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2024-07-13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共9篇)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1

为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军团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及排兵布阵提供参考, 以全部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 (100米、200米、400米、110米栏, 400米栏, 4×100米接力跑, 4×400米接力跑) 前三名成绩为研究对象, 运用“动态分析法”为主的研究方法, 对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发展趋势进行探究。这样,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及排兵布阵, 更好地提高成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速度类各项目的前3名成绩。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田径运动教程》《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学》教材3部;通过Internet在“中国知网”中查阅动态分析理论方面的期刊20篇;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官网查询与本研究相关的原始数据, 为撰写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 动态分析方法。运用动态分析法中的“环比”“定基比”指标, 对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速度类项目成绩的前3名进行统计及分析, 对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田径速度类项目成绩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3) 数理统计法。将数据录入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制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历届速度项目递进系数均值标准差表。递进系数, 能够反映出每届田径成绩变化的波动率。逐届递进系数的算式如下:D= (X-Y) /X×101, 其中D:递进系数, Y:本届成绩, X:上届成绩。

递进系数的平均值, 可以反映项目成绩的总体发展水平, 它的标准差是衡量该项目成绩发展稳定性的指标。因为田径比赛中径赛项目是用时间来评判运动成绩和名次的, 即所用时间越少, 表明运动成绩越好。因此, 径赛项目的递进系数, 平均值为负值说明本届成绩优于上届成绩。其绝对值越大, 发展状况就越好;其平均值为正值说明本届成绩劣于上届成绩, 绝对值越小, 表明发展状况越好。

从上面数据可见, 从历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速度类项目成绩的递进系数平均值看, 男子200m (0.29537) >100m (0.10474) >4×400米接力 (0.09997) >110米栏 (0.09612) >400m (0.08023) >4×100米接力 (0.05869) >400m栏 (-0.02422) , 揭示了200m成绩的总体发展状况优于其他速度类项目, 400m栏成绩发展最差;从递进系数的标准差而言, 110米栏成绩发展状况更稳定, 400m栏成绩发展稳定性最差。

(2) 成绩环比横向、纵向对比。环比是以本届成绩与上届成绩的比值计算的发展速度, 用来说明本届成绩已经发展到了上届成绩的百分数, 表明成绩逐届的发展程度。环比动态图则可以用来反映成绩的波动。因为速度类各项目自身规律不同, 所以, 我们可以分别作出速度类项目成绩的环比横向、纵向比较图。

环比值小于1, 表明本届相对于上届成绩增长;大于1, 则表明成绩下降。从“速度类项目前3名平均成绩环比横向动态图”可见 (图略) , 男子速度类项目中, 100m、200m成绩在第1-6届出现振幅上下波动较大态势, 第7-9、10-12届趋于平稳;400m、110m栏、400m栏成绩在第1-10届呈现振幅上下波动较大趋势, 而在第11-13届较稳定;4×100米接力在第6-8、9-12届稳定态势, 其他届振幅动荡较大;4×400米接力在第2-4、10-12届区于稳定趋势, 其他届振幅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 男子100米成绩总体波动振幅都较其他项目大。

为了针对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分析, 我们把速度类又具体分类, 形成“徒手快速类项目前3名平均成绩环比纵向动态图” (图略) 。从中可见, 100m项目环比有七届小于1, 200m有四届小于1, 400m有六届小于1。我们发现, 此三个项目整体增长速度100m>400m>200m, 这揭示了100m项目在当今短距离速度类项目发展得最好, 400m其次, 200m最差。

同理, 如图A所示, 男子110m栏、男子400m栏环比都有六届小于1, 得出此两个项目增长速度相当。但从图中可见男子110m栏六届小于1, 较400m栏波动振幅更大, 揭示男子110米栏的发展趋势更好, 竞争也更激烈。

历届男子4×100m接力都是田径世锦赛的重头戏, 尤其是牙买加, 美国第一、二军团激烈竞争较男子100m毫不逊色。如“快速接力类项目前三名平均成绩环比纵向动态图”所示 (图略) , 4×100m接力环比有9届小于1, 而4×400m接力只有五届小于1, 可见4×100m接力整体成绩较4×400m接力波动性大;从图中两项目波峰、波谷来看, 4×100m接力的上下震动更显著, 揭示了4×100m接力发展优于4×400m接力。

(3) 成绩定基比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定基比动态图, 可以了解成绩发展线路, 即在某届是上升, 还是下降。同理, 速度类各项目自身规律不同, 所以, 我们可以分别作出速度类项目成绩的定基比横向及纵向比较图。

定基比是将第1届作为基础值, 用其他各届除以第1届, 得出的就是各届的定基比。如果定基比小于1, 表明本届相对于第1届成绩增长;定基比大于1, 则表明本届成绩下降。如图“速度类项目前3名平均成绩定基比横向动态图”所示 (图略) , 男子100m、110m栏、400m栏、4×400m发展趋势接近, 在第9届成绩都有所下降, 4-8届成绩趋于平稳;男子200m在1-8届成绩下降, 而在9-12届成绩有所上升;男子4×100m接力成绩提升最为明显, 但发展趋势不平稳。第4-5届成绩迅速下降, 第6-7届稍有波动, 第6-12届又平缓回升;男子400m成绩总体发展平稳, 波动较小。

综上, 男子速度类项目中4×100m成绩发展优于其他项目。

为了便于相似项目的纵向分析, 我们分别制图B、C、D。由图B可知, 100m在第3-11届波动平稳, 但在第12届成绩有所下降;200m、400m成绩总体发展平稳, 波动较小。整体来看, 100m发展优于200m、400m。

图C可见, 男子110m栏、男子400m栏成绩定基比走势趋于相同, 在第1-4届下降, 第5-9届、11-13届有所上升。但具体来看, 男子110m栏的波动振幅整体大于男子400m栏, 表明男子110m栏成绩发展优于男子400m栏。

同理, 如图D所示, 男子4×100m接力、男子4×400m接力发展呈小幅波动状。男子4×100m接力第4—8届波动振幅较大, 其他届波动平稳;男子4×400m接力第2-4、6-8届波动较大, 但振幅上下波动不及男子4×100m接力。这揭示出男子4×100m接力成绩发展更好, 竞争也更激烈。

三、结论

(1) 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总体发展状况为200m>100m>4×400米接力>110米栏>400m>4×100米接力>400m栏。

(2) 从发展稳定性角度看, 男子110m栏、400m两个项目增长速度相当, 但110米栏成绩发展状况更稳定, 发展趋势更好, 400m栏成绩发展稳定性最差。男子4×100m接力发展优于4×400m接力。

(3) 成绩波动振幅男子100 m均较其他项目大。全部项目中4×100m成绩发展优于其他项目。三个平跑项目中, 100m发展优于200m、400m。110m栏成绩发展优于400m栏, 4×100m接力成绩发展更好, 竞争也更激烈。

摘要:为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军团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及排兵布阵提供参考, 以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前3名成绩为研究对象, 对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第1-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总体发展状况为200m>100m>4×400米接力>110米栏>400m>4×100米接力>400m栏;从发展稳定性角度看, 男子110m栏、400m两个项目增长速度相当, 但110米栏成绩发展状况更稳定, 发展趋势更好, 400m栏成绩发展稳定性最差。男子4×100m接力发展优于4×400m接力;成绩波动振幅男子100 m均较其他项目大。全部项目中, 4×100m成绩发展优于其他项目。三个平跑项目中, 100m发展优于200m、400m。110m栏成绩发展优于400m栏, 4×100m接力成绩发展更好, 竞争也更激烈。因此,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及排兵布阵, 更好地提高成绩。

关键词: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速度类项目,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赛庆彬.1987-1997年世界田径投掷项目运动成绩发展态势及其致因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1) .[2]曹莉.20世纪80与90年代世界田径运动竞技水平发展动态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10) .[3]李听.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跳跃项目成绩发展变化特征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4]陈波.1990-2001年世界及中国短跑成绩发展态势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1) .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2

曾经有一位作家说:如果我是外星人,我会选择足球来了解地球的人类。因为每一支球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缩影。所以,有人说:“世界杯提供了一个各种文化竞争的舞台, 是一个全球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舞台。”

令人疯狂的一个月,世界人民除了观赏到了那一场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之外,还能从这次世界杯了解到南非的文化、经济、社会习俗等等方面。所以,世界杯除了带给主办地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之外,还能起到宣传当地民风民俗的积极作用。我们广东省也即将举办亚运会这个亚洲的大型运动盛会,我们是否可以从南非世界杯汲取有益的经验?答案是肯定的。

一、“乌乌齐拉”与南非世界杯

有人说:“球迷是球队的灵魂。”我认为,其实球迷应该是足球文化的灵魂才对。因为,球迷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替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这些不同的加油方法往往标示着球迷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巴西球迷的加油方式会带有非常强烈的桑巴风情。这些各具特色的加油方式往往带给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也是世界人民了解该国文化的一座桥梁。

这次主办国,南非国家足球队战绩在最新的国际足联排行榜上座次并不靠前,甚至还排在中国队之后,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为足球而痴迷的国家。成群的孩子们在广场、空地追逐一个破旧的皮球而乐此不疲,南非人亲昵地称自己的国家队为“小男孩”,他们为拥有自己的特有足球文化而自豪,而南非世界杯就把他们这种自豪发酵到顶点。

说到南非球迷足球文化的特征,就不能不提到一种塑料喇叭,这种喇叭的中文名称翻译叫“乌乌齐拉”。它能发出骇人的低鸣,如果几万只同时吹起来,声浪翻天,所以有网友戏称它吹奏的时候是“发狂的象群在尖啸,铺天盖地的马蜂发起冲击”。有人对“乌乌齐拉”的来历做过考证,认为它是古时南非部落首领用羚羊角做成的号角,以召集村民前来议事,以及赶跑前来骚扰部落的狒狒等野兽。而“乌乌齐拉”这个词,在祖鲁语里本身就是“制造噪音”的意思。

可是,狒狒没有吓到,来观赛的球迷却崩溃了。因为除了当地人能适应这种巨大声响外,绝大多数到此观战的外国人都对此感到不适。想到世界杯这种“嗡嗡”声将贯穿将近一个月的比赛,人们纷纷投诉,希望国际足联能够禁止这种奇特的“乐器”。但是南非球迷坚决要继续使用“乌乌齐拉”:“我们这个国家过去有很多不幸,喇叭可以让我们忘记痛苦;喇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享受足球的快乐。所以,即使有许多球队抱怨噪音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但是南非当局和人民说这是南非足球文化的一个标志,他们说:“这是南非的文化的一部分,来宾们既然前来南非,应该接受南非的文化,也应该接受南非人民表达欢庆的方式。”最终,国际足联对塑料喇叭采取默认的态度。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凡是有看过南非世界杯的人,几乎都记住了这个“噪音制造者”——“乌乌齐拉”。若干年之后,有人谈起南非世界杯,可能不会记得夺冠的球队是哪队,但一定会记得“乌乌齐拉”的。“乌乌齐拉”在一届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中,用它独有的文化感染力,感染了所有观看世界杯比赛的人,令他们记住了“乌乌齐拉”,记住了南非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为了南非独有文化图腾。还有,我想世界杯,对于饱受失业、犯罪、不安、躁动之苦的南非人民来说,他们太需要这场世界杯了。他们真的很需要释放这种烦躁,释放内心的不安,凝聚向上的动力。

二、从南非世界杯到广州亚运会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文化大国,也成功举办过许多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例如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我们广东省的体育盛会——广州亚运会也将于年底召开。对于举办这种大型体育盛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特别如何弘扬岭南特色传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激烈的比赛中去。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首次开展赛龙舟这个岭南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赛龙舟在广东地区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体育竞技赛事,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代表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我们可以在比赛中加入岭南文化要素,例如对龙舟装饰可以尽可能的古色古香,还原它本来的面目;还可以在比赛之前,进行一场龙舟竞渡的表演赛;还能制作有关龙舟竞渡的历史、故事和规则的小册子,派发给购票进场的观众。还有,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岭南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那可以在颁奖时,醒狮就可以加入其中,那也给亚运会加入了又一样岭南文化要素,而且又喜庆。

其次,可以大量举办粤剧演出、岭南民族时装展、岭南文物展等各种具有岭南文化特色活动。例如,毗邻亚运会开闭幕式举办地——海沁沙的广州大剧院就是很好的媒介,我们可以在哪里举办许多的公益性粤剧演出活动以及其他具有岭南特色的剧目。而广东省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例如陈家祠,就可以举办岭南文物展或者其他岭南特色的展览。我们除可以印发大量的宣传资料,还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公共交通系统,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插播相关的简介,特别是经过该站的公交系统可以重点播报,这是具有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的做法。

最后,亚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上表演各种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节目。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中华文化的经典要素,如活字印刷术、《论语》等。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也有浓厚的非洲风情,所以,我们的亚运开幕式,一定不能缺少我们岭南文化的参与,而且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

三、结论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2.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3.“二战”后的日本农地改革(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这一热点问题极为关注。

(一)知识基础

中学生再次系统地学习日本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日本产品和日本文化机会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对日本的印象展开教学。

(二)心理特征

1.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历史有较高的兴趣。

2. 机械记忆的成分还较重,思维方式以感性认识为主。

3. 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本课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二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通过日本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选用典型的实例,了解他们在改革中是如何推动日本历史前进的。

根据本教材的课标要求、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能够对“二战”给日本造成的破坏,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及其原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日本成为经济强国,日本经济存在的问题等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从战后初期,美国占领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改革的成功和美国的扶植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迁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文资料,使学生感知大战对日本的破坏,认识日本挑起战争最终又受到战争的惩罚,从而意识到战争的危害性,树立维护和平的意识。

2. 通过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方法,阐述历史现象。组织学生解答本课的课中和课后思考题,促使学生掌握独立思考解答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 通过对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事力量膨胀,右翼势力抬头的介绍,提醒学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原因、表现和影响),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到扶植的转变分析(内因和外因)。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对这一政策转变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探究活动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及问题导学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情景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自制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利用网络,通过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质疑解惑等多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着眼于学生的感观学习和思维拓展,力求创设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和思维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节教研探究课,两校开展的说课评课活动,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堂研讨课,仿佛是经过一场新课程的洗礼。整个课堂,为师者只是一个穿针引线之人。引上了路,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让人意想不到,又言之有理。在解疑释惑环节,学生问道:“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是怎么回事?钓鱼岛中日争端问题;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怎样?”等。在课堂教学中为师者是引路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助,在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从学生给予的一个个惊喜中,完成了教师事业的升华。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4

4)

一、选择题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读:客观实在是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RrE42zgtnVb5E2RGbCAP 答案:D 2.(2018·苏州模拟>魔术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它是魔术表演者依据科学的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进行的种种奇幻莫测的表演。关于魔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rE42zgtnVp1EanqFDPw A.魔术表演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魔术制造的奇幻现象是不存在的 C.魔术表演的神奇来自对客观条件的利用 D.魔术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奇幻现象的来源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认识规律,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而不能改造规律,A错误。奇幻现象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积极能动的反映,B错误。奇幻现象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D错误。RrE42zgtnVDXDiTa9E3d 答案:C 3.(2018·扬州模拟>生物进化论指出,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高级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这说明(>RrE42zgtnVRTCrpUDGiT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③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RrE42zgtnV5PCzVD7HxA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并没有体现人类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的,故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A。RrE42zgtnVjLBHrnAILg 答案:A / 6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RrE42zgtnVxHAQX74J0X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解读:毛泽东的话强调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均片面。D项强调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RrE42zgtnVLDAYtRyKfE 答案:C 5.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指永恒不动

解读: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只有B说法正确,应选B。

答案:B 6.(2018·徐州模拟>2018年1月15日,本世纪首场日环食在天空中上演,这是近22年来首次在中国发生的日环食。日环食从中非西部开始,15点01分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16点55分左右,日环食在中国胶东半岛“带食日落”。根据天文学家的预测,下次出现更长时间的日环食,可能要等到2034年。日环食这一天象奇观说明(>RrE42zgtnVZzz6ZB2Ltk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地理环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RrE42zgtnVdvzfvkwMI1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统一的,②和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三: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7.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RrE42zgtnVrqyn14ZNXI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RrE42zgtnVEmxvxOtOco 2 / 6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读: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及特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①②③观点正确;④错误,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故选D项。RrE42zgtnVSixE2yXPq5 答案:D 8.(2018·苏州模拟>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RrE42zgtnV6ewMyirQFL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RrE42zgtnVkavU42VRUs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读: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正确理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背景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本题答案选A项。RrE42zgtnVy6v3ALoS89 答案:A 9.(2018·苏州模拟>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解读: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B项不合题意,A、C项说法欠合理。RrE42zgtnVM2ub6vSTnP 答案:D 10.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致认为: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说明(>RrE42zgtnV0YujCfmUCw A.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规律和周围环境的认识

B.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 6 C.人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在人类善待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友好地善待人类

解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与会代表们的共识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重要性,A正确。B没有辩证地看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待价值观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C错误,人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D与题目要求的“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不符。答案为A。RrE42zgtnVeUts8ZQVRd 答案:A 11.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穷。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制不生其间,则必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RrE42zgtnVsQsAEJkW5T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解读:材料主要说的是人的无限欲望与物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必须按“法制”即按规律办事,因此选A。B、D与材料不符。C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RrE42zgtnVGMsIasNXkA 答案:A 12.(2018·无锡模拟>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准确预报日、月食。这说明(>RrE42zgtnVTIrRGchYzg ①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读:对自然现象能正确预报,说明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选B。④与题意不符合。RrE42zgtnV7EqZcWLZNX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RrE42zgtnVlzq7IGf02E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热点问题,复习时要多留心,各种题型都要/ 6 训练。本题主要是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来考查的。RrE42zgtnVzvpgeqJ1hk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rE42zgtnVNrpoJac3v1 14.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RrE42zgtnV1nowfTG4KI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萨姆索岛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解读: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可以调动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联系的观点、价值观等知识来阐明。RrE42zgtnVfjnFLDa5Zo 答案:(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表明人类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萨姆索岛居民在生活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该地居民坚持了联系、发展的观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rE42zgtnVtfnNhnE6e5 5 / 6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申明:

“创意绳世界”环境创设探究 篇5

关键词:创意绳世界,环境创设,教学策略

民间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它焕发着智慧的光芒,是幼儿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我们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充分挖掘集趣味性、创造性、 自主性为一体的游戏内容“ 创意绳世界”为活动载体。 在“ 创意绳世界”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 绳”的秘密,体验了“ 绳”的乐趣,一起走进了我们的“ 绳”世界。

一、绳之细品——主题墙生成

幼儿们将收集的各种废旧绳子制作成标签,自主分类,以便活动时随时取放。 幼儿们在与绳子的亲密接触中,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小小的绳子引发了他们大大的思考,问题被一一展示在问题墙上。 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探寻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发现制作成亲子小报,绳子的起源、分类、用途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主题墙环境也逐步丰富,幼儿活动时的记录表、绘画、照片等被展示在了墙面上,教室里随处可见幼儿们的活动足迹。 亲子展示墙上,幼儿制作、亲子制作、集体合作的线绳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让人感受到小小绳子的无限魅力。 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对绳子的起源、种类、功能等有了深入的了解。 环境,为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索行为提供了支架。

二、绳之妙用——空间环境创设

为充分体现环境创设的主题性、互动性、合理性原则,我们在教室顶部悬挂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绳挂饰。 如教室前排, 绿色卡纸筒做成的绳帘以阶梯形式悬挂在两边,中间放置主题标志牌; 教室后排则用绿色镂空卡纸间隔挂上师生共同用报纸和麻绳制作的绳球,以高高低低低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室两边则悬挂了白色绳帘和麻绳呼啦圈区域标志牌。 这些不同形式的绳挂饰不但体现了绳的艺术美, 也起到了区域隔断的效果, 给人清新、明快、愉悦之感。

三、绳之趣玩——游戏区域及环境

(1)智慧科探坊。一棵富有童趣的苹果树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通往“ 智慧科探坊”游戏的大门。 在这里,幼儿们认真专注地探索小灯泡亮起来的奥秘;尝试用绳子做测量工具,记录各种物品的长短、粗细、距离;细细的绳子在幼儿们的手中一会变成降落伞,一会变成鱼网,一会变成五角星……而拉线玩具飞速旋转的哨声更是让幼儿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丰富的游戏材料、清晰的游戏步奏图,让幼儿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探索科学的奥秘,学会与同伴合作交往,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阳光悦读坊。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为幼儿们创设了自由、宽松、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 舒适的小沙发、柔软的靠垫、平铺的坐垫让氛围轻松、惬意,书架上摆放的有关绳子的书籍吸引着幼儿们的目光。 在这里幼儿们可以以任何一种喜爱的姿态去阅读、交流。 绘本《 爸爸妈妈哥哥和我》 形象地将绳子表现出一家人的有趣关系。 幼儿们还充分发挥想象, 以绘画的方式续编了各种有趣的情境,并以自制图书的形式展现出来。 幼儿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续编的故事。 在这些有趣的书页里, 你可以看到每个幼儿对绘本的不同理解及表达方式。

(3)创意手工坊。创意手工坊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感受美、表现美的空间。 在这里幼儿们丰富了自身的审美经验,体验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废旧的防滑垫变成了“ 穿线毯”, 编织墙上穿小的旧毛衣经过幼儿的拆绕, 又变成了可以循环使用的毛线团,真是一举两得。 包装绳被编成了美丽的具有热带风情的“ 草裙”,可爱的长发小女孩有了漂亮的小辫子,垫子上两个小伙伴正在忙活着编地毯。 随意黏贴的橡皮条让幼儿们尽情发挥想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这里,幼儿体验了传统的拆、编、绕、穿等不同编织方法,尝试了剪、贴、粘等多种手工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坚持和专注想象与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

(4)绳艺展示坊。在绳艺展示坊内展示着各种精美的线绳制品,其中有幼儿作品、亲子作品,也有大家一起收集来的精美线绳工艺品。 展示坊内的墙面、桌面、窗户都被有效合理地利用起来, 线绳制品被分类展示在其中。 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有趣的镂空纸箱。 这些纸箱都是可活动的,幼儿可利用已有的建构经验自由摆放、垒高、组合,变化出的不同造型。 这些活动的纸箱中被幼儿放置了各种作品,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展示柜,也成为了班级环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5)民间游戏坊。在这里,幼儿们可以任意挑选绳子,自由组合、摆放,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游戏情境,跳皮筋、踩小蛇 、跳格子……幼儿们欢呼着、跳跃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愉快而有趣的民间游戏,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发展了各种动 作技能 , 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始终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材料收集到作品展示。 同时, 我们要始终和幼儿们在一起“, 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 让环境成为课程搭建平台”,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给予他们自主表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创意绳世界(大班)[J].幼儿教育,2009(13).

世界英语的中国化探究 篇6

关键词:中国英语,成因,特征,英语教学启示

1. 引言

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英语的强烈冲击,英语正在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要大。”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国式英语贡献了5%到20%的外来语词汇,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本是英国人的本族语言,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世界化。随之,其本土化也迅猛发展,各种变体层出不穷。世界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则不可避免地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正如Kachru (1985)[1]提出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他把全世界的英语变体以同心圈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内圈(inner circle)是英、美等传统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指印度、新加坡等英语为官方或强势语言的国家;发展圈(expanding circle)则是中国、日本等英语作为外语在学习使用的国家。他认为,发展圈的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变体。

2. 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及界定

至今学术界并未给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一个完整而公认的定义。中国英语于1980年首次出现在葛传椝的文章中[2],但在其后近十年里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英语界的注意,直至1989年孙骊的《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3]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中国英语的关注和研究。汪榕培(1991)[4]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5]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5)[6]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7]进一步指出它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金惠康(2003)[8]更进一步认为:“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世界,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不难看出,要给中国英语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存在一定难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以规范或标准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本土化的表现。当然,它有别于“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它是一种洋泾浜语言,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英语母语者接受。

例:My stomach is hungry.我的肚子饿了。

My age is very young.我的年龄很轻。

而你是否也见过这样的搞笑方式呢?

How are you?怎么是你?(本意:你怎么样?)

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本意:你多大了?)

3. 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

3.1 受汉语及中国人自身生理条件、说话者所操的方言的影响,中国英语带有独特的“中国味”。汉语是声调语言,即汉语通过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分意义,英语则是由语调和重音来区别,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常有所不同。但对中国学习者来说,要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把握语调有一定难度。至于南腔北调的方言的影响也是多见,如,部分省市在汉语中将nǎli(哪里)读作lǎli,自然英语中也没能区分night和light而统一读作[lait]。

3.2 中国英语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而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这些事物在标准英语中尚未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述形式,如:“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等。

3.3 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种学习必然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国英语则是英语学习者的最高表现。汉语的干扰可以在以下经典的中式英语表达中得到体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s people seas.(人山人海)”,“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毫无疑问,这些表达都不合乎英语语法。

而部分中式英语,由于国人长期广泛地使用,已被英美人士所认同。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从语法上讲,更准确的表达是“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4. 中国英语的主要表现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然而,英语在跟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漫长接触中,不断扩散与发展,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异分化。

4.1 语音。

(1)汉语里没有把舌头伸出牙齿摩擦后发出的清辅音[θ]及浊辅音[e],因此中国人易将它们发作[s]和[z];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地方[r]、[n]、[l]均发[l],如now错发作[lau],risk发作[lisk]。

(2)中国人说英语时倾向于突出功能词,缺少口语中的同化、省读、连读。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英语节目为例,他们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这些大家公认的英语水平很高的人士也是经常重读冠词、介词、连词,缺少同化和连读等。如英语母语者听到中国英语中的to时以为是two或too,原因是中国人没有弱读to。

(3)中国原则是采用英国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进行教学,但近年来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美式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及英语爱好者的追捧,结果是,多数人所学到的英语发音是英式与美式的混杂体甚至“四不像”。尽管大家都追求地道纯正的英式或美式发音,但中国英语发音方面的“中国特色”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杜瑞清,2001)[9]。

4.2 词汇。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具体表现是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的例子。

(1)文化词汇

“阴阳理论”(Yin-Yang),“功夫”(gongfu),“濡学”(Confucianism),“普通话”(putonghua),“二胡”(erhu),“饺子”(jiaozi),“福娃”(fuwa)。

(2)经济词汇

“铁饭碗”(iron rice bowl),“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小康水平”(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火炬计划”(torch program)。

(3)政治词汇

“三好学生”(three good student),“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毛泽东思想”(Maoism),“两会”(Liang hui)。

(4)度量单位

“元”(yuan),“角”(jiao),“分”(fen),“亩”(mu),“里”(li),“两”(liang),“斤”(jin)。

4.3 句式篇章。

Bolinger (1993)[10]认为:语法是语言组成部分中最保守的一部分,其随时空的变化是极不明显的。但句式语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它是这种思维模式与语言形式结合的产物。尽管语篇层面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面,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诸如China Daily, CCTV International及国内外一流翻译家的译作中总结一些特点及规律。汉语表达含蓄委婉,英语则直观明快;汉语中多主动句,英语则多被动句。中国英语还倾向于将修饰成分前置,这促成了中国英语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的现象。“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就是其中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英语的表达形式。

5. 给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英语的成因、特点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得到一些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让师生及英语爱好者少走一些弯路。

5.1 主动说中国英语,语音上不苛求。

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一种变体。既然是变体,它在运用中所产生的变异亦在情理中,就无对错或优劣之分。汪榕培(2003)[11]就说过,在中国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他鼓励大家大胆地说英语,认为“主动地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并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教一些“中国英语”,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会有帮助。因而我们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能说出伦敦腔或纽约腔,能到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

5.2 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引入语言学习。

中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利用外语弘扬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人民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学习一门语言时,不能只注重其语音、词汇等层面,更要深入到目标语的历史文化诸领域,真正从技能学习发展到内容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到语言的真谛。

5.3 加快对中国英语的研究进程。

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有30年历史,早年只有零星作品见世,近年来开始步入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且进展较缓慢。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许多大学生或许听说过中式英语,但基本对中国英语无所了解,何谈两者的区别。因此,对英语学者和教师们来说,及早确认中国英语的定位以及对其特征、应用等领域作更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论尤其是实证性研究,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语

中国英语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读懂中华文明,因而它的存在有很大意义。目前中国英语正作为一种使用人数最多的使用型国别变体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笔者期望以上的分析和总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英语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行列。

参考文献

[1]Kachru, B.B.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In R.Quirk&H.G.Widdowson (Eds.) , English in 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

[3]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 1989, (2) .

[4]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J].现代外语, 1995, (4) .

[7]贾冠杰, 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

[8]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J].广东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 (5) .

[9]杜瑞清, 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1) .

[10]Bolinger, D著.方立等译.语言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7

一、传承于周礼文化的两种伦理精神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律, 律和声”, 这里说的“志”, 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诗歌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方法。《诗经》国风中的诗, 正是上古十五国人民道德行为思想准则的记录。深深地反映出上古民众对于周礼文化的传承, 并深深渗透到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

(一) 、“报本反始”的孝悌之情

众所周知, 周礼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周礼精神。而在周礼精神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孝”。其中, 《邶·凯风》最为典型:

“凯风自南, 吹彼棘心。凯风自南, 吹彼棘薪。母氏甚善, 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 母氏劳苦。睍睆黄鸟, 载好其音。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这首诗篇呈现了“儿多母苦”的画面, 让人深感此母的辛劳。诗篇虽未明确刻画子是如何尽孝的, 但却写出了他感念母恩报答不尽, 惭愧不能“慰母心”, 以此诗来深深自责的心情。而正是这种“报本反始”的情感, 才真正传承了周文化孝道的精髓。这也是普遍上古民众对于“孝”这种伦理德行为, 发自内心真挚的情感表达。

“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父曰:磋!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母曰:磋!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 瞻望兄兮。兄曰:嗟!子弟行役,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此诗篇出自《魏·彼岵》。作为普通征人的思家之作, 主人公以想象父母兄弟对自己的叮嘱, 来照应自己内心对他们的感念思恋之情, 从而构建了一个温情的精神家园。钱钟书的《管锥篇》称这种表现手法是“分身以自省, 推己以忖他, 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2可见, 上古民众的“孝悌”之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 无论身处何处, 都能感同身受, 因为血脉之亲一直是他们精神世界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 、“夫和妇随”的夫妇之情

周文化的温柔敦厚, 反映在夫妻之间, 首先就表现出一种“勤生乐善”的生活场景。正如谢无量先生在《诗经》研究中所说“贤妇能小心警励其夫, 不致专贪娱乐误了事业”, 3这样就构建了上古民众在小家生活中“知礼仪, 勤生业”的精神世界。这种“勤生乐善”的夫妇之情集中体现在《郑风·女曰鸡鸣》中。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子兴视夜, 明星有烂。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 杂佩以之。”

男女主人公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一天的生活安排, 他们虽然身为“在下之人”, 却知足常乐, 毫无功名利禄之心, 完全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知命乐天、, 和谐美满的夫妻生活。这种美好的家庭生活, 源自于周文化中敦厚善良的伦理精神。

除了“勤生乐善”的家庭生活, 《国风》中的一些表现贤妻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比如《邶风·雄雉》;或是征战在外的丈夫对家中妻子的挂念之情, 例如《邶风·击鼓》。这些都是上古民众“夫和妇随”精神世界中深情的表达。

二、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三种乡土情怀

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 以土地为生存的先民, 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 给上古民众的精神世界打上深深的乡土烙印。其中《国风》大部分文章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里面淳朴的民风跃然纸上。有乡村田野的农耕诗歌, 有不满统治者负重徭役的批判诗作, 有远征他地、怀恋乡土的思念之作。

(一) 、“以苦为乐”的农耕精神

《诗经》中大量的农事诗, 最直接表达出农业民族的乡土情蕴, 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生活、生产状况。这是因为此时, 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并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如《七月》。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十二个月中的物候和农活, 人们一年四季劳作的情况, 还可以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辛劳,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为公子裳”和“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由于战乱和天灾, 农民生活无法自给, 但是君王还进行搜刮民导致生活穷困。尽管在这种环境下, 农民由于热爱自给土地, 并不愿意进行叛离。姚际恒说《七月》:“尊君、亲上、口角津津然, 使人如见豳民忠厚之意”, 这种“周道尊尊”的古朴民风, 4正是上古民众对其乡土深深依恋的必然结果, 以至于他们即使有抱怨, 有不满, 仍然勤勤肯肯地劳作, 这就向后人呈现了一种“以苦为乐”的农耕精神。

(二) 、“适彼乐土”的反抗精神

尽管古代民众深恋乡土, 但对于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渴望重新寻找乐土, 对那种安静、祥和的土地家园的向往正是一种去不掉拿不走的乡土情结。如《魏·硕鼠》: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逝将去女, 适彼乐郊。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

本诗共三章, 每章八句。诗人在每章开头都怒斥“硕鼠硕鼠, 无食无黍。”接下来又控诉“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即使劳动者辛勤劳作, 也得不到统治者的体谅和关心。5到最后忍无可忍之时, 竟产生了逃跑的念头:“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其实这种出于对没有压迫理想世界的向往,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反抗。但是因为上古民众身在其中, 眷恋乡土, 并未揭竿而起, 只是在这种怨而未怒中, 自己去寻求新的乐土。在这里我们看到, 无论是在这片土地上, 还是去寻找乐土, 都是与土地分不开的。他们都是在找寻一种土地的家园, 可以安静的生活, 耕作;可以儿女绕膝, 整个家族居住在一起, 形成一种安全、安定的生活。这里就是一种乡土情结下的反抗精神。

(三) 、“慆慆不归”的思乡情怀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烝在桑野。蜎蜎者蠋;敦彼独宿, 亦在车下。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果臝之实, 亦施于宇;伊威在室, 蠨蛸在户;町疃鹿场, 熠燿宵行。不可畏也, 伊可怀也。

《东山》描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家途中的思乡之作。全诗共四章, 在此选取了前两章。第一章四句重叠咏唱,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表现出战士久未归乡的一种焦虑之态, “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又以战士着装的改变, 反映了战士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第二章写东征后, 战争给家乡家园带来的灾难是:山野凋零, 杂草丛生, 野兽昆虫出入, 磷火闪烁的荒芜凄凉景象, 以此表达出了一种对乡土遭受如此祸乱的悲伤之情。这首诗作深情地放映了一个征人感人肺腑的思乡之情, 他的这种感情折射出上古民众在长期战争中近乎妻离子散的不幸状况, 因此从内心深处更加生发出对于乡土的依恋, 对于亲人的不舍。

三、区别于性格差异的两种爱情表达

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歌咏, 各言其情者也。”6此段话说明《国风》诗歌多采自民间爱情, 反映人性本质, 是上古民众精神世界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国风》中的主人公, 尤其是女性, 她们个个儿都向往真爱, 纯洁美好。但是由于她们自身性格的差异, 所以对于爱情的言行举止也就有所区别。

(一) 、“发乎情, 止乎礼”的含蓄表达

在上古的农耕社会中, 讲究“规矩”礼法、追求稳定和谐, 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礼数秩序的环境下, 造就了一批性格温婉、含蓄的女子。例如《将仲子》: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是深情的呼告, “无逾我墙, 无折我柳”, 是要求, 对此, 男子有些糊涂, 也会以为是女子拒绝他的爱情。故诗中又加以申述, 表达出女子的真实感受:不是不是不重视你, 只是要考虑到父母、诸兄还有“人之多言”等众因素, 所以只能这样处理与男主人公的爱情。于是, 这样一个“发乎情, 止乎礼”的女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也许后人会同情于她那种被当时环境束缚的压抑心情, 但从诗篇中女子的言谈举止,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自身固有的那种矜持含蓄的性格, 使得她这么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从另一方面看, 这也是一个纯洁自爱的女子, 对于真爱的追求。

(二) 、“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的大胆表达

大车槛槛, 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 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榖则异室, 死则同穴。谓予不信, 有如皦日。

此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痴情、大胆, 又不失矜持的女子形象。“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字不奔。”都鲜明地表达出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但因为不确定他是否有和自己一样的决心, 所以在大胆背后又有所矜持;第三章中, 女子剖白内心, 指日为誓, 是为了鼓励男子也坚定起来。全诗由矜持到热烈, 正表现出抒情主人公不拘一格的奔放性格, 为真爱不顾一切的形象。

对于此诗的品评, 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它是“淫奔者相命之辞”, 7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感情的炽热, 意志的坚决, 使人不禁联想到后世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8不管何解, 我们不应否定的就是诗篇中女子“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的执着追求。

以上以两首诗为例子, 看到两位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两种不同表达, 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表达源于她们性格的差异。但是, 无论是含蓄自持还是大胆奔放, 在她们对于真爱的追寻中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因此, 她们也代表了上古民众对于爱情这块精神领域中的坚定与执着

综上所述, 《诗经·国风》中表现出上古民众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充斥着他们对于文化的遵从, 对于乡土的思恋, 以及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 无不感人肺腑, 无不至情至性。

摘要:《诗经》主要收录的是从西周建国到春秋初叶约400余年的上古时代村社农民讽咏的歌诗。这些诗篇的产生, 既受着周礼文化的制约, 又率性的“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因此整个作品所呈现的上古民众的精神世界辽阔而多彩。本文就从伦理精神、乡土情韵、情感追求三个方面来探究上古民众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经,国风,民众,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2、7、8、赵逵夫.诗经注评[M].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1.

[3]、4、赵雨.上古歌诗的文化视野[M].吉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朱熹.诗集传序[M].安徽:黄山书社, 2012.

基于微世界的生物科学探究例析 篇8

一、传统生物教学与微世界生物教学之比较

1.微世界的定义 (Microworld)

微世界 (Microworld) 是一种网络虚拟实验室, 是利用计算机构造的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提供了对真实世界中某些现象的模拟, 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探索以及试验 (Papert , 1980) 。微世界为真实情景和传统课室教学情景 (脱离真实情境的环境) 提供了技术支架, 为真实情境与传统课堂教学情境搭建了桥梁, 为教授一些复杂概念和现象提供支架, 通过微世界可以开展有趣的探索活动活动来帮助学生发展探究能力及建构复杂概念。

2.传统生物教学与微世界生物教学之比较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 有时候采用常规的接受式教学手段, 无法让学生对某些概念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微世界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有些内容适合运用微世界开展探究, 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和理解概念。微世界提供了能够快速模拟长周期的事件场景变化, 压缩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模拟代替了一些复杂的实验和危险的探究活动 , 如建构光合作用、自然选择、生态平衡等生物的重要概念的探究活动。比较微世界教学与传统生物教学的特点, 如图1所示。

微世界能够提供情境化、直观化、可视化的学习环境, 在“做”中学, 通过有趣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引导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促进复杂问题解决策略、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行为参与——利用微世促进学生探究技能发展

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环境, 学生可操纵模拟环境中的对象, 构建自己的实验体验, 参与测试实验系统的行为。微世界一般的活动结构包括了创设有趣的情境、探究、解释、应用、评价等内容, 最主要的活动部分是通过操作进行互动探究的活动。互动性是微世界的特点之一, 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让孩子掌握观察、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等探究技能。以“光合作用”概念为例, 由于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 是一个微观、复杂的过程, 肉眼很难观察到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因此可以用光合作用的微世界进行教学, 整个教学流程及学生学习行为参与过程 (如图2所示) 。

光合作用微世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利用传感器进行光合作用的模拟实验, 建构关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概念, 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对照实验设计与实施的探究技能。光合作用微世界的活动内容结构如下表1所示。

又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开发的交 互仿真虚 拟实验微 世界 (http://phet.colorado.edu/zh_TW/) , 网站里很多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领域的微世界资源。其设计理念是通过互动探究的实验, 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技能并深刻理解概念或现象。例如支撑自然选择的概念认知, 微世界创设了一个草原情境, 通过一些按钮操作能够选择和控制草原上的动物、植物的种类、环境类型以及兔子的性状等, 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图表看到动植物数量的变化, 从而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再如生态平衡的微世界, 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探究活动, 控制草原上动植物的数量, 发现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多次尝试设置不同生物数量的活动中建立起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数量关系, 从而理解保持动植物数量一定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如图3) 。

总而言之, 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做”中学, 掌握解决问题的探究技能,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三、思维参与——利用微世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 高阶思维是在目标分类学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如分析、评价、创造属于较高水平层次的能力。根据斯滕伯格的思维理论, 思维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使用性思维。微世界的探索活动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 如作出假设、推理结论、分析数据、生成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思维能力, 因此微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光合作用微世界的思维参与过程如下 (如图4) :

1.促进学生探究推理能力的发展

运用适当的技术可以来支持学生学习, 微世界提供的活动, 凸显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微世界提供的探究环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帮助学生将思维集中关注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脱离低层次的计算, 可以帮助学生建模并可视化思维过程。微世界的实验操作是理想化的, 减少了很多的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干扰, 让学生的思考更加集中和深入。同时实验的操作过程可以重复和再现, 学生在有层次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的数据和图表中、评价中运用推理能力帮助建构概念。例如在微世界中的反馈和评估项目, 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从这些练习中可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如下面的题目 (如图4) , 学生在探究光合作用后, 让学生分析哪种情况下水草的寿命最长。

该题, 需要学生运用推理分析能力及光合作用的概念解决问题。答案是D的水草, 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在叶绿素下进行, 然后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在A、B项中缺乏光照, C缺乏二氧化碳。通过整个微世界的各个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

2.促进学生分析科学数据能力的发展

微世界的实验数据常以图表的形式出现, 图表能够直观展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发生的相应变化的情况。通过识别图表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实验中收集资料, 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实验后需要对这资料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说明, 在微世界中, 会通过各种数据表整理数据, 用图表来解释事物整体格局、发展趋势并通过证据建构和解释概念。例如在生态平衡的微世界里, 通过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的图表, 让学生分析一段时间内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及要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 (如表2、图6) 。还通过数据可以让学生对未来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进行推测 (如表2的数据) , 可以看出狼灭绝了, 兔子数量增加, 草不断减少;进而理解如果持续下去那么草会被兔子吃完, 而兔子因缺乏食物而无法繁衍下去, 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图表还是培养学生预测、假设等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分析对象的发展趋势并作出预测。从图表中观察到植物、兔子、狼在这30.8年间的数量变化, 可以帮助学生推测分析时间与动植物数量变化的趋势, 根据动植物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 预测这个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持久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

四、情感参与——利用微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情境兴趣和探究欲望, 微世界会设计成游戏的模式, 并在设计学习任务上体现多样性、新奇性、活泼性和挑战性。学生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一个挑战, 掌握一个技能、创造一个作品, 就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平衡的微世界, 其任务的设计是有挑战性的, 即让学生设置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 看能否使生物能够保持平衡更加长久 (如图7) 。在界面中有评价如“游戏结束, 你的分数是34分……, 你能做什么去消除这种不稳定呢”这些有挑战性的任务都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又如在探究人的膳食平衡概念时, 有一个饮食与运动的微世界 (如图8) , 设计了人的肥胖程度与食物、运动关系的有趣任务。如果你挑选的食物含卡路里过高, 而且运动量过少, 就会很快肥胖起来 (如图8左边的人形象发生变化) , 直观有趣地展现饮食平衡与适量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会让学生对膳食平衡、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喜欢开展各项生物探究活动时, 他们将对生物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形成对生物学的高度热情, 或为将来会成为生物方面的专家、一生从事生物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 微世界能够有效促进科学探究, 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为建构复杂 (或抽象) 概念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架。在利用微世界的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在数据分析能力、探究推理能力方面,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探究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基于网络的微世界, 可以重复学习和使用,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进行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的人机交互学习、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微世界, 在进行教学时要恰当运用好微世界, 则需教师课前要做好研究, 了解微世界的教学活动的结构, 自己动手操作微世界, 了解它的主要目的、功能、操作的关键以及在课堂中恰当选择时机去应用。当然, 微世界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 是技术在教学中的一种应用, 是帮助建构复杂 (或抽象) 概念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教学中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 只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微世界只是为教师的生物教学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 只有运用恰当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R.基思.索耶主编, 徐晓东等译,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美]戴维.乔纳森等著, 任友群等译, 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

[3]胡小勇, 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世界经济发展探究 篇9

我任教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均衡, 但根据开学初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语文, 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在语文学习上也就很不主动。针对这种状况, 我时时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 大胆质疑, 积极探究, 提高语文能力, 初见成效。

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国宝———大熊猫》一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出手抄报并交流展示, 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 同学们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说起来头头是道。这时, 我班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道:“老师, 书上说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貘, 黑白斑, 性柔顺, 喜食竹。’这就是说貘就是大熊猫, 可我查了词典, 词典解释为:貘, 哺乳动物, 尾短, 鼻子能自由伸缩, 皮厚毛少, ……产于热带地区。从解释中对貘的鼻子、皮毛、产地的说明, 我觉得貘不是大熊猫,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在页下注及文本本身并没有说明清楚, 我与其他老师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这位同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文本的可疑之处, 大胆质疑。我首先表扬了他的怀疑精神, 同时, 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好的探究学习的机会, 对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已临近下课, 作为老师, 我不想主观臆断猜测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布置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搜集资料, 作为当天的语文作业, 第二天上课交流探索解决。学生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 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1教师的探究过程

我首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则资料:《什么是貘?———就是这种东西!》。这则资料图文并茂, 图中的貘好象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怪物:似象而略短的鼻子;似猪的嘴脸;似牛的蹄子;前半身全黑, 后半身全白, 脚又是黑的。只是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此所谓“貘”决非大熊猫。却很符合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附文曰:“中国古文中的貘是产自古代西域崇山荒岭中的怪兽, 此兽能够嚼食五金, 视刀枪弓矢为无物, 且天生一身绒毛, 可以抵挡任何兵刃伤害。”那么它是现代动物还是古代动物甚至是传说中的动物?课文难道真的错了吗?带着疑问, 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 心里终于有了底。

2学生的探究过程

次日, 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我并不急于展示我搜集的资料, 也不想把我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我想让同学们一起体会一下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这节探究课:“学则须疑, 疑则须究!貘与大熊猫究竟有何渊源呢?请大家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一起来分析探究。”搜集了资料的同学已跃跃欲试, 我让学生们分组交流资料, 并讨论研究。话音刚落, 有的小组已激烈地争论起来, 有的小组则在认真浏览资料。15分钟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表研究结果, 其他人补充。

生一:我组认为貘根本不是大熊猫。我组搜集的每份资料都显示这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大家请看图片。 (展示图片, 其他组有人表示赞同)

生二:我组也认为貘不是大熊猫。但他们也有相似之处:身体都有黑有白;都吃竹子。所以人们才把它们混淆在一起, 我们还推测它们是亲戚。

(同学们都笑了, 并说“有可能”)

生三:貘在我国古代记载中是一种嚼食铁铜等金属, 刀枪不入的动物, 我们认为现代不存在这样的动物, 可能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师:那么是否可以认定书上说貘是大熊猫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四:我组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我国古代确有貘这种动物。女皇武则天一次就送了十张貘皮给日本天皇。证明我国古代是有貘这种动物的, 只不过人们把它神化了。

生五:现代的貘有马来貘、非洲貘和美洲貘, 马来貘是马来西亚的国宝, 我国香江公园的马来貘就是马来西亚政府赠送的。另外有资料显示我国境内发现巨貘化石, 巨貘生活在200万年以前, 和大熊猫生活在同一时代, 一万年前绝迹。可见我国远古时代曾有过貘, 不过有文字以来才5000年, 貘早就灭绝了。

师:那么唐朝以及我国古代对貘的记载究竟是马来貘还是大熊猫呢?

生六:我们认为我国古代所记载的貘可能是指大熊猫, 而现代的貘指的是另外一种动物。

师:大胆的假设是探究的重要步骤, 还需小心求证。有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个你们的假设? (学生议论纷纷)

生七:我们组搜集到一份《古代熊猫名考》, 资料显示大熊猫在古代不但被称为“貘”, 还有许多称呼, 如庄子称它为文罴, 陆玑称它为白豹等。

师: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史籍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 名称不断演变, 直到近代才正式定名“大熊猫”。那么大熊猫和貘到底有何渊源呢?

生: (七嘴八舌) :我国古代称大熊猫为“貘”, 现代的“貘”是另一种哺乳动物的名称。

教师总结:此貘非彼貘, 这个问题在大家的探究下水落石出, 大家要做到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 搜集资料, 随时筛选, 多方求证, 防止浅尝辄止, 得出错误的结论。

教学效果自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究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老师只是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收获与反思: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探究学习的情境,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非常方便, 但不能浅尝辄止, 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探究学习中, 老师的指导仍然很重要, 语文教师自己也要搜集资料, 做到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这次探究中的教材并无错误, 但教材解决得比较模糊, 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不是不可更移的权威的化身, 学习并怀疑, 怀疑则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深化教材、完善教材、丰富教材, 提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郭进喜.浅谈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 (教研版) .

[5]吴蝶霜.感悟新教材活用新教材[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0) .

上一篇:国民素质的结构下一篇:学校安全检查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