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2024-05-23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共11篇)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1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曹甸镇中心小学华生松

曾经听过很多专家的讲座,凡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的,必会提到教师要善于反思,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没有时间反思,所有的时间花在模仿和适应上。工作五年以后,渐渐开始适应了教学工作,也有了自己的一点小经验,觉得完全可以轻松自如的驾驭学生,把学生能听懂,学生能会做,学生能考好做为自己最初的教育哲学,那时的课堂,也让孩子“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但那是在公开课上才用的花样,那时,热衷的是模仿外在的操作,缺少的是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如今,我工作十四年了,才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思考,我开始知道了一个教师心中有什么,他看中的是什么,承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一种价值取向,我开始知道了教师的发展必须是一种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要发展,必须要有教师行为的改变,而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教师的发展必须是要有自我反思的过程。

【无论自觉与否,每个教师总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例如,每个数学教师对于什么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总会有自己的主张,对于什么是决定学生数学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也会有自己的基本看法。而且,尽管所说的主张与看法未必得到了清楚的表述,甚至主体本身对此也未必具有清楚的意识,但是,这些主张和看法仍然会对他的教学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搞好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应当促使广大教师对于自己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等作出自觉的反思,从而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由不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的重要思转变,也能由各种落后的、片面的观念向先进的辩证的观念转变。】

曾记得我们学校沈校长说过的一件事,一个教师要参加五级梯队的评选要上一节课,抽到的课正好是沈校长参加省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课,由是她把她的教案,课堂实录,课件,制作材料等等一应俱全的交给那位教师,满以为这位教师能够出色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谁想到,这堂课最后还是效果不佳。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外出听了特级教师的课,回来以后学校领导要求听课教师要上一节模仿课,但往往事与愿违的是即使是把特级教师的课堂录下来,一字一句的去模仿,很多老师还是上不出特级教师的味道,上不出特级教师的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一般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差距,差距在哪里?在理念上,在主张上,在对这节课的基本看法上。每个人的学生观,价值观,教学观不一样,同样的一份教案就会有千

差万别的呈现。就看你眼里有没有学生,心中有没有学生,你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这些都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就是一个教师的教育哲学,无法传递,更无法模仿。

【教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应当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数学?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观”。第二,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教育观”。第三,应当怎样去进行数学教学?这即是关于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论分析,对上也可简称为“数学教学观”。】

这三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心中一个自己的回答。我的回答是:数学,是一门大众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为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有数学思想,有数学方法,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我们不仅应高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应十分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应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囫囵吞枣,死记研背;“教深”,则是指使学生不仅能常握具体地数学知识,还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而且也应学会“数学的谈论”与“数学地写作”。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2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关于实践哲学,从早期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再到当代的伽达默尔,都把实践哲学视为对人们的伦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规范研究。

马克思对实践哲学的探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实践哲学传统。作为实践哲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最早从人的具体实践出发,把实践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来研究。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纯粹科学是一种关于不可改变并必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它是一种依赖于推理证明而能被人学习的演绎性知识而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某种对象是可改变事物的人类践行并以在具体事物中的践行为自身的目的,它不是通过单纯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去实现人类最大的善”[1]。因此,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区分了理论哲学、实践哲学、技术哲学。

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区分对马克思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与实践并非是平行的,一切理论的知识都根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同时,还都需要回到人的生活本身去检验、丰富和发展。

由于对实践概念的不同理解,产生了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不同解读。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是指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人们的交往行动。马克思即使在分析生产劳动时,也是从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来考察生产劳动作为实践的意义的。实践是连接理论和客观对象的桥梁,是意识主体确证自己的必需途径。客观对象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理论与实践

怎样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有着不同的回答。在理论哲学中,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分立和对峙。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区分了三种基本的知识:理论、实践、技术。理论研究的是不变的实在领域,而实践涉及的是变化现象领域。既然理论与实践处于不同的领域,所以,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理论并不与实践相对应。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此不同,他要改变理论哲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马克思哲学是源于大众生活世界的实践哲学,不是理论哲学先于实践,而是哲学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就是包含人作用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实践是构成了人的活动世界。在这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活动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体。实践不是改造现实的工具,而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活动。

马克思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又指导实践,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使得它能够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学习理论的目的不在于仅仅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在于运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实践离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失去方向,理论脱离实践就会失去目的。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过程,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所以,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是本然统一的。

二、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理论与实践是本然统一的,实践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对许多高校而言,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再加上受实践教学实施人数多、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等客观情况的限制,致使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开展不充分。

事实上,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教学实践环节,能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课堂教学跻身于教学实践之中。如社会调查,就明显地体现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鲜活的现实问题面前,要求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说明,切实地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这样的社会调查,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实践观视野下的教学实践,既有助于学生从哲学高度宏观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又有助于学生从现实出发微观地设计和塑造自己的未来。从而,必然能够促进学生朝着适应社会需要方面发展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任何其他教学活动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实践教学有力地巩固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的成果。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认为政治课难上,学生则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甚至认为政治课毫无用处。因此,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常常看到:一边老师苦口婆心讲原著、析理论,那边学生们或玩手机、或入梦乡,或看其他书籍、杂志。更有少数同学干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来。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常常缺乏实践教学的引导以及和学生的互动,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所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厌恶。这些问题可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导来解决。实践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试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整合路径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是本然统一的。然而,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坚持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指导,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那么,怎样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首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时间内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当代大学生接触的事物多、知识面广,如果教师仍沿袭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大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中。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等基本方式。比如根据学生身边一些的小事设计一个的课堂小调查,如:“你在食堂就餐有没有自觉排队?”“你有没有在学校乱扔垃圾乱吐痰的习惯?”等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生在你我身边,可以影响我们自身形象的事情,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的行为中履行义务,遵守社会规范。

课堂实践教学与书本理论知识紧密联系,是理论教学的延伸。这种教学方法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教育资源,而且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文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亲身体会来了解社会,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就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设计调研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和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生活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形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感。所以说,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方式。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是基于实践的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的。因此,重视马克思实践哲学并以其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3-315.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3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胡翠红

厚厚的一本《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刚接到手中时,一有空就拿出来研读几页,现在终于在零散片段的整合下看完了。静静地合上书想一想,这是一本多么及时的书呀,它犹如雪中送炭,给我这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然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工作前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要的。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真理。区新教师培训和我园教师业务学习时曾强调过,要变过去的教育目标为发展目标,变教师的主导性为孩子的主体性„„。这些教育理念谁都知道,但是具体到教育活动设计时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看完这本书,特别是关于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教育观念上的一种转变,现在自己已经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引下,自己对课程的设计及对孩子游戏、生活等内容的指导也会有一个新的转变。

一、课程设计遵循理论框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1)课程目标以幼儿为主体。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课程设计的终点,既是课程内容选择、编排和具体教育活动组织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在系统教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生成性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在进行我园特色活动——项目活动时,教师更多地是制定表现性目标。它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我们班刚刚进行了《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活动,由于中班孩子对于情感的领悟还不是太深,所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延伸出项目活动就比较难。于是我们老师就把教室里的小阁楼分隔了一下,隔成了厨房客厅、宝宝房间和爸爸妈妈房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共同装扮。这时,孩子的兴趣就有了差异,同时这个活动分成了三个项目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完成。

做一个前思考,即对这节课的内容有哪些想法,如需要变更的材料、增加的细致提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

(5)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课程评价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事情,处于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大多只是课程评价的局外人和旁观者,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课程评价的对象而被评价,很少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程评价的机会。但是我园却为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评价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在这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上完后,我都会在晚上将上午的课作一个活动评析或反思,将课堂上认为比较好的和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其原因,这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个星期四我园还会有一个半天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上完后,首先是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然后才是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对这节课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对课程计划作出调整,而且有助于教师领会课程变革的目标,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以各种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幼儿游戏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它没有强制的目的,是在一种愉悦、假想的情境中进行的;幼儿自主控制活动;它是幼儿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和迁移;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是一种感知和操作活动。幼儿每天晨间锻炼和角色游戏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可以以平行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1)晨间锻炼中,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孩子共同游戏。

在晨间锻炼的时候,我一开始是漫无目的地指导。看到孩子们没有按照规则玩时,就跑过去告诉她们该怎么玩,但是往往效果不是太明显。锻炼结束时,自己也不知道今天到底指导了哪些项目,而且自己也很累,满场地跑个不停。现在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反复练习游戏的规则,孩子们很喜欢而且很期待和老师一起游戏。她们甚至会邀请老师和她们一起游戏。

(2)角色游戏中,教师作为平行者、合作者与孩子共同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我一开始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每次游戏前,怕她们记不得自己的游戏牌插在哪,我都会一个一个地请孩子到自己的游戏区域,并且提醒她们的,是为了不让老师批评而约束自己的。通过前几天的业务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找小领头羊”(即请个别不遵守规则的孩子示范)的方法约束孩子的行为。以前午睡时,我会站在床边催促孩子快快脱衣服、睡觉。后来我有了一个好办法,并且孩子们很喜欢。那就是孩子们在睡觉前,老师给睡得好的孩子摸摸头,说句悄悄话。孩子们听后,脸上都会露出甜美的笑容,安然入睡。

对照书本上对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我还存在很多差距。如:还不能深入地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或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课堂上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师幼互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乐于钻研,乐于思考,乐于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长的教书育人之路,我刚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住前走。多读书、多学习、多请教„„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4

——读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摘要:本着《高等教育哲学》所提出的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彰显出了作者的人本精神,本文通过阐释“生命论”之蕴涵,分析其对现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启迪,希冀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大学人生命意义的彰显。

关键词:生命论,以学生为本;

“生命论”是作者张楚廷先生的生命与心灵深处对话的产物,是一个颇具思想深度的大学人。本着对高等教育生命性灵的呵护,进行的一次人本主义思想之旅。它饱含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把握、成竹在胸的俯瞰、鞭辟人里的论析和细察入微的识见.反映了作者对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本质有通透的认识.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真谛有深刻的领悟。显露了作者的锐敏与智慧、圆通与成熟、深悟与大哲。这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领悟与裁度。尤其是。“生命论”所彰显的“大学要倍加重视自觉自为的生命,寻求大学人精神生命的完满”这一思想主旨,对当下大学所呈现出的生命意义日渐消解、衰微的症候(如大学精神缺失、大学理想黯淡以及大学信念迷失等)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而言。无疑颇具反思性和启迪性价值。大学是育人心智的地方,她更关注入的学识修养、人格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或者说更不主要追求授人于一门技能。如果过分关注现实功利,就很可能会牺牲精神教化和生命关怀这一长远追求。守望一种超越世俗的乌托邦精神,则更能回到“以人为本”这一大学精神旨归。张楚廷先生的力作《高等教育哲学》所彰显的“生命论”能给予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一、“人”的本体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 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以发展知识、追求真理为基点?以发展任的理智为基点?还是以国家社会利益为基点?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问题。高等教育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客观上位我们提供了如何正确看待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高等教育实践的一般性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但是,高等教育教育的“内核”——即哲学基础是有个性差异的,具有不同“内核”的高等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张楚廷教授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的论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 提出了强烈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质疑。他认为,虽然布鲁贝克把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与大学确立自己地位的两种途径看作诗同一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学的本性肯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大学的功能、作用、地位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本性的确认。而且。他通过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亦伟大的教育哲学家)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教育本性、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指导就爱偶遇方法进行考察,并对既有哲学的考察和对数种不同类型大学诞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不完全有效。

但是,作者的睿智在于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怀疑的层面,而是用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来分析高等教育哲学。他深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追寻一个怎样的社会更有利于人,其核心就在人的发展、人的个性、人的

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人不再被异化。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人的特殊生命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进而提出“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并以此为依据来关照高等教育可能的范围、程度、目的和方法等。

“以生命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作者的理论著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作者的理论著作的始终,也是贯穿于他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他认为生命具有多样性,因为高等教育也应该具有多样性;生命有美有善,大学也有美有善;“人具有超越本性”而“高等教育就秉承了人类的这一本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本性和相关的使命”,不仅仅满足于“对口”与“适应”,而是要实现理性的超越,挖掘人的生命中的无限潜能,“大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与能力来体现自己的超越性”,大学的本领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自由的生命性的集中表现,所以,作者认为大学天生对自由教育更为眷恋,自由教育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和谐整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自由教育的重视不是基于功利而是基于人本身。作者基于“生命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天生就具有的;因为生命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所以,大学的课程就要具有人文性„„张张楚廷教授并将自己的这部著作比作是一组颂歌组成的专场演出,它“包含了超越颂、自由颂、灵魂颂、真理颂„„它的序曲则是生命的颂歌,它的尾曲便是人的颂歌”。[1] 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无疑,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哲学高度通观、理解和诠释高等教育的独特视角,它把人看作是一个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或者政治工具;它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替身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这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文失落的今天,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也无不体现作者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

张楚廷先生的“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给了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启迪,“生命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点,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教育。在张楚廷的生命哲学中提到,“鸟类叫后代飞翔,虎狼叫后代奔跑,它们都在叫,却都不是教。惟有人有教,但人类的教也起源于人这种生命的生物本性,这与动物似无两样,但这种生物本性区别于一切动物本性的根本之所在,正是人知道教可以发展人的本性。“动物终身为本能所支配”,“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而人因为教育而成为人,发展人,“人的目的是‘做人”,还不只于此,其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过自由人的生活”,使人“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自由”。[2] 有关教育本质的争论至今没有最后的结果。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因此。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 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在哲学史上.提出“人是目的”命题的最初意图是为了反对把人当作神的奴仆和玩物.而近现代教育哲学家,如杜威,一再重申“人是目的”.则是为了反对人的物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是针对当今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的物化的

弊端并基于教育的本质而提出的。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3]。虽然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但“教育社会功能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建设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据。没有教育的本体功能,也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两者的关系是承续关系、因果关系,不是教育的平列的两种功能。社会功能是本体功能的社会呈现形式”[4]。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同题恰恰是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表现主要有:1.“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其弊端是只关注社会和教育的需要,而没有看到学生的需要,忽视学生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2.“精英教育”的理念。其具体表现是应试教育,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在评价人的时候,唯“分数”论。3.“教师中心论”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只是配合被动地听。从张楚廷教授以人为本的理论看来,这些都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在高校高等教育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工作者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高等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面对的是理性的大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形成一个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而且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高校工作者需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所经受的教育背景的差异会使大学生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上会存在各种障碍,这时高校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劝、经验传导和真诚帮助。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发展问题当作工作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发展学生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意识。

(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学牛除了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外,并且形成根植于高校人文精神背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会在长期内导引学生的行为方式,可以说基本上就决定了学生以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发展的关注,使学生能够积极承担历史责任、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强调人性化教育

高教实现人性化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交流和开展学生工作时,应该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把学生的反馈意见当作重要的工作考核标准。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建立起辅导员、家长、学生多方位的一线调研机制,经常流动调研,并以调研结果来制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第三,高校还要注意建立并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助学机制等。高校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能够把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能够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培养出一代一代有理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最终的价值体现。

(四)突出学生本体,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管理工作应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和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构建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才能适应新形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提倡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方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更多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5

文/杨松林

人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才能有发展。要进行自我更新,唯有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读书中,我们汲取了营养以滋润自己的精神,这个自我就会一天一个新模样。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才能赶上时代,赶上潮流。在许多书中,对我们教师最有帮助的是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它可以给我们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使我们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地得到更新,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跟得上当今创导的新课程最新教学理念。

在这个学期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这本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呢?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真正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当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此,我们一定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我深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6

李梓杰 袁立壮心理工作室

本文是袁立壮老师的学生李梓杰所写的每周感想之一,作者近期在读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作者介绍了希腊哲学兴起时期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并引发了作者对于相关哲学思想的思考。

第一次翻开《西方哲学史》,看到书中各种人名还有学派名称,瞬间就头大了,除了之前在课堂上曾经学过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其他的都搞不清楚。在很艰难地读了第一篇之后,所读的知识在脑中还是散落的,没办法形成系统。

为了促进对书本的了解,在网上搜索到了赵林教授讲的西方哲学课程,学习了之后才理清了一些内容。卷一讲的古代哲学分为三篇,其实也是希腊哲学的兴起、鼎盛、衰落三个时期。这一周我读的主要是希腊哲学的兴起部分。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正如书中所讲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起文明的发展是由于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使得农业易于进行而又产量丰富【1】。

通过找寻资料,我们发现古代文明大多是出现在大河区域,这是因为古代文明都是人类学会了耕种粮食后发展起来了。在大河的区域一般都有冲积平原存在,可以比较好的从事农业生产。

书中有谈到巴比伦称霸,并且建立了一个帝国。其他城邦的神就变成了附属的神【2】。这不由得使你想起中国古老的图腾---龙,从古至今是没有龙这种生物的。相传,轩辕黄帝同意了各个部落后,为维系团结,就抽取各个小部落原有图腾的特点,综合成了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有蛇身、鱼鳞、马头、狮鼻、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3】。

书中还提到埃及与巴比伦的宗教是一种生殖性能崇拜,崇拜牛神。由此想到了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关于阴阳的课程,课程第一节就讲了我们祖先的生殖性能崇拜,包括墓碑的形状等。沈明泓先生还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最初的祭祀性舞蹈和巫术主要就是歌颂生殖崇拜的【4】。

书中讲到只要一种宗教和一个帝国结合在一起,政治的动机就会大大改变宗教的原始面貌【5】。政治与宗教一样,在原始社会起源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把某一宗教定为全民性信仰的宗教,使其成为国教。国教在封建国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就好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梁武帝崇武抑道与北魏太武帝崇道灭佛,皇帝都会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宗教或者思想流派,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说过,成为哲学家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好奇,一个是闲暇。正如书中有人指责泰勒斯贫穷就说明哲学无用,泰勒斯马上就通过研究天文,预见了橄榄将大丰收,于是他事先垄断了当地的榨油机,当橄榄丰收时,他以高价出租,这样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古希腊大多数的哲学家是不用为了生计发愁的,这样他们才有“闲暇”来思考来自天上的问题,才能总结出哲学道理。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里和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上善若水有共通之处。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往往还都是科学家,也有人同时还是宗教领袖,毕达哥拉斯就是这么一位哲学家。他建立的宗教的主要教义就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最恶性。他还认为万物都是数,他把世界假象为原子的,把物体假象为是原子按各种不同形式排列起来而构成的分子形成的【6】。

读到这段话时不由得想起了《黑客帝国》的场景,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情绪、行为都是一串串代码构成的,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同样也是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背后的代码,这是否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万物都是数”呢?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2页。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3页。

【3】金志利。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变与实质内涵。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4】沈明泓。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心理透视.中国性科学,2008(17):35.【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4页。

和谐理论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意义 篇7

和谐理论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意义

和谐理念离不开深厚的哲学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效率优先和社会公平原则集中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理性的哲学思考,将使我们对和谐理论的认识与实践达到一个新境界.

作 者:马新民 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江苏,盐城,22400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B0关键词:哲学 矛盾 和谐理论 实践

读哲学有感500字 篇8

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我觉得做人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有所展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向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很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就是要讲文明、讲礼貌、不骂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不可精明露骨、在处事时要学会大智若愚。还有,做人要敢于吃亏,不可以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做人的准则,待人待己的精华所在。

学好做人这件事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只有掌握了为人处事的过硬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吃得开、行得通。同样,快乐积极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免会有风风雨雨,只有以强者的心态去战胜它们,才会在风云突变之后开出成功之花,胜利的彩虹才会在晴朗的天空绽放。

当然,拥有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千万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去硬拼,拥有一个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强硬的身体素质,你才可以在人生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读《尼采的生存哲学》有感何显芳 篇9

广东中信物业何显芳

在《尼采的生存哲学》这本书中,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其中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分别是P210的 “美德即热情”和 P341的“有些人是心先老,又有些人则是精神先老。有些人年纪尚轻便以老态毕露”。读这两句话让我感慨良多:是的,热情是人生的太阳,一个热情的人,他的生活充满阳光,他的生命活得精彩;反过来,如果没有热情,人的生命将是空虚和苍白的,所以才会人未老心已老。

热情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好心态。

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说:“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它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即便是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因为心态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两位秀才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甲乙两位秀才,他们两个人的能力、文采都非常优秀,某天相约一起进京赶考,早上一出门就看到了一口棺材。甲秀才说:“真倒霉,大清早的碰到死人,看来这次考试我是没希望了,唉!” 乙秀才却很高兴,他说:“棺材,棺材,升官发财!好兆头,这次我一定能高中状元!”正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所以他们两个在复习的时候努力程度不一样,考试答题的时候认真程度也不一样。最后的结果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甲秀才名落孙山,乙秀才金榜题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心态影响人的能力,能力影响事情的结果,结果改变人的命运。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等等都说明了心态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好心态让你成功,坏心态让你毁灭。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理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们真的需要热情,需要阳光心态。阳光心态就是热情、积极、自信、感恩、愉快等等。对于我们做物业服务的人来说,有些时候阳光心态比岗位技能更重要。

读《大众哲学》有感1000字 篇10

蒋安兰 通信141

2学习马克思主义就绝不能绕过哲学这个话题。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民的解放时,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先进哲学的巨大社会功能。真正的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哲学迄今为止取得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故作神秘,哲学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智慧,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产生于实践,也应该而且必须由广大人民来掌握。因此,哲学不应该只通过艰涩的语言来表达,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我们需要提倡。艾思奇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从走向社会的第一天起,就自觉的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武器批判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工作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比如说这部《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先生在他24岁时写就的,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

《大众哲学》揭示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之所以神秘,主要还是因为他被唯心论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雾,要打破神秘,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同时也要研究最进步最正确的哲学系统,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哲学中,愈更深刻地认识到最切实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艾先生告诉我们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获得正确的哲学。本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哲学的主要任务和指导作用,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哲学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

按照人类对生活的见解可以把人分为四类:厌世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宿命论者、享乐主义者。而从本质上看无非两类,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谓二元论,不过是将唯心论和唯物论接连一下,并非是什么新的东西。而无论唯心论还是二元论,作者多次强调它们最后都会走到宗教的怀抱里去。人类认识唯物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唯物论,它只承认数量和位置的变动,后来被十九世纪以黑格尔为首的客观的唯心论打败。新唯物论不只承认数量的变化,也承认性质的变化,于是它打败了客观的唯心论。

我们对于物质的世界,由实践证明它具有两大特点:独立在人的心意之外;能自己运动变化。而物质的运动有一定法则,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则,并利用它们,才能做有效的斗争,化干戈为玉帛,将不利转为有利的条件。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篇11

探究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结合的方法创新

摘要:哲学思维作为大类学科,拥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哲学教育需要遵从哲学本性,不对哲学进行任意的修改。将哲学理论与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學理论;创新性方法 1前言 大学课堂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课程。然而课程反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其“不解其意”,教师对其“对牛弹琴”。笔者认为,哲学思维教育不应该仅仅作用在其他学科上,也应该实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这门课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哲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结合的效果发挥好。本文将结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就如何有效的将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性方法进行阐述。 2关于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的创新结合 哲学体现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表现。哲学理论就是哲学思维的表现,哲学理论是哲学家通过文字将哲学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哲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考模式,进行逻辑性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智慧。而将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进行结合就能够训练思维的广发性、灵活性与逻辑性。 2.1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方法与思维教育三者的结合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与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与思维教育相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事物的发展产生疑惑与不解,教师需要辩证性的引导学生解决困惑。辩证思维通常表现在分析与综合上。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学生困惑的.原因、发现困惑出现的理由,之后结合以上的发现,进行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解疑答惑。 创新性的结合三点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能够结合生活现象,针对生活中某一热点问题,向学生提出疑问。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提问,能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就会进行踊跃的发言,教师不断针对学生的发言提出困惑,一步一提问,一步一答疑,使得学生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辩证性思维。所以,通过针对生活现象,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将辩证思维、现代科学思维以及思维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生活的现象进行具体,以抽象的概念为起点,通过逻辑性的解疑问答,达到以思维具体为终点的运行过程。 2.2认识与实践结合哲学思维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实践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曾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只有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践的操作是没有具体意义的。我们在进行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结合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够验证我们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源于不断的实践才得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只有具有严密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要求不仅仅是思想逻辑思维的强大性,还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这种说服力就建立在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能力的实践,不断的巩固与发展学生哲学思维体系的构建。要求学生完善动手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哲学思维模式。 教师能够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发布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老人是否该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一次场景模拟。并且要求学生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场景情况,针对不同的“老人”,需要有具体完善的措施。可以针对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演示场景过后,学生还需阐述原因并进行不同小组的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社会上的不同现象,进行具体的实践模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哲学思维教育更加富有印象。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强逻辑思维建立,对自己阐述的原因理由具有明了的逻辑系统。使得实践与理论在学习中得到具体表现。 2.3大众思维与哲学思维教育进行创新性的结合 大众思维表现在趋势上,大部分人民群众趋向某一个具体观点,就是大众思维的表现性。哲学思维教育的重点在于探究与研究,而这一过程则是为解决矛盾而存在的。矛盾分别为主客体的矛盾、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矛盾、结论与过程方法的矛盾。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教师的知识发生冲突,教师应当遵从大众思维的客观性,建立讨论组,让学生主动阐述说明自己独有的见解,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不断的知识碰撞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哲学思维的构建。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间接经验的受体,教师作为直接经验的主体。在产生矛盾的过程中,不再选择学生自主建立讨论群,而应该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讨论群,进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谈论。以大众思维作为哲学思维思考的起始点,将不同种类的讨论作为载体,最终达到哲学思维体系构建的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结论与过程的矛盾。结论是哲学思维的产物,过程则是哲学思维的加工。哲学思维教育的本意就是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矛盾,再解决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深入。这就是哲学思维与哲学思维教育相结合的目的。不断的发现学习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才能够完成学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结构。 3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结合的意义 哲学理论运用在哲学思维教育上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逻辑思维的建立,具有清晰明了的逻辑思维。哲学是一门不断批判反思的学科,哲学教育更要求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吾日三省吾身”本质其实也是对自我行为的批判思考。学生要敢于在反思中否定自己,也要敢于在反思中肯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哲学思维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4结语 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性的结合。在教育中增添哲学理论与哲学思维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具有逻辑性。让学生在学习阶段不断接受哲学思维的敲打与训练,将会使其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杨秋菊,谢欣.用哲学思维渗透医学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5(05):83-85. [2]张汉云,刘宏侩.用哲学思维教哲学——反思中学哲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08):55-59. 作者简介: 杨兆华(1978—),女,辽宁北票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教育。

上一篇:出租车驾驶员考试题库下一篇:对异性朋友的毕业留言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