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2024-07-30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共12篇)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经济数学的基础课程一般由《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组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地缩小,在经济管理学科中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学经济数学的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这就需要经济数学课程改革要跟上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然而多年来,我们教学内容和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教学方式使该课程的特色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把它当做无足轻重的课程,学习上缺乏应用的热情和积极性,严重弱化了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和体系陈旧缺乏“经济”特色。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对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压缩,与其他专业高等数学内容并无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删繁就简,去掉了一些相对较深较难的内容,专业特色内容并不多,概念的引用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应用问题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缺乏真正联系的应用型问题。

2.以考试为目的的单一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讲授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以概念讲解到理论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程变得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内容,强调复杂的数学技巧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一旦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再也不会去碰数学课本。

3.生源质量下降与现行教学模式的矛盾。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地区、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不仅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4.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需要端正,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趋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热情,内容不生动,就吸引不了学生;其次,一些教师教学技能需要提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再次,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对其在经济中应用的讲解,现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虽然对其在经济学当中的应用作了一些讲解,但整部教材仍然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由于授课老师对经济学了解不多,在授课时不可能做相应的知识拓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对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 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中比较生硬地将少量的经济应用内容孤立地置于数学概念、定理之后,不能顺畅地与数学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经济数学教材选择的内容应有其鲜明的特点,重点突出,既要考虑基础性、适应性,又要尽可能体现较多的现代经济和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

2. 教学内容以经济应用为主,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经济数学作为研究经济学科的工具,其教学内容应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对于引入的数学概念,应尽量以经济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为原形;讲授的数学理论,尽量和经济上的应用联系起来。例如:以经济问题中提出的求变化率问题引出导数概念,再建立导数的运算及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由经济模型提出微分方程的概念,讲完解法之后再利用微分方程解决经济问题;以经济活动中物资调运等问题给出矩阵的概念,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为例引出矩阵的运算等等。在密切联系经济应用的同时,应当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复杂的证明计算等内容应做到有所取舍,对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但同时应该扩展知识面,尤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情况,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不是觉得枯燥难学,放弃数学学习。

3.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1)首先必须明确经济数学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警觉性。明确数学学科本质和财经类、管理类学科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学习的目的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加学习的方向性。(2)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有所教学上有所学又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效率。(3)要从高等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更新教学内容。经济数学课程应当服务于高校理论技术的需要,尽可能向理论技术延伸、渗透。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调整、压缩目前数学课程中一些经典的但实际中又不常用的内容。把经济数学内容与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得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较好地获得三个能力:即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消化吸纳专业技术中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数学与经济学的体系,那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方法都会有提高。

(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转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考试观。

要按照现代教育观点和财经类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使考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引导学生走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素质培养并重的成才之路。考试改革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考试的内容和目的,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考知识,考能力,也要考素质;二是考试方法要多样化,除闭卷考试之外,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实验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考试的次数适当增加,加强平时的考核;四是科学分析考试结果,及时对学生个人及全班学生进行学习质量分析。

2.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经济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活化数学教学。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引出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符号,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着重讲解经济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将经济问题融于数学,使数学与经济逐步结合,以强化数学的工具作用,努力做到“问题为‘的’,数学为‘矢’,有的放矢”。即在每章的开始都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子”,并以此引出相关的数学工具,例如,由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问题引出函数极值的概念,由广告策略问题、消费者剩余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问题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由彩票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由规划问题引出方程组的概念,由工资表问题引出矩阵的概念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引子问题”的最终解释或答案。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身边有趣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欣赏数学、享受数学当中领悟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的兴趣,战胜对数学的惧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3. 建立多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各校普遍扩招,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基础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数学的教学不能还是同一个模式,同一种要求,教学要分层次、分目标进行。针对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层次的、多模块的教学模式。比如把经济数学课程分为两个基本模块:基础模块与提高模块。

(1)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要,它是经济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来讲都是必修课。对这些内容教师应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这些最基本的数学训练,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模块是针对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因为目前高等院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较多,所以在确定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基础模块中没有安排研究生考试大纲中有的内容,在提高模块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保证学生在学过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之后,能从容地面对研究生的考试。当然,提高模块的设置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考研的需要,在提高模块中应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3)还可以拓展模块和选修模块。首先,拓展模块要与专业或实际问题密切联系,实际上,经济数学课程中可以解决大量的经济应用问题,比如:库存活动分析、市场供需分析、连续增长的量现时值的计算、边际与弹性分析、资源开发效益分析以及新产品推广的数学模型、价格调整模型等。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由相关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商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拓展模块。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也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形式。讲课也不一定由数学教师来承担,可以由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承担,这种跨学科式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这正是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4)选修模块教学内容可以定为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特别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使学生从更直观、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课堂听起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原理。这种新视觉、新感受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用数学的兴趣。数学建模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求解方法,也没有规定的数学工具和手段。它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加速经济数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经济数学基础课》而言,授课老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和知识,更重要是需熟悉经济和管理领域情况、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较多引入实际应用实例,如实介绍和阐述数学的工具性。但目前经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大多存在知识单一、结构老化的不足,相关学科及前沿知识补充不够。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数学教师进修或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以便相互交流和促进,使得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技术能力结构不断完善。

三、改革高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培养高质量的经济类人才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所使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多年来,高校老师一直在探索改革经济数学的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因循守旧的作风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依然是经济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讲授又细又杂,沉闷无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课堂讲授滴水不漏,学生自然没有必要开动脑筋,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用数理方法和数理工具去研究分析经济理论问题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学生望而生畏,索然无味,丧失了学习经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高校经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改革经济数学的教学方式,对于高质量地培养高级经济管理类的专门人才,也就具有了十分现实的意义[6~7]。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经济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设“障”立“疑”,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经济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设“疑点”,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于不疑处见疑方是进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逐步提高。(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可以把经济数学专业学生按基础和学校能力进行分级分层教学。对不同班级教学难度宏观把握,因材施教,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教师可以对一小部分能力很突出的学生个别指导,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4)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高校经济数学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做到数学中有经济学,经济学中有数学,让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耽误对经济学的学习。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当然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不断的探索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2.

[2]丘维声.代数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6):19-21.

[3]潘懋,王传廉,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12-15.

[4]关丽红.浅谈高等数学分级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4,(2):2-4.

[5]程祖瑞,张真.数学化的经济学是数量经济学发展的归宿[J].郑州大学学报,1999,(3):18-24.

[6]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2004,(5):81-86.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241-1242.

[8]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崔书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21-1125.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旨在着重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共30课时,2学分。使经济类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知识和一般方法,获取必备的专业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其总体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为写好毕业论文和从事学术研究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有直接社会效用的文书,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公务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是研究实用文内部规律和实用文写作规律的科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为普通高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在学生经过普通高中或中职的语文课教学,具备了相应的语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分支,属写作学课程。但它不同于常见的基础写作课,它以写作学的理论为基础,更侧重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实 用文体的写作特点、规律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不讲授文学写作(创作)。应用文写作中的财经文书、法律文书、广告、新闻等章节的写作教学内容与 经济、法律、艺术、文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紧密联系,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现代汉语、基础写作、逻辑学及文体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与本课程前 后相关的课程有:《语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各专业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章成了信息生产、贮存、传递、交流的一种主要手段,成了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有些国外专家、学者把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这两种“文化”,而第一文化又是第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工业的描述手段是“蓝图”,那么,科学技术的表现手段就是“文章”。所以,不管是语文、财经、法律等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好应用文写作。本课程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教授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结合写作训练,作 1

文讲评等环节,遵循实用为本,适度放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想方设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的格式和方法,为将来参加工作,满足社会对应用文写作日益迫切的需求做准备,同时促进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

了解写作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文种的写作规范,能运用有关写作方法和技巧,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对经济活动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多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所学文体的全面的认识。

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其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就是强调学科的应用性、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的实践性。应用文写作的本质特征就是“工具性”,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应当结合例文的分析进行,而例文的补充一定要慎重,要尽量选用写得规范的文章。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以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勤写多练,一直是写作教学中倍受重视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只有切实重视写作训练,并采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学生所学的写作知识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只讲不练,或练得不够,是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律,也无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以体例模块化,实践项目化组织安排教学,锻造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讲授与训练,学生能系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较熟练地掌握专科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应用写作技能,能写出主旨明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语言得体、格式规范的常用经济应用文。

2、具体目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经济应用文的概念、特点、作用、种类,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行政公文 教学目标

本章着重了解、熟悉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决定、会议纪要等行政文书的特点、体式和写作要求;掌握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的区别、格式和写作技巧;练习写作行政公文。第三章 日用类经济文书 教学目标:

了解书信、条据、启事、声明、海报等日用类经济文书的特点、格式和写作要求,掌握这几种文书的写作技巧,重点练习写作条据和启事。第四章 常用事务公文 教学目标:

了解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简报、规章制度的作用、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几种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要求,掌握总结和述职报告的区别,训练写作计划、总结和述职报告。第五章 常用经济市场文书

教学目标:

了解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合同、招投标书的作用、内容和写作要求,掌握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掌握经济合同的写作要素,掌握几种文书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练习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和经济合同。第六章 财经专业文书

教学目标:

了解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分析方法,了解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了解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反诉状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掌握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和几种诉讼文书的区别。练习写作四种诉讼文书。第七章 经济活动文书

教学目标:

了解广告、说明书、经济简报、经济新闻和公司介绍的作用、写作要求和特点,掌握几种经济活动文书写作的技巧和要求,训练写作广告、产品说明书、经济新闻和公司介绍。第八章 经济学术论文 教学目标:

了解经济论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掌握论文写作的结构、内容要求,规范学术论文的写作。

三、内容标准 项目一:文体与语体 实训目的: 使学生了解文体与语体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

实训之前布置学生学习课本文体与语体部分的知识,并查阅有关材料。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班5人为一小组),师生共同解决。课时:2学时 项目二:公文的标题

实训目的:公文的标题与普通文章的标题有很大不同,它有严格的规范。通过本项训练,要使学生掌握公文标题的写作规范,为下一步公文的写作打好基础。实训准备:在对公文的特点及文种等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班5人为一小组),师生共同解决。课时:2学时 项目三:公文写作 实训目的:

1、公文中的请示、函、报告,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混淆,通过本项训练,使学生能更好掌握三种公文的特点,避免便用中的错误。

2、通知是公文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文种,通过本项训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通知的特点。

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班5人为一小组),师生共同解决。课时:2课时 项目四:事务文书

实训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事务文书中的计划、总结、简报的格式写法及行文特点。

实训准备:在学生已经对以上文种的写作特点已有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班5人为一小组),师生共同解决。课时:2学时 项目五:财经文书 性质:课堂实训

实训目的: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市场预测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合同的格式、行文特点。

实训准备:在学生对以上文种有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实训方式:

1、分小组进行讨论(5人一小组)

2、各小组写出评析内容

3、教师根据所评析内容评定成绩(满分为10分)课时:2学时 项目六:司法文书

实训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司法文书的写作特点.实训准备:在学生对几种主要的司法文书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方式:课堂分组讨论,然后把主要内容表述出来。教师根据所写内容评定分数(满分为10分)课时:2学时 项目七:传播文稿

实训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对已学过的新闻、广告文的写作特点有更好的了解。实训准备:在对传播文稿的性质、特点已有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实训方式:分组讨论(每5人一小组)、并写出评析内容,然后教师评出成绩(满分10分)课时:2学时

(2)课外实训项目安排如下:(具体的见下表)项目一 为国家行政机关代为拟写公文稿 项目二 对本校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 项目三 模拟进行一次购买计算机设备的洽谈活动 项目四 模拟组织一次系学生会

项目五 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工科类学生适用)项目六 参加一次校园活动

项目七 模拟举办一次XX单位年终总结大会 项目八 模拟法庭撰写诉状

基于课时的限制,我们把课外实训项目内容与训练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在第二课堂完成。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师课内精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环节。

3、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作业。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本课程属于考查课程

2、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

3、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定,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情况、综合作业进行评定: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使用与规划 要教授一门课程首先要选好教材,教材的选择要科学合理,符合大纲要求,本课程的教材是经我们教研室精心选 择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张德实主编的《应用写作》(第二版)。教材所选 6

内容编排新颖、科学,包括写作理论、例文简析、习题训练三部分内容,特别突出了文案教学和综合训 练。文案教学采用了文体介绍、典型文章与瑕疵文章对比分析的方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得失。各章的综合 练习,除了巩固概念类的习题外,还设计了模拟性的写作训练,体现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 ”的特色。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为了增大每堂课的信息容量,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使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小班授课。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试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的设施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数学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六)其它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摘 要: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概念,并分析了设置这些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在南昌大学2013级经济专业本科生中做了现状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实验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数学深化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有通过量化分析才能完善地展示,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自亚当·斯密以来两百余年间,特别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边际革命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更彻底地在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主要依照以前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设置编排,使得现代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经济学课程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尤其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设置,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需要相应丰富。本文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深化类课程。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学理论或预测未来经济变量,其中大量使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甚至还有一些高级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数学使用量明显较其他经济学课程更多。在一些国内数学教材中不太重视的内容,却在中级层次的经济学中使用很广泛,如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等。

虽然不少学生视这些数学深化类课程为畏途,但这些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从效用、成本,到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数学形式的表达方便分析计算和学术交流。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运用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之外,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维阐述的,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条件,主要运用数学的线性优化思想加以阐述,并且进一步运用到中级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就有大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分析得以运用。因此,数学深化课程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次,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深造时的学习能力。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中级以上的经济学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由于经济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凸显了本科阶段的数学功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类教学的加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深造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辅助决策,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但是,从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弱,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与分析经济数据的能力。

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增加,符合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许多高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另外,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帮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从而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的人数,共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70份,未填写的调查问卷为35份,并且收回的70份全部有效。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哪些数学深化类基础课程的用处最大。第二部分,任务驱动,主要了解经济学专业在推进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时,认为哪种教学形式能够得到更大获益。第三部分,多媒体教学,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中,对板书、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倾向于哪种教学形式。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态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的好恶。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问卷设计,基本阐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与调查方法

首先,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掌握高校相关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设计了8个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对他们关于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整理和分析分卷等多个过程。

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了70份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手中,并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返回问卷。之所以选择20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课程,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有12%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表示对经济学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至少并不排斥,还有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且7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数学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概念,仅有2%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没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2%的本科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数学。更说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对理解经济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有36%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据我们了解,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收,部分文科考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国内学科分类又常常将经济学归类为文科,他们不明就里就录取了经济学专业,等到开始学习时才发现经济学与他们眼中的文科大异其趣。其二,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来自基础部或数学系,这些老师在很多时候只能就数学而教数学,举例子的时候多半是理工科例子。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这可能是造成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又一原因。

(二)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入实验;在教学媒介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这样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地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任务驱动下的数学深化类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好。

以《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补偿变化”为例,如果照本宣科地将课本内容讲授一遍,则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所云。如果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设某学生在家乡(A地)有收入m,商品1与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P■■和P■■;现在他升学到了B地,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和P■■,问现在他的收入要变化多少才能让他与之前在家乡福利一样好?这其实就是补偿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有了切身生活经验,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深奥的学术概念。

2.实验教学

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是以经济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或统计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学术探索活动。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融入实验是一种趋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数学深化类课程讲授需要数形结合,不能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传统教学模式中,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尤其三维图形效果不甚理想,采用数学软件得到的图形直观形象,同时可以展示经济动态过程。

实地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化类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仅有6%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总是比《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另外,当被问到哪一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最有趣时,64%的学生选择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我们认为,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统计实验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从而增强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可视性,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的内容变成动态连续的内容,弥补数学深化类课程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讲授同方差和异方差时,可以取自变量三个数量对应随机误差的密度函数以三维图形式画出;在讲授非平稳过程随机行走时,可以动态图形式演示出该随机过程,等等。这种直观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的突出优势,是传统板书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缺点是教学容量大,现实速度快,学生思考反应速度跟不上课件的翻阅速度,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逻辑推理较多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据国内学者研究,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要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实地调查中,82%的学生支持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图形化,仅有16%的学生反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反映出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恰是多媒体的优势。当被问及哪种教学形式为主更好时,62%的学生支持传统板书,但是也有2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效果更好。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深化类课程,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板书与多媒体都应该使用,甚至同时使用,单纯使用板书或多媒体都会失之偏颇。

四、结论和改革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比重,让学生动手实现课程目标。既可以使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思想实验。例如,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讲述风险规避时,可以将圣彼得堡悖论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出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规避的假设。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显然会限制他们在经济学学习上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进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如制订合作交流制度促使数学系老师与经济系老师进行常规沟通,让给经济学专业上课的数学系老师明白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更应该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经济学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符号公式图表都不是枯燥的,它们的背后都是有着经济学含义和直觉的。

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这必须依靠多媒体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将它们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南昌大学的基本调查,在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1.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基础性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有所差异,使基础性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分化,从而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经济学专业中《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统计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化类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弱,从而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是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解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并且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比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更积极。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固有教学优势之外,现代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缺点日益增加,尤其在知识获取多元化情况下。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3.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

在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等教学形式出现了一些固有缺点,如所费时间较长、板书内容反映的信息较少及板书形式相对枯燥等,降低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传统教学形式固有的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内容图形化和动态模拟等动态形式,反映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象化。另外,多媒体教学既能使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性互动,又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是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陈利国.地方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改革与思考[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05-107.

[2]程慧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1:58-60.

[3]崔建斌,杨大勇.数学实验对理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6:61-64.

[4]李海平,娄金凤,金旻.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Z1:71-72.

[5]李永群.经管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3-87.

[6]令狐霞.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11.

[7]刘睿智.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2-113.

[8]龙献君,刘芝平.05方案实施以来江西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对江西本科院校的调查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7.

[9]闵兰.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37-240.

[10]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63-66.

[11]桑冬鸣.高校经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9-70.

[12]舒晓惠,贺建风,龙自云.地方高校经济类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2:105-108.

[13]王娟.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5:95-98.

[14]吴云宗,许义生.应用型高校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27-31.

[15]徐军委,杨晓智.数学基础在经管类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6:113-115.

[16]章海燕.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5.11-96-97.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4

课程教学原则是“定位高职、注重直观、弱化抽象、淡化技巧、强化应用”;不仅强调经济应用数学的职业性特点, 而且关注经济应用数学的育人功能, 有效解决课程学时少与学生生源多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并行, 探索和解决以下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和生源的差异灵活组织教学。例如, 布置课堂作业不必统一要求, 可分为全班学生都要完成基本题和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的提高题, 坚持分层次教学。

2.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发现法、归纳法、启发式等直观的教学方法, 特别注意发挥学习优秀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对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直观易懂的讲法, 让学生了解本质、强化分类、简单高效的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极限运算、求导运算、积分运算) 。

3.强调应用价值而忽视育人功能。教师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有利于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数学应用的能力。

二、数学文化教育素材和教学定位

数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通过学习数学史, 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爱国情怀;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责任感;实践获真知, 倡导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种教育的人的区别, 在于前者在分析定量问题时, 总是用一些数学理论作为参考系, 从而保证了分析定量问题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表达有条有理, 简明干练。既有人文素质又有科学素质的人, 做什么工作都让人觉得像模像样。

1.经济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经济函数

函数 (function) 一词最初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92年开始使用, 1859年清代李善兰 (浙江海宁人, 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 中国进行微积分运算第一人, 称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可谓名至实归) 第一次将“function”翻译成“函数”。最常见的经济函数及其模型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收益函数、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复利问题和贴现问题等。

学习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时, 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 类似于力学的均衡概念, 分析通过市场让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之间达到平衡, 则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价格函数是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收益函数主要由价格的变化而确定。利润函数有三种情况, 盈利、亏损和盈亏平衡 (保本) 。关于函数概念的理解, 特别要认识复合函数的结构, 明确从外向内的复合过程, 并把复合函数分解为简单函数的过程进行到底。

2.无限变化的函数模型——极限与经济函数

微积分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动的量, 注重变量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点对研究经济变量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变量的变化过程, 更应从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判断它的变化趋势。而要把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借助极限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辩证思想和数学方法。“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出自于《庄子·天下篇》。这十二个子看似简单, 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初步认识到以0为极限的过程!当然, 它还说明古代中国已经有了长度的度量单位和对分数的认识。1821年, 法国数学家柯西提出了关于叙述极限的ε方法, 用不等式刻画整个极限过程, 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柯西被人们称为近代微积分的奠基者。在此基础上, 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 (1815~1897) 完成了ε-δ方法, 摆脱了对极限单纯的运动和直观的解释。而微积分中的导数、定积分和级数等概念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经济学中的极限问题有连续复利、人口增长等。

学习极限首先要理解关于自变量变化趋势的有关数学符号, 体会数学符号和术语精确与简约的优越性, 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陷并清除了传递过程中的冗长信息;记住两个重要极限公式;灵活掌握求极限的方法;注意判断分段函数在分段点的连续性。

3.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导数、微分

导数反映了函数的变化率, 它在经济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微分则指自变量有微小改变时, 函数增量的主部是多少。17世纪下半叶, 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牛顿从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微积分 (但严格的说, 自然万物都偏离了直线而以螺旋的形式旋转, 遗传基因中DNA、攀援植物的卷须、河水的旋涡、龙卷风、漩涡星云……世界就是一个漩涡, 这是大自然醉人的脚步) 。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 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 得出运算法则 (最漂亮的数学积分符号“∫”也是莱布尼兹发明的) , 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微积分是继欧几里得几何学之后, 整个数学发展史上的最伟大的创造。正如冯·诺伊曼所言, “微积分是近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 对它的重要性怎样的估计都不过分”。特别是微积分基本定理, 把微分和积分这两个貌似无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给微积分以特有的魅力, 使得微分和积分成为一个整体, 促进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微积分的形成。

微积分的奇妙使数学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不是对浩瀚的宇宙怀着极端的好奇心的人。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能力, 需要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为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 而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和愉悦的思考之中。矢志不渝, 积以年月, 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

4.导数在经济上的应用问题——边际、弹性、最值

在经济学中, 边际是与导数密切相关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边际分析源于数学中的增量分析, 它反映了经济函数中的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 函数如何随之变动。边际分析把导数引入了经济学, 从此, 许多经济现象开始由定性分析转入了定量分析。西方经济学家非常重视“边际分析方法”, 把边际分析方法的发现和应用看成是一场“边际革命”, 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兴起后, 边际概念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 和边际分析法立刻广泛传播, 并构成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际分析中考虑的是经济函数的绝对增量和绝对变化率, 但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研究函数的相对增量和相对变化率, 即需求弹性和收益弹性。弹性函数实质上是边际函数除以平均函数。

学习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时, 要着重理解其经济涵义。例如, 边际利润为零时, 达到最大利润。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举一个实例,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影响较小, 缺乏弹性。适当提价后, 需求量不会有太大的下降。学习最优化问题时, 要明确目标函数, 确定决策变量, 这是解题的前提, 往往不易掌握。

5.微分的逆运算问题——不定积分

积分学的起源要比微分学早很多。自古以来, 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一直是数学家们所感兴趣的问题。莱布尼兹将曲边形看成无穷多个底边为无穷小的矩形之和, 从而导致了积分的产生。牛顿则从面积的变化率 (即导数) 入手, 通过求变化率的逆过程来计算面积, 俩人都得到了积分计算法, 又几乎同时得出了不定积分与微分的互逆关系, 提供了计算定积分的一般方法, 由此创立了积分学。但是, 他们的定积分概念缺少逻辑基础, 严格的定积分定义则是由19世纪的法国数学家柯西和德国数学家黎曼建立的。

6.求总量或变化量的问题——定积分及其经济应用

不定积分是微分法运算的一个侧面, 而定积分 (和式的极限) 则是它的另一个侧面。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微积分的基本定理提供了计算定积分的一般方法, 自此, 定积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而原本各自独立的微分学和积分学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构成了理论体系完整的微积分学。

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表现为边际函数和经济函数之间的关系。例如, 从边际成本函数求出总成本函数;从边际收益函数求出收益函数;从边际利润函数求出利润函数;资金流在连续复利计息下的现值与将来值;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等。

计算定积分的着眼点是算出数值。因此, 除了利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定积分外, 还要尽量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求对称区间上定积分时考虑被积函数的奇偶性。

7.偶然中的必然——随机事件与概率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是这样描述概率论的:“一门开始于研究赌博机会的科学, 居然成了人类知识中最重要的学科, 这无疑是令人惊讶的事情”。三四百年前, 在欧洲许多国家盛行赌博之风。参赌者将他们遇到的问题请教当时法国数学家帕斯卡, 帕斯卡接受了这些问题, 但他没有立即回答, 而转交给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马。他们频频通信, 互相交流, 围绕着赌博中的数学问题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问题后来被来的巴黎的荷兰数学家惠更斯获悉。回到荷兰后, 他独立地进行研究。帕斯卡和费马一边亲自做赌博实验, 一边仔细分析计算赌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终于建立了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数学期望。而惠更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 写成了《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 迄今为止, 这本书被认为是概率论最早的专著。可以说, 早期概率论的创立者是帕斯卡、费马和惠更斯。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各种古典概率。例如, 购买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以某地体育彩票为例, 经计算, 买一注彩票的中奖概率为:

特等奖——0.000001323, 一等奖——0.000006614, 二等奖——0.00006614, 三等奖——0.0005952, 四等奖——0.0041667, 五等奖——0.05556。

这就是说, 每1000注彩票, 约有55注中奖 (包括特等奖到五等奖) 。结论是, 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几乎为零!

概率论有鲜明的直观, 懂得这一点, 有利于理解与想象, 为理论的理解和证明提供思路、模型和方法。例如, 排列组合实际上是建立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之上, 由此引发出贝努利大数定理 (保证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 即当试验次数很大时, 便可以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代替事件的概率) 、中心极限定理 (正态分布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 如一个地区的成年男子的身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测量误差、海洋波浪的高度、半导体器件的热噪声电流或电压等) 。

8.随机现象的函数化——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事件可以数量化, 即产生了随机变量的概念。引入随机变量后, 对随机事件的研究便转化为对随机变量的研究, 其本质是为了借助微积分及测度来处理随机现象。由此随机事件可以用随机变量的数值来表示, 同时把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 用随机变量取某个值或取某个确定范围内的值的概率来确定。在概率论中借助变量的思想, 引入随机变量及其相关概念, 使之逐渐成为描述随机现象的主要工具。可以说, 随机变量是从动态的观点来研究随机现象。随机变量以一定的概率取各种可能值, 按其可能取值全体的性质, 可将随机变量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两大类。常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有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常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有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等。

随机变量主要有两个数字特征:一个是数学期望。引入随机变量后, 数学期望是概率加权平均, 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大小”;另一个是方差, 它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分散”程度。

把样本看成随机变量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基本观点, 由部分推断总体是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经验分布函数实际上是事件{ξ≦X}发生的频率。实际推断原理 (小概率事件原理) 贯穿于假设检验的始终。未知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就是使要在参数的可能取值中找出对试验结果最有利 (出现的概率最大) 的那个参数的取值。线性回归中求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其思想也是要使拟合直线最靠近试验数据点 (拟合的偏差平方和达到最小) 。

概率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几乎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直观的说, 卫星上天、导弹巡航、飞机制造、人口普查、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等都有概率论的一份功劳。例如, 气象预报、水文预报、地震预报、产品抽样验收、机场跑道修建、在新产品研制中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电子技术发展、在可靠性工程中元件或系统平均寿命估计、在自动控制中数学模型建立、在通信工程中信号抗干扰性和分辨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率估计、金融 (保险、证券) 业风险预测与防范等等都是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密不可分的。

9.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内容可用“线性方程组为体, 矩阵理论为用”来概括。

即以矩阵为工具研究线性方程组, 把线性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矩阵问题, 再用矩阵运算和理论加以解决, 最后得出线性方程组的结果。矩阵的性质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矩阵和行列式的紧凑表达式和简化记法是深奥理论的源泉, 充分体现了结构好的数学语言的优越性!

本章在教法上不仅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更要引导学生重新经历一次发现利用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以线性方程组方程的个数与解集之间的关系为线索, 引出相关的知识, 体会前人探究这些知识的原创性的想法和实质。

参考文献

[1]康永强.经济数学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

[3]顾静相.经济数学基础 (第三版) (上、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9.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总结 篇5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112班 学号:11521236 姓名: 卓彩燕 评分: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概括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的课程--《经济应用文写作》,此课程是由郑云翔老师主讲的。本书介绍了经济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讲解了写作基础知识、行政管理文书、日常事务文书、经济活动文书、会议活动文书等内容。明确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写作。同时借助一些真实的事例、文书等办公文件集中的反映了实用性、真实性、思维的逻辑性等特点,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思维逆向能力与较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模式分析

《经济应用文写作》在课程教学上要求比较严谨、思路要清晰,借助的事例要有鲜明的代表性,老师的教学模式上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在课程的实践活动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将课程安排的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例如在求职信和应聘信的写作上,我们是用一次课堂模拟应聘面试的实践活动来突出展示的;在商务谈判方案的写作上,老师当堂课就要求我们根据活动的要求,分组进行商务谈判等等。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都会先说明下一节课的实践活动任务,要求同学们提前去准备资料,也会根据不同实践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适当给同学们一些建议,但更多的是,鼓励同学们自己用心去准备,并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相对于理论知识,老师在授课形式中,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主要突出文体的写作特点、格式的要求,穿插事例分析,最后再布置作业简单一线教学模式。郑云翔老师再运用独有的语文课堂朗读法,在每节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声音在文字表达里也可以充当一种艺术,从而用声音来表达情感,言为心声,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心境。并借助这种独有的朗读法让学生们深入尝试“读出事例的本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鉴赏与之相体验,激发不一样的想法。

(三)学生学习态度分析

实际上,对于一门课的学习,学生更多的是带着应付式的态度去学习,也许是现代应试教育的深根蒂固的影响,也许是学生们体验不到经济应用文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因此同学们在对待这门课的学习上,普遍积极性不高。但郑云翔老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促发同学们的思维,调动同学们的课堂主体位置,让学生带着每节课的问题去深入学习。此外,每节课老师都会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去引出文章中的重点,也会安排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给同学们练习。特别是在第一节课学习时,老师就用了话题:我的人生规划、人生中最想做的十件事、这学期的学习规划等来让同学们对写作有初步的认识,也借此鼓励同学们思考当下的学习生活态度及未来的努力方向。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次课的学习与培养,学生明白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让老师明白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兴趣同等重要,只有从双方面的想法出发,才能有所学习,有所探讨。

(四)从双方面分析总结

《经济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目,在现代社会中也占领重要的位置,在公司的各种文书中都突出其鲜明的特性,固有的文体格式、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不断的创新,改变一味的教学灌输法。特别是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要有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经济应用文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老师要让学生明确经济应用文写作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充分的指导。

2、注重课堂写作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应用文写作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问题主导教学的课程组。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方案--对比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此方法可以比较适用行政管理文书中的报告的写作、请示的写作、批复的写作、函的写作等。再则遇到相类型但本质不同的文书写作,例如“请示”与“报告”时,就可以运用文体格式要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确其中的区别。这样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能力。

(2)情景教学模式。则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合同和协议的认识与写作。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模拟商务洽谈。分别按学号来进行选题,其中4位同学两两相对模拟洽谈双方,1位同学模拟洽谈记录员。借助这一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我们进行商务洽谈的过程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会及时进行指导,或者小组内部之间通过交流的商榷和讨论。

2、在学生的立场上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理解教材,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知识,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同时,老师要提前去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也许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老师提出的课程问题提问更加有效。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学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有些课程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可能会出现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展开。

(五)个人学习体会

从陌生、高难度的一门实用性的经济应用文写作中,使我收获最多的就是自己能清楚的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回归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对一门课最好的诠释。从最初在写作上出现的语言苍白,组织语言写作能力的不足,总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思维想法,或者是自己第一次学到这样文体格式固定、针对性较强等诸多限制的原因,使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但随着深入的学习,渐渐明确应用文在现代企业文书的重要性和老师的细心教导后,自己慢慢的也找到各类文体的写作思路,虽还是觉得内容很枯燥,写起来难度大,但用心去学,去思考,总会有另一种收获的。

以下附上我本学期的写作作业:

我的人生规划

一 策划目的:

我的人生需要在有目标、有方向中自由穿梭。对我而言,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召唤,找到一生可以努力的方向,做自己喜欢的行业与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在大学即将毕业时,能充分的认清自己的生活定位,与为之可以终生奋斗目标的。

二 总体目标:

虽然我现在拥有的学历是大专,所学的专业是工商企业管理,但我的人生规划目标是:当一名历史老师,加入义工社,成为一名有责任和爱心的人。

三 人生规划的意义:

我想要过有意义的生活,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前进的路径。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想要一个正确的生活方向,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磨练和经营。其中重要的是:我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规划。有了目标,沿着规划好的路径脚踏实地地前进,才能达到成功的终点。

四 个人分析:

(一)现在的状况:

本人现在就读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虽然在学习本专业的成绩上表现不错,但我在高中到现在就十分喜欢历史,也一直视历史教育为以后的奋斗目标,同时,在高一和同学的自主组织到偏僻的山村给一些家里无法供钱上学的小孩补习,也定期去孤儿院和老人院那里给予点滴的关怀。所以,在现在的大学里,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外,也时常去旁听历史课和参加学院青协的家庭服务队。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给身边的人带去不断的关怀与爱心,一直是我以后的人生规划。

(二)个人做事风格分析:

有奉献精神,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不断通过自学扩宽各个领域的知识面。为人真诚,无论是对家人还是身边的其他人,努力学习,善于思考。但意志力不够坚持,对一件事恒心不足。

五 未来规划

(一)前三年的短期规划:学好相关历史教育课程并回顾巩固之前学的知识。提高师范技能水平,争取获得相关奖项。做好自学本科的相关准备,了解各大高校的自学考本科信息。争取机会参与教学实践,能找到一份历史教育的实习工作。工作期外的时间去孤儿院做义工,帮助更多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不断的在他们身上看到值得学习的东西。

(二)具体实施: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课余时间多去旁听历史教育的相关课程,遇到难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到图书馆去查相关资料。坚持每天早读和晚上自习的习惯。不断加强教材与实践课程想结合,并不断向同学和老师相讨论,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加强普通话和计算机等方向的深入研究。有意义的进行一两次远途旅行。

(三)长期规划:取得自学本科证,成为一名有创新教育特色的历史老师。拥有自己的爱人和家庭,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更多的学生去关爱和帮助需要的人。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对教育不断深入的摸索,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和和谐的信赖关系。

(四)具体实施:坚持阅读,常作笔记,练习写作。通读教材和通史,认真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起点。不懈探索,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创立自己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更多热爱相同的兴趣的人一起做公益。和爱人和家人去想去的地方旅行。

六 结束: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6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编号:16SDJ014,主持人:孙少平)阶段研究成果。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核心课程为:物流概论、物流企业会计、物流系统与信息技术、仓储与库存管理实务、采购实务、配送实务、运输管理、国际物流、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电子商务等。要求学生要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具有物流行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运筹学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最优化的问题,应用数学模型来求得合理运用人力、物力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关信息。仓储与库存管理实务课程内容包括:库存管理概述、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系统、库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生产物料控制、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库存管理绩效与标杆管理等。物流企业管理是以物流企业管理思想和原理为主要框架,综合研究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物流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基础、组织机构、市场研究、决策和计划管理、企业文化、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

笔者从工作岗位、相应的职业活动、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对应的数学知识四个方面分析物流行业人员应具备的数学能力。物流信息处理员具有信息的梳理与处理、数据处理和分析预测能力,需要用到数据拟合、预测方法以及极限的知识。商品流通加工员能够制定商品的加工、原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方案等,能制订最优生产及采购方案,用到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导数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物流配送业务员具有制订装箱、运输路线方案,制订最优物资装配、流通运输路线的能力,需要运输问题、图与网络的知识。物流仓储业务员具备原材料进购、库存管理,制订采购、存储方案的数学模型能力,利用导数应用的知识。物流市场营销员具备市场开发、业务承揽、价格谈判,判断业务成本、收益和利润的变化、走向及合理定价能力,需要极限、导数应用的相关知识。企业管理员具备企业管理决策、最优化企业管理、决策方案制定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学习导数及应用、积分及应用、线性动态规划、运输问题、图与网络等知识。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包括以下10个宏观的方面:课程信息(代码、学分、学时、授课对象、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整体目标设计(总体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设计(项目名称、学时、子项目编号、名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实施方式、手段及步骤、可展示的结果),课程进程表(周次、学时、单元标题、项目编号、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师生活动、考核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节课及最后一次课梗概(着重介绍课程的目标、项目任务、考核方式,利用典型的案例、实例、问题和操作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考核方案(课程组集体研讨确定),教学材料(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具体课程教学设计,高职经济应用数学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来实现,共68学时。第一学期,1~5单元,16周,每周2学时,合计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经济活动中的函数关系分析,极限与变化趋势分析,经济最优化问题分析,边际与弹性分析,经济总量问题分析。第二学期,6~11单元,18周,每周2学时,合计3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销售与市场、生产作业计划安排、配送与运输、物流中心选址和车辆配装、指派问题和旅行商问题、物资调运问题的图上作业法。

笔者以第4单元的第2节“边际分析”为例,具体说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流程。能力目标:能够掌握边际成本、收入、利润的概念;能够求出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函数的边际值和边际函数;能够掌握边际分析模型的应用;能够对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商家提价和降价的促销手段加以分析。知识目标:边际成本、收入、利润;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函数的边际值和边际函数;若干边际分析模型。素质目标:深刻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训练任务:任务1,理解边际的概念和边际函数;任务2,掌握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函数的边际值和边际函数;任务3,学会边际分析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及知识讲解:案例1,麦穗问题;案例2,边际利润问题1;案例3,边际成本问题;案例4,边际收入问题;案例5,边际利润问题2;案例6,最大利润问题——边际分析模型。还有课堂操练实训任务和课下实践作业,以及课后教师教学的反思体会。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分为5个模块(情景):公司经营和生产情况分析,公司生产和产品的边际分析及弹性分析,公司总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公司决策规划的最优化模型,公司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

8个知识目标:掌握需求、供给、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理解函数的极限概念,掌握求函数极限的方法;理解导数及微分概念,掌握求导数及微分的方法;理解微分的经济意义,掌握微分近似计算的方法;理解不定积分及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掌握求不定积分及定积分的方法;了解线性方程组的结构,掌握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初等解法;理解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其基本方法。

15个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典型的、常用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其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能用极限方法确定贷款和投资方案;能进行边际与弹性的计算,明确其经济意义和做出实际分析;能用导数的方法解决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等问题;能用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对常用经济函数的问题做出最优决策;能利用利率、现值、终值和贴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能分析在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变化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之间的经济关系;能用积分的方法计算在经济变量的边际变化条件下,经济变量的积累变化、总量及平均量;能用表格表示的经济量之间关系的计算;能利用线性代数方法对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能合理的获取数据资料,并作出估计和检验;能计算产品的合格率;能对随机事件、随机变量问题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能预测连续或者离散变化的经济现象的状况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能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估反馈)为指导,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课堂教学内容为“国美商场”商品采购与库存控制的最优化方案设计,课下作业为“国美商场”商品营销的最优方案设计。利用经济案例,开发实际的数学模型,应用案例驱动教学法,作为现实经济环境的仿真,是很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教学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衬托数学知识的经济背景,有意识地从经济案例量化分析中汲取建模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拨开经济迷雾、捕捉关键信息、洞察内在规律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下图即为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的基本线路图。

四、课程改革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笔者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较早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经济应用数学课堂生态化、项目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编辑项目化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实训实验课教学项目,编写数学建模课教案及竞赛练习册。

笔者在两个学年度(四个学期),在所任教高职学院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6个大专班级进行了实践,以2个物流卓越技师班作为实验班,其他4个普通班作为对照班,以下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得知:卓越班期末成绩比入学成绩均值增加了18.7分,增幅为29.03%;普通班期末成绩比入学成绩均值增加了9.8分,增幅为18.56%;卓越班比普通班的入学成绩均值高11.6分,但是期末成绩均值高20.5分,增幅为76.72%,差距拉大了;根据表1和表2入学和期末成绩计算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51和0.873,这说明相关性很强。由此可以证明卓越班所采用教学改革,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2]姚成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编写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3]程德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7).

[4]耿青松.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设计[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2).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设计浅谈 篇7

一、课程目标设计

1.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兴趣及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经济概念、经济原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知识目标一:

掌握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掌握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和运算,导数的应用,掌握二元函数的极值、最值及条件极值。能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中的连续复利模型,货币的时间价值,总产量的变化率,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分析,最优采购、库存、生产批量,弹性分析,预测方法等。

知识目标二:理解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矩阵概念和运算。掌握图解法和单纯形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公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回归分析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能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中的生产组合决策,投资风险计算,企业价值评估,方差、期望值的计算等。

3. 态度目标。

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为经济类专业大类服务设计思路

我们通过调研,与专业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探索各专业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程度,在数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等方面与专业教师达成共识。

首先是教师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应从岗位需求出发,立足服务专业。

其次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授课内容,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目标,实行模块化教学。具体将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基础和扩展两大模块。将各专业所共同需要的函数的微分学设为基础模块,扩展模块的内容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对于不需要基础模块做支撑的专业,数学课程内容可以直接选取扩展模块的内容,这样做使数学的知识体系保持一定的整体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与专业课程相衔接。

三、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分基础模块与扩展模块两个部分

在基础模块里主要包括极限和连续、导数和微分、导数的应用、偏倒数与全微分四个部分。在扩展模块里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基础与数理统计基础三个部分。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需求。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授课内容,将数学知识模块化。模块教学打破了数学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了不同的专业对数学需求不同的问题,各专业按需选取不同的授课模块。对专业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而对学习专业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少的内容进行删除,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必需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组、归纳和整合。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活动设计范例

在考核方案设计方面主要实现三级考核体系:1.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知识水平;2.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考核每个课程单元的知识和能力;3.通过期末综合测试全面考核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应用数学 (经济类) .科学出版社, 2007.6, 第1版.

[2]吴素敏主编.经济数学.科学出版社, 2007.8, 第1版.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8

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传授基本的基础数学知识, 一方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类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一门基础课, 更是一门工具课所以, 太注重数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 而实用性没有突出体现的教材并不是一本好教材.面对高职经济数学课的需要, 应重新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注意应用性.教材内容要强调数学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教材中, 应由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实例引入, 带着问题引入新知识.例如, 导数定义处, 可把“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引例, 变成“求某商品的边际成本”.如可换为:已知某商品的成本函数为C (q) =10+, 问当q=10时, 商品的边际成本.另外, 还应加大教材在例题与课后习题中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应用题量, 相应减少纯计算题及其他专业的应用题.因为经济类专业又细分为物流、电商、电会、经管等专业, 所以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 其应用性也应区别开来.如对经管、电会类学生, 应加强导数、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重点突出“边际”、“弹性”、“最大利润原则”等概念;对物流专业类学生, 应重视运筹优化等.除此之外, 为充分体现教材的应用性, 教材中还应编写相关数学软件, 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这一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也应突出应用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讲授法, 而对于突出“应用性”的高职经济数学就不适用了.高职经济数学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对重要概念的讲解, 应由与经济相关的实例引入, 应用问题驱动法结合讲授法, 设立问题, 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使问题一环扣一环,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职经济数学淡化对重要定理、重要公式的证明, 而主要放在定理、公式的应用上为此, 可通过讲练结合法, 使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又能通过练习解题, 将新知识予以消化、巩固,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值的应用上, 应设置与经济专业相关的例题与习题通过教师精讲方法, 让学生掌握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可讲这样一道题:某厂每批生产商品的可变成本C (q) =5q, 固定成本为C0=200, 收入函数为R (q) =10 q-0.01q2, 问每批应生产多少, 才能使利润最大.很明显这是一道最值的应用题.我们知道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 总收入-总成本=利润.因此, 可教给学生采用以下步骤:

(1) 根据题意建立函数关系式 (求谁是最值, 就以谁为函数, 自变量就是与函数有关的量.本题中有“利润最大”可见是求利润为最值, 所以把利润设为函数L (q) .而产量q与利润有关, 所以设q为自变量) .当每批生产q时, 利润为:L (q) =R (q) -C0-C (q) =10 q-0.01q2-200-5q=-0.01q2+5q-200.

(2) 确定函数定义域.即L (q) =-0.01q2+5q-200 (q>0) .

(3) 利用导数求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驻点.

∴-0.02q+5=0, 解得q=250.L″ (q) =-0.02<0,

∴当q=250时, 某厂有最大利润.

答:每批生产250时, 才能使利润最大.

3. 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实现高职经济数学应用性的有利平台

“数学实验”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 “数学实验”是实现高职经济数学应用性的有利平台.而其中的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选编一些经济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例如在一元微积分知识教学中, 可结合实际常见问题 (利润、成本、利息以及产品出售的最佳时机等)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可做一个关于“陈酒出售的最佳时机问题”的数学实验此实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某酒厂有批新酿的好酒, 如果现在就出售, 可得总收入R0=50万元 (RMB) , 如果窖藏起来待来日 (第n年) 按陈酒价格出售, 第n年末可得总收入为: (万元) .而银行利率为r=0.05.试分析这批好酒窖藏多少年后出售可使总收入的现值最大.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一元微积分知识, 反函数概念知识, 建立数学模型, 用计算机测算不同方案的优劣, 对简单问题选择较好的方案, 对综合问题选取最优方案.最后, 利用求一元函数极大值的方法求出酒厂将这批好酒作为陈酒出售的最佳时机.总之, 通过数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模式, 突出高职经济数学的应用性

实施3∶2∶5的数学考核模式, 即平时成绩 (作业、出勤、回答问题等) 占总成绩的30%;做建模实验或数学实验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主要考核学生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基本方法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题的能力.利用新的考核模式, 我们不仅考核了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 而且考核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国.面向创新教育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思考[J].大学数学, 2007, 23 (1) .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9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的价值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既然高等教育的存在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 显而易见, 高等教育分类也应从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高层次人才, 更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性强的职业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人才培养不只是高职层次, 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 尤其是管理类人才, 如会计、旅游、营销、管理、金融等专业的职业人才, 同样需要突出其应用性、技能性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本文侧重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对本科应用型、也就是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

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经济学课程是为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是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在经管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重要地位。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对经管类学生展开专业课程学习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该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是经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提升其适应性, 尤其是对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同时要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帮助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金融作为“百业之首”的学科特色, 从而培养出“以宏观金融体系作为结构, 以微观金融观念作为经营思想”的背景下的国际型、应用型金融人才。

经济学课程中频繁使用数学模型、逻辑推导、图形演示等手段来表达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数理知识, 但招生时往往存在文理兼收的情况,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在无形中被放大。且由于理论派系较多, 学生自身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也较为困难。所以, 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而影响其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

三、我院在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贪大求全, 缺乏针对性

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 在课时设置时安排50~60个课时, 普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作为教材, 该教材由高鸿业教授主编, 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学习, 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也成为国内教授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 该书在系统逻辑体系的全面性和深度体现的同时, 能够配合出现的案例较少, 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 过多的抽象知识不仅无法掌握, 更可能使得其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由于需要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作为补充, 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难度较大,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二) 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动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经济政策等内容, 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 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 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

(三) 理论性和逻辑性强, 内容抽象难懂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属于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调整为大学的主动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虽然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已经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课程设置和教材章节安排已相应地做出了调整, 但不可回避的是,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内容本身就属于比较艰涩、难懂的知识, 再加上学习成果是希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所以, 如何将抽象知识传达给学生则是比较困难的过程。

(四) 片面的课程考核模式

金融学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常都应用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试题一般注重识记与理解基础性的理论内容, 其中, 占据较高比例的是简单题、计算题、名词解释等, 而开放性的题目占据比较小的比例。而这正是应用型人才得以培养的根本问题。鉴于如此的考核模式之下, 死记硬背的学生常常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成绩, 而懂得思考的学生未必能够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四、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 项目教学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 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项目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 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 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 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动环境中, 形成职业行动能力的一种方法, 它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通过对学生多角度的引导, 帮助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如果有可能, 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多层次广泛的接触案例中类似或者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学生通过这一类的实践活动, 调研走访, 深入了解问题, 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得到的结论也更为客观和全面。本课题拟设计出能突破某一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注重多个内容和知识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案例, 尝试做到案例的综合性、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对各种金融案例进行筛选、整合和凝练, 是一个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改变了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注式教学方法, 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金融理论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相吻合。

(三) 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 能够用于行动教学法的教材十分紧缺, 所以必须加强教材建设。但较三年前相比, 这个问题已大大缓解了不少, 专业人士已经编制了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深入了解, 他们可以在实践中积累和开发活页教材。

(四) 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考评体系

单纯的标准试卷考核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标准试卷考核的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不能体现其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构建全面的成绩考评体系, 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课程期中论文等纳入考评体系, 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讨论,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02) .

[2]刘维俭, 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03) .

[3]刘健, 王春, 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08) .

[4]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

[5]许祥云.应用型本科教育:现实背景下的差异化战略[J].江苏高教, 2008 (04) .

[6]潘懋元, 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 (01) .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特征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并且优化教学策略,但是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必须以课程本身为依托,建立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分析高校经济法课程的实际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经济、懂管理,并且对整体经济法律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保证实际教学过程是完全贴合实际教学目标的。另外,教师要对经济法课程以及法学内的经济项目进行课程的联系和知识的互动,建立经济行为的知识网络,保证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行及时的教学纠偏,从而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法学内的经济行为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之间还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教师要集中研究其教学实质,并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1.1 专业设置广泛

在教学内容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教学关注,主要是由于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专业内容的设置比较广泛。经济法教学在本科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都开设了经济法的实际课程,但是各个不同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并不同,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分析相应的教学实质。另外,教学项目中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涉及经济法中的相应理论,也对比较常见的法律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经济法建立系统化的认知,从而确保相应知识的内化能力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经济法的讲解和剖析,其理论深度的要求并不深,但是较之法学专业中的经济法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

1.2 教学目标独立

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走向的基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且针对教学目标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贴合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项目符合实际需求,集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保证经济、管理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集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2.1 学生的课程认知结构缺失

任何教学课程的建立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没有建立足够的认知,相应的重视度也不够,就导致学生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教学人员要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剖析。一方面,从客观层面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缺失,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于经济法没有建立相应的概念,了解的也只是高中政治中简单的经济类词汇和事件,没有对法学建立基本的理论概念,相应的理学背景也比较缺失,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相应的知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基本的教学认知也就逐渐丧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本身没有学习基础,就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非常困难,逐渐兴趣丧失,由于兴趣丧失就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整体教学结构不能得到有效的践行,直接影响了整体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从主观认知方面分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对经济法就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将经济法作为需要考试的一门科目,没有对经济法的内容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就会导致整体教学结构出现问题。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导致学生整体知识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发生应付考试的现象。

2.2 教师的教学内容专业缺失

在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就要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能被有效的调动,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法的是从不同侧面分析经济法的各个项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的项目就有所缺失。例如,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针对市场规划以及市场项目分析上,主要是利用经济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对经济法中相应的约束条款和项目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汇总,另外,教师还要针对经济交易行为中合同的签订过程进行教学指导,甚至会涉及合同法和广告法等项目,若是教师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就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建立的特别模糊,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项目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对应的教学项目,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对于经济法的不同需求,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只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导致整体学习效果的下降。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缺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教学项目中只是依据课本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对相应的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的践行,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是片面的了解经济法中的理论知识,却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另外,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内,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甚至会发生满堂灌的问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导致整体学习行为出现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课堂内虽然已经开始运用实例分析法以及实践教学法,但是整体项目的实效性却不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对相应的经济知识还是停留在知识框架上,就导致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降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自身的自主学习机制,没有良性互动的课堂,导致整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意义。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3.1 优化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最优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学生在了解相应知识体系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具备实际解决经济分析行为的能力。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想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教授机制,也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平时对学习理论和实际学习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自我能力的优化。

第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证课程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并重式发展。教师要将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相应的知识理念中建构进一步的内化模型,教师要保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环境中,建立高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化框架。第二,教师要将实践课程融合在理论知识内,促进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能对自身的学习行为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的运行相应的学习框架,保证整体学习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分析和落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集中的汇总,教师要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实践项目作为整体教学项目的重点,在提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更加优化的学习框架,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应难度的实践教学,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差异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建立贴合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措施,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优化。

3.2 优化融合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设置合理化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材,促进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建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措施,集中考虑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质,积极拓宽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框架的贴合模型。并且,教师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基本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框架,集中确立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框架、教学措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本身涉及的内容特别多,教师只有保证整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才能建立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之间的紧密贴合,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实用化知识的讲授和落实,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3.3 优化教学路径,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教师要利用优化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和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保证学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项目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建立有效的学习问题,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思考模式,并且进一步扩充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练习,促进学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保证合理化的安排内容,形成递进式的阶梯化教学,保证每堂课的课堂容量都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得到有效的践行。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利用讨论法对相应的经济学观点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效地建立课程进度和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保证相应的专业特点能在实际案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资源的自主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平台内进行案例的推送,并且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建立有效的项目观点,通过讨论进一步内化相应的经济知识。教师要在平台内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必要的专业化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真正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辉.“经济法律通论”课程建设新思维[C]//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论文集,2013:106-112.

[2]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教育与职业,2013,30(9):141-143.

[3]梁静.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问题探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6(5):93-94.

[4]伍小美.高职“经济法”课程“2-3-4”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137-138.

[5]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38-42.

[6]李皎,李宏,朱媛媛,等.高等农业院校《经济法》课程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消费导刊,2016,35(4):372-373.

[7]孙琳.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浅探[J].时代教育,2015,24(3):211.

[8]左剑君,王海焦.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23(2):227-228.

[9]喻靖文.浅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9):14-15.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1

【关键词】大学经济数学 教学改革 新课改

一、引言

大学数学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引申和升华,高中数学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数学教学实践。自2000年以来,我国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涉及基础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其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新课标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摆脱了传统数学教育中呆板被动的教学方式,且与大学教育的微积分、概率论等数学方法结合得更加紧密。但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经济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大学经济数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大学经济数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教学理念,凸显数学教育的本质,通过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大学经济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的接轨。

1. 教学内容改革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增加。针对这些改动,大学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删减的内容,大学教育应当进行适当补充,保证数学学习的衔接性;对于增加的内容,大学教育可以适度加深,并注重先进数学思想的引入和启蒙,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突出数学本质

在传统的大学数学教育追求对数学理论的传授,其表现形式为依赖公式及数学符号,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不易理解;且大学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理论的推导,却不注重数学问题的提出和应用,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在今后的大学经济数学教育中,应该突显数学的本质,在介绍数学理论时,应该让学生明白该理论是如何发展而来的,结论能够用于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体现数学作为现代科学工具的地位。

3.变换教学方式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堂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为了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开展数学教育。结合课堂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转变为图声文并茂的立体传授方式;同时教学时注重数学应用背景,不能只讲“理论”,还要讲“起源”与“归宿”,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经济数学的教学质量。

4 .注重应用实践

结合经济类学科的特点,凸显数学在经济类学科中的工具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将数学理论与成熟的经济模型相结合,强化数学的应用背景;同时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大学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方法

1.教学内容改革

以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为目标,注重所学知识的整合和拓展。对于高中已经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复习和引申;对于高中去除的理论,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于大学课本中不完善的内容,可以通过讲座形式进行扩展。同时,结合经济类学科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建模软件,如MATLAB等的学习,作为数学理论实践的平台。

2.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大学经济数学教学需求和经济类学科特点,可以将数学教育划分为基础数学教育和专业数学教育。基础数学教育主要传授大学数学的基本理论,其教授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通过基础数学教育,能够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专业数学教育主要面向经济、金融等专业的数学需求,采用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注重数学理论在实例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改革

在大学经济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是一门剖析事物内在关系的学科,具有直观性、递进性和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认真态度。同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反思的科学攻关精神。此外,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完成对知识的运用和积累。

四、结束语

大学经济数学教育相比基础教育,教学具有较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防止由于课程过难和乏味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大学经济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大学教育的魅力与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满足多方面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自凯.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J]. 大学教育, 2013(15):104-105.

[2]陈敏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 04):229-230.

[3]胡宗义.略论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05)122-124.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 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 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 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 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 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 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 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 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 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 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 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 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 容易学习。

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 训练学生决策艺术, 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 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 选取案例

1. 案例要有关联性。

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 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 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 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 案例要有真实性。

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 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 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 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 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 表述要严谨准确, 事实清楚, 数据确切, 真实可信。

3.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 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 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 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 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 讨论案例

1. 准备讨论案例。

(1) 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 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 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 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 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 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 (2) 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 熟悉案例及其背景,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 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及理由, 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3) 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 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 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 在小组活动后, 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 组织讨论案例。

(1) 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 (2) 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 阐明自己的观点, 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 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 总结案例

1. 口头总结。

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 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 书面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 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 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 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 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 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 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 此后荷兰出口剧增, 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 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 (“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 , 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 学生们充分认识到, 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 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 (例如制造业) 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 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 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 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 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 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 并做出笔记, 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 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 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 2004, (4) .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15) .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1999.

[4]李向东, 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 2008, (6) .

[5]徐延宇, 等.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6) .

上一篇:北京的老胡同下一篇:寻找心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