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

2024-10-03

血液分析(共12篇)

血液分析 篇1

临床实践表明, 尿毒症患者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过程中, 通常无法实现无血量丢失护理, 且患者本身促红细胞素缺乏充足生成分泌量, 也缺乏较为良好的骨髓造血环境, 这些因素极易引发贫血症状, 所以在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降低血液损失情况具有重要作用[1]。笔者所在医院为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丢失因素和护理对策, 对64例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进行了观察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尿毒症患者, 均实施血液透析治疗, 年龄24~80岁, 平均 (55.7±4.6) 岁;其中男40例, 女24例, 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60例, 直接动静脉穿刺4例, 均为每周实施3次血液透析治疗。

1.2 方法

观察并记录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丢失原因, 分析患者丢血因素, 并分析根据丢血事件采取的有效护理对策, 总结加强护理干预对血液丢失因素进行有效防范的措施。

2 结果

在64例患者中, 透析次数418例次, 失血原因主要为循环管路开放26例次 (6.2%) , 针眼渗血62例次 (14.8%) , 侧管残血44例次 (10.5%) , 压迫不当36例次 (8.6%) , 循环凝血26例次 (4.2%) 。

具体失血主要原因为: (1)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循环血路开放26例次:主要为透析器发生破膜现象2例次 (7.7%) ;管路与透析器、穿刺针连结位置未能接牢8例次 (30.7%) ;各侧管及动静脉壶测压管夹子出现松动或松开且未拧紧盖情况, 使得血液自管口流出6例次 (23.1%) ;穿刺针脱出血管4例次 (15.4%) ;经静脉壶注药未立即关闭开关引发血路开放6例 (23.1%) 。 (2) 穿刺口渗血62例:血液透析治疗时应用16G穿刺针在同一位置进行反复穿刺, 使得皮肤受到极大损伤, 皮下组织逐渐松弛且存在瘢痕, 或在穿刺后对穿刺针处进行反复调整, 导致穿刺位置的皮肤破损更加扩大使得穿刺口出现渗血情况。 (3) 循环血路残血44例:通常是各个循环侧管存在残血 (4) 拔针后未做好合理压迫止血36例:因按压位置偏离、按压强度过低、按压时间过短、穿刺侧手用力等引发失血。 (5) 透析器凝血26例:由于部分患者肝素首剂或维持量不足或出血患者采用无肝素透析而引发透析器凝血现象。有些患者为高凝体质, 其血液与透析器及管路进行接触时, 出现凝血概率更高, 在透析时极易导致凝血现象。有些患者存在脱水, 低血压症状, 或自身血管条件较差致内瘘功能不良、护士穿刺不合理使得血流量较低 (<180 ml/min) 导致血液处于透析器内时间过长从而产生凝血。

3 讨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问题情况, 血液丢失就是较为重要的一项透析治疗问题, 对血液透析中血液丢失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并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对其进行合理预防处理对于患者持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患者血液丢失原因并给以合理护理措施对提高血液透析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

3.1 防止循环管路开放

本组研究中, 循环管路开放因素失血发生率为6.2%, 发生率较高, 且管路开放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较大失血量, 是血液丢失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到细节, 透析器破膜占7.7%, 连接不牢占30.7%, 管路夹子或盖帽出现松动占23.1%;穿刺针脱出占15.4%;经静脉壶注药未立即关闭开关引发血路开放占23.1%。可见防止循环管路开放的措施重在预防, 在患者上机透析治疗前需由工作人员对管路与透析器进行仔细检查, 注意内瘘针连接位置有没有按螺纹完全拧紧;动、静脉壶及各侧管上的全部夹子是否完全夹紧;患者在上机后需由工作人员再次对各个连接口进行检查, 确认其具有较高严密性;在血液透析时, 不管用药还是在排气后均需立即夹紧夹子, 在透析中提高巡视强度, 如有出血症状或透析器出现破膜, 需及时停泵进行合理处理。

3.2 避免穿刺口有渗血症状

本研究数据显示针眼渗血的发生率最高, 达14.8%, 提示穿刺口渗血应为血液丢失最常见因素。穿刺口渗血护理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部分初次透析患者在透析时选择直接动静脉穿刺, 能穿刺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 但应尽可能防止在同一位置进行重复性穿刺, 避免对穿刺针处进行反复调整, 由此可以防止穿刺针发生摇摆使得穿刺口增大;而且应动员患者实施动静脉瘘术建立透析通路, 使得穿刺范围增加, 并可确保足够血流量, 从而显著减少失血率。透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仔细观察, 如针口出现少量渗血需及时处理, 可采取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 填堵皮肤针眼与穿刺针空隙, 防止血液渗出[4], 再对穿刺针眼位置应用胶布或创可贴进行固定处理;也可采取小棉球将针眼位置进行压住使得皮肤得到止血处理[5]。

3.3 规范回血、止血技术操作

本组侧管残血发生率为10.5%, 在诸因素中发生率列第二;压迫止血不当发生率8.6%, 发生率亦较高, 需要在护理中注意回血和压迫止血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我们归纳规范回血、止血技术操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 防止管路血液滞留。在回血时需合理打开管路中多根侧管, 将肝素泵管中存在的残血于下机前30~60 min时挤到主管路内, 且用夹子将顶部严密夹住, 将侧管内所滞留血液及时输送到身体内, 在透析器两端以扣诊锤进行缓慢轻敲, 并用双手进行不停搓动, 以防止血液大量滞留[6]。 (2) 需特别注意防止空气进至透析器内。由于其进至透析器内后会分散为大量小气泡, 导致生理盐水层流发生紊乱、阻力明显提高, 并导致生理盐水无法将血全部驱到患者身体内, 使得血液丢失量升高。 (3) 对血管穿刺口要注意合理压迫以便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防止过度用力。在血液透析完成后, 以2 cm×3 cm纱块中点对准血管穿刺口位置, 拔针头同时进行压迫止血处理, 用胶布缠绕患肢一周实施固定。压力大小按照压迫点两端血管动脉可以触及震颤作为标准。且应明确告知患者在拔针后20 min内穿刺侧手不可用力。

3.4 防止凝血情况的相关技术

本组循环凝血发生率4.2%, 虽然发生率排后, 但由于凝血状况危害极大, 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护理技术: (1) 要防止透析器出现凝血状况。有的患者血流量不佳, 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在透析过程中应按照医嘱予以活血化瘀药或阿斯匹林片等药物治疗;当使用肝素盐水对透析器和管路进行预冲时, 应缓慢循环置换持续超过10 min, 确保透析膜能够充分得到湿润且吸附足够肝素。首剂肝素需保持剂量适当且保证全身肝素化后才可以引血进行透析治疗, 维持肝素量保持合适剂量, 应根据患者自身凝血情况选择最合理个性肝素用量。 (2) 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患者血路管及透析器具体颜色改变情况。若透析器中血液有变黑现象, 静脉测压管出现压力上升, 需立即进行合理处理, 及时消除引发因素[7]。若出现凝血迹象, 可采取200 ml生理盐水将血路管及透析器进行冲洗, 而且将透析器进行缓慢轻敲、搓动, 将静脉壶进行上下晃动[8]。若确定出现较为严重凝血症状, 需立即停止血液透析, 并且将透析器进行更换, 可留有原透析管进行透析[9]。 (3) 引血不畅的处理:患者透析时进行直接动静脉穿刺, 需立即处理患者的引血不畅现象, 若患者血管条件较差、因不合理穿刺使得引血不畅需暂时停止引血透析, 应先采取临时导管方案进行透析;患者由于血管自身存在问题使得无充足血流量时, 可在动、静脉内瘘穿点间以小纱球对血管进行合理压迫, 确保动脉端得到较为充分引血;穿刺时应避开针尖斜面及侧吸孔在血管狭窄位置进行引血。 (4) 避免大量脱水导致低血压症状从而引发凝血现象。

综上所述, 血液透析中造成患者失血的主要因素有循环管路开放、穿刺口渗血、侧管残血、压迫止血不当、循环凝血等。患者在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采用合理护理技术和措施, 对于避免血液丢失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丽英.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方法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3) :95.

[2]冯云生, 宋延峰, 邢伟.无肝素血液透析的临床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 (1) :55-56.

[3]潘金梅.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1, 32 (26) :5598-5599.

[4]马慧鹏, 张立华, 史健, 等.凝血酶联合无菌线绳处理维持性血透患者穿刺部位渗血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 2010, 32 (5) :633.

[5]紫妮.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学, 2012, 40 (5) :605-606.

[6]沈玉芹, 周丽娜, 陈新, 等.延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0, 5 (20) :34.

[7]杜永玲, 杨金芳, 涂岩.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现代医学, 2011, 39 (1) :101-104.

[8]马逊朱亚梅吕小林, 等.不同血液透析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2, 19 (1) :42-44.

[9]苏巧儿, 董静.48例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12) :1408-1410

血液分析 篇2

首先,血液运作的成本及风险较高。血液成分保存与其他物品保存不同,血液成分的运输过程、加工方法以及贮存条件等也和其他物品不同[1]。例如,全血、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要在2~60℃的冰箱中进行保存,血小板要在20~240℃环境中进行震荡保存,且保存期只有5天。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要在-200℃的低温冰箱保存,血液的保存需要适合的储存空间,同时还需要配套的处理系统及采血系统和储存血液的冷链监控系统等。此外,血液采集、血液加工、血液贮存以及血液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血袋离心破坏、溶血、血液过期、职业暴露等问题,从而增加血液运作的风险及成本。其次,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中心血站都是以临床用血需求、未来几天的用血情况预测以及血液库存情况为依据进行血液的采集,但因为献血人群具有多样性,且因献血时间、地点、天气以及血性差异等因素的巨大影响,采血量、血型的种类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血液采集具有不确定性,并影响到血液的库存管理[2]。再次,血液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各个血型在相关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分布比例,且医院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对血液的血型也具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淡季和旺季的用血量不同,加上血液某个时间的偏型等情况,因此各个临床医院对中心血站提出的定血计划中血液的数量、类型及品种等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中心血站的血液采集和供应出现不确定性。

 

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篇3

日常工作中,当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或与前一次检验结果超出病情变化时,我们通常会听到临床医师抱怨"化验不准确".其实从标本采集到检测,从结果发放到解释,临床试验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误差,而这些误差主要来源为分析前阶段[1].随着医学科学尤其是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血液检测项目不断增加,血液标本的类别越分越细,血液标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使检验结果更好,更真实反映患者实际病情,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必须重视血液标本的采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了解檢验目的及要求,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

1.根据所需提供何种信息来确定检验项目的选择:如对糖尿病患者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十分重要;治疗过程中的监测用末梢血及微机血糖仪进行床旁监测( POCT) 是既方便又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不用于确诊.

2. 有效性主要应考虑该项检验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一定的限度,二者不可以同时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在不同情况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人群筛查时,应考虑敏感性较高的检验项目,以避免漏诊;为了确诊,则应选用特异性较高的试验,以避免误诊。

3. 时效性强调及时性:特殊情况下应有补充措施。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就诊时,可先用干化学法( POCT) 进行肌钙蛋白T 或I 检测,但同时应做定量测定.

4. 经济性应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综合来考虑,选择最有意义的检查.

5. 合理使用检验项目的"组合":为了解某器官不同功能情况或从不同角度了解某一疾病病情有关信息而形成的不同"组合",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 )等,合理、科学的"组合"对向临床医师提供较全面的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使申请检验的步骤简单明了。

二.告知患者影响质量因素及解决方法.

1.避免起居、饮食等影响:推荐空腹采血,一般是指在禁食12h,采集前4h应不喝茶、咖啡、酒、饮料等。生化检查,尤其是血糖、血脂、肝功能、血流量等受饮食影响较大,中度及重度高脂血患者免疫检查、分子学检测、凝血功能检验也有影响。因此采血前先告诉患者必须空腹12h,且前一餐清淡饮食,以清晨空腹为佳。但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检验报告单上应注明标本情况,以便临床医生依据其特殊性综合分析检验报告。

2. 避免 运动的影响: 剧烈运动可加快机体有氧和无氧代谢,引起钾、钠、钙、肝功能、肾功能检验结果异常。因此,采血前询问患者有无剧烈运动,如参加运动会、球赛等;若有,采血最好在患者休息30min后进行,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导致误诊误治。

3.避免昼夜节律影响: 因人体生物节律昼夜周期变化,所以24h内不同时间所采取标本其检测结果是不同的。如糖、激素及药物疗效监测等。一般上午7~9点采血,尽可能在其它检查及治疗前采血。

4.避免溶血因素,可能引起溶血原因:(1)使用止血带后1min内采血,见回血即松止血带,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可导致溶血(2)针头在血管内、外反复探测,造成血肿而溶血;(3)从已有血肿部位采血;(4)采血时用力拍打或挤压穿刺部位;(5)针头与针管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6)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用力过大,细胞受外力作用使红细胞受损而溶血,推荐经静脉真空采血法(8)采血量不足,抗凝剂过多导致细胞处渗透压增高;(9)试管有杂质或试管壁粗糙

5.重视血培养的采集要求: 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血培养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抽血7~10ml,采集双份标本,使用成人专用瓶,小儿瓶和树脂瓶(中和抗生素)。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30min、1h、2h、3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分别在发病2~4h、4~12h和6~9h,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提高检验准确性。

三.认真阅读检验申请单,采集合格的标本.

1.根据检验目的和试剂类别,临床上将血液标本常分为生化标本、血常规标本、免疫标本、PCR标本等。根据标本的不同类别,所用的采血试管亦有所不同,可分为普通采血管、抗凝管、促凝管等;抗凝管又因抗凝剂质和量不同用途不同。如抗凝剂为枸橼酸钠,抗凝剂量与血样量为1:9时,通常用于凝血功能检测,不能用于血细胞分析及电解质检测等;因此护士采血标本时,要看清检验申请单的目的,正确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准确地采集血标本,避免重复采血样,多采血样而增加患者的痛苦与不快,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医疗成本。

2. 采血部位及方法 常见的为毛细血管采血和动静脉采血。采血时尽量避开边输液边采血,如果急诊采血,应在未输液一侧手臂上采血,或者从输液部位远端采血。禁止从输液通道放血。末稍采血时应避开红、肿等炎症部位及第一滴血弃去,动脉采血应防止空气进入。

(1)毛细血管采血 :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半岁以上儿童手指为好,半岁以下婴幼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两侧采血。除特殊情况外,不要在耳垂采血,如采血部位有冻疮、水肿、紫绀、发炎等要另选择部位,烧伤病人,则视具体情况,选择皮肤完整部位采血。采血时如血流不畅,可于四周稍加压力,但切忌用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滴,造成误差。穿刺伤口处先用酒精消毒再使用消毒干棉球拭清,使其干燥,否则采血时残留的酒精可稀释血液,使血中蛋白凝固或引起血细胞聚集成团,影响检验结果。

(2)动、静脉采血 :采血部位为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静脉采血一般选择肘前静脉或正中静脉,必要时可采用手臂静脉和踝部静脉,但要避开皮肤有病变的部位。小儿可采用颈静脉采血。此外,必要时还可从股静脉、大隐静脉、锁骨下静脉、脐旁静脉采集[2]。

四.血液标本保存及运输,及时送达检验科.

一般来说检验与采血时间关系紧密。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体会最深的是血清钾离子(K+)会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血糖(GLU)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前者因为细胞内的钾随时间延长由细胞内渗出到细胞外而引起血钾升高,后者由于时间长细菌分解代谢而导致血糖下降了。此外,实验证明,多项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异,只有使用新鲜的标本,检验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血样采集后要尽快送检,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

五.加强沟通,及时反馈.

检验人员应与护理人员多沟通,加强合作,熟悉影响血标本的因素,掌握血标本的保存方法,制定血液标本的管理规范。

总之,血样标本从采集到运输,从患者到护理,再到检验,中间环节多,流程长,需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因此一个有价值的血液化验结果需要护理、检验、患者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程序,履行告知义务,保证高质量的血样标本,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张海鹏,任珍群.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采取及其控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8,21(1):1140.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血液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源于2011年‐2014年本市血液中心采供血业务数据、现代血站管理系统数据库、献血者体检单及与血站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2011年‐2014年无偿献血者161 890人,包括2011年35 950人、2012年38 760人、2013年41 500人及2014年45 680人。无偿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职业为学生、国家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农民、军人及其他等。

1.2 检测仪器

科华ZY1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爱康URANUS AE 288全自动酶联免疫检测系统,Xantus440H-150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eflotron Plus,Hemo Cue Hb 201+血红蛋白快速检测仪。

1.3 方法

2011年‐2014年血液中心各项采供血数据及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通过比较不同检测模式无偿献血者的复检阳性率、釆供血量、血液报废率,利用X2检验及各种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并对检测效果进行研究评价。

1.4 标本来源及检验方法

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留取方式及检测方法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版)》及本血站操作规程,血液采集完毕后,由釆血护士自血袋留取标本5 min,以EDTA-Na2防凝,充分混匀,每天采血工作结束后,送本站检验科。由不同检验人员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梅毒抗体及ABO和RH血型[5,6]。

1.5 检测模式

检测模式一:ALT、HBs Ag、HCV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血型检测——2周内釆血——ALT、HBs Ag、HCV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血型。检测模式二:体检——采血——ALT、HBs Ag、HCV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血型2遍检测。检测模式三:金标法快速检测HBs Ag、体检——采血——ALT、HBs Ag、HCV抗体、梅毒抗体及HIV抗体和血型2遍检测。检测模式四:金标法快速检测HBs Ag、干化学法检测ALT、体检——釆血——ALT、HBs Ag、HCV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血型2遍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模式检测全血献血者比较

检测模式二、三、四检测全血献血者合格率显著高于检测模式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无偿献血者复检阳性结果比较

无偿献血者复检阳性率包括全自动超声波检测(automated ultrasonic testing,AUT)、HBs Ag及HCV抗体阳性率与2011年比较,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抗体及其他阳性率与201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无偿献血量与报废量及报废率比较

与2011年比较,报废血量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输血医学正逐渐成为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输血作为抢救各种危重情况的重要手段,已被临床各科室所采用[7,8,9]。血液作为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特殊物质,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能够取代血液全部功能的替代品,所以临床医疗用血仍需从健康人体内获得。如何安全、及时、足量的保证临床用血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一大难题[10,11]。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在中国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不断增多,人员流动日渐频繁,血液安全的宣传力度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血站作为采供血机构,其质量目标无疑是要百分之百保证血液安全[12,13,14]。但自从有了输血后,血液安全始终面临挑战。血液安全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血液安全的极大挑战。目前,由于输血传播相关疾病引起的输血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5,16]。

血液传播疾病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整个输血各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使血液传播疾病成为一种可能。在本研究中,检测模式二、三、四检测全血献血者合格率显著高于检测模式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偿献血者复检阳性率包括AUT、HBsAg及HCV抗体阳性率与2011年比较,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抗体及其他阳性率与201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1年比较,报废血量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篇5

电阻抗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009-8-7 9:52 【大 中 小】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又名库尔特原理。

1.红细胞检测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 红细胞检测原理 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 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 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100um,厚度约 75u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 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 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 35~450fl 白细胞,分为 256 个通道,其中,淋巴 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 35~90fl 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 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 160fl 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 90~160fl 的 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 群细胞的百分率,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 体积分布直方图。

血液分析 篇6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不同预冲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进行HD+H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预冲方法(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5例患者采用改良的预冲方法(实验组)。结果:实验组的预冲肝素量、预冲使用生理盐水量,预冲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透析器及管道凝血0级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Ⅰ–Ⅲ级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灌流器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预冲方法不仅能提高预冲效果,且简便、省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预冲方法;肝素;凝血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62-02

血液透析(HD)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HD只对小分子毒性物质清除效果明显,难以清除多种大、中分子毒素和蛋白结合毒素。血液灌流(HP)是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广谱解毒的血液灌流器,非选择性地吸附血液中的中、大分子毒素及蛋白结合性毒素。HD+HP有效弥补了单一血液透析只能清除小分子毒性物质的缺陷[1]。临床研究表明,在HD+HP的治疗中,如果预冲不充分,很容易引起灌流器及透析器凝血导致治疗中断[2]。因此,研究HD+HP治疗的预冲方法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预冲效果,笔者选取35例患者采用改良预冲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进行HD+HP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预冲方法(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9.5±12.4)岁;透析年限2~8年,平均(6.5±2.5)年;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高血压性肾病10例,梗阻肾2例,每例患者做5次治疗。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5例患者采用改良的预冲方法(实验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0.2±13.5)岁;透析年限2~9年,平均(6.8±2.7)年;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性肾病12例,梗阻肾1例,糖尿病肾病6例,每例患者做5次治疗。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无严重心力衰竭;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对灌流器及相关材料过敏;严重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其他凝血障碍;颅内出血和颅内高压。

1.3 方法 使用贝朗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聚砜膜低通量透析器,膜面积1.8 m2,灌流器采用丽珠树脂血液灌流器HA130。HD+HP治疗时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之前,先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2.5h,达到饱和后取下灌流器,再继续透析至4h。肝素首剂量0.3~0.5mg/kg,追加肝素5~10mg/h,透析治疗结束前30min停止。

对照组采用传统预冲方法。先将动脉端血管通路连接灌流器,用5%的葡萄糖500ml,采用100ml/min的速度对灌流器预冲,预冲过程中不断振动灌流器,间断的采用血管钳阻断静脉血路管,排尽小气泡。然后用1支肝素钠(江苏省扬州万邦生化药厂,批号:1210103,100mg/支)分别配制2袋1000ml肝素生理盐水,肝素浓度为50mg/1000ml,预冲500ml后,用连接管串联透析器,将剩余肝素生理盐水以150ml/min的速度预冲。再用1支肝素钠(100mg/支)配制1袋500ml的肝素生理盐水,浓度为100mg/500ml,将动静脉管路连接成闭路循环通路循环,以100ml/min流速循环30min。

实验组采用改良的预冲方法。用5ml注射器将1支肝素钠(100mg/支)注入灌流器内,盖上灌流器盖子,上下摇晃,充分浸泡30min。然后将动脉端血管通路连接灌流器,用 5%的葡萄糖500ml,以100ml/min的速度对灌流器预冲,预冲过程中用手轻拍及转动灌流器,以排除气泡并除去微粒,继而用500ml生理盐水以150ml/min速度对灌流器进行预冲,串联透析器后,再用1500ml生理盐水以150ml/min的流速预冲串联好的灌流器和透析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种预冲方法所需要的预冲肝素量、盐水用量、预冲时间、灌流器及透析器、管路凝血情况以及凝血指标。②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程度分级,按0-Ⅲ级标准划分[3]:0级表示无凝血发生,Ⅰ级表示<10%成束纤维凝血或少部分凝血,Ⅱ级表示10%~50%的纤维凝血,Ⅲ级表示透析器出现>50%的纤维凝血,Ⅲ级为凝血严重。治疗过程中灌流器凝血,表现为灌流器内血液不流动,血液颜色加深,静脉压力异常报警,跨膜压升高过快,有效HP治疗(35±5)min被终止为灌流器凝血[4-5]。③凝血指标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透析前后分别进行监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冲肝素量、生理盐水量和预冲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预冲肝素量、预冲使用生理盐水量均少于对照组,预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透析器及管道凝血、灌流器阻塞的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透析器及管道凝血0级例数高于对照组,Ⅰ–Ⅲ级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灌流器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APTT和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不仅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大、中、小分子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更弥补了血液透析不能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缺陷,减少并发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给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6]。在治疗前,血液灌流的预冲非常重要,预冲不充分可引起灌流器凝血,树脂颗粒吸附中、大毒素的效果就会下降,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造成患者血液和耗材的浪费。因此,预冲是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串联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的预冲方法,不仅时间花费较长,而且为了减少凝血的发生,需要增加肝素的使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本研究采用改良的预冲方法,首先采用肝素浸泡灌流器,浸泡的过程中肝素盐水充分浸泡树脂颗粒使其充分膨胀,从而增大树脂颗粒的表面积,增加树脂颗粒吸附肝素量。此方法既能防止灌流器凝血的阻塞,又能减少了全身肝素用量,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又能减少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本研究中,实验组的预冲时间、预冲肝素量和生理盐水的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而且还可避免反复配制药液的过程,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操作造成的微粒污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的灌流器及透析器、管道凝血、阻塞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该方法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改良预冲方法不仅能提高预冲效果,还能减少凝血的发生,且该方法简便、省时、费用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成才.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590-2591.

[2]潘玉琼.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迅,2012,4(2):341.

[3] 符霞.血液透析护理实践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45.

[4] 张千勇. 两种肝素联合在血液透析合并血液灌流治疗中的抗凝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27-28.

[5]唐春苑、冯婉娜,张晓英.HA型树脂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0):420-421.

[6]杨雪花.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6):71.

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分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采用深圳产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2 方法

152例标本均采集于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52例。迈瑞BC-5500五分类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0%~70%, 大于70%为增高。取血细胞仪提示NC不同程度增高的血标本, 混匀制片, 瑞氏染色, 由专门从事细胞学工作的人员在油镜下对每张血涂片做200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并观察中毒性颗粒、空泡等变化, 含中毒性颗粒细胞>50%或含空泡细胞>10%定为阳性中毒性变。仪器指示幼稚细胞和疑有不成熟粒细胞。

2 结果

2.1 幼稚细胞的漏检情况

152例患者涂片中, 手工复片17.5%的患者出现中晚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7例, 晚幼粒细胞20例) , 出现晚幼红细胞4例占3%。而仪器提示不成熟粒细胞仅16例, 复片3例。

2.2 粒系的成熟度情况

随着NC比例升高粒系成熟障碍随之加重, 仪器法与手工复片之间粒系成熟度有着明显差距。此外, 有相当部分标本只有NC升高, 并没出现核左移 (粒系成熟度阴性) , 而部分标本虽然NC不高, 但有明显的粒系成熟障碍。

2.3 粒系的中毒性变化

NC增高患者中约38.5%出现明显中毒性颗粒或空泡变化, 并随着粒系百分比的升高有增多趋势, 尤其是迈瑞BC-5500血液分析仪提示NC正常或轻度增高患者的涂片, 3例患者也出现较明显的中毒性改变。

3 讨论

血液分析仪分类结果评价时, 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高等标本作出手工分类的选择尚能被接受。而对NC增高的标本, 多数操作者将其与感染挂钩, 默认仪器结果, 忽视仪器提示, 又因这类患者数量较多, 工作量大, 而放弃手工分类, 使不少阳性指标人为丢失。而对NC增高标本是否进行复片, 缺少完善资料论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NC增高的标本, 仪器提示复片比例较低, 本文152例标本约17.5%的患者有幼稚粒细胞释放, 3%的患者有幼红细胞出现;38.5%的患者有中毒改变;约48%的患者出现粒系成熟度变化。对有异常提示的患者也不是十分可靠, 尤其对少数患者和疑难患者需要有详细的病情跟踪资料时, 这种阳性指标的丢失十分可惜。血液分析仪检测速度快, 分析细胞多, 重复性好, 有异常报警、提示诊断方向等优点也助长了检验人员的仪器依赖性。可是血液分析仪虽有异常结果报警, 但不能准确识别细胞类别和病理变化, 只能做筛查, 故对于异常标本必须做显微镜法复查。目视显微镜法分类应是一种重要手段, 由于仪器识别能力有限, 因此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1]。实际工作中, 随着仪器指标大量增加, 不少仪器指标的临床意义不明确, 而许多有价值的手工操作不断丢失。因此, 建议实验室应在重视仪器操作的同时加强手工复检, 确保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阳性参数。对仪器检测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 建议涂片染色, 结合仪器进行油镜下筛选有无阳性参数变化, 若无意义或变化不大者, 按仪器结果报告, 若变化较大者, 可分别处理, 这样既可保证不丢失阳性结果, 又能节省时间。

综上所述, 血细胞分析仪法是当今技术趋势, 优点是速度快, 省时、省力, 重复性及稳定性较高, 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此, 国内专家多次提出[2], 在各种参数及图形均正常的情况下, 结合临床可以采取筛选手段, 对血液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 更有必要复片检查。坚决反对在使用血液分析仪后就一律不做镜下复检和分类的错误倾向, 尽可能每次标本涂1张血片, 以备必要时复检。

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分析仪检测出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阳性标本的处理及对策,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 使用迈瑞BC-5500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高的标本, 并与手工血涂片镜检结果比较。结果152例标本, 仪器提示复片为2%, 而手工复片发现17.5%的患者出现中晚幼粒细胞, 3%的患者出现幼红细胞;仪器提示的粒系成熟度改变明显低于手工复片, 38.5%的患者有粒系中毒性改变, 48%的患者出现粒系成熟度改变。结论 血液分析仪检测出中性粒细胞增高的阳性标本必须进行显微镜法复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血液分析仪,血细胞分类,显微镜检查

参考文献

[1]顾可梁.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有关问题解答[J].临床检验杂志, 2000, 18 (1) :58-59.

血液分析仪不能代替镜检 篇8

1 血小板镜检的必要性

首先看计数的量是否与镜检相符合。引起血小板计数误差的原因很多, 当溶血素破坏红细胞不彻底和溶血性贫血时, 形成大量的红细胞小碎屑, 血小板计数会假性偏高, 当小细胞性贫血时, 部分小于30fl的小红细胞误计入血小板中, 也会造成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偏高, 但这几种情况, 显微镜下血涂片中会发现血小板计数不会那么高, 要找出原因, 看是哪种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 要经校正后, 把准确的数目报告给临床。当标本放置时间太长, 易产生巨大血小板, 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偏低。抽血不顺利和混匀不及时造成轻微的血液凝固也会出现血小板计数较低, 这时与血图片镜检也不相符, 要通过重新采样和重复计数, 结合镜检予以纠正。再者是看血小板的形态是否有幼稚型退化型、巨大型的血小板, 特别是当血小板数量正常的形态不正常时,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 不论血小板计数是否正常, 都应从血片中仔细观察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 结合血小板直方图, 对于诊断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血液病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2 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从白细胞直方图与参数中, 如果看到淋巴细胞比例高, 那么在血图片中镜检时应特别注意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与病理形态, 如异形淋巴细胞及其比例, 注意寻找有无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系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如果直方图和参数中提示中性粒细胞数量及比值异常, 血涂片镜检时应注意中性粒细胞有无病例形态改变, 如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 是否存在原始或幼稚型粒细胞及其百分比。在白细胞数量减少时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看其形态是否退化还是幼稚, 比例是否正常, 是单纯白细胞减少性疾病, 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还是外周血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另外, 当白细胞数量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的情况也时存在的, 所以要特别注意白细胞的形态改变, 涂片镜检十分必要。

3 血细胞系统

从直方图和各种参数中看其数量与质量的改变, 首先看HCT、HBG和RBC数量三者的变化是否同步, 去判断有无贫血和是哪种类型的贫血。如果支持贫血, 再从血图片镜检中看红细胞的染色及形态有无改变, 从整体看红细胞的大小的改变, 是以大红细胞为主还是以小红细胞为主, 浅染色还是染色较深, 有无巨型红细胞、靶型红细胞、镰刀形、泪滴型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 红细胞有无点彩、卡波氏环、豪乔氏体等病理形态, 再结合MCV、RDW、CV等参数, 大体考虑某种类型的贫血。

4 血图片镜检看有无寄生虫

虽然血中寄生虫以不多见, 但近些年来改革开放外来人员较多, 所以不能忽视。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一个红细胞的形态及其改变, 以免漏诊。

血液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尿毒症患者92例, 男49例, 女43例, 年龄24~78 (59.1±8.3) 岁, 所有入选患者无出血性疾病、无感染或营养不良。

1.2 方法

选用珠海健帆A130型灌流器与金宝14L透析器, 膜面积为1.4m2, 利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开展治疗。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开展血液透析, 收集效果数据后再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 结束后对两种治疗方式对自身毒素的清除情况作比较。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的治疗方法如下: (1) 透析前开展灌注串联, 使用氯化钠注射液对灌注器内部进行清晰, 再利用含有肝素20mg的2000ml氯化钠注射液预冲, 其泵速不超过100ml/min, 结束后使用含有肝素100mg的500m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预冲, 要求速度在50ml/min以下, 最后使用氯化钠对灌注器有效清洗, 治疗2h, 完毕后继续开展血液透析。 (2) 血液透析以500ml/min的流速设定、220ml/min的血流量开展血液透析, 并将低分子肝素使用量增加100U, 治疗2h。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 观察单纯开展血液透析与联合血液灌注的毒素清除效果, 对PHT、瘦素、P、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血尿素氮 (BUN) 等情况仔细记录, 再开展比较与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方式治疗均能将血清中BUN、Cr及P有效清除,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种方法均有效降低血清瘦素与PTH, 但血液透析联合血液关注的方法效果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讨论

3.1尿毒症病理研究分析

尿毒症是指肾脏功能无法正常开展代谢功能, 使废物与水分积留于体内而产生的毒害,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受到损害后, 在机体内出现了生化紊乱状态, 并非是独立疾病, 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2]。该病临床症状较为隐蔽,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早期症状以消化道反应为主, 逐渐迁延至晚期后会引发全身性的受累表现, 甚至引发心力衰竭、昏迷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安全。

3.2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尿毒症的研究分析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该方法并不能有效治疗尿毒症相关的并发症[3], 由于尿毒症病患的生存期越来越长,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接受了透析治疗的病人, 大大提高了发生中长期临床并发症的几率, 在临床上常表现出骨疼痛, 且严重影响到睡眠状态和质量, 同时常伴随出现皮肤瘙痒、营养无法均衡吸收等症状, 单纯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已经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血液灌注是利用灌注器开展的以清除自身毒素起到净化作用为目的的一项治疗方法, 血液灌注不仅对肌酐和尿酸等小分子毒物有较高的清除率, 而且还能清除中分子毒物[4]。临床针对尿毒症患者开展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多, 卢静[5]通过联合方式治疗32例尿毒症患者后, 其血β2微球蛋白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 证实联合治疗对中毒分子毒性物质的清除效果更佳。

3.3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92例尿毒症患者开展了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 并将联合治疗的结果与单纯血液透析开展比较。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能够将Cr、BUN及血磷酸有效清除, 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 但与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PTH水平为 (251.85±84.37) pg/ml, 瘦素水平为 (0.87±0.27) μg/L, 均显著好于治疗前, 并且也好于单纯血液透析治疗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下对自身毒素的清除效果更佳, 好于单纯血液透析治疗, 可良好地改善病情, 特别在PTH与血清瘦素的水平改善中非常显著, 明显好于仅行透析治疗的结果。尿毒症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肾性骨病等不良表现主要是由于自身毒素的增加, 其中PTH是主要的内分泌激素, 由甲状腺进行分泌, 其水平增加后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 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加剧了死亡事件的发生, 是尿毒症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血清瘦素主要是肥胖基因内所产生的蛋白产物, 能够改变患者的代谢机能, 使之产生厌食症状, 指标长期居高不下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 也是引发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无法对两种毒素起到有效清除的效果, 而联合治疗进一步增加了毒素清除。

综上所述, 尿毒症开展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注联合治疗, 可改善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 不但能够将小分子毒素有效清除, 并有效作用于中大分子毒素, 具有良好的清除自身毒素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摘要:选取收治的尿毒症患者92例, 对所有样本的临床情况开展回顾性分析, 研究血液透析治疗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后患者毒素水平的清除情况, 并开展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式治疗均能将血清中BUN、Cr及P有效清除,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两种方法均有效降低血清瘦素与PTH, 但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的效果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毒症患者开展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注联合治疗, 可以改善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 不但能够将小分子毒素有效清除, 且有效作用于中大分子毒素, 具有良好的清除自身毒素效果。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血液关注

参考文献

[1]许彩平.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22) :2066-2067

[2]仲丽丽.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并发不宁腿综合征及睡眠障碍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12) :1673-1675

[3]周书梅, 叶倩倩, 阳红灵.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6 (4) :93-94

[4]陈香美, 初启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2005, 4 (11) :581-584

[5]卢静.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3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6) :39-40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因素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3月—6月我院共采集19 868例次血液标本, 其中门诊8 633例次, 住院11235例次。男10268例次, 女9 600例次。静脉采血15 833例次, 皮肤采血4 035例次。

1.2方法将所有储存数据进行整理, 对其中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类统计, 找出其中不合格因素, 并分析其原因。

2结果

血液标本总的合格率为99.33%, 其中门诊合格8 549例次, 合格率为99.03%;住院合格11 186例次, 合格率为99.56%。因采集标本不合格共70例次, 占52.6%, 其中门诊不合格31例次, 住院不合格39例次, 不合格原因是:采血量不足24例次、溶血17例次、标本送检不及时11例次, 采血时间不对8例次, 血液凝固5例次, 其他原因5例次。

3讨论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 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 (试剂的稳定性、标本管理、仪器的校正、熟练的操作及室内温度) 、分析后 (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送检结果是否有误及血清的外观) 的质量控制[2]。而标本采集的质量管理有三个内容:采集前准备, 采集中技术操作, 采集后储放和运送, 哪一项出现错误, 都将影响检验结果。如果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 检验结果就会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 有时还会引起医疗差错或事故。据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的统计显示, 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3]。本组资料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2.6%, 基本显示了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采血量不足、溶血、标本送检不及时、采血时间不对是主要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在取血部位、时间、方法上对血液成分分析有影响, 有些治疗药物也影响血液成分的分析。在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 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运送等环节, 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4]。当前护理工作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对患者交代不详细、采集时间不对、采集方法不当、采集部位不同或采集血量不够、标本送检不及时、护士对标本采集重要性认识不足等。本组资料中住院39例次不合格, 多为护士采血不合格, 其中28例次为实习人员采血, 皆因没有完全掌握采血的有关要求而致。如标本送检不及时的问题, 多是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等送检时已超过规定时间, 标本发生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不对问题中, 多是在患者输液时采血, 影响了血液的质量。门诊采集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采集时间不对, 多数患者采血前进食量虽较少, 自认为没有进食, 但同样影响了检验结果。其次为溶血, 多为采血时操作不当而造成标本溶血。

检验前阶段是指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的过程[5], 每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方能保证采集标本的合格。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采血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明确采集标本对检验结果的重要性。二是要培训采血人员的操作技能, 采血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避免不合格标本的出现。三是每开展一项新的检验项目, 都要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让操作人员了解标本的采集要领及其临床意义。四是加强科室之间沟通, 检验科要按计划 (1周或1个月) 及时反馈采集标本中的有关问题, 促使临床科室标本采集工作得到整改。五是要各级领导重视, 上至医院分管领导, 下到各采集标本单位的负责人, 建立相应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 做到有法必依, 有章可循,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标本采集差错。

参考文献

[1]陈梅, 黄丽云, 谢文锋, 等.检验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4) :170.

[2]段洪云, 段玲.检验标本采集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1 (4) :366-369.

[3]郑海英.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减少检验分析前误差[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5) :350-351.

[4]张晟春, 许小明, 陈琼.影响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3) :2186-2188.

贫血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 篇11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查;分析

贫血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一种将氧气输送到血红细胞和身体各个组织的蛋白质)造成的。贫血缺氧会导致神经组织受到损害,临床多出现头昏、耳鸣、多梦、失眠等。本文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的3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对血液检查在贫血患者中的诊断做具体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供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还站着12例,患者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各1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做基因、血清铁蛋白检测进行确诊。此外另选取15例血液正常为参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9~60岁,平均年龄34岁。对比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婚史、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空腹进行静脉采血,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均注入统一专用的血常规抗凝管.真空采血.轻摇试管中的血液标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是进行血液一般检查[1]。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三组患者血液检验中RDW、MCV、Hb、RBC、RBC/MCV、MCH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并分析溶血性贫血组与缺铁性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符合率血液正常人各项指标的参考值为:RDW:l1.5%~14.5%;MCV:80~100fL;Hb:

男120~160g/L,女110~160g/L;RBC:男4.0-5.5T/L,女3.5—5.OT/L;MCH:27~34pg。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18~63岁,平均45.6岁;对照组中有男32例,女33例,年龄20~65岁,平均4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中均采用真空采血管对贫血患者和正常体检患者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量为5mml,采用进口的血清和校准品,原装试剂和SNCHR0W-DXC8 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本研究中的所有血液标本均放置20min,之后以4000r/min进行血清的离心,操作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分析与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SPSS19.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8.94±1.20) fL、(336.35:±18.96) g/L、(20.43±4.32) pg、(70.84±5.55)%;对照组患者RDW、MCHC、MCH、MCV分别为(12 34±1.06) fL、(309.34:±15.48) g/L、(28.54±3.48)pg、(89.74±4.50)%,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贫血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远远超过白细胞疾病,居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首位,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约有2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贫血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引起贫血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红蛋白基因缺陷[2]。

临床上对贫血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而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贫血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就应该更加清楚地了解贫血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检验结果上的差异,贫血患者的RDW指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MCHC、MCH、MCV会有一定的下降,可以通过这样的指标来对贫血进行诊断[3]。同时,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更好地规范操作,明确采血的部位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并充分的做好标本的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应该避免各种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出现。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贫血患者和进行正常体检者各65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贫血患者为观察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RDW、MCHC、MCH、MCV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液检验结果中的RDW、MCHC、MCH、MCV均可以作为贫血诊断的指标,且操作更为简单,准确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贫血患者,血液检验,健康体检者

参考文献

[1]鞠淑艳,王少华.160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5):1326-1327.

[2]赵新莹.血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70-3471.

上一篇:有主见的自学下一篇:客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