解决难题”、“小猴们一起分桃子”和“闯三关”等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献智,从而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在思维的交流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开启了潜在的智慧,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再如教学9的口诀,先在大屏幕上打出10×10的正方形方格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喵!”一声猫叫,“这是什么声音?”伴随着学生的回答,一只可爱的小猫慢慢地走在方格上,每走一格就印下一朵“梅花”,一行只走9格,走完一行时问道:“不数,你知道有几朵吗?”在前面直观清晰的观察基础上,学生印象深刻,纷纷跃跃欲试。使原本枯燥的口诀教学趣味盎然,甚至课后学生还在相互回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1)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自选策略,张扬个性要求彻底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构知识。例如教学经过时间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几小时?”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在探索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用好书上的图片。在这样一种探索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尝试着运用各具个性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的是看钟面数一数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时针走了10个大格,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是画线段图,每过1小时画一段,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共画了1 0段,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有的先算晚上8时到深夜1 2时经过了4小时,从深夜1 2时到第一天早上6时经过了6小时,合起来是1 0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 0小时;还有的假设小星从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上午8时,共睡了1 2小时,实际上她只睡到早上6时,比假设的时间少2小时,所以小星睡了10小时。这些算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一种创造,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心理学家
加德纳曾指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方面占优势。通过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努力,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孩子们是喜欢这样的课堂的。
(2)关注学“动”的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通过拼、摆、折、画、量等探索活动建立形象,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叫学生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自己去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自主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教学“认识周长”时,设置了描边线、找一找、指一指周长,围一围探索周长,测一测、算一算周长等活动,获得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和实际体验。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作出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且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常常是有差异的,并且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经验的相互补充,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概念化。
三、在交流中分享快乐数学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开发。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有人用画“#”等图形作记录;有人用写数字记录;用人用打“”的方法记录;有人用画“、、”等各种符号记录。于是我就把不同的方法张贴在黑板上,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种记录方法的优缺点。有人先说画图形好,是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很清楚;马上就有人质疑:“如果统计的不是图形而是别的物体,也画图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有人提议:“写数字好,什么都能统计。”又有人补充到:“而且最后不用数看看最后的数字是几,就知道一共是几个?很简单!”马上又有人反对:“可是写数字各个数字都不一样,要反复想下一个该写几了?容易出错!”也许受前面的启发,有人说打“√”好!代表正确好看!而且写起来简单方便等等,就在学生之问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指正,相互学习,真理往往就在这看似毫无秩序的交流中得出的。而且学生们因为有人聆听自己的见解,有人和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互相介绍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着自信的快乐。
四、适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延伸快乐的情感
通过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在评价中,学生是被评价者,但是,被评价者不能被动的接受评价,而应主动的参与评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自评学习,是一种方法。数学日记可记录今天数学课的课题以及涉及的数学知识;记录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与还不明白的地方;记录所学内容能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简单举例;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自己是否满意等。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允许他们对教师或同学做出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合理恰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的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学习活动之余继续体验积极的情感。
快乐的数学 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并不长,也不太稳定,而学生常常只关注有趣的事情。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儿的年纪,游戏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高效率地将老师所要教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个大家一起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数字,A同学拿到了数字5,B同学拿到了数字2,老师可以说A同学和B同学加到一起变成了哪个同学?让同学们自己去找是谁拿到了数字7,这样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好奇兴奋的状态,加减法的运算也在无形中掌握了,对于教学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老师可以偶尔举行一些小竞赛来实现快乐教学
小学生普遍都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如果老师举办一些小竞赛准备一些小奖品的话,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氛围。老师可以时常举办一些小竞赛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例如:小学生初学乘除法的时候,入门的学习就是九九乘法表,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九九乘法表背诵大赛,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准确地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然后对准确背下来的学生给一些小奖品,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3+1=?4×5=?7+8=?”等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计算,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给出答案,从而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采取小竞赛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老师不能常用,因为这样会使一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将枯燥的课堂内容转化为故事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比较喜欢听故事的阶段,他们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往往没有多大兴趣,反而对故事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老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学的效率会高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高很多。例如:老师在讲授分数的时候,可以把枯燥的分数变换成小故事来讲给学生听,比如说小明有一个苹果,但是他有四个好朋友,小明想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好朋友,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是四分之一,如果小明自己也想吃这个苹果,把自己也算进去,五个人进行平分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会是五分之一;再如树上有十只小鸟高兴地聊着天,突然有一只小鸟说饿了,要去找点吃的,然后就飞走了,紧接着又有两只小鸟也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小鸟跟它们玩耍,请问这个过程中小鸟数量的变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爱听的故事或者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因为这些都是现实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有趣。
四、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实现学生互助,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思维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所以,老师讲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如果老师再讲下去,已经懂了的学生也就不愿意听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增进友谊,实现快乐学习。例如:老师在讲约分的概念时,有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理解那么快,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让那些已经掌握的学生去帮助还没有完全接受的学生,这样,已经会了的学生又加深了一遍记忆,还不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加深了理解,这种形式对于教学而言既能节省老师上课的精力,又能使学生之间增加友谊。
新的课程标准的环境下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创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那么老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学生想学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把知识吸收到脑子里,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但是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所有的学生,所以,具体针对哪些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去研究、去探索了。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定是进步的,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快乐。
参考文献
快乐的数学节作文 篇5
“玩转汉诺塔”是我的拿手戏。千万别小看汉诺塔,汉诺塔不是只有:“把所有的圈从A柱移到C柱&qut;就够了,还有“小的必须放在大的上面&qut;这一条,如果是刚刚玩的人,八阶的一定要做一天一夜!幸好我每天都在脑子里练一练,不然十几分钟我怎么能做的完八阶的汉诺塔?比赛时,我娴熟地把第一圈移到C柱上,再把第二圈移到B柱上……,当时,我生怕脑袋瓜子一下子“短路”了,所以做得十分认真。等过了大约十分钟之后,我正在把最后一盘拿出来时,只听有一个人叫了:“好了!”我当时大震,他的`速度这么快!我立马加速。最后,我以第二名的成绩胜出了,成了一等奖。我的感言是:不要认为你是最厉害的,比你厉害的大有人在!继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巧算24点”是我们最喜欢的,也是大家玩得最多的游戏。我们这几个去比赛的选手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挑选出来的,自然个个信心满满。比赛时,我十分镇定,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这些算式早就在我脑里轻车熟路了,不到五分钟我就做出了十三题,最后我以19道收关。出来时我打听了一下,我班其他参赛的同学都只有做16题,我想,我一定能夺得桂冠,心里不禁窃喜。
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数学;快乐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12-01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快乐课堂应该是学习目标准确、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气氛轻松热烈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的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著名教育家马特尔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位置上,想之所想,急之所急,乐之所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快乐的使者,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创设快乐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充满满足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在学习中不能体会到喜悦之情,使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就要创设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到数学知识的殿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天性好动、好玩、好奇,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他们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为此,创造学习数学的快乐情境是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动态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盘子里放了4个苹果,老师家来了4个客人,这时出现4个学生,他们一人拿了一个苹果,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苹果?”“一个苹果也没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吗?”由此引出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体验了轻松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营造快乐氛围
幽默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更能给人以启迪。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一句恰似玩笑的话,学生如梦初醒,当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课堂氛围,可以引人入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种诙谐、幽默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悦、舒畅,乐于学习,主动探究,真正把课堂当成学习的乐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学生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你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张床的长度是2( )”,有的学生说是2厘米。我并没有马上给予评价对或者错,而是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1厘米大约是大拇指指甲的宽。接着我跟学生开了个玩笑:“你的床是2厘米,也就是两个手指甲那么宽,今天晚上回家,就请你们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吧。(老师伸出两个手指)”这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及时改正:“老师,我错了,不是用厘米作单位,而应该用米作单位,是2米。我以后做完题目后要再仔细想一想,认真检查。”同学们都对他投来了赞赏的眼光。
如果我当时直接给予“错”的评价,而没有这样风趣地与学生开玩笑,我想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今后的练习中,他可能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风趣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才能全身心、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引入快乐游戏
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最佳方式。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并在游戏中吸取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一节课中有效注意往往只能保持十几分钟左右。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让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更长久的时间。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摸球的游戏。游戏一:出示一个盒子(里面全是白色的乒乓球),让学生猜,如果让你摸,你可能摸到什么色的球?刚开始一两次学生大多会猜错,但到了第三、第四次,学生以了经验,就能很快的猜出如果再摸,摸到的是白色的乒乓球。由此得到“一定”和“不可能”这两个词。游戏二:出示一个盒子告诉学生里面装有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的乒乓球,让学生猜如果让你摸,你可能摸到什么色的乒乓球?通过学生小组摸球,记录结果,得到“可能”这个词。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都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设计快乐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形式多们的游戏。这样的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感官一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追寻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7
一、把微笑带入课堂
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轻松的事情,我们教师的良好面部表情与情绪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是感染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教师亲切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能够给课堂奠定安详、愉快的基调。微笑是一名职业教师的需要,当我们推门走向教室的时候,就应该像演员走向舞台似的立刻进入角色,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把情绪带进教室,如果把不愉快传染给我们的学生,这节课必定会失败。因此,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教师就要带上甜美的微笑进入教室,让微笑感染学生,带给学生好心情,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才会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总是微笑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不把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学生也会在我的微笑中快乐起来。
二、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能够让我们的讲课变得诙谐、睿智、风趣,有助于我们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研究表明:学生上课注意力一般持续时间为15~25分钟,时间久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更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学习“认识人民币” 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同学们,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孩子们,如果你与钱交了朋友,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会来到你身边,你一定会感到特别高兴,是吗?今天它来了,你们迎接它们吧———”正是这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三、采用游戏教学法
大量事实证明:一节课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小学生好动活泼,他们的集中注意时间短,理解能力虽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他们不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示范讲解,学生也不一定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可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则会改变这一现象。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激发学生这种兴趣的方式是游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图形卡,我叫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随便摸出一张说出这个图形的名字,如果他说对了,我们给他鼓掌,如果说错了,我们就重新找一位同学上台抽取,好不好?”学生正是在游戏中产生了学习兴趣,进入了“乐学”之门。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他们的情感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努力给学生构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两位数相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等课时,我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是快乐的。
构建学生快乐的数学课堂 篇8
一、联旧引新, 让学生感受新知不陌生
认知心理学认为, 新知识好比一条船, 旧知识好比锚, 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 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停靠点”进行复习, 架起“认知桥梁”, 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 铸成新的网络.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难点是对除数中小数点的处理.某教师在课前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 (2) 商不变的性质. (3) 小数点移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结合0.56÷0.4提出问题: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是什么?学生积极动脑, 热烈讨论, 认为根据商不变性质, 可以把除数变成整数, 即0.56÷0.4=5.6÷4.这样联系旧知, 引出新知, 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 不会感到生硬.
二、引导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要善于将高度浓缩的抽象的知识“稀释”, 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数学结论的抽象、概括过程, 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和“乐趣”, 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方法, 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 某教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较大的图形的面积大小.学生用眼观察, 很快就比较出了结果.接着, 教师拿出面积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无法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探究.学生通过“剪拼”发现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教师拿出大小接近的两块小瓷砖让学生比较哪个面积大.瓷砖没办法剪.学生陷入了深思.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 画一画:学生量出长方形的瓷砖长4厘米、宽2厘米, 正方形的瓷砖边长3厘米.通过在长方形瓷砖上画8个格子, 在正方形瓷砖上画9个格子, 得出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师:“为什么说正方形瓷砖的面积大呢?”生:“因为正方形瓷砖可画的格子多.”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图形 (面积大的正方形里只有4个格, 面积小的长方形里有6个格) , 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呢?”生:“因为长方形里的格子比正方形里的格子小很多.”教师由此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概念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抽象的知识的一种手段.在这里, 教师将抽象的知识“稀释”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体验到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并感知面积单位的含义.
三、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
讨论交流,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 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 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情感.同时,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 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设计“旅游中的数学问题”这节课, 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南通狼山旅游的情境, 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了旅游的生活中.他们感受着狼山上的美丽风光、远看长江的满怀豪情.又自觉主动地经历了租车、买票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而这一过程, 我完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的.首先学生要解决的是租车问题, 我给出每辆大客车和每辆小客车的租金及人数, 学生合作设计租车方案, 从中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如最省钱, 空座位少.之后, 又由学生设计买票方案, 在买票上, 是买成人票、团体票还是买学生票, 这里学生出现了障碍, 我让学生再次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学生票和团体票结合来买的最佳方案, 就是把部分学生与不够团体人数的老师合在一起凑成团体来买团体票, 其余的学生都买学生票, 这样一种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那么, 整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旅游方案的设计中度过的, 课堂中, 学生的兴趣高涨, 积极性很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学用结合,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畅谈初中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9
一、两大误区
“快乐教育”的理念已深入许多中小学校, 也被许多老师所接受.怎样实施“快乐教育”, 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用快乐的心情来接受知识, 将“快乐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建立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许多教师正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遗憾的是, 很多教师虽想尽了各种办法,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仍然感觉力不从心, 障碍重重.究其原因, 是许多老师对“快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存在误区.
误区一:“快乐教育”只是学生的快乐
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快乐, 就能达到快乐教育的效果.但身心疲惫、神情忧郁的教师永远不会带给学生真正的快乐.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 他便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 他便学会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呢?我想, 他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行为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与载体, 是学生快乐的源泉.只有快乐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真正的快乐.所以, 作为教师, 先问问自己:“我快乐吗?”首先, 教师应把教书当做一种快乐的事业, 用真爱浇灌学生的心灵.每天, 当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 教师心里应充满快乐和期待, 而并非出于无奈.其次, 教师不应该对工作环境过多抱怨, 不应该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够优秀, 也不要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再次, 妥善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带有极强的群体性, 所以应与同事在教学中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 对同事的工作乐于提供帮助和支持.当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处处都能得到有效的配合, 那他怎么会不是快乐的教师呢?最后, 教师应在生活中享受职业以外的快乐.虽身为教师, 但业余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在教书之余, 可以静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从事自己喜爱的户外活动, 并将自己的心得用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
“快乐教育”不只是学生的快乐, 只有当快乐的教师感受着、传播着真正快乐的时候, 他与他的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最终形成“快乐教育”的共振.
误区二:片面地把“快乐教育”理解为课堂上让学生“愉快”、让学生“放松”地学习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游戏、活动, 在作业方面没有负担, 就是“快乐教育”了.于是, 学习中, 老师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繁多花样, 课堂上变得热热闹闹, 学生们似乎也非常快乐.我们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 不分课的类型、教学内容, 不论学习内容掌握如何, 把快乐教学演化成课堂的妙趣横生的学生表演、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 教师诸多的赞扬声, 学生快乐的呼叫声.这种形式表面上看固然很好, 但遗憾的是花哨太多.家庭作业呢, 布置得少, 受到学生的拥护.这难道是“快乐教育”?例如, 我曾经听过一节关于“圆的轴对称性”教学的公开课, 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关于“圆的轴对称性”的图片, 也让学生自主回答图形中的特点, 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非常开心, 但老师始终没有重视这节内容中的“垂径定理”原理的讲解, 只是一味地调动课堂气氛, 让学生快乐.课后学生的反馈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很好地利用那宝贵的45分钟.快乐教育的课堂, 改变的应该是老师陈旧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对学生学习要求、目标的降低.老师应该运用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应改变过去那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既巩固所学知识, 又提高综合能力的作业, 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或减少作业, 或是只追求作业形式的“花”而没有实际作用的作业.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两方面入手, 开展真正的“快乐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体现在引发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融洽畅达的沟通美;回味无穷的结尾美.“快乐教育”要想让学生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充满美的感受, 获得快乐, 就必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创设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 倡导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 引导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1.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因素,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思维活跃, 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 好动、爱玩的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而在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 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 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 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
(1) 针对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不妨使教学过程动态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只有静止的文字、图片、符号, 缺乏立体感和动感.因此, 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 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 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 借助模型、电脑软件等把这些静止的知识立体地、动态地呈现,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 针对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 不妨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教学环节
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的实践和交流活动将使数学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交流也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几何图形的剪拼问题, 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自主参与, 积极交流, 真正做到“玩中学”.
(3) 针对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不妨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已确定, 教学内容已明确的条件下, 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 并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都有一套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方法虽然成熟, 如果没有变化, 天长日久学生也容易厌倦, 所以教学中要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以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如在讲解无理数一节时, 可以从《无理数与谋杀案》的故事讲起, 相信一定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2.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根本,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快乐因素, 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教学大纲是开展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而钻研教科书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 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 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有明显的快乐教学因素.虽说现代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 浙教版教材中的“节前语”、“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人教版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图形的变换、实习作业等都为快乐教育提供了素材.但还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 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挖掘, 发现教材中的快乐因素.
(1) 生动处理枯燥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过于枯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 而对枯燥的数学问题的生动处理将有效地消除这一障碍.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尝试, 发现数学课上学生喜爱听其他学科的知识, 而在其他课上学生对数学知识很感兴趣, 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综合性问题并不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在讲纯数学问题时, 总是加入一点其他学科的元素, 还时不时地与学生一同探讨甚至向同学们请教相关的知识.例如讲解反比例函数时, 加入科学学科中有关压强的元素, 学生很感兴趣, 特别是许多学生想在数学老师这个“外行”面前露一手, 因此非常积极.不过, 处理这类问题时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始终坚持这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能改变教学的目标.
(2) 具体处理抽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过于抽象使得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深不可测, 由此知难而退.因此, 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 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 学生不仅感到好学, 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相关概念时, 学生对圆和圆面的区别难以理解, 这直接造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的混乱.当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先演示一个点 (圆心) , 再画出许多个到这个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 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而非一个面.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处理, 使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
(3) 多元化处理单一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一致认可, 既科学又合理, 但教材中的习题受其本身的局限, 形式比较单一.因此, 要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接受练习就必须对习题进行适当处理, 完成作业的形式适当改变.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总之这些习题的处理方法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恰当运用.除此之外, 在习题设置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增加题型, 如具有情景的趣味题、便于操作的游戏题、朗朗上口的歌谣题等.多元化地处理让学生感到一成不变的问题, 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4) 动态处理静态的数学问题
静态的数学问题中往往蕴涵着变幻无穷的数学知识和神奇的数学规律, 而学生却往往只能看见表面现象, 这是因为学生对静止的问题缺乏兴趣, 难以集中注意力, 当然也就不愿去主动思考.如果对静态的数学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 则更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 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 在圆锥的侧面积面积公式的教学中, 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意义难以理清, 对公式的推理过程不能接受, 进而对这节内容的学习毫无乐趣, 最后只求背下公式了事, 这完全违背了本节教材设计的初衷.所以这节课教师应尽量详尽地用手动或多媒体辅助展示立体侧面变化至平面图形的过程, 并让学生自主观察半径、母线等元素的变化情况.这一动态过程显然抓住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而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中职数学快乐教学的研究 篇10
一、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由于近几年中职生源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职校生源素质显著下降. 反映在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学习能力明显不足. 中职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 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 数学本身又非常枯燥无味, 中职生很少能主动学习数学, 甚至根本不想学数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将来就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中职数学快乐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思维性强, 逻辑推理严密, 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 它是很多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作为中职的数学教学, 既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教学要求, 也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 对于中职学生, 学数学的热情远低于学习专业课的热情, 由于数学底子很薄, 很多学生放弃了数学. 数学教师急需寻找方法, 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专业需求的数学教学课堂———快乐课堂,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通过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变革常规的课堂教学, 突出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扬起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动力.
三、中职数学快乐教学的途径
1. 从加入生活元素, 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对中职数学教学而言, 数学教学生活化, 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数列教学中, 我针对数控专业的班级设计的一个问题情景: 我校数控专业的学生李明打算毕业后自己创业, 准备买几台旧的数控车床和铣床. 经初步预算, 启动资金要20万元, 需要向银行贷款. 已知银行利息是按月计算, 且为复利. 月利率为5. 1‰, 贷款期限为10年, 选择每月等额还款方式. 李明每月要向银行还款多少元? 一共付给银行多少钱?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案例. 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容易接受,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培养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纯粹是学数学, 而且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深切懂得学数学是为了适应生活, 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对于中职的数学课, 如果多发掘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
2. 结合专业, 感悟数学实用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并服务于生活和生产. 教学中,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紧密结合, 驱动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 一举两得. 如幼师专业的数学应侧重于基础数学概念 ( 数、平面与空间、时间、方位) 、十以内的加减法. 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计算器使用和统计学. 金融专业要侧重于绘图和图像分析. 机械类专业, 应补充“立体几何”. 机电模具专业的专业课与立体几何紧密联系,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要, 也很有用, 但比较难, 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情景模拟. 如在讲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先做一个模型: 在一条木棒的四周垂直钉钉子, 再分析得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的概念, 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 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 如二进制等知识. 财会、金融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 应安排一年以上的数学课; 汽修、餐饮、旅游、机械等专业可缩短数学教学课时. 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数学教学目标, 学习必需的数学和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在专业活动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快乐
赞可夫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讲故事, 猜谜语, 做游戏等方式, 把枯燥的数字、符号, 抽象的概念、公式, 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 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比如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 我给他们创设了“国王对弈”的故事, 通过国王输棋兑现承诺, 引出需要求解设定好的64个国际象棋棋盘格上等比数列“1, 2, 4, …”前64项的和. 学生听后兴致盎然, 以后每次上课都让我讲一段故事给他们听.
又如在“等差数列”这节课中, 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例题: 福州白塔又名“定光多宝塔”, 矗立在于山之麓. 于唐天元年 ( 904年) 为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造. 白塔七层, 外敷白灰, 故名白塔. 白塔最顶层直径10米, 每层直径相差0. 5米, 问: 塔基直径多少?
4. 体验成功, 让数学学习充满快乐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和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 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学生思维受阻, 解题处在困难时, 教师给予适时点拨, 学生突然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 体会到数学解题的快乐, 从而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如“在等差数列{ an } 中, 已知a1 + a 3 + a 8 + a 10 = 20, 求S10 . ”在课堂实例中, 由于无法直接应用公式, 大多数学生一筹莫展, 只有部分学生选择“设数列{ an } 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然后把a1 + a 3 + a 8 + a 10 , S 10 转化成a1 , d”这种解法, 但计算对中职生来说还是有点繁琐, 最终也没能得到正确答案. 后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利用等差中项的概念很快求出, 即由a1 + a 10 = a 3 + a 8 , 得a1 + a 10 = 10, 求得S 10 = 50. 数学教学要从中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 选择或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能够表述的概念, 能够解决的例题、习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广泛地参与教学, 亲自实践, 让他们从学到会, 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快乐教学”,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斯宾塞主张“教育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卢棱视“快乐为教育的原则之一”. 在中职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欢愉的学习中增长知识, 在活泼轻松的情境中领略数学的无穷奥妙,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应寓趣于教, 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胡秋初.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研究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7) .
[2]郭春梅.中职数学如何服务于专业学科[J].南方论刊, 2010 (11) .
[3]李广全, 李尚志, 主编.数学 (上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王伟充.浅谈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 .
[5]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美)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课堂;数学的魅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人们普遍适用的技术。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课堂当做了知识的传输平台,在学生的思想里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乐趣。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地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真正让学生走进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将学生熟悉的环境引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创建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打折销售》时,为了不让课堂像以往那样枯燥,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创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境:某超市在国庆期间,对某种衣服的价格进行了这样的调整,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这种商场、超市打折销售的情境,在各大节假日期间都会出现,学生也是经常看到的。所以,在导入时,将这样一个学生都熟悉不过的情境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快乐进行数学的探索和应用。
二、借助小组自学,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自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进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了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授课时,我让每个小组动手前先进行假设,之后,通过动手制作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来判断自己的假设正确。若是正确,则该条件就是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展示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每节课都是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度过的,学生被动的学习使其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给学生建立展示自己的平台,逐步让学生找回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已知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这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在解答这道试题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展示给其他学生,并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把自己当做小老师,进而使学生逐步找回学习的信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将每一节数学课都打造成快乐的、轻松的课堂,最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龙先英.如何引导初中生快乐学习数学[J].读写算,2012(23).
快乐的数学 篇12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情景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 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说:“我家里有5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 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 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 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 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机动灵活,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去多思多想,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拓展, 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 教师要质疑, 要探究, 从细处着眼, 从点点滴滴的积累中, 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 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 “角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 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制成活动角, 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 学生很快发现图1比直角小, 叫锐角。图2比直角大比平角小, 叫钝角。图3是直角, 图4是平角, 学生很形象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使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 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掌握学生实际, 力求深浅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 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 学生张口就答, 不加思索;过深了, 使学生懒于思考, 知难而退。
例如, 四年级上册学习完乘法分配律这课以后, 在练习课上, 我出了这样几道开放性的题。
1.86×101 2.124×24-24×24
3.125×88 4.73×99+73
这几道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有的同学在冥思苦想, 有的同学若有所思, 似乎想到了什么。这时我适时提示, “我们学习简便算法就是为了计算简便, 但为了简便有时可以把题变一下。”经过我的提示, 有一个同学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兴地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 可以吧86×101变成86× (100+1) , 这样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 而且计算也简便。听了这个同学的话, 其他同学也高兴的说:“对呀, 对呀, 可以这么做。”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我问:那么其他的题会做吗?这时有好多只小手举起来, 生2说道:“虽然例题里的乘法分配律中是加法, 其实减法也是一样的, 所以:
124×24-24×24
= (124-24) ×24
=100×24
=2400
生3迫不及待地说道:“老师3题我知道。”
125×88
=125× (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生4也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来说4题。”
73×99+73
=73×99+73×1
=73× (99+1)
=73×100
=7300
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 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 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四、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创造、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
如我班一位女生, 虽然很聪明, 但学习不认真。上课不认真听课, 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我从课堂开始入手, 只要她注意力能集中一会儿, 就表扬她, 同时上课多提问, 如果回答正确, 就给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作业中也是一样, 只要她能按时完成作业, 就表扬鼓励她, 如果写的认真还能做的正确, 就在作业本上画朵花或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慢慢地, 她也喜欢上了数学, 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 作业也积极的完成, 成绩也慢慢的提高了。
总之,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从生活经验入手, 通过多种形式,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 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快乐教学中, 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而且能获得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立体情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改革, 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变得更加自由、灵活, 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 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
【快乐的数学】推荐阅读:
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07-19
创造快乐的数学课堂05-20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11-13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12-27
小班数学:快乐的朋友08-24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05-14
数学课堂的快乐与高效12-15
课堂中的快乐数学之旅05-27
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08-25
用数学的方式祝老师节日快乐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