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2024-05-29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共10篇)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1

十八届三中全 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而提出的,且涉及领域广,变革决心强。全会精神映射到教育领域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历史,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史启示我们,但凡提到改革,必定提及改革的保障———资源管理。因为改革的深入会影响到资源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则更会影响到改革的效率。同理,教育资源的管理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教育资源如此重要,那么, 《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又昭示了哪些资源管理的动向呢?

一、教育资源配置更公平:缺什么补什么,哪儿缺补哪儿

《决定》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似乎我们为了追求教育办学效率而“怠慢”了教育公平。不同类型教育资源均衡程度各异,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不均衡。高学历教师、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处于极不均衡状态。教育资源分布呈现显著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占用更多教育资源。省际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地域和学段差异,总体上城镇地区均衡程度优于农村,初中优于小学。[1]主要表现为显性资源配置的“城市优先”和隐形资源配置的“城市取向”。这种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即目标价值导向上的“效率优先”、政策导向上的“城市优先”以及教育对象上的“精英优先”。[2]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现状。这也是困扰了教育领域多年的顽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顽疾,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稀缺。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已占到GDP总量的4%,但是这块“蛋糕”一旦被平分,各家所得就不容乐观了。面对同样的窘境,《决定》有了新部署: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部及各司委又对这一部署进行了解读和细化。提出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方案:第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第二,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第三,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第四,更加关注残疾儿童。[3]纵观这四点,第一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尤为新颖。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旦提上日程,那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是一个底线,并不是最高要求。且对于落后地区的支持不是一股脑都按最先进的来,而是要勒紧裤腰带,如数家珍的计划着、盘算着教育资源,哪里缺往哪儿补,最缺什么补什么,最后效果是能保证落后地区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再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能有拔高更好。

二、学校资源改革成亮点: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公平

《决定》指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资源将会面临大幅度调整,包括学校本身、师资方面和知识教材方面。

(一) 学校资源

目前,学校资源管理层面是存在问题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全国大范围的择校难、择校贵以及盲目择校等问题。出现上述原因,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学生总数比较多,而优质学校在各个省市地区的分配是有限的;另一方的原因就是学校资源管理不够完善。前一方面的原因是硬性条件,依据我国现今经济和教育国情,解决优质学校分配比和扩大优质学校覆盖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而后一方面是软性条件,是我们可以发挥教育能动性的地方。因此,《决定》才下大力气进行学校资源改革,因为这是加强管理就肯定能实现的,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智部署。这样,学校本身的改革就首当其冲,重点校、重点班的提法也许以后会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

(二) 教职资源

一所学校里的教职资源不外乎以下三种: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学人员,维护学校日常运转的后勤人员。上述三种教职资源,面临改革甚至重组的将是前两种,也是一所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依据调查数据,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优质校长和教师的资源分配也是极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基本上也是东西间的划分,城乡间的划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划分,城乡间的划分尤为明显。2004年,城市初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是农村初中的3倍,城市小学是农村小学的6倍。城市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超出农村30个百分点;从学历合格率来看,城乡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差距更大,城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4]因此, 《决定》指出校长和教师轮岗是极具资源管理科学的,因为轮岗能够解决如何在较少的教职资源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惠及广大学生的难题。

(三) 教材资源

《决定》虽没就教材这一微观的问题提出相应地建议,但对教材里的知识做了简明的要求。那就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刘利民也指出今后还要继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行动,由减负万里行第一季到减负万里行第二季。其实减负行动就是对知识和教材资源的一种管理,当一些陈旧的、繁难的知识不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知识教材资源就应该得到合理的处理。此外,教材资源可能逐渐走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辅之以相应的管理措施,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缩小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5]这样,教材资源就会更加完善和便捷。

总之,学校资源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资源,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头戏”, 《决定》给出的建议势必会使学校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

三、资源管理权利更分化:走向学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教育资源配置是一种权利的配置,是权利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出现权利的错位、缺位和越位,便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失衡、低效甚或无效率,最终诱发教育的无序或失序。[6]《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成为亮点,也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政府逐渐在简政放权,尤其是对教育实行“管办评分离”制度,这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配置权利的规制。这样的话,政府之于教育资源管理的权利既不会错位,也不会缺位,更不会越位。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将会和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一道走向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行学区化管理的制度。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它们既有自主的办学权,又可以向负责学区各个片区的上级部门寻求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政府或者是各级教育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健全体制机制,坚持两个并重和开展质量监测。

综上 , 政府的简 政放权 ,“管办评制度”的建设是实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这样,教育资源的管理才会更加活泛,才能更好的利于教育资源配置。

四、资源市场配置步伐加快:国家调控为主,市场配置为辅

为什么说教育资源的分配要以国家调控为主,市场配置为辅,这似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铁律。但教育可以说是关系国家长久利益的事业,因此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但是合适的市场调控是有利于增强整体的教育活力。我国的经济领域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完全拜托市场的影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市场本身对教育是有用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就其中“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这一条来讲,教育怎样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想必离不开市场对形形色色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教育领域,有不少地方已经引进市场、依赖市场了。比如教育培训机构的雨后春笋,琳琅满目的教材等。事实证明,教育引进市场是可取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今后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明确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其中扩大民办学校的数量,和推进民办学校的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的长久发展正是政府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层体现。因为民办学校的林立体现了地方和民办学校自身对教育资源的自由支配。其次,专业机构的组织和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也离不开市场因素,它是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下的组织?组织什么?怎么组织?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哪些社会群体参与都离不开市场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是宏大而又全面的。最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经济要发展,关键看改革;教育要发展,同样还得依赖改革。改革是有红利的,但是改革更重要的是怎么分配红利。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的红利不能是少部分人的,也不能是大部分人的,而是全部人的。因此,教育资源的管理就成为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了解了目前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动向,才能更好的明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更好的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服务。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2

私人教育领域的首份就业调查报告出炉。立思辰了留学360刚刚接到消息就迫不及待的要跟大家分享了

为调查新加坡私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政府对一些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私立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工作,这个比率比自主大学的八成来得低。

精深技能发展局和私立教育理事会是在今年7月到9月间,对3520多名私校毕业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的平均起薪是2550元。

如果包括兼职、自由工作和合约工作在内,私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是84.3%。

私立教育理事会(CPE)在2017年11月15日公布私立大学(PEI)毕业生就业调查,这个每年一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选择大学。一共有40个私立大学参与调查。

立思辰留学360了解到在40所接受调查的私校中,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的全职就业率最高,其次是新加坡管理学院全球教育和科廷教育中心。

起薪最高的毕业生来自TMC学院,每个月是2650元。其次是新加坡管理学院全球教育;ERC创业管理学院排第三。

没想到我们的ERC创业管理学院是这么的厉害。

这次有超过10%以上毕业生参与调查的私立大学:

就整体就业率而言,新加坡管理学院、新加坡楷博高等教育学院与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达到了80%以上。

就全日制就业率而言,就业率最高的就是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其全日制就业率达到了71.4%,其他像新加坡管理学院全日制就业率达到了61.6%

想了解跟多关于ERC创业管理学院的信息,请咨询立思辰留学360哦.关于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

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成立与2003年,隶属于ERC控股集团(前身为Entrepreneur‘s Resourcing Center,也是ERC名字的由来),校园位于新加坡文化教育中心区(D1),是新加坡教育部注册认证的一所享誉盛名的管理类大学。也是新加坡唯一一间创业管理学院,是新加坡首批获得私立教育理事会EduTrust四年教育认证学院。

学院开创本地创业教育先河,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国际顶尖学者、投资人员、企业高层合作的平台。作为新加坡本地唯一的创业管理学院,学院基于企业创建、发展周期设立专业课程,涵盖企业生长不同阶段的各类问题。同时,向学生介绍多种商业资源、平台,鼓励及帮助学生在本地成功就业、创业,同时提供海外就业、创业机会。

学院注重体验式学习,学生在校期间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将有机会参与新加坡本地或国际知名企业的项目实习,加深课堂理论认知。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服务领域 人才培养 全面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黄光云(1955- ),男,广西恭城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覃雯(1962-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39-02

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招生人数的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是1998年的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面临着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如何确保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质量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大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新认真审视一下传统的教育理念、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要把高等教育看做是面向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的服务,把高校本身看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实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综合质量管理专家的思想精髓,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企业的品质经营。它指一个组织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永续经营的管理理念。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首先要对高校的产品进行准确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几大类,高校的产品应是高校通过教师、管理人员和生活服务人员向学生提供的各类赋有特色的教育服务,学生通过缴纳有关费用来获得高校的这些产品 (即教育服务),形成了组织(高校)和顾客(学生)之间的消费关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通过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产品)得到提高,从而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的管理对象也不应该是学生(顾客),而应该是向学生(顾客)提供各类教育服务的所有教职员工。全面质量管理(TQM)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最初应用于工业部门,后来推广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移植到日本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教育财政不断萎缩,公众对教育质量越来越怀疑。政府及公众在管理主义的影响下,要求高校向企业学习管理技术,提高效率。于是,处于危机中的英美等国大学纷纷引进企业界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应对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美国,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1993年的调查估计,美国所有高校中有70%采纳TQM,1995年有65%的高校采纳TQM。在国内,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界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几乎没有付诸于高校管理改革实践的例子。大多数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质量作为生命线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各项事业的过程管理,但是仍然没有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与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已成为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引发的一个普遍性矛盾。面对考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日趋强烈的“提高质量”的呼声,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质量工程”,以期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应积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现代管理的趋势是将对质量的监督从重视对结果的检验转向重视对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体系,规范高校的各项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这种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树立质量意识,建立符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否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目标,关键看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这三大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而建立符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则可以有效地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准,但不同的办学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参考联合国教科文分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可分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综合性研究大学。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即本科(学士学位)→硕士(硕士学位)→博士(博士学位)。二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为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即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博士(专业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也可进入研究型博士。三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业人才,即专科(毕业证书或岗位证书)→职业性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从宏观上看,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质量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指导下,要根据高校的类型确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决定实施五年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从2003年开始,全面开展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自我评估活动,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运用评估指标信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教育评估技术,提高自我评估的水平,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估体系。高校内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应包括三个评估子系统:第一,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系统。建立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实行全面管理,对教师教学质量实行学生、同行教师和领导的全员评议。第二,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评定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对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第三,院系质量状态评估系统。建立以院系教育管理水平评价为重点的院系质量状态评估系统,运用目标管理,对院系教育教学过程、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状态实行制度化的科学评估,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目的。高等教育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一是全面性管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是对学生“德、智、体”“知识、能力、素质”实行“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二是全程性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周期性过程,全面质量管理既要渗透招生就业的过程,又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还要强化于教育辅助过程,更要跟踪于“用户”使用过程;三是全员性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要求高校的所有部门、机构以及全体教职工都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共同努力工作,高校所有的工作都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2.要充分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深刻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术语和定义如供方、产品或服务、顾客等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高校的产品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观念;深刻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到“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的控制思想和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准确把握市场定位,要向社会和顾客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承诺。

3.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必须做好教育服务各环节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如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高校要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育服务组织体系。重视教育服务质量的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完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4.要认真把握全面质量管理中“顾客满意”的核心理念。高校应结合自身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确定高校提供什么服务。对学生而言,针对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培养创新知识能力的传统教育弊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如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对教师而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通过对教师的招聘、培训、岗位设计、激励考核等,增强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因材施教,实施高品质教育;另一方面把教师看做学校的内部顾客,学校要为教学工作服务,为教师服务,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对社会而言,要以优秀的创新人才、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努力做到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让社会满意。

5.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循环不止的持续改善的科学程序。这个程序对于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对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短时间内不会十分明显。高校的管理者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切忌急功近利。

6.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成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领导是决策的主体,在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没有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领导的态度和行动是关键。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于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全过程控制,从人才培养的开始环节就进入规范化的控制过程,包括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过程、质量评估和持续改善等。可以预见,在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服务领域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剑敏.高校应积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J].江苏高教,2004(4).

[2]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3]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4

一、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一)凸显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方向是针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其以小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展开相关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强调对小学生德、智、体等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对语文和数学以及英语的学习,更要重视对体育和音乐以及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利用这种模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促使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凸显针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小学生个性差异的深入了解,凸显出对其个性发展的重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否定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并在不断开展探索和创新的同时确保小学生个性化得以发展。

二、传统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面对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多数学校的管理层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还未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未能形成切合本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过于呆板。在具体的制度制定以及推行过程中多半依赖上级文件,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限制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的言行。教师和学生没有权利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他们仅仅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相关人士认为教师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针对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大部分的人看来小学的教学管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对人选没有什么条件要求,从而使得较多的学校未能配置高素养的教学管理人才,最终岗位人员在发挥岗位功能时往往会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不足

首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所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但部分教师未能体会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未能对各自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更新,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方向有所偏离或者出现离经叛道的问题,则会造成学生成绩上不去,那么教师和学生都会面对来自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进而使得部分有个性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下放弃各自的个性追求,最终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师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较多的学校还沿用集权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设立了工会和教代会这样的机制,然而却未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使得民主管理形同虚设。未能在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方面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处理,这样一来,如果教师的权益受到侵犯或者遇到不公正待遇,作为教师本身倘若无力争取各自的权益,学生的合法权益就更加难以保证,学生由于在学校会受到管理者与教师的双重监管,他们的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与管理。

三、在以人为本视角下构建小学教育模式

(一)教师管理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获得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整体实效的全面提升,还应让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向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在教师管理方面应率先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但在衡量教师施教标准上体现出多样化,同时鼓励教师在更多的教学领域进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持续改进。针对学生的管理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培养方案,使得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全面体现。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小学教育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意义积极。

(二)从管理形式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向

通过在教育管理工作形式上的丰富和创新也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视角。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首先更新各自的教学观念,应明白以人为本理念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实践意义,并要积极推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如针对教师的管理可较多的引入激励形式,以此鼓励教师更广泛的开展教学模式上的研发和创新,这一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一来,教师参与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激发,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三)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本理念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针对学生的管理中,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种理念能够从两方面进行体现:其一,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钻研和实践的机会,上述多种因素将会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基础;其二,针对学生来说需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由于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性教育,所以其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激发值得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教学实践。以上多种做法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所以,要求小学的教学管理者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全面提升小学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另外,还应持续完善以及实施情感教育路线和民主管理方针,从而将以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发挥到最大,持续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中国在哪些技术领域上领先世界? 篇5

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中国、欧洲等的挑战,当然也主要是为了激励美国人,提出“美国绝不能接受做第二名”的口号。

经仔细查阅大量媒体资源、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发现,其中被境外媒体报道较多的中国领先的3个领域是高铁、电动汽车和超级计算机。

高铁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评论说,中国在全球高铁竞赛中已经遥遥领先,超过了最早上马高铁项目的日本和最早进行磁悬浮试验的德国。台湾媒体也评论道: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将比德国、法国的高速列车快60公里,比日本新干线快80公里,节能环保和综合舒适度也高人一筹。

电动汽车

美国轻型电动车协会主席爱德华·本杰明提到中国是世界轻型电动车的引导者。在轻型电动车领域,中国在安全标准、电动车研发上做出了相当卓著的成绩。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总裁也提到中国将成为电动车领先者。韩国媒体也提到对未来环保汽车的投资方面,中国远超韩国。在研发人力方面,中国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相关专业工程师达到3万~4万人,而韩国还不到1000人。

超级计算机

经过全球网上公示,国际超级计算机组织正式公布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名名单,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印度《金融快报》报道说,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印度。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中国占有41席,而且还在前10位排名中占有2席。相比之下,印度的超级计算机技术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在500强中只有4席属于印度。

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太阳能热利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方面领先世界。例如,在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上,太阳城大会主席克瑞斯·德韦德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经历2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无论在规模、数量、市场成熟度等方面,还是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也处于世界前列。

清洁煤利用

因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资源占据中国能源来源的75%左右。煤炭对中国能源的重要贡献使中国一直重视煤炭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也以中国正快速部署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煤燃烧工厂为例,说明中国的煤炭燃烧技术领先世界。世界能源委员会秘书长克里斯托付·弗雷也表示中国在煤炭能源利用领域全球领先。

高压输电

朱棣文提到中国已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特高压交流直流传输线,这些线路比美国的线路效率高,在长距离内传输的功率更大,因而高压输电方面中国领先世界。国家电网对高压输电方面的技術开发非常重视,投资较多,因而中国能在此方面获得技术突破。奥巴马也认同中国在此领域的优势,并发誓使美国赶超中国。

境外媒体分析,中国其他可能领先世界的领域还有:核电、水电、高跨度桥梁、生物工业的某些领域、水稻生产等。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6

近30年来, 世界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四大质变, 我国一直积极参与, 更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在这些领域作出了重要推动与贡献, 并在装备制造领域有效利用, 某些方面甚至已进入了世界前列。这四大质变表现为:

人类智能型生产工具出现

智能型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近30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动态。最近在一次高层“战略产业选择”座谈会上, 笔者提出一个观点——“机床作为生产工具具备智能特性是人类生产工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 人类正在迎接一个智能型生产工具时代的到来”——得到了与会很多同志赞同。马克思在经典著作中论述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划分时指出:历史发展阶段是以人类采用什么生产工具及相应的生产方法来划分, 所以分成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等。推动历史发展,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最积极、最首要的因素。人类的生产工具由手动发展到具备动力,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次人类生产工具的大革命。这种具备动力的生产工具马克思称之为“工具机 (即机床) ”, 这一名称在《资本论》巨著中出现过两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马克思没有可能亲身经历和接触到人类生产工具具备智能的这一变化。而当工具机 (机床) 具备数控控制功能后, 人类的智能型生产工具的雏型才有可能出现, 这是人类生产工具新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出现标示机床向智能化发展的萌芽。回溯机床的发展历史, 从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出现至今50余年, 其中包括走向成熟的30年和走向大规模应用的20年, 特别是近几年, 陆续出现的机床智能化功能的进一步增添, 都标志着机床技术在发展道路上的质变。可以说, 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及软件功能拓展为机床智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智能型机床尚无全面确切定义, 简单地说, 这是能对影响加工过程的多种参数及功能作出自我判断并修正和自我正确选择并作出决定方案的机床, 即智能型机床能够监控、诊断、评价、补偿和修正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 (如刀具半径自动检测、刀具破损检测、多轴同步差异、温差和振动等) , 并能提供最优化的加工方案 (如调整机床加工时间、工艺路线、选择最佳加工参数、主轴运行状况、位置补偿、精度修正及热变形补偿等) 。最早出现的具有智能控制机床功能特性的可以追溯到自适应控制电火花加工机床, 即根据加工参数变化自我调整电极与工件间的放电间隙, 从而取得最佳加工效果 (我国已有这类产品) 。

最近几年, 日本的山崎马扎克公司陆续开发了智能主轴振动控制、智能热位移补偿、智能防撞屏障、语言导航及平衡失调检测功能, 日本大隈公司开发了Thinc智能数字控制系统等等。这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 机床这种生产工具智能化的功能会越来越高级, 越来越增多。人类智能型生产工具的发展方兴未艾, 前景光明。

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突破是现代机械加工领域重要质变之一

快速成形 (Rapid Prototyping) 技术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加工方法, 是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重大突破, 是加工原理的巨大变革。与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去除材料” (切削、冲剪、切割、磨削) 的方法根本不同, 快速成形技术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以“材料堆积成形”或称之为“材料累加”方法、“增材制造方法”来达到制造工件原型的一种方法, 即将设计构思通过计算机二维或三维数模、计算机控制“材料添加”而快速制成实体。采用复合纸、高聚物质、金属粉末、高温合金、复合陶瓷和铸造型砂等作为加工原材料;利用电热、激光束、电子束作为能量源, 按分层实体制造 (L O M) 、熔融沉积成形 (F D M) 、紫外线激光固化 (S L A) 、激光区域烧结 (S L S) 、固基光敏液相 (S G C) 和金属粉末注射成形 (M I M) 等方法来实现原型零件造型, 用以加速考核零件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大大缩短整机开发生产周期。它除了应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原型、型砂制芯, 甚至也进入立体艺术品形体塑型和人体医学仿生件 (如骨关节) 制造等相关领域, 适合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科技附加价值高、形状复杂且具有特殊要求的航天航空、电子兵器及汽车零件。这是计算机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综合集成发展的最新制造技术装备。我国在这个领域中, 有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北大学中科院及上海联泰、北京瑞科达、北京隆源及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等国有和民营科研单位及企业积极投入, 所开发的产品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投入市场的产品品种繁多, 年产几百台, 技术已出口新加坡。

机床结构出现革命性变革

近20年来世界机床设计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一种“并联结构”机床出现了。“并联结构”完全不同于所有传统机床结构。传统机床结构是串联结构, 即按笛卡尔坐标沿三个坐标线方向运动和绕这三个坐标转动依次串联叠加起来, 形成所需刀具的相对运动轨迹的机床结构, 其所有的结构几何精度误差、力的传递和刚度的损失, 都会因串联累积而成为致命的薄弱环节。而并联结构机床是通过多杆结构在空间同时运动来移动主轴头实现加工动作。与串联结构相比, 并联结构具有更为简化、刚度更高、动态性能 (包括精度保证及运动效率) 更好等一系列主要优点。20年来, 世界范围内大约有十几个国家20多个团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发, 其中瑞典TRICEPT公司己供应商品400余台, 广泛应用于空客、波音及通用汽车公司和卡特彼勒大型工程机械企业, 另外还有若干团队都曾经分别展出过试制品。虽然近几年来进一步报道有所减少, 但都未停止研究, 据笔者与其中某些团队 (如日本丰田工机、大隈、德国Index) 接触, 他们仍在加快攻关、努力提高机床性能中。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也有五六个产学研结合体在进行这方面研发工作 (都有试制样机问世, 目前也在继续改进提高) , 其中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并联结构品种 (六杆结构) 已批量生产五台, 成功应用于哈尔滨汽轮机厂叶片加工生产线中。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龙门式“混联”结构 (即串联与并联混合) 机床, 是我国独立构思的品种, 也已成功用于哈尔滨电机厂的大型水电站设备制造中。

在北京举办的C C M T2008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 我国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数控设备厂展出了一种具有新的突破意义的并联结构机床品种LINKS-EXE700 (见图1) 。它是由瑞典原TRICEPT发明人新创办的EXECHON公司新开发的, 哈量集团是作为在中国独家引进此项技术进行生产并继续合作开拓应用领域的企业。新开发的LINKS-EXE700并联结构机床其特点是结构进一步简化 (一般并联机床为六杆结构, TRICEPT的并联机床原结构为四杆结构, EXECHON在TRICEPT基础上新开发的这种并联机床, 进一步改为三杆结构, 球形关节改为旋转铰链, 结构更简化, 精度更易保证) , 加工范围增大。EXECHON并联结构机床有多种规格尺寸, 以EXE700这种中型规格机床为例, 其加工覆盖空间X轴方向2m、Y轴方向1m、Z轴方向0.5m;动作快速, X、Y轴的快速进给分别达到125m/min (这是目前世界范围最高纪录) 、加速度3g (也是世界最高纪录) , Z轴方向45m/min、加速度1g, 刚性和精度显著提高, 五轴联动数控编程进一步改进便于掌握, 可以加工空间曲面和五面体, 在工件特别装夹的情况下, 还可作六面加工, 这是目前任何机床结构都做不到的。进行不同功能配置后, 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机车、汽车、工程机械, 模具工业作铣镗、钻削、磨削、焊接、铆接、打毛刺和装配之用, 可以单机使用, 也可以多台配置成生产线。对于超长机翼或巨大的机车、坦克的车架加工, 还可以将“并联机构”架在轨道上的或龙门框架上的移动底座上使用 (加工时长距离可以分段移位, 然后分段自动精确再定位, 相当于俗称的“蚂蚁啃骨头”式以小干大、工件落地加工方法) (见图2) , 来实现大尺寸工件加工。因此, 为了迅速扩大使用领域, 除了供应“并联结构通用性机床”产品 (与某些加工中心品种竞争) 外, 还应当把并联结构的制造厂 (如哈量) 提供的“并联结构部分”与用户行业装备制造厂 (如汽车、机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行业专业工艺装备厂) 以及和有意愿开发专用装备的机床厂结合起来, 配置不同结构基座或移动支架, 有针对性地扩大这类机床产品的使用范围。由此可见, 这种新型结构机床发展前途十分宽广。

工具概念的变异进一步开拓了人类的视野

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体系一般是由机床—工具— (夹具) —工件组成。工具环节按传统的分类无非是车刀、铣刀、镗刀、钻头、拉刀、砂轮、冲模、压模之类。所有这些工具 (又可称之为执行加工功能的载体) 无非都是具有一定硬度的实体, 如高速钢、工具钢、硬质合金、立方氮化硼、单晶及聚晶金刚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工具 (用来达到所谓以“硬”克“硬”) 。而后氧炔高温切割方法出现了, 电能源的放电加工方法 (电火花加工、线电极切割) 、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法、离子注入法及光刻法等陆续出现。近年, 属于“冷能源”、”软介质”的高压水射流 (俗称“水刀”) 加工方法也以崭新姿态登场 (用于金属板材、塑料或橡胶切割加工) , 如配合多坐标数控技术在汽车工业新产品试制 (如覆盖件、内饰件切边) 中, 可以大大缩短周期, 小型件切割用途更是十分广泛。我国己有南京水刀有限公司和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向市场提供产品。高压水射流 (水刀) 加工在其他应用领域 (管道空间联结部位加工等) 正在迅速拓展。这种以“软”克“硬”的加工工具的出现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结语

金属加工领域的进步属于“量变”或称之为“渐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加工精度的提升, 几乎每10年就提升一个数量级, 亚微米、纳米加工不断升级等等, 不胜枚举。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7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震力作用下发生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 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直接死伤于地震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根据统计, 我国450个城市中有3/4处于地震区, 而其中大中城市的4/5以上均在地震区。因此, 为了抗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剪力墙及由剪力墙组成的筒体是建筑抗震的核心抗侧力部件, 其抗震性能如何对于建筑的安全可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3]。材料性能及使用是影响各构件性能的重要因素。普通的剪力墙结构采用钢筋和混凝土作为两大原材料。

为了提高我国剪力墙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 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可行的发展思路, 增强我国建筑工业整体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下文将对世界范围内基于材料改进的剪力墙专利技术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

本文对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检索采集, 结合人工分析, 使用的检索的数据库为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数据库和中国专利CPRSABS数据库, 检索系统为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本次检索涉及DWPI数据库中公开日在194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之间的专利文献, 以及CPRS数据库中公开日在1985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之间的专利文献。需要说明的是, 受限于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时间的限制, 部分2011年、2012年的专利申请由于未被公开而不能统计在内。

1 申请量趋势分析

图1所示为国外与中国基于材料改进的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对比;从专利申请时间来看, 国外从1986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专利申请, 而我国是从1997年才开始的, 相对发展较晚。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 国外主要在1997年~2001年和2005年~2010年有一个较集中的发展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申请量较大。我国在2006年前专利申请量比较少, 从2006年开始有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2008年开始, 针对于材料改进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出现了飞速的增长, 说明技术人员对该领域投入了广泛的关注。

2 国别比例

图2所示为世界各国专利申请量国别比例;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日本,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因而日本的建筑领域尤其是抗震建筑领域科技水平非常发达;在该领域日本也是专利申请大国, 在基于材料改进的剪力墙专利申请领域亦占据了绝对领先的位置, 其申请量占了60%。我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推动下建筑行业蓬勃发展, 使得建筑行业中的剪力墙领域要求其性能越来越高, 带动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专利申请量大幅提高, 在该领域跃居第二;其次是美国和韩国。

3 技术手段分布比例

基于材料改进的专利申请, 大致可以分为混凝土和钢材和其他三个大类, 其中对混凝土的改进有采用再生混凝土, 高强度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 活性粉末混凝土等;对于钢材的改进有型钢、钢管、钢板等, 其他包括有铝板等。本文主要从混凝土性能、使用型钢、使用钢板、使用钢管和其他这五类进行分析。表1所示为国外和中国主要技术手段申请量各自所占比例;在技术手段方面, 国外针对于使用钢板对剪力墙性能进行改进的专利申请占到了55%, 中国占45%, 中国比例值相比略小, 但二者对钢板的专利申请都占到了一半左右的大比例;其次是型钢, 在国外专利所占比例为24%, 中国专利所占比例为26%, 比例值非常接近;再次为钢管和其他。大体来看, 国外和中国专利在各技术手段上的比例分配相接近;可见我国在不同技术手段的侧重方面与其他国家也是类似的。利用钢板的剪力墙近期是世界范围内技术发展的一技术热点。涉及钢板和型钢研究的专利申请量明显高于涉及其他技术手段的专利申请量, 说明上述两种技术手段是剪力墙领域比较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剪力墙中混凝土性能的研发相对稍显薄弱, 可在今后进一步加强。

4 总结与建议

从专利申请时间来看, 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晚于国外, 我国专利申请起步较晚, 国外基于材料改进的剪力墙领域专利申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而我国从90年代才开始。从专利申请量来看, 虽然近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刺激专利申请的专利政策, 促使技术人员针对剪力墙技术改进, 并且积极申请专利, 同时, 普遍知识产权意识亦有所提高, 我国的剪力墙领域申请量增长迅速处于专利技术的活跃发展阶段, 然而就专利总量而言, 还是远远低于日本的申请量。

从对国内申请的数据来看, 国内的PCT申请数量十分低, 基本上为零,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PCT体系是中国施工、设计单位和企业参与海外竞争、争取国际市场的有效工具, 将为中国各单位进入全球市场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国内申请人应该注重加大对外专利申请的力度, 提高PCT或同族专利的申请数量。

在技术手段方面, 我国在不同技术手段的侧重方面与其他国家也是类似的。对于钢板的研究和利用是近年的一大热点;涉及型钢和钢板的应用是该领域比较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剪力墙中混凝土性能的研发相对稍显薄弱。

专利分析具有一定时效性, 要保证专利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需要对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持续性的数据跟踪和反馈。同时, 也要对全球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 全面掌握全球技术发展状况和变化情况, 加深对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力度。

同时, 我国施工、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不够重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申请量较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注重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和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在竞争中能够处于优势地位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亭.房屋建筑构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敏, 曹万林, 张建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研究与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7, 27 (5) :80-87.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8

近三十年来世界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四大质变,我国都一直积极参与,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些领域作出了重要推动与贡献,并在装备制造领域有效利用,某些方面甚至已进入了世界前列。

1 人类智能型生产工具出现

智能型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动态。最近在一次高层“战略产业选择”座谈会上,我提出一个观点“机床作为生产工具具备智能特性是人类生产工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人类正在迎接一个智能型生产工具时代的到来”,得到了与会的很多同志赞同。马克思在经典著作中论述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划分时指出:历史发展阶段是以人类采用什么生产工具及相应的生产方法来划分,所以分成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等。推动历史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最积极、最首要的因素。人类的生产工具由手动发展到具备动力,马克思认为这是一次人类生产工具的大革命。这种具备动力的生产工具马克思称之为“工具机”(即机床),这一名称在资本论巨著中出现过两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没有可能亲身经历和接触到人类生产工具具备智能的这一变化。而当工具机(机床)具备数控控制功能后,人类的智能型生产工具的雏型才有可能出现,这是人类生产工具新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出现标示机床向智能化发展的萌芽。回溯机床的发展历史,从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出现至今50余年,其中包括走向成熟的30年和走向大规模应用的20年。特别是近几年,陆续出现的机床智能化功能的进一步增添,标志着机床技术在发展道路上的质变。可以说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功能拓展为机床智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智能型机床尚无全面确切定义,简单地说,是能对影响加工过程的多种参数及功能作出自我判断并修正和自我正确选择并作出决定方案的机床。即:智能型机床能够监控、诊断、评价、补偿和修正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如刀具半径自动检测、刀具破损检测、多轴同步差异和温差和振动等),并能提供最优化的加工方案(如调整机床加工时间、工艺路线、选择最佳加工参数、主轴运行状况、位置补偿、精度修正热变形补偿等)。最早出现的具有智能控制机床功能特性的,可以追溯到自适应控制电火花加工机床。即根据加工参数变化自我调整电极与工件间的放电间隙,从而取得最佳加工效果(我国己有这类产品)。

最近几年,日本的山崎马扎克公司陆续开发了智能主轴振动控制、智能热位移补偿、智能防撞屏障、语言导航及平衡失调检测功能;日本大隈公司开发了THINC智能数字控制系统等等。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床这种生产工具智能化的功能会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增多。人类智能型生产工具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2 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突破是现代机械加工领域重要质变之一

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一种加工方法,是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重大突破,是加工原理的巨大变革,与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去除材料”(切削,冲剪,切割,磨削)的方法根本不同。快速成型技术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以“材料堆积成型”或称之为“材料累加”方法、“增材制造方法”来达到制造工件原型的一种方法。即:将设计构思通过计算机二维或三维数模,计算机控制“材料添加”而快速制成实体。采用复合纸、高聚物质、金属粉末、高温合金、复合陶瓷、铸造型砂等作为加工原材料;利用电热、激光束、电子束作为能量源,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融沉积成型(FDM),紫外线激光固化(SLA),激光区域烧结(SLS),固基光敏液相(SGC)和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等方法来实现原型零件造型。用以加速考核零件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大大缩短整机开发生产周期。除了应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原型、型砂制芯,甚至也进入立体艺术品形体塑型和人体医学仿生件(如骨关节)制造等相关领域。适合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科技附加价值高、形状复杂且具有特殊要求的航天航空电子兵器汽车零件。这是计算机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综合集成发展的最新制造技术装备。我国在这个领域中,有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北大学中科院及上海联泰、北京瑞科达、北京隆源及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等国有和民营科研单位及企业积极投入,所开发的产品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投入市场的产品品种繁多,年产几百台,技术已出口新加坡。

3 机床结构出现革命性变革

近二十年来世界机床设计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一种“并联结构”机床出现了。“并联结构”完全不同于所有传统机床结构,传统机床结构是串联结构,即是按笛卡尔坐标沿三个坐标线方向运动和绕这三个坐标转动依次串联叠加起来,形成所需刀具的相对运动轨迹的机床结构,其所有的结构几何精度误差、力的传递和刚度的损失,都会形成串联累积而成为致命的薄弱环节。而并联结构机床,是通过多杆结构在空间同时运动来移动主轴头实现加工动作,与串联结构相比,并联结构具有更为简化、刚度更高、动态性能(包括精度保证及运动效率)更好等一系列优点。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大约有十几个国家二十多个团队在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其中瑞典TRICEPT公司己供应商品400余台,广泛应用于空客、波音及通用汽车公司和卡特彼勒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另外还有若干团队都曾经分别展出过试制品,虽然近几年来进一步报道有所减少,但都并未停步,据作者与其中某些团队(例如日本丰田工机、大隈、德国Index)接触,他们仍在加快攻关、努力提高性能中。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也有五、六个产学研结合体在进行这方面研发工作(都有试制样机问世,目前也在继续改进提高),其中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并联结构品种(六杆结构)已批量生产五台,成功应用于哈尔滨汽轮机厂叶片加工生产线中;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龙门式“混联”结构(即串联与并联混合)机床,是我国独立构思的品种,已成功用于哈尔滨电机厂的大型水电站设备制造中。

在最近一次北京举办的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08)上,我国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数控设备厂展出了一种具有新的突破意义的并联结构机床品种LINKS-EXE700。它是由瑞典原TRICEPT发明人新创办的EXECHON公司新开发的(图2),哈量集团是作为在中国独家引进此项技术进行生产,并继续合作开拓应用领域的企业(详见www.exechonworld.net中文网站),新开发的LINKS-EXE700并联结构机床其特点是结构进一步简化(一般并联机床为六杆结构,TRICEPT的并联机床原结构为四杆结构,EXECHON在TRICEPT基础上新开发的这种并联机床,进一步改为三杆结构,球形关节改为旋转铰链,结构简化,精度更易保证),加工范围增大,EXE-CHON并联结构机床有多种规格尺寸。以EXE700这种中型规格机床为例,其加工覆盖空间x轴方向2m、y轴方向1m、z轴方向0.5m,动作快速:x、y轴的快速进给分别达到125m/min(这是目前世界范围最高纪录)、加速度3g(也是世界最高纪录)、z轴方向45m/min、加速度1g,刚性和精度显著提高。五轴联动数控编程进一步改进便于掌握,可以加工空间曲面和五面体,在工件特别装夹的情况下,还可作六面加工,这是目前任何机床结构都做不到的。进行不同功能配置后,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机车、汽车、工程机械、模具工业作铣镗、钻削、磨削、焊接、铆接、打毛刺和装配之用,可以单机使用,也可以多台配置成生产线。对于超长机翼或巨大的机车、坦克的车架加工,还可以将“并联机构”架在轨道上的或龙门框架上的移动底座上使用(加工时长距离可以分段移位,然后分段自动精确再定位,相当于俗称的蚂蚁啃骨头式以小干大、工件落地加工方法)(图3),来实现大尺寸工件加工。因此,为了迅速扩大使用领域,除了供应“并联结构通用性机床”产品(与某些加工中心品种竞争)外,还应当把“并联结构的制造厂”(如哈量)提供的“并联结构部份”与用户行业装备制造厂(如汽车、机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行业专业工艺装备厂),以及和有意愿开发专用装备的机床厂结合起来,配置不同结构基座或移动支架,有针对性地扩大这类机床产品的使用范围。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结构机床发展前途十分宽广。

4 工具概念的变异进一步开拓了人类的视野

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体系一般是由机床—工具—(夹具)—工件组成,其中工具环节按传统的分类无非是车刀、铣刀、镗刀、钻头、拉刀、砂轮、冲模、压模之类。所有这些工具(又可称之为执行加工功能的载体)都是由具有一定硬度的实体,如高速钢、工具钢、硬质合金、立方氮化硼、单晶及聚晶金刚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用来达到所谓以“硬”克“硬”)。继后出现了氧炔高温切割方法、电能源放电加工方法(电火花加工、线电极切割)、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法、离子注入法、光刻法等,直到近年,属于“冷能源”、”软介质”的高压水射流(俗称“水刀”)加工方法以崭新姿态登场(用于金属板材、塑料、橡胶切割加工),配合多座标数控技术在汽车工业新产品试制(如覆盖件、内饰件切边)中可以大大缩短周期,小型件切割用途更是十分广泛。我国己有南京水刀有限公司和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向市场提供产品。高压水射流(水刀)加工在其他应用领域(管道空间联结部位加工等)正在迅速拓展。这种以“软”克“硬“的加工工具的出现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机械加工领域的进步属于“量变”或称之为“渐变”的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加工精度的提升,几乎每十年就提升一个数量级,亚微米、纳米加工不断升级等等,不胜枚举。

世界教育领域管理 篇9

俗话说世界有三山六水一分田,就是说地球上拥有三分山地、六分海洋,仅有一分陆地,画家作画只画了四分世界,还有六分世界没有被艺术家们重視和开发。在山水画家笔下的水也只限于山上流泉、山间河川和湖泊而已,在中国绘画史上未见到过有画家画海洋的记载。只有南宋的马远画过辽阔的水图,夏圭画过长江万里图。在西方的画家中有法国的库尔贝、英国的泰纳、俄国的艾瓦佐夫斯基,他们把海洋的水面作为自己的描绘对象,也从没有画家专画海洋深处的生命。海洋的深处是远离人类生活的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生命世界是人类不全知晓的神秘世界,那里的万千种生命也组成一个生态平衡的生命世界,也有各种不同层次和等级,也有霸主和臣民,那里也有残酷的争斗与和谐,那里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深奥未知的世界。有胆有识的张传斌教授勇敢地走进这个世界,用中国绘画的语言向世人揭示这个世界的奥秘。

传斌教授运用中国画笔墨和色彩语言,以浪漫主义情怀、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海洋深处的鱼类世界。那里活跃着各种形态的鱼,它们生存在不同层次的环境中,组成一个个有序的群体。画家着力描写它们不同个体的不同外貌和神态,着意于生命的活力情致。由于画家入微的观察和描绘那些世人从未见过的怪异的鱼形貌,画得真实生动有趣,令人们大开眼界。传斌教授既有西画写实造型的基础,又掌握一定的传统笔墨技巧,在运用形、色和线语言描绘的海底世界富有既真实又神秘的意趣。由于这是一个艺术家们未知、少知和难以全知的世界,又没有艺术创造的经验可供借鉴,传斌教授是以开拓创造的姿态走进这个世界的。对于如何运用传统的艺术观念和笔墨语言来描绘这个既真实存在又神秘的世界,传斌教授创造了一些表现技法和新语言。对于有些境界的处理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创造,诸如水中的生命与空气中活动的生命是不同的,它们的透视感觉是有区别的。海底世界的一切景物形象要让世人真正感受到现实陆地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和美,获得精神享受的审美效果。

世界核工程领域的“奥林匹克” 篇10

大会以“绿色核能,保障世界”(Nuclear Energy,Secure World)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约1200人参会,他们将就当前核能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层次、多方面的交流、探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ICONE围绕全球核能发展的热点问题,推进技术进步,增加相互合作和友谊,对核能和平利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成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大会,是核工程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今年,是核工程大会第三次在中国举办。据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介绍,本届核工程大会之所以选择成都,一方面是因为四川拥有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包括铀矿勘探与开采、核电站设计、核设备制造、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等),是中国核工业最主要的核科研基地与核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另一方面,成都近年来会展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中国会展名城和国内外重大会展活动布局中国中西部的首选城市,拥有举办国际性会议的丰富经验和全国领先的会展服务水平,这也是本届大会选择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工程大会在成都的召开,对提升成都市城市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推动会展产业国际化,促进成都市及在川核工业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研究院所的技术进步将起到积极作用。

上一篇:舞蹈中的表演艺术下一篇:职业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