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2024-11-04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通用8篇)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1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金税工程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全面实施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税务部门建立发票认证、增值税计算机稽核和发票协查三个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覆盖全国的税务机关对企业增值税发票和纳税状况的严密监控。

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

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是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信息存贮技术,通过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防伪功能,监控企业的销售收入,解决销项发票信息真实性问题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所有一般纳税人。

发票防伪

前面讲到,数字密码技术用于解决发票的防伪问题,其具体做法是:取消企业手工开具发票,改用计算机打印发票;在打印发票的同时,将发票上的主要数据进行加密形成一串密码,并自动打印在发票上。

参与加密的数据包括:①发票代码;②发票号码;③开票日期;④购方纳税人识别号;⑤销方纳税人识别号;⑥金额;⑦税额。

税源监控

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可以对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部分的销售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其具体做法是:

(1)采用大容量存贮器构成“黑匣子”,企业在打印发票的同时,“黑匣子”自动记录发票的金额和税额,“黑匣子” 的数据一旦写入,只能查看不能修改。

(2)控制企业定期报税,逾期不报的,系统自动关闭,不能继续开票。

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

税务征收机关利用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进行解密还原认证,及时发现假票,并解决进项发票的信息真实性问题。

纳税人购进货物取得的增值税发票,首先必须经税务机关认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合法的抵扣凭证。

认证方法

使用扫描仪自动将发票图象扫描到计算机中,由智能软件识别出发票密码,再由密码系统将密码还原成参与加密的七项数据并与发票票面信息一一比对,从而解决进项发票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增值税计算机稽核子系统

增值税计算机稽核子系统主要进行发票信息交叉稽核和申报信息稽核。该系统可以及时发现购货方已申报抵扣但销货方未申报纳税的增值税发票,并动态监测企业纳税情况。

稽核系统的发票信息全部通过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和认证子系统自动生成。销货方企业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发票存根联的电子格式数据,购货方企业到税务机关认证发票抵扣联后自动产生电子格式数据,税务机关建立起专用发票进销项数据库,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抵扣联与存根联进行逐一核对,实现销项发票未申报纳税进项发票不允许抵扣的目的。同时筛选出不符发票,为协查提供线索。

鉴于发票购销双方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向不同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必须建立全国税务机关的广域网络,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稽核系统采取本地市发票就地交叉稽核,跨地市发票省级税务机关交叉稽核,跨省发票总局交叉稽核的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后将在税收规模比较大、发票用量比较多的区县增设稽核功能,及时对本地范围内的发票进行交叉

稽核。

对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关键数据进行科学、快捷的分析,判别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是否正常,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和日常稽核确定重点。对各地增值税纳税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纳税状况异常的地区和行业。监测指标主要有:销售额、应纳税额、已纳税额、欠税数额等。

发票协查子系统

税务机关利用发票协查子系统对有疑问的和已证实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信息,认证子系统和稽核系统发现有问题的专用发票,以及协查回复的专用发票信息,通过税务系统内部网络逐级传递,总局通过该系统对协查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速度和回复率,确保查处工作的质量。

转载来自|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2

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为京广快速路一期工程的延长线, 分南北两段。其中南段南起绕城高速, 向北跨越中州大道、南四环, 接南水北调大桥, 全长5.073公里;北段南起北三环, 接现状京广快速路, 向北跨越京广铁路、贾鲁河、连霍高速, 至石苏路以南落地, 全长约4.493km。两段皆为高架桥, 桥上双向6车道;桥下辅道为双向8车道。

2 总体要求

2.1 建设目标

郑州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从原有单中心结构向“两轴八片多中心”发展, 郑州新区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多中心发展的趋势。为支撑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在现有单中心环加放射状道路的基础上, 强化东西延伸、南北放射, 最终形成棋盘式路网格局。城市三环内快速路系统规划总体布局为“一环三横两纵”, “一环”指北三环—西三环—南三环—中州大道;“三横”指陇海路快速路、建设路—金水路快速路、农业路快速路;“两纵”指京广快速路和花园路-紫荆山路快速路。

本工程正是郑州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交通运输体系设计建设的, 将实现本市道路的“双15”目标, 即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到达快速路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快速路上任意一点到达城外高速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2 设计理念

快速路在设计理念上运用系统工程概念, 提出快速路系统的建设不单纯为道路系统的建设, 应为5大系统的建设, 即道路工程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态景观系统和生态服务系统, 真正体现“低碳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道路设计体现“人、环境、交通、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总结京广快速路一期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妥善处理好快速路建设与环境、交通换乘、居民出行的关系, 在符合城市路网布局、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重点研究路网衔接性、交通适应性、出入口布置, 使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有利于城市交通的集散和疏解、有利于均衡路网流量、有利于发挥路网整体效率、有利于两侧地块的开发利用。

2.3 设计原则

(1) 绿色交通, 在保证主线快速通行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快速路辅道, 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的交通组织规划设置以及行人过街设置等;

(2) 全面考虑城市综合交通的要求, 满足交通性主干路及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快速通行要求, 区域交通运转顺适流畅;

(3) 合理选择高架桥的形式, 道路功能能够满足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要求;

(4) 严格控制出入口, 加强重要节点处设计, 保证快速路的中长距离快速通达性能;

(5) 尽量避开大型基础设施, 减少对新建建筑及成规模建筑群的拆迁量;

(6) 提高京广快速路的综合服务能力, 满足区域用地开发改造的需要。并尽量降低综合造价;

(7) 道路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别, 按道路等级、设计年限、交通量等确定路面结构;

(8) 道路设计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9) 由于城市道路埋设地下管线较多, 道路设计应照顾到各管线专业的规划与设计, 统一安排;

(10) 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经济与养护费用等关系;

(11) 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 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12) 道路、桥隧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2.4 主要技术标准

(1) 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

(2) 设计速度:主线80km/h;辅道50km/h;匝道30~40km/h;

(3) 设计荷载:汽车:城-A级、人群:q人=4.5kN/m2;

(4) 路面结构标准轴载:BZZ-100型标准车;

(5) 桥下净空:主干路净空≥5.0m, 其它道路净空≥4.5m, 铁路净空≥8.5m;

(6) 纵坡度:桥梁、地道≤4.0%;

(7) 平曲线半径:主线:R≥300m;匝道:R≥70m;

(8) 竖曲线半径:主线凸曲线半径:R≥4500m;主线凹曲线半径:R≥2700m;匝道竖曲线半径:R≥400m;

(9) 路面横坡度:均为1.5%;

(1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3 工程方案

3.1 平面布置

工程南段在跨越南水北调干渠后, 向南依次跨越渠南路、贾寨北街、贾寨路、汇泉路、杏贾路、侯贾路, 跨越南四环后, 再向南依次跨越百姓路、芦庄路、豫一路, 与中州大道连接后, 再和南绕城高速衔接, 全长5.073km。

工程北段接京广快速路一期工程, 向北跨越福利院路、南阳寨街、安泰路、京广铁路、邮运南路、邮运北路、宏达路、长庆路、长柳路、新村西路、贾鲁河、三全路、新龙路、连霍高速、江山路、贾河路、坡阳路, 在石苏路以南落地, 桥梁全长约4.493km。

3.2 纵断面布置

主桥纵断面设计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桥下净空

由于高架桥下布置有地面机动车道, 因此桥下净空按不小于5米控制。

(2) 起点高程

南段工程起点为南水北调大桥, 需要与大桥纵断进行统一设计;北段工程起点为京广快速路一期工程, 需要与其顺接, 起点高程即为断头桥终点高程。

(3) 既有匝道

北段主桥需要下穿既有北三环与京广路的东向南的左转匝道, 匝道的桥面高程为115米左右;为保证净空, 交叉处的主桥高程不高于108米。

(4) 铁路

南段需要下穿郑西高速铁路, 必须保证5.5米以上净空;北段纵断设计上需考虑上跨京广铁路, 该处净空至少为8.5米。

(5) 河流

南段需要跨越西干渠, 北段需要跨越贾鲁河。桥梁跨越河流时都要委托水务部门做防洪评价, 然后以防洪评价报告提供的百年一遇洪水位确定该处控制高程。

(6) 高速公路

工程两段的终点都是高速公路, 南段的终点为郑州绕城高速, 北段的终点为连霍高速。因此, 纵断面设计必须考虑与高速公路的衔接。根据高速产权单位要求, 桥梁跨越高速时需至少留有5.5米净空。

除以上因素外, 还需综合考虑排水、匝道连接、被交路净空等因素, 最大纵坡按不大于4%控制, 最小纵坡不小于0.3%, 以利排水。

3.3 横断面布置

标准段红线宽度为60m, 匝道段红线宽70m, 桥上双向6车道, 全宽25.5m;地面层双向8车道。

3.4 平行匝道布置

(1) 匝道布置思路

为充分发挥京广快速路在快速路网中的作用, 匝道布设时应注意匝道的总量、匝道布设位置的选择、匝道间距的确定、起坡及落坡到地面交叉口的距离、加减速车道设置等问题。

(2) 匝道间距、数量

主线出入口包括地面快速路的进出口和高架快速路的匝道, 出入口的布置与快速路的功能和区域路网有关。出入口应保证主线的直行交通不受干扰, 并使分合流交通安全、迅速。根据出入口对主线车流运行的影响分析, 出入口的最小间距除满足变速车道的长度、转换车道长度、入口和出口的渐变段, 出入口车辆与主线车流的交织段长度以及诱导标志距离外, 还应考虑合流区与分流区交通紊流的影响范围, 采用合理的布置间距。

(3) 匝道的设计原则

平行匝道是高架道路与地面路网联系的纽带, 分为出口匝道 (下匝道) 和进口匝道 (上匝道) , 匝道设置位置是否合理将影响高架道路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总之, 必须合理的进行匝道布设, 实现匝道分流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匝道布置与配套路网结构相结合, 利用路网分节疏解交通, 缓解对主干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最大限度满足快速路在道路网中担负的交通作用, 适应主流向交通, 发挥匝道的功能。匝道设计与交通监控管理相结合, 体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思路。

(4) 出入口布置间距

匝道出入口布置间距一般用快速路主线的匝道平均间距来表示, 即相邻匝道在主线分岔点之间距离, 匝道合理间距与快速路主线的功能和区域路网有关。

匝道布置的出入口应保证主线的直行交通不受干扰, 并使分合流交通安全、迅速通行。根据匝道对主线车流运行影响分析, 匝道的最小间距除满足变速车道长度、转换车道长度、匝道入口和出口的渐变段、匝道出入车辆与主线车流的交织段长度以及诱导标志距离外, 还应考虑合流区与分流区交通紊流的影响范围, 采用合理的布置间距。

一般情况下, 匝道加减速段和渐变段长度根据主线及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和匝道车道数、主线平均纵坡等因素按照规范要求取值, 必要时, 还要根据主线和匝道具体的预测交通流量进行修正。一般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 减速车道原则上采用直接式。考虑蓄车功能, 减速车道也推荐采用平行式。

(5) 桥匝道与交叉口的距离

出口匝道坡脚与交叉口进口道停车线之间的距离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是衔接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和出口匝道车辆与地面道路车辆交织长度。交叉口出口道圆切点处与入口匝道起点之间的距离应满足有关车辆交织运行的需要。

上匝道距离交叉口出口道最小距离为50-100m;下匝道距离交叉口进口道停车线为渠化展宽段长度加车道变换长度, 一般控制140m以上, 对于受到道路用地和拆迁的影响的, 最小距离为100m。

(6) 布置方案

按照上述原则, 工程南段在贾寨北街与贾寨路之间设置1对上下高架桥的平行匝道, 在芦庄路南侧和豫一路南侧各设置一对上下匝道。工程北段在北三环与南阳寨街之间、在邮运北路与宏达路之间、宏达路与长柳路之间、三全路与新龙路之间共设置4对上下高架桥的平行匝道, 以便于地面道路与高架桥之间的交通联系, 更好的完善了高架桥的功能。

3.5 桥跨布置

由于该项目位于郑州市城市区, 对桥梁美观要求较高, 孔跨布置应考虑整个桥梁结构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跨度过大时建筑高度大且工程造价高, 跨度过小时影响景观效果和桥下的通车能力。另外, 高架桥在总工程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 孔跨布置应结合地质条件、建设工期、施工环境和施工难易选用较经济的布置形式。因此, 通过对适用于城市高架桥的不同结构形式和常用孔跨布置从功能、经济、美观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后, 推荐主线主要采用30m的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三至四跨一联为主。

主线高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斜腹板结合曲线段的箱梁外立面形式。桥墩形式采用和主梁截面对应的结构形式。

主线匝道主要采用和主线对应跨径的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截面形式和主线相对应。部分梁高有限制或对施工有特殊要求的区段可采用简支梁结构。

4 几点认识

(1) 城市整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命脉, 直接影响工程的规模和投资, 应注重前期规划方案的论证。

(2) 快速路应与其相交的道路进行交通系统化设计, 理顺快速路与周边路网的衔接关系;同时细化完善辅道系统。

(3) 快速路上公交车站的位置, 应考虑不影响主路交通, 建议设置专门的公交港湾。

参考文献

[1]王凌志, 等.天津市快速环路工程总体设计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 (5) .

[2]赵建新, 等.中环线 (浦西段) 工程总体设计[C]//中国市政工程中环线论文集:设计与研究篇.

改建工程总体设计 篇3

关键词:改建工程;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025-02

大运公路介休至霍州段改建工程,北起介休市义棠镇,与祁介一级公路相连,南至霍州,与霍侯一级公路相连,是G108在山西省境内的一段。项目区内交通量非常大,混合交通严重,特别是超载车辆所占比例高,使得现有公路不能满足需求,改建势在必行。

将原有大运公路为二级公路改造为一级公路,需解决好设计标准、路基宽度、汽车荷载等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改建工程改建的基础是原有路,只有对原有路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后,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1旧路评价

原有大运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12m,汽车荷载等级相当于现行规范公路一Ⅱ级。

原大运公路大部分路段右侧傍山、左侧依水(汾河),线位偏左或偏右布设都会对自然地形产生影响,根据此特点,首先组织测设人员对原有路进行了实地测量,然后根据测量数据将原有路准确绘制于地形图上,然后进行原有路的拟合,同时对原有路从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

1.1路基、路面分析

项目勘察期间,原大运二级公路灵石境内,部分路段路面出现严重龟裂,局部路段出现翻浆等不良地质病害。为了查明造成不良地质病害的原因,在项目段沿线布设检测孔7处,共12孔,孔深5.0 m~5.7 m。目的系查明路面结构状况,填土高度、压实度及含水量,为项目改建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

各段路基填土经钻探取样、试验,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检测结果如下:

(1)K115+200~K20+950路基填土,经钻探取样、试验多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以硬塑为主,局部坚硬状态,W:16.2~24.4,Ⅱ:0.1~0.38。但在K20+501.8附近经钻探揭示,路面以下0.4m~0.9m为低液限黏土,流塑状态,W:27.2、1:18.6、Gs:2.71、e:0.85、W1:26.5(32.5)、Wp:16.9(19.1)、Ip:9.0(13.4)、Ⅱ:1.07。局部路基排水不畅,致使路基填土呈流塑状态,是造成路面翻浆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路基排水设施,防止路面积水,确保地表水排泄畅通。

(2)K25+850~K26+000段路基土,经钻探取样为O2f泥灰岩,灰褐色。弱风化,泥晶结构,层理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3)K26+000~K38+749.262路基填土,经钻探取样、试验以低液限黏土为主,硬塑状态,黏性土厚4.2 m~5.7 m,部分路段其下为砾卵石或基岩,路基趋于稳定。

1.2桥涵分析

原有路现有拱涵、明板涵109道,其中19道结构较完整,其余部分上部结构已破损,涵内淤积严重,失去泄洪功能,桥头跳车严重,养护非常困难。

大、中桥桥面铺装破损严重,钢筋混凝土铺装坑槽、开裂外露明显;栏杆毁坏严重,已经起不到应有作用;伸缩缝破裂淤积,已失去伸缩功能;桥面排水系不畅,失去排水功能,桥面板从桥下直观渗水痕迹明显;工梁混凝土开裂、脱落严重,外露钢筋锈蚀可见桥头跳车现象严重;调治构造物有轻微的破损。

1.3隧道分析

原有路现有夏门隧道(K31+225-K31+565)一座,按旧二级路标准设计,净宽9 m,净高7.5 m,为直墙式衬砌,拱圈采用20号混凝土,边墙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隧道围岩由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峰峰组(O2f)石灰岩、泥灰岩及第四系上更新统(Q3)碎石土组成。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现隧道内衬砌基本完好,未见渗漏水情况。拟利用旧隧道,并另新建半幅隧道。

2设计方案拟定

改建工程设计方案的拟定与原有路的评价结果密切相关,根据对原有路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的路段,拟定了5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2.1分离式路基

全线采用分离式路基三段,第一段灵石县城段(K21+566~K23+500),左线利用原有路,右线以隧道方式通过,即降低了工程造价,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第二段夏门隧道段(K30+700~K32+100),左线利用旧隧道,右线新建隧道,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第三段(K33+000~K34+384),左线以桥梁方式两次跨越汾河,右线利用原有路,保证了汾河泄洪的要求,节约了土地资源。

2.2分台式路基

全线采用分台式路基两段(K26+700~K28+300、K34+599~K36+100),线位平面一致,纵面分离,右线利用原有路,左线在满足设计水位的前提下,尽量压低线位,节约了土地资源,方便了施工,降低了工程造价。

2.3半桥半路

全线采用半桥半路两段(K28+230~K28+650、K16+000~K16+400),左线以桥梁方式通过,右线利用原有路,充分利用了旧路,同时满足了汾河泄洪的要求。

2.4采用多种路面厚度

针对旧路改造特点,将原有路按照破坏程度分为3种类型,严重型、一般型和轻微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路面厚度,同时在新旧路衔接处铺设塑钢格栅,以增强新旧路面横向连接。

2.5新建路基

刘家庄和梁家疙塔两段(K19+700~K21+400、K29+400~K31+000),原有路通过村庄人口密集区,路边有中学和小学,设计时采用了绕避方式通过,路线偏离原有路,消除了安全隐患。

3结束语

笔者认为改建工程基础是原有路,重点是改,只有在对原有路进行客观评价的情况下,并在满足功能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路,做到最大的利用、最小的改动,才能真正体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

介霍改建工程目前正在紧张的施工,作为设计者,我们将随时总结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设计,使介霍改建工程真正成为设计的典范。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4

目录

一、方案总述

1.1、新校区概述

1.2、校园网工程建设总目标

1.3、规划指导思想

二、方案概要及特点

2.1、计算机网络系统

2.1.1、方案概要

2.1.2、方案特点

2.2、弱电基础设施

2.2.1、综合布线系统

2.2.2、电话通信系统

2.2.3、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2.2.4、校园广播系统

2.2.5、多媒体教学系统

2.2.6、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2.2.7、弱电机房系统

2.2.8、大屏幕电子公告屏、触摸屏

2.3、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

2.3.1、总体应用框架 2.3.2、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2.3.3、数据管理平台 2.3.4、业务构造平台

2.3.5、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2.3.6、教学资源中心

2.3.7、校园一卡通系统

2.3.8、其它应用系统一、方案总述

1.1、新校区概述

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用地面积1414.37亩,包括行政办公大楼群、图文信息楼群、教学楼群、实验科研楼群等建筑,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学园区。

1.2、校园网工程建设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行,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在教育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均面临变革,信息化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变革趋势之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在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中应推动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建设目标是将新校区建设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水平的智能化、数字化校园,从而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

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其它高校调研情况和实践经验,本方案提出是新校区的校园网工程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

新校区按1.5万名学生规模设计,校园网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充分体现21世纪高等学校校园建设水平,实现以下建设总体目标:

1)建设数字化新校园,为学校下属系部、教学和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通信环境。

2)实现集中式数据存储,实现在网络系统上的高速互连互通,及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高度共享。

3)为新校园创造安全、高效、便捷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

4)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一个步骤,为促进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1.3、规划指导思想

1.3.1、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高起点规划新校园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高起点规划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使新校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中的先进水平。

校园网络系统拟采用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主的分布式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结构。

在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中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千兆以太网技术、快速以太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MPLS技术、三层交换技术、路由技术、Trunk技术、Spanning

Tree技术、HSRP技术等先进成熟的主流网络技术。并建设IPV6试验点,联入CERNET-2网,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集服务、应用、科研于一体。

1.3.2、对校园弱电系统建设采取 “统一规划、基础先行、面向需求、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

1)将弱电系统的基础设施和物理链路的建设作为新校园建设的重点,其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作为校园网物理基础的综合布线系统,一但建设后难以改变,这就要求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为将来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核心层与汇聚层间主干采用单模光纤,满足初期千兆以太网主干技术要求,并能尽快平滑升级到万兆以太网主干,并在设计中对网络技术和带宽要求较高的部门采用目前先进、日益广泛应用的六类布线系统。

2)校园室外弱电综合管网系统等作为弱电系统长期的基础设施应坚持整体规划、适度冗余的原则。

1.3.3、以“面向需求、经济实用”为原则,对于校园内不同建筑和不同用户的各个层次需求,区别对待,配置相应性能指标的设备,提高系统性价比。

1.3.4、按照“从投入中得到回报”的原则,从弱电系统建设中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3.5、充分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二、方案概要及特点

2.1、计算机网络系统

2.1.1、方案概要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除了为上层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提供高速通道之外,同时也是目前大多数弱电智能化系统(例如综合安防、有线电视、电子公告屏等)的主要传输通道之一。目前多数弱电系统的传输方式正逐渐从原有的模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发展,其主要利用的技术依托就是高速、可靠的网络平台。因此,网络系统是新校区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内容。

1)园区网络

新校区的校园网络主干规划采用目前成熟的万兆技术。

总体规划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构建架构,核心设备放置在网络中心,在各组团设置汇聚节点。

各楼宇设置1-3个配线间,将楼内的信息点全部集中到各配线间内,采用百/千兆接入交换机提供各信息点接入的需要,通过千/万兆连接到相对应的汇聚中心设备上。

2)园区无线网络

由于目前无线网络设备主要的支持的协议是IEEE802.11b和IEEE802.11a,带宽分别为11M和54M,带宽的限制使其不适合作为园区的主干技术,但是,对于新校区大面积的公共露天活动区域,以及大会议厅、报告厅由于布线系统距离的限制以及装修美观的要求,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新校区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

规划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师生在新校园内随时、随地的接入需要,扩展网络的使用范围,体现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的水平。

3)校区互联和Internet接入

新校区的校园网规划通过大学城的园区网高速联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地区结点。同时,要充分考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IPV6试验网CERNET-2互联的扩展性。

规划在新校区采用若干100M链路联接到公众网上,同时可以利用该链路作为CERNET出口通道的备份。

2.1.2、方案特点

新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必须满足:

1)先进性:主干采用万兆以太网和多层交换技术,使主干带宽可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不仅满足了当前的带宽和网络管理需求,而且要为IPv6应用保留了简单、高效、经济的升级途径;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络的互为补充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扩大了网络覆盖的范围。

2)高性能:核心交换机采用新一代高性能核心交换机,保证系统有一个高速骨干。

3)高可靠性:从网络结构、链路冗余、设备冗余、模块冗余、路由冗余、电源冗余等六大方面保证了新校区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

4)可升级、可扩展性: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为网络规模的扩展提供了很高的可扩展性;

5)安全性、保密性:可以从物理链路、访问控制、网络防毒、入侵检测、防火墙等方面作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并建设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6)多业务支持:支持对多媒体应用,包括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的组播支持。并可以对各种业务数据流进行差别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

7)校园网的可运营、可管理:提供了用户识别、用户管理、计费、网络安全,流量控制和业务质量保证,统一网管等多种功能,提供了可运营,可管理手段,改变了传统IP接入网络难管难控的老模式。

2.2、弱电基础设施

弱电系统规划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校园安全防范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公告屏系统、电话通讯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机房工程、消防工程等子系统。其中消防工程委托建筑设计院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考虑。

2.2.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规划全校园共约2万个信息点。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网络系统拓扑结构相统一。核心层设在网络中心网络设备机房;汇聚层基本上以各单体建筑为单位进行设置;接入层设在各弱电间综合布线配线机柜处。

核心层与汇聚层采用48芯单模室外光纤连接。相邻汇聚层之间采用1根12芯单模光纤连接,作为各汇聚层与核心层的备用连接;汇聚层与接入层采用1根12芯单模光纤连接。本综合布线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充分考虑到各建筑在功能的差异及对网络的实际需求,分别选用六类布线系统和超五类布线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合理;

2)设置信息点时,充分考虑到办公区、学生公寓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网络中心和公共场所的功能特点,做到合理布置,适当冗余;

3)在各教学区教室、实验室均设有信息点。

4)无线网方面,在图书馆、展览馆、学术报告厅、体育馆、校园公共场所等,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有线网络补充,提高了用户接入的灵活性;

5)在有关大楼的大厅预留了一卡通(考勤、电子消费、门禁等)和LED显示屏、触摸屏信息点,为将来校园弱电系统集成创造条件;

2.2.2、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系统就是利用电话运营商的电信网络,为校内用户提供各种语音通信服务。兼顾发展使用IP数据语音/视频系统,待条件成熟后替代传统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系统与电话运营商合作设计。

2.2.3、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通过有线电视网向各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满足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的要求。系统可接收卫星节目、校园自办节目和福州城市有线电视节目,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

用户终端主要分布在重要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食堂、体育馆等。

2.2.4、校园广播系统

通过一套广播系统满足学校自动打铃、广播通知、背景音乐等基本需求,同时通过校园的背景音乐系统,提供新校区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分区广播的编程功能,可以编程对指定区域播放铃声或音乐。扬声器主要设在教室走廊、实验室走廊、体育馆、室外公共休闲场所、学生公寓区主干道等。

2.2.5、多媒体教学系统

本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数字式语音教室和电子监考系统。多媒体教室采用专业系统解决方案,语音教室采用数字式语音教室。

规划中每个教室留有数据接口,以满足将来大量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室内各系统的管道预埋到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软件在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中再作进一步规划。

2.2.6、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本系统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四个部分。电视监控系统可以采用集中管理,分中心视频控制,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安保中心不但可以在各中心里监控,也可通过校园网络对重要用户提供网上的视频监控图像;防盗报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结合校园安保的总体需求来设计实施;门警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可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统一部署。

2.2.7、弱电机房系统

弱电系统机房包括网络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机房、综合安防中心机房、一卡通中心机房等。机房是重要网络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集中存放地,确保机房安全正常运行是一项重要常规的工作。

统一规划新校区重要信息系统机房弱电系统,应尽可能按照机房建设的有关标准进行实施,要充分考虑其供电、温度、湿度、接地、防雷、照明、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2.2.8、大屏幕电子公告屏、触摸屏

在行政办公楼的大厅、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大屏幕公告屏,用于发布公告和通知、进行学校形象的宣传等;同时在图书馆大厅、办公楼大厅等师生密集的场所建立触摸屏引导系统,便捷师生对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查询;在各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一层大厅也预留大屏幕公告屏管线。

2.3、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信息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现实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提供。在数字校园里,师生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率的目的。

2.3.1、总体应用框架

针对高等学校的需求,在上图所示的应用框架中,应用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2、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统一用户认证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服务。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身份认证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由该系统完成对整个校园网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从而改变传统分散的用户管理模式,规范用户操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成本,使各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变传统的各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身份认证方式,为在校园网内实现更高层次服务的提供可能。

2.3.3、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是信息服务的基础。传统的分散数据管理造成资源的冗余,给网络管理带来困难,给数据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该平台对学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为全校范围内的各种应用提供公共的、权威的中心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的管理和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设计,使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和传送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保障。

2.3.4、业务构造平台

业务构造平台,该平台为URP(大学资源计划)应用子系统提供快速开发环境,和强大、集成和统一的运行支撑环境。以提升业务系统的开发、发布和维护效率,实现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和灵活调整。

2.3.5、综合信息门户平台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作为信息服务的窗口,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查询、汇总、分类、搜索、发布,为我校的师生员工及社会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3.6、教学资源中心

教学资源中心是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校园的教学资源的管理、发布及应用,规划包括两个部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堂教学系统。

2.3.7、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一卡通系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集证件管理、档案管理、师生考勤、食堂管理、机房管理、身份认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它可以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件,如: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券、上机证、医疗证等各种证件,应用于校园的各类消费场所,如:食堂、娱乐厅、澡房、洗衣房、游泳池商店、电子阅览室等;也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各类身份认证管理的场所,包括电子注册、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门警管理等。通过一卡通的银行转帐系统与指定银行进行费用转帐、圈存,实现校园“无现金流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方便的现代化生活,有利于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2.3.8、其它应用系统

高级教练机总体设计方案优化选择 篇5

教练机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是提高效费比.介绍了评估教练机训练效能的`作战分析法,研究了双三角机翼布局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工程计算途径以及飞机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然后以训练效能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多变量数值寻优方法,在战术技术指标及相关几何约束条件下,对某高级教练机的双三角机翼气动布局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算例表明最优方案不仅比原准方案具有更高的训练效能,还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情况,与工程实践吻合.

作 者:黄俊 怀进鹏 武哲 作者单位:黄俊,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武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6

“智慧校园”总体规划与子系统建设

设计建议书

贵州镱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通过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校园网已经比较完善,在校园网基础上各校都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应用服务,包括学生上网、邮件服务、视频点播等;各个单体的业务系统也在部门内部开始使用,更多的工作都已经通过计算机和应用系统来完成;学校对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也逐步提高。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建设,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流程整合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各系统面向师生提供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高校逐渐的把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上了日程,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设计理念

智慧校园的建设,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组建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校园应用系统,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管理、服务活动的全部过程。整个智慧校园的核心就是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共享数据平台的目标就是为了整个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稳定、集成、可靠的环境,保证整个新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可以充分集成并保持一致。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共享数据平台将各个不同时期建立的业务子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实现整个校园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同时在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全校的信息发布和查询。并在这个数据资源共享集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用户角色,建立一个面向教职工、学生需求的信息服务数据集,提供个人全面的信息服务。最后在共享数据库为学校发展决策积累数据,建立一个面向决策分析支持的主题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建立相应的决策分析支持应用。

三、设计方案

3.1 智慧校园基础网络平台 3.1.1 网络架构分析

现代网络结构化布线工程中多采用星型结构,主要用于同一楼层,由各个房间的计算机间用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连接产生的,它具有施工简单,扩展性高,成本低和可管理性好等优点;而校园网在分层布线主要采用树型结构;每个房间的计算机连接到本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然后每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在连接到本楼出口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各个楼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再连接到校园网的通信网中,由此构成了校园网的拓扑结构。

校园网采用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骨干网采用万兆速率具有良好的可运行性、可管理性,能够满足未来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另外作为整个网络的交换中心,在保证高性能、无阻塞交换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稳定可靠的运行。

因此在网络中心的设备选型和结构设计上必须考虑整体网络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我们选择热路由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核心交换的可靠性。

传输介质也要适合建网需要。在楼宇之间采用1000M光纤,保证了骨干网络的稳定可靠,不受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覆盖距离大,能够覆盖全部校园。在楼宇内部采用6类双绞线,其连接状态100m的传递距离能够满足室内布线的长度要求。

3.1.2 设计思路

进行校园网总体设计,首先要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明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及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Intranet服务类型,进而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第三是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第四,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第五,规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能否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方面:

(1)整体规划安排;

(2)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3)结构合理,便于维护;(4)高效实用;

(5)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

(6)能够实现快速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和形象展示。

3.1.3 校园网的设计原则

(1)先进性原则

以先进、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组网,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应用,采用基于交换的技术代替传统的基于路由的技术,并且能确保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在几年内基本满足需求。

(2)开放性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应遵循国际标准,采用大多数厂家支持的标准协议及标准接口,从而为异种机、异种操作系统的互连提供便利和可能。

(3)可管理性原则

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网络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保证网络运行的可管理性。在优秀的网络管理之下,将大大提高网络的运行速率,并可迅速简便地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

(4)安全性原则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中心任务是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确保授权实体经过该网络安全地获取信息,并保证该信息的完整和可靠。网络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安全与可靠性问题。

(5)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将来的发展,由于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个工作站,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或变动设备的位置,因此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容易的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需要。

(6)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局域网中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可靠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除了可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小以外,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

3.1.4 网络三层结构设计

校园网网络整体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为实现校区内的高速互联,核心层由1个核心节点组成,包括教学区区域、服务器群;汇聚层设在每栋楼上,每栋楼设置一个汇聚节点,汇聚层为高性能“小核心”型交换机,根据各个楼的配线间的数量不同,可以分别采用1台或是2台汇聚层交换机进行汇聚,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效率,现在各个楼内设置三层楼内汇聚层,楼内汇聚层设备不但分担了核心设备的部分压力,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接入层为每个楼的接入交换机,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设备。本设计书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易于维护性出发进行设计,以满足客户需求,建议采用成熟的锐捷网络管理平台。

3.2 物联网智能感知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物联感知系统是整个智慧校园中最可见的一部分。拟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管理的数字化。首先,部署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并联网。其次,利用RFID、二维码等技术标识校园环境。再次,构建校园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利用校园智能物联网络建设应用。针对高校行业的特定性,建议采用固定资产RFID管理系统和人员RFID定位系统。

★ 固定资产RFID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化繁为简为目的的实用管理类软件。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实物与财务帐目不符的情况,运用射频技术为企业解决了问题,使企业管理有条不紊,帐物相符。

针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繁琐的情况,运用平均折旧法,迅速完成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工作,计算结果准确无误。运用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独特的权限管理理念,使领导能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了解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的全面情况。系统优点:

1)强大的实用功能;

2)先进的射频技术管理方式;

3)高效的网络和远程数据传输;

4)独特的权限管理;

5)友好的用户界面、简便易学。

★人员RFID定位系统

RFID人员定位追踪系统,是集信息采集、监视、警报为一体的软件系统。在物流,人员定位追踪、资产管理等领域可以完成标签信息采集,人员物品移动轨迹,错误信息警报等功能,是先进的综合管理系统。3.3 智慧校园基础信息平台

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是衡量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网信息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娱乐资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校园信息平台搭建包含教学资源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阅览系统、校园电视系统、MOOC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为丰富校园学生文化提供支撑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供服务。

★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网络,校园网信息平台综合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和研究的网络平台,依托校园网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为目标。随着校园网络硬件方面的不断更新,管理及软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重视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搭建还存在一些不足,需逐步更新技术改进服务。技术层面,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将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运用网络设备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能够为实施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提供服务;理论层面,校园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应用,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作为信息技术交流的平台,为教室、学生及工作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稳定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

★建设目标

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目标是建立符合院校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工作的现代化,突出院校特色,为全校师生提供方便、优质的信息资源,创建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校园网络平台提现应用,以网络技术环境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为核心的思路进行建设。促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

3.4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系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教学管理工作量大而且复杂,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利用教学管理这一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让教学管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不仅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实践,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差错和漏洞。教学管理系统涉及学生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这里只涉及班级,班主任,教师,学生,课程这五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多媒体教室(投影机、中控系统)建设、微机教室、教学信息发布平台等。

设计图如下:

教学管理系统组成结构图

3.5平安校园

“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学院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安校园”系统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平安校园;涵盖校园监控和数字化校园两大部分,校园监控即对校园内的操场、楼宇、周界、运动场馆、宿舍等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全天24小时的监控;数字化校园是指校园内的网络门禁、校园一卡通、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数字化安全防范系统。校园监控和数字化校园两大部分内容作为平安校园的核心部分是息息相关、互相联动的。

第二,校园监管;作为平安校园的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一套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地对校园内任意监控点位进行巡检,不仅可以监督管理保卫人员的工作状态,而且还可以对校园重要点位进行远程监看。对于当前部分多校区的大学城来说,还可通过监控系统的视频会议子系统召开安全防范会议。

第三,综合指挥调度;一套完善的平安校园安防系统离不开指挥调度系统,任何警情都需要指挥调度系统的实时处理,同时通过指挥中心联动公安110,或将学校视频图像实时传输到上级教育系统或公安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的用户分为:公安系统用户、上级教育系统用户、本地校方控制中心。

3.6校园一卡通

★设计原则

一卡通的总体设计原则是给使用者每人发放一张射频卡,使该卡同时具有身份证件、工作证、电子钥匙、电子钱包、考勤卡等多种功能,让持卡者在学校内部一卡通行、办公消费方便快捷,让管理者轻松便利、一目了然,充分享受智能科技给日常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快捷、高效、安全和舒适。同时可以和银行业务有机的结合,通过自助设备实现转帐、结帐、查询等功能。

一卡通系统是一种集成了智能识别、自动控制、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和产品,针对学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特点,每人仅用一张智能卡作为个人身份信息和电子钱包信息的载体,就能在不同功能的智能卡读写终端上分别实现各种身份识别、电子消费支付和信息管理等业务的智能卡信息管理系统。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益的应用系统之一。目前院校各管理系统都处在更新换代,急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并且要求校园卡具有储蓄、取款、消费、身份认证、个人信息查询等银行与校园复合应用功能,其应用履盖银行卡电子支付、自助转帐、远程学杂费代扣代缴和校园综合消费,包括工资、奖学金等支取,食堂、沐浴、超市、洗衣房、校内各类小额消费,以及身份认证、门禁、考勤、图书借阅、上机上网、保安巡更、车棚管理、蝴蝶通道、公交班车、水电费用、科研课题、教学情况、学籍学分、课程成绩、管理信息查询与统计分析等。

★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目标,是将一卡通系统建设成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讯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管理结算自动化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平台,为将来的“数字化高校”的身份识别与安全体系建设,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全校形成学校统一管理的数据中心和数据信息交换平台,促进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构建起学校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在校内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

其次,在全校实现统一的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彻底解决校内各类费用收缴难、管理乱的问题。第三,借助“校园一卡通”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四,促进学校网络应用基础平台的建设,逐步完成校内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升级。

第五,通过完善的数据报表和数据分析,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7 控电管理系统

在上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内,已涵盖智能水控电控的建设。其中智能控电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包括:

 采用最先进的实时采样控制技术,对各分路(房间)同时采样计算,将用电计量精度大大提高(优于1%),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面向各高校集体公寓的专业化设计,针对性强,系统操作完全自动化;  系统软件功能丰富。采用预收费管理模式,摒除了传统的手工抄表、收缴电费等工作。学生寝室实行“一室一卡”计量用电,管理上做到“定量到人,核定到位,超额收费,节约滚存”,这样电能供应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而不造成不必要有浪费,为学校节省大量人力和资金,提高管理水平;

 登录软件须进行身份验证,按管理员(或操作员)不同身份登录,可进行不同的权责设置。管理员(或操作员)分别对电量参数及时间范围进行填写,同时软件提供强大的报表,可按日、月、季、年不同时间阶段,提供各种统计用电报表,经整理分析,使管理上更加深入细致,提高管理水平。软件操作具有日志追踪审计功能,以便日后查询。防止窃电,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控电系统示意图

★系统主要功能

 多分路电量同步计量  预购电量,无费关断  收费记录,票据打印  分路负载功率设定、限制  恶性负载设定、识别  电量不足,购电提示  分路电量剩余电量与用电查询  分路状态查询与记录  免费基础电量设置  退费管理

 房间调换进行数据转换  历史记录统计分析  挂失与重新初始化  关断控制失效报警  数据异地备份*  故障自动保警

3.8 智能控水系统

智能控水系统设计原则:

 实现合理收费,多用多收,少用少收;

 可采用计量计时两种收费方式,根据学校的自己设定方便使用;  以卡控制电磁阀开关,方便快捷;

 读卡和显示部分可与阀表分体安装,便于使用者插卡和观看余额;  POS机与电磁阀均为安全电压,充分保证使用者安全。

系统体系结构图

系统主要功能:

 网络管理:通过485总线与消费POS机相连接,进行开餐处理后,发送黑名单、用户档案、菜谱、上次信息,同时保持计算机与POS机的实时通讯,保证消费实时上传及下传,使各POS机的用户信息保持一致;

 帐户管理:对用户的帐户信息进行挂失、解挂、增款、转帐操作;  统计分析:提供用水情况报表,供领导者分析;  系统维护。

3.9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

路灯系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与校园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校园公共设施。同时,绿色照明也是当今照明界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照明消耗,照明电费日益高涨,加剧了我国日趋紧张的能源供应。

因此,建立节能型的路灯单灯控制系统,实现对路灯的集中控制、检测与管理,结合相应的控制网络确保按时、按需点亮每盏路灯,并能有效的节省路灯用电,延长灯泡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是现代能效型社会的目标。

无线单灯控制系统的实施可显著提高路灯系统的管理水平,满足远程控制、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自动或人工调光、灯具保护、动态节电等功能需求。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拓扑图

3.10 大数据云平台

智慧校园”是一个包含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体,不同于传统“数字校园”概念。“智慧校园”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师生及管理人员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开展教、学、管理的状态。“智慧校园”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校园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建筑物、设备等校园生态系统的各种物件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校园生活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将学习系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平台整合并融人“校园云”,最终将云、物联网、互联网整合起来,进而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实时抓取,深度分析计算,形成更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性服务。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如下大特征:(1)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实现校园有线网、无线网、传感网、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和多种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2)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3)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能够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照基于流程的方式进行快速、综合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业务处理与服务平台。(4)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具有架构科学合理、低耗高效运转的学校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学校的人、财、物、活动、事件和业务流程进行感知、识别、跟踪、判断、处理、评价与提示指引。(5)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6)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实施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借助移动学习终端和教育云服务平台,任何时间可以在学校任何地点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和辅导答疑。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7)智慧的课堂。具有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需求,实现自主探究、互动教学、协同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的智慧课堂。(8)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建有教育云服务平台,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按需动态分配和技术服务的充分共享。具有统一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存储规范,能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检索和智能汇聚。能提供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9)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具有家校互通的沟通平台和学习社区,教师、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互动,分享教育经验与智慧。能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

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包括机房环境、计算平台、存储平台、容灾系统等。首先,要建设云计算管理系统.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培养管理、运维、服务团队,在此基础上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鼓励云计算服务应用。云计算可以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智慧校园的业务系统包含学习,管理和生活三个方面,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通过接入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

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助力了“智慧校园”急速发展。大数据应用,是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发掘潜在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价值。基于大体量数据的深度分析让系统可以智能决策,使“智慧校园”建设得以实现。目前大数据的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大数据的技术特性和潜在价值使其必将成为“智慧校园”中“智慧”精髓部分。随着智慧校园的研发和建设,将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促进学校和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四、公司介绍

贵州镱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系统集成、一卡通系统销售安装、一卡通业务外包服务、通讯业务代理等,公司主要面对贵州省内各高校、中小学、大中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系统集成及一卡通、通讯综合运营代理业务。目前为智慧一卡通系统、北京泰德汇智“蓝天卡”系统等产品的贵州销售、服务总代理,2010年我公司与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签订 战略合作协议,作为联通战略合作伙伴我公司与联通公司合作进行“手机一卡通”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并得到了省内多所著名高校的认可至今联通公司在贵州省投资建设的“手机一卡通”系统项目均为我公司承建。

公司成立以来,参与建设了省内多家高校的校园一卡通项目,也独立经营了多家高校的一卡通综合服务大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公司也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和服务团队,公司下设运营部、工程部、技术部等部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客户可以得到售前技术咨询和需求调研、售中合理化方案和售后标准化服务等一整套完善的服务支持,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服务质量从方案设计、安装实施到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凭借规范的实施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先进的服务技术平台和多样的服务支持方式,为客户提供“实时、高效、专业”的标准化服务。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7

1 现状桥梁、涵洞存在的问题

沈四高速修建年代较早, 经过十几年的运营, 桥涵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 上跨地方公路桥梁跨径或净高不足、通道桥下积水。

(2) 部分段落设置的分离式立交桥、通道桥数量偏少, 不满足地方通行需求。

(3) 部分桥梁上部结构为现已淘汰的翼缘式空心板结构, 单板受力情况严重。

(4) 桥梁、涵洞存在一定的结构病害。如:上部梁板裂缝、局部破损;墩台盖梁端部破损露筋;防撞墙受除冰盐腐蚀严重;河道冲刷、桩基外露;小桥涵铺砌、支撑梁破损严重;涵洞洞口淤积, 排水不畅等。

2 桥梁、涵洞改扩建原则

原主线桥梁采用汽车-超20级, 挂车-120进行旧桥验算;采用公路-Ⅰ级和特载-480荷载进行新建桥设计。新建及加宽部分桥梁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要求进行设计。旧桥上部结构废弃重新预制或旧桥梁板拆卸并重新安装的, 对旧盖梁进行加宽, 以满足规范中的防落梁要求。

2.1 新增桥梁

结合地方规划要求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 选择适当位置新增主线上跨或下穿分离式立交桥, 以满足地方通行需求。

2.2 旧桥完全拆除原位新建

结合地方规划要求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 上跨地方公路桥梁跨径不足的桥梁拆除新建。

原上跨主线的跨线桥, 由于跨径不足, 拆除新建。

全线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全部拆除, 全线共计5座该类桥梁, 孔径均为20m+30m+20m上跨地方公路的分离式立交桥, 由于都是斜交正做桥梁, 若采取桥梁拼宽方案, 桥墩会不同程度侵占桥下道路建筑限界, 同时此类桥梁检测结果均为三类桥梁, 尤其上部病害严重, 拆除新建。

原桥为独柱式桥墩的并且上部为翼缘式空心板, 上部结构废弃后, 下部结构拼接利用困难, 拆除新建。

3 桥梁、涵洞加宽总体方案

3.1 桥梁加宽方案比选

加宽方式采用同跨径、同结构形式桥两侧分别进行加宽拼接。各桥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下部结构形式, 全线均采用桩柱式墩、柱式、肋板式桥台。

方案一: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均不连接。此方案为桥梁加宽部分与原桥的上部构造、下部构造不连接, 新老结构之间留工作缝,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连续摊铺。

方案二: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均连接。将加宽桥梁的上部构造与原桥的对应部位横桥向通过浇筑湿接缝方式连接起来, 原桥下部构造的桥墩、桥台盖梁及系梁也通过植筋技术或凿除端部混凝土将钢筋和加宽新桥相应部位钢筋连接, 然后浇注混凝土, 使新老桥梁连成整体。

方案三:上部构造相互连接、下部构造不连接。将加宽桥梁的上部构造与原桥的对应部位横桥向通过浇筑湿接缝方式连接起来, 下部构造不连接。

方案二上、下部结构均连接, 由于基础沉降引起的附加内力可以由上、下部结构共同承担, 使分担到盖梁、上部梁板等连接处的附加内力相对较小, 再通过构造措施完全可避免产生裂缝。并且本项目有良好的车辆分流条件, 采取前期不封闭, 后期全封闭的总体施工方案, 有条件时采取上、下部均连接的改建方案。综合以上分析, 采用“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均连接”的方案进行改扩建。

3.2 桥梁、涵洞加宽利用原则

大中桥梁标准横断面布置:

原26m路基:0.5m防撞墙+11.25m行车道+ (0.75m防撞墙+0.5m+0.75m防撞墙) +11.25m行车道+0.5m防撞墙=25.5m

加宽后42m路基:0.5m防撞墙+19.0m行车道+ (0.50m防撞墙+1.5m+0.50m防撞墙) +19.0m行车道+0.5m防撞墙=41.5m

3.2.1 上部梁板拆除

(1) 带翼缘空心板, 由于存在铰缝很小、连接构造弱, 极易出现单板受力状态的结构性缺陷, 并根据检测报告, 该类结构经多年使用, 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不宜继续使用, 故全线上部结构为带翼缘空心板的桥梁上部全部拆除重建。

(2) 上部梁板检测评定结果为Ⅲ类及以上桥梁进行加固利用, Ⅳ类及以下拆除重建。

(3) 10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板和预应力混凝土板, 经结构验算抗弯承载能力满足规范, 但安全储备很低仅2%, 抗剪承载能力不足 (-7%) , 此类梁板上部全部拆除重建。

(4) 平顶堡至终点段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含13m、16m和20m) 破损严重的, 包括板底渗水、白化, 纵向、竖向和斜向开裂, 现已粘贴钢板、纤维布维修加固, 板底混凝土破损和钢筋外露, 以及跨中下挠较大的梁板拆除, 更换新梁板。

(5) 由于中分带从2.0m改造为3.0m, 中分带处防撞墙需向外平移0.5m, 并且原内外侧边板破损腐蚀严重, 中分带处内侧和外侧边板拆除新建。

(6) 因跨径调整的桥梁拆除的梁板, 原则拆除后不再利用。

3.2.2 上部梁板的利用与加宽

(1) 20m后张浅铰矩形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原则利用, 拆除内侧和外侧边板, 加宽侧新板采用1.25m (同原板宽、板高) 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6m先张深铰矩形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原则利用, 拆除内侧和外侧边板, 加宽侧新板采用1m (同原板宽、板高) 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3m先张深铰矩形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抗剪承载能力富裕不多, 拆除桥面铺装, 新加厚桥面铺装混凝土提高其承载能力, 加宽侧新板采用1m (同原板宽、板高) 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2) 预应力混凝土工字组合梁:全线共计5座3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组合梁桥。原工字梁按照全预应力构件设计并且工字梁本身上缘截面尺寸较小, 造成跨中上拱较大, 在施工桥面板时, 桥面板厚度被梁的上拱吃掉一部分, 结果是桥面板厚度不足。并且工字梁横向刚度偏小, 施工过程中易出现侧弯破坏, 近十多年, 辽宁省内已不再采用该结构类型。综合以上因素, 新加宽部分采用技术成熟的T梁, 梁高同工字组合梁, 横向刚性连接后, 桥面统一加铺8cm混凝土桥面铺装。

(3) 5m、6m、8m、13m跨径的小桥通道上部梁板实测沥青混凝土厚度在14~18cm, 旧路路面设计方案加铺8.5cm或3.5cm沥青层, 考虑现沥青层不宜再加厚, 因此该跨径梁板采取拆卸利用方案。先将该部分梁板拆卸, 检测需废弃的废弃, 加高维修台帽后, 可利用的板吊装利用, 余下部分5m、6m、8m板拼宽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13m板采用新预制13m板拼宽。

(4) 起点~平顶堡段, 新建上部结构采用辽宁省内常规板型 (1.5m板宽) ;平顶堡~终点段, 上部梁板结构尺寸 (加宽和新建) 按原板规格。

(5) 因纵断面调整需要摘下的梁板, 梁板考虑70%利用。

(6) 原则上新旧涵洞间设置变形缝, 但当新建部分涵顶填筑厚度小于50cm时, 新旧涵 (除圆管涵) 间采用刚性连接, 连接方式同薄壁 (轻型) 墩台结构。

3.2.3 既有桥梁下部结构加宽利用

(1) 工字组合梁桥:加宽侧墩台盖梁与原桥墩台盖梁采取植筋连接方式。

(2) 空心板桥梁:加宽侧墩台盖梁与原桥墩台盖梁设现浇段进行刚性连接。

(3) 轻型墩台为石砌结构的, 新旧台身之间设企口, 用现浇素混凝土连接。

(4) 轻型墩台墩台身为混凝土结构的, 旧墩台身端部局部凿除并直接浇筑加宽侧混凝土台身。

(5) 对上部结构全部拆除的, 旧墩台墩台帽与新桥一并新建。

(6) 上部结构全部拆除的, 旧墩台盖梁按新盖梁宽度予以加宽。

(7) 加宽侧墩台基础根据具体地质情况, 基础适当加强。

4 利用结构病害进行维修加固设计

桥涵的主要结构病害和维修加固方案如表2:

5 结语

随着我省公路网的逐步形成, 新建项目逐渐减少, 改建、扩建公路工程项目不断增加, 愿文中提及的桥涵改扩建方案、原则, 对今后的改扩建工程的设计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介绍沈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涵洞总体利用、加宽方案, 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金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篇8

温度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它与我们的生活实时相关,人类对温度研究一直在继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温度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得到了很好应用,下面介绍下温度传感器的分类和设计中温度传感器选择的方法。

(一)温度传感器分类

(1)模拟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模拟量信号,优点是响应速度较快。

(2)数字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数字量,它输出响应速度较慢,但接口简便。

工程中常常选用热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模拟集成式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式温度传感器、智能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检测。

(二)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工业上温度传感器有四类:热电偶、热电阻何热敏电阻及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各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范围不同,应用的环境也不同。

方案: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它的温度测量范围为-55℃~+125℃之间,精度可以达到12位精度,测温分辨率为0.0625℃,工作电压在3V~5.5V之间,它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便于单片机进行处理。对于水温控制器进行测温时采用数字芯片,而且可以简化硬件电路,适合用于单片机测温系统中的温度传感器。

温敏元件在应用于温度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虽然温敏电阻成本低,可是后续电路麻烦,也要进行温度标定。AD590属于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且它输出的为模拟信号,且这一输出信号不强,因而需要放大并且需要设计A/D转换电路,而如果设计使用的是普通的放大电路,那么运放的效果难以保证,而且测量放大器价格不低,使得整个系统设计成本得以提高。系统设计采用DS18B20采集温度的变化,这就是任意的多个DS18B20可以在一根总线上挂接的原因,从而方便的进行多点测温,且用串行数字信号输出形式,可以将测量到的温度结果提供给单片机AT89C51的P3.7口,将这一端口作为数据输入。在多点的温度检测和采集系统中,DS18B20有很大的优势。DS18B20的工作电压为+5V,DS18B20的检测温范围为-55℃至125℃,测量精度可达0.5℃,用软件编程可以将DS18B20的温度转换结果的位数得以确定,输出精度位数为9到12位不等,但是它的默认值为12位。

二、显示器选型

本文涉及的单片机测温系统需要对实时温度值/比较的最大值显示即可,适合的显示方案有以下两种。LCD液晶显示和采用七段数码管显示。液晶显示可以显示汉子、英文和数字;数码管适合在显示信息量较小的系统中使用,数码管适合显示数字。由以上可知,数码管显示电路最为简单/低廉。考虑显示的温度从-55℃~+125℃,如果采用七段数码每显示一路就需要3组数码管,再加上温度最大值需要单独显示出来,这样不仅会增加数码管的数量还会增加编写单片机驱动程序难度。因此选择LCD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模块最优,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三、软件总体设计

编程采用汇编、C语言均可,这也是其应用广泛、上手快的原因之一。汇编编程指令效率高,适用于对时序要求较高场合,比如本文涉及的DS18B20读写操作可以使用汇编语言对照芯片手册的时序图和讲解逐条来编写驱动模块程序块。C语言编程指令移植性高,代码可以重复使用适合1602LCD的驱动和主程序的编写。

四、总体方案的确定

(一)系统基本框架

设计是利用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芯片,通过采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运算,实现温度采集和温度控制的设计。系统结构图1所示。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对水温的采集、通根据设定最大关闭加热设备,如果小于最小的温度值打开加热设备进行加热,达到实现恒温控制的目的。

该温度控制系统由单片机主最小系统,温度采集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按键设置模块、蜂鸣报警模块、存储模块等组成。设计中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1)液晶实时显温度的数据信息。

(2)可通过按键设置触发报警的阈值,也可以通过按键进行设置和修改。

(3)可以实现温度上下阀值报警。

(4)实现恒温控制功能。

系统各模块功能说明:

(1)温度传感器采集模块的功能是采集当前水温度值。

(2)显示模块的功能是显示实时水温。

(3)声音报警模块的功能是当水温值超过设置的阀值就会发出报警声音。

(4)键盘模块的功能是设置水温的上下阀值以及手动报警。

(5)主控模块功能是采集传感器数据、键盘输入信息进行处理输出报警信息和控制加热设备进行加热系统的实时显示。

(二)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考虑到该系统功能较少,由普通单片机即可实现。而AT89C51单片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对环境要求不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灵活性好等优点,故本系统选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系统主控制器。在温度采集方面,选用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进行温度数据采集;人机对话界面通过按键盘来设置温度的上下线报警值和数码管显示电路的作用时实时显示水温值,同时在设置参数的时候可以显示当前设置的温度大小;存储电路的作用是实现对设定温度上下阀值进行存储,这样的设计可以保在系统重新工作时不用重新设置温度参数,方便使用;报警电路用于上下阀值的温度报警,当超过上限报警的时候,数码管会点亮,同时发出报警声音,下限也是一样的效果;继电器电路用于控制对水进行加热的设备行工作。

五、小结

上一篇:王献之练字读后感下一篇:桥梁加固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