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现状

2024-09-20

总体现状(通用10篇)

总体现状 篇1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自主办学、独立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高等学校法人实体地位已经逐步确立, 赋予高校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然而, 高等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 在具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 其外部理财环境也有了巨大变化, 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 防范控制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努力做到风险防范制度化、决策程序规范化、运行风险最小化, 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所面临的最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

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现状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中出现的流动资金短缺和净资产亏损的现象。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 在财务状况失衡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出现财务状况失衡, 表明其出现财务危机, 资不抵债, 处于破产境地。高校一般情况下不会面临破产, 财务状况出现失衡, 通常表现为现金短缺风险和净资产潜亏风险。

(一) 现金短缺风险

高校的现金短缺风险在一般意义上是指高校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收入不能抵减支出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过高的负债率和利息负担, 导致资金枯竭, 拖欠工资, 日常运转困难等, 凸显现金短缺。高校的财务支出肩负着维持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正常开展的重任。然而, 目前高校日常性支出项目过多过乱, 使有限的资金被瓜分和肢解。尤其近几年来, 高校对各个院系及机关支出实行预算管理和财务支出包干制度。每年预算支出的核定基本沿用基数加正常增长比例的办法, 保证二级核算单位的既得利益, 但其后果是导致各项支出同比能增不能减, 增强了财政支出的刚性。同时由于预算核定的不均衡性, 造成各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 导致支出中的不足与浪费并存。支出结构失衡, 反过来又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 净资产潜亏风险

近两年高校出现了所谓的净资产潜亏, 具体表现为高校净资产的账面余额少于净资产的应有金额, 净资产结构与专项结余指标不对称, 导致预算包干与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缺乏净资产保证。高校的净资产潜亏主要是实行零基预算的公用经费的使用失控。公用经费按余额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和零基预算经费。实行零基预算的经费项目在年初时不管其是否存在余额, 均应清零, 而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余额是不能清零的, 其未用部分必须要有资金保证。如果这部分资金因预算制度不严而被前者挤占挪用, 必然使事业基金下降, 从而形成潜亏。而这部分专项经费结余指标并不会因为其资金被挤占而减少, 且其余额随时有可能被拥有者投入使用, 由此对高校的财务状况构成重大影响, 并进一步影响高校目标的完成。

二、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成因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有内在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

(一) 预算管理失控

目前高校财务活动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供给, 资金的运用按国家预算体制进行, 年终进行决算。然而, 有些高校不能正确测算支出的可承受能力, 盲目追求发展, 支出预算执行不够严肃, 对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之间的重大差异, 不及时分析原因, 导致各项收支指标难以实现, 预算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 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

(二) 经费投入不足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4%”。而我国财政性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例明显偏低。自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 虽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但提高的幅度不大, 仅从2.46%提高到3.41%。

(三) 筹资来源不足

我国公办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9个方面, “财、税、费、产、社、基、科、息”属于无偿性资金来源, 不用支付资本成本, 但“税、产、基”等途径有渠无水。社会捐赠必须是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公益性捐赠, 才能在利润总额的12%以内扣除, 企业对此兴趣不大。校办产业由于经营管理、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原因投资收益偏少, 另外产业所得税减免取消, 校办产业给高校带来的资金收入明显偏少。学生学费收入一般占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25%左右, 学费完全不能支撑高校的日常营运支出, 而且学生学费只减不增。高校目前存放在金融机构的银行存款额减少, 导致利息收入额减少, 而随着借款额的增加, 利息支出相应增加。

(四) 部分高校片面追求规模

近十年来, 高等教育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专业齐备, 盲目申请硕、博学位点, 片面追求高、大、全。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毕业分配、后勤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 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防范对策

高校的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保持收入与支出综合平衡, 使事业发展与财力相适应, 这是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本前提。在当前理财环境下, 防范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要求高校管理层具备高度的经济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重视市场经济规律,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强化资金营运薄弱环节并尽量减少浪费损失现象。

(一) 强化领导经济责任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 (院) 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 (院) 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 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 认真防范和纠正一切违规违纪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要建立适合本校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并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牵制。特别是要对资金管理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实施稽核, 并组织定期、不定期或突击式的抽查、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此外, 要认真落实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2]2号《关于清理检查直属高校资金往来情况, 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的通知》的规定, “高校的财务处长对每月的银行对帐单必须认真审核, 审核签字后, 再交由本校的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签字, 并报经主管财务的校 (院) 长或总会计师审签后与当月的会计凭证一同保存”。这种资金管理“双签”制度, 既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内控制度, 也是强化经济责任的有效手段, 应予认真落到实处。

(二)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控制与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的预算是学校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 是单位开展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 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的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总原则, 既要考虑高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也要考虑到高校财力的可能, 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对高校的基本支出预算坚持“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定员定额管理”的原则, 项目支出预算坚持“综合预算、合理排序、追踪问效”的原则, 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同时, 规范常规性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和大额资金支付、转移、调动等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学校要按照预算管理和内控制度的要求, 根据业务性质、金额大小的不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权责明确、界限清晰、操作性强的关于常规性资金支付的分层授权审批制度, 规范各类资金的授权支付程序, 明确各级审批人的权限和责任。各级责任人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所授权限, 分别负责常规性资金支付业务的审批。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 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 (如借出款、为外单位垫款、超预算付款等) , 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校内部门的书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 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资金业务。

(三) 完善高校教育投资体制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属于公共事业, 学校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 而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GDP占比仅3.4%, 达不到4%的要求。因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校应积极争取办学经费投入。

高校也要增强自筹经费的能力, 多渠道筹措资金。要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保证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建立和完善社会捐资助学的激励政策, 增强学校从社会募集资金的能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自身智力优势,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积极促进校企联合。

此外要创新教育财政筹资渠道, 解决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可以尝试发行“高校建设债券”, 以解决高校后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有效调整高校资金结构;调整办学思路, 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征教育税;发行教育彩票等。

参考文献

[1]薛亚琴:《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及防范》, 《财会通讯》2006年第11期。

总体现状 篇2

构现状分析

继国土资源部后,人社部等7部门、国家安监总局及国家煤监局、一行三会日前陆续发文强力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

4月1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这是煤炭去产能第三份配套文件。

发改委称煤炭钢铁去产能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陆续印发,随后,国土资源部就出台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改委等7部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不难发现,政府对此轮煤炭钢铁去产能的态度颇为坚决,后续其余5个专项配套文件预计也将于近期出台,一、煤炭企业区域分布结构

从企业集中的区域结构来看,西南地区企业数量最多,2014年占全国的比例为32.63%;其次是华北地区,企业数量占全行业的24.96%;华中地区位居第三,企业数量占比为17.22%;其余地区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均在11%以内,华南地区最少,占比仅为0.25%。

图表1:2012-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各区域企业数量情况(单位:%)注:从上至下依次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

区、华北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煤炭行业资产区域分布结构

从行业的资产规模来看,华北地区的企业资产总计在全国各区域中的比例最大,2014年资产所占比重为47.12%;其次为华东地区,2014年资产所占比重为19.50%;西北和西南地区资产所占比重分别为13.09%和8.43%;其余地区资产所占比重均在8%以内。

图表2:2012-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各区域资产总计情况(单位:%)

注:从上至下依次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

区、华北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区域分布结构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华北地区销售收入在所有的区域里占有绝对的优势,2014年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为48.23%;其次是华东地区,其所占比重为17.53%;华中地区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位列第三,为2 11.96%;其余地区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均在10%以内。

图表3:2012-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各区域销售收入情况(单位:%)

注:从上至下依次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

区、华北地区。

本文作者:郑嘉宝(前瞻网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总体现状 篇3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较;协调

前言

我国现行的规划种类众多,由于受专业限制、价值取向或者沟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规划之间存在多种差异,譬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两规”都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作用重大。但是,由于在编制思路、规划范围、人口统计口径和土地分类体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两规”在许多方面难以协调。然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成熟、严谨的规划,“两规”在某种程度上要为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两规”在实施中必须要进行衔接和协调。

1“两规”概述

1.1城市总体规划

为了指导城市有序发展并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编制城市规划,几经发展和完善,于1989 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城市规划法》,从此,我国城市规划事业走进法律时代。2007 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通过了《城乡规划法》,废止了此前的《城市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况、资源条件和现状特点,并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更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科学使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时间内的安排和部署。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的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活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规划内,根据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编制,1986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使我国的土地利用規划进入快速发展时代。而后,经过多方人士的努力,在不同层次进行探索、研究,最终基本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镇(乡)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两规”分析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协调,然而,“两规”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2.1编制思路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建立在城市的资源、经济、地理位置、产业政策、历史发展等因素之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对新增耕地面积、占用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进行规划和控制,从而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总体规划从需要出发, 着眼于发展,属于无制约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刚性控制,属于控制规划。

2.2规划范围不同

比较分析“两规”的规划范围,可以看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点与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全国、省、市、县、镇(乡)五级,可以规划和控制辖区内的全部土地,特别是耕地;而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域主要是市区以及城市周边区域,不可能覆盖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2.3人口统计口径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统计的人口主要包括建成区内的农业户籍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计的人口主要包括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户人口、非农业户人口和集体户人口,不包括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两规”中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者往往大于后者,这对两种规划的实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4土地分类体系不同

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进行土地分类, 用地类型具体划分为3个Ⅰ类、10个Ⅱ类和52个Ⅲ类。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用地类型具体划分为10个大类、46个中类和73个小类。

3“两规”协调分析

3.1协调指导思想

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再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可确定“两规”统一的指导思想。例如祁连县在科学分析祁连县县情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两规”指导思想。

3.2协调规划范围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故可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使“两规”确定的范围相协调。例如祁连县将农田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同时提高“两规”空间布局指导性和约束力,维护生态安全。

3.3协调人口统计口径

以祁连县为例,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计方法,将周期由半年改为一年,同时统一采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人口为统计对象,进行城市人口规模统计,顺利协调“两规”人口统计口径。

3.4协调用地分类标准

鉴于“两规”的用地分类标准不同,建议从“两规”中二选一,作为分类标准,调整和完善另一规划的用地分类,以便“两规”协调、统一。

4祁连县“两规”协调实例

祁连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机协调“两规”成果,引导人口、产业向交通干线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城镇集聚,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1祁连县总体格局

祁连县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结合一定的自然边界,将县域划分为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形成统领县域发展全局的规划蓝图。

4.2协调重点

祁连县为提高“两规”的指导性和约束力,维护生态安全,通过编制思想衔接、空间管制分区衔接和用地分类衔接,进一步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多种导向并存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S].

2004.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

2007.

总体现状 篇4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西吉县实施以来, 为全县梯田建设注入了活力, 由原来传统的人工整修筑改为“机械平田, 人工筑埂”的机修方式, 这样, 不但提高了新修水平梯田的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梯田建设的步伐。黄岔坡项目区总耕地面积1353.05hm2, 截止2010年底, 项目区累计兴修梯田162.58hm2, 占坡耕地的12.02%, 农业人均耕地0.42hm2。黄岔坡农村经济种植业占主导地位, 沿袭“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 集约化程度不高, 生产水平较低, 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 油料次之,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比为7︰3。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项目区年总产量为124.2万kg, 人均仅387kg。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糜谷、玉米、豆类、荞麦等, 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等, 经济作物较少。

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经验

在梯田建设上, 西吉县的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 长远安排。为了使“围庄田”工程建设有章可循, 稳步推进, 取得实效, 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全县“围庄田”工程的建设重点、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同时还明确了“围庄就近, 方便生产, 利于管理, 实际实惠”和“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 抓点带面, 整村推进, 先易后难, 注重实效”及“缺什么, 补什么”的实施原则。各乡镇也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和发展规划, 将建设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块, 为全县按期实现四项工程整体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整合项目, 捆绑实施。为了解决资金困难, 近年来, 我们在动员群众投资投劳的基础上, 坚持把“围庄田”工程与相关农业项目整合配套, 捆绑实施, 相互借力, 相互推动。坚持与项目区治理、扶贫整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实行常年整修与阶段突击整修相结合, 以机械平田为主, 人工整修为辅, 整乡整村推进。三是典型示范, 抓点带面。为了加快“围庄田”工程建设进度, 县上每年都建立一批示范点、示范村, 依靠典型示范, 全面推动落实。四是积极探索, 完善思路。为了进一步探索山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我们立足山区实际, 创新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农村小康生态家园建设模式, 进一步探索山区小康家园建设新路子, 为围庄田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五是配套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坚持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并举”, 蓄水、保水、节水、管水、“五水”齐抓, 山、水、田、林、路“五字”统筹的原则, 将梯田建设与配套水利建设设施相结合, 与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 与开发“五大”产业相结合, 坚持走好“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抓调整”的旱作农业路子。六是强化管理, 推动落实。县上将“围庄田”工程建设作为年度农村经济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设立单项奖和整村达标建设奖, 实行“百分量化、阶段检查、单项计分、综合评估、择优计奖”的办法, 及时总结评比, 通报情况, 表扬先进, 鞭策后进, 从而推动了梯田工程的顺利实施。

通过缓坡耕地修梯田, 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条件, 增加基本农田, 提高粮食产量, 促使农林牧用地比例趋于合理,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和粮食安全问题;拦截泥沙, 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 保障行洪安全。

三、总体布置

㈠水土保持分区黄岔坡坡耕地面积大, 涉及不同的地形地貌, 我们严格按照坡度等级进行水土保持分区, 分别在5°~10°、10°~15°的坡耕地上规划新修梯田, 路边和崾岘等集水区修涝池, 围庄修水窖等小型拦蓄工程 (本年度实施) 。在15°~25°的坡耕地上可种植优质牧草;在大于25°的荒山、荒坡、荒沟地带营造水保沙棘林。

㈡总体布置

1.布局原则。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治理模式和各项治理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资金筹措渠道与可行性等, 具体确定布局原则。一是突出重点, 集中治理。突出水平梯田重点措施和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内容的关键性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 根据基础条件差异和各项措施建设一年内实施结束。二是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坚持以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草、路、沟、渠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按照坡耕地分布状况和项目区人口、劳力等情况, 确定梯田建设及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规模及进度;以村庄为中心, 采取“先近后远, 先易后难”的原则;梯田布设在地形比较完整, 土层深厚, 土质好, 原地面坡度在5°~15°之间, 距离村庄较近, 交通方便的地块, 尽可能集中连片, 合理配套田间道路, 便于机械化耕作;在梯田修建中, 采取“四修”、“三不修”原则:即近村、近水、就缓、就近处修;>15°坡耕地、远离村庄地、人均达到0.27hm2梯田的不修;梯田地块沿等高线布设, 兼顾等宽, 大弯就势, 小弯取直, 宽适当, 长不限, 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 尽量使埂线平滑, 机修梯田田面宽度不小于10m, 田块长度宜长则长, 宜短则短。

梯田连片面积在3.33hm2以上, 坚持“两个”治理模式, 坚持近田园、种牧草、远林木的建设模式;完善和推广“山顶种草戴帽, 围村造田建园, 山坡造林盖被, 沟底筑坝穿靴”的治理模式。

2.工程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以小流域为单元, 立足水土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以改善当地生存、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 通过本项目水平梯田、水窖、涝池、生物护埂、道路等措施的实施和预留林草用地的有机布设与配置, 不仅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带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且有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 减少入黄泥沙, 保护水土资源, 改善与尽可能恢复生态环境。

总体艺术的城邦 篇5

然而面对这张没有时间说明以及比例尺的地图,我们马上可以察觉“重新发电”似乎远远不是一场双年展可以完成的使命,亦非“策展”这项单纯的智力行动能够构化的“思想-影像”。去掉时限与比例,便是一种“去尺度化”(de-measure),对“可能性”与“发生”的直接生产,或者说一种力图将“期限”以及“边界”与“永恒”交接的野心。去尺度化所代表的精神与能量传递的自由流动(如超现实主义者们所为),便是作为地图绘制者的邱志杰所期待的总体艺术的乌托邦——没有什么比实现乌托邦更令人兴奋的了,即便只是将它停留在地图中那些概念、线索、命题以及关键词的合成与共存上。邱在此运作着一台“前卫-抽象机器”,将未可实现\“即将到来”的观念赋予一种实体装置的光芒,进而又将它们与双年展上的作品进行着抽象意义上的微妙交换与双簧。福柯也曾将自己命名为“地图绘制者”,不过他的地图却不局限于创造一幅无比宏大的既生图景(这多少让人怀疑是出自“权力”之手),而是首先去定义“域外”与“层”——而不是建构“无所不包”与“一览无余”——以及不断寻找那些地图中无法闭合的松脱处。当然,我们亦可以说:双年展本身是在实践异托邦、非一场所(I’atopie),作为城市空间中一处抵抗性的不可确定场域。不过,此种空间早已在国际性都市内部被视为合法,而在世博会“遗址”上发生的上双,大抵相当于一个巨型的“阿莱夫”(Aleph),一个观众得以管窥国际当代艺术景观的所在,实难达成任何批判性指标。这点也可以从参观者的举动上得到回应:双年展的观众便已化身为新时代拱廊街里的游手好闲者,一边享用自己与当代艺术的落差与殊途,一边对当代艺术作品在自身场域与历史内兴建的拒绝视而不见。他们并不企图成为这里的公众,上双恢弘的“重新发电”计划中也似乎并不包括他们——在邱的策展理念中,他一方面回避了任何具体的政治激进主义主张,并不力图使上双成为发生在美术馆内的“街垒战”,另一方面,他亦没有采取深入的在地实践,比如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开展在地微观共同体的培养。“重新发电”,以及一切带有“重新”(re-)的命题,其在语言学上的创造性皆在于“整合”式的规划,而不在于“生成”与“激发”,总体艺术因此便是一种取消了“战术”的权力交接方式,一种总体的“接管”与“替代”。但在现实中,这种“交接”的境遇却又十分坎坷,实体装置往往具备让抽象力量成为“八卦”的能力(比如著名的“汉庭事件”)。

双年展作为临时诞生的城中城,一个试图在全新界面展开的时空布署,实则施行的是一种“城邦”的建制,邱志杰自然是这里的哲人-王。即便它具备一个拓扑学的思路,无论是简单的国家主义,还是如邱一般,将国际(intemational)转化为城际(inter-city),都难以避免这座小城邦与外在大共同体、大城邦之间的区隔。在这一点上,当代艺术的城邦也许与“城中村”城邦没有区别:禁闭,割据,“卫生”,内部平等的实现。城邦内部的各种实践,各种文本化、图像化、装置化的乌托邦都在这种禁闭与安全化的框架内获得自由与完整。邱的“重新发电”致力于制度创造与形式革命的总体方案,然而其却恰恰为此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苑囿。布朗肖曾说:“禁闭指向域外(而不是内部),而且被禁闭的,正是域外。”而邱在域外之外开辟出的自留地使得上双在充分延展的同时,却也在无限近处迅即遭遇了自身无法超越的内在地平线。

总体现状 篇6

1 两个规划的关系分析

1.1 规划编制法律依据的平行关系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主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编制城市规划依据的主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废止)。两者都是从属于《宪法》的行政法,法律地位平等,属于平行关系,因此依据相应主干法编制相同行政地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同等法律地位[1]。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同时第三款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法律条文看,两个规划之间不存在从属、层次关系,是互相协调、衔接的关系。

1.2 规划内容的重叠、交叉关系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从规划行政地域范围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涵盖了整个行政辖区范围[2]。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体景观地域仅包括城市(城镇)规划区范围,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对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进行统筹安排和利用结构的调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体景观地域范围从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域范围。

从规划内容上看,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交叉点在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用地合理的功能分区,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控制。从规划内容、方法、成果上看,两个规划各成体系,所以不能因为规划地域的包容关系和规划对象的重叠关系而将两个规划列为从属关系。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属于区域规划的次级规划,两者应当是相互协调、衔接的关系。

2 两个规划的矛盾分析

2.1 城市用地规模统计上的差异性

从城市用地现状规模来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计的面积包括城市建成区和一部分非建成区(如河流、水域及未利用地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计面积仅包括建成区范围。从城市用地规划面积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包括规划期末建成区面积、预留建设用地、污染企业安置区域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用地规模是到规划期末城镇发展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统计差异性的本质原因在于两个规划用地分类体系的差异性。两个分类体系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统计标准出入较大。城市规划用地分类采用的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和《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两者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2002年1月,土地利用规划开始采用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但是该分类体系与城市规划标准仍然存在明显差异,两个规划协调的困难性、规划指标和用地范围无法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2007年9月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与原有的土地分类体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能与各部门使用的分类较好地衔接,但是不可否认两个规划部门使用的现行国家标准仍然有存在冲突的内容。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居住用地(R)的范围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中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交通运输用地(10)3个一级地类下的部分二级地类。

2.2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的差异性

规划期末城市用地规模取决于规划期末城市人口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两个规划采用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预测方法、预测期限以及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导致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结果的差异性。首先是城市人口基数统计的差异性。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所采取的标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城镇人口是指在市镇中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4]。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常住流动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期年人口基数通常包括非农人口、农业人口和常住流动人口;而一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期年人口基数来源于公安部门统计的非农人口、机械人口,明显小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期人口。由于基数不同必然导致预测规划期末人口规模的差异。其次是规划编制时间、期限的差异性。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已完成了三轮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系统全面的开展是在1986年,1997年修编一次,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试行)中确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20年,近期一般为5年。由于两项规划开始编制的时间不同,规划期限不同,必然导致规划方案编制的不同步,造成规划基期、规划期、采用基础数据的时限等不同,自然会造成两项规划结果的不一致。第三是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差异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把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四级:第Ⅰ级60.1—75.0m2/人;第Ⅱ级75.1—90.0m2/人;第Ⅲ级90.1—105.0m2/人;第Ⅳ级105.1—120.0m2/人。城市总体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现有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确定规划调整范围,一般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第Ⅱ级和第Ⅲ级范围内确定,调整幅度较大[5]。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决于现有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如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0667hm2,则只能采用现有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对应的最低调整指标。由于两个规划在确定规划指标级别的差异,从而使规划用地面积难于统一。

3 两个规划协调和衔接的途径

3.1 统一分类体系,明确城市规模

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统计,两个规划必须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两个规划的分类体系在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的认定上保持统一。当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2007年9月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预计2010年完成。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各地将会依据新的数据成果和新的分类体系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而城市总体规划所依据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和《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分别执行了17年和14年。地类统一是两个规划协调的基础,所以有必要对城市用地分类和村镇用地分类标准进行修改。建议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之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城市用地统计应当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为准,首先应明确城市用地分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中哪些地类,建议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为蓝本,可通过添加三级地类的方式,建立新的城市用地和村镇用地分类体系,并逐渐实施现有地类数据向新的地类数据转换;土地利用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村镇用地分类的统一,既可保证两个规划的协调性,又可有效地实现两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一体化建设,以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成本。

3.2 统一城乡人口划分、人均指标确定

两个规划采用不同的城市人口统计标准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必然导致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结果的差异。首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统一城市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其次,采用统一的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第三,采用统一的人口预测模型。这样,可保证城镇人口预测结果的统一性。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方面,笔者认为应采取《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合理控制城镇规模,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针政策之一。因此,两个规划中有关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和布局安排必须符合国家的土地国策,应该采用双重标准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坚持走内涵挖潜的道路。

3.3 规划编制审批同期、同步、同级

规划编制不同步、规划期限不统一导致两个规划编制的基期数据和规划目标差异悬殊。建议两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相关技术规范协调统一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基期年和目标年,做到同步编制,互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属于政府行为,可由政府牵头成立统一的“两规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水利等多个行业的专家,共同负责两个规划的编制,同时提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成果,以避免两个规划在分别编制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和成果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都实行分级审批制度,两者略有区别。具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限最低级别的政府是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具有城市(镇)总体规划审批权限最低级别的政府是县(县级市)人民政府。如果实行两个同级规划审批的同步性,必须保证具有审批权限人民政府级别的统一性,建议采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级审批机制[6]。

3.4 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两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实施、管理方面要协调和衔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建设项目用地定点、审批、核发相关证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使区域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发展建设步入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4 小结

随着国家城乡统筹改革的深入,势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产业结构的协调直接体现在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安排上。两个规划的协调和统一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之一,因此两个规划必须从编制规范、标准、方法、审批、实施、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实现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红线标准,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尹向东,熊进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的法律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2007,(1)∶34-38.

[2]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8-63.

[3]吴郭泉,翟慧敏,乔大山.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6971-6972,6989.

[4]朱翔.城市地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8-19.

[5]萧昌东.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发展规模相协调探析[J].城市规划会刊,1999,(2)∶36-37.

总体现状 篇7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全年禽蛋产量2 999万吨, 比上年增长3.6%, 在整体供应增加的前提下, 2015年全年禽蛋行情相对低迷, 仅在年底呈现阶段性上涨走势。2016年春节过后, 国内禽蛋市场行情迅速下滑, 在3月初出现回暖态势, 市场各方对禽蛋未来整体走势比较乐观, 但预计在第二季度, 禽蛋行情低位运行, 价格上涨难度较大。

2月上中旬, 节日采购高峰期之后, 市场需求归于平淡, 春节前后东北大部分地区相继停收, 终端消费逐渐减少, 导致鸡蛋价格下滑。春节期间各地走货放缓, 贸易商降低走货量, 鸡蛋收购价格大幅下滑, 产地市场零星交易, 整体呈有价无市状态。进入3月之后, 各地市场缓慢恢复, 禽蛋价格小幅回升。据辽宁12316金农热线监测, 2016年2月, 辽宁地区大码鸡蛋收购均价为7.62元/kg, 环比小幅下滑0.53%, 同比下降3.24%;辽宁地区2016年2月肉鸡收购均价为7.40元/kg, 环比上涨8.32%, 同比小幅下降9.18%。

春节过后至3月上旬, 禽病网监测并统计的各地大码鸡蛋价格走势见图1。2月7日前后, 国内鸡蛋收购价格达到8.20元/kg左右;2月末, 鸡蛋价格达到最低, 集中在5.60元/kg左右;3月之后各地价格缓慢回升, 到3月6日, 价格集中在6.00~6.40元/kg。

2 后市预测

综合分析, 禽蛋行情走势总是受到季节更替、疫病发生、饲料成本、集中消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据12316金农热线分析, 3月之后至第二季度结束。未来3~4月内影响禽蛋行情的因素及走势如下:

3月初左右鸡苗价格稳中有长, 预计后期的养殖成本将在鸡苗投资方面有所增加, 不利于养殖户利润空间的增加;这是对市场的利空因素, 尤其是在肉鸡市场表现相对明显, 对3月初补栏的肉鸡养殖户的生产利润影响更为明显。

3月之前, 按照习惯, 各地依然处于春节后效应期, 各地的消费量相对有限。进入3月之后, 各地学校、企业陆续开学、开工, 禽蛋类产品的终端市场需求迅速放大, 消费群体的扩增支撑了禽蛋市场行情。

玉米价格下调将降低禽蛋等养殖业的饲料成本。随着国内临储库存压力不断加大, 为调整市场结构, 2015年末, 国家对玉米等农业产业结构及政策支持倾向进行调整, 当前玉米市场价格迅速下滑。据12316金农热线监测, 3月中旬, 辽宁玉米产地收购均价约为1.80元/kg, 而上年同期则是2.10元/kg, 当前价格照比上年同期, 每千克下调0.30元, 约下降15个百分点。作为饲料主要原料之一的玉米出现如此大的降价, 将减少养殖户的生产成本。

3月是冬春交替季节, 东北地区气温变化较大, 季节更替之后, 养殖管理水平受到极大挑战,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季节性疫病的发生。鸡瘟、霍乱、球虫、白痢、副伤寒等疾病时常给家禽养殖带来损失, 控制好疫病是养殖户春季的重大保利措施。进入5~6月, 气温逐渐回升, 同时东北地区的温度又不太高, 是养殖业的黄金时期, 此间的疫病风险会降低很多, 养殖户进行正常的管理即可, 尽可能降低疫病用药投入成本是3~4月的主要工作之一。

总体现状 篇8

1 城市发展概况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滇、黔、桂三省中心, 西与云南相接, 北部与贵州毗邻, 东与首府南宁紧连, 南与越南接壤, 全市土地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 辖11县1区,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382.63万, 年末地区生产总值563.5亿元[3]。百色市城区位于右江河畔, 南昆铁路、云桂高铁、广昆高速、汕昆高速等多条交通动脉在这里交汇, 2010年末建成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 总人口26万。《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强化百色中心城区核心作用, 构建“一核一带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百色城区将继续是市域发展的中心区域。

2“两规”冲突问题现状

近年来, 百色市城区项目用地需求旺盛,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中心城区布局和建设的两个基础性、纲领性规划, 在城区建设项目规划审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目前, 通过回顾两年以来的国土规划管理工作实践来看, 百色市城区“两规”冲突问题时常发生, 总的来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项目拟建地块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类冲突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要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大, 而且局部发生“错位”, 项目落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却超出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地块的管制规则不一样, 简言之城市总体规划是色块管理, 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划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色块, 项目建设内容需对应地块管制规则。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地类管理, 简言之就是只区分是否是建设用地, 在规划建设用地上又附带有具体的用地条件, 特别是保护耕地的条件。举例来说, 某个建材城落在“两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 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拟建地块只要选址在商业用地色块上即可, 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要选址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而且根据国家限制用地目录, 此类项目还不能占用耕地, 因此, 拟选地块现状还不能是耕地, 往往是避让耕地了, 可能又超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商业用地色块, “两规”很难协调。

二是项目拟建地块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但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这类冲突除了“两规”局部“错位”的原因外, 主要是由于“两规”对于地块的管制规则不一样所引起, 但是不同于第一种情况的是, 城区内多数建设项目还是允许占用耕地的, 在“两规”规划建设范围内, 通常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了, 却对不上城市总体规划相应的色块。

三是项目拟建地块既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也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类项目比较少见, 一般来说不符合“两规”的项目基本上也是与当地政府关于城区布局和建设指导思想相悖的项目, 要么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就被否定了, 要么就直接是土地或城建违法类项目, 此类项目处理办法又更加复杂。

虽然《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对严格规划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但是在如何解决“两规”系统冲突问题上却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 况且,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出现了“两规”冲突问题, 往往只能以其中一个规划的妥协或者说是调整才能解决, 属于事后处理机制。特别是《城乡规划法》中对于“两证一书”的核发规定[5], 有一定的值得商榷的地方, 当中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只针对划拨类项目申请用地前的审核, 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在项目用地落实以后核发的, 也就是说大量的非划拨类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阶段可以不用经过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核 (至少是在对法律的直接解读上是这样的) 。而现阶段土地管理部门能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的手段只能是通过用地预审, 因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项目用地预审已经被作为前置条件之一, 但是绝大多数建设项目都是属于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需要办理土地证进行项目施工时, 才进入土地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范围, 如果此时发现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后期处理工作就十分复杂。

3“两规”冲突原因分析

3.1 编制时间的差异

现行《百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2020年) 》于2010年1月颁布实施, 主要编制完成时段是2009年和2008年, 现行《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纲要》于2010年7月通过评审, 在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前指导区域空间布局和建设, 主要编制完成时段是2010年, 在此前实施的是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即《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 》。

3.2 编制依据的差异

现行百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两个主要的编制依据, 即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和上一轮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百色市“十一五”规划刚要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上一轮城市规划关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区范围、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内容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起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安排基本上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上还要比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范围还略大6平方公里, 总规模约为66平方公里。但是新一轮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在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的指导下完成的, 体现了新时期百色市城市发展和建设布局新的要求, 比上一轮城市规划更符合现今百色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扩展至144平方公里, 包含右江区 (中心城区所在地) 和临近的田阳县, 即使在右江区范围内, 规划建设用地也达到了95.5平方公里, 超过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模44.69%, “两规”在中心城区建设规模和用地布局上出现了不一致。

3.2 编制年限和审批形式差异

3.2.1 编制年限的差异

现行百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 近期至2010年, 目标年为2020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限一般为10年, 横跨两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现行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基期年为2009年, 近期至2015年, 远期至2030年,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限一般为10年, 实际操作上5年就可以对近期规划进行调整, 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保持一致,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比较能适应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 体现当届政府的意志。

3.2.2 审批形式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体系是至上而下的编制体系[6], 即形成国家级规划指导省 (自治区) 级规划, 省 (自治区) 级规划指导地市级规划, 地市级规划指导县级规划, 县级规划指导乡镇级规划的模式, 规划修编体系至上而下, 下级规划修编完成后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如果是局部调整, 同样要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则主要根据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全依赖于上层次规划的调整, 如果是整体修编则报上级人民政府同意, 但是局部调整则只需要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即可, 在规划修编审批上更灵活。

3.3 规划主要限制因素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刚性指标, 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总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等, 刚性指标由国家逐级下达至省 (自治区) 、市、县、乡镇, 本级规划必须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刚性指标, 这也成为了制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约束性因素是区域人口现状和发展规模[7]、上级规划的总体建设布局方向, 而在落实本级政府的意志上又更灵活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也是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建设范围往往要大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预留的建设范围的主要原因。

3.4 对于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灵活度的差异

简单来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建设项目规划审批, 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如果规划图上项目所处的地块为规划建设用地, 或规划中已将项目纳入独立选址安排规划指标, 则该项目符合规划 (当然具体仍需考察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用地定额、供地政策和产业政策) , 否则不符合规划。即使是项目符合规划了, 也并不意味着项目取得了用地路条, 按国家土地计划用地指标管理体系, 每年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逐级下达的, 例如2011年自治区下达百色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440公顷, 其中占用农用地334公顷 (耕地190公顷) , 在总量和结构上限制项目用地, 项目在只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又争取到有限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 才能算得到了基本的用地路条。对于城市总体规划来说, 项目所处的地块只要与地块规划性质一致 (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 便符合规划, 对于重大影响类项目如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可通过片区详细规划等进行审核, 片区详细规划可在土地利用局部条件上不同于总体规划,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具体的地块控制指标 (如容积率、绿化率等) , 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没有更细化的调整余地, 约束性要比城市规划更强。

综上所述, 在“两规”修编的时间、年限、审批形式、主要限制因数以及对建设项目审批灵活度上的差异是导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冲突的原因。

4 关于改进“两规”工作的建议

4.1 项目立项和选址阶段应实现部门联审 (联席) 制度

在项目立项和选址阶段, 应建立部门联审 (联席) 制度, 项目业主、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发改委、工信委等应联合国土、建设、环保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用地规模和位置这几项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会审、协商, 至少要在项目拟用地位置上达成一致, 把“两规”冲突最主要的选址问题提前解决掉, 避免雪球越滚越大, 特别是在项目申请阶段, 部门共同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 部门联审 (联席) 制度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不能忘记政府“火车头”的作用。

4.2 项目应以首先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前提

在无法改变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前提下, 从国家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以及从工作实际操作的灵活度上来看, 项目建设应以首先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因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比城市总规划严格得多, 刚性也更强, 监督力度更大, 随着土地和矿产卫片执法的长效性建立, 以及相关问责和处理机制的加强, 对于土地和矿产违法的查处日益严格, 相比之下,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则相对灵活, 留给建设项目生存的空间也更多。

4.3 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必须长期密切合作

作为“两规”的主管部门, 建设和国土必须拥有更长期, 更密切的合作, 两个部门的规划工作人员应该互相熟悉彼此的业务, 了解“两规“的差异, 互相尊重, 在“两规”编制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彼此多沟通和联系, 尽可能的取得更多的共同点和协作点。虽然部门联审 (联席) 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但是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部门, 建设和国土无论是从部门职能, 还是从现实的操作中, 都应该谋取比其他职能部门更多的协作和理解, 这样才有利于区域的建设发展, 实际上, 在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城市, 建设和国土早已实现了部门的联合重组, 在不远的将来, 这也许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8]。

4.4 完善“两规”实施法律法规

建议尽快出台《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 可规定无论划拨类还是出让类项目, 规划范围内都应进行规划选址的审查, 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 并且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申请应有征求国土、环保等部门意见的内容, 在城市规划编制时应加入落实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的篇章, 在城市用地规划上充分考虑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和制约, 并提出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意见。

建议《土地管理法》做出调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限可参考城市总体规划, 十年做整体修编 (重要约束性指标仍由上级规划下达) , 每五年可做中期调整 (重要约束性指标不变) , 这样既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保持一致, 也能够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同步, 也落实了国家土地利用刚性指标。同时, 建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可以实行前期研究专题由下至上, 后前指标由上至下下达的方式, 前期专题研究的成果逐级汇总上报, 逐级调整, 最后在国家层面形成节点, 国家再用历年来各地实际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各地的前期专题预测数据进行修正, 最终形成下达的指标数, 这样也许可以有效避免国家层面微观控制效果差, 而基层又宏观述求不足的问题。实际上, 考虑在立法层面出台土地规划法或实施条例[9], 明确相关操作, 视乎更加可行。

4.5 加快土地规划编制人员的职业认定

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至今, 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已将发展得十分完备了, 无论是编制机构的鉴定, 还是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定都已十分成熟, 相比之下, 从九十年代开展末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以来, 规划体系在编制机构和从业人员认定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特别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这也是与土地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 建议国家加大对土地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发展的投入, 加快土地规划编制人员的职业认定, 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编制质量。

5 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涉及建设和国土两大国家行政部门, 两个规划又是区域空间布局与建设、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规划, 因此, “两规”应该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自身规划体系, 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华德, 等.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万茂, 韩桐魁, 等.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百色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1.

[4]王玉东.浅析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控制[J].管理科学, 2011, 19:1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2007-10-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S].2004-8-28.

[7]肖荣波, 王琛.城市规划中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 2011, 06:13-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总体现状 篇9

鉴于以上背景原因, 2013年, 蔚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县城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旨在通过对县情深入分析研究, 为今后全县改善城镇面貌、完善城市功能、突出风貌特色、增强产业聚集等, 提供技术支撑框架, 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积极探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中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一、项目概况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盆地南部。东临张家口市涿鹿县, 南依保定市涞源县, 西毗山西省广灵县, 北接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南部, 地形复杂, 县域恒山余脉四周环绕, 形成南高北低的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二、规划原则

1. 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

2. 集约原则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盘活存量, 优化结构, 提升效率,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3. 绿色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减少对自然的干扰损害,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4. 文化原则

重视传承文化, 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延续蔚县历史文脉, 保持蔚县特色和竞争力。

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1. 发展条件评价

(1) 经济发展

与张家口市其它区县相比, 蔚县的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中上游, 蔚县经济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012年蔚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2.06%和42.51%, 第二产业中煤炭采掘业的生产总值占70%, 相当于煤炭采掘业占蔚县生产总值的30%。蔚县的物流运输业全部为煤炭运输, 占第三产业的25%, 占总产值的11%。第三产业总量低, 特别是服务业、信息业比重很少。

(2) 生态环境

蔚县生态环境受资源及地形地势影响, 呈现明显差异。西北部呈现矿区、生活区、农田混合的环境, 中部、东北部为成片基本农田, 是蔚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西南部为农田和山区, 有古堡、峡谷、高山草甸, 景色优美, 是蔚县旅游观光资源集中地区。东南部山区是蔚县的主要林区和牧区, 其中小五台林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资源条件

蔚县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耐火粘土、重晶石、铁、花岗岩等30余种, 煤炭位于北部丘陵, 已探明储量14多亿吨, 远景储量为24.75亿吨。河川区土地肥沃, 盛产“蔚州贡米”、扁杏等特产。东部、南部山区林业畜牧业发达, 风景优美。

2.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与目标

在张家口蔚县的产业规划中, 要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新型能源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 积极培育潜在的现代物流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业两大优势产业。形成以“4+2”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三种产业比重更趋合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 在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转换中抢占先机, 建设首都经济圈中首选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构建文化、旅游双支撑、现代制造、现代物流双驱动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在夯实文化、旅游两大就业板块基础上, 实施“东出西引”, 以“煤-电-建材”、“煤-建材”为生长点, 实施“现代制造、现代物流”双轮驱动, 以此达成规划目标。

3. 产业发展方向 (1) 物流产业

以煤-建材物流为起点, 构建“京西首驿”综合服务型物流基地, 建设出口直通旱码头, 打造现代物流重城, 可直接完成出口手续, 屏蔽京津过境货车流量, 为减少京津空气污染创造条件。

(2) 建材产业

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 以该产业链作为经济开发区的生长点, 大唐国际发电项目的实施, 把热电厂废渣和废弃物作为建材的原料, 形成煤-电-热-建材完备的成熟产业链。发展传统建筑专用建材, 既满足蔚县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维修需求, 也为国内传统风格建筑提供专业化建材。

(3) 现代生物产业

蔚县山区植物资源丰富,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当地植物具有较大的潜力。文冠果被确定为北方地区唯一适宜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树种, 蔚县荒山秃岭、沟叉悬崖、道旁地边, 都有文冠果生存, 文冠果是提取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之一, 可以再生的替代石油能源的具有战略性的低碳绿色生态能源树种, 是国际上理想的燃料乙醇原料。

(4) 特色文化旅游

将蔚县剪纸工艺与北京798创意基地合作, 延伸至动漫和卡通领域, 扩大其工艺渗透性, 完成蔚县旅游线路规划、景观吸引物规划、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系列化, 打造“蔚州”品牌, 并与国内各大旅行社合作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按照蔚县“文化立县、旅游活县、工业强县、特色兴县”总体发展战略, 建立“煤-电-建材”、“煤-建材”生长点, 稳定原有资源性产业的利益, 带动区域招商环境的形成, 建立坚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同步, 夯实文化、旅游两大板块, 构建文化、旅游双支撑, 现代制造、现代物流双驱动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4. 产业发展布局

一心两翼, 建设完善;四区四园, 特色发展。

一心:中心县城, 县域服务业中心;

两翼:西合营镇驻地、南留庄镇驻地, 服务业次中心;

四区:中部重点城镇发展区、西部生态工矿区、东部农业产业区、南部山林风景区;

四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现代加工制造产业园、旅游度假休闲园、转移工业产业园。

四、城乡用地结构

在县域城乡用地规划中, 与《2009-2020年蔚县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妥善处理城乡建设与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根据不同区域的保护要求将县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含现状基本农田, 壶流河水库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小五台和空中草原等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历史文物保护区。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掘等一切非农活动;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严禁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项目, 严禁农业生产活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除必须的保护设施外, 不得增建其它任何工程设施。

限制建设区:包含现状一般农田, 主要张石高速、京蔚高速等主要交通走廊两侧控制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 县域西北部煤炭塌陷区, 水源地保护缓冲区等。该类地区应对各类建设活动加以严格控制, 其中现有的各类城镇、农村居民点应严格按照规划适度开发建设。

适宜建设区:包括县城、乡镇的城市建设用地及独立工矿、规划区内的可开发用地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 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综上所述, 在新一轮蔚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划”的主导地位, 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为补充的“三规合一”发展模式, 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 构建一个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三规合一”管理体系。

五、结语

汽车总体设计概述 篇10

整车虚拟数字设计过程中总布置的主要包含以下工作内容:竞争车型对比研究——Benchmack阶段;确定产品的定义定位、各类性能指标——设计任务书编制; 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和配合阶段;基于人体生理尺寸和H点的人机工程设计及校核;汽车相关法规校核;总布置图绘制;相关性能计算、各类硬点确定和总体3D布置设计;整车DMU检查等工作。

Benchmack阶段

Benchmack阶段工作是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完成的,为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设计任务书编制

这是汽车设计的纲领文件定义了设计依据、产品的定义定位、消费群体及使用区域、主要设计方案、产品基本结构和参数、项目开发关键节点和周期等关键参数是后续各专业、各系统详细工程设计的指导性文件。

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

2D造型创意阶段需对效果图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如法规符合性,基于制造工艺的分块分缝的合理性以及整车功能定义的符合性等,为后续工程设计打好基础。效果图评审确定后,制作油泥模型。油泥实物相对效果图感官更为直接,工程可行性需进一步细化。CAS 面初步确定后,可根据运动件校核、人机工程和法规符合性情况局部调整A面和分缝。A面确定后,开始加工验证模型验证效果,并开始工程结构设计。

人机工程设计及校核

人机工程是一门基于人体尺寸、生理机能的人、机、环境的交叉综合的学科。在总布置设计中主要体现在H点确定、沿椭圆、视野、操纵距离和操作力等主动安全方面。

法规符合性校核

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销售区域的相关汽车法规和产业政策。我国的汽车法规和政策管理部门相对较多,如国标GB、国家推荐GB/T、汽车行业标准QC/T,出口产品还需校核出口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此外还要针对质量缺陷召回制度进行校核。

性能计算、硬点确定以及总布置图绘制

设计任务书确定后,需根据实际变化计算动力性、轴荷分配转弯直径、燃油经济性。首先根据车身的相关边界条件和各总成的布置要求确定各总成的布置硬点, 硬点确定后根据布置位置绘制整车总布置图。

总体3D布置和DMU检查

车身相关边界确定后,进行发动机舱的动力总成及附件布置。发动机舱布置较复杂,涉及到车身、底盘、电器及各类附件、管路及线束布置空间和运动件安全间隙要求,维修工具和操作可接近性要求。驾驶室电器空调、底盘三踏板、变速换挡操纵布置,运动件间隙检查。各系统装配在一起进行DMU密集断面检查间隙、搭接及布置和合理性。

经过对不同车型的研究和实践积累,同捷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汽车结构设计品质控制方法,产品的开发实现了流程化,产品技术与工程实施标准化。

上一篇:体育突发事件下一篇:水稻插秧机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