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方案

2024-05-22

总体方案(共9篇)

总体方案 篇1

会展总体策划方案

“第八届中国家具展览会”总体方案

一、活动名称

第八届中国家具展览会

二、时间

2013年3月5 日——10日,会期6天

三、组织框架

主办单位: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

承办单位:省财政厅、南京飞达会展公司、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协办单位:南京市工商局、江苏省人民政府

支持媒体: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南京市广播电台

三、展会基本框架

(一)展期安排

1.布展时间:2013年2月28日——3月4日

A..3月5日上午:开幕式暨重要客商及贵宾专场,凭请柬或证件入场。

B.3月5日12:00至10日(每天8:30——17:30):专业观众参会时间,凭门票或证件入场。

2.展出时间:2013年3月5 日——3月10日

3.撤展时间:2013年3月11日——3月12日

(二)展区规划

展出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1.普通馆(A馆、D馆)

——桌、椅(A馆)

——柜、几(D馆)

2.专业馆(B馆、C馆、E馆)

——红木家具馆、板式家具(B馆)

——软体家具(C馆)

——金属家具(E馆)

3.本次家具展会投资合作洽谈区

承办单位:省财政厅、南京飞达会展公司

展出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D馆

(三)会展类别:家居、环保、生活

(四)展览规模:500个标准展位,4000平方米展出面积,15000名观众

(五)展馆管理

展会现场和A、D厅管理由本次展会的组委会负责,B、C、E三馆及通道的管理由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展会负责人负责。

在保障人员进出顺畅的前提下,对展馆间通道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设置商务服务区(组委会服务区、商务中心、质检、保险、通讯等单位咨询台)和商业洽谈区(供需双方洽谈场所)。

四、活动安排

(一)开幕式(责任单位:南京飞达会展公司)

时间:3月5日上午9:00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广场

(二)欢迎晚宴(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时间:3月4日晚18:00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酒店

(三)南京飞达会展公司领导和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此次展会负责人会见重要来宾代表(责任单位: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本次展会组委会)

时间:3月4日下午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酒店

(四)家具投资合作推介会(责任单位:省经贸会)

五、展会价格及初步方案预算

(一)展位价格

1、国际标准展位费A,B馆2000元/个起,C馆1000元/个起提供3米x3米标准展位,配咨询台一个,折椅两张,220伏电源插座一个。

2、特装展位3000元/个起。

3、光地租赁:300元/平方米,10平方米起租。

(二)初步预算

1、成本费用(略)

2、收入预测(略)

3、盈亏平衡分析

4、现金流量分析

六、展会工作人员分工计划

1、确立展览会组织委员会

2、安排南京飞达会展公司进行市场操作(略)

七、展会招展计划

1、按区域进行电话、传真、邮件招商(长三角地区)

2、各地级市家具协会和主办单位协助招商

3、寻找各区域有实力的展览公司进行发包招展

八、展会宣传招商计划

1、发动参展单位自主邀请公司客户。

2、利用搜集数据库客户资料直接邮寄和发E-mail邀请买家。

3、利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与众多商会、协会的良好合作关系和渠道进行展会推广与邀请买家。

4、在国内同类展会和办展机构每年组织的多个展会上做宣传推广。

5、网站推广与招商:建立展会专门网站,并与国内行业内的知名网站合作推广本展会。

6、专业媒体、杂志推广与招商:在国内主要的家具专业媒体和杂志上进行宣传推广,并争取与同类展会合作,利用会刊广告和网络广告推广展会信息。

7、大众传媒推广与招商:分阶段在国内主要家具产区的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及其他推广。

8、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

9、在展会临近的一个阶段对长三角地区的目标客户进行电视,电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QQ,MSN,手机短信等的大范围、重力度的宣传招商。

九、展会进度筹备计划(略)

十、展会服务商安排计划(略)

十一、展会开幕和现场管理计划(略)

十二、展会期间举办的相关活动计划(略)

十三、展会结算计划(略)

总体方案 篇2

1 建设学院校园网的现实意义

学院校园网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就是在已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用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进行规划, 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提出的。

学院校园网的设计目标简言之是将各种不同用途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相互连接起来, 形成校园区内部的Intranet系统, 对外通过路由设备接入广域网。系统的设计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 有良好的兼容性, 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基于以上要求, 将整个网络划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模型: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2 建设学院校园网的基本设计思路

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方案采用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三层星型拓扑结构。校园网的核心层采用双核心路由交换机的拓扑结构做核心冗余设计, 配合先进成熟的千兆以太网技术来构建主干, 双机通过双GE连接实现冗余和负载均衡, 设立网络管理中心, 信息点将直接汇聚到核心交换机。汇聚层采用大容量路由交换机, 在主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分别设立三个中心汇聚交换机, 通过千兆链路分别与两台核心交换机上联, 实现链路冗余, 确保网络性能安全可靠, 同时在学院每座大楼内设置大楼汇聚交换机, 直接以千兆上连至各中心汇聚交换机。接入层尽量采用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实现所有楼层信息点的接入, 对于个别信息点比较少的楼层可采用高性能二层百兆以太网交换机, 整个网络可以通过SNMP集群管理, 实现对楼层交换机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采用wlan设备进行宽带无线接入。

3 建设学院校园网的具体设计方案

3.1 核心层设计方案

针对目前千兆网组网经济并能满足数据传输情况, 网络核心采用GB方式, 以后还可平滑升级到万兆。我们采用了两台Cisco公司的Catalyst 6509高性能交换机为核心, 形成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中心节点。安装六台高性能服务器, 分别实现WWW、域名解析、电子邮件、FTP、数据库服务及BBS功能, 服务器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选用Windows2000、NETWARE系统。安装两台工作站用于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全方位动态在线监管。安装一组UPS, 一台高性能路由器跨接广域网, 广域网的出口有两条线路, 一条通过华中教育城域网, 1000M连接到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另一条电路租用中国铁通1 0 0 M, 以专线方式连入Internet, 默认路由指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通过使用铁通专用VPN软件在出口路由器上作地址转换, 使校外远程用户可以访问校内所有资源。网络环境中, 网络的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需配置思科6500系列的防火墙服务模块FWSM, 再配置反垃圾邮件网关, 并和市公安局网上110联网, 就能够下载安全规则, 通过对这些连接表条目实施安全策略, 控制所有输入和输出的流量, 及时处理上传有害信息。同时采用网络版杀病毒软件, 漏洞补丁服务系统等加强网络的安全。

在配备了这一系列模块后, 6509交换机便可以完成网络的路由、交换及防火墙的所有功能了。在大量节点的网络环境中, 它可以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下去。

3.2 汇聚层设计方案

汇聚层设备是整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用户接入的汇聚, 业务的高速转发和网络服务质量的保障。基于现有网络业务, 并考虑网络的发展, 在建网时采用千兆到楼的思想, 即通过千兆和核心层交换机相连, 为接入层用户提供千兆或百兆接入服务。根据不同楼宇的信息点的数量、数据流量的不同, 大楼汇聚层交换机选择不同的交换机。

对于主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这种信息流量大的楼宇配置CiscoCatalyst3750-24TS多层交换机作为中心汇聚层交换机, 每台3750交换机都有两条千兆链路连接到网络中心的6509交换机上。对于办公区域、语言教学楼、科研楼、实验实训楼、文体中心、青年公寓、学生宿舍楼各单元等这样的大楼汇聚层, 交换机采用C i s c o Catalyst 3550-12T作为大楼汇聚层交换机, 千兆上联中心汇聚层3750交换机, 百兆下联大楼各个楼层接入层交换机。

3.3 接入层详设计方案

接入层采用多级物理星型结构、点到点连接, 可灵活采用高端口密度的三层交换机Cisco Catalyst 2950G-48-EI或Catalyst 2950T-24从大楼的各个楼层向上采用一条100Base T的方式连接到大楼汇聚层的3550交换机, 向下可灵活联接二层交换机或集线器或用户电脑, 为学院师生在办公室、教室、宿舍以及教职工家庭等提供100M宽带接入。网络尽量采用可以堆叠的三层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设备, 这样做可以提供足够的交换口, 可扩展性好, 减小主干线路压力, 全部实现有线百兆交换入室。

在学院后期规划设计中, 充分考虑到了无线网与有线网的优势互补, 将网络延伸到图书馆大厅、阅览室、室内会议室以及广场等场所。规划在室内场所如: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这种房间面积大、用户数量相对集中、带宽需求高的地点安装wlan, 采用分布式多点AP覆盖方式, 在每个局部的开放大环境中安装多台无线接入点, 分布式地对各区域进行信号覆盖;在校园内的广场、休闲区域采用外置天线的布设方式, 大范围的做室外覆盖无线网, 天线安装在就近区域的建筑物顶层侧立面。无线接入设备采用Cisco Aironet 1400等无线设备来实现, 通过合适的布放实现校园网全覆盖, 师生可通过无线网卡接入校园网。所有无线接入用户采用802.11身份认证, 保证接入的安全和可管理性。

户籍改革需要总体方案 篇3

这也进一步说明,户籍改革的成功需要总体方案,需要各部门齐头并进

“居住证未必都好 暂住证未必不好”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我们的记者去浙江,是因为浙江也出了居住证,很多地方都已经用居住证取代了“千夫所指”的暂住证,这应该是一种进步吧?

王太元:有些方面是进步的,比如居住证方面放宽了对外来人口的一些限制。但是,它未必都是进步。

居住证这个东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个类似的,当时叫本地有效城镇户口或者“非农户口”。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生活各方面不成问题的时候,给他一个这样的身份。

举例来说,外来人口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可以在这个地区范围内,地方自己定一个规则解决这几项和户口捆绑在一起的瓶颈,就叫“本地有效城镇户口”或“非农户口”——它不是纯居民户口,也不是原先的农民户口。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居住证也有退步的地方?

王太元:对。居住证还是存在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拿“非农户口”来说,当时这部分人是得到益处的,是“二等公民”。而现在各地居住证都是有条件的,简单说,就是你有学历、有能力人家才肯收你。这样一来,那些没有拿到“非农户口”的人,也就是外来人口中的中低收入群体,不就又降了一等,成了“三等公民”嘛!

打个比方说,原来100个人都可以办暂住证,现在有了居住证,最下层30个人办不成了,只能够叫临时登记。而暂住证是全体人民普惠制度,所有人都可以办。

中国新闻周刊:可2004年以后,很多地方都在搞居住证。

王太元:那是因为暂住证被骂得太厉害,于是2004年以后,到处都叫居住证。其实,暂住、居住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如果给计划经济继承下来的全部好处就是现在的户口,那么,如果全部不给它,就是现在的暂住户口。如果有选择地给他东西,就是现在的居住证。

中国新闻周刊:听起来有点新瓶旧酒的味道。

王太元:说新瓶旧酒也不尽然。我的体会是,户籍改革太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挨骂,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悄悄地推动。比如居住证没有挨骂的时候,我们悄悄弄了。我跟张惟英老师说,你挨骂某一种意义上是必要的,为什么?谁让你说话不艺术。你为什么叫准入制度,我告诉你,那叫累计制度。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指2005年初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人大教授张惟英捅出来的“人口准入制度”?

王太元:对,她说北京市实行准入证制度。我后来对张老师说,你要反过来讲,北京市要稳步增加外来人口的社会权益。

张惟英老师其实还是想说,我们不能一次接进来,有的人进得来,有的人进不来。但她是从卡的角度说,我是说稳步增加你的社会待遇。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是从终点往回看,一个是从起点看我走了多远;一个是差距,一个是成绩。

王太元:对,这样舆论就不会骂。实际上,北京市的居住证制度,在张惟英老师说出来之前,我们已经参与设计有3年多啦。

2004年沈阳把暂住证取消了,这也是在我们讨论过后取消的。我曾经说,沈阳取消我也不反对,但我也不支持。我主张北京不取消暂住证,后来北京真的没有取消。只要一定区分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各种管理制度都在,有暂住证是对暂住人口的起码保障,没有暂住证是对暂住人口的无情剥夺,一点保障都没有了。暂住证不是可以取消的,是自然消亡的。

改革很难单兵突进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做过统计,附着在户口背后的利益,究竟有多少项?

王太元:据我所知,1988年有人曾经写过一篇内容是中国农民不平等地位的论文,里面列举了48项城乡户籍差别,包括劳动的、粮食的、就业的、教育的、医疗的……当然还有公安的。

中国新闻周刊:听起来,劳动、粮食、就业这些事情,与户口本来没什么关系。

王太元:对!户籍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东西,但非要把这48项不平等捆在户籍上面,就是行政操作技术了。

中国新闻周刊:怎样理解这种行政操作技术?

王太元:例子太多,只打一个比方。就说北京的房价,大家都觉得高。如果户籍制度松绑,天涯海角都可以挤到北京来,北京的人口可就远远不止现在的1700万了。这么多的人口,你的交通承载能力、乃至环境承载能力够用吗?

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户籍改革就是要砍掉这些本来不该附加在户口上的东西。

王太元:对。所以我说,用捆绑的方式一边把它整体捆着,然后想办法一个一个解开,那才是麻烦。如果快刀斩乱麻,最狠的斩法,砍掉一类就是一类。比如说当年农民工就业的证件就有很大不足。怎么说呢?一个人出去打工,没有走之前,至少两个费要收:一个是外出务工许可证,要交钱;第二,输出农民工要培训。培训完之后要拿证件也得给钱。到了北京市,他说你有什么证件,你要有劳工资格,先收一笔钱。收完了之后,你有外来务工许可证吗,没有,再办一个,再收一次。一个人来一趟北京,就业一次,两边收了他4次钱。

这是劳动部门的部门利益,但这样的部门利益,每个部门都有,公安部门也有,办一个户口本还要好几块钱呢,实际印刷成本8毛钱足够了。放眼全国,这一项就是若干个亿。

中国新闻周刊:媒体上已经有报道,说公安部已经向国务院上报了户籍改革总体方案。

王太元:我得声明一下:这是媒体说的。户籍改革的总体方案,从刚才的部门利益角度出发,你就会知道这不是公安部一家能够搞得成的,必须得由国务院出面。

在这之前,中国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从国务院出来的,那是1991年搞的,1998年开始实施,比如放宽婴儿随父随母、亲属投靠、投资移民等限制。

为什么中间隔了7年?因为讨论了若干年都没有办法。后来国务院主要领导,桌子一拍:别管那么多,以国务院名义发。出来就是国务院的文件,就执行起来了。

中国是一种条条框框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以条为主的关系,只有国务院来统筹。如果以块为主的关系,只有当地的省委、市委来统筹。哪一个部门冒进,走两步被打回来,他还一肚子怨气。这样的事情很多,公安部门吃了很多哑巴亏,是说不出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中央暂时还没有启动户籍制度总体改革方案的原因何在?

王太元:这是一个大的工程。要动十几个部门,中央就得重新算账。光刚才说的户口本一项,如果你一声令下——换,若干亿就跑掉了。一个部门可就吃在这儿,也是一大笔钱,在财政上是列入账户的。想要改革,首先要舍得这笔钱。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块的利益怎样动?

王太元:不是一个人的利益。如果我一个人拿到一个亿,肯定把我抓起来,把这一个亿收走。但我只分了两毛钱,你只分了三毛钱,每个人好像都没见着钱。这个钱在哪儿?是在海绵里面,是在整个国家“计划经济大海绵”里面藏着。你要让它显性化太难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说,只有变革了财政体制,才能让户籍改革进行得彻底?

总体方案 篇4

总体接待工作方案

为保障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各项接待工作任务,特制定如下接待工作总体方案:

一、来宾分类

根据出席节会领导及来宾情况,拟分为以下12类:

(一)国家领导人;

(二)国家部委领导;

(三)国际论坛嘉宾;

(四)台湾代表团;

(五)省外代表团;

(六)省内代表团;

(七)文化局特邀嘉宾(包括对非遗事业关心的著名企业代表、国内著名节会机构代表等);

(八)巡游团体;

(九)展演团体;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人员;

(十一)开闭幕式演出团体;

(十二)新闻媒体。

二、接待分工

(一)国家领导人由市接待办协助省接待办负责接待;

(二)国家部委领导由市接待办、综合协调部负责接待,接待工 1

作部配合接待;

(三)国际论坛嘉宾由国际论坛工作部负责接待;

(四)台湾代表团由综合协调部、接待工作部负责接待;

(五)省内外各代表团、文化局特邀嘉宾由接待工作部负责接待;

(六)天府大巡游团体由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工作部负责接待;

(七)戏剧精品展演团体、古琴艺术展演团体及人员分别由戏剧精品展演工作部、古琴艺术展演工作部负责接待;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人员由博览会部负责接待;

(九)闭幕式演出团体由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工作部负责接待;

(十)中外新闻媒体记者由宣传和外联工作部负责接待。以上各接待责任部门在分工负责的同时,要互相配合,相互及时通报相关接待信息,市接待办做好指导工作并及时组织召开协调会,以确保本届“非遗节”接待工作有序进行。

三、接待安排

(一)接待原则

1、国家部委领导全程接待。综合协调部负责收集国家部委领导参会信息,并分别制定具体的领导活动方案报市接待办,并及时向接待工作部通报。市接待办负责制定具体接待方案, 接待工作部负责实施。

2、受邀参会的各代表团(含台湾代表团),按执委会要求免费接待。其他观摩人员在支付节会成本费用后,由接待工作部负责5月28日至30日在蓉期间的落地接待。

3、其他各部所涉及的接待人员,由各部拟定接待细案,自行负责,分片包干。

(二)住宿安排

1、国家部委领导入住锦江宾馆;

2、省外各代表团、观摩团入住凯宾斯基饭店;

3、省内各代表团、观摩团入住锦江宾馆锦成苑;

4、其他各部涉及的接待相关人员的入住酒店,以各部制定的接待细案为准,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服务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接待工作任务。

(三)车辆安排

1、国家部委领导、各代表团副省级以上领导、重要嘉宾安排小车;出席部省招待会、考察“非遗博览会”及出席开闭幕式等集中活动时,安排乘坐中巴车或大巴车;迎送时,机动安排车辆;

2、各代表团、展演团体在参加集中活动时,原则上安排乘坐大巴车;迎送时,机动安排车辆;

3、入住非节会指定宾馆的观摩团自行乘车到凯宾斯基大酒店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观摩开幕式。

(四)餐饮安排

节会来宾和观摩团除参加节会安排的宴请活动外,原则上在下榻宾馆安排就餐。执委会各部接待工作组通过各代表团确定的联络人员提前掌握有特殊饮食习惯来宾信息,并单独做好饮食安排。

(五)迎送安排

执委会各部接待工作设迎送组,按照“谁迎谁送、迎送一致”的原则迎送来宾。需要相关领导出面迎接的客人,接待工作人员需提前将来宾的行程信息及时报告相关领导并协助做好迎接工作。

1、机场迎送安排

(1)接待工作部迎送组负责在双流机场游客接待中心、第一、第二出站口设接待点,接待与会的领导和来宾;

(2)在重要来宾集中抵离蓉期间,拟请市领导在机场迎接;(3)在机场设休息室供迎送领导休息;

(4)国家部委司局级以上领导、各代表团副省级以上领导、重要嘉宾安排走VIP通道。

2、火车站迎送安排

(1)执委会各部迎送组负责协调火车站做好接站安排;(2)接待工作人员收集通过乘坐火车来蓉的来宾信息后,及时报迎送组;

(3)来宾通过乘坐火车抵蓉时,执委会各部迎送组负责协调火车站做好接站安排,协助相关接待工作人员迎接来宾并负责接送。

3、公路迎送安排

接待工作人员负责收集通过公路来蓉的来宾信息,并在入住酒店大堂迎接,同时协助来宾签到。

(六)安保安排

按照安保总体方案协调做好节会期间代表的安全保障。参加本届“非遗节”的领导和来宾出席部省招待会、考察博览会及出席开闭幕式等具体活动,接待工作部将按照节会组委会要求制定细化方案。

附件:

1、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内设机构及职责;

2、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组织机构结构图;

3、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职责分工图;

4、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主要工作

流程;

5、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部省招待会工作方案;

6、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迎送暨车辆保障组工作方案;

7、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酒店事务组工作方案;

8、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锦江宾馆接待小组工作方案;

9、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凯宾斯基饭店接待小组工作方案;

10、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志愿者及联络员培训组方案;

11、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报到方案;

12、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工作部安保方案。

校园十佳歌手总体方案 篇5

一.活动目的:为丰富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操,为热爱文艺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同学们在校园歌手比赛中体现当代大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二.活动主题: 声随我动

三.主办单位:校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校学生会文艺部

四.举办地点:方案1:学校中心广场

方案2:体育馆

五.活动总体流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期报名期(3月26日~4月10日)

1.3月26日由院学生会文艺部组织,让校学生会宣传部,各系宣传部部长及各系文艺部部长开会商讨海报设计主题以及动员宣传。

注:(1)要求:请各系的宣传海报于3月30日前张贴于各系的宣传栏;

(2)内容:同学们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或者自由组合(5个人以内)自选歌曲报名参加初赛,可到各班文艺委员处报名。

2.3月13日请各系文艺部部长整理好名单(电子版)交到文艺部部长郭昱良处(联系电话:短号617985)邮箱:296602347@qq.com

注:名单应包括参赛者姓名电话,如组合需注明人数,要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

3.校学生会的宣传海报由校学生会宣传部在4月2日前布置策划,在宣传期贴示并联系广播站进行宣传工作。

第二阶段:初赛阶段(4月12-19日,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舞蹈室,一天两场次)

1.比赛采取海选形式,根据报名的情况分场次进行初赛。

2.参赛选手直接清唱高潮部分即可(包括自我介绍不超过2分钟)。3.校学生会代表、各系文艺部长。4.选出50位选手参加复赛。第三阶段:复赛阶段(4月24日,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舞蹈室)1.进入复赛的选手自选适合自身特点的歌曲,融入感情演唱完整的歌曲。(歌曲长度在5分钟左右,音乐伴奏带自备,必须是可消声的光盘,在4月24日上午之前交到校学生会文艺部阮冰处,联系电话:短号618993)

2.评委由校团委、学生处部分教师、学生会代表组成。3.选出18位选手进入决赛。

第四阶段:决赛晚会开场排练及彩排阶段(4月27日-5月4日),由校学生会文艺部负责,组织参加决赛的选手在舞蹈室排练。)

1、第一次彩排(4月27日晚上)

2、第二次彩排(5月4日晚上)

第五阶段: 决赛晚会阶段(5月8日晚上)决赛晚会具体方案

1、晚会开场方案

以走秀形式开场,让评委及观众首先认识选手,然后是街舞,力求掀起晚会高潮。

2、比赛方式

选手逐个登场演唱各自参赛曲目,中间穿插一到两个嘉宾节目(最好是非歌唱类的表演,避免一起观众审美疲劳,可邀请魔术协会表演或者散打表演、戏剧协会的相声小品表演,以缓解比赛的紧张气氛。)

3、奖项设置

评出校园十佳歌手10位,其余6位为优胜奖。最佳男歌手和最佳女歌手各一名,最佳台风奖1名.4、决赛晚会具体工作安排: 后台总调度:应潇沣

音乐及灯光道具要求跟进负责人:施莹莹、郭昱良、卢飞迪 催场总负责人:李涛、阮冰 催场人员:文艺部干事

后台的维持工作及评委跟进:郑诗赢、林言营、陈真真 一.具体措施 1宣传准备

海报、广播宣传、全体学生会成员召开动员大会、各班班长及文艺委员动员大会。

2、评分标准(10分制,全部保留小数点后一位:0.1)(1)个人演唱技巧4分:感情投入程度,唱功唱法。(2)台风3分:个人形象展现,眼神,肢体动作。(3)语音2分:咬字清晰程度。

(4)开场表演1分:态度,动作幅度,与集体的合作。

3、评委组成

(1)初赛:校学生会主席团、文艺部负责人。

(2)复赛:校团委、学生处部分老师、校学生会代表。(3)决赛:校领导、声乐教师。

4、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事务:

(1)文艺部:舞台调度、复赛、决赛选手配乐收集、选手灯光及音乐要求和选手服装跟进。

(2)外联部:活动赞助策划、请帖发送及决赛校外嘉宾邀请及接待。(3)办公室:比赛场地申请、节目单打印设计、选手统分情况、获奖者奖状证书。

(4)学习部、女生部:主持人培训、决赛座位安排、决赛校内嘉宾、评委邀请、接待,颁发奖状证书。

(5)体育部、纪检部、生活部:现场舞台布置、节目单及饮用水派发、与各组织工作人员共同维持现场秩序。

附:联络通讯表

学雷锋活动总体方案 篇6

为认真落实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把学习雷锋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我局在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彰显了我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动诠释。弘扬雷锋精神能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雷锋服务人民、爱岗敬业的精神可以极大提升气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进取心;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可以促进气象科研工作者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气象局的业务创新、科研攻坚、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开展学习雷锋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会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雷锋精神,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活动时间

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三、活动要求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活动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内容、要求,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活动由局长曾运东领导,气象局办公室组织安排。要求每名党员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气象工作相结合,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胸怀全局,立足岗位,开拓创新。要求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职工脱贫致富。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第二,要发扬“钉子”精神,在学习上永不满足。按照通知要求创新学习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好干部党员的学习,对所学内容做到熟知熟会。党支部要做到“五有五到位”,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资料、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专门辅导员;同时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学习人员到位、辅导篇目到位、学习时间到位、考勤制度到位。通过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要热爱气象事业,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每名党员都要象雷锋同志那样,找准自己的位臵,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好本职工作。领导干部,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以优良的作风,创一流业绩,敢于迎接在气象发展过程遇到的新的问题与挑战,积

极化解矛盾,善于科学决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为促进我县气象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要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每名党员都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在工作中厉行节约,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廉洁奉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推动我县气象事业不断前进。

四、活动安排

(1)、开展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全力以赴投身气象”为主题的大讨论。

(2)、结合春季造林,开展“一帮一”技术服务活动。

(3)、召开“学习雷锋”心得交流会。

(4)、建立专题学习专栏,每月开展“学习雷锋刻苦钻研、敬业奉献,做一个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的人”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五、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到我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做雷锋的传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干部职工,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学雷锋活动取得成效。

翁源县气象局

扬州蜀冈西峰地道总体设计方案 篇7

扬子江路与蜀冈西峰交汇处, 俗称“司徒庙大坡”。此坡不但阻断了连绵不绝的蜀冈山势, 使原本从西峰生态公园至中峰平山堂、鉴真学院苍翠的植被变得支离破碎, 而且是扬州市区最为陡峭的事故多发的路段。为贯通蜀冈山脉, 再现良好的生态坏境, 提升扬州生态品质; 为贯通历史文脉, 打造蜀冈文化高地;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改善综合交通状况, 提升景区公共服务功能。实施蜀冈西峰地道工程及其配套的生态景观修复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综合交通、旅游集散等功能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地理位置

扬州蜀冈西峰地道位于扬州市中心城区北部、“蜀冈-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 道路西侧为蜀冈西峰生态公园, 道路东侧唐子城、宋夹城及瘦西湖景区。扬子江路与平山堂路及台扬路两条城市次干路相交, 同时该两条道路又是进出“蜀冈-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要道。

现状扬子江路为城市主干路, 6 快2 慢断面规模, 道路纵坡为4. 5% ; 现状平山堂路及台扬路为城市次干路规模, 4 快2 慢断面规模;由于扬子江路道路纵坡较大, 在平山堂路交叉口及台扬路交叉口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旅游高峰季节平山堂路及台扬路交叉口更是严重的交通拥堵节点。

3 交通预测

本工程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 远景年 ( 2038 年) 平山堂路交叉口及台扬路交叉口预测高峰小时交通量见图2、图3。通过交叉口服务水平分析, 当这两个交叉口采用灯控平交的交通组织方式时, 交叉口负荷度V / C分别为0. 93 ( 台扬路交叉口) 及1. 06 ( 平山台路交叉口) , 服务水平为四级。

4 总体设计方案

4. 1 总体方案

考虑该交通量已经超过了平面交叉口的负荷度, 需对该节点进行立体化改造。扬子江路主线采用地道形式下穿平山堂路及台扬路, 同时在主线地道两侧设置辅道与平山堂路及台扬路形成平面交叉口, 解决所有转向交通。这样, 使得“蜀冈-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到发交通与扬子江路的过境交通得到分离, 有效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避免交通拥堵。经交通量测算, 采用立体化交通改造后, 远景年路段及交叉口服务水平均为三级, 交通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

鉴于本工程地处“蜀冈-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地道建设的同时, 对蜀冈西峰山体景观进行整体修复, 下穿蜀冈西峰山体段采用双层地道形式, 还原蜀冈西峰连绵起伏的山体原貌。同时, 结合山体修复工程, 设置掩体车库及掩体集散中心, 同步布设旅游集散广场, 解决景区旅游交通转换问题。

本工程路线全长约1. 88km, 道路改扩建工程, 道路红线50 ~63. 2m; 工程范围内设置蜀冈西峰地道1 处, 主线机动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 / h, 双向6 车道规模; 地道两侧设置辅道, 辅道机动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 双向4 车道规模+ 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断面规模。

4. 2 平面设计方案

道路南起杨柳青路北至司徒庙路, 道路全长1. 88km, 设置蜀冈西峰地道1 处。蜀冈西峰地道全长约1245m, 地道为上下两层; 下层地道规模为双向6 车道机动车道规模, 连续下穿 ( 平山堂路+ 蜀冈山体+ 台扬路+ 西湖路) , 暗埋段长度约为971m; 上层地道规模为双向2 车道机动车道+ 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断面规模, 暗埋段长度约245m, 同步配置雨水泵房1 处。同时, 上层地道设置透光孔及疏散孔2 处, 并通过联络通道与东侧掩体车库相连, 兼顾旅游集散及逃生功能。

4. 3 纵断面设计方案

考虑到本工程连续下穿平山堂路、蜀冈山体、台扬路及西湖路, 两侧接坡道路标高受平山堂泵站河水管道标高、平山堂路标高及其管线覆土厚度、西湖路标高及其管线覆土厚度、与周边地块的接顺 ( 如扬州天下小区大门、万科彩虹坊) 、隧道出入口主辅交织距离、扬子江路在杨柳青路及司徒庙路交叉口的渠化展宽距离 ( 交叉口前车道变换的交织距离) 等因素, 综合考虑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采用的最大纵坡值。机动车道隧道落坡点位于扬州天下大门以北约30m, 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采用较大指标, 减少工程规模, 并在杨柳青路及司徒庙路交叉口前设置足够长的主辅交织段及交叉口渠化展宽距离及交织距离; 以3. 5% 纵坡下穿平山堂路, 以3. 55% 纵坡下穿西湖路, 在司徒庙路交叉口前设置 ( 40m交叉口渠化渐变段+ 80m交叉口渠化展宽段) ; 非机动车道纵坡在亦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采用较大指标, 以减少双层地道断面的布置长度, 节省工程投资。

4. 4 横断面设计方案

本工程主要典型横断面布置如下:

( 1) 交叉口展宽段。3m ( 人行道) + 5m ( 非机动车道) + 2m ( 绿化带) + 18. 5m ( 机动车道、含进口道展宽车道) + 2m ( 中央分隔带) + 15m ( 机动车道、含出口道展宽车道) + 2m ( 绿化带) + 5m ( 非机动车道) +3m ( 人行道) = 55. 5m ( 道路红线) 。

( 2) 地道敞开段。3m ( 人行道) + 4. 5m ( 非机动车道) + 1. 5m ( 绿化带) + 7. 5m ( 辅道机动车道) + 2. 4m ( 主辅分隔带) + 11. 5m ( 主线机动车道) + 1. 4m ( 中央分隔带) + 11. 5m ( 主线机动车道) + 2. 4m ( 主辅分隔带) + 7. 5m ( 辅道机动车道) + 1. 5m ( 绿化带) + 4. 5m ( 非机动车道) + 3m ( 人行道) = 62. 2m ( 道路红线) 。

( 3) 山体暗埋段。下层地道: 11. 5m ( 主线机动车道) + 1. 4m ( 中央分隔) + 11. 5m ( 主线机动车道) , 下层限高4. 5m; 上层地道: 3. 5m ( 人行道) + 8. 5m ( 非机动车道及小车车道) + 1. 4m ( 中央分隔) + 8. 5m ( 非机动车道及小车车道) + 3. 5m ( 人行道) , 上层限高3. 5m。同时在上层地道设置透光孔及疏散孔。

( 4) 道路暗埋段。3m ( 人行道) + 4. 5m ( 非机动车道) + 2m ( 绿化带) + 7. 5m ( 辅道机动车道) + 29. 2m ( 中央分隔带/或隧道遮光段) +7. 5m ( 辅道机动车道) + 2m ( 绿化带) + 4. 5m ( 非机动车道) + 3m ( 人行道) = 63. 2m ( 道路红线) 。

5 结语

在规划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扬州蜀冈西峰地道项目背景、地理位置的解读, 结合交通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对蜀冈西峰地道方案进行设计研究。该工程的实施, 对于提升扬州生态环境、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强蜀冈-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可为城市类似双层地道的总体方案设计提供实例参考。

摘要:在规划定位和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扬州蜀冈西峰地道项目背景、地理位置的解读, 结合交通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对蜀冈西峰地道方案进行设计研究。该工程的实施, 对于提升扬州生态环境、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集散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可为城市类似双层地道的总体方案设计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双层地道,总体方案,道路横断面

参考文献

总体方案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 应急管理 一张图 设計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026-02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广泛而深入,以及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与GIS应用推广,应急平台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直接获取数据满足应用的方式变为通过访问服务的方式实现应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该方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我省区域内节点互联互通的枢纽。在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明确了在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突出基础地理信息和各行业应急专题数据的汇聚、整理和展示,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平台建设时同步构建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服务,构建全省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模式。

1 主要建设内容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包括如下建设内容。

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采用统一的空间基础,建设全省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综合地名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省直职能部门提供,完成加工、处理、建库工作,并根据数据更新工作机制和应急平台的应用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

1.2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建设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开发符合OGC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接口,为应急GIS系统对于地图展现、坐标转换、空间定位及量测、数据查询与在线编辑、地图标示及路径分析等基础功能面向应急业务的封装提供接口支撑,从而支撑应急平台业务系统。面向应急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

1.3 地理信息服务基本支撑建设

建设支撑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运行的软硬件支撑系统。

2 必要性及意义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系统等构成了应急平台软件的核心应用主体,都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地理信息服务对应急平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1 应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支撑

应急平台包含八大数据体系,即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数据、预案数据、案例数据、知识数据、文档数据。

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地理数据两大类。基础地理数据是具备空间属性特征的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等数据空间属性信息的基本依据,是开展应急业务分析和应用的空间基础。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建库管理,满足应急平台对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应用需求,同时依托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同一、空间基础一致、更新机制完善等优势,解决省政府应急平台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维护的后顾之忧。

2.2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平台运行成效的基本保证。在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应用的同时,需要完成业务基础数据的日常采集、及时更新。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通过底图服务、定位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等,为省直部门、设区市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工作,向应急平台源源不断提供业务基础数据保障,促进实现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共享,从而为应急平台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支撑。

2.3 应急平台应急GIS对地理信息服务存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需求

应急平台WebGIS、态势分析与标绘、三维GIS、在线会商等不同形态的应急GIS系统,需要对广泛而频繁使用的二三维空间可视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基础功能进行面向应急业务专业而深入的封装,并与业务系统紧密集成,从而支撑完成应急业务过程。基于应急GIS,构建应急平台“应急一张图”应用模式,为应急业务提供完整的应急GIS支撑。应急一张图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客户端使用的地理底图在数据内容、空间基础、地图样式等方面保持一致。(2)规范的专题图层:应急专题信息采用的分层分类及符号化方式符合统一的标准,配图符合规范的配图要求。(3)完整的地图信息:地图范围和内容覆盖应急业务关注的完整区域;以事发点为核心区,核心区的地图信息包含矢量、影像、高程甚至三维模型数据,非核心区的地图信息与核心区的地图信息无缝衔接。(4)一致的地图场景:参与应急会商的相关单位基于同一地图场景进行信息交互,从而为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事发途中、事发现场的业务应用提供一致的会商地图场景。(5)完整的应用支撑:为综合应用、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等系统的具体业务应用提供全覆盖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应急一张图建设在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支撑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应急云服务等完成信息接报、风险分析、监测防控、资源调度、协同会商等业务处置分析,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总体设计方案

3.1 定位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定位于提供专业基础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直接调用,从而为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3.2 用户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省应急工作相关单位,用户群体包括省政府应急办,省直部门,设区市政府应急办。

3.3 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及更新维护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所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来自于省直职能部门,由省直职能部门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机制,以及省应急工作的特殊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

3.4 总体架构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数据层:根据应急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建设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高程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瓦片地图数据库等。

服务层:根据应急平台业务需要,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管理、地理底图服务、查询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坐标转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图标示服务、地名坐标服务、空间量测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等服务接口。

应用层:应用层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应用系统。

4 结语

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与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相比,该模式下基础地理数据的所有处理、加工、入库、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都由省直职能部门负责,而该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内容,不存在任何障碍;服务提供的数据能够为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设区市,包括省直职能部门自身所使用。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下参与数据相关工作的单位多,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全程跟踪负责,协调工作环节多而复杂。两相对比,建立服务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有利于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有利于专题地理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蒲鹏先,王勇.应急地理信息整合平台系统架构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2008(6):39-44.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总体方案 篇9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家长进行需求分析,并积累了一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本方案施行一年(2005年9月——2006年7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03、04学年开发的低年级校本课程的基础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

能力目标:学习家乡、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本课题研究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应着重分析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通过分析、整理,开发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为校本课程的编制提供资料和依据。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如调查问卷、效果测试、行为观察等,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教学实际,原则上每学期安排2-10课时。语文、美术、常识学科每学期安排10课时,音乐、体育学科每学期安排5课时,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数学等学科每学期安排2课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经费预计在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政府,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八、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苏儒源 副组长:张炳火、魏生全

组员:邓敏军、江美琴、黄少英、李彩珍、黄雪梅。一至三年级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

(二)课程开发指导机构

上一篇:唯美5月经典爱情语录下一篇:真伪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