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2024-10-11

《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精选6篇)

《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篇1

《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2010-05-10 14:42:25 来源: 销售与市场 跟贴 1 条 手机看股票

从《易经》中“革”卦的研究和分析入手,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变革”的基本规律和要点。

组织变革历来是企业和管理咨询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组织结构调整还是引入绩效考核,面临变革的企业好像突然变成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各种能量的蓄积与显示。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稳定和业绩的担心,高级管理者对自身地位的考虑,员工对自身工作变动和收入的关注等等,无不成了改革顺利实施的障碍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变革最终往往演变为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部分高层或中层的反对呼声过高,企业领导者担心过多,犹豫不决,最后不了了之,变革方案被束之高阁;

2.企业领导者变革心切,缺乏对时机的选择和把握,草率行事导致企业管理停顿,变革失败,领导人威信下降;

3.变革掌握住了时机,然而在实施中缺乏有效的实施步骤和掌控机制,变革阻力逐渐增大,最后草草收场,或流于形式,变革失败;

4.变革时机和步骤都把握不错,不求完美,但求关键点的把握与整体进程的推进,最后变革取得成功。

如何认识企业变革的规律,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进行企业变革和变革成功,是管理咨询顾问及企业领导关注的焦点。而从《易经》中“革”卦的研究和分析入手,却能发现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变革”的基本规律和要点。《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六十四种现象所寓义理的组合,各自喻示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世方法、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等,如屯卦譬喻事物初生时颇为艰难。而六十四卦任何一卦的六爻之间在义理上的联系,正是某种事物、现象的变动、发展规律的象征性表露,也是一卦哲学内容的具体反映。

下面就从包含“变革”意义的卦辞分析入手,力求揭示企业变革的规律,从而对大家有所启发。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即变革旧的事物。变革旧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员工对旧的事物早已习惯了,适应了,一下子要变革员工早已习惯、适应的东西,员工是绝对不会马上理解接受的。变革后要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服,需要一定的时间。

元亨,大亨,大通。事物旧了,坏了,亦即穷了,才要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以旧换新,穷变通,所以革之而可以元亨,即所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利贞,即利于正道。变革旧事物是极难的事情,所以要遵循正道,坚持原则,倘若任意胡来,则一定失败。能够坚持正道去进行变革,纵使时间久,险阻多,最终也将成功,成功了就不会后悔。

从以上的卦辞可以读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变革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而变革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任,遵循变革规律的变革则一定成功,不会后悔——这段卦辞是对变革的概括性的论述。

下面则是六爻的爻辞,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个变革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九,巩用黄牛之革”。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不要轻举妄动。变革是大事,不可轻易为之。变革要得其时,在其位,有其才,审虑慎动,而后可以成功,可以无悔。在企业管理变革时,企业尤其要审时度势,时机如果不具备,就应该以中顺之道自守,不可轻举妄动。

第二阶段,“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在变革之前要有一个过程,使变革的形势达到成熟,变革的条件具备了,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革,那么一定“征吉,无咎”,取得胜利。这个阶段意味着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九三,征凶,贞历。革言三就,有孚。”虽然变革时机已经到来,然而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变革开始实施时往往面临如何开始的问题,既不可盲动躁动引起恐慌和抵触,又不可迟迟不动错失良机,动摇员工对变革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爻辞“征凶,贞历”就反映了变革初期的这种两难局面,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革言三就,有孚”,亦即革还是要革,但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得到员工的理解和信任之后方可行动。“革言三就”就是对变革的言论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和审慎周密的考虑,证明确实合理可行,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多次的宣讲、讨论和培训后得到员工的信任,即“有孚”,这时就可以进行变革了,这一阶段强调的是与员工充分的沟通并得到员工的信任是变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四阶段,“悔亡,有孚改命,吉”。变革成功了,后悔消失了,员工理解了,满意了。在前三个阶段,即当革未革,欲革难革之时,必当小心审慎从事,力求变革稳步发动,一举成功。而第四阶段则是前面阶段的一个必然发展。

第五阶段,“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即企业的领导者,是变革的主体,以大人之道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虎变”,亦即变革的一切就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显而易见,没有阴谋可疑之事,员工看得清清楚楚,完全值得信任,这里强调的是变革过程中领导态度的坚定、过程的公开和交流的坦诚。第六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对于变革成果需要具体严格的制度去支持和巩固,就像豹子一样细密严谨。因为还有人对变革只是“革面”而没有革心,内心未必有认识,更谈不上心悦诚服,所以需要严格的制度以及对制度严格的执行,才能真正巩固落实变革的成果。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革而是守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居贞”守成,最宜安静守正。“征凶”是指变革成功之后,不可继续变革,否则员工疲于应付,得不到时间对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行理解和强化,甚至认为改革者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转而排斥变革,最后往往连最初的改革成果也难以保住。由此,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管理变革的关键环节。

A阶段,变革的筹备期,是为变革积累势能的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变革发动者对时机和变革各种力量的评估,等待时机,关键领导人统一思想,变革计划的精心制定,号召员工与“过去”告别,变革“紧迫感”气氛的创造。

B阶段,变革的进行期,是变革能量的释放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共同愿景的创造,变革的大力宣传与员工培训,与员工持续和坦诚的沟通,维持强有力的领导,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建立起与变革相适应的制度与结构。

C阶段,变革的巩固期,是变革能量的静止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巩固变革的成果,不再提出新的目标和进行新的变革,使变革制度化,固化新的行为。(本文来源:销售与市场 作者:张行健)

《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篇2

组织变革历来是企业和管理咨询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组织结构调整还是引入绩效考核,面临变革的企业好像突然变成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各种能量的蓄积与显示。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稳定和业绩的担心,高级管理者对自身地位的考虑,员工对自身工作变动和收入的关注等等,无不成了改革顺利实施的障碍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变革最终往往演变为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部分高层或中层的反对呼声过高,企业领导者担心过多,犹豫不决,最后不了了之,变革方案被束之高阁;

2企业领导者变革心切,缺乏对时机的选择和把握,草率行事导致企业管理停顿,变革失败,领导人威信下降;

3变革掌握住了时机,然而在实施中缺乏有效的实施步骤和掌控机制,变革阻力逐渐增大,最后草草收场,或流于形式,变革失败;

4变革时机和步骤都把握不错,不求完美,但求关键点的把握与整体进程的推进,最后变革取得成功。

如何认识企业变革的规律,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进行企业变革和变革成功,是管理咨询顾问及企业领导关注的焦点。而从《易经》中“革”卦的研究和分析入手,却能发现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变革”的基本规律和要点。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六十四种现象所寓义理的组合,各自喻示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世方法、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等,如屯卦譬喻事物初生时颇为艰难。而六十四卦任何一卦的六爻之间在义理上的联系,正是某种事物、现象的变动、发展规律的象征性表露,也是一卦哲学内容的具体反映。

下面就从包含“变革”意义的卦辞分析入手,力求揭示企业变革的规律,从而对大家有所启发。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即变革旧的事物。变革旧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员工对旧的事物早已习惯了,适应了,一下子要变革员工早已习惯、适应的东西,员工是绝对不会马上理解接受的。变革后要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服,需要一定的时间。

元亨,大亨,大通。事物旧了,坏了,亦即穷了,才要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以旧换新,穷变通,所以革之而可以元亨,即所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利贞,即利于正道。变革旧事物是极难的事情,所以要遵循正道,坚持原则,倘若任意胡来,则一定失败。能够坚持正道去进行变革,纵使时间久,险阻多,最终也将成功,成功了就不会后悔。

从以上的卦辞可以读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变革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而变革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任,遵循变革规律的变革则一定成功,不会后悔一这段卦辞是对变革的概括性的论述。

下面则是六爻的爻辞,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个变革过程中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九,巩用黄牛之革”。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不要轻举妄动。变革是大事,不可轻易为之。变革要得其时,在其位,有其才,审虑慎动,而后可以成功,可以无悔。在企业管理变革时,企业尤其要审时度势,时机如果不具备,就应该以中顺之道自守,不可轻举妄动。

第二阶段,“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在变革之前要有一个过程,使变革的形势达到成熟,变革的条件具备了,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革,那么一定“征吉,无咎”,取得胜利。这个阶段意味着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九三,征凶,贞历。革言三就,有孚。”虽然变革时机已经到来,然而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变革开始实施时往往面临如何开始的问题,既不可盲动躁动引起恐慌和抵触,又不可迟迟不动错失良机,动摇员工对变革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爻辞“征凶,贞历”就反映了变革初期的这种两难局面,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革言三就,有孚”,亦即革还是要革,但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得到员工的理解和信任之后方可行动。“革言三就”就是对变革的言论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和审慎周密的考虑,证明确实合理可行,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多次的宣讲、讨论和培训后得到员工的信任,即“有孚”,这时就可以进行变革了,这一阶段强调的是与员工充分的沟通并得到员工的信任是变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四阶段,“悔亡,有孚改命,吉”。变革成功了,后悔消失了,员工理解了,满意了。在前三个阶段,即当革未革,欲革难革之时,必当小心审慎从事,力求变革稳步发动,一举成功。而第四阶段则是前面阶段的一个必然发展。

第五阶段,“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即企业的领导者,是变革的主体,以大人之道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虎变”,亦即变革的一切就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显而易见,没有阴谋可疑之事,员工看得清清楚楚,完全值得信任,这里强调的是变革过程中领导态度的坚定、过程的公开和交流的坦诚。

第六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对于变革成果需要具体严格的制度去支持和巩固,就像豹子一样细密严谨。因为还有人对变革只是“革面”而没有革心,内心未必有认识,更谈不上心悦诚服,所以需要严格的制度以及对制度严格的执行,才能真正巩固落实变革的成果。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革而是守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居贞”守成,最宜安静守正。“征凶”是指变革成功之后,不可继续变革,否则员工疲于应付,得不到时间对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行理解和强化,甚至认为改革者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转而排斥变革,最后往往连最初的改革成果也难以保住。

由此,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管理变革的关键环节。

A阶段,变革的筹备期,是为变革积累势能的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变革发动者对时机和变革各种力量的评估,等待时机,关键领导人统一思想,变革计划的精心制定,号召员工与“过去”告别,变革“紧迫感”气氛的创造。

B阶段,变革的进行期,是变革能量的释放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共同愿景的创造,变革的大力宣传与员工培训,与员工持续和坦诚的沟通,维持强有力的领导,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建立起与变革相适应的制度与结构。

《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篇3

商纣王的时候,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周西伯被关的时候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自己有宝贵的人生经验,是长时间累积的亲身体验,如果丢掉了实在太可惜,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将来也许对世人有一些贡献。第二是纣王这个人说杀就杀,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当商纣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包给周西伯吃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儿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还是吃了,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为了顾全大局,保住性命,所以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才能完成理想。这样他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没有文字,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

周文王写完《易经》以后,很多人想改它,因为只要能够改动它一个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么也改不了。就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搞不太清楚,大家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经文大部分都传下来。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非常恭敬。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美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是偏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民间所流行的是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使外行人感觉很神秘,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伏羲氏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但是《易经》流传到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个算命用的工具,那么《易经》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易经》是古人透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而提出的假说。其实所有的学说都是从假设开始的,只不过古代的知识实在不发达,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纪律,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导游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所以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我们想想看,尼姑总要出来办事,买东西,尼姑一出来,附近的农夫和猎人一看尼姑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猎人一看来了个尼姑,赶快扭头不看,尼姑就安全了。如果朝这方面去了解,我们就不难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我们中国社会是广为流传,而且普遍地在应用。

《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那么,人的命运可不可以预测?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很多人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像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有人跟我讲:有个人算命很灵,他说我会在一个海边安定下来,那里风光很美,我的工作很稳定,现在我果然就是这样。我告诉他:这是你受了他心理的暗示,然后全力去配合,你全国跑来跑去,一看这地方是海边,环境不错,正好是他算准了的,所以就定居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不准,你配合他,他就很准。算命不是叫你听他的话的,你听他的话那你变成他的奴隶,他就变成你的主人了,他就可以控制你了,他就是你的主宰了,那还得了?算命是说他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不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趋吉避凶的大道理。

有一个人听人说自己有血光之灾,他就躲在家里,躺在床上,把所有窗门都关起来。结果没有想到,外面有人打弹弓,弹珠穿破玻璃,一下打到他头上的镜框,镜框掉下来正好砸到他,正好是血光之灾。然后他就说真灵,算得到,躲不过。其实有那么严重吗?那一年,有人告诉我会有血光之灾,我就按照《易经》的道理拒绝接受,我说我不要让它发生,我就很谨慎,有很多地方一看不对劲,就不去了,结果就什么事都没有。

我们讲诚则灵,意思就说你相信它,你就要接受它的摆布,你不相信它,就可以防备,防备到什么地步还是看你自己。所以我们回到《易经》的人本位,这才是人类的尊严。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易经》六十四卦常见吉凶之辞,所以被许多人用来占卦算命,以求趋吉避凶。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易经》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易经》具有模糊性。它很模糊,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得到未来的变化。《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

西方人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

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个更妙的,叫做空白性。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画留下很多空白,这样才有想象空间,如果全部都画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好,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代表着宇宙中的六十四种情境,占卦其实就是一种定位的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呢?下面我们来谈谈:破解占卦。

易经的智慧 篇4

1.能作为一个人,就很不简单。

2.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3.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大精微,无所不包。群经之首。

4.人生在世,命,运,宅,墓,仅占10%,自己之努力占30%,余由积德与否而定。

5.一切向自然学习,不违背自然规律。

6.阴阳是相对的,变动的,合一的。

7.不要嫉恶如仇,这个世界永远有好人也永远有坏人。

8.宇宙一切要求圆通,圆的不容易伤害人,但圆不是圆滑而是圆通。

9.只有知识却丧失了智慧。

10.除了自然之外,无人时主宰。

11.夏虫不可以语冰。

12.人本来不平等,只有相对的平等。

1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14.道法自然

15.一切合乎自然的,就是对的,不合乎自然的,迟早有一天会是错的。把自然作为最高准则。

16.凡是人工的,看是否合乎自然,不是不做,而是慎重的做。

17.所以世事无常,祸福无门,吉凶难料。一切都在变动。

18.是生不是分,一变二后,一还有。

19.我们只对讲信用的人讲信用。

20.目标准确,方向准确远比速度只要。

21.人为万物之灵,是责任重大,而非自大。

22.人生做什么事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奢求。

23.曲为美

24.天所重在时,地所重在利。

25.变化是现象,背后一定有不变的。

26.理智知道感情,不让情绪指导你的理性。

27.不信苍生,信鬼神。

28.尽人事,听天命。

29.敬鬼神,而远之。

30.只问应不应该,不问结果咋样。

31.物极必反

32.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起全部责任。

33.一个人现在的状况,是从小到大累积的结果。

34.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5.话不能说的太满。

37.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38.顺理成章,该爬高就爬高,不勉强追求任何,但要尽力。

39.公道自在人心。

40.多听少说,祸从口出,不说假话,但真话不都说。说妥当的话。

41.作为配角,权利配合,诚心支持,有所成就不能沾沾自喜,配合好上级是你的本分。务必谦虚谨慎。功劳永远是老板的。

42.心知肚明,嘴巴含含糊糊。

43.管理者的无为就是不要制造问题。

44.时间变动一切都变,自有新的变数。

45.不要受不好环境的影响。

46.人需要历练,不是望子成龙,而是先培养良马。不能眼高手低,心高气傲。

47.宠孩子,父母的不幸。

48.太过忙碌的人,你是没有什么创造力,只能从命而行。

49.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证明我们的命是什么

50.读书为了明理

51.人,把所有的磨难当作自己成长的过程

52.易经是自然的,按照自然的规律。

53.运气,在于你,自己,如何运好自己的气

54.成功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

55.命,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局限性

56.从吾之好

57.家教会影响人的一生。一定要严。

58.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59.父严母慈

6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1.爸妈,不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孩子,让他自己变,而非你去让其变。

62.媳妇毁九代

63.节约永远是美德,一个家绝对不能有败家子。

64.硬脾气短命

65.有离婚观念的迟早会离婚,没离婚观念的绝对不会离婚

66.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67.利害是短暂的现象,得失是长久的结果。

6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9.至诚则通神,无息则能应。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篇5

《易经》原理告诉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如果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伤心神。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经常到户外活动。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 防环境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能给患者造成痛苦,形成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Tips: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感觉适宜就可以了。这些也是传统风水学的范畴。

二 防情志刺激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Tips: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所以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这也符合了夏季养心的原则。

三 防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Tips:熏治养生

从《易经》看领导智慧 篇6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对中华国学的推崇与运用早已扬名。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王永庆对传统国学智慧的佐证。究竟千年的国学智慧能够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哪些永恒的启示?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冯沪祥,曾经做过蒋经国的秘书,和马英九是留美同学。他早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等。他多年一边倾注于对传统国学的深入研究,现担任北大、清华等名校客座教授;一边学贯中西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在哲学领域积淀颇深。

《中外管理》近日特别有幸分享到了冯沪祥教授的精彩观点。

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中外管理》:您曾经讲过,看待《易经》要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在今天,领导者最该从《易经》中学什么?

冯沪祥:我们平常所说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均是从《易经》中得到的启发,这些也正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忧患意识。孔子讲过:“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也曾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际上,这就是告诫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永葆竞争精神。在古代,一个有力的例证便是,周文王在黑牢中遭到迫害,却仍能不懈奋斗,推演易经,正是源于忧患意识。

创新意识。《易经》第一卦是乾元,代表“天”生万物的创造精神,到第64卦,即最后一卦,仍叫做“未济”,代表永远创新、不能停止的精神。这提醒领导者要能主动革新,勇于走在市场前沿,永不止息。

使命意识。这正是孔子所称的“天命”,代表每个人都有其天生所赋予的使命。松下幸之助就很钦佩这句话,他曾说过:“孔子不凡的力量即源自天命。”而松下幸之助对自己认定的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帮日本脱离贫穷”,因其志向高远,经营企业有方,最终成就了“日本经营之神”的地位。

创新是不变的精神

《中外管理》:《易经》的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帮助?中国企业领导者应该怎样灵活地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

冯沪祥:松下幸之助曾特别强调“领导人不能受制于旧观念”和“领导人必须有日新月异的构想”。这些观点来源于孔子所称赞的一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汤刻在脸盆上的座右铭。

如果领导者每天早上洗脸时,都能以此自勉“日新又新”,每天自我反省:是否比昨天进步?是否比上周进步?就能真正去不间断地创新,这也正是《易经》中倡导的“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精神。

《中外管理》:大家经常谈创新,可是在现实中总是束手束脚。制约企业创新的障碍是什么?领导者应该如何突破?

冯沪祥:简单地说,制约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束缚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如此怎能去创新?

个人认为,创新对领导者的最大挑战,主要存在于心理层面,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自认权威被挑战了;二是自认地位被动摇了;三是自认利益被削减了。所以,要突破创新的障碍:第一,本身要有胸襟,鼓励创新,创造更多空间;第二,要有王阳明(明代哲学家)的“知行合一”精神,即知即行,创新是很好的事情,但一定要能做到才行;第三,要能做到赏罚分明,凡实行者重赏,凡阻碍者重罚。

《易经》的管理精髓

《中外管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易经》给现代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冯沪祥:第一是“创新”。孔子说:“生生之谓易。”译成英文即应是“Creative Creativity”,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创新力”。这就是说,要有创新创意、生生不息的精神。

第二是“旁通”(extensive connection)。《易经》64卦,即32组旁通系统,代表《易经》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之中,物物相关,环环相扣,息息相通。因此,企业领导者特别注重沟通,重视“旁通统贯”,亦即相互协调,不能自我为中心,并且上下一心,而不能上下离心。

第三是“和谐”(comprehensive harmony)。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的是相反相成,而不是相反相斗。这比西方所倡导的“为反对而反对”、相反相斗的很多制度,要高明很多。这提醒企业领导者,要能以和为贵,目标一致,而不能搞分化,内耗内讧。

《中外管理》:在您眼里,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使他能够在企业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冯沪祥:从儒家来看,孔子在《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实际上儒家强调,领导者自身一定要“修身”,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对企业首要的要求就是能够正派经营,才不会有黑心产品。另外,儒家所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在企业中就是“用户”,这是国学中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用在管理哲学上就是“以用户为本”。

从道家来看,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要求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放下身段,如水一般,用低姿态到一线去,倾听民意和心声。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江海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我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必定是成功的“倾听者”,也是成功的“沟通者”。

再看法家,管仲深具民族大义,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顺利完成和平统一大业。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定要有民族精神,能以建立“民族品牌”为己任,更要以超越世界品牌为目标,才能真正使企业兴盛与强大。

学贯中西,国学最卓绝

《中外管理》: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深受西方管理大师思想的影响,甚至照搬照套。您怎样看?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的对比性研究,您觉得哪些思想值得推荐给企业领导者学习?

冯沪祥:中西文化不同、国情不同、背景不同,当然不能硬套。然而,很多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其伟大之处其实也与我们的传统国学相通。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就曾经强调:“管理的成功之道,重点在于去除隔阂,核心在于创新。”“去除隔阂”指的就是“沟通”,再加上“创新”,这正是《易经》的核心思想。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也不乏有值得推荐的经典思想。比如: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当代西方思潮重要的显学,其中代表人物哈伯玛斯(J. Habermass)所强调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和“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对于企业领导者都是值得学习的。因为,通过“批判理论”,可以不断自我反省,检讨哪些应该寻求变革;通过“沟通理论”,应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领导智慧。

今天,西方管理大师或成功的企业家,基本上汲取了这两大理论的精华。可见,中外企业的成功之道,均可从中华国学中找到相同的基因。

责任编辑:焦晶

上一篇:游少林寺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申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