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共7篇)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1
纵观国际教育体制演化和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必须的教育趋势, 高等教育机构也一直倾力于探索将有限或稀缺的教育资源在“大众”与精英”间进行最佳分配与整合的路径。
2002年在经历数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 2005年, 全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300万人, 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 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则更是高达34%、52%、53%, 我国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 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高等学校的数量成倍增长, 规模、质量、结构、功能的失调发展也伴随而来,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定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生毕业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入学率大幅增加与就业率降低的问题;如何解决适应性、守成性的就业型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养成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探寻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的发展战略布局与培养模式是:精英教育机构———重点大学大办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网络教育, 高职高专则热心于“专升本”, 办成多科性大学, 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土授予单位, 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大多数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 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巨型大学为己任。显然这些有违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矛盾, 势必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众化教育要走出困境亟需我国高等学府反思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层定位, 让一部分有条件实施精英教育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承担精英教育任务, 大部分院校与学科专业承担大众教育任务,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举。这点在我国教育学者中也达成了共识, 他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应该确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 两种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两类不同层级的高等学校科学定位, 从而构建高等教育新的体系。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选择:大众化定位下的精英教育
正如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家马丁·特罗所指出的, 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不仅不会消失, 反而还必须强化。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选择, 是实施精英教育, 还是选择大众教育, 这既要考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区域发展的需求, 更要根据现实的教育资源状况和进一步取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本科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而且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则具有尝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植入精英培养模式”的条件。
1、合理的生师比确保了精英教育所需教师资源
截止2011年年初我国约有357所普通高等农林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林科分学校, 2001—2011年期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年均招生人数平均为320多人, 毕业班本科生年均约为300人。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规模扩大基本处于稳定水平, 甚至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更为显著,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规模小与发展稳定使得该专业形成了合理的生师比, 有助于确保教育质量。2004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规定, 综合、民族、工、农、林、语言、财经、政法等院校生师比不超过18, 而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的生师比不超过5, 开展精英教育完全可行。
2、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掌握了实施精英教育的关键
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这支教师队伍承接了众多重大研究课题, 获得了精英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同时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 同时教师能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服务, 使学生能利用各种渠道自主探索学习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在课程设置方面, 拥有和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 建立基础宽厚、学科交叉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架构和多种选择的可能性。通过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机制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有利于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架构和发展途径, 这些均为精英教育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高素质的专业生源使精英教育实施顺理成章
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评定以一本分数线为基础, 同时还十分重视考生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和社会实践才能, 招进了一批来自广西、湖南、江西等农业大省的学生, 这些省份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同时这批学生也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大众化背景下的战略定位, 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农业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大众化定位下的精英教育将助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朝普及方向发展, 实现向精深方向发展。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 在今天美国哈佛、加利福尼亚大学比它们在没有大众化部门时更加精英化了, 同时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院校或者特色专业需要把重点放在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上。同时精英型教育需要在专业规模扩张和保证教育质量两方面进行权衡, 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审慎抉择。
三、精英教育“异化”———大众化教育中的学业导师制
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是采用“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教育”的英国式庇护流动模式, 还是“将选择过程尽可能推迟, 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 最后产生少数精英”的纯美国式竞争流动模式, 目前悬而未决。然则在知识经济时代精英模式称号的选择相比精英教育的功能则显得微不足道了。当今精英教育的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 与传统的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官僚学术人才的功能相比, 知识经济、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的功能更多的关注经济因素, 是社会的良性发展。西方的发展模式也证明了精英教育是大学的必然选择, 而像英国牛津、剑桥, 美国的耶鲁、哈佛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殿堂、英才的摇篮, 其特有的导师制功不可没。因而作为精英教育“异化”形态的学业导师制有望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现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育精英人才的战略工具。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育模式的转型可以以学业导师为切入点, 本科生导师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导师给予学生学业生活, 做人和治学双面指导, 有利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业导师的职责在于提供给双方共同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放而不弃。
1、导师制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 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导师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 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导师的责任是鼓励创造性的进行探索, 建构和再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导师制有利于对精英因材施教, 在专业上精耕细作, 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力, 从而促使独立钻研、开拓创新, 导师制为精英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且师生研讨过程中的辩论及讨论, 有利于倡导在导师和学生间积极的思想交流, 要求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也锻炼了精英的逻辑思考及临场反应能力, 同时它培养起了精英人才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展示的热忱。
通过导师制, 我们可以把大学的集体教学与导师的个别辅导相结合起来, 把学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生活价值观教育等结合起来, 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通过导师制, 能够反映精英培养方式上的独特性————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全面发展。再加上独特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了对精英的全面培养。
2、基于导师制的系统培育机制
在教学目标上, 强调发展智力重于获得知识;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 改革专业教育, 实行选修制, 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 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 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 重视学术性专业与课程;在教学内容上, 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精英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在教育目的上, 强调自发原则,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在这种系统培育机制下, 我们可以逐步积淀注重学术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
3、学业导师制的推行措施
采用学业导师制培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优点是:一来可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创建优势专业;二来能给专业突出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具体的推行措施与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1) 基于本科新生自愿自主并结合对其分类分组推行学业导师制。在新生进校时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并组织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严格的面试, 经过筛选, 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分类分组, 学业导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与潜力技能特长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整, 因材施教,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深造、提高, 成为专业造诣较高的人才。
(2) 通过“教学机制”促进学业导师制。基于学业导师制的精英培育方式从封闭型、象牙塔式的精英培养逐渐转变为自由的全方位的培养, 从单一的学科设置发展成为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科。同时不断改革教育与教学, 课程体系, 除了正常开设的课程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专门增设相关课程, 例如聘请图书馆经济管理专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数据库分析介绍、文献索引、文献查新,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法等。
(3) 学业导师作为本科生提高专业水平、进行科研立项的指导者。学业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从而提高专业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导师所在课题组或导师个人的学术研究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思想。大学生如果能参与科研课题, 会使创新性潜能得到及时发掘。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我国高等院校战略布局, 发现高等教育目前陷入“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模式两难选择窘境。文章基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现状, 提出合理的师生比、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高素质专业生源基础使得该学科可以走出这一困境, 实现大众化定位下的精英教育, 其在实践中表现为学生导师制, 导师制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同时文章提出了基于导师制的系统培育机制与具体推行措施。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异化,学业导师制
参考文献
[1]老教授协会课题组:高等学校精英教育定位问题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 2007 (1) .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2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93-03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已达到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力量,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格局中的重要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内涵方面的“应用型”特点,反映了该类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反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应用型与大众化是并行的相对概念。国外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优化、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提出了明确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模块化教学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深化知识、验证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也是对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重点讨论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起到了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沟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作用。
贺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发展的需要,围绕“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宗旨,明确了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提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目标,即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能胜任科技、教育、经济、金融等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综合改革的做法
(一)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素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动态的方案,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理学院注重与地方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部门的密切沟通,与这些部门的专家学者充分调研后,理学院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建设定位为: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宗旨,优化课程平台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修养和数学应用素养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体现在课程平台体系以扎实的基础课程为支撑,培养具有较强“通识”水准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课程平台体系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公共基础课是指校级公共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和“两课”等人文社会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素养;学科基础课是指数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解析几何等课程,旨在反映数学学科大类的共性,加强学生学科基础,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可按学生兴趣和方向进行分组,这是“重应用”的特色。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特色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数学应用素养和计算机应用素养,具有进行复杂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胜任社会、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方向供学生自行选择,A组: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值分析,科学计算,数学模型与matlab软件应用;B组: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运筹学,统计软件应用;C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学数学教育概论,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史。
2.拓宽教材资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理学院教材建设重点在于实践教材和网络课程教材方面的建设,实践教材着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材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向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材和音像教材发展,这些教材具有能展示真实情景、更新及时的特点,符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理学院重视内隐性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备课时尽量挖掘潜藏于显性教材深层的隐性知识,如数学知识的文化元素、过程元素、逻辑元素、背景元素等[1],在向学生传授数学应用知识时,要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价值观和数学美感贯通到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3.提倡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有效果是指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努力追求教学效果;所谓有效用,指当下的学习应该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有用;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率要达到100%。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理学院提倡教师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现实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应用性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好的有效率的数学课堂不应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应该是多样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一节生动形象、信息丰富、互动流畅的课堂,其中应该有传统的粉笔板书、有幻灯片投影、有PowerPoint讲稿、有演示实验、有音频视频资料,等等。[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保持集中,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收获知识。
(2)现实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习现实,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现实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备课不但要备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还要备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教学的出发点、切入点将落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上面。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回归生活本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互助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是现实的、可操作的,而不应该是空洞的、泛泛而谈的。
(3)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本身讲公式、推理、运算等理论的知识居多,而与当下数学在社会经济、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介绍居少,有效率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对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重新组织、加工的能力,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实际,结合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创造性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4.科学制定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过程监管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评价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资源开发、学生课后评价和专家听课点评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讲,要改革期末考试试题设计和评分模式,制定和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总时数,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各专业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要达到一年。通过小论文写作、小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参与各级各类学科比赛等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不同学生的分层次评价。[2]
(二)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比较低的,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毅力和创新兴趣。为此,理学院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将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加工,转化为数学方法的教学案例或实践题目
这是理学院创设的创新实验平台项目,每学期都设计了一些用于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出题或从社会实践中出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选题,但必须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学生自由组成创新小组进行研究,完成后可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创新研究,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的知识,还自觉学习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在每个章节后面,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题目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备好课本、拓宽课本资源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一本教案用到老”,必须每上一次课都要重新备课和撰写教案。目的是要教师经常更新自己的教案,做到教学内容能随时跟踪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其中主要的形式是在每个章节后面,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题目,同时还要求教师提供参考文献,以方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发挥数学建模协会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创新意识,营造数学应用技术氛围
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以及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所学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三)改革师资培训机制,调研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除了常规的教师访学进修、教学科研并举外,理学院还特别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我们的做法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不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实训机会,还要求教师到这些行业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学习。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培训等渠道成为“双师型”教师。
1.完善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保证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要承担实验实训教学。
2.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
3.加强应用型实验教材建设。立项开发应用技术类实验教材,以应用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联盟,合作进行应用型实验教材建设。
三、结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喻平.论内隐性数学课程资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3(7):59-63.
[2] 郑君文,张思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3] 莫达隆.概率统计中随机模拟实验的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8):119-121.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3
摘要:结合地方财经高校办学特色, 对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创造性地提出了“FSSC”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应用数学专业发展的情感、理想、素质、技能教育。
关键词:应用数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财经高校;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近年来, 国家已认识到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特殊重要性。初《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到强大的基础科学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强调给予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更多倾斜。
7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设立应用数学专业, 伴随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 应用数学愈发显得重要。近年来,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迅猛兴起, 新工科发展, 社会对数学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国内许多财经高校都在探索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总体思路是“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但目前财经高校应用数学专业重知识、轻技能的劣势逐渐凸显。多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定位不鲜明;课程设置市场针对性不强;创新技能训练不足。
地方财经高校要办好自己的应用数学专业, 服务地方经济, 必须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进而给出一个明确的专业定位。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这个比较优势就是数学与经济、管理、法学等主流学科融合形成交叉学科方向群, 依托主流学科的实力, 夯实数学应用, 突出数学与经济、管理、金融的结合, 强化技能实践等, 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数学专业, 故地方财经高校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思路
通过文献、调研、比较、实证等研究对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前期对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在校生、毕业生所做的人才需求调查, 参考国内多所财经高校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地方财经高校的办学特色, 在数学大类招生体系下,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创造性地提出了“FSSC”人才培养模式, 即“Foundation (厚基础) 、Scope (宽口径) 、Stage (分阶段) 、Classification (双分流) ”, 并探索专业情感、理想、素质、技能等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就业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 并在实践中定型为范式。因此, “FSS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流教学、技能实践、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实施。
我校的改革思路是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依托课堂、校园、社会三方平台联动, 分五个阶段递进式推进。第一阶段为第1, 2学期, 大类培养下围绕课堂进行系统理论学习, 奠定扎实数学基础, 专业分流前开展专业情感与理想教育;第二阶段为第3, 4学期, 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实行课堂-校园联动, 通过导师制, 以大研项目及学科竞赛为驱动, 理论实践结合, 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第三阶段为第5, 6学期, 实行校园-课堂联动, 发挥数学学科优势, 分方向进行数据科学、金融工程等技能教育, 聘请校内外专业名师进课堂“任务驱动+协同”范式教学, 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进而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创新能力, 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第四阶段为第7, 8学期, 将基于前三个阶段学习,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迭代, 实行课堂-校园-社会联动, 企业社会实习实践体验, 在企业环境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五阶段邀请优秀校友返回母校, 以校友报告、贡献社会、回馈母校等方式, 进一步优化应用数学专业社会服务和专业归属感。
这里特别注意:
(1) 专业定位鲜明: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地方财经高校要办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必须与主流学科融合。经调研, 具有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背景, 数学功底深厚毕业生更具竞争力。本科开展第二学位教育, 开设金融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方向: (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方向:可有效整合我校数学、统计和信息计算专业资源, 培养具备一定基本技能、数据挖掘能力及研究潜质的素质人才, 同时也与我校大数据方向研究生教育衔接。 (2) 金融工程方向:利用数学工具对金融领域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等, 实现与主流学科融合。
(2) 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施“FSSC”人才培养模式, 有必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整合, 建立综合的有针对性的树型课程体系, 建立学习指引和路径推荐。整合基础课程, 扩展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实践教学中适当增加基于R语言等大数据、金融领域等统计建模培养, 使学生技能直接瞄准市场需求。
三、结语
通过地方财经高校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有两点认识:
(1) “FSSC”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按照通用和专业标准, 确定了“一个理念、两个面向、三种结合、四个重视、五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数学专业的工具性特征决定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 还需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因此“FSSC”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建立培养标准:一是知识体系标准;二是能力体系标准;三是素质体系标准。
地方财经高校应用数学专业“FSSC”人才模式改革, 为该专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为融合经管法主流学科探索一条创新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梅英。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3) :86-88.
[2]胡良根, 陈英伟。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以宁波大学的经验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 (4) :7-10.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摘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的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自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教师3人。另外,我院所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质检站、监理公司、造价公司等为我院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通过轮流兼职的办法使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不仅提高了自己,也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2、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工程一线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观念,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以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在能力的培养中要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即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愿望、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现在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模块下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需要、够用、先进的理念;精简不必要的理论、公式推导,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融入新的技术、规范、管理等知识。专业课程模块应结合行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要结合院系师资状况进行,做到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专业方向设置为建筑施工及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房地产咨询与评估等,每一个方向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做保证,否则无法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
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满足验证、综合、创新的功能。对各实习环节要精心安排,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学生五人一组,各组学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工地,每组有一个带队师傅,由带队师傅负责安排、调度学生和讲解施工过程的各种问题,带队师傅为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需写出书面实习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考虑问题,效果较好。
我院还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做出了人才需求状况的总结和预测,结合学院师资状况,开设了技能训练课程,如建筑CAD、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软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5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工业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要全方位、多角度予以重视,为实现给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6
张玉麟.迈向21世纪实施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工业工程,,(04)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6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格的专业教师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源头上决定了我国将来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 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如何对教育实习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未来, 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课题。
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 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的能力。作为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因为有了数学和教育理论的知识就相应地具有数学教育实践能力, 从一名优秀的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 其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只有提高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 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保证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对教育实习普遍比较重视, 国外对教育实习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美国的教育实践可分为3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其中教育实习时间为15周, 其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30%。为了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美国普遍采用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和增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方法, 让师范生通过模拟实习以及教育实习来取得实地教学的经验。
英国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与正式教育实习。其中正式教育实习相当于我国的教育实习, 采用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 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重视师范生实际教育能力的培养, 实习时间大约20周。
日本规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 才可以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连续进行教育实习, 其主要先在附属学校参观和见习, 逐步参与试教、小组辅导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教育实习时间大约为7-14周, 共占教学总课时的15-30%。
总之, 国外对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充分且重视教育实习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师范教育实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 但发展十分迅速。在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步入90年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以及教育实习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师范院校所采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为四种类型:一是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二是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三是定向式教育实习模式;四是自主式教育实习模式。但从整体现状来看, 我国高师教育实习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1) 缺乏相关政策指导, 教育实习执行不力。
我国仅国家教育部在1956年4月28日公布实施了《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办法》, 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其指导价值和规范意义早已过时;各省也少有适时有效的文件出台。尽管教育实习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转化为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还非常少, 大都是各师范院校自己制定的教育实习文件。
目前, 由于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没有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 而仅仅是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对口联系, 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单方负责, 缺乏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教育实习的规定, 加之实习学校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 配合热情不足, 因此教育实习基地难建且不稳定。
2) 缺乏合作机制, 教育实习过程监管不力。
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以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高师院校与地方实习学校很难建立长期和持续的合作关系, 导致中小学从主观上讲对高师教育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对实习生的责任心也不强, 同时, 因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不同程度地漠视实习, 从而难以给实习生提供较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 时间短且方式单一, 学生实习锻炼不充分。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集中实习时间仅为6-8周, 其中第一周用于熟悉学校和班级情况以及见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最后一周用于成绩评定与实习总结, 而真正用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时间仅有4-6周, 实习内容与形式主要是锻炼备课、讲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批改作业、辅导自习, 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学校生活;忽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学业指导、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等全面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和锻炼。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实习队伍庞大, 很难找到能同时容纳下全部实习生的实习学校, 教育实习带队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1名带队教师常常需带8-12名指导学生, 导致许多的实习生无课可上或最多能走上讲台1-2次, 实习生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刚刚有点头绪时, 就要收兵返校结束实习, 使得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本得不得充分的锻炼。
4) 教育实习理论脱离实际, 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 随着各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各高师院校都在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育实习模式与质量监控体系, 但许多研究均注重于理论层面, 脱离实际情况, 在教育实习的实际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 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的有效经验与理论十分匮乏, 地方高师院校常常由于面临实习经费欠缺, 实习带队师资短缺, 实习学生人数众多及实习基地紧缺等实际困难, 教育实习工作具有地方特殊性, 很难照搬或借鉴其他省市高师院校已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和方法。
5) 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实习质量无保障。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扩大,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进程, 但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 教育人才的供给问题和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用人单位纷纷表现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关注的倾向。尽管各高校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实习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但针对实习质量而采取的综合管理的低效性, 仍然极大地制约着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许多高师院校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仅仅由教学课堂的结果决定, 并且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观给定, 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实习成绩的评定结果缺少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因此针对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 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3 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专业教育实习应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 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创设学生较早参加创新活动的良好条件, 实习措施完善。
1) 应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按照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应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开展“三字一话”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数学心理学、解题方法与技巧选讲、教学课件制作以及备课、讲课与说课等教师基本功训练,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应制定完整的教育实习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完整的实习计划, 制定完善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 明确指导教师选配要求和职责。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训练, 实习中有检查、有落实, 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为解决实习时间、地点、人数集中, 实习单位压力大、学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 实习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为主, 分散实习为辅的方式进行。在正式教育实习期, 对于集中实习的学生, 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 选派责任心强, 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全程指导, 聘请实习学校的科任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 由系安排人员进行巡回检查, 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经常亲自带队到实习地点考察, 了解和解决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整个教育实习环节可分为五个部分:专业知识培育期、教学技能培训期、教育实习见习期、正式教育实习期以及教育实习后续期。计划还可规定五个环节各自的教学目标、历时时间与教学课时、预期效果、考核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
3) 应设置特色鲜明的教育实习内容。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实习计划, 为教育实习的五个环节分别设置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培育期主要完成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了解;教学技能培训期主要开展“三字一话”训练以及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育实习见习期开展包括备课、教案与板书设计、晚讲、讲课与说课比赛等实践活动;正式教育实习期开展“课前讲课”与“课后评课”等教学活动;教育实习后续期开展“推优说课”、“公开优质课”与“岗前特训”等教学内容。
4) 应建立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 (1) 实习时间应有保证。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坚持师范教育特色, 高度重视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 高度重视教育实习, 长期坚持集中实习和集中管理, 编印了《教育实习手册》, 对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组织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要求均做出明确规定, 保证实习工作能较好地实施, 确保教育实习有充足的时间。 (2) 教育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了《实习教学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实习的组织领导、内容安排、指导与管理、总结与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数学系从自身专业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规章和实施细则, 确保各类实习工作有效开展。 (3) 重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不断加大院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的规定》, 以多种方式巩固和拓展院外实习基地。 (4) 专项实习经费应有保障。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将实习经费按学生数直接划拨给各教学单位, 明确规定不得挪用, 并通过财务制度保证实习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实习环节, 有力地保障了教育实习计划的正常执行。
4 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研究
教育实习各环节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 在教育实习整个过程中, 应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实习成绩评定。实习结束后, 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使整个实习过程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考核、有总结。规范化的管理, 可确保教育实习取得实效。
1)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 (1) 实习资格审核制。对于数学专业教育实习, 首先应严格审核学生的实习资格, 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审核:学生网上提出专业教育实习申请、学生提供参与实习预备期活动证明、教学秘书审核学生专业教育课成绩及有关证明、教学秘书审核批准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申请、教学秘书给实习学生分配见习准备周指导教师。 (2) 实习过程监督制。对实习过程, 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监控:学生网传微格教学视频、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学生网传备课教案及指导教师面对面指导、准备周指导教师与见习指导委员领导双审资格、见习期“双师”审核上讲台、课后教师点评评价签名。 (3) 实习后期评议制。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 可按一下步骤实现效果评价:课后同组学生无记名互评、课后学生无记名打分评价、课后实习指导教师记名交叉互评、课后实习指导教师网上课堂打分、实习结束实习指导委员会集中整体评分。
总之, 在整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中, 对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评价可实行同行交叉听课, 领导与教研室突袭听课, 学生随机抽样考查, 系级公开比赛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 制定相应的考核评级指标;对整个正式教育实习过程, 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监控和评价等。
2) 拟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在教育实习计划中, 严格规定实习考核内容、各教育实习环节的考核标准、成绩考核的评定主体, 评定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习表现、实习作业、实习报告以及实习评比等方面的成绩, 舍弃仅凭课堂教学一项来评定实习成绩的方法, 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成绩准确可信。
3) 开发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开发出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可实行实习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 对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 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5 总结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会严重地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而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 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本文仅在总结多年教育实习经验的基础上, 对地方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和质量监控措施做了粗浅的探讨, 有关具体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系统的开发,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萍.提高新疆高师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D].新疆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05, 4.
[2]丁新泉, 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人才培养改革, 2012, 12.
[3]卢万合, 张立峰.李国柱.高师院校校内模拟教育实习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
高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关键词: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高校数学专业教学是为了培养数学方面的人才。其需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性的数学难题,并为社会服务。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设计、运行和操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比较大。数学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专业,计算机、金融和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科体系构建都离不开数学。但是,纵观我国当前高校数学专业教学现状能够发现,其没有认识到应用型数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普遍偏低,造成发展和就业过程中的尴尬。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高校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对整体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数学应用型人才。
2 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校数学专业涵盖的范围很广,专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教育部门和教师将数学专业知识作为高校数学专业的教学主体,并结合不同职业要求和专业诉求,分别对学生的数学教育能力、计算机和数学建模整合能力、数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其使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更加明晰,进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数学人才的培养,契合了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
3 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加大应用性课程力度
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这一诉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传统基础性数学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运筹学和数论与密码等应用型课程,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
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学生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而应用数学软件对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等进行验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并以教材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通过相关学习,学生将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计算机层面的实际问题操作。
数学建模主要是应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科技研究。一般数学实际问题都比较复杂,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进而建立相关模型,并得到正确的答案。其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高校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数学领域的实际问题,从而服务于不同行业。高校数学专业要加大数学建模课程力度,让学生摆脱传统单一数学学习模式,真正将思维从书本内容延伸到实验操作,并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满足高校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运筹学和数论与密码都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其服务于高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2]。
3.2 改革教学模式
纵观我国高校数学专业教学模式,其理论知识与应用性严重脱离,学生很难把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实际特点和就业方向,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数学问题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达到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要求,对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应用。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自己作为数学课堂的参与者,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突破思维限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的。
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其应用比较广泛,教师要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对相关数学概念进行呈现,并通过课件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数字和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要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案例分析。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书本理论。案例教学与高校认知的建构主义理论相契合。通过案例,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知识储备对新知识进行建构,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接受,该种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学生认可。教师要认识到案例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增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3]。
3.3 保障课外实践活动
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实验室进行构建,进而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与高校数学相关的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和软件竞赛等,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型问题的能力。同时,对高校数学实习基地进行建设,增加高校数学专业与职业的衔接力,让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办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提升其社会竞争力[4]。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其能够应用新型教学观念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对数学专业课程进行变革,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应用型数学专业学者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或者派遣优秀教师对先进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学习,以把握最新数学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发展动态,从而确保日常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使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高校数学专业要摆脱传统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桎梏,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全英,王志平,王科伦.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13,(04):90-92.
[2]马晓燕.多元需求下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泰山学院学报,2013,(06):125-128.
[3]汪天飞,邹进,李木华,龙述君.高师院校数学类各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7.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荐阅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8-23
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双学位优势10-25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实习报告12-09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数学教育与程序员培养11-10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11-12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