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文

2024-07-25

世界经济论文(通用8篇)

世界经济论文 篇1

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大国崛起》观后感

2009级经济学 肖代友

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肖代友

2009级经济学1班 学号:0924411061 指导老师 姜泽华

概要:2006年,一部《大国崛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国热”,本文以《大国崛起》的9个国家为主线,分析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从而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怎样从孤立走向走向相互紧密联系,进而产生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多极化的格局。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打破隔绝、发现新大陆,到如今的“一超多强”、“大国演义”,世界经济中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经历了数次关键的变迁,使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渐走向了今天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使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在不断的变迁中又使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广华和深化(如从西方到东方的广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深化)。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规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以及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中国崛起道路寻找历史规律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心 世界经济格局 变迁

世界市场

超级大国 多极化 国际新秩序

Abstract In 2006, The rise of great made by CCTV caused the superpower of a nation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This paper is based on 9 countries in the rise of great,analysis how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economic center influence the world economic,and analysis how all the economies get together and further developed to a multi-polarization world.At the beginning, Spain and Portugal broke the isolated and find the New Land.The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anged several times.Finally, Multipolarization world was born.The changing changed the world power, widened and deepened the capitalism(Form west to east, form mercantilism to liberalism etc.)This paper is based on time, and research on Spain Dutch UK Germany US Japan Russia, and China, explore the rule of the change and the trend of the world ,then analysis the inner link of the two, which is services for the rise of China.Key words world economic center ,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ition , world market , superpower , multipolarization , new world order

目录

概要..................................................................................................................................................2 绪论..................................................................................................................................................5 第一章 何为大国.............................................................................................................................6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7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8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9 第五章 后来居上...........................................................................................................................10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10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10 移民新国—美利坚.................................................................................................................11 第六章 异军突起...........................................................................................................................11 第七章 美国梦...............................................................................................................................12 第八章 群雄并起...........................................................................................................................13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13 参考资料.........................................................................................................................................14

绪论

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代,任何关于大国崛起的话题都会是社会热点。2006年,历经数年,跨越各大洲,采访数百位全球知名专家学者,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孕育而生,在中国的民间和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大国”旋风。本文第一章何为大国对现代意义上的大国进行了诠释,第二章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主要阐述西方资本主义登上历史中央舞台,西葡对新航线的探索,荷兰和英国分别从商业和产业上进行创新,在各自的“大国时代”对资本主义制度完善作出的贡献,并最终在英国的手中奠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殖民地版图。第三章日不落的世界主要介绍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以及世界殖民版图的形成第四章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阐述了欧洲大陆上的老牌大国法国、俄国的资本主义革命,第五章后来居上阐述了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后来居上的新兴国家是怎样走上富强道路,世界经济中心和格局又是如何继续演变的第六章异军突起以前苏联的崛起和衰落介绍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前景,并说明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新变化。第七章美国梦主要剖析美国在20世纪如何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八章群雄并起剖析了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并论证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结束语五星出东方作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历史借鉴和前进方向。

第一章 何为大国

《大国崛起》中的大国,和古代中国定义的大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和影响(古代中国的比较侧重于“天朝物丰”这样的大国目标)。当西方还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当美洲、澳洲上的土著人还与亚欧非人类文明相互隔绝的时候,中国的文明足以傲视群雄。即使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仍然领先世界。可是,我们从未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1405年,一支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之师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离“大国”标准最近的一次举动,可惜,这支两万多人海上雄师没有做一个“大国”该做的事。

几十年后,一个叫哥伦布的冒险家用几只破船抵达了美洲的东海岸,他误以为自己到了充满香料的印度,因而把那里的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从此以后,更多的西方人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在这里进行欺诈、掠夺、占领,最终形成成熟的殖民制度。

因此,判断大国的标准不是国家绝对力量的大小,还要考虑世界影响、国际意识。我认为,封建制度时期的中国最终没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主要是因为缺乏“走向海洋”和“向往海外生产资料和产品”两大因素。

综上,世界性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注定源于西方。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欧洲文明发源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与罗马,因此欧洲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沿岸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样的对资产阶级影响深远的伟大运动,当时的欧洲人把地中海沿岸当做是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世界“七大奇迹”就是围绕地中海选出来的。可以说,地中海对资本主义作出的贡献是制度和思想。然而,我和辽阔的大洋比起来,地中海太小了;和整个世界比起来,欧罗巴太小了,于是,处于当时欧洲非主流地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家们开始了对未知大洋的探索(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路上通道的阻碍、西方对香料和黄金的需求也是对大西洋探索的重要原因)。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四个名字代表了新航路的四个里程碑。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对航海的支持换来了巨额财富,暂时改变了他们落后的体制下日益贫困的状态。

依靠强大的武力,西葡在非洲海岸、美洲大陆、亚洲部分地区(如菲律宾、中国澳门)建立了最初的殖民制度,掠夺了大量财富。

但是,它们并没有把掠夺的财富用于改变落后的制度①,而是用于骄奢淫逸,这种繁荣注定不能长久。

不久,位于尼德兰半岛上的小国荷兰,依靠对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对贸易制度的创新,完成了自己的小国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荷兰几乎垄断了所有海上贸易,“海上马车夫”是他们留在航海史上 7 的荣誉。

由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崛起,欧洲的经济中心也逐渐由地中海转向更为广阔的大西洋沿岸,这是经济中心的局部变迁,也为后来欧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从“郁金香事件”可以看出,荷兰缺的不是制度和运力,而是商品(产品),这注定经济中心将继续转移,转移到一个可以创造大规模商品的国度。

或许,荷兰的威廉王子去了英格兰是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②。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

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从未停止对欧洲大陆的交流。拥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小麦和绵羊让这个国度相对富庶,这也为现代文明的诞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牛顿、瓦特、斯密„„一个个巨人,对英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进作出了飞跃性的贡献。有了《资本论》这类鸿篇巨制对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阐述,再有了经典力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新突破,加上“光荣革命”、《大宪章》这类政治体制上的突破,英国很快的走向现代。

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历史分界点,而造成这个分界点的英格兰,自己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新纪元,那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工厂代替了工场,源源不断的社会产出运输到它们用坚船利炮打开的每一个世界角落,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和原始资本又从这些角落回流到英伦三岛,完美的良性循环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给资 本,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有位上层建筑的改造创造了经济基础!

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综合国力,英国很快击败了传统海洋大国西葡,“海上马车夫”荷兰,一段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鹤立鸡群拉开了序幕!

不列颠成了世界经济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又使英国的文明传遍全球,它对殖民地的统治在西葡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变。在那些原本就拥有封建文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英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基础,对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控制、文化侵略,摧毁了这些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对于那些富饶的处女地,如北美、澳洲,它们让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开拓,这些移民又将英国的文明带来这这些新天地。

即使是现在,几十个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仍然把英国女王作为国家最高元首,这足以证明日不落名副其实!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

法兰西,从来不缺少天才的智慧,从来不缺少英明的君主,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位。启蒙运动发生的主阵地,拿破仑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英吉利海峡的对岸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使得法国改革的步伐显得姗姗来迟。尽管如此,法国还是很快步入了资本主义大国行列!

相比之下,俄国进入这个圈子就显得更加步履蹒跚。相比之下,俄国的封建社会势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程度最低。

彼得大帝,由于他个人的远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的个人力 量将俄国挤进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中心无可辩驳的成了英国,但随着欧洲各老牌大国相继爆发的资本主义革命,扫清了它们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经济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英格兰一枝独秀!

第五章 后来居上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

德国,一直不断的拷打和考问着整个世界③9德国的古典哲学为社会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当英国工业先声响起时,德意志正四分五裂,于是,强大的普鲁士承担了统一国家的重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基本统一了德意志,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

很快,德国完成了英国上百年完成的变革,后发的优势使德国可以借鉴很多文明成果。由于德国从不缺乏天才智慧,所以他们从不缺乏创造力。

从莱布尼茨和牛顿关于微积分的“产权纠纷”可以看出,德意志正一步一步代替法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强劲的对手。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变得不再那么纹丝不动。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

从封建时代到近代文明,日本都是一个擅于学习,与强者为伍的 国度、1853年,当美国的船只在横须贺

港打破了日本的封闭时,这个日出之国放弃了以中央之国为师理念,一步一步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主权完整的亚洲国度。

和德国一样,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不彻底改革,都埋下了战争的隐患。随着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必然不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这也是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移民新国—美利坚

在北美,这片比英格兰更加广阔的土地,英国的文明种子生长出了比在本土更加绚丽的花朵。大量的欧洲移民,带了了文明与希望,广阔的新天地,让未来无限可能,注定他们将脱离宗主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必然趋势!

独立后的美国,在工业化道路上飞速前进(主要是北方),标准化的建立让这片相当于整个欧洲新天地大有

取代英国的态势!世界经济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六章 异军突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世界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革命,它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 节被攻破,新生的制度让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工业化的步伐显得异常的快,与苏联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于是,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被一些政治家等同于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在整个20世纪,苏联作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它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第七章 美国梦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已开始悄然萌芽。

从个人到国家意志,这个“移民的骄傲”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梦的追求。

在辽阔的密西西比,广阔的五大湖,圣劳伦斯,伊犁河„„美利坚复制着欧洲,又发展着欧洲。

它远离诸侯争霸的欧洲,这里,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自己的老师英国,一段新的大国传奇就此开始。一战和二战,让美国成为了欧洲的债主。

1944年,在一片森林,即使是有凯恩斯这样的旷世经济奇才的参与,还是无法阻挡美元变成“美金”。1此后的几十年,除了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围绕着美国转。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等政策下,美国推动了西欧的复苏,在亚洲很快又扶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慢慢的世 界经济格局又开始脱离美国的完全控制。最后,世界的三极开始形成。

美国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美国梦推向世界,进而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解体,国际局势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群雄并起的多极化时代即将到来。

第八章 群雄并起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不再是一枝独秀,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中国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又有了更多的新特点。

首先,世界各经济体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成定局。这种体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点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格局,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国际分工利益明确,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由众多国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完成。

再有,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这种情况,新兴经济体和传统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利益加深。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

进入新的世纪,任何关于中国的话题都将是社会的热点,在世界 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自身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刚刚闭幕的中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强调了许多“经济增长”的观念转变为“经济发展”目标),注重国内市场和社会公平(五中全会对“投资、消费、消费“的三驾马车顺序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体现了这方面的考虑),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毕将更加重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参考资料

①语出《大国崛起》第二集 ②语出《大国崛起—小国大业》 ③《大国崛起—德国》

④《世界近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⑤江时学.《发展中大国崛起的影响》.《专家论坛》2010年3月:17—19页

⑥尹承德 《新兴大国的崛起于国际秩序的重构》《南京政治学院报》2009年第一期第25卷:77—81页

世界经济论文 篇2

一、世界经济增长温和,仍处于扩张轨道

回顾跌宕起伏的2015 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尽人意,发展环境险象环生。受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金融市场激烈震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国际货币基础组织(IMF)数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2015 年增速调低到3.1%,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期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略有加快到2%,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到4%,是连续第五年回落(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如果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规模已经超过70 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已经达到113 万亿美元,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经占全球产出的半壁江山(按PPP计算,2015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的57.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达到68%。这或许能够让国际社会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增加些许信心,同时减缓过度恐慌的情绪。毕竟,全球刚刚经历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是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世界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全球经济尚处于前所未有的艰难调整与深刻变化中。事实上,当前世人对全球经济发展环境高度担忧的感受,与世界经济已持续5 年扩张的事实很不一致。因为,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与环境已经脱钩,国际市场行情跌宕起伏,但世界经济则持续发展,且增长势头并不算低。据IMF估计,按PPP计算2007~2016 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2017~2020 年将年均增长3.9%。①这一年均增速已经达到并略高于过去30 年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值。原因主要是,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复苏明显分化,使世界经济在危机阴霾笼罩下依然保持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展望蹒跚而至的2016年,全球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但增长态势可持续。据OECD预测,2016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略高于2015 年。世行最新预测,按PPP计算,未来3 年(2016~2018 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6%、3.8%和3.9%。从增速看,世界经济形势并不太悲观,且增速逐渐上升。那么,缘何国际社会还是如此担忧世界经济前景?关键是,后危机时期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债务高企、低通胀率、高失业率等难题,尤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难度大。然而,全球经济发展确实与环境越来越脱钩,即在险象环生下世界经济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但仍缺乏支撑动力与活力。IMF预测,2016 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2%,2017~2020 年将回落到1.9%。其中,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2015 年为1.5%和0.6%),但两地复苏依然脆弱。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不变,据IMF预计2016 年将增长2.8%,高于2015年的2.6%和2014年2.4%。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趋稳,创造就业效果明显,复苏周期明显领先于欧日,也好于世界经济。美联储主席耶伦认为,当前美国经济已经走上可持续的复苏轨道,没有任何迹象令她担心美国经济会很快再次陷入衰退。另外,英国经济复苏一直好于欧元区。鉴于英国不受欧元区主权债务之困,加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英国当局在应对危机时宏观调控余地大,且英央行货币政策得当,经济复苏与美国同步,又无二次衰退,迄今已持续6年余。据IMF估计,2015年英国经济增长2.5%,明显高于欧元区的1.5%,2016 年将增长2.2%,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见图2)。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二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回落,依然高于发达国家一倍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是国际市场环境逆转与国内结构性弊病相互作用所致。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见图1),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两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滑、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滑落,一些国家经济已经陷入危机。据IMF预测,2016 年这些国家经济将增长4.5%,2017~2020 年年均增长5.3%,略低于危机前的5.4%(1997~2006年)。不可否认,一些资源出口国如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经济已经衰退。IMF估计,2015 年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分别衰退3.8%和3%,2016 年仍将萎缩0.6%和1%,由此拖累独联体和拉美地区经济2015 年分别下降2.7%和0.3%(见图3)。但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虽然增速放缓,但仍居全球之首。该地区经济2015 年由2014 年的6.8% 放缓到6.5%,2016 年将增长6.4% ,2017~2020 年将年均增长6.5%。高盛公司乐观预期,经历令人失望的3 年后,尽管增速仍低于长期趋势,新兴市场即将迎来拐点,2016年可能是见底并重新找回上涨动力之年。

三是中美经济凸显“双引擎”作用,支撑世界经济温和扩张。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最大变化是,由恢复初期的新兴市场“单引擎”支撑,转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引领的新兴市场经济“双引擎”共同牵引。应该说,世界经济发展比“单引擎”时更趋稳妥,因为“双引擎”将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更多保险系数。然而,两个国家必须高度关注——美国和中国经济走势。一方面,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则明显好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最大,改革成果最明显,中国则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最到位,改革与创业的决心最大。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经济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的只有15 个国家,达到2 万亿美元的只有9 个国家,而达到10万亿美元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据IMF估计,按美元汇率计算,2015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1.384 万亿美元,美国经济达17.968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产出的15.5%(2014年为13.4%)和24.4%(2014 年为22.4%,应考虑美元升值因素),两国经济合计占世界的40.2%。期间,中美经济增量分别达到10 280亿美元和6 300亿美元,为全球最大的两个贡献者。鉴于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虽然世界经济按美元汇率计算增长2.5%,但全球经济规模则由2014 年的77.27 万亿美元缩水到73.5 万亿美元。故此,我们已经无法计算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然而,假如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全球经济规模达到113.16 万亿美元,全球经济增量为4.38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4%(增量为1.421万亿美元),美国的贡献率为14.1%(增量仍为6 200亿美元),两国合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5%(见表1)。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实状况是中美经济稳世界经济则稳,两国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经济尚在新一轮扩张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上升,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规模效应凸显,依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据世行最新报告预测,2016 年中美经济将分别增长6.7%和2.7%,仍居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经济之首。而IMF预期,2016年中美经济仍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按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与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30.9%和25.9%,合计超过55%。故此,只要美国经济不出大麻烦,即使欧元区或日本经济低迷,其负面影响仍可控。对于新兴市场,只要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即使一些国家经济衰退,新兴市场整体经济不会陷入衰退,更不会爆发全面金融危机。因为,中国需求与中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新兴市场因资本外逃引发的流动性短缺,同时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二、国际发展环境复杂,全球性危机不致爆发

(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影响不可避免但冲击比预期弱

2016年,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应是美联储加息。未来,美联储上调利率与美元指数走强,其不确定性正打乱国际金融、资本、资源和贸易市场环境。期间,美元将保持上升趋势,国际金融市场不测风险随之而生,全球股汇市震荡,资本回流美国,融资成本上升,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全球财富重新分配,由资源生产国向资源消费国转移,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力量格局将加速变迁。西方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分化,欧日等将持续宽松,新兴市场外部环境变化莫测,内部政策驾驭难度加大,结构性弊病凸显,发展进入多风险时期。

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靴子”终于落地,或使全球经济环境变得相对明朗。估计,美联储货币政策将持续温和,小幅渐进加息应是大概率。另外,在过去两年中,全球经济一直受美联储结束量宽及加息预期之困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跌落,股汇市一直在起伏跌宕中混乱调整,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元资产,一些资源大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美联储实际加息后带来的冲击。估计这波冲击不一定比2014年11月那一波严重。因为,当时被冲击国家无所适从,国际社会也未做好准备。现在则不一样,国际舆论早已拉响警报,危机国家正全力应对,国际市场有备而对,当事者操作相对谨慎。相信类似1998 年的亚洲危机不会重演,更不会爆发2008 年那样的危机,因为眼下危险只限于一些资源出口国。而如今的亚洲各国汇率更为灵活,也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已发生积极变化。IMF不得不承认,总体看迄今新兴经济体并未陷入危机状态。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架构和财政空间明显改善,通胀相对低,货币政策健全,整体宏观抵御能力加强。

(二)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普遍降低

危机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面临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的严峻事实。这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据IMF统计,2003~2008年,全球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接近4.5%,2010~2013年降到3%~3.5%,未来只能维持这一增速,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尚未消除,重灾区——发达国家面临高负债率、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等,危机后续影响或长期存在。受美联储加息影响,新兴市场货币竞相贬值,股市震荡暴跌,资本恐慌撤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事实上已经陷入危机。二是人口老龄化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共同面临的问题,养老负担加重与适龄劳动力减少,包括东亚地区均面临人口老龄化,拖累经济持续发展;三是中短期内全球难取得突破性科技进展,使各国劳动生产率上升缺乏新动力。鉴于此,受上述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至少降低1个百分点,未来年均增长在3.5%左右,这依然是不错的发展趋势。据IMF预期,未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均将放缓,前者在2%左右,后者降至4.5%上下,这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除非全球爆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或主要国家如中国和美国经济取得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显著进展,世界经济增长或许可以回复到危机前水平。

(三)全球分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处于“亚健康”与“弱增长”状态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都如此。在如此险象环生的环境下,全球经济依然维持温和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发展分化。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靠新兴市场牵引。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则渐渐企稳,世界经济开始从“双速复苏”转向“参差不齐”,分化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新特征,不同区域或国家经济以不同速度发展,反而使世界经济可以维持缓慢复苏。

一方面,分化发展加剧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无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还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内部,都呈现分化发展趋势。鉴于各国经济分化发展,反而拉动世界经济在恶劣环境下以不同速度复苏。无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复无常,日本经济蹒跚跌宕,还是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依然持续发展。这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发展已成趋势。后危机时期,在发达国家中,美、欧、日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分化,日欧经济复苏艰难,期间都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虽不如以前周期强劲,但持续低速增长势头一直持续,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佼佼者。这是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在新兴市场中,发展分化日益明显。从地区之间看,亚洲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独联体经济则因俄罗斯经济衰退而滞后,拉美则受巴西经济衰退拖累而收缩。迄今,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2016年和2017 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3%和6.2%,略低2015年0.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南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鉴于印度经济增长加速,南亚成为全球经济低迷中的一道亮光。据世行预测,2016~2017年该地区经济将分别增长7.3%和7.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7.8%和7.9%。①

(四)国际市场风险不容小觑

首先,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是世界经济同样陷入“三期叠加”:刺激政策退出的“消化期”,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阵痛期”,增速由中高向中低的“换档期”,三期叠加使全球发展环境异常复杂,深陷“四高、四低、四分化、三失衡、三博弈”困境中,即:高失业、高债务、高龄化、高杠杆;低需求、低价格、低通胀、低增长;发展分化、政策分化、社会分化、格局分化;虚拟与实体失衡、供应与需求失衡、投资与投机失衡;规则博弈、模式博弈、制度博弈白热化。这是过去任何一次周期性调整均未发生的新常态。关键是,所有经济体都不可能回到危机前的发展模式,潜在增长率普遍下降,危机后遗症远未根除,人口老龄化加剧,又未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劳动生产率增长减缓,持续发展缺乏新动力与新活力。

其次,迫在眉睫的风险是美联储将择机升息,包括中国等经济体将经受不确定上升的考验。美国利率上升对世界经济本是好事,但日、欧央行将持续量宽政策。这“一松一紧”将新兴市场逼到尴尬境地。近期,国际油价暴跌已触发卢布跳水、通胀飙升、资本外逃、市场恐慌,其他新兴市场也在劫难逃,危机一触即发。事实上,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无论美联储以何种方式提息,都将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金融经济乱象,加之内部结构脆弱性,新兴市场受冲击在所难免。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只有全球同舟共济,才能克服由此引发的市场震荡,保持世界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三、全球化新浪潮姗姗而至,全球治理结构变化可期

对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2015年是一个成果斐然的丰收之年,无论是多边经贸合作,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金融治理合作等,均取得可喜可贺的进展。展望2016年,将是全面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性变化的关键年,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制度性话语权的战略机遇机。

(一)全球多边经贸合作成绩斐然

一方面,2015 年是世贸组织成立20 周年,WTO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议表示将继续推动多哈议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WTO总干事阿泽维多盛赞,这是WTO历史上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它终结了市场最大的扭曲。同时,会议还达成近18 年来首个关税减让协议——《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涉及1.3 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美贸易代表弗罗曼认为,协议的达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开创了一个新阶段。

另外,联合国全球发展峰会顺利召开,通过2015 年后发展议程,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承诺共同完善国际发展格局。

最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通过的《巴黎协定》开启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并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低收入发展国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键是将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明确定义为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凡此种种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方面取得最大进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APEC方面,亚太自贸区即FTAAP进程成功启动并有序推进,中美联合完成了战略研究报告,并推动成立了由APEC所有成员参与的FTAAP联合战略研究工作组,力争在2016 年1 月15 日前形成初稿,年底前向领导人提交最终报告及可行性建议。在亚太,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即TPP,经历5年艰苦谈判后终于尘埃落定,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协议应运而生。在亚洲,中国与东盟10国达成了自贸区的升级版协议,中国还与韩国和澳大利亚分别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区协定,近日已同时生效,2016 年年底,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RCEP将诞生。另外,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构想正在全面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进展顺利,在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已取得一批初期收获,如中蒙俄高铁协议签署,中国投资的印尼高铁、泰国高铁已经或将开工,中巴、中哈工业园区项目顺利推进等。它正在改革亚洲地区经贸合作方式与架构。

(三)全球金融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得到诸多国家响应,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于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生效,亚投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 日至18 日在京举行一系列开业仪式,包括理事会和董事会召开等活动,由此宣告亚投行正在开张营业;二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正式宣告成立;三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正式吸纳中国为其成员国;四是IMF宣布将中国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即SDR的货币篮子;五是美国会在拖延五年后终于通过IMF份额改革方案,为国际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使新兴经济体在IMF的投票权增加,同时解决了IMF资金不足问题,其永久性资金将翻倍,从2 385亿SDR上调到4 770亿SDR。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基于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反映的是当时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与权力的分布状况。在此治理架构内,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战后7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群体性崛起。故此,全球经济治理体制需要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应当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只有让各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享受平等权利和机会,才能真正构建起保障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机制。

四、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仍是全球经济最大引擎

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正由中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一)国际社会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0月)报告中,对中国经济作用客观评价,认识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转型,即转向更安全和可持续经济增长轨道。IMF坚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已进入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新常态”。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中国经济并非“前景黯淡”,目前的情况只是复苏过程中的一点减速,会在明年重新获得增长动力。她认为,中国在转向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能保持现有增速,其表现已足够好了。经济转型过程出现波动不可避免,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在经济增长完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完成。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撰文称,近期市场唱衰中国的声音虽大行其道,但缺乏事实依据。他认为,中国工资年增长率在10%左右,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在强劲增长。面对这样的经济画面,很难说中国将走向硬着陆。简言之,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应该持有信心。

(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结构调整成果可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特别需要由投资出口型转向服务消费拉动。期间,经济增长放慢并非坏事,它可降低发展风险,同时提高增长质量。近年,经济中服务业和消费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表明经济结构开始朝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果令人欣喜。一是服务业占GDP的“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二是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三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如2015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就业形势稳定改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全国就业形势明显改善。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由此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虽经济增长放缓,但就业形势稳定扩大。如,2015 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降到6.9%,但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 000 万,提前1 季度完成全年计划。居民收入增加与就业市场稳定扩大,是老百姓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正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只要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应该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四)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以“双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经济一路走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支撑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每当经济面临体制性障碍或结构性弊病,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往往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扫清障碍并攻克时艰,结果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景象。这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变法则。今天,中央政府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价格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如火如荼,或催生一轮“新工业革命”。这无疑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同时通过创新供给、扩大新业态等,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五)经济规模效应更显,是世界经济最大引擎

2015 年以来,IMF曾数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1% ,但未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2015~2016年将分别增长6.8%和6.3%,仍居主要经济体之首。IMF认为,中国经济总量显著提高,要想取得过去那样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已变得非常困难。据IMF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GDP规模达10.356万亿美元,按美元汇率计算,GDP的增量达8656 亿美元,超过美国的6 508 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其中有人民币升值因素);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GDP的增量达1.5 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IMF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到6.8%,但按美元汇率计算,GDP增量将超上年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受非美元货币的大幅贬值,全球产出将减少3.76 万亿美元,由2014 年的77.23 万亿美元降到73.5 万亿美元),而美国GDP的增量为6 200 亿美元;按PPP计算,中国经济的增量将达1.42 万亿美元,略低于2014 年,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升到32%(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遥遥领先于美国的14.1%(见表1),依然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引擎。据IMF预测,2016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6.3%,但按美元汇率和PPP计算的GDP增量分别达到8 692亿美元和14 756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30.9%和27.5%,超过美国的25.9%和13.6%,仍是全球最大的贡献者。

(六)经济下行压力风险上升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2016 年中国经济的“五大重点任务”,是一系统设计,重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非常关键。但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诸多麻烦: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肯定要“下台阶”,但发展质量必须“上台阶”。这一降一升之间牵涉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期间,需要稳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一哄而上”,也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去产能化过程势必影响相关产业和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失业后的社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二是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上升。当前,中国经济中突出的问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债高筑、企业债过多等。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一些旧常态下隐性型风险开始显性化,外部金融风险将随美联储量宽退出和利率提升可能内部化,系统性风险随之上升。新常态下,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既需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应切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应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深入研究新情况,主动采取新措施,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力推新发展。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将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机遇大于挑战。

注释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able A15.Summary of World Medium-Term Baseline Scenario,p197,OCT,2016.

世界经济论文 篇3

超越国家范围的经济活动是国际经济,易言之,国际是以“国”的存在为前提的,无国焉有国际?但是,却不能把国际经济理解为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经济活动,“超越国家范围”不等于“超越国家利益”。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本质上是为其国内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也是为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国际经济是“国际范围”的经济,却不是谋求“国际利益”的经济。各国在国际范围谋求本国利益的经济行为形成国际经济。

没有国家经济,也就没有国际经济了,但却可以有世界经济或全球经济。国家制度产生也就意谓着国际经济的产生,当国家消亡后,国际经济也就不存在了。《国际歌》把“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的实现看成是“最后的斗争”,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一旦消亡,国际也就完成了,但世界却不会因国家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它既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也是一个谋求“世界利益”的经济。在国家制度存在的今天,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但不局限于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以及“世界公民”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国际经济不等于世界经济,但在国家制度存在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两者是共存的。世界经济主要通过国际经济表现出来(当然,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往往需要通过各国追求各自利益的动机与行为来实现,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一种追求国家利益的行为都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世界经济组织需要国家的发起、加入、参与活动才能成立,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中也往往体现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那些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则会淡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会逐渐走向崩溃?为什么保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只能是一段插曲?为什么作为国家主权一部分的关税权会逐步被剥离?这都是因为这些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仅仅是国际经济意义上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世界经济意义上的存在。一个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的国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活动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能使这种利益成为人类共同利益的一部分,那么这种国际经济活动同时也就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举例来说,二战结束初期美国积极倡导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力主自由贸易,削减以至最终废除关税,这显然是与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6.4%、出口额的32.5%和黄金储备的74.6%的现实相联系的,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是典型的国际经济行为。但这种行为同时也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零关税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美国的这一国际经济行为同时又成为一种世界经济行为。从GATT到WTO,从肯尼迪回合到多哈回合,WTO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努力把追求国家利益与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双赢”、“皆赢”显然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的实现往往又是通过“谈判”、“博弈”、“回合”取得的。

历史上看,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立也是由来已久。就说重商主义时期之后的自由竞争时代,先进工业国的“世界经济学”遭到了当时落后民族“国民经济学”的抵抗。在斯密、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时候,李斯特在德国亲自领导了“关税同盟”。一般认为,李斯特之所以反对斯密、李嘉图,乃在于其国家利益之不同,当时的德国落后于英国,自由贸易于其不利。李斯特时代,先进工业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世界经济主要通过先进工业国的国际经济活动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对这种国际经济就是反对世界经济。其实,李斯特是懂得这一点的,因此他反对的仅仅是在未具竞争力之前就打开国门实行自由贸易,却并不反对工业化,相反,关税同盟旨在孵化一个工业国。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 篇4

大型电视纪录片《金砖之国》,是2011年中央电视台批准立项的重点项目。纪录片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个金砖国家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从经济发展、民生民情、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介绍这四个国家,给我们提供一个系统了解“金砖国家”的窗口,系统阐述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经济腾飞的过程,揭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观现实。

如果抛开《金砖之国》所要表现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就说它的拍摄及制作,其宏大的场面,恢宏的音乐,以及极具创意的特效,堪比一部声势浩大的电影,深深的震撼了我。其中所讲述的内容又包罗万象,看后受益匪浅,也许其中所涉及到的政治、文化、改革、发展,离我们已远。可是我们从片中得到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和美的享受。一首歌曲《天地鉴》歌词立意深远,透着一股清澈与空灵,曲风悠扬而不失磅礴,还有独具韵味的唱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光阅,天地鉴”,激励鼓舞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金砖之国的九集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记录下了相关的内容。何为金砖之国?金砖国家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十年前最先提出的,通常指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在央视大型纪录片《金砖之国》中把南非也列入其中,这样,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五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砖块”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之国”。在观看了九集记录片之后,我总结了以下金砖国家的共同特点:

1、都是发展中国家

2、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都具有巨大的人口优势

4、本国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灵活。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年轻充满未来的国家。就如同我们这样年轻朝气蓬勃的一代。这几个国家,虽然各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金砖国家都是经过一系列改革,从最初的失败、迷茫、疑惑慢慢走向成功的,这其中夹杂着辛酸、怀疑、忍耐和努力,但却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观看了介绍俄罗斯发展情况的两集纪录片。看完纪录片,深深体会到强国都是从风雨里走出来的。二十年的风雨飘摇,二十年的沧海桑田,二十年的力挽狂澜,二十年的负重前行。终于雨过天晴,找回了大国受尊重的感觉。重新夺回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俄罗斯,从一个背负着庞大外债和大量僵化落后的民营企业国家到一个国库充盈,社会福利优厚,综合国力强大的世界大国。过程的艰难曲折自不必说。最想说的是俄罗斯今天取得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靠着二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坚持不变的改革信念和俄罗斯人民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一起努力奋斗得来的丰硕的果实。

俄罗斯给我们的印象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俄罗斯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能源、机械、航天、高科技等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铜、森林和水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兼具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俄罗斯文明。近年来,俄罗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政府的积极应对之下,俄罗斯经济成功克服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迅速重归增长轨道,显示出勃勃生机。

《金砖之国》以全方位视角实地探访世界领土面积第一、资源实力雄厚的国家俄罗斯,专访政界要员、商界巨子,深入普通居民家庭调查民生百态。纪录片还获准进入克里姆林宫实地拍摄,第一次采访了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老师。纪录片以20年时间为脉络,对俄罗斯经济社会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客观介绍休克疗法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展现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社会的种种变化。改革与发展,幻灭与重生,纪录片为观众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一个历经磨难、负重前行,如今正厚积薄发、飞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的全貌。

纪录片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座拥有东北亚地区天然港湾的城市开始。这座城市的俄语意思是:掌控东方。9288纪念碑是当地火车站的一个醒目标志。经过9288千米的铁路里程跨越8个时区,人们来到了终点站莫斯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的疆域是多么的辽阔。并且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石油储备也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巨大优势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人类不长的历史中,俄罗斯这个民族就两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不仅超级大国地位不保,还留下了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以及大量的僵化落后的的民营企业。在如此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联合当时任职总理的盖达尔和副总理丘拜斯大刀阔斧的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布尔什维克糖果饼干厂的世纪大拍卖和证券的泛滥买卖。由此造成国家的大部分财产集中到私人手里。一夜暴富的经济寡头集团更是猖獗嚣张。随心所欲的干预国家经济政策和撤换总统。此外。“休克疗法”的各种措施,比如放开物价和提高工人的工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这些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缓解了社会问题,但都只是暂时的,因为时间证明“休克疗法”无法在俄罗斯成功实行。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没有养老金,没有工作,企业生产萎缩,国家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好像回到了以前。雪上加霜的是,在1997年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本身不稳定的俄罗斯爆发了最大的经济危机。卢比贬值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也水涨船高,工资下降,银行纷纷倒闭,人民的大量存款损失导致三分之一的人民处于贫困状态。社会持续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不定,此时俄罗斯的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整个国家的经济大倒退。休克疗法的实施和后果,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反思。而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市场的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经验政策,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也终止了“休克疗法”的改革。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迎来了春天。上任后的普京充分认识到此时俄罗斯面临的困境,经济混乱,社会迷茫。是俄罗斯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曾一度经济总值下降到世界16位,落后于西班牙和荷兰,更被韩国、印度和巴西超过,丧失了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还有沦为世界二流或是世界三流国家的危险。就职后的普京曾经说过,只有成为世界强国,否则无法解决国家的任何事情。为了实现他的强国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俄罗斯是个领土辽阔的超级资源大国,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结合这个优势,制定了以能源拉动经济增长,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步完善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设备,利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际优势。抓住世界各国对能源极大需求的机遇,成为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大国,奠定了经济强国的基础。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振兴国防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经济与国防同抓,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回想中国在清政府执政时期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当时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远低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这也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1978年底,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以改革开放的姿态,逐步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做为金砖国家之一,不仅要克服全球化带来的弊端,还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全球化”一词是金砖国家经济迅速走向世界的代名词。金砖国家的改革历程告诉我们,无视本国国情,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的狂飙突进式改革,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和风险。只有开放和市场化才是当今世界新兴国家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必然要破除固有经济体制、文化思想、政治框架、社会习惯的藩篱,不付出代价的改革只是一种空想。

看着《金砖之国》纪录片,我们会随时想着我们中国的发展问题。看到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很多纠结的时候,我们庆幸我们始终坚持渐进主义改革。我们看到南非资源依赖性的发展模式,因为资源在逐渐减少和枯竭的时候,带来了很多新的困难。我们就想到中国发展的资源瓶颈,我们一些资源型地区,将来该如何转型和升级。我们看到印度的服务业非常发达的时候,会想到中国的服务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套用《金砖之国》纪录片的总顾问陈雨露先生的话“金砖之国更贴近中国”。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继承了大量的负债和落后的国营企业。它负重前行,借助债卷、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厚积薄发、飞速成长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巴西,从1929年之前的单一经济——出售咖啡,慢慢转变为轻工业,到当今几乎能触及到所有商品的贸易。联想我们自己,身世处境如同俄罗斯那样落后,知识、能力又像巴西那样单

一、粗糙。我们是否该学习它们那种负重前行、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呢?我们年轻人,如同那些年轻的国家一样,没有强大的靠山,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什么都要靠自己。尽管我们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但好强的我们不愿正对自身的错误。我们是有朝气的、我们是有希望的、我们亦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们把这份好强的劲,充分利用在事业上、利用在为家庭创造幸福上、为了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上。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精彩辉煌的人生。国家的改革必须大手笔、大胆创新地去干,同时又面临着很大的存亡风险。一些领导者,不惜冒着成为历史罪人的压力实行着自己的改革方案。邓小平是如此,南非国父曼德拉亦是如此。即使被打入万丈深渊,他们也坚信着自己的信念,渴望着有朝一日使那些反对者们最终能理解,并为之而奋斗着。他们那份执着、自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需要改革,人也需要改革。不断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抛开之前所有陈旧的观念,下狠心改正自己的缺点。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证明我们自身的能力,尤为的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在清楚了自身的详细情况后,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减少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慢慢的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改革总是痛苦的,但时代在前进,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有半点的懈怠,让我们与时间赛跑,朝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吧!

二、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因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2、南南合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而开展的相互之间的合作。

2018年世界经济展望 篇5

前景更光明、市场乐观但未来仍面临挑战

 全球经济活动继续巩固。据估计,2017年全球产出增长3.7%,比秋季预测高出0.1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此轮经济增长基础广泛,特别是欧洲和亚洲地区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显著增长。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增长预测上调了0.2个百分点至3.9%。此次上调反映了全球增长势头加强以及最近批准的美国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预期影响。

预计美国的税收政策变化将刺激经济活动,短期影响主要来自公司所得税降低带来的投资增长。预计在2020年之前,税收政策变化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将是积极的,到2020年累计影响达到1.2%,但围绕这一核心预测情景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由于一些条款具有临时性,预计这一揽子税收政策将导致2022年之后几年的经济增长放慢。2018-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累计上调的约一半来自一揽子税改措施对美国及其贸易伙伴产出带来的影响。

近期内,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风险看似大致平衡,但在中期内仍偏于下行。就上行风险而言,由于经济活动回升和更宽松的金融条件相互促进,短期内的周期性反弹将更强劲。就下行风险而言,资产估值过高和严重收缩的期限溢价提高了金融市场调整的可能性,从而可能抑制增长并挫伤信心。一个可能的触发因素是需求增长加快会导致发达经济体的核心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快于预期。如果全球情绪依然强劲,通货膨胀下降,那么中期内金融状况可能仍然宽松,这会导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脆弱性加剧。内向型政策的实施、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一些国家的政治不确定性也会带来下行风险。

目前的周期性上升为改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机。所有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重点工作包括实施结构性改革以提高潜在产出,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在金融市场乐观的环境下,确保金融稳健性至关重要。通货膨胀低迷表明,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依然疲软,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宽松。但是,增长势头增强意味着财政政策应该越来越多地关注中期目标——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和支持潜在产出。多边合作对于确保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至关重要。全球复苏加强

自2016年中期以来,周期性上升势头不断加强。2017年,约120个经济体(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三)的年同比增速都出现上升,这是2010年以来最广泛的全球增长同步上扬。在发达经济体中,2017年第三季度的增长高于秋季预测,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巴西、中国和南非等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也高于秋季预测。高频硬性数据和情绪指标显示,第四季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

 头。在投资(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投资)回升、亚洲制造业产出(推出新型智能手机之前)增长的支持下,世界贸易在近几个月强劲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未来的制造业活动将加强,这与强劲的消费者信心(预示着健康的最终需求)是一致的。

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改善、美国的天气事件、OPEC+限制石油产量协议延期以及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对原油价格起到支持作用。在2017年8月(2017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参考期)与2017年12月中旬(2018年1月《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的参考期)之间,原油价格上涨了20%左右,超过60美元/桶。截至2018年1月初,油价出现进一步上涨。市场预计未来4-5年油价将逐渐下跌——截至12月中旬,中期期货价格大约为54美元/桶,略高于8月份的价格。燃料价格上涨提高了发达经济体的总体通胀水平,但是,工资和核心价格通胀依然疲软。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和核心通胀在2017年早些时候经历下滑之后,最近几个月略有上升。

债券和股票市场。8月份以来,市场预计美联储的政策利率走势趋于上升,表明12月份的加息在意料之中。但是,市场预计2018年和2019年的加息将会是渐进的。鉴于产能闲置水平下降、英镑贬值带动通胀水平高于目标,英格兰银行首次上调了政策利率;欧洲央行宣布将从1月份开始减少净资产购买。然而,欧洲央行的计划是维持目前处于历史低位的政策利率,直到量化宽松结束,而且,如果通货膨胀低于预期,则将增加资产购买计划的金额并延长其期限。债券市场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减弱,随着短期利率上涨超过长期利率(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这与市场认为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出现持续上行意外的预期是一致的。由于市场对盈利前景普遍看好,在低通货膨胀环境下,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会非常渐进,并认为基本面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发达经济体的股票价格继续上涨。在近期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前景改善的带动下,8月份以来,新兴市场股票指数进一步上涨。在有些国家,长期收益率近几个月有所回升,但总体继续保持低位,利差继续缩小。

汇率和资本流动。截至2018年1月初,美元和欧元的实际有效汇率仍然接近于2017年8月份的水平。由于利差扩大,日元贬值了5%;英格兰银行11月份的加息以及对英国脱欧协议的预期上升导致英镑升值接近4%。就新兴市场货币而言,人民币升值了2%左右;在增长前景好转、大宗商品价格走强的带动下,马来西亚林吉特反弹约7% ;鉴于政治不确定性下降,南非兰特升值接近6%。与此相反,由于正在进行中的NAFTA谈判再次出现不确定性,墨西哥比索贬值了7%;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土耳其里拉贬值4.5%。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新兴经济体的资本流入保持弹性,非居民证券投资流入持续强劲。

预计2018年和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上升 根据目前的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7%,比秋季预测高出0.1个百分点。欧洲和亚洲地区出人意料的经济上行态势尤其突出,但全球增长基础广泛,发达和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均比秋季预测高出0.1个百分点。

预计2017年出现的更强劲增长势头将延续到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全球增长率上调至3.9%(比秋季预测高0.2个百分点)。

就未来两年的预测期而言,全球经济展望上调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预计2018年和2019年这些经济体的增长率将超过2%。这一预测反映了这样一种预期,即有利的全球金融环境和强劲的市场情绪有助于保持近期需求,特别是投资的加速增长,这将对有大量出口的经济体的增长带来显著影响。此外,预计美国的税收改革和相关财政刺激措施会暂时提高美国的增长率,并对美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此期间的需求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预计将对全球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占2018年和2019年全球增长预测累计上调的一半左右,但围绕基线预测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

 鉴于2017年的经济活动强于预期,外部需求预期上升以及税制改革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影响,尤其是公司税率降低以及暂时允许全额投资作为支出处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作出上调。预测假设税收收入下降不会被近期的支出减少抵消。因此,预计税收改革将刺激美国近期的经济活动。附带影响是,预计国内需求增强将带动进口增加,导致经常账户逆差扩大。总体而言,直到2020年政策变化都将促进增长,因此,2020年美国的实际GDP将比没有税收政策变化的预测高出1.2%。对美国2018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2.3%提高到2.7%,2019年的预测从1.9%提高到2.5%。鉴于财政赤字增加(因此未来需财政调整),以及一些条款是临时的,预计2022年之后的增长率将低于之前的预测,从而抵消早期的一些增长收益。由于核心价格压力对近年来的经济疲软程度变化敏感度较低,以及美联储政策利率上调的预期速度略快于秋季,通胀对内需回升的反应预计将放缓,期限溢价将适度收缩,美元不会发生大幅升值。根据美国国会税务联合委员会的报告,税制改革预计将使美国高收入家庭的平均税率相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税率下降,中期内尤其如此(惠及中低收入家庭的一些条款到期)。

欧元区许多经济体的增长率上调,特别是德国、意大利和荷兰,这反映了内需增长势头增强及外部需求上升。对于远远高于潜在水平的西班牙,其2018年的经济增速略有下调,反映出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对信心和需求的影响。

主要由于亚洲发达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前景尤其敏感),还上调了其他发达经济体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长预测。对日本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作出上调,这反映了对外部需求的上调、2018年的补充预算以及近期活动强于预期的后续影响。

 对2018年和201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增长预测不变,但是,各地区前景差异明显。

 2018-2019年,新兴亚洲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5%左右,与2017年的增速基本持平。该地区继续对全球增长贡献一半以上。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尽管由于外部需求增强,相对于秋季预测,略微上调了对2018年和2019年的预测),印度经济将出现回升,东盟五国地区将基本保持稳定。

在新兴和发展中欧洲,预计2017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活动将继续强于先前的预期,主要带动因素是波兰,尤其是土耳其高于预期的增长。这些修正反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宽松的金融条件、欧元区出口需求更加强劲以及土耳其宽松的政策态势。

预计拉丁美洲的经济复苏将加强,2018年(如秋季所预计的)将增长1.9%,2019年增长2.6%(上调了0.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墨西哥前景改善(受益于美国需求增强)、巴西经济复苏进一步巩固、大宗商品价格走强和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融资条件更为有利。这些上调抵消了对委内瑞拉经济预测的进一步下调。中东、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的增长预计在2018年和2019年也会有所回升,但仍然保持在3.5%左右的低迷水平。虽然石油价格上涨正在帮助石油出口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的国内需求复苏,但仍需进行的财政调整将对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目前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增长率(从2017年的2.7%上升到2018年的3.3%和2019年的3.5%)与秋季预测大致保持一致,对尼日利亚的增长预测有小幅提高,但南非的经济增长前景将更加低迷,目前预计2018-2019年的增长率仍将在1%以下,原因在于政治上不确定性加大给信心和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对俄罗斯2018年增长前景略微上调,预计独联体国家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速仍将高于2%。风险

前景风险在近期大体平衡,但正如2017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预测的,风险在中期内仍然偏于下行。增长面临的一个显著威胁是全球融资条件从目前宽松状态收紧,无论是在近期还是之后均将如此。

短期内,如果不发生金融市场调整(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波动非常小,且近几个月似乎没有受到政策或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经济可能保持增长势头。如果对全球前景的信心和宽松的金融环境持续相互加强,这种势头可能会在短期内意外上行。

 迄今为止,长期债券收益率和美元对美国税收政策变化的反应似乎有限,目前市场预计货币政策收紧的步伐将比《世界经济展望》基线预测更为缓慢。例如,美国通货膨胀企稳迹象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调整,因为需求增长将对已经非常低的失业率造成下行压力。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加上美联储提高政策利率速度快于基线预测,可能导致美国的期限溢价较大幅度地收缩,美元走强和股价下跌。全球金融状况趋紧将影响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导致拥有较高的债务再融资需求和未对冲美元负债的经济体尤其可能陷入金融困境。

就下行风险而言,美国投资对税收政策变化的反应可能比基线设想更加温和,并对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强劲的外部需求带来连带反应。

在中期内,如果金融环境仍然宽松,潜在的脆弱性将累积,可能采取的内向型政策以及非经济因素会带来明显的下行风险。

 金融脆弱性累积。如果金融宽松状况持续到中期,利率长期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资产价格预期波动较低,脆弱性可能累积,因为寻求收益的投资者会增加对较低评级公司、主权借款人和信用较差家庭的风险敞口。正如2017年10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的,投资级别评级较低的公司在发达经济体债券指数中的占比近年来大幅上升。一些新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增长迅速,需采取相应政策加以解决。中国当局近期收紧了对非银行中介机构的监管,开启了令人欢迎的局面。这些风险敞口的信用风险可能被隐藏起来,同时近期全球经济增长势头保持不变,再融资需求依然较低。缺少短期警告信号反过来可能会加强寻求收益的行为,并放大中期内积累的金融脆弱性。内向型政策。重要的长期商业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英国与其他欧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安排正在重新谈判之中。在这些谈判或其他类似安排的背景下,贸易壁垒增加和监管调整都将给全球投资造成压力,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从而拖累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潜在增长。如不能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对外失衡扩大都可能会导致采取内向型政策的压力增加。

非经济因素。由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特别是东亚和中东地区,这给全球中期前景蒙上阴影。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包括几个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意大利和墨西哥)即将举行的选举可能给改革实施带来风险,并可能引起政策议程的方向发生转变。最近的极端天气事态发展,包括大西洋飓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干旱均表明发生经常性严重气候事件的风险,这些事件给受影响地区造成毁灭性的人道主义代价和经济损失。它们还可能导致移民流动增加,进一步使已经脆弱的移民接受国更加不稳定。政策 

 两个共同的政策目标将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联系在一起。首先,需实施提高生产率的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潜在的产出增长,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发达经济体;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同时确保增长带来的好处得到广泛分享。其次,必须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通过实施积极的金融监管以及在必要时修复资产负债表和加强财政缓冲。在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产组合调整和资本流动逆转的低利率和低波动性环境下,采取行动尤其重要。当前的周期性上升为结构和治理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尽管各国面临共同的优先任务,但由于所处的周期性状况及可采用的政策空间各异,各国的最佳政策组合会有所不同:

 在发达经济体,由于产出接近潜在水平,工资和价格压力仍然较低,这要求采取谨慎的、以数据为支持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但是,在失业率低,并预计会进一步下降的国家,如美国,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目前预期,则可能需加快政策正常化的速度。在仍然存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低于中央银行目标水平的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可取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均应侧重于中期目标,包括进行公共投资,以提高潜在产出,并采取举措以提高存在差距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同时确保公共债务动态可持续,并减少过度的外部失衡。在需要财政整顿的国家,应调整步伐,避免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拖累,同时将政策重点转向提高公共卫生和教育质量、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包括那些可能受结构性转型不利影响的群体。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改善的货币政策框架有助于降低核心通货膨胀率,如果经济活动减弱,这将为利用货币政策支撑需求提供空间。逐步重建缓冲的必要性总体上使财政政策更加受到制约,特别是依赖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反弹提供了近期的喘息机会,决策者应该防范推迟进行改革和预算调整的诱惑。通过防止相对价格持续失调、加快针对冲击的调整步伐,以及减少金融和外部失衡积累,实施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对国内的政策环境起到补充作用。

低收入国家面临的政策挑战尤为复杂,因为它们涉及多个有时相互冲突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支持近期活动;实现经济多样化、提高潜在产出以保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建立缓冲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特别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前景疲软环境下依赖大宗商品的经济体,以及许多国家还需应对居高不下的负债水平。政策举措应继续侧重于扩大税基、调动收入、改善债务管理、减少针对性不高的补贴以及将支出转向可提高潜在增长和改善所有人生活水平的领域(基础设施、健康和教育)。努力加强宏观审慎框架和提高汇率的灵活性,可以改善资源分配,减少脆弱性,并增强经济韧性。

多边合作努力对于维护近期全球经济活动势头、加强中期前景,确保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得到更广泛分享仍然至关重要。重点领域包括继续执行金融监管改革议程;避免竞相降低税率、劳工和环境标准;实现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框架现代化;

 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保持代理银行关系;遏制跨境洗钱、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以及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

表 1.《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概览

(百分比变化,除非另有说明)

年同比

与2017年

10月《世界

经济展望》

估计 预测

预测的差异

1/

估计 预测

第四季度同比 2/ 世界产出

2016 2017 2018 2019

2018 2019

2017 2018 2019

3.2 3.7 3.9 3.9

0.2 0.2

3.9 3.9 3.8 发达经济体 1.7 2.3 2.3 2.2

0.3 0.4

2.4 2.3 2.0 美国 1.5 2.3 2.7 2.5

0.4 0.6

2.5 2.7 2.4 欧元区 1.8 2.4 2.2 2.0

0.3 0.3

2.4 2.1 2.0 德国 1.9 2.5 2.3 2.0

0.5 0.5

2.8 2.1 2.1 法国 1.2 1.8 1.9 1.9

0.1 0.0

2.2 1.8 1.9 意大利 0.9 1.6 1.4 1.1

0.3 0.2

1.5 1.4 0.9 西班牙 3.3 3.1 2.4 2.1

–0.1 0.1

3.0 2.2 2.0 日本 0.9 1.8 1.2 0.9

0.5 0.1

2.0 0.9 –0.3 英国 1.9 1.7 1.5 1.5

0.0 –0.1

1.3 1.5 1.5 加拿大 1.4 3.0 2.3 2.0

0.2 0.3

3.0 2.2 1.9 其他发达经济体 3/ 2.3 2.7 2.6 2.6

0.1 0.1

2.7 2.5 2.9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4.4 4.7 4.9 5.0

0.0 0.0

5.2 5.3 5.3 独立国家联合体 0.4 2.2 2.2 2.1

0.1 0.0

2.2 2.1 1.7 俄罗斯 –0.2 1.8 1.7 1.5

0.1 0.0

2.3 1.9 1.6 俄罗斯以外的独联体国家 1.9 3.1 3.4 3.5

0.1 0.0

.........新兴和发展中亚洲 6.4 6.5 6.5 6.6

0.0 0.1

6.8 6.5 6.5 中国 6.7 6.8 6.6 6.4

0.1 0.1

6.7 6.5 6.4 印度 4/ 7.1 6.7 7.4 7.8

0.0 0.0

7.9 7.4 7.8 东盟五国 5/ 4.9 5.3 5.3 5.3

0.1 0.0

5.4 5.4 5.3 新兴和发展中欧洲 3.2 5.2 4.0 3.8

0.5 0.5

4.0 4.8 3.7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0.7 1.3 1.9 2.6

0.0 0.2

2.2 2.3 2.6 巴西 –3.5 1.1 1.9 2.1

0.4 0.1

2.5 2.2 2.0 墨西哥 2.9 2.0 2.3 3.0

0.4 0.7

1.4 2.9 2.8 中东、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4.9 2.5 3.6 3.5

0.1 0.0

.........沙特阿拉伯 1.7 –0.7 1.6 2.2

0.5 0.6

–1.4 2.5 2.2 撒哈拉以南非洲 1.4 2.7 3.3 3.5

–0.1 0.1

.........尼日利亚 –1.6 0.8 2.1 1.9

0.2 0.2

.........南非 0.3 0.9 0.9 0.9

–0.2 –0.7

1.2 0.5 1.1 备忘项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3.6

4.7

5.2

5.3

按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

2.5

3.2

3.3

3.2

全球贸易量(货物和服务)6/

2.5

4.7

4.6

4.4

发达经济体

2.6

4.1

4.3

4.2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2.3

5.9

5.1

4.8

大宗商品价格(美元)

石油 7/

0.0

0.1

.........0.2 0.2

3.3 3.3 3.0

0.6 0.5

.........0.6 0.7

.........0.4 0.2

.........–15.7 23.1 11.7 –4.3

11.9 –5.0

19.0 –0.9 –3.9 非燃料商品(根据世界商品出口权重计算的平均值)–1.6 6.5 –0.5 1.0

–1.0 1.5

1.2 1.2 1.0 消费者价格

发达经济体

0.8

1.7

1.9

2.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8/

4.3

4.1

4.5

4.3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百分比)

美元存款(6个月)

1.1

1.5

2.3

3.4

欧元存款(3个月)

–0.3

–0.3 –0.3 –0.1

日元存款(6个月)

0.0

0.0

0.0

0.1

0.4

0.5

.........0.2

0.1

1.6

2.1

2.1

0.1 0.2

3.7 3.9 3.6

0.0 –0.1

.........–0.2 –0.1

.........注:假设实际有效汇率保持在2017年11月13日至12月11日的水平不变。经济体按照其经济规模进行排序。加总的季度数据经季节调整。

1/差异是基于当前和2017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预测的四舍五入后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相较2017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预测更新的国家占到全球GDP的94%。

2/对于世界产出,季度估计和预测占按购买力平价权重计算的世界年产出的90%左右。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季度估计和预测占按购买力平价权重计算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年产出的80%左右。

3/ 不包括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

4/ 对于印度,数据和预测是按财政列示,2011年及以后年份的GDP基于按市场价计算的GDP,2011/2012财年作为基年。5/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6/进出口量(货物和服务)增长率的简单平均。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1 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同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其中的发展模式有()。A.中东模式 B.雁形模式 C.东亚模式 D.拉美模式

2.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A.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B.价格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C.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D.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6.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8.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特别提款权是()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A.世界银行 B.本国中央银行

C.国际金融公司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0.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经济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 C.生产国际化的要求

D.规避金融管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B.本国的就业结构 C.本国的经济状况。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13.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4.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5.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16.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法国模式 D.德国模式 17.产业组织政策包括相互配套的两方面政策,即()。A.反垄断政策 B.产业合理化政策 C.经济计划化 D.产业结构政策

18.1970s年代发达国家产生“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有()。A.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

B.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C.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D.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19.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0.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3.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4.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5.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

7.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8.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9.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10.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经济全球化: 2.垂直型直接投资: 3.保护贸易政策: 4.关税同盟: 5.汇率目标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3.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1990s年代以来,世界各地不断爆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等。这些危机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心理预期等多种方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2001年11月30日,阿根廷爆发剧烈的银灰挤兑潮,当日银行存款被取走13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政府被迫实行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金融管制措施,加剧了金融恐慌,引发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和矛盾。终于在12月18日引发为全国性的社会骚乱、游行示威和流血事件(28人在冲突中丧生)。12月20日,阿根廷总统和经济部长引咎辞职,之后的短短两周内,政府频繁更迭,总统换了五任。2002年1月14至15日和2月18至20日,阿根廷两次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大量的ATM机、运钞车等银行设备被砸毁。3月27日,首都还发生了贫民冲击、哄抢超市事件(10多家超市被哄抢)。阿根廷爆发的这场危机产生了强烈的“多米诺效应”,不但影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致使巴西、乌拉圭(银行体系濒临崩溃)、巴拉圭、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发生了金融动荡、使拉美经济继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后再次遭到重创,而且对整个世界金融业(2002年第一季度,欧美七大银行在阿根廷业务的损失达85亿美元)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2002年10月联合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明确指出,阿根廷危机是造成200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讨论以下问题:

1.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巴西、阿根廷等)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分)

2.这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启示?(6分)标准答案(A卷)

1、CD

2、ABCD

3、ABCD

4、AB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D

10、BCD

11、ACD

12、ABC

13、ACD

14、ABD

15、C

16、B

17、AB

18、BD

19、AB 20、ABCD

1、X

2、√

3、X

4、√

5、X

6、X

7、√

8、X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经济全球化: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1分),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2分)。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1分),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1分),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1分)。

3.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4.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1分),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

5.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1分),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1分)。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答: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分):(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1分);(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1分);(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1分);(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1分)2.答: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1分);(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1分);(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1分);(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分)。3.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1分):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1分)。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1分);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1分)。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六、答案要点:1.现行汇率制度中存在的风险:(1)国际游资对汇率制度的冲击;(2)钉住汇率制自身存在的缺陷。(需要论述,只答要点最多得5分)。2.具体论述这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并说明理由。(需要论述,只答要点最多得3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2.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理论。

A.协议分工 B.垄断优势 C.比较优势 D.产品生命周期 3.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是()。A.金融和贸易的机构性协调 B.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协调 C.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 D.全方位的多边经济协调

4.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法国模式 D.德国模式 5.熊彼特提出的(),可用来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A.创新理论 B.二元经济模型 C.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D.货币主义

6.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A.结构性 B.混合型 C.需求拉起的 D.成本推动的

7.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在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主要分歧是()。A.是否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观分析 B.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 C.是否主张实行公私混合经济 D.是否主张实行大幅度减税

8.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新兴工业化国家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9.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新兴工业化国家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0.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A.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发展缓慢失 B.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 C.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 D.产业内分工基本上消失 11.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A.购买外国政府债券

B.购买外国企业债券

C.向外国企业提供商业贷款

D.在国外开设合资企业

12.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A.钉住汇率 B.自由浮动汇率 C.联合浮动汇率 D.固定汇率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效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资本家更新设备的需要 D.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 14.以下组织形式中,不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A.自由贸易区 B.经济联盟 C.共同市场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5.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不包括()。A.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 B.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 C.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D.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

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出软化趋势。这种趋势不包括()。A.农业产业化趋势 B.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了融合进程 C.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D.第四产业开始形成 17.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不包括()。

A.充分就业 B.货币汇率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1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A.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 B.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C.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D.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19.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逐步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理论。

A.雁形模式 B.产品生命周期 C.市场内部化 D.产品差异

20.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石油生产国 B.农矿原料出口国 C.出口加工国 D.经济综合发展国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当每个国家的厂商都追求本国的代表性需求时,国际贸易就不可能发生。

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目前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已远远超过了投向发达国际的资本。

4.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5.结构学说认为,各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世界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6.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扩大,称为贸易创造效应。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减轻了危机、减少了失业,因而是为全社会的利益服务的。

8.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9.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是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并存。

10.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能否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的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国际经济一体化: 2.国际直接投资: 3.特别提款权: 4.广场协议: 5.二元经济模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欧盟一举由15国扩大到25国,人口由3.8亿人增加到4.5亿人,国内生产总值加在一起大约为与美国大致旗鼓相当的10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所增强。自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1958年1月1日正式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五次扩大,由原来的6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到1995年增加到15个国家。尽管这次又有10个国家入盟,但仅仅使整个欧盟的GDP增加了4.8%(参见下表),对欧盟的经济实力影响不大。而且按照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这10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原15国人均国民收入的47%。表

欧盟历史上的五次扩大 单位:% 扩大年份

新成员

人口增加 GDP增加 1973 丹麦、爱尔兰、英国 33.4 32.4 1981 希腊 3.7 2.8 1986 西班牙、葡萄牙 17.7 11.6 1995 奥地利、瑞典、芬兰 6.2 6.3 2004 中东欧10国 19.5 4.8 注:GDP增加为2002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委员会的有关资料做成。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讨论以下问题:

1.结合欧盟宪法危机,分析讨论欧盟东扩对新老成员国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2.分析讨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从国别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9分)。《世界经济概论》(B卷)参考答案

1.A 2.C3.A 4.A 5.A

6.A 7.B 8.D 9.D 10.C 11.D 12.A 13.B 14.D 15.C 16.C 17.B

18.D 19.B 20.D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1分)。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体制上的统一(1分),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1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1分),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1分),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1分),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1分)。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2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

4.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2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

5.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分)。该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1分)。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传统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1分)。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本题15分)

1.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分)。(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2分)。(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1分)。2.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

3.答: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1分)。然而,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1分),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1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1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1分)。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世界经济论文 篇7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世界经济走势 篇8

世界经济已经接近复苏边缘,但全面复苏也会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美国、英国等许多主要发达国家来看,现在经济当中出现的积极因素应该说是明显增多,但是这个过程要真正达到复苏程度又却不容易,因为这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需求,由于财富缩水,财富效应突然减少,居民消费明显不足,面临的问题从供给方来讲是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的调整是需要实现的,不是说复苏就复苏了,所以我预计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复苏应当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后才能走向真正的复苏。

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这些结构性矛盾加速凸显出来,所以在去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加速下滑,这一揽子计划刺激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显然起了作用。

但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在2003年到2007年,大家公认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最好的5年,GDP平均年增长11.2%,这里其中3个百分点是外需拉动的,而今年前七个月外需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是负的,是-12.9%,外贸出口形势当前依然严峻,因为世界经济没有真正复苏,内需不足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前七个月我们出口下降22%,外贸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就减少了农民工就业机会,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1%,同比下降了2.2%,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下降,虽然有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扶持,但是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出现了下降趋势,4月份同比3%,5月份下降1.4%,6月份下降2%,7月份、8月份我估计依然是下降的,并且这种扶持消费的政策效应不是在增强,而是有减弱趋势,所以居民消费增加后劲不足,我认为我们的宏观调控应当是保就业、保民生,努力培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陈凤英:世界经济不是复苏是反弹

中国经济“回暖”已经开始了,对世界经济而言却是严寒刚刚结束,初春正在显露。世界经济今年下半年只能是一个触底反弹,不是复苏,明年世界经济是真正反弹,反弹结果就是世界经济真正复苏。

实际上世界经济真正走入一个正常轨道要到2011年底以后,很难说是否反复。根--据美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规律以及未来经济情况,这个时候的经济是不稳定的,可能有反复的,也就是我们说的“W形态”。

现在世界经济很复杂,我们面临的不是一般的危机,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果我们没有采取措施的后果,很有可能超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奥巴马总统说我们要避免一场大萧条,没有采取措施就是大萧条,但是由于采取措施没有出现大萧条,但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就是2008年全球资源损失50万亿,什么样的规模呢?就是世界经济规模,因为世界经济规模去年是60万亿而我们亚洲地区,财富效益损失就是9.6万亿,而亚洲经济发展只有8万亿,超过了经济规模,这使亚洲经济财富受到收缩,实体经济已经全面下滑,导致世界出现了六十年来没有出现过的负增长。

去年10月份以来我提出世界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实际上现在世界经济真正出现负增长,是二战以来第一次,没有人能够相信。另一个我们可以看到贸易、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贸易出现了八十年来大幅度下降,任何研究世界经济团体都没有预料到,今年全球贸易可能下降12,2%,那么这个应该说是八十年来没有过的,上世纪大萧条到现在没有出现过,现在出现一点苗头,“严寒”刚刚过去。是“初春”,很不稳定。

世界经济在一种非常危机的状况下复苏,因此它只是反弹,经济还很不稳定,未来怎么样就要看宏观经济政策这根捧如何接到企业手里,企业这根棒如何交到消费者手里,现在完全靠政府行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6%,是哪来的?全是中国贡献的,没有中国的1.6%,世界是零增长。

这次危机是是融引起的,金融如果企稳,世界就有希望。世界经济是一次大地震,“震源”在哪里?在美国,美国解决工世界都解决了。现在经济在企稳,美国在向好,世界很有可能出现一个拐点,就是第三季度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

现在面临世界有一个问题,我们感觉到金融市场在企稳,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大家知道美国债务有多少吗?美国所有债务加起来有50万亿,50万亿这么一个债务,现在已经下降到14.4万亿,这两个季度当中经济下降2700亿,这么一个经济体怎么支撑50万亿,美国是完全被泡沫欢大的,大气球下的经济体,这个债务是完全不可以持续的,这样一个经济体如何持续它的发展是一个很大问题。

在2008年,我们跟日本经济已经很近了,我们增长9%,日本当年经济是下降0.7%,今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我国增长7.5%,美国、日本、德国全是负增长,因此中国今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不是说中国这么强大,但是的确贡献很大。

到2020年中国经济基本转型完毕,服务业、制造业将同样重要,出口和国内将同样重要,有报告称2020年中国消费规模可能要超过美国。企业在经营当中一定要注意向内部转型的问题。我主张企业从自身产品找市场。此外,哥本哈根协议肯定要签订,气候变化将需要我们承担责任,政策要求我

陆德:警惕经济二次触底

关于中国这次经济发展预测,国内有“U”型、“V”型的看法,我在中央党校讲课中提出,我们国家如果最终消费拉不起来,这次经济复苏轨迹是“W”型,两次衰退。

今年以来这条曲线的说法先后被德意志银行、社科院有关专家,以及厉以宁先生以及亚洲银行林毅夫先生认可。他们也提出要二次触底的问题,我们不希望二次触底,但是我们必须从经济研究角度提出这个危险性,要警示为什么?

现在需求拉动不起来,我给大家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年我们要“保八”,外贸保不了,下降22%,需要靠另外“两匹马”在拉。首先国内市场要消化掉外贸衰减下来的22%的商品,这一口还不行,再加8个百分点也要吃掉,要吃两口才能保证今年消费,能够在“保八”的路上“顶八”。同时我们产能又过剩了,吃这两口还不行,还得吃第三口,几万个亿下去了,如果吃不掉,纯反弹上来以后没有支撑,经济还要掉下去,关键看我们拉动消费有多大力量。如果消费拉不起来,我们产能过剩又销不到国外,我们“三匹马剩下一匹马”,经济肯定二次触底。

如果说上半年政策和投资主要是为了防止经济继续下滑,花了大力气的话,那我们下半年方式上要转向民生和消费这两条路,来大力促进它。

上一篇:自我认知题型答题思路下一篇: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