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稳定性

2024-05-29

职业稳定性(精选11篇)

职业稳定性 篇1

当金融风暴直击金融、企业, 并逐渐波及就业市场;当不断上涨的失业率刺激着也许还未产生切身感受的教育行业……现实再一次向已脱离职业终身制模式的教育从业者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在多变的职业生涯里, 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管理思想, 才能保证自己稳定的职业发展。

那么, 教师在多变的职业生涯里, 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怎样才能在合适的位置上, 维持自身职业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呢?我认为, 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之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化管理知识与技术。尤其是已经放弃公职、让自己成为一种资源进入市场的教师们, 更应该具备一点职业化管理的思想, 运用科学的职业行为, 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负责。

我认为, 教师的职业化管理思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具备市场化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完全变革, 从企业到机关单位, 从商品到资源, 都实现了从宏观调控到市场调节的巨大转变,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 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资源, 也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完全走向市场。民办学校就是这么一种实现了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型体制形式, “市场导向”的性质决定其管理必然要引入市场理念和相应的市场机制, 竞争、优胜劣汰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这种氛围中工作的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与价值, 首先正视自己作为一种资源进入市场后被雇佣的地位, 改变过去对传统人事制度下由政府和单位“养”着的强烈的依赖性。

二、树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的态度

著名的管理学家雷蒙德·A·诺伊认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多变, 任何组织的内部结构、业务范围、人力资源结构都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无法为员工提供稳定的职业安全保证。”他的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表明:“现代人的工作目标与传统的职业生涯目标只是定位在加薪、晋升不同, 现代人更注重心理成就感的满足, 渴望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这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员工自己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教师职业也是如此。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要求、也认为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主动采取一些职业生涯管理的行为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以提高自己终身雇佣的可能性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

三、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 增强职业敏感性

职业敏感性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因素, 它包括职业弹性、职业洞察力和职业认同感三个方面。注意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规划, 增强职业危机意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终身雇佣的可能性, 而这一切必须从本职岗位做起, 有良好的基础才能有发展的可能。比如教师职业, 我们可以以对待份内与份外工作的不同态度来诊断自己对本职工作的职业认同度和危机度。我曾看过一个优秀企业以“三个凡是”来建设行业作风, 借鉴、演绎成如下内容:

第一, 凡是自己份内的事, 属于本职工作, 提倡“坚决”, 即不折不扣地做好;第二, 凡是家长或部门额外要求的事, 介乎于份内与份外之间, 提倡“尽力”, 即想方设法做好;第三, 凡是家长或部门没有特别要求、又不属于自己份内、但对学校和学生发展有利的事, 介于可做可不做之间, 提倡“主动”, 即你自己心甘情愿去做就好。

从职业管理的角度看三个“凡是”, 其实是三个不同的职业发展层次:做到第一层,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是为人处事的底限与根本;做到第二层, 能适应变化、面对竞争, 更具生存力与竞争力;做到第三层, 已将工作与自己融为一体, 具有最广阔的职业前景, 是最受欢迎的职业者, 此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职业满足感。

这就是职业技术与职业管理, 它与我们工作经历一道构成我们的职业人生。当我们在专业之外学会观照、管理我们的职业, 你会发现, 其实我们的职业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生动的一部分。

职业稳定性 篇2

No.1公务员

在职场人最羡慕职业的调查中,公务员以21.9%的比例遥遥领先高居榜首。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正是因为公务员具有工作稳定和待遇不错的特点,故而成为了很多职场人羡慕的工作之一,受关注的指数极高。

No.2律师

随着人们日益加强的法律意识,各类法律纠纷案件逐年递增,人们对律师的服务需求也日渐增加,加上律师的职业声望颇高,一直是被大家所公认的相当稳定的职业之一。

No.3教师

尽管每年的教师考评都较为严格,但不管是幼教还是中学、大学教师,与单纯的孩子们相处和每年定期的寒暑假却一直是职场达人们所向往的职业,同时因为学校的职场环境有别于商业职场,其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人员流动性偏低,故稳居10大稳定职业前三甲。

No.4医生

不管是否有金融危机的到来,医生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相当稳定的职业之一。随着我国对医疗制度的改革,专家型医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业大环境相对稳定,职业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

No.5职业规划师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全国高校和政府组织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职业规划咨询行业近年来已经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朝阳产业,而职业规划师则晋升成了该行业中的宝贵人才,全国目前专业的职业规划人才极度短缺,在寻找就业时,职业规划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人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其工作可谓固若磐石,同时也很可能成为未来一个最热门的职业。

No.6财务

除非企业倒闭和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未能顺利通过内部考核,否则企业财务人员的流失率是相当低的,加之该职业也属于越老越吃香的行当,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稳定职业之一。

No.7社区管理者

相当于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者,管辖对象为城、镇非农业居民为主,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社区组织近几年已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共建和谐社会倡导下的重要民间组织,其职业发展前景相当稳定。

No.8科技产品研发人员

科技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接受,那么如何攻破产品人性化设计这一关,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故科技产品研发人员成了企业的生存命脉,无论职场生存环境多么的恶劣,骨干的核心研发人员依然是最稳定的人才。

No.9石油化工业高级技工

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出差,尤其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多是野外勘探开发工作,各项补贴、福利、保险等较高。高级技工仍是市场稀缺资源,供需缺口仍旧较大,从而入选最稳定职业之一。No.10语言培训师

加强职业教育,促进稳定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转型;教育公平;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7-02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由教育部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如此明确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纲领。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在维护社会教育公平方面具有突出意义,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文化三个方面论述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下的重要性,并从中发掘出我们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大批高技能劳动力

进入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要由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所必需的。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当中,非常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劳动力的支持,这一点,从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数字上超过大学生就业率的现象里可以看到。但是,从提供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从使劳动者群体提高收入并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跟高收入的“白领”的待遇差别较大,这种结构性的差距使得职业教育在起点上低于其他教育;其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而职业资格准入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在打造职业人才上的不可替代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些问题会反过来制约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形成经济顺利转型的重要限制。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高成本投入的教育,但事实上,政府往往在普通教育(特别是能体现升学率的重点中学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远多于职业教育。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不公平政策,客观上加大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从而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质量,造成了职业教育不能与国家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相适应。

其次,在各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对兴办职业教育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和调控能力,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各校对热门专业群起设置,重复办学现象严重,造成职业教育资源浪费。而目前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现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投资职业教育经费的责任,因此,各地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严重的地区间不均衡状态。越是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越能够获取较为充裕的经费投入,而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则越是难以得到保证,“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区域间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再次,差别化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中不同类型院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出现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使学校在管理问题上无所适从。例如,有些职业院校上面的“婆婆”较少,发展较快;而有些职业院校上面的“婆婆”太多,既有教育行政部门,又有行业管理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对于学校发展问题有不同意见,使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千校一面,缺乏特色与活力,也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最后,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院校投入不均衡,造成同类职业院校之间的差异明显,使得同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享受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不同职业院校之间、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一般来说,新兴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优于传统专业的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训练充分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多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训练不足的毕业生;本地户口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多于外地户口毕业生;男生的就业机会多于女生的就业机会。在家庭经济投入和个人付出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就业的机会却不平等。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会降低人们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公平长期存在,将造成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失望,其后果将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三、树立尊重劳动力的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集中于职业教育价值社会认同度低,被视为“次等教育”。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重劳心而轻劳力的传统文化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脑力劳动者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居于社会上层,是“人才”;而体力劳动者则属于社会下层,是被统治者,只是“劳动力”。由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的是精英教育,而专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教育,自然被视为次等教育或二流教育。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尽管职业教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肯定和再认识,然而,职业教育的整体社会认同度仍然是很低的,也仍然还是很片面的。职业教育的价值通常仅被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上,而对于其深层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并未得到社会的一致承认。职业教育价值的片面认识和低估,结果是将其定位于单纯的技能教育或谋生教育,朝着黄炎培先生所告诫的一种不良方向发展―“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职业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而不能关照人的长远发展的教育,自然也就是次等教育了。

我们都知道,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双元制要求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便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究其根本,双元制的成功之处是在其思想文化方面,即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都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其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它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一思想层面的二个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尤其在“加快转型升级”的经济方式转变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认识、投入、规划、管理做得不够,加强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定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胜.浅析职业教育公平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9-16.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01):78-80.

[3]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8 .

[4]孙玫璐.我国职业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问题简析[J].职教通讯,2011(13): 1-4.

[5]于晓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184-5.

[6]张鹤萍.教育民主观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公平探讨[J].职教通讯,2011(15):1-4.

职业稳定性 篇4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职业目标,工作环境

目前, 就应届毕业大学生而言, 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存在“一低一高”两种现象:就业率低、离职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多了盲目和投机性, 兴趣、优势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 就业者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辞职的念头。“智联招聘”一项最新的跟踪调查显示, 超过30%的毕业生在入职一年后选择离开岗位。

员工的频繁离职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 对其经营绩效、人力资源计划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 职业道路的断层也会给求职者自身带来求职成本增加、信誉受损、心理压力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不利于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一、应届毕业生工作稳定性的调查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为详细了解在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情况,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区域部分城市 (包括广州、深圳、中山在内的7座城市) 的120家企业中的1 348位工作不足两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样本, 就其工作现状、工作满意度、是否有离职意向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近52.5%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愿意长期留在企业或者暂不打算离职, 这一部分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比较高;剩余47.5%的应届毕业生则表示目前的工作不能完全满足自身需要, 有不同程度的离职意向, 其中14.8%的毕业生确切表明自己随时可能离职。

从结果上看, 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自己所在的就业环境, 一直在寻找和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实际上,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待现有工作的态度。对企业来说, 这些员工必定不会倾其所能创造出最大效益;对员工来说, 过度的犹豫和徘徊不仅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 更可能因此而错失升职机会。

2.企业访谈。就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问题, 笔者分别与广州市某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张部长、广州市某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李经理进行了访谈, 访谈内容涵盖企业的年招聘人数、 岗位分配情况、大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人员流动问题。

访谈中张部长谈到,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强、年轻有干劲, 综合素质比较高, 因此以往企业每年在财务、营销、技术等岗位上会招聘近20名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但近年来这些员工的离职率居高不下, 最高的一年达35%, 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 企业也就减少了招聘人数。在民营企业中主要招聘的是研发及生产部门的应届毕业生, 张经理介绍到, 尽管企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进行招聘、培训, 但效果不佳, 每年仍有大量人员流失。

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流失原因, 除适应能力不佳和对薪酬期望过高以外, 两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提到了年轻员工的个性问题, 普遍认为其缺乏责任感, 追求自我满足, 不能将企业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二、应届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的因素分析

1.学生因素。一般而言, 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后的2年内均为职业适应期。在这段时间内, 其职业发展脉略还不清晰, 而大部分人又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 会简单地以薪酬的高低来衡量自身工作价值, 产生盲目跟风行为。工作之初, 应届毕业生可能通过交流得知某单位或企业的待遇较好, 而不顾相互之间的能力差距, 盲目地抱着“你能我也能”的态度跃跃欲试, 离开原来的单位。频繁离职的原因, 除了工作价值观模糊外, 不容忽视的是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心理, 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当下就业的主力军为80、 90后, 这些员工的特点是崇尚自我、张扬个性、敢于创新、缺乏责任感。同时,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几乎每一个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摆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 这样的雄心壮志没有踏实稳定的工作态度作为支撑。因此, 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时, 这些员工就会选择离职。

2.企业因素。从现状来看, 当下企业在毕业季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 其原则无非是低成本、高效益, 但要细化对应届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并按需管理、培训, 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造成企业中应届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可能出于三点:一是没有明确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招聘完全出于应聘者的“优秀”而非与岗位的匹配度, 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工作业绩不佳、员工能力不能发挥的矛盾现象;二是企业过分注重成本效益, 不能兑现招聘时许诺给员工的待遇, 这种做法会大大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三是企业“急于求成”的心理, 希望每一位员工在上岗后马上产生效益, 而忽视了应届大学生较之社会人员存在的工作经验不足、环境适应性差的特点, 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职业引导, 结果导致双方都难如意。

3.社会因素。造成应届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差的社会因素可以细化为现存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近十年来, 我国的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 毕业生数量也年年创新高。扩招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 但与此同时, 高校教育的硬件设施如师资力量、 实验基地、科研投入的建设却没能同步。很多高校为提升就业率, 在毕业季会鼓励甚至强迫学生与一些效益不好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据2013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9%, 其中有60%的人认为工作与自身的职业期待不符。就社会角度而言, 社会在普遍提高对大学生要求的同时并没有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机会, 当下的就业形势反而愈加严峻, 很多毕业生为了及早就业草率地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因而滋生出不少问题。

三、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建议

1.明确职业目标, 理性规划职业发展。处于职业适应期的员工首要任务是自我剖析, 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很多时候, 职业发展顺利与否在于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否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实际上, 职业规划理应是大学教育的必备课程, 如果有所欠缺就要在参加工作时及时补上。

职业规划大体上包括自我分析、社会及就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细化几个方面。其中, 自我分析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兴趣特质、职业能力等内容, 这个阶段的原则是“客观”, 要理性地判断自己爱好什么、擅长什么。在环境分析中, 不仅要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 也要对所学专业的前景和家庭环境作出分析, 这些都是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最后是职业目标的确定, 应该说, 在就业方向确定的情况下, 目标应该细化到每一个阶段, 并为自己建立考评体系, 检验阶段目标实现与否。

2.不断提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一定是不断练习出来的, 在合理的职业规划下, 应届大学生应注重自己的实习经验积累。有一些人认为校外兼职就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是很片面的。事实上, 在大学阶段,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 兼职和实习也务必以对职业发展有利为原则加以筛选。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自己在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时有相应的基础做铺垫, 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也就比其他应届毕业生多了竞争优势。

3.重视学习, 完善专业知识。大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但对于真正有价值追求的学生来说, 大学的主线应该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有等级之分, 就是因为其授予学生的内容有所差异, 这些内容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因此, 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容怠慢的, 但就现实而言, 很多学生在大学几年的时间内并没能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 在工作中需要二次学习, 这有时也会成为离职的原因。为了工作的稳定发展, 处于职业适应期的大学生可以将之前学的知识拿起来温习, 对专业知识加以完善和拓展, 以备不时之需。

四、结语

应届毕业大学生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由来已久, 究其根本, 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责任。当前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现有情况, 但从长远来看, 这必定是一个需要各方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方.职业适应期内大学生企业员工职业稳定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5.

[2]陈荣桂.应届高校毕业生职业稳定性问题的三位一体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

职业稳定性 篇5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

弘扬职业道德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设‘四有’员工队伍的内在要求。建设一流的企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员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以前所受教育,另一方面有赖于职业生涯中的学习和实践。职业道德与企业风气的好坏,与职业行为密切相联。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员工明了是非,荣辱,善恶以及对其个人生活道路的选择,生活理想的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大作用。

一、弘扬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弘扬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与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工作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整个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职业道德是企业成功的保证,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其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所以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员工,奉献企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弘扬职业道德就是要帮助员工树立艰苦创业,敬业爱矿,开拓创新,遵纪守信的精神。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要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学文化,学技能,学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岗位技能和业务能力。必须抓住当前员工最关心,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把职业道德建设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形成形式主义,在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员工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状况,也关系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道德教育,对促进提高工作质量,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社会效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为企业发展提供道德保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二、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企业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他们立足本岗位,是企业所有员工道德意识,道德愿望和道德追求的集中体现。道德模范不是高不可攀,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而且还可以触摸得到,能够学习到,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自己可以把握,变成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行为。我们要高扬道德模范的旗帜,让有感召力,影响力的道德模范脱颖而出,更好的去凝聚人,引导人,用先进的道德引领员工,这是我们的传统做法。

让道德模范“站”出来,就是夯实模范选树的基础。

让道德模范“亮”起来,就是让他们的事迹广为知晓,深入人心,对一些典型抓住不放,通过宣传不断挖掘其精神内涵,使之“定格”在员工心中。

让道德模范“领”起来,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最终要转化为实践,落实在企业员工的行动上,使典型效应传递为社会效应。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发展成一个公益品牌。这样,模范作出示范,更多的人效仿加入进来,就变成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形成了社会文明风尚。

三、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弘扬职业道德首先要从干部党员做起,坚持从具体事做起,从员工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弘扬职业道德中率先垂范的作用,引导教育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带动广大员工提高道德素质。

一是要强化意识。没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建设意识,就不会有过硬的员工队伍,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员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首先恪尽职守,树立起员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如果一个员工对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的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那么员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激发高度的敬业的精神,以满腔的热情自觉地,创造性的将本员工作干好。

二是要方法创新。弘扬职业道德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有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心,是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相互映照。为此,我们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多种宣传工具丰富弘扬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转化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行为规范,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队伍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道德规范。

三是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坚持不懈的开展争当文明员工和争创文明单位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是员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

职业稳定性 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学校办学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学生择校的余地增大。高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稳定率逐年下降,辍学率在逐年上升,如何保持高职学校学生的稳定率,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学生的稳定率应当从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改善学校的硬件水平方面入手,下面结合自己在高职院校的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稳定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到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他们大多数对学习没有欲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厌恶学习,到高职学校学习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是迫不得已的,不是主动选择,所以他们不愿呆在学校。

2.2 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设备老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初到高职学校,想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教育素质低,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呆板,讲课照本宣科无创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设施落后,使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巩固增加困难。

2.3社会部分企业对高职学历的歧视,导致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

随着高考教育的不断扩招,高学历的人才增多,部分企业为了显示人才实力,对高等学历有强烈的奢求,导致高职学生的未来就业越来越来窄。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未来的工资待遇感到迷茫。

3防止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稳定学生稳定率的对策

3.1 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师平日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量多讲一些社会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提及社会中的阴暗面。让学生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学校应当多举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重视技能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合理设定技能培训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信心,但不影响我们的技能提高,扬长避短,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有了一技之长。

3.2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稳定的根本还是在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确实能够学到知识。教师应做到精心备课,做好各项日常教学工作,多搜集课外资料,做好自己的授课内容。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工作外,应当因材施教多运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激发潜能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解“五种市场营销观念的区别与联系”时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全班同学按每组6人进行分组,让各组到学校周边开设的一些店面去进行实际调查,然后把调查的资料再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各组所调查的店面分别是属于哪种营销观念,以及其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營销观念提出自己的建议;讨论结束之后,各组的代表分别作总结陈述,最后由我对理解有偏差的小组进行引导。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不同营销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了,部分以前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踊跃地参加到了讨论之中,使学生的学习由“让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者,而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学习知识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3.3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的安排仍然不太合理。例如:有的班级没有学习《市场营销》就开设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学生理解就会有难度。如在课程设置能加以改进,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大一阶段,可以开设如《市场营销》,《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在大二可以开设《营销统计》等这些专业课程,在大三阶段可以开设一些有更多实际工作意义的课程,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

3.4 改善学校的硬件水平

稳定学生的稳定率不仅需要学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有较高的授课水平,还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硬件环境的支持。在这方面,我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首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学校可以提供给教师多媒体设备,鼓励教师采取ppt教学,多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商务谈判室,使学生能更多的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4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我们一定要保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稳定率,保证学生真正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国政.浅析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J].职业,2007 (20)

职业稳定性 篇7

职业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的不确定性

当前, 在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 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存在着普遍的共识。但是, 正是这存在的普遍共识, 导致了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简化了职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人们更多的将职业作为一个确定不变的“常量”带入职业教育, 进而讨论与此职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但却忽视了职业的不确定性。职业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常量, 而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变量”。职业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职业的技术要求存在着不确定性。职业具有一种技术性, 即从事特定的职业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一个人具备了某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符合了某个职业现在的技术要求, 因而可以从事某个职业。但问题在于, 特定的职业本身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 以往用牛拉犁耕地, 因而农民需要有赶牛扶犁的技术, 但现在不用牛耕地而用拖拉机耕地, 这时作为农民的技术要求就不一样了, 以往的赶牛扶犁的技术就用不上, 需要驾驶拖拉机的技术。在现代社会,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职业本身没有变化, 但其技术要求却在不断地变化。如同一句话所说, 交通工具永远不会消失, 但牛车却会消失。第二, 职业本身的产生和消失。职业是一种社会现象, 会随着社会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状况和社会中主要因素 (如产业结构) 的变化, 都会影响职业本身的变化。在某种社会状况下, 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 另一方面, 也有职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衰落甚至消亡。例如, 伴随着网络及其他新兴消费市场的兴起, 许多新职业也应运而生, 如短信写手、网络玩家、点菜师、验车师、验房师等。同时, 也有不少传统的职业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消亡, 如补锅匠、弹棉花等。第三, 职业从事者的不确定性。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人来从事, 因此, 特定的职业与特定的人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在以往, 这种稳定性相当强, 很多人终生只从事某一项职业, 甚至会子承父业, 形成一种职业“世袭”。但现代社会, 由于社会和职业本身的原因 (技术要求的变化、职业的产生和消失) , 导致了这种稳定性的降低。有研究表明, 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职业流动日益频繁, 很难再有终身只从事一项职业的情况。几乎所有的人一生中都将从事多个职业, 这些职业甚至毫不相关。

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以职业为目标和内容, 因而, 职业的不确定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不确定的职业, 职业教育该教什么和所培养的人以后做什么?职业教育教什么,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不是问题。但考虑到职业的不确定性, 职业教育该教什么就成为了问题。因为职业要求的技术存在变化, 而教育本身又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 现在职业教育教的内容很可能不是学生真正从事职业时所需的;培养的人以后做什么是指学习者的毕业去向及此后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教什么, 学生学了什么, 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就做什么。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 一方面, 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当的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 还要看是否有这样的职业机会。在现代社会, 很多职业会产生, 也有很多职业会消失, 还有很多职业会逐渐饱和, 再加上个体自身的意愿和地域选择, 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很有可能与所受教育关系不大, 甚至有可能差异很大。实际上, 职业教育已经遇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职业教育中所提倡的“校企联合”和“订单式”培养模式, 就是为了解决“所学非所用”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去向问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 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以“订单式”培养为例, 此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委托合同, 按照企业特定岗位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种安排在一方面确实解决了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 但是,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 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并非所有的职业教育都能事先找到明确的企业“订单”, 大部分的职业教育只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而非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其次, 明确的企业订单确实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但这种过分的针对性导致了学校教育受订单的束缚, 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 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一旦企业出现变动, 学生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 这种“窄口径”人才势必遇到发展的困难。在当前个人职业变动频繁的社会里, 这种问题尤其突出。

应对

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而进行, 但在此过程中, 又必须考虑到职业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的不确定性协调起来:

完善职业教育的社会保障体制

现代社会, 职业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并且将长期存在。完善职业教育的社会保障体制, 就是要为职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 即便职业不确定, 因为有各种保障存在, 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能够从容面对, 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适应。如失业和贫困救济制度, 可以缓解暂时没有工作的学生或失业者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让他们有时间去适应。社区的培训也可以使一些暂时找不到对口工作的人得到新的工作机会。当前, 国内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职业教育除了应提供特定岗位“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因为职业的不确定性, 现在看来是特定岗位“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在不久后会过时, 但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那么就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能够一直胜任自己的职业。如法国教育家富尔所说, 不断变化的科技和知识, 使教育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学会如何学习) 。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

很多时候, 学生知识、能力的贫乏不是因为智力的低下, 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 如缺乏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在一个职业不确定的社会中生存, 时刻保持学习的意识和兴趣非常重要, 它能够使人不断前进, 跟上社会潮流。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 教育的目的, 就它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 应培养受教育者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因此, 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和欲望, 只有这样,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才能够面对职业不确定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天鹤.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08, (1) .

[2]崔孝才.试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3]康礼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色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4]程介明.教育问:后工业时代的学习与社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4) .

[5]钱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 (3) .

职业稳定性 篇8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就是物流。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它不仅包含仓储业和运输业,不是运输业和仓储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随着物流资源产业化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

物流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是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1]

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以北京物流业从业人员为例来看,在2010年达48.6万人,占市从业人员的4.7%,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天津承担多项应用型物流研究项目,建立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研发与教育培训体系。上海吸引部分海内外高层次紧缺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著名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培训具有一定优势。深圳利用地理优势,深化深港澳现代物流业务合作,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物流从业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频繁,高素质人才比例较高,从业人员总量及素质较高。

1.1 学生分析

(1)年龄、学生总数、物流企业顶岗学生人数、百分比。

近五年来,进入相关物流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平均年龄在21周岁,基本来自北京各地及部分京外生源。近五年学生总数为385人,男生共计210人,占总人数的47.62%。北京生源以郊区县生源为主,占总人数的72.11%。

(2)知识层面。

目前本校主要开设的有关物流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物流市场营销、物流仓储实务、物流配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海关报关实务、报关报检英语、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实训课程主要有物流生产实训、物流仓储实训、物流配送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报关报检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物流设施设备实训等实训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业务操作员的核心能力,即基本业务处理,包括:仓储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计划与调度、采购业务处理、国际货运单证处理、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录入。

(3)技术层面。

在校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训计划安排,学生具有物流库房实践操作、物流设备基本使用、物流配送配载操作、报关报检表格处理、出入库订单分析、库内盘点等相关的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和相关处理,具有一定的业务操作管理基础。

这些技术层面的培训以及经过半年时间的工作实践,学生也将具备有业务主管的核心能力,即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熟练进行业务管理并能够进行业务筹划分析,包括:仓储配送业务管理、物流运输组织、采购业务组织、库存盘点分析、物流信息分析管理等技术能力。

总体来看,经过在校的理论与实训学习,学生其实是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青年人。在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规划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希望通过顶岗实习能够达到质的飞跃,即完全具备业务主管的核心能力。

1.2 物流企业人才需求

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有相对具体要求。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身体素质。其次,需要物流职业技能。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单证处理能力。

2 顶岗实习在岗率统计

顶岗实习是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北京城市学院在校企合作时,物流企业提供的岗位主要有:仓库管理员、分拣员、客服、信息员(单证处理)、设备管理员等。其主要的岗位职责及特点见表2。

每年学生进入企业,基本在仓库管理员、分拣员、客服、文员、设备管理员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根据企业工作需求以及学生特点,考虑学生要求,会安排调岗或者轮岗。我们排除轮岗现象,统计了近五年的岗位录用总人数及在岗人数,并按照(在岗学生人数/本岗位初始录用学生人数)进行在岗率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分拣岗位的在岗率是比较低的,企业限制分拣岗位为男生,通过与离岗学生以及企业交流沟通,综合来看离岗原因集中在:①工作辛苦,通常有夜班、倒休情况;②薪资报酬体现在体力劳动里而非专业知识;③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分拣岗位晋升空间较小,学生通常体验1个月左右即提出调岗;④工作环境比较单一,分拣岗位员工团队与顶岗学生年龄相差较大,沟通方面有所欠缺。

在岗率比较高的是仓库管理员和信息员岗位,通过与学生及企业的沟通,发现这两种岗位对于学生的吸引主要在于:①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加班机会较少;②工作与专业知识结合较紧密;③培训机会较多,晋升空间较大;④工作伙伴学历相当,有一定共同语言;⑤统计时发现这两个岗位女生选择较多,约65%,女生本身相对稳定。

3 顶岗实习稳定性方法探索

在校指导教师应进行过程控制与对学生的指导。

(1)顶岗实习的教育不应该体现为短期的教育结果而应该是三年教学教育的综合表现。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要融入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培养,一定要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更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

而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又不单纯是通过课堂讲解,需要通过与企业与社会的融合来进行渗透式教育。

(2)为了提高人员稳定性而进行的过程管理不应该是单纯的各类数据管理而应该是与学生与企业的各种交流沟通。在过程管理中,校内指导教师的心理开导和疏导较为重要。

(3)学生的过程控制不是一味要求而是换位思考。学生的整体思想是丰富的,他们对于社会的想法和定位具有一种浪漫情怀,因此,如果不切实际地提出让他们无条件地奉献自己、无条件地热爱企业工作会适得其反。不妨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其可能的离职原因,认真分析学生与企业的共同利益,这样在顶岗时期会提高学生的在岗稳定性。

(4)企业的过程管理控制不是廉价劳动力(下转P184)(上接P181)而是稳定的员工培养。如果企业在顶岗时期能够展现出企业对于新晋员工的人才培养优势,能够积极参与顶岗学生的职业规划,积极协助学生适应社会新鲜人的角色变换,展现企业的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那么将有力提高其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学生的离岗率。

4 后续研讨方向

今后研究需要扩充企业类型,不能局限在传统物流企业;需要调研更多的岗位的在岗率,不能局限在某个特定岗位,用以分析学生的岗位流动性特点;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离岗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加以综合分析。这些都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将在以后的研究分析中作为重点加以关注。

物流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其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本身就很大,学生顶岗期间的离岗率高不足为奇,我们研究顶岗实习人员稳定性其实质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某个企业中的某个具体岗位上长久不变,而是为了学生能够通过顶岗实习发现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能够在毕业之前为自己设立切实可行可发展的职业规划。

摘要:文章基于物流及物流从业人员特点的角度,结合北京城市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硕岗实习的企业特点、岗位特点,分析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在岗率变化及其相关原因,从而提出如何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稳定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物流,顶岗实习,在岗率

参考文献

[1]邓传红.中小物流企业的用人之道[J].物流技术,2006(1):18-19.

[2]曾艳英.适应物流业需求,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陈伊菲,宋晓黎,彭华颖.北京物流业软实力现状分析研究——基于北京、天津、深圳、上海物流业软实力对比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职业稳定性 篇9

职业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历程,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后仍然不知所措。以美国为例, 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23%—32%的18岁青年学生仍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 显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向情形的普遍和严重[1]。早期, 黄淑芬对台湾大学及辅仁大学学生所作的调查, 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 (moratorium) 的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起, 职业不确定性现象就开始引起职业心理学家、学校职业咨询工作者及处于职业选择阶段的青少年家长的关注[2]。

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实用型、技艺型、实干型人才。经济的增长必然促成了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 担负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大批人才的重任。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职业不确定性的概念界定

刘泽文、刘华山、张建新在《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中提出职业不确定性具有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表现。本文的职业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职业目标、职业定向的认识不足, 出现对职业选择的焦虑、迷茫、改变、逃避等心理表现形式。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我通过编制《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不确定性调查问卷》, 试图从学生的性别、年级、高考专业选择、高考失利的补偿心理、个性、早期工作指导和经验、家庭环境等7个方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不确定性的因素。选取200名高职院校1—3年级大学生为被试, 剔除无效问卷6份, 得到有效问卷194份。被试主要的统计学特征如下表所示。

2.1 性别

在随机调查中发现, 56%的男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56%的女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在性别方面, 高职院校男女生对职业选择的差别不明显。

2.2 年级

问卷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 职业不确定性也逐渐下降。一年级中有5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二年级中有6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三年级中8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 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会逐步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一点也正好对应Glenn和Sears提出的“成熟稳定假设 (aging stability hypothesis) ”, 青少年处于人生当中变化最剧烈的阶段, 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接受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后, 职业中的变化就会减少。[3]

2.3 高考专业选择

当前的高考和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为孩子学习唯一的指挥棒, 调查显示, 34%的学生表示在高考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 35%的学生表示高考后填报专业的学习是因为其他人的意见或决定, 而只有5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现在所学习的专业是满意的。我们不难看出, 在职业生涯知识缺乏之下, 仅仅是为了最后的高考笔试, 让学生在高考之后, 依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在暑假短短的一两个月内作出志愿的选择是不科学的, 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两年之内对专业认识不足, 缺乏个人清晰的奋斗目标。

2.4 高考失利的补偿心理

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高考失误、没有考取理想的本科院校一直视为自身的遗憾。调查显示, 有48%的学生表示现在想通过自考、转本、读研等方式改变自己的专业学习现状。

2.5 个性

通过调查发现, 那些能够拥有“我的性格开朗、活泼, 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我有较多的机会和身边的人谈谈将来选择工作的事情”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

2.6 早期工作经验

在调查学生是否做过兼职工作方面, 做过的学生有47%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未做过的学生有60%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从中可以看出, 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对其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影响不明显。结合访谈发现, 高职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通常是低层次的技术性工作, 比如促销员、服务员等, 而参与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技术性工作的兼职经历是很少的, 所以, 低层次的技术性工作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确定性影响是较少的。

2.7 家庭环境

调查显示, 35%的学生表示“父母对子女将来的职业选择能够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 家庭可能对其职业选择帮助不大。家庭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第一片沃土。心理学家麦尔指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其职业确定性的影响是有利的, 在那些表示“父母对子女将来的职业选择能够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的学生中, 88%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

3. 职业不确定性辅导策略

3.1 职业教育思想的向前延伸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88%的学生表示没有在上大学之前接受过学校提供过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68%的学生表示高考之前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是什么, 65%的学生表示其父母在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上没能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对职业选择和思考应该贯穿人的一生, 从现实角度而言, 大学专业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就业选择, 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高考是其唯一的目标和选择,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高考而高考, 对于什么才是自己职业的选择考虑不多, 造成在选择大学专业的学习与择业上出现诸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融入到中学阶段, 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的职业选择, 帮助学生尽早地消除职业选择方面的困扰, 以及择业困惑和迷茫, 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萨柏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15—24岁为人的职业生涯中的探索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通过学校、交际活动和各种工作实践经验, 经过自我认识、检验而增强自我观念和职业角色的合理性, 力图更多地尝试和探索, 并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大一新生做起, 尽早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专业学习的利用资源, 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学校和教师都要切实地思考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学校教育与个人理想之间找到可行的结合点, 努力寻求学生个人的小计划与现实的大计划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 实现自身的择业理想。

3.3 合理开展二次专业选择

“以学生为本”一直是学校教育恪守的理念。为尽可能地克服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 学校提供学生重新设计和规划自身的专业选择, 启用和完善学生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的二次专业选择有其必要性。

摘要:职业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职业目标、职业定向的认识不足, 出现对职业选择的焦虑、迷茫、改变、逃避等心理表现形式。学生的性别、年级、高考专业选择、高考失利的补偿心理、个性、早期工作指导和经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不确定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Ashby J D, Wall H W, Osipow S H.Vocational certainty and indecision in college freshmen.Personnel and Guidence Jour-nal, 1966, 44 (3) :1037-1041.

职业稳定性 篇10

关键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

1 前言

一提到中国足球,会让很多很多的人既爱之又恨之,它曾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和幸福时光,不过带给我们更多的还是失望、无奈和痛恨,当然还伴随着缕缕惆怅和思索。中国足球到底怎么了?到底应该怎样走?

2004年11月17日晚,无疑是中国球迷的伤心之夜。因进球数劣势,中国足球队再度与世界杯无缘。2007年7月亚洲杯中国队更是史无前例的在小组赛就惨遭淘汰,让人触目惊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

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历时十余年。综观十年来,中国职业足球之发展,一路跌跌荡荡,成果有限,问题却出现了不少。近年来,联赛中黑哨、假球屡见不鲜,而与巨大投入相比,职业联赛非但没有盈利,而且亏损严重。球员身价比天高,然而其竞技水平却是原地踏步,甚而后退,职业足球的失利直接迟滞了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从2002年的世界杯中我们可见一斑,这届世界杯是亚洲足球的分化,也可谓中国足球的“甲午战争”。击败俄罗斯、葡萄牙、波兰这些欧洲劲旅的日本、韩国队,已经与土耳其、哥斯达黎加的手下败将中国队彻底拉开了距离。日本、韩国、美国这些与我们同时起步的国家的职业化已经开花结果、大获成功,而中国的足球职业化,则彻底破产!

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发现中国足球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临界状态。我们将面临新的战略背景,从职业联赛运作的盈亏到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到北京奥运的新挑战,可以说这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笔者认为,要把握这一契机,必须从足球职业联赛的定性及制度的层面入手来为中国足球找出路!

2 足球职业联赛的性质

确定联赛的性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联赛的正常运行、利润分配等重要的问题。所以,应给予最为准确的阐释。足协掌门人谢亚龙先生对中超联赛的性质是这样说的:“中超联赛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搞足球比赛不是为了赚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排他性质,是全体国民共同享用的;在运行方式上,是不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运行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给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外部性效用,将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

可以看出谢先生的理论功底是很深厚的,然而,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他将公益等同于公共物品了,并不是只有公共物品才具有公益性。私人物品亦可以具有公益性也就是所谓的正的外部性。其二,他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既公共产品是政府为了公众的利益,以纳税人的钱投资并管理、经营足球。但众所周知,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当初从体工队翻牌产生时,大都经过了资金上的赎买,后续的投资与运营费用更与政府无关。也就是说自扯起职业化大旗之后,足球就不用纳税人的钱了。笔者认为,足球职业联赛是一种私人物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买入场券就无法现场观看,即使是看电视转播也是要看广告的,而广告不过就是联赛间接收取费用的一种巧妙商业模式。然而,联赛这种消费品又是一种独特的产品。虽然每一场比赛都是独立的,但整个联赛构成了一个产品的大套餐,这个大套餐的价值比所有场次比赛的价值总和都要高。由于一般的消费者除了观赏比赛中的布阵、技巧、配合与战术外,还关心自己喜爱的球队、球员的胜败,因此也要关心其他球队、球员的情况。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整个联赛就是一个充满意外和戏剧性的连续篇章。而这就是职业联赛的魅力所在。而一旦形成了联赛,对于其生产者来说,情况更为复杂。如果一个俱乐部是一个企业,联赛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技术是否过硬,还取决于其他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取决于企业间的竞争规则。企业在联赛中的商业模式是,尽可能地获得较前的名次,然后把名次变成收入。而在整个联赛过程中,不仅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优秀的运动员,使他们更可能带来胜利和荣誉,而这也就是所谓的正外部性。而足球职业联赛的定性也为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3 足球职业联赛的制度构建

目前,足球职业联赛的制度构建问题迫在眉睫。因我国职业化进程还刚刚开始,受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在联赛中的角色不明确,造成了政俱不分,政府干涉过多,俱乐部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因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然而,在上文我们明确指出职业联赛的性质后,在此,我们大胆的从两个环节对联赛制度进行构建。

在内部环节上,根据联赛的性质,政府转变自身定位,政府不直接参与俱乐部的具体事务,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俱乐部,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干预俱乐部日常事务的状况。俱乐部真正摆脱行政机构的支配,能够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各项活动,割断俱乐部在资金上对政府的依赖关系,形成经济上的硬约束。根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甲级足球俱乐部的运动员除上海申花队以外,均在人事关系上未与原体委脱钩,运动员既享受职业运动员的收入政策,又没有职业运动员的风险。这种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制约了职业运动员激励机制的形成[2]。因此要割断俱乐部在收入分配等政策上对政府的依赖关系,政府对俱乐部及其员工的收入福利待遇等不再承担责任。把俱乐部及其员工的各种利益同俱乐部的市场活动成效直接联系起来,使俱乐部的利益分配过程同市场机制紧密地联系起来。俱乐部自身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通过1.薪金,作为激励手段的薪金,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工资之高令人咋舌,而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运动员竞技水平、状态并没有多大改善。原因是各俱乐部之间的恶性竞争。针对此一情况,各俱乐部共同设立工资上限,同时讲求薪金的发放时机。2.角色任免,通过角色的任免对运动员进行激励。3.职业保障,为运动员提供运动损伤的保险以及再教育的机会。4.信仰,以体育竞赛的精神也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和爱国思想来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观及其信仰。

在外部环节上,创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俱乐部经营利润最大化成为俱乐部追求的目标。这是俱乐部面向市场经营的必然要求。只要俱乐部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观众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等正当途径来获取经营利润,那么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供了物质基础,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对体育竞赛表演观赏需要的满足程度提高。俱乐部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组织经营活动,依照市场供求规律不断拓宽经营空间。形成以门票、商业比赛、广告与赞助为主业,电视转播标志开发等相关产品并驾齐驱的经营体系,使俱乐部经营收益持续提高,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规范市场是中国足球俱乐部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联赛是职业足球俱乐部进行交易的主要市场。联赛制度就是关于足球竞赛市场的规范,它决定着联赛市场乃至足球市场的供求,规范着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足球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每个俱乐部都不可能单独销售其产品,或者说,联赛是所有参与俱乐部共同生产的产品,并形成一个共同的交易市场[3]。因此,不能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会造成弱者的衰弱,同样会使强者的能力弱化。而仅有强者的市场将会失去球迷,最终导致市场的衰弱。通过职业联合会,各俱乐部通常如同一个企业一样行动,共享垄断,通过分享销售产品的联合利润。联合会可以保证会员俱乐部的经久不衰。因此,成立职业联合会是职业足球市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另外,经济分析表明:在由联合会垄断的足球市场中,通过控制产量和提高价格,可以提高所有会员俱乐部的共同最大利润,并大于个俱乐部互相竞争所获得的最大利润[4]。

4 结论

制度均衡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制度发明,或是由于法律、政治情况的变化而使社会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制度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我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是我国体育史上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说,足球职业化的制度创新是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是社会理性的选择。因此,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形式上看,是由政府发起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由于我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是在一个由权力中心的供给意愿决定主导变迁方向的框架内进行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足协作为代表国家体育总局管理足球的组织,本身也是有着自己特殊利益的集团,有着自身特殊的效用函数,不仅具有实现社会总产出最大化的动机,而且总是力图获得最大化的垄断租金。这也是它会容忍目前职业足球低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联赛本来是各俱乐部共同生产的产品,但是联赛的所有权、收益权最终却不是归俱乐部完全所有,这种由于政府(足协)的干预性行为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往往是偏离市场均衡的。在这样失衡的市场上,资源在市场主体之间的配置以及利益分配也是偏离市场均衡的,所以必然存在一个获利空间,激励一些受损的市场主体(俱乐部)采取行动去和政府(足协)讨价还价,从而引起制度变迁,这也是职业足球体制进一步创新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

[2]郝勤.当代中国专业体育体制的特征与评价[J].体育文史,1999,2(10):13.

[3]王玉明.论政府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6):90-94.

职业稳定性 篇11

一、影响当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稳定工作的因素

( 一) 政治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国内外反华势力实施的渗透破坏活动不容忽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境内外反华势力较之以往勾结更加迅速和广泛,特别是针对我国一些内政、领土等问题,完全忽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制造事端,借各种问题对我国实行“软遏制”,使一些本属于我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被激化。这些反华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我国高校为突破口,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弱化,达到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及价值取向目的,以此来影响我党和我国,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营口市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场所,也是营口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的稳定对营口市的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学院必须提高认识,明确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把维护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 二) 思想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多年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人文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表现为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思想认识不足,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

( 三) 社会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期内,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随着大学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这些转型期内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新问题逐步渗透到校园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和相应行为。

( 四)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方面,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也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谣言和各种以所谓“维权”名义的不良情绪甚至是煽动性言论在网上扩散。目前,学院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网络防范意识亦相对淡薄,容易受到网上这些不良言论的影响,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 五) 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校园周边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小商业圈。但周边市场、网吧、地摊等商业网点并未完全拥有合法经商手续,一批自由职业者经常在校园周边经商、逗留,加大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给校园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 六) 学院三地办学格局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营口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原新华学团基础上建设了东校区,东校区对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来说,有其积极的作用,但由三地办学格局所产生的问题,近几年也逐渐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不利因素。由于南、北校区与东校区相距较远,学院无法完全利用旧校区己有的设施和管理资源,使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方面难度加大。师生在上课、办公过程当中,经常要在三地之间往返,给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并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应对性措施

( 一) 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建立一支维稳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维稳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维稳工作中,以处理突发事件和可预测事件的工作预案和相关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长期坚持院领导联系基层部门、联系师生制度,并规定处理相关事件的原则和工作程序,在各教学部门领导系统之外,还要明确党群行政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层层落实、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完善维稳网络,为校园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二) 加强安全稳定教育,树立师生维稳意识。抓好安全稳定教育,是打造良好校园安全稳定环境的一个关键。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维稳工作转化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师生进行国情、党情、省情、市情、校情等方面教育,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活动中。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师生的爱国热情,既充分肯定又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关注国家改革发展,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认清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维稳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团结和谐,依法、有序、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并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 三) 提高安全稳定执行力,解决好学生实际问题。要积极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安全稳定执行力,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存在的矛盾,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各个方面,做到准确判断并认真排查其中影响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认真落实就业指导、临时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在校学生的饮食、住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 四) 多部门协作治理学院周边环境。落实保障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与公安、文化、城管、交通、工商等部门协作配合。针对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将排查出的隐患分类,及时通报和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整治,同时明确学院保卫处、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对学校开展安全大检查,全力抓好高校的安全防范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 五) 加快推进新校区项目建设。2011年营口市政府制定的《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完成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学院在已经充分论证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步伐,努力实现“一校一址”,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 六) 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学院网络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校园网络。严格网络管理,讲究网络法规道德,建立有学院特色、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网站,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创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潜在因素,切实解决好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院维稳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地方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社会的长治久安。

上一篇:世界教育领域管理下一篇:基建工程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