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共10篇)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篇1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 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 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篇2
1、包含易经文化的传统武术项目
1.1 太极拳
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辈们综合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融合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内功练习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舒缓,刚柔相济的拳法体系。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技击对抗全方位多功能的人体文化。太极拳突出了易经文化的阴阳五行思想。
1.2 形意拳
也成内家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都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重要的代表,是中国武术名拳之一,形意拳简洁朴实,技法变幻莫测,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内涵,形意拳重点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例如 :蛇形、虎形等动作,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动作严密紧凑。
1.3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根据太极、阴阳五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法体系,融合了易经八卦图中的卦象,用易经中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巴掌,然后衍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运动体系。和太极拳、形意拳一样都属于内家拳体系。八卦掌将步法掌法与古代导引吐纳方法融为一体,注重内外兼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4 红拳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内容丰富,技法全面,以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法体系。红拳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阴阳辩证、动静相合、以快制动等理论体系,也融合了古代导引术、中医经络学和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2、传统武术与易经
2.1 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易经是有阳爻和阴爻两种符号,这两种符号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不同的卦象。阳爻代表阳、刚、男、君、强等阳刚事物,阴爻代表阴,女,臣、弱。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2.1.1 太极文化的渗透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图说,这样解释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学说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最本源,无处不在的运动变化规律,深深地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形成。
2.1.2 阴阳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分别代表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促进。武术阴阳范畴衍生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等等,这一系列阴阳矛盾变化的原理,被运用于武术运动之中。动静是武术中最重要的一对阴阳范畴。中国传统武术是刚柔相济,虚实攻守,以快制慢的技击术。传统武术理论不论是对拳理的阐释,对技法的概括,対训练机理的概括,还是技击原则的确立,都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哲理是传统武术理论框架的一部分。
2.2 八卦学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八卦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辰、兑,象征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万事万物无不是在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相生相克。传统武术注重内功的练习,在练习中运用先天八卦方位,进行采气,吐纳导引,进而增进内外兼修。八卦掌完全融合八卦,在练习中与八种基本掌法相配,又用一掌变八掌,不断变化,来说明拳法的变化无穷。
2.3 天人合一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中。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最根本的特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的就是个体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中重要的养炼观,也是武术思想意识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之一。
3、结论:
传统武术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凸显了优秀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易经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它的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地位,加深对易经哲学文化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丰富武术理论的内涵,使武术爱好者在练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基础,《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理论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武术各个方面,形成了特有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两者的论述,使更多的人群了解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帮助。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篇3
关键词:道家文化;八卦;陶瓷装饰;三原色
1 前言
彩绘作为中国古陶器最流行的装饰方法之一,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无论是先绘后烧的“彩陶”,还是先烧后绘的“彩绘陶”,以及颜色釉装饰的“彩绘瓷”。颜料和色彩技术成为陶瓷装饰的最基本手段。仰韶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红、紫褐、黑褐和白四种,如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用黑褐彩描绘。也有在彩绘之前,先给陶器涂抹一层陶衣,陶衣有白色、红色和黑色三种,然后在白色陶衣上,再加上(赭石)红、(碳粉)黑两色彩绘。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三氧化二铁、氧化钴、氧化铜三种着色氧化物装饰的彩绘陶开始出现。东汉时期,三彩釉装饰技术已有普遍应用,如图1所示。隋朝时期,三彩装饰技术亦然走向鼎盛;至宋朝,我国颜料和色彩装饰技术更加发达,五彩瓷、斗彩瓷更是将陶瓷色彩幻化得争奇斗艳。
2 “三原色”与“天地人”
由于陶瓷技术和道家炼丹技术同出一辙,所以《易经》无论是对于丹药之士还是制陶先祖都有极大的影响。汉唐以后,出现极多的八卦调色盘就是最好的例证,如图2所示。
在《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对于色彩可理解为,宇宙万物最原始色彩莫过于黑、白,色彩之母白色可以通过三棱镜分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可以从Lab颜色空间图中得到验证,如图3所示。图4为八卦颜料图与原始八卦图,由图可知,位于轴心的无彩色黑、灰、白,以及位于轴外有彩色—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和颜料的间色红、绿、蓝等。如果用三原色品蓝、红、绿与八卦的符号天、人、地相对应,通过颜色叠加的减法原理,基本可以推演出八卦符号所代表的颜色。由于八卦图比较抽象,因此本文采用两个对顶正四面体来表示,用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代表八卦的四个符号和三原色及无彩色,用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代表三原色或天人地象位符号。
推演过程如下:
坤卦:代表光三原色红、蓝、绿均分叠加全部吸收,红+绿+蓝=白色,白光全部吸收后为黑色,属于无彩颜色;
巽卦:代表光三原色中的红、蓝均分叠加,红+蓝=品红,为红色和蓝色之间的间色;
坎卦:代表光三原色中的蓝、绿叠加,蓝+绿=青;
艮卦:代表光三原色中的蓝色;
坤卦:代表光的三间色叠加,品红+青+黄=黑色,叠加后代表黑色,属于无彩颜色;
震卦:代表三原色中的绿色;
离卦:代表三原中的红色;
兑卦:代表三原色中的红、绿均分叠加,红+绿=黄色,为红色和绿之间的颜色。
对顶正四面体也可以是通过将Lab颜色空间图从亮度轴50%灰度处垂直切开削制移位而成,并暗含呈螺旋上升原理,半明半黑的演变过程说明事物在螺旋上升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光鲜、色彩、灰点、暗点和空白,如图3所示。
3 “相生相克”与“调色”
在陶瓷调色中,也遵循相生相克的《周易》五行八卦思想,将图4中对顶正四面体,平移并简化成两个叠加的正三角形,就形成三原色和三间色关系图和PCCS体系色相环,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单一色随亮度变化的关系;也可以利用阴阳相克理论找到单一色的补色;以及色相叠加产生新色相间色原理,调制出新的颜色;更可以在色相四周找到相近色。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的聚变下,可以生出以下色彩:
(1) 22—1=3,表示三原色,三原色也可以理解为一束白光经过两次分解,第一次分解为一对互为补色的色相;第二次其中一色相被分解为一对能叠加形成该色相的一对新色相。
(2) 三原色加上黑色和白色,也可以像“五行”一样形成相生相克的消长原理,譬如:红+绿=黄,红+蓝=品红,蓝+绿=青,白—红=青,白—蓝=黄,白—绿=品红等。
(3) 受亮度影响的色彩,明色和暗色呈阶梯关系,如图6所示。
4 计算机辅助调色
计算机的设计发明据说源自《周易》“八卦”的二进制思想,表1为常用陶瓷颜料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分光测色仪测量色料在釉料或抛光砖面料中的三要素,然后利用电脑模拟辅助设计,为陶瓷产品的色彩设计提供参考。在软件上,可以参考平面设计软件和色彩设计软件,譬如COLOURMASTER。
5 结论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篇4
中国易经文化研究院院长赵胤
1.第一就先分析日干之强弱, 分三部分比较好: A.在月令得令否?.B.在其他三支得地否? C.得到干支的生帮否? 以得令为最重, 得地其次, 得帮扶再次, 地如房屋可居住, 帮扶如朋友长辈之救济,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也.如此下来, 便可分析个大概, 分析的多了, 自然有个心得.能分析日干之强弱, 是为小得, 已算入门.2.第二步就可以分析此人的具体情况, 比如有无财? 有无官? 有无学历? 等等.如何分析? 很简单, 举例分析财, 先按照分析日干的方法分析财的强弱, 如果得出的结论是身强财强;身强财弱;身弱财强;身弱财弱.此是原局部分分析.3.第三部分就是分析用神, 取用神不妨先掌握取用神之最大法则: 即抑强扶弱.其他方法先放一边, 以免混淆, 最后左右为难.比如上面得出结论是身强财弱, 用神自然取食伤, 泄身而生财, 如果身弱财强, 用神自然取比劫帮身.]
4.第四部分, 就是结合大运来分析, 如果八字身强财弱, 运生助财, 为用神到位, 自然富裕, 运再帮身, 为用神不到位, 而有忌神, 自然难富;如果八字身弱财强, 运生助身, 为用神到位, 自然富裕, 运再帮财, 为用神不到位, 而有忌神, 自然难富.5.分析官学历等等, 皆是如此.至于分析发福之大小, 或贫困灾祸之轻重, 非一时可以掌握, 原则是原八字用神有力之强弱, 运帮用神力之强弱, 久而可以悟之.6.有人再问, 如何分析用神有力之强弱, 再深一步, 就要注意分析冲克合, 如果日干仅所得一地, 又被冲克去, 日干就气弱了许多, 比如本有一屋, 却被人夺, 导致流离失所.? 比如日柱 丁卯, 丁本较弱, 全赖卯木, 但月令遇酉, 酉来冲卯, 则八字层次, 就下降很多.同样 日柱 丁卯, 丁本较弱, 全赖卯木, 月令遇亥, 从得月令否分析, 丁在亥酉月, 皆不得令, 但亥反生卯, 比如卯本为帮我之长辈, 在亥月长辈又被人帮助, 自然更有力量帮助丁日干, 在酉月长辈自己已经受伤, 没有力量再帮助丁.---此部分是帮助分析干与用神强弱.7.以上只是一般看法, 如果掌握, 可能可以批大部分八字, 先培养兴趣.当然当中许多还有一些八字较难啃懂, 不妨先放一边, 熟练后自然能通.否则再往下讲, 非初学可能理解, 又要头晕了.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其数有五,并往来乎天地这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金
原始: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乃生金。
性:属少阴,沉下而有所止。
体:至阴中含至阳,故光明可照。
质:坚刚。
天干:庚辛属金。
地支:申酉属金。
支藏:申酉戌巳丑中皆藏金。
生克:受土之生;生水;为火所克;克木。
种类:金分六类,各有喜忌。
(一)强金,当令或繁为强,喜木分力,火煅练,水吐秀,忌土生金,金加重。
(二)弱金,失令或頹少为弱,喜土生金,金比助忌水分力,火克制水泄气。
(三)埋金,土多易埋,喜木制土,忌火助土
(四)沉金,水多易沉,喜土克水,水泄木,忌金助水泛。
(五)缺金,木多易缺,喜土生金,忌木加重。
(六)熔金,火多易熔,喜水制火存金,土泄火生金,忌木助火积。
四季金之喜忌
春:值囚令。
喜:未尽,贵乎火气为荣,性体柔弱,爱得薄土之资生,既见火,由喜金来比助。忌:水盛则金寒,有用等于无用,木盛则金折,至刚转为不刚。
夏:值死令
喜:性柔,遇薄土则资生有益,形未充,得金比,则扶持精壮。时方在炎,逢水滋则金润泽。
忌:火多则销熔,木盛则伤身,土厚则埋没无光。
秋:值旺令
喜:当权得令,遇火煅练,则成钟鼎之材;见水吐秀,则精神发越;逢木斫削,则施威逞才。
忌:金助愈刚,刚过必缺,土再资生,反为顽浊。
冬:值休令
喜:形寒性冷,土能制水,金体不寒,火土并来,温养更妙。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篇5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的记载,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启发着后世人,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多以四字为一句,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两者是合一的,是数中有象,象中含数,由数推象,由象得数,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以求阴阳动态平衡,相生相长,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学会“变通”,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不墨守陈规,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讲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不仅是以德养身,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由《易经》浅谈中国的女性观 篇6
摘要:中国历代社会的女性观问题,是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为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人们的惯性思维是以自己所处时代为背景,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判断来定位女性观,而男尊女卑是这种女性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封建礼教制度使得女子的身心都被禁锢,女子一直是处于顺从的第二位,“三从四德”的规范制度约束着女性的举止言谈。而不论社会还是家庭,都是以父权,或者说是以男性的意志为基础构成的。在这种体系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有女儿、妻子、母亲三种。在这三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女性被视作繁衍下一代的生育工具。由于受这种既定模式的而整个社会也是以这种性别角色来界定女 性,形成社会化女性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以及地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两性关系以及传统的女性观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男女性别角色关系的本源就可以归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故从《周易》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女性观问题是非常有价值。关键字:《周易》;中国;女性观; 正文:
《周易 》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是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易经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是中华文化之根,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其精髓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我们许多日常语言还在直接使用着《周易》的原文,同时《周易》的哲理主张同样影响和作用着中国人的心理意识,行为习惯甚至思想方式。从《周易》角度观察易学女性观的源流,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中国人关于女性观的源头及其流变。作为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传统女性思想仍然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由传统女性观塑造的“贤妻良母”仍然是主流大众所欣赏的形象,“男主外、女主内”仍然作为首选的家庭分工模式,这都是正因为传统妇女思想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女性发展才会困难重重,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易经》来分析中国的“女性观”非常重要。
一:《周易》的作者与性别观念。
据易学家们研究,《周易》中的八卦即卦画是最先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才出现卦辞与爻辞。而关于八卦的出现,《周易·系辞传》这样说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根据《系辞传》的说明,八卦乃是以天下万物为取象而编成的,既包括天象内容,也包括地象内容,更包括人事内容。不唯八卦如此连六十四卦也是取象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社会的。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周易》六十四卦确实是各有其取象,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也许这正是后世解释《周易》往往异彩纷呈、莫衷一是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八卦及六十四卦在后来学者的眼中便成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制定方针政策的原则。
八卦的出现与人类观察天象自然和人事社会的现象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八卦是人类阅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这种阅读是否是科学的或者中立的,是否是不带有包括性别在内的任何立场的?我认为,肯定会与阅读者的性别、阶级、立场等有关。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意识形态都不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产物,那么《周易》作为人类观物取象的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哲学思辨,当然摆脱不了创造者本人所拥有的性别、阶级、文化以及由此而界定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性别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不同,对《周易》的编创和解释同样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即便在今天也不例外。如《周易·咸卦》的卦象是良下兑上,《卦辞》为:咸,亨、利、贞,取女,吉。”历代均解为少男仰慕少女而主动追求,女子心中为之所感,因而阴阳能够相交,这时娶女是吉利的。这种理解显然基于乾为阳为刚为主动,坤为阴为柔为从的传统文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如果撇开男主女从的刻板观念而分析《咸卦》的卦象,不过是两个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心意相通,彼此钟情,这个时候谈婚论嫁肯定是吉利的。这种解易倾向在当代易学研究中也颇有表现,如王明先生即认为《咸卦》是取象于少年男女热恋中的爱抚动作,从初六到上六,非常像一男子自下至上抚摸女子的形状。这种解释与人种学家解释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突出男性打猎直立行走的作用如出一辙。
因为《周易》的作者的阅读立场既不是中立的也不是科学的,那么他在阅读 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采用先入为主的态度,以八卦进而六 十四卦来演绎万事万物时,总是将所有好的吉的因素都归于自己,将所有不好的 不吉的因素都归于与自己相对立的群体。在《周易》中以君子为天为乾、以小人 为地为坤,就是受作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以男性为天为乾、以女性为地为坤,则 是受作者性别立场的影响。前者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后者反映了作者的性别 立场。不过因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周易》对性别文化的影响而非对阶级观念的 影响,因而阶级立场对作者推演《周易》的影响就不再赘述。因为作者本身的性别立场,《周易》中形成的性别观念与他本身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周易》所创建的阴阳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它从人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出发,将自然与人事的所有事物两两对立地套入了六十四卦之中,继之以阴阳符号分别代表两两对立的人或事。男女两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性别属性也理所当然地被套入在阴阳体系里面,占据了社会文化中心地位的男性自然而然地也占据了阴阳体系中的核心位子,成为刚健的、主动的,具有决定权和领导权的阳性,而女性则成为柔弱的、被动的,只能被主宰和被控制的阴性。男性是阳性的,因而男性是优越的,女性是阴性的,因而女性是低贱的,男阳女阴的思想就这样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
二:从《周易》中涉及女性观的诸卦看女性观。
《周易》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唐代的虞世南非常推崇《易经》,他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本文尝试从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关女性观的诸卦出发,研究中国传统的女性观。
1.从《坤》卦谈女性性格修养。
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为《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代表了天体,做人要效仿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坤卦代表了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者。”
《坤》卦效法大地,大地默默地承载万物。女性也应修炼自己的性格。俗话说“一个女人等于五十只鸭子”,现实中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可是女人的天性喜欢说话,如果一定要说,第一,说比较重要事情。第二,说那些正面的、肯定的事情。至于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不说为好。至于指责丈夫的怨言,少说为好,如果一定要说,次数不能过多。指责的话,居功自傲的话点到为止,不可过多重复,令人生厌。“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刚强,老子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厚的钢板,在不断地滴水之下,最后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业用的“水刀”,把水加速能把钢板切开。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像练太极拳,在练的时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就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外圆内方的,内在永远是方正的,一个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养做好了,自然是外圆内方,形成了至静而德方,还加一个条件“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轨,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这是说人的修养,是怎样的人有如此修养? 《乾》卦是君道,是领导人修养,《坤》卦则是臣道,“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里长和里干事分别是职位名字。这是讲君道和臣道的事,就是君君臣臣。就“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要柔顺,要承上启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这就教我们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场,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国女性的品德,是夫唱妇随,是阳刚阴柔。
2.谈《咸》卦中的女性观。
在《易》中,自《乾》卦到《离》卦被称为上经,而自《咸》以下的三十四卦则被称作下经。而《咸》和《恒》二卦作为下经之始,也是由于其明人伦之始,阐夫妇之义。正如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道:“咸、恒,夫妇之道,生育之本,故为下篇之首。”
《咸》,作为下经之首,主旨在于阐明交感、感应之义,实为揭示男女交感之理。乾坤为天地万物之本,咸恒则为夫妇人伦之始。《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为二物,须男女交合方成夫妇,从《咸》卦的卦画来看,为下艮上兑,对阴柔居上而艮阳刚居下,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故《咸》为交感是刚柔相交感,少男少女相交感。在《系辞上》中,《易》探讨世界变化发展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互交感而生变化,一切相对的二物相互感应方而化生万物,而《咸》正是讲男女相交感之道,故与《易》之主旨相呼应,由于相感是人之动也,所以《咸》卦之六爻以人体设喻来进一步阐明交感的不同情况。从初六感足拇到六二感其腓,九三感其股,九五感其胸,以及最终的感其辅颊舌。在断定六交吉凶时,也是看与其相对应之交是否得应。而六交中只有九四交是“贞吉悔亡”,而其可具有“贞吉”的美德是由于它守持正固,落实到男女交感上则为二者相交感需“守正”。虽交感之理不局限于男女之事,然而天下之理一也,殊途而同归,百虑而至一。物虽有万殊,统之以一,则无所不感矣。感,是相互交感,为动,故有感必有应。所应又可化为感而又有应,由此不息。正如《易》之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咸》卦将《易》之阴阳相交感之理阐明,同时表明封建社会男女、夫妇相处应守持正道,少男先礼于少女,然后女再应于少男,而男女相感须“正”方可贞吉而悔亡。
3.《恒》卦中的女性观。
《咸》卦是讲男女交感之义,以男礼下求女,交感则以欢快愉悦为主。而《恒》卦则是男女交合结为夫妇,讲夫妇相处之道。《恒》以常为义,讲恒久之义,需以正为本。故夫妇相处之道则为守正处恒。从卦画看《恒》为下巽上震,刚震上而柔巽下,故刚尊柔卑之次序乃恒常不变之理,而卦中六交皆能有所相应,亦为恒久不变之理。阴阳相应又阳尊阴卑,再一次应照《易》之主旨。整个《恒》卦倡导守正不易,施正不已之道。同时也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之道和夫妇之道制定了规范。爻辞中说道:“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恒久保持柔美的品德,应当守持正固;妇人可获吉祥,男子必有凶险。深刻反映出了古代的“妇德”、“男权”思想。说明了古代礼教规定妇女应从夫,从一夫而终,也是对妇女的一种制约。妇女应遵“顺从”之妇道,而男子则应以义制事,不可如妇人之顺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男权思想。《序卦》曰:“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为恒也。”将男主外女主内定为人之恒常之理,男尊女卑定为夫妇相处之道,这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妇德、男权思想,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制约,这同时是与《易》之阳尊阴卑,阴柔主顺从之义的易学阴阳观分不开的。
4.《家人》卦中设计的女性观。
《咸》卦是男女交感而成《恒》卦之夫妇之道,《家人》卦则是讲男女交合组成家庭之后的“治家“之道。《家人》卦的卦辞是“利女贞”,家由夫妇组成,家道本应为夫妇之道,是夫妇二人共同治家,但此处却独言“利女贞”,利于女子守持正固,女正则家道正也。男子守持正固是个人自身守正,而只有女子守持正固才能使家正。由《家人》卦可知,女主内,男主外,而女子的守持正固就是 严守妇德,顺从为妇德,只有妇女坚守妇德,家道才不会失。《彖传》曰:”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阳尊外阴卑内,正合天地阴阳之理,而此处所讲的家道,其实也表现了男权绝对至上的道理,深刻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制约,以顺从为妇德,以男严女顺为治家之道,在今天都应该加以批判。而《家人》卦之所以重要不仅由于其阐述治家之道,还由于其由治家内而及于外治国的思想,这与《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大学》中由修身起步,自内向外推广至天下平,而《家人》亦由家正而及外治天下定。《彖》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夫妇、父子、兄弟都各守其道,那么家道就可正,而此治家的道理,跟治天下之道是一样的。
5.《归妹》卦涉及的女性观
《易》中涉及男婚女嫁的重要的一卦就是《归妹》卦了。此卦依然在讲女子出嫁的事宜,规定女子出嫁应当严守正道,守顺以成内功,方可获吉。正如《彖传》所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将男婚女嫁看作人类繁衍生息的开端,也体现了《易》之天地阴阳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之恒常不易的道之理。女归,以柔顺为本,是阴最终以阳为归宿,也只有阴阳相交,万物才得以延续,故将“归妹”称为天地之大义也。本卦一开始便反映出古代礼教对女子的“约束”性质。
上述几卦中有不同,又有联系。总体来说,《周易》中反映出,万物之道实际上都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而男女也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又男女之道为人伦关系之本,有男女而后有夫妇、父子、君臣等关系。男女之道又是效法乾坤之道而为,故女性之道,就是效法坤道而成。然坤以柔顺为常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德效法乾健而行,主顺从,故推坤道以明妇道、臣道,都是处下而顺从于上者,含晦其美。而坤德主顺从适时而动,含章以贞,故为女子之道:柔顺、贞固、顺育万物也。三:原始易学阴阳观的现代价值。1.“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
“和谐”,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思想。继承发扬这种基本精神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生生之谓易”是将宇宙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运转的整体,而“生”则作为天地的首要特征,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互配合而成,阴阳二气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也。《易》是强调阴阳相应相交的和谐性,而这种“和谐”并不是完全统一,而是在承认对立和矛盾的基础上的和谐。我认为《周易》中生生不息的和谐生命观,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对于今天人与自然的相处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今天的我们,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肆意的破坏自然,毁坏生态平衡,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致使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而今天政策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周易》的这种和谐思维的充分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周易》恰恰符合这种时代主旋律,探究并充分理解吸收其中的精髓,对于今天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男女阴阳观念的现代价值
男女阴阳观念对现实有很大的价值。阳代表男性,阴代表女性,“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了阴阳缺一不可,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男女二者的缺一不可,也体现了两者具有互补性。看当今社会,男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性在招聘中仍处于劣势地位,不是因为某些工作女性胜任不了,而是社会上仍把女性与“柔弱”等词联系在一起。再者,因为“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还承担着另外两个重要角色一“妻 子”、"母亲”,虽然男性也同样承担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是自传统观念以来,家庭就应该是由女性来照料的,而怀孕生孩子的事情也确实只能由女性去完成,这就需要占据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女性所需要的产假等照顾家庭的时间,会减少企业创造效率的时间,而在强调效用性的当今社会,这些都是会去尽量避免的。故在选择一份工作由谁胜任的时候,这些条件也就成了无形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实际上,男女应该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层次上,就像阴阳是一个相互的互补关系。既然阴阳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所以在今天社会里,在对待男女关系时,也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有句俗语说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就正好是这种互补性的体现。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的,即使能做到,也会耗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如果互补搭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性中所缺乏的阴柔面可以由女性来填补,同样女性中所缺少的阳刚之气亦可以由男性来充实。这样阴阳才能平衡,由于物极必反的道理,单独的阳盛或者阴盛都会造成反效果,使事物发展走向极端,而只有阴阳的相互配合互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无限循环往复下去。
我认为,身处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女性,应改变传统的女性观念,以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面对现代社会。要注重吸收传统男性和女性观念中优秀品格,做到事业和家庭兼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整、丰富、全面发展的新女性。要大力倡导男性、女性价值的平等性、一致性,树立男女共同发展,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易译注》 黄寿祺 张善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李宝玉;
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吴根友 《周易研究》1992年第四期; 4.《从易经的坤卦谈女性的性格修养》 李文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25卷第七期;
5.《第二性:易经中婚姻、婚俗的历史文化透视》 李晓英、宁新昌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三期;
6.《略论先秦典籍中“男女有别”与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 章艳丽; 7.《论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白自东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总第54期);
8.《男尊女卑的历史考察》 杨国宜; 9.《男尊女卑的形成》 赵东玉;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专题 篇7
班级:
姓名:
硕0050班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
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由汪凤炎老师和郑红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来读,这本书主要从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的人情观、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十五个方面来写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的影响。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和中国人的迷信心理,这三各方面得内容,以下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谈一谈我得感想。
《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对中国人的脸面观概括的比较详细,他从中国人对“脸”字的字形做了详细的概述外,还分别谈到了鲁迅、林语堂以及胡先晋先生等对面子的描写,讲述了面子在中国人眼中的看法以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中国人眼里面子是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脸面就是一个添加自身或者自己家庭的荣誉的砝码。能够撑面子的事情很多,从小的方面来说吧,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孩子长得真俊,谁家姑娘长得真漂亮,我们就感觉好像人家小孩子很有面子,给家里人长了荣耀,小的时候相貌就成了面子的直接表露,再常常听到人又说谁家孩子真有出息学习成绩那么好,竟来一定能够给家里争光,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再说的深一点,某某成功人士衣锦还乡,这不仅仅是给自己长了脸面,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长了脸面,家里人走出去都觉得面子上有光,如果更成功,比如说给家乡人民造福了,那可不仅仅是家里人的荣耀,更是乡里人的荣耀。反之,如果某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者犯了什么事,这不仅仅自己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且家里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出门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就连众人也会跟着说看谁家的那败家子做的那什么事,真给家人脸上抹黑。面子不仅仅体现在自己以及自己家庭这方面,并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时不时的考虑到面子这个问题,比如和领导关系比较好,和某某成功人士走的比较近,别人会说你真有面子能够和这个领导这么熟,自己要是给领导客气的话时也会说,多谢领导给面子。还有如果真的与别人闹翻了,人们也会这样说,大不了撕破脸,或者翻脸不认人等这样的话来,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会让中国人处事更加慎重,更加礼尚往来,不仅仅维护自己的脸面。而且要顾及他人的面子,这有助于中国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
尊敬长辈上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我觉得就是尊敬父母,这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可质疑的定论,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文化的熏陶,要有敬老之心,要顺从父母之意,父命不可违,等等这类话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也是从对孝字的语义分析开始,谈到中国文化中的尽孝心、践孝行。中国人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这方面,比如说要做到赡养父母,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多为父母争光,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等等这些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里面的孝文化是很为重要的,这些孝道的理念需要我们牢记于心,把这个作为严格恪守自己行为的道德标准。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注重人文化;而西方文化注重物文化,中国人注重伦常文化;西方人注重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等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人处事与西方人处事的不同,中国人在办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与父母商量,要征得父母的意见。而西方人可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会考虑到自己的切身感受,再加上西方文化强调家庭对个人的解放,这样就更近一步拉开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感受,中国的文化多半是家文化,因此在尽孝道这方面有着也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就对中国人处事以及行为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写的比较全面,主要概括为中国人的忌讳心理、中国人的盲信心理和中国人的依恋心理这几个方面,中国人的忌讳那是随处可见的,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甚至忌讳那些与不吉利的话相应的谐音字或者数字,比如,中国人忌讳说“死”,就连相应的数字如4或者14等等这些数字都避免出现在自己的房字门牌号、手机号码或者车牌号码当中。如果真有老人去世了,中国人会这样说,某某人走了,某某人去了或者某某人没了等等这样的表达,这些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当中的忌讳文化心理。此外中国文化当中中国人的盲信心理也很浓厚,比如说盲目信“天”、盲目信“命”、盲目信“缘”等等,这些盲信文化影响这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比如人们常说“听天由命、命里安排、命中注定”等等,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喜欢把事情的成败归于上天的安排,归于命运的安排,而不愿把它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己的不努力。还有盲目信“缘”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识即是一种缘分,不如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逢、缘来则聚,缘走则散”等等这些盲信心理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感性色彩。
通过对这三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把这三章这么联系起来,得出这些结论,首先中国人注重脸面,首先是自己的对外形象得以保全,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其次是家人的脸面形象得到他人认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使家族光耀乡里。再从孝道来说,孝主要还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负责,从两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的看重,看出中国家文化的的浓厚情愫。第三章则主要出中国人的事的态度,忌讳、盲信、依恋足以表现出中国人这种善于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善于精确思考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善于自我安慰的一面,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曾经写到过,这里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触而已,有些事情不是说我们不说它就不会发生,事情也不会因为我说了它就真的发生了,当然也有那种祸从口出的事,但是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再比如说缘则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成聚则缘呢,现如今交通以及通讯这么发达相见相聚还不容易吗?非得给它套上这个词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说我否定中国人的这种说法,当然有部分中国人是不被这种思维禁锢的,而是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在事情面前深深的思考,而不是用阿Q精神般的模式来为自己开脱,现在仍旧有的家长这么想,孩子要在自己身边,否则不放心,找工作要求稳定,安安稳稳的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怎么求创新,怎么求发展,怎么去开拓眼界,怎么去抓住机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需要深思!
易经与人生论文 篇8
这学期有幸选到孟老师的《易经与人生》这门课,虽然说是一门选修课,但同学的的兴趣却是极高的,对于《易经》这一国学经典都是抱有极高兴致的,想要通过这门课来一探究竟。
《易经》之所以被尊称为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古代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它其中所包含的千变万化的道理指导着我们人类。《易经》经过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子的不断演绎易经成为我国国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它又绝不仅仅用于占卜之术,它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古人以占筮方式向神灵卜问吉凶、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一定数目,依此数目定出阴阳爻,共求出六爻,可定出一卦卦象,然后依卦辞、爻辞而推测判断出所问事件的后果吉凶。卦爻辞或讲自然现象变化以比拟人事。或讲人事得失判断吉凶。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活,蕴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其朴索辩证的观点,表现为承认事物存在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面组成,除纯阳纯阴的乾坤两卦外,每一卦都由阴阳爻构成,卦爻辞大量出现吉凶、得失、益损、泰否等对立概念。承认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小往大来,《否》大往小来。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乾·上九》。“亢龙有悔。”其发展变化呈循环往复的规律,《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刚开始第一节课就被孟老师的所讲所说深深吸引。“观天道以立人道”的法则
是《易经》的精髓。很多人用它来行占卜之术,而孟老师又告诉我们“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变化的是现象,而不变的是规则。《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哲学中讲究“度”的问题,而在《易经》中,阴阳生化出了万物,二者只有在平衡的条件下,才会达到自然的和谐,这与人事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的原则不谋而合。可以说,一部《易经》,包罗万物。其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孟老师首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阴阳八卦的基本知识,以及《易经》中六十四爻的构成。《易经》中的第一卦是乾卦,乾者,天之本也。乾卦的组成是六根阳爻,每一根爻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始末。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其意是天是创造万物的伟大根源,既通达顺利与适宜,又端正而本固。体现了阳气是生化世间万物的推动力,天生地,地化人事。它的第一根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这一爻是说力量还在潜伏当中,应该像“潜龙”那样韬光养晦,以伺时机,不要轻举妄动。也就是说,做人一定要低调,不能在刚开始就希望能够“兴风使浪”。第二根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一爻是接上爻而说,初九的潜龙已经上升,“出潜离隐,故有见龙”,龙已经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展才现世。这个阶段人已经有所发展,应该找到一位合适的有权威的引导者来指引自己前行。以免走错方向,走入歧途。第三根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利无咎”。这一爻是说,有德行有智慧的君子已经出现,但必须时时刻刻努力不懈,日夜警惕戒备,谨慎从事与做人。当人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的去处理每一件事,只有兢兢业业,才能够守得住江山。这一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月圆易亏,物极必反”的观点。第四根九四的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这一爻是说龙要么一跃而
上,要么退于渊中,喻示可进可退,但一定要谨慎把握时机。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最关键的时候。成败在此一举,何去何从,必须谨慎把握。第五根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一爻辞取龙飞腾于天上自由自在之象,表示利于谒见大人,并能因此大展宏图之志。人一旦到达这个阶段,就是人生最辉煌腾达的阶段,已经摆脱了世间的束缚,自由自在,有利于大展宏图。最后一根上九的爻辞是“亢龙有悔”,这一爻是说,龙已升到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最终会因此后悔。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走到极顶的时候,便无路可走,接下来只能是下降的趋势。这再一次印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了前一段时间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蚁族的奋斗》。里面的主角之一赵荣生当在保险公司的事业节节攀升的时候,并没有放慢脚步,而是急功近切,想要早日取得成功,然而却陷入了别人设计好的圈套里,差点锒铛入狱。我在想,如果他能稍稍听听周围朋友的意见,别那么固执,就不会落得一无所有。这不正是乾卦当中九三爻中所讲的状况吗?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人往往最容易大意,以为所有的事情只要自己努力便会实现。殊不知在这当中还存在着多少不安全的因素。如果不能够日夜警惕戒备,谨慎的做事,那恐怕就要出现差错了。
自古以来,有多少朝代更迭没落,开元盛世也好,康乾盛世也罢,有哪个朝代最终做到了永世太平?恐怕真的没有。何故?我想大概正中了乾卦当中的“亢龙有悔”一爻吧。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可以永盛一世。因为阴阳二者始终是要趋向平衡的。
从《易经》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包含做人的道理,更让我加深了对真正人生的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揣摩,不断成长。
(授课指导老师:孟丽莎)
《易经与人生》结课论文
学院:粮油食品
班级:食工姓名:马
易经之感悟与认识 篇9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贵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价值,以行善为主轴,搭配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境地。个人与群体不可区隔,所以这是成己成人之学。
《易经》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充实也更有意义。《易经》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其故在此。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统的理解以及最终的目标。也因此可以说:没有哲学,人生形同盲目;脱离人生,哲学难免空疏。《易经》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不学《易经》,将是无可弥补的知性缺憾。
关于《易经》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其一、不学一定不会;《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若是不曾学习,则这些卦象显得神秘而难解。
其二、学了不一定会;为什么学了还不一定会呢?因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远有提升的空间。这表示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有已知与未知,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
其三、学会终身受用。占卦不同于一般的算命,也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最后,学会《易经》,将可终身受用。此中之妙处,其实在学习过程里就已经逐步实现了。
学习易经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精彩和奥秘。
周易告诉我人生中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除外,每个人就像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在为人处世上,要诚信待人。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
事,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流时期坚强如刚,相感以情坦诚相待-----寻找朋友,目标正确懂得放弃-----稳步壮大自己,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做人讲究的是人缘,想人缘好,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是融入团体的先决条件,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
在每个人的困难时期,荆棘遍地,我们需要耐力,需要闯劲,那么成功就在你跟前。
做事要踏实,稳步前行,在磨砺中不断壮大自己;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目标正确,懂得放弃,恰如其分地发挥自我的实力——韬光养晦。
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忍辱负重,待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周易》智慧人生的处世法则给我启迪,让我受益匪浅,深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回味无穷。
在面对形势多样的困难和艰苦环境下要做到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坚持真理,勇往直前,就是胜利彼岸
边。做到严于律己,克服懒惰,提高警惕,远离小人,防患于未然。个人在行事时遵循:“小义”,做正义之事,行正道。惩恶扬善,为天下人谋福利,弘扬大义。做正人有德之君,留芳名与青史。
切勿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从而错过良机。若已铸成过错,且无法弥补,便应当机立断,吸取教训,日后不再犯。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篇10
如果我们把《易经》束之高阁,他就不会发挥作用,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没有了易道的指引,人们就会出错,就会后悔。
《易经》系辞传上第八章其首句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其实,孔子在这一章中,十分详细地论述了《易经》与我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读了这一章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易经》和我们有多亲切,多温馨,像慈母、像恋人、像一个家,学好《易经》,绝对有回家的感觉。
圣人看清了宇宙的规律,他们是用卦象和爻象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的。圣人看清了万事万物变化的细节,就用系辞的方式来说给我们听。学习这些深奥的规律也不感觉的枯燥,很容易接受,做起事来,就能少犯些错误。学习万事万物变化的细节,也不感觉烦杂凌乱,认识问题渐渐就有条理了。这就是《易经》和我们的关系。孔子紧接着为我们举了七个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仅认清了《易经》和我们的关系。他还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一种论证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分别用了七个卦的不同爻辞,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是“母与子关系”-中孚(九二)——突出“善”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鹤妈妈一声长鸣,它的孩子们纷纷而应,回到妈妈身边,那是母对子的慈爱,子对母的依赖,妈妈的鸣就是爱的信号。我家里有好酒,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就是一种朋友的情怀。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一个“善”的回荡。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一种关系。
二、是“夫与妻关系”-同人(九五)——突出“真”
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这里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学习《易经》与运用《易经》的苦与乐,学习《易经》的时候感觉很难懂,痛苦到要嚎啕的程度,当你真正进入到《易经》之中,学到了很多规律、方法、智慧的时候,运用《易经》的道理解决实际的时候,往往问题会迎刃而解,终于有笑的面容出现了。如果你能真正与《易经》融为一体,同心同德,那将会产生出无比强大的力量。你随时随地能用《易经》的道理与人沟通,那么,对方就会象闻到了兰花的芳香一样,是那样的清爽、那样的原意接受。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二种关系。
三、是“茅草与祀品的关系”-大过(初六)——突出“呵护”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运输贵重物品的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完善的包装,把物品保护好,以免对贵重物品造成损伤,这就是“藉用白茅”。用白茅草把贵重物品包起来,安全运输到目的地。这里把人类比作贵重物品,而白茅草就是指《易经》。《易经》有保护人类发展的功能,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三种关系。
四、是“劳与谦的关系”-谦(九三)——突出“德”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当一个人功劳卓著的时候,《易经》会告诉你谦,有功劳而不夸夸其谈,而不显赫一时。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盛唐名将郭子仪做的十分到位。郭子仪堪称中华千古奇人,他武则天时期的武举第一名。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收复长安后,加司徒官衔,封代国公。公元758年,进位中书令,成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他又因功进封汾阳郡王。公元779年,被皇帝尊称为“尚父”,再加太尉官衔。一生中多次被贬,多次受到小人奸臣的陷害,他都能默默承受。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朝廷赠太师官衔,谥号“忠武”。并且后世史书赞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我们有几位老朋友,身为上将,年高德劭,但却丝毫没有矜持傲慢的味道,我常比他们为郭子仪。郭子仪福禄寿考俱全,是当时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但是你要研究到郭子仪的一生,那就是“劳”而“谦”。他是四朝元老,后来安禄山造反,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已经完啦,是他一手把它扶起来、把它救活的。照这种情形看,皇帝对郭子仪既敬且怕,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不叫你做皇帝,明天你就要交班,就有这么严重。所以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仪的兵权,免得郭子仪造反,对皇帝不利。于是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权交出来,他马上照办,统统交了,等于现在的退伍还乡,不带一个干部,只带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回去种种菜、养养鱼。等到天下有事情,西羌造反,什么人都挡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个兵也没有,但他一接到命令,换上军装,带着那些老弱残兵上马就走。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游勇,只要有只手、有条腿的他都要,就这样一路收容,编成了部队。当他把敌人打平了,皇帝叫他下来,他就把兵权交下来回家,还是那几个老弱残兵跟着他。
郭子仪是武进士出身,是经过考选录取的,可以说是正规班毕业的,很知道分寸。后来皇帝身边的太监妨忌他,挑拨皇帝下令把他父亲的坟墓都挖了,他都知道。后来连皇帝——唐明皇的孙子唐代宗——见了他,都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向他道歉,不该挖了他的`祖坟。郭子仪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他是谁挖的了。”当然他也很痛心,但他就那样大量——“劳”、“谦”。不过,他讲的也是真的,一个再严格的将领,带了几十年大军,军队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坏事,挖了人家多少坟墓,这不就是果报吗?所以他说:请陛下勿以为意。实际上是皇帝跟太监商量着去挖的,他都清楚。因为“劳”、“谦”,所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福禄寿考,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决不认为有功劳,至少不作自我表现,所谓“天下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他不自我表现而已。所以孔子说:“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成功的条件。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四种关系。王象琪—论《易经》与人类的关系(易经入门基础)
五、是“贵与悔的关系”-乾(上九)——突出“位”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如果我们把《易经》束之高阁,他就不会发挥作用,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没有了易道的指引,人们就会出错,就会后悔。翻开中华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易经》处于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境地,也时有发生。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五种关系。
六、是“守与弃的关系”-节卦(初九)——突出“信”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易经》穷尽了世间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易经》的智慧为思考问题的起点,不要试图跳出这个户庭,因为只有“不出户庭”才会“无咎”。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六种关系。
七、是“正与邪的关系”-解卦(六三)——突出“盗”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至寇至。盗之招也。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推荐阅读:
论易经对中国伦理文化的影响05-24
易经文化助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17
国学易经与企业管理06-14
易经与企业管理A卷 浙师大08-12
读易经,论成功--学习易经有感07-04
易经翻译05-15
《易经》11-28
如何学习易经06-08
易经全文翻译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