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稳定性

2024-07-26

结果稳定性(共7篇)

结果稳定性 篇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软件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 如金融、通信、政府、军事等。企业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现代监控系统利用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和网络技术, 将现场在线监测仪器和设备测得的各项指标的数值自动上传至系统软件, 实现自动化数据报表生成和分类统计、监视、监控和报警等功能, 现已应用在众多行业及领域中。实时、多维、高效、高精度的在线监控与海量数据分析处理, 为管理决策提供深度支持。

2013年11月12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系统与软件效率的一系列标准, 其中GB/T29835.2-2013《系统与软件效率第2部分:度量方法》根据GB/T 29835.1-2013《系统与软件效率第1部分:指标体系》规定的效率指标体系, 从系统与软件的时间特性、容量及资源利用性三个方面考虑, 提出了软件效率的度量方法。从实践的角度考虑, 寻求合适的评估方法来评估这些度量结果也是需要考虑的环节。

2 监控系统稳定性评估方法分析

2.1 监控系统稳定性

软件稳定性的定义是指一个软件系统或其元件在无效输入或压力环境的条件下运行正常的程度。在软件质量指标体系中, 稳定性有其重要的固有特性, 是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监控系统是一种设计为24 h运行的系统, 稳定性尤为重要。在大型监控系统中, 单个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 除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考虑系统稳定性之外, 对产品进行稳定性测试也成为保障产品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

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等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拓扑结构的影响, 监控系统结构上一般分为三层:数据采集层、实时/历史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展示层。监控系统本身结构较为复杂, 各层之间及内部元素交互很多, 加上需支持的硬件设备生产厂家众多, 各种集成软件混杂, 其稳定性较难评估。

2.2 测试结果评估方法

目前, 判断系统稳定与否主要看软件运行时的稳定性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表现在服务器资源的变化, 如CPU利用率、可用内存、磁盘I/O和网络吞吐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均能够反映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力, 但是通过这些数据不能给出系统是否稳定或稳定程度是多少的结论, 最多是说明在多长时间是稳定的, 评估结果比较简单, 信息量不够充分, 为了得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需引入合适的评估方法。

3 传统评估方法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曲线观察法, 曲线观察法是以时间为参照, 将度量数据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 通过曲线的斜率变化情况判断系统稳定与否。曲线法的评估过程比较简单, 但是较难理解, 这里不给出实例。

4 满足度评估方法

我们可以在实际稳定性测试中考虑利用满足度评价指数来标示系统的稳定性, 分五个级别: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下面以测试宝信软件的一体化监控平台 (i Centro View) 产品在PC机上运行的稳定性为例, 解释怎样应用满足度评估方法对稳定性测试结果进行评估。

4.1 稳定性测试考察指标

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分别选择了5万个数据点和10万个数据点两个场景进行测试。影响监控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较多, 比如接入设备种类和数量、前台并发用户数量、后台数据输出服务数量等, 结合本次测试的目标, 稳定性测试变化因素仅考虑前台并发用户数, 并设定每个客户端只访问其中2 000点。考察指标包括:数据刷新时间、控制响应时间和CPU占用率。

数据刷新时间:指从现场设备数据发生变化到监控系统的前台界面中显示变化后的数据这段时间, 属于系统和软件效率中的时间特性范畴。

控制响应时间:指从监控系统前台发送指令, 到设备接收指令并执行完毕所经历的时间, 属于系统和软件效率中的时间特性范畴。

CPU占用率:指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CPU占用百分比, 属于系统和软件效率中资源利用性范畴。

4.2 度量及评估

在测试中, 为减少偶发数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各指标数据值都需进行多次数据采样 (本次测试n=10) , 然后取平均值参与评估, 表1列出了测试原始采样数据。根据采样数据可以进行满足度计算。

(1) 计算基本满足度

根据各项指标数据的期望值 (表2) 和实测数据表 (表1) , 通过计算公式[1]:

式 (1) 中:

Y:效率指标满足度;

X:效率指标度量值;

R:效率指标期望值。

分别算出各项指标值的基本满足度, 如表3所示。

根据标准中相应特性的度量解释, 各度量值越小满足用户期望度越高, 根据基本满足度计算公式, 满足度越小表示越接近用户期望, 这与常规表述方式有差异, 为此引入归一化公式进行评估。

(2) 满足度归一化公式[1]:

式 (2) 中:

Rmax:期望的效率指标最大值, 如:要求控制响应时间至多3 s, 则Rmax=3 s;

X:效率指标度量值;

Y:效率指标满足度的归一化指数。

我们对满足度重新进行计算, 得到归一化满足度, 见表4。

(3) 满足度评价公式[1]:

式 (3) 中:

Y:效率指标满足度的归一化指数;

E:满足度评价指数, 评价如下:

计算得到量化的满足度评价指数 (表5) 和分级的满足度评价指数 (表6) 。

从表6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在10万数据点的场景中, 部分指标的满足度评价指数为中, 显然不如5万数据点场景下的指标, 二者相比较而言, 5万数据点的场景更稳定。就5万数据点场景而言, 其在不同用户数量下评价指数一致, 表明其是一个稳定的场景。

5 结语

本文借鉴新发布的系统与软件效率标准, 对实际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进行度量, 比较传统的评估方法和满足度评估方法的优缺点: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简单, 但理解评估结果需要有一定技术能力, 不适合大众化发布, 满足度评估方法评估过程比较麻烦, 其结果则更直观。

本文首要目标是尝试寻求评估稳定性测试的方法, 未将重点放在稳定性测试本身, 其中只考虑影响稳定性的部分因素。监控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系统, 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较多, 在实际测试中应认真考虑实际环境和测试环境的区别, 另外还需充分考虑影响稳定性的各个因素, 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系统稳定性。

摘要:在实际的监控系统稳定性测试中, 参考最新的国家标准GB/T 29835.2-2013《系统与软件效率第2部分:度量方法》, 引入其中的度量方法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度量, 采用其推荐的评估方法对度量结果进行评估, 并将其与传统的评估方法进行比较, 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稳定性测试,评估方法,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徐旼之, 申阳, 苏盼, 等.软件系统整体效率特性评价方法及应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2 (10) :51-55.

[2]崔岩, 徐旼之, 张露莹, 等.GB/T 29835.2-2013系统与软件效率第2部分:度量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3]吴俊蜂, 齐伟民, 戴桂兰, 等.Linux桌面操作系统稳定性测试[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07) :50-52.

[4]简炜, 陈磊, 翟艳芬.Web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03) :54-56.

结果稳定性 篇2

石拱桥静载试验中评定结果的若干不确定性因素探讨

在对石拱桥进行静载试验时,难免会引入各种各样的误差,其将直接影响到桥梁结构评定的可靠性.文章从理论计算模型、砌体材料性质、试验加载过程、测试系统等方面对静载试验评定结果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供石拱桥的.试验检测、加固设计等参考.

作 者:秦小平廖敬波 唐光武 刘怀林 作者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震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7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年,卷(期):“”(3)分类号:U448关键词:石拱桥 静载试验 不确定性因素 试验加载

脉冲微分系统不稳定性的比较结果 篇3

关键词:脉冲微分系统,不稳定性,比较定理,V函数

1引言及预备知识

脉冲微分系统在生物技术、神经网络、人口动力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稳定性分析已成为非线性脉冲微分系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脉冲微分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2],但关于其不稳定性的结果相对较少。减弱在脉冲时刻对V函数的要求,得到了脉冲微分系统零解的不稳定的结果。将文献[3]中的结果做了推广和改进。

现主要考虑如下脉冲微分系统

上式中f∈C([tk,tk+1)×PC,Rn),Ik∈C(R+×PC,Rn),k∈N+;PC={Ψ:[0,∞)→Rn|Ψ在除了点tk外连续,存在且Ψ(tk)};

假设f,Ik满足适当的条件保证系统式(1)的解存在且唯一[1,2],且f(t,0)=0,Ik(t,0)=0,k∈N,所以系统式(1)存在零解。

定义1称函数V:[0,∞)×Rn→R+属于v0,若满足:

(i) V在[tk-1,tk)×Rn上连续,且存在;

(ii) V(t,x)关于x满足局部Lipschtiz条件。

定义2 V沿系统(1)的解的Dini右下导数定义为

定义3系统(Ⅰ)的零解不稳定:

t0>0,对,存在t1≥t0,使得当‖x0‖<δ时,‖x(t1,t0,x0)‖≥ε。

引理1假设m∈C[R+,RN]且

D_m(t)≥g[t,m(t)];t≥t0。

其中g∈C[R+×RN,RN]。若r(t)=r(t,t0,u0)为系统

的右行最小解,m(t0)≥u0,则有

m(t)》r(t),t≥t0。

2主要结果

定理1假设

(1)存在V∈v0满足

其中G∈PC([t0,∞)×R+,R),q>1为给定的常数;

(2)设r(t)=r(t,t0,u0)为系统

在[t0,∞)上的最小解。其中g∈C([t0,∞)×R+,R)是关于u是线性的且对任意的(t,s)∈[t0,∞)×R+都有g(t,s)≤G(t,s);

首先,当t∈[t0,t1)时没有脉冲影响,由引理1得

其中r0(t)=r0(t,t0,u0)为系统(Ⅱ)在t∈[t0,t1)上的最小解,且由g关于u是线性的可知r0(t)>0。下面证明若不然,则有

一方面由条件式(1)知在

上式两边从t0到t1对t积分得

≥t0。同样对上式从t0到t1对t积分得

由式(2),式(3),式(4)可得

与条件(ⅲ)矛盾,所以进而由条件(ⅰ)知,

其次,当t∈[t1,t2)时没有脉冲影响,由引理1得

其中r1(t)=r1(t,t1,u1)为系统(Ⅱ)在t∈[t1,t2)上的最小解,且r1(t)>0.类似于式(2)的证明,用反证法可证得,且V(2)≥

这样以此类推可得

tk+1)上的最小解,且rk(t)>0。若记

Z+其中q>1,这对文献[3]中的结果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2)此结论可推广到具依赖状态脉冲的脉冲微分系统中去,在此不作详细证明。

定理2假设

(i)定理1中的条件仍成立;

(ii)存在b∈K,使得V(t,x(t))

则由系统(Ⅱ)解的不稳定性可推得系统(Ⅰ)的零解不稳定。

证明(用反证法)由系统(Ⅱ)解的不稳定性知

,对,存在t1=t0,使得当‖u0‖<δ时,。下面证系统

(Ⅰ)的零解不稳定。若不然,则有

(不妨设,t0≥0存在δ>0,使得当‖x0‖<δ时,‖x(t,t0,x0)‖ε<,t≥t0。因为g(t,u)关于u是线性的,所以系统(Ⅱ)的解u(t)≥0且是唯一的。由定理1得

而由条件(ii)得

显然与上式矛盾,故系统(Ⅰ)的零解不稳定。

参考文献

[1]傅希林,闫宝强,刘衍胜.非线性脉冲微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秦元勋,王慕秋,王联.运动稳定性的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罗宏,蒲志林,陈光淦.具有脉冲扰动的脉冲微分方程零解的稳定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8-21

结果稳定性 篇4

1水质检测目的

水, 在自然界中以循环的形式存在, 由于它能溶解大多数的物质, 因此我们说在自然界中绝对纯净的水是不存在的。为了更好利用水质, 确保使用的水质达到使用要求, 我们需要对水质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来了解使用水质中的污染物的含量、种类、以及相应的变化趋势。水质检测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 需要我们按照规定进行,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由于水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角落, 因此他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水的流动性使得水污染可以蔓延到水流过的地方, 这就包括了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质。水质监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水质污染指标的监测, 另一方面是对水的综合状态的检测。第一类监测包括水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包括了, 酚、砷、铅、铬、镉等以及一些有机农药。另一类检测内容主要是对水质的综合状况指标进行监测。主要包括了, 水质的温度、色度、浑浊度、悬浮物、以及生物的需要量。上述的监测方法主要主要是针对水质检测中的流动小, 流量较小的内陆水质, 对于大江、大河和以及海洋的水质监测还需要对水的流量流速进行检测。在水质的监测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经常性的检测。原因是这些水与我

2影响水质检测的因素分析

在水质的检测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监测方法对水质进行检测, 针对不同的水质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例如地表水质和地下水质的监测方法就大有不同。对于地表我们的监测方法主要是利用地表水附近的工业园区, 水利沿岸的城市布局, 地表水的流量, 流速, 以及水体的水位情况等, 通过查找记录的资料, 对水质的状况进行检测。对于地下水的检测我们需要根据地下水的排污工程情况, 了解区域性的污水灌溉情况, 来对检测的水质进行采样, 处理,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际的水质检测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水质分类的进行水质的检测工作, 能够减少外部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其次, 在水质的检测过程中来源因素也是影响水质检测结果的另外的一个因素。在水质的检测过程中如果检测人员将采样的水质混淆了, 那么检测水质的工作则是无效的。例如在污水水质检测的过程中, 将采样点设置在工厂的车间里或是车间的污水排放口处, 我们一般能够测出一类污染物, 主要包括:, 汞、镉、砷、铅、等物质。如果将采样点设置在工厂的总的排污口处, 我们则会测出二类污染物质, 主要包括:悬浮物、硫化物、氰化物、等等。对于城市污水的检测我们主要是在城市的排污口处设置采样点采样。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质样本, 我们针对特定的区域水质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污水整治方法。另外对城市的生活用水的检测也需要将不同区域的生活用水的样本进行区分, 以便更加清晰的了解各个区域生活用水的质量。

3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措施

3.1通过污染源判断水质监测点。水质监测点的设置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 不能就近设置, 也不能只是单单的考虑某个因素设置监测点。水质监测点的设置要综合考虑相应的因素, 主要包括监测区域的环境水纹地质状况, 该地区的地下水的开采情况, 以及该区域的污染物的渗透分布状况。建立水质监测点要考虑到水质监测过程中有些特殊的地质状况区域的特殊情况, 例如在渗坑地区, 渗井地区, 污染物质容易在这一区域形成较大面积的条带状的污染区域。另外对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居民区域容易造成点状污染, 容易使得水质的污染扩散。因此我们的监测点的设置要尽量接近污染源, 保证监测量同污染的距地, 进而获得更加符合实际的检测数据。

3.2利用先进的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对于水质的监测工作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在水质的测量工作中, 不但要使用传统的方法, 同时还应该及时的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进行水质的测量, 这其中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能够更好的掌握水质的情况。另外使用先进仪器, 我们能够在保证测量数据正确的情况下节省更多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采用先进仪器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仪器的先进技能, 在水质的监测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快速的检测水质, 同时将信息及时的存储。同时利用先进的仪器我们也大大的简化了实验的操作步骤, 使检测程序直接化, 比方说, 利用仪器我们就可以不用在实验进行中频繁的更换试纸, 或是加调一定的配置试剂。简化程序的同时提高效率, 保证了质量。

4提高水质检测的稳定性措施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为了保证水质检测的稳定性, 我们在水质检测的过程中要有规律的对水质进行检测, 即在每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采样检测。另外对于设备条件较好的地区我们也可以加大采样的频率, 分时节对水质进行采样。对于水质较为重要的地区, 已经建立长期水质监测的地区要对水质按月进行检测, 对于区域的饮用水的检测频率还要提高, 保证水质检测的稳定性。水质监测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积极的根据实际的监测状况对水质检测进行有条理的检测, 要划分河流, 划分检测的区域, 定点专项的进行测量, 以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的加大, 使得在资源的开发中出现的水质的污染。另外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处理的不科学, 不合理也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我国的既定国策, 为了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已复核国家发展需要, 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保护措施, 其中的水质检测工程已经成为重要的保护措施, 保证水质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是水质检测工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给于足够的重视。

摘要:对水质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的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保证, 这是水处理工作的关键。通过水质检测结果我们才能对水质进行控制, 保证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的要求。通过检测结果实现对水质的控制, 达到水处理的预计目标。通过分析研究水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够给广大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水质监测,水体,水污染,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娟, 华珞, 滑丽萍, 张振贤, 尹逊霄.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2]姜双林.可持续的水质管理政策-交易的作用[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9) .

结果稳定性 篇5

一、水质检测综述

水质检测能够保障水质达到相关规定与要求,在对水进行检测过程中,其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被使用过的水体,根据水质污染程度不同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

1. 相关指标分析

水质检测指标主要是指用于区分不同水体的参数与标准,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清晰分出不同水质。按照性质划分,一般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三大类,同时同一性质的水质检测指标还要继续细分,比如生活饮用水的指标就多大一百多项,观察时工作人员需要有耐心。

2. 水质检测技术分析

通过上面的水质检测指标可知,水质检测需要特定的方法与技术要求。总的来说,水质检测选用原理不同,相应的方法也不同。在日常水质检测工作中,常见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法、电化学法等。其中气象色谱法属于物理检测方法,等离子体法、电化学法属于化学检测方法。在众多的检测方法中化学方法使用较为常见。化学检测方法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其自身有着检测方法使用范围广、局限性小、操作简单等特点。

3. 水质检测的目的

水质检测的内容就是检测水体中污染物或者污染来源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含量、浓度以其变化趋势,简单来说,水质监测其实就是对水资源进行监控与分析水内部元素的含量的过程。水质检测的目的主要分为一类宏观的综合指标,比如水的浊度、温度、悬浮物等指标,还有一类就是微观指标,其中主要是测定水资源中读物含量。所以,水质检测不单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更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与保护大自然。

二、影响水质检测稳定性与准确性的相关因素

水质在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如检测使用的仪器、选用的方法、操作规范、相关检测人员的素质的等四方面。第一,水质检测方法,根据以往的检测经验可知,由于水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不可控性,这使得水质的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比如在同一时间段内,去同一地区的水资源,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或者是取不同的水质采用同样的检测方法,两种检测检测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部分检测数据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对水质进行检测时,要始终遵循根据不同的水质选择对应的检测方法,这有这样才可能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其次,就是规范仪器操作流程,由于大部分检测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对于检测过程所需要的步骤掌握较为熟练,使得部分检测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惰性心理,在检测过程中难免出现马虎大意的情况,从而造成检测结果的失误。因此检测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可因为自身的经验丰富而不注重操作规范,不按操作规范进行检测会增加结果的不准确性,除此之外,相关机构应适当加强监管制度、严格奖惩机制,对于应付检测或者收取被检测方制造不当结果的工作人员,处以严格惩罚。最后,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矫正,对于与检测相关的仪器、药剂、器皿等在检测前要实行校对,确认相关物品有没有过期或者失效,防止因失效、故障等原因影响到检测结果。

三、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措施

1. 合理布局检测点

在对水源进行检测时,监测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分配监测点,在进行实地检测前对水源地进行细致侦查,首先需要结合水源中不同物质的密度以及在水中的位置,对于水源中物质分布进行图示绘制,以便于将各个水源进行比较以及分析总结选取,通过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恰当的取水位置即监测点;其次需要根据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当地水源分布情况进行标记,由于专业科学仪器的检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比人工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直观,具有较大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从而检测人员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该区域的地质;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仅仅只在纸上进行谈兵并不能达到最终进行水体检测的目的,实体考察才是准备的关键阶段,最终需要到实际地区进行考察,做出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针对不同地区对检测点进行排布,在需要检测的区域适合检测的水域进行检测,尽量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避免在水域取样中出现误差,水源监测点只是水源检测的第一步,如果检测开始就出现误差,后面的检测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2. 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检测结果

现代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提倡创新型探索,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当然在水质水体检测方面,创新型仪器已经出现,例如,原始我们对水体进行检测需要人工进行ph值测定等繁复步骤,而使用先进仪器可以进行整体化检测,这不仅节约了检测人员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更减少了由于水质检测而下发的资金浪费,因此水质检测人员需要对先进科技进行时刻关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所需要的检测的水域进行检验。在对水质检测时,可以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首先将需要检测的水域进行划分,将大片水体进行分开检测,从而增加水质检测结果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其次检测人员根据准备阶段对各水质的大致检测接股票选取理想的检测点,一方面保障抽取的水样全面性,另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检测结果不理想导致的检测过程中断致使检测失败,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专业的设备,可以极大提升水质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加快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四、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措施

1. 控制水质检测样本的采集次数

在对水源进行检测时,要严格控制水质采集的频率,检测人员按照事先规定时间段对水源进行提取与采集,且控制采集的次数以及水量,但是某些特殊性的水域可以增加提取次数,选取符合检验要求的水质为止。另外,对选取的水质样本采集时,根据每一分布区域水资源质量的情况不同,选择的频率可以有变化,比如,在对人们日常用水的抽样次数要适当增加,通常情况下,相关检测规定对于饮用水采集时间为十天采集一次,相对于检测次数控制在两次以内,不可过多的采取。而对于水污染严重的水质,该检测比较麻烦,需要对水源中的污染成分进行划分,然后确定水源的采集次数,这样才可以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对于部分可能影响到水质结果的不良因素应及时给予排除,应用科学的手段消除不良因素,例如对于过分污染区域进行隔离分割处理,对于分割水域采取单独检测方式,最终选取平均值。

2. 严格控制水质检测采集时间

检测人员在对水质检测时,要对水质采样的时间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检测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同时还要对选定的区域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将水域的详细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要对水质检测的时间进行科学设定,在所测定的水域一般都会出现涨水期与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涨水期以及枯水期阶段分布较为明确,一般都有较为具体的月份归纳,并且前后浮动区域在可控制范围内,所以相关检测人员要分别对不同时期的水质进行取样以及检测。除此之外,由于具有部分需要长期进行固定检测的水域区域,这些区域的水质也许正在进行整治改善,或许正在进行实验过程需要定期数据分析,这就要建立长期的水质检测点,对需要进行长期取样检测的水质区域实行长时间监控,选择适当时间收集采样,还可以根据季节将取样时间进行不同划分,在不同的季节根据水域的涨水期和枯水期选择合适的时间抽样,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对水源实施采集抽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过于集中抽样给水质检测结果带来不稳定。

3. 合理布控水质检测点

在上文提到的水质检测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水源进行资料归纳整理,将水源按照水质的分布不同进行分割检测,因此合理布控水质检测点在完善水质检测的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水质检测主要是通过布置水质监测点来实现的,合理布局水质监控点可以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有效性。比如在对河流实施监控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检测点布控,选择合理的地点布置,详细的了解该河流的深度、宽度、流量、水域面积等资料,相应的设置监测点,按照科学控制点要求在河岸边设置,其中在对河岸边检测点进行检测时,一般选择河水表面0.3~0.6m之间的位置设置布控点进行检测,这有利于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稳定性。

结语

随着经济进步与发展,水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严重的污染。水是生命之源泉,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趋于严峻,水污染问题正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因此,需要加强对水资源检测与管理,作为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临门一脚的水质检测,在水质检测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可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水质检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日益稀少的水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雪峰.浅谈如何完善实验室中水质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低碳世界,2015,No.6701:1-3.

[2]李红红,黄美玲,钟杰玲.关于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方法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No.9106:36.

[3]周珊珊.浅谈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31.

[4]张伟健.提高水质重金属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No.16912:37.

[5]全艳.质量控制在水质分析化验中的具体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No.7903:290.

结果稳定性 篇6

遵照国家环保部“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工作,如何把粉煤灰筑路在主要承重层(底基层、基层)上很好使用,根据山西省忻州公路建设开发公司韩河建设分公司委托山西省公路局忻州分局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韩河线中心实验室对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底基层)掺入粉煤灰的配比进行探讨。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煤粉炉中燃烧煤粉时从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细颗粒粉末,是一种人工火山灰质材料,其中含有活性的氧化硅和活性的氧化铝,在常温下能与水泥水化析出的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水化硅酸盐和水化铝酸盐(河曲鲁能发电厂现有的粉煤灰属于湿排灰达不到Ⅰ,Ⅱ级灰)。

1掺粉煤灰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选用三重掺量的粉煤灰(Ⅰ级灰),在保持流动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用软练法成型40 mm×40 mm×160 mm试块,测定7 d,28 d,90 d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其强度降低值见表1。

从表1可见:

1)掺粉煤灰后的早期强度降低较大,其降低值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2)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降低值减小。

3)90 d的强度已经赶上或接近不掺粉煤灰的强度。

2水稳砂砾掺粉煤灰基层配合比试验(四例)

2.1 例1

1)原材料:

a.水泥:内蒙古“亚华”P.O32.5水泥;初凝时间220 min,终凝时间265 min,3 d抗折强度3.5 MPa、抗压强度14.6 MPa;

b.粉煤灰:河曲鲁能发电厂的粉煤灰(湿排灰);

c.砂砾:红崖峁,级配见表2。

2)7 d,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3~表5。

2.2 例2

1)原材料:

a.水泥:河曲“晋峰”P.O42.5水泥;细度、安定性合格,3 d抗折强度为3.0 MPa,抗压强度为11.9 MPa,28 d抗折强度为6.9 MPa,抗压强度为37.9 MPa;b.粉煤灰:河曲鲁能发电厂的粉煤灰(湿排灰);c.砂砾:铺路,级配见表6。

2)7 d,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7~表9。

2.3 例3

1)原材料:

a.水泥:河曲“晋峰”P.O42.5水泥;细度、安定性合格,3 d抗折强度为3.0 MPa,抗压强度为11.9 MPa,28 d抗折强度为6.9 MPa,抗压强度为37.9 MPa;

b.粉煤灰:河曲鲁能发电厂的粉煤灰(湿排灰);

c.砂砾:康家会,级配见表10。

2)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11~表13。

2.4 例4

1)原材料:

a.水泥:保德“霖英”P.O42.5水泥;3 d抗折强度3.9 MPa,抗压强度12.2 MPa,28 d抗折强度为6.0 MPa,抗压强度为33.6 MPa;b.粉煤灰:河曲鲁能发电厂的粉煤灰(湿排灰);c.砂砾:刘源头,级配见表14。

2)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15~表17。

3试验结果分析

1)对于含泥量大于7%的砂砾,掺粉煤灰比不掺粉煤灰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都有提高,但受砂砾含泥量影响,28 d强度普遍增长不大。

2)对于含泥量小于7%的砂砾,掺粉煤灰虽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呈现负增长,即早期强度低,但是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大于不掺粉煤灰的水稳砂砾土,从表中得出,“比7 d抗压强度增大/%”一栏中看出其增长数值在100%左右,说明在砂砾含泥量小的情况下,掺粉煤灰后期强度高。

3)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合料随水泥剂量的增大,7 d,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应提高,也就是强度与水泥剂量关系极大。

4)粉煤灰掺量增大到一定程度,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就会降低,这个峰值对应的掺量值就是我们要找的最佳掺量值。

5)粉煤灰掺量与水泥剂量及砂砾含泥量有很大关系。

6)粉煤灰掺量是水泥剂量的1倍~2倍之间,最为经济、合理。

7)经济效益分析:

现以1 000 m长,10 m宽,0.2 m厚的路面基底为例,所用各材料比较见表18。

每千米掺粉煤灰比不掺粉煤灰可节约0.4万元(不考虑冷再生工艺)。

4结语

结果稳定性 篇7

水稳基层材料冲刷试验是针对路表面的雨水等进入路面结构层,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聚集的结构层中的水分会形成高压力、高流速的孔隙水, 冲刷面层材料, 并携带冲刷物从缝隙处喷出, 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剥落, 对这一道路病害, 我们针对南阳市区内项目石料特点, 自2013年9月开始对同一种级配掺加不同细集料及细料相同、掺配比例不同、混合级配不同进行相关参数试验, 检验基层材料的抗水冲刷的性能, 优化稳定材料的级配, 提高基层材料的稳定性。

2 水泥稳定材料基层配合比说明

试验选用的配合比是G312线卧龙境王村至内乡西峡交界段改建工程所用的基层配合比材料。级配一是7标基层配合比、级配二是6标基层配合比、级配三是打破传统基层配比范围, 用超粒径的碎石, 采用长安大学推荐的粗料和细料增加, 减少中间料的配合比。

3 原材料

3.1 水泥:级配一水泥产地:内乡泰隆生产的复合硅酸P.C32.5水泥;级配二水泥产地:镇平中联生产的复合硅酸P.C32.5水泥。

3.2 粗集料:级配一粗集料产地:内乡灵山碎石;级配二粗集产地:镇平山王庄碎石。

3.3 细集料:级配一石屑产地:内乡灵山;砂产地:湍河砂;级配二石屑产地:华隆商砼石料厂;砂产地:湍河砂。

4 同种级配、同剂量、不同试验方法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及无侧限强度结果

4.1 级配一

级配比例:碎石 (10-25) mm:碎石 (10-20) mm:碎石 (5-10) mm: (3-10) mm:石屑=19%:23%:18%:10%:30%, 水泥剂量5%。

4.1.1 振动压实法

配合比的比例不变情况下, 石屑和砂调换分别试验。 (1) 掺石屑的结合料

用振动压实机以激振力约6 800N, 振动频率为28~30Hz的振实条件得出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345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5.6%。

按上述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制备φ150mm×h150mm园柱体试件, 试件的压实度98%, 试件养条件20±2℃条件, 相对湿度95%下湿养, 然后将试件浸泡于20±2℃恒温水槽中24小时后, 测得无侧限强度平均值为6.1MPa。 (注:每组试件不少于9个, 偏差系数满足要求)

(2) 掺砂的结合料

用振动压实机以激振力约6 800N, 振动频率为28~30Hz的振实条件得出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360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6.0%。

按上述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 按标准养生方法养生6天, 饱水24小时后, 测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5.2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最终结果是掺石屑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

4.1.2 击实法

在配合比的比例不变情况下, 石屑和砂调换分别试验。

(1) 掺石屑的结合料

采用重型击实法测得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408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4.5%。

按上述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 按标准养生方法养生6天, 饱水24小时, 测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6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2) 掺砂的结合料

采用重型击实法测得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320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5.0%。

按上述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 按标准养生方法养生6天, 饱水一天, 测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3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最终结果是掺石屑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

4.2 级配二

级配比例:碎石 (10-30) mm:碎石 (10-20) mm:碎石 (5-10) mm:石屑=23.7%:25.7%:19%:26.6%, 水泥剂量5%。

4.2.1 振动压实法

配合比的比例不变情况下, 石屑和砂调换分别试验。

(1) 掺石屑的结合料

石屑:用振动压实机以激振力约6 800N, 振动频率为28~30Hz的振实条件得出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500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6.0%。

振实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 按标准养生方法养生6天, 饱水一天, 测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5.0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2) 掺砂的结合料

用振动压实机以激振力约6 800N, 振动频率为28~30Hz的振实条件得出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364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5.6%。

用振实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 按标准养生方法养生6天, 饱水一天, 测得无侧限强度平均值为4.8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最终结果是掺石屑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

4.2.2击实法

在配合比的比例不变情况下, 石屑和砂调换分别试验。

掺石屑的结合料:

用重型击实法测得最大干密度平均值2.435g/cm3, 最佳含水量平均值4.5%。

用击实方法测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成型试件。用击实法测得密度, 成型无侧限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是4.3MPa。 (注:无侧限试件的制作及养护同上)

5 抗冲刷试验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中规定, 冲刷后, 若冲刷物中含有较大的石块, 不能计入冲刷物中, 没有明确粗细筛孔分界限, 本次试验是按4.75mm筛孔为分界限, 4.75mm以上为粗颗粒除去, 4.75mm以下为细颗粒计入冲刷物中。

5.1 室内制作的无侧限试件

5.1.1 掺砂结合料 (振动压实法)

平均冲刷损失0.82%。

5.1.2 掺石屑结合料

平均冲刷损失0.82%。

5.2 现场取芯冲刷试验结果

6 试验结果分析

采用室内冲刷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动态有压力水流冲刷基层顶面效应的试验方法, 进行了2种水泥稳定基层材料 (掺石屑结合料和掺砂结合料) 的室内级配、无侧限强度、冲刷试验, 其结果是:

6.1 如果混合料级配都符合基层设计要求时, 掺石屑的质量符合JTGF40-2004中S15要求, 碎石级配相同, 水泥剂量相同, 掺石屑比掺砂的强度大, 抗冲刷能力强。

6.2 如果混合料级配不符合要求, 就是掺石屑和掺砂试件出现离析现象, 尽管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但抗冲刷能力较差。

6.3 如果混合料级配符合设计要求, 但石屑质量不符合JTGF40-2004中S15要求, 即使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其抗冲刷能力比掺砂差。

7 结语

上一篇:维修专业人员下一篇:心脏手术麻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