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2024-10-15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共12篇)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概述了目前应用物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情况, 并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模式方面对提高应用物理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1 应用物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应用物理学是以物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 具备较强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受到必需的工程技术基本训练,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够在应用物理学或相关科技领域, 如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学工程、应用光学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应用物理学的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这个实践过程, 可以使学生将大学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系统的把握, 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解决物理类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和提升。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影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本科生的人数随着扩招在逐年增加。然而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大学生的增长速度, 因此大学的教学资源紧张、实验仪器缺乏等现象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除此之外, 高校扩招导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突出问题, 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 此时正值学生择业的高峰, 毕业生为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由于就业单位对员工工作经验有需求, 有不少学生找到了工作但由于就业单位要求提前到公司报道, 参加公司培训、实习, 学生害怕失去工作机会而只有减少对毕业设计的投入。同时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课题不感兴趣, 所以缺乏积极性而影响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中体现的师资不足, 一个教师指导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使得大学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而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因此如何保障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大学的专业指导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于高校毕业设计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改革。笔者通过近年来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 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模式方面对提高应用物理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探讨。

2 关于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 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

目前, 包括重庆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设计仍然实行指导老师出题供学生选择的约束性选题方式, 由此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向没有正确的把握, 因此表现出对毕业设计兴趣缺缺, 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毕业设计的质量必然会下滑。因此选择适合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是我们指导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在学校和学院大力推进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政策以后, 不少本科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对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并且已有部分同学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把教师科研与本科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由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大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或技术问题, 因此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毕业设计的课题研究中来。

2.2 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课程设计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以团队合作、各自分工等方式, 围绕某个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设计题目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应用物理的学生, 开设有光电检测技术局课程设计、课组课程设计、应用物理学课程设计等。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动回顾已学知识或查阅文献资料, 确定方案、试验或计算等一系列过程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巩固和融会贯通,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我们可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导课程, 老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可参考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反馈情况, 如学生哪些题目的兴趣更大, 哪些题目完成得比较容易或比较难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考虑课程设计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 学生已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完成课题的难易程度和所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选择导师和课题时的盲目性就会减少, 而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来, 有利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2.3 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

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 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 来自于实际岗位需求的课题更能激发其研究兴趣, 主要是因为这类课题与就业岗位结合紧密, 实用性强, 由此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就会发挥很强的主动性, 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岗位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能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对象的了解, 使其充满自信, 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 建立自信心和成才志向, 引导学生认真投入学习, 发挥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作用。

3 关于毕业设计的模式多元化探讨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等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毕业设计环节, 应寻求更加丰富的形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应用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点,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种方案实现本科毕业设计多样化的改革拓展。

3.1 科研成果替代毕业设计环节

根据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目前的学分制培养模式下, 可将一些符合本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替代毕业设计环节对应的学分, 制定一系列可替代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的科研成果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实现毕业设计的模式多样化的目的。

对于应用物理专业来说如, 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国际的专业刊物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和著作;2) 以参赛作品形式 (论文或设计) 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学生学科竞赛;3) 获准立项并结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4) 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5) 开发的用于生产实际或企业单位管理的软硬件系统;6) 其它可代表其专业水平或能力的项目作品等。

以上所列的科研成果是否可以替代毕业设计环节, 还需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实施细则, 如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及文章作者排名和学科竞赛的级别和获奖等次及其他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 以期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毕业生。

3.2 校企联合指导模式

根据应用物理专业在各行业的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就业单位对学生提前实习的要求, 我们可考虑通过学校和校外科研机构的课题以及企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课题或项目与实际应用结合比较紧密, 关系到毕业后的工作问题, 学生会更加重视。这样种模式使得学生大多时候都在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研究和工作, 因此采取以校外导师指导为主本校导师指导为辅的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样的其积极意义在于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能培养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意识并缩短适应期。

4 总结

作为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教学进程的毕业设计,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教学质量却下滑严重。作为从事专业课程及毕业指导的老师, 我们须从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从而培养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奚彩萍.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0 (28) :159-161.

[2]李洪伟.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2010, 19:240-241.

[3]邹锦华, 姜海波, 刘洪瑞.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认识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230-232.

[4]于华, 张雅芳, 刘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5:152-155.

[5]李培勇.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想法[J].船海工程.2008, 37 (4) :175-177.

[6]尹继明, 吕凡任.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29 (2) :73-75.

[7]廖志凌, 邵学军, 刘贤兴, 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26 (2) :82-85.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2

“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系统

“谈天三友”数学工作述评

《猜测术》中的大数定理的证明及思想分析

《畴人传》及其续书研究

《历象考成后编》中椭圆轨道运动计算问题研究

《同文馆算学课艺》中勾股测圆术问题研究

2006年天津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009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研究

ARIMA模型的实证与适应性研究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及其应用

CAPM模型理论及股票投资收益与风险——对上海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Catalan数的初步研究

CCAPM在中国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研究

C典型算法的模拟显示系统

Euler常数的估计及其应用

Fourier级数理论及其应用

Fourier级数线性求和算子列收敛的充要条件

Gauss-Bonnet公式的证明及应用

Hermite插值算子在加权Lp范数下的导数逼近

Hilbert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Laplace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Mathematica在级数和多元微积分中的应用

Mathematica在矩阵中的应用

Mathematica在一元微积分中的应用

N元一次不定方程组的整数解

PDF417二维条形码的设计与开发

Phong光照模型及其应用

Riemann积分与Lebesgue积分的比较

Sarkovskii定理及其应用

Taylor公式与微分中值定理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δ函数及其应用

艾滋病几种药物疗效的统计分析

保险定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保险公司盈余分布模型的研究

贝塔函数与伽玛函数的关系及应用

贝叶斯统计的研究

比内-柯西公式的应用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整体性质研究

波浪结构中的斐波纳奇数学

波利亚的解题模式及应用

伯努利大数定律的学习与思考

泊松方程几种差分格式的构造及程序设计

泊松分布的性质与应用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环节[1]。为了落实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于2004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通知要求,各类普通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2]。为了切实落实通知精神,各个高校也都制定了管理办法或工作条例。东北石油大学教学管理部门也对原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即围绕选题、研究、答辩和评阅四个环节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但对于应用化学这样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由于扩招、实验条件、师资等问题,在管理规定范围以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与实验条件之间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工结合专业,国家规定本科阶段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理学或工学学士,但研究生以上属于工科,授予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属于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二级学科。

为了实现创办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从2007年开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被批为黑龙江省重点(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方向为油田应用化学。多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一直是以油田应用化学方向为主,涉及钻井化学、采油化学、集输化学等领域,大多数题目均与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或研究方向有关,即一部分是属于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另一部分是属于科研储备项目。按照学校有关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提出,上报到专业教研室,经过系(教研室)、院两级批准后才能实施。一些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对指导毕业设计很有热情,也有一些非常好的科研想法和思路,但由于自己的科研用房和经费有限,所以不得不对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变更,而一些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也由于科研条件所限,导致上报的综述题目过多。此外,由于缺乏严格的论证,中途也有论文题目变更的现象。如果经过严格的论证,会使上报的课题数量少于毕业生人数,不但会导致部分教师指导人数超标的问题,同时也不符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要求。这一矛盾将会随着近年来招生数量的下降而得到缓解。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拥有“精细化工”和“油田化学”两个专业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是在第一学期开设,油田化学实验是在第二学期开设,而毕业设计(论文)属于第二学期。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科研项目多的教师理所应当地多指导一些本科生,但毕业设计(论文)是属于教学环节,而不是属于科研环节,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我们在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为专业青年教师提供精细化工实验室,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包括水浴、搅拌器、烘箱、干燥器、真空泵、马弗炉、离心机、电冰箱等“耐用”实验设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室的条件可以有效地缓解选题与实验条件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直采用双选制,一般是学生先选择指导教师,然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己提出的论文题目中进行内部安排。并非先将题目公开在网上再由学生选择,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选”。因为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专业教师给他们讲什么课就研究什么方向,这显然是一种误区。自2009年开始,应用化学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毕业生选题前均要为本科生作一次学术报告,目的是在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也了解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应用化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只能将一少部分毕业生分配给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的化学专业或没有毕业生的化学实验中心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指导,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所带来的压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从2006级开始由13周改为18周,学分也由13分增加到18分。尽管学生也清楚这是本科四年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但由于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参加招聘会和联系就业上,而研究生入学考试达线的同学又忙于复试、调档、调剂等也无法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论文),所以这部分毕业生因为自己的原因在时间上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这也是高校目前普遍遇到的问题[3,4]。

毕业设计阶段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验阶段,这一阶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5]。虽然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但还是有一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的教学任务重,投入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精力不足,再加上缺乏科研背景和环境条件,导致指导水平不高;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繁杂性事务过多,不能亲自指导本科生而安排研究生进行指导;还有少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选题、指导、评审不负责任,对学生撰写的论文没有进行反复修改,一部分应由指导教师承担的工作由研究生代劳,这也表明管理部门和二级院系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6]。

三、论文质量与答辩成绩之间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的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按照一定的权重确定最终确定的。在评阅和答辩成绩中,论文质量分别占50%和35%,论文质量包括内容撰写符合要求、规范,图纸标准整洁;理论与分析正确,论述条理清晰,文理通顺,数据翔实,结论严谨;字数符合要求,摘要和结论能确切地展现主要内容及成果。在成绩评定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情感化过于严重,往往给自己指导的学生成绩过高,导致部分评阅人准确无法准确地评阅成绩,特别是年轻教师。公平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准则[7],毕业设计也是一门课程,不能因为长时间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而导致情感的渗入,这样对其他的学生会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在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与学生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朝夕相处”,指导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学术水平等,希望少部分教师一定要转变工作态度,用教师自身的行为去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少部分教师认为讲得好成绩应该高一些。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比赛。虽然这一过程从字面上理解是“答”和“辩”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不同,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同,所以在给成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在把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东北石油大学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年来一直延续“创新杯”优秀论文的评审,近年来名额已经固定,即一个专业通过二次答辩评出一个“创新杯”优秀论文,在颁发奖金和证书的同时,每年还要出版优秀论文集,这是为了鼓励本科生能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在论文成绩的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个别的“创新杯”优秀论文还不能服众。“创新杯”优秀论文,顾名思义,在论文题目、设计路线、研究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特别是能够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而那些按部就班的论文被评为“创新杯”优秀论文有悖于“创新杯”设立的初衷。

四、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一直属于石油部所属院校,2001年划归黑龙江省属院校,由于背靠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及大庆炼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校企合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也一直走在省属高校的前列。近年来,教育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本科生的培养过程[8-9]。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完全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曾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大庆石化及大庆炼化等企业的科研机构从事过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均是由企业提出,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实行双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近年油田国有企业对本科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私企合作指导学生的数量却有增加的趋势。部分私企的条件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因此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普遍不高,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把关,不允许学生在不具备科研条件的企业从事毕业设计工作。

五、关于管理规定以外的一些建议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其过程也具有综合性,每个高校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完善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论证工作,能够在实行双向选择前将指导教师的题目公布在网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会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2.硕士和博士论文答辩能否通过是由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决定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要同硕士、博士论文答辩一样,保证答辩委员会的权威性,成绩评定由答辩委员会集体负责,成绩主要由论文质量决定。

3.严格执行东北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补充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即对教师也要采取奖罚分明的政策,对于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采取延期答辩和降级的措施。

4.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参加“创新杯”优秀论文答辩的学生将毕业论文按照国内某一固定一级学术期刊的格式进行压缩和撰写,在进行二次答辩时,这一尚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将成为“创新杯”论文评审的一项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学贵,刘长风.对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2):52-53.

[2]王九思,温晓光,郝艳玲.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5):108-110.

[3]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9):78-79.

[4]王海峰,唐菊.工科毕业生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J].大众科技,2010,4:166-167.

[5]文福姬.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2008,22(10):69-71.

[6]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0-102.

[7]马健生,彭振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之间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J].教育科学,2001,17(1):26-29.

[8]刘晓艳.十年培养中国“卓越工程师”[N].天津网-数字报刊,2010-06-24.

[9]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0,(8):4-5.

作者简介:王俊(1965-),男,博士,教授,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应用化学省级重点专业带头人。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毕业实习是各类高校专业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连接学生在校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过渡地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工作中,尽管学生实习热情较高,但由于现行实习制度的缺陷,导致最终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探析当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以提升实习效果,成为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重中之重。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问题剖析

(一)实习形式有限

毕业实习主要体现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形式。集中实习是传统的实习形式,分散实习是学生不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的形式[1]。这两种形式各有弊端。集中实习一般人数较多,造成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实习单位资源有限,可提供的实习工作任务有限,面对众多的实习生,只能选择观摩学习,或选择一两个学生为代表进行简单任务操作为途径。分散实习虽然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但分散实习本身由于分散性质,造成分散实习难以监督的现象,实习效果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情况。

(二)实习项目单一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这些学科除了在课堂教学方面提供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实验任务的要求外,几乎都存在缺乏实践检验的问题。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基础的性质上看,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中小学校等,但实习的项目过于单一,达不到检验学科理论知识应用的目的,毕业实习几乎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尝试。而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虽然包括了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但分散实习的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过于关注就业试岗问题,而淡化了专业实习的功能,造成专业知识与实习运用的脱节。

(三)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在实习效果评价环节上,流于形式[2]。具体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评价源单一,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进行,虽然指导教师在具体评价时采取与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两个来源实际上是无差别的;二是评价标准缺少客观性。对集中实习来讲,因为学生实习参与的程度不深,实习单位很难作出切实评价,评价标准主要依据第一印象、出勤情况、人际沟通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平时对各位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各项实习材料提供的程度来评价学生,这都有失偏颇;而分散实习的指导教师很难做到与学生和单位的经常沟通,这些学生选择分散实习,一般会就近选择家庭所在地的单位,由于学生本身的分散性,很难做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同时学生带回来的单位评价也带有主观性,很难鉴别其真实性。

(四)实习时间过短

实习时间过短也是实习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时间期限为三周时间,这还包括了双休日、法定节日等,所以实际实习时间不超过15天,遇到实习单位的一些特殊情形,实习时间就更加难以保证。当学生刚刚进入了角色,实习工作就已经结束,这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问题

二、实习局限的原因探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化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毕业实习部分,但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如果不能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则白白浪费了各项资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体现了重基础、明方向的特点,即先是专业基础课的培养,之后是分模块培养,这改变了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繁杂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专业发展定位[3]。然而,这种课程设置不能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忽视了其他应用心理学模块的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被弱化。

(二)指导教师资源缺乏

随着高校的扩招,自2009年起应届毕业生显现了较大规模,庞大的毕业实习队伍涌向岗位需求过剩的市场[4],因此,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要求就成为提升实习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日常教学任务较重,科研压力较大,在实习工作上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实践应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加之专业化发展模式同时也限制了对专业其他领域的熟悉与了解,涉及到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个人擅长方向不相一致的情况时,难以起到深入指导的作用,达不到较理想的实习效果。

(三)实习单位接受实习局限

理想的实习形式为顶岗实习,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不愿投入低效益的实习生岗前培训成本。另外,接收单位本身由于生产性质、产品周期等原因无法将实习生的实习任务融合到企业生产管理中,这是造成个别分散实习的学生只能按照企业岗位选择将来可从事职务而无法进行专业实习的原因[5]。对于集中实习形式来讲,大部分涉及到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咨询机构,这类单位一方面涉及到实践技能培训本身的高成本,另一方面涉及到职业伦理,使学生实习的项目大大受限,无法进行岗位实习,只能接受十分有限的观摩、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的被动实习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相关的学时予以保证。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的困难还体现在人员配置低需求甚至零需求的经济特点,既有岗位存在人事过盛的现象,能提供实习的岗位十分有限,而这些岗位与专业出口又难以匹配。

(四)学校对实习投入不足,实习形式单一

学校对实习工作比较重视,但经济投入显得不足,相较于一些工科院校,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过少,创立实习基地的数量、规模都十分有限,这使得人均可用资源相对缺少,难以做到专业学习成果的转化。尤其是学校对分散实习缺少投入与监管。另外,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基本上安排在第四学年,其他时间则集中于学校理论学习。这就造成了实习形式的单一化与简单化。在校的理论学习如果与实习一直是断层的话,则难以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短短的2—3周集中实习试图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这一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似乎是一厢情愿。

三、提升实习质量方略论析

(一)进行结合专业培养体系实习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考虑到实习设计与专业培养的一体化。毕业实习方向应指向更多路径,除咨询心理学外,还应指向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多个出口。同时,为避免学生就业压力、毕业论文写作压力以及考研计划的冲突,毕业实习的时间应安排在大三学年末与大四学年初之间进行,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实习工作,这样就延长了学生实习的总时数,使学生熟悉专业对应的实践领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也可缓解实习指导教师的部分压力。

(二)采用多元化实习形式

实习形式应突破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两种模式,在保留两种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实习模式。如集中—分散混合实习,即先将学生进行集中化管理,与实习单位建立联系,之后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实习单位选择实习项目,进行分散式实习,最后再按实习方向进行集中评价。改变当下集中实习方式,把一次性实习变革为长效、连续性实习形式,将实习工作一直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而不断线。这对学生来讲,既能省去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的麻烦,又能体现个人兴趣及擅长方向;对实习指导教师而言,便于督导,又可结合自己专长,缓解资源不足这一问题;对于实习单位来讲,不需为学生提供具体岗位与职务,不需投入过多时间成本,不影响单位日常经营运转,只需为学生提供选择实习目标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企业与学生个人三方关系的和谐。

(三)拓宽实习基地与增加经费投入

学校应依据自身与社区的关系、在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广泛拓展可利用的当地甚至异地资源,建立各种实习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事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生实习的基础类别与数量,这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为避免学生对经济补助的不当浪费,应借鉴集中实习经济支持的策略,将费用汇至实习单位,而非学生个人;同时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费用、用餐费用等,这些费用的管理应由指导教师负责或实习单位专人负责管理。无论是实习基地的广泛建立,还是实习经费的投入,都体现出学校对实习环节的重视,提供了优化实习效果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三维考评体系

三维考评体系是指除传统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两个维度的评价外,还应增加第三方维度,即“服务对象”评价尺度,如面对非健康群体的咨询心理学实习方向,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面对消费者的应用心理学实习方向,应体现消费者的反馈;面对中小学生的学校心理学实习方向,应允许中小学生可以评价实习者。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方面;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如出勤率、对单位日常规章制度的遵守、对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单位同事的关系等方面;实习的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如中小学生对实习者的教学态度、知识传递的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一名实习生的成绩应由三个来源的评价者构成,在三个评价源上应恰当分配权重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新峰,孙宗波.两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对比性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2]龚建春.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及对策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3).

[3]吴真,李洁,鲁迟.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

[4]夏励嘉.毕业实习难的原因及破解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大专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教材数学文化建设、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作了探索,希望能给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建设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一书在导论中指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如果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认识到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断言并不是天方夜谭。”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数学文化表现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新课程精神强调: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即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作为数学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其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决定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强化数学文化意识

数学之于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是厚重的人类历史文化孕育了今天的数学。无论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数学对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作用看,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2)发展学生理性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数学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如果只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那他的数学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传授技巧,一流的教师传授思想方法,而超级大师传播数学文化。

2。加强数学文化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具有“数学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地系统学习与研究数学文化,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学习研究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数学文化养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wilder)的《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体系的数学》、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郑毓信的《数学文化学》,方延明的《数学文化导论》,黄秦安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顺燕的《数学的源与流》,张奠宙的《20世纪数学经纬》等国内外著作,都为我们的数学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次,学校要通过数学文化的知识培训、讲课比赛、外出交流等方式,切实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展示数学文化的机会与平台。

二、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建设

除了应该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的研究学习,自觉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外,还必须认真进行教材研究,并着力推进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1。教材数学文化建设研究

在自身具有一定数学文化素养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将课本中枯燥的、抽象的数学问题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再创造”,才能还原成原汁原味的生活问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把他们带进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学皇宫,让他们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之美,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芒,真正实现探索数学本质的理性回归。

2。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鉴于地域不同和学生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通常需要对手头使用的教材加以改进,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宜在本地区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意蕴,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只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就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为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形成“数学文化场”,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1。校园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数学文化场”,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学校可通过数学板报、班级数学网页、数学角、数学晚会、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读本、数学长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数学文化建设,提升数学文化的品位,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文化。

2。课堂数学文化渗透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上,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抽象性,忽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忽视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研究,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实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6

【摘要】针对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思路转换、支撑平台与保障机制建设、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系统完善为抓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毕业设计教学新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际,其教学成果也在实践中日益凸显。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6-01

毕业设计是工科院校理工类专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学生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习与从事科学研究的阶梯,有着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和传统优势专业,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特点、成型技术与应用开发等,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训练。笔者等立足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打破传统,大胆创新,构建了一套符合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点的金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新体系,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革新的目的

我院作为应用型大学(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母体院校,介于“学术型、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即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 (“两强、两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院基本沿用了母体高校侧重于“科学型、研究型”类毕业设计题目,如“17-4PH不锈钢激光熔覆技术的研究”、“ZnO高温电极制备技术的研究”、“渗碳碳势对20CrMnTi试样淬火冷却过程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等,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这些设计题目学术性偏深、定位偏高、内容偏空、知识性偏专等弊端,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创造性。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金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经过2007级~2011级五级金属材料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实践积累,学院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思路转换、支撑平台与保障机制建设、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系统构建为抓手,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日臻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新体系。毕业设计选题思路上,瞄准“基于生产过程的选题定位”和“面向工程实际的选题方向”,着重突出选题的实践性、应用性,选取机床、工磨具等典型行业与轴承、齿轮等典型零件,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对生产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工程意识,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基础设施与保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方面,随着近年来学院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逐步建成了专业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甘肃省省级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竞赛实验计划、认识及生产实习基地群、国内外高校合作与交流平台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依托母体高校资源优势,深化校企“产学研用”联动合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系统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过程监控体系、选题审核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成果评价体系等,保证学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并给予每名学生的劳动成果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

此外,学院还筹措资金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不断加强对自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规划出版了一批自有实习训练教程,制定了一系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教师奖励与学生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为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及软、硬件支撑。

三、改革的创新点

在学院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重突出了以“创新”为主线的教改模式,包含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运作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创新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推广应用效果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2011年6月,学院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5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圆满完成,共指导学生撰写并提交毕业论文51份,均顺利通过院级毕业答辩,其中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三等奖,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优秀奖。2012年至2015年共指导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约两百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实践应用与系统集成,“基于工程教育的独立学院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统荣获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并且,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也获批甘肃省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杜明辉,张聚凤,程林章.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1-43.

[2]毛力,袁励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35-36.

[3]蔡玉峰,陆汉栋.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6):92-93.

[4]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8-139.

[5]靳岚,刘芬霞,冯晓春.工程基础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6]杨瑞成,邓文怀,冯辉霞. 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70-73.

作者简介:

冯晓春(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材料科学教学与研究。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7

大学数学类毕业生是指高校里以基础数学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线性代数、运筹学、概率与统计等) 为主要专业学习方向的学生, 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数学类专业的招生、办学等关键问题。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 对数学专业的划分不尽相同, 一些数学与经济学课程结合紧密, 如厦门大学硕士授权专业中把统计学列入经济学范畴, 数学则单列为: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无论各高校如何划分专业, 数学作为理学一级学科, 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当纯粹的数学专业毕业生在面对人才市场严格筛选时, 不禁要黯然泪下。学校这样教, 用人单位那样要求, 造成毕业生面临人才市场挑选时, 左右碰壁, 感到自己身无所属。本科层次的, 主要是做中小学数学老师或进入教辅机构, 且单位要求必须是数学师范类毕业生。硕博层次的, 主要就职于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就业渠道十分有限, 就业空间相对狭小。数学专业毕业生面临争夺有限就业岗位的两难抉择:一是本专业理论多、实际技能操作少, 进入就业市场, 基本没有符合要求的岗位, 大部分毕业生必须跨出数学专业去实现就业;二是从事其他行业, 知识储备不足, 工作技能弱化, 用人单位嗤之以鼻。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人力资源体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 造成人才需求的层次性明显, 而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滞后;高等教育培育机制中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数学专业就业难除受主要因素影响外, 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就业误区。

一、学数学, 当老师, 择业观念保守

(一) 数学专业就业选择空间小

建国后, 教育事业百废待兴, 教师的培养成为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师范类专业在原有的师范类高校中占据主导位置, 尤其是地方高校, 把数学专业作为主要学科加以建设。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在中小学、大学课程安排中极为重要, 数学教师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形成了学数学主要是去当数学老师的传统观念。

在我国社会, 因为大学生群体长期是优势群体, 毕业生看待就业心态不平, 在很多人意识中, 还是以以往精英人才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未来工作, 忽视了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实际身份。时至今日, 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高校扩招、改建、新建本科院校后, 原有的师范专业基本保留, 并维持招生规模。数学师范生数量没有跟随学校转型而减少。城乡收入差别拉大后, 大学生“就业选择时, 更倾向于大城市, 择业观念恋‘市’情结严重, 基层意识淡薄。”【2】而基层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巨大。据统计, 2010年我国农村现有中小学30多万所, 建制村66万个, 乡镇4万个, 社会组织40余万个, 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在少数。在现今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中, “有业不就”的现象日益突出。很多毕业生立志考研、考公务员、进国家单位, 年复一年的准备考试, 宅在家里或租住在学校附近, 成为理直气壮的啃老族,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也造成社会人力资本的流失。

(二) 数学师范岗位就业集中于城市

众所周知, 地方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名校就业相对困难, 这些院校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就业机会偏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相对向城市集中, 人口的迁移造成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教育主管部门调整教育资源布局, 教师岗位向中小城市集中, 造成了城市教师岗位竞争增强, 基层学校师资力量短缺, 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职业稳定性与高竞争性也使得城市每年的新增数学教师岗位少, 而毕业生不愿选择基层, 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就业, “落后地区经济各方面相对落后, 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优越的就业岗位条件。”【3】以上原因挤占了原本属于毕业生的许多就业岗位, 数学专业适合的岗位由于自身和社会原因流失, 造成了就业压力的骤增, 使得约三分之二的师范类毕业生要分流出去就业。坚守着学数学、当城市老师的就业观念, 势必造成毕业生毕业在激烈的教师岗位竞争中面临败北的就业困境。

二、学数学, 跨专业就业难, 创业更难

(一) 数学专业兼容性差, 跨专业较难

人力资本理论论断:专业性越强的大学生, 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越大, 否则会遭受专业人力资本的损失。数学是基础学科, 也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 兼容性相比其他专业较差, 但是不同于中文的基础性与应用性, 与其他学科关系让人匪夷所思, 看其基础性与重要性是无可取代, 看其在就业中的应用性是可有可无, 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有的学生在“专业”本身认识上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 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的理解专业的含义, 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 因而极端强调对口。”【4】由于大学数学专业的特点, 学生学好数学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这也是造成数学毕业生只顾专业, 无暇其他, 逻辑思维好, 工作用不上, 想转行, 知识储备少, 工作技能差, 跨出学科就业很难。部分学生甚至逃避数学, 盲目蛮干与专业无关的事情。

由于大学数学课程的难度较大, 需要分配更多份额的时间与精力, 多数学生也只是勉强应付考试, 没有时间完善知识结构, 锻炼综合能力, 所以有大部分学生采取以数学课程为基础, 转向学习经济类课程, 多数学生选择考取会计证书, 以此向注会等更高层次的行业转移。经济学是热门领域, 本身就业竞争力居于各类行业之首。这样的跨专业学习, 无疑在就业方面多了许多选择的机会。然而, 鉴于大学新生在专业思想、职业目标、自我认识与人生规划等方面的不成熟, 难免在专业学习上走弯路, 结果付出了努力, 疲于应付后, 收效甚微, 没有相应的就业准备, 面临就业时依然看不到黎明的曙光。

(二) 数学专业毕业生创业热情不足

创业教育近几年在高校颇为流行, 也有许多创业成功的案例。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 成立一定的活动组织, 利用各种资源, 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进行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皖北地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这所本科院校有国家级的创业孵化基地, 有各种措施政策配套的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创业平台, 熟知创业的全过程, 体验创业的艰辛与成就, 为以后就业多一层自我保障。创业要求的素质比较高, 创业的风险较大, 很多毕业生尚不具备条件, 因望而止步。从近几年大学生校内参与创业的统计数据来看, 体育专业, 人文专业等创业学生明显多于数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数学专业大学生思维定式较为明显, 习惯于以固有的模式思考与处理问题, 就业观念也是如此, 认为创业是纸上谈兵, 鲜少有大学生涉及创业领域。

三、数学专业就业误区的解决途径

针对数学专业就业存在的误区, 应从就业观教育、就业指导及人才培养等多途径去解决。

(一) 面向基层就业的就业观念教育是关键

1. 创新就业观念教育

长期以来, 就业观念世俗化、功利化是决定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根本原因。毕业生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的人生阅历, 他们接触社会机会有限, 就业的理想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浓厚, 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 依然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究其原因:传统就业观念中存在许多误区。在选择工作单位上重事业, 轻职业, 没有真正体现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倾向, 把所谓的人生价值作为择业的唯一要素;“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情结, 无视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 找工作等、靠、要。高校中针对就业观念的教育目前也多数停留在课堂上, 应该多方位, 多部门共同参与, 以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引导, 开展结合社会实践、市场空白、基层社会为主的职业感知活动, 全社会共同参与, 创建利于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就业指导模式。

2.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众所周知, 国家能够提供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作”职位是非常有限的。数学专业师范类的毕业生选择工作时, 首选公立、重点学校, 忽视基层农村中小学。教育行业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对我国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生动概括。在我国, 由于优势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市, 教师待遇普遍高于广大基层农村, 使得毕业生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国家推行的特岗教师计划, 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但是每年都有许多岗位流失。许多数学毕业生情愿选择在城市, 进私立学校, 进教辅机构。鉴于此高校要结合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 唤醒毕业生心底对家乡的热爱, 创业的热情, 建设家乡的激情;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落实国家政策, 推行配套政策, 解决生活困难, 留住毕业生, 使他们安心在家乡、在农村工作,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发挥作用、建功立业的地方去, 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稳定性好, 工资待遇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依然是大学生们的首选, 引导与分流, 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措施, 更是毕业生观念的更新, 选择的慎重与坚决。近年来,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国家政策的推行, 让很多大学生对于基层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 做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

(二) 就业指导专门化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就业信心

在四年本科阶段, 就业信心的树立是关键, 而树立就业信心的关键时期在低年级。低年级时期, 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据一份针对大一新生就业指导的调查报告分析:大一新生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后, 约80%的学生比较容易放松自己,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 多数认为是夸夸奇谈, 距离遥远。即使要谈也要等到大三或者大四。单方面的以就业压力大,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并不能有助于提升就业信心。“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减少各年级在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就业信心的树立是一个持续, 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生态度与职业价值观发挥着导向的作用, 专业思想与技能则是就业的敲门砖。所以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 及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 并把这些作为目标进行分解, 规划好目标的阶段性。实践证明, 类似这样的就业指导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树立就业信心。

2. 充分认识自己, 明确就业能力组成

要实现就业目标, 就要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组成:一般认为“可分为9个因素, 即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5】。这是一种全面分析的观点, 而在目前的就业指导模式中, 多数学生存在比较大的欠缺。究其原因:单纯依赖学生在大学中自我成长, 很难具备以上多种能力。同样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依靠几节课, 几场比赛, 新生入学时的宣传教育就可以解决的。结合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进行结合地区实际、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的就业专门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人生, 认识自己、认识专业, 认识就业市场, 有目的地锻炼职业素养, 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就业竞争力, 竞争力强大了, 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缓解。就业指导要“以培养大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 以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为手段,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6】所以要重视大学辅导员的作用,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 大学生与辅导员接触最多, 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明确就业能力的欠缺, 有意识地开展相关就业活动, 可以切实有效的提升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出路之一。

(三) 结合就业市场需求, 改革数学课程配置

1. 针对目前的教师人才需求, 要保留适度规模的师范生教学

要加大师资力量, 提高准数学教师的从教素质, 应对师资类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加强师范生从教基本技能的强化培养, 如开设三字一笔一画, 普通话, 写作能力, 班主任工作, 教育技术学以及用于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自学的选修课程。开展进中小学名师课堂, 观摩教学;重视师范生教学实习工作, 切实利用真实课堂锻炼师范生;深入高校所在地, 调研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要求, 认清地区教育发展状况, 让师范生就地区教育发展大胆规划, 合理想象, 真正从内心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开设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研究等公共课程, 结合教育实习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做好教师素质的养成教育更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动摇的方向。

2. 结合社会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开设就业热点课程

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需求, 开设以数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或应用学科专业课程, 培养合格人才, 提升数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以数学 (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为基本课程的非师范类数学专业, 要与经济、金融、保险、精算、证券、统计等社会就业热点相结合, 改革课程比例, 抓好数学基础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好、用好数学建模课程, 积极组织参加数学建模比赛, 提升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指导人员应结合课堂教学、专业特点, 有意识地进行外出考察, 了解信息及时汇集, 通报相关的就业信息, 如人才市场需求量、热门行业的薪酬情况、高薪职业所需要的从业条件等引导学生适应及参加职业资格准入考试。在取得从业资格后, 再与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联系, 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考以致用。相信结合专业进行就业, 毕业生再也不会有“下水摸鱼”的感觉。如某所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 结合学校、专业、学生定位, 鼓励学生及早考取与数学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证券行业就业为例, 下表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统计表: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http://www.wintalent.cn:8031/wt5/cms/web/index[EB/OL], 2012-09-30

大部分岗位都需要具有数学基础的毕业生从事数据分析等工作, 如投资顾问、期货研究、分析师岗位。我国目前有大小规模不等的证券公司114家, 近年来业绩很好。据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72万亿元, 净资产为6943.46亿元, 净资本为4970.99亿元,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6002.71亿元, 托管证券市值13.76万亿元, 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89万亿元。【8】由此一例, 可以预见数学专业的部分就业方向。高校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要贴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与就业方向引导要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风向标, 解决数学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四、结语

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是由专业、人才市场、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就业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要依靠毕业生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社会、国家提供的资源, 转变观念、提升能力、面向基层,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诚信的问题, 如注水简历、面试虚夸能力、伪造获奖证书、跳槽违约及不正当竞争等, 破坏学校形象, 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在强化就业指导时, 要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中创新方式方法, 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完善人才招聘, 用人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全力以赴”应对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N].新华网, 2013-4-11

[2]曾雅丽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障碍性因素与对策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9) :141-143

[3]罗峥, 方平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 2010 (1) :74-77.

[4]李璞, 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22-125

[5]中国证券业协会.行业数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12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 (2012-01-1) [EB/OL].http://www.sac.net.cn/ljxh/xhgzdt/201301/t20130116_61293.html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8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毕业论文写作出现很多问题,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不容乐观,学生抄袭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通过分析传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技术转型需求的毕业论文改革之路。

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传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1论文抄袭日益严 重。

凭借多年英专论文指导经验,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抄袭的现象。尽管学校引进防抄袭软件,检测论文中的重复率,但不少学生还是“铤而走险”,通过调整句子、换种说法等方法将抄袭的文章变成自己的论文。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每年都安排在大四的上下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基本都在准备考研、找工作、实习或是准备专八考试,为了不影响“正事”而顺利毕业,很多学生都愿意选择这种“高效”的办法。

2.2论文选题陈旧 ,无创新性。

笔者对英语专业近几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主要围绕英语学习策略与教学法、英美文学赏析、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等方面。对于每个研究领域,每届的学生几乎都是围绕那么少数几个话题展开。比如英语学习和教学策略主要是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及教学策略的研究; 英美赏析只集中在少数几部比较有名的作品上,赏析的主题集中在女权主义、性格分析等。因为学生的选题比较陈旧, 很多研究领域已经被一些大家研究得比较透彻,所以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很难有创新。

2.3语言及格 式错误层出 不穷。

每年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 最让指导老师头痛的是学生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格式和语法错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运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左右个单词的毕业论文, 这对于英语基础本身比较差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他们提交的论文很多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缺乏连贯性、词汇拼写及语法错误等较多,这是导致学生抄袭的根本原因。

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毕业论文改革思路

传统毕业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选题单一、语法格式错误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应用型毕业论文改革思路,希望弥补传统毕业论文的不足。

3.1把毕业论文 与实践相结合。

英语专业传统毕业论文之所以抄袭比较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更偏基础及实践教学。我系尝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论文选题,把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把选题分为教学类、翻译类、配音类(口译)及旅游类。选择教学类的学生最后需要递交教学教案、讲稿初高中现场录制的2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翻译类的学生要求翻译2000字左右内容相对完整、独立的文学作品。配音类(口译)主要是对国内的电视影视作品进行翻译,配音并配上英文字幕。旅游类主要是对国内景点进行翻译并对景点视频进行配音配英文字幕或是制作导游宣传册。

3.2使创作形 式多样化 。

跟传统毕业论文写作不同, 创新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更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单独撰写,也可以选择跟其他学生合作。合作写讲稿,上一堂课;翻译一整本书的不同章节;翻译配音及配字幕;搜集与景点相关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但是最终每人都要提交一份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文字材料及一份心得报告。除了可以撰写创新论文外,也鼓励一部分对传统论文感兴趣打算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从事传统论文写作, 使论文创作多样化,极大地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提前安排 毕业论文的创作 时间。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安排在大四的上下学期, 那个时候正好是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及专八考试准备的高峰期。很多学生一方面为了找工作、考研,另一方面为了能够顺利毕业,选择抄袭,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为了让学生创造出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必须错开毕业高峰期。建议在大三暑期之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利用暑期从事实践活动, 大三下学期对准备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大四上学期写心得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准备时间充分,而且可以利用大三上课的机会跟老师有更多的沟通,使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

四、结语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9

关键词:数学类专业,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研究成果的检查和总结。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研究,巩固、加深、拓宽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毕业设计多数高校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后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或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毕业设计的完成关系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学习。

一、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数学类专业毕业生是指高校里以基础数学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与统计、运筹学等)为主要专业学习方向的学生,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数学类专业招生、办学等关键问题。过去数学类专业因为枯燥、难学、就业面窄等原因,少有学生愿意报考。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数学已延伸至各个行业和范畴。在大学的数学学院里,除了基础数学专业,大多数还设置了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概率与统计精算、数学与控制科学等专业。数学类专业在就业和考研上有着很强的优势,如今已经成为学生高考时热衷报考的专业之一。由于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行业和单位更青睐于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比如,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懂数学的软件工程师做相应数据库开发,还有经济学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非常专业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可从事软件开发、科研数据分析、金融保险等行业。

数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似一片光明,可实际就业情况与我们的展望有一定距离。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应届毕业生高达750万人。全国本科毕业生普遍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数学类专业作为基础学科,在人潮拥挤的就业市场中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在数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理念上,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数学基础扎实,可从事其他行业工作时,知识储备不足,实践能力差,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高。因此,我们要结合市场需求,在抓好数学基础教学的同时,采取对数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实用性强的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实用性强的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用人单位要求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使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具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不够重视

被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和学生找工作、考研复试的时间相冲突,学生在找工作、考研的双重压力下往往选择在毕业设计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和心思。本来需要将近一个学期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很多学生最后都是用较短的时间拼凑而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虽然毕业设计能占据多达10个学分,并有专门指导教师负责,而且毕业设计不通过是无法获取学士学位的。从这些制度上看,学校对毕业设计是很重视的。可实际上,很少听说有学生因为论文不合格被取消毕业资格。并非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做得很好,而是如果毕业设计不及格学生就不能毕业,那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就业率,因此老师一般不会在毕业设计上“为难”学生。学生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般不会看论文。一是因为在时间上,毕业论文6月份才答辩,而这时学生工作基本都已经找好;二是许多单位根本就不重视论文,因为若要了解学生的理论修养,他们觉得看学生的成绩单更直接。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态度也是促使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的因素。

2. 师资力量有限

我国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生源不断扩大,而教师队伍增速相对较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少,而学生人数过多,有时一名教师指导学生多达二十人。指导教师精力有限,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无法对每个学生毕业设计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指导。

3. 毕业设计实用性不强

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指导教师拟订,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也是从学校毕业再进入学校教书,往往没有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尤其是数学类专业属于基础学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存在过于陈旧、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轨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学生对这些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题目,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设计,为了交上毕业论文而写论文。

三、数学类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数学是基础学科,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仍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工作或考研都选择与数学相关的其他行业,比如计算机、保险、金融等,虽然他们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从事其他行业工作时需要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缺憾。针对数学类专业学生在就业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构建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锻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

1. 加大毕业设计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可以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对毕业成绩以及能否取得学位有影响,同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人生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系列讲座和培训,比如检索、查阅、使用文献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做毕业设计铺好路基。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在思想上有所重视、在行动上有所准备。

2. 严格筛选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虽然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但是指导教师给出怎样的备选题目,用什么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能否给学生方向性、预见性的建议,都决定着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地完成。因此,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对于学院筛选出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求他们从选题入手,选题实用性要强。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时可以选择学科内容的延伸,例如:利用所学最优化理论,要求学生设计出外出购物的最优路径、出外旅游的最佳路线、公交车中间间隔的最佳时间,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要有高的学术水平,更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对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认真负责。

3. 结合学生毕业去向有针对地开展毕业设计

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校园招聘会和一些用人单位的宣讲会就在学校展开。到大四第二学期开学,一些学生已经签好工作,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也已经结束。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去向和研究生报考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有方向性地进行毕业设计。数学类专业学生报考经济金融方面的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如随机矩阵在投资组合模型上的应用、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等。毕业生工作去向是银行、保险、物流业等,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也很多样,如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决策模型、货物配送的优化问题等。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根据工作行业开展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弥补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的缺憾。对于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提前熟悉了解将要学习研究的方向,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 鼓励学生进行校外毕业设计

如果学生在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流程,学习如何把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通过所学知识构造合理数学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外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就业适应期大大缩短。校外毕业设计也存在学校监管不到位、校内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关注不够等问题。为保障校外毕业设计顺利进行,需要学校和单位及时沟通,校内指导教师、学生、单位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合作完成。

5. 指导学生掌握一种计算工具

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学生应该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来学习。数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做纯数学纯理论的研究,而应开展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计算机,指导学生掌握一种软件或计算工具,比如Matlab、Mathmatic、Lingo、SAS等,它们对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6. 团队指导共享资源

结合现有教学科研团队的人员、研究项目课题、实验优势等,组成指导毕业设计教师团队。教学团队由一名负责人和若干名指导教师组成。负责人对团队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学圈层结构。这样的模式,既可以实现优质指导教师和教学资源共享,又能深化学生的责任观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实现,在培养学生扎实数学功底的同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高校数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艳.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误区及解决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41—45.

[2]蒋鸿辉,漆小鹏.高校本科生毕业环节与就业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6):137—138.

[3]仝卫卫,任燕.如何加强理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用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226—229.

[4]冯玉东,张国锋,冯明卿.毕业实践与就业一体化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34—135.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成果。通过毕业设计, 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 不但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 而且通过调研、搜集与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 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同学们的毕业设计。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 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1 入门难。

接受任务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如何开始, 不能很快进入设计状态。现有网上资料只和具体课题相关, 实用性差、通用性不强, 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不能移植。如果通过参考以往实例来指导设计课题, 一是需要花费同学们大量时间消化参考资料, 二是容易囿于被参考设计资料, 造成抄袭或复制情况的发生。

1.2 不能深入。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更新, 同学们可以搜集到很多和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但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和利用, 更不知如何提炼、利用其精华与自己的毕业设计相结合, 导致设计内容或结果的重复, 体现不了题目更新的意义, 更达不到设计质量逐年提高的要求, 同学们的潜力也得不到发掘和彰显。

1.3 创新难和规范性差。

由于没有技巧和科学的模式、方法的指导, 造成设计基础薄弱, 不能促进创新性设计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结果是设计中心思想不明确, 设计要点不突出。

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产品功能概念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运用是有效的方法。

2 概念设计法的原理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1 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内涵[1]

德国学者Pahl G和Beitz W对概念设计表述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 通过抽象化, 拟定功能结构, 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 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 得出求解方案, 这一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概念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并抽象表述设计任务; (2) 寻求作用原理和求解途径; (3) 得出求解方案并做出决策。概念设计阶段的核心是建立产品或技术系统的功能结构。

2.2 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

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功能分析与功能结构设计。 (2) 工艺动作的分解和构思。实现机械产品的功能是靠工艺动作来完成的, 即一系列工艺动作的目的是完成需实现的功能。工艺动作的分解往往对应于功能的分解。 (3) 执行机构系统方案构思与设计。实现功能的工艺动作, 在机械产品内是靠若干个执行机构来完成的。机构产品概念设计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也就是执行机构系统方案设计。

2.3 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的过程[2]

(1) 需求设计阶段。发现毕业设计项目需求是设计的起点, 满足需求则是毕业设计的归宿, 毕业设计需求起始于任务书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 (2) 功能设计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将毕业设计任务书抽象为功能目标的过程。根据设计对象的用途和要求, 合理表述产品的功能设计目标。需要注意在进行功能设计时, 应该将需求结果准确地抽象为功能目标, 但不能把功能目标定的过于具体, 否则会限制设计者的思路。 (3) 原理设计阶段。任何设计都是以实现某一功能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生物效应为基础的, 在进行功能→行为映射中, 首先寻求对应其功能的物理效应, 将支配物理效应的物理定律或经验规律表达出来, 然后构思产品行为。这是产品原理设计的内容, 属于行为建模的工作。实现产品功能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 总的行为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行为, 各行为之间连接关系表达了前一个子行为的功能输出是后一个子行为的输入。利用这种因果关系特征可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推理, 生成行为过程。每一个子行为的功能输出对应产品的一个子功能, 因此可通过因果关系行为过程来分解产品功能, 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原理设计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法则。 (4) 方案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找出或设计出实现原理解的功能载体, 或者根据功能结构, 求解功能结构中各个功能原理解的功能载体, 再根据功能结构的综合方式, 综合各个功能元的功能载体, 最终得到概念产品的设计方案。

3 概念设计应用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实例

设计矿山隧道挖装机, 应用于矿山隧道内碎石废料的收集和输送, 废料收集装置具有一定能力的挖掘功能。

3.1 设计要求:

(1) 拟定机构系统总体运动方案, 画出系统运动方案简图。 (2) 完成传动系统或执行系统的结构设计, 画出传动系统或执行系统的装配图。 (3) 设计主要构件和零件, 完成1张总体装配图和3张零件工作图。 (4) 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3.2 设计步骤

根据前述内容可以得到挖装机设计的步骤: (1) 功能抽象化。把挖装机的设计要求进行功能抽象, 突出任务核心, 利于找出新颖的方案。 (2) 功能分解。将挖装机的目标功能进行分解, 得到合适的若干子功能, 该分解过程也是找出结构改进的创新过程。 (3) 功能结构图设计。将各子功能的相互关系确定后, 进行功能结构图的构思和设计。

挖装机的形态学矩阵。

主要功能:挖掘, 输料, 行走。

不同的组合可得不同的方案。

可能的组合方案数为N=4×3×4×4×4=768

总功能原理解之一:挖斗+刮板输送+电动机、柴油机 (双动力) +履带式+液压传动。

4 结论

4.1 概念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功能设计的目的通过科学和合理的程序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使同学们获得规范严密的思维方法, 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效果。

4.2 概念设计法的效果

通过概念设计法的应用, 同学们在设计中不再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有的同学还能对所做的内容有深入研究。

通过概念设计方法的应用, 同学们能迅速进入到毕业设计状态, 把握设计进程的主导权, 由此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可以使同学们全面思考问题, 能考虑各种因素, 综合研究, 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 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 不但可以避免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问题, 还可以保证同学们如期、按质按量的做好毕业设计。

关键词:概念设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邹慧君, 汪利等.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及其方法综述[J].机械设计与研究, 1998, 2:9~12.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摘 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分析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总结,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应用性人才培养;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毕业设计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有结构抗震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够在设计、施工、地震工程研究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这是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防灾科技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毕业设计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知识重新梳理、综合应用的过程,是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单一,缺乏创新,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通常是教师分组自拟若干题目,以工程设计居多,大部分为办公楼、教学楼、医院以及住宅等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大多数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形式单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大多四方块,毫无美感。结构计算就参照已有模板改数据,计算方法相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约束,没有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不断更新,城市设计及建设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也应随之变化。通过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发现和提炼,在毕业设计中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建筑工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以及筒体结构等,它们主要用于高层建筑中,毕业设计选题时也可以考虑这些结构形式。

2.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积极性不高。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放在本科教学计划的第8学期,这个时期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在准备考研复试,因此他们没有心思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太少。现在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认为找到工作才是关键,加上学校对毕业设计要求不严,做得好坏都能毕业。因此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没有独立钻研的精神,只是机械地照着模板改参数,毕业设计质量无法提高。

3.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实际的经验欠缺。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还有教学及科研任务,这使得指导教师精力分配不足,再加上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指导次数很少,对学生要求不严。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指导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参加过实际工程,缺乏对工程设计整个过程的认识,也不了解新的规范、新的计算方法以及新的施工技术。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时难以正确指导,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设计时间太短,学生企图蒙混过关。毕业设计周期长,内容多,学生还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工作面试等,因此没有把心思放在毕业设计上。前期不做,拖到后期连夜赶工,这种前松后紧的做法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不合理。我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分三部分: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成绩。答辩成绩起决定作用,这种评定方式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设计不认真,但答辩时发挥较好,其成绩就会偏高。而有些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在做设计,但是答辩时发挥不好,其成绩就会偏低,因此不能单独依据最后的成果及答辩,也要考虑设计过程。

二、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结合实际,选题多样化。指导教师应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精心选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参与工程设计。对于已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在选题时尽量选择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关的设计题目,一方面使学生尽快熟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去设计,提高学生设计的兴趣。我校学生在第6学期进行生产实习,可以鼓励学生从生产实习接触的实际项目中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性地去实习,看图纸,了解施工工艺,找出设计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充分结合。指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选择一部分对教师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素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他们对专业以及就业的认识,提高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前期要进行毕业设计动员,安排一些毕业设计及就业的讲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明确毕业设计与就业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3.加强监督,提高指导教师素质,与校外工程师联合指导。学校可以成立本专业毕业设计督导组,要求指导教师一周至少指导两次,并要求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手册,并随时抽查,督促教师对学生要全面的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让青年教师脱产进修,鼓励他们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尽快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设计经验。也可以建立多个产学研基地,跟校外的生产、设计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进来,或者将学生送到这些校外单位去,使学生的设计更具有实践价值。

4.提早布置、定期检查。毕业生在第7学期只有前8周有课,除了考研的学生在复习考研外,大部分学生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因此可以将毕业设计题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收集资料,熟悉有关的规范、规程等,初步确定设计方案。然后分阶段布置设计任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与考核细则。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分阶段设计工作,并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定期检查设计成果,让他们利用剩下的时间以及寒假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即使第8学期有事情耽误,也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充足。

5.最终成果与过程控制综合评定。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周期长,前后有14周,时间跨度大,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学生的设计态度、出勤次数等应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因素。因此,应将过程控制与最终成果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总之,学校要通过毕业设计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及运用,使他们具备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群,彭亚萍,于华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1-123.

[2]冯郑红.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68-70.

[3]郝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0-104.

[4]徐岩.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25-427.

[5]史文海,杨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36-139.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01106)。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2

1 现状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分为结构设计、施工以及论文(要求较高,应用型大学很少采用)三种类型,其中以前两类为主,但均存在普遍的突出问题。

1.1 有限的实习空间与时间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加之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改制,不断追求效益最大化,均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使得原本广阔的实习天地被压缩在教室、图书馆、宿舍这些只能纸上谈兵的地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严重与社会和工程实际脱节。其次,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时间相互交织,短短的16周时间还要被外出找工作所占用,很多监管措施在强大的就业面前也往往流于形式,毕业设计质量也无从谈起。

1.2 毕业设计选题脱离实际

由于时空受限,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假题假做或真题假做,缺少实际工程背景,题目构思千篇一律,具体设计过程亦大致相同,由于脱离了实际工程,学生无需翻阅工程资料,依葫芦画瓢即可完成设计,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尚且得不到梳理,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目标难以达到[4,5]。

1.3 指导老师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指导老师在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等情况的了解,不能因材施教;同时也缺少对学生毕业设计有效的全程监管。此外,部分指导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及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没有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往往不能深刻理解规范与规程,导致错误指导的现象屡见不鲜。

1.4 没有科学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现有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单一,评定标准不清晰,未能起到引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实践,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作用。

2 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在认真总结和吸取兄弟院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从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1 走出校园

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我院首先提出了“3.5+0.5”的教学计划,即本科四年中,前3年半在学校课堂内完成基础及专业知识的积累,最后半年所有学生都必须大胆地走出校园,在生产一线(设计院、施工单位等)进行毕业设计,丰富实践经验,拓展视野的同时,完成大学与社会的平稳过渡与对接。实践证明,出去之前老师和学生都战战兢兢,而出去之后大家又欣喜万千。因为走出去,大家不再是井底之蛙,在感受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天地与视野的同时,也感受到不进则退、适者生存的压力,这些为毕业设计带来了最原始的动力。教师可以结合生产,丰富实战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生可以明确奋斗目标,尽早融入社会。

2.2 提前布局

目前,各院校本科毕业设计都从第八学期才开始,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则结合学生生产实习在第七学期末的特点,提出将毕业设计任务下达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末,实现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的无缝对接。这样教师和学生在寒假期间,有充足的调研和资料准备时间,保证后期开题报告的质量,以及学生在现场实习的时间。

2.3 整合资源,科学选题

走出校园便打破了以往选题的局限性和重复性,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员分散、选题各异、毕业设计难度难以把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院提出了“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教师安排为主导,兼顾学生合理需求”的选题原则。“以基地建设为龙头”要求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毕业设计要有序和有计划,不能让学生满大街地去找实习单位,为此老师平时就要积累各种社会资源,与一些大型的设计、施工、房地产等单位保持联系,争取校企合作,创建基地,让学生毕业设计实习地相对集中,便于管理。“以教师安排为主导”是指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总体规划,严格把好选题关,根据实习工程的特点和进度,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学选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合理要求”是指教师在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单位和选题的过程中,需倾听学生的心声,如学生已经签约单位,且就业单位能提供毕业设计的课题及相关指导人员,这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2.4 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全程监管学生毕业设计

学生走出校园,在生产一线进行毕业设计,教师的工作其实是增加的。我院规定,除了每两周要去现场了解进度,答疑解惑,布置任务外,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均要做到可控。为此,参加改革实践的老师们集思广益,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构建了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消息发布、文档管理、成绩评定、毕设花絮等四大功能模块组成。消息发布,利用微信、飞信、QQ、微博等时下流行的即时通讯或社交网络,保证各种毕业设计信息及时地传递与沟通;文档管理,提供各种规章制度、表格等文档的上传与下载;成绩评定,是一种网络数据库平台,融入毕业设计考核指标,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学生需按要求提交阶段性成果,系统自动记录和保存,便于成绩评定;毕设花絮,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毕业设计成果,记录毕业设计精彩瞬间的平台。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使教师工作思路明晰、学生毕业设计自觉、文档资料齐全、成果形式丰富多彩,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3 总结

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特色是应用,大学校园很难提供模拟实际工程各个环节的场所与环境,唯有走出校园,进入生产一线才是真正的出路。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毕业设计,不等于学校和教师可以推卸责任,相反责任更重,风险也更大。一方面,教师首先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改进指导方法;另一方面,教师需重新审视和修订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和考评指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实际工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组织、管理及社交能力,尽早适应社会。毕业设计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92~95

[2]李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63~65

[3]孙杰.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策略[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2008 (10) :396~398

[4]李蓉.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建筑工程, 2008 (8) :128

上一篇:钢丝绳质量下一篇:故乡的水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