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中移动磨牙论文

2024-07-24

远中移动磨牙论文(共4篇)

远中移动磨牙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比较2种位置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25例, 男7例, 女18例, 年龄15~29岁, 平均22.58岁, 牙列轻中度拥挤, 面型较好, 无明显前突。实验组 (n=12) 于颊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对照组 (n=13) 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推磨牙向远中, 推力2.5 N。通过临床评价和对比2组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种植体首次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 (26/26) 和87.5% (21/24) 。治疗后上颌磨牙分别后移 (2.91±0.96) mm和 (2.29±0.66) mm (P>0.05) 。实验组磨牙压低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切牙唇倾的副作用小于对照组, 切牙压入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颧牙槽嵴处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颊侧种植钉支抗对磨牙的垂直向压入及对抗切牙唇倾的效果好。

关键词:微种植钉支抗,磨牙远中移动,颧牙槽嵴

许多安氏Ⅱ类错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 可以采用非拔牙的方式, 远中移动上颌磨牙进行矫治。传统的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有钟摆矫治器、Jone-Jip矫治器、头帽口外弓、J钩[1]等。在正畸治疗中, 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上述方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支抗丧失, 从而影响矫治效果。近年来,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 植入部位灵活, 临床效果好, 不需要患者配合等优点, 被正畸医生和患者接受,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将微种植钉分别植入于上颌颧牙槽嵴和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颊侧根部之间, 用于推上颌磨牙向远中, 通过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2种部位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 (1) 安氏Ⅰ类或Ⅱ类骨面型, 安氏Ⅱ类或不完全安氏Ⅱ类第一磨牙关系; (2) 除第三磨牙外, 全部恒牙均存在且已萌出至咬合面; (3) 无多生牙; (4) 上牙弓拥挤 (轻度或重度) 或前牙覆盖大; (5) 下牙弓轻度拥挤或不存在拥挤。排除标准包括2次正畸治疗的患者、口内有重度龋损牙齿的患者、口腔卫生状态差的患者。患者25例, 选自河南省口腔医院正畸科2011~2013年门诊病例, 男7人, 女18人, 年龄15~29岁, 平均年龄22.58岁。第一磨牙安氏Ⅱ类关系, 上颌牙列轻度拥挤21例, 中度拥挤4例。患者面型良好, 直面型或上颌稍突, 拒绝拔牙矫治。上颌第二磨牙均已萌出, 第三磨牙恒牙胚不存在或已术前拔除。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12例, 患者均在需要推磨牙侧的上颌颧牙槽嵴内植入一枚种植钉, 种植钉选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 (浙江慈北公司) , 种植体直径1.6 mm, 长11 mm, 局部浸润麻醉后切开植入部位软组织及黏骨膜, 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 (距平面约14 mm) 植入微螺钉种植体[2] (图1) 。实验组共植入24颗种植钉。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 用0.46mm×0.64 mm的不锈钢方丝做为主弓丝, 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放置镍钛推簧, 采用0.25 mm的结扎丝附弹力圈将种植钉与尖牙近中牵引钩结扎, 将使支抗牙前移的反作用力转移至推磨牙向远中。结扎丝附弹力圈拉开力值约1.5 N, 弹簧提供水平推力约为2.5 N。每4周复诊1次。

对照组13例, 患者在需要推磨牙侧的上颌骨内植入种植钉, 种植钉选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 (浙江慈北公司) , 种植体直径1.6 mm, 长11 mm, 局部浸润麻醉后切开植入部位软组织及黏骨膜, 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 (距平面约9 mm) 植入微螺钉种植体 (图2) 。对照组共植入26颗种植钉。其余实验方法同实验组。

微种植体自植入相应部位后, 立即拍摄根尖片, 观察微种植体与牙根的关系。微种植体不损伤牙根及牙周膜, 术后2 d复诊检查微种植体两侧牙齿无咬合痛及叩痛, 术后1周复诊微种植体未松动, 且治疗过程中种植体未发生松动脱落, 认为微种植体植入成功。

1.3 测量方法

X线头影测量分析:分别在治疗前和推磨牙到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 (图3) 。设定的参考平面有: (1) 水平参考线HR, 为过ANS点与原OP平面平行的直线; (2) 垂直参考平面VR, 为过S点与HR垂直的直线。测量项目为: (1) 磨牙移动的距离:治疗前后磨牙远中到VR的距离之差 (U6-VR) ; (2) 上中切牙切缘到VR的距离 (U1-VR) ; (3) 第一磨牙到HR的距离 (U6-HR) ; (4) 上中切牙切缘到HR的距离 (U1-HR) ; (5) U6-HR角; (6) U1-HR角; (7) 前后OP平面改变的角度。

A:线性测量项目;B:角度测量项目A:Linear measurements;B:Angular measurements

1.4 统计学处理

由同一名实验者对数据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取平均值。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者和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 检验结果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表1) 。考察数据变量符合正态分布, 应用t检验对2组数据治疗前后的变化值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本实验微种植体的首次植入成功率对照组87.5% (21/24) , 实验组100% (26/26) 。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磨牙均明显向远中移动 (实验组2.91 mm±0.96mm、对照组2.29 mm±0.66 mm, P>0.05) , 说明2种方法均可以推磨牙向远中移动, 在水平方向上推磨牙向远中没有差异。实验组磨牙有明显的垂直方向的移动, 切牙的垂直向移动也较对照组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磨牙和切牙均有轻微的远中向或舌侧倾斜, 2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组咬合平面均有变化,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SN-MP在对照组变化较实验组明显, 可能与实验组磨牙被压入有关 (表2) 。

3 讨论

因为支抗的缘故, 在微种植体支抗出现以前, 磨牙的远中移动常被认为是一个难题。微种植体支抗体积小, 植入术式简单, 植入部位灵活, 支抗控制效果好, 因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3]。本实验对照组的微种植体脱落均发生在远中移动磨牙的后期, 这种现象可能与推磨牙后期微种植体与牙根接近有关。实验组微种植体无脱落, 可能与颧牙槽嵴骨量打, 骨密质高, 颊侧骨皮质较厚有关[4]。2组推磨牙向后均有明显的效果, 推磨牙结束时磨牙均能达到中性关系。前牙的远中移动实验组较对照组距离大, 这与实验组前牙的唇倾较对照组小有关。为减小前牙的顺时针旋转趋势[5], 本实验采用种植钉与弓丝弹性结扎。从力学分析上看, 实验组微种植体位置较对照组高, 对抗同等水平分力的情况下, 实验组垂直分力较大[6], 较对照组压低效果好, 对深覆的患者打开咬合有利。实验组压低磨牙效果好, 对高角患者有利。2组均观察到轻微的磨牙扭转, 可能与本实验应用的弓丝及加力方式有关。本实验仅在颊侧加力, 被推磨牙不可避免的向力量小的一侧移动, 应用的主弓丝为0.46 mm×0.64mm的不锈钢方丝, 弓丝相对较细, 控制磨牙移动效果稍差。提示在临床上应尽可能应用较粗较硬的弓丝, 或增加舌侧的平衡力, 以克服被推磨牙的扭转。

颧牙槽嵴处植入微种植钉的优点:颧牙槽嵴是上颌骨颧突向下延伸至牙槽骨所形成的骨嵴。其上方为上颌窦底。成人颧牙槽嵴多位于上颌第一磨牙的顶部[2]。也有学者认为其延伸至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附近[7]。由于颧牙槽嵴的位置和毗邻结构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在该部位植入微种植支抗钉前, 应运用影像技术对术区进行详细评估。与牙槽骨相比, 颧牙槽嵴骨量大, 骨密质度高, 颊侧的骨皮质厚, 植入微种植体时常可利用其颊侧及顶部上颌窦的双层骨皮质, 因而植入成功率高, 具有较好的初期稳定性。颧牙槽嵴位置较高, 接近上颌骨的阻抗中心, 因此该部位的微种植体对上牙弓的整体效果更显著, 远移上牙列效果好[2]。颧牙槽嵴的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种植钉支抗装置在减少前牙唇倾副作用上有明显优势, 且由于种植钉位于牙根根尖水平的上方, 不会出现磨牙远中移动后与支抗钉接触的现象[8]。

4 结论

颧牙槽嵴处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颊侧种植钉支抗在对磨牙的垂直向压入及对抗切牙唇倾的效果好, 对高角患者和打开咬合有利。

参考文献

[1]Kaya B, Arman A, Ukan S, et al.Comparison off zygoma anchorage system with cervical headgear in buccal segment distalization[J].Eur J Orthod, 2009, 31 (4) :417-424.

[2]Liou EJ, Chen PH, Wang YC, et al.A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 study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infrazygomatic crest of the maxilla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miniscrew inser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1 (3) :352-356.

[3]刘鑫, 段银钟, 刘岚.微小种植体支抗与传统强支抗在成人双颌前突尖牙远移中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2) :143-146.

[4]Kuroda S, Yamada K, Deguchi T, et al.Root proximity is a major factor for screw failure in orthodontic anchorag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1 (4 suppl) :S68-S73.

[5]张晓蓉, 曾祥龙, 徐芸.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4) :221-224.

[6]Farnsworth D, Rossouw PE, Ceen RF, et al.Cortical bone thickness at common miniscrew implant placement sit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 139 (4) :495-503.

[7]林锦荣.一种新的种植体支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 16 (1) :38-44.

[8]谢雨菲, 沈刚.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 2013, 29 (4) :381-382, 385.

远中移动磨牙论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近3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锥形束CT影像库中的4 550颗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患者平均年龄29.5岁 (19~36岁) 依据Archer和Kruger分类, 即根据阻生第三磨牙的长轴及其与第二磨牙的长轴关系, 共分成近中阻生 (914例) 、远中阻生 (530例) 、垂直阻生 (938例) 、水平阻生 (895例) 、颊向阻生 (730例) 、舌向阻生 (543例) 6组。因倒置阻生的情况比较罕见, 不计入统计。其中颊向阻生与舌向阻生指的是牙齿长轴仅发生颊向或舌向偏移而不发生近远中向偏移的一类, 例如颊向近中阻生应归类于近中阻生, 而颊向远中阻生应归类于远中阻生。分别统计各组中远中舌根的出现情况 (表1) 。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舌根出现频率为5.38%, 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 认为不同阻生方向的远中舌根出现频率不同。

3 讨论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远中舌根存在一定的出现概率,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当遇到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牙根阻力较大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其远中舌根出现的可能性。如果盲目使用过大的力量, 容易造成远中舌根折断, 导致取出困难。如果术前X线片已发现或手术中推测可能存在远中舌根, 可以辅助微动力设备将远中牙体组织分为颊舌两部分, 分别取出, 减小根阻力和断根的可能性。如果拔牙过程中已经出现远中舌根折断, 需谨慎取出。如果肉眼可见根折断面, 可以用手触及第三磨牙舌侧骨板黏膜处, 感知远中舌根是否已经穿透舌侧骨板, 取根时勿使用增隙的方法, 在一只手压住舌侧骨板的同时, 可用细小刮匙取出断根, 勿让其向舌侧推移。如果断根细小不可见, 可保留观察, 不必勉强取出, 以防盲目操作牙根进入舌侧软组织或间隙内。

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前常需要拍摄术前根尖片, 但因投照方向及角度问题, 其远中舌根影像与远中根重叠, 一般很难明确发现。一些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推测远中舌根存在的依据, 通过对术前根尖X线片的仔细观察, 可以清晰地看到远中2个牙根的牙周膜和各自独立的根管影像是诊断远舌根的金标准[5]。此外, 模糊的远中根或根管轮廓的影像可能提示有远舌根的存在[6]。但是, 因根尖片分辨率的影响, 在对远中舌根的观察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锥形束CT对牙根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根尖片相比, 锥形束CT的分辨率高, 对下颌骨、下颌神经管和牙根形态的成像质量更好。另外, 三维重建图像还允许任意角度旋转观察, 任意选择重建范围。在三维重建图像上通过调节窗可将部分骨组织去除, 只留下密度较高的牙齿图像, 再辅以轴位和其他层面图像可以精确地了解阻生齿的牙根形态、位置、与邻近软硬组织的关系等。对于根尖片中无法明确判断是否有远中舌根出现但又高度怀疑时, 可以辅助锥形束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牙冠外形的仔细观察也很重要, 有远中或远舌侧的额外牙尖或生长叶可能提示额外牙根的存在。另外, 对于牙根颈部的外形探查也是有意义的, 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探针直接发现远中舌侧额外牙根的存在[4]。

摘要: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锥形束CT影像库存的4 550颗阻生下颌第三磨牙, 依据其不同阻生方向分为6组, 统计远中舌根出现概率, 经过SPSS 19.0软件分析及卡方检验, 发现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舌根出现概率为5.38%, 不同阻生方向的第三磨牙远中舌根出现概率不同。

关键词:锥形束CT,下颌第三磨牙,远中舌根

参考文献

[1]张志霞, 周宏志, 刘瑶, 等.微创拔牙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3) :398-400.

[2]Peiris R, Takahashi M, Sasaki K, et al.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s in a Sri Lankan population[J].Odontology, 2007, 95 (1) :16-23.

[3]Yew SC, Chan K.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endodontically treated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J Endod, 1993, 19 (9) :471-473.

[4]Carlsen O, Alexandersen V.Radix entomolaris:Identification and morphology[J].Scand J Dent Res, 1990, 98 (5) :363-373.

[5]Calberson FL, de Moor RJ, Deroose CA.The radix entomolaris and paramolaris:Clinical approach in endodontics[J].J Endod, 2007, 33 (1) :58-63.

远中移动磨牙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调查了我市2009年1月-2012年1月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患者共计589例, 其中男321例, 比例54.50%, 女268例, 比例45.50%;按照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分析, 水平A的患者333例, 比例56.54%, 水平B的患者231例, 比例39.22%, 水平C的患者25例, 比例4.24%;按照患者年龄分析, 50岁以上的患者212例, 比例35.99%, 35-50岁的患者231例, 比例39.22%, 35岁以下的患者146例, 比例24.79%。

1.2 研究方法

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统计研究[3,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的589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患者中, 发生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的患者共计132例,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22.41%。

2.2 年龄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按照患者的年龄段情况进行分组比较, 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50岁以上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35.85%;35~50岁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19.05%;35岁以下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8.22%。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3 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水平A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29.73%;水平B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14.29%;水平C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0.00%。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随着患者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升高而升高, 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比较情况详见表2。

注:*与50岁以上组患者相比较P均<0.05;#与35岁以下组患者相比较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水平A组比较P均<0.05;#与水平B组患者相比较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患者性别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按照患者的性别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男性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26.17%;女性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为17.91%。男性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的高于女性患者,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

注:*男性组比较χ2=5.7278,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89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患者中, 发生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的患者共计132例, 发生率为22.41%。这一数据与国内类似报道中的数据结果大致一致。回顾既往的临床相关报道和统计数据结果, 我们发现[4,5]: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宿主、细菌、时间和环境等四个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主要因素。由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在位置上紧邻下颌第三磨牙, 而下颌第三磨牙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多变, 所处的物理环境非常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

从本次研究的数据上分析, 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患者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情况以及患者性别:50岁以上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ll-Gregory牙合平面水平A组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组患者,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以及性别, 年龄较大、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骨内的位置越高的男性患者, 其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文珺, 苗江霞, 张艳玲.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幼儿园36~42月龄儿童龋齿流行趋势及牙面分布的抽样调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6) :740-743.

[2]张莉, 阮世红, 高奇.广州市991名老年人根面龋RCI值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0, 08 (4) :199-201.

[3]段春红, 张丽娟, 刘敏.山西省直机关保健干部根面龋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15) :877-879.

[4]冯玉梅.中老年人根面龋调查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3) :307-308.

[5]刘璐, 张颖, 程睿波.2005年辽宁省老年人根面龋患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03 (9) :553-555.

远中移动磨牙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安氏Ⅱ错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3~19岁,平均16.3岁。样本纳入标准:①安氏Ⅱ错;②头颅定位片测量结果显示下颌骨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③尖牙和磨牙均为远中关系;④下颌牙列无明显拥挤,上颌Ⅰ度~Ⅱ度拥挤,可以实施非拔牙矫治;⑤患者面部无偏斜,未接受过正畸治疗。

1.2 材料

CD矫治器由Class One公司生产,有3种不同的长度规格:23 mm、25 mm、27 mm。MIA(1.5 mm×10 mm)由台湾亚太医疗器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安装CD矫治器

CD有3种不同的长度规格:23mm、25mm、27mm。正确的长度是使用卡钳或测量尺从上颌第一磨牙颊面中点到尖牙唇面中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对要粘接CD的牙面进行酸蚀,涂敷粘接剂,用拇指将底板按压在磨牙牙面中央,调整尖牙底板使其就位在正确的位置上,然后光照固化。

1.4 MIA的种植

MIA常种植于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之间,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较好,可以即刻加载,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也可以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磨牙根尖区。

1.5 弹性牵引

使用6.5oz的强力牵引,每天除进食和刷牙外,全天24h配戴,直到尖牙,磨牙达到Ⅰ类关系。

2 结果

经过平均4个月的牵引,所有患者磨牙均实现远中移动,前牙区出现充足间隙排齐上颌前牙,咬合关系良好,磨牙关系达到Ⅰ关系。见图1~4。

3 讨论

安氏Ⅱ1类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畸形,表现为前牙深覆、深覆盖,Ⅱ类尖牙、磨牙关系,常伴有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对下颌骨发育正常的Ⅰ类骨面型或轻度的Ⅱ类骨面型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非拔牙矫治,通过远移上颌磨牙的方法来纠正磨牙关系,解除上牙弓拥挤。目前,远移上颌磨牙的技术主要包括:口外弓矫治器、Wilson矫治器、排斥性磁力矫治器、钟摆矫治器、螺旋弹簧推磨牙远移技术等[1]。口外牵引装置虽然可以确切地使磨牙远移,但其佩戴不便利,对患者的依从性大,而且磨牙多为倾斜移动。口内矫治器对患者的依从性小,疗效确切,容易被患者接受,效果优于口外装置,但以往的口内矫治器在使用中易发生支抗的丧失,包括前磨牙近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覆盖增加,磨牙的倾斜和旋转[2];为克服以上缺点,德国Luis Carriere教授潜心研制了CD矫治器[3],它是由不含镍的不锈钢材料铸造而成。其“关节头(Ball)”和“关节窝(Socket)”是通过三维仿真模型,模仿人体的髋关节设计的。见图5~8。关节头的长臂可以做15°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自由运动,有效地限制了治疗中不希望的过分运动,并为磨牙和尖牙提供了转矩控制。后部结构可使上颌磨牙做以下3种方式运动:①竖直近中倾斜的上颌磨牙牙冠,一旦磨牙牙冠被竖直,球-窝关节又可以防止其过度远中倾斜;②上颌磨牙绕腭根远中旋转,当磨牙的扭转纠正后,其臂后部结构又可以防止磨牙过度扭转;③防止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牙冠的远中倾斜。其作用机制表现在:产生上颌第一磨牙围绕腭根的远中向旋转;提供持续的,柔和的远中向移动矫治力;当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作为一个单位运动时,两侧后牙发生独立远中运动;不需要更换弓丝,避免更换弓丝时对牙齿产生的扭曲力;减少牙根吸收。以下颌第一磨牙及其舌弓作为支抗进行Ⅱ类颌间牵引,直至上下颌牙列达到Ⅰ类咬合关系后再进行二期固定矫治。据Luis Carriere教授介绍,CD矫治器结构小巧,配戴方便,异物感小,患者易于接受,不必过多依赖患者合作;可以结合多托槽矫治器进行双期矫治,主要用于安氏Ⅱ1类上下颌牙列矢状向关系不调的治疗。矫治疗程短,牙列移动速度快,一般仅需4个月可完成尖牙至磨牙的组牙后移5mm;一期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区出现广泛的散在间隙,为内收上颌切牙作了充分的准备;主要适用于覆牙合深、低角、下切牙舌倾的非拔牙患者。对于某些高角患者而言,由于靠颌间牵引力量来移动上颌牙齿,下颌第一磨牙容易被牵引伸长,造成前牙开牙合;对于某些下前牙唇倾的安氏Ⅱ类错患者,Ⅱ类牵引容易加重下颌前牙唇侧倾斜,可能造成下前牙唇侧根方的牙槽骨吸收等不利影响而使二期矫治难度加大;颌间牵引也存在患者的配合问题。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MIA已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领域,它直接以坚硬的颌骨骨板作为支抗,起到绝对支抗的作用,可以帮助牙齿行使各种移动及颌间关系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的牙齿移动,微种植体远移磨牙支抗控制最佳[4]。但是以往资料报道显示,使用MIA只是单独移动上颌磨牙,而且被推移的第一磨牙不可避免地发生远中倾斜及旋转,而上颌中段的牙齿常在二期矫治时才开始移动,移动速度较缓慢[5]。作者将MIA和CD联合应用,规避各自的弱点,利用MIA的独到之处来弥补CD矫治器需要借助下颌舌弓作为支抗的不足,充分发挥MIA绝对支抗的特性及CD矫治器组牙后移上颌磨牙的优点,可以快速地推磨牙向远中,取得常规方法较难达到的效果,力求得到一种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矫治方法,形成一个全新的矫治模式,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Bussick TJ,Mc Nanara JA.Dentoal veolar and skeletal changes associatedwith the pendulum appliance[J].Am J Orthod Dent of acial Orthop,2000,117(3):333-343.

[2]Park HS,Bae SM,Kyung HM.Simultaneous incisor retraction and distalmolar movement with microimplant anchorage[J].World J Orthod,2004,5(2):164-171.

[3]Carriere L.A new classⅡdistalizer[J].J Clin Orthod,2004,38(4):224-231.

[4]张晓蓉,曾祥龙,徐芸.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4):221-224.

上一篇: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下一篇:耦合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