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

2024-07-21

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精选6篇)

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 篇1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法,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探究活动,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究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 探究式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学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对学生的教学, 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重视对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重视, 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而探究式教学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 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 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2.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 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 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给予及时鼓励,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这种鼓励后能够更积极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最后,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 发现自身的缺点进行积极改正, 从而形成合作意识, 加强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 从课堂教学的功能看,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中作用更大。

( 1) 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热情。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 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 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我在讲“圆面积的计算”时, 先准备了一幅“老驴推磨”的漫画来导入新课。漫画的具体内容是一头驴在推磨, 它的绳子画成一个圆面, 根据这个画面就可以轻松地导入到所讲的内容了。

( 2) 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探究。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 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 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 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 3) 有利于巧妙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心理特征上看, 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 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一些小案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随即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 更有利于留足空间, 提升探究质量。学生留足思维空间, 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 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为此, 为了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 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 就必须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 5) 能够促进科学评价, 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 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充分放手, 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 教师不能“关住”学生, 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 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 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时, 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先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 突出合作的作用, 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 让差生有进步, 让优生有发展, 从而凝聚团队力量。

总之,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能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教师要掌控教学过程, 并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热情; 给学生留足空间, 提升探究质量; 采取科学的评价,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达到使学生既掌握知识, 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 探究式教学法已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法,意义与作用

探究数学在经济问题计算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数学;经济问题;运用

数学知识在经济问题分析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函数、导数、极限等知识在经济分析和金融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有机结合能够确保经济决策的准确性。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数学无法代替其他学科,完全诠释经济问题,其应用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将经济问题全部转化为数学问题。

一、数学知识在经济分析中应用局限

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是两个互不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时,数学知识无论发挥什么作用,其都只是一种工具,问题的主体仍然是经济问题,也就是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框架。经济学的特点和研究方向,要求数学知识要能够满足经济活动的不同条件,只有具有目的性的假设条件,数学理论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经济分析虽然依赖数学知识,但不能将经济学视为数学,经济学尤其自身的研究方向,其与数学存在本质的区别。

二、数学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误区

在经济研究过程中,数学的作用常常被弱化,无法明确数学工具的作用。很多人认为经济分析就是经济的范畴,与数学无关。但是数学对于经济分析具有积极的作用,没有数学知识作支撑,很多经济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经济分析需要借助数学思想才能缜密,现代经济分析中正在忽略了这个方面。很多人认为数学知识的介入会使经济分析偏离实际,数学知识难以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有些经济分析又过于依赖数学知识,盲目将经济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淡化了经济学本身的研究方向,弱化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只是强调解决问题。经济关系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并不是数学知识可以全部代替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完全诠释经济学理论,其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支撑作用。

三、数学在经济问题计算中的应用

(一)农业经济中连续复利的应用

连续复利是一种储蓄方式,其是指将本金和所得利息存在下年储蓄的一种方式。连续复利的应用能够提高储户存款的积极性。连续复利是一种数學理念,其遵循了政府要求提高农民利息的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面我们通过公式具体阐述:F=P×(1+I)^n,时间是变量,当生产周期无穷大的时候,F=P×e^(-It)。此公式很好的体现了连续复利、极限等数学知识的运用,其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分析中微分的近似计算

微分的近似计算在产量评估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其能够高效的反应产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微分近似计算并不能获取准确的计算结果,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经济进行整体的把握。在经济分析时,理论值与实际的观察值之间会具有一定的且差距。例如:观察的株数设为100,根据经济学理论那么显性株数为75,隐性株数为25。但是实际观察值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运用数学理论来确定这种差距是一种随机的误差,还是不符合分离。最常用的公式:x2=,其中,e为预期的理论值75,o为实际的观察数量80,通过概率分布就可以确定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是随机的误差。

经济的发展就是要获取一定的利润,因此成本控制是关键。成本控制在数学理论中的体现就是最优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求导可以直接体现最优值问题。例如函数f(x),始终满足f(x0)≥f(x),则最大值为X0。例如某企业的供求关系函数为Q=-6+2P=1,通过导数计算即可得到函数的极限值。而总收入与产量和单价的关系同样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设固定成本为60000,每千克的变动成本为20,成本函数C(Q)=60000+20Q,R(Q)=P×Q=60Q-Q21000,通过导数计算得出,Q为2000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340000元。

四、结束语

数学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理论的应用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作为一种工具,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无可替代。数学知识中的函数、导数、微积分、概率等对于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计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明确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数学理论的应用要具有目的性,切记不能盲目,更不能忽视数学的作用,同时也不能一味盲从。数学的严谨性据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数学只是一种基础工具,经济分析仍然要坚持经济的特点。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发挥数学工具的作用是未来经济分析中的首要任务。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高经济收益。(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熊传霞.经济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05).

[2]曾金红.浅析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 篇3

一、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头戏, 成为了推进新课改的师范学科. 生活化教学改变了教学和生活的孤立关系, 使两者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受到各层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教学改革日益推进, 出现的问题也变得复杂繁琐, 生活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也越来越多. 综合来看, 一方面教师群体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导致教学活动违背生活化教学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活化教学还未完全适应, 还未养成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还不善于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生活化教学要求我们应着重加强对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研究, 找到教学突破口. 数学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各种数量关系和几何形式的, 而在实际生活中, 数量关系无处不在, 几何物体随处可见, 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就是考察生活化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哪些便利. 首先, 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性, 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孤立状态;也有利于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奠定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 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科学之举, 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经常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 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下, 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进行, 各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积极尝试此种教学方法, 既取得了一定成就, 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这为我们不断完善和实践生活化教学增强了信心, 也明确了方向.

三、引导学生爱上数学、使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要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逐渐具备利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对这类学科的兴趣, 引导他们参与到学科学习的全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使用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人们不断求索、克服一切困难的催化剂, 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综合形成的固定的价值取向. 兴趣也是能力的体现, 是人们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的需求, 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和“<”这两个符号的区别时, 小学生经常将两个符号的作用混淆,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未能找到正确区分二者的方法. 此时, 生活化教学发挥了作用, 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儿歌引入到教学中, 将两个符号的区别以儿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大于号, 小于号, 兄弟两个齐报道;谁小谁对角, 谁大对谁开口笑”,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又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一个教学情境, 每名学生都是“小小售货员”, 老师变成了“客人”, 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买卖东西”的形式进行互动, 教师则在此情境下教学生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钱.

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想, 就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式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后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结果. 数学思想反映了学生对各种数学理论和数据的概括性认识, 它包含基本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则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逐步形成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具体类比等能力, 这些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形成的基本数学思想. 例如在讲解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可选取生活中花钱购物的实例进行类比:小明在超市买洗衣粉花掉20 元钱, 买糖果花掉10 元钱, 又买足球花掉30 元, 最后在结账时售货员先结算了洗衣粉和糖果的总价钱, 再结算足球的价钱, 总共花掉 (20 + 10) + 30 = 60 元;售货员先结算了洗衣粉和足球的总价钱, 再结算糖果的价钱, 总共花掉 (20 + 30) + 10 =60 元. 两次结算总价相等.

总结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既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也是顺应学生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自发的行为, 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理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为生活化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广大师生还应继续团结一致, 增强实践.

摘要: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历来是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件, 对于如何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业内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始终在积极求索.作为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小学数学一直是深受教学者重视的学科.为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并迅速引起师生的关注, 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贾金平.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对比研究.重庆师范大学, 2008.04.

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讨式教学;发展研究

探究式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重点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通过采用各种数学知识来提高其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破除传统数学教学弊端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存在过于理论化,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弊端。在这种比较僵硬的教学方式下长久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价值完全无法得到体现。而探究式教学则恰恰相反,它主要是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用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习惯,进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这对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老师从传授者转变成为指导者,学生也由原先的被迫接受转变成为自主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普遍采用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民主。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总体的来说,我们可以简单讲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模型和知识构建。下面我们进行简要分析。

创设情境说的就是 将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当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思维,使学生可以产生疑问并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建立模型主要是指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当中提炼出数学概念和相关计算法则,将常识化为与数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将这个环节细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模型构建三个阶段。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其能够达到对所学知识概念的全面正确认识。

解决模型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上述所建数学模型的相关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知识构建则是指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对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希望学生可以从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性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甚至做到举一反三。

三、小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和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理论和实践的沟通桥梁。在我国的新课改当中曾提出,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就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最开始的那几分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想要探究。而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所以势必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且这些问题 将会充斥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假设教师在其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当中,提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就能将学生引入到探究学习的状态下,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探究欲望。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用更加合适,更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教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教师特长习惯性的以思想和知识者自居,使得课堂成了老师的一堂演讲,而学生则只是听众。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3.开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整个探究活动当中积极思考、认真实践。探究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单只实验操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分析等,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来搜集资料信息,提出猜想,将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谈论分享。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科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价值判断。数学课程的探究性格教学的目的是在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对于学生的评价则不能改仅仅将是否探究出结论作为唯一标准,反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通过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将学习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考试成绩相结合。这样既能关注学生在探究当中所表现的出来的方法和思维,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方式,但尽管如此,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是不变的,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究。除此之外还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才能够真正使学生自由、和谐、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仁.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

[2]王欢.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3]詹吕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学习.[J]数学科研,2008(14).

经济学中数学意义探究论文 篇5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从而获得知识, 并且对所学知识有着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以小组学习、集体学习等方式,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接受程度制定教学方案, 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一、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师可以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 我会首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如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相比有什么区别, 并且写出几个分数除法的式子, 让学生尝试解答。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使得学习目标变得更明确。 并且由于数学知识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 如果结合以往所学, 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会结合以往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比如就分数加法、分数减法还有整数除法进行对比性学习, 令学生在对比中对数学新知的理解更深刻。 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 学生经常弄不清楚交叉约分后应该将数放在哪里。 一个小问题反映出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个现象, 我会进行集中教学。 关于其他学生会犯各种各样不同的小问题, 我也会进行个别纠正, 保证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二、独立探索

教的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师在探索性教学中, 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只有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积极性更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仅仅是在被动接受, 并且机械模仿, 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导致教学过程仅仅是在记忆, 更不要提让学生青出于蓝了。 然而在探究性教学中, 学生无法滥竽充数, 不去自己探求知识就无法弄懂, 不弄懂就会落于人后。 在这种模式的刺激下, 学生也会更努力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自发探索的习惯。 在对知识进行了自主理解后进行自主消化, 进而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三、注重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探索性教学过程中, 在班级内划分小组进行学习, 效果要优于学生相互独立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在问题较多的情况下, 学生不能做到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探究实践,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将任务进行分配。 然后再进行交流学习, 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自己学到知识, 又可以在别人身上学到知识。 并且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 在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对于错误或者不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醒。 在这种课堂下, 能够保障每个学生都在思考、都在学习, 并且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四、注重实际运用

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服务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将课堂任务的设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有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 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好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品, 上课的时候就能进行更加直观的认识。 一方面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对这些立体图形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面对实物进行教学, 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用数学逻辑思维思考的意识。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逐渐地熟练掌握知识进而发展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水平的目的。

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感性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一个人在讲课, 为了保证课堂绝对安静, 杜绝各种讨论。 这不仅使得课堂气氛变得严肃起来, 而且让学生无法进行关于课堂内容的思考与讨论, 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也不愿意独立自主地思考。 然而在探索性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会自然提高。 在引导、鼓励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收获知识, 进而在较短时间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并且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在学习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 也会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等着教师对自己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制订学习计划。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学生有了问题, 在同学合作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会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

结语

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知识的促进者, 由课堂的规划者变成了课堂的指引者。 教师在学生眼中从严厉的不可接触的存在变成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朋友。 在探索性教学中, 师生关系得到了良性构建, 教师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变成了主动良性循环。在课堂中, 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空间, 自信心也得到了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双玲.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考试报, 2001.

数学的经济学特征及其作用探究 篇6

一、数学的本质和经济学特征

1. 数学的本质

数学本质上是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个层面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实际上, 人们在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之初, 就是通过对数的认识和思考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数学。早在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把数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概念, 认为“数是万物的原理”, 数学本质上不是为了应用, 而是为了认识世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也逐渐体会到, 客观世界本质上可以通过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认识, 于是, 近代数学大师笛卡尔得出了“数学是科学之母”的结论。

2. 数学是揭示经济客观规律的有效工具

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客观性, 主要通过与事物有关的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表现, 而数学又是用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专门工具, 因此, 数学无疑是揭示事物客观性的有效工具, 这就决定了现代经济学选择数学作为研究工具。数学是贯彻理性精神最彻底的科学, 当然也应该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的必然选择。

3. 数学是一种理论信念和方法论

数学的经济学特性还体现在其思想性上。数学作为一种理论信念、方法论和研究手段, 十分明显地体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中。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运行描述的基本理论, 对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学习和研究的角度看, 可以明显感觉到,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的特征之一表现在其数学性方面。在整个社会科学中, 经济学的理论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认为最接近自然科学的。按传统流行的科学观, 一门学科达到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运用数学方法。而在经济学中, 对于经济现象、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研究, 正需利用要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从而使它达到科学性。

二、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

1. 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科学观认为, 一门学科达到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运用数学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同时,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研究中存在许多变化的因素, 数学作为经济研究的基础工具,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利用数学语言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中的某些问题描述得非常清楚, 并且逻辑推理严密精确, 可以防止漏洞和错误, 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我们还可以推导新的结论, 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而在经济学中, 对于经济现象、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研究, 正需要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从而达到它的科学性。

2. 数学使经济学理论更为严谨推理

数学方法为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它的运用大大拓展和加深了经济学科, 使经济学的推理和分析过程更加严谨。数学推导具有数理逻辑性, 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 可以使经济学的推理和分析过程更加严谨。数学方法是使经济学向科学迈进的重要工具,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更为严谨, 条理更为清晰, 在经济学的理论更新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 数学提高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方法不仅能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方面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能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的质分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经济现象也不例外。运用数学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考察对象从量到质的转化, 从而加深对质的认识。数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经济理论的实用性, 以及经济政策的科学性。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更使得使经济学的结论具有明确性, 如只需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即能直观地表述出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三、科学地使用数学研究经济学

数学方法是使经济学向科学迈进的重要工具, 但经济学毕竟不是数学, 经济学是社会学科, 其研究需要掌握除数学以外的多方面的知识, 仅仅使用数学方法, 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取得进展。只有合理地运用数学方法, 科学地使数学与经济学融合, 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过分强调数学方法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作用、把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惟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滥用数学, 或者不赞成使用数学方法、或者很少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摘要:数学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使经济学的推理和分析过程更加严谨。合理地运用数学方法, 发挥数学的经济学作用, 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特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徐 尚:经济学怎样成了一门“数学科学”——经济思想史的一种简要考[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

[2]刘颖华: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7, (25)

[3]董玉龙 王宇红 韩振芳:试论数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7, (26)

[4]章 晓:浅析数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7, (32)

上一篇:输电线路保护技术下一篇:电厂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