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共12篇)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中学阶段,创新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1. 指导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教师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如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教师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 (1) 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 (2) 长边和它的高的积。 (3) 短边和它的高的积。 (4) 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数学中的许多教学材料,富有情感,充满智慧。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运用它们,使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3. 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已知a∥b, c∥d,∠1=115°,如图,(1)求∠2与∠3的度数。(2)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 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4. 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而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许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肖利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N].荆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2]宋俊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育, 2002.5.
[3]谢传健.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逐步随着国家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培育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体,尤其是美育一直都是作为副科来辅助教育,从观念和本质上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高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是像机器批量生产似的,培养出模式化的“产品”。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艺术类课程只在艺术学院开设,到艺术类公选课走入高校,再到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至少2门艺术类的选修课,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以艺术课的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从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匠人”或者“艺人”,和过去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致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并且对相关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重心偏向了“技”,这就偏离了艺术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随意修选,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都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这对现在所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只有一些比较顶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在推行艺术教育时,真正地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贯通起来,辐射到各个学科,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中,很多高校还缺少多媒体音乐厅、展览馆、音乐广场等设施,这样不利于实施艺术教育,也无法提供交流的场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经常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束缚,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课,使得课程枯燥、单调,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艺术类的课程都只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才能接触到,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的话很难实施,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对接与融合
(一)艺术教育要融入创新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时候,不论是从事哪种学科、哪种工作,都需要时刻有创新的理念。联想公司贴着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变。”由此可见,不论是艺术学科,还是科学发展,都时时刻刻倡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之路。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承载着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综合培养,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鉴赏等课程,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作为高校受教育的群体,任何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任何一门艺术公选课时,都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个任务。首先,艺术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人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初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论等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然后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增强创造力,这样才不至于说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人才都是单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其次,现代教育是人生的整体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艺术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已经忽略了“素养”,而进入狭隘的“艺术”层面,使得艺术在很多学生的概念当中是神秘而又另类的,有非课程化的倾向。而这其中重要的艺术教育渐渐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愉悦,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激发我们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创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上、课程设置上、师资培养上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创新的观念纳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
(二)高校艺术教育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统一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填鸭式”的讲授,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东西几乎为零,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一遍而已。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根本,使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教育需要科学的方式,科学教育当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义遒说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至少表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学中充满着美。”[2]我们应当发掘科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教育时,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新颖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艺术教育,体验艺术教育带来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此外,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大部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偏重知识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和其他课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导致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就会有倾向性,限制了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积极调整一些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将人文艺术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加深学生们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从艺术教育的课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正是承担着这个任务。[3]另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启迪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画一个圆,让学生进行联想绘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冲动,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不设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过想象扩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艺术等等学科进行交叉,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把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类文化等等融入一个领域当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渐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在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黯然失色、没有地位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沦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存在于世间。[4]在综合性大学中,本身艺术类课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课之后的一道点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不高,随时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创新性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堂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探索发展新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难以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遭遇夭折,或是毫无效果。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填鸭式”“统一式”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式”“发散式”的大众教育,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的正确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出去学习交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吸收回来再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最终切实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5]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只能针对文科的学生,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学里多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绘画艺术和光速产生的效果,通过对光速产生出来的效果进行创造,运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出光的效应,这都能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比如数学符号和艺术设计的结合等等,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围的艺术资源,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校园文化是进行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园当中的文化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举办一些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接触到艺术,进行艺术体验与实践。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周边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等艺术教育的阵地,跳出课本,切实地走入社会中的艺术场所,真实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都承担着进行艺术教育的任务,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扩宽思路,将艺术引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接受直观的艺术教育。通过参观、学习、讲解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艺术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独特的功能,使得它在高校的教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艺术教育的投入、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艺术教育的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进步,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下,在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下,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好两者的对接与融合,拓展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使之与世界接轨。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3
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G633.6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性学科,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初中教学的整体性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强化抽象性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加的具象,这样,数学教学的困难程度会显著的降低。简言之,为了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积极的探讨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价值巨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于整个初中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基本现状:第一是教学模式的固化比较严重。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对于思维的创新发展有着阻碍作用。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比较单一。目前运用的最主要就是课堂讲解法和作业训练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数学的魅力发挥大打折扣。第三是对于教学的总结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性较弱。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得数学教学的新意显著增强,这样有助于增加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念更加的多样,这样会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
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为思维的开阔创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转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身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老师做好指导者的工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的多样,过去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思维的限制作用会大大的减弱。第二是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其思考也会更加的积极。简言之就是通过师生身份的转换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和自由的思考空间,这样,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也会更加的顺利。
(二)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活起来,这样,其思维的创新性才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积极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分组研究法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了解。换言之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的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更强,而有了发散的思维,其思维活性明显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三)强化基础总结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成长的沃土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积极的进行基础总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言之,不管是思维的培养还是方法与理念的进步,都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的总结,可以加深数学学习思维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的产生和壮大需要汲取一定的养分,而数学基础就是养分来源的土壤。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关注学生,做好总结工作,这样,其学习的完善性会更强,思维建设的强度也会显著的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会进一步的强化。
初中数学在初中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强化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开展,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积极的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恩忠.浅析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5,15:90.
[2]谢雨希.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84.
[3]郑德胜.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106-107.
音乐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4
首先,音乐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是人的主观思维对客观环境进行思考和艺术性的加工,并通过声音来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创造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因此,音乐的创造性特点在音乐教育中必然要求创造性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灵感和想象力,去感受原创者的思想和体会音乐的美。音乐语言具有模糊性,这使它不同于文学等其它学科语言,但是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这种想象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便是创造力的先导和源泉。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爱因斯坦也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想像力的培养,因此,通过音乐教育的实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音乐的实践性特点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音乐实践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音乐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创作阶段,还体现在表演者的再创造,和欣赏者的创造性审美阶段。音乐创作的是否成功,要通过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演绎,最后由欣赏者的审美来评判音乐创作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心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理解和演绎,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丽,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能力。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改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知识的灌输和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塑造,这种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往往使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心理体验,缺乏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在郭声健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针对中学生音乐素质的调查中,暴露了传统音乐教育的严重失败。调查结果显示,在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准确地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高达63%;在欣赏乐曲时,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占27%(小学低年级为51%、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7%、高中为28%),能分辨得出个别乐器的占51%(小学低年级为37%、小学高年级为53%、初中为60%、高中为44%),能分辨得出某些乐器的占22%(小学低年级为12%、小学高年级为21%、初中为23%、高中为28%)。音乐鉴赏能力如此低下,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音乐吗?不是,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是明确表示喜欢音乐的[1]。因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只能归咎于音乐教育的失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浪费了大量的心血,节奏练习没少做,各种唱法及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知识没少讲,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为此,必须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扭转上述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实现角色转换,这就要求老师要作到以下两点:
一要明确教育目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这一素质的提高来进一部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二要使艺术教育观念现代化。旧的教育思想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教唱,这种统一的音乐教育是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个体对美的体验是有差别的,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现代音乐十分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个性化。教师在实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个性空间的机会,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张扬要给以充分的尊重。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2]因此,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使他们走进情感世界,获得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音乐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的要求。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得好:“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教条的人,就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如果想要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像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可惜的是,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消除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的前提是音乐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仅仅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音乐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音乐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音乐老师做的很好,他们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在美国十分流行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就通过创设师生角色及相应活动的环境,让学生扮演音乐家角色参与整个音乐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参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决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学校兴趣小组组建校内音乐乐队、组合等,也可以借助家庭、校外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音乐擂台、校际交流、文艺汇演等活动,甚至也可以通过市场运做使学生走向社会,这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和演出活动,不但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被忽视了的,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交能力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交往的机会,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的内涵中,这是市场经济对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音乐教育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创造能力决定着中国将来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能否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重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科老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郭声健.《中小学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 2000年第1期.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 1999年第7期.
[4]、胡继渊, 沈正元.《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精神的促进功能》.《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第5期.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5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 例如:在教学“球的体积”时,我设计这样一组题。 上图: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的体积是 ; (讨论交流)猜一下,半球的体积是 。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二、重视求异,培养发散思维。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发散思维,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同类型的问题。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计算 ,我引导学生,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简便计算这道题?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把分数 分成1与 的差,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69=(1- ) ×69=69- ×69=66,经过另外角度思考的学生把69分成34的2倍与1的和,也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69= ×(68+1)=66+ =66。此题在解答过程中,促使学生不囿于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而根据具体情况择优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三、引导创新,培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就是得益于反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独辟蹊径,让学生学会变换思路看问题,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例:某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24,求该数。解答时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互逆和乘除互逆的原理,从最后一次运算开始,一步一步倒退回去,顺次进行相反的运算,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化乘为除,化除为乘,得出:24×5÷4+3-2=31。此题在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解,既快又不易出错,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四、注重类比,培养侧向思维侧向思维也叫变通思维。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产生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左思右想”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利用外部信息进行联想,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出示一组数字:21,12,36,63 ,45,54,15,51。引导学生:“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9整除?你能否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找出能被9整除的特征?通过讨论,争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用较快的速度找到了答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也能被9整除,还发现了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但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这样数学上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中悟出,即夯实了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五、质疑多思,培养创新思维我国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梯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提出一些可以引起争论,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例如: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4cm、3cm的长方体橡皮泥,把它切割成2个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学生通过交流、争论,发现此题不是唯一解,共有三种切割方法。 (一)4×3×2=24cm2 (二)6×4×2=48cm2 (三)6×3×2=36cm2 又有的同学去思考中主动质疑:“如果只分成2个长方体,解法是否一样?”通过激烈的争论交流,得到分割成2个长方体如不相等,增加的表面积也一样。这样,在讨论质疑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使学生自己提问问题,自己想方法,自己讲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附着每一堂课之中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最大可能地发展儿童创造力。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做教师就要做创造型教师。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6
一、 数学生态课堂与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
2.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些创造性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本身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能力、智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诸种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3.数学生态课堂具有三个特征:
(1) 本真自然:求真实、顺自然、求和谐.
所谓“本”不是“书本”,而是“人本”、教师尤其要注意“生本”.“真”即指生态性和真实性,“自然”就是指创设自然化、民主化、生活化、自主性、情感性、趣味性的学习气氛,建立师生间朋友般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引领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本真生命的超越.
(2) 生命灵动:爱生命、生动态、启智慧.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数学生态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师生的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生命自由生态生长.
(3) 整体提升:注整体、适开放、重提升.
“整体”即指数学生态课堂应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应着眼知识的“系统化”,应着眼“生态圈”,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统一在数学知识境域这一整体中.“提升”就是不断开发全体师生自身潜能,启迪师生智慧,创造自我、健全生命、发展生命,取得数学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全面整体提升.
4.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1) 变通性:思维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2) 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 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同寻常的独特、独个见解.既要培养聚合思维,更要培养发散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理应成为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力,首先必须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绝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套运用数学知识的“参照基础架构”,才能有效驾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事实上,现成的书本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念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念.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教师创造来教会学生创造,用教师创造力来激发学生创造力,只有用教师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学会超越不仅是可行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预期教学目标.
三、 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之创造力
数学乃“思维之体操”,数学理应成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前沿学科.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独立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观察是启迪智力的门户,是拓展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深刻与否、深刻程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已想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造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1试求lgtg1°•lgtg2°…lgtg89°的值.
学生凭着直觉很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很难解决问题,因为这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呆板,而细致观察、深刻分析,就可以克服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就能明白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其实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了这种定势干扰,最终就能够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0,这是此题的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 着力提高学生的猜想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猜想是根据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富于猜想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作为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欲,决不能急于把全部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导在前”,“导”学生观察分析;“导”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大胆猜、去主动想,猜想问题的结论、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性,猜想知识彼此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和猜想的积极性.
例2在直线L同侧有P、Q两点,试在直线L上试找一点M,使∠PMQ最大.
本题的解法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PMQ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PMQ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PMQ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PMQ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PMQ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限位置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使∠PMQ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P、Q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P、Q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三) 打造炼就学生的质疑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轻信直观,不迷信权威,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人云我云”,“书云我云”.
例3在讲授《反正弦函数》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系列问题:
① 我们学过正弦函数y=sinx,它是否存在反函数呢?为什么?
② 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反正弦函数呢?
③ 为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为什么?
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
④ 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四) 全面训练学生的统摄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尤其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能单一的依赖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4已知n是自然数,且n不是5的倍数,求证:n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结论给人的直观映象是进行因式分解或者用二项式定理.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做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努力寻找其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思维的统摄能力尤为重要.本题的最佳解法是将n1992写成(n4)498的形式,对n进行奇偶性的讨论:若n为奇数,则个位数字必为1;若n为偶数,则个位数字必为6.故n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数学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够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他们的创造力就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趣味数学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 篇7
一、趣味数学:为何与何为
与教材知识略微不同, 趣味数学就是要善于将民族传统、现实生活中一些饱含哲理与数学思维的问题引入到教学课堂中,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维. 比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民族传统中的九章算术问题、龟兔赛跑问题、草船借箭问题等等历史知识以故事趣味性地教授给学生;更可以将娱乐生活中诸如数学魔方、数学谜语等问题故事性地传递给学生,以引发学生兴趣,不仅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还打开其无限的遐想与智力思考空间.
趣味数学在故事性、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因趣味数学有较大的思考发挥余地,不仅在问答的开阔性中关注到个体差异,还在逐次深入的探究中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趣味数学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思维巧”. 趣味数学能在常规“思维定式”的突破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学校教材常常要照顾到大众, 既要“ 易学 ” “ 易懂 ”, 还要 “ 易教 ”, 因而大多数教材仍基本停留在简单的现象层面,停留在对简单数学问题、数学运算法则的教学,注重实际的“实践理性”效果,因而忽视了“感性”空间,无法做到对发散性、开放性的智力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开发. 因此, 趣味数学在突破常规的定式打破中就恰好能够弥补这一应试教育的不足.
二是“大众性”. 趣味数学在生活趣味性的开放式话题中能让所有学生均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奠定了各层次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切磋与学术争鸣的学术意识,还刺激了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究的钻研能力. 尤其是面对诸如“数学谜语”等开放性问题,不管成绩好差,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是“主体性”. 与传统数理问题单一性逻辑结果不同的是,趣味数学制造了一个“流动性”“多元化”的语境,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就与“真理性”的绝对知识传授不同,它在互动、 多元思考语境中具有了发散性. 尤其是与教师传统“板书式”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模式迥异,趣味数学还在师生互动中打破了师生对立关系, 在互动开放中让学生思考、探疑,进而将学术置于知识考古的主动性位置上.
趣味数学,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板书式”的知识灌输,在大众性、主动性、互动性教育模式中反拨了常规的思维定式,不仅在巧思维中提升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在开放性、发散式、趣味化的教学新常态中营造了学生创造力养成的早期探究氛围.
二、趣味数学:模式与方向
趣味数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智力发展水平,因人而因、因层次而异地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大纲. 在此, 教师切忌在应试教育的棒棍下因 “赶进度”而“背教材”,更不可因“赶时间”而斩除学生的“问疑解惑”. 为祛除课堂的乏味与疲倦,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感情,改变固定死板的教学观念模式,走趣味数学之路,则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不二选择. 趣味数学, 仅就本人的实践教学摸索而言,其方向有:
首先,设置生活化数学,寻找现实教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接轨最密切的基础学科,有着鲜明的“生活化”特点. 因此, 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并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与数学例证中思考探索,进而使抽象的知识娱乐化、 生活化, 进而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为让学生了解身份证数字的奥秘,可以如下引入式教学:
[教师板书 ] 重庆市某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 ,从目击证人处得知作案人40岁左右,操外地口音,公安部门通过排查找出一些嫌疑人,从如下身份证中你能找出嫌疑人吗? 为什么?
A. 440603196802011146 B. 500103196802011138
C. 440603199302011155 D. 500103199202014338
[教师提示 ]重庆市区身份证号码以5001开头.
教师在学生争论后,可以作出回答:从“操外地口音”可知身份证并非重庆,因而可以排除B和D;而从“40岁左右”则可从年龄上选出A,因此A为嫌疑人.
这道题目不仅与数学有关,更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在课题教学中让孩子们领会明白身份证数字所暗含的数学“密码”.
其次,设置数学成语,培育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语文、数学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 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设置数学成语,不仅能够贯通语文数学的知识联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如:
A. 12345609( ) B. 1256789( )
C. 33335555( ) D. 23456789( )
先让学生讨论、争鸣,然后,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后,最终指出答案:七零八落、丢三落四、三五成群、缺衣少食.
第三,引入复杂算式,开启数学之“奇”. 数学与今后的计量经济、统计分析、保险精算、证券分析等社会学科联系密切,更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歧、归纳、推演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这种能力就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起不停地实施与培养. 如:
教师通过这些复杂奇妙的“恒等式”分析,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分析,只有学会发现、学习总结,才能真正“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并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三、趣味课堂与学生创造性开掘
当前社会, 人才与知识竞争异常激烈. 国际经验不断证明:哪个国家人才繁盛,并在知识创新中掌握了高科技,就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领先锋,并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进而提升综合国力. 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归根结底,我们理想的成功教育模式就在于培育出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知识主导性人才. 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应该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始, 便大力开展趣味课堂的教学建设,以充分开掘出学生的灵感与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的开掘与培养,需要教师在趣味课堂中设置更具经典的教学内容与案例. 趣味课堂内容不仅要联系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注意故事性、趣味性、发散性,还要具备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激情.
学生创造性的开掘培养还需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技巧使用,在师生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切忌打骂学生,也不可情绪化,而应该在“对话”与“交往理性”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教学引导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日渐领悟知识探索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引导下学生 “主体性”的分析与总结,只有不断分析与总结,才能发现问题、认清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不断自我超越.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8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 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 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 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 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思维活动, 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 不因循守旧, 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
二、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 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 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 学生参与下的解决,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 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 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 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 但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4.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 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 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 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 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没想到的, 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4. 诱发灵感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9
笔者认为, 在学前教育阶段, 应尊重幼儿的愿望, 为幼儿创设一个赏识的氛围, 鼓励和协助幼儿完成既定的目标, 使幼儿获得成功, 有效地激发幼儿求知、求新的愿望, 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 使幼儿在自信、自强、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中成长, 唤起幼儿美好的奇思妙想, 使其萌发无穷的创造力。
一、尊重幼儿, 激发创造潜能
创设赏识的氛围, 是教师学会关注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的关键环节。有了这样的氛围, 就会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幼儿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把属于幼儿精神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还给他们, 这样, 幼儿的心灵才会舒展, 思维才会活跃, 创造的潜能才会被调动起来。
幼儿刚刚接触社会, 刚刚适应集体生活, 教师赏识的眼神、赏识的话语、赏识的动作, 都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一次, 在“美丽的天津”活动中, 我园幼儿通过“议天津”、“说天津”、“讲天津”、“画天津”, 把天津美好的景物表现出来。他们和家长一起参观津城, 听家长讲述津城历史故事, 幼儿从中了解了天津的风土人情、高大建筑和美丽的传说。幼儿通过画画、拼图、粘贴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想象, 大胆表现, 并将自己的作品讲给别人听, 展示给别人看。他们为想象插上了翅膀, 使创造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赏识幼儿拼、摆、画、贴的过程中, 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式, 而是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 鼓励幼儿大胆地创作。
教师的尊重还体现在能否多方面正确地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幼儿园里常常遇到这样的幼儿, 在美术活动中, 他们往往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构图与用色上有自己的特色, 想象奇特。他们的画儿在我们成人看来感觉有点乱七八糟, 不整洁、不漂亮, 看不出画面的内容。如:在画“海底世界”这幅画时, 男孩洋洋的画看起来有点凌乱, 颜色很多, 看不出是什么内容, 教师看后并没有责备他, 而是耐心地听他讲画。洋洋说:“我画的是海底超市和蓝色通道, 人们可以在水中购物、观赏。”听了幼儿的讲解, 我们顿时感到这幅画极具想象力和创意。又如: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求幼儿练习投掷, 让幼儿把纸折成飞机进行练习, 玩了一会儿, 有的幼儿将纸团成一团, 一边投掷一边喊着:“子弹飞来了。”教师没有阻止他们, 而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引导他们继续想象:“还有什么飞来了?”这时幼儿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有的说宇宙飞船, 有的说太空飞人, 有的说航空母舰, 有的说人造卫星, 等等。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果我们常以淘气、不听话和破坏教师原定计划为由, 否定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探索创新, 就会扼杀幼儿的创造性萌芽。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 以赏识的态度,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用鼓励的眼神给幼儿的创作以肯定、欣赏, 让幼儿体会到“我行, 我能行, 我真行”, 从而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 他们的创造力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协助幼儿, 鼓励大胆表现
从年龄特点看, 幼儿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四到五岁的幼儿最富于幻想,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题, 探究问题, 喜欢拆装东西, 有时能别出心裁地搞出别人意想不到的花样。针对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 教师要充分信赖幼儿, 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探索, 将幼儿无意中的想象和创举变为有意的, 把自己看作是幼儿的协作者, 帮助他们完成既定的目标。如:在制作车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和教师共同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车。开始的时候, 幼儿们只是制作静态的车, 经过教师的多方引导, 并与教师一起观察车、讨论车, 幼儿的兴趣大增, 积极地想办法让自己的车动起来。在教师的鼓励、引导和协助下, 幼儿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制作出了一辆辆动态的车。幼儿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说出了很多他们喜欢的车, 如:奔驰、宝马、奥迪、尼桑、QQ、比亚迪、本田、丰田等。幼儿畅所欲言, 说起了自家车的良好功能和乘车游玩时的感受。又如:班里的自然角养了许多小鱼, 幼儿很喜欢这些小鱼, 每天都来看它们, 给小鱼喂食吃。一次换水的时候, 男孩鹏鹏将自己喝的热水倒进了鱼缸中, 这下子班里沸腾了, 幼儿们说不该把热水倒入鱼缸中, 边说边用眼睛看着教师, 希望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教师没有批评鹏鹏, 而是启发幼儿一起讨论, 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景, 并协助幼儿一起寻找答案, 说明鱼可以在多高温度的水中生存。教师的鼓励、参与激起了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一段时间里, 班上一直围绕这个话题热烈讨论, 教师启发幼儿将不同的鱼进行分类, 如:热带鱼、深水鱼、浅水鱼, 等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种类。
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热烈讨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 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 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讲述着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 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 体验幼儿的情感, 了解幼儿, 尊重幼儿的决定, 协助幼儿完成既定的目标。教师的鼓励、帮助使幼儿的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意识更加强烈, 更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
三、营造氛围, 引导幼儿创造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失时机地为幼儿的点滴进步喝彩, 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赏识的氛围, 使幼儿自由地思索、想象和再创造。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 向幼儿提问, 并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践, 开拓思路, 活跃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要解放儿童的嘴巴、空间、时间、眼睛、头脑和双手。”为幼儿创设一种师生和谐、平等的良好氛围, 赏识每一个幼儿, 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 引导幼儿合作搭建“美丽的立交桥”。我们创设了一个情景, 让幼儿去想象:如何把桥面支撑起来?于是, 幼儿们开动脑筋:有的用三根桥柱, 有的用两根桥柱, 还有的幼儿仅用了一根桥柱就支起了两个桥面。紧接着, 教师又问:“怎样才能使桥更漂亮?”幼儿们再次进入了想象的空间。教师给幼儿充分的时间, 让幼儿用眼睛看、用嘴巴说、用耳朵听, 大胆地动手去做, “美丽的立交桥”就这样在幼儿的想象、创造和动手操作中建成了。在搭建的过程中, 幼儿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赏识, 在富有创造激情的氛围中, 一座漂亮雄伟的立交桥搭建成功了。桥的整体设计为“飞机”造型, “飞机”的周围则是“绿树”环抱, 用亮光纸制成的灯柱环绕在桥的周围。教师对幼儿们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 赏识的目光, 投射到每个幼儿的脸上, 使幼儿们更加兴奋, 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这种和谐、赏识的氛围中, 幼儿更有自信了, 又一次点燃了创作的欲望, 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 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四、激励成功, 展示幼儿风采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 而从小给幼儿树立自信, 培养其成功感, 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将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愿意表现自己,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功。
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天分和优势, 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锻炼机会, 为每个幼儿创造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 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既帮助幼儿认识自己, 又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敢于表现自己。如:在活动区开放的时间, 许多幼儿选择了表演区域。在这里, 幼儿可以聆听动人的音乐, 表演自己喜欢的童话剧, 如《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很投入地演出, 不仅锻炼了表演的技能, 更丰富了内心世界, 学到了很多真、善、美的优秀品质。
活动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空间, 每天幼儿们都盼望着活动区开放的时间快点到来 (这些区域都是教师和幼儿们一起创设的) 。在这里, 他们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智力活动,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想象、创造、表现的愿望, 同时又能不受约束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艺, 发挥自己的才智。尤其是一些比较胆小的幼儿在这种氛围中也逐渐地锻炼成长, 参与到表演与各种操作活动之中, 创造潜能被逐渐调动起来。教师对幼儿的种种创新活动 (如:自编故事、创编舞蹈、排演小短剧等) 和大胆的表现, 不时地投去赞赏的目光, 说出鼓励的话语, 使幼儿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更加强烈。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10
我国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创造力最佳的时期。尽管他们的创造力比以前有所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造力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本科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状
作为我国高级后备人才的当代大学生, 其创造力与素质, 将会影响到下世纪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我曾就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个性的发展状况在高校中作过调查, 总体情况是有创造表现的人数不多, 创造力培养水平较低。
(一) 思维敏捷, 但思维方式单一。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想象力逐渐丰富, 思维能力, 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思维也较敏捷。然而由于知识面宽度不够, 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 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 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 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 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 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二) 有创新的热情, 但缺乏创新魄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 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 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的熏陶, 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 面对疑难问题, 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盲目追从权威, 这种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敢冒险、从众的心理, 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三) 有创新灵感, 但缺少创新技能。
经过多年的文化熏陶, 大学生心智趋于成熟, 能够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 并用新思想寻找到新的学习方法。然而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 虽然产生了灵感, 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 缺少横向联系, 无法使灵感成为现实。有部分学者做出的问卷调查, 就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动手意识普遍较差, 当在问及“是否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时, 答案大多是肯定的。而当问及“是否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盒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等问题时, 否定回答的占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着许多自己的想法, 但是付诸于实践的并不多。这对创造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3]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
二、本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现状的教育体制分析
(一) 现行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想去甚远。
1. 单一的培养思路遏制大学生个性的张扬。
本科大学教育过于强调共性, 强调掌握课本中的概念, 这种教育思路让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只注意接受正、误分明的概念, 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 更舍不得花时间对其进行分析。
2. 单调的教育方法抑制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 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现行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 知识传授僵化, 传授方法老套。虽然,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快速充实了我国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人才, 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创造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但是, 这种统一的要求, 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塑造统一规格的人才, 只能克隆出标准性、通用性, 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二) 教学管理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多年以来, 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较为死板单一, 抑制着创造力的发挥, 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1. 在教育环境方面。
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学术环境熏陶支持, 有一个优良和宽松的创造环境, 要想让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是不可能的。而当前大学教育中却存在严重阻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良环境, 不能为具有自身特长、标新立异的大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和特长小组, 也不能为大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提供场所、经费和环境。
2. 在教学条件方面。
目前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缺乏开放性, 学生的自学场所、实验场所、科研活动场所也受到限制, 实验实习设备简单、陈旧, 本科生很难自由进出, 学生的智慧苦于无法发挥, 被局限的客观条件无情地埋没了, 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应该从文字、书本教育跨越到生活教育, 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然而, 我国大学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传授的专业课内容老套重复, 与最新科学前沿知识脱钩。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之间还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必要的综合性, 尤其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着分离现象, 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提高本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措施
(一) 将以人为本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 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 要强调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 整齐划一, 注重集体活动, 讲究正规有序, 这是必要的。这需要我们:
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调整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在加厚加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专题讲座和学术创造活动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其次, 通过组建“兴趣爱好小组”和“社会调研小组”等学习团体,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 改革教师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 引导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 抛弃过去一贯占领课堂的演绎方法, 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科研活动, 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从多方面去验证和体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 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为重点, 为创造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从大学生个体的内部因素看,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只有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 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要做到这一点, 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创造的自信心, 从一个想法、一个点子、一个实验入手, 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成功, 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形成创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重在参与”的氛围,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和发展, 还要利用各种条件, 抓住各种机会, 持之以恒, 磨炼意志, 最终才能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开发其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构成因素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 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局限, 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不要人云亦云; (2)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大学生求知欲旺盛, 思维开阔, 教师应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 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德]海纳特著.陈钢林译.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6:16-17.
[2]刘仲林.美与创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4.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造思维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關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要学好数学学科,无论是学习理论,掌握数学知识,解答习题,应用知识,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其中。抽象逻辑思维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指实现由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飞跃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指概念的判断、推理、论证等基本的思维形式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常用的思维方法。40
02/2012
创新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中学阶段,创新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创新意识。是熟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篇12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 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建创造性思维环境
首先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 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指导观察、发现问题
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 去想象和创新, 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 巧妙设疑, 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 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来说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 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 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例如, 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 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 (方法) 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引导想象, 诱发创新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 力求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基本要素, 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
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 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推荐阅读:
数学教育与程序员培养11-10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07-27
创造性初中数学教育06-30
数学教学中创造力培养08-30
数学史教育与数学教育12-14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1-18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