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2024-09-09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通用8篇)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篇1

21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大发展的世纪,也是教育理念发生急剧的转变和变革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过的新特点。

21世纪教育的特点

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还仍然是紧密围绕着尖端科技、知识精英和国家实力等展开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少数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识,而是取决于全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题。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呼吁:“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一项集体的行动承诺,目的是保证为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各国政府有义务确保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并长期保持下去。要有效地履行这一责任,不仅需要各国国内开展广泛的合作,而且需要与地区和国际机构合作。重申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接受教育的人权,这种教育应能真正地和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并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此外,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在各类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等。由此可见,全民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声音和全球的共识。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人们不再是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受益终身。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是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的时代,学校里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教育应回归其根本,即人的社会生活。

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1990年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理念与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相关的和一致的。学习型社会从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理想逐渐转变成了各国的实践和现实。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有的国家把学校建设成社区的学习中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开展一些校外学习计划。有些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社会各部门的人们共同结成各种终身学习的组织。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脑终端的利用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国际化是每一个教育机构要面对的工作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通过推动教育国际化进行教育服务输出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争夺国际优秀人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扩大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在积极开拓和争夺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服务出口收入在对外贸易和国家总税收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通过鼓励教育国际化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为其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国际体系作准备。

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特别是像数据库、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内容和获取信息来源、学习的组织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方面都越来越国际化。无论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参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所面对和从事的工作。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正如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所指出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众所周知,“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这是因为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就是21世纪对新型人材需求的特点。

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论文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论文关键词 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884,论文页数 7~1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 http:///paper_59734771/ 本文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方面简明阐述了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据此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相应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7-0007-12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认识到了教育在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1世纪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谁掌握了在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个道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将对21世纪初世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趋势作一简要阐述,并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而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扩大教育机会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基础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文盲、减缓人口压力、促进环境保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赢得广泛的承认而成为全球携手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基础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积极的进展。在新世纪,健全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基石,是任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基本趋势:

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

这仍然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直至当前,全球仍有8.85亿文盲,1.3亿校外失学儿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107页)。因此,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必然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只有扩大教育手段、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从广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 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只有“量体裁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2、提高教育质量和相关性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即基础教育数量上的增加必须与质量上的提高并肩作战,教育质量不限于正规学校是衡量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和教学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都是衡量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基础教育的效益要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在毕业之后无法为本社区服务的教育浪费现象将逐渐减少。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等做法将普遍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简化沉重的学科内容,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兼顾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知识的快速增长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如何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下,保证课程对当前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保证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定义核心课程并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成人生活;所有这些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提高教师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其中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认为互联网介入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上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给教育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信心地使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是不能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只有教师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和应有的批判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在如潮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和取舍,不囫囵吞枣。因此,加强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是师资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的高级官员奥德内斯认为,虽然20世纪造就了一代在计算机和知识开发领域里的专家,而这些专家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对多样化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方面却不那么完美。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倡导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变革急剧加速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成为民族、社区、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没有适当的高等教育,均不可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新世纪,尽管全球各地区及各国面临的挑战往往很不相同,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将形成下面一些基本趋势:

1、高等教育将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在未来的新世纪,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将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等,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 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的这种普及可能有别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以不间断学习的方式直接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但这是分散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进行的。

2、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针对性

高等教育的社会针对性,主要指高等教育的整个体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它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派生的研究与服务,以及高等教育与最广泛意义上的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程度和形式的教育的相互作用等。在未来的新世纪,面对变革世界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各级所引发的挑战,高等教育必将更有效地调动其全部资源,必将扩展其功能,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人类、为整个社会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将努力行使以下主要使命:(1)高等教育将继续其以往的传统的基本使命,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智力创作和知识创新,以保存、扩展、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其文化和伦理使命。高等教育应保持和体现文化特性,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创造,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2)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为人类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将通过其研究工作、教学和培训计划以及合作活动,利用其知识资源,从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指明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和服务。高等教育将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地区和地方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满足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需求。

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是真正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被融入全面的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和广阔的终生学习结构之中。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将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校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其期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技术,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等。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捷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从全民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变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应当为每个公民获得高级技能、培养、知识和信息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机会。

4、高等教育将为提高其自身质量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包括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的质量,课程的质量,以及作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必然结果的学习质量,还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意味着提高高等教育的各种职能,以及参与其活动的所有人员的质量。

高等教育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的进步、发展、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为此,在未来的新世纪,高等教育必将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必将加强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必将根据信息与交流的迅速发展,采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和评估手段。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其质量与针对性,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

5、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教学与科技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人员的高度流动上,即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教学、科研、生活和交流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目将不断增加。除了个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之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还体现为跨国科研、国际合作等将得到加强。由于知识与研究本身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 的深化、发展与传播愈将通过国际学术界的集体努力来实现。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而科研上的国际合作必将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能作出贡献。此外,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还表现在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频繁合作,以及伙伴与网络关系。

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部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将显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展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为: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2)加强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中增加环境教育模块。(3)以能力为本位。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4)培养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5)教育新技术的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生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需要。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简称TBL)。

4、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 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体指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成为新世纪构建成人教育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发展将显现出如下趋势:

1、成人教育将面向所有社会群体

21世纪的种种挑战,需要男女平等、公正地参与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以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和公正的发展。必须树立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成人教育不仅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握有权威的社会精英阶层,而且更要面向社会边缘人群和文盲人口。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是建立一个全纳型的学习社会。因此,以下人群也将成为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失学青少年、下岗转岗人员、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移民、在押犯人。

2、成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在21世纪,成人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任务。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它们将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21世纪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样性的,它对培养有知识的胸襟开阔的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扫盲、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都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3、参与成人教育的机构和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举办,形成一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区间的合作关系。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发挥自己的不同优势,多渠道地吸收社会资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未来学校、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都将成为成人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也会对成人更加开放。利用因特网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形式。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一、21 世纪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新世纪必将对人才市场提出新的需求,会引起人才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新变化。基于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判断,21 世纪对下列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兴旺:

1.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到3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升。相应地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多,其中特别是对可能在下世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生命科学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需求将更趋强劲。

2.生态环境人才

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人口剧增、耕地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表了《21 世纪议程》以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国政府于1994 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国各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因此,下世纪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与可 持续发展相关的人口问题研究与计划生育工作者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

3.绿色食品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空前热衷,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这类食品的人才便会受到欢迎。

4.金融人才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筹资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经济的繁荣;不懂金融知识,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经济。特别是本世纪末墨西哥、东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世界敲起了警钟。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注意经济安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必然涉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新世纪里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5.复合型人才

如前所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及经济与技术的交叉、生产与营销的融合,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工程师与经济师、经理与律师、教师与专家、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将逐渐合二而一,至少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而且趋向“一肩双挑”。

6.战略人才

战略人才是一种宏观决策人才,他们不是专门家,而是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随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流的范围日益广阔,对决策的速度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就越需要专门的战略人才。不论各级政府,还是各类企业都需要这类智囊型的人才。国外有的大企业,目前除了有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之外,还有“策划师”,也反映了对战略人才的需求。

值得重视的是,下世纪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如果说20世纪是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世纪,那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对下世纪的就业者来说,将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工作岗位上对高级专门人才,如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律师的需求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的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复杂化,社会对老年人才的需求也将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长期人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与信息以及各种关系网,将越来越被视为重要的资产。所以,已经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才将会重新受到社会重视。当然,也说明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将日益成为必要。

二、21 世纪教育的若干新特征

(一)教育内容向未来教育、综合教育和东方文化倾斜

1.未来分析预测知识的教育会多于对历史知识的教育

美国未来学家席科尼希说过:“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

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到下个世纪,人们将认识到并在教育内容上逐渐体现出:研究和了解未来比研究和了解历史更重要。

2.对综合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将迅速增加

知识过于专门,过于狭窄,就接近没有知识,所以未来教育的内容,将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知识。当然许多专门知识还会发展并且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3.对东方文化的教育将大为增加

新世纪里文化潮流的第一个特点是东方文化的崛起。我国著名比较文化学者季羡林强调:“21 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是继承西方文化在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光辉灿烂的业绩,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融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长,把全人类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过去我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丰厚的东方文化,否定多于肯定,抛弃 多于弘扬,当今西方文化在中国长驱直入,与此关系甚大。21 世纪,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东方文化将成为我们的主体文化,当然我们不会也不应该排斥优秀的西方文化。

(二)教育对象全民化

千百年来,教育的对象只是青少年。“人过三十不学艺”、“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论已经提出,实践中也在推行,但从整体上看,还远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当然,即使在久远的未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还将是受教育,但教育的对象决不仅仅是青少年,教育的对象将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有青少年,有中年,有老年。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全过程都要接受教育。进一步说,就是教育对象将走向全民化。

(三)教育主体多元化

如果说,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是教育的主体。千百年来,教育主体就是学校,好像除了学校就没有别的教育机构,这在未来的教育将会得到改变。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行,除了专门的学校继续发挥教育职能外,家庭和企业、机关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将具有教育职能。也就是说,教育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合二而一。这样,人们在脱离了青少年时期的专门学习阶段后,将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经受知识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也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

(四)教育层次将显著提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规定:“到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左右。”而1994年,我国两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达515.1万人,2000年,本专科在校生已大大突破这一数额。尽管如此,我国在校本专科生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和的比例到1994年仅为1.49%,,仍然十分低微,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低至0.43%。在校研究生数1994年达到12.97万人,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0.06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略高于万分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水平对于过去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就;但对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新世纪里,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还将继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即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增长的速度还会高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增长速度。

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状况,未必适合我国情况。据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经济起飞初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提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毛入学率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并呈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教适龄人口数同步增长的现象。我认为,出现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这一现象,不一定反映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更多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在起飞阶段高速增长后就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个高速增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并由此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但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教育还要为整个社会进步服务,特别是教育还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于上述各国。

(五)教育手段将高科技化

依靠教室、实验室、黑板、粉笔以及教师口授、学生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以及将军和工程师。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里,教育手段将逐渐高科技化。

据有关材料介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生对话;学生在学习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多种信息的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变革,教材将不再是印刷体的书本,而是融文字、声音、数字、图形、图像等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它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修改教材、变动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供学生浏览。学生能通过输入的指令来选择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可以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实现课程多样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软件化、课程积木化和课程模块化。

多媒体技术有可能使教育由以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而继续教育可能完全走向家庭。这样,教育也就可以超越空间,实现远程教育。以往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内才可能得到的图书资料,都可通过“电子借阅系统”在家中得到。可见,在新世纪的一定阶段上,学生无需进入学校大门就能按计划学习多种课程。

(六)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将接近普遍化

有三种原因将使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大量增加:一是日益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二是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将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从事兼职工作;三是教师收入的增加也有赖于兼职。

(七)教育体制将变政府包办为公民合办

今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同官方(政府)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官方包办教育并不是完全有利无弊的事情,其不利的方面将日益显露:第一,政府包办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潜力,从而不利于教育的大发展。第二,政府包办教育就不能不强调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甚至教学组织的统一,这样就容易扼杀教育的生机,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第三,政府包办教育必然加大财政负担,妨碍其他需要财政支持的事业的发展。所以,对政府办教育的体制,不能固定化。事实上,它只适合于经济不够发达、初中教育尚未普及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旦经济发达了,初中教育已经普及了,而整个教育事业还需要大发展的时期,就应该打破政府包办教育、一律是公立学校的格局,应大力发展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以广辟财源、充分挖掘多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事业大发展。

发展民办教育而又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全世界都还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行公立与私立学校并举体制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八)在发展教育产业浪潮中,学校不应变成企业

目前发展教育产业的呼声甚高,主要是主张高等教育或一部分大专院校按产业经营要求办学,即学生交费入学,学校经费由学校自筹,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应向学校支付相应费用。在推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将进入学校,等价交换和竞争机制将通行于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为教育部门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普通的商品,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不仅负有经济上的责任,更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校培养人同工厂生产商品不同,它不是供人消费,而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所以,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同于企业,校长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企业家。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篇2

政治民主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 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大趋势。世界政治的民主化, 就产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现象, 国际重大事务不再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世界政治的民主化, 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民主政体。在当今世界, 实行专制制度的国家正在逐步减少, 政党或统治集团实行独裁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所以,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 还是贫穷落后国家, 都在逐步向民主的方向迈进, 只是步伐的快慢不同。执政党实行民主执政, 为国民谋利, 顺乎民意, 这是世界的潮流, 滚滚向前, 不可阻挡, 顺之者益昌, 逆之者迟早必亡。民主执政既是当代政党执政的一条普遍规律, 也是当今时代任何一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民主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不搞民主, 天长日久则慢慢人亡政息;不会搞民主, 不能有效驾驭民主, 民主的闸门一旦开启, 则似决堤之洪水, 必会快速地导致亡党亡国。我们不能把民主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更不能把民主自由等同于资本主义。其实, 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讲民主自由, 社会主义应该让人民享有更加高度的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 就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没有了民主, 没有人民当家作主, 这样的社会绝不是社会主义, 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如, 其实质是封建社会主义, 是封建主义披上了社会主义的美丽外衣。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了一条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新路, 就是走一条民主新路, 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同志也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多次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经济改革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积极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一个国家要想在经济上发达起来, 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而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中发展壮大。在世外桃园中搞点小农经济还有点可能, 而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 搞现代经济, 就必须实行开放, 必须加入到世界经济大家庭中来。在当今世界, 各国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 往往会带动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 相反, 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重大衰退也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如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 弹丸之地的迪拜发生经济危机立刻让全球股市翻绿。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由全球经济市场化所引起的, 也就是说搞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原因。从客观事实分析来看, 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经济的全球化, 因为市场是没有国界的。你搞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越发展, 资本、商品必然要突破国门限制, 必然走向世界, 面向全球, 这就必然导致每一个国家的市场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联。所以, 我们讲经济全球化时, 一定要认识到是经济市场化在起根本性作用, 是经济市场化决定了经济全球化, 市场化是内因, 全球化是外在表现。不是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搞市场经济, 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全球化。搞市场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人类社会还处于市场经济阶段, 进入产品经济的条件尚不具备。一个国家要参与到全球化中来, 而且要在全球化中发展壮大, 就必须在经济体制上搞市场经济体制。一个计划经济的体制不可能参与全球化, 更不可能发展起来, 只能在全球化中越来越落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搞市场经济, 才能有效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来, 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迅速发展本国经济。不搞市场经济, 置身于全球化之外, 只能导致贫穷落后。

三、社会人性化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 随着地球文明的发展进步,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幸福, 是为了人的不断解放。社会的人性化程度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越发达, 社会的人性化程度越高。在越是落后、贫困的条件下, 人的动物属性就体现的越多, 如奴隶社会就把奴隶当牲口买卖。社会人性化, 就是全社会以人为本, 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服务人、关爱人、善待人的良好风尚。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性化要求保障人权、尊重个性, 社会管理和服务要面向普通民众, 要关心、帮助每一个社会成员, 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越贫穷落后, 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冲突就越多, 就越不把人当人看待。如奴隶社会就把奴隶当物品、“会干活的牲口”。贫穷落后就导致愚昧无知和野蛮。现在人类经济、科技、文化发达起来了, 所以, 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 逐步成为共识和主流。如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各国加强反恐合作等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人性化的必然要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 都应和谐相处。不论出于什么目的, 暴力、恐怖、战争等都越来越为人类所摒弃。用暴力革命打碎旧世界、用武装起义来推翻旧政权, 都越来越为当今世界所不容。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和谐社会等词语越来越成为时髦的词句, 并逐步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国家的政策、世界的规则。

四、思想多元化

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人性化, 必然导致思想理论的多元化。世界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也一定是思想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用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一种理论来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已经不切实际。现代经济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经济基础。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广泛普及, 特别是手机、电话、网络的迅速发展, 人们接受思想理论的途径已经多样化。现代传播手段可以使一个重要信息在瞬间传遍全球。如果说言论自由还受许多制约的话, 思想自由却难以受到有效限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政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矛盾, 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为一个政党或国家, 可以只将一种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 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决定了社会思想必然是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学派林立、思潮众多, 如经济上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 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本主义等。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并不是铁板一块,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平衡的, 不可能用一个主义、一种思想、一个制度、一个模式来统一世界。在当今时代, 我们既不能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世界人民, 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理念也不可能独行天下。从世界上来讲, 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必将逐步缓和。

五、世界和谐化

随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人性化、思想理论多元化的发展, 必然是世界和谐化的发展。从总体上看, 和平和谐不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旋律。就拿战争来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相隔了20多年, 但从二战结束以来, 世界已经走过60多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当然, 这期间也有局部战争、恐怖袭击等, 但毕竟没有暴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许今后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 因为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世, 暴发世界大战可能意味着人类共同的毁灭。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 资本主义要向社会主义发展, 而且预计社会主义首先应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在, 离马克思讲这话时已有150多年, 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科技先进, 生产力发达, 国民富裕,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可以说, 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本身起码有20%~30%的因素就是社会主义的, 现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发生量变, 也许再过100年、200年, 美国等发达资主义国家就真正进入了社会主义。他们进入的也许就是马克思早就向我们描述过的美好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在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美国等发达资本国家将要建成的社会主义将是社会主义的中级或高级阶段。所以,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 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今后全世界都将向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过渡, 随着这个步伐的加快, 整个世界必然是越来越和谐。

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人性化的发展, 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思想自由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和谐化的发展, 也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迈进。总之, 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世界和谐安定, 这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 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在, 人类在追求民主、富裕、和谐、自由的道路上尽管还有很多曲折, 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也还很不平衡, 但前途是光明的, 世界前进的历史车轮不可能逆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 只有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才能与时俱进, 日益发达兴旺, 如果违背这些趋势, 则必然日益衰落, 为时代所抛弃。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社会已有机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 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对于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人性化,思想多元化,世界和谐化

参考文献

[1]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中国经济十年螺旋[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1) .

[3]康新贵:多元化的和谐福利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DB/OL].湖南社会学网, 2005-12-15.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B/OL].新华网, 2005-09-15.

世界纸品发展趋势分析 篇3

概况

欧洲纸业联合会是欧洲最大的纸业协会,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纸业组织之一。在欧纸联的18个成员国中,包括德国、芬兰、瑞典、法国和意大利等产纸大国。欧纸联的纸与纸板产量占欧洲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占世界的1/4左右。2005~2007年,欧纸联纸与纸板产量曾为1亿吨多,2007年为1.03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09年欧纸联纸与纸板产量降为8930万吨,2010年回升为9660万吨,2011年再度下降为9400多万吨。其中新闻纸为972万吨,印刷用纸为3320万吨,卫生用纸为698万吨,瓦楞原纸为2487万吨,纸器用纸板为833万吨,其他纸板为377万吨。2011年,欧纸联纸与纸板消费量为8150万吨,比上年的8300万吨减少1.8%。其中,新闻与印刷用纸消费量为3448万吨,减少3.3%;包装用纸与纸板消费量为3617万吨,减少1.4%。

2012年发展分析

2012年,欧纸联各成员国的纸与纸板产量继续下降,估计为9200万吨上下,减幅为1.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闻用纸,2012年的产量为900万吨,比上年减少7%,是近20年来产量最低的;印刷图书用纸的下降幅度为5%~5.5%,已经连续8年减产。与此相反,包装用纸和纸板的产量,2012年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略有增长。2012年欧纸联的造纸能力新增加了100万吨,但因工厂关闭等因素生成的产能下降了200万吨,两相充抵后,造纸产能净减100万吨。产能减少最明显的在新闻纸方面,从2008年以来欧洲新闻纸需求下降了270万吨,但产能只下降了150万吨,所以欧洲新闻纸生产厂的开工率2010年平均只为92%,西北欧新闻纸厂的开工率更低。从2012年以来,欧洲新闻纸企业进一步减少产能,如芬兰Stora Enso公司关闭了一家产能为47.5万吨新闻纸生产工厂,瑞典SCA公司削减了14万吨产能,意大利Burgo公司停止了一家产能为16万吨工厂的生产。预计2012~2013年,欧洲总共将再减少150万吨新闻纸产能,相当于欧洲新闻纸全部产能的1/8左右。西欧新闻纸生产工厂的开工率2010年为88%,随着产能的削减,2012年提高到近90%,到2013年第4季度将达96%。

三大国趋势分析

德国、瑞典和芬兰是欧纸联成员国中纸与纸板产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这3个国家中有2个减产。德国是世界第4大产纸国,多年来产量均为2000万吨以上,2011年的纸与纸板产量为2270万吨,2012年为2260万吨,减少了0.5%。其中印刷相关纸产量为9180万吨,比上年的9631万吨减少4.7%。包装相关的纸与纸板产量为1051万吨,比上年的1021万吨增长2.9%。芬兰纸与纸板产量2000年曾达1350万吨,2005年为1240万吨,2010年为1180万吨,2011年为1133万吨。2012年芬兰纸与纸板产量降为1070万吨,比上年减少5.6%。其中纸产量为794万吨,比上年的860万吨减少7.7%;纸板产量为276万吨,比上年的273万吨增长1.1%。瑞典2011年纸与纸板产量为1130万吨,比2010年减少0.9%。2012年产量为1140万吨,比上年微增0.8%。但新闻纸和印刷用纸的产量却都有所下降,其中新闻纸产量为200万吨,比上年减少5%;中级印刷纸产量为207万吨,比上年减少1.5%。(资料来源:日本纸类输出组合网站)

金砖国家纸品增长

近年来,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造纸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上述国家的纸与纸板的产量合计为1.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3.99亿吨的31.8%;消费量合计为12.6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3.99亿吨的31.5%;纸浆产量合计为46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1.84亿吨的25%。

中国

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1990~1999年,由1370万吨增加到2960万吨,增幅达116%,年均增长8.9%。2000~2010年,由3000多万吨增到9000多万吨,增幅达103.9%,年均增长11.8%。从2001年起,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开始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2大产纸国。2009年中国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升为世界最大的产纸国。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1995年仅为8.6%,2000年提高到9.5%,2005年为15.3%,2008年提高到20.4%,2010年达到23.5%,占世界总产量的近1/4。2012年中国纸与纸板产量为1.03亿吨,比上年增长3.7%。中国纸与纸板消费量从1995年的265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3700万吨、2004年的5440万吨和2008年的7935万吨。2009年,中国纸与纸板消费量达856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纸与纸板消费国。2012年,中国纸与纸板消费量为1.01亿吨,比上年增长3.6%。中国纸浆产量2011年为2063万吨,仅少于美国。

巴西

巴西纸与纸板产量增长迅速。2000年巴西纸与纸板产量为717万吨,2004年后超过800万吨,2007年后超过900万吨。2011年巴西纸与纸板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为1016万吨。据巴西造纸联合会初步统计,2012的纸与纸板产量与上年持平,也为1010多万吨。从2009年起,巴西已跻身于世界10大产纸国之列,排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芬兰、瑞典和韩国之后,居第9位。巴西生产的纸与纸板中,纸板产量比纸产量更多一些。2011年巴西生产的纸板为536万吨,占总产量的52.8%;纸产量为456万吨,占总产量的44.8%。巴西纸与纸板消费量2011年为982万吨,排在世界第8位。巴西是世界重要的纸浆生产大国,巴西纸浆产量2005年已经超过1000万吨,2010年增为1416万吨,2011年减为1386万吨,是继美国、中国和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4大纸浆生产国。

印度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纸业也呈现快速增长之势。1994~2004年的10年间,印度纸与纸板产量由286万吨增加为623万吨,增长了近120%,年均增长7.8%。2005年后,印度纸与纸板产量继续增长,2006年为700万吨,2008年超过800万吨,2011年增至966万吨,排在世界第11位。印度纸与纸板的消费量增长也很快,由1994年的32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近700万吨,2007年达889万吨,2011年增至1148万吨左右,是继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纸与纸板消费国。印度纸浆产量近些年来都为300多万吨,2011年达到400万吨,排在世界第11位。

俄罗斯

俄罗斯纸与纸板产量2000年增到500万吨以上,2003年后超过600万,2005年后超过700万吨,2011年增为760万吨,排在世界第14位。俄罗斯纸与纸板消费量由2000年的320万吨增到2011年的690万吨,排世界第12位。从2003年以来,俄罗斯的纸浆产量都在700万吨以上,2011年为745万吨,排在世界第8位。

南非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造纸国。2006年,南非纸与纸板产量为260万吨,2008年增为273万吨,2009年降为240万吨,现今在280万吨上下。南非纸与纸板产量占非洲全部产量的一大半,2009年为58%。南非纸浆产量也是非洲最多的,2011年为158万吨,排在世界第18位。(资料来源:中国造纸协会网站、日本古纸再生促进中心网站、日本纸类出口组合网站)

P、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篇4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怎样持续,何谓健康,如何快速,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重大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我国的现状及长远目标来考虑,而且必须找到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坐标,特别是需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加以思考定计。本文拟就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谈谈我国有关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对策

前言

世纪之初,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使中国不仅面临国际政治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且面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商业机会与风险。正确认识和应对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活动早已不限于一国范围内进行,而是跨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势发展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矛盾,从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这推动着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密切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其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其三,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兴起,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 “地球村 ”,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地全球化。

(二)、经济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一些国家中成了最主要的产业部门,并1 姜跃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国际问题研究,2004(6).且,其他国家也必将步这些国家后尘。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后,同样会向信息经济或信息社会转变,因此,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现在,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超过1/3,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大。信息产业不仅已占有最大的比重,而且还影响到其他各个经济部门,使它们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旧貌换新颜。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也在经济信息化道路上加快前进。虽然在这方面它们还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信息产业的这种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清晰地勾画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正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三)、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些新的动向,这就是强强联合和跨国联合正在形成新的浪潮。过去,企业之间的兼并主要是弱肉强食,经营不善的企业被财大气粗的企业所吞食。但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兼并,却出现了强强联合的强劲趋势。美国最大两家制造公司的合并,多起最大银行之间的联合,只不过是其中小小的的例子而已。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国际联合也出现了相当强劲的势头,许多国家的航空公司联盟,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正式合并,就清楚地表现了这种趋势。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至少有 3.5 万家,国外分公司大约有17 万家,遍布全世界,3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大约占世界生产性资产的 25%。世界出口的大约 2/

3、技术转让的 9/10 以上都是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的产值占世界产值的 1/3 以上。大跨国公司相互合作联合,组成跨国公司 “联盟”,在一些领域,特别是高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开发,不仅大垄断组织成为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走出国界,成为跨国公司。2

(四)、世界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80年代以来,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在许多国家有了更大紧迫性,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许多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浪潮,这股浪潮今仍在持续中。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近年来已很见成效,经济困境减少,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北美某些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及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等。

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时而和谐、时而矛盾,从而决定了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态势和基本特点,并由此孕育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亚洲金融**凸显了经济全球化与各2 李 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J],经济学家,1994(1).国经济民族化之间既融合又矛盾的关系。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任何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增长持续居于世界经济增长前列的中国而言,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要牢牢把握机会,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均是在全球经济框架下进行的。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不断扩大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的开放还远远不够,我国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产品发展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为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等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经验,为深化企业改造,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发展服务。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发挥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不失时机的参与国际竞争,谋求高效的经济利益。积极实施 “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增加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大胆地积极地 “走出去,引进来”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自己的技术、设备、产品等带出去,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更好的技术,发展更新的产业,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二)、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正在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己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谁要想成为2 l 世纪的胜利者,谁就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真正地下工夫。科学技术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和整体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所以必须走科教兴国的道路。这一点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真正使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在实处。提出口号容易,实现口号就难多了。直到现在,许多儿童入学还要依靠 “希望工程”,许多地方教师的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如何能做到科教兴国?这使人想起,我国领导人早在50年代就把电力和运输业封成了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但结果这两个行业不仅没有先行,反而成了两个最为落后的部门,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我们不能再重蹈这种覆辙,只提口号,不做实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国家有无财力,而是领导人的观念是否正确。因为,事实是,干什么事都有钱,浪费几亿、几十亿是常事,唯独到了教育上就没有钱了。这不是观念问题是什么?没有普及的教育,没有高级人才的培养,是不会有任何经济奇迹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战后的经济奇迹都是由于先有教育的大量投入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现在连发达国家的总统都要做“教育总统”,遑论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应是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了!

(三)、确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思路,实现中国经济的跳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要是追求量的增长:一是要求总量,二是要求工农业的个量。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依靠于投资增长,缺乏产业转换形成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性调整滞后。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谋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立足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重化工业,建立产业转换、产业调整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以产业转换为目标,以高新技术武装国民经济为手段,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必须毫不放松用高新技术武装重化工业、建设基础设施,防止产业结构的轻型化。3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期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取得有利条件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应不落人后,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占有更大的市场。

结语

巨大的挑战往往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创造机遇,最终汇入世界进步潮流。而世界经济的潮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适应它、利用它。只要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看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必要的、适时对路的政策去适应它、利用它。我们就一定能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在2 l世纪重建东方大国、中华大地的辉煌。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篇5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以便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利弊 对策

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发展中国家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地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 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已从17.4%增加到 19.8%,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也大为增加.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得更加明显.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群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受益者.然而,发展中国家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先天初始条件和后天经济政策的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个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在全球化面前把握机会能力迥然不同.少数新兴国家和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于外部资金,技术来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东亚地区为例,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导向型,通过大批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就业,而且充分享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效应,打破了本国封闭的技术平台,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加了本地区的出口.1980年该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为21.2%,到1990年已上升到27.3%,到 1996年更是达到1.2%.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同出口的比率也由1.6%上升到1996年的13.4%.2,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 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

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3, 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4, 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5,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 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2, 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3,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4, 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6,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7,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8,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的国家10年前是36个,5年前是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从这个角度

来讲,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即“数字鸿沟”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已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却使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3%降到了

1.4%.(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就各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历史发展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地予以应对.从目前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6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全球不仅在经济领域使商品和资金快速流动,也使科技日新月异,它使人们改善生活和增加财富的机会增多。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实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其有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人才,并创造机会。然而,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处于非常不同的地位,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得极大地进展,但是,发达国家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和支配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自由大量结合式的流动与配置,使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和相互依存,使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变动越来越紧密和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其特点,一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自由,即弱化国家界限,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三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四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既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状况。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分工才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并且通过世界市场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那时还不叫“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因而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当代,也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才得到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的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经济国际化因而表现为强势发展的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可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人为造成的。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国际化的性质,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最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尽管这些国家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成,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国际信贷额,以及国际技术专利申请额等,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七成、八成、甚至九成。因此,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也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经济获得总体发展,并且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并非是通向各国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两极分化,甚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向更大的落后:或者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内,失去经济自主性,得益不多,受害不小;或者被排除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化国家。

其实,上述危险正在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南北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拉大。随着不平衡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世界经济还将继续分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上将只有20多个富国和20来个不断缩小同富国之间差距的新兴国家。而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依然是穷国,其中最穷的50个国家会更加落后。

面对全球化和两极分化的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战略选择。其一,切实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其二,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扩大开放、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特别是注意运用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技术壁垒”做法(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世界语言类高校发展趋势研究 篇7

就各国主要的语言类高校数量来看, 目前中国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近20所语言类高校;日本有东京外国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 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等9所语言类高校;韩国有韩国外国语大学、釜山外国语大学等5所语言类高校;俄罗斯有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皮亚季戈尔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等10余所语言类高校;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有各自的语言类高校。

除这些地区之外, 在西欧和其他区域也有少量的语言类高校分布。 如西欧的法国和德国各有1所, 分别是法国的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1795年建立) 和德国的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 (1997年建立) 。 但此类语言类高校更多是出于西方国家研究东西方语言文化而建立的, 属于特殊情况, 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世界语言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 20世纪以前:世界语言类高校的萌芽期

19世纪下半叶, 西方国家向外发起了殖民侵略运动。这时的亚洲各国要么完全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要么不断地被西方国家入侵, 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些被殖民的国家开始建立了第一批语言学习机构。 如这一时期在江户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被资本主义国家强迫开关, 出于与列强“打交道”的需要, 于1856年设立了“蕃书调所”,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的机构, 同时也是政府的翻译中心。 中国清政府自1862年始, 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 (1862年) 、 上海广方言馆 (1863年) 和广州同文馆 (1864年) , 这些均是早期培养与国外沟通所需翻译人才的机构。 如上海广方言馆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既知书明理又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1]。 这是中国第一批外国语专科学校。 严格来讲, 这一时期的语言机构还不是语言类高校, 只能算作语言类高校的萌芽。 以后的很多高校和语言类高校正是由这些语言学习机构演化而来。如日本的“蕃书调所”最后演变成为东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的京师同文馆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又发展成为北京大学。

(二) 20世纪初到二战前:世界语言类高校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 出于革命斗争和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很多国家的语言类高校开始真正建立起来。 前苏联国家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传统西方国家落后, 又处于东西方沟通交流的桥梁地带, 出于与东西方交流学习的需要, 开始建立了一批语言类高校。 尤其是十月革命胜利后, 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领导下, 苏俄的语言类高校发展迅速:1917年, 下诺夫哥罗德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学高级培训班成立, 后发展成为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1930年, 莫斯科新语言学院成立, 后发展成为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1939年成立皮亚季戈尔斯克国立师范学院, 后发展成为皮亚季戈尔斯克国立语言大学。 而在亚洲, 1921年, 日本大阪的实业家林蝶子女士捐资建立了大阪外国语学校, 目的在于“培育国际型人才”, 该所学校后来演变成为著名的大阪外国语大学1。这一时期成立的高校, 后来大都发展成为各自国内著名的公立语言类高校。

(三) 二战后的15年:世界语言类高校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成立的语言类高校数量最多, 这与当时不断急剧变化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关。 二战后, 日本成为战败国, 出于国内经济复苏、维持国内秩序、学习西方的需要, 日本在随后的几年建立了一批外国语学校:1945年, 关西外国语学校成立, 后发展成为关西外国语大学;同年, 长崎外国语学校成立, 后来成为长崎外国语大学;1946年, 创办了“神户市外事专门学校”, 后发展成为神户市外国语大学;1947年, 京都外国语学校成立, 后发展成为京都外国语大学。 韩国语言类高校的建立起源于朝鲜战争之后, 分别是1954年建立的韩国外国语大学、1959年建立的圣昌学园 (后发展成为釜山外国语大学) 。 前苏联时期, 1948年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外语师范学院成立, 后发展成为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同年, 乌克兰国家外国语师范学院成立, 后来发展成为基辅国立语言大学。 这时的中国也分别于1941年设立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 (后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49年设立了上海俄文学校 (后发展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 1950年设立了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 (后发展成为四川外国语大学) 和1952年设立了西北俄文专科学校 (后发展成为西安外国语大学) 。 20世纪50年代, 南亚、东南亚各国的语言类高校也纷纷建立, 并多少带有战争的印记。 1955年, 刚刚取得抗法战争胜利的越南, 建立了越南学社外语学校 (后发展成为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 ;1959年又成立了越南河内外语大学 (后发展成为越南河内大学) 。 1958年, 印度建立了英语中心研究所, 后发展成为印度中央外国语大学。

(四) 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语言类高校的繁荣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 世界各国语言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进入了繁荣期。 中国在这个时候, 集中建立了一批语言类高校:1962年6月, 建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后发展成为北京语言大学) ; 1964年, 建立了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后发展成为大连外国语大学) 、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 (后发展成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5年7月, 建立了广州外国语学院 (1995年6月, 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这一时期外语类高校密集成立的现象,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与国内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20世纪70年代, 巴基斯坦在1970年创办了国立现代语言学院, 主要为军队、外交部门等国家重要机构培养特殊语言人才, 后来发展成为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 1973年, 前苏联的普希金俄语学院成立, 后来发展成为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7年, 日本的神田外国语大学建立;1988年, 日本的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建立。 1994年, 越南的胡志明市外语与计算机大学建立。 1996年, 俄罗斯的涅瓦语言与文化学院建立。 2000年, 韩国的大邱外国语大学建立;2005年, 韩国的庆北外国语大学建立。 此时的中国, 除了传统语言类高校纷纷升格更名为大学之外, 还新建了一批语言类高校, 如浙江外国语学院 (2010年) 、安徽外国语学院 (2011年) 、广西外国语学院 (2011年) 等。

二、世界语言类高校的发展特征分析

(一) 语言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开设的语种范围不断扩大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立和发展, 世界语言类高校的语言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开设的语种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高校已经由刚成立时的几个语言专业, 增加到了现在的几十个语言专业, 涵盖了世界上的大多数主要语种。 如中国的语言类高校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58个语言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25个语言专业, 其他语言类高校开设的语言专业一般在10余个。 日本的语言类高校中, 开设语言专业最多的是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外国语大学, 均为25个。韩国的韩国外国语大学开设有27个语言专业, 釜山外国语大学开设有16个语言专业。越南河内大学 (原河内外语大学) 有17个语言专业, 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有10个语言专业。 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有27个语言专业。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开设了17个欧洲语言和亚洲语言专业, 而且还开设了一些独联体国家语言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课程。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有16个语言专业。 乌克兰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有17个语言专业,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欧洲语言以及6种东方语言:汉语、日语、韩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可以说, 这些主要的语言类大学所开设的语言专业, 基本已经涵盖了世界上的主要语种, 覆盖的范围相当大。而且, 不少语言类高校还建立了各种语言资源库和战略人才储备库, 培养的人才除了满足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之外, 大多是为国家培养各类非通用语人才, 属于国家人才战略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除语言专业外语, 非语言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语言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仍以语言文学为传统优势学科, 但顺应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国际经济形势需要, 语言类高校在不断增加语言专业数量的同时, 也不断开设了一系列非语言专业。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非语言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 法律、外交、国际关系、翻译、新闻等专业。 如中国的北外和上外除了语言专业外, 均开设了法学、外交、新闻、翻译、 经贸、金融等专业;韩国的韩国外国语大学和釜山外国语大学均开设了法学、外交学、经济学等专业;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和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也都开设了经济、法学、国际关系等专业。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的语言类高校也大抵如此。总的来说, 语言类高校开设的非语言专业大都有如下特征:一是非语言专业是语言专业的有机延伸, 如翻译、 商务英语等专业;二是新建专业与语言专业有密切联系, 如传播学、外交学、国际关系等专业;三是新建专业虽然与语言关系不大, 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突出语言能力培养特色, 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 都可以融入语言培养特色。如乌克兰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2门外语;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在应用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领域也远近闻名, 实现了非语言学科与语言学科的良好结合。

(三)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首先, 从学生数量上来看, 中国的语言类高校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外, 其他的语言类高校基本上都已经超过了万人规模。韩国的韩国外国语大学在校学生人数是1.8万人, 釜山外国语大学也接近万人。 越南河内大学 (原河内外语大学) 更是达到了2.2万名学生的规模。 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乌克兰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等高校, 也有数千人的学生规模。 但总的来讲, 外语类高校的学生规模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相比, 还是偏小的。其次, 从专业类别和数量来看, 语言类高校的专业类别大都早已突破了语言类专业的局限, 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共同发展, 语言类高校开设的专业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开设71个本科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开设38个本科专业。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首尔校区就有30多个本科专业。 巴基斯坦现代国立语言大学有近40个本科专业。可见, 语言类高校的专业数量都已经相当丰富。最后, 从学校空间规模上看, 语言类高校也在不断扩大空间规模。如国内的语言类高校大都有新校区, 为学校未来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空间。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规模庞大, 拥有首尔和龙仁两个校区, 开始了语言类高校在两个城市办学的实践。 印度中央外国语大学拥有海德拉巴、勒克瑙和西隆三个校区, 而且未来还计划在印度各地建立5个新校区。其他语言类高校的办学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四) 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提高

纵观历史发展, 世界范围内语言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都在不断提高。 首先, 从办学层次来看, 语言类高校在最开始阶段都是比较基础的办学层次, 大多数都是培养外语沟通和翻译人才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后来随着学科数量的增加和学生数量的增多, 逐渐发展成为教学型高校。再往后, 语言类高校就逐渐开始承担部分研究功能, 尤其是外语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 部分语言类高校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总的来讲, 当前的语言类高校中教学研究型大学居多, 如中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 都已经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印度的中央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和皮亚季戈尔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等高校, 也已经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其次, 从人才培养定位来看, 语言类高校培养的人才, 刚开始时基本是培养工具性的翻译人才, 现在逐渐发展成为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韩国的釜山外国语大学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兼具探索精神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国际性人才”等。

三、世界语言类高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 建设多学科大学, 甚至是综合性大学, 是语言类高校的发展方向

多科性大学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类高校的一种常态分布。 一般而言, 多科性大学至少覆盖3个以上的学科门类, 并且能在这些覆盖的门类中授予学士学位, 优势学科还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学位。除日本的关西外国语大学、神田外国语大学, 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等少数高校外,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类高校大都已经建设成为多科性大学。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语言类高校的学科门类已经相当齐全, 而且已经覆盖了大多数学科门类, 拥有人文社科类专业和自然科学类专业。这一类高校已经开始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如创立于1954年的韩国外国语大学, 成立之初仅有英、法、德、汉、俄等5个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该校以语言学科为辐射源, 不断增设管理学、 经济学、法学等学科, 1980年, 又强化了理工科专业学科体系。如今,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专业覆盖了人文、 社科、自然、工程各个领域, 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被认为是韩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之一。 东京外国语大学也努力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不断拓宽领域, 积极引进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优秀人才”[2]。 但总体而言, 很多语言类高校还不具备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条件。不可否认, 未来一段时期内, 会有个别语言类高校, 通过新建学科专业, 或者通过院校合并的方式, 发展成为新的综合性大学。

(二) 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 甚至研究型大学, 是语言类高校的办学层次需要

如前所述, 从办学层次而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类高校大多处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阶段。多数语言类高校都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 强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举, 强调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和新建学科的特色。很多语言类高校开始将研究功能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全世界范围内, 部分语言类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强, 如中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日本的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外国语大学, 韩国的韩国外国语大学和釜山外国语大学, 印度的中央外国语大学, 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高校, 在语言、外国文学、外交学、国际关系等研究领域, 均处在各自国内的领先水平, 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型大学应以研究为导向, 以培养研究生为主, 建有研究生院, 拥有的博士点不少于20个, 并且一级学科博士点不应少于10个, 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不应少于100人等[3]。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类高校距离这一标准还有差距。虽然大多数语言类高校仍将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 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不久的将来, 语言类高校中的佼佼者有可能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

(三) 坚持办学特色是语言类高校的立校之本

作为特色型大学的一种, 办学特色是语言类高校的立校之本。越是在高等教育和语言类高校蓬勃发展的时代, 强化办学特色就变得愈加重要。 当前高校中有一种同质化的办学趋势, 很多高校都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目标整齐划一。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丧失学校原有的特色。 语言类高校主要依靠语言类学科的语言优势特色, 将拓展的新学科和语言学科紧密联系, 突出新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外语特色。同时, 除培养传统语言人才外, 继续加大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对语言类高校而言, 特色化的办学方向只能加强, 要将办学特色作为语言类高校的招牌。纵观世界范围内发展态势较好的语言类高校, 无论是多科性的语言类高校, 还是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语言类高校, 都将特色化办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如在日本的语言类高校中, 东京外国语大学以亚洲语言方面的综合实力突出著称, 而大阪外国语大学则更专注北欧及非洲语言学科。国内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都突出非通用语语种群和非通用语平台建设,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致力打造国内最强的外语学科与经贸学科融合体系。

(四) 新建语言类高校不断涌现, 是语言类高校不断壮大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新建立的外语类高校不断增加, 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 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如中国很多新的语言类高校都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建立或升格而成的, 主要有以下7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2003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2008年) 、浙江外国语学院 (2010年) 、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2011年) 、 安徽外国语学院 (2011年) 、 广西外国语学院 (2011年) 、河北外国语学院 (2012年) 。国外新建立的语言类高校包括前文中提到的韩国的大邱外国语大学 (2000年) 和庆北外国语大学 (2005年) , 都是近些年建立的, 且发展都比较快。 如庆北外国语大学紧跟韩国经济社会需求, 已经开设了本科、硕士、博士等专业课程。可以说, 语言类高校未来的发展, 主要任务是强化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立的语言类高校则要立足学科发展, 创新特色, 不断积累自身发展经验和参与高校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79.

[2]杨学义.世界语言类高校纵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83.

近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特点 篇8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将降至6%,明显低于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的水平。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高于7%的预期,是2000年来的第二高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增加至创纪录的36%;中国贸易增长速度继续超过所有其它国家。但是,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以及较为严重的贸易失衡状况,将对2007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主要发达国家之首,为3.3%,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强劲,失业率大幅度下降,以及企业获利增长所支撑。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降到2.2%,比IMF以前的预测下降了0.7个百分点,2008年可望回升到2.8%。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疲软不振,以及企业投资减缓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市场降温走缓并趋稳后,2008年美国经济可望重拾增长动力。

近期,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歧较大,IMF在维持全球今年经济增长率4.9%不变的基础上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9%下调至2.2%,其它一些机构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但从整体看,尽管美国的住房市场正在降温,但尚未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油价回落缓解了通胀压力,令经济增长进一步减缓的风险降低;出口增长继续超过进口增长,个人消费支出也在持续增长,但是次级房贷市场问题加剧可能影响经济复苏。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经济目前正以一种“可持续的速度”在增长。

按照IMF预测,欧元区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2006年的2.6%,其主要原因是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及外部需求下降。尽管德国消费有所降温,但欧元区经济到目前为止仍保持良好形势。2007年英国经济可望增长2.9%,增速超过去年的2.7%,法国经济可望保持去年的增速,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经济增速则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均低于美国。

由于私人投资增加、企业盈利强劲和出口贸易回升,日本经济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日本经济近期的增长前景主要取决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消费开支反弹能否持续。随着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加雇工,日本失业率已下降到9年来的最低水平,申请就业成功率则上升到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就业和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开支扩大。

去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面临不同的政策挑战。自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政策利率不变,以便在经济降温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持续的通胀关注之间寻求平衡。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央行继续取消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6年7月放弃零利率政策以来,日本央行正在渐进地提高政策利率水平。

与2006年相比,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增长前景恶化的风险减弱,从近期看,油价下跌、长期利率回落、房地产市场回稳、通胀压力有所减轻、股市走牛等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而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则有:如果房地产部门恶化导致美国经济急剧减速的风险;金融市场波动提高导致资产下降的风险;随着产出缺口继续缩小,通胀压力转而增加的风险,特别是如果石油价格再次飚升;以及全球失衡无序调整的风险。

上一篇:《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读后感下一篇:企业励志标语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