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精选7篇)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1
什么是效益?效益按照通常的说法, 是投入与产出之比。高校图书馆的效益是指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和图书馆功能的反馈之比, 高校图书馆效益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对学校科研和教学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图书馆以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服务, 这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职能。学校总会要求高效益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 以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高校图书馆效益的综合评价主要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指标[1]。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人们在图书馆活动中付出的劳动消耗与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 它是以社会及其用户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标准, 对图书馆活动的劳动实效做出的评价, 得到的效益属于直接经济利润[2]。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图书馆事业或某一具体活动对社会总体利益的影响、效果和收益。
1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的特点
1.1 非盈利性
同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较, 图书馆具有明显的非利润性。图书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 而不是以取得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即使是当今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执行信息的生产职能, 其生产目的也绝不是为了取得经济利润, 而是体现了当今图书馆服务方式及手段向多功能型发展的趋势。
1.2 外向性
图书馆的一切输入都是为了输出文献信息, 然而这种服务的主体 (图书馆) 并不是为了通过服务从客体 (读者) 那里得到物质收益, 而是为了使读者通过接受服务而受益, 读者这一外在对象的受益程度体现了图书馆效益的大小。图书馆效益的这种外向属性决定了图书馆效益的评价须以读者受益程度为依据。
1.3 潜在性
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这种服务, 一般来讲不直接生产可见产品, 其作用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知识积淀的方式, 借助人脑功能存储起来, 在读者身上不定期地、随机而又长期地表现出来。所以, 高校图书馆效益中的“读者受益程度”, 是很难用定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
1.4 相关性
影响图书馆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在图书馆投入一定的条件下, 其管理水平、馆员素质、读者素质等这些因素都共同影响着图书馆效益,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不相适应都可能降低图书馆的效益。
1.5 模糊性
由于图书馆效益的上述特点, 使得人们对图书馆效益很难进行严格的定量计算, 因此, 图书馆效益的任何一个指标, 都是一定时期内图书馆实际效益的模糊值。
2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的标准
2.1 资源利用标准
资源利用标准主要用来评价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它包括:文献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几个方面, 它是衡量图书馆效益的客观标准。只有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的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2.2 经费使用标准
经费使用标准主要用来评价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教学和科研及社会服务的非盈利机购, 对于经费的使用, 有一个效益问题。因此经费的使用情况是衡量图书馆效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标准之一。图书馆经费一般包括文献购置费、设备费、人员培训费、办公费 (等) , 其中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越大, 经费的使用效益就越好。
3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的内容
3.1 物质资源
图书馆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文献资源、馆舍和设备资源。而文献资源是当代图书馆最本质、最核心的资源。因此, 文献资源的收藏质量, 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是评价物质资源的关键。物质资源的评价过程, 实质上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测量。
3.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提高图书馆效益的根本保证, 再大规模的图书馆, 藏书再多, 现代化设备再发达, 没有高水平的人员去开发, 自然也不会产生高效益。美国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 图书馆建筑占5%, 信息资料占20%, 而图书馆员占75%[3]。甚至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也这样认为:“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 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 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4]”。因此, 在评价图书馆时, 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图书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就没有高质量的馆藏, 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服务。因些, 人力资源的评价, 是图书馆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的评价主要应从人员素质与人员结构方面进行。人员素质主要是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 有文献信息学、情报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好的语言能力, 有情报意识和开发文献、编制各种导读书目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财力资源
高校图书馆所需要的经费是由学校拨给的, 这些资金使用途径、效果如何、投资利用率怎么样, 都是财力资源评价的重点。投资利用率一般包括文献资源、馆舍建设、设备及人员结构等的利用率。所以图书馆需要对投资利用率做经常性的评价和分析, 有利于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财力资源, 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4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的方法
4.1 流通率法
图书馆效益的优劣应以它的社会效益为准。高校图书馆的效益包括收藏、流通、服务三大项, 图书馆的效益主要由流通和服务来衡量, 具体指“利用率”和“满足率”这两个指标。其公式为:
年利用率undefined
其中, 流通不仅限于外借这一方式。无论那种形式, 只要是实现了信息的流通, 都是流通。
满足率是指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程度, 即图书馆吸收了多少读者。用以下公式表示:
年满足率undefined
4.2 综合指标法
文献的“标准利用率A”是衡量图书馆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 它定义为[5]:
标准利用率undefined
4.3 加权分析法
加权分析法就是对图书馆能确定下来的各项指标综合分析评价, 从而进行量化选优。做这项工作时,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项目和指标, 从图书馆许多可以评价的项目中, 选出对整个图书馆效益影响最大的评价项目, 并确定出指标数值, 参加综合评分。最后将各个项目的评分值乘以指标系数之后的分相加, 得到各馆总分。根据各馆所得总分的高低, 比较各馆效益的高低。
4.4 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的公式为:
undefined
产品或系统的价值;F=产品或系统的功能
C=产品或系统的成本。
图书馆效益的评价, 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可以把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和与文献信息有关的种种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F) , 可以用固定时间段内接待读者的人次表示。因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形式多样, 内容也丰富, 有到馆借书的、有来实习的学生、来馆参观咨询的及图书馆提供的定提服务、特色服务等。计算时应以其中的某一主要服务为主, 折算其他服务转化为统一的工作量, 用加权的方法来计算。成本 (C) 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图书馆的投入总和。C可以年经费表示, 也可以年经费加上现有人力馆舍、设备的折算值, 以年经费计算比较简单一些, 这样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公式为[6]:
undefined
图书馆的社会效益;F=年接待读者人数;
C=年度总经费。
总之, 效益是图书馆的生命, 要想提高效益, 就得加强管理。评价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改进管理、优化决策的重要手段。正确评价图书馆效益能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剑丽.图书馆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10 (5) :19-21.
[2]徐欣.图书馆效益评价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8 (1) :15-17.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馆员的使命[J].图书馆, 1999, 10 (3) :24-26.
[4]度瑞.论新时期中专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 1999, 12 (5) :76-78.
[5]夏军.简述国内图书馆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 5 (4) :23-25.
[6]许中才.图书馆效益的计量[J].图书情报工作, 1996, 11 (2) :51-53.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2
纵观国内外,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 系统的研究更少。因此, 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不仅可以充实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内容, 还对政府和民间开展的评估工作以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日常工作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即高等教育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
一、什么是中外合作办学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从中我们可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教育机构和外国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必须是合作办学, 既不是合资办学, 也不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单独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对象是中国公民, 而不是主要招收外国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学生;教育教学的地点主要在中国境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考虑到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 国家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包含中国教育机构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订教育教学计划, 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依法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中国教育机构没有实质性引进外国教育资源, 仅以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的学生交流活动, 不纳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以管理[2]。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指的是依法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对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实施的国内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非学历教育指的是依法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对计划外招收的学生实施的教育,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培训证书或者结业证书。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结构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中外合作大学) 、高校内部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非独立设置) 和高校内部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一)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中外合作大学)
有人把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称为“中外合作大学”, 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它的办学机制和民办教育一样, 其筹备前期各项费用及运行过程中各项支出均由合作双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 具有独立的校园, 独立进行招生, 独立实施教学组织和管理, 独立颁发学历证书, 独立进行财务核算,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仅批准了5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 高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非独立设置)
它是设置在中方合作大学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不具有法人资格, 是学校的二级机构, 行政上接受学校的管理, 政策及业务上接受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一级大学作为法人代表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然后由它具体实施合作办学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普遍以这种形式存在。
(三) 高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它是设置在中方合作大学二级机构内的一个项目。一级大学或由一级大学授权二级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然后由专门的或兼职的项目团队负责实施合作办学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从办学内容上来讲, 它与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本一样, 但从规范性、受重视程度、管理人员专业性等方面来说, 一定比不上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高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三、国际上对跨境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
2003年11月,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与挪威教育部共同举办的第二次教育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上, “跨境教育”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04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和OECD共同起草了一份《高等教育跨境提供质量保障纲要 (草案) 》, 提出希望建立跨境高等教育提供质量的国际框架体系。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OECD联合制定了《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 目标是提供保障跨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国际框架, 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学生、教师、专业人员、办学项目和办学者跨国界交流的需要。它旨在支持和鼓励国际合作, 提高对保障跨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学生和其他有关各方免受办学质量低下或违规办学者之害, 鼓励能够满足人文、社会、经济和文化需要的高质量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导方针向政府以及教师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者、学生团体、质量保障和资质认定机构、学生认证机构以及专业团体提出了行动建议[3]。
2006年, 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 (AUQA) 发表“Quality Audit and Assurance for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阐述澳大利亚高校跨境教育质量评价方法, 共有如下17个评价指标:基本价值判断、合作伙伴和代理商、合同或协议、质量控制、治理、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发展、课程、市场营销及推广、入学标准、语言、教学、审核标准、学术支持、田园支持、研究、社区联系和评审[4]。
2009年7月, 教育部决定对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以及实施境外学士学位以上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指标体系有9项一级指标, 即办学宗旨、管理体系、资金资产管理、管理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办学特色;21项二级指标, 即机构定位、办学思路、管理机构、管理队伍、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招生和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文凭证书管理、师资评聘、师资状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状况、教学设施建设、毕业成果质量鉴定、学生满意度、社会评价、办学单位内部效益、办学单位外部效益、办学特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有8项一级指标, 即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项目管理、培养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办学特色;22项二级指标, 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机构、资金管理、招生和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督、文凭证书管理、政策环境、教学设施、师资评聘、师资状况、师资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毕业成果质量鉴定、学生满意度、社会评价、办学单位内部效益、办学单位外部效益、办学特色。
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的原则集中体现了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是中外合作办学评价规律的反映, 是人们在中外合作办学评价实践中升华的理性认识。中外合作办学评价的原则既具有客观性, 又蕴含主观意志。一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评价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不能超越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价原则又必须体现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价的意志, 体现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5]。在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 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 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 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 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 在决策时, 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 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6]。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目的是鼓励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引导各高校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化专门人才, 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此同时, 它涉及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培养层次、教学管理、培养成果等小系统,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中, 应充分考虑和权衡整体目标与这些小系统的关系。
(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是个模糊界限, 定量则是有清晰的数据分析问题。如果只有量, 没有界, 则无法定性。如果只有定性, 而无定量, 则难以断定发展趋势。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 但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某些因素难以量化, 只能用定性指标加以描述, 因此, 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评价指标。
(三) 完备性原则
完备性意味着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 是由若干指标构成的一个指标的完备群。从理论上讲, 多一个指标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和浪费, 少一个指标会造成信息的不充分。每一个指标最好能够反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某一个层面, n个指标相互独立, 构成n维空间, 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某一个状态[7]。
(四)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在评价时不考虑评价对象今后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只是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 它有助于进行横向比较, 便于看清评价对象是否达到某种标准。动态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 它在评价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重在纵向比较, 便于看清评价对象的变化过程, 从而发现其发展的规律。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各有所长, 又各有所短, 如果仅用静态评价或动态评价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评价任务[8]。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是否促进本校学科发展, 是否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否填补国家对急需专业人才的空白等, 均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 既要有体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发展现状的指标, 又要有体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发展趋势的指标。
(五) 通用可比性原则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的比较, 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指同一对象这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做比较。横向比较指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 找出共同点, 按共同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遵守通用可比性原则, 找出不同办学类型的共性, 提炼出评价指标, 同时保证指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对象可以做比较。
五、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然有一定的区别。领导认识、教学条件和教学运行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三大因素。领导认识决定了办学理念和战略方向, 是实施办学的关键因素;教学条件指的是实施办学的硬件, 如场地建设、图书资料、多媒体设施等, 是实施办学的基础;教学运行指的是办学的软件, 如培养计划、教材、师资、教学管理等, 是实施办学的核心因素。
基于相关概念和评价理论的研究, 围绕国家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以及通知等精神, 借鉴其他教育形式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国内外跨境教育质量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国正在实施的跨境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遵循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结合笔者多年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经验, 建立了一套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领导重视与认识、办学条件、教学运行、办学效果。领导重视与认识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管理机构 (机构设置) 、办学经费投入 (前期投入、学费使用) 、办学理念 (培养对象及目标、办学层次及规模、办学思路) ;办学条件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7个三级指标: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及学术水平、管理人员背景及工作经验) 、教学设施 (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 、信息化管理 (网络学习资源、教学软件、教学教务平台) ;教学运行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教材 (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比例、其他教材选用合理性) 、师资队伍 (师资评聘、师资状况、师资进修、教学方式) 、质量监控 (招生和学籍管理、学风建设、教学督导机构设立与运行、相关方问题反馈及跟进解决机制) ;办学效果包括3个二级指标及10个三级指标:学生评价 (学生满意度、学生毕业时掌握的技能) 、学校内外部效益 (引进教育资源与国家目标一致性、带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情况、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元化情况) 、社会评价 (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家长评价、媒体评价) 。
(一) 领导重视与认识
领导重视程度与认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 即管理机构、办学经费投入、办学理念;6个三级指标, 即机构设置、前期投入、学费使用、培养对象及目标、办学层次及规模、办学思路。中外合作办学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如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表明学校更加重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学费收入是否全部用于中外合作办学事务中, 其中用于教学投入、员工工资福利、教育发展基金的比例分别为多少。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基于“办怎么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和“怎样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 主要评估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培养对象、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开办专业、合作模式、办学思路等。
(二) 办学条件
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 即管理队伍、教学设施、信息化管理;7个三级指标, 即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及学术水平、管理人员背景及工作经验、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网络学习资源、教学软件、教学教务平台。评估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以判断管理团队的管理专业水平。教学设施指的是教学基础设施基本情况。信息化管理主要考察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方便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软件优化教学效果情况等。
(三) 教学运行
教学运行, 也称教学管理, 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它的任务是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明确教学工作目标,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系统, 明确职责范围, 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 加强检查指导, 及时总结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 即培养计划、教材、师资队伍、质量监控;12个三级指标, 即培养方案、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比例、其他教材选用合理性、师资评聘、师资状况 (含师生比、外教情况) 、师资进修、教学方式 (含授课语言) 、招生和学籍管理、学风建设、教学督导机构设立与运行、相关方问题反馈及跟进解决机制。
(四) 办学效果
办学效果是领导重视与认识、办学条件、教学运行等多种要素作用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国家紧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二是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是否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发展, 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多元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应用。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 即学生评价、学校内外部效益、社会评价;10个三级指标, 即学生满意度、学生毕业时掌握的技能、引进教育资源与国家目标一致性、带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情况、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元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家长评价、媒体评价。
摘要:近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被大众广泛认识, 已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真正发展的时间短, 管理存在一定缺位等因素,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各类违规办学、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开展切实有效的评估并将信息公之于众, 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利益, 是中外合作办学当前工作的重要议题。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7.
[3]百度文库.保障跨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b327b7b31b765ce05081420.html.
[4]黄建如, 张存玉.澳大利亚质量保障署的跨国高等教育质量审核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8) :81-84.
[5]肖玉梅.现代成人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百度百科.系统性原则[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25101.htm, fr=aladdin.
[7]殷永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23-26.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3
设备效能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概念, Herrera等给出的设备效能定义为:作为一套衡量生产过程关键绩效的工具, 设备综合效能由三大部分结合而成, 即可利用时间效率、设备性能效率和合格品率。同时JIPM协会等对设备综合效能的计算方法也有所研究。设备绩效评价, 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内在核心的综合绩效指标为评价标准, 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对仪器设备的绩效进行分析评判。
本文认为, 设备科研绩效评价是指, 针对科研的设备, 投入与产出分析设备在科研工作中的效能, 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仪器设备的效能进行客观、公正和真实的评价, 以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提高科研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水平。对于高校设备科研绩效的评价, 是一种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 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系统论角度看, 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多指标的系统, 包含了决定高校设备科研效益本质特征的关键因素所组成的集合。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要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另一方面需兼顾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指标体系既要客观地反映系统发展的状态, 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
有关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系, 应根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创新工作的背景、特点和高校科研设备的实际需求, 构架一个既能反映设备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又能反映设备利用合理性, 同时又能对高校科研设备管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参照高校设备评价和科技创新评价的现有研究成果, 本文构建了一种更加关注设备对科研创新促进作用的高校设备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 通过多级指标的定义增加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 即在不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大量调整的前提下, 方便新的度量指标的加入和对原有指标的修改。
在设计确定仪器设备科研评价指标时, 通常所涉及的有效因素越多, 评价就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科研创新中仪器设备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但有些指标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在实际收集过程中会存在含义模糊、收集困难和量化困难的问题。因此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区分对待, 否则就会在评价操作中带来不便, 并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在综合考虑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仪器设备针对科研的管理水平、与仪器设备相关的科研成果、仪器设备相关的人才培养, 以及针对科研的仪器设备功能利用与开发的指标度量的基础上, 创建了相应的五个一级指标 (表1) 。其中使用效率用来反映仪器是否存在使用上的浪费情况, 使用有效机时和定额机时来衡量, 并加入了科研有效机时比指标, 用来衡量设备使用中科研工作所占比例;管理水平指标主要反映高校科研设备针对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和维护能力, 用使用记录与档案管理、年均无故障工作日数、年维修费用率、设备故障率、专人管理与制度完备性五个指标来进行度量;科研成果指标直接标识了仪器设备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促进状况, 采用以仪器设备为支撑的刊物发表状况、专利状况、科研项目状况、仪器设备对研究基地的支持状况, 以及科研实验项目数等二级指标进行度量;人才培养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科研产出, 由于度量方式与其他科研成果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独立作为一项一级指标来衡量高校设备科研效益, 采用获得独立操作资格人员数、指导下操作资格人员数和仪器相关硕、博士培养数、博士后出站数三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度量;高校仪器设备, 尤其是对科研尤为重要的大型仪器设备往往具有多重功能, 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功能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对于相同设备来说功能的利用和开发程度也是衡量仪器设备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标, 采用功能完备率、功能开发率和研究成果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度量。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天津科技大学的设备调查数据, 通过收集和整理选取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数据。调查数据分为两部分:数据I是通过对数据使用记录数据的分析汇总, 其中包含免维修费用率、设备故障率等可直接统计得出的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扩充与修正;数据II是包括管理制度完备性等非直接统计数据, 采用专家打分加权汇总的方法获取。
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指标变量较多, 为了验证所选取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 本文基于获取的调查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性分析。通过对不同量纲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并选用因子分析法, 证明所选用指标体系对评价高校设备科研效益具有合理性。因子分析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关系, 在多个指标中找出数目较少的综合指标, 这些综合指标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 能反映原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由于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系, 所涉及到的变量众多, 并且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多个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重叠, 因子分析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对原始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 我们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经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值为0.691, 达到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显著性要求。因子分析假设变量是因子的线性组合, 第一成分有最大的方差, 后续的成分其可解释的方差逐个递减,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并以分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作为提取公因子的依据, 计算出的主成分特征根及其贡献率 (表2) 。因子特征值大于1.00的共有6个公因子, 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4.6%、25.6%、10.2%、9.2%、6.2%, 其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85.89%, 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5.89% (表4) 这5个公因子可作为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变量。
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 得到表3。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公因子F1反映的是设备使用效率指标, 在X2科研有效机时比, X3定额机时上有最大载荷。公因子F2主要反映的是科研设备管理水平, 在X5年均无故障工作日数, X7设备故障率, X4使用记录与档案管理, X8专人管理与制度完备性有较大载荷。公因子F3主要反映的是设备科研成果, 在X10设备相关专利状况, X12设备相关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状况, X9设备相关重要刊物发表状况上有较大载荷。公因子F4主要反映的是设备人才培养能力, 在X16仪器相关硕、博士培养数、博士后出站数, X14获得独立操作资格人员数上有较大载荷。公因子F5主要反映的是功能利用与开发水平, 在X18功能开发率, X17功能完备率上有较大载荷。
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经正交旋转后再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 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 累加各因子得分计算出综合得分 (公式1) 。
其中Si为得分;Fij为指标数值;Cj为权重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表明, 所选取的二级指标能够对一级指标有所支撑, 验证了所选取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并且通过对收集和整理选取的20个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样本数据的因子得分及排序情况 (表4) 分析可以看出, 科研设备在购置前由于缺乏科学论证, 因而其科研使用效益较低。而对于一些设备, 虽然在其购置前有较好的论证, 但是由于其使用范围有限或者开放程度不够, 所面向的项目和人员有限, 也限制了设备的科研绩效。同时, 对于大型设备而言, 所购置的设备功能与学校或学科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往往有较高的得分。而另外一些设备, 由于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 对设备功能开发有限, 也降低了设备科研绩效得分。因此, 在高校科研设备的管理中, 购置前端设备审查论证、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的完善、设备使用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训制度以及设备的多部门共享合理开发使用, 对于设备科研绩效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设备科研效益评价技术路线, 定义了一个可扩展评价指标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 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结果, 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为强化科研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设备管理,科研效益,评价指标模型
参考文献
[1]Herrera F, Martinez L, Sanchez P J.Managingnon-homogeneous information in group decisionmak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6:115-132.
[2]Delgado M, Herrera F, Herrera-Viedma E, et al.Acommuni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2-tuple fuzzy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for a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on Internet[J].Soft Computing, 2002, 6:320-328.
[3]邱向荣.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3.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4
自1985年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六部委下发《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 (教体[1985]001号) 文件,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以来, 各普通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国防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国防后备役队伍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国防教育效益的特殊性, 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国防教育在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效益, 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对开展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效益观念, 实行“粗放式”教学, 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对于促进高校认清国防教育的战略意义, 强化国防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国防教育效率和效果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国防教育效益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 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 国防教育是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它要解决的问题, 既有国防建设的问题, 又有公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从国防建设的角度来说, 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公民的国防素质上, 即通过教育在公民的心中筑起一道保家卫国的心理长城, 而且要培养公民较强的国防行为能力, 以更好地履行国防义务, 从而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从育人的角度来讲, 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和毅力品德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功效。所以高校国防教育效益是国防效益和育人效益的综合。高校国防教育效益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 战略性
国防教育效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涉及到国家和个人最高层面的利益问题。纵观世界发展, 弹丸之地的瑞士之所以能屡次避开战争的侵扰, 傲立世界强国之林, 正是源于其国防体系和国防教育的收益。而屡遭战争浩劫、积贫积弱的国家都是因为其国防体系和国防教育的脆弱。所以, 国防教育的效益是居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的收益。
(二) 潜在性
一是国防教育直接效益在和平时期是不明显的,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显现出来;二是高校国防教育效益并非独立显现的, 而是体现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领域等各个部门效益之中, 尤其是体现在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其间接效益价值甚至高于直接效益。
(三) 长远性
一是体现在其培养的高素质国防人才在国防实践中是长期发挥作用的, 而且产生的国防效益越来越大, 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二是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在国防教育中所获得的启示和形成的健全人格、良好素养能有效地推进他们的事业发展和走向成功, 让他们终身收益。
(四) 复合性
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既有物质领域的, 又有精神领域的;既有显性的效益, 又有潜在的效益;既有国防建设领域的, 又有其它社会领域的;既有现行的, 又有潜移默化、逐渐呈现的, 体现出复合性的特点。
三、国防教育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效益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活动, 需要评价者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 综合相关要素和信息, 对被评价者的行为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基于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战略性、潜在性、长远性和复合性特点, 其评价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专业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 同时需要评价人员和评价对象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现。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 除了秉承相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一般性原则外, 还需紧密结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个性特征综合进行设计。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军训、军事理论教学和国防活动开展,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 提高其国防行为能力, 并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效益和国防效益的实现分别体现在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国防精神养成、国防知识掌握和自觉的国防活动开展方面。另外, 高校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 其自身组织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也是国防教育实施的结果, 同时为国防教育提供条件和保障, 同样反映出国防教育的效益。因此, 评价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要素主要在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国防活动和实施主体的教育保障5个方面, 它们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1. 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 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 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重要精神因素。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固化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真实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因素有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国防形势观、国防义务观和国防建设观。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国防形势观是对国家安全现状及其防务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国防义务观是对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职责认知;国防建设观是对国家国防体系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性认识。
2. 国防精神
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国防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信念、国防奉献精神、革命纪律性和牺牲精神四个方面。大学生的国防奉献精神反映在大学生接受部队挑选、主动服兵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革命纪律性反映在大学生对三大条令的认同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牺牲精神反映在国家国防安全受到威胁时大学生牺牲个人、保卫祖国的信念。
3. 国防知识
国防知识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只有熟练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 才能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大学生国防知识体系主要反映在对现代军事知识、现代武器知识、现代防护知识和国家安全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上。
4. 国防活动
国防活动是大学生在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指引下, 自觉开展国防宣传、国防教育活动的总称。大学生自觉的国防活动的开展, 反映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状态, 同时又是学校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延伸, 能提高国防教育效益。评价大学生国防活动效益的要素有国防活动体系建设、国防社团组织建设、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军事体育开展、军事选修课开设等。
5. 教育保障
教育保障是高校为开展国防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财力和政策支持。国防教育保障是取得国防教育效益的必要条件, 在当前高校办学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它又是国防教育效益的直接反映, 因为理性的办学者只会把钱用在刀刃上, 追求投资的效益。评价高校国防教育保障要素有学校军事课的定位、主讲教师数量及素质、教学课时与学分、军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等五个方面。
据此,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一。
(二) 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根据大学生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国防活动和学校教学保障方面建立起普通高校国防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 面临的任务是把种类众多的特征指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最终结论。
在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 有些指标为定量指标, 可通过统计数据获得;有些为定性指标, 只能采用主观评价法获得, 而且要求最终的结果能够量化, 具备可比性。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 常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即用模糊 (Fuzzy) 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过程如下。
1. 构建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单层综合评价模型
设U={u1, u2, …, un}为n种因素 (评价指标) 构成的集合, 称为因素集;V={v1, v2, …, vm}为m种评价结果所构成的集合, 称为评语集。一般的, 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 故因素的权重分配可视为U上的Fuzzy集, 记为
另外, m种评价结果也并非都是绝对地肯定和否定, 故综合的评语B也应看作为V上的Fuzzy集, 记为
其中bj反映了第j种评价结果在评价总体V中所占的地位。
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R的像 (向量) R (ui) = (ri1, ri2, rim) 叫做单因素评价, 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 其中rij (0≤rij≤1;i=1, 2, …, n;j=1, 2, …, m) 表示从因素ui考虑该事物能被评为vj的隶属度。将模糊映射R的全体像 (向量) 并列起来得一单因素评价矩阵R, 称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
这样, 当权数分配和变换矩阵为已知时, 应用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即可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初始模型:
通过对因素集的划分, 上述模型亦可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它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因素上, 每一层的评价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价的输入, 直到最上层为止。其具体方法这里不再介绍。
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一项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有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前者属于主观赋权法, 能够反映决策者的偏好, 适合于各指标间关联性较低的情况;后者属于客观赋权法, 更加适合各评价指标间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情况, 能够减少评估权值的工作量。基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所选择的指标特性, 我们选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将评价指标层次化。我们将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 确定了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
(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目标层次结构建立后, 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其比较结果常以1—9标度法表示。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二。
这样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 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A={aij}。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
(3) 计算权重
即为所求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一般由一群专家 (一般为10人) 给出, 其数据是否合理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检验过程如下:
(2) 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 (见表三) , 其值是根据大量随机构造的指定阶数的正互反判断矩阵求出的平均一致性指标) 。
(3) 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R=CI/RI。当CR=0时, 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R≤10%时, 一般以为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10%时, 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一般以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权数分配合理, 否则就必须调整判断矩阵, 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三) 指标度量和标准化
上面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综合指标设计为5大类22个小类, 这些指标有些是定性指标, 有些是定量指标, 这里要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和标准化, 以便于代入数学模型进行运算, 以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1. 定性指标的量化
定性指标的量化一般是利用专家调研法进行模糊评定。根据G.A.Miller的研究表明, 在对某指标属性的若干不同对象进行判别时, 普通人所能正确区别的属性等级在5—9级之间, 这里将我们将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 即V={v1, v2, v3, v4, v5}={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其赋值分分别为100、80、60、40、20。拟定因素评语集的评价标准略。
2. 定量指标的标准化
对于一些能够准确度量的定量指标, 这里需要依据其对国防教育正向影响关系选取合适的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从其本质上可分为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三大类, 其评价结果没有太明显的差距, 故一般情况下采用最为简便的方法—直线型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uj为样本高校i关于指标ui的度量值, yiuj为样本高校i关于指标ui的标准化值, minxui与maxxui分别是指标uj在所有样本高校中的最小和最大度量值。计算结果对照等级评价矩阵归入相应评价等级。
(四) 综合评价结果量化并分析
根据前面评语集的赋值, 得等级评价矩阵P=[100, 80, 60, 40, 20], 则综合评价量值S=B·P。再根据S的大小, 对照评语集赋值查出相应的等级评语, 这个评语即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最终评价结果。
四、结语
我们根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内涵, 构建了国防教育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评价指标的特点, 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评价过程, 应用专家意见法评定指标评分和取值,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应用模糊向量单值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 使得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和更具可比性, 也使得国防教育效益评价更为方便快捷, 更具可信度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张正明, 章涵恺.浅谈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J].三江学院学报, 2009. (12) :13-17.
[2]白华, 张骞文.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模式[J].长安大学学报, 2007, (2) .:54-56.
[3]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价值评价要素[J].福建论坛, 2008, (4) :28-30.
[4]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1) :96-98.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5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应从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各项教育经费的产出效率入手, 紧密围绕高职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 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以及风险监控措施。传统高职院校集中核算“报账型”财务管理思想与习惯, 已经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改革,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财务预算职能薄弱、管理不规范
多数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全面预算的观念, 部门预算很少考虑到全局性, 仅依靠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学校的整体建设、各部门及专业的教学工作变化情况缺乏缜密的论证, 缺乏预算与工作绩效目标关联性的调研分析, 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 弱化了财务预算的本来职能。
多数高职院校对财务预算的执行及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没有建立财务管理指标评价与风险监控、激励机制, 财务预算管理不规范, 使得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二) “重投轻核”, 缺乏成本效益评价
现行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对教育成本的构成及分类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对教育成本的核算与评价的内容微乎其微, 缺少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考核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长期缺乏对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效益、教育成本指标、学生质量指标的要求, 一些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多数注重其消费性而忽略其投资性, 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突出表现为重视教育投入、轻视教育成本核算, 不看投资回报。
(三) 缺乏对教育经费知情权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高职院校对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 忽略了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教育成本核算的公开、透明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投入知情权的基本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综合效益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冲出现有高职教育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禁区, 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效益财务指标评价与风险监控体系。
(四) 资产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资产量化管理的概念, 教育设备、仪器资源配置不按生源比投入, 资产利用率低, 资产流动性差, 在资产优化配置及调拨管理上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在整体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重采购、轻管理、忽经营”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各部门注重向上争取资金投入“调拨配给”的现象严重, 缺少部门之间的合作, 资产利用率普遍较低。
(五) 财务管理单一、二级管理不活
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实行的是一级管理 (一支笔审批) , 全面掌控资金使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集中财力办些事。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支笔审批的做法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部门负责人没有责任感和积极性, 一支笔审批不可能清楚所有项目开支是否合理, 而且效率不高。实行二级管理, 经费使用审批实行项目负责人或部门主管负责制, 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督权, 定期对各类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控, 并向预算委员会报告和在网上公示, 能有效地接受群众监督。
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科目没有设立到专业教学成本一级, 无法有效地进行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二、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办学效益就必须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只有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建立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并对其实施评价与监控, 才能提高各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产出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教育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框架结构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总收入、公摊教育成本、专业教学成本、专业实践教学成本和专业管理成本等五项指标。
(二) 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运行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运行, 包括专业财务预算编制、专业财务指标执行、专业财务指标调整和专业办学效益分析报告四个阶段。
1. 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是实现专业办学效益目标的初始阶段, 也是保证实现财务管理指标正常运行的重要的环节。专业财务指标预算应在学校预算委员会审定通过。其编制过程, 首先, 由财务部门根据全校的总体财务收支分析、生源规模、办学效益管理指标体系内容等, 提出下一年度预算框架和经费标准。其次, 由各专业负责部门或二级学院参考财务部门提出的预算框架,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 在充分研讨上年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组织讨论, 研究每项预算的经费合理额度并公开征求意见, 由预算委员会审批年度预算方案。年度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要提前半年进行, 杜绝年底突击编制和应付上级部门的做法。
各专业部门在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专业办学的经济效益, 又要重视专业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在专业生均总收入的前提下, 按照学校预留专业经济效益指标 (学校统一发展预备金) 并扣除专业公摊教育成本后, 规划专业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编制主要依据专业学生规模、班级规模、课程授课方式、课时总数、专兼职教师工资标准、行政人员工资标准、行政补贴标准、课时补贴标准以及轮岗实训、就业实习、校企合作等, 对专业教学成本指标、专业实践教学成本指标、专业管理教学成本指标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财务预算编制。
2. 专业财务指标执行、调整与办学效益分析报告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财务指标预算编制审批后, 各专业部门负责人要与学校签订合同, 把所能使用的教育资金与其承担的责任结合起来, 这是保证专业财务管理指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财务管理指标执行过程中, 发现问题不能僵化、教条地使用教育预算经费, 要按财务制度坚决地予以调整, 以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制度化、规范化, 实现效益最大化。
预算委员会根据其专业财务指标执行的时效性、财务指标评价状况等定期对预算进行调整, 并修改已签订的合同条款, 专业财务指标支配行为要得到高一级财务主管的批准。对于在规定的权限内由专业部门负责人控制的预算经费使用, 学校主管财务的领导要抽查其使用的进度和合理性。
在专业财务指标执行过程中, 评价和监控要与其同步进行。
专业部门负责定期向预算委员会提交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分析报告, 其内容主要包括经费使用、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专业办学效益与效果等。报告要定期在网上公示, 有效地接受有关部门的评价、监控和群众监督。
三、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与监控
(一) 设立评价与监控机构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内部专业财务指标管理办法等制度,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高职院校内部各项重要经费使用的评价与监控, 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 形成评价与监控的反馈循环机制并不断予以完善。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参照企业的成本核算, 强调“投入与产出”效益, 积极发挥各专业部门的造血功能, 达到横向经费的创收, 不断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改革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 加强财务分析,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与监控
1.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效益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主要应围绕专业教学指标、专业实践教学指标和专业管理指标框架内容,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社会绩效五个主要方面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效绩目标评价, 使其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立体结构。在专业财务管理指标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评价之间, 财务部门应建立相关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 达到“以评促预算, 以评促改进”的效果。
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应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即各项业务活动核算资料和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管理制度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即要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设计完整的系统性强的原始凭证账册等信息载体, 及时取得完整的资料, 漏缺的要及时补上。三是保证及时的信息反馈, 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通过各种报表、数据、指令等信息发生联系。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的反馈包括绩效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
2.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监控
高职院校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监控, 主要通过审计、财务及预算委员会等相关部门, 进行内部常规审计、责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 对财务部门和经费使用执行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 层层防范, 促进廉政建设。
3. 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的奖惩
高职院校对专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评价, 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评价和赏罚分明的奖惩, 确保绩效目标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对主要教育经费的绩效目标评价, 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并作为下一年度对专业部门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目标评价好的专业部门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绩效目标评价差的专业部门在下一年预算额度上给予核减, 从而维护高职院校专业财务管理指标评价与监控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 更好地做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翟志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6) .
[2]丁岚峰, 刘伯臣等.多科性高职教育综合办学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3) .
[3]李奇, 程波.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管理与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 .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 篇6
民办高校的事业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必须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经济规律重在讲求经济效益, 因此办学效益就成为民办高校关注的焦点, 是衡量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 办学效益最大化也成为民办高校追求的战略发展目标, 即用最为经济的消耗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民办高校的办学效益指办学实践过程中的办学投入与办学产出的比。办学投入可分为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主要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办学产出可分为办学成果和财务成果, 其中办学成果又可分为办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价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需要借助科学方法, 因此如何构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协助管理者对学校各方面绩效进行理性评价, 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的意义
绩效评估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 通过定性定量等科学评价方法, 对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高校绩效评估是高校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高校发展能起到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 其投入资本具有寻利性, 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效益进行绩效评估, 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可行的指导意见, 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推进绩效管理, 才能正确处理好民办高校公益性与商品性、事业性与企业性的关系, 使其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 构建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 有利于民办高校科学实施战略规划从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民办高校最高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先进可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在办学条件、专业教育能力、资产利用效果、财务能力等方面。通过构建相应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进行合理评价, 并对未来的状况进行判断和预测, 能够对战略规划实施进程和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推行精益化管理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建立高效和精益化的内部管理模式, 反之, 如果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 可能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严重阻碍办学效益的提高。通过构建绩效评估体系, 一方面能够及时地评价民办高校的运行效果和管理状况, 总结经验并改进不足, 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精益化管理的推行, 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为提高办学效益创造条件。
(三) 有利于优化民办高校内部院系、部门及教职工绩效考核
只有将组织的全局战略规划分解为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才能实现民办高校的战略目标。把民办高校的远景、发展战略以及竞争优势转化为其内部院系、部门和教职工的绩效指标, 通过对内部院系、部门和教职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 能够优化对其绩效的考核与管理, 帮助内部院系、部门及教职工及时总结经验并改进不足, 促使民办高校教职工达到个人绩效目标, 从而促进民办高校战略目标的实施, 战略规划的实现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关于构建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的设想
(一) 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
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估工作本身, 而应以其使命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结合价值观, 以基于远景的战略定位作为指导思想, 围绕如何实施战略计划来构建。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 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全面发展观念的形成, 促使其系统地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施效率。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估, 可将战略转换为目标与行动, 最终实现战略成果的驱动作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涵盖了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和财务四个层面的业绩管理和战略执行工具, 且四个层面之间具备内在因果逻辑关系。相对于传统绩效考核而言, 平衡计分卡以长期非经济战略目标而非短期经济指标为关注的重点, 通过多维度目标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 从而保障组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目前, 平衡计分卡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的绩效评估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民办高校亦可将平衡计分卡作为其绩效评估的工具。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民办高校绩效评估, 不仅是评估方法的改进, 更重要的是促使民办高校管理者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高校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创造, 并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动态调整中保持前进过程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从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
平衡计分卡在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步, 管理层确立学校的远景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第二步, 通过平衡计分卡为各个院系和部门确定绩效评估指标和测量程序;第三步, 评估当前绩效;第四步, 进行差距分析以确定拟采取的战略改进计划;第五步, 采取绩效激励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上述步骤中, 平衡计分卡将战略目标与考核指标、现有差距与改进计划、反馈学习与激励行动科学地联系在一起, 为不断提高绩效提供了良性循环模式。
(二) 构建民办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的关键是所构建的绩效评估指标是否合理、有效, 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绩效信息与绩效结果的有效保证。民办高校的绩效评估指标可针对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维度分别构建。
1. 构建客户维度指标体系。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 其主要客户可定位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 即学生、家长、毕业生接收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业界和捐助者等。民办高校客户维度的战略主题可定义为提高客户满意度, 战略目标至少应包括师资优良、学校被信任度高、师生关系和谐、人才培养质量合格等方面。其中, 考评师资优良的指标包括:各学历层次教师数量、教师专业职称比例、教师教学工作时间、教师本专业实践工作时间。考评学校被信任度高的指标包括:家长对学校的投诉次数、媒体对不良事件的报道次数、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考评师生关系和谐的指标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外辅导时间、学生对教师的投诉次数。考评人才培养质量合格的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出国率/读研率/毕业率、学生获得校以上级奖励人次、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 构建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体系。
内部流程维度主要关注教学、科研、行政服务方面的运转质量和效率, 构建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体系可使民办高校从自身视角去审视业务流程, 考查内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是否高效率地履行了相应职能。因此, 民办高校内部流程维度的战略主题可定义为优化内部流程, 这一战略主题是实现“提高客户满意度”战略主题的基本保证, 也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主题的前提条件。其战略目标至少应包含内部控制健全、行政效率高、日常运营正常等方面。其中, 考评内部控制健全的指标包括:各部门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各职位说明完备程度、工作流程规范化程度。考评行政效率高的指标包括:办事效率、人员编制控制率、及时反馈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考评日常运营正常的指标包括:设备日常维护频率、设备故障率、图书资料的更新种类数量、教学资料库的及时更新和使用率。
3. 构建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体系。
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社会评价都与其教职工团队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 优秀的教职工团队能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创造更多价值, 因此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主题可定义为提升教职工团队的学习与成长能力, 其战略目标可着眼于团队稳定性和凝聚力强、教职工自我发展空间大、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师科研能力强、人性化管理等方面。其中, 考评团队稳定性和凝聚力强的指标包括:教职工离职率、教职工调岗率、专任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比重。考评教职工自我发展空间大的指标包括:教职工接受培训人次、教职工进修人数比例、在职教职工提高学历比例。考评教师教学能力强的指标包括:精品课程增长率、评教排名上升情况。考评教师科研能力强的指标包括: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数量、教职工参加学术会议人次、科研项目申报和获奖数量。考评人性化管理的指标包括:教职工建议被采纳次数、教师工作满意度。
4. 财务维度指标体系构建。
财务综合实力是民办高校办学效益的直接体现, 通过对财务综合实力进行绩效评估可反映学校的综合财务状况和办学条件。因此, 财务维度侧重于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率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以期使有限资金获取最大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在财务方面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其战略主题可概括为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至少应着眼于投入产出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高、预算执行良好等方面。其中, 考评投入产出经济的指标包括:收入支出比、投资回报率、万元经费投入培养学生数、生均办学经费支出、每年度资产总额增长率及固定资产增长率、投入每项学术科研成果的平均费用。考评高效率的资源利用的指标包括:支出结构及资源配置、设备利用率、资金使用率、资产周转率、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考评预算执行良好的指标包括:预算使用程度、成本降低水平。
(三) 构建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效益评价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档案,开发利用,经济效益
高校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已经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档案信息利用效益既包括货币效益,也包括非货币效益。高校档案信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其潜在经济效益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准确的把握,以便对高校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有准确、科学的把控和规划,进而实现高校档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一、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效益体现
1.货币效益。货币效益也成为经济效益,对于高校档案而言,其所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部分为科研或研发档案,因此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货币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货币效益,即高校科研或研发档案中的科技价值在被生产活动利用后所带来的直观货币收入,或者高校档案在高校科研、学术、教学、运营等活动中所带来的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等所带来的成本效益等;第二,间接货币效益,即高校在学术、科研、教学等运营方向决策中,利用档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高校档案出版物为高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货币化转化等。
2.非货币效益。非货币效益也称社会效益,高校档案开发的潜在社会效益通常是指由档案信息所引发的科技、文化、生产、基建、政治等方面的效益,为社会所共享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衡量劳动效果的概念,因此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非货币效益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档案利用的社会效益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宏观解释,即档案利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服务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另一方面是微观解释,即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非货币效益,本文所研究的是后者。
高校档案的非货币效益主要体现:高校档案能够为高校自身发展及决策服务,是维护高校根本权益的基础材料;高校人事档案能够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教师在工作岗位方面的晋升、奖励等提供公证材料;高校的档案出版物能够向师生及社会展现高校风采,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此外,高校档案能够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或纠纷提供依据或证明材料,能够充分发挥法律凭证价值,保障高校的正当权益。
二、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货币效益评价
1.潜在货币效益评价指标确定。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普遍采用1994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的规定》(试用),其计算的函数公式为:
J=α·S-C
其中:J- 档案利用的潜在经济效益;α- 档案利用效益系数;S- 经济效益的增量;C-- 档案利用成本。在这个计算公式中,系数α是一个动态变量,是衡量档案价值或档案对经济效益增加的作用衡量指标,其体现了档案在经济效益增加中的作 用程度 , 通常取值 范围为(0,1)。在设计计算中,α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即专家调查法结合平均数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加权平均数法,其计算的公式分别为:
其中,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个数;αi表示第i个专家给出的α值;Di表示第i个专家依据其业界地位所综合出的加权值。在实际的计算中,α的详细取值范围又会与档案的作用类型、作用程度等因素相关。
2. 档案利用中潜在货币效益的几种不同情况。档案利用中的潜在经济效益依据作用类型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对于高校档案而言,其主要潜在经济效益的评价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凭证作用的潜在经济效益J1,即:J1=α·B-C,B为避免损失或增加的经济量;(2)研发档案中的科研成果或技术转让的潜在经济效益J2,即:J2=α·Z-C,Z表示成果或技术转让对高校的经济增量;(3)利用高校档案在科研产品设计、教学产品开发、文化产品创造等方面的潜在经济效益J3,即:J3=α·E-C;(4)因高校档案利用所节约的原材料或能源而潜在的经济效益J4,即:J4=α·M·D-C,M表示节约的材料量,D表示单价;(5) 高校档案利用所带来的生产周期缩短、工程提前竣工、增加产量、扩大规模等带来的经济效益J5,即:J5=α·Q·D-C;(6)利用高校档案给科研、教学、产品生产等方面的质量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J6,即J6= α·Q·(D1-D2)-C;(7)高校档案开发利用的潜在经济效益总和为:
三、高校档案利用潜在非货币效益评价
1.非货币效益评价指标确定。相对于以货币为量化指标的经济效益而言,非货币效益的评价指标则要复杂的多,但从是否可量化上来分的化,可分为量化效益与不可量化效益。对于可量化的非货币效益而言,其量化的结果也是以非货币的形式展现的,比如高校档案中每年向社会提供的档案件次、以档案为基础的著作或论文数量、社会无偿利用高校档案件次比例等;不可量化的非货币效益指标包括高校档案信息的共享对社会知识体系的扩大、对公众思想意识产生的作用、对人们生活学习提供的便利等。
2.非货币效益评价的几种方法。就目前的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非货币效益的评价方法中,常用的有模糊论方法、非线性化无量纲化方法、突变级数法等几种。
(1)高校档案利用非货币效益评价中的模糊论方法。通常分为单个因素评判与所有因素综合评判两步。具体来说,先将所有涉及因素建立因素集,即再根据每个因素在效益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建立权重集。在权重集的所有因素权重需要满足条件由于在实际评价中,每个因素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判结果,因此将这些可能的结果建立备择集。在建立备择集之后,对评判中的单个因素进行模糊评判,并结合备择集确定因素隶属程度;因素集中所有因素进行单个模糊评价并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之后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后明确评判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2)非线性化无量纲化方法。由于该方法中指标与评价值之间是非线性的,并且该种评价方法可以实现跨区域的不同比例转换,这就使得最终得到的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非线性化无量纲化法分为折线型与曲线型两种。通常,对于非线性化指标值与评价值关系的确定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标值的变动带来评价值的更大变动,即当△x1=△x2=△x3时△x1<△x2<△x3,在这种指标值与评价值的变动关系中,指标的后期变动相对更加困难,也应获得更多的重视;二是,指标值的变动带来评价值的不断变小的变动,即当△x1=△x2=△x3时,△x1>△x2>△x3,相应的,这种指标值与评价值间的变动关系,更应该注意指标值前期的变动情况。
(3)突变级数法。对于高校档案利用的潜在非货币效益的评价而言,前面提到的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实际运用性,并且评价的结果也相对较为客观,但是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主观性较大的权重,还是计算量较大的矩阵,对于评价过程来说都非常的复杂。而突变级数法则相对较为简便,不仅避免了权重的主观性,而且使计算量大大减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档案利用效益评价方法。首先,以投入产出为基本视角确定评价的各项指标;其次,建立基本函数与突变模型、隶属函数等;再次,从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关系及势函数出发确立突变级数。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06-12
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06-02
高校办学效率11-05
高校办学档案12-01
高校办学自主权07-23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10-22
成人高校的办学特色11-27
办学效益和水平06-16
办学水平效益评估自我检查报告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