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趋势

2024-05-21

世界经济新趋势(共12篇)

世界经济新趋势 篇1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城镇家庭拥有高学历、家庭规模小、压力大以及高收入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将推动低线城市增长潜力。据析,中国城镇化率预计到2020年将从现在的55%提升的60%。“届时,将有超过8亿的城镇人口。至2022年,有75%的城镇家庭将成为中产阶级。这意味着随着他们变成城镇居民有了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机会,这些人变成了新的消费主力军。”

可自由支配的个人开支的持续增长也使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朝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变。例如出境旅游方面,2014年相比2012年消费者在旅行方面的花费有个很大的提升,达到1.07亿成为世界之最!新型城镇化更会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催生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需求的提高。

中国消费的五大趋势

消费者正在向高端化与细分化发展是当今中国消费发展的几大趋势之一。消费者开始逐步追求高品质、安全以及可靠的产品,而价格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已经不再成为左右其选择的因素之一,45%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购买奢侈品因为其更可靠的质量和品质。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重视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感,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自我认同和个性变得格外的重要。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产品细分正在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正在飞速发展,并驱动消费。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相比2014年,中国2015年电子商务的销售额拥有了23%的增长。在低线城市,消费者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了其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

线上产品的销售正被炒得火热,但如何将线上和线下结合仍是吸引消费者消费的关键。数据显示,有71%的消费者使用过O2O的服务,其中的97%愿意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再次使用或尝试更多的服务。如何发挥线上线下的整合优势寻求更多的机遇是当前许多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移动互联在中国正在飞速的发展,移动设备也正在成为许多低头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有83.4%的消费者通过移动端进行上网,该比例已经超过了通过PC段上网的人数。不仅如此,2018年将有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将从现在5.2亿增长到7亿。移动互联的发展也使得使用手机购物的消费者比例大幅增长,达48%,远远超过了美国(33%)。

移动互联的发展不仅对线上购买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寻求建议和交流的社交途径。根据尼尔森的研究发现,朋友的推荐是影响消费者线上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这些朋友的建议通常来自于例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

电商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仍在许多情况下会选择线下的购物。调查显示,有34%的消费者仍希望在购买之前能看到或试用产品,并有61%的消费者认为前往线下渠道购物是一种与众不同并值得享受的体验经历。所以如何增加消费者线下购物的频率并增加消费者线下购物的花费和边际利润才是关键。

当前诸多线下零售商所做的,则是满足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需求以及拓展生鲜产品的品类。2015年便利店因其便利的特点,销售额增长达到9%,超过了全年线下零售销售额的平均涨幅(3%)。

在生鲜产品方面,线下零售商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大卖场,生鲜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7%,该比例在电商只有3%。不难发现,相比之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线下零售商购买生鲜产品。

目前,数字广告前所未有得为企业提供了吸引并联结消费者的方式,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在拉近与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达到了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更高投资回报率的目的,触达更多的目标客户。当下,中国的数字广告投资总额已达传统电视广告投资额的87%,超过了美国以及其他国家。

但对于品牌营销人员和广告代理商们来说,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线上活动所触达的真正受众,从而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受益。数字广告市场中缺少一个真正客观公正,精准的行业标准。尼尔森携手腾讯在中国正式推出的数字广告收视率作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独立的监测标准,将势必为正在制定并优化数字营销活动及其触达效果的市场营销人员注入更强信心。

世界经济新趋势 篇2

一是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正在孕育新的突破。

二是计算机技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构成了以无线保真技术为基础的无线联网。它可以通过便携式电脑或其他运算器件随时随地高速联网而无需电缆,从而使个人拥有网络通信能力。

二、生物技术是否正在酝酿新的主导产业?

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基因谷物、大豆、杂交水稻等抗逆、抗病高产作物以及转基因动物等不断培育成功,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革命。在医药生物技术方面,基因克隆、细胞克隆、个体水平克隆等无性繁殖技术发展迅速;基于器官修复和移植的干细胞克隆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为人类实现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物芯片方面,DNA芯片成为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疾病的检测准确度和效率,为更快地发现一些疑难疾病带来希望。被称为“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结构图绘制计划已经完成。没有人怀疑,在各国大量投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之后,在生命科学中的疑惑被一个个破译和解答之后,将会形成一个巨大而充满活力的生物产业,并对环境、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三、能源技术为什么重新升温?

进入新世纪,能源问题研究又在全球范围升温。有学者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科学问题大多与能源有关。能源技术的发展有四个重点方向:

一是化石能源,其核心之一是洁净煤问题;

二是太阳能与风能、生物质能,它们被称为三大可再生洁净能源;

三是电动汽车,着力开发污染很少、发展潜力巨大的燃料电池;四是核聚变,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核聚变将是核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能源问题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环境问题。

四、纳米技术何时取得革命性突破?

纳米本是一个尺寸的概念,但纳米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尺度上的深化,而是当材料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后,它所表现出的一些新奇的物理效应。发现、掌握、利用这些效应,可能会在信息、生物、能源领域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目前,纳米技术的发展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发展微加工手段,对原子、分子进行加工,从而塑造全新的微观世界。

二是纳米技术可能引发相关领域的产业革命。比如,在材料方面,纳米技术可能使材料性质发生根本转化,如硬的变软,导电的变成不导电,无磁性变成有磁性等;在微电子学与器件方面,纳米技术可以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在生物和农业方面,纳米技术可制造新的化学药品,可对动植物基因进行改良。目前由于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概念突破还很少,其相应的产业革命还远未到来。但可以预料,纳米科学具有巨大潜力和美好远景,将给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特点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既遵循过去的一些规律,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当代新科技革命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蓬勃发展,这标志着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除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环保科技等也正在孕育一系列重大突破。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各种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的发展,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也使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复杂系统研究已经列入科学研究的议程,如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大脑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网络系统的研究,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微观系统的深入探索,如对基本粒子和受控核聚变、基因、微机械、微加工和纳米材料等的研究,完全突破了人类的传统认识,可能引发全新的技术革命。

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文艺复兴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细分。但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根本统一。在这个新的境界上,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第一,科学和技术之间的高度融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

在这个统一体系中,一方面,基础科学的作用日益增强,不断为技术进步开辟新的方向,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向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许多大科学工程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装备的突破。第二,数学和定量化方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从定性阶段全面进入到定量阶段。量子力学的突破使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应运而生,深化了人类对于化学、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认识。数学和统计力学的发展,结合大规模计算和仿真技术的应用,深化了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促进了地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向定量化的演进。第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今天,科技不仅在物质生活层面上支持和促进人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精神生活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更加完整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的前途虽然取决于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无疑是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将建立在科技与人文两个车轮之上。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始性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

在19世纪,电从发明到应用时隔近300年,电磁波通信时隔近30年;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一年多。今天,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中间成果阶段就申请了专利,有些甚至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每5到7年速度就增加10倍,体积减小到原来的1/10,价格下降到原来的1/10。这充分说明,当前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竞争已前移到原始性创新阶段。原始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基础条件。

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

迎接新趋势:分享经济 篇3

经济引擎新常态

中国打个喷嚏,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也会感冒

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什么是“常态”?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并非一个新词,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曾用“新常态”这个词,来描述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缓慢而痛苦的经济恢复过程,并断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再也回不到危机之前的状态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低增长、高失业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降低。

而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阶段性新特征;“新常态”中的“常”,则意味着相对稳定,表明中国经济会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平稳发展。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本质上来看,是指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换挡,毅然告别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全力迈进、全面转型。

这种经济上的“新常态”被专家解读为: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当然,“新常态”现在已经成为热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特点,GDP增速的微量增减已经不是政府的主要关注点。如李克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所说,“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尤其应当看到,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调控的下限是比较充分的就业。”“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成为关注重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挑战,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没有改变。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出现换挡,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投资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再平衡态势更加清晰。

从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产业结构比例等新亮点来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迈进。目前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巨大。

从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新常态的过渡,本质上就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与消费关联较大的服务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也成为不少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旧有引擎动力不足,而新动力悄然出现。在这些崭露头角的新动能中,以简政放权为主要体现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有望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新常态下,经济保持在7%-8%的中高速增长速度。中国经济也正以新的“加减法”来诠释这种变化:经济增长在减速,结构调整在加速;宏观政策慎用强刺激,更多使用微刺激,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多重目标。

吴敬琏指出,保证高GDP增长,会妨碍效率提高、使系统性风险加大。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主线,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够得到较快增加。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前景被认为是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打个喷嚏,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也会感冒,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运行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必须成为外媒的“新常态”。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将寻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从长远和从环境及社会的观点来看,这将让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可持续。这将对中国有利,也对区域有利。

结构调整新亮点

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主动调结构、转方式

临近“双11”,阿里巴巴早已抛出了“全球化”“无线化”“平台化”三个关键词,并计划首次在国外布置服务器、在国外建立仓储中心,还将新增天猫国际、速卖通等平台,扩容150万名快递员保障物流配送。业界预测,今年“双11”的交易总额有望冲击500亿元。

足以可见,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发展模式的升级与转型。

盛来运提及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7.3%,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原因何在时说,三季度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去年同期对比基数比较高的原因,还有三季度以来,国内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压力,即便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相比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发生,一系列新亮点频频闪耀。

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后,继续延续这一趋势;

需求结构在发生积极变化。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出现换挡,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投资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再平衡态势更加清晰;

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GDP。居民收入名义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区域结构继续优化。东部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引领作用更为明显,中西部在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后发优势不断发力,中国经济区域结构更为均;

nlc202309040703

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有所减少。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更为清洁高效。

“结构调整的阵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的累积效应有所增加。这两个因素,短期来看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盛来运分析说。

从消费角度来说,随着房地产的调整,需求回归常态,不过,更重要的是供给能力太强。据钢铁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钢材的产能超过10亿吨,但是现在需求量在7亿-8亿吨。所以,供过于求必然造成价格的下跌。

其他一些行业的情况也是大致类似,反映在传统领域、传统行业,我国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一部分企业产能仍在继续释放,如钢铁虽然过剩,但还需要生产,因为有一些固定的成本需要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难度比以前大,持续的时间比以前长。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负增长,是产能过剩矛盾的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去产能化的要求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一定要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主动调结构、转方式,这是我们国家跨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坎儿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盛来运强调。

数据显示,最近两年,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15-59岁的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不只是比重在下降,而且绝对量也在减少。这种变化和转折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最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持续上涨,即使在今年经济增速有所下滑的情况下,外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也同比增长10%。二是就业的压力有所缓解。

“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常态,因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盛来运说。

预调微调新动力

适度预调、微调,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

“关于四季度的经济走势,我们总的看法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现在我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支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比较大。”盛来运对未来经济运行基本面仍然保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盛来运认为,中国经济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仍然能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会继续得到发挥;三是我们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一些享受性消费会给经济提供增长的新动力;四是新一届政府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创新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既着眼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政策措施,效应会继续得到发挥。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四季度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盛来运说。

“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仍存在一系列积极现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消费增速仍保持平稳,出口形势尚好。同时,未来基建投资还会发力,稳增长政策仍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部分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的影响。此外,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加大,全年经济增长仍能维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第30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部长级会议上表示,尽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和制造业增速放缓短期内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中长期将实现更可持续和更高质量的增长。周小川预计,全年GDP增速在7.5%左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阶段,传统的动力和新的动力正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传统动力的体量还是比较大,新的动力虽然代表新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体量还是比较小。”盛来运指出,“因此,在经济运行中仍然体现出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预调、微调,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为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环境。”

提质增效新阶段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说明我国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都走过这条路。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并非不可以,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

在分享新经济常态发展趋势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 “效率红利”,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化工行业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 篇4

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生态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生产活动的,使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三个复杂的巨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因此,系统论是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系统论由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沦三大部分组成。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元素又称为子系统。系统具有集合性、层次性、关联性、目的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平衡性等基本特征。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其计量、交换、传递和储存。控制论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它的基本概念是信息、反馈和控制。在循环经济中就是接受自然资源对改变该系统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建设项目和生产能力,使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的限度之内。

生态系统是人与其它自然生物及其所处有机与无机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生态系统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客观世界。生态学研究系统内各因素的关系.同时也研究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二、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石化工业“十五”规划提出“在同一区域集中建设大型乙烯和下游装置,形成化学工业园区”。这也正符合了国际化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世界上著名的化工企业都相对集中地布置在一个区域,如美国墨西哥湾化工区,以休斯敦为中心,东至路易斯安那,西达德克萨斯州,绵延数百英里海岸线,上百家公司在此建立,化工区产值占美国石化工业总产值25%以上;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占地37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20家化工企业中有一半在此安家落户,年产值超过110亿美元;德国卢德维希化工Ⅸ,巴斯夫公司独自建立,占地7.11平方公里,建有350余套生产装置,年产值超过150亿美元;新加坡裕廊化工区,围海造地34平方公里,66家企业参加投资,年产值约190亿美元。建设化工园区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化工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集中展现上中下游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化工园区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如水电气,交通运输,通讯等,由于规模效应,可节约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改善在园区内落户的企业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

(3) 园区内便于统一对三废进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可减少环保投资,节约治理费用,同时便于实行环保监测,有效降低治理成本。

(4) 化工园区有利于大幅减少易燃易爆及有毒的化工物料的往返运输,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消除了化工物料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但是,化工园区的建设也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遵循园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可盲目聚集。建设化工园区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相对开阔平坦的地理条件,充足的水源保证,便捷的交通运输,靠近原料供应及产品消费市场,污染受体水域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另外,园区内企业的产品最好能够互相衔接,形成产业链条。

(2) 建立园区准人机制,进入园区的项目及企业要求污染少,技术新,产值和税收高,企业污染排放达到标准。

(3) 园区建设的特点是:项目多,占地多,投资大,项目和公司陆续进入园区,为项目及公司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的规模必须与进入园区的项目同步增大。根据园区的特点,要做好规划,园区的建设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本着滚动发展的策略,做好分步实施和一次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总结

通过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大大提高了循环经济的资源与环境价值转化的效益,将制度的软价值转化成巨大的循环经济硬价值。

通过对价值转化工程与循环经济的研究,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运用制度的软价值转化规律来形成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与行为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其次,必须运用宏观价值转化规律,调整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促进循环经济优配置与充分使用以及最小的能源消耗;再次,运用知识价值转化非等价流变规律和价值转化物元变换原理,构建实用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加大示范工程与环保设备的建设和管理监控力度,从整体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最后.通过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意识,把观念价值转化为行为价值.价值取向使得循环经济价值的转化能力倍增.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的推进。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接着分析了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做了总结。

关键词:化学工业,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彩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及效果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4) .

[2]、任继勤, 季晓南.化工园区是石化产业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J]商业经济, 2006, (04) .

[3]、蒋声汉.循环经济在化工行业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5, (04) .

[4]、罗璇, 赵旭.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10) .

[5]、陈家祥.以循环经济理念构筑现代化工园区——以南京化工园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03) .

[6]、匡跃平.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6, (02) .

[7]、张磊, 陆气浩.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化工业道路[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03) .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篇5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际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织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这里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关键词:新特点与新趋势;资本市场;多极化;资本市场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中国已经走进了21世纪的大门。上世纪末期,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人已经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划了蓝图,即: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世纪的来临即意味着机遇又意味着挑战。中国不再是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国际形势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发展前景,当然,其中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的方面。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二元对抗的局面已基本结束,转而进入多极化的局面。随着中国极左政策的被否定,中国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如美、英等的关系已趋缓和。尤其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已由对立转向广泛合作。随着上世纪末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初见成效,中国已由一个百废待兴的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四极”之一(俄、美、欧、中)。中国的声音正逐渐受到重视。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背景。

具体来讲,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又可大致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三大方面:

首先,政治军事方面。如前所述,全球政治军事形势已趋于缓和。在全球范围内,和平解决的外交手段正逐渐代替武力震慑的军事手段,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矛盾对立的各方逐渐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并开始学会接受对方的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缓和,使得各国之间的和平谈判与交流成为可能。中美、中欧关系的改善正是其中一例。冷战既已结束,继续维持过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已无必要。事实证明,盲目的军备扩充是吞噬政府财政预算的无底洞,同时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会使民众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而,各国纷纷宣布裁军,并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和平建设,我国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对维持世界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也深刻影响到我国对内对外政策,世界局势的缓和,使我国能够有机会将浪费与军备扩充的人力物力转移到和平发展上来。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发展,这是机遇。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上的差距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了挑战。另外霸权主义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崛起,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的压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谋发展,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世界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结构与需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领土和资源占有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但人才培养和使用以及社会软环境的作用更形突出。前者可以通过战争或实力方式获得,后者则只能通过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形态的变化和要求对国际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利益追求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霸权追求的方式,改变了战争的样式。

经济区域合作和全球性合作在近年均有相当进展。区域合作的发展对建立21世纪公正、合理、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都起着促进作用。近年来,欧盟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有力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非洲联盟即将成立的宣告、东亚区域合作的加强以及跨区域欧亚合作的积极发展势头等,使全球政治、经贸、外交、军事安全等关系发生着新的整合,各种内容、不同形式、多层次的区域性跨国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本地区矛盾与冲突、促进对话与合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对超级大国的单边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区域组织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得到加强。

在经济要求的推动下,人类在建立国际秩序、制订和遵守国际关系准则上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代表性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趋于增大,国际事务中的所谓“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保证世界总体局势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

在冷战之后的十多年中,世界上的许多冲突带有宗教、文化和民族色彩。冷战之后,恰恰又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长足发展的时期。信息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上有空前的发展。这一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反应:一方面,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信息上互相交流、彼此融汇、吸纳学习的趋势发展迅猛;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碰撞和不适应浮上表层。在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产生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反弹,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些宗教传统较强的国家也出现了原教旨主义复兴。在发达国家,实际上也出现了某种“保卫文化纯洁性”或“保护文化特性”的要求,甚至也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回归的倾向。上述文化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和局部特征。“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可能增大。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等的传播,都可能成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较量的手段。

总的说来,文化的融汇是与经济社会新发展相应的总体发展趋势,碰撞是一定变动期间的必然反应,两者将导致多样化和全球化矛盾统一的一种文明发展。国际安全增生变数 全球问题亟待解决

在非传统安全问题背后实际上是若干全球性社会问题,如南北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文化相容性问题、部分发展中国家边缘化问题,等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成为全球性议题。今年,全球经济论坛和全球社会论坛两个会议对峙召开,带有相当的象征意义。以前,各国政府是国际活动的行为主体。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活动中相当活跃的行为者,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总之,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旧格局崩溃,新格局尚未成型的转折时期,充满着各种变动和相对不变的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形势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发展自己并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

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总之面对现在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以发展我国经济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达到互赢共利的效果。

世界经济新趋势 篇6

“信息化火力”的崛起——陆军“特战化”的历史背景

从冷兵器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陆军一直都是世界军事力量的主体。虽然机械化战争期间,海军和空军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最终解决敌人的“终极力量”一般还是陆军。但是,上世纪后期,美国主导的几场局部战争,逐渐让陆军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来自空中的“信息化精确火力”的强大威力,开始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陆军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陆军部队只要一集结,就会被美军的侦察手段(尤其是来自空中和太空的侦察手段)发现,然后遭到精确火力的致命打击。海湾战争之后,来自空中的“信息化精确火力”的效能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曾经威风凛凛的陆军再也没有一次用传统的大集群作战方式战胜强敌的辉煌战绩了,陆军的发展也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但是,就在传统陆军主体力量和陆上作战模式走向低谷的同时,陆军中的一种“保障”力量——特种部队——却正在悄然崛起。陆军特种部队原本只是陆上作战力量体系中的“配角”,主要负责进行战场情报侦察和袭击敌人重要目标的任务,虽然对于作战的胜负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不是一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过,在“信息化精确火力”改变战争形态的时代,这个地面战场的“配角”却开始不断争夺 “主角”的光彩。当先进的“信息化精确火力”在神出鬼没的游击武装和恐怖分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时,机动灵活的特种部队来了;当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消灭隐藏在阿富汗山区的塔利班武装人员时,又是地面特种部队大显神威。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伊拉克的正规部队和塔利班建制武装被美军迅速消灭后,这两个国家的数量有限、装备低劣的特种游击作战力量却让强大的美军无可奈何。因此,在传统陆军常规部队受到人们冷落的同时,陆军特种部队却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特种作战也给面临挑战的传统陆军带来了生机。很多国家都开始大规模增加陆军部队中特种作战力量的比例,甚至开始讨论,是不是应该将特种部队作为未来陆军的主体。

“特战化”陆军——地面部队融入联合作战的有效形式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边倒”的战争,战争一开始,多国部队的空袭就让伊拉克军队非常被动,为了挽回局面,并且在地面战斗中抓获美军俘虏,伊军在沙特东北沿海的一个油田小镇海夫吉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进行了一次少有的攻击作战行动。在战斗中,虽然伊军地面部队拥有明显优势,但是这支单纯的地面作战力量在多国部队的联合打击之下最终失败。这个战例再次说明了:在现代战争中,陆军部队单独作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陆军部队只有融入联合作战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陆军的发展不论是体制编制、武器装备还是作战模式,都必须以更好地融入联合作战为目标。

传统的陆军部队在联合作战中,通常组成较大规模的陆上作战集团,与海空作战集团协同作战。那么在信息化条件下,这种模式是否仍然适用?为了使陆军部队更好地在现代联合作战中发挥作用,各国军队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美军就强调了陆军在联合作战的四个阶段都要采用“分布式”的作战模式。这种“分布式”作战,不需要集中大规模的兵力,而是通过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联系,以相对小规模的灵活作战力量在多个地点同时作战,并将这些部队的战斗成果“汇集”成较大的战果,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而陆军要进行这种 “分布式”的作战行动,特种作战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因为随着各国军队战场侦察与精确打击力量的快速提升,大规模的陆军兵力集结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从这种角度来看,陆军以较小规模的特种作战力量的方式融入联合作战,可能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有效形式。

“调整”与“镶嵌”——陆军“特战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虽然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将陆军“特战化”的目标,但已经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来促进陆军的“特战化”。而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调整专业特种部队在陆军中的比例。美军在2010年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对特种部队的重视,重申美军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赢得反暴骚乱、维稳和反恐行动,因此将继续扩大特种部队规模。除了力量建设,更加频繁地使用特种部队也是强调特种作战地位的重要表现。美军特种部队司令部发言人肯·麦格劳证实,目前美国特种部队在全球大约73个国家展开行动,在海外部署的特种部队人数超过1.3万人。

而“镶嵌”也是陆军“特种化”的重要模式。“镶嵌”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在陆军常规部队中进行特种作战科目的训练,并且提供必要的特种作战装备,使陆军的常规部队获得实施特种作战的能力。早在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期间,俄国军队就已经广泛使用常规部队在法军后方实施特种作战,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由此可见,常规部队实施特种作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现代条件下,由于特种作战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因此,要使常规部队获得实施特种作战的能力,就需要进行一些更加专业的训练并且增加必要的武器装备。如果能够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陆军部队增加参透、袭击、引导、信息传递等科目的训练,再在陆军部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通信装备与武器,就可以使陆军常规部队实施特种作战的能力大大增强。

“全面特战化”——未来陆军发展的可能趋势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较为成功地运用了 “阿富汗模式”,即陆军主要是以特种部队发现目标,引导精确武器攻击敌人。这种作战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讨论,特种部队是不是应该成为陆军的主体力量。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基本突出了“信息主导”与“火力主战”的作战原则,而地面作战力量基本上是充当了火力的“眼睛”,由战场的“主角”变成了“配角”。很多人认为,现代条件下大规模的地面作战既无必要(因为信息化的精确火力打击无论是从速度、精确度还是杀伤力都是常规地面部队无法比拟的),也无条件,因此陆军应该逐渐实现全面的“特战化”,即从整体上将陆军发展成为一支特种作战力量。

世界经济新趋势 篇7

为什么政府在此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节奏, 改变农村面貌,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生产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政府认识到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节奏, 才能又快又好的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回顾一下2009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其中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最为密集且具有突破性, 土地流转问题就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问题, 政府第一次在全国尝试性的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模糊运作;其它关于在农村建立医保, 社保等基本保障制度政策,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等政策都在一短时间内密集出台, 力度之大, 时间之密集都是建国后从未有过的, 这一切表明, 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分析表明, 只有当工业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才有财力支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0年前, 我国的国力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公共基础设施很差, 财政积累非常少, 国民的医保, 社保都没有财力保障, 财富需要创造, 需要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 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就有一个轻重缓急之分。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下, 依托现有的科技水平, 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了全社会的基本需要,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农业的特点就是起到保障全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作用, 而国家的财力积累, 则需要依托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至2008年, 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基本上我国已能生产各种商品。除大飞机外, 我们已能生产各种商品, 且我国生产的商品竞争力超强, 外贸持续出现顺差, 外汇储备达2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储国。二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机场, 城市面貌, 通讯手段等等都在高速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是国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 消费能力增长很快。四是我国已经具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30年内由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经济奇迹, 使得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 促使我国政府加紧出台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原因是除了我国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以外, 经济危机使我国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为了消化我国的生产能力, 政府加大了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 促进国内消费就必须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投放量, 但是,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条件下, 政府不能将资金投向产品生产,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政府将资金投向的重点转向农村和和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项目, 投向这些地方, 既可以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总量, 又不会增加产品总量, 而这些行业都是需要资金建设的, 但他们的资金使用利润率不是直接体现, 而是间接体现, 因此, 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有一滞后性, 经济危机的出现, 促使政府将危机转化成建设这些项目的契机, 对农村经济而言, 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农村经济在资金推动下, 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大变化。

一是土地流转的预期将使农民拥有一块可变现资产。

以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是不能流转的, 农民只有使用权, 与此同时, 农民的所有收入及保障都出在所承包的土地内, 单位土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有限, 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有限, 农民出售承包地上生产的农产品的收入就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与之对应的就是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差, 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改变农村和世界同时期相比显得落后的生产方式, 只能让农民自给自足, 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确保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步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在全国农村看到的都是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用锄头种地, 用廉刀收割, 挑着粪桶到城市收集粪水然后用它在田间施肥,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产的农产品在留下自已的口粮后出售给城市, 换回油, 盐等生活必需品,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 在工业没有出现时, 这就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在20世纪的80年代,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这反过来证明我国的工业生产在当时是非常落后的。

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我们看到, 当发达国家的工业快速发展时, 会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剩下的农民可以依托工业发展带来的机械化的生产工具种植大量的土地, 保证全社会的食品需求, 同时, 农民可以依靠规模经营取得社会平均收益, 因此, 发达国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随工业化的进程变化很快, 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也很快。但当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 却遇到了两个以前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一个是人口问题, 我们有12亿人口, 人口基数太大, 依靠工业消化的难度很大, 充分就业压力很大;另一个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导致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全部消化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造成了我国独特的“农民工”现象, 以上两个因素致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不能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 换句话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条件下, 为了保持我国工业生产的竞争优势, 政府只能先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我国的工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资本已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时, 政府将累积的财富用于支持农村发展, 达到了这个阶段, 政府才能进行土地流转尝试, 给农民一种选择:可以将土地转让变现到城市生活, 理论上你可以用变现的资本参加全社会统一的社保体系, 以确保你的基本生活水平。形象点说可以认为以前你在农村分得的土地是你的基本生活保障, 但你只能生活在农村, 现在你可以将土地变现后参加社保体系, 但你可以生活在城市。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国家财力的增长, 国家在不影响工业竞争力水平的前提下, 将工业利润的一部分配给农村人口, 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由于国家财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是渐进的, 逐步的过程, 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开始的时候先搞试点, 不作统一要求, 不搞统一模式, 条件具备的地区先搞,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推进, 但我们要看到, 这就是一种发展趋势, 它将改变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 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 耕地将越来越集中, 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土地流转的推行, 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对农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粮食直补, 实施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系列财政支农政策, 将极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 缩小和城市的差距,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将有重大改变。

人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如果农村出生的小孩看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全是廉刀, 锄头等传统生产工具, 所住的房屋是土屋, 没有电话, 也没有公路和外界联系, 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必然是狭隘的, 保守的, 没有创新意识的传统观念, 反之, 如果他出生后所见的是机械耕种, 家里和外界联系有电话, 出门有汽车, 居住在楼房里, 那这个小孩形成的世界观必然和前者有天壤之别, 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会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从而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 将直接影响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009年,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投入, 直接保障了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条件下, 强化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同时, 对农民的稳定收入也是一种保证, 今年四月,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干旱,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政府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得在干旱的情况下, 仍然取得了粮食丰收, 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 得到了充分保障。农村道路的不断拓展, 加深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各种联系, 缩小了城乡差距, 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克服由于人口多和不能充分就业的矛盾, 实现平稳, 高速增长。

农村旧有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下将不断发生变化, 集中居住, 电视信号的增强, 手机信号, 固定电话, 宽带上网, 水, 电, 气的不断普及使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农民能接收到外界的实时信息, 及时了解各种有关农村政策, 这些变化对农村旧有的管理方式形成冲击, 如县, 乡, 村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调整, 农村社区组织的管理方式, 农村居民身份可能加速变化, 农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变化等, 以工补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已形成社会化的工业生产体系, 独特的是, 我国的农业生产却没能形成社会化的生产体系, 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主, 两者的矛盾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加剧, 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 结合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 聪明勇敢的民族气质, 我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 比如乡镇企业, 农民工等现象, 依靠这些情况, 我们平稳实现了工业化过程, 而现在, 我们开始依靠工业的积累对农村进行改造, 同样, 我们的发展没有案例可循,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许多没有见过的问题, 只有理解, 掌握了我国独有的经济形势, 才能准确预见并处理面临的经济问题, 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面貌时, 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旧有管理体系, 找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三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 逐步将农村居民的医保, 社保纳入全国的统一保障体系。

我们都知道, 社会有竞争才有进步, 有进步才会有积累,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工业化的进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200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政府开始逐步用财政收入改变农村社保, 医保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积累, 可以腾出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民生条件。

农村民生条件的改善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 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农民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农村的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大致相当时, 必然会促使部分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生活, 交出的土地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使农业生产者能依靠规模经营获取社会平均收益, 使农村社会化生产和城市社会化生产相互对应, 共同增长。

第二, 可以促进农村的消费,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使得我国农村居民数量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大比例减小,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动用财政资源, 通过比如减免农业税, 对农民发放粮食生产直补资金,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当政府用财政手段在农村建立起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时, 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则能用增加的收入购买工业用品, 消化我国的工业产能, 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实施的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政策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同政府改善农村民生条件政策相互配套, 密不可分。

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新趋势 篇8

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龙头

多年来,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龙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放在与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过去几年, 上海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 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腾飞。此次强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推进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形成, 意味着拥有研发优势的滨海新区将与深圳、浦东一样, 对环渤海地区经济产生深刻影响。“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 新世纪看滨海新区。”前不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实地考察时指出, 要推动全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 以带动区域发展, 希望滨海新区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 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2008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原有开发区域与新建功能区竞相发展, 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滨海特色农业多极增长, 创新体系建设与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市容环境与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8年, 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02.24亿元, 占到天津全市的48.8%,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 增长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46.24亿元, 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48.46亿元, 增长21.4%, 三次产业结构为0.2∶72.4∶27.4;完成工业总产值7616.81亿元, 增长2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52亿元, 增长43.2%;利用外资合同金额91.86亿美元, 增长19.8%,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77亿美元, 增长29.4%;内联引资191.54亿元, 增长44.9%;外贸进出口总额541.42亿美元, 增长10.8%, 其中进口279.95亿美元, 增长15.3%, 出口261.47亿美元, 增长6.3%;完成财政收入596.85亿元, 增长2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5亿元, 增长29.3%。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6亿吨, 增长15.0%, 集装箱吞吐量850.3万标箱, 增长19.7%。, 滨海新区工业为天津市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七成,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5%, 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关于滨海新区的调研材料显示:在未来15年这个战略机遇期, 国家要像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一样, 在新世纪开发滨海新区, 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局面。“南快北慢”、“东高西低”,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平衡”。环渤海地区恰恰处于这两个不平衡的结合点上。滨海新区既是“京―津―冀”城市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带的交汇点, 也是“东中西”板块与“南中北”板块在环渤海地区的连结点。

京津冀经济整合将形成环渤海区域核心圈

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 也就是“5+2”的经济区域。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 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 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北京把“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京津冀协调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这是国家先期启动的两个区域规划之一。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和承德等城市。规划将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 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正以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突破口顺利进行。2003年, 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 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建成。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开始;115公里的京津城际轨道开工建设, 2008年7月已投入运营, 实现两市半小时互通的目标。第二条京津塘高速路也已经开工。北京到石家庄的城际客运专线也将建设。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北京南部, 以兼顾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首都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的客货分流。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 将进一步把京津冀连为一体, 为环渤海区域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创造条件。

“十一五”期间, 京津冀地区将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和谐的发展机制, 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 推进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 将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利益均粘、一荣俱荣、资源共享的机制, 加强京津冀地区共用性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 与京津冀、辽宁半岛相呼应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谋划将在未来的环渤海区域内构建一个既同周围几大经济区和城市群有密切联系, 又相对独立的城市群系统、能源电力网络系统、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系统和产业结构体系, 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 山东的一个大动作是要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 以带动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进而辐射腹地, 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在这个大部分由海岸线所围成的区域内, 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企业, 紧紧地附着在这条城市链上, 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

在环渤海区域中, 山东半岛相对独立、能匹配众多矿产和农业资源, 进行采掘、加工制造、进出口, 物质流、能量流、产品和人流等主要沿着胶济铁路方向进行。近年来, 山东积极参与京津冀和辽东半岛的合作, 包括一些企业与京津在研发和生产基地上的合作, 以及围绕环渤海提供农副产品、输出劳务等等。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主要目的是用区域经济的理念进行整体谋划, 在半岛内发挥不跨省域、便于协调的优势, 着力塑造半岛内的整体优势。等城市群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 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后, 就会对周边形成越来越大的辐射力。这样既同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部以京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圈相互促进, 又以越来越大的辐射力影响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宁半岛获得环渤海发展和振兴东北的双重动力

辽宁是环渤海经济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宁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辽宁的比较优势, 辽宁将重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产业。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整改造,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为辽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进程同环渤海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结束语

区域多极化发展格局下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在深化, 合作的内涵和范围正在扩大, 各省市产业间的“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极化+扩散”的新阶段, 也面临着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高地的任务。天津应依托滨海开发走“高端极化”路线, 实现经济社会的六大转变, 提升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葛金田.东亚经济圈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戴小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分析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王旭辉.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出路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论新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 篇9

关键词:新时期,经济结构,改革与发展

1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激烈的经济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 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技术、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使我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 社会生产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民生产总值一路飙升, 2012年便以GDP为51.9万元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尽管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新时期国际发展的复杂背景下, 我国所面临的经济竞争形势仍旧严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传递、分析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愈加快捷。但为了在行业的竞争之中博得头筹, 一些企业在部分的技术和设备上进行保密, 使得一些新的科技技术和知识体系得不到广泛的交流, 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竞争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同时在人才的竞争上, 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仍旧存在, 使市场在人才的调配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给经济形势刚出现转机的中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外,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不足, 相关人员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脉络把握不准,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上仍旧存在着诸多不足, 也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而加大了我国经济竞争的压力。

1.2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对环境状况和资源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这些破坏活动又会以各种形势作用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当中, 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正常进行造成阻碍。近几年来, 随着地球资源与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 全球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及资源的破坏程度, 保障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等促进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形势。尽管如此, 资源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仍旧不容小视。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对自然资源竞争日臻激烈的背景下, 我国更应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考虑环境资源的影响。

2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常用的物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我国幅员辽阔, 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涉及的要素多种多样, 对这些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常用的资料的需求量也相当大。按理说, 充足的供应市场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动力, 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上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 导致许多商品不能够及时地供应给有需要的生产部门, 给这些生产部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的阻碍。同时, 我国一些企业在有特殊功用的商品的生产上, 由于生产经验的不足和技术上的缺陷, 导致符合标准的产品的产量供不应求, 这也是许多部门在生产管理上体制陈旧的原因。另外, 一些企业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 对市场发展的态势把握得不够到位, 大量生产某些被认为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的产品, 导致供多于求的现象出现。

2.2 产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地区为了尽快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产业的建设和调整过程中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 对区域经济的走势和资源环境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 导致某些产业在建设的过程中, 出现了与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冲突的问题。同时, 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建设的管理过程中, 忽视了不同产业在不同领域运行时的特点, 使一些在某个领域优势突出的产业反而被削弱, 造成了产业结构的混乱, 给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 产业自身在建设的过程中, 人员的素质和观念不能满足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些工作和管理上的失误频繁出现, 使产业运营的利润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在一些机械化工产业的运营过程中, 工作人员技术和操作上的失误给环境资源的影响和企业人员的损害更加严重。

3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3.1 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应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不断索取和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的基础上的, 在环境资源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 要实现经济的长足稳步发展, 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状况。伴随着新时期我国新的经济建设的目标的提出,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也越发集中于如何在保障较少的资源环境破坏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发展的命题上。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提出, 无疑是对这一命题的极佳解决方案。集约型经济模式通过将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设备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利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出大量的符合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产品, 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3.2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我国人民的消费理念经过几千年的演变, 加上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观念的不断融合, 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体系。这种体系在消费者实际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左右着消费者的商业行为。作为经济的主体, 消费者的行为又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动向, 因此,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 要适时的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进行适当的引导, 以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 加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及指导, 在潜移默化之中纠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 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资源利用率, 实现商品的价值。另外, 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来施行, 防止企业违规违章行为的出现, 以免给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误导其消费行为, 降低其消费的积极性。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无疑是影响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理清市场经济发展的脉络, 把握商品交易变化的动向, 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方案, 是目前经济建设的重点及难点, 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谢曼.构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一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2, 1.

[2]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21.

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 篇10

经济社会正在发展进步, 与此同时, 经济管理为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也在不断自我完善并发展着, 其目的是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经济稳步前进相互协调, 相互适应, 经过分析得知经济管理为一种综合型的、具有众多特点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管理发展由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弥补了传统经验管理中缺少科学的管理, 然而伴随经济管理的发展进步, 科学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的管理成为了日益突出的问题, 并且外部环境逐渐要求企业进行创造性劳动, 科学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行为科学发起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并于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 其曾经尝试对科学管理进行补充。行为科学的发展成就了很多管理技术, 比如开发了职务扩大化、目标管理、全员参与、组建工作团队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行为科学衍生发展的成果, 提出并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 从此管理界开启了新的篇章。人本管理理论意指以人为本进而开展管理工作, 主要内容含有分析人的生理、心理及其生活境况等因素, 利用人在这些因素方面的需求, 采取措施适宜满足其需要, 进而调动起来员工在未来工作中的积极性及其主观能动性, 为企业实心实意去工作、创造价值, 最终实现了有效管理, 完成了组织目标。当今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普遍认可、采用、深化, 人本管理在当前及未来的管理思想体系中具有着核心价值与意义。

2、经济管理发展以生产者或技术为导向转变成以顾客为导向。

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据此发展下去其结果会出现以下六点:

其一是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市场的激烈竞争会导致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市场, 最终形成一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 其作为发生导向转变的首要缘由。

其二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需要有效且准确地预测未来环境状况, 从而提前对环境将要发生变化做好准备工作, 有效应对发生的问题, 更好地把握未来环境中的机遇, 实现企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防止在未来变化的环境中而手足无措, 导致企业受到极大的损害。

其三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要求经济管理的转变, 其对经济管理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而且这些新要求都是全方位的, 所以企业为了继续生存及发展, 需要尽快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水平。

其四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经济管理发生转变, 经济管理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需要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更新、进步, 以保证企业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 最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夺取胜利。

第五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经济管理进行转变, 经济管理需要随着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发生转变, 其目的是为了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自身带来发展机遇, 把握机遇实现其更好地发展。

其六是当前新经济模式对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其对经济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考验与革新。

3、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越性。

金字塔型作为传统组织结构, 管理阶层是企业的权威基础, 命令传达由上层到基层, 被管理者要听从上级、对组织忠诚、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制约了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知识成了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员工参与管理能够聚集知识、分享知识财富, 而且有助于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此会形成一种新的自我管理型网络组织, 激发了各类员工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型网络组织以信息与技术的融合为凝聚力, 使得企业变成具有迅速应变能力, 企业员工团队协作发挥创造能力导致管理层变少而呈现扁平状。

4、经济管理中的软件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软件管理意指对学习及知识的管理工作, 当前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企业经济管理也应随着群众的观念发生转变, 曾经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硬件管理变得逐渐次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知识变得日益宝贵, 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 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经济理论及经验, 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也是经济管理的核心, 更是未来企业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未来企业模式为学习型组织, 只有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 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赢得胜利。

5、实行民主化管理方式, 实现决策重心下移。

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会引起决策重心下移, 未来管理中实现组织核心价值是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 企业在复杂且多变的发展环境中, 组织大量基层人员迅速实行民主化决策, 是实现企业体现核心价值、获取利益的关键。

6、普及团队协作分权化趋势的一种表

现为普及团队协作, 其表现为鼓励团队协作, 融合管理者与操作者的优势, 激励并强调团队进行自我管理及组织工作。这种新型团队能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聚成, 并随着任务的变化而有效更新组合, 团队各个成员都能积极贡献其专业知识及技能, 在这过程中知识及技能可以实现有效传播或共享。目前这种协作团队除了应用在生产部门外, 其在研发、营销等领域也被逐渐普及采用。

7、实行网络式沟通有利于分散决策与

决策重心的下移, 实行网络式沟通有利于沟通渠道变得更为宽阔便捷, 有利于信息传播得更为广泛, 有利于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取信息机会的权利。

三、结语

经济管理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进化, 只有深入分析、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 才能更好地研究经济管理, 预知并把握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利用新型高效的经济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留成.浅谈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子商务.2010 (9) .

[2]、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07 (7) .

[3]、杨建君.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01 (3) .

[4]、迟福林.论我国新阶段改革趋势[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6) .

经济动荡时期买家采购的新趋势 篇11

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科技、金融、贸易的各个层面在复杂的系统中互动,除了正而推动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也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增加难以预期的灾难和断裂。现今的危机和变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甚至也出现了我们无法掌握的因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预计短期内这种趋势不会出现好转。

2009年2月10日,美国情报机构发表的《年度安全威胁评估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危机已成为近期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危机可能导致世界上1/4国家局势不稳,从而引发破坏性贸易战,报告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在未来一年很可能在新兴市场生成一波经济危机。鉴于多个国家发现无法摆脱经济衰退,“破坏性保护主义”可能形成一股浪潮。

2009年2月10日,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商——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宣告停产。这家由法国雷诺公司控股25%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无限期停产,原因是该公司得不到足够供货。该厂在主要市场还面临销售减少的压力。随着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品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暴跌,导致经济衰退,俄罗斯人的购车需求正在减少。工厂拖欠供应商的债务越来越多,资金流存在严重困难。

2009年2月6日,据新闻晨报消息,为了优化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资源,英特尔将在未来12个月内将其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整合到成都工厂中去。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加剧,很多企业的全球采购开始急刹车。即使是出于垄断地位的国际大公司,也不得不面临严峻挑战。南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如今持续经营步履维艰。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各类企业突然意识到在面临沉重的销售压力、成本压力的情形下,一切管理方法或措施现在都值得一试。

因此,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需要新的、更有效率的采购环节的控制策略,以解决买家采购、制造和供应链管理问题。

优化供应链

为控制成本,采购商及其他企业正尝试一切可能的办法。许多企业开始频繁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提升计划和库仔管理水平。有些采购商在尝试新技术,从仓库机器人到帮助供应商提升路面运输效率的软件系统。另外一些采购商则与供应商和客户重新谈判支付和供货条款,集中采购以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探寻更复杂的商品对冲策略,想尽一切方法将能源消耗最小化。有些公司,甚至已经通过渊整了薪酬机制,奖励供应链效率高的管理者。

预测市场需求

很多采购商因为市场动荡而彩响了经营业绩,有些销售上升,但净利润下降;而其他大多数则是销售和净利润都下降。因此,采购商经营中更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工作,以使采购、库存与客户需求更加匹配。具体地说,采购商越来越倾向于一种典型的基于预测进行生产的商业模式,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生产正确的产品,并高效地交付给客户。

企业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通过与供应商分享更多的内部预删信息,让供应商大量地参与了供应链及采购管理,减少库存周期。

此外,全球化经营的企业,要在全球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共享更多的采购与存货信息。如果在一个地区没有足够的库存,那么,从公司内部购买,可能要比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更节约成本。还有的采购商通过与供应商审核退货权来减少库存积压。

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

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IPO(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Office,国际采购中心),规模从两三人到上百人不等。美国的一家家居用品公司的IPO近60人从事中国采购,分6类商品,每类一组10人,其职责是寻找、评估供应商,最后发展供应商。2008年底,迫于业绩和承办的压力,该公司只好裁员,保留几名员工。但其采购工作,借助采购服务机构的支持,基本上维持正常。采购商通过改变采购的管理模式,更多地依赖本地的政府与贸易促进机构:商业公司提供的服务,节省了采购商的费用。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集中采购,使采购成本最小化。

拓宽采购渠道

全球经济衰退促使跨国采购商加快了全球采购计划与方式的调整,把部分订单投向成本更低的地区。综观全球,除了中国,还有东欧、南亚、加勒比海周边国家,都被列入低成本采购的地区。

德国零售商TKI有限公司已经停止了中国订单的增长计划。经济危机让他们更加关注产品价格,公司在评估在中国、孟加拉、印度等地不同的工厂成本后最后决定把订单下在哪里。

日本大零售商伊藤洋华堂公司等都在调整采购战略,拓宽中国以外的采购渠道,如他们开始从越南、缅甸等国进口服装及纺织产品,因为价格比中国低15%~20%。与此同时,欧洲部分采购商为了降低供应链成本,已经在距离较近的地中海沿岸寻找成衣供货厂家。

一些采购商开始重新审思“在低工资国家制造产品优于在消费者更多的发达市场制造产品”的传统理论。在某些行业,从中国采购直至货物运输到进口国的成本现在已经超过了被采购产品的成本。因此专家认为,这将进一步刺激“反向外包”的趋势,即就业机会(主要在制造业)回流到跨国公司的母国。另外有些采购商,比如汽车制造商,有可能选择在靠近客户的地区兴建工厂。

灵活应对危机

当前的经济形势使企业高度关注供应链问题,关注一旦在预测及供应链管理的其他方面行动不力,将产生何种后果。全球采购拉长了供应链,并增大了风险,经济放缓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1997年,丰田公司的核心供应商——Aisin Seiki负责生产丰田汽车几乎是每部车(99%)的气门的主体厂房遭受火灾。当时,丰田公司的库存不足一天用量。气门一旦短缺,将导致整个工厂停产。但是,丰田公司立即启动惊人的应对能力。来自Aisin Seiki公司、丰田公司与其他设备供应商的人员组成一支应急团队。这支团队在62个不同地点组建临时的生产线,85个小时内,第一批符合生产质量要求的气门就配送到位,并在两周内,整个供应链就恢复到了满负荷生产的气门部件的供应。

世界经济新趋势 篇12

一、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1.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一门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性的管理学科。社会的发展是很多面的汇总,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总体状况的反应, 人们依靠经济管理落实对社会经济的管控。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经济管理体系稳固的状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

2. 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入现代的管理理念, 用创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使经管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价段, 全球的经济都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 与之同步的, 经济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改善,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 因为生于经济大环境现状, 因此也更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管理不断向着民主化的、网络化的、人性化的、扁平化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相较以前已经实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也都开始关注并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落实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立足于现代化模式下的经济管理才能更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不能分开,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1. 科学分配“管”与“理”的比例

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应该是领导阶层“管”了多少、“掌控”了多少, 而应该在于“合理的理”、合理的规划。人无完人, 企业和任何组织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全面掌控, 因此, 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对管理涉及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并解决问题。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 减少“管”的比例, 增加“理”的比例, 为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的目标在于明确人力资源的目标, 让管理全面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并使得所有的工作能达到最终希望的效果。呆板的管理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却并不能将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有限的人、物资源并无法充分利用, 人力资源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到最大,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最大化利用, 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主动地创造价值, 才能够实现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

3. 推崇科学化与自动化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科技, 发展生产力不能违背科学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经济管理思想中一项重要的标志是科学化的管理, 只有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阶段的科技成果, 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落实管理的自动化, 不仅能够让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有序, 也能从宏观的角度上落实管理的指挥, 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率。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 优化管理制度

管理需求决定了管理的制度和模式, 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经济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旧的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中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很多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创造性劳动是当今最为稀缺的, 旧的管理制度也正因为缺乏创造性劳动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虽然现阶段的高科技发展非常迅猛, 然而生产对人依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因此在落实经济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妥善的解决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 只有全面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也才能使“人”更好的工作, 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全人类。

2. 落实民主管理

对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 不难发现他们在落实管理制度的时候从不吝惜时间, 即便是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 也会通过很长时间的讨论, 有些企业认为这样没有意义, 然后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分析, 却会发现人员的任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企业在后续的时间里必须承担任命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企业想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必须落实民主管理, 强化民主管理, 只有决策被基层人员普遍接受, 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广泛地推行、落实。

3. 延展组织结构使之向扁平化发展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 领导者是企业管理的权威, 是决策和命令的决定者, 被管理者的根本任务主要包括服从上级、对企业忠诚、集体利益为先等。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企业落实管理, 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想要强化自身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了解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 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对领导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落实的时候难度也比较大。因此, 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延展自身的组织结构, 使管理向着扁平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积累经验、知识的同时提升所有人的自控能力, 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4. 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注重生产者和技术, 顾客的因素被忽略,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传统经济的关注点必须发生改变。现阶段, 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已经成为主导市场格局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主导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基于此, 卖方的市场也应该向着买方市场不断靠近, 因此,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转变管理导向。企业通过创造价值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落实的过程中, 利益的相关者必然会出现利益冲突和竞争, 而在科技, 发展飞速的现在, 所有的企业都不能保证自身一直稳健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 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谋取一席之地, 将顾客导向的买方市场定义为自身管理发展的方向, 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

5. 扩大软件管理范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世纪, 人们的思想不断的提高, 对知识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管理者的相关理念也应与时俱进, 在管理的过程中, 增加科技的投入, 扩大软件管理范围, 充分发挥软件的优势实现企业组织发展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应用丰富的知识理论和经验, 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 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保证企业长寿、稳健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五条之外, 培养、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建立网络式的沟通方式也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是不能被孤立的,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者必须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实现的事情, 人们必须深入的讨论, 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 全面地掌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所有问题, 才能让现代的经济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时至今日, 为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很多新型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出现, 不仅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也为落实经济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指导。本文从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出发讨论, 对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重点的剖析, 旨在帮助相关部门提升现阶段经济管理的效率,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郭星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大观周刊, 2012, (51) :99.

[2]秦东, 刘富荣, 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 :100-101.

上一篇: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下一篇:定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