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教学

2024-05-10

血液学检验教学(精选11篇)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了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本课程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及实施效果, 包括优化并拓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教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教师能力。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专业面窄, 过于强调专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如何通过改革创新, 培养高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高级优秀人才,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院检验医学专业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围绕“检验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改变了原有教育模式, 在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优化并拓展教学内容, 与现代科技接轨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临床血液学检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最新版教材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 徐文荣、王建中主编) , 并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重新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摒弃重复陈旧内容, 引入当今临床血液学及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发展新动态;改变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以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途径, 包括各类参考书、文献资料和网络等。教学内容的扩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课程特点, 制定教学方案

1. 血细胞形态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主要内容, 也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摆脱形态学教学较枯燥的局面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对于初学细胞形态的学生而言, 血细胞种类繁多 (共有六大系统, 每个系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 细胞形态特征很难掌握和记忆, 而且细胞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某些细胞较难辨认。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细胞图片,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并按图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生动, 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使直观、具体的事物变得易于掌握和记忆。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我们搜集了大量源于国内外网站和临床工作积累的细胞图片, 制成细胞图片库, 学生可在课后上网观看学习。

2. 检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理论和实践关系紧密

的学科, 新形势下要求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临床检验技能操作,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还能根据临床资料作出疾病的初步诊断[1]。因此, 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临床, 特别在血液病的授课过程中, 更应结合临床资料, 融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同时, 我们还设置了病案分析和讨论课, 围绕某一项专题展开讨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对疾病做出诊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还带领学生接触临床工作, 通过临床见习的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

3. 实验教学是检验医学的重要部分, 而实验报告则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既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因此, 结合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特点, 本教研室制作了含中英文对照的实验报告本, 该报告本内容丰富, 包含本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实验, 每一个实验均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的重点、难点, 须掌握和了解的内容, 并附有思考题。在学习细胞形态的过程中, 要求同学对细胞进行绘图, 并描述其特点;每次阅片后要求学生练习书写骨髓报告,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带教老师从中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下一次实验中及时总结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实验操作竞赛, 从准备实验到报告实验结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煅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研结合, 学生参与科研

一门学科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推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本专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趋势, 包括一些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治的新进展等。另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论文撰写等。近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共指导了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

四、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新时期人才应具备自我认知、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学习型课程, 如举行了两次课堂讨论“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G-6-PD酶缺乏的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通过“导入-分析-讨论-总结”的模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安排临床见习、医学科研活动和知识竞赛等;鼓励教师制作教案和讲稿,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培养教师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水平[2],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 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通过师资培训来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新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呼唤,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医学检验教师, 首先应懂得本专业知识。本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在临床工作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在课余也坚持到临床学习和实践,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知识内容不断膨胀, 对人类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总之, 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 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2]王方芳, 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 :19-21.

[3]方定志, 万学红.医学教育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6.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篇2

【关键词】贫血患者;血液检验;分析

贫血是由许多不同原因或不同疾病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人群的一种临床症状[1]。临床一般是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对贫血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贫血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诊断,有助于提高贫血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确的诊断治疗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贫血患者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贫血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85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为36.7岁,均有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活动时心慌等贫血的症状。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1.2方法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2ml用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然后对所有血液标本中MCV、MCH、RDW、MCHC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生化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數±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MCV、RDW、MCH高于正常值;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C、MCH显著低于正常值,而RDW显著高于正常值;地中海贫血患者MCV、MCH、MCHC显著低于正常值,而RDW显著高于正常值;慢性感染患者MCH、MCV显著低于正常值;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MCV、MCH、RDW、MCHC在正常值范围。几个指标MCV、MCH、RDW、MCHC结果进行比较,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血生化180例患者中有98例血清铁低于正常,总铁结合力高于正常。

2.3将贫血分为三类:第一正红细胞性贫血。第二大细胞性贫血。第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3讨论

在本文中红细胞参数MCV、MCHC、MCH是仪器测量大量红细胞获得的平均值,由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b)计算得出。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男性0.40-0.50,女性0.35-0.45),可以算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fl-99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9/L-3609/L)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CH参考28.0-34.0pg),RDW是仪器测量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程度可作出准确判断。按照这几个指标可以从红细胞的大小着手,在较小的范围内进一步明确诊断贫血的类型。所以MCV、MCH、MCHC、RDW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贫血的原因。临床诊断贫血一般主要靠血液检查。血细胞分类计数不仅能明确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根据红细胞参数还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引起贫血的原因。MCV、MCH、RDW、MCHC出现不同的变化,可以区分出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感染患者[2]。

本文中180例患者中有98例血清铁低于正常,总铁结合力高于正常,说明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当铁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在贫血检验中,我们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血液检验,当发现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可以诊断出缺铁性贫血。发现缺铁性贫血后同时给予补铁治疗,对病情的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红细胞体积分类主要根据病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fl-99f1)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9/L一3609/L)将贫血分为三类[3]。第一正红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范围,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平衡下降。主要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骨髓病性贫血。第二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100fl。主要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正常幼红细胞大细胞性贫血。第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此类贫血多为正色素性贫血。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及肾脏疾病。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通过MCV、MCH、MCHC及RDW诊断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异性较高,其次为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然而特异性较低的是慢性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影响因素众多,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学参数MCV、MCH、MCHC与RDW的改变与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一致,通过这四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贫血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异性检查项目,分析贫血原因,给患者治疗提供有及时、可靠的信息[4]。

贫血检验中,我们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血液检验,从而保障贫血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启亮,徐樨巍,宋文琪,等.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09,24(6):403-405.

[2]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0):3806-3808.

[3]丁勇敏,周午琼.五项生化指标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494-495.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3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教学,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1],是采用各种实验室检验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2]。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医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全新学科[3]。该课程是学生反映枯燥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在显微镜下识别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几年来我们努力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

血液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已由原来的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基因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经典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根据FAB的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但现在发现这种根据细胞形态来划分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准确揭示各种白血病的分子特征。近年来,MIC分型法因能满足上述要求而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某些白血病甚至已经清楚了其基因水平的变化,例如M3的t(15;17)易位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t(9;22)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分别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教材的更新是永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一些相对较新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适当补充[4]。尽量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定期到临床科室学习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将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基础理论授课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5]。我们在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编写教案和讲稿。授课时注重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各系各阶段正常骨髓细胞时,我们按胞体的大小、形状,胞浆的量、颜色、颗粒(大小、颜色、形状)、其他内容物,胞核的大小、核膜清晰程度、核染色质疏松程度、染色深浅、核仁(大小、颜色、形状、多少)的顺序,把每种细胞的典型结构用彩色粉笔描绘出来,把他的典型特征显现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骨髓细胞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液学及血液检验主要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单纯应用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限制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应用多媒体穿插于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保证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大量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直观的看到M0-M7和L1-L3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对血液形态学的认识。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学科,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7]。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验课授课时先复习理论课上已学习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给学生示教,再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各种细胞,当学生遇到不认识或者认不准的细胞时再由教师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仅凭几次实验课对正常及异常细胞形态的观察,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细胞特征,因此记忆不深很快就会淡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把理论课上对细胞的抽象描述上升为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既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社会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有许多人把医学检验简单地等同于“化验”。另外,检验科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仪器、试剂、病人的血液、骨髓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着重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来是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中从事日常第一线工作的骨干,责任重大。在授课过程中举一些因检验医师基本技能欠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重大医疗差错的案例。如对细胞形态学及相应的临床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责任心差,未做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别诊断,把巨幼细胞贫血误报为急性红白血病;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致治疗无效,同时又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8,9]。

总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相对比较枯燥。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更新补充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孟秀香.《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72.

[4]陆华,司维柯.《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之心得[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4):324.

[5]王艳.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56.

[6]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68-70.

[7]孙文平,罗红,巩丽云.自主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3-54.

[8]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15-17.

56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练习题 篇4

一.选择题:

1.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场所是: 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2.骨髓干细胞不产生下列哪项:

A.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B.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C.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D.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

3.就造血多能干细胞而言,下述概念错误的是: A.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其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

C.它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细胞干细胞 D.其增殖形式为对性增殖(即“自杀性”增殖)4.下述不符合血细胞发育进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A.胞体由大至小

B.核染色质由粗糙至细致

C.核仁从有至无

D.颗粒从无至有

5.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的是: A.胞体大,但核浆比例小 B.细胞核内见明显的核仁 C.胞浆中一般无颗粒 D.核染色质细致均匀

6.主要对造血多能干细胞发生调控作用的血细胞激活素是: A.红细胞生成素(EP)B.集落刺激因子(CSF)C.白细胞介素-3(IL-3)D.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7.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阶段发育,下述不符合一般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A.核浆比例:小→大

B.染色质:淡紫红色→深紫红色

C.核仁:可见→看不见

D.浆量:少→多

8.就红细胞生成素(EP)而言,下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产生,而人工无制备 B.能刺激造血多能干细胞使形成红细胞系祖细胞 C.能促进幼红细胞增殖和成熟

D.缺氧状态时,肾产生红细胞素增加

9.外周血三系减少,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下列何者与此不符: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再障

C.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

10.骨髓细胞检查以晚幼红增生为主,细胞内铁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常出现于:

A.缺铁性贫血

B.地中海贫血

C.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11.骨髓穿刺呈“干抽”,肝脾肿大,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下列哪项一般不宜考虑: A.再障

B.骨纤

C.白血病

D.恶性淋巴瘤 12.区别中幼.晚幼.杆状核粒细胞时,最重要的标志是:

A.胞体直径的大小

B.核染色质粗细情况

C.胞浆中颗粒的多少

D.细胞核的凹陷程度

13.作骨髓检验不能作肯定结论的疾病是: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自身免疫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4.除哪项外,骨髓检查均可出现巨幼红细胞增多: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难治性贫血

D.白血病治疗后 15.骨髓检验对下列哪项不能作出肯定诊断:

A.白血病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多发性骨髓瘤 16.粒红比例<2:1,通常不出现在下列何者:

A.放射病早期

B.急性化脓性感染

C.脾功能亢进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7.不是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是:

A.抽出骨髓瞬间,有特殊感觉

B.髓粒和脂肪滴

C.镜下见到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D.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比值≤外周血 18.粒红比例>5:1时,与下列何者不符:

A.急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单纯红细胞性再障

D.急性失血性贫血

19.下列不属于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A.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B.粒红比例为3~5:1 C.原粒L2%,早幼粒L4%

D.偶见组织嗜碱细胞 20.骨髓穿刺呈“干抽”,外周血无幼稚细胞出现,脾也不肿大,下列最佳选择是: A.再障

B.慢粒

C.骨纤

D.多发性骨髓瘤 21.中幼红细胞的胞浆呈嗜多色性的原因是:

A.浆内血红蛋白尚未形成B.RNA等嗜碱性物质占绝对比例 C.细胞发生退化变性

D.Hb趋多,而RNA渐少 22.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A.大红细胞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B.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血 C.红细胞苍白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D.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3.下列哪种细胞在骨髓片中出现,则具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A.尼曼-匹克(Niemann-Pick)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Ferrata细胞

24.成熟红细胞的异常形态与疾病的关系,下列哪项不正确:

A.点彩红细胞提示铅中毒

B.棘形红细胞提示β-脂蛋白缺乏症 C.半月形红细胞提示疟疾

D.镰形红细胞提示HbF增高

25.浆细胞系占骨髓有核细胞30%,其中原.幼阶段细胞占浆细胞的50%,下列何者应首先考虑:

A.急性风湿热

B.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瘤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6.外周和骨髓象中嗜酸性粒细胞>10%,通常不出现在下列何者: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霍奇金病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急性传染病(如伤寒)

27.除下列哪项外,骨髓检查可表现有巨核细胞减少: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放射病 28.巨核系细胞增多的骨髓象一般不出现在: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下述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A.原粒+早幼粒占6%

B.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

C.原淋+幼淋占10%

D.全片巨核细胞数为20个 30.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A.镰刀形红细胞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B.球形红细胞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见于低球蛋白血症

D.破碎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1.骨髓增生程度呈极度活跃,最常出现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正常骨髓象

C.溶血性贫血

D.各种白血病 32.铁吸收率测定的正常参考值是:

A.5%~10% B.10%~35% C.35%~50% D.50%~75%

33.核素在下列试验中的应用,除哪项外,其基本原理都是一种竞争结合反应:

A.铁吸收率测定

B.血清铁蛋白测定

C.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D.血清叶酸测定

34.细胞培养中常以40个或40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称为: A.集落

B.大丛

C.小丛

D.微丛

35.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适量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用于下列哪项培养:

A.CFU-GM

B.BFU-E和CFU-E

C.CFU-Meg

D.CFU-E和CFU-GM 36.某再障患者作CFU-GM培养,其集落数分别是:病人骨髓培养明显减少,病人与正常人骨髓混合培养正常,病人血清与正常人骨髓混合后培养也正常,则其发病机理是: A.造血干细胞缺陷型

B.免疫抑制型(抑制细胞型)C.免疫抑制型(抑制血清型)

D.造血环境缺陷型 37.急性白血病时,细胞培养往往表现有:

A.CFU-CM的集落数增高

B.CFU-E的集落数增高

C.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增高

D.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降低 38.下列可使血粘度增高的因素是:

A.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

B.切变率降低

C.纤维蛋白原减少

D.温度升高

39.除下列哪项外,血液粘度可以增高:

A.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D.再生障碍性贫血

40.为了区别红白血病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下列首选试验是:

A.POX染色

B.PAS染色

C.ALP积分测定

D.a-NAE染色 41.为了鉴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下列首选试验是:

A.SB染色

B.PAS染色

C.ALP积分测定

D.ACP染色 42.为了鉴别小原粒性白血病与急淋,下列首选试验是:

A.POX染色

B.PAS染色

C.ALP积分测定

D.ACP染色 43.为了哪项细胞化学染色对急粒与急单的鉴别意义不大:

A.a-NAE染色及NaF抑制试验

B.a-NBE染色及NaF抑制试验 C.AS-D-NAE及NaF抑制试验

D.ALP积分值测定

44.确诊为慢粒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突然升至200分,可能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急粒变

B.急淋变

C.急单变

D.合并严重化脓感染

45.骨髓涂片中见异常幼稚细胞占40%,这些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别是:POX(-),SB(-),AS-D-NCE(-),a-NBE(+)且不被NaF抑制,下列最佳选择是: A.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B.组织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46.骨髓增生程度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30%,这些原始细胞的化学染色结果分别是:POX(+),ALP积分5分,PAS部分细胞呈颗粒状阳性,a-NBE(-),据此,下述最可能的选择是: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47.不符合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的是: A.a-NAE阳性,不被NaF抑制

B.AS-D-NCE:阴性

C.AS-D-NAE:阳性,被NaF抑制

D.a-NBE:阳性,被NaF抑制 48.不符合急单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的是: A.AS-D-NCE染色呈阳性

B.a-NAE染色呈阳性 C.AS-D-NAF染色呈阳性

D.a-NBE染色呈阳性

49.关于a-丁酸萘酚酯酶(a-NBE)染色,下述概念不正确的是:

A.粒细胞系统均为阴性反应

B.幼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

C.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

D.非T非B细胞可呈颗粒状阳性 50.关于醋酸AS-D萘酚酯酶(AS-D-NAE)染色,下述概念不正确的是: A.急粒时,白血病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且不被NaF报制 B.急单时,白血病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但被NaF抑制 C.红细胞系统均呈阴性反应 D.淋巴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51.关于a-醋酸萘酚酯酶(a-NAE)染色,下述概念正确的是: A.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且不被NaF抑制 B.少数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且不被NaF抑制 C.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阴性反应

D.急粒时,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反应

52.关于氯乙酸AS-D萘酚酯酸染色(AS-D-NCE),下述概念不正确的是: A.粒细胞酶活性随细胞的成熟而增强

B.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C.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个别呈弱阳性反应 D.急粒多呈阳性反应

53.关于细胞外铁,下述概念错误的是:

A.反映骨髓中贮存铁的量

B.它是铁蛋白的聚合体 C.用普鲁士蓝显示其存在 D.正常人为弱阳性 54.细胞外铁阴性,铁粒幼红细胞占12%,此结果符合:A.正常骨髓铁粒染色

B.缺铁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

D.难治性贫血

55.幼红细胞浆内的蓝色铁颗粒在6个以上,且环核分布,则称为: A.细胞外铁

B.铁粒幼红细胞

C.铁粒红细胞

D.环铁幼红细胞 56.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是: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肉瘤

C.多毛细胞白血病

D.尼曼-匹克病

5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NAP)在下列疾病的鉴别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慢粒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类白血病时则明显升高 B.急淋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急粒时则明显升高 C.PNH病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再障时则明显升高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积分明显升高,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无明显变化 58.PAS染色应用在下列各项鉴别,错误的一项是:

A.巨核细胞强阳性

B.高雪细胞强阳性

C.骨髓转移的腺癌细胞强阳性

D.巨贫时的红系细胞强阳性

59.骨髓片作PAS染色,大多白血病细胞呈红色块状阳性,而胞浆底色不红,下列何者与此相符:

A.急粒

B.急淋

C.急单

D.浆细胞性白血病 60.下列何者作PAS染色时红系呈阳性反应:

A.再障

B.巨贫

C.红白血病

D.溶贫

61.PAS染色阳性,唾液水解后再次染色仍为阳性,该阳性物质应除外下列哪项: A.糖原

B.粘多糖

C.糖脂

D.粘蛋白 62.正常血细胞PAS反应,下列何者不正确:

A.原粒细胞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后阶段阳性逐渐增强 B.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C.大多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 D.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

63.POX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中,下述判断错误的是: A.急粒(+),急单(±),急淋(-)

B.小原粒与原淋细胞区别,前者可呈(+),后者(-)C.急单与组织细胞性白血病均呈阳性反应 D.急早白与急单区别,前者呈强(+),后者呈(±)64.正常血细胞POX反应,下述结果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随细胞的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B.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最强,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 C.原单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和单核细胞呈弥散状弱阳性反应 D.淋巴细胞系呈阴性反应,而巨核细胞系呈强阳性反应

65.正常血细胞作过氧化物酶染色,下列反应结果不正确的是:

A.原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

B.嗜碱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最强

C.原单细胞阴性,幼单可呈弱阳性

D.淋巴细胞系和红细胞系均呈阴性反应 66.非造血的成份是:

A.铁

B.钙

C.叶酸

D.维生素B12 67.无效造血过多与何项有关:

A.分裂周期延长

B.红细胞本身缺陷

C.幼红细胞成熟障碍

D.维生素B12供量过多 68.红细胞膜结构和变形与何者有关:

A.PK

B.蛋白质代谢

C.G-6-PD

D.细胞内能量代谢,尤其ATP 69.在红细胞膜变形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

A.收缩蛋白

B.膜脂质

C.膜糖类

D.膜酶类 70.红细胞破坏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不出现:

A.Hb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

B.血红素降解为胆绿素.铁和一氧化碳

C.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

D.血红蛋白酌情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为复合体 71.DNA合成障碍性贫血包括:

A.增生不良性贫血

B.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72.大细胞性贫血包括:

A.恶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73.不属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是:

A.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B.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骨髓病性贫血 74.溶血性贫血下列何项是正确的:

A.红细胞DNA合成障碍

B.红细胞寿命缩短

C.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

D.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增大 75.红细胞镰变试验与下列哪种Hb有关:

A.HbS

B.HbBart

C.HbI

D.HbG 76.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应考虑: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蛋

B.地中海贫血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77.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A.检查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

B.加抗人球蛋白血清发生凝集 C.在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

D.直接试验阳性不一定发生溶血 78.关于冷凝集综合征下列哪项不正确:

A.抗体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抗原结合点较多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79.冷凝集素测定不增高的疾病是:

A.衣原体肺炎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D.多发性骨髓瘤 80.检查冷抗体,下列哪项是错的:

A.冷溶血试验

B.自身溶血试验

C.酸溶血试验

D.冷凝集试验 81.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无关的是: A.恶性贫血

B.新生儿溶血病

C.单纯性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D.HbE纯合子

82.某女性,28岁,发热,腰痛,伴巩膜发黄一周,两年来有类似发作史,无酱油色尿,血红蛋白70g/L,网织红细胞18%,骨髓红系明显增生,尿胆原和尿胆素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该病人的可能诊断为: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C.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 83.下列哪种疾病临床上同时存在贫血及脾肿大:

A.地中海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再生障碍性贫血

84.不符合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是: A.与病毒感染有关

B.抗体主要是IgG

C.无补体参加

D.冷溶血检查可确诊

85.红细胞膜的改变哪项不引起红细胞被坏:

A.红细胞膜附着C3

B.红细胞表面积加大

C.红细胞膜遭微血管病损伤

D.红细胞膜上附着IgG不完全抗体 86.与血管内外溶血有关的是:

A.多为先天性

B.常呈慢性发作

C.患者常有脾肿大

D.自身免疫性溶血

87.表现为再生障碍危象的是:

A.慢性溶血者突发全血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减少 B.急发全身症状,发热,休克,出现血红蛋白尿症 C.急发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5%,出现肾衰 D.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骤降,出现血红蛋白血症 88.与血管外溶血不符合的是:

A.常为慢性经过

B.脾不肿大

C.常为先天性

D.破坏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系统吞噬 89.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何项错误:

A.亦称Rous试验

B.是应用普鲁士蓝反应

C.阳性以慢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价值很大

D.阴性结果可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 90.血红蛋白尿的叙述何项不正确:

A.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者尿中

B.尿镜检红细胞可呈阴性 C.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D.尿液常为棕色 91.血管内溶血最严重的标志是:

A.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减低

B.含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C.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

D.血浆结合珠蛋白减低 92.不属于增生性贫血血象的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脾功能亢进

C.恶性贫血

D.G-6-PD缺陷 93.哪项与含铁血黄素尿有关:

A.是慢性血管内溶血的有力证据

B.含铁血黄素内主要为二价铁 C.急性溶血者尿中始终为阴性

D.经肝细胞分解为含铁血黄素 94.不符合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是:

A.发热,酱油色尿可伴休克

B.急性贫血伴黄疸 C.肾功能衰竭

D.出现左肘关节肿胀 95.不属红细胞外在异常所致的溶贫是:

A.自身免疫性

B.脾功能亢进

C.酶缺陷

D.铅中毒 96.不符合溶贫骨髓象特征的是:

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粒红比值减低

C.三系显著减低

D.无巨幼红细胞

97.某患者,女,21岁,16岁时开始乏力,头晕,月经量过多,曾服用中药及铁剂,症状无改善,体检:皮肤粘膜苍白,肝肋下2cm,脾侧位肋下2.5cm,余无异常,Hb 80g/L,RBC 3.3×1012/L,Hct 0.26,网织红细胞0.027,染色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肝功能正常,血清胆红素正常,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幼红细胞增生显著,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G/E=0.9:1,未见巨幼样变,细胞外铁(Ⅲ),铁粒幼红细胞0.60,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缺铁性贫血

B.地中海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失血后贫血 98.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G-6-PD缺乏

C.异常血红蛋白病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99.增生性贫血时不出现的是:A.血片中可见形态,染色,大小异常的红细胞 B.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减低 C.血片中原粒细胞>5% D.外周血网织红细胞>5% 100.溶血性贫血血象不会出现:

A.血片上可见幼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血红蛋白浓度减少

D.全血MCV增高

10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何项不正确:

A.患者红细胞呈球形

B.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可被ATP纠正 C.红细胞酶缺陷所致

D.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102.β-地中海贫血与下列何项无关:

A.控制基因突变

B.肽链结构异常 C.肽链合成速度减慢

D.肽链数量不平衡 103.下列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中何项是获得性的:

A.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C.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04.不符合血管外溶血的是:

A.起病缓慢,脾大明显

B.无血红蛋白尿

C.含铁血黄素尿阳性

D.脾切除有效

105.诊断溶血性疾病最可靠的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增高

B.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C.尿胆原增高

D.红细胞寿命缩短

106.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感染性贫血

C.血友病

D.恶性贫血 107.不符合缺铁性贫血的结果是:

A.MCV 60~80fl

B.MCH 15~21pg

C.MCHC 0.18~0.25

D.缺铁蛋白减低

108.不符合缺铁性贫血的是:

A.铁蛋白<12ug/L

B.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15%

C.红细胞苍白区扩大

D.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 109.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是:

A.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B.血清铁增高

C.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D.血浆铁转换率增高 110.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发病原因的是:

A.铁利用不良

B.组织铁储量减少

C.血红素合成障碍

D.红细胞无效生成

111.患儿,4岁,贫血貌,红细胞3.5×1012/L,血红蛋白75g/L,骨髓增生活跃,血清铁6μmol/L,属何种贫血: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性低血素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正常细胞性贫血 112.维生素B12在DNA合成中的作用,哪项是错的: A.催化5甲基四氢叶酸生成四氢叶酸

B.缺乏时,则四氢叶酸减少,结果DNA合成障碍 C.催化甲基丙二酸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辅酶A D.缺乏时,血中甲基丙二酸减少

11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下列哪项是错的: A.维生素B12是DNA合成的必需营养素 B.叶酸也是DNA合成的必需营养素 C.DNA是细胞增殖的基本物质条件 D.细胞发育胞浆落后于细胞核

114.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无关的红细胞的改变是:

A.细胞分裂增殖加速

B.红细胞体积增大 C.核染质疏松

D.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115.关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哪项是错误的: A.胃液中游离盐酸显著或缺乏

B.注射组织胺后,恶性贫血患者仍无游离盐酸 C.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 D.血清铁降低

116.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无关的是:

A.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B.MCV 110~160fl

C.MCH 33~50pg

D.MCHC 0.32~0.35 11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不会出现的是: A.贫血轻重不一,为大细胞正色素性

B.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者可>3% C.可见粒细胞巨形变,见巨形血小板 D.浆细胞增多

118.血清铁不增高的是:

A.感染性贫血

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血色病 119.不能区别感染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是:

A.血清铁均降低

B.铁结合力均升高

C.缺铁性贫血,骨髓内.外铁减少

D.感染性贫血,骨髓内铁少,外铁增多

120.不符合感染疾病所致贫血的是:

A.红细胞生成时间缩短

B.铁代谢障碍 C.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D.NAP显著减低 121.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主要与出血有关

C.营养不良

D.造血功能减低 122.不符合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的是:

A.贫血多不严重

B.常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 C.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

D.骨髓增生轻度减低 123.肝疾病所致贫血哪项是错的:

A.可以是正常细胞性,亦可是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 B.胆道阻塞患者能见到靶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减少

D.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全血细胞减少

124.不符合感染性疾病所致继发性贫血的是:

A.血清铁减少

B.铁结合力下降 C.骨髓细胞内铁增多

D.骨髓造血功能较差 125.不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

A.全血容量增多(为正常的150%~200%)B.红细胞容量增加 C.血液比重增加 D.全血粘度正常

12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下列哪项是错的:

A.红细胞7~10×1012/L

B.血红蛋白180~240g/L C.网织红细胞>5%

D.血小板增高 127.不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表现是:

A.偶有“干抽”现象

B.各系均增多,以红系增生为显著 C.巨核细胞增多,可成堆出现

D.骨髓细胞内外铁明显增加 128.血清铁减低见于下列何种贫血:

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29.患儿,男性,12岁,面色苍白,贫血乏力,肝.脾肿大,血红蛋白70g/L,血片见正常和低色素红细胞及少数中.晚幼粒细胞,红细胞渗透性减低,骨髓环状铁粒幼红细胞达45%,其诊断可能为:

A.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地中海贫血

130.正细胞正色素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哪期:

A.缺铁初期

B.缺铁潜伏期

C.早期缺铁性贫血

D.重度缺铁性贫血

131.缺铁性贫血发展进程中较早出现的是:

A.仅有贮存铁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血清铁减少

D.红细胞减少

132.在缺铁潜伏期中,下列哪项是错的:

A.血清铁开始降低

B.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消失 C.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D.有贫血

133.呈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于缺铁性贫血何期:

A.缺铁初期

B.缺铁潜伏期

C.轻度缺铁性贫血

D.重度缺铁性贫血 134.患者,女性,20岁,头昏乏力,两下肢有散在瘀斑,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45g/L,红细胞1.06×1012/L,白细胞数2×109/L,中性30%,淋巴70%,血小板数25×1012/L,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未见,可能诊断是:

A.粒细胞减少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白细胞不增加性白血病 135.骨髓病性贫血的血象检查特征是:

A.贫血为正常细胞性

B.网织红细胞常达5%~10%或更高 C.红细胞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

D.可见幼红细胞和幼粒细胞 136.骨髓病性贫血属于:

A.恶性贫血

B.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

137.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病变一般先累及:

A.肋骨

B.脊柱

C.胸骨

D.髂骨 138.不符合骨髓病性贫血的是:

A.淋巴瘤

B.多发性骨髓瘤

C.恶性贫血

D.粟粒性结核 139.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下列哪些关系不显著:

A.化学因素

B.饮食习惯因素

C.放射因素

D.生物因素 140.获得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哪项检查是错的:

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进行性下降

B.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C.网织红细胞数减少

D.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正常或轻度减低 141.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见:

A.幼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B.血清铁减低

C.血清铁饱和度减低

D.血和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142.不符合先天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是:

A.出生后不久发病

B.有贫血

C.无先天畸形

D.有先天畸形 143.再生障碍危象早期骨髓检查的特征是:

A.有核细胞减少

B.看不到原、早幼红细胞

C.只看到中,晚幼红细胞

D.数日后发现巨大原始红细胞 144.不符合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的是:

A.红细胞数减少

B.白细胞数减少

C.血小板减少

D.短期不可自然恢复145.下列哪项检查合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A.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B.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 C.巨核细胞减少

D.DNA合成障碍 146.再生障碍性贫血应与下列哪种疾病鉴别: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恶性贫血

147.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诊断根据是: A.全血细胞减少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造血原料减少

D.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148.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哪项检查是错的:

A.中性粒细胞AKP增高

B.胎儿血红蛋白增高 C.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

D.尿促红细胞生成素减低 149.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原因是: A.造血原料不足

B.失血过多

C.红细胞破坏过多

D.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50.不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是:

A.造血干细胞损伤

B.造血微环境损伤 C.免疫性造血抑制

贫血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查;分析

贫血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一种将氧气输送到血红细胞和身体各个组织的蛋白质)造成的。贫血缺氧会导致神经组织受到损害,临床多出现头昏、耳鸣、多梦、失眠等。本文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的3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对血液检查在贫血患者中的诊断做具体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供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还站着12例,患者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溶血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各1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做基因、血清铁蛋白检测进行确诊。此外另选取15例血液正常为参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9~60岁,平均年龄34岁。对比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婚史、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空腹进行静脉采血,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均注入统一专用的血常规抗凝管.真空采血.轻摇试管中的血液标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是进行血液一般检查[1]。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三组患者血液检验中RDW、MCV、Hb、RBC、RBC/MCV、MCH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并分析溶血性贫血组与缺铁性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符合率血液正常人各项指标的参考值为:RDW:l1.5%~14.5%;MCV:80~100fL;Hb:

男120~160g/L,女110~160g/L;RBC:男4.0-5.5T/L,女3.5—5.OT/L;MCH:27~34pg。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6

1 双师探讨, 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总纲, 只有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 教学实施才能有章可循。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之初, 我院就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资深医师、血液病实验室的资深检验师积极沟通, 通过多次集体商讨,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指南, 坚持以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血液学检验考试大纲》为准绳, 以检验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制订了血液学检验课程标准, 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与检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检验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 双师合力, 完善教学资源

血液学检验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 如果实验设施不完善, 教学资源缺乏, 就会影响一些常用实验, 特别是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因此, 实验室应该具备数量充足、病种多样的骨髓片、高质量的显微镜以及显微成像系统等教学资源。我院由省教育厅资助, 于2009年建设了省级实训基地———医药与食品检验检测基地, 在省教育厅、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 我院建起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生化与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与免疫技术、组织与细胞技术、理化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辅助仿真技术5个实训中心, 建筑面积达4 000 m2, 实验设备总价值达800万元。先进的教学条件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教学质量, 但是病种多样的骨髓片仍是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关键。为了完善教学资源, 配备充足、病种齐全的骨髓片, 我院的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及岗位实践的机会, 与附属医院的教师一起收集、整理用于教学的骨髓片, 目前, 已基本配备常见血液病的各种骨髓片, 既确保了学生的实践教学, 又为学校节约了一大笔经费。

3 双师互促, 提高教师素质

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达到以下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备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术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除此之外, “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并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3]。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都是懂教育并且是一专多能或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我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弱, 要想在短期内全面建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我院采取取长补短的办法, 结合我院教师擅长教学, 医院教师擅长专业技能的特点, 采用“双师制”教学。其具体安排是:学校专业课教师于秋学期 (血液学检验于春学期开设) 到血液病实验室进行岗位实践,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从医院引进能够从事教学工作, 且实践技术过硬的检验师做专兼职教师。这样的措施, 有力地改变了我院“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实践性差的现状, 同时带动了专业课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 院校教师互相学习, 集体备课,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4 双师协作, 提高教学质量

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学的方法为手段, 以临床血液疾病为工作对象, 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因此, 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 显然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我院与附属医院充分开展院校结合的办学方式, 让学生在第四学期半日在岗、半日学习, 即学生上午在医院检验相关科室见习, 下午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 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大大促进了教学。按照岗位轮转的方法, 平均每位学生会在血液病实验室和血液科见习两周。除了常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教师还会在见习岗位上向学生介绍各种常见血液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的特点;血液病实验室的职业标准、安全防护等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中,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院校教师互相协作, 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改善了教学质量。我院对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8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我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连续招生3年, 每年招生人数都比招生计划多出40%左右, 这说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市场广阔, 社会需求量大。虽然, 我院已经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并且已经在实施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制”的教学改革, 但仍有很多不足, 如怎样使院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能相互协作, 还能求同存异;如何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 实施常规的集体备课制度;如何使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取得临床卫生资格证书的渠道开放等。

总之, 只要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双师制”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与我院的合作办学平台,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就能够全面提升血液学检验教学的质量。“双师制”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改革中的瓶颈问题;“双师制”教学模式将优质资源有效结合, 将行业经验与学术经验有机结合, 完善了师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茂.双师制:英国薄弱校改革的新探索[N].中国教师报, 2006-11-15.

[2]牛锦霞.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学院产业定位, 真正的双师制[N].中国旅游报, 2010-05-05.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7

1 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1.1 开设病例分析讨论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细胞图像展现与理论教学相互统一的平台。但是常见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由教师向学生描述各种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展示细胞图片,然后由学生自己再按照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内容进行观察、分类并描绘细胞形态,教师则巡回于学生之间解答问题。由于每次实验课的学生人数较多(30-35人),实验课时间有限,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来不及一一解答,或者是同样的问题需要解答多遍,而对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教师却无法顾及。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师生双方面都费时费力,且学生镜下观察时间长,容易感到枯燥,视觉疲劳,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2]。

采用病例分析导入式教学方法,开设病例讨论课。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能很好地加强其临床实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建立血液病检验诊断思维模式并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前所述,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学科,主要是为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治疗服务,各种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是教学重点,而采取病例分析导入式教学方法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3]。因此,我们根据本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原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做了适当的调整,重新编写了适合本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实验指导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第二章为红细胞疾病检验;第三章为白细胞疾病检验;第四章为血栓与止血障碍性疾病检验。在第一章中六个系统(包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及浆细胞系)的每一阶段细胞均配有我们收集自拍的典型彩色图片及解说;在第二章中增加了红细胞疾病病例分析;在第三章中增加了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病例分析和慢性白血病及其他疾病诊断病例分析;在第四章中增加了血栓与止血障碍性疾病病例分析(每次病例分析课都包含两个不同病种的病例分析),这些增加部分均为国家教材所欠缺的。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①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使学生对此种疾病易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以便做到“有的放矢”;②收集的病例资料真实、全面,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各项实验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等。

1.2 PBL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每次在上病例分析实验课前一周,先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临床资料。例如:患者,男,27 岁。主诉面色苍白、心慌1个月,上肢紫癜半个月,间有发热和鼻出血。体查:体温39.2℃,皮肤粘膜苍白,四肢散在瘀斑,右上臂有大块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无压痛,巩膜无黄染,胸骨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WBC 13.2×109/L,RBC 2.6×1012/L,Hb 70g/L,PLT 35×109/L;以及提供患者血象和骨髓象的细胞形态图片等,然后让学生按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独立阅片,根据阅片结果即血片和骨髓片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教师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及实验教学要求”预习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疾病诊断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制作病例分析的PPT(4-5个人1组)。

开始上实验课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自制的PPT上讲台汇报,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充分研讨,提出骨髓细胞学拟诊断意见,其它小组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或不同看法,并就此展开充分讨论。主要围绕讨论的问题一:本病例有哪些临床特点,初步考虑是什么疾病?问题二:本病例的细胞形态学有哪些特点?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进一步考虑是什么疾病?问题三:要确诊本病,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实验结果如何?此病例应与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何鉴别?待各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讨论并得出答案后,最后由教师播放该病例的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各种细胞化学染色、FCM、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等),提出该疾病的正确的诊断及进行讲评和总结。因此,这种教学形式模拟临床实际工作情景,使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仅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避免了两者割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且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理清了血液病研究室检验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让其学习到如何运用所学的形态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具体病例,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认识到病例分析要综合运用到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等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所以开设病例分析课,既培养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又锻炼了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

2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教研室自制了一套骨髓细胞形态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此外,还从专业网站上下载了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及一些常见血液病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上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有一定的差距。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利用 5min的时间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回顾和巩固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利用 3-5min的时间介绍显微镜下示教的典型细胞形态,对本节课所观察的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这些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2 充分利用课堂演示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细胞形态学的学习内容是极其抽象、复杂,非常难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能将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好,应充分利用骨髓细胞分析系统来开展实验课堂教学。该系统由计算机、示教显微镜、JVC摄像头及多媒体播放器组合构成。利用显微镜选择骨髓片有典型细胞形态的视野,用摄像头采集图像,传输到多媒体屏幕上,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讲解该骨髓片的总体细胞特征,以及单个细胞的胞体大小、形态,胞质颜色、胞质量及颗粒,胞核的核型、染色质粗细等各方面的特征。让学生辨认不同细胞系统的细胞,记住特征,表述辨认依据,并让学生讨论对错。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逐个为学生在镜下寻找典型视野和细胞的工作强度,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和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充分利用了显微镜下直观真实的图像进行讲解,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1 开放实验室

因为每次实验课的4学时时间内要完成1至2个系统细胞形态或者2至3个病种的学习,实验课时有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尤其是细胞形态学这部分重点内容无法快速掌握好。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片、多观察、多分析、多体会,尽快地从抽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每次开放实验室,都安排教师参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3.2 增强临床实践指导

借助本校附属医院的优势,在寒暑假带领学生去血液科、血液疾病研究室及检验科见习。学生的收益之处在于:①血液病的实验室检验诊断意见需检验医师在了解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提出。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可对一些血液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直观的认识,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绿色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巨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皮肤瘀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齿龈肿胀等,并对临床血液性疾病的诊断程序有初步认识,拓展其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②观看骨髓穿刺过程,掌握骨髓穿刺的基本要点;③练习推骨髓片,掌握这一检验医师必备的基本技能;④了解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熟悉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常用筛选指标;了解FISH(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及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的原理等。让学生更好地印证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弥补了学校由于实验教学经费不足而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少,无法开展最新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的不足。

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血液学检验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也得以提升。许多学生因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而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学科,仍需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心宇,孟秀香,刘纯青.血液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52,260.

[2]李招权,潘静.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7(4):232.

[3]郭素红,王晓玉,朱辛为.关于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形态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5(3):298.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英语已成为世界主流语言之一。因此, 全国各高等院校掀起一波又一波双语教学的热潮。本文从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的角度, 谈谈双语教学在该教学中的应用。

1 转化心态, 悦纳英语

要从心理上说服学生不要排斥双语教学;从意识上强化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世界1/3的人口讲英语, 3/4的电视节目使用英语, 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英语的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融入世界主流体系的指标。英语的作用日益重要, 各用人单位对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的使用和操作说明、重要的专业期刊大多用英文书写。而国内的部分检验医务人员由于不能熟练应用英语, 影响了进口设备的充分使用, 而且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因此, 提高检验人员乃至全体医务人员的双语教学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双语教学是以母语和一门其他语言同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方式, 为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水平, 教育部2001年提出要求10%的专业课用英文和中文讲授, 即同时应用英文和中文作为语言工具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1]。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双语教学,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达到与国际交流的目的。常言道“若夫一身之屈伸, 一家之饥饱, 世俗之荣辱得失, 贵贱毁誉, 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所以学生必须对专业英语化的学习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2 调整心理, 适应新模式

无论是传统的PBL教学模式, 还是PBT教学模式[2], 其宗旨都是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学人才,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时代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面对双语教学, 面对对新式教学的适应、自我接纳、知识学习策略等问题, 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否定自我、厌学等情绪, 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如强迫症、恐慌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调节、疏导学生, 及时解决上述问题, 帮助他们摆脱挫折感造成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 从而形成对自己及激烈竞争的、繁杂的社会的正确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适应双语教学, 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 才能及时了解、感知、掌握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医学研究成果, 才能立足社会, 处于不败之地。

3 双语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中的应用

3.1 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应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检验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门形态学课程, 在该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 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挖掘教师教学潜力, 还要影响、激发教学的主体———学生对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及双语教学的兴趣。因为课程质量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故要对此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双语教学速度要适中, 它不仅要考虑教学主体的年纪差异、地域差异、英语水平个体差异, 还需要考虑教材的选择、应用及教学思维的转变。另外, 学校实施双语教学还要考虑自身基础及条件, 不能急于求成;考虑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 避免低效的西化式教育。公共英语构成要素包括听、说、读、写, 双语教学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各专业的教学措施及章法。我们可建立多种教学形态, 如双语教学和医学课程相互交融, 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采用英英教学法等。总之,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方式教授医学知识, 同时循序渐进、由少至多、由慢至快渗透英语, 最后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适应英语教学, 让英语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工具之一。

3.2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3]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此为媒介向学生实行双语教学, 使英语与医学理论知识相互兼容, 从而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目前,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是Microsoft Powerpoint、Flash、Authoware等。下面谈谈临床血液学检验中一些章节的英语化多媒体课件, 旨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2.1 形态学课程受益于课件

在理论教学中, 一些知识, 如细胞学较为抽象, 若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动画形态, 可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以启示, 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特点、规律。如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 关于骨髓血细胞发育的规律, 用醒目鲜亮的色彩标出不同系统、不同阶段血细胞“专业英语名词”, 在动画展示细胞分化动态变化的同时, 出现细胞名称英语单词, 匹配英语发音。当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程度辅之以不同程度的汉语解释。英语、动画、教师讲解三维一体的双语授课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快了理性认识的步伐。

3.2.2 采用英文课件, 虚拟病人教学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研究骨髓血细胞为主的形态学学科。首先, 多媒体课件可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展示大量清晰、典型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图片及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课时内的教学内容及信息量。然后, 剩余的课堂时间则可向学生或深或浅地输入双语教学。

另外, 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 我们编撰和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 采用全英文课件导入病例, 对病例资料按照主观资料、客观资料描述为主线, 包括病因—症状—部分实验室检查—诊断一条线, 模拟一位病人, 要求学生进行诊断, 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培养他们的阅片、诊断能力。讲解中提问学生, 是否可以对所提供的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哪些实验室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等[4]?最后, 在实验报告中让学生详细分析、整理自己的思考结果, 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总之, 从目前我院的师生现状来看, 医学理论知识教学的英语化处于不完全英语化→完全英语化的过程。将形象生动的课件和专业英语有机结合起来, 将多媒体课件英语化引入课堂, 是师生都可接受的双语教学新教学模式。古语道“太柔则靡, 太刚则折”, 故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都要刚柔相济, 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巧妙结合, 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并将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亦青, 郑文芝.关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12 (5) :76~77.

[2]孙翔, 邓宝国.“快乐免疫学”教学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 :34~35.

[3]张海芸.CAI及多媒体在医学形态教学中的实践[J].中等医学教育, 2000, 18 (8) :118~119.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3个班的学生 (共86人) 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CBL教学法:教师先编写典型案例 (包括病史、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涂片等) 并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然后学生以4~5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将讨论结果反馈给教师;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1.3 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9个条目, 采用Likert 5级评价方式打分, 5分为非常赞同, 4分为赞同, 3分为一般, 2分为不赞同, 1分为非常不赞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6份, 回收有效问卷8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在调查中, 91.86%的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这门课程感兴趣;有62.79%的学生了解CBL教学法;超过90%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及教学过程中的投入感;超过85%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在“通过案例教学法学习的知识较传统方式零散, 不够系统”上, 学生评分在3分左右;80%以上的学生更喜欢案例教学法, 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教育界认可和重视, 并于20世纪末率先在国内法律及商业教学中推广应用[2]。CBL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模式[2,3]。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4,5]。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 (LBL) , CBL教学法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7]。采取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形成的案例, 借助案例分析和解决过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互动讨论等综合能力。CBL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而临床医学教育高实践性、高思辨性的特征, 对于CBL教学的应用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血液学检验这门课程本身就必须以血液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医学检验的方法为手段去探讨一个个复杂的血液病, 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证据, 为患者找出病因, 进而缓解病痛。CBL教学法近年来在多所医学院校均有报道[9,10,11], 效果较好, 所以本课题组把CBL教学法运用到血液学检验教学中, 希望培养出真正的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学有所用, 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 90%以上的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这门课程感兴趣, 超过90%的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案例质量也是认可的, 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并不排斥, 而且很希望学习相关的知识。 (2) 超过90%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并且认为通过CBL教学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及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感, 同时超过85%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80%以上的学生都很喜欢CBL教学法。这说明CBL教学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比较关注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 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有了一种成就感, 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交流,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调查也能看到CBL教学法存在一些缺点, 有很多学生表示通过CBL教学法学习的知识较传统方式更零散, 不够系统。所以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与弊, 只有相互结合, 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血液学检验教学与临床结合得非常紧密, 要想把这门课教好,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拥有丰富的临床知识, 并将其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 同时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习时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样才符合大学教育的原则,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摘要:目的 研究在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CBL教学法) 的利弊。方法 在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应用CBL教学法, 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学效果。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对CBL教学法持肯定态度。结论 CBL教学法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技术专业。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案例教学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闫晓华.血液学检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探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36 (6) :465-467.

[2]杨光富, 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6) :1-6.

[3]Srinivasan M, Wilkes M, Stevenson F, et al.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 2007, 82 (1) :74-82.

[4]徐子真, 王焰, 程澍, 等.CBL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血液系统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3) :1886-1888.

[5]Jamkar A V, Burdick W, Morahan P, et al.Proposed model of case based learning for training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 in surgery[J].Indian J Surg, 2007, 69 (5) :176-183.

[6]谢荣华.PBL教学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7) :76-78.

[7]Ily M, Ilgy D, Fieku E.Comparison of case-based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dental education using the SOLO taxonomy[J].J Dent Educ, 2014, 78 (11) :1521-1527.

[8]宋蓓, 张元珍, 岳秀玲, 等.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58-60.

[9]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1) :62-64.

[10]Zhou G, Zhang J, Du G, et al.A multiple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teaching diseases of oral mucosa[J].Hua Xi Kou Qiang Yi Xue Za Zhi, 2012, 30 (1) :106-108.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10

【关键词】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2-01

各类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士的一项基本功,检验标本采集的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检验标本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检验结果失真,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所以必须减少检验误差。

1不合格标本的特征

不合格标本就是指没有按照各种临床标本采集方法以及在储存和运送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正确要求加以实施获得的标本。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包括抗凝的标本出现凝固或有凝块、不抗凝的全血或血清标本出现抗凝、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标本污染等。

2降低误差的一些有效措施

2.1患者要提前准备

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白细胞、血糖、乳酸、非酯化脂肪酸升高,这样就会使血液异常,造成检验误差,所以应该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向患者解释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某些血液成分受饮食影响较大,护士在标本采集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及禁食内容,以避免饮食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脂检测至少两周内保持一般饮食,患者应在采血前二十四小时禁食高脂肪饮食,十二小时禁食空腹采血,且前一天晚禁止大量饮酒。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丙酮酸、乳酸可升高,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住院患者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患者应至少休息十五分钟后采血。药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集标本应尽量选择在未使用各种药物前。如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2.2采集过程要严格注意一些事项

采集时间:理想的采集血标本的时间是早晨7∶00~8∶00,血培养标本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一般要求选择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采血,对已用药而不能终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之前采血。复检标本采集时间应尽量选择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采血部位和数量:成人首选肘部血管,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婴幼儿可采用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凡用血量较少的检查,一般从手指取血,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婴儿可从拇指或足跟部采血,一般不主张采用耳垂血,其原因是由于耳垂部的毛细血管循环比手指差且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大,采血条件不及手指恒定,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数值的测定均高于手指血及静脉血。禁止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采集血标本。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目的及要求,准确采集标本量。采集血液标本的器具与容器:注射器应干燥,针头不能过细,分装血液标本时应取下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推入试管或其他相应容器内。对于抗凝的标本,要温和地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防止剧烈摇动使细胞损伤。采集标本的技术要求:采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在1 min之内,禁止拍打手臂或反复握拳屈肘及反复穿刺等,否则会使血钾上升0.8 mmol/L。采血部位定位和进针准确,禁止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否则易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沫;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吸血以及抽血速度过快都可造成溶血。采集标本时患者的体位:坐位或卧位对检验结果无大的差异;站立时,血液中成分浓缩,蛋白、酶类、钙、镁等结果偏高。标本的送检时间: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时间最好不超过两小时。血沉应于两小时内测定完毕,否则血沉减慢。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小于一小时。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等应该在三十分中内测定。血糖测定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因为采血后室温放置,由于糖酵解作用,每小时可降低0.05 mmol/L,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10%的速度分解,标本留置时间过久易影响血糖的检验结果。送检要求:①建立标本传送系统,加强对送检人员的培训、教育及监督。②做好标本交接手续,减少标本丢失、损坏时人为地复制或补充标本,以虚假的标本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③确保运送过程的规范性及标本安全性。对护士的要求:①护士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最大限度确保血液标本的分析前质量。③采集血液标本前应认真核对床号、姓名、标本的需求量、一次性注射器的有效期、容器是否符合、真空采血試管有否漏气,确保无误后方可采集标本。④采集的血液标本在标明床号、姓名等标记后还应注明采集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送检以确保检验标本的准确性。

结语: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临床检验模式,提高了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临床检验中还存在许多影响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给血液检测照成了一定的误差,影响检测的结果,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检验人员认真遵守各项规定,血液检验误差一定会一降再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位工作者的研究下,一定会有更加先进的方法来降低血液检查的误差。

参考文献

[1]温旺荣,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6,8(3):1617.

[2]郭芳.实验室检测前的影响因素.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7,9(1):3334.

血液学检验教学 篇11

1 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 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对阐明血液系统疾病乃至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学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技能及临床血液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教学模式和过程相对固定化,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忽视了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致大多数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特征掌握不好, 导致诊断临床血液病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可将被动灌输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过硬、综合分析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

2 PBL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由多名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讨论小组, 围绕某一具体临床病例进行讨论, 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 具体方法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血液学检验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 就是以诊断临床疾病这一问题为中心, 培养学生利用医学检验技能进行诊断疾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缩短学校和临床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毕业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学检验士, 实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 PBL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对于学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血液学检验的检测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 设计的问题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通常不能是简单的问答题, 而是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并且要逐步呈现, 使学生对病例和解决的方案产生多种联想, 如对贫血的鉴别诊断, 可提示贫血诊断过程一般包括三大步骤: (1) 确定有无贫血; (2) 确定贫血的程度; (3) 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实验可以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 通过哪些检测可对贫血进行分类。设计的题目必须能够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象都可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若检验人员把缺铁性贫血误诊为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治疗方法就会不同, 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那么利用所学知识怎样鉴别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时机, 好的设问起到了“诱饵”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时, 先给学生讲述产妇羊水栓塞引发子宫出血不止等并发症, 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PBL教学法实施过程

临床程序:临床医生对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开出检验申请单→检验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及骨髓穿刺检验→检验人员发出血液、骨髓检验报告→医生通过血液、骨髓象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临床诊断。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过程中, 先给学生提供临床病例, 让学生分析, 然后发放该病例的血片及骨髓片给学生阅片, 学生写出检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与临床检验程序完全一致, 即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在运用PBL教学法时, 首先将学生分组, 8~10名学生为一组, 每组选一名组长,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学。例如, 在学习“白血病”时: (1) 给出病例:患者, 男, 22岁, 发热, 头昏乏力, 咽喉发炎, 鼻黏膜及牙龈出血1周, 肝及淋巴结肿大入院。 (2) 分发该病例的血片及骨髓片给学生阅片。 (3) 讨论问题: (1)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检查项目能说明的问题; (2) 患者的血象、骨髓象检验结果提示什么问题; (3) 患者可能诊断什么疾病, 理由; (4) 确诊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学生结合学过的基础知识、查阅的资料、病例内容及检验结果各抒己见, 然后由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初步结论进行点评, 学生针对问题再讨论, 然后小组长汇报病例分析结果, 小组间可共享交流及评价结果, 最后由教师总结要点, 给出小组成员的考评成绩, 并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5 建立与完善病例库

依据血液学检验涉及的各类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进行大量临床病例的收集, 病例主要来源有:教师到临床收集的典型病例, 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提供的经典病例, 血液学检验教学团队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仿真临床病例。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1) 具有代表性, 难易适中, 使学生对此种疾病易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2) 收集的病例资料真实、全面, 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 以及各项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等。病例是学生的重要教材, 其中包含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完善他们的诊断思路。如第二章的红细胞疾病病例分析, 第三章的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和慢性白血病病例分析, 第四章的血栓与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例分析 (每次病例分析课都包含两个不同病种的病例分析) 。

6 加强师资培训

传统教学和PBL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 PBL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吸收新知识, 并熟悉教学过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应具有丰富的血液学检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而且能对PBL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 以有效组织PBL教学,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为此, 我校特邀请校外专家讲解PBL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运用技巧, 以及国内外高校PBL教学的现状, 并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教学院部也有计划地进行PBL必需知识和组织课堂讨论技巧的培训与交流;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研究教材, 共同就资料中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与学习, 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7 PBL教学评价

PBL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我校为评估PBL教学效果, 建立与之相应的、能定性和定量反映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的评价体系与标准。采取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公开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分组讨论每位学生的发言次数、发言内容、表述准确与明晰度以及口头、书面报告情况, 从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的完整性、方法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在每次教学结束后, 形成一个对参与学生的考核报告。我们在理论考试中增加了病例的综合检验分析, 如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实验考核中也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内容。

PBL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开发、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目前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在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 积累经验。当前PBL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 教师需转变观念, 对授课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能突出重点, 科学设计问题, 巧妙提出问题, 正确把握问题讨论方向等; (2) 无专门的PBL教学教材, 能参考的教材很少, 教师初次编写PBL教材缺乏经验, 大多数病例来自临床, 对还未进入临床的学生来讲太专业化; (3) 教学硬件条件不达标, 如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电脑不够, 展示投影仪不够; (4) 师资缺乏, PBL教学中10~12名学生就需配1名教师, 这对教师的需求量很大; (5) 有的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 PBL教学需要学生投入的时间多, 而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 (6) 教学过程耗时, 病例分析、讨论、总结耗时较多, 而血液学检验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间又有限, 不可能每一节课都采用PBL教学法。

随着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不断完善, PBL教学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酒依赖综合征下一篇:费森尤斯40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