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报废

2024-11-07

血液报废(通用8篇)

血液报废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为减少血库血液报废提供对策。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血库血液采集后对血液进行复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梅毒抗体滴度试验(TP)使用TRUST法,统计破损、出现絮状物、脂血、血液凝结成块状、颜色异常等现象,按报废年份、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12年1月~2014年12月血库总共报废了996份血液,报废率为2.8%。其中报废原因统计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抗TP阳性285份(占28.6%)、HBs Ag阳性215份(占21.6%)、抗HCV阳性153份(占15.4%)、脂血129份(占13.0%)。结论:在采血初筛时应加强首轮把关,以进一步保障采供血的安全和控制血液报废率。

关键词:血库,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还可供给具有带氧能力的红细胞以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或其带氧能力降低所导致的急性缺氧症,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以纠正某些病人血液凝固障碍等。因此输血治疗对患者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1,2,3]。目前,血库的血液来源主要是无偿献血者,对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要倍加重视和珍惜,尽量控制和减少其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作者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报废的996份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无偿献血人群合计15 822人次,制成成分血、血浆等合计35 541份,其中血库共报废996份。献血者在献血前都接受了征询、填表、体格检查、初筛和血液初检。

1.2 方法

血液采集后对血液进行复检。HBs Ag、HCV-Ab、HIV-Ab采用ELISA法;TP使用TRUST法;血袋出现开放性损伤或有漏血、渗血现象记为破损;肉眼观察袋内是否出现絮状物;血浆呈黄色或乳白色记为脂血;肉眼观察袋内是否出现血液凝结成块状;血液颜色出现紫色、黄色等记为颜色异常。按报废年份、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12月血库总共报废了996份血液,报废率为2.8%。其中,2012年报废491份血液,2013年报废322份血液,2014年报废183份血液,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综合各年份,将报废原因按所比例大小依次排列如下:抗TP阳性285份(占28.6%)、HBs Ag阳性215份(占21.6%)、抗HCV阳性153份(占15.4%)、脂血129份(占13.0%)、过效期94份(占9.4%)、破损40份(占4.0%)、量不足28(占2.8%)、ALT升高14份(占1.4%)、凝块13份(占1.3%)、颜色异常10份(占1.0%)、HIV抗体阳性8份(占0.8%)、絮状物7份(占0.7%)。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血库的血液存在一定报废率是正常合理的。这是因为,目前血库的血液主要来源于无偿献血者,这些血液多采集于广场、街头等人流复杂地区,采血前尚来不及对献血者进行详细的体检和相关化验,可能存在血液不合格的现象。另外,血液在运输、制备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交叉污染而导致报废的情况[4,5,6]。通过一些列措施来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在研究中,笔者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无偿献血所制成的成分血、血浆等合计35 541份的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共报废996份。综合各年份的统计情况,其中报废原因统计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抗TP阳性285份(占28.6%)、HBs Ag阳性215份(占21.6%)、抗HCV阳性153份(占15.4%)、脂血129份(占13.0%)。这其中,因梅毒而报废的血液份数所占比例最高,2012年至2014年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4.8%、30.1%和36.1%,始终高居不下,且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是由于近些年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开放程度也在加大,不洁性生活增多,因此导致性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隐形梅毒大多临床无症状,在献血前不易查出,导致了在血液复检时产生较高的报废率[7]。因HBs Ag阳性产生的血液报废率在2012年至2014年分别为20.8%、23.0%和21.3%,所占比率均较高,各年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中国目前有HBs 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单纯HBs Ag阳性者无临床症状,在献血者献血前不易检出,导致了血液报废率较高[8,9]。因HCV阳性产生的血液报废率在2012年至2014年分别为17.7%、13.4%和12.6%,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仍有较高比率。这是因为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比较主要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接受过输血,做过血液透析、器官移植,使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等,与丙肝患者共用过剃须刀、牙刷,有不洁性生活史,曾经有过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皮肤粘膜损伤的人和接触血液的检验人员,都是丙肝高危人群。丙肝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多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导致了复检时较高的血液报废率[10,11,12]。因脂血导致的血液报废率在2012年至2014年分别为13.2%、13.4%和11.5%,这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在献血前进食的油腻程度有关,也与近年来饮食结构调整、肥胖和高脂血症患者增多有关。

综上,为了降低血液报废率,在采血初筛时应加强首轮把关,需要加强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招募时的教育宣传和病史征询,必要时对初次献成分血前加做乙肝、艾滋检测等。同时,血站工作人员应增强责任心,加强认识,完善血液质量管理机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血液管理,以进一步保障采供血的安全和控制血液报废率。

血液报废 篇2

一、入库:

1.根据全院用血情况,不定时向绵阳市中心血站申请订血,以维持一定的库存

血量,确保及时供血。

2.血站发来的血液制品,应由输血科专业人员收取,并按照“三查、七对”认

真逐袋核查验收,确定血液数量及质量无误后签收,并立即进行详细分类登记或输入电脑存档,保留“送血清单”,以备月底结算。

二、保存:

1.及时将血液按血型、种类、采血日期分别依次排列存放于规定的冰箱内。

2.血库冰箱应置于阴凉、通风的房间,周围环境符合卫生学要求。

3.库血冰箱温度应控制在规定温度环境中,岗位当班时应注意观察冰箱温度,并作好记录。当贮血冰箱温度自动控制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4.全血保存温度为4℃±2℃,血浆置-20℃,血小板保存温度22℃±2℃,轻震

荡。

三、发放:

1.工作人员应根据采血时间先后依次发血。

2.发血时应该认真核对血型、编号等以及检查血液质量无异常,与取血双方共

同确认后签字,并签署取血时间。

3.发血者需在出库表内登记血液去向,包括用血科室、患者姓名、病案号、用

量、出库时间等,做好详细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4.血液发出后,留取的供血者血样和受血者标本保存冰箱至少一周。

四、报废:

血液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血库管理人员提请,由输血科负责人写血液报废申请,经主管领导确认,批准而作报废处理。并将详细情况做好记录登记在血液报废及处理情况登记本上,经手人必须签字。

1.血浆层表面产生进行性泡沫。

2.血浆层或其表面有逐渐增加的雾状物、絮状物、块状物或粗大颗粒。

3.血浆层进行性变色(呈灰褐色)或浑浊度增加;或出现凝血现象;或未

摇动时血浆与血细胞分界线不清楚或溶血者。

4.红细胞呈稀泥状,或其中出现大量凝血块。

5.贮血袋有破损或封口不严,血袋标签模糊不清。

6.超过贮存期限。

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血站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的血制品进行质量检查, 选择检出报废血液制品51袋, 包括红细胞悬液38袋、冰冻血浆12袋、血小板1袋。对其报废原因进行分析。

1.2 检查项目及标准

对血制品质量进行检查。首先是观察是否过期;随后观察外观, 通过适度挤压, 检查血袋是否出现血袋破裂、血液渗漏等现象;随后按照国家卫生部标准, 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 其中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 g) 、突触素 (synaptophysin, SYP)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按照血液报废原因, 过期报废的35袋, 血袋破损8袋, 黄疸3袋, 渗漏4袋, 保存不当1袋, 见表1。

3 讨论

血库血液由人体提供, 来源珍贵,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极其宝贵, 安全的血液与患者生命直接相关。因此, 血库血液的安全保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 血库中不可避免存在血液的报废。据文献统计, 我国血液报废率, 根据地域和管理条件以及医院等级的不同, 约占总血液的1.7%~10%[1,2]。对于血液报废原因的分析, 有利于医院针对性的改善血液保存, 提高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减少血液报废,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血液过期报废35袋, 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因此, 提醒医院在血液保管过程中, 应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定期对血液的保质期进行检查, 核对血液的保质期, 将过期血液及时处理, 避免对患者使用, 造成不良的后果[3,4]。使用血液时, 应首先选择保质期接近的血液, 避免血液过期造成浪费。此外, 医院应根据临床实际患者的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 进行少量多次发放;严格管理血液运输和保存, 选用专用的运输容器, 避免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导致的血袋破损或质量损坏[5];溶解血浆时, 在37℃下进行, 要使血液受热均匀, 禁止多包血液堆积, 在水浴箱中解冻;解冻后2 h内使用;解冻后不能再次冷冻;小心轻放, 避免人为导致血袋破裂[6]。

此外, 血液报废原因还包括血袋破损8袋, 黄疸3袋, 渗漏4袋, 保存不当1袋;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该20℃~24℃振荡保存, 本例保存不当是由于血小板保存箱出现问题, 温度上升到39℃, 该袋血小板报废, 提醒我们应时刻注意血袋保存环境监测和相关器械的检修, 保证正常保存血袋。

综上所述, 血库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血液过期, 此外还包括血袋破裂, 渗漏、黄疸等, 在今后血库血液管理中, 应注意血液保质期, 以减少血液报废率。

参考文献

[1]倪晓丹, 孟秀芹, 王德付, 等.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21) :2917-2919.

[2]张颖.黑河市报废血液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58-59, 61.

[3]邱厚兵, 彭胡.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2) :358.

[4]赵国荣, 伍小娟, 陈良津, 等.血液制品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业, 2010, 19 (19) :76-77.

[5]邓素容.医院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13, 42 (22) :2661-2662.

报废非标量血液的原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2月21日~2008年7月21日期间在笔者所在中心无偿献血者226 804例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其中男146 732例,女80 072例,年龄18~55岁,均按卫生部标准要求,经咨询、体检、初筛合格后方可献血。其中在采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1651例,因献血非标量小于100 ml而报废712袋血,这712例献血者均因发生了献血反应而终止献血。对这712例献血者采取表格式逐项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献血次数、是否空腹、继往病史、体质情况、采血环境、采血者(了解技术熟练程度、工作态度等)、采血量、献血反应症状等。

1.2 采集方法

献血者取坐位,开放式采血。使用威高洁瑞CPD-A采血袋,按操作规程采集200 ml或400 ml全血。

1.3献血反应判断标准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分为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中度:除轻度症状外,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1]。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献血反应及献血非标量的发生率,对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0.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献血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总献血226 804人次,发生献血反应1651人次,献血反应率0.73%;其中轻度反应者939例,占0.41%,中度反应者646例,占0.28%,重度反应者66例,占0.03%。其中有一位轻度献血反应头晕者,未休息即站起离开,走几步后摔倒,造成面部外伤,其余献血反应者均经休息后自行恢复,安全离开。

2.2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程度的关系

献血量小于50 ml的献血者76例,重度献血反应者62例,中度献血反应者14例;献血量在50~100 ml之间献血者636例,重度献血反应者4例,中度献血反应者612例,轻度献血反应者20例;献血量在101~180 ml之间903例,轻度献血反应者883例,中度献血反应者20例;献血量在200 ml以上,轻度献血反应者36例。献血量小于100 ml因血非标量而报废,共报废712(76+636)袋。因出现献血反应导致献血非标量而报废血的发生率为43%,献血量小于50 ml的中重度占100%,献血量在50~100 ml之间中重度占96.8%。

2.3 献血非标量与年龄的关系

18~25周岁共104 464例,发生献血反应1239例,发生率1.19%,献血非标量;25~55周岁共122 340例,发生献血反应412例,发生率0.34%,献血非标量。小于25岁者发生率高,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2.4 献血非标量与献血次数关系

首次献血者202 278例,发生献血反应1557例,发生率0.77%,献血非标量;两次以上献血者24 526例,发生献血反应94例,发生率0.38%,献血非标量。首次献血者发生率高,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2.5 献血非标量与性别关系

男性献血者128 881例,发生献血反应883例,发生率0.69%,献血非标量;女性献血者97 923例,发生献血反应768例,发生率0.78%,献血非标量。两者相比差异不大(P>0.05)。

3 讨论

献血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2],本研究结果表明,献血反应的发生主要与年龄、献血次数密切有关,小于25岁、初次献血者发生率高;本文中献血非标量<100 ml主要发生在中、重度献血反应者,提示中、重度献血反应主要发生在献血之初,即刻停止采血,是造成献血非标量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献血反应与献血量无关,而与献血者的心理、身体的因素密切相关。郭建设等[3]研究表明献血量达至350 ml时出现献血反应的比例最少,本文献血量大于200 ml发生献血反应36例,均为轻度反应,占2.9%,也证明了此点。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1)年轻、初次献血者,往往是刚刚采血即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甚至晕厥等,这是由于年轻经历少、初次胆怯、心理紧张、恐惧等思想顾虑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短暂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对这些献血者,应在采血前着重加强献血知识的讲解,解释到位,并给予恰当的关心和鼓励,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和疑虑,这就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和技术过硬的护士,消除他们的紧张胆怯心理,让他们愉快的接受献血,做好这部分人群的工作,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2)调查中还发现献血反应与空腹、疲劳、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说明献血前体力欠佳、精力不充沛、机体疲劳,易诱发献血反应。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公民无偿献血必须严把体检关,采血前的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一定认真负责,筛查出体弱者,避免空腹、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者参加献血。(3)要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采血环境,采血环境整洁明亮、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献血体位方便舒适,播放音乐使其精神放松,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娴熟,态度诚恳,使献血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4)在采血过程中一方面应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反应,一方面亲切与献血者交谈,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采血结束后嘱献血者休息20~30 min,以保证身体调整好、无缺血状态方可离开,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量达到标量,减少浪费,赢得献血者的口碑,推动无偿献血的发展。

关键词:报废,非标量,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文秋,刘作攻.献血输血500问.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4.

[2]刘丽静,周淑珍.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现场处理的体会.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3(4):68.

血液报废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站2008年1月~12月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共计22441人次, 采集全血44783.5u, 所采集的全血经成分科制备后入待检库, 对采集、检测、制备过程所产生的不合格血液进行报废处理, 合格血液入成品库储存、发放。

1.2 方法

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无偿献血者填写献血登记表、进行体检、快速检测 (HBsAg、血型、血比重) , 合格后血液采集。血液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报废标准均执行卫生部颁发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血液检测项目有HBsAg 、抗-HCV 、抗-HIV 、梅毒抗体、ALT、 ABO和 Rh (D) 血型。

2结果

2008年1月~12月所采集全血经成分科制备后入待检库, 全年本市所采集制备后入待检库血液总量为78931U, 其中全血258U,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44941U,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31160.5U, 新鲜冰冻血浆2571.5U;在采集、检测、制备过程所产生不合格血液的主要原因统计见表1。

不合格血液原因统计从表1可看出, 血液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原因为:ALT (占52%) , 依次为脂肪血 (占13%) 、破损 (占8.3%) 、抗-HCV阳性 (占6.9%) 、梅毒阳性 (占4.9%) 析出 (占4.8%) 、不足量 (4.0%) 、HBsAg阳性 (占3.6%) 、其它 (占2.5%) 。

3讨论

3.1 ALT增高

因ALT不合格报废血液1079u, 是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因素, 占总报废率的52%。引起献血者ALT升高的因素很多, 主要原因是一些非病理性因素, 如体型肥胖、饮食、运动、睡眠不好、服药、精神因素等[1]。本站血液均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 2008年对献全血的献血者未做ALT快速筛查, 导致献血者血液ALT不合格的比例较大。因此, 在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的宣教、做好咨询、体检工作的基础上, 在血液采集前进行ALT筛检可有效杜绝血液的报废。所以简便、快速的ALT筛查可用于采血前的检测。

3.2 脂肪血

脂肪血报废258u, 位居报废第二位, 占总报废率的13%。造成脂肪血报废的主要原因是问询具有随意性, 如献血者不了解献血前应注意的事项, 而在献血前一天或当天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造成, 如肥肉、牛奶、鸡蛋、豆类制品等。预防措施:①加强献血知识宣传;②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脂肪血报废标准, 减少人为随意判定。《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血液外观重度乳糜, 判为不合格。轻度及中度乳糜血临床输注不出现输血反应则不应判为不合格报废, 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浪费。

3.3 血袋破损

血袋破损造成的血液报废有160.8u, 占总报废率的8.3%。位居报废第三位。引起破损的原因有离心不当、血袋在低温环境下脆性增加、血袋材料本身质量如塑料张力不够以及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等均可能造成破损。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成分制备流程的SOP规范操作, 强化工作责任心且选购好质量的安全采血袋来减少血袋破损, 控制破损率。

3.4 抗-HCV阳性

抗-HCV阳性报废血液140u, 占总报废率的6.9%。目前我国感染HCV的人群有所增加, 全国因输血感染HCV的纠纷也较常见, 在血液检测时需注意选用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的试剂进行实验室检测。

3.5 梅毒阳性

血液检测梅毒阳性报废血液100u, 占总报废率的4.9%。目前我国性病传播趋势严峻, 实验室检测是血液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因此, 在献血咨询时信息录入时做好问询和信息合并工作, 劝退有危险行为的人员退出献血。

3.6 析出

主要是血浆絮状物析出报废血液98.5u, 占总报废率的4.8%。析出的主要原因是①普通水浴恒温箱融化血浆时的温度不稳定;②融化时工作人员的手法不正确;③一次融化放浆量过多等。为纠正以上缺点全市各供血库均已配备了全自动融浆机, 加强供血库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3.7 不足量

不足量报废血液84.5u , 占总报废率的4.0%, 不足量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献血者初次献血, 由于心理、血管较细以及工作人员穿刺技术等因素造成血流不畅而产生的, 因此采血时应加强与献血者进行沟通交流、护理, 缓解献血者精神紧张, 让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献血;对于血管过细无法穿刺的献血者应婉转地予以拒绝;重点要加强采血护士的业务技能训练, 提高一针穿刺率。

3.8 HBsAg阳性

HBsAg阳性报废血液74u, 占总报废率的3.6%。我国乙肝病毒人群感染率比较高, 在血液复检时HBsAg阳性率较正常人群中比率较低, 说明采血前先经快检筛查的作用, 因此在快检筛查时要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快检试纸条将能提高HBsAg检出率, 从而降低HBsAg阳性报废率。

另外, 溶血和血液过保质期虽然报废量很小, 但也是常见的报废原因, 避免血液溶血主要应考虑外力和保存环境的影响:一是在采血车上采血时及时将血液放入冷藏冰箱内保存;二是在血液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滤除时禁止加压, 严格控制离心转速, 避免抖动震荡;三是工作人员执行各项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四是血液运输采用专用送血车。保证血液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行。血液过保质期的原因主要为血液分袋产生的小规格血液, 婴幼儿用量较少而产生报废。

血液是生命的宝贵而特殊的资源, 是现阶段临床医疗救治不能替代的, 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 招募和保留足够数量的合适献血者, 以确保安全的血液供应。加强质量管理, 规范采供血行为, 预防为主, 有效监控, 降低血液报废, 让无偿献血的血液最大限度利用。

参考文献

血液报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2月~2009年6月笔者对我院输血科库存红细胞悬液(RBC)32 816袋、新鲜冰冻血浆(FFP)41 272袋、机采血小板(PC)5 127袋进行血液发放前的严格检查,由于非血液检验因素所致报废的血液共312袋,报废率为0.39%。

1.2 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不合格血液逐袋逐项进行判别、归类、统计[2]。项目主要包括:(1)乳糜血:主要根据肉眼观察血浆层混浊情况分为重、中、轻度3个档,中度以上视为乳糜血。(2)过期报废:血液成品未出库前已到保存期,而导致血液报废。(3)血袋内絮状物及碎片:肉眼观察有明显絮状物或碎片。(4)血袋破损:血袋边缘或血袋配血管近端有开放性破损。(5)颜色异常:血浆灰褐色、溶血、沉淀物多并失去透明度。(6)献血员标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主侧不合。

2 结果

血液报废分类、统计见表1。报废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新鲜冰冻血浆,其次是红细胞悬液。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有:血袋破裂81袋(41.12%)、乳糜血60袋(30.46%)、临床申请未用33袋(16.75%)。红细胞报废的主要原因有:过期作废47袋(41.97%)、献血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2袋(37.50%)、申请未用14袋(12.50%)。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有:临床申请未用2袋(66.67%),血袋破裂1袋(33.33%)。

3 讨论

血袋破裂是导致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血浆在冰冻状态下脆性增加,血站及输血科工作人员在运输、搬运、解冻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规范操作,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严格要求血浆在运输过程中或冰箱内存放以增加相互间的摩擦力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血袋破损。炎热的夏季运送血浆时建议血站不要一次送多家医院,以免血浆在室外放置时间过长至使血浆表面融化,增加絮状物的析出。另外储存血浆时建议用专用冰箱以及使用专用的冰冻血浆解冻箱溶解血浆,絮状物析出将明显减少[3]。乳糜血是导致血液报废的又一大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产生重度乳糜血的原因是献血者在献血前5~6 h内,摄入了大量高脂肪食物导致血液中的血脂含量升高,引起血浆呈乳白色浑浊状,同时脂肪血的产生与年龄在46~55岁的男性肥胖献血者有关[4]。对于轻度乳糜血,医院可以输注给患者[5]。所以加强献血者献血前的各种注意事项的宣传,尤其是饮食方面,能有效地降低因脂血而导致的血液报废[6]。临床用血计划不确定性也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医生在为危重患者申请血液时一次申请用量较大,而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有时患者去世但血液还没输完,导致血液报废。因此医生在为手术或危重患者申请用血时,要客观分析病情,加强学习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保存等方面的知识。完全融化的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失活。融化后的血浆不可在10℃以下放置超过2 h,不可再冰冻[7]。血小板的特点是保存期短(5 d),保存条件与其他血液成分不同,因此确定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时,在与血液中心申请,送到输血科的血小板要及时输注。过期报废的血液制品也占较高的比例,有时临床用血会出现偏型现象,造成储存的血液制品在保质期内未用出去导致报费,这就需要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临床的申请及时调整血液的储存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由于献血员的问题引起的血液报废多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因为国家尚未制订相关检测规定,尚待进一步探讨。如果采血人员加强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咨询,条件不符合者不能献血或暂缓献血,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为减少血液报废,避免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制订了一系列改进措施:(1)输血科接收血液制品时,一定要检查血袋外包装有无破损以及血液颜色有无异常。(2)减少血液入库时间,避免血液制品在室温存放时间过长。(3)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避免人为造成的血液报废。(4)根据临床用血情况及时调整库存血液量。(5)遇到临床医生为危重患者申请大量的血液制品时,输血科要少量多次发血。(6)输血科主任给医院内全体医务人员授课,讲解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以及各种血液制品的储存及应用情况。(7)在院内网页上宣传无偿献血法相关内容。

应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某一时期或某一区域内某项指标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人类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统计、寿命的调查统计、疾病的调查统计等。要求数据罗列和图表表达清晰、准确,标引关键词3~8个。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应不低于6条,且近两年的文献应占30%以上。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1《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25

电话:010-59679061

传真:010-59679056

E-mail:yyzx99@163.com

参考文献

[1]王启明.仙桃市2004~2006年血液报废原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104.

[2]仲剑平,徐登仁,李石,等.医理疗护操作常规[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50.

[3]卢平.KJX-A冰冻血浆解冻箱的使用情况[J].广西医学,2005,27:74.

[4]金志坚,陈铭娟,姜淑美,等.无偿献血者中度脂肪血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58.

[5]田兆嵩,田俊士,刘文芳,等.临床输血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

[6]刘芳,王峰,许淑春,等.阜新地区血液报废年统计报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1):335.

血液报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站2007年—2008年无偿献血18 838人次, 共采集全血35 040 U.所采集的全血经成分室分离制备、加工后入待检库, 对采集、检测、分离制备过程所发生的不合格血液进行报废处理, 合格血液则进入成品库发往临床。

1.2 方法

无偿献血者在填写献血登记表并体检合格后电脑查询, 快速检测HBs Ag、血型、血比重, 快检合格后则进行献血。血液的实验室检测均严格按照卫生部所要求的双人双试剂进行, 实验室测定项目有ABO血型、Rh (D) 、丙氨酸转氨酶 (ALT) 、HBs Ag、抗-HCV、梅毒、抗-HIV.物理外观检查采用自然沉降、离心、肉眼判定结果。

2 结果

2007年全血出库量16 777 U, 报废量673 U, 报废率为4.01%;2008年全血出库量18 529 U, 报废量938 U, 报废率为5.06%.血液报废原因分析见表1.

3 讨论

不合格血液原因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 血液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ALT (1.37%) 、脂肪血 (1.03%) 、梅毒阳性 (0.63%) 、HBs Ag阳性 (0.58%) 、抗-HCV阳性 (0.35%) 、破袋 (0.25%) 、过期 (0.25%) 。

3.1 ALT增高

因ALT不合格报废血液483 U, 报废率达1.37%, 是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因素, 占总报废率的29.98%.引起献血者ALT升高的因素很多, 除了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疾病引起ALT升高外, 某些非病理因素如药物毒物 (铅、汞等) 、饮酒、感冒、疲劳、运动、创伤等均可引起ALT升高[1,2]。我站绝大部分血液来自街头无偿献血, 由于受街头无偿献血流动性、即时性的限制, 我站对献全血的献血者不做ALT快速筛查, 导致献血者血液ALT不合格的比例较大。因此, 提醒必须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的宣教;做好咨询、体检工作, 把好血液质量关;在献血前先行ALT筛检可有效杜绝血液的浪费。

3.2 脂血

脂血报废363 U, 位居报废第二位, 报废率达1.03%, 占总报废率的22.53%.脂血报废的成分为血浆。造成脂血报废的主要原因为献血者不了解献血前应注意的事项, 绝大部分为献血前1 d或当天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造成, 如肥肉、牛奶、鸡蛋、豆类制品等。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献血宣传:注意献血知识和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 在采血的前1 d或当天严禁暴饮暴食及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 宜清淡饮食。 (2) 献血前先抽取3 m L左右血液离心, 观察是否为脂肪血, 但献血者要承受多穿刺一针, 绝大部分不愿意, 且在大型集中采血时也不大适用。 (3) 按照国家规定确定脂肪血报废标准, 减少人为随意判定。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血液外观无重度乳糜, 乳糜程度以乳糜指数>5为重度, 判定为不合格。轻度及中度乳糜血临床输注不出现输血反应则不应判定为不合格报废, 在保证血液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浪费。

3.3 梅毒阳性

血液检测梅毒阳性报废血液224 U, 报废率达0.63%, 位居报废第三位, 占总报废率的13.90%.梅毒阳性率逐年升高, 已超过了HBs Ag的阳性率, 成为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文献报道, 随着性病感染率在我国的逐年升高, 在直接采血中因梅毒阳性而导致血液报废也在逐年提高[3,4]。因此, 对献血者献血前的梅毒初筛很有必要和意义。

3.4 HBs Ag阳性

HBs Ag阳性报废血液205 U, 报废率达0.58%, 占总报废率的12.73%.我国为乙肝大国, 正常人群中HBs Ag阳性率约为10%, 在血液复检时HBs Ag阳性率较正常人群中比率较低, 表明参加无偿献血者多为身体相对健康者, 且献血前先经快检筛查淘汰绝大部分HBs Ag阳性献血者。在快检筛查时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快检试纸条将能提高HBs Ag检出率, 从而降低复检HBs Ag阳性报废率。

3.5 抗-HCV阳性

抗-HCV阳性报废血液124 U, 报废率达0.35%, 占总报废率的7.70%.目前我国感染HCV的人群有所增加, 全国因输血感染HCV的纠纷也较常见, 在血液检测时需注意选用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的试剂进行检测。

3.6 破袋

成分分离制备时血液离心破损造成的血液报废有88 U, 报废率达0.25%, 占总报废率的5.46%.引起破袋的原因有离心时间过长、转速过快、血袋放置离心杯受力不均、血袋在低温环境下脆性增加、个别厂家血袋材料本身质量如塑料张力不够以及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等均可能造成离心破损。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成分分离SOP中各项操作规程, 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正确进行各项操作, 选购高质量的塑料采血袋等减少造成离心破损的因素, 才能从各方面总体控制离心破袋率。

3.7 过期报废

过期报废血液88 U, 报废率达0.25%, 占总报废率的5.46%.主要原因是: (1) 各医疗用血单位未做用血计划, 给采血工作造成一定的盲目性; (2) 临床用血一时性偏型。因此, 按计划采血, 调控血液库存量和临床用血一时性变化, 提高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 就能较好地控制和减少过期血的发生。

充分利用好无偿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液, 在血液的采集、检测、分离制备过程中, 把好各道关卡,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是我们血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为降低血液报废率, 血站内部应加强质量管理, 规范采供血行为, 大力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工作,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报废, 让无偿捐献的血液得到很好的利用。

摘要:目的 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 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 统计2007年—2008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 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脂血、过期、溶血、破袋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 目前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 ALT不合格是目前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 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初筛, 能够有效地减少血液报废。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汪小华, 龙子渊, 王英桃.献血者ALT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5, 7 (1) :48-50.

[2]黄伯里, 朱立苇, 王拥军, 等.献血者筛查ALT作用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2) :123-124.

[3]孙革, 蓝欲晓, 马兰.1999-2002年深圳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4, 6 (4) :283.

血液报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贵州省血液中心2013年1~12月在制备血液成分和血液检测过程中的报废情况。在成分血制备过程的报废血液主要是脂浆、采血不足量、外观异常、凝块等。在检验过程中主要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梅毒抗体阳性。

1.2 统计学处理:

按《采供血机构情况调查表》的要求统计,每200mL全血统计为1单位,手工分离成分血按每袋200mL全血制备分离统计为1单位,血浆按每100mL统计为1单位。

2 结果

贵州省血液中心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制备血液282668.5单位成分血,成分血共报废34211单位,报废率12.10‰其中乳糜血报废血浆19225单位,报废率6.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报废8027单位,报废率2.84%。成分血报废情况见表1。

3 讨论

常见的报废因素,如乳糜血浆等,主要是血液中心对献血者进行筛查是否仔细的原因,是应当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的。但由于通常对报废原因进行分类时,把传染性检验指标作为最重要的原因[1],其他各种因素引起的报废以各部门发现或产生所引起进行分类,在统计的报废原因中主要是乳糜血浆等[2]。在本资料统计中,乳糜血浆所引起的报废量最大,是非检验指标报废的首要因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则是检验过程中导致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3]。因此,作者认为应该严格进行献血者咨询工作,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尤其是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宣传,让献血者知晓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酒和饮食过度,献血前不要吃过量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多吃一些清淡饮食,要保持献血前一晚的良好睡眠等,以降低乳糜血浆所引起的血液报废。同时,也应当积极探索乳糜血浆去脂后再利用的可行性。在每年的天气比较寒冷的2月及炎热的7月是贵州省血液中心大量组织团体单位进行无偿献血较集中的时间段,也是ALT报废率最高的时期。采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将有效降低献血者献血后血液ALT报废率,对献血者捐献宝贵的血液是一种尊重,对保留献血者使其长期固定参加无偿献血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报废的情况及原因,探讨应对策略与措施。方法:对贵州省血液中心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报废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个月共报废34211单位,报废率12.10%,其中,乳糜血报废血浆19225单位,报废率6.8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报废8027单位,报废率2.84%。结论:在成分血制备中,乳糜血浆报废量最大,是非检验报废的首要因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报废尤其在2月、7月增高,此时间段为贵州省血液中心团体无偿献血采集高峰时间,在采集前加强对团体单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将有可能降低血液报废率。

关键词:成分血,血液报废,无偿献血

参考文献

[1]王小华,谷阳.张家界市中心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18(7):356-357.

[2]张西春,曹丽,王晓华,等.西安地区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13(10):273-274.

上一篇: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下一篇:防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