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快乐数学课堂

2024-07-24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共12篇)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 篇1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以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去。

一、营造情境,感染学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不应伴随任何心理负担的。学生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环境的熏陶。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的场所,只有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应通过和蔼的态度,有感召力、鼓动性的语言,亲切的眼光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喜欢教师而热爱数学学习。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引出知识的背景上,人为地创造一种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气氛,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创设各种数学情景,让学生因趣生智,因奇生智,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嘴巴和大脑,鼓励质疑问难,鼓励独到见解,鼓励与众不同,鼓励标新立异,鼓励超越自我;新知识让学生发现,思想方法让学生归纳,问题让学生探究,合作伙伴让学生选择;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总结规律、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让学生的各种观点在争论中碰撞比较,在讨论中澄清。

二、提供材料,鼓舞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生成。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数学应用的例子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数学材料,创设数学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教”的学习空间,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教师应通过较多地向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思维材料,提出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流向,使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由学生构建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思考、体验领悟和加工制作,通过学生“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主动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揭示抽象概念、命题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受生动的数学,使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思考者,认为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的聚集,学习数学是在做有意义的探索,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通过全体感官参与学习,独立地、数学地思考。

三、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都希望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成功时的兴奋、喜悦,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创新的加速器,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跳一跳”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

设计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而且对同一学习内容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设计适当的“困难性”题目,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不断激发思考的兴趣,挑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而得到答案,品尝到攻克难题的艰辛,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借助媒体,吸引学生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及平移、对折和旋转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学生操作,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唤起情感活动,并按个人需要进行进度调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等矛盾,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并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如在教学函数图象时,可编制程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由图形经过相位、周期、振幅等动态变化得到图象的整个过程,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同时要适当地和一贯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题方法、模拟知识形成过程、探讨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工作的经验。

教师应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领会、把握数学,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智力、陶冶情操,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 篇2

(常德外国语学校,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教学水平进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及方法,创造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以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将简要分析,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小学;课堂;数学;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教师应该把实施快乐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创造快乐数学课堂呢?是啊,今天有好多孩子和家长为学习而苦恼啊!反思十几年的教书经历我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学习知识,而是讨厌你给予他知识的这种方式。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试验、总结,得出的结论是:让数学课堂快乐起来。“让数学课堂快乐起来”这种教学方法,让我和我的学生尝到了甜头,我教的轻松了,学生学的也愉快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快乐教学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一、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快乐起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等多种形式,通过设置悬念、疑问等来创设实用有效的各种教学情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小学数学课堂快乐起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画一画的活动情境:先出示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图(露出一个三角形,其余部分被阴影遮住),要求学生画出这个整体。学生们兴致非常高,画出的图形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思维。然而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教师出示的却是4个断开的三角形,并问学生如果把这样的四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不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当然可以了,学生们恍然大悟。这里从“连”到“断”的设计,准确定位了认知起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扩展起到了连接与促进作用,学生感悟了数学的奇妙,感悟了数学的创造力……接下来,还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赘述吗?学生自然而然非常快乐地融入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中去了。又如在教学《分一分》中,我设置了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情境教学“平均分”。住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的两只小猴子分吃6个桃子,小朋友愿意帮忙分一分吗?接着小猴子家来了客人,3只猴子分吃桃子,还要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孩子喜欢的故事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故事中主动积极地动手操作,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二、在新奇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快乐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知识,使个性得以张扬,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孩子们是喜欢这样的课堂的;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动”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操作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探索的能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顿时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此时一学生按捺不住地喊出来:“不一定。”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露出了一个锐角,而这几种三角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能确定。"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学的非常快乐。又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快乐之中,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三、在生活数学中快乐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四、在课堂评价中快乐起来

课堂评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为了提高小学课堂评价,可以从不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还要尽量幽默生动,机智巧妙;更要尊重学生。我们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教师满意与否,教师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与鼓励中快乐起来。

五、在新颖有趣的课堂练习中快乐起来

数学课学和练是分不开的。练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要做到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熟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有拓展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内容新颖有趣,追求题型和练习方式多样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灵活。例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多少钱?学生看过题目议论纷纷,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练习题,在快乐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六、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快乐起来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心境好、情绪就高、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觉就灵敏,反应能力就强,思维就活跃,情感就丰富,理解知识就会深入。学生学得快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快乐的数学课堂会像一块“磁石”,——让学生流连忘返,也可使课堂成为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曲——荡气回肠。只有在快乐的数学课堂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才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数学知识并乐在其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常伟.如何创造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4,(19)

[2]吴芬芬.如何打造轻松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3,(09)

[3]《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小学数学教学网

浅谈如何创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篇4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一堂课的开始, 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 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 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唤起求知欲望,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教学中若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 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 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 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 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 为数学所感, 为数学所动,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以便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提供材料, 鼓舞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生成。数学是一种演绎体系,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它和学生心理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正确处理这个矛盾, 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程序, 又不能违背逻辑次序, 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再现”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数学活动, 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再创造”。

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并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展示交流, 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使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 而是使新问题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过程中的新知识,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更新, 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形成“我的数学”。

三、证实困难, 帮助学生

传统数学教学中偏重教的研究, 对于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安排等问津较少, 导致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不能及时解决, 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帮助,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 通过批作业、提问、测验等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予以针对性的矫正, 从而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心。

四、营造情境, 感染学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是不应伴随任何心理负担的。学生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 除了自身的素质外,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环境的熏陶。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的场所, 只有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 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应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 有感召力、鼓动性的语言, 亲切的眼光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并会由喜欢老师进而热爱数学学习。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 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是在引出知识的背景上, 人为地创造一种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气氛, 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课堂上能否脱稿讲课甚至即兴发挥是学习气氛热烈和谐的基础, 只有教师占有丰富的数学信息和完善的表达能力, 才能做到幽默的讲解、巧妙的点拨、灵活的搭桥, 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放的教育理念和聪明智慧感染学生。

善于把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来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感情渠道接通了, 教学情景也就得到了优化, 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场, 不断迸发思想的火花, 使学生思维自然得到发展。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背景、思想方法、语言表达方式等都要有深刻的研究, 广泛占有材料, 对学生知识的缺失面和疑难点有一定的了解和猜测。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 创设各种数学情景, 让学生因趣生智, 因奇生智, 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放活学生的嘴巴和大脑, 鼓励质疑问难, 鼓励独到见解, 鼓励与众不同, 鼓励标新立异, 鼓励超越自我。新知识让学生发现, 思想方法让学生归纳, 问题让学生探究, 合作伙伴让学生选择。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总结规律、发现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 让学生的各种观点在争论中碰撞比较, 在讨论中澄清。

五、借助媒体, 吸引学生

科学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 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及平移、对折和旋转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 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学生操作, 有利于刺激学生各种感官, 唤起情感活动, 并按个人需要进行进度调节,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等矛盾, 跟踪记录学习过程, 并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如在教学函数图像时, 可编制程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由图形经过相位、周期、振幅等动态变化得到图像的整个过程, 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同时要适当地和一贯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题方法、模拟知识形成过程、探讨数学问题, 获得数学工作的经验。

总之, 教师在快乐数学课堂中是主导者, 学生是快乐数学课堂的主体, 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竞争的情景、一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 加上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开启、鼓励、辅助, 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着眼学生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学生就会“乐学”数学。

摘要: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 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 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 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去。

快乐数学快乐课堂(论文) 篇5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城学区兰香小学 辛彦娟

快乐教学就是充满爱的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的核心就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学、乐练、乐创、乐说、乐动,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快乐,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充满爱的情感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师应给数学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游戏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玩的快乐,学得扎实。

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数学快乐教学,让课堂快乐,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时享受数学内在美,让快乐的阳光普照校园,让学生尽情编制梦想。

一、故事感染教学法

趣味数学故事是数学宝库中一朵奇葩,把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中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串起来讲解的,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的编成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把学生形象的称呼为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引导孩子们到花果山 去游览,在美丽的花果山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美景都说出来,把看到的数学信息编成孙悟空在花果山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一步步解答一共有几只鸟,几个桃子等问题,孩子在愉快的游览中学习了加法,理解了为什么用加法。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狮子大王过生日,小白兔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去祝贺,他们一大早买好车票,小羊是23号,小兔是25号,可小猴司机让座号大的先上车,请想想谁先上车?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把新知识渗透到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中去,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知。

在教学“物体的认识”时,我采用机器人带我们到图形王国去旅游的故事做铺垫,让学生寻找不同礼物,让学生在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满载而归。

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讲述兔妈妈带孩子们到草地去做游戏,天黑了,整理队伍准备回家,兔妈妈前面有5个孩子,后面有8个孩子,妈妈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了,丢了一只兔子。”它仔细再数数,一只都不少。我问小朋友:“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13只了呢?”同学们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忘了。”一题多编,能感染学生,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中让学生终身难忘。

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绘声绘色的讲述: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几道算式躲在雪地里冻得发抖,它们期待同学们帮它们找到温暖的小房子,算式的得数刚好等于房子的门号,找错了就冻死在雪地了,孩子什么立刻找起来。每个孩子都是纯真的,让我们也把数学课纯真再纯真,充满兴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在教学第几和几个时,我讲述猴子吃桃子的故事,一只猴子特别爱吃桃子,一直把桃子当饭吃,每顿都要吃9个桃子,桃子慢慢少了,猴子很心疼,他想到每次都是吃了第九个桃子才吃饱。所以猴子每次把桃子排序,只吃第九个桃子。结果猴子饥饿的两眼冒花,猴子错了哪里呢?同学们激烈的争论猴子犯的错。我随机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犯同样的错。

二、愉快游戏教学法

孩子爱听故事,更爱做游戏,游戏是学生的天堂。课堂就是游戏场所,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我和学生做起游戏。让学号是质数和合数的同学都向老师问好,唯有1号没有起立。我微笑着幽默地说:“谁这么没有礼貌呀!”1号理直气壮的说:“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在笑声中弄明白不搞团结,没礼貌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在教学“分类”时,我请出6个同学做游戏,三男三女,三高三矮,三胖三瘦,三长发三短发让学生把他们进行分类,孩子们跃跃欲试,按男女、高矮、发型、衣服的颜色进行分 类,在活跃的气氛中孩子意味未尽地结束了愉快数学课。

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伴随着音乐做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学动物头饰,5的朋友在哪里,请快出来,咱们都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优美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好朋友,带着头饰的好朋友拉着圆圈,快乐地转呀、跳呀,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受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我快乐着学生的快乐,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数学课堂的灵性、活力、趣味。

在教“角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摸礼物的游戏,准备了一个数学转盘当停到那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摸礼物,箱子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扇形、五角形、圆等图形,只要摸到有角的图形就送给他作为礼物。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写单词、背诗词等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玩“石头、剪刀、布”并画“正”字计分,然后制成统计图。

以游戏为主线,寓学于乐,将书本知识设计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送信游戏、投球游戏、摘苹果游戏、猜棒子等游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学生乐在游戏中。

三、情境表演教学法

课堂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也是他们尽情表演自己的舞台,自我作主的舞台,生成智慧和情感的发源地。在初步认识了角以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表演,今晚角的王国要召开联欢晚会,是角的都要来参加。可惜国王发现身边没有人能担当门卫,想请小朋友当门卫,是角的说请进,不是角的说请回。所有的小朋友都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中,还自己配上动作,快乐无穷。练习本身是平淡的,但教师要尽力让练习充满快乐,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表演中形成和谐的师生情。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准备了水果、毛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标上单价摆在教室里。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拿着学生专用人民币到我开的“超市”里购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购物、找钱、兑换等知识,玩得不亦乐乎,情绪非常高涨。

在学习“从数1到10再倒数”时,我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倒计时点火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倒计时,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欢呼雀跃!每个脸上都充满了自豪,同时感到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学生在快乐中思考,通过点点滴滴诠释自己对数学的感悟。

四、实践操作教学法

脱离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 源头活水,失去了血肉灵魂,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学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数学再创造。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创设一颗小星星从天上跑下来和同学们玩的情景引入新课,并编写角由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儿歌;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时,让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摸、滚、搭等感知其特征,并利用七色板让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拼组成各种动物或物体,凡是能让学生用实物等具体操作的,一定要创造动手的机会。

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我让学生用圆锥装满黄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从中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从中总结出两者间的体积关系。

学习“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预先称出自己的体重,再让学生互相抱抱,感受有多重,从而理解“克和千克的进率”,这节课严肃中不乏轻松愉快,紧张中充满热情。

在“长方体体积”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土豆、铁块、石头,激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最先测出它的体积。我讲述了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启发学生能不能用阿基米德的方法测出土豆、铁块、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茅塞顿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几次实验中总结出规律:上升了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把7个苹果每盘放两个,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放3盘后还多出1个苹果,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生总结出:一堆货物平均分,有时不能正好分完,就有了剩余,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3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问学生:“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形状不同,面积肯定不相等”,有的说:“我用数格子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我启发学生看三角形的面积与各自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经过同学们动手测量、剪拼等办法证明这三个三角形虽形状不同,可底和高是相等的,所以面积也是相等的,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快乐的天使。他们有飞翔的翅膀,有敏锐的思维,有执着的追求,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有能力发现规律,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将答案告诉这些天使们。

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力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 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和同学们分吃月饼,有的吃了1/3,有的吃了2/6,有的吃了3/9,我请同学们猜猜那种分法吃的最多?同学们都说分3/9吃的最多。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将这3块月饼放在一起比较大小,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1/

3、2/

6、3/9一样多。在高涨的情绪中,同学们进入了新课教学。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指导学生用刀切萝卜,切下一刀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建立棱的概念,这样切6次,形成长方体。学生在切的过程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点、面、棱和特征。这个活动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多种活动。首先我们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民间剪纸、脸谱、雪花、建筑物等,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在经历折纸,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为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圈出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受 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的灵感,增加创造意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它的一周,并用尺子量一量物品的周长。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在教室里热闹的测量起来,测量桌子、地砖、黑板、窗户等,整个活动大家都非常兴奋,沉静在快乐之中。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故作为数学教师更深的功夫还在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挖掘,在于用以情夺心的课堂语言将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王国,在于课堂上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于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思维空间,在于让快乐陪伴学生在数学的乐园健康快乐成长,享受快乐课堂,享受成长中快乐。

五、趣味儿歌教学法

儿童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表演、实践,也喜欢猜谜语唱儿歌,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谜语,儿歌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创造性。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美丽的图片,图文并茂的儿歌,传神的手势,巧妙的比喻,形象的电教手段,将数学知识精心设计成儿歌,向学生展示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我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学生总是和加减法混淆,我困惑不已,通过编唱儿歌让学生发现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这一规律,编唱儿歌:零是笨蛋,一无所有;零是炸弹,导火线一拉,与它相乘都变零,除以任何数都变零;零是界限分清正负,零是捣弹不做除数和分母;零是最小的偶数、自然数;零是淘气鬼,在我们的生中处处相随。一个数除几位数儿歌:先看被除数最高位,高位不够多一位,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不够商1就写0,商中头尾算数位,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运算才算对。小数加减法儿歌:计算小数加减法,关键对齐小数点,用0补齐末位,便可进行加减。小数大小比较儿歌:小数大小比较很容易,先把他们都竖起,小数点,数位要对齐,然后再把他们比;首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相同下位比;至到最后分高低,哪个高来哪个大;牢记在心不忘记。除法是小数的除法:除法是小数,移位要记住;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整数,除数移几位,被除数同样多,数位如不够,添0来补位。四则混合运算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 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解应用题儿歌: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四舍五入法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白。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先数头和身,再按鸡分脚。运算顺序歌诀:打竹板,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多位数读法歌: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多位数写法歌: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有关计划实际相比较应用题的顺口溜:计划实际比较应用题,仔细分析不用急。数量关系很重要,前后关系很微妙。先把关系写上面,解题思路它领先。计划实际在前面,上下对比一条线。具体数量要体现,不变数量是关键。按量 天数看的准,最后再把问题填。根据等式列方程,算术方法也简单。

六、竞赛激励教学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计分或请同学当场点评,开展速算比赛、夺红旗比赛、摘红花、接力赛、背口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全力以赴、积极踊跃的参加。

我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奖励评价,组织学生定期评选出:发言最佳奖、思路最奇特奖、书写最认真奖、正确率最高奖、善于倾听奖、善于综合奖、善于协作奖、进步最快奖……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时时激励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竞争。

以成绩评价学生片面性强,未能发掘出学生的闪光点,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冰心老人说过: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所以我们没有权利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不快乐。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即使学生出现失误也要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错误也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利用错误巧妙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错误所在,牢固树立知识体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陶西平指出:“在学习中学生没有问 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认为快乐的课堂教学中应有疑问、猜想、惊讶、笑声、争论、联想和再创造。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挑战性的竞赛,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总结升华成一种再创造力。

创造快乐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此,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发表过类似见解,其认为“兴趣是人类做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培养在教育学界的地位十分巩固,其是教育教学开展科学的关键所在。对此,以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为基本思路的现代教育中,为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兴趣培养手段,打造科学的教学课堂,将是语文教学发展科学的重要思路。

一、快乐的调味剂——兴趣教学引入

为保证小学语文课堂谱写和谐的乐章,充分注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启迪青少年心灵,打造科学的兴趣教学手法,将保证小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吸收语文知识,并利用语文知识茁壮成长。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上,采用多形式教学引导,循序渐进的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将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培养氛围。举例来说,针对小学生语文汉字的教学,教育者可利用图像记忆法对中国文字进行教学,讲解文字的由来,并用生动的图画来拆解汉字,以便受教者在应用汉字时可通过对图像的深刻记忆来迅速书写出汉字,从而提升自身学习自信,并逐步产生对汉字的学习热情。另外,利用学生对图像的认知,教育者还可将原本文字表述的意境利用图像表达,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固有的认知思维,以便其今后看到类似的景观时便会立即联想到学习的文章,进而逐步了解文章内的词句含义,并逐步达到活学活用。可以说,利用趣味性十足的兴趣教学,教育者的知识传达将更加畅通,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逐步提升,由于教育内容本身贴合小学生的个人需求,其对知识的喜爱程度也会日渐加深,而教学知识内化成果更会逐步凸显。

二、兴趣的引路标——以人为本引导

兴趣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是小学语文课堂科学打造的重要手段。只是,详细剖析兴趣教学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引入是其发展科学的关键。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秉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思维促使教育教学向生本化转移,尊重学生心理,拟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成为现代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走入人们的视野,充分注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以保证身心建设为根本的“六大解放”,将学习主动权交付于学生,充分解放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借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至关重要。只是,教育教学者在应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所谓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自主学习的根本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学生自学为重点,教学引导为手段,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差异将逐步凸显。对此,为确保平衡学生差异,教育者应适当调整学习分组,利用小组学习、互助学习等方法,丰富化自主学习模式,保证自主学习开展科学,并逐步融洽班级关系,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

三、尊重的终点站——和谐校园建设

利用兴趣教学,确保人本建设,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保证校园教学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生活场所主要包括家庭与校园两处,因此,校园若能提供和谐且积极的生活氛围,将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令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敦促其积极参与到校园学习、生活、游戏活动之中,从而更好的利用校园生活,丰盈自己的智慧与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上,充分利用兴趣教学与人本思想的同时,对课堂氛围的打造也至关重要。教育者不应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固守“师父”这一思想,而是走进学生之间,与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充分应用孔子先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明晰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尊重学生心理,满足学生心理的思考方式来打造和谐课堂氛围。与此同时,校园管理者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无论是校园人性化设施,还是教室房间布置,都应贴合小学生心理需求,从而保证其在使用基础设施、身处校园环境中充分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原意于校园中生活与学习。可以说,充分满足小学生心理诉求,将尊重青少年心理做到极致,将科学打造和谐校园氛围,确保课堂教学开展迎合人需,贴合人心。

综上所述,创造快乐的音符,确保小学课堂演奏出和谐的乐章,需要小学教育站在人本的思想之上,以兴趣教学为开展手段,深入落实新课改的生本教学思维,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从而构筑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确保受教群体在良好的教育空间内丰盈自身的知识,填充自身素养,锤炼自身精神。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打造,应在充分尊重受教群体的基础上,发挥以人为本精神,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法达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莹莹.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1)

【2】董玲.浅谈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2)

创造开放的数学课堂 篇7

一、激发学生开放的思维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生活问题, 如何灵活应对这些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所以, 当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及应变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我在课前思考: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往“凑十法”这种习以为常的计算方法去靠拢, 也许新课的知识教授会进行得很顺利, 但肯定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于是, 我决定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维约束的情况下尝试计算, 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然而, 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令我惊叹。

以“5+8”为例, 学生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先算5+5=10, 再算10+3=13;因为8+5=13, 所以5+8也等于13;先算8+2=10, 再算10+3=13等。我邀请每一位想出计算方法的同学都讲一下自己的想法, 与大家共享。从学生积极、兴奋的状态中我可以感受到,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如此开阔, 我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凑十法”去计算,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只要合理即可。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充满挑战和趣味, 学习效果当然会出乎意料得好。

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 无意中遇到“57+26=”这样一道题, 因为学生只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 我马上说:“这一题我们还没学, 先放一下吧!”话音刚落, 就听到很多同学不情愿地说:“老师我想做!”“我会做!”“我有办法算出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 我答应学生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他们思考这一题的解决方法。几分钟后, 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他们不但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得数, 而且方法新颖、灵活、多样。有些方法虽然很复杂、零碎, 但从中我看到了学生不断迸发出来的创造的火花和强烈的探索追求的精神。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法的学习习惯, 数学思维也随之更加开放和灵活。

二、开放学生的双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多组织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在动手实践过程中, 学生会在不经意间有所发现, 感受探究过程的趣味和收获成功的喜悦。新课程下数学教材的编排, 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教材的内容实践性也比较强。比如“认识物体”“人民币的认识”“有趣的图形”“统计”等知识就非常的典型, 教师可有机、合理地运用教材, 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当学生认识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平面图形后, 我设计了一个“美丽的皇冠”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认识的图形卡片设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皇冠, 然后进行设计展览, 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皇冠。让学生“动”起来, 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了。我刚说完制作要求,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愉快的设计过程中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及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生设计完成后进行评比时, 我并没有担当评委的角色, 没有直接从整体效果对学生设计的皇冠进行评价, 而是先拿出五分钟的时间, 让“小设计师们”发表自己的设计意图及感受, 最后, 让全班同学综合地评出优胜者。从他们创造的激情和眉飞色舞的描述中, 我相信未来的设计师、工程师必定从这里产生!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人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课堂上, 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争论,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我在日常教学中, 非常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会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并将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 主要有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外交流、全班探讨等形式。除此以外, 给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想法、意见的权利和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我总是加问一句:“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 不但训练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其他同学对其想法的理解和接受,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我的课堂上, 学生的嘴巴很自由, 我鼓励学生学会勇敢地说:“我不同意!”“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当自己的想法不同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说法时, 学生会马上站出来说:“我不同意!我认为……”然后, 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当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 同学们经常会开展激烈的辩论。在争论的过程中, 就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篇8

一、让学生经历“思维参与”的过程,为创新学习提供基础

思维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先导。现今教学课堂有的老师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和“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专门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而是通过启发诱导,注重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个人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创造,那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在学生计算得出(4×3)×2=24,4×(3×2)=24,(4×3)×2=4×(3×2)这样几组算式后,紧接着提问:你能照样子写出三个数填写这种算式吗?你能写出这样的几组?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归纳乘法结合律。这种教学通过有目的观察、有标可依的列举、比较,进行逐层的归纳、概括,使学生经历观察——直觉——猜测——列举验证——逻辑推理这一积极思维的过程,个体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而富于创造的。

二、提供创造的环境,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土壤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极大能动性和创造力,即‘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教学中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展示、实现而不是限制这种“天赋主体性”及“潜在可能性”的自由时空,使这种时空具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开放性、发展性,以便学生获得无限发展之可能。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教学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呢?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今天同学们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纷纷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好几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空间里,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活动的尝试,激活了学生主体积极性和潜在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把学习活动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创造、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的活动。

三、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1)破定式,倡导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综合的整体判断,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的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而形成的新的联结表现,历史上好多发明及创造都来自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我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全面审题、寻找最佳解题捷径。例如:东风小学帮助公园种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植30平方米,6天种完,实际5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种植多少平方米?学生按照常规思维列出算式:30×6÷5-30。我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进行启发:由于实际比计划提前1天完成,那么提前一天的工作量如何解决呢?只要在4天内比计划多完成30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解决问题,利用直觉思维得到30÷5的巧解。

(2)重求异,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个信息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个途径,不局限既定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维发散。A.一题多解。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组织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思维。如:有一段水渠长300米,某工程队3天就完成了全程的1/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要几天完成?根据题意,我鼓励学生寻求到以下不同解法:①3÷1/5-3,②1÷(1/5÷3)-3,③(1-1/5)÷(1/5÷3),④3×[(l-1/5)÷1/5],⑤3÷[1/5÷(1-1/5)],⑥3×(1÷1/5)-3,⑦300×(1-1/5)÷(300×1/5÷3),⑧300÷(300×1/5÷3)-3。B.一题多探。学习新知,可先明确课题,给出材料,理解教材所反映的一般过程、方法或思路后,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认识和把握新知。如上面所举例“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就是运用了“一题多探”的方法。C.一题多编。为了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说的知识融会贯通,往往可通过激发学生进行编题训练来同化知识、重组创造。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本班人数进行编题。学生编出了各种思维层次的题,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品尝了创造的快乐。这种自我构建知识,完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启迪,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D.一题多变。对题中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说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改条件、改问题的训练。如“山坡上有松树240棵,比柏树多1/4,柏树多少棵?”变换中间的条件进行训练。又如,“机床厂六月份生产机床1200台,结果8天生产了400台,照这样计算,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改变问题:①提前几天完成?②实际这个月生产了多少台?③实际这个月超产多少台?这样,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3)重练习,拓展思维空间。

传统习题一般都是封闭式,答案也是唯一的,而开放性习题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它综合性强,知识量大,极具挑战性。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超市中每本练习本是2元,每支铅笔0.5元,每只小皮球是5元,小明用1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要求正好用完,三种物品都买到,他应该怎样买?这题学生经过规划匹配可以有两种买法:①一本练习本、一只皮球、6支铅笔(0.5×6=3,3+2+5=10);②一只皮球、2本练习本、2支铅笔(2×2=4,2×0.5=1,5+4+1=10)。

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创造能力 篇9

一、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枯燥和乏味, 一味的背诵, 枯燥的训练, 冰冷的考试带给学生没有丝毫的喜悦, 反而连自己一开始仅存的学习兴趣也消失怡尽了。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与生活, 但是久受传统教学弊端的不良影响, 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数学就是背公式、记定理, 然后就是题海战术, 通过不厌其烦地训练, 焦头烂额之后就能熟能生巧, 形成自己的内功, 最后就是考试, 一切分数说了算。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 这折射出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正好做了相应的改变和修订, 教材在编排上融入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取材于身边的数学, 立足于经典的、熟悉的事例, 在这种情况下, 数学和生活不再像穿衣戴帽一样油水分离, 学生学习起来反倒感觉津津有味, 一反过去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由原来的厌烦变成喜爱, 正是因为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 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要经常鼓励,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呵护学生, 在老师精心指导和帮助下, 学生就会慢慢地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并爱上数学, 不在把对数学的学习看成一种折磨, 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师越鼓励, 学生越爱学, 收获的成果就会越多, 就会更加地投入和执著, 学习的苦就会转化成成功的乐。比如, 在数学教材的实践探索栏目中就有很好的素材供学习, 如储蓄问题, 镶嵌密铺、打折销售等就是很好的生活问题。学生们专心致志地收集信息, 唇枪舌战, 积极讨论, 然后又是合作攻关, 最后拿出了惊人的结果, 学生们不拘课堂, 把眼光由课堂转向生活, 都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从而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他们自主学习比老师辛苦地说教效果好许多, 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收获的是喜悦, 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提升。

二、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数学课程中要求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最终都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正所谓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 不可能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一点无须多言, 所以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搞好应有的必要的数学教育, 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山中鸟多不同音, 水中鱼多不同性,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具体到教学中来, 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然后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最终为了一切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让学生们淋漓尽致地将学习水平发挥到最佳, 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渐渐地让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打造和谐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教师乐教, 让学生乐学。把师道尊严放下去, 来做一位关心学生的平易近人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双重领路人, 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悦纳, 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就会敬重老师, 爱老师, 从而爱屋及乌, 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科目, 学生就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永恒的动力。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一个双边活动, 而学习必须以合作为基础, 以师生互相信任为底线, 还要以情感悦纳为纽带。无数例子告诉我们, 和谐的师生关系, 看似学生不怕自己的老师, 但并非如此, 他们对老师是敬重的, 这对教学有促进作用, 如果教师唯我独尊, 唯我独大, 把自己看成是课堂上的权威, 任何人不得违反, 说出的话如同圣旨,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前者的宽松, 学生是处于亢奋状态下的, 严肃和高压只能让学生紧绷情感之弦, 处于压抑状态, 这样是十分不利于教学开展的。

让创造在数学课堂生根发芽 篇10

一、立足生活实际, 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 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弊端的影响, 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数学就是背公式记定理, 然后就是题海战术, 通过不厌其烦的训练之后就能熟能生巧, 形成自己的内功, 最后就是考试, 一切分数说了算。用这几句话来形容数学教学并不夸张, 可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学生最初还能跟上, 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枯燥和乏味, 枯燥的训练, 冰冷的考试没有带给学生丝毫的喜悦, 反而连自己一开始仅存的学习兴趣也消失殆尽了。

每况愈下的背后的确折射出一定的问题, 新教材做了相应的改变和修订, 教材在编排上融入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取材于身边的数学, 立足于经典的熟悉的事例, 在这种情况下, 数学和生活不再像穿衣戴帽一样油水分离,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津津有味, 一反过去窘态, 由原来的厌烦变得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要经常鼓励,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呵护学生, 在教师精心指导和帮助下, 学生就会慢慢地对教师产生接纳感, 并爱上数学, 不再把数学学习看成一种折磨。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师越鼓励, 学生越爱学、收获的成功就会越多, 就会更加投入, 学习的苦就会转化成成功的乐。

比如在数学教材中实践探索栏目中就有很好的素材供学习, 如储蓄问题、打折销售等就是很好的载体, 学生们专心致志地收集信息, 积极讨论, 然后合作攻关, 最后拿出了惊人的结果, 学生把眼光由课堂转向生活, 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自己的投入比教师辛苦说教效果好许多, 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收获的是喜悦, 教学效果明显有了大幅提升。

有些课堂忽略了这个关键所在, 整个课堂是一个尺度, 如果目标定得太高, 那么只有优等学生能够达到目标, 甚至这些优等生也感到力不从心, 至于中等学生和差等学生就更是可悲了, 不能实现笑口常开, 没有小手常举, 也没有了笑容常在, 他们只是绷着脸, 十分吃力地跟随大家去学习, 有的能弄个一知半解, 有的干脆是一头雾水。长此以往, 不仅学不到知识, 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整个班级分类对待, 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做到让优等生吃好, 中等生吃饱, 还要让差等生爱吃。

二、尊重差异性, 人人都进步

山中鸟多不同音, 水中鱼多不同性, 这是不争的事实,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然后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终为了一切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课标中明确规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 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最终都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学生在求学的征程上, 不可能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所以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搞好应有的、必要的数学教育, 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学生之间由于基础的不同和技能能力方面的差异, 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立足实际, 既要让优等生吃不了兜着走, 还要令学困生吃得香不想走, 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以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个小鸟都歌唱, 每一块金子都发光, 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将学习水平发挥到最佳, 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让创造能力也节节提升。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为创造提供情感基础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一个双边活动, 而学习必须以合作愉快为基础, 以师生互相信任为底线, 还要以情感悦纳为纽带。

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教师乐教, 让学生乐学。

把师道尊严放下去, 来做一位关心学生的平易近人的教师, 做一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双重领路人, 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悦纳, 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就会既敬重教师, 又怕教师, 敬重达到爱屋及乌, 害怕达到上行下达, 抓住这点就会让学生刻苦学习并保持永恒的动力。

精彩细节,创造精彩数学课堂 篇11

一、精彩语言细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还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效率达到最高。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为了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常常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于是,在许多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的后面是闷坐在座位上成绩较差的学生自信与自尊的失落。假如改成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不理解的请举拳头。”这样的教学细节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又如在数学课上教师这样提问:“这道题该怎么做呢?快帮帮老师!”这样一问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达到使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此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关注自己的语言细节,精心设计问题外,还应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精炼、用词是否恰当、逻辑是否严密。如在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内容时有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教师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8”和“2”这两个数字,并在“8”的上面写上“妈妈”两字,在“2”的上面写下“儿子”两字。问:假如“8”是你的妈妈,“2”是你。我们应该怎么用语言表达他们的关系?这么一比喻使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并饶有兴致地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8”是“2”的妈妈,“2”是“8”的儿子。这就形象的表达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又问:“刚才那位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这句话对吗?学生们马上做出回答“不对,应该说成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这里,教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自觉的修补了错误,既避免了数学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营造了一个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精彩行为细节,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者在教学之余还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如: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比较小时,有的教师会自以为很幽默的说:“没吃饱饭吗?声音大一些!”最后换来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面红耳赤。这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熄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相反,有的老师只是把手放在自己的耳朵旁做了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的放大声音。两个不同的做法,但反映出两种泾渭分明的教学观,其两种不同的效果也就可以想象。可见,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绩时作为教师的你,只需一个赞赏的微笑,只需翘起你的大拇指,当学生做错一道题或说错一句话时,你只需宽容的一笑,只需一个代表鼓励的抚摸,都能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当一个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时,老师立刻冲他伸出大拇指并大声的说:“你真棒!”其他的学生则会在为这个学生鼓掌的同时带着些许羡慕。为了得到这份表扬,学生们立刻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很快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当又一个同学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做了个很绅士的“请”的动作,并要求这位同学把他所总结的公式写在黑板上。这一举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还高度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精彩内容细节,启发学生敢于创新

课程改革后,数学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的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反之教者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本上的这些细节问题,予以启发,则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教者先是指导学生们拿出七巧板中两块、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其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最后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用一副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象正在运动的人、有的象展翅高飞的小鸟、有的象憨态可掬的小熊。在孩子们惊叹于七巧板的神奇声中,教者问:“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已完全被打开,他们刚才的惊奇立刻被强烈的创新欲望所替代。他们尽情地放飞着想象的翅膀。很快,学生们便创造出一副副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像精巧别致的建筑物,有的像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的像各种稀奇古怪的卡通图片。在教材的这一细节中,教者不仅关注了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认识的巩固,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2

一、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总是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发展起来的, 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因此, 教师就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 来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 我先出示几组算式让学生算出得数:

接下来, 我让学生根据得数进行分类, 学生发现 (1) 、 (5) 、 (6) 、 (7) 、 (10) 这几个算式的商都是3, 通过进一步观察和比较, 他们很快找出这几个算式中隐藏的规律。像这样, 经常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提出独立见解, 发表不同见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数学课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勇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引导学生进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 出示两组数, 问学生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得出:可以用“通分母比较”;也可以用“通分子比较”;还可以用“化小数比较”。但是针对不同的题目可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一是可用“接近1比较法”, 可用在像“8/9和11/12”这样的分子和分母只相差1的分数比较;二是可用“与1/2比较法”, 可用在像“2/3和3/7”这样接近1/2的分数比较。这些意见都已达到全班的共识。此时,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可以用乘积比较法, 也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 所得的积小的那个分数小。”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没有道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经过一番争论后, 最后大家一致达到共识, 这种比较的方法是正确的, 实际上是用两个分数的分母之积做公分母来通分, 然后比较大小的。对于这种勇于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同学, 都要及时表扬, 即使是错误的见解, 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创设非常规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换的地方, 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朝不同方向寻找或行进, 这只有在没有唯一的结论时看得最清楚。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完全有必要多设计一些非常规性问题, 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从而获得多种解决方法。例如, 教学“分数化小数”这一问题时, 在学生得出课本上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后, 让他们继续思考能不能采用别的方法, 把“3/16、1/4、2/5、9/125、7/8”这几个分数化小数。学生得出: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后, 再化成小数。这种从多角度的思考中, 找出不同的问题和方法, 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解题训练, 开阔思路, 促进创新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双边活动。练习课上, 在巩固学生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 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解答, 有根据、较完整地叙述思路, 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品质, 从而提高其解题能力。我在一节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 设计这么一道练习题:一堆煤, 用去它的3/4后, 又运来14吨, 这时煤的吨数是原来的3/5, 原来这堆煤有多少吨?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 找已知数量14吨对应的分率。此时,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分组讨论, 利用线段图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获得多解、巧解的解题能力,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用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创新, 课堂上学习气氛高涨, 学生思路拓宽了, 联想也丰富了。由此可见, 数学课中的解题训练, 应着重让学生开阔思路, 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五、结合生活实际, 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应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去发展数学问题, 掌握数学, 真正理解数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 生活实践中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的某个角色, 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 我在一节数学课中, 创设出一个工厂设计室的情境, 请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和顾客, 顾客提出不同要求, 请小设计师必须满足顾客的要求。大部分顾客都要求用同样大小的一块长方形的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铁皮盒, 容积要尽量大, 在不浪费一点材料的情况下, 做一个最大容积的无盖铁皮盒。小设计师们经过动手操作:画画、剪剪、拼拼、摆摆, 得出多种方案, 然后对产品的设计合理和使用价值, 展开评论。由于这些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同学们兴趣倍增, 思考的劲头也大了, 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时的迸发。

上一篇:图形化管理下一篇:远中移动磨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