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周期

2024-05-09

世界经济周期(精选12篇)

世界经济周期 篇1

一、现有假说

在研究宏观经济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通过观察和统计,总结出各种经济周期。目前发现的经济周期主要有:基钦周期,3—5年;朱格拉周期,7—11年;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

经济学家试图揭开经济周期背后的秘密,于是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现有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假说,主要分为:外因论、内因论和综合论。

外因论的假说主要包括:太阳黑子假说、创新假说、政治性假说。内因论的假说主要包括:纯货币假说、消费不足假说、投机过度假说、心理假说。综合论的假说认为,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假说,可以统一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提出一种新的假说,希望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探索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二、提出新假说

2016年2月29日,提出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新假说:经济周期受天体运行周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目前主要的天体运行周期

1日天体运行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1日。1月天体运行周期: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1月。1年天体运行周期: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周期为1年。4年天体运行周期: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周期的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围绕太阳每运行4年,大约多出1天,所以存在一个4年天体运行周期。19年天体运行周期: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地球、太阳这三者的相对位置,每19年循环1次,所以存在一个19年天体运行周期。

(二)天体运行周期和个人的关系

经济是由多个个人共同活动产生的结果,所以人是经济的主体。要研究天体运行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先研究天体运行周期对个人的影响。

人有1日睡眠周期。地球上多数动物具有1日睡眠周期,该周期受1日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人有1月生理周期。女人的1月生理周期比男人更加明显,该周期受1月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人有1年生长周期。植物的1年生长周期比人更加明显,该周期受1年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人有19年生长周期。19岁左右,身体基本发育成熟;2×19=38岁左右,到达如部分运动员等职业者退休年龄,其他人陆续出现中年危机等;3×19=57岁左右,到达普通人退休年龄;4×19=76岁左右,到达普通人平均寿命。该周期受19年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三)天体运行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天体运行周期对个人的影响,随着周期时间逐渐加大,影响明显程度逐渐减少;天体运行周期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周期时间逐渐加大,影响明显程度逐渐增加。较短的天体运行周期,比如1天、1月,对经济周期影响不明显;较长的天体运行周期,比如1年、4年、19年,对经济周期影响比较明显。

与季节相关的特定行业,例如农业、服装行业等的经济周期为1年。新假说认为,该特定的经济周期受1年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基钦周期为3—5年。新假说认为,基钦周期受4年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朱格拉周期为7—11年。新假说认为,朱格拉周期受19年天体运行周期的一半时间(19÷2=9.5年)影响。其中,19年天体运行周期的一半时间,是波谷到波峰的时间,或者波峰到波谷的时间。

库兹涅茨周期为15—25年。新假说认为,库兹涅茨周期受19年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为50—60年。新假说认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受19年天体运行周期的3倍时间(19×3=57年)影响。

三、新假说的实证分析

下面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实证分析。经济周期对应GDP增长率周期,通过GDP增长率周期分析经济周期。通过观察和统计,发现中国存在19年的经济周期。

1961年,中国经济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后,中国GDP增长率到达一个明显的低点。现将该低点对应的时间1961年作为第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

经过1个19年经济周期,得到第二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961+19=1980年。实际值:1976年,中国GDP增长率创下阶段低点,中国GDP增长率创下阶段低点;同年,中国经济建设逐步恢复;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第一个经济周期逐渐结束,第二个经济周期逐渐开始。

经过2个19年经济周期,得到第三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961+2×19=1999年。实际值: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房地产业开始迅猛发展;1999年,中国GDP增长率创下阶段低点。第二个经济周期逐渐结束,第三个经济周期逐渐开始。

经过3个19年经济周期,得到第四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961+3×19=2018年。实际值:截至2016年,中国经济正处于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探底阶段。第四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的实际值,需要时间的检验。

四、新假说推动发现新的经济周期

首先,根据新假说“经济周期受天体运行周期影响”,寻找是否存在其他天体运行周期,新的经济周期受新的天体运行周期影响。2016年2月29年,想到了76年天体运行周期: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哈雷彗星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地球、太阳、哈雷彗星的相对位置,每76年循环1次,所以存在一个76年天体运行周期。这个76年天体运行可以看作“19个4年天体运行周期”,或者看作“4个19年天体运行周期”。

然后,根据76年天体运行周期,发现了新的经济周期:76年经济周期。

最后,使用76年经济周期进行实证分析。以美国经济发展为例:

1776年,美国建国,该年可以作为第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同时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开始。

经过1个76年经济周期,得到第二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776+76=1852年。实际值: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开始。

经过2个76年经济周期,得到第三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776+2×76=1928年。实际值:1929年发生规模巨大的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结束,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开始。

经过3个76年经济周期,得到第四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776+3×76=2004年。实际值:2008年发生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结束,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渐开始。

根据以上分析,经过4个76年经济周期,得到第五个经济周期开始时间。理论值:1776+4×76=2080年。预计21世纪80年代左右,会有一场与1929年和2008年规模相似的经济危机,第四次工业革命逐渐结束,第五次工业革命逐渐开始。实际值:需要时间的检验。

五、结论和启示

通过分析各种经济周期和形成原因的现有假说,提出新假说,经济周期受天体运行周期影响,并通过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新假说,发现一个新的经济周期,76年经济周期,并通过美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

后续工作可以对新假说进行更多的实证分析,并根据新假说发现更多的经济周期,并进行对应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不同的经济学家根据各自的观察和统计,发现了很多经济周期。同时提出多种假说,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假说,可以统一解释多个不同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比经济周期和天体运行周期的规律,提出一种新的假说:经济周期受天体运行周期影响。新假说可以使用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多个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最后,根据新假说发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即76年经济周期,并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周期,天体运行周期

世界经济周期 篇2

内容摘要:忙碌一年,环球经济终于迎来复苏的迹象,全球股市触底反弹:美股弹60%,香港反弹超过1倍,内地反弹80%。可以看出,股市复苏的热度显然比宏观经济复苏的热度要高出许多,在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迷的情况下,股市已经达到3000点之上,比最低点位时大涨千点之多,也让去年低位入市的投资者大获全胜,社保基金的股市投资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但会于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而明年一季度可能更高。今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回暖;GDP增长;股市反弹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所以,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即: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

在经济衰退至尾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量很小.此时一部分有眼光且不断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开始吸纳股票,股价开始慢慢上升。

美国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进口大幅度减少,虽然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起作用,但由于美国资产在这轮风暴的大幅缩水,其购买力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美国失业率不断刷新(10月份为10.2%)更加剧了其消费压力。这对于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虽然国内GDP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投资而非消费,如果经济趋于平稳,国家政策一旦收缩,经济是否继续高速增长便成为未知。同时,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对于政府出钱.这存在很大风险。钱从政府和中央银行来,投放量超过一定限度,股市跟楼市就会出现泡沫,如果不收紧,泡沫一旦破裂,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香港的楼房泡沫爆破后,近才可恢复。但是此时如果收紧,刚刚有点起色的经济可能会掉头下滑,功亏一篑。

所以虽然各国明白泡沫破裂的危害,但因为经济增长仍未稳固,各地政府短期内仍不大可能会收紧,即使调整,也不会加息,最多回收一点资金。从目前各国的动作来看,除了澳大利亚连续两次加息外,其他各国继续保持低利率政策。

由于受益于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等4方面因素,支撑中国经济明显复苏,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

所以现在的市场,不论是政策面、资金面、投资者信心层面、以及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成长预期,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为主,预期向好占据主流。这样的市场背景,即使大盘出现反复,也不会构成太大的下调压力。何况大盘在近期的连续上行过程中,本身就很谨慎,大盘上涨持续时间较长,但上涨幅度有限,一些技术性调整需求,大多已在大盘反复与震荡中同步进行。

表现在盘面,每天盘中股票有涨有跌,热点轮换节奏较快,一些短线涨幅较大的品种,大多会在盘中顺势震荡调整,以消除获利筹码带来的压力.在年第二季度之前,政府不会正式实施紧缩政策。

预计受益于出口稳步回升、消费全面复苏以及个人住房投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后期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预期将由的-2.3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0.3个百分点。因为中国股市的表现一般较潜在的经济增长期领先2-3个季度,因此预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反弹,也即市场开始消化中国经济2010年将持续强劲复苏这一预期时。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出大致相似的波动形状。个人认为,大盘多半会选择继续强势。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走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而目前我们正处与经济危机下经济复苏增长的初期,所以应多留意此类股票。我们应看到国民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树立投资信心,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周期的波动图,弄清国民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段,以作正确投资。

人民币方面,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在2010年会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总体上好于去年,但仍需面对来自7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即: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消费需求增速下降,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美元贬值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永新.证券投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经济周期之辨 篇3

然而,若拉长历史来看,会发现经济回落还是有底的。正是因为经济的波动既有底也有顶,就形成了经济波动的周期。经济周期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一般把短周期称为库存周期(kitchin cycle),平均3-5年为一周期;中周期(Juglar cycle)称为投资周期,一般7-11年为一周期;长周期(kuznets cycle)也称建筑周期,15-25年为一周期。关于中国的长周期如何区分,争议较大,按笔者的分法,这轮长周期的起点是2000年,2010年达到高点,之后则开始进入周期下行阶段。与之对应的是M2增速的回落和实物投资高收益时代的结束。当然,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就是劳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后开始回落、人口向东部迁移开始放缓等。

关于中周期的划分,相对容易辨别,如上两轮周期分别是1982-1990年和1991-2001年。从2002年开始的本轮中周期,上行6年至2007年为周期高点,而下行周期至今已经5年,从以往两轮周期中下行周期长于上行周期的特征看,本轮下行周期的持续时间是否还会偏长呢?笔者的判断是明年或后年为本轮中周期的低点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今后两年GDP的增速呈现L型的概率较大。

至于短周期即库存周期,还可分为四个阶段: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和被动补库存。笔者的判断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主动去库存的末期,二季度应该是这轮库存周期中GDP增速的低点,三季度需求将触底反弹,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四季度GDP增速即有明显回升。

由于库存周期是一个短周期,难以改变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因此,2012年全年的GDP走势将是一个浅U型的走势,这也是笔者年初的判断。有人说经济周期研究无意义,因为有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存在,但政府的政策之手在于平滑波动曲线而不能改变中长期波动的方向。例如,09年的两年4万亿投资,也没有改变经济增速自2010年第四季度起逐级回落的局面。从今年的情况看,前5个月经济回落幅度超预期,故政策也已经出手,如两次下调存准率、一次减息,同时财政支出增速也保持较高水平,城投债等地方性债券发行规模扩大等。因此,短周期的下行阶段有望提前结束,但由于政策的过频干预,使得短周期的回升被提前了,这样或许会导致中周期的见底回升延后。

世界经济周期 篇4

我们以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分析问题, 主要的采用世界总体GDP的增长率, 以及中、美、欧盟的GDP增长率, 为了便于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估且将世界经济的周期也按照我国的周期划分标准进行。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我国经济周期的两个周期阶段 (1980年~2001年, 2002年至今) 。

注:数据来源与统计局官方网站 (其中2008年为IMF预测数据)

可以看出, 世界经济GDP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的, 但如前述, 非周期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如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GDP增长率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5%, 美国经济出现了最大幅度的下滑, 由3.7%降到0.8%。2007年,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美国大量投资银行破产和一系列银行的国有化, 欧洲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资产价格扭曲, 冰岛、巴基斯坦等出现国家危机。这些事件都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中非周期性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按照IMF给出的预测, 中国09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9.6%。

二、经济周期与非周期波动下的世界经济相关性分析

1. 世界各经济 (国家) 体的相关性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从相关系数的结果来看:在改革初, 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政策的滞后效应,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不是很大。2002年以后,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高达0.7019, 与欧盟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0.5772, 我们与美国的经济相关性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01年以前美国对欧盟经济的依赖性比较大, 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 但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却在增加。同一时期中国与欧盟经济的相关性在增强, 总之, 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并且在不断地转移和变化。

2. 我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和外贸市场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体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紧密性越来越强。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 增长了4倍,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由2001年的43.96%增加到2007年的67.1%。我国主要的贸易体还是亚洲市场, 其次是欧洲和美国市场。这几年里除了欧洲市场的贸易市场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我国对日本和美国和亚洲市场的贸易市场结构都出现了下浮, 尤其是次贷危机后, 2007年一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市场就下降了1.9%, 对日本也下降1.1%。

三、我国外贸企业应对非周期性事件的机制

1. 政府应建立应对非周期性波动预警机制

对于每一次非周期性波动, 企业的灵敏度明显落后于政府, 所以政府要根据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 提供给企业准确、丰富的商业信息, 同时政府应建立应对非周期性波动预警机制和指标防范体系, 争取做到建立事前防范、发生时建立合理的处理机制、事后有效治理机制, 发挥政府应对危机的宏观调空作用。

2. 完善对外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

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切实有效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功能, 积极配合国家宏观产业和外贸政策, 扩大出口信贷业务规模, 发展进口信贷。第二:加强中小企业制度和法制建设、创立和发展信用制度、完善企业税收制度的建设。

3. 开拓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看出, 外贸市场出口结构中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市场结构比例呈现下滑的趋势, 对欧美基本保持平稳, 但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我们的外贸市场结构应该发展多元化, 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我国能源消耗对经济周期影响分析 篇5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影响经济周期形成的`因素众多,能源消耗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周期波动与能源消耗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二者之间的因果数量关系也有所不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周期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增强,需要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作 者:王丹 吕宾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 年,卷(期): 6(3) 分类号:F407.22 关键词:经济周期   能源消耗   相关分析  

新经济周期如何运转 篇6

关于新经济的周期有几种看法:一是IT已熨平了周期的波动,因而传统的周期已不存在;二是新技术并没有消灭导致衰退的传统因素——生产过剩;三是新的因素影响周期运转。《商业周刊》专栏经济学家曼德尔称,由技术与金融市场推动的“新经济技术周期”正取代由住房和汽车主导的“旧经济商业周期”,尽管经济增长加快,但在发生衰退时,经济遭受的打击更重。这些看法有其片面性。新经济的周期仍存在,但在ICT的作用下,其周期规律已发生变化:生产扩张期拉长,衰退期缩短,波动幅度较小。自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经济增长已持续123个月(今年一季度增长率为1.2%,二季度为0.7%),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在这一繁荣期,出现“两高”和“两低”并存的罕见现象。然而,200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已减速,不完全排除出现温和衰退的可能性。

究竟如何评估过去十年繁荣与当前的经济减速?导致十年持续繁荣的主要因素,一是科技进步,特别是IT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IT等新技术设备的高投资,IT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物价;二是宏观政策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变化得当;三是全球化加快发展;四是股市持续上扬;五是外部冲击比过去更小和更少。而近年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受挫,是由两类因素造成的,一类是短期和周期性因素:美联储连续加息;油价暴涨;股价尤其是纳指暴跌;IT投资过度造成存货积压。另一类是结构性因素,即三大失衡:一是经常项目失衡,去年逆差占GDP比例达创纪录的4.3%;二是公司入不敷出,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1960年~1997年公司一直有盈余,但2000年企业赤字占GDP比例竟达7%;三是个人开支远高于收入,导致家庭债务激增,储蓄率下降。

世界经济周期 篇7

关键词:股市周期,真实经济周期,金融经济周期,动态相关

引 言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关系密切。从根本上讲, 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 从衰退、萧条、复苏到繁荣的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市、熊市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原因, 而股市周期的运行情况也会对经济周期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自经济周期理论诞生以来, 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直以来股票市场常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 但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 甚至存在着很大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世界各地金融中心逐渐融为一体, 金融因素对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愈加突出。因此,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经济周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Excerpt (2001) 将金融经济周期归纳为, 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记录的经济实质性和持续性波动。由此可见, 金融经济周期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重要金融变量对实体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周期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 本文拟研究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关系, 并且分析与比较其动态关联程度的差异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本文重点研究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 (1)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刻画两种经济周期特征事实的重要依据, 一般达成的共识是:反映真实经济周期的基准变量为GDP或GNP, 表现金融经济周期的基准变量为银行拆借利率。由于GDP通常按季度或年度公布, 无法灵敏地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规律;而银行拆借利率变动过于频繁, 大量“噪音”对稳健地刻画金融经济周期干扰太大。因此, 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和货币供给M1分别作为刻画真实经济周期和金融经济周期的时间序列。 (2)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时间序列具有条件方差关联 (GARCH) , 静态的相关系数或偏相关系数在样本期内只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 无法动态地显示相关性在样本期间内的变化, 从而掩盖了两类周期之间动态相关的事实。因此本文拟运用动态相关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DCC) 方法将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显性化。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简要回顾了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波动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简要阐述动态相关理论的渊源和计算动态相关的方法, 在对DCC方法加以改造的基础上, 使用改进后的DCC模型对中国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金融经济周期间的动态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 文献回顾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波动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Schwert (1989) 较早详细研究商业周期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Hamilton (1989) 、French和Sichel (1993) 认为股票市场波动的解释最终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经济行为水平的波动是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关键决定因素。Fama (1990) 、Mukherjee和Naka (1995) 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长期和短期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Leivine和Zervos (1996) 使用41个国家1976~1993年的数据,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股票市场总体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Kwon和Shan (1999) 、Maysami和Koh (2000) 、Roberto Casarin和Carmine Trecroci (2006) 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波动具有类似的形态。一些学者也关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不对称问题。Harvey和Viskanta (1994) 研究发现, 与经济繁荣时期相比经济衰退时期股票收益率与美国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更高。Hamilton和Lin (1996) 的研究也表明经济周期与股市收益率波动存在联动效应和溢出效应, 并且这种联动和溢出与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密切相关。P.N.Smith等 (2006) 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 经济周期对股市收益的影响是不对称的 (经济周期的低谷对股市收益的负面影响比在经济好转对股市收益的正面影响更大) 。Chang-Jin Kim等 (2008) 运用实证模型来检验商业周期与股市风险回报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和其他短期流动性危机的时期, 市场的波动性增加;而且与商业周期有关的市场波动对股票市场预期收益变动具有预测能力, 而与商业周期无关的波动则没有。虽然大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支持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较强的联动关系, 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Harris (1997) 研究表明, 在发达国家中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关系表现的比较弱。Binswanger (2000) 利用子样本滚动回归的方法研究发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关系不成立。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 主要有3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王德劲等 (2001) 、尚鹏岳和李胜宏 (2002) 发现股票价格与某些经济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张卫国等 (2002) 、刘勇 (2004)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 研究均表明股价指数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第2种观点则认为中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性微弱, 甚至出现背离态势, 如王国刚 (2000) 、黄海燕 (2004) 、周海燕等 (2005年) 等。郑江淮和袁国良 (2000) 、赵振全等 (2003年) 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波动对股票市场波动的解释能力很弱。丁志国等 (2007) 的研究也表明, 虽然“整体关联性”检验不支持经济周期与市场波动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论, 但“状态相关系数”却显示两者间的关联性具有“区制转移”特征, 并体现了对前者依赖的“门限效应”和“非对称效应”。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 在不同的时期里, 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如陈兆旭和刘金全 (2006年) 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但2003年以后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出现了背离。股市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有非对称特征, 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还有一些研究则关注于股市周期性波动的解释。荣琪和李少君 (2009) 通过把外生政策调整设为虚拟变量的方法, 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因素、流动性因素以及外生政策因素三者一起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股票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没有从真实经济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研究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 以及分析与比较其动态关联程度的差异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时间序列具有条件方差关联 (GARCH) , 静态的相关系数或偏相关系数在样本期内只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 无法动态地显示相关性在样本期间内的变化, 从而掩盖了两类周期之间动态相关的事实。而动态相关 (DCC) 方法可以呈现样本期间内两种不同周期在每一时点的相关程度, 从而可以准确把握时间序列间的动态关系, 从而将两种周期的动态关联显性化。

2 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动态关联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一般的条件相关系数只反映一段时间内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关系。设两个时间序列r1和r2服从期望为零的正态分布, 条件相关系数为ρ12, t。该估计方法必须利用以前的所有信息, 且要求ρ12, t≤1。n步滚动相关系数 (也称移动相关) 可以反映出序列间的动态相关关系, 但具有时间不一致性。用这种方法估计金融变量的相关性将会产生严重的偏差, 因为金融市场对近期信息的敏感性更强, 而n步滚动法却对所有的信息赋予相同的权重, 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估计法会产生信息损失, 因为t-n-1期以前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利用。

为了使相关系数的估计更加贴近金融市场的事实, Bollerslev (1990) 通过两步估计法构造CCC。因为GARCH要求条件协方差不为零, 并且在条件方差方程中的方差或协方差为线性关系, 这使得CCC估计方法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 Engle and Kroner (1995) 将协方差矩阵转换为对角阵, 也即利用BEKK公式对GARCH (1, 1) 进行了改造。首先, 利用k种资产的回报率构造GARCH模型, 资产组合的回报率或者预处理后的残差为trt-1∶N (0, DtRtDt) , 定义Ht≡DtRtDt。其中, Rt是动态相关矩阵;Dt是一个代表条件方差的k×k对角阵, 其对角线上的元素为来自GARCH模型的时变标准差hit, 明确表达为Dt2=diag{ωi}+diag{ki}。rt-1r′t-1+diag{λt}Dt-12。diag{ωi}代表条件方差方程中常数矩阵的对角元素构成的对应对角阵, diag{ki}代表ARCH项对应的对角阵, diag{λt}代表GARCH项对应对角阵, 。代表拉姆达乘法, 即矩阵元素对应相乘。

由于包含未知的参数, 所以整个GARCH都采用MLE进行估计, DCC方法的对数似然函数构造如下:

L=-12t=1Τ[nlog (2π) +log|Ηt|+rtΗtrt]=-12t=1Τ{[nlog (2π) +2log

Dt+r′tD-1tD-1trt]+

[-ε′tεt+logRt+ε′tRt-1εt]}

LV (θ) =-12t=1Τ[nlog (2π) +2log

Dt+r′tD-1tD-1trt]称为波动成分, 其中θ代表D的样本;LC (θϕ) =t=1Τ[-εtεt+logRt+ε′tRt-1εt]称为相关部分, 其中ϕ是R的样本。因此, L (θ, ϕ) =LV (θ, ϕ) +LC (θ, ϕ) , 动态相关就可以分为两步进行估计, 第1步利用θ=arg max[LV (θ) ]估计出D, 然后通过标准化序列带入第2步进行估计, 即maxϕ[LV (θϕ) ], 所以第2步也是第1步估值的函数。对波动或条件方差的估计, 又可以分解为单变量的GARCH过程独立估计。

由于D是对角阵, 所以LV (θ) =∑

-12t=1Τ[nlog (2π) +2log

Dt+r′tD-1tD-1trt]也就是说单独MLE可以达到总体MLE的估计效果。Engel证明, 只要第1步估计是一致的, 其似然函数在真值邻域内连续, 那么第2步的估计也是一致的。

本文采用DCC进行动态相关估计, 为了满足DCC关于待估时间序列均值为零的假设条件, 文中对基准指标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2.2 实证检验

2.2.1 指标的选取

大量的宏观经济模型采用国民收入反映社会总供给, 用当期货币存量来表示社会总需求。但上述两个宏观经济变量无法迅速反映经济周期的短期走势, 本文选取工业增加值 (IND) 替代国民收入, 用来反映真实经济周期波动;选取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替代当期货币存量, 用来反映金融经济周期的波动Engle and Sheppard (2001) 的动态相关估计方法, 以及Engle (2002) 的研究成果, 本文利用平均可逆公式动态相关 (DCC) 估计来分别考察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DCC的估计结果。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对应的t统计量或者Z统计量, **表示显著水平1%通过检验, *表示显著水平5%通过检验。1step-ARCH和2step-ARCH采用Bolleralev-Woodgrige稳健标准误-协方差校正、向后更新方差迭代12次后收敛。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动态关联的两步法DCC检验表明, 时间系列的GARCH项与ARCH项的和都非常接近于1, 而且其参数都是非常显著的, 说明波动过程是稳定的;DCC-P及t值为0.5653 (3.123356) , DCC-Q及t值为0.3958 (4.343498) , 也都非常显著, 拒绝了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为常数的原假设, 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动态相关关系, 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即真实经济周期波动都对股市周期的运行具有长期的影响。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对应的t统计量或者Z统计量, **表示显著水平1%通过检验, *表示显著水平5%通过检验。1step-ARCH和2step-ARCH采用Bolleralev-Woodgrige稳健标准误-协方差校正、向后更新方差迭代16次后收敛。

同样,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动态关联的两步法DCC检验表明, 时间系列的GARCH项与ARCH项的和都非常接近于1, 而且其参数都是非常显著的, 说明波动过程是稳定的;DCC-P及t值为0.5653 (3.123356) , DCC-Q及t值为0.3958 (4.343498) , 也都非常显著, 拒绝了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为常数的原假设, 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动态相关关系, 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即真实经济周期波动都对股市周期的运行具有长期的影响。

最后, 画出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相关关系图 (见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关系在样本期内基本上为正相关关系, 仅在少数的时间里, 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可见在样本期内, 真实经济指标与金融经济指标对股市的周期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的周期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真实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经济周期波动的共同影响, 因此, 股票市场的周期波动表现为投资驱动与资金推动共同作用的双重特征。在样本期内,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都有所差异, 其相关系数较大部分都保持在0~0.6之间波动;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同样也有所差异, 其相关系数大致都保持在0~0.5之间波动;在不同的时间点上,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比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普遍要大, 因此, 与真实经济周期相比较而言, 在样本期内, 金融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更高。金融因素对于股市周期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将近20年美国、日本的股市走势与流动性的走势图叠加起来同样可以发现, 每当流动性紧缩时, 股票市场的熊市则与之相伴。而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也显示, 1959~2003年, 19个主要工业国家的股票市场总共有52次泡沫破裂, 其中每一次下跌都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由于在不同时间段内,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相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为了详细分析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联程度, 找出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运行规律, 本文运用牛熊市周期划分, 将样本区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 分别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上证综合指数的历史数据, 运用市净率来判断整个大盘估值的高低, 我们可以把中国证券市场历次牛市、熊市划分如下 (表6) 。

因此, 根据以上的牛熊市划分的结果, 我们大致将样本区间划分为4个时间段:第2次牛熊市期间 (1996年1月~1999年5月) 、第3次牛熊市期间 (1999年6月~2005年5月) 、第4次牛熊市期间 (2005年6月~2008年10月) 、第5次牛熊市期间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 并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注:图3、图5、图7、图9中动态相关系数X1是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动态相关系数Y1是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动态相关系数;图4、图6、图8、图10中ln上证综指是上证综合指数的对数值, RIND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R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

从第2次牛熊市期间动态关联程度 (图3) 可以看出, 在此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为正, 而且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大于0.1, 只是在1998年2月~1998年6月之间较长的时间段里呈现负的相关关系, 对照当时的上证综指与RM1走势 (图4) 可见, 1998年2月~1998年6月之间RM1持续回落, 而上证综合指数却在不断创出新高, 这是导致其动态相关系数为负的原因;而且RM1达到相对高位0.224和0.204, 股市将会阶段性见顶, RM1的相对低位0.096, 股市将会阶段性见底 (RM1的最低位0.087刚好是1998年6月, 此时,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关系为负) 。而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虽然基本上为正, 但是其相关系数都比较小, 说明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间的协同关系并不密切。因此, 在第2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远高于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关联程度, 金融因素对股市周期运行的影响远大于投资因素, 股市运行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推动的结果。

从第3次牛熊市期间动态关联程度 (图5) 可以看出, 在此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为正, 但是相关系数都不大, 说明在此期间, 金融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运行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协同。对照当时的上证综指与RM1、RIND走势 (图6) 可见, RM1、RIND和上证综指的走势在较长的时间里基本上保持同步, 仅仅在2002年1月~2004年1月之间RM1、RIND与上证综指的走势呈现一定程度的非同步特征, 其高低点基本上契合, 2000年4月~9月, RM1在相对高位运行, 2001年6月股市也阶段性见顶, 股市的高点滞后于RM1的高点9个月多, RM1的相对低位0.095和0.104 (2002年1月和2005年5月) , 股市也呈现为阶段性底部;RIND的相对低点没有对应着股市的阶段性底部, RIND的相对高点0.234 (2004年2月) , 1个月后股市阶段性见顶。因此, 在第3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都不高, 股市周期运行受其他原因影响更大。

从第4次牛熊市期间动态关联程度 (图7) 可以看出, 在此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为正, 而且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很大, 对照当时的上证综指与RM1走势 (图8) 可见, RM1和上证综指的走势基本上同步, 其高低点基本上契合, RM1达到相对高位0.228、0.2207、0.2221 (2007年8月、9月、10月) , 2007年10月股市也阶段性见顶, RM1的相对低位0.1125 (2005年6月) 和0.0885 (2008年10月) , 股市也呈现为阶段性底部。而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也基本上为正, 但是其相关系数比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要小, 说明在此期间, 股市周期波动与真实经济周期的波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协同, 对照当时的上证综指与RIND走势可见, 在第4次牛市期间, RIND一直在较高位运行, RIND的相对高点0.194 (2007年6月) , 4个月后股市阶段性见顶, 而在第4次熊市期间, RIND和上证综指的走势基本上同步, RIND的相对低点0.082对应着股市的阶段性底部 (2008年10月) 。因此, 在第4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高于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关联程度, 金融因素对股市周期运行的影响大于投资因素, 第4次牛市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充裕推动的结果, 而第4次熊市则是流动性收紧与投资下滑共同导致的结果。

从第5次牛熊市期间动态关联程度 (图9) 可以看出, 在此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为正, 而且相关系数基本上都比较大, 说明在此期间, 金融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运行都达到了较高程度的协同, 金融经济因素与真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于股市。对照当时的上证综指、RM1以及RIND的走势 (图10) 可见, RM1、RIND和上证综指的走势基本上同步, RM1和RIND在相对低位时 (0.068和0.054) , 股市也呈现为阶段性底部, RM1达到相对高位0.2479 (2009年6月) , 2009年7月股市见阶段性顶部, 随后RM1一直在较高位运行, 但是股指都没有突破2009年7月的高点, 而RIND达到相对高点0.192 (2009年11月) , 2009年12月股市即达到阶段性高点。因此, 在第5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与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关联程度基本上相当, 第五次牛熊市的特征更多体现了真实经济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DCC方法考察1996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动态相关关系, 其相关关系都是时变的, 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即真实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经济周期波动都对股市周期的运行具有长期的影响。

(2)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关系在样本期内基本上为正相关关系, 仅在少数的时间里, 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可见在样本期内, 真实经济指标与金融经济指标对股市的周期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的周期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真实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经济周期波动的共同影响, 因此, 股票市场的周期波动表现为投资驱动与资金推动共同作用的双重特征。在样本期内,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都有所差异, 其相关系数较大部分都保持在0~0.6之间波动;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同样也有所差异, 其相关系数大致都保持在0~0.5之间波动;在不同的时间点上,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比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普遍要大, 因此, 与真实经济周期相比较而言, 在样本期内, 金融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更高。

(3) 在不同的牛熊市阶段,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动态相关系数也各不相同, 体现了不同牛熊市阶段的运行特征。在第2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运行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推动的结果;在第3次牛熊市期间, 股市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都不高, 股市周期运行受其他原因影响更大;在第4次牛熊市期间, 第4次牛市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充裕推动的结果, 而第4次熊市则是流动性收紧与投资下滑共同导致的结果;而第5次牛熊市的特征更多体现了真实经济周期与金融经济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 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在不断加强。虽然股市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以及金融经济周期的运行并不会完全同步, 但是反映真实经济周期指标与金融经济周期指标的重要高低点是判断股市周期运行顶底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世界经济周期 篇8

一、经济周期的相关概述

经济周期又可称为商业周期或者景气循环, 是指经济物质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相互交替、循环往复的一种经济情况。经济周期预示着国民经济资金状况的波动变化, 是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现象的反映。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这四个阶段分别为繁荣时期、衰退时期、萧条时期以及复苏时期。经济周期所呈现的是国民总资产的波动情况, 其数据的积累以及信息的来源主要依靠的是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状况。

产生经济周期原因可分为外因论、内因论以及综合论等三个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

1. 外因论:

周期主要源自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因素, 其内容包括太阳黑子理论、创新理论以及政治性理论等等理论研究。太阳黑子理论认为由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不断变化, 继而导致农业收成有所下降, 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另外, 太阳黑子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出现的时间可通过预测进行一定的防御。创新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新组合与经济发展较为密切, 新组合的出现使其与旧生产要素在市场上得以共存, 有利于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 不过, 如果新组合的使用范围不断扩散, 必然动摇旧生产要素的市场地位, 从而导致企业经济出现萧条的情况。政治性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之所以出现循环往复的情况, 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内的决策内容。

2. 内因论:

经济周期来源于经济体系的内容结构, 其包括收入、资金、成本以及投资等多方面内容。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供应情况以及货币的流通形式对名义上的国民收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经济所呈现的波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银行系统内部存在交替性扩张或紧缩的状态, 其中短期利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 其中的消费不足理论认为经济之所以出现衰退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消费品需求所带来的问题, 无法与时代相互作用, 进而造成我国经济发生问题。

3. 综合论:

经济周期的出现, 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 是由诸多因素而形成的, 各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构架形式。根据经济周期存在的主次作用来划分, 可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分为基本因素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基本因素是指经济周期形成时所具备的根本性的条件和作用。而影响因素则是指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用和条件。基本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意义, 其他的形成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又可称为国外贸易或者进出口贸易,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根据自身条件与另一个国家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可分为进口和出口两部分, 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增强社会稳定, 促进和谐共处。对外贸易周期则是指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化, 是当今我国对外贸易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对外贸易活动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我国资源的协调配置, 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 进一步节约社会上的劳动成本, 提高我国的经济收益, 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技术成果, 将其进入到我国现代化发展之中, 增强我国的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对外贸易活动是我国为应对国外局势而展开的项目内容, 可极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和总体水平, 是促进我国各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

1. 中国经济周期与进口周期

经济增长速度情况与实际的对外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国经济呈现着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 那么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会越加紧密, 与之相反,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也会逐渐减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进口发展情况与GDP实际增长情况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 当GDP出现上升的情况时, 进口增长率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上升, 比如1985年开始,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呈现着紧缩的发展趋势, 1990年进入到第二次低潮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 我国GDP的实际增长率仅有3.8%, 而在这同一时期, 进口贸易情况也大幅度下滑, 出现了负值的现象, 为-9.8%, 由此数据分析可得知因为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联系, 使得我国与外国进行进口贸易时会随着经济增长情况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而造成进口贸易出现一个相对不稳定的形势之下。

对于经济周期的实际波长, 可按照波谷的形式对其进行较为准确地描述, 通过波谷计算周期的波长, 并根据时间安排进行详细划分, 结果清晰可见。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 在我国1982年到2009年, 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个经济周期为1982年到1990年, 第二个经济周期为1990年到1998年, 第三个经济周期为1998年到2009年。从这段时间可以得知, 我国共经历了三次经济贸易周期, 每段贸易周期的平均时间长度为9年, 这段时间属于一个阶段的经济贸易周期情况。到2010年, 将开始下一阶段的经济贸易活动。

2. 对外贸易进口情况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的不一致性

虽然经济增长率与进口贸易情况二者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但部分时间之内, 二者却存在不一致, 具体可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口对外贸易所呈现的波峰和波谷有时会滞后或者超前于我国经济周期的实际发展速度;其二是在经济增长率还没出现波峰的情况时, 已经存在一些年份的进口对外贸易发展到极致的现象。

对于上述所产生的情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形, 由于不同国家自身实际因素导致与实际预测发生了一定的偏差, 这些因素是随经济发展而延伸出来的主要因素,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常态现象。比如, 2000年和2003年这两年之间, 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和10%, 而与此同一年份, 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却创下历史新高, 分别到达了35.8%和39.9%。

199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波谷时期, 2000年开始, 我国开始逐渐恢复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 走向下一环节的经济周期扩张计划, 另外, 我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与之相互配合的是我国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极大提高的未来, 我国在这一时期经济水平得以空前提高可以说是早已预料之中的事情, 但实际情况表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远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 甚至在扩张过程中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进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与2001年相比, 下降到了8.2%。直至2002年之后, 我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 进入较为繁荣的发展时期, 出现了年增长率为20%的较高记录。进口贸易增长率往往在有时会与经济周期发生一定的误差, 会在经济周期达到高度时期产生一定的延迟, 在还没出现最高点时就会出现进口贸易的巅峰阶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周期的实际情况决定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活动, 是我国进行国外交流的关键, 为促进我国走向世界, 提高我国整体实力和水平, 必须加大力度发挥我国的有利因素, 创造有效的发展对策, 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为我国未来的经济进步创造条件。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进步, 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收益。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我国科学技术得以进步的关键助力。我国经济周期是由各种因素演化而来, 是许多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今我国对外贸易周期的情况与我国经济周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者彼此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我国繁荣昌盛。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抓住一切有利条件,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对外贸易周期,关系

参考文献

[1]郎丽华, 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11:24-30.

[2]张金艳.中国对外贸易周期波动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 2014.

[3]张连城, 郎丽华.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08:16-21.

浅谈我国经济周期特征 篇9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的时代, 一国经济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 还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而经济周期研究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研究周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了防止和克服经济的剧烈波动, 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考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波动, 而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同时, 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波动的重要环节, 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比例较小则是目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 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 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 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 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 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 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 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 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个阶段特点

1、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

本轮周期有以下特点:历时五年, 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相吻合。从波动形状上看, 为单峰周期, 波峰形成时间短, 峰谷落差大。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的快速完成, 以及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使党的部分领导人忽视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决心用“群众运动”的办法开展建设 (其实质是农业用劳动力大动员和工业用资本物资大量投入方法来促进经济发展) , 于是出现经济大萧条。其次, 本轮周期农业约束作用强化。1962年基本上达到1959年的水平, 棉花1958年196.9万吨, 随后几年增幅13.2%、—37.79%、—24.7%、—6.25%, 农业生产连年下降, 其中三年灾害期间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饥荒情况, 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强化制约, 不得不降下来。

2、二十世纪60年代

本轮周期为单峰周期, 前半部分带有恢复胜质, 发展比较正常, 后半部分遭受政治运动的破坏, 逐渐跌入低谷。

4、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

本轮周期缓漫回升阶段, 2000年以来经济开始回升, 实际GDP增长率又逐步靠近潜在经济增长率, 经济步入复苏阶段。2002年开始, 经济真正开始走上稳步增长和回升之路, 2003年经济增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GDP增长率高达9.5%, 再次超越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 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缺口又转变为正数。2004、2005年GDP增长率持续上升, 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缺口也不断扩大, 这表明2003年以来经济已位于繁荣阶段。2006年上半年, G D P增长率上升至1 0.9%, 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三、我国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征分析

1、投资波动是带动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国, 投资是国家指挥经济活动、控制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在经济的扩张阶段, 人们都有扩张的冲动, 有力地拉动了当年的经济增长, 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1977年, 投资增速开始回升, 达到4.6 7%, 1979年达到21.97%, 随后, 投资增速下降, 到了1982年跌入谷底, 投资出现负增长。198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65%, 经济增长加快, 投资增速其后逐年回落, 1983年是12.59%, 直到1986年出现投资高峰, 经济回升, 投资增速高达39.38%。投资的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货币的供应量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在经济的扩张阶段, 实际因素 (生产结构纵向失调) 与货币因素相结合作用, 信用扩张, 利率降低, 当前的借款利率小于预期利润率, 因此投资过度。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大超过消费品的生产, 导致生产结构失衡。投资由前期的过度投资变为投资不足, 使已经投入的资金造成浪费, 未完工的工程半途而废, 停止扩张, 经济转为萧条。另一方面, 投资和产出之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联系: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别, 投资率增加并未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现阶段实际产出中的投资品成分也未明显膨胀。流量成分的投资需求增加作为GDP的统计成分, 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投资需求仍然是扩张总需求的主要对象。如果频繁地扩张投资或者抑制投资, 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成本。从社会需求来看, 最终需求的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 因此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2、国家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1) 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造成上述实际变量变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制度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 并决定经济运行的效率。1979年-1992年我国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 经济周期的制度原因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 存在着一种力量和机制, 这种力量和机制能够自动地把经济推向扩张阶段, 并最终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同时, 在这段时期内,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 激发了市场活力, 使产出出现正缺口, 资源已被过度利用, 意味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当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到资源约束而不能持续下去时, 过热的经济就会进入收缩阶段。经济的收缩实际上是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因此, 当经济收缩一段时间或, 计划经济机制会很快把京津重新推向扩张阶段, 如此循环, 计划经济下以需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周期。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 这次制度变迁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使经济再次进入扩张期。同时, 市场机制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 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起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更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而且已经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上移。

(2) 政策因素:1984—1985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 1985年春季以后, 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政策, 1986年初政府又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继续实施紧缩政策。在政府干涉下, 1986年上半年生产滑坡, 全年国民收入增长率有所下降 (7.7%) 。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又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问题。1 9 9 2、1993年经济超高速增长时期, 转变进程有所缓和, 但是, 由于受1993年年中中央政府出台紧缩政策的影响, 1994年以来, 这种转变进程又明显加快。近年以来, 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 出台了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在不断加大, 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 因此, 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很可能在2008年更为明显。

3、工业倾斜性波动

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是:第一产业长期超负荷运转, 第二产业发展超出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从而形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结构恶化的局面, 表现为明显的工业倾斜性波动。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 中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第一次“大飞跃”, 农业与工业地位出现转折, 工业越来越脱离农业而独立 (纺织、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 农业越来越依附于工业 (工业产品对农产品的制约作用加强) 。尽管农业动荡对宏观经济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工业波动对整个经济周期的影响已经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周期波动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根据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 可以把1970年以来的工业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1976。这一阶段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是:周期缩短波动频繁, 复苏缓慢, 扩张无力, 收缩迅速, 萧条延展, 大多数周期的复苏转折点都集中在相应周期的复苏期的6个月份, 收缩转折点都集中在相应周期的收缩期的10月份。这一阶段周期运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于总平均水平。第二阶段是1977—2004年。这一阶段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是:工业周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第一阶段明显增加, 比总平均水平也显著提高。总的运行特征是:周期延长, 波幅降低, 复苏迟缓, 扩张增展, 收缩变缓, 萧条缩短。另外, 由于产业结构不能及时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转换, 往往形成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疲软, 也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有效增长。

4、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比例较小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只重量的扩张, 技术水平低, 轻技术创新, 仅靠资金大投入支撑。这种现象干扰影响了整个经济在消费、生产、劳动力供应和储蓄方面的调整, 从波动幅度来看, 1978-1984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达到了20.41个百分点, 而1985-1988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只有2.62个百分点, 若将两周期合并, 则1978-1988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20.41个百分点;1989-1995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8.67, 1996-2005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8.25, 波动幅度明显减小且两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化相当平稳。因此, 靠大投资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一旦失去投资的支撑, 其增长速度就会逐渐乃至持续下滑。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高令世人瞩目, 但增长质量和效率却令人忧虑。扩张与收缩比率的迅速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或者说这一轮周期正处于资源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时期, 主要特征是供小于求, 需求膨胀, 生产短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中国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或供给约束型经济, 但是, 体制改革过程中, 中国经济渐进变革, 资源约束逐渐缓和, 需求约束萌芽乃至扩展, 资源约束型经济正悄悄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 周期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总需求减少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

四、总结

经济周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是社会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随之消除。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总需求波动, 即总需求扩张导致经济增长加速, 但是瓶颈产业和投资波动的约束又使得经济被迫调整, 经济增长回落。引起需求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体制和工业化阶段还未完成, 并且需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参考文献

[1]、贾俊雪.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篇10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忙碌的身影, 不可否认, 我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 政府这个角色显得过于庞大,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 采取的政策也多种多样, 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再到税收政策、行业发展政策等。通过低估人民币从而使国内出口连年不断增长;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 不断地推动着数以万计工程项目的上马, 随着不断出台的行业发展政策的推出, 其难以避免的后果就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随之而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国民消费的降低, 虽然GDP数字和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上升, 这从制度上成为了一种保持经济增长的方式, 只不过这种方式是有代价的。应该指出的是, 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靠人为控制和推动的经济发展, 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可以说, 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是最明智的举措, 重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二、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论述

就像弗里德里克-巴师夏所指出的, 平庸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能够看到的, 也就是说, 他们只能看到一个事件的直接后果, 而看不到该事件所造成的更间接的后果。我们的悲惨景况就是, 大部分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都只能解释世界的表象, 并不能带给我们更有洞察力的解释。正如罗斯巴德在其巨著《美国大萧条》中所言:

“周期发生在经济世界中, 所以一个有效的周期理论必须与普通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经济学已经被很糟糕地分割成一系列互不关涉的部分……如果一个人炮制出一套周期理论, 这理论与普通经济学几乎无所关涉, 那么普通经济学则必然是错的, 它在解释重要的经济现象时也就显得全然无用了。”

所以, 我们需要一套具有一致性解释的经济周期理论。事实上, 这个具有一致性解释的经济周期理论存在着, 那就是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 “它实际上与经济体系中极具普遍性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它直到现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 事实已经证明, “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解释周期现象的理论”。

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直接建构于卡尔-门格尔、庞-巴维克以及维克塞尔的资本理论和利息理论, 最初由米塞斯 (Mises 1912) 提出, 后经由哈耶克 (Hayek1933, 1935) 阐述及扩展, 最终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正是由于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直接源于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 所以, 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也可以称为“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 (capital based macroeconomics) 。其基本论点就是,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 人为地降低实际利率, 使得生产向“高级物品”的生产转移, 最终, 这样引致的“高级物品”的扩大投资都将被证明是“不当投资” (malinvestment) 。

当利率上升的时候, 资本的回报率必须足够高, 这样才能具有与其他金融工具同样的收益率, 比如说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这样的结果就是, 资源从生产的较后阶段向生产的前端转移, 分析这一过程的最佳工具是哈耶克三角 (见图1) 。

简单地说, 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资金供给的稀缺程度体现在利率的高低上。如果利率相对较低, 那么投资项目就是有力可图的, 项目的净现值是正的, 扩大资本支出是合理的;反之, 如果利率相对过高, 那么投资项目就是无利可图的, 项目的净现值是负的, 扩大资本支出是不合理的, 企业应维持现有的资本支出。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利率代表着人们的时间偏好。如果人们更偏好于现在消费, 而不是未来某个时点, 那么当人们认为现在与将来的差别越大, 利率就越高。人们的这种时间偏好决定了市场均衡利率, 也就是“自然利率”。同样道理, 通过借贷, 企业家事实上正是在利用人们未来的消费, 来进行投资生产。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论述中, 利率和价格一样, 同样是市场上的指示器, 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信息, 使得人们采取行动。当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下降, 也就是人们更加偏好于将他们的消费推迟到未来, 那么利率就会随之降低 (自然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刺激企业家扩大投资, 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 (Hayek 1933) 更加“迂回” (roundabout) , 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高级物品”的生产。生产过程的拉成使得将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低级物品”及最终消费产品供人们消费。与此类似, 当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上升, 人们偏好于现在消费, 利率上升, 企业家的反应就是减小生产结构的迂回程度, 社会资本更多的用于“低级物品”以及直接消费品的生产。

由此看来, 通过人们时间偏好率的改变而自发产生的利率变动并不会引致经济周期。与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一致的是, 利率和相对价格对于企业家的意义是相似的。对于企业家而言, 利率和相对价格都含有丰富的信息价值, 通过这些信息, 企业家做出经济决策。事实上, 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时对于利率是非常敏感的, 利率的些微升降很可能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到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同样道理, 利率的变化也影响着消费者储蓄和消费的决定。利率越低, 消费者储蓄得越少, 消费的也就越多。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偏好引起的利率降低和政府信用扩张引起的利率降低区分开来。前者反映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而政府信用扩张引起的利率降低必定将同时引起消费者支出的增加、储蓄的减少, 同时引致社会大规模资本支出。当利率上升时, 这一过程将迅速地折返过来, 前提是社会的生产性活动能够很快得到低成本的清偿。

但是, 中央银行通过扩大货币供给, 人为地降低利率, 造就了人为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 实际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在自然利率之下, 企业家由此受到激励去增加资本投入, 资源流向远离最终消费品生产的“高级物品”的生产, 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迂回”。通过扩大货币供给人为地压低实际利率, 短期内可能使得失业率下降, 提高了产出水平。但是, 这个过程是不可持续的, 迟早会被逆转过来。因为利率的降低不是通过人们时间偏好率的改变进而提高储蓄率得来的, 而是垄断货币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投放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所以, 这种人为介入市场的力量扭曲了市场信号, 导致企业家的经济决策受到了误导。

实际利率被压低之后, 很多原先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 很多远离最终消费的生产项目开始运作, 这也使得其他互补资本品的价格上涨, 这些行业的工人工资也将上涨。但是, 人们并没有改变他们原先的时间偏好, 等到他们收到这些新增的货币之后, 必然会增加对直接消费品的需求, 而不是增加储蓄。如果人们拿到货币之后选择更多地储蓄, 那么先前更“迂回”的生产就够就是可行的。但是, 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改变他们的时间偏好, 至少短期之内不会。人们还是会逆转到原先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原先的时间偏好。所以, 消费品价格会上涨。而且, 当利率被人为降低之后, 人们的反应就是增加消费, 减少储蓄, 这将进一步抬高消费品的价格。

当人们重新确立原有的均衡状态, 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资本行业的企业家们最终会发现, 他们的生产过程已经拉得太长, 他们企业的消费者缺乏消费需求。生产“高级物品”的投资被证明是不当投资, 资本清偿在所难免, 萧条在所难免。

“只有当人们可以得到的额外的资本商品供给时, 额外的投资才具有可能性。……萧条本身不会引起消费的减少, 反而会引起消费的增加, 它不能得到更多的资本商品以进行新的投资。信贷扩张下的繁荣, 其本质不是过渡投资, 而是在错误的行业进行投资, 也就是不当投资……其规模, 已不能使可得到的资本商品的数量满足它的需要。企业家的计划没有考虑到资本商品供应的不足……信贷扩张的结束将使这些错误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因为生产补充性生产要素的工厂缺乏, 有些工厂不能开工;有些工厂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掉, 因为消费者更希望购买其他商品, 这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却生产不足。……一直以来, 整个企业家阶层都像是主宰万物的设计师……他们过分估计了可得到建筑材料的供给数量……把地基打得太大……只是在随后他们才发现缺乏设备以完成整个建筑。显然我们这些主宰万物的设计师并没有过度投资, 而是进行了不适当的投资。”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 萧条是虚假繁荣不可避免的结果。萧条也是一剂良药, 虽然有点苦, 但却是必需的。在虚假繁荣中, 生产结构严重扭曲, 不能反映人们的需求偏好, 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能持续的。萧条是逆转扭曲的生产结构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常伴随着通货紧缩的过程。扭曲的相对价格受到矫正以反映人们的偏好。信贷紧缩的过程加快了市场调整的过程。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政策当局会阻止价格的下跌, 继续扩张货币信贷。这样在短期内可以延缓萧条的到来, 维持了资本的“迂回”过程, 但却阻止了资本清偿, 阻止了相对价格的调整, 进一步加深了资本结构的扭曲。繁荣持续的时间越长, 错误投资带来的浪费也越多, 那么必要的萧条调整过程也会越长, 而萧条的程度也会越剧烈。

参考文献

[1]、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Ludwig von Mises.the causes of e-conomic crisis[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6.

[3]、Ludwig von Mises, Friedrich A.Hayek.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1996.

[4]、Friedrich A.Hayek.prices and produc-tion[M].George Routledge&Sons, 1935.

[5]、Ludwig von Mises.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M].Liberty Classics, 1980.

抵御经济周期的诱惑 篇11

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币以后,货币计量和流通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造假问题也通过严格的法律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通胀却取代通缩,成为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中,卡门•莱因哈特做了一个关于通胀的统计。

根据他的统计数据,就全球平均范围来看,1500年到1799年间,每100年全球平均的物价上涨幅度约为65%,1800年到1913年约为103%,而1914年到2006年,也就是人类的金融体系第一次大规模脱离自然物质的束缚以后,平均每100年的通胀为13050%,也就是130.5倍。

由是想起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通胀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如果连股神都认为通胀是一个可怕的敌人,那么显而易见,对于其他的投资者来说,通胀更是一个大的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说通胀是一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以下的一组比对。在缺乏严格统计数据的支持下,让我们做一个比较贴近事实的假设。假设过去每年A股净资产的增长速率是12%,同时分红率为1%,而从1990年至今CPI每年增长的平均值则为4.8%,相当于13%的假设股票收益率的37%。我们再假设美股过去每年的净资产增长率是6%,分红率是2%,而其实际通胀的平均值是1.3%,占投资者收益的16%。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质疑:谁说A股每年有增长12%的?过去两年你看见股价涨了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增长12%,是指的净资产的增长,而不是股价的增长——股价等于净资产乘以市净率,而A股的市净率一直很奇特,或者说,一直很高。和全球相比,如果用大气层打个比方,那么过去绝大多数时间里A股的估值都在外太空到电离层晃悠,2003年开始进入中间层,2005年到2006年短暂的处在对流层,2007年又回到电离层,而从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臭氧层附近(小股票还在外太空)。如果我们想说现在的市场是挺便宜的,就像说臭氧层确实很接近地表一样——虽然只是相对外太空来说。

通胀对投资者收益的侵蚀是一个方面,而我们认为,另一个方面来自于通胀对投资行为的扰乱。让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增长的零和市场(这当然不符合实际,但为了简便起见,请允许我们打这么一个比方),佣金和印花税就是市场管理者的抽头,那么很明显,这个市场越扰动,作为整体的投资者群体,所能获得的份额就越少。

现在假设有两个经济体,一个使用总量有限的货币(比如在没有银行体系下的贵金属货币),一个使用总量可调整的纸币(比如现代的货币银行系统),而两个经济体除此以外的因素全都相同。

在经济上行阶段,第一个经济体中的企业盈利增加,但确定的货币总量会导致通缩,经济上行的势头会被遏制,而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的相对充裕会使购买力增加。两方面来说,固定的货币总量会缩小经济周期。而在另一个经济体中,经济的上行会导致货币循环速度的增加、货币乘数的增大,也许还有央行随之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这些都会放大经济上行的速度,反之则会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看看次贷危机就知道了)。那么,在这两个经济体中的投资者,哪个会交易得更多呢?哪个又更能坚守价值呢?

经济周期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篇12

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周期的现象。经济周期的发生是因为经济社会中存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匹配。当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均衡时,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实际就业水平偏离充分就业水平,一般商品物价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现象以及生产缺乏效率。当出现经济衰退过程时,中央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进一步稳定经济,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和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为保持经济的稳定是持有消极的态度还是在经济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为稳定经济所指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承诺遵循固定的政策组合或者灵活自由的运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斟酌处置权。

二、宏观经济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一国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国内经济稳定,中央银行和政府在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主要考虑到政策的制定是为了减少失业还是降低通货膨胀的目标,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是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还是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进而影响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

一方面,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效果是即时的,则政策的制定很容易能保持经济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类似于在公路上行使的汽车一样,经济偏离正常的发展时就如企业偏离正常的路径,政策制定就如操作调整汽车的转向盘一样,只要简单的调整工具,就能保证汽车立马沿着正确的轨道行使,类似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当经济政策存在时滞,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类似于驾驶一艘大船,大船不像汽车转向那么灵活,需要在很长时间后调整到正确方向。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面临这两种情况,政策效果的即时和存在时滞。相关经济学家为区分制定稳定经济政策的两个时滞,即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经济冲击发生的时间与为了应对经济冲击所采取政策的时间两者的存在的时间差。这种时滞是指经济政策制定者首先认识到冲击的发生以及在冲击发生之后考虑需要制定何种经济政策所存在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当中央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后与经济政策发挥作用存在的时间,因为制定的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即不能立即影响企业的产出和消费者的支出和收入水平。

利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核心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时滞,在美国财政政策的制定规则主要包括政府支出的增减和税收的升降,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总统和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由于存在繁琐的程序,因此对稳定经济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相反,货币政策存在的内部时滞要比财政政策的时间要短,中央银行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存在相比财政政策存在较长的时滞。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中的货币供给的数量以及利率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支出和投资变化。

自动稳定器是指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用来缓解和稳定经济的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就是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动稳定器。当经济繁荣发展时,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会随之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进而需要增加税收,虽然经济社会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但是所缴纳的税收也随之增加,因此进一步缓解了经济的过度发展,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因此个人所缴纳的税收将会到较低的等级。因此即使个人收入水平降低,但是个人税收的支出也会随之降低,消费者具有相对高的支出能力,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的衰退。

三、政策按照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

宏观经济政策的规则实施是指在各种经济情况发生之前,政策制定者会提前公布针对不同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并且当经济发生异常时,政策制定者会遵循已承诺的政策规则来维持经济的稳定。政策制定者的斟酌处置是指当发生经济波动时,政策制定者会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波动的大小,有针对性的采取政策而不是直接利用已承诺的政策。

经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导致经济政策无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在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程序的反复无常,在一定程度上政策的制定反映社会利益的权衡,政策制定者总是会从特殊利益集团的考虑出发。又因为现实社会中宏观经济学是反复无常的,经济学家往往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来处理发生的经济学问题。经济政策中所产生的机会主义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者的采取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往往与公众福利发生冲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治家会利用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利来为帮助他们竞选。其中政治性的经济周期就是指政治家进行操纵经济政策来实现自身的选举利益。

当经济遭受频繁的冲击时,经济政策制定者会倡导积极的政策。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的波动就会对产出和就业带来冲击,实践表明,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在制定过程到发挥真正效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倡导消极的政策,出于稳定经济所制定的政策可能带来威胁经济稳定的效果。斟酌使用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在面临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冲击时,经济政策制定者会采取更加灵活的应对措施。最后,因为政治程序的不可信的问题,政策规则的倡导者相信,政治家在实施经济政策中会犯经常性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吴俊杰.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及东道国政策干预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2).

上一篇:微积分下一篇:报道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