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稳定性

2024-06-29

总体稳定性(精选5篇)

总体稳定性 篇1

1 适用范围和用途

JQ170架桥机适用于新建和旧线改造时速200 km及以下客货共线T形梁(通桥2201型,2101型)、铁路32 m及以下混凝土梁、专桥9753梁的倒运和架设。能够方便地进行曲线铺轨架梁和变跨架梁,能够满足隧道口和隧道内架梁及机上空中移梁的横移量要求,并能够满足铁路货物运输限界要求。对于此种大型铺架设备,其整机稳定性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安全指标,因而在设计全过程中,必须确保整个设计和计算分析都不得出现任何失误。

JQ170架桥机有6种工况,本文只就其中2种工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

2 机臂全悬38.5 m桥头对位工况

2.1 工况条件

1)架桥机最大作业高度7 400 mm,两吊梁小车紧靠1号柱后部,吊轨小车置于1号柱中心,拖梁小车紧靠车体后端。2)沿倾翻方向有风力25 kg/m2作用。3)沿倾翻方向20‰坡道上作业。4)沿倾翻方向两侧轨道高差50 mm。5)沿倾翻方向0号柱最大摆头2 000 mm。

2.2 整机质心高度计算

整机质心高度计算结果hc=3.4 m。

2.3 整机稳定性计算

2.3.1 纵向稳定性计算

1)不计附加载荷的影响(不计后转向架的作用)。

M稳=1 548.95 t·m。

M倾=998.51 t·m。

K=M稳/M倾=1.55>[1.4]。

2)考虑附加载荷的作用,附加载荷为风载,坡道的倾斜(不计后转向架的作用)。

M稳=1 548.95 t·m。

M倾=1 026.06 t·m。

K=M稳/M倾=1.51>[1.15]。

2.3.2 侧向稳定性的计算

1)不计附加力的作用,0号柱最大摆头量2.0 m,而产生侧向倾翻力矩。各部件摆头量见图1。

M稳=136.5 t·m。

M倾=6.9 t·m。

K=M稳/M倾=19.8>[1.4]。

2)考虑附加力的作用(风载,两轨道高差50 mm)。

M稳=136.5 t·m。

M倾=58.34 t·m。

K=M稳/M倾=2.34>[1.15]。

2.4 机臂作用在1号,2号柱支反力

机臂作用在1号,2号柱支反力计算图示见图2。

2号柱支反力(拉力):

R2=1/9(G1X1+G2X2+G3X3-G4X4-G7X7-G8X8)=88.2 t。

1号柱支反力(压力):

R1=185.6 t。

由于2号柱横移小车可横向移动0.47 m,因此两侧支反力不等。

R2左=55.4 t(拉力)。

R2右=32.8 t(拉力)。

2.5 转向架支反力及轴重计算

2.5.1 不计液压扁担支腿的作用

后四轴转向架支反力:R后=41.5 t,轴重=10.4 t/根。

前五轴转向架支反力:R前=221.8 t,轴重=44.4 t/根。

2.5.2 计算及液压扁担支腿的作用

前五轴转向架支反力R前=141.8 t,轴重=28.4 t/根。

2.6 机臂在1号柱中心截面的最大内力计算

Mmax=1 058.7 t·m。

Q左max=173.3 t。

3 简支跨度38.5 m架桥工况

3.1 计算图示及梁片吊点图

梁片吊点图见图3。

3.2 载荷计算

Q额定=165 t。

Q计=165×1.1×1.1=199.65 t。

Q吊点=Q计/2+G4(吊梁小车自重)/2=199.65/2+24.8/2=112.3 t。

M吊扭=(99.85+5.6)×1.18=124.4 t·m。

3.3 工况条件

1)最大作业高度7.4 m,吊轨小车紧靠0号柱。2)沿倾翻方向有风力25 kg/m2作用。3)沿倾翻方向20‰坡道上作业。4)沿倾翻方向两侧轨道高差50 mm。5)0号柱未垫平,两侧高差50 mm。6)沿倾翻方向0号柱最大摆头2.0 m,架设曲线桥梁。

3.4 整机架桥作业时质心高度计算

整机架桥作业时质心高度计算结果hc=3.4 m。

3.5 机臂作用在0号柱,1号柱可能发生的最大支反力

3.5.1 恒载计算

恒载计算图见图4。

0号柱支反力:R0=23.83 t。1号柱支反力:R1=44.07 t。

3.5.2 架桥作业重载吊梁计算

1)机臂对1号柱最大支反力,应发生在后吊梁小车在1号柱中心起吊(见图5)。

0号柱支反力:R0=71.02 t。1号柱支反力:R1max=153.58 t。

2)吊梁作业过程中,机臂对0号柱最大支反力,应发生在第一吊梁小车靠近吊轨小车落位置,即是正常吊梁落梁横移时的吊点。

0号柱支反力:R0max=125.87 t。1号柱支反力:R1=98.73 t。

由上得出:机臂吊梁作业过程中,1号柱,0号柱能够发生的最大支反力:

1号柱支反力:R1max=44.07+153.58=197.65 t。0号柱支反力:R0max=23.83+125.87=149.70 t。

3.6 在架桥落梁时机臂作用在0号柱,1号柱上的支反力

1号柱支反力:R1=44.07+98.73=142.8 t。

0号柱支反力:R0=23.83+125.87=149.7 t。

3.7 车体前后转向架支反力和轴重计算

1)机臂以下的车体恒载对前后转向架支反力。

R后转=83.35 t,R前转=83.55 t。

2)在桥梁进入主机后端第一拖梁小车时,后转向架支反力最大:

Q拖=199.7+1.6=101.5 t。

R后转=1/20×101.5×23=116.7 t。

3)在架梁过程中,前后液压扁担支腿已支起,架桥机静止不动,前后转向架能发生的最大支反力和轴重为:

前转向架支反力:R前转=83.55+197.65-80=201.2 t。

前转向架轴重:R前轴=201.2×1/5=40.2 t。

后转向架支反力:R后转=83.35+116.7-80=120.05 t。

后转向架轴重:R后轴=120.05×1/4=30.0 t。

4)在正常吊梁横移过程中,前后转向架支反力及轴重,考虑液压扁担支腿作用:

前转向架支反力:R前转=83.55+142.8-80=146.35 t。

前转向架轴重:R前轴=146.35×1/5=29.3 t。

后转向架支反力:R后转=83.35 t。

后转向架轴重:R后轴=83.38×1/4=20.8 t。

3.8 架桥机作业时,侧向稳定性计算

架桥机在作业时的状态就像一个不动的龙门吊机,见图6。

只要0号柱、1号柱具有一定的宽度,梁片横移后其重心仍在两立柱侧向宽度之内,就不会失稳倾翻。在计算侧向稳定性时,对0号柱、1号柱分别计算,只要两部分各自稳定了,整机自然就会稳定。

3.8.1 0号柱侧向稳定性计算

0号柱的侧向稳定性由两方面决定:1)整体稳定性;2)屈曲稳定性,只有两者同时满足稳定条件,0号柱才能成为稳定的结构。而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可用两种方式表述,即支反力和稳定系数法。

1)计算0号柱在偏载、风载、未垫平实而倾斜状态下的支反力,只要支反力大于0,则0号柱就不会整体倾翻。

其中,R0,M0扭分别为0号柱分配的反力和扭矩;G0为0号柱自重;Pf1为机臂和梁片风力分配到0号柱的分力;Pf0为0号柱自身分力;β为未垫平引起的倾角。

计算得出:

R左=118.2 t。

R右=36.2 t>[0]。

2)用稳定系数法计算。

不计附加力作用K=1.88>[1.4]。

计附加力作用K=1.45>[1.15]。

3)屈曲稳定性计算。

结构的屈曲稳定性计算,只要临界载荷因子μ>1,结构就会满足屈曲稳定条件。

计算结果:

μ=10.6>1。

通过上述两项计算,证明在偏载、附加载荷作用下0号柱是稳定的。

3.8.2 车体的侧向稳定性计算

车体侧向稳定性计算见图7。不计附加力的影响。

其中,R1为架桥时1号柱支反力,R1=161.5 t;M1扭为梁片横向移动0.95 m,分配到1号柱上的扭转力矩,M1扭=109.4 t·m。

不计附加力作用K=2.19>[1.4]。

计附加力作用K=1.39>[1.15]。

由此可知,在架设2201梁片,且梁片横移1.18 m时,整机满足稳定条件,整机是稳定的。

4 结语

JQ170架桥机整机稳定性是事关设备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6种工况的详细总体计算结果表明:在作业过程中,是稳定的,安全的。通过在铺轨时静止铺设,打上液压支腿,减小铺轨时前轴重,并加以科学设计、合理布置,使得JQ170架桥机在各种工况中,不计附加力作用其整机的纵、横向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均不小于K=1.4,在计附加力作用时安全系数均不小于K=1.15,轴重在不考虑液压支腿是不大于50 t/根,在考虑液压支腿是不大于30 t/根。保证了整机的可靠性,并经实践检验,上述计算理论和方法是正确无误的。

参考文献

[1]张质文.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2]李修森.铁路架桥机架梁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3]张文晋.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32):349-350.

总体稳定性 篇2

城市总体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两类,分别是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常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复杂问题的判断。

(1)因果分析法:城市总体规划分析中牵涉的因素繁多,为了全面考虑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先尽可能多排列出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例如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城市特点的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时城市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等等。

总体稳定性 篇3

中国是陆地大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和众多的陆上邻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管辖海域。近年来,中国的边界与海洋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中国陆地边界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管控,边境地区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中国迄今已同12个邻国划定了边界,边界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各种形式的跨境合作稳步推进。我们还与邻国保持密切沟通,完善了边界管理的法律体系,建立了边界管理双边合作机制,妥善处理了各类涉边事务,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中国与印度、不丹两国的边界虽未最终划定,但并未影响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印双方通过边界问题特别代表會晤及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有效管控分歧,推进边界谈判进程。中印两国特代日前在北京举行非正式对话,梳理总结了双方在讨论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共识。中国妥善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积极推动跨境合作,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的生动阐释。

近年中国周边海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各方关注。应该说,当前海上形势总体是稳定的,国际航道保持畅通,各国船舶平安有序通行,海上航行自由与安全没有出现问题。但也要看到,个别国家进行挑衅和炒作,人为突出争议和分歧,致使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有所升温。必须指出的是,这些问题只是中国周边事务中的一部分内容,只是中方与有关国家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局部现象,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应别有用心予以放大,不应成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借口。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愿望是真诚的,同时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也是坚定的。针对个别国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活动,中国进行了坚决的应对,中方采取的措施是正当、合法、合理和必要的。同时,中方的反应也是适度和克制的,避免问题扩大化复杂化,努力推动事态走向缓和。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为此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开展对话与合作。2012年我们同日本启动了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同越南正式启动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工作组磋商和海上低敏感领域工作组磋商,同其他海上邻国也开展或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对话。

妥善处理和有效管控争端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相互交织,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短期内尚难以全面解决,有关问题将长期存在,在一些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甚至可能继续突出。如何妥善处理和有效管控这些问题,使之不影响双边关系和地区稳定,需要中国与地区有关国家共同努力。

总体稳定性 篇4

一是国内产量稳定增长。据统计, 2010年8月份天然气产量76亿m3, 同比增长9.1%。其中, 由于普光气田产量稳定增加, 中石化产量增长50%以上;中海油产量增长近30%。2010年1~8月累计生产天然气624亿m3, 增长13.4%

二是进口资源持续增加。2010年8月份进口天然气约合17.7亿m3, 同比增加1.9倍。2010年1~8月累计进口中亚天然气23.8亿m3, 进口资源总量同比增加1.4倍。

三是用气需求增势明显。2010年8月份表观消费88亿m3, 再创2010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增长了23.8%。2010年1~8月表观消费量692亿m3, 同比增长21%。用气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既有消费区用气量大幅增加, 如:2010年1~8月, 上海、浙江用气量分别增长65.6%、46.9%;另外一方面是新增市场扩展较快, 随着川气东送项目投产, 原来无资源供应的江西、广西、福建等地开始大范围使用天然气。

四是储气资源明显增加。承担华北地区冬季调峰任务的大港储气库从2010年4月份开始注气, 截至2010年8月底, 储气库可采储量16亿m3, 较2009年同期增加4亿m3。

总体稳定性 篇5

2014年7~9月, 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季度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共监测了31个省 (区、市) 151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82个品种94项指标, 抽检样品11298个, 总体合格率为97.3%。其中, 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1%、98.7%、99.0%和92.7%,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 请有关地区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组织开展2014年度专项整治督导检查, 督促各地落实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等7个专项整治任务, 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 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 落实全程监管措施,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来源:中国农业部新闻办公室www.moa.gov.cn 2014-10-14)

【总体稳定性】推荐阅读:

公路总体10-14

总体战略10-17

总体布局06-28

总体情况06-30

总体定位07-25

总体推进08-11

总体质量09-12

总体现状09-20

总体架构10-07

总体原则10-12

上一篇:消化道寄生虫下一篇:巨灾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