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结果

2024-09-15

血液检验结果(精选12篇)

血液检验结果 篇1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但是往往会因为采集方式不当、时间不对、检验系统存在误差以及标本送检方式不当等原因, 对其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对医生的临床诊断可靠性产生误导。因此, 必须要对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减少, 提高其检验准确性。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检验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化验的64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 对影响检验结果的3个主要影响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的64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 对其中存在的不合格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送检。

1.2 方法

对上述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不合格的标本记录下来, 详细分析导致不合格的原因, 对其进行总结。

2 结果

经过分析, 64例检验标本中, 出现7例不合格检验标本, 不合格率为10.9%。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方法不当4例 (6.3%) , 血液标本保存不当1例 (1.6%) ,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2例 (3.1%) 。

3 讨论

3.1 标本采集方法

首先, 采血时间。早晨空腹6~12h后是合理的采血时间。如果空腹时间过长, 人体内一些成分就会过度下降, 同时一些代谢产物也会过度升高。如果空腹时间在16h以上, 人体血清中的蛋白、转铁蛋白等含量就会下降, 同时胆红素会上升。在早晨进行空腹采血的时候, 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要求, 例如抽血前需要静卧1h, 不能吸烟喝酒, 在抽血前48h, 禁食水果、咖啡及茶, 尤其是茄子、香蕉, 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等。其次, 止血带的使用。通常情况下, 肘正中静脉是主要的采血部位, 不应该选择太细的静脉, 这样极易导致血量不足[1]。使用止血带时应保证压迫时间在1min以内, 如果止血带结扎时间在2min以上, 大静脉血流就会受阻, 提升毛细血管内的压力, 造成血管内液和组织液交流, 从而使具有较小相对分子量的物质向组织液逸入;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 血液成分会在局部组织缺氧的情况下逐渐变大, 从而导致检查结果在正常水平上增高或减低。再次, 采血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决定采血量, 如果血量过多, 血液就无法凝固,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就会相对增加;而如果血量过少, 血浆量和凝血因子则会相对减少。最后, 采血者的采血技术。要想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是应该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如果采血时缺乏准确的定位针, 针尖在静脉内反复探来探去, 极易导致血液标本溶血、凝血等, 会加大采集的难度[2]。同时, 为了增加血流而对穿刺部位进行直接的挤压也会导致标本溶血。因此, 采血时采血者应该对血管进行认真的选择, 并对穿刺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上述情况均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另外一些临床用药, 也会对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药理学因素和化学性因素, 其作用机制相当的复杂。例如右旋糖酐对蛋白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利尿剂会对血钾浓度产生影响;头孢菌素的代谢物会对测定的各个环节产生一定的影响等。在以上不合格标本中, 有2例是因为在标本采集前, 患者服用利尿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从而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受试者采血体位, 也会对高分子物质的浓度以及蛋白质结合的物质产生影响。例如站立式会导致ACP、TP、Aib以及铁蛋白等至少升高5%。如果患者从仰卧式转为站立式, 那么激素的含量也就会增加数倍。因此在进行采血之前, 一定要嘱咐患者要注意饮食问题, 停止服用药物, 以防出现药物影响,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对于检验科人员来说, 也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和了解, 以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报告的准确性。

3.2 抗凝剂和血量比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生化反应, 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因此说抗凝剂的作用机制是终止血液凝固某些环节的生化反应。血液标本不同, 所使用的抗凝剂也不同。比如, 含Na+、K+、NH4+的盐类抗凝剂血样不能用来检验Na+、K+、氨及一些含氮化合物;去钙凝血剂不能用来检验多价金属离子;如果抗凝血样含有少量凝块, 就不能用作凝血酶原测定等。血液标本受到抗凝剂的深刻影响,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只有呈恰当的比例才能保证准确的检查结果, 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同时, 还应该对溶血和抗凝血凝固进行有效的预防, 这就要求采血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3,4]。本文中, 有1例患者由于采血人员缺乏过硬的技术, 加入的抗凝剂过多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

3.3 血液标本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后, 首先应该及时检测标本。如果不能及时送检, 应该将其在4℃的条件下保存。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血浆K+会升高, 血糖会降低。有研究表明, 全血标本存放于室温下, 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平均容积会逐步增高, 和即刻检测相比, 4h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也会逐步下降, 和即刻检测相比, 2~5d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就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中, 有1 例患者由于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而导致检查结果错误。保留标本以备检查是国际惯例, 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标本负责的具体表现。所有生化标本都应该在温度为4℃时长为1周的条件下被良好地保存[5,6]。

综上所述, 标本采集方法、抗凝剂和血量比例及血液标本保存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任国庆.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B) :90-91.

[2]刘忠实.血液生化检验中标本误差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0 (3) :182.

[3]容桂荣, 张萍萍, 赵立民, 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7) :645-647.

[4]赵恒丽.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7) :2329.

[5]胡礼仪.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 :80-82.

[6]李惠玉, 祈静, 杨琛.366例不合格血标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6) :76-77.

血液检验结果 篇2

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均予以5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分成两组,予室温自然下分离及规范离心98例试管血液作对照组,予溶血且规范化离心分离的试管血液98例作研究组,分析两组血液检验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情况。

结果 研究组血液样本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CHOL)和钾离子(K+)检测值,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血液样本中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值,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血液标准中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肌酐(Cr)、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会造成血液生化相关检测多项指标显著变化,因此,血液检验中需严格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提取、存储和检验操作规范,进而有效提升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血液检验结果 篇3

[关键词] 血液标本;采集方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82-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检验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之一,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这与标本采集是密切相关的。而血液在体内通过循环系统与集体所有组织器官发生联系,参与机体的每项功能活动,发生病变时可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因此,血液检查作为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可为判断病情进展及指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300例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从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采集体位、溶血等[1]方面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300例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泰诺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HD-F2600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临床生化指标。观察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采集体位、防止溶血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集时间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集血液标本时,一般要求患者采血前禁食禁水12~14 h,采血前一天避免吃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避免饮酒,否则会引起血脂及某些血清酶升高,影响整个检验结果,要在早晨空腹安静时采血[2]。另外输液或者药物也会影响血液标本的成分,如果在输液时采血,应尽量避免送检项目受输液成份如钾、糖、碱的影响[3]。

2.2 采集部位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取不同部位抽血时,血钠、血钾、氯离子、葡萄糖(GLU)浓度和代谢产物如肌酐、尿酸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两侧抽血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送检时间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随着送血时间的延长,血细胞酵解,血液中一系列化学成分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LU和肌酸激酶(CK)的含量会降低,而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用现代的医学诊疗方法检测临床标本,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必要的诊断疾病的手段。为给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就要严格遵守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综合一系列影响因素,笔者在此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

人体血液中的很多成分在一天之中会产生周期性变化。如血清铁浓度、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在中午时段会出现低谷,生长激素于入睡后会出现短时高峰,血浆蛋白则在夜间降低。有的则以女性月经周期为依据变化。如胆固醇在经前浓度最高,在排卵期时最低,而一般的蛋白质与酶则无明显变化。因此,为减少采集时间造成的标准不规范,最好在相应的时间

段内采集血液标本[4]。

3.2 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

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为了减少患者二次穿刺的痛苦,常常会在输液通路、输液侧肢体采集血液标本。这样就会使血液成分被稀释或者因为输入一些药物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如果患者正在输液,应采集对侧肢体的血液标本。

3.3 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5]

采集完血液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否则时间太久血液中的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由于血细胞的酵解作用,血糖浓度会减少,而产物乳酸和丙酮酸将升高;由于红细胞通透性增加、溶血加重,酶的活性受影响,红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血清磷、钾、铁、乳酸脱氢酶等含量升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4 血液标本的采集体位

人体体位的改变,也会使血液中某些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白蛋白在坐位或站立时的参考浓度约为37~52 g/L,在卧位时其浓度参考值约为30~50 g/L。所以在采集血液标本时要保证体位的一致性。

3.5 防止血液标本溶血

造成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如注射器和盛血的容器不干净、穿刺过程过多损伤组织、剧烈震荡试管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使血清磷、钾等物质含量明显升高。所以护理人员在取血时应尽量避免一些不良习惯的发生,防止溶血。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6]。为使标本的检测结果能更加科学准确,就要严格控制采集标本时的标准和各项因素。这对于准确反映病情的诊断、检测情况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

[2] 徐国莉.护理工作中检验标本的不规范采集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1(1):41.

[3] 张灿康.采集血液标本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58-59.

[4] 吴俊忠,叶才明,谢淑珠,等.护理检验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板社,2000:3.

[5]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6] 宫琦玉.谈血液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2(6):61-62.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18~63岁,平均45.6岁;对照组中有男32例,女33例,年龄20~65岁,平均4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中均采用真空采血管对贫血患者和正常体检患者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量为5mml,采用进口的血清和校准品,原装试剂和SNCHR0W-DXC8 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本研究中的所有血液标本均放置20min,之后以4000r/min进行血清的离心,操作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分析与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SPSS19.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8.94±1.20) fL、(336.35:±18.96) g/L、(20.43±4.32) pg、(70.84±5.55)%;对照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2 34±1.06) fL、(309.34:±15.48) g/L、(28.54±3.48)pg、(89.74±4.50)%,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贫血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远远超过白细胞疾病,居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首位,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约有2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贫血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引起贫血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红蛋白基因缺陷[2]。

临床上对贫血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贫血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就应该更加清楚地了解贫血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检验结果上的差异,贫血患者的RDW指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MCHC、MCH、MCV会有一定的下降,可以通过这样的指标来对贫血进行诊断[3]。同时,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更好地规范操作,明确采血的部位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并充分的做好标本的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应该避免各种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出现。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贫血患者,血液检验,健康体检者

参考文献

[1]鞠淑艳,王少华.160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5):1326-1327.

[2]赵新莹.血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70-3471.

血液学检验 篇5

2:HLA检测的临床意义

1.器官移植

2:输血,提高疗效

3:亲子鉴定

4:疾病诊断

3:造血干细胞:

定义: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

4:造血组织

中胚层,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骨髓

5:骨髓细胞演变规律

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巨核由小变大),细胞核(由大变小,巨核除外,染色质疏松到致密,核膜变明显,核仁逐渐消失),细胞质(有少增多,由深蓝色变成淡蓝或淡红,颗粒从无到有),核质比(由大变小)

6:干抽

定义:指非技术操作或穿刺不当,多部位,多次穿刺而抽不出骨髓或只抽到少量血液

7:贫血

缺铁性贫血: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对铁的需求和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缺乏,使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发生贫血 铁幼粒细胞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铁的利用障碍,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而出现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或V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8:凝血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9:血管壁组成

内层(内皮细胞+基底膜)中层(平滑肌细胞)外层(结缔组织)

10:血小板结构:

表面结构,溶胶质层,细胞器内含物

11:主要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A:与GPIIA形成复合物,胶原的受体

GPIB:与GPIX和GPV形成复合物,VWF的受体 GPIIB和IIIA:纤维蛋白原FG的受体

12:微丝与微管

微丝:肌动蛋白细丝+肌球蛋白粗丝,与微管和中间纤维共同组成细胞骨架 微管: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 致密管道系统:(DTS):调控血小板变形收缩活动以及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13:血小板止血功能:

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

14:凝血因子

硫酸钡吸附血浆中无II VII IX X XI 血清中无I II

V VIII

15:血液凝固途径

16:体液抗凝

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蛋白C(包括PC TM PS APCI EPCR);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17:纤溶激活途径

内激活途径:血循环中内源凝血途径因子激活纤溶酶原 外激活途径:体内合成的某些激活物进入循环 外源激活:外界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激活纤溶酶原

18: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19:止血缺陷: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 二期止血缺陷:血液凝固和抗凝功能异常

20:血友病:

定义: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或IX基因缺乏导致的激活凝血酶原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的出血反应,出血难治疗,致残

实验室检查:筛选实验,纠正实验(正常吸附血浆纠正为血友病A,正常血清纠正为B),确诊实验

21:DIC 定义: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内外凝血途径激活,过量凝血酶产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伴有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综合症

急性:广泛性出血,微循环衰竭休克,血压降低,微血栓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指标:血小板计数<100x109/l;血浆纤维蛋白小于1.5G/L;3P实验阳性;PT差3S;APTT差10S;AT-3活性小于60%;血浆纤溶酶原抗原<200MG/L;血浆因子VIIIC活性<50%

22:PVE-DIC诊断指标

1:TF

2:DD二聚体

3:血栓弹力图

4:PAP

三者以上阳性

23:血栓前状态 定义: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使血栓形成活性增强或抗血栓活性减弱

实验检查:血管壁损伤,PLT增多或亢进,血凝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动减低,血液流变学改变

24:正常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 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50%-60%,原粒<2,早粒<5,分叶少于杆状,碱性<1,酸性小于5,各阶段细胞无异常

红细胞:幼红占有核细胞20%,巨核细胞:一张血片7-35个,主要为颗粒型和产板巨 淋巴:占20%,主要成熟淋巴

血液检验结果 篇6

【关键词】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生化检验结果;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71-02

血液生化检验是临床上诊断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提高临床诊断率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广泛运用在临床治疗当中,拥有多种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也逐渐在血液生化检验中得以不断应用[1]。但是由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需要对单标本进行多个项目的测试,一个测试就需要花去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不同产生不同检验结果的问题。本研究就60例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段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部6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作为主要检验仪器,对60份血液标本在4h、8h以及24h三个时间段内的生化项目进行检验。

1.2 方法 首先,分离血清。60份血液标本在全部采集完毕后先要静放20min,然后再使用离心机对沉淀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分离。血清的质控和校准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规范操作。

其次,生化项目测定。对包括CA、BUN、ALP以及ALB等在内的14个生化项目进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标本必须在采血1h后进行生化项目测定,测定时需要详细记录每一个项目的测定值。待测定完毕后将标本放入专用冰箱内存放。然后在分别在采集4h、8h以及24h这三个时间对血液标本进行再一次测定,做好每一次测定结果的记录工作[2]。

2 结 果

由于60份血液标本均在采血后1h内进行生化项目测定,测定并存储后才开始在4h、8h以及24h后进行测试,因此,为了分析后面几个不同阶段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变化情况,应该以1h阶段检测的结果作为基准,对比分析后三个时段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在4h段检测结果差异明显的生化项目只有GLU,而在8h段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除了GLU还有TBIL和BUN,在24h段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除了这几个项目外,还包括ALB、ALT、AST以及GGT等多个项目。不同时间段生化检验结果值对比差异明显。

3 讨 论

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标本在检测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检测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出入,影响实践运用效果。研究表明,标本检测结果与实际不符很大原因在于其存放时间的不同,且一般情况下,标本保存和测定时间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判断,造成误诊或者漏诊现象出现。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检测实验室人员应该学会掌握不同生化项目对保存时间的不同需求,从而合理根据项目特性安排好保存和检测时间,尽可能避免保存条件和时间不同对检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大多数的生化标本若没有进行密封就开始长时间的存储,那么将非常容易出现水分被蒸发干净影响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现象。因此,实验室生化标本保存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未分析或者仍需要分析的标本进行密封保存,确保在保存4h设置是24h后这些生化标本各项目指标均完好,不影响标本的重复检测。且做好标本的密封存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些可避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院信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标本的存放实践最多为3d,超过这个时间的标本,其检测结果一般不是很稳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不适于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所以,若存在标本存放实践超过3d仍为进行检测且还需要进行检测的情况,那么必须要重新抽血,提取新的标本。总而言之就是,生化标本在提取后应该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将一切人为或客观的影响因素排除干净[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放置时间对不同生化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GLU在4h测定时,其检验结果与1h测试结果差异已经非常明显,也就意味着,GLU这项生化项目必须要在抽血4h内完成检测,超过4h检测其检验结果势必存在与实际结果严重偏差的问题。而BUN和TBIL这两个项目在8h测定时,其检测结果与1h、4h测试结果差异已经非常明显,也就是说这两个项目必须在8h内完成测定。而GGT、TP、Ca、AST、P以及ALT等几个项目在24h测定后,检测结果与1h、4h以及8h内的测定结果差异明显,也就是说这些项目必须在24h内完成测定工作。在了解这种规律后,实验室检测人员就应该学会首先检测容易出现不稳定的项目,如GLU、BUN和TBIL等,然后再检测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的GGT、TP、Ca等项目,如此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项目的检测,又能够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中的不同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容易受到保存时间影响,且每一种生化指标对保存时间的限制各不相同,如GLU项目的保存时间最多只能为4h,而BUN和TBIL的保存时间却最多为8h,因此,为了避免放置时间对生化项目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尽可能在每一种项目的最长保存时间内完成检测。并做好不同项目测定的排序工作。真正做到将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为医生诊断提供最真实和最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佩芬.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0(04):885-886.

[2] 娄咏崴.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30(11):414-415.

血液检验结果 篇7

关键词:血液标本,溶血,生化检验,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遭受破坏之后所释放的多种化学成分进入血浆之中, 而导致血液标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1]。其既是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最为常见的影响和干扰因素, 也是直接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首要因素, 使检验结果无法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2]。因此, 分析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也可极大地帮助正确认识血液标本溶血的危害性, 全面提升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质量。2013年2月—8月间我院门诊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血液标本180例, 进行溶血前后的生化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血液标本资料均源自2013年2月—8月间我院门诊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血液标本, 其中男92例, 女88例;年龄22岁~46岁, 平均年龄 (37.6±4.6) 岁。180例健康体检者均无肝、肾、呼吸、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无糖尿病患者, 而且无正在服药者。血液标本均取晨空腹血, 且标本血清无肉眼可见溶血、脂浊、黄疸。另外, 采血过程均由同1名技术熟练的护士完成;而生化检验也均由同1名医师完成。

1.2 检测仪器

检验仪器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 试剂盒为北京康大泰科医学科技公司生产。

1.3 方法

首先, 将180例健康人血液标本, 每1例均分别装在2个相同的生化试管中, 分为A组 (180份血液标本) 和B组 (180份血液标本) 。其中A组, 用木棍轻搅至肉眼可见红色, 血红蛋白浓度≥3 g/L。分别将2组试管进行离心, 并提取血清备检。其次, 分别对2组血液标本用日立7180全自生化仪对血清的总胆红素 (TBi L) 、直接胆红素 (DBi L)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T) 、乳酸脱氢酶 (LDH) 、白蛋白 (ALB) 、胆固醇 (CHO) 、血糖 (GLU) 、血尿素氮 (BUN) 、肌酐 (Cr) 、甘油三酯 (TG) 等常规指标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0例健康体检者, 2组血液标本溶血前后的生化检验结果对比中, GLU、BUN、Cr、TG四项指标的均值变化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TBi L、DBi L、AST、ALT、LDH、ALB、CHO检验结果,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是经常困扰临床生化检验的一个重要问题, 溶血现象是指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遭受破坏之后所释放的多种化学成分进入血浆之中, 而导致血液标本之中出现了特有的红色增加, 从而直接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令检验结果无法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引起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 体内溶血多因大血管手术后、药物毒性反应、恶性疟疾等;而体外溶血则多因穿刺血管不顺利、抽血时注射器负压过大、不取下针头直接注入试管等引起。另外, 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 若运输时间过长、发生较大的震荡、温度过高等因素也同样可以引起溶血现象发生。而血液标本在在实验室进行离心分离时, 若工作人员处理不当也易造成标本溶血[3,4]。溶血后红细胞中的酶会被大量地释放到血清之中, 导致血清中AST、LDH活性增强, 从而对AST、LHD的测定造成较大干扰使检测值偏高。溶血发生后, 还会促使血红蛋白中大量的珠蛋白被释放到血清之中, 而影响到生化试验比色, 导致测定值偏高。

笔者通过对18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溶血前后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提示, 溶血前后GLU、BUN、Cr、TG四项指标的均值变化不大 (P>0.05)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外该物质的相关浓度差异显著, 当溶血发生后所引起的稀释作用等负干扰因素, 则与血红蛋白增加吸光度等正干扰因素发生相互中和、抵消的结果。然而, 当溶血发生之后, TBi L、DBi L两项指标均值均较溶血前大幅降低, 且差异明显 (P<0.05) ;AST、ALT、LDH、ALB、CHO五项指标均值则均较溶血前大幅升高, 差异明显 (P<0.05) 。这主要是因红细胞内外液的浓度差异明显, 当红细胞大量遭受破坏之后, 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中的球蛋白可引起AST等测定均值的增高;而CHO均值的升高可能与红细胞内含的低浓度胆固醇酯、脂蛋白等有关[5]。

由于血液标本溶血对很多的生化检验指标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直接影响、干扰到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正确诊断, 甚至还会造成误诊、漏诊。因此, 在日常的采血、检验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 加强对注射器、针头以及相应试管的质量控制;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相关采血、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的培训与考评工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检验质量, 提高检验结果质量[6]。同时, 检验人员还应对生化检验中的异常结果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等;进而使血液标本的各项生化检验指标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 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 临床生化检验尤其在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验时, 须及时目测血清标本是否发生溶血, 以减少检验失误和误差, 全面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 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或对溶血程度较轻的血液标本结果进行客观校正。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依据, 避免或降低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牛玉琴.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2) :4299-4300.

[2]王英娟.浅谈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6) :3480-3481.

[3]朱虎定, 孙小燕.含添加剂真空采血管对生化结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6) :2133-2134.

[4]彭洁.溶血对干化学生化检验的结果影响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4) :43-44.

[5]黄琼坚.55例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1) :72-73.

血液检验结果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不同类型贫血患者,共84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贫血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贫血的诊断标准,且均无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和肿瘤等严重疾病。研究组84例,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8.76±6.3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54~98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78.83±11.67)g/L,其中,缺铁性贫血26例,地中海贫血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8例,溶血性贫血6例,慢性感染贫血5例;对照组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31±6.4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112~150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24.31±15.37)g/L。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84例贫血患者和84例正常体检者均在空腹状态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5m L,并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和抗凝剂混合,采用产于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NCHROW-DXC800,然后根据细胞操作要求对168份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4项指标进行检验分析。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168份血液标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血常规中RDW的正常范围10.5%~15.5%;MCV的正常范围82~92f L;MCH的正常范围26~32pg;MCHC的正常范围310~360g/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0.05为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的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贫血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等。相关研究表明: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患者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时多产生的并发症,头晕、乏力、心悸和四肢冰冷等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贫血严重者则会出现心律不齐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在临床上常采用血液检验诊断其是否为贫血患者,通过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等指标判定是否为贫血,而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判定具体贫血类型,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本院就诊的84例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这由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严重缺少铁元素,引起体内存在与红细胞同体积的小红细胞,明显增加患者体内红细胞分布宽度;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这说明只通过血液检验不能区分这两种贫血类型,必须依靠其他特异性检验来判定贫血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尤为重要,不仅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探讨分析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的结果。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贫血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相比变化很小,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不仅能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晋荣,杨栋梁.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9(56):92-93.

[2]王志华.贫血鉴别诊断中采取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6):97-98.

[3]罗方举.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7):1447-1449.

[4]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06):62-63.

[5]刘洪涛,李翠.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6):262-263.

[6]李若淳.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11):383-384.

[7]汪芳,陈丽,叶晓燕,等.关于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5):58.

血液检验结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6 月至2013 年4 月我院的400 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送检时间分为1 h内患者 (322 例) 和1 h及以上患者 (78 例) , 1 h内患者男170 例, 女152 例, 平均年龄 (35.4±1.5) 岁;1 h及以上患者男42 例, 女36 例, 平均年龄 (34.3±1.9) 岁。根据标本有无溶血分为溶血患者 (7 例) 和非溶血患者 (393 例) , 溶血患者男3 例, 女4 例, 平均年龄 (34.4±1.5) 岁;非溶血患者男198 例, 女195 例, 平均年龄 (33.1±2.5) 岁。根据采集部位不同分为输液同侧采血患者 (200 例) 和输液异侧采血患者 (200 例) , 输液同侧采血患者男94 例, 女106 例, 平均年龄 (37.2±1.5) 岁;输液异侧采血患者男91 例, 女109 例, 平均年龄 (38.5±2.9) 岁。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采用HD-F2600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泰诺科贸有限公司) 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标本采集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 并避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饮酒[2]。分析检验时间、溶血、采集部位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1.3观察指标肌酸磷酸激酶 (CK) 、葡萄糖 (GLU) 、丙氨酸转氨酶 (ALT) 、乳酸脱氢酶 (LDH)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离子、肌酐、尿酸、胆红素。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h内患者与1 h及以上患者的血CK、GLU、ALT、LDH、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溶血患者与非溶血患者的血钾、钠、氯、肌酐、尿酸及胆红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输液异侧采血患者和输液同侧采血组血钠、钾、氯、GLU、肌酐、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3 讨论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其会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需引起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临床应严格控制血液标本采集的各种因素:采集的标本应立即送检, 放置时间太久会导致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 影响诊断;采血时的体位变化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 因此采血时应保持体位的一致性;采血时患者要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因为运动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激烈运动后, 体内的LDH、AST、CK等测定值会明显升高;饮食也会对患者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高脂饮食后2~4 h, 大多数患者的碱性磷酸酶 (ALP) 含量会升高, 高蛋白饮食后患者的血氨以及尿素也会增高, 饮酒后体内的乙醛、尿酸盐以及乳酸等也会增加, 长期饮酒患者体内的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也会增加;标本采集还应考虑患者的生物钟规律, 女性则与其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血浆蛋白在排卵时降低,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生长激素则在入睡后最高, 另外血清胆红素和铁在中午时最高[3,4,5], 血清蛋白在夜间出现最低值, 血钙的最低值在中午出现;患者输液时应在其输液的对侧采血, 防止药物稀释血液;避免出现溶血标本, 要保证注射器无菌, 避免试管剧烈震荡。

本研究结果表明, 1 h内患者和1 h及以上患者血CK、GLU、ALT、LDH、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溶血患者和非溶血患者血钾、钠、氯、肌酐、尿酸及胆红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输液异侧采血患者和输液同侧采血患者血钠、钾、氯、GLU、肌酐、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液标本检验时间、溶血、采集部位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临床工作人员应注意采取正确的方式采集血液。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采集方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本溪市第六人民医院的4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送检时间分为1 h内组和1 h及以上组, 根据标本有无溶血分为溶血组和非溶血组, 根据采集部位不同分为输液同侧采血组和输液异侧采血组。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分析检验时间、溶血、采集部位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1 h内和1 h及以上患者肌酸磷酸激酶 (CK) 、葡萄糖 (GLU) 、丙氨酸转氨酶 (ALT) 、乳酸脱氢酶 (LDH)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溶血患者和非溶血患者血钾、钠、氯、肌酐、尿酸及胆红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输液异侧采血和输液同侧采血患者血钠、钾、氯、GLU、肌酐、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血液标本检验时间、溶血、采集部位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临床工作人员应注意采取正确的方式采集血液。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方式,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体位,送检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凤华.试分析血液检测前几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4) :177-178.

[2]徐国莉.护理工作中检验标本的不规范采集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11 (1) :41-41.

[3]洪乙文.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2, 33 (9) :1987-1988.

[4]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省花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 2006, 21 (1) :87-87.

血液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篇10

1 采集时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病人准备和标本采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主要环节。由于病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 因此在某些检验前病人需做准备, 以减少随机分析误差。临床上很多生化指标要求空腹采集, 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向患者交代禁食时间, 在采血前又没有详细询问即行采集, 会导致采集的标本不合格。据报道:一顿标准餐后甘油三酯、血糖可增加5 0%, 胆红素增加1 5%,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增加20%, 丙氨酸转氨酶、钾会增加10%左右, 尿素、尿酸、总蛋白、白蛋白、钙、胆固醇可增加5%左右。因此, 要求采集标本前必须空腹12h, 且前一餐清淡饮食, 以晨起空腹为最佳。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 引起体液的分布和数量发生改变, 同时由于出汗和呼吸加快也导致体液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因为剧烈运动后血糖、K+、Na+、Ca2+、白蛋白、尿酸、尿素、胆红素、无机磷等值均升高1倍以上[2]。因此, 标本采集前应避免做剧烈活动和情绪紧张, 应待患者情绪稳定、休息30min后再采集为宜。刺激物和药物可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制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 导致检验结果的改变。

2 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集标本方法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标本采集时病人坐位或卧位对检验结果无大的差异。但站立时, 血液中成分浓缩, 蛋白质、酶类、钙、镁等结果偏高。如健康人从仰卧到站立时, G P T可上升1 4%左右。静脉输液时采血检验结果与抽血部位密切相关, 直接从输液通路中、同一血管中或同侧采血可致血糖、血钾上升 (表1) 。使用止血带1 m i n以内血中各检验指标没有明显改变, 但止血带压力过大或压脉时间过长, 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性纤溶酶激活物, 使纤溶活性增强或加速血小板的激活, 引起标本溶血, 还可使血钾上升, 运动强度加大, 上升幅度会更大。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 针尖在静脉内反复探来探去, 易造成血肿、血标本溶血及凝血, 或因采集难度大, 为增加血流直接挤压穿刺部位均可造成标本溶血, 影响检验结果 (如表2) 。因此, 认真选择血管,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保证“一针见血”。

3 标本的存放传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不能立即送检时, 可暂放4℃冰箱。如果标本久置, 可使二氧化碳结合力、GPT、酸性磷酸酶结果降低, 氨增高, 因红细胞内含氨量增高, 标本较不稳定, 又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每小时降低7%, 故取血后需在30min内测定。放置时间长, 红细胞内磷酸酯释出, 被血清中磷酸酶水解而使血磷升高。久置标本血氯, 血浆中二氧化碳与红细胞内的氯发生转移而使结果偏高。碱性磷酸酶, 血清置室温, 活性显示轻度升高。丙酮酸在血中极不稳定, 血液抽出后, 1min就见减低。血沉应于2h内测定完毕, 否则血沉减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振荡、污染、混浊。

4 讨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 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问的57%左右。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 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对各种实验的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了解, 要求采血人员操作规范化, 完善制度, 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血用品, 保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任梅芳.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3) :24~25.

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误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73-01

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到医院就诊并化验血液检查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化验结果诊断医师能够有着直观的了解。这就要求血液化验过程无误,化验人员严格操作,化验仪器性能及清洁度达标。本文介绍了血液临床化验的采集、保存方法,对误差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

1 血液标本正规采集和保存方法

1.1采集方法

有抽血化验必要的患者,除急诊外,原则上要求空腹12小时进行抽血。并应该注意其臨床用药(包括输液)的控制。一般早晨空腹采血,有些项目需特殊要求,如儿茶酚胺,试验前48h禁食茶、水果、咖啡特别是茄子、香蕉等,抽血前静卧1小时;饮酒后血中乳酸、尿酸盐、乙醛、乙酸盐等增加,会引起血脂及某些血清酶结果升高,甚至出现血清浑浊,影响整个检验结果。特别,吸烟时烟草中所含有的烟碱直接影响到血氧饱和度,导致人体内物质代谢功能改变,使检测结果异常。采血前注意不要过激运动,剧烈的体育运动使血管内外的体液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大量汗水的挥发,以及激素含量的变化(如肾上腺激素类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致使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血中丙酮酸、乳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增高,碳酸氢根减少。因此,一般应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采血,采血前宜休息。

1.2保存方法

正常情况下,血液标本采集后,首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测,如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送检,应保存在4℃条件下,保证各项指标不发生变化。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最熟知的是的是血浆钾离子会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血糖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对其他生化检测项目的变化了解较少,对血液标本保存的错误,往往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有试验显示,全血标本在室温下存放,血小板随时间延长逐步增高,在4小时后与即刻检测有显著性差异,而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于2--5天开始与即刻检测有显著性差异。血小板离开机体内环境后,由于渗透压、温度、抗凝剂及试管壁等影响,形态结构快速发生改变。随着保存时间延长,一些标本出现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还有一些血小板破坏,最终引起血小板总数减小。同时,所有生化标本都应置4℃保留1周。保留患者标本以备检查是国际惯例,也是实验室对标本负责的具体表现,以便在临床医生或患者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异议时可随时复查。

2 血液检测标本误差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2.1误差原因分析

误差原因来自多方面。首先,由于患者和医务人员没有做到及时沟通,患者在采血前对相关注意点不了解,医务人员也没有讲解到位,导致患者因自身因素对血液检验效果造成影响。其次,在采血过程中,医务人员不重视、不细心,不能很好的了解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对患者临床分析报告的重要性,因此对患者资料张冠李戴的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在血液检验和标本送检的时候患者信息和标本不相符,出现差异。另外,在采血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过关,对采血时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如医务人员应该了解采血部位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比如在抽血时患者用力攥拳,可引起肌肉组织代谢活跃,加速钾从细胞内溢出速度从而使血液浓度升高。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导致医务人员采血定位的不准确,医务人员进针的不熟练或患者配合度不高,也会使血流受阻,出现凝血、溶血现象。医务人员使用抗凝管的手法不正确,血液采集前一些具体的措施没有做好,采血部位没有熟悉掌握,相关的注意事项也没有顾及,在采血时不规范操作,都容易导致抽血时间过长或过短,对抽血量的把握不准确,标本量过多或过少,随意性较大,血液检验也难免出现误差。再次,在标本送检时,标本出现剧烈的震荡,容易产生溶血;没有及时送检,标本放置的时间过长或者选用的真空管有问题,会造成凝血现象。最后,在对标本进行检验时,血液没有凝固就进行检验或者标本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检验,血液的浓度等都会产生变化,难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2.2提高标本准确性的对策

采集过后,应该注意标本的保存环节。因此,医院护理部和检验科应该联合建立健全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和质量控制体系,护理部应严格遵循检验科采集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流程和采集操作,并对相应的采集流程进行相应的操作。检验科则应当充分起到监督作用,还应当把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护理部,由医院的护理部切实的将质量控制实施,只有将护理部和检验科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质量控制,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增强对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使护士根据质量标准及要求来进行操作,事先控制可能出现的质量误差。培训的形式与内容应当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聘请专业人员对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医者应该具有医德和仁心,每一名医务人员都应该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假使医务工作者能够自觉的遵守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就能有力避免差错的产生。医院的护理部应当经常性的组织技术操作考核及技术操作培训,以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强化护理技能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结语:

生化检验血液标本的来源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标本的采集好坏是影响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标本采集后如不能及时送检,合适的保存条件也对血液的生化检验结果起着重要作用。临床检验人员应足够重视对血液生化检脸过程中对准确性有影响的因素,严把质量关,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最可靠准确的依据,及时作出最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闰丽杰.临床血液标本的准备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田.中外健康文摘影像检验,2008,5(6):192一193.

[2] 陈红萍.血液标本的采集直接影响化验结果[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

血液检验结果 篇12

关键词:血液标本,生化检验,临床检验

生化检验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而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的判断, 进而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1]。因此, 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 有益于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血液标本采集部位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笔者选择2015年1~9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9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0例, 女70例;年龄为20~71岁, 平均年龄为 (45.7±14.9) 岁。入选的研究对象均自愿加入本研究。

1.2 方法:

从人体静脉采集血液 (大概) 25 m L, 在150例健康体检人员中, 有80例在输液异侧采集血液, 有70例在输液同侧采集血液。所采集到的血液全部运用从美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血糖、尿素氮、钾、钠、氯、尿酸、肌酐等生化指标的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异侧抽血与同侧抽血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所测定的血糖、尿素氮、钾、钠、氯、尿酸、肌酐等生化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变化率=[ (同侧抽血送检结果均数-异侧抽血送检结果均数) /异侧抽血送检结果均数]×100%

3 讨论

生化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手段, 可为临床医师对患者诊断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假如血液采集出现问题, 生化检验结果不够准确, 则会误导我们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的诊断, 有可能会引发医疗事故, 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增加医患矛盾[2,3]。因此, 应该高度重视血液采集, 努力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在临床检验中, 一些检验人员或者护士为了降低患者再次穿刺所产生的痛苦, 一般会从输液通路中或者同一侧的肢体, 乃至同一个血管进行血液采集。这样操作就会让采集到的血液由于药物的稀释或者混入静脉所输入的药物 (比如抗生素与葡萄糖等药物) , 进而使得所测出的生化指标的结果跟实际值出现很大的差异[4]。同样的道理, 也不要在输液的同侧进行取血, 也会出现误差。本研究显示, 异侧抽血与同侧抽血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所测定的血糖、尿素氮、钾、钠、氯、尿酸、肌酐等生化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笔者在实际医学检验工作中, 发现影响生化检验的结果正确性及准确性的因素比较多, 比如除了采集部位外, 还有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发生溶血的标本与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等因素[5]。所以,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应该以患者为本, 认真操作, 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 努力减少血液标本采集可能会发生的失误, 及时完成各项血液标本检验工作, 防止血液标本发生污染, 进而有效地提升临床医学生化检验的结果准确率[6]。笔者的体会是, 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 我们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 踏实、严谨的作风, 切实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认真遵循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圆满地完成各项临床检验工作。同时,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我们医护人员还行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7], 全面掌握护理标准、医学检验标准。我们医院也要高度重视生化检验工作, 应该切实加强对医护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保障医院生化检验各项指标的准确性及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 我们要引导医护人员切实提高医学检验及血液采集技能, 又要加强医院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做好血液标题采集, 认真应对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进而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秀兰, 邱方成.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7 (18) :41-42.

[2]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 (16) :121-122.

[3]沈爱永.检验科血液生化检验的临床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11 (20) :83.

[4]汪仙德, 程金莲.EDTA-K2对血糖、血脂和肾功能检测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1) :82-83.

[5]吴连杰, 任继欣, 李雪梅, 等.探讨多种抗凝血浆对急诊生化离子指标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3) :1739-1740.

[6]谭晓玉, 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0 (8) :863.

上一篇:企业会计风险下一篇:改良健康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