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学(精选12篇)
血液病学 篇1
现代科技革命正极大地改变着自然、社会和人类的面貌,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伟大的现代新文明。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之下,血液病学在诊断、治疗、发病机制、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 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血液病学与其他学科的高度交叉与整合
随着医学分化的日益急剧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彰显出来,而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医学整合成了发展趋势。医学的整合可以促进医学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促进彼此互动,协同发展,所以医学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血液流经全身各处,血液系统疾病可以产生许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因此,血液病学必须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1.1 与基础医学的整合
罹患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大部分年龄较轻,诊治耗资巨大、死亡率较高、预后不乐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对血液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所掌握的分子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技术。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和Gaucher病均属于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液系统疾病,可利用染色体分析通过产前检查尽早诊断,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首次被证实具有特殊的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肿瘤性疾病。其标志性细胞遗传学特征是ph染色体,即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蛋白具有络氨酸激酶活性,使下游信号磷酸化,诱导白血病病变并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于是针对BCR/ABL融合蛋白研制出来的药物--选择性络氨酸抑制剂STI571(imatinib)开创了靶向治疗的先河,可以高效控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并将血液病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相关新药的研发、临床试验与治疗。但是STI571也能诱发原发和继发耐药,这与bcr/abl mRNA过表达或abl基因ATP结合位点突变有关。RNAi技术可作为CML治疗的替代或补充途径。WOhlbold等以bcr/abl为靶标选择性抑制慢粒细胞株His396 Pro,bcr/abl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的敏感性显著提高[1]。另外,荧光原位杂交(FISH),Southern印迹杂交,RT-PCR,基因芯片等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白血病确诊、分型的重要补充,因为不同的分型在治疗的选择上差别很大,所以,在新科技帮助下进行正确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估计预后。
1.2 与其它临床学科的整合
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概括和总结,并融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而确定。所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及思维方法相吻合,因此,中医治疗更注重系统性,治疗过程常涉及疾病预防与保健,这比强调对抗性药物治疗的西医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更接近于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在血液病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有效,在我国成功地开展的氧化砷治疗APL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引起国际肿瘤学界的浓厚兴趣。相关研究工作被称是"继ATRA使每个人感到震惊之后,又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发现"[2]。这说明只要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继承和创新,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医学创造。血液病与神经内科的交叉有助于正确诊断交叉领域疾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决策,实施完善的预防及二期预防措施。如在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过程中,目前血液学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病因学及遗传学,而神经内科侧重点主要集中于血管壁的异常、血液流变性异常、形成血栓的外界危险因素,因而提出了"高凝状态"的概念来描述动脉硬化的血栓前状态[3]。由于血液病常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变化,所以血液病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1.3 与健康教育整合
医学本身是复杂的,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很多认知问题、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改变人们认知的关键是教育。有些慢性血液病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行为问题,而个人行为除了教育没有别的办法,比如长期素食为主易造成维生素B12缺乏,不爱吃新鲜绿叶蔬菜或过度烹饪易造成叶酸缺乏,引起巨幼细胞贫血,长期饮浓茶、咖啡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经常接触射线或染发的人容易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这些只能靠健康教育去提高认识。彭瑞聪说我们对两个问题的认识要与时俱进:第一,个人行为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所起的作用愈加增大;第二,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等对健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我们在考虑医学和健康问题时,要思考怎样把卫生领域跟卫生领域外的学科进行整合,当然不仅仅是学科,还应包括实际工作。这是健康发展战略问题[4]。
1.4 与公共卫生的整合
临床流行病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各种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分布的因素,研究各种疾病发生的病因及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和措施。临床流行病学对于慢性病很重要的、也很困难的是病人的管理和照料,这项任务应该主要由家庭医学来承担,诊断和治疗只是疾病康复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家庭医生阶段和医院专科医生阶段之间互不沟通,处于割裂状态。这样的割裂,第一不利于整体地来考虑疾病的情况,只能根据病人及家属的叙述,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来考虑疾病,而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个病情变化。第二不利于考虑预防的问题[5],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出院后长期自服羟基脲,不与医生沟通,不知羟基脲如何减量,结果出现药物性再障,严重的甚至死亡,而医生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所以应该通过教育、治疗、随访,实现对患者的终身管理,改变过去那种病人患病或病情加剧时求医治疗,而病情一旦缓解则停止治疗和预防的"因症间断式治疗"的模式,变为医患双方联手长期不间断的防控模式。还可利用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某些血液病,如仍在探索中的白血病疫苗。
2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血液病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
科学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常常会对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推动基础理论的发展,指导医学理论的研究,为医学假说向医学理论转化提供条件,从而使医学新理论不断创立。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血液病学致病机制的研究,例如关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作用机制,Gilliland等提出两类突变致病假说。他们认为FLT3、RAS、BCR-ABL等遗传变异能引起细胞内固有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激酶活性发生改变,使造血干/祖细胞获得生存、增生优势,称为Ⅰ类突变,AML1-E-TO、CBFβ-MYH11等和MLL基因重排等称为Ⅱ类突变,改变了与发育分化有关的转录因子功能,使细胞获得自我更新能力或分化阻滞,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显性白血病[6]。该机制的研究说明某些基因突变和(或)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病人的预后有很大的异质性,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何具有相同核型的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差异性,因此,了解相关基因在分子遗传学水平的改变,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积极地临床意义。此外,部分基因也日益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血液病学的发展,必须接受外界的新科学、新技术,并经过反复在实践才会有发展的空间,但是,也不能片面强调新技术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否则不利于发展。既要有继承(科学的渐进,积累)又要有创新(科学的突变,飞跃),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用ATG/ALG治疗再障,有效率约45%,使患者生存期延长,但克隆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达15%,于是必须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应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发展中创新,也就是把已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新的自然科学现象、方法、物质性质和实验数据甚至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是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创新。例如,开始进行骨髓移植,多选择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它的副作用较大,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约为80%),故后来尝试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效果良好。Kahl等治疗8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进行以CTX/ATG为预处理方案,甲氨蝶呤和环孢素A预防GVHD的NST,96%患者成功植入,24%发生急性GVHD(多为Ⅱ度),随访9.2年,生存率为88%[7]。这就是在发展中创新的一个例子。
总之,长期以来,血液病学就是在各学科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的,并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将来的血液病学必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学科,它将日益加快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速度,向着快速、精确、高效、轻便、无损伤等目标前进。作为从事血液病学专业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潜能,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才能以最快速度促进血液病学研究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摘要:现代科技革命给医学带来空前的影响,其从系统出发的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医学多学科、多领域高度交叉、整合成为发展趋势,系统开放性原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这些都使血液病学在诊断、治疗、发病机制、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促进血液病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血液病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血液病学,整合
参考文献
[1]Wohlbold L,van der Kuip H,Miething C,et al.Inhibition of bcr-abl gene ex-pression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sensitizes for imatinib mesylate(STI571).Blood,2003,102:2236-2239
[2]陈国强等.氧化砷注射液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及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0):581-582
[3]周晋,黄河.血液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
[4]彭瑞聪.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与整合、公平.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1-4.
[5]何权瀛.尽快实现临床呼吸病学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5):45.
[6]Gilliland DG.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leukemias:new insights into thera-py.Semin Hematol,2002,39(4Suppl3):6-11.
[7]Kahl C,Leisenring W,Deeg HJ et al.Cyclophosphamide and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s a conditioning regimen for allogeneic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aemia:a long-term follow-up。Br J Haematol,2005,130:747-751.
血液病学 篇2
肺循环时间2~4s(平均3.6s)
臂至舌循环时间 9~16(平均12)sec
臂至肺循环时间 4~8sec
肺至舌循环时间 4.5~10sec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血液病学 篇3
关键词:血站;材料核算;血液账务处理;血液价格核定
我国血站从医疗行业分离出、正式建制以来,由于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均为白手起家,其基建、设备投资,人员经费和采供血业务直接消耗的费用补偿及财务管理大都受本地、市的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其费用补偿及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尽相同。费用支出和成本归集无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血站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考核。由于各地财政、卫生主管部门对血站的财政预算拨款不同,因此也造成血站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血站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有些类似于企业,存在着生产加工过程,因此就存在着给临床用血制定价格的问题。但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将血站定位于采集、供应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因此其产品的定价问题就有别于企业的自主定价,由血站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发改委共同核定,但其具体测算则要由血站根据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和分析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采供血成本水平,进而核定各项临床用血收费的标准。
一、自液的成本管理
从血液的取得来源看,血液本身是公民无偿捐献的,是无价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但从血液的采集制备过程看,它又是有价的,其中包括血液的采集、制备、检验和储存运输费用以及分摊的各项管理费用等。因此,血液供应需要定价,而采集等成本就是血液定价的基础,血站应按血液的实际成本定价并收费。而因耗材、试剂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其成本又是不等的,但据粗略测算,每单位全血的大概成本也在200元以上。在核定血站的收费标准时,要考虑该机构整体的收支状况,即收支是否平衡,其收入来源是否长期稳定,有无财政拨款。或财政拨款的比例为多少,其自行组织收入的能力等。就收入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研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就支出而言主要包括事业支出中的一般支出。
(一)构成血液价格的主要项目
根据相关规定,血站向医疗机构供应血液的价格包括采集、分离、检验、储存等费用,因此从整体角度来讲血液总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直接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间接费用主要指各管理部门发生的各种费用。另外根据采供血各个环节的不同,又可以将血液成本划分为血液采集成本、检验成本、包装储备成本、成分制备成本和机采血成本等。下面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加以说明: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人员工资、血液采集费、血液检测费、血液包装费、血液储存运输费、血液卫生材料费、献血人员营养费、燃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其他费用。其中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各类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障费和其他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专用设备折旧、一般设备折旧、交通工具折旧和其他固定资产折旧。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维护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离休费、退休费、住房公积金及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另外还有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信息网络购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除此之外还包括献血宣传费、献血返还费、献血员纪念品、血液报废支出(废品损失)、贷款利息及其他一些相关费用。
(二)核算血液成本时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消耗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工作
为准确无误的核算血液成本,应当建立和健全消耗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这是加强成本管理、正确核算血液成本的前提。血液由采集到发放所消耗的器材、试剂、一次性用品种类繁多、型号复杂,消耗物资的入库、出库以及其在各科室、各环节之间转移都必须办理相应手续并及时登记入帐,尽可能详细的以最小单位示例。要定期检查库存物资的领用情况,掌握最佳库存量和材料消耗定额,积累成本管理和正确计算的第一手资料。
2将成本核算与内部激励有机结合
血站成本核算既是降低开支、增强效益的管理手段,又是增强活力、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措施。内部分配以成本核算为依据,为保证成本数据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各成本项目要有相应的测算资料,提前一年或半年测算一次,及时发现不足或偏差,找出根源,减少人为因素对血站成本核算数据的影响。不断持续改进成本核算的方法,使之有效地与内部分配结合起来。
3采取强有力的成本管理措施
按照血站实际情况,规范成本核算程序,保证成本核算的数据结果科学、准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消耗定额,如材料消耗定额、水电消耗定额等。在责任目标考核中,对重要的成本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对超过定额的科室有一定程度的处罚,以强化成本核算在管理中的力度。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制度,采用科学方法不断分析,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运用企业会计的方法,对成本进行科学的核算
通过对各个部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的归集,将不同部门的费用分别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形成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费用分配的过程中分别运用品种法、分步法、系数法和分类法等综合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观察血液制品的成本和成本构成情况。在准确的分清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和管理费用以及测算出产品的核算系数和期间费用的分摊系数后,即可通过一个计算过程,为各个部门提供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及各项目成本等资料。
(四)加强成本管理,最大限度的减轻用血者负担
目前血站所面临的形势是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血液价格则是一次次的下调。加之血站缺乏材料成本核算和控制,容易在血液采集、加工过程中出现损失浪费现象。因此,血站有必要通过加强材料成本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降低各项材料消耗,在保证血液质量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障采、供血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同时尽最大努力降低用血者的经济负担。
二、血液材料和血液收入的账务处理
血站是按照部门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事业单位。既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要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组织会计核算,同时还要符合血液这种特殊行业的要求。因此由于血液是由公民无偿献血取得的,将来还要返还于献血者,属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故可视为血站代社会大众暂时保存,所以将其作为一项负债核算,运用的会计科目为“其他应付款一血液”,以下账务处理方式是否恰当,欢迎同行指导。
(一)血液材料核算
1全血入库:无偿采集血液入库,血液材料增加,其他应付款
(血液)同时增加
借:材料—血液材料—全血贷:其他应付款—血液
2成份科领用全血及成分血进行深加工分离出各种血液制品,使血液材料产生增值
借:材料—血液材料—××成分血
贷:材料—血液材料—全血或成分血
贷:其他应付款—血液
3质控需要领用血液材料进行质量监督,可视作站内领用
借:其他应付款—血液
贷:材料—血液材料—××
4供临床用血、血液材料出库
借:其他应付款—血液
贷:材料—血液材料—××
5血液材料报废核算
借:其他应付款—血液
贷:材料—血液材料—××
(二)血液收入核算:在将收回的血费上缴财政专户及申请回拨时,要同时做两笔分录,其中做第二笔分录的目的就是要与财政非税处对账时使用。这是为了符合收支两条线管理而为。
1供临床用血、实现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医院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2收回供临床用血的账款,上缴财政专户时,
①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应收账款—XX医院
②借:其他应付款—财政专储户
贷:其他应付款—财政未返还
3向财政专户申请回拨临床用血收入时(临床用血收入的95%)
①借:银行存款贷:财政专户返还收入
②借:其他应付款—财政未返还
贷:其他应付款—财政专储户
4向财政专户申请回拨无偿献血基金时(临床用血收入的5%)
①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无偿献血基金
②借:其他应付款—财政未返还贷:其他应付款—财政专储户
三、在血液价格的具体测算过程中的测算依据
由于血液产品的多样性,就应该根据不同血液产品的消耗,分配采供血费用,并根据收入支出配比原则,同时考虑血站的行业特点和血液管理要求,相应地把血液产品分为全血、成分血、机采成分血等,以利于血液产品成本的归集核算。下面就具体介绍部分血液产品价格的测算依据,以便于与同行探讨。
(一)全血的组成有:
1献血宣传、动员、组织(包括下发宣传材料等)费
2公共设施及卫生等费用
3血液采集费用
其中包括车辆费用、登记注册(包括建档、体检表、健康征询表、无偿献血证等)费、体检费、茶点费、卫生材料费、血液包装(包括标签、外包袋等)费、纪念品费。
4血液检测费
其中包括初检、复检、初检按一定比例淘汰者发生的费用、初检合格而不献血者按一定比例发生的费用。
5报废血费用
6质控抽检用血费
7质控抽检用试剂费用
以上七项即为全血的组成计价依据。
(二)去白细胞血的组成为在全血价格的基础上加白细胞滤器及材料费用。
(三)悬浮红细胞的组成为在全血价格的基础上减去部分用于临床的血浆费用,再加上悬浮红细胞的加工费、材料费。
(四)压积红细胞的组成为在全血价格的基础上减去部分用于临床的血浆费用,再加上压积红细胞的加工费、材料费。
(五)去白细胞红细胞的组成为在悬浮红细胞价格的基础上加白细胞滤器及材料费用。
(六)洗涤红细胞的组成为在悬浮红细胞价格的基础上加盐水及材料费。
(七)临床用血浆的组成是对血浆的分离制备及速冻储存费用。
(八)机采成分血(2.5x1011个血小板)的组成为在全血价格的基础上加献血员的交通、误餐补贴;耗材及进口手续费用;采集制备及辅助材料费和贵重进口仪器设备折旧费。
(九)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5000毫升循环量)的组成为与机采成分血每治疗量成本费相同。另外每增加1000毫升循环量加收相应的费用。
(十)血液置换的组成与机采成分血成本相同,其中置换所需各种液体和血液按相应规定价格另行收费。
(十一)冰冻红细胞(包括自体)的组成为在悬浮红细胞价格的基础上加保存袋、洗涤液和解冻液等费用。
(十二)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组成为在机采成分血价格的基础上按每治疗量加收保护荆及辅助材料的费用。
(十三)稀有血型(RH阴性)全血等收费标准在原普通血液收费标准基础上加一倍收费。
另外,还有病毒灭活血液和血液及血液成分辐照处理等收费项目,在此不一一列示。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各种血液价格均含一次血袋及耗材,不另外收费。随着输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血站行业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血液产品的定价必将更趋合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血站要谋求发展,必须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管理理念,强化成本控制,而制定合理的血液价格就是加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如果价格制定偏低,血站的采供血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补偿,无法将采供血业务继续运转,反之如果价格制定偏高,无疑会增加用血者的医疗负担,这与国家强调要减轻患者负担的指导思想格格不入,总之如果价格制定不合理就会影响甚至阻碍输血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建立和完善血站内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进行合理的融合,即以收支预算为外为主,以成本核算为内为辅,一方面满足了对外报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达到了内部成本核算的目的,该设想可以认为是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促使采供血事业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确保采供血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临床用血的绝对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金国等谈血站的经济补偿与财务会计核算[J],中国卫生经济,2003,(2)
[2]李金霞,血液成本项目分类核算方法初探[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15)
[3]刘芳等血站采供血材料成本管理探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4)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保证血液安全 篇4
1 方法
1.1 血源质量管理:
健康合格的血源是保证血液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因此, 血站人员在采集血液之前, 需要让每一位献血者认真填写献血登记表, 要严格询问献血者的全身健康情况以及药物服用史, 如是否服用致畸类药物、致过敏类药物、喹喏酮类药物等影响血液功能的药物, 若献血者正在服药期间, 应婉言谢绝其献血, 并说明原因, 以防止残留在血液中的药物传给受血者, 直接影响临床用血安全。对于曾经有服用药物史的献血者, 应核实其服药结束后的安全献血间隔时间, 以确保用血安全。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体检, 体检合格后, 可采集手指血进行初步筛查, 以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此外, 血站应通过正确引导, 提高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营造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 保证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保障血液安全。
1.2 血液采集质量管理
1.2.1 血液采集材料质量管理:
血液采集所用材料主要有一次性采血材料、注射器、血袋、试剂等。一定要严把材料购入质量关。首先需对生产厂家进行评估、验证, 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后购买, 并进行标识, 由质控部门进行质量抽检, 抽检合格后才可入库。库房将材料按有效期时间顺序进行摆放, 分别将待检、合格、不合格、过期等材料进行标记, 以免错发。
1.2.2 血液采集环境的质量管理:
血液采集环境的安全是保证所采血液不被污染的前提。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 城市献血屋和流动献血车成为采血的主要场所。此类血液采集环境受外界因素影响大, 因此, 血液采集场所除采血用品外, 禁止放置任何其他物品, 并将器材整齐有序地摆放。每日血液采集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地面、工作台及器械等, 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然后再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进行场所环境消毒。质控部门每月要不定期的对血液采集场所的工作台面、消毒剂、杀菌溶液以及采血人员手指等进行监测, 如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1.2.3 血液采集过程的管理:
血液采集前一定要仔细核对献血者的姓名、证件以及血袋标签, 认真检查抗凝剂有无混浊或异物、血袋是否破损等, 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检查无误后才可进行血液采集。采血过程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无菌操作, 保证做到“一人一带一巾一针一消毒”。采血人员禁止戴任何手饰, 每采一袋血前一定要用消毒液洗手, 然后戴一次性无菌手套。献血者肘部用肥皂水冲洗干净, 采血部位用碘伏进行消毒。采血人员需熟练掌握各项采血操作技术以及采血前中后的相关护理措施、谈话咨询技巧等, 以舒缓献血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其信任, 从而使采血工作能顺利进行。采血中, 要严格掌握采血量, 始终摇动血袋。采完后, 再次进行核对血袋标签等, 并置入冰箱保存。
1.3 血液分离质量管理:
采集完的血液尽快接回血站进行成分分离, 先将白细胞过滤掉, 然后通过离心将血浆和红细胞分离开。红细胞分离后按临床要求, 可以制备成各种红细胞制品。然后将血浆再次进行离心, 加工成不同的血液生物制品, 如粒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去病毒血浆以及冷沉淀等。制备后的成分核对无误后进行包装贴标签, 然后分类保存, 发往待检库, 等待检测结果。
1.4 血液检测质量管理:
工作人员需按要求全部穿隔离服, 戴帽子、口罩, 然后对需要进行检验的血样进行检测前处理后放入全自动酶标仪中进行血液筛查项目的检测。按照国家规定采集血液必须作7项检测, 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BO血型系统、Rh抗D筛查、梅毒螺旋体抗体以及艾滋病毒抗体的检测, 而且需要用不同厂家的试剂分别检测1遍。如果出现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时, 要再取血袋标本, 连同原标本重新进行检测, 如果结果仍是一阳一阴, 按阳性报告。如果原标本与血袋标本结果不符时, 一定要查找原因, 如有必要需重新取样检测。对检测合格的血液需要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相对传统的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安全系数更高, 更为灵敏。
1.5 血液运输、贮存质量管理:
血液从采集完成到进行检测不能超过4 h, 所以血站应及时把采集到的血液用专用运输箱运输回血站。工作人员将血液送往供血服务科待检库进行交接、核对后, 供血服务科工作人员把血袋放入标有“待检血液”的血站专用冰箱, 按要求血液保存的温度应在2~6℃。血液生物制品按照不同储存要求分别储放在专用冰箱中[3]。每天成品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具体需求进行发放, 发血时, 一定要认真检查血袋是否有气泡、变色、溶血、凝块、破损或过期等异常情况, 并认真做好记录, 确保血液制品没有问题后, 才能出库, 并通过血液安全管理系统打印血液出库单。出库单上要包含血液制品的编号、血型、采集时间以及有效期等内容。
1.6 血液输注质量管理:
血液一经出库不得退回, 应尽快进行输注。临床输注时, 操作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是保证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措施, 可检测血型是否正确, 但是发生溶血的标本不能进行交叉配血试验[4]。血液输注过程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果出现输血反应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
2 结果
通过加强血液采集整个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使血液质量明显提高, 在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的血液质量安全监测中, 未发现有质量问题, 从而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3 讨论
血站是进行血液采集以及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 血液质量问题、血液安全是血站工作的核心, 血站以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为职责, 保证血液的安全是血站进行血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5]。血液质量管理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安全既涉及到受血者的健康问题也涉及到采血者、供血者的健康。近年来, 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以及对于血液传染病的发现, 使得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成为广大血站工作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6]。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杜绝临床输血安全隐患,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血站的每位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血液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树立血液及其生物制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并付诸行动, 管理上必须提高认识, 健全组织, 统一思想, 增强责任感, 层层落实工作机制, 在血液采集的各环节严格执行质量要求, 依规工作,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相互监督、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的血液质量负责制, 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 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全方位控制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所有影响因素, 保证临床血液及其生物制品的安全, 从而有效防范临床用血风险。我站通过加强血液采集整个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使血液质量明显提高, 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莉华, 张茂新.以督导检查为契机提高血站质量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2) :92-93.
[2]刘秋芳, 徐燕, 赵彦燕.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7) :430-431.
[3]季忠.输血科管理工作与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月刊 (学术版) , 2009, 28 (11) :74-75.
[4]王敏, 李燕红, 李志平.血液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1) :273.
[5]周梨, 朱波, 罗媛.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131-132.
血液病学 篇5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室研究助理招聘启事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是我国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血液学专业科研医疗机构。院所是国家教育部内科学(血液病)重点学科点,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医学科学院干细胞医学中心以及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靠单位,设有造血干细胞、止血血栓与血管、药理及药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免疫与生物治疗和血液肿瘤分子生物学6个学科。现有硕士点8个,博士点4个和博士后流动站。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程涛实验室根据研究需要,拟招聘研究助理2-4人(方向:干细胞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热忱欢迎广大优秀青年学者加盟!详细情况请见重点实验室网站:
http:///
1、招聘基本条件
(一)身体健康,热爱科研事业。
(二)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符合规定的学历等任职条件。
2、招聘程序
(一)应聘材料须提供包括个人从本科起的详细学习经历、科研成果、参与研究项目、各类证书复印件一并电邮给联系人。
(二)我们将采取走访、调查、导师或专家推荐信、面试等形式对考核对象进行综合考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拟聘用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品德、业务能力、资格复查。
(三)签订聘用协议:通过考察考核合格者,经体检确定的拟聘用人员,按规定签订聘用协议。聘期一年,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不合格人员,予以解除聘用协议。一年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以续聘。
3、对研究助理的基本要求
1、年龄一般应在30周岁以下,取得博士学位者可适当放宽;
2、取得硕士以上学位者;
3、具有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
4、专业背景应为医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计算机应用;
4、待遇
1、薪酬待遇比照所内同等资历人员确定薪酬和福利,提供社会基本保险。劳务费用从课题费中支取。
2、岗位职责、考核指标和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及双方协商在聘用协议中予以明确。
3、食宿自理,不迁移户口和档案。
5、联系方式
血液病学 篇6
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尿毒症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31-01
尿毒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治疗困难,许多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导致死亡[1]。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单纯血液透析疗法并不能很好地改善病情,故而开展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该院此次研究,旨在对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结果进行科学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院住院部在2012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60例被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在38周岁至63周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肾病综合征7例,糖尿病肾病26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5例,此次治疗前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4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为30例。
1.2 方法
(1)A组为对照组,采取单纯血液透析疗法。每周3~4次透析治疗,总时程5~ 15 h,4周为一疗程。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前详细查体,排除相对禁忌征:(1)休克或低血压者(收缩压<80 mmHg);(2)急性肺水肿及心衰;(3)心律极其不规律;(4)易出血且止血效果差;(5)恶性肿瘤晚期已出现全身多处器官转移;(6)患者甚至不清不能配合)。具体操作:选取碳酸氢钠透析液透析,每分钟血流量控制在200~250 mL,透析液流量控制在每分钟500 ml[3]。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或直接穿刺动脉及静脉,管内注射普通肝素抗凝。
(2)B组为实验组,血液透析疗法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患者每周进行2次血液透析,1次血液灌流[3]操作时需在血液透析器前串联血液灌流器,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肾功能情况。指标包括:血清尿素氮、肌酐、钙离子及甲状旁腺激素。
记录患者计算残余肾尿素清除率以评价残余肾功能。
记录患者(皮肤瘙痒、睡眠困难、食欲下降)临床常见并发症情况,用来评价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激素变化
治疗前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周起,两组患者肾功能有所改善。但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治疗疾病,血清尿素氮、肌酐组间差异不明显,就后两种指标而言,实验组患者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RRF治疗前后变化
治疗前RRF比值无组间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为1.56 ml/min,优于对照组0.78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
治疗后,实验组皮肤瘙痒、睡眠困难、食欲下降分别有5、5、8(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7、24、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毒症的产生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导致各种有害物物质蓄积,进而产生全身性多系统性的病变。
目前全世界采用单纯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两种方式[2]。经过实验研究对比得出;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尿毒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采用联合疗法治疗的患者血中毒素水平低于单纯疗法,并发症少见且程度较轻易于治疗[3]。其原因在于HD毒素分小分子、中分子和大分子三类[4]。小分子是指MW<500D的物质,常见于胍类、各种胺类和酚类。中分子物质常见于甲状旁腺激素,MW在500~5000 d之间[5]。大分子毒素则见于核糖核酸酶、生长激素和溶菌酶等,MW>5000 d。国内外研究发现,单纯血液透析只能清除水和部分小分子物质,清除中分子和大分子的作用不明显。而尿毒症下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又与血中大、中分子毒素蓄积密切相关。其机制在于干扰人体正常代谢,使机体功能紊乱。而血液灌流是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体内中分子毒素物质,树脂吸附剂由于本身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够滤过大、中分子毒素。该次实验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皮肤瘙痒17例、睡眠困难24例、食欲下降22例;实验组分别为5例、5例和8例),因此,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延缓疾病的病程,从而改善愈后,提高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尿毒症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冰.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60):44-45.
[2]张录燕,徐德君,孙颖,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16-217.
[3]刘丹.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173-174.
[4]李勇霞,西桂杰,吴洋.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3):533-534.
血液病学 篇7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教学,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1],是采用各种实验室检验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治疗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科学[2]。它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医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为重点,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全新学科[3]。该课程是学生反映枯燥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在显微镜下识别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几年来我们努力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
血液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已由原来的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基因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经典的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是根据FAB的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但现在发现这种根据细胞形态来划分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准确揭示各种白血病的分子特征。近年来,MIC分型法因能满足上述要求而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某些白血病甚至已经清楚了其基因水平的变化,例如M3的t(15;17)易位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t(9;22)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分别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教材的更新是永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一些相对较新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作适当补充[4]。尽量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定期到临床科室学习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将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基础理论授课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5]。我们在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编写教案和讲稿。授课时注重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各系各阶段正常骨髓细胞时,我们按胞体的大小、形状,胞浆的量、颜色、颗粒(大小、颜色、形状)、其他内容物,胞核的大小、核膜清晰程度、核染色质疏松程度、染色深浅、核仁(大小、颜色、形状、多少)的顺序,把每种细胞的典型结构用彩色粉笔描绘出来,把他的典型特征显现出来,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骨髓细胞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液学及血液检验主要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单纯应用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限制了知识的传递速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应用多媒体穿插于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保证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大量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直观的看到M0-M7和L1-L3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对血液形态学的认识。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学科,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7]。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验课授课时先复习理论课上已学习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典型的细胞给学生示教,再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各种细胞,当学生遇到不认识或者认不准的细胞时再由教师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们的实验课时有限,仅凭几次实验课对正常及异常细胞形态的观察,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细胞特征,因此记忆不深很快就会淡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巩固细胞形态学知识,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把理论课上对细胞的抽象描述上升为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既能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社会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有许多人把医学检验简单地等同于“化验”。另外,检验科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仪器、试剂、病人的血液、骨髓等标本,而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着重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来是各级卫生医疗单位中从事日常第一线工作的骨干,责任重大。在授课过程中举一些因检验医师基本技能欠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重大医疗差错的案例。如对细胞形态学及相应的临床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责任心差,未做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别诊断,把巨幼细胞贫血误报为急性红白血病;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致治疗无效,同时又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粗枝大叶、草率从事[8,9]。
总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相对比较枯燥。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更新补充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孟秀香.《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72.
[4]陆华,司维柯.《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之心得[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4):324.
[5]王艳.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56.
[6]陆军.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68-70.
[7]孙文平,罗红,巩丽云.自主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3-54.
[8]杨亦青,薛素冰,张艳超.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15-17.
血液病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60例性骨病患者作为该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4~71岁,平均(47.41±5.42)岁;肾小动脉硬化3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透析时间2~11年,平均(5.51±1.62)年;透析频率2~3次,每次透析超滤量1 000~2 000 mL。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血液透析[3],4 h/次,3次/周,4周为1个疗程。透析时采用普通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钠作为抗凝剂,碳酸氢盐透析液作为透析液,血流量控制在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 mL/min,钙离子浓度控制在1.5mmol/L。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共同治疗,先行血液灌流,2 h后进行血液透析2h,1次/周,4周为1个疗程[4]。
1.3 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恶化:治疗后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
2 结果
2.1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313.61±102.47)pg/L,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在肾性骨病治疗中起决定性作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会随之增多,分解速率下降[7]。通过单纯的血液透析不能达到有效清除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目的,因此多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共同治疗。
该组研究中,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临床效果确切,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而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313.61±102.47)pg/L,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与吴峰芬等[8]报道相符。
肾性骨病在临床中的传统治疗方法以使用含钙的磷结合剂和活性维生素D、血液透析治疗为主,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等,但治疗效果始终不够理想[9,10,11,12]。通过该组研究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经过血液灌流治疗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出现明显下降,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全身瘙痒症状也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改善肾性骨病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确切。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60例性骨病患者作为该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1次/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313.61±102.47)pg/L,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改善肾性骨病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血液透析,肾性骨病,血液灌流
参考文献
[1]李岩.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5):23.
[2]Mario M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nacalcet and conventional theapy reduces parathyroid hyperplasis in severe secondary hyperparalhyroidiam[J].Nephrol Dud Transplant,2011,12(4):982-989.
[3]左川.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氧化应激状态与心血管并发症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2012,39(1):119.
[4]罗杏英.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急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6(25):443.
[5]5鞠小妍.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单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0,14(4):357.
[6]6刘俊.血液净化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3,2(3):154.
[7]许敏昭.血液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治疗肾性骨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57.
[8]吴峰芬.三种血液净化对血清PIH和β-2-MG的清除效果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3.
[9]张智敏.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透病人的肾性骨病[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4):22.
[10]刘莹.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1,7(9):341.
[11]贾小军.血液透析方式对骨转运指标的影响和肾性骨病诊断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8(2):174.
血液病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尿毒症患者, 均实施血液透析治疗, 年龄24~80岁, 平均 (55.7±4.6) 岁;其中男40例, 女24例, 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60例, 直接动静脉穿刺4例, 均为每周实施3次血液透析治疗。
1.2 方法
观察并记录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丢失原因, 分析患者丢血因素, 并分析根据丢血事件采取的有效护理对策, 总结加强护理干预对血液丢失因素进行有效防范的措施。
2 结果
在64例患者中, 透析次数418例次, 失血原因主要为循环管路开放26例次 (6.2%) , 针眼渗血62例次 (14.8%) , 侧管残血44例次 (10.5%) , 压迫不当36例次 (8.6%) , 循环凝血26例次 (4.2%) 。
具体失血主要原因为: (1)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循环血路开放26例次:主要为透析器发生破膜现象2例次 (7.7%) ;管路与透析器、穿刺针连结位置未能接牢8例次 (30.7%) ;各侧管及动静脉壶测压管夹子出现松动或松开且未拧紧盖情况, 使得血液自管口流出6例次 (23.1%) ;穿刺针脱出血管4例次 (15.4%) ;经静脉壶注药未立即关闭开关引发血路开放6例 (23.1%) 。 (2) 穿刺口渗血62例:血液透析治疗时应用16G穿刺针在同一位置进行反复穿刺, 使得皮肤受到极大损伤, 皮下组织逐渐松弛且存在瘢痕, 或在穿刺后对穿刺针处进行反复调整, 导致穿刺位置的皮肤破损更加扩大使得穿刺口出现渗血情况。 (3) 循环血路残血44例:通常是各个循环侧管存在残血 (4) 拔针后未做好合理压迫止血36例:因按压位置偏离、按压强度过低、按压时间过短、穿刺侧手用力等引发失血。 (5) 透析器凝血26例:由于部分患者肝素首剂或维持量不足或出血患者采用无肝素透析而引发透析器凝血现象。有些患者为高凝体质, 其血液与透析器及管路进行接触时, 出现凝血概率更高, 在透析时极易导致凝血现象。有些患者存在脱水, 低血压症状, 或自身血管条件较差致内瘘功能不良、护士穿刺不合理使得血流量较低 (<180 ml/min) 导致血液处于透析器内时间过长从而产生凝血。
3 讨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问题情况, 血液丢失就是较为重要的一项透析治疗问题, 对血液透析中血液丢失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并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对其进行合理预防处理对于患者持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患者血液丢失原因并给以合理护理措施对提高血液透析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
3.1 防止循环管路开放
本组研究中, 循环管路开放因素失血发生率为6.2%, 发生率较高, 且管路开放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较大失血量, 是血液丢失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到细节, 透析器破膜占7.7%, 连接不牢占30.7%, 管路夹子或盖帽出现松动占23.1%;穿刺针脱出占15.4%;经静脉壶注药未立即关闭开关引发血路开放占23.1%。可见防止循环管路开放的措施重在预防, 在患者上机透析治疗前需由工作人员对管路与透析器进行仔细检查, 注意内瘘针连接位置有没有按螺纹完全拧紧;动、静脉壶及各侧管上的全部夹子是否完全夹紧;患者在上机后需由工作人员再次对各个连接口进行检查, 确认其具有较高严密性;在血液透析时, 不管用药还是在排气后均需立即夹紧夹子, 在透析中提高巡视强度, 如有出血症状或透析器出现破膜, 需及时停泵进行合理处理。
3.2 避免穿刺口有渗血症状
本研究数据显示针眼渗血的发生率最高, 达14.8%, 提示穿刺口渗血应为血液丢失最常见因素。穿刺口渗血护理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部分初次透析患者在透析时选择直接动静脉穿刺, 能穿刺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 但应尽可能防止在同一位置进行重复性穿刺, 避免对穿刺针处进行反复调整, 由此可以防止穿刺针发生摇摆使得穿刺口增大;而且应动员患者实施动静脉瘘术建立透析通路, 使得穿刺范围增加, 并可确保足够血流量, 从而显著减少失血率。透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仔细观察, 如针口出现少量渗血需及时处理, 可采取无菌纱线包绕针眼处的穿刺针, 填堵皮肤针眼与穿刺针空隙, 防止血液渗出[4], 再对穿刺针眼位置应用胶布或创可贴进行固定处理;也可采取小棉球将针眼位置进行压住使得皮肤得到止血处理[5]。
3.3 规范回血、止血技术操作
本组侧管残血发生率为10.5%, 在诸因素中发生率列第二;压迫止血不当发生率8.6%, 发生率亦较高, 需要在护理中注意回血和压迫止血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我们归纳规范回血、止血技术操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 防止管路血液滞留。在回血时需合理打开管路中多根侧管, 将肝素泵管中存在的残血于下机前30~60 min时挤到主管路内, 且用夹子将顶部严密夹住, 将侧管内所滞留血液及时输送到身体内, 在透析器两端以扣诊锤进行缓慢轻敲, 并用双手进行不停搓动, 以防止血液大量滞留[6]。 (2) 需特别注意防止空气进至透析器内。由于其进至透析器内后会分散为大量小气泡, 导致生理盐水层流发生紊乱、阻力明显提高, 并导致生理盐水无法将血全部驱到患者身体内, 使得血液丢失量升高。 (3) 对血管穿刺口要注意合理压迫以便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防止过度用力。在血液透析完成后, 以2 cm×3 cm纱块中点对准血管穿刺口位置, 拔针头同时进行压迫止血处理, 用胶布缠绕患肢一周实施固定。压力大小按照压迫点两端血管动脉可以触及震颤作为标准。且应明确告知患者在拔针后20 min内穿刺侧手不可用力。
3.4 防止凝血情况的相关技术
本组循环凝血发生率4.2%, 虽然发生率排后, 但由于凝血状况危害极大, 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护理技术: (1) 要防止透析器出现凝血状况。有的患者血流量不佳, 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在透析过程中应按照医嘱予以活血化瘀药或阿斯匹林片等药物治疗;当使用肝素盐水对透析器和管路进行预冲时, 应缓慢循环置换持续超过10 min, 确保透析膜能够充分得到湿润且吸附足够肝素。首剂肝素需保持剂量适当且保证全身肝素化后才可以引血进行透析治疗, 维持肝素量保持合适剂量, 应根据患者自身凝血情况选择最合理个性肝素用量。 (2) 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患者血路管及透析器具体颜色改变情况。若透析器中血液有变黑现象, 静脉测压管出现压力上升, 需立即进行合理处理, 及时消除引发因素[7]。若出现凝血迹象, 可采取200 ml生理盐水将血路管及透析器进行冲洗, 而且将透析器进行缓慢轻敲、搓动, 将静脉壶进行上下晃动[8]。若确定出现较为严重凝血症状, 需立即停止血液透析, 并且将透析器进行更换, 可留有原透析管进行透析[9]。 (3) 引血不畅的处理:患者透析时进行直接动静脉穿刺, 需立即处理患者的引血不畅现象, 若患者血管条件较差、因不合理穿刺使得引血不畅需暂时停止引血透析, 应先采取临时导管方案进行透析;患者由于血管自身存在问题使得无充足血流量时, 可在动、静脉内瘘穿点间以小纱球对血管进行合理压迫, 确保动脉端得到较为充分引血;穿刺时应避开针尖斜面及侧吸孔在血管狭窄位置进行引血。 (4) 避免大量脱水导致低血压症状从而引发凝血现象。
综上所述, 血液透析中造成患者失血的主要因素有循环管路开放、穿刺口渗血、侧管残血、压迫止血不当、循环凝血等。患者在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采用合理护理技术和措施, 对于避免血液丢失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丽英.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方法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3) :95.
[2]冯云生, 宋延峰, 邢伟.无肝素血液透析的临床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 (1) :55-56.
[3]潘金梅.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1, 32 (26) :5598-5599.
[4]马慧鹏, 张立华, 史健, 等.凝血酶联合无菌线绳处理维持性血透患者穿刺部位渗血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 2010, 32 (5) :633.
[5]紫妮.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学, 2012, 40 (5) :605-606.
[6]沈玉芹, 周丽娜, 陈新, 等.延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0, 5 (20) :34.
[7]杜永玲, 杨金芳, 涂岩.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现代医学, 2011, 39 (1) :101-104.
[8]马逊朱亚梅吕小林, 等.不同血液透析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2, 19 (1) :42-44.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整体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患者124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 (67.43±5.45) 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 高血压性肾病患者12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9例, 梗阻性肾病患者8例, 系统性狼疮性肾病患者3例, 慢性血管炎患者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 (67.87±5.61) 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6例, 高血压性肾病患者14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 梗阻性肾病患者8例, 系统性狼疮性肾病患者2例, 慢性血管炎患者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首先进行心理护理, 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 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等手段向患者讲述治疗的原则、目的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及不良心理压力。其次, 做好治疗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处理, 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 预防感染出现, 预冲要排尽灌流器与透析器中的空气, 管路的接口应消毒到位并紧密连接, 避免空气栓塞。第三, 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参数变化情况, 对患者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于有低血压倾向患者应减慢血流量, 降低出水速度, 采用头低脚高位并立即吸氧,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升压药物;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治疗前应保证足够能量摄入, 部分可在治疗前停用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对于高敏体质的患者可预冲前给予地塞米松静冲, 同时观察是否有过敏前兆出现, 一旦出现及时处理;治疗前评估血管通路, 对于通路不满意的要及时处理, 注意患者凝血情况、血小板的变化, 对于有高凝状态或者非血管通路等情况应采用肝素预冲;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积极的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 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肝素的用量[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同时对患者从临床护理服务、医疗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 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4589, P=0.011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6429, P=0.010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治疗的时间越长其并发症就越多, 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且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而血液透析过程中容易引发皮肤瘙痒, 因此目前临床上常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治疗, 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应进行技术上的革新, 以适应新的治疗方案中存在并发症等风险应对措施, 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凝血障碍、低血压、低血糖等, 造成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因素是预冲的不充分, 透析器和灌流器中有空气残留, 而且未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并调整肝素的用量, 我们在护理中加强了针对性的评估, 采用个性化的预冲措施, 将灌流器与透析器中的气体尽量排除, 让灌流器内的吸附颗粒膜进行充分的肝素化, 同时根据患者凝血情况调整肝素的用量[4]。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合并疾病较多, 一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因此对患者应避免低血糖发生, 要了解患者的饮食、服药血压等情况, 对患者的治疗的饮食情况进行指导, 保证能量的摄入。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的护理措施应用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中, 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综合的护理措施应用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中, 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红武.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及PTH变化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6) :37-38.
[2]李淑艳, 黄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1) :3973-3975.
[3]罗杏英, 李杰, 郭焕开.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急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5) :73-74.
血液病学 篇11
【摘 要】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磷血症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水平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磷血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磷水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 高磷血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15-01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代谢障碍以及肾性骨病的重要因素,与心瓣膜钙化、冠状动脉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笔者为进一步研究高磷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64例高磷血症患者分别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高磷血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血清磷检查发现患者血磷水平均高于1.78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3.5±5.1)岁,透析时间6~94个月,其中11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和6例梗阻性肾病。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6±5.8)岁,透析时间6~95个月,其中10例高血压肾病,16例糖尿病肾病和6例梗阻性肾病。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控制饮食,给予患者碳酸钙或醋酸钙口服治疗,行常规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采用DBB27透析机和原配透析液,保持透析液流量550ml/min,钙离子浓度1.5mmol/L,3次/周,4h/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将透析器和灌流器相连接,保持灌流器在前,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排出管腔内空气,保持引流量25~200ml/min;之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60~80U/kg静脉推注,并引流2h后取下灌流器,坚持血液透析2h,控制患者净脱水量(4%~5%自身体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水平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清分离,采用酶法对患者血磷水平进行血清磷检查或血常规检查并记录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磷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磷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血压升高和1例皮肤瘙痒,并发症发生率为6.3%;对照组患者中出现3例血压升高,2例皮肤瘙痒和1例贫血乏力,并发症发生率为18.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磷血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沉积变化、维生素D代谢障碍和肾性骨病的重要因素,患者发病率高,与冠状动脉、心瓣膜钙化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1],可引起多种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合理调节磷代谢,预防患者出现高磷血症,是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也是当前各医疗机构临床研究的重点。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可通过血透将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代谢废物和过多电解质排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2],使患者恶心呕吐、贫血乏力、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昏睡等并发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血液灌流是指血液借助体外循环,通过具有广谱解毒效应或固定特异性配体的吸附剂装置,清除血液中内源性或外源性致病物质,达到血液净化目的。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磷水平,清除高磷血症,减少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高磷血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秦纪平,张翀,常娟,等.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276-4278.
[2]蒲超,陈永忠,白桂柠,等.三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清除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3,28(04):495-498.
血液病学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长期透析并伴有皮肤瘙痒的病人中选取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8岁~63岁(51.34岁±8.57岁);透析时间6个月~76个月(48.32个月±6.49个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3例,痛风性肾病2例。排除各种因皮肤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皮肤瘙痒的病人,将所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即每周进行2次血液透析常规治疗,1次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治疗仪器采用费森尤斯聚砜膜面积为1.6 m2的F7透析器,爱尔ZX-150树脂血液灌流吸附器,费森尤斯4008B血液透析机,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流速为500 mL/min,血流量宜控制在200 mL/min ~250 mL/min,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之前。使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为4 mg/kg,然后每小时追加8 mg。先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2 h,待灌流器吸附满后,取下灌流器,减肝素量为4 mg/h,再继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2 h,总治疗时间4 h,1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透析治疗,即每周进行3次血液透析常规治疗。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透析机、透析器和透析液及透析流速,每次治疗时间为4 h,12周为1个疗程。
1.2.2 评价指标
1.2.2.1 皮肤瘙痒程度评分
①按抓挠程度评分:瘙痒处不需要抓挠的为1分,需抓挠但瘙痒处无抓挠痕迹的为2分,抓挠后瘙痒仍就持续的为3分,抓挠后瘙痒无缓解且伴有皮肤抓伤的为4分,抓挠后病人出现烦躁不安的为5分;②按分布范围评分:皮肤某一处瘙痒的为1分,皮肤多处瘙痒的为2分,全身皮肤瘙痒的为3分;③按发作频率评分:瘙痒每1次长时间发作(每次大于10 min)或4次短时间发作(每次至少10 min)的为1分,瘙痒难以忍耐的为5分;④按睡眠干扰评分:病人睡眠过程
中因皮肤瘙痒而苏醒的1次为2分,总分不得超过14 分。所有各项得分相加之后的总分即为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
1.2.2.2 皮肤瘙痒改善情况的标准
显效:病人皮肤瘙痒基本消失或者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无效:皮肤瘙痒无改善或瘙痒加重。
1.2.2.3 甲状旁腺激素(PTH)、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值的检测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所有病人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PTH、BUN和SCr值的变化。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分
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例
注:P<0.05。
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顽固性皮肤瘙痒是肾衰竭尿毒症期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时间越长,皮肤瘙痒的发病率也就越高[4,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透析治疗不再只是把维持生命作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求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6],而皮肤瘙痒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导致病人皮肤瘙痒的发病原因及机制非常复杂,但是当今医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致病物质基础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PTH以及其他几种中大分子物质[7,8]。而血液透析一般对清除小分子致病物质如钙离子、磷离子等以及少数中分子物质效果比较明显,而对大部分中分子和大分子致病物质的清除效果则不佳。血液灌流则正好可以弥补血液透析的不足,它将血液引入装有特定吸附剂的灌流容器中,利用吸附作用,可大量吸附清除血液中的中大分子致病物质,能有效缓解病人皮肤瘙痒的症状。
本研究提出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正是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血液净化原理,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小、中、大各种分子量的致病物质,缓解病人皮肤瘙痒的症状。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TH、BUN、SCr的值明显降低,充分说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病人的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魏怡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67-168.
[2]樊晓红,熊重祥,王新华,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9,8(3):137-140.
[4]周春晓,李亚洁.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瘙痒症的治疗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0B):1791.
[5]赵晋瑞,刘成象.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皮肤瘙痒影响因素的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0C):2752-2754.
[3]柏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38-1339.
[6]黄树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13-1814.
[7]程晓媚,谢金芝,聂燕,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0):2779-2780.
【血液病学】推荐阅读: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08-05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05-25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09-20
血液灌流合并血液透析06-18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09-18
高龄血液病07-08
老年恶性血液病08-11
血液系统07-16
血液生化10-16
外周血液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