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2024-09-27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共14篇)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篇1

读易经,论成功———学习易经有感

“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学习易经管理哲学这门课之前,提到《易经》我感觉很遥远,很深奥,甚至是玄乎的印象。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易经其实如此的系统和辩证,如此简易而又不简单。联系平时的生活经历和一些俗语成语,比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扭转乾坤”、“大有成就”等,发现《易经》原来已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如此地靠近我们。我们学习就是想更好地思考和行动,知道如何能让我们更好地做事,更好的管理自己或者团队,更好地获得成功。很多东西大道相通,大道至简。我想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我们都想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而对成功的理解,《易经》给予了我很多新的思考与感悟:

一、成功需要 众志成城 团队合作

《易经》本来有三部,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而《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史料留下来,因此我们现在说的易经都是指《周易》。《周易》结构上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叫“经”,也叫“本经”,后半部分叫“传”,也叫“易传”。“本经”部分由卦画、卦辞和爻辞组成。总计六十四卦。像《论语》或者西方的《圣经》等著作,很难理清理论脉络,需要更多个人去归纳和重新提炼体会,而《易经》却相反,有自己严谨的理论结构,每个卦的衔接及先后顺序,都是刻意安排的,比如“同人”之后是“大有”,“大有”之后一定要“谦”,这三个卦的链接体现了《易经》所要表达的 “众志成城才能成功,成功之后要戒骄戒躁” 的管理思想,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智慧。就像两根筷子,放在一起才会发挥作用,而若拿掉其中一支,那么剩下的一支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这也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1+1大于2”效应原理。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专业细分越来越细,因此靠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很难把事情做好了,因此合作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术业有专攻,把各个需要的资源和要素整合在一起,众志成城,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才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到最好。

二、成功需要 懂得取舍,适当放弃

笔者认为,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把资源放在合适的位置,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我想这样的人也好,企业也好,想失败都很难。而资源那么多,如何选择,如何配置,这当中必然会有取舍,这是选择的智慧。我们要抓住关键。《易经》六十四卦,在数量上,乾坤两卦占三十二分之一,在权重上占一半以上。管理学上有个“二八法则”也叫权重定律。是说,20%的数量占80%的权重,比如20%的重要客户带来了80%的营业收入。这告诉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把握主要的,放弃无关紧要的。我之前常看一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说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我想不仅在经济上、军事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八法则都是重要的思想,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质资源破解最大难题,那么我想事情自然就成功一大半了。

三、成功需要 谨慎谦虚,居安思危

否泰是《易经》中重要的两卦,否泰原理中有一个定律 叫“内阳外阴”。告诉我们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实外虚就是好的,是祥泰的。外国有研究机构做过研究,发现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拥有着谦逊和坚韧的品质。小事情的成功,也许可以依靠一时的技巧和小聪明,而成就大事业,一定是人格力量的成功,是外界对你人格的信任和肯定的结果,也是我们常说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同时要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是一种时刻谨慎和有危机感的成功企业家所具有的素质。《易经》里说:“危者,安其位者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说面临危险的人,都是过去安于其职位的人。反过来说,每天战战兢兢活在危机中的企业,反而是发展最快最好的企业。《易经》里还说:“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保持警醒的,自我批评的态度,即便出现了危机我们都不怕。所以谨慎谦虚,居安思危,都是《易经》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发,无论对企业发展、个人事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四、成功需要 做正确的事,少犯错误

无咎是《易经》里重要思想。我个人理解无咎就是不犯错误。我想虽然我们不能避免一点错误不犯,但是只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警醒,我想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变小,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大。《易经》对于无咎的定义是“无咎者,善补过也”,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不再重复错误,就很好。“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告诉我们要谨慎对待事物,善始善终。其实,管理与其说是比成功,不如说是比较谁犯错误更小,更少。我们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棋类智力比赛等,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比谁的功力或技术更高,在到达一定技术水准之后,我认为比的就是耐性,比的是谁不会先犯错和和尽可能少的失误,那么谁就赢了。大学时候我选修过乒乓球课,对此深有体会。当球逢对手的时候,比的还真是看谁失误少,比看谁能让对手先失误多失误。同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回顾往昔的时候,其实都会庆幸自己在应该做出决策的时候做出来决策,而没有犯错。联系到管理哲学,其实管理也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五、成功需要 辩证的思维和良好的心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经》的理论核心。或者说整个宇宙就是阴阳两种自然力量不断发生关系,二生三,三生万物,衍生了整个宇宙万物。《易经》这种高度抽象和阴阳对立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的极致。面对人生或者生活,我想一个智者,应该具有宠辱不惊的气质,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和冷静的头脑。在面对得与失,荣与辱,失意与得意、退与进等等,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全面辩证的思维。只有这样,我想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我有个学建筑学的好朋友,常常给我讲他们的设计,空间,跟我常提到老子道德经的一段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概意思就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我认为这真的非常辩证和哲学。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到了好多这些两两相对的概念,得与失,退与进,福与祸,胜与败,有与无„„我认为它们不应该是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西方的“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而最终事情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就需要我们有个好的心态,做事有度,讲方法,去积极努力,去把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懂得感恩与知足,内心宁静与乐观,我想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易经》给予我们最大的智慧。

以上是自己这阶段学习的一点感想。总之,感谢“管理哲学”课程,感谢《易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的思维和视野变得更加的开阔,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思考。谦虚谨慎,坚韧乐观,不焦虑,也不懈怠,抱着科学的态度,批判辩证地去学习、去享受,去观察现世的人物和事情。我想这也算一种成功与幸福吧!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篇2

近日翻阅1922—1923年的《中华教育界》,对照眼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突然有一种历史轮回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许多研究者就在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现在,读了几本《中华教育界》,我颇有感触,感觉以上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流于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应该在于把一个只知吃、喝、住、穿的动物培养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写的人,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回溯历史,早在1906年的清朝末期,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的旧派人物王国维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之宗旨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变法先驱的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提出“国民教育”的思想。他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指出,国家应实行“国民教育”,使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是为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成团体,以自立竟存于优胜劣败之场地也”。这种“特色的国民”按他的要求,要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品质,以代替封建教育下所造成的国民品格上的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和自治力之欠缺”。总之,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一向洞察国民之劣根性的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只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奴化百姓的工具,是“吃人”的教育,所以他极其重视造就新的战士,重视儿童教育,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要把新的一代培养成“狮虎式的国民”,那么中国才有希望。1919年,时任国民党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的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由此看来,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真是一个让人欣喜而又痛苦的话题。多年以来,我们在大肆挥霍那些一次性餐具、茶具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想过,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次性的吗,教育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对这一次性生命的深切关怀?教育规律的依据是人的健康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性,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然而,20多年前,素质教育的篝火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但是直到今天,“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然是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极为活跃,杜威、蒙台梭利等西方先进的教育家的思想被中国的教育家所接受。伴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传入中国,“设计教学”、“道尔顿制”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张自由、自动、自发、合作、互助、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老师不用自己的思想去牵引孩子反而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这些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如出一辙。读到这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但是,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使旧中国的教育实际如教育家所愿,原因当然很多,其中蔡元培先生于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是不容忽视的,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理应保持其独立性和稳定性,然而当文明处于不文明的脚板下,文化落在无文化的掌心里,是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的灾难。教育应该是人民的,而不是哪一个政党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培养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人,而不能把某一集团的利益强加在儿童身上,批量制造国家机器所需要的零件。

这样想着,突然觉得新课程改革有更深远的意义。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篇3

何晓坤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起步时期属于云南昭通师专文学群体,作为学校文学社社长的何晓坤,自然是其中的重要骨干。1986年毕业后,何晓坤回到故乡罗平教书,继而融入到了当时的滇东文学群体中,成为当时曲靖诗坛一颗闪亮的新星。整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何晓坤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敏锐的视角,创作了数篇品质上乘的诗作,其中一首《大鸟》荣获当时影响广泛的“1992年首届珠江源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1996年,何晓坤创作的长诗《颂辞》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被广为流传;2002年12月,何晓坤的第一部诗集《蚂蚁的行踪》由作家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从而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然而,就在人们翘首以待诗人的新作时,诗人却沉寂下来,直到2011年12月,他的这本《灯花盛开》才与期待已久的读者见面。

在那沉寂的十余年间,何晓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无疑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无论风云变幻都未能改变诗人的秉性,就如他在《歌唱鸽子》一诗中所说:“羽毛和诗歌/同等洁白的事物 在身外不朽”。也许生活中诗人扮演着多个角色:儿子、丈夫、父亲等等,然而一个更重要的角色是,诗人恒定要做一个诗歌的圣徒。或许油盐柴米、滚滚红尘会让诗人步履蹒跚,但信念与良知却是诗人坚守的底线,所以诗人才会在《你是不是可以这样陪我一起老去》一诗中说道:“我对自己已经十分厌倦/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在现实的祭坛里种花 长出的却总是刺/困守信念的人 注定要被信念埋藏 这虽然残酷/却是我一生的代价换来的真理”。

应该说,比之前期诗作中对善恶的评判与鞭挞,《灯花盛开》中诗人的身影更多闪烁的是平静祥和、坦荡自足,是对人间世相的谦卑和敬畏,以及对苦难的感知、怜悯和仁慈。这是诗人历经生活洗礼之后的必然结果。诗人在《灯花盛开》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情真意切,似乎都在诠释着,诗人已懂得了与生活、与环境、与社会的大面积的和解,因此《灯花盛开》中呈现出来的诗人,便不再是從前的倚势临空、愤世嫉俗,而是用温润的心胸与所质疑的事物拉近距离,用包容、宽恕的目光去注视和相融。正如诗人在《应该找回欢乐的面孔》一诗中呈现的那样:

“应该找回欢乐的面孔 在反常的季节/没有必要 一次次深入内心/深入不可触摸的部分 没有任何细节/不堪回首 也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可以重新流淌 或改变流向/你总不能任记忆的毒液 肆无忌惮地/渗入骨髓 渗入血液和脆弱的神经/一切都有定数 必须找回欢乐的面孔/找回欢乐的面孔 事实上非常简单/只需从心灵出发 看看头顶的天空/以及划过天空的小鸟……”其明澈的心境、豁达的气量显而易见,而且在该诗集的代表作《灯花盛开》一诗中,诗人的这种宁静明澈、从容淡定更是透着巨大的佛性的宗教灵光。

“离开夜的蒲团 世界就宽敞起来/空气中有许多灰尘 但我没有看见/阳光背后有很深的暗影 我也没有看见/天空异常地干净 甚至流浪的鸟儿/也在传递欢快的气息 今天忽然变得/如此简单 像我平静的内心/留住了光阴的脚步 像盛开的灯花/洗净了瞳孔 也洗净被忽略的时间”。

写到这,不得不说,何晓坤——一个心中盛开着灯花的人,注定其生命之旅被温暖润泽着。

责任编辑:熊树文

读《瓶子里的鱼》有感 篇4

那天,谢智慧姐姐到我们学校,生动地讲述了她小时候的故事,回到家,我拿着她的书看着入了迷。我被故事情节中的种种吸引了,这其中简简单单地句子却包含了太多青春的气息,让我不禁联想起自己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青春,我的童年……

《瓶子里的两条鱼》讲述的是从小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她的生活趣事,还有她与那瓶子里的两条小鱼的亲密接触……

当她从生活了十几年的宁静的海边渔村中,搬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但她的心却还是没有适应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她渴望回到过去,回到曾经的渔村,回到曾经的无忧无虑,但事与愿违,她终究是回不去了,她只能天天跟着瓶子两条鱼诉说自己的哀愁。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舍的过去,我也不例外。每每回忆起儿时在乡下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的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深深的哀伤。在那,我交到了许多朋友,可一切都在爸妈的一句轻飘飘的“搬家”下,化为乌有。我收拾起行李,茫然地坐在车上,望着窗外一幕幕熟悉的景色,便不禁潸然泪下。到了新家,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没有朋友,常常孤独地坐在一个地方,跟我从小养到大的牧羊犬――-牧牧玩耍。可有一天,爸妈又趁我不注意将牧牧送走了,那一天,我哭了好久好久。我最亲密的“人”离我而去,纵然我再伤心,但我也无法改变现状。时间一天天中悄然流逝,苦闷的我重新乐观了起来,我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我交了新朋友,认识了新同学,一切都是崭新的。我想这就是成长的滋味。

读《便当里的头发》有感 篇5

我是一个特别讨厌写作文的人,因为我怎么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可是这次的读后感老师却破天荒的夸我写得有感情,真是美死我了!这得得益于感恩系列书籍里那些真实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便当里的头发》这则故事。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同学每天吃的便当永远是黑黑的豆豉和夹杂着头发,后来在作者去了他家才知道她的母亲是个盲人。他母亲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每天用心去感受,小心翼翼精心为儿子准备的,便当里的每一根头发都凝聚着妈妈深深的爱。

这个故事虽然不长但是深深的打动了我,一位自己生活在黑暗里的母亲,感受不到光明,然而她却在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儿子创造爱的光明!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母爱!我们有什么理由再去计较这个便当的卫生程度呢?这应该是最具营养的便当!因为这里面满满的全是母亲的爱!

读《巷子里的野猫》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西顿动物小说》中的一篇文章,名叫《巷子里的野猫》,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从前,一条巷子里生活着一只灰色的瘦母猫,全身脏兮兮的.,身材又瘦又高,还有它的小猫,以及其它野猫和狗,这条巷子外还有人给交过肉钱的人的猫发肉吃。但有一天一只黑色的公猫把那只母猫的小猫杀得只剩一只,而那只小猫却因祸得福,得到了母猫的全力养育,但母猫却意外登上了轮船,再也回不来了,而小猫自生自立,长大以后有了名字叫吉蒂,却阴差阳错被抓到了宠物店,又得到了精心照顾,后来又获得了假血统书,得到了第二个名字――路易.阿娜罗斯丹,并进入了名猫品评会,被一位有钱人买走了,从这时起吉蒂的冒险就开始了。

有钱人把吉蒂带到乡下的别墅,但思念家乡的小猫独自走回80公里以外的城市。

它在路上不怕困难,一直持着坚定的信念,终于回到了家乡,受到了之前宠物店中黑人的照顾,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篇7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读《天堂里的微笑》有感 篇8

在这一个月的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天堂里的微笑》这本短篇小说集。书中,有令人感动的《天堂里的微笑》《天使不忧伤》,有轻松搞笑的《自己的天空》 《我的耳朵宛若红旗》等,每篇小说都有不同的风味。在诸多的短篇小说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与书同名的.《天堂里的微笑》了。文中的“我”一开始很不懂事,患了癌症的母亲身体薄得像一张纸,每天在医院里吃饭、睡觉、打针、吃药、看书、上网,“我”居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惬意。“我”每天在家嫌奶奶做的饭不好吃,垂涎妈妈的“病号饭”。

慢慢的,我体会到妈妈的劳苦,面对他们的忧愁叹息,“我”也开始心痛。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妈妈那秀美的头发是假发,不想让我知道她做了化疗,不想让“我”看到她的头发掉光而伤心。“我”慢慢长大,努力学习,完成妈妈的心愿......

是呀,父母把我们辛辛苦苦的拉扯大,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我们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美好的未来。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这个世界有许多欢乐,也有许多悲伤,书中很多人失去父爱和母爱的痛苦,他们不想过单亲生活,也想拥有父爱和母爱,有一个幸福和睦的生活。

读《大山里的盲道》有感 篇9

这是我在《意林》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在一座大山里,有一条奇异的盲道:水泥铺设,三排小石子镶嵌的凸起的道路。走这条盲道的,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是一个盲童,在他的身后面,他的父亲关切地看着他。因为那个小男孩拒绝别人帮助,又喜欢在山上听小鸟唱歌,所以他的父亲就仿制城里的盲道,做这样一条简陋的盲道。在铺设盲道时,乡亲们忙完地里的活,也会来帮忙。很快,一条盲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建成了。(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条充满着爱的盲道,使我感到小男孩的父亲对小男孩深深的父爱。这种爱,令人震撼,让一个父亲的伟岸形象在我脑海里油然诞生。而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过渡自然)

我的爸爸经常剥好橘子给我吃,这一种小事,这橘子里承载的不正是父爱?通常爸爸只吃一瓣,剩下的都给我吃,还说是味道很酸。却让我毫无顾虑地饱尝那甜甜的`,承载着爱的橘子。(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

父爱如山,沿着这简陋的盲道,我们看见了这座山,这山也凝聚着父老乡亲对小男孩的关爱。

是爱,为小男孩铺设了一条盲道;是爱,让这个父亲变得如此伟大;是爱,让我们感受到幸福;是爱,使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好……(运用排比写出了自己的具体感受。)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篇10

陶西平同志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一位老领导、老教育工作者, 也是我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他早年做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 后又担任过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等多个领导职务。

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当校长, 不论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还是退居二线, 陶西平同志始终笔耕不辍, 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本书选编的120多篇短文, 收集了陶西平同志在不同时期, 特别是近年来对教育的所观、所思、所悟。该书涉及到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多个领域, 关注到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 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等。其中, 有对素质教育的阐述与探究, 有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和追求, 有对教育和谐发展的执著与求索, 有对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呼唤和企盼, 有对教育全面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有对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与呼吁, 有对学校特色的诠释与讴歌, 也有对教育弊端的鞭笞和谴责……

读陶西平同志的书, 能得到理论上的提高。书中的文章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教育和谐发展的问题, 每一篇都渗透了陶西平同志对教育理论的深入思考, 对教育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深入解读。文章不论从现象切入、从观点切入, 还是从理论切入, 总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引导读者透过文章列举的现象, 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 从而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读陶西平同志的书, 能得到实践上的提高。书中的文章均来自作者对基层、对一线教育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感悟, 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价值。

读陶西平同志的书, 是一种享受和陶醉。书中的文章都是谈教育的问题, 但是读起来不仅没有枯燥的感觉, 反而会感到手难释卷。文章内容深入浅出, 文风朴实而活泼。在娓娓而谈的过程中, 作者为我们剖析了一个个看似复杂的热点或难点问题, 阐释了一个个原本深奥的哲理。

读陶西平同志的书, 心中会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延伸的理论和实践方略。读罢此书, 你会被一种力量所推动, 被一种精神所感染, 而那种力量和精神, 是来自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赤胆忠诚。

怀着读罢此书的澎湃激情, 我将此书推荐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读《森林里的小木屋》有感 篇11

在小木屋里,住着一家五口――劳拉、劳拉的姐姐玛丽、劳拉的小妹妹小卡琳、劳拉爸爸查尔斯以及她的妈妈卡洛琳。他们可不像我们一样,一天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而是每天都有具体的事要做,如:星期一洗衣服,星期二熨衣服,星期三……生活可真是有条理,不过他们只在星期天才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呢!

每当查尔斯在森林中捕捉到某些猎物,卡洛琳都会处理好猎物,并在当天给孩子们做一顿美味的晚餐,但猎物往往不能吃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储备好能吃上一个冬天的食物,因此,他们有一个储存食物的阁楼,阁楼就像一个游乐园一样充满乐趣。

一天之中,我最喜欢早晨,空气清新。可是劳拉和玛丽不这么想,她们喜欢晚上,因为吃完晚饭后,爸爸会边给捕兽器上油,边给劳拉、玛丽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忙完后则会给她俩拉小提琴。

谁也不会想到,夏天,孩子们竟会光着小脚丫在地上玩耍;谁也不会想到,森林里的舞会竟如此热闹。大家更不会想到,只要在冬天一下雪,人们就可以收到许多树汁,做出许多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枫糖糕。因此这雪便被称为“糖雪”。

我真希望自己能到小木屋里。吃着美味的鹿肉,偶尔光着小脚丫在路上玩耍,冬夜坐在火炉旁听爸爸讲故事、拉提琴……

读《书本里的蚂蚁》有感作文 篇12

这篇主要讲了:一只黑黑的小蚂蚁趴在花芯里睡觉,路过的小姑娘采下这朵花,随手夹进了一本陈旧的书本里,小蚂蚁当然也进了书本里,被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小蚂蚁每天在书本里跑来跑去,第一天小蚂蚁住在第100页,第二天就跑到了第50页,第三天又跑到第200页…… “它们”每天编出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小姑娘翻开这本陈旧的书来看,啊!这本她原来看厌的旧书,写着她从来没有看过的新故事,她一口气读完了这个新故事。第二天,小姑娘又忍不住又打开书来看,她更加惊奇了,她看到的又是一个和昨天不一样的新故事……从此以后,小姑娘再也没有买过新故事书了。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叫《给乌鸦的罚单》,故事主要讲了:一只乌鸦把鸟粪拉在了一个高高瘦瘦的光头身上,后来警察阿龙给乌鸦开了一张五元钱的罚单,光头听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说:“这真是一个笑话!把罚单开给一只乌鸦?乌鸦会给警察先生五片树叶?五块卵石?还是五条毛毛虫?”,乌鸦接过罚单,说:“这是人类的罚单,我现在虽然没人类的钱,但是我一定会交清罚单的!”说完,乌鸦就飞走了。阿龙的这个举动被很多人当成笑话,因此,他一辈子都没有得到提拔,直到退休。退休后的阿龙经常在树林里散步,回忆着从前的生活,他想起曾经有过成为英雄的梦想,想起自己曾经给一只乌鸦开过一张罚单。其实,在阿龙给乌鸦开罚单后不久,伐木工人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堆硬币,他仔仔细细地数了数,刚好是五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都是值得表扬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奶奶,作者抓住了小孩子的心理,用小动物拟人方式写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并富有哲学道理的小故事,让我通俗易懂,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易经里的教育有感 篇13

一、藤式观点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认识

根据藤式观点, 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有三个:其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日本学校存在的典型问题 (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和逃学等) ;其二, 公众对日本学校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的批判;其三,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针对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本国内不仅出现了强烈的教育改革的呼声, 更有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与举措。对此, 藤田教授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并表达了独到的观点。

关于“校园暴力”等问题的成因, 日本国内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划一、僵硬的学校教育模式所致。而藤田教授认为:划一、僵硬的学校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而校园暴力等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愈演愈烈, 基于此, 导致校园暴力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二战后, 日本偏高的升学率 (高达90%以上) 使高中教育成为准义务教育。然而, 在准义务教育的背景下, 高中之间依旧存在等级差别。于是, 学生被放到结构等级中, 他们的愤怒之情和厌恶之感自然呼之欲出。

关于“学校周五日制改革”这一问题, 藤田教授以一项调查结果为依据指出:学校周五日制改革带来了消极后果。具体有两点。其一, 在两天的休息时间内, 学生主要把时间用于休息, 因此, 他们不仅没有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和活动体验, 更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二, 学校周五日制只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工作日内更加繁忙。

关于取消初中升高中入学考试, 设立一贯制中学的问题, 藤田教授认为:一贯制学校会导致两极分化, 影响教育公平。

二、藤式观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1.尊重不同观点

的确, 日本的教育改革举措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而藤田教授的观点也确实有一定道理, 可见, 任何教育政策与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被所有人认同, 因此, 对教育政策与措施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现象。所以, 在教育改革中, 应尊重不同的观点, 这是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善于识理、反思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们可借鉴藤田教授识理、反思的方式, 探讨三个问题。

(1) 理性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们会借鉴许多国外先进的理论, 因此, 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 不能食洋不化, 盲目追随。正如藤田教授针对“一贯制中学”这一问题所指出的:这种一定要进行改革的做法, 就好像在沙漠中一个口渴的人不顾旁人的劝说, 径直奔向海市蜃楼一样。我们知道,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以“追求卓越”为口号的教育改革, 强调“卓越”的个性、自由和选择等。随后, 日本开展的教育改革便是对美国教育理论的盲目追随, 最终导致日本教育改革的艰难推进。因此,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们须理性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 也就是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的教育理论, 改善具有一定适用性的理论, 摒弃无用的理论。

(2) 改革需要充满自信

藤田教授针对“学校周五日制改革”这一问题,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日本社会充斥着对教育的不信任, 只要学校教育出现问题, 社会上便会出现“学校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不良舆论, 这对教育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我们应明确: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 所以, 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时, 应充满自信地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 构建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3)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 篇14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1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爸爸,他们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可你知道“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吗?我告诉你吧,这是我寒假里看的一本书,它是杨鹏写的,可好看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杨歌的爸爸因为一直被杨歌的妈妈训斥,变得很小很小,就像一个袖珍玩具。他工作也没有了,就每天装在杨歌的口袋里,陪杨歌上学、做作业。

这本书令我难忘的是杨歌的爸爸。我觉得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杨歌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元钱想占为己有,爸爸看见了,就教育杨歌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我要向他学习,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绝不能自己要。我觉得杨歌的爸爸还是个勇敢的人。一次,他们去逛北京香山,遇到了三个歹徒,逼他们交出钱。杨歌的爸爸为了保护儿子,勇斗歹徒,十分勇敢。幸好警察及时赶来,抓住了歹徒。以前我写作文经常依赖妈妈,遇到不会的数学题,常常要妈妈教我。今后,我要学会遇到困难少依赖别人,多动脑去克服它,做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让我们向杨歌的爸爸学习,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爸爸。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杨鹏叔叔著作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听了这个书名,大家肯定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会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趣,很令人好奇,又会产生一系列千奇百怪的遐想。其实我就是带着这份好奇和疑问读完了这本书。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个重要人物——爸爸,他会日日夜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复习功课,给孩子做饭……世界上所有的爸爸都是高大的,可杨歌却有这么个装在口袋里爸爸,可为什么他爸爸会变小呢?是因为他妈妈成天骂杨歌的爸爸,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那么大的小人了,接着就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最终杨歌爸爸在和歹徒一系列的搏斗中,不退缩,不畏惧,散发出了体内的阳刚之气,转眼间又变回成勇敢的、高大的爸爸。歹徒被生擒,杨歌心里乐开了花。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爸爸成了巴巴马戏团的团长》。故事主要讲了一位伯伯的女儿得了癌症,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最多只能活一星期,她很想再看一场马戏,可最近马戏团又不表演,这可让伯伯犯了愁。杨歌的爸爸为了实现小女孩最后的愿望,就让杨歌骗伯伯说他认识一个名叫巴巴的马戏团,为了这件事,杨歌的爸爸下了不少功夫,把杨歌的玩具当成表演用具,每天练的都很用功,费尽心思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杂技。看小女孩纤纤的那天,爸爸化妆成小丑、装扮成幽灵表演鬼屋、骑在发条鸽子身上表演快乐的飞行员、表演魔术钓鱼、走钢丝、撑杆跳、拉提琴、狗熊踩钢丝、拳击、钻火圈…… 虽然每个节目都出现了纰漏,但最终表演还是很成功。实现了小女孩纤纤最后的愿望,让她感受到了快乐。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去帮助别人,当朋友痛苦时,你应该尽量分担他(她)的痛苦;当朋友不开心时,你应该想方设法的让他(她)开心;当朋友快乐时,你应该和他(她)一起分享快乐……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杨歌爸爸有诚实守信的好品质,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他也让我明白了:人要有美好的心灵,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正所谓:“没有勇气的人,永远不会攀山过海”。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3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是一套系列丛书,包括《神仙爸爸》,《聪明饭》,《爸爸变小记》,《爸爸被盗》……,每本书都很精彩,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聪明饭》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故事非常多,而且篇篇引人入胜,我最喜爱的是“爸爸在电饭锅里溺水”和“宠物猪大闹客厅”。

大家一听到这个题目肯定特奇怪吧,爸爸怎么能去电饭锅里呢?爸爸那么大怎么会在电饭锅里溺水呢?一串串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我迫不及待的看完后明白了。啊!原来是这样的:爸爸本来是个五大三粗的大个子,可是被妈妈骂了一百八十遍后,就变的成拇指大小的人了,自从爸爸变小后,脑袋里就有好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次他竟想给大家做顿午饭,结果可想而知了,幸亏他的儿子发现了,从锅里把他救出来了,可爸爸却由此发明了聪明饭。

宠物猪本来是楼下吴奶奶的宠物,爸爸喂了它一点聪明饭后,它就大踏步的走进杨歌家的书房,打开电脑写起作文来,名字叫“猪是天才”,它的作文比大作家还写的`好了,杨歌和妈妈都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聪明饭真好啊!

如果世界上真有聪明饭的话就太好了,大家都能坐享其成了。可是如果没有杨歌爸爸坚持不懈的勇于尝试,哪能发明出聪明饭呢?看来我们应该学的是杨歌爸爸的钻研精神,开动

脑筋勇于创新,这样自己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4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读过之后,我真为杨歌的爸爸感到难过。

小主人公杨歌的爸爸原来是一个一米八的大高个,可是杨歌的妈妈因为一件小事训斥了爸爸。爸爸被训得面红耳赤,这一训,爸爸竟然矮了十厘米。后来,妈妈又觉得爸爸不如别人的爸爸有本事。于是,妈妈找了个机会,又一次训斥了爸爸,爸爸又矮了一截。后来,爸爸每做错一件事,妈妈就训斥一次,随着训斥越来越频繁,最后爸爸竟然矮到拇指那么高了。

原来,训斥可是能给对方心灵上造成伤害的呀!

记得有一次,我的作文写得不错,老师想让我参加“新芽报”的评选。我高兴极了,欢天喜地来到办公室向妈妈报喜:“妈妈,我的作文被选上了!”谁知妈妈看了看作文说:“瞧你的作文,写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这是读后感吗?读后感可不是让你把整本书抄下来的,要写自己的感受。”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心想:也不知道啥作文才是你想要的。这篇不是挺好吗?

完了,完了,接下来肯定就是妈妈无休止地让我修改了。此时,我就像文中杨歌的爸爸一样,像是一下子矮了许多,心也凉了半截。

妈妈,你知道吗?在生活中,我需要你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我信心百倍地做好每一件事。

我知道,有时训斥是一种爱,杨歌的妈妈训斥爸爸是一种爱,妈妈训斥我也是一种爱。但是,训斥是要讲方式的。这样,才不容易伤着别人,才容易让他人接受。妈妈,您说是吗?

拇指简评:小作者能抓住读物的一点去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正真”的读后感,很是可贵。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5

自从那次著名作家杨鹏来到我们学校之后,大家都疯狂的买,看作家杨鹏的书。最受欢迎的还是装在口袋的里的爸爸。

近日,我读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爸爸变小记,里面讲了小主人杨歌的爸爸是一个40岁,胖身材,圆脑袋,戴一副黑框眼镜。头上只长“一根毛”,口大耳朵大鼻子大眼睛小的壮男人,这里先写了爸爸是怎么样变小的,是被杨歌的妈妈每月一训,每周一训,到天天训,训着训着,爸爸只有拇指这么大了,只好藏在杨歌的口袋里,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一次杨歌去上学的公交车上,竟然被小偷给偷走了,…。到了杨歌期末的时候,杨歌的妈妈,准备让杨歌和杨歌爸爸,去一趟杨歌的奶奶家,到了那儿之后,杨歌忽然发现,在奶奶家中,发现了与爸爸一样大小的蚂蚁小人,听奶奶说这是攝青鬼,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人类,为了逃过我们人类,才这样小心的来往,之后杨歌的爸爸用了十分巧妙的办法,把小人类居民的苦难解除了。在杨歌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爸爸又不见了,这次不是一两天了,而是几个星期,杨歌妈妈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只想着杨歌的爸爸回来…。.整本书就讲了这么多,是不可思议的想象,是不同凡响的夸张,更是不可复制的喜剧,我要多看书,多写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出版书籍。如果你对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感兴趣的话不妨也买来看一看,大家交流交流,我可等着呢!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6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聪明饭》,作者是中国的幻想大王杨鹏,当然,这也是一本幻想小说。“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遭遇许多滑稽而有趣的事,常常引得我哈哈大笑,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拇指小人,他就是爸爸,这可不是一般的爸爸,他发明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后悔药、摇钱树等工具,能干的爸爸这次又为儿子杨歌发明了一个叫聪明饭的神药,杨歌吃了聪明饭以后变得无比聪明,后来这件事被猴子知道了,于是,猴子越狱抢了杨歌的聪明饭,虽然猴子想统治天下,但最终他的计划没有得逞。

从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杨歌的坚强不屈,面对困难毫不气馁。我不禁联想到一句俗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

我喜欢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独立。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和挫折。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了,这本书既幽默又有风趣,还非常的搞笑有意思。

前几天,我刚读完了一本这样的书,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我是飞毛腿》。

这个非常有趣,里面讲述了小人爸爸通过童话故事里的七里靴的故事发明了一双真正的“七里靴”。杨歌--(故事里的人物)。他穿上了上了“七里靴”后,成为了名副其实“飞毛腿”了。

杨歌穿上“七里靴”后大显神通,在体育课上,短跑测试中,跑的比他们班的体育委员还要快,还破了记录!他的这项举动让他的同学跌破眼镜,要知道,在以前,杨歌的跑步速度是全班倒数第几的。

因为后来,小人爸爸对“七里靴”不断的改造,所以这双“七里靴”的速度变得更加的快,更加的厉害,甚至比火箭还要快!因此,杨歌他就用这双“七里靴”不断的做好事。

在后来的莫一天中杨歌把这双“七里靴”洗干净后晒在阳台上,结果就被偷了,后来,他们总算找到了偷走“七里靴”的人,是“地中海教授”并把“七里靴”拿了回来。

读完这本《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我是飞毛腿》后,我觉得杨歌他的爸爸非常的厉害,可以发明出这种这么厉害的道具。反派的“猴子”也非常的厉害,他尖嘴猴腮非常的矮小,却又一大帮的人当他的奴仆。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8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暑假里,我读了许多好书,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山羊不吃天堂草》、《细米》等,可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这本《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的作者杨鹏虽然没有海伦。凯勒和曹文轩有名,但写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好像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和事呢!

这篇故事写的是一个名叫杨歌的小男孩,他虽然家境有点贫穷,可他却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迷你”爸爸,这个爸爸一碰到着急的事儿就会变小,一变小就是一年!有一天余震,爸爸被一本预言书砸晕之后就有了预知的超能力,为此故事就发生了……

爸爸的预知能力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好处,有预防万一;有帮警察破案、抓小偷;还有帮全市人民躲过了一场大地震……虽然预知能力的好处也不少,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爸爸的预知引起了有些人的怀疑和贪心,想要利用爸爸来帮自己达到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彩排中奖、一生平安等目的。甚至连儿子杨歌都想让他帮自己考试考好、作业做好;还有妻子也想让他帮自己中彩票、发大财!可怜的爸爸,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们的要求。

爸爸便开始预知,可别的没预知到,倒预知出傍晚要地震!父子俩心里一惊,赶紧跑到市长那儿去,上气不接下气地给市长讲了个清楚,市长知道爸爸的预知能力没有半点差错以后,立刻让全市人民逃到郊区去,就在这时地震了!好在全市人民都搬走了,但爸爸被一块石头砸晕,醒来的时候预知能力就没有了。这是祸,但也许也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读完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做人不能贪心,要乐于助人。这世上虽然没有人有预知能力,但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9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虽然如此,恐怕时间在很多小朋友的眼里还是一文不值,或许还觉得随意挥霍时间是个游戏。可是,玩弄时间不就等于玩弄生命吗?

时间就像一支箭,从起点射出,待它到达终点,一箭穿人心,到那时,人亡箭却还在继续,它可以越过终点,永不停歇。

在杨鹏的笔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时间魔表》里的杨歌用小人爸爸发明的时间魔表帮助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可结果时间魔表被抢走,杨歌因为过度使用时间而变老。后来发明被剽窃,时间银行挖了所有人的时间,大家都变成了老人……幸好小人爸爸找到幕后的真凶“猴子”——一个想控制时间来统治世界的狂人科学家,小人爸爸用时间魔表吸走了“猴子”的时间,战胜了“猴子”,让世界恢复正常。

看吧,随意操控时间也并非是什么好事,时间魔表里可都是自己未来的时间,未来的时间用多了,伤害的可是自己——加速了自己生命的苍老和结束!

生活中也是一样,过度挥霍时间,不思进取,最终会让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留下,留下的也许只有一生的遗憾!值得吗?

我们学过《和时间赛跑》、《匆匆》等课文,从中已经明白了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时间对每个人又都是公平的,不会对谁多,不会对谁少。不会因为某个人去世而变慢或停止。时间好似很慢,又好似很快。我们仿佛昨天还刚走进小学校园看见班主任老师迎接我们,转眼间已经到了六年级,总觉得五年多的时间过得好快,留下的记忆并不很多。

现在,有些同学迷上了手机网络游戏“王者荣耀”,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去玩这个游戏。打打杀杀,为虚拟的荣誉、装备、皮肤、英雄,不得不沉迷其间。然后,读书的时间没有了,写作业的时间没有了,劳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没有了!这哪里只是玩游戏?分明是玩弄时间,玩弄生命,玩弄健康!

所以,读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时间魔表》,我更加明白时间的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不玩弄时间,就是珍爱生命,珍爱自己。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10

前几天的时候,我向我的同学——王天昊,接了一本书,名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最新的一册。一拿到书,我就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里面讲了杨歌在他家的阁楼了找到了一本很久的古书。然后,杨歌的爸爸就开始研究起来这本书了,后来,他爸爸发现:这本书是一本魔法书,里面记载了好多的魔法。杨歌他爸爸,根据这本书学会了好多的魔法,他也教会了杨歌好多的魔法,后来,人们都知道杨歌会魔法了,全部都去找杨歌,请杨歌教他们魔法,刚开始他只是教几个人,后来因为,有一个假的魔法学院,所以杨歌他就从教几个人变成教全部的人,杨歌他爸爸把魔法咒语和魔法棒的配方发布于众,然后更多的人学会了魔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后来人们还举行了魔法的比赛,让杨歌见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是,再后来,魔法书被“猴子”偷头走了,然后,全世界都发生了恐慌。然后,有人召集全世界最厉害的魔法师来向“猴子”发起进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剩下杨歌和他爸爸了。最后,杨歌他爸爸用最强的魔法——爱,击败了“猴子”。

如果,杨歌和他爸爸没有教别人魔法就好了,止痒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事情了。

上一篇:财务管理新思路的探讨下一篇:学校注意安全的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