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2024-09-24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精选9篇)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篇1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众所周知,古人经过全方位、长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天、地、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漫长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验证、修订,才成就了《易经》这部巨著。

1 《易经》基本概述

《易经》是最古老的书,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在《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古今图书集成》、《四书五经》等文化知识宝典中,首经,都是《周易》,所以说它位于群经之首、为文化之源。

笔者从易经系辞传中了解到,传说我国远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纹理、人与动物生活习性、人与万物生长发展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以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又以八种自然现象概括宇宙万物,八卦两两相重,组合出 64 卦,对应 64 种自然现象及人间处境 384 种。虽然始于符号系统没有文字,但却是上古时代通天彻地、中通人与万物之情的庞大的信息系统。后由周文王及其子作卦辞和爻辞,春秋末期由孔子及其弟子作传。由此可知,《易经》是由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古代圣人合作成果,我们称之为易经三圣。

2 《易经》包含的科学思想和规律

众所周知,古人经过全方位、长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天、地、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漫长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验证、修订,才成就了《易经》这部巨著。所以说,易经来源于生活,是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易经不是迷信,是无价之宝。我们研习易经,不是搞迷信,是在学知识,运用《易经》搞预测,就像解数学题,运用古人给的定理定律,就能解开人生奥秘。《易经》基本内容是象、数、理、占。包括两大系统:象数和义理。象数,即根据卦象与数字的搭配,经特定运算程序占卦,义理,是由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此时强调的是德行、能力与智慧。

象就是卦所代表的具体形象,看到卦就知道它预示的人事物形象特点。如同看到建筑设计图,就知道了建筑物的形象。因易经是以卦的形式表述其思想,而卦又是以象的形式为表述方式。

比如,笔者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客户,窗外砌两个矩形花池准备种花,但受旁边大树影响,种花不长只长几棵野草,看起来象墓地棺材,旁边石凳常有人聊天还带着狗,合起来像个哭字,那就意味着有相应事情发生,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由卦象的意思加之参考万物的形像创造出来的。不久这家大儿子因小手术引发医疗事故落下残疾,相隔不久小儿子出意外过世。这家还在乾位加盖小房,本来整栋楼房像个完美人体,加盖小房多出一块,气场分布发生了变化,就像身体上多出一个赘物。乾位代表父亲,这家父亲得了恶性肿瘤。

数:易经有几套数字系统:有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数,河图数,64 卦序数等,都有不同寓意。人类生活跟数字息息相关,像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等等。数字是一个太极,包含大量信息,选用数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思维、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财运、婚姻、家庭、安全等。比如,车牌号若为 810,对应地天泰卦,预示小往大来,事半功倍,外柔内刚,阴阳相合,平安稳定;而若选为 180则对应天地否卦,预示大往小来,外强中干,事倍功半,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

理:远古人类开始利用易经来算卦、占卜,但随着历史发展,人们通过实践印证,发现了大自然根本规律性,将这些带有根本性的规律写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主要讲自然之理,其理贯穿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所以说,易经是各行各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的知识。

占:当人们发现并开始运用这些自然规律后,就完全可以预测人生吉凶祸福。天气可以预报,人的命运当然也完全可以预报。当然不可能完全准确,因为万事分阴阳,而阴中还有阳,阳中还有阴,也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这个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中很重要的科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空间先有气而后有万物,气分阴阳,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阴阳二气相合,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这种学说是搞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解析人生奥秘这道数学题最重要的定理定律,是打开人生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阴阳的最初涵义很朴素,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进而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凡是刚健的、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主动的,都属于阳,反之,都属于阴。如:天地、男女、生死、善恶、父子、凹凸(刻章)、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后退、胜利与失败、顺境与逆境等,都是阴阳相对。并且古人还发现:阴阳和顺,则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风调雨顺,物生依时,草木茂发,人的精神旺盛;阴阳杂逆,万物变化出现异常,甚至引发各种灾难。比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阴阳平衡,如果夏天该热的时候不热,庄稼就长不好,而冬天该冷的时候不冷,病菌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就容易感染疾病。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植物只有阳光照射没有雨露滋润会因干旱而枯萎,长期雨露浇灌而没有阳光照射会腐烂。

阴阳划分没有绝对界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十全十美之人。刚强之人,也有他软弱的一面或者软弱之时;柔弱之人,也有其刚强之处。顺境中也会有波折,逆境中也有希望之光明。处于顺境中要居安思危,以防乐极生悲;处于逆境中要看到希望,黑暗的前面是曙光,也许会反败为胜、扭亏为盈。可见,阴阳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思维,支配着我们的行为。阴阳是否和谐,体现着吉凶。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气场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与变化。凡是能屈能伸,有条达直上、生发特性的人事物都属于木;有炎热、向上特性者属于火;有厚、实、包容、化育特性者属于土;有寒凉、肃杀之气者属于金;有寒冷、向下特性者属于水。五行之气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天体星球有不同的五行气场,影响着地球也影响着人体;不同季节有不同五行;不同方位也有不同五行;家中摆放物品的材质、形状、颜色都有不同五行;姓名用字的发音、字形、字义、笔画数等都有不同五行;每个人体自身气场都有不同五行等等。五行之间有相生关系,如同母生子,气场和谐,但若只有相生规律存在,五行结构组总向同一方向滚动,不稳定、不平衡,就像子女教育问题,一味娇惯容易惯坏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任意妄为,需要有道德和法律制度约束人行为,社会才和谐稳定。所以五行之间还存在相克关系,相克并不一定是坏事,金克木,金属的刀、斧之类能修剪草木、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家具;木克土,植物破土而出,生长壮大,草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沙尘暴;土克水,水来土掩,水库、河道、渠道靠土克制水泛滥,合理用水;水克火,水能灭火,防止火灾;火克金,金属在高温下会变形甚至被熔化,方成器皿。五行之间相互作用即生克制化的有序或无序,则产生了吉凶。

中医理论处处体现着阴阳五行学说思想,被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应用五行对应五脏、五味、五色诊断疾病、保健、配合医疗调理疾病,中医提出对食品的五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等,同样符合五行与五脏、五味的对应关系。当一个人呱呱坠地之时,由于禀受当时当地阴阳五行气场份量不同,其先天场态即天命就已决定。包括身体素质、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长相特点、性格特点、思维能力、处事能力、自控能力、进取精神等。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终身的差异。古人据此原理,将人出生时刻的年、月、日、时,用能体现阴阳五行性质的天干地支表现出来,总共八个字,即生辰八字。天干代表广阔的宇宙,地支代表大地、地球,地支中藏干,代表人类、人元,符合易经中天人地三才理论。通过分析其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相互作用结果,结合一生将遇到的时间、空间、周围环境阴阳五行对先天场态的作用结果,综合分析象数理,就可以占测一生命运。这就是八字预测原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易经》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开启了一扇门,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研究和分析《易经》,我们可以逐渐得出宇宙、社会、人类发展的奥秘,进而以此为据科学指导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篇2

笔者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发现, 《易经》中的八卦理论和美国证券分析学家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提出的应用于证券投资分析的波浪理论多有暗合之处。波浪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遵循着一种周期性。大的运动周期中又包含着小的运动周期, 而小的周期又可以分为更小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是由3、5构成, 或是上升5浪下降3浪;或是上升3浪下降5浪, 总共8浪一个周期, 8浪过程完结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这就像海滩上的波浪一样, 因此将其称为波浪理论。而《易经》中的八卦理论也正是用八种卦象表示事物的阴阳变化, 此消彼长。易理认为: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如果用易理来看待证券市场, 就会发现恰好证券市场中也无非涨跌两种态势、买卖两种力量, 这就与易理之阴阳理论相一致。而这八种卦象又与波浪理论的8浪较为相似。

第1浪对应乾卦。对应图表中可以看出, 第1浪即0-1阶段, 是一波行情的开始, 随着成交量的增加价格开始上涨。这正好对应八卦中的乾卦。乾象征天,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乾卦卦德的解释。简单说乾卦的卦德就是“健”, 在这里是指天道运行刚强稳健, 相应地君子处事, 也应像天一样, 自我力求进步, 刚毅坚卓, 发奋图强, 永不停息。这正对应着第1浪, 它是一波行情的开始, 正是市场刚强稳健运行之时, 所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积极入市, 以期投资成功。

第2浪对应震卦。第2浪即图表中1-2阶段, 是一个大的上升趋势中的调整浪。它对应的卦象是震卦, 震象征雷。《易经》有云:“渐雷震, 君子以恐惧修省。”这一卦象征着自然界当中轻清之气向外扩散, 形成大气层为天;重浊之物向内聚敛形成一个庞大的地球为地。在这个过程中轻清之气向外运行, 重浊之物向内凝聚, 二者发生碰撞, 因碰撞而震动, 产生电闪雷鸣。因此震卦的卦德为“动”。所以对应第2浪的投资策略应当是积极行动。首先应当积极地对大趋势进行判断, 正所谓“君子以恐惧修省”, 看到一个上升主浪后出现了调整, 应当积极地判断当前的大趋势是不是上升, 如果大趋势是上升的, 那么在第一浪没有买入的话, 此时回调正是买入的好时机, 所以要积极行动。

第3浪对应巽卦。第3浪即图表中2-3阶段, 是一个上升主浪, 且在波浪理论中, 第3浪绝对不是三个上升主浪中最短的, 因此它会是一个有较大上升幅度的运动过程。它对应的卦象是巽卦, 巽象征风。易经有云:“随风巽, 君子以申命行事。”就是说要学会“借东风”, 有德行的人应该顺应天命行事。风是因雷震而产生气流, 气为风, 风无孔不入。因此对应的卦德为“入”。从八浪理论来看, 如果在第二浪中由于形势尚不明朗而没有介入, 那么到了第3浪就应当迅速介入了, 否则可能贻误战机。因为第3浪就像宋玉的《高唐赋》中所说, “长风至而波起”, 其势疾, 其波长, 上升快, 力量强。

第4浪对应坎卦。第4浪即图表中3-4阶段, 是上升趋势中的一个调整浪, 该浪对判断8浪趋势有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其回调不深, 迅速上扬, 则正说明它是8浪中的第4浪。如其调整过深, 则可能只是第2浪, 甚至是下降的c浪。所以在这一浪中进行投资决策是有较大风险的。它恰好对应八卦中的坎卦, 坎象征水。水因气而生, 流向低处, 造成土地下陷, 带来一定风险。所以它对应的卦德为“险”。但险并非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常有“险而后安”的现象与规律。《易经》曰:“善如水, 君子以作事谋始。”这就是告诉我们水是善变的, 君子在做事前一定要深谋远虑。第四浪恰恰如水般善变, 投资者此时进入也必须要深谋远虑。

第5浪对应离卦。第5浪即图表中4-5阶段, 是大趋势中的一个上升主浪, 在8浪结构中, 它往往是上升幅度较大, 时间较长。该浪在八卦中对应的是离卦, 离象征火。火是凶猛的、炽烈的, 《孙子兵法》中说:“侵掠如火。”这时正是投资者获取较大收益的时机, 因此, 一定要牢牢把握。但火不能独立存在, 任何火光都必须依附于某种物体, 如柴、煤炭、蜡烛等等。因此离卦的卦德为“附”。火永远离不开它的附着物, 离开了它就会熄灭, 正所谓“釜底抽薪”。对应第5浪的投资策略, 我们也要考虑这个上升主浪它的附着物是什么, 就是成交量, 只要有成交量在, 它就会一直上升, 可一旦成交量减小, 这波上升趋势就离熄灭不远了。所以在第5浪我们“侵掠如火”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成交量, 只要成交量有所减少投资者就应及时撤出。

a浪对应艮卦。a浪即图表中5-a阶段, 是三浪结构向下调整的开始。该浪在八卦中对应的是艮卦, 艮象征山。山是屹立不动的, 有句话叫“高山仰止”, 当我们看到山时就应当停止了。因此它对应的卦德为“止”。恰好a浪是一波上升行情的结束, 我们应当及时终止投资, 知难而退。

b浪对应兑卦。b浪即图表中a-b阶段, 是向下调整的三浪结构中的一个上升的浪。该浪在八卦中对应的是兑卦, 兑象征泽。泽因低洼而积水, 因水能润泽万物, 万物生长而产生喜悦。所以对应的卦德为“悦”。如果在a浪中投资者没有抛出证券, 那么到这个时候就应及时抛出了, 这一浪中能在一个相对高位抛出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情么?另外, 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区间来看, 这一浪也可能是真正的第3浪或第5浪, 那么如果是这样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还是可以等待的。总之这一浪可逃可待, 全靠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其对浪数的判断来决定。

c浪对应坤卦。c浪即图表中b-c阶段, 是向下调整三浪的最后一浪, 其调整幅度较深, 时间较长。该浪在八卦中对应的是坤卦, 坤象征地。坤德为顺, 即承顺、包含、包容、等待之意。《易经》有云:“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在这一浪当中, 投资者应多等待, 要有耐心, 多包容, 顺势而为, 不要盲目激进, 应蛰伏潜藏, 静待时机。

浩浩尘世如汤汤浪潮, 盛衰因循, 起伏难测, 而《易经》则是这茫茫大海中的灯塔, 给予我们点点智慧之光, 这在《易经》对波浪理论的解释中即可略窥一斑。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篇3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同样,书法艺术亦能体现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协调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篇4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的记载,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启发着后世人,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多以四字为一句,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两者是合一的,是数中有象,象中含数,由数推象,由象得数,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以求阴阳动态平衡,相生相长,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学会“变通”,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不墨守陈规,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讲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不仅是以德养身,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易经》与“心理分析” 篇5

这是许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浏览网页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转贴过来这里。在这文章写后的10年中,也常去爱诺思访问。

2006年的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时,我也专门为纪念瑞策玛先生,在大会的报告讲述了与他的交往与其中的动人故事。

有一种安详能超越所有的理解;

存留于永恒者的心中。

有一种力量能使万物更新;

促发知心为一者的生动……

重获此文,放在这洗心岛和山木的博客,也是对瑞策玛先生的追思。

再过一周,将与易学家刘大钧先生和张文智先生等一起,访问瑞士荣格学院,并做有关“易经与心理分析”的报告。届时,也将重访“爱诺思”。

《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

在瑞士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阿斯科纳,有一闻名遐迩的学术中心,爱诺思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前任主席瑞策玛(Rudolf Ritsema)博士,化其40余年的心血,完成了爱诺思的《易经》版本①。该版本正式出版后,随即便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并且即将被翻译为俄文、法文和日文等,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凡响。

“爱诺思”(Eranos)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30年代开始至今,爱诺思已经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促进东西方学者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会议”,是国际上研讨东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都出版的《爱诺思年鉴》,是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瑞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化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瑞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① 瑞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② 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爱诺思与易经,以及在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最初是通过理查·维尔海姆接触易经的。那是1923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Darmstadt),赫曼·科舍灵(Hermann Keyserling)所创立的“智慧学校”所在地;《易经》也一直是科舍灵“智慧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思想基础。当时维尔海姆已经完成了他的易经研究和翻译,正在准备出版他的《易经》德译本。卡普泰因夫人自己曾经这样来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最初接触《易经》的刹那间,我便意识到在这中国的古书中,包含着一种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与超越性原型世界的方式与途径。”③

也是在达姆施塔特,卡普泰因还结识了荣格和奥图。荣格和奥图对于东方文化和东方的神秘主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也都对卡普泰因,以及后来的爱诺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荣格曾经一度成为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尽管当时荣格是以其对“原型”的研究和思考,来代替了对易经的具体的心理学分析(荣格对于《易经》的认识和体验,后来集中发表在他为维尔海姆《易经》英译本的前言中),但是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瑞策玛在1944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易经,是通过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家冯·凯勒(Alwina von Keller)博士。其最初的印象与卡普泰因接触《易经》时的感受完全相似,那便是即刻意识到了《易经》对他的生活所将具有的深远意义,意识到了《易经》能够帮助他更为深入地体验其深层的自我。他从冯·凯勒博士那里借来了一本维尔海姆翻译的《易经》(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瑞士并不容易买到有关《易经》的书),化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利策玛自己把书全部抄了一遍。而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易经的研究。由于并不十分满足于维尔海姆的译本,利策玛开始学习汉语,希望能够对易经的中文原意进行更为深入地理解。

瑞策玛在1948年结识卡普泰因夫人,正是由于双方对于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共同兴趣与志向,建立与发展了深厚的友谊。1961前后,当卡普泰因邀请利策玛作为她的继承人,接管爱诺思基金会的工作时,利策玛曾一度面临难以取舍的境地。因为那时他在荷兰的一家以出版东方文化著作而闻名的出版公司工作,事业发展顺利;太太凯瑟琳是当地颇有影响的钢琴教师,有自己的许多学生,并且经常举办音乐会。按照利策玛的理解,当我们面临重大的决策,意识与理智难以决断的时候,则往往可以借助于无意识的力量,或者象荣格所描述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利策玛以他所面临的情境起了一卦,得到了“随”,其中第四爻变。

随卦有“元亨利贞无咎”之象征,其第四爻的爻辞为:“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所包含的意向与启迪,使得利策玛夫妇即刻作出了决择:辞去在荷

兰的工作,举家前往瑞士阿斯科纳的爱诺思。而接下来十余年的发展,正展现了“随”之第四爻的寓意。其中虽有收获,但也多有困难,多有曲折;但是“有孚在道,以明”,终归有今日爱诺思的成就与发展。瑞策玛也是把《易经》作为君子之道:即使有凶险,是为君子警戒;诚信利贞而无咎。

瑞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tephen Karcher)合作,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初形式,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著名的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阿斯科纳,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注重对卦名,以及卦爻辞中的所有汉字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其象形与象征中的心理学意义的理解与分析,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不同于其它西文译本的显著特点。从汉字的象形与象征中,探寻《易经》中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本文的作者之一,受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启发,以《汉字原型效应研究》为主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受邀请要在下一届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与其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报告。

我们与瑞策玛和爱诺思的交往也有着一段故事。1993年,我们在美国进行访问研究的时候,通过美籍华人学者刘耀中(Edward Low)先生的介绍,结识了当时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和其名誉秘书长莫瑞·斯坦(Murray Stein)。1994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颜泽贤教授邀请,科茨与斯坦等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对中国进行正式的学术访问与交流。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了“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研讨会,科茨做了“荣格与道”的报告,斯坦则对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当时讨论的一个热点,集中到如何对荣格所使用的“Self”一词进行理解与翻译。他们回去后,斯坦在《国际分析心理学通讯》(1995年第11期)上撰文总结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访问,其中引用了我们写给他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解释我们把荣格的“Self”理解与翻译为“自性”的考虑。利策玛看到斯坦写的这篇文章后,即写信给我们,以进一步探讨有关“自性”的内涵;随着来往书信的交谈与交流,利策玛向我们发出了访问爱诺思的邀请。他建议让我们在爱诺思的圆桌研讨会上,专门来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的中文翻译问题。

我们第一次访问爱诺思,是在1995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已经在瑞士的苏黎士,受托马斯·科茨的邀请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从苏黎士乘火车赶往阿斯科纳需要3个小时左右,一路上风景如画,有如乘车欣赏一个大公园。我们对于爱诺思的最初印象,也是其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色。十余栋木结构的古朴建筑坐落在山间,所面对的是连接瑞士和意大利的马乔列湖。湖光山色,优美幽静,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但是真正吸引我们的,是爱诺思基金会的中文图书室。在国外看到与自己国家和文化有关的东西,总是使人格外钟情。

1997年6月,我们作为主讲人再次参加爱诺思的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我们所发言的题目是“Psychology of Heart”——“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已作为《爱诺思年鉴—1998》的内容,由美国Spring Pulication出版);用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所强调的是我们汉语“心理学”中所包含的“心”的意义,以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社会科学动态》1991,10)、“汉字中的心理学”(《心理科学》1993,6)、“沟通心理学的桥梁”(《读书》1996,6)、“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光明日报》1997,3,1)和“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报》1998,2)等文稿中,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以及我们汉字“心”的心理学内涵。它可以在生理、心理和灵性三种不同的层次上,表述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完整的或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正如一个“思”字,使心与脑浑然一体。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一句经典的话语,已经概括了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意义。宋代张载要用易“为天地立心”,在其《易说·复卦》中断言:“复言„天地之心‟,咸、恒、大壮言„天地之情‟。”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其以尽神。”(《易经·系辞上》)《易经·说卦传》中称圣人之作易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精辟的概括,更是尽情发挥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易传中所阐释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对于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的发挥。在易经的卦爻辞中,有“心”字的最初表达形式及其蕴涵;属于心部的汉字更是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同时,更有集中分析与阐释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卦象,如咸之感应,坎之心病,也都是我们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中所探讨的内容。易经与心理分析,是我们的共同兴趣;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就形成了爱诺思版本《易经》的独特价值。

我们曾经就住在爱诺思图书馆楼上的客房中,宽大的阳台就象是行驶在水中的船头,能够让你尽情地欣赏与领受瑞士马乔列湖的神韵,以及对面意大利的山色与风景。傍晚绕着爱诺思山庄散步,也可以乘坐爱诺思的游艇去追逐夕阳留下的霞光,或者是投入那清澈的湖中去畅游一番。

我们以为我们对爱诺思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那里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那是一本我们刚刚打开不久的书。我们把“Eranos”翻译为“爱-诺-思”,是取“愛”与“思”中的象征性意义,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于“Eranos”的一种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但“Eranos”的真正含义,却是去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事物,所包含的是一种追寻与探求未知的精神。

对理解的理解人生哲理 篇6

不要期望别人什么都理解你,就像期望什么人都理解你一样,何况,你也不可能什么都理解别人,或者什么人都理解。

不能理解,并不等于不可宽容;如果说理解是河流,那么宽容就是大海。

当理解的河流欢畅奔腾起来,宽容的大海也愈加波澜壮阔。天地人间此当最是生动活泼。

漠视理解,理解也会漠视你;重视理解,理解也当重视你。路途坎坷,人之间应该高唱理解之歌。你给人家一分理解,人家会回馈你理解一分。

在互相的理解中,感受人间的快乐,在互相的.宽容中,感受人性的光辉。

也不要为理解而低下头颅,乞求得到的理解,脆弱如花,少了一点阳光水分就萎谢。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篇7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而孤立存在,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可能无视自己的文化背景而成功。《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源头, 其中很多思想观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根本体现。在建设企业文化时, 我们不妨把《易经》中的思想精华引进来, 从而使得企业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易经》中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 正是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如《易经》中“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论, 告诉了我们改革与创新的道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告诉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曲线发展的;“与时偕行”和“和合经则”, 也与时代精神主旋律相吻合;“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则一直被公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本文作者段俊平 (左) 和北大光华学院院长张维迎、副院长常岐 (右) 在内蒙古经济论坛上

《易经》中的“富有谓之大业”和“日新之谓盛德”的论述, 说明了“日新”是成就大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崇德而广业”的论述, 则说明成就大业过程中应该崇德,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履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易经》中说:“夫易,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从中我们可以悟出, 企业要想决策正确、管理到位、文化深得人心, 就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易经》中说:“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旁行而不流, 乐天知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 故能爱。”由此我们可以想到, 企业一定要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讲求仁爱, 不能破坏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论易经入中国画对艺术价值思考 篇8

关健词:融入;思考;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1;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058-02

中国绘画作为中国国卒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可穿越时间数干年之久,大自然缔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绘画史,这种产生和创造是具有一定的必然规律性。因为任何门类的学科发展其规律都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素,所以中国画,,中国书法的本质应从中国古代文化渊源中去找寻;中国画的本源,更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文化理论中去找寻其“龙脉”。

大家知道,哲学是一门科学,它在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而《周易》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做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理论其中:“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能够更加形象具体地阐述这“道”理的经典著作,易学文化则成了中国传统 “玄学”的代名词。优秀的画家,精于绘画艺术及哲理而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规律;(《石涛画语录》)这里的一,即是“道”,道即是正确的自然规律,所以陆九渊云:“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道在各行业中如医家即医“道”,易经有易“道”,佛家有佛“道”,绘画有艺“道”,于此可见矣”(《象山先生全集》)朱熹谈得更加明白:“道者文之根本,者道之枝叶……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何以为道?《老子》作了以下阐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易道“入艺对艺术影响

《周易》哲学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整体性、直观性、形象性和变易性是《周易》思维的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基本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周易》思维模式的无穷浸润和深刻影响。

1.周易阴阳与绘画黑白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易经》思想像一条河流。当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思想,老庄思想一般是首先被联想到的。老庄所提倡的“无为”、“逍遥游”、“虚空”的精神让中国历代的文人画家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得以在这不安稳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处心灵的出口,“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而上的意境之所在。“形似”的观念一直都不是中国画的重要原则。“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功能、关系、韵律。”而历代的画家是要在山水的“形”之中看见“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道” 早已在《易经》里有所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了“道”,这个“道”既指天道、地道以及人道。

阳为天、为父,代表阳刚、男性,在卦象中则为乾;阴为地、为母,代表阴柔、女性。世上唯有男人和女人两类,相互依存,繁衍人类,生生不息。由此衍生出八卦,进而包含宇宙万物。阴和阳相互平衡后就能达到“太和”之美,《易经》中的凶卦就是阴阳不相调和之象。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黑与白、玄与素相互生发,水墨画总是在黑与白中取得某种平衡,“五色眩目”,滤去了其他炫目的颜色,以至于逐渐形成了“留白”、“计白当黑”的绘画表现技法,在“浓、淡、干、湿”中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画家只是在黑与白中寻找一种思想上的空灵、一种建构在天地之中的个人心灵空间和独特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中,“上为天,下为地,”黑白、虚实相互关照与对应,画家们不是也在用一杆笔描绘着心中的那一整片天地吗?。

2.《易经》的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易经》的八卦极富美学启迪。如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文心雕龙·征圣篇》:“文章昭晰以象‘离’”“贲”、“离”是易经的卦名,“贲卦”涉及艺术理论的文与质的关系。贲,贲者饰也,用线条勾勒出突出的形象。《论语》:“绘事后素”。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境界的追求:

(1)贲卦之美:“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系列性阐述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美学的“象” 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象”,而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易·系辞》:“见(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明确了“现象”不等于“形器”,形器(形)是事物的实体,而现象(象)则是事物的表象。

中国艺术家对事物的实体通常是没有很大兴趣的,往往重视的是事物的表象。表象在艺术创作中作为是一种心理现象,仅只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头脑之中,经过艺术创作者思维的运动、变化、重组形成“想象”,再在想象之中掺入“情感”。

因此,“象”在这里就不是“形象”,也不只是“表象”,是更重要“意象”。这种抽离了“形体”又蕴含“情意”的“有情感的表象”,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客包容,物我两忘,与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和纯主观的自我表现截然不同。作为中国美学独有的概念,“意象”在中国诗歌的具体表现的手法是“赋比兴”在绘画理念的传达上是“传神写意”,因此中国艺术特色为“诗画同源”,与、西方讲究的诗画对立完全相反。

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廙处于山水画萌芽的时代,他已在山水里见到了文章,以人的精神与自然山水对话并进行超越,进入了美学发展的自觉期;贲卦中包含了纯粹美的主张:“上九,白贲,无咎。”贲是斑纹华采,白贲,杂卦:“贲,无色也”。就是单纯,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一种更高的品位,也是中国一切艺术的最高追求。

《易经》这种审美取向对中国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中国建筑在正屋之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白贲的境界,从欣赏美并超脱美,达成一种扬弃的境界。

(2)“离”卦之美: 象曰:官人来占主高升,庄农人家产业增,生意买卖利息厚,匠艺占之大亨通。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离者丽也,附着之意,一阴附丽,上下二阳,该 卦象征火,内空外明。离为火、为明、太阳反复升落,运行不息,柔顺为心。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离卦卦义:离者丽也,

明也利于坚守正道,这样必然亨通;畜养柔顺的母牛,可以获得吉祥。 离《离卦》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都有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古代艺术和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对离卦的美学思想。

1.离者丽也。人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离,既有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是一种装饰之美。

2.离也者,明也。明字,一边是日,一边是月, 曰光和月亮之光照到窗子上,是为明, 这个明是富有美学和诗意创造的明是美学思想之明。3.丽者并也。即并偶的意思。这并偶之意在是对美的追求,在艺术中,如色彩的对称是并俪之美。这说明《离卦》又包含有对偶、对称、对比等对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受其影响这种美感又产生美学思想,现在对偶,对称,对比也在我们国画中运用受其美学思想影响。这可以见到《离卦》的美学想是同工艺,美术相关的。4.我们的绘画当把各种亮丽的色彩颜料按照画家想法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案时就是一个离卦,他包含了离者丽也,离也者,明也。丽者并也。所以离卦也是审美和艺术卦象。

二、“周易”文化对中国画思考

1.五行与色彩关系;谈中国画,不能不谈中国文化的色彩观。春秋之前,中国人称色彩为“玄黄”,而春秋战国到隋唐的色彩,哲学家与一般人泛称“五色”,被称为“丹青”的说法是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而“五色”要谈色彩,还得先从《易》学当中的“五行”说起。周易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把物质归纳为五大元素,又常把中囯画用的基色:红、黄、青、黑、白对应起来看,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用色之渊源。世间万物皆由此五种元素组成,这五种元素已经不是自身字面所表达的含义了,它也被抽象成概念化的五种符号,它既可以代表五种物质状态,也可以代表具有相同特质的一类物质。这五种状态分别是:金代表固态,水代表液态,土代表混合态,火代表气态,木代表等离子态。在自然界中,这五种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木性温暖,火伏其中,故木能生火;火焚木而燃,生成灰烬,故火能生土;土聚为山,积化为石,所以土能生金;地中含水,水遇石层而止,溢而为泉,故金生水;万物生长皆不能无水,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相生,万物长矣。有生必有克,克者,伐其性也:水性阴凉,主向下,伐火热之性;所以水灭炎火,即水克火。火性热,主升腾,火能溶化金石之硬性,故火克金。金性硬,主革杀;有杀木生长之性,故金克木。木性温,主生长,生长必耗土之养份,伐土厚性,故木克土。土性厚,主堆积;能止水之泻势,故土克水。五行相生相克,万物生长才得以保持平衡而长久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与五行密不可分。《尚书》载:“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谴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迭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一方之土”。古代先民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黄土地是其发展的地方;故中方为土其色配黄;南方以风化赤沙岩为主,又南方炎热主夏季;所以南方为火配赤;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生,属木配春季,到处郁郁葱葱;又因近东海其泥土为青色,故东方为木配青。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比喻杀,万物凋零配以秋;加之西方盐碱地乃白色,故西方属金配白。北方寒冷,属阴水,其土地为黑色,故北方属水配黑。北方主冬,白雪皑皑,相衬之下水必然是黑色。所以,古画所画雪景中的水都是黑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观是建立在五行关系中的,而这五行中的五色正暗合了西方黑白调子加红、黄、青三原色的基本原理。正所谓:“王问民,民问地,地问天,天问道,道法自然。”易之为道,先天地而生,贯之万物而以恒;我们面之所向,心之所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也。

五行配五色,五色之中有生克;大自然之中能生克有度,则国昌物盛;绘画用色若生克有致,则画面就会高雅不俗。《周礼·考土计》中记载:“画籄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墨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凡画籄之事,后素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必须考虑双方量的多寡因素,如火能克金,若以篝火练铁,当为徒劳。即所谓:“火本克金,但金气有余反侮火气。”诚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讲:“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手斧砍大树,树硬反损斧;土少阻水,反比水冲;杯水救火,炭火更旺。所以,在色彩运用时不但要充分利用色相间的生克关系,还要把握好色块大小、纯度多寡的量化关系;而这个度的把握,则是要经过对易学思想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学习。

2.对称与国画章法关系:对称为美的观念自古有之,我们看到的各种彩陶、青铜的纹饰,壁画上纹路,都是对称为美的体现。在《易经》八卦之中,也处处体现着对称。阴阳相对称, 乾卦与坤卦相互对称,太极图“S”线相对称以及坎与离相互对称,都在对称中逐渐变化、更替。而对称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表现为章法布局。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一种是立轴,一种是手卷。立轴形式,上为天、下为地,自下而上,层层推移。手卷形式,右为开始,左为结束,由右向左,起承转合。颜色的黑与白相对,笔法的疏淡与绵密相对,山与水相对,山的阴阳向背相对。远近、疏密、开合、虚实聚散、动静、叁差相互呼应。这种布局上的相互呼应是一种天生的美感,然而探究其源流,则不能不提到《易经》,我们因用其原理以其之阴阴、刚柔、对立、统一、思想来处理中囯画构图及色彩辨证关系。

结束语:

我们将这种思维形式落实到我们当代中国画创作之中,无疑将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态度,因为存在延续、存在对过去的尊重与认可,在不是“全盘否定”的前提下,后现代“辩证性的反”还说不定真的是当代中国画多元创新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对党章的理解 篇9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作为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志,本人重点学习了十六大通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党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组织,性质如何?新党章这一段话开宗明义阐述了我党的性质。接着新党章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既然是先锋队,那就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战斗在最前方,不怕寒风暴雨,不怕暑天烈日,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奔向美好的明天。要做到这一点,每一位共产党员不仅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有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同时,每一位党员还要不断学习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及各项政策,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心中想着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事无小事的为政理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不以权谋私,损公利己,牢牢记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锻炼成长起来的党,曾多次遭受挫折,但是每一次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走出困境,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经得起考验值得信赖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应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当好家,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为人民当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治国方针策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改变治国的方针策略,这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变的,那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早在1944年9月8日,mzd主席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会上就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政党,是为着解放人民和彻底为人民工作的政党。因此,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宗旨。也正是因为我们党一直秉承着这个正确的服务宗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的事业才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新党章里说得好,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的区别所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在革命斗争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与群众建立起密切的鱼水关系,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壮大了自己,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革命的胜利。在革命斗争年代是如此,今天,我们在和平年代搞建设更是如此。脱离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好像鱼离开水,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只有牢牢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法宝,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富强。但是,现在我们有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做了一些与党和人民利益相违背的事情,侵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坏共产党的形象,败坏党风国法。这与党和人民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在新党章中,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作为全部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的性质中具体体现。这样的性质表述是切合我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成为最先进的党,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的党,这样才能永葆活力。

在新党章中体现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新党章还规定要“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赋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以经常性的“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的职权,这在我们党内法规史上是第一次。显然,所有这些规定,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正如十六大关于党章修正案决议指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吸取这些年我们党自身建设取得的新经验,在党章中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jzm同志在谈到坚持党要管党、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时,第一条强调的就是:“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经验证明,按照党章办事,关键在于党内普遍增强党章意识,首先是党的各级干部增强党章意识,把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是说,要对党章的实质、内容、规定及效力有科学的理解;对执行党章有高度责任心,坚持以党章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党内功过是非;自觉地将党章应用于党的生活,对一切违反党章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把“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全党同志的集体努力中,不断充实、完善党章以及党章为主体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现在有些党组织软弱涣散,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对党章重视不够、执行不力。而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党章在内的党内法规制度未能得到遵守,甚至严重违反党章的行为也没有受到应有惩处,这是极不正常的,也是很危险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党章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效力。只有通过千千万万的党员和干部自觉遵守和实践党章,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章对于党员的阐述中有一点是要求“遵守党的章程”,这一点就意味着,每一位共产党人都要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每位党员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去年年初,从广州开始爆发了“非典”传染危机,这件事情在后来的几个月内蔓延迅速且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这个危机至今还没有过去,但在这个国家特殊时期里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对于共产党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许多的优秀的党员同志,他(她)们身为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的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明知身陷险境,仍无惧无畏,其中有一些还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生命证明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的精神本质。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当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也有许多败类被暴露了出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危险面前畏缩了,这些人势必被党所遗弃,被人民所唾弃。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在这件事情中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当然,党中央也己经处理了这些人员。这些反面的例子说明,我们的党始终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切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必须被清除出党。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才能使得非典之类的危机大面积地严重爆发,所以,共产党人必须实实在在地学习新的党章,忠实地实践党章中所规定的所有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全世界最先进地党,受到全国人民一致拥护和爱戴的党。

新的党章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点的提出和明确,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地向着小康社会迈进。有明确规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可以作为动员和凝聚全党力量的口号,具有明确的有感召力的目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同时,这会使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高度稳定和强大生机,使我们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了这个明确地目标的指引,我们这些党员中的知识分子将更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处处以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发掘强大潜力,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添砖加瓦的工作。

新党章中还增添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党总结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新世界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坚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科技同经济的结合,是我党我国在新世界新阶段必须继续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大事来对待,必须自觉地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去从事一切工作。

新党章中还有一点修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那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得出来了正确的选择。这些都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一点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必须改变原来残留的封建家长作风,人治大于法治的行为,真正地将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来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严格执法,有法必依。

新党章在党员一章里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使得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更加符合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代表者的性质。因此,我们必要及时的调整我们在对待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员加入党组织的问题,更加广泛的吸收一切热爱党,遵守党的章程,愿意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人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社会是发展的,所以党必须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博大胸怀正确对待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的入党要求,并通过培养教育将他们锻炼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们既注重把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吸收以党内来,同时也注意把其他阶层、群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让他们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不但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会使党的吸引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事实表明,党和国家每前进一步,党章中就会有相应的反映。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把dxp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党章,增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重要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中还写进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论述,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这次十六大对党章的修改,是对十三年来党的进步更为集中、更为全面的反映。十三年的成就是新党章的基础,十三年的经验是新党章的根据,十三年的创新是新党章的源泉。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十三年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作了高度概括,集中地写进了十六大党章,从而使这部新党章达到了自十四大以来党章建设上的最大进步和最高成就。

在认真学习党章的这段时间里,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自觉遵守党章,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时时刻刻都要切实贯彻党章和维护党章。

我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时候,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和怎样建设当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新发展。江总书记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课题,意义非常重大、非常深远。

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江总书记自己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述。他说:“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因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代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也涉及到的党的全部工作。从党的性质上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党的宗旨来讲,它强调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组织,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从党的任务上说,我党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现在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富民强。

综合起来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新认识、新要求、是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建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认为,这“三个代表”的关键就是要做“代表”,代表就意味着先进,意味着表率,意味着走在最前沿,意味着领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其次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次,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做到这“三个代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加强党的建设。而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来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首先,修改后的党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次,党章修正案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并对此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也写入了党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党章还对论述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作了充实和调整,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党员,要求我们必须好好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法律知识的内容,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最后,党章修正案在党的组织制度方面,在对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工作制度方面也做了新的规定。

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我们发现它明确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我们充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加辉煌。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切实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按照大会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什么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三个代表”产生于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贯彻。与时俱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学风问题,也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种实践的一贯指导方针,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指导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理论和实践适应变化着的时代。

与时俱进决定中国的命运

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在新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上一篇:形容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名言警句下一篇:2019高考一轮复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