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读后感

2024-09-09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读后感(精选2篇)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读后感 篇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张璇

20122709

本人从小就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喜欢读一些历史著作。但由于中学时代的各种压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科学知识,所以类似《皇帝和祖宗》这样的书看的较少。这次梁老师推荐我们读一本书,我便选择了它。静下心去读一读,同时我也认真的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因此也颇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想。

我首先了解了此书的作者,该书作者科大卫科大卫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47年出生,据说母亲这边有华人血统。中学就读于圣保罗男校,后进入香港大学历史系攻读文学学士,继而赴美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毕业后曾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中国近代史,1975年回港,次年开始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直至今日。现为香港中大历史系教授,并担任刚刚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学术兴趣在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从田野和文献入手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史,著有《在搜索的猎人和他们的部下》、《与海伦少脚踏实地的领土债券在华南》、《从解放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农民的生计》、《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声音》。

其中《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刚开始我以为科大卫是外国人,查阅资料后才知道他出来皮肤和我们不一样,算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尽管他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但他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为何不排斥自己的中国身份?我想就是中国及中华古代博大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而这本书就是作者几十年深入华南农村了解中国华南的宗族文化的著作,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写就的。

一读完这本书,便有个词一直在我脑海回绕,那便是“宗族”,什么叫宗族?我认为宗族”是贯穿《皇帝和祖宗》的关键词,梁老师在课堂也讲过宗族的定义,本书讲述了宗族的来龙去脉,详细描绘了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沙田开发、里甲制度、儒家礼仪的推行、士绅阶层活动等情况,以上所提及的内容在本书中均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宗族,《皇帝和祖宗》好像在说着以宗族为主题的众多南粤故事,通过描述地方的经济、治安、礼教等活动来表现珠三角宗族制度明清这几百年里的变化,再从宗族理论来回看出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变迁。

书中也有了宗族的阐释,宗族是一种社会单位,它指的是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所以说宗族是本书的核心。本书指出“宗族”是政府为了有效控制农民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加强统治,王朝需要通过宗族制度将一套统一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规范训条灌输给民众,从而更好地加强自己的统治。这是宗族制在明代大规模发展的第一个必要性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士绅阶层也需要借助宗族制度来提高家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对于贫困的族人而言,宗族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保护,使其继续生存下去。这些是宗族发展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宗族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那么宗族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

书中以明朝作为分界线叙述了古代宗族的发展。科大卫先生认为,宗族类似于现在的“合股公司”,明朝以前的宗族制度更多是通过血亲关系来控制入住权,社会上更多的是庙宇道观,并不是日后的宗族。明初,朝廷推行里甲制度,尽管由于里甲制度跟不上历史的发展步伐而被逐渐淘汰,但它在宗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到了明代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发生改变,中央王朝开始强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宗族制度既是在此大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演变的。明清这段时期对宗族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说明清时期具有这样的历史地位?这个就要说到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由于大礼仪事件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嘉靖皇帝将其生父兴献王追尊为皇考,其伯父孝宗尊为皇伯考),大礼仪之争引发了明朝政坛的大地震,也引发了礼仪改革。在此之前,皇帝可以在家庙里祭祀所有祖先,冬至也不例外。品官也有在家庙祭祀先祖的权力,但只能祭祀四代

祖先,冬至也不能祭祀。而其它人就只能在祖先坟墓旁或家里祭祀两代祖先。礼仪改革之后,官民都可以建造家庙式的祠堂,时间也不受限制。这样一来,家庙式的祠堂就开始在民间大量出现了。当然祠堂只是宗族的诸多要素之一。一个完整的宗族,除祠堂外,一般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族谱族规,也也须有族田族产作为他的经济基础。大礼仪之争后,官民被允许在家庙祭祀先人,且没有世数的限制。这样大量的家庙祠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作者重点分析的霍氏祠堂。这是宗族制度发展的第一个可能性。宗族制度发展扩散的趋势在清初因为政治因素而暂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后国内出现所谓的康乾盛世,宗族继续得以发展。到了近代,兵祸不断,士绅举办团练以保卫家乡。这种不为中央所控制的武装增强了士绅的力量,也促成了宗族的壮大,同时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也渐次被打破。进入20世纪,宗族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东西,也不再成为沟通中央与地方的桥梁和中介,但是科大卫也指出:“当20世纪的新知识分子视宗族为‘封建’时,他们早已忘记:在培养百姓对于国家的忠诚方面,在培养邻居的互信方面,在建立公司架构以控制财产、进行投资、因而实现经济增长方面,正是宗族这个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个人以为,宗族问题在本文的论述框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是本书想要揭示的最重要问题,即是“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利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见本书封底),可以说宗族是王朝国家联系、整合地方社会的最重要纽带。

所以,对王朝国家来说,宗族是其教化化外之民缺一不可的载体。由于里甲登记的更新没有跟上人口增长,户口内的实际人口比在册的往往要多,里甲制度的运行也失去了原意。这个时候,宗族就应运而生,成为乡村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王朝国家通过宗族、士绅来实现对农户身体上的控制。

从地方社会来说,也需要宗族。一方面,士绅需要通过建立宗祠来做政治表态,表明自己支持嘉靖皇帝,同时,也能把个人的荣光转化为家族的光彩,提升家族在地方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族人需要宗族组织为自己提供安全保护,免受外界的威胁。宗族也是一个互助的组织,族人可从获取族人的帮助,宗族又是一个控制财产的集团,族人通过参股能够获得一些经济实利。

总而言之,王朝国家和地方社会都需要宗族,宗族的产生是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科大卫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地方社会与王朝合谋,把宗族作为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第13页)

科大卫先生说宗族是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的中介。研究宗族,也就是研究国家权力如何影响并且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句老话,叫做“天高皇帝远”,但阅读本书后却能感觉到天高未必皇帝远。纵使再偏僻,皇帝也有办法管到民众的头上。这办法便是宗族。它既是中央王朝借以控制民众的手段,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将符合官方要求的道德训条灌输给民众,可又是民众的保护者。他们利用宗族有效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展开斗争,这样的斗争未必总是失败的。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也引发了我对今天社会的思考。时至今日,宗族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觑。从海外华人的恳亲活动,再到“王家墩”、“赵家浜”等命名的地名,类似的影响随处可见。在村干部选举中,宗族势力的复苏更是是众所周知的了。如何看待宗族?它既可以发挥传统的慈善救济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也可以形成民主法治的阻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读后感 篇2

“宗族”本是中国本土词汇。在中国, “宗族”是指以男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大家庭, 并在一定的宗族观念和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宗族的观念和规范是不同的。中国的“宗族”是一个含义与概念不断变化的名词。现当代, 随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宗族研究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成为学科研究热点之一。中国的宗族研究也不例外, 但对于中国“宗族”一词的定义中国学者与海外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教授认为现当代“我国和华裔学者”对“宗族”大致有四种“规范和表述不同”的理解方式:

1.1 强调“家”对宗族的作用, 认为族是家庭的扩延。代表性学者有费孝通、许烺光等。

1.2 认为宗族是有宗法的、共识的、首领的血缘群体。代表性学者有徐扬杰、吕思勉、王玉波、陈其南等。

1.3 把宗族分为两个层次, 或者说两种类型, 给予相应的定义。

“低层次家族”是靠婚姻与血缘关系形成的同居或聚居的、有共同经济生活的亲属组织;“高层次家族”是从同一低层次家族中分化出来的若干相对独立的低层次家族, 是非聚居的。代表性学者有朱凤瀚等。

1.4 强调姓氏的作用, 指具有相同姓氏的人们的群体。代表性学者有吴景超等。

通过上述表述可以看出, 前三种说法虽强调重点不一, 但其共同点颇多, 即构成宗族的要素是成员间有血缘关系, 以男性系统为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 有聚居地, 是一种社会组织。可以认为这三者的共同点就是构成宗族的基本要素和关键点。

2 中国宗族的演变

宗法制宗族:殷商时代, “宗族”随着宗法制的确立而产生。这一时期的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为基础确, 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的宗族核心是王室宗族和分封的异姓王宗族。这一时期的“宗族”是统治阶级, 享有许多特权。

士族制宗族:东汉时期, 士族地主开始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颁布一系列法令使士族制度得以确定, 门阀大族兴起。门阀士族凭借门第和恩荫即能做官, 世代高官厚禄, 并且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在这一时期, 门第观念极强, 士族为保护其特权地位, 牒谱之学大兴。唐朝时期,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庶族的兴起, 士族宗族没落, 后被官僚制宗族所取代。

官僚制宗族:宋代, 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大批平民通过科举改变其社会地位。官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官僚和士绅为主体建立起新的宗族制度。这种类型的宗族, 往往借助自身的政治特权在地方上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并且参与国家管理, 但其特权相比以往的宗族已经大大下降, 并且宗族的兴衰和宗族成员是否为官、官职大小紧密相关。

绅衿宗族:明初规定, 贵族官僚可以建立家庙以祭祀四代祖先, 士庶不可立家庙只能在坟墓旁祭祀两代祖先。嘉靖年间大礼仪之争以后, 明朝政府允许绅衿建立祠堂, 纂修族谱以祭祀祖先。此后, 新型的宗族兴起。此类宗族可以看作以修建祠堂祭祀祖先为目的而聚集的大家族, 宗族的主要任务是祭祀、联系国家和地方社会、参与社会管理, 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管理宗族财产, 经营宗族事业。科大卫教授书中所描述的宗族就是这种类型的宗族。

3《皇帝与祖宗》中描述的华南宗族

科大卫在他的书说的宗族制度体现的是区域社会与王朝国家的关系, 华南的宗族就是以他特有的词汇、仪式、统治风格和信仰来体现明清时期华南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的。在这里, 宗族通过传播王朝意识形态, 来整合地方社会与国家, 这也是宗族最重要的任务。科大卫认为, 在明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中, 支持皇帝“继统”的官员仿照官方“家庙”形制, 在自己的本宗修建祠堂, 就是一种政治表态。在大礼仪之争后, 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家中修建祠堂, 朝廷也因此修改律例允许百姓修建祠堂祭祀祖先, 这一变革逐步演变成为一套有序的宗族模式。宗族制度的形成和扩散, 可以看作是官方意识形态渗透到乡村的结果, 也是地方社会被整合到王朝国家的重要表现。

明清时期华南宗族除了上述的政治共用之外, 它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族的经济功效。宗族的首要任务是祭祀祖先, 繁衍宗族子嗣, 在此之外族产的管理也是宗族的重要任务。科大卫在书中写到, 在祠堂祭祖的仪式中, 有“报功罪”这一项。在这个仪式中, 宗族的男性成员诚邀祖先的灵魂到场, 向祖先报告个人经营祖产的情况, 并且视宗族成员经营的盈亏给予奖惩。明清时期, 中国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商业经济相当发达, 宗族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控股公司”的作用。宗族通过集体控制财产来维持宗族的祭祀活动, 同时也通过对族人招股集资进行商业活动, 如进行借贷、扩张田产、经营店铺等, 以此来为宗族创造经济利益。

4 科大卫的区域史研究

科大卫的《皇帝与祖宗》这本书是对华南地区,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宗族制度的研究。科大卫这本书的研究是对莫里斯·弗里德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创的从宗族的角度把握华南乡村历史的研究范式的继承和突破。科大卫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 经过长年的田野调查, 大量查阅历史文献资料, 将宗族的历史放在地方的和政治的脉络中, 重新理解了中国社会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发生的结构性转变, 以新的方式记述了华南的历史。

科大卫在写作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 并视它为历史学家的家常便饭。本书的引用文献也多为珠三角地区的宗族家谱、地方志等一些非主流的民间史料。在此基础上, 他利用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书写华南宗族历史, 建立起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科大卫的研究虽以华南为立足点, 但其视角并非仅限于华南地区, 本书的最后一章, 作者通过与中国其他地区宗族形态研究的对比, 来论证其观点的普适性, 虽然较为简略, 但也表明其研究并非仅限于狭隘的某一区域, 而是力求突破华南, 进行更为更广范畴的研究。这一观点正是区域研究者所不可缺少的, 区域史研究不同于地方史研究, 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历史现象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开放性的, 而地区史研究则更多的是研究其历史的独特性和个别性, 因此两者不能混同。研究区域史不能停留在关注某一个具体地区的狭隘视野上, 应该在立足某一区域的基础上, 同时运用比较类比的方法, 不断扩充其研究的区域范畴, 从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某一历史问题。科大卫的《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一书, 在写成以后,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一方面开创性地研究了华南地方的宗族发展, 另一方面, 其细致的研究方法, 也为中国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本书的完成也更加巩固了作者华南派研究的“掌门人”地位。着实有其在中国地方历史研究的独特的开创性地位。

在本书中,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的端正。从条理清晰的文章框架, 到行文叙述的完整的逻辑结构。以及最后的结尾, 作者十分认真地利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自己以往的研究, 对中国其他地方在“封建社会”的地方士绅、宗族进行了相关的简介和对比。科学的治学方法便是上述的亲自到地方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等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科大卫的《皇帝与祖宗》一书, 首先探讨了宗族的定义, 并结合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步伐, 分析研究了华南宗族的区域史, 以供参考。

关键词:皇帝,宗族,演变,研究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1958年) 、《中国的宗族和社会:福建与广东》 (1966年) .

[2]张小也.《人文学者的工作坊》, 《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2日.

上一篇:工程竣工移交报告下一篇:世界教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