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

2024-09-29

世界经济概论(共11篇)

世界经济概论 篇1

摘要: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该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作用出发, 根据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结合实例深入探究了在该课程中创新性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 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 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 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 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 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 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 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 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 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 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 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 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 容易学习。

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 训练学生决策艺术, 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 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 选取案例

1. 案例要有关联性。

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 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 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 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 案例要有真实性。

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 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 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 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 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 表述要严谨准确, 事实清楚, 数据确切, 真实可信。

3.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 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 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 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 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 讨论案例

1. 准备讨论案例。

(1) 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 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 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 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 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 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 (2) 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 熟悉案例及其背景,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 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及理由, 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3) 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 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 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 在小组活动后, 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 组织讨论案例。

(1) 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 (2) 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 阐明自己的观点, 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 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 总结案例

1. 口头总结。

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 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 书面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 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 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 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 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 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 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 此后荷兰出口剧增, 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 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 (“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 , 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 学生们充分认识到, 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 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 (例如制造业) 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 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 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 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 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 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 并做出笔记, 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 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 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 2004, (4) .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15) .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 1999.

[4]李向东, 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 2008, (6) .

[5]徐延宇, 等.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6) .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世界经济概论 篇2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一: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收获和体会

如今,经济全球化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慢慢地被卷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范畴的理论问题,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对外政策、海外军事、国际大事件应对、国家对国际事务参与和决策等许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学习世界经济概论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而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效。

从《世界经济概论》所学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一轮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会随之而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流通的网络、通信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等,促使通信技术以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在全球形成了市场。同时,其他的新技术了也突发猛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新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新经济的成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动向是组建具有多元化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全球性扩张。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其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调整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制造能力弱,因此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本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其行业与企业基本上处于无力营运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量也会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经济依存度提高,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则应该越来越开放、自由,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化,外汇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国际清算、兑换功能、授信、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并且,国际外汇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国际外汇市场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表现为:

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2、提供资金融通;

3、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机制。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之一便是更大规模地促进国际资本流动,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组织在全球性公共基础设施如信息传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争端与冲突地解决、主权国家的救助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之间发挥的协调作用,它所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度迅速提高,一方面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以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我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与其他国家交往而独立存在,通过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国家之间建立了经济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个人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效率在不断增长,但这种效率增长产生的“红利”却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着不公正、不全理、不公平的分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在全球内的两极分化是并行的,并且是严重对立的。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世界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更加突出了国家的安全问题。

学习这一门学科让我认识到了世界经济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让我们以后立足于社会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我们还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经常关注这个社会的经济变化,进而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当中。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学习心得>>(2207字)

将近二十多天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网络培训已经结束了,南开大学的周申老师悉心授课,使我深深体会到世界经济学有多么的错综复杂。通过这次网络培训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南开大学世界经济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屡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世界经济概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从一体化的角度来对世界经济原理和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了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阐述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平衡发展,研究了世界经济的相互往来与国际协调以及经济增长中的全球化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利用等等,这让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立足点,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南开大学的《世界经济概论》,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而且课程的定位与课程设计指导思想非常先进。经济学院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更新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即强化课程间的衔接,理顺课程学习顺序,协调各门课程内容,取消相对陈旧的课程,重新规划每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并把最新的相关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和南开大学相比,我所在的西安培华学院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没有开设世界经济专业,我们所开设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这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开设。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认真思考,归纳了几点原因:

1、《世界经济概论》与其它学科知识内容交叉重复。《世界经济概论》在教学中存在着与其它学科知识内容交叉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会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课程重复,因此在讲到这些部分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内容都已经学过,觉得再听的话没有什么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还有待于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逐步认识和完善。

2、由于《世界经济概论》学科性质,有些章节在教学中有理论部分尤其定性分析部分,存在着讲授枯燥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等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与实践。

3、由于教师的能力有限,对有些专题的驾驭能力不够,课堂无法生动出彩。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给自己充电。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将教师送出去学习。如像南开大学的教师95%的都有机会去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交流学习,一方面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水平,一方面也增长的专业知识。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与激活学生学习?

1、灵活设置授课内容,加强教学中热点难点的要求。如中国入市过渡期满后将会给中国经济、产业等带来什么影响;能源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等。

2、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吐不凡,而又不乏风趣幽默,必定会有极高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爱的心态来进入学习,其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此外在授课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注意开场白,一开始便投入讲授枯燥的课本内容,学生的情绪定会逐渐低落,对这堂课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教师如果注意每堂课都来一个新颖的开端,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点值得借鉴。首先,南开大学完善实验课程建设,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六个实验室,如经济分析实验室、实务模拟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规划仿真实验室、基本技能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积极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国贸模拟软件的使用,学生还可以利用贸易网络平台进行国贸实务的演练,如何发盘,还盘等。其次,进行实践教学与实地考察。克服困难建立实践基地,利用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深入码头、大型物流企业、海关、开发区等参观学习。同时,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写实践考察报告、实习报告和学习收获,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再次,邀请实际企业业务人员的讲座与交流。

我所在的三本院校更应该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多购置外贸教学模拟软件,增设实验室,并对其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也希望学校能有些改革,如新招聘的教师先放到外贸企业实习1-2年,再回来给学生上课,这样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

4、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作为三本院校,理事长在教学方法改革的理念上非常前沿,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倡导过程性考核方式,即不以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而是强化平时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我校的过程性考核比例原来是3:7,后来提高到4:6。平时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章节测试等环节都以一定的比例给予分值。另外,在双语课程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口语考试环节,作为期末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上两点感触,是这次网络培训课程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将兄弟院校好的做法进行借鉴,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三: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2613字)

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够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运输工具无法达到达到长途运输的迅捷性和安全性要求,商品交换的内容和范围极其有限,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不发达,还存在真正意义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也没有形成。到14-15世纪,围绕地中海进行东西方贸易发展起来,但商品交换只限于那些具有资源优越或生产成本差别很大的少数商品,贸易的地理位置范围也十分有限,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带有很强的区域性,也还没有形成把各国经济链接在一起的世界经济。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经济财逐步开始形成。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我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与其他国家交往而独立存在,通过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国家之间建立了经济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个人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效率在不断增长,但这种效率增长产生的“红利”却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着不公正、不全理、不公平的分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在全球内的两极分化是并行的,并且是严重对立的。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世界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更加突出了国家的安全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臵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这两者之间的 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其正面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是次要的,。因此,WTO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经济集团的监督和约束,协调好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改进和完善其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同时,各区域经济集团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自身运作纳入WTO的监控范围,充分发挥集团经济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如此,才能尽量消除或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成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学习了课文,我认识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世界全球化的必然性,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全球化将更加深入。所以我们国家要更好的发展国家经济,提高GDP指数,改善民生,就必须要适应世界全球化的脚步,跟上世界全球化的脚步,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发展我国经济,再加上我过市场广阔,是各国经济投资首要考虑对象,所以我国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世界经济概论 篇3

关键词:经济学 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

论点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经济?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争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思维看待是否政府干预,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在当时根据近代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自动地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因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多余,而且有害,但是在存在的种种现象中并非如此,这种观念下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在当时有主张政府控制的凯恩斯主义。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论认为,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各种内在缺陷,因此,政府应当用“看得见的手”对经济予以适当干预;这样才能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凯恩斯得出了以下三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其一,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西方的经济体制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要減弱经济周期的影响,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其三,举债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新自由主义者的理论:

而新自由主义者则又通过许多新的论证来说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能够实现对经济的自动控制和调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还会导致经济的更大动荡。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消费者主权”的观念受到了多方面挑战:

一方面,新制度学派根据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在垄断公司占支配地位的条件下,是生产者自行设计和生产商品并制定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网、通讯网和推销机构,向消费者进行“劝说”,使消费者按照生产者设计好的销售计划和规定好的价格来购买。因此,消费者最终是听命于生产者的,是“生产者主权”而不是“消费者主权”。另一方面,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被合理化。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消费者主权受到了实际的限制。再一方面,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更是完全否定了消费者主权。在这种背景下,是否还坚持“消费者主权”,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二者面对经济危机的态度:

对政府干预论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本身缺乏有效的调节功能。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避免经济危机。

但是,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者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不是市场机制的无能,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哈耶克指出,既然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就是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由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也与政府积极的经济行为有关。消除经济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不应当是政府的任何干预,而应当是建立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使货币供应量以一种稳定的比例增长。

评价:

纵观政府干预论与经济自由论之间的种种争论,其核心是在于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评价。 政府干预论者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的干预。而经济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的均衡运行,政府干预不但多余,而且有害。

应当说,这场贯穿整个20世纪的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认识。政府干预论所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乘数和加数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使西方人从过去对市场机制的绝对迷信中清醒了过来。而经济自由主义针对政府干预主义所进行的种种反击,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限度和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避免了人们对政府干预效果的不合理期望。

实际上,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干预,都不可能完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这两种方式本身都有自己发挥作用的范围,也都有自己功能上的缺陷和局限。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经济运行过程和千差万别的经济现象,能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的。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既克服它们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论点二:怎样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在理解这个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西方经济文献中有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是效率优先。一是认为效率是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自由既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又是效率优先的结果。而是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取决于努力程度,按照个人的努力程度分配报酬是很公平的。

第二种是效率不代表公平,因为效率本身就来自于不公平。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的条件下,竞争就不在一条起跑线。

第三种是公平与效率交替优先。这种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样重要,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必须兼顾,也就是如何以高效率去获得公平,或者在实现公平的同时把效率损失降到最低。

评价:

平等与效率是评价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的两种不同的尺度。

从这两种不同的尺度对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可能不合理;反之,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不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是合理的。 抽象地看,平等与效率同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人们既不能为了平等的要求而牺牲所有效率上的考虑,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效率而听任不平等无限制的扩大。

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二者中选一,只要一个,排斥另一个;而是如何使二者以合理的方式达到妥协。从历史的角度看,对平等与效率的现实要求,总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经济的成功运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效率要求,制约着人们能够现实地提出和实现的平等要求。 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共同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所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均等分配;

在农业时代,固定于土地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享受等级内的同等待遇;而到了工商时代,交换经济使人们要求机会的均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求在基本生活方面得到平等的保障。

因此,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具体回答,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方式。而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具体历史条件的研究,而企图得出一种普遍有效的公式。这正是他们的缺陷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承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世界经济概论 篇4

1 《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目的

《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 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 不断吸收新的信息, 更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结构, 为以后相关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这门课程的开设, 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异, 更加明确地了解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特点, 更加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面前我们的差距, 从而增强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激情。

2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大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就是我们的“器”, 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手段日渐丰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 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势在必行。

首先, 在大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述为主, 课堂气氛不活跃, 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 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作为教学的全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 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 究其原因, 根源上还在于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都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知识涵盖面巨大的课程, 包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以及各类国家经济发展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这样一门包含内容如此之多的课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学科, 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才逐步发展起来, 其研究对象、体系、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统一。不同时期和版本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 侧重点各不相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 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更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 而进入新世纪后, 教材的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由此可以看出, 由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 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 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因此, 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入新的教学方式, 这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3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只有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 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师非常投入, 讲课很有激情, 但学生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除了和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有关外, 与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如何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参与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参与式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专家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 特别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 认为只有让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 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该方法逐渐被运用在普通的课程教学中, 尤其是西方国家普遍喜欢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完成教学的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过程中采取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参与式教学有很多种,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内容就会有不同的具体模式。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是分小组活动为主, 每小组以10人左右为宜, 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但对于目前我校教学班人数较多的现状, 这种方法较难实现, 所以可以采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 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教学法的优势, 又可以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对《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来讲, 除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之外, 另一个重点部分就是国别经济的学习了。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民经济特点、宏观经济体制、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笔者就这部分内容尝试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角。

首先,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五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 将学生以班级为小组划分, 各自选择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先进行课前自学。课前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或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对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作充分的了解。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并制作讲述所需的PPT。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完善。接着, 推选出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 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讲述所学习到的成果。表述既要有对规定的理论、内容的理解, 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或观点, 还可以有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相互提问与回答。最后, 由教师来进行讲评和总结。课前准备,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学习;课堂讲述, 活跃了课堂气氛, 释放了学生的思维束缚, 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4 《世界经济概论》参与式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课前准备必须要充分。

为避免学生因知识有限和经验不足, 导致讲述内容脱离主题或偏离重点, 教师应先提供一些教材和相关的经济类书籍作为参考书目, 并且明确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然后指导学生在班级中做出具体分工, 研讨、资料收集筛选、课件制作、演讲表述, 每个人都要有具体的任务, 务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 教师讲评必须要及时。

在学生讲述完之后,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准备与表现给与讲评,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最后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完整全面的总结, 确保教学的质量。

3) 参与机制必须要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 可适当的引入竞赛机制,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除当堂讲述班级的其他班级中选出数位学生作为评委进行评分, 最后将所有参赛班级的分数进行评比, 可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重要参考。

实践证明, 参与式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单纯的“学”向参与到“教”转变,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当然, 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有其特殊的要求。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还在尝试和探索之中, 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有为, 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120-124.

[2]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 (6) :35-37.

[3]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3-65.

世界经济概论第2次作业 篇5

答:福建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的优势有:

1、从这20多年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来看。(1)开放格局初具规模,开发潜力巨大。(2)产业布局各具特色,引进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外商投资聚集效应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3)以“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主,开展一系列强大有力的招商活动,确立了国际招商口岸的地位。(4)外向程度很高,吸引外资方式灵活,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八方客商纷纷入闽投资。(5)“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勇于竞争,许多优势品牌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6)经济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从外向型观念向开放型观念转变。(7)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不断健全,努力同国际惯例并轨。

2、自身的优势:山、海、侨、台、特。

3、国内外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1)中国入世给福建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条件。(2)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技术跨国流动,贸易自由化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切,为福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契机。

我认为这些优势在这20年多来的发展中有较大的发挥,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福建虽是外资大省,可外向型气魄和力度相对不够。整个福建之行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又隐约感觉她难免有小家碧玉、爽气不足之气质。整个福建经济似乎缺乏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外向型气魄。比如厦门的海岛型旅游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北有大连、南有厦门”、可大连的外向宣传力度远远大于厦门。在海外,天天可以通过CCTV第四套节目看到大连、青岛、蓬莱、甚至昆明的旅游宣传,可很少有厦门和武夷山的音讯。闽北地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鲜为外人所知,人们只有到了那里才了解到那里的人杰地灵。所以,福建省应大大加强推广先进的通信工具,加强政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外向型宣传

二:福建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何不足之处?有何解决思路?

答:福建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足之处有:

1、外贸出口速度、规模超前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外贸长期发展方面缺乏坚实的经济总量基础,并且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受省内产业结构的制约,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限制了出口的创汇潜力的发挥。

2、对外商投资导向缺乏力度,外资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

3、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利用外资的需要,各项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4、与国际经济接轨不充分,缺乏风险意识及风险抵御能力,在技术输出输入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5、受台湾对祖国大陆经贸政策、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较明显,出现局部失衡状态。

6、国内环境带来的冲击。(1)全国开放大格局形成的挑战。(2)中央给予福建的特殊政策效应递减的挑战。

7、国际环境的压力。(1)市场多元竞争激烈。(2)垄断性竞争加强。(3)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解决的思路有:

1、努力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打破行业垄断格局。

2、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吸引更多的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来闽。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拓宽闽港澳台合作领域,提高闽港澳台合作水平,联手拓展与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

5、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世界经济概论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法概论课程;运用及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55-02

一、《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经济法概论》课程是贵阳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营销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我们知道,经济法课程也是各大专院校法律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与之相比,我院营销方向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着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特殊

法律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法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因此在教學中更注重立法研究、学理分析及适用法律、事后诊断案件的能力培养;我院营销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中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对中药学营销方向学生经济法教学课程的要求远远低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前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法律专业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而我院营销方向的学生前期开设的课程仅有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可见,要使学生在无甚多法学基础、课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掌握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可操作和实用的经济法知识,要求就更高。

(三)内容多、课时少

《经济法概论》课程中,需要把握的法律知识涵盖了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仅单行法就有二十个左右。由于培养要求的特殊性,该方向学生还需掌握大量中医药学相关基础知识,因此《经济法概论》课时数较少。这就使得我院《经济法概论课程》呈现出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案例,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普遍来看,经济法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实用性又很强的课程。我院营销方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面临大量的经济法律问题。从该方向学生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前期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相对欠缺,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掌握好教材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须尽量变理性知识为感性知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甚至生活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及探讨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1.案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吻合。教学案例的选取,首先要与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吻合。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予以精心构筑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了解实际,了解学生,才可能在众多的案例中选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案例。任课教师切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偏离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案例。针对我院的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以地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习到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及能力。

2.案例的选取要在教师的驾驭范围内。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要能真正把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基础理论知识吃透理解,还需教师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尽量选择在自己知识范围内能驾驭的案例,这些案例应是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3.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多角度性。多角度性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点上,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知识性,不局(下转157页)(上接155页)限于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涉及多个知识点,有时还可以适当涉及专业以外的更多领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多角度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规模性上,案例的选择要做到大中小相结合,做到小的随时穿插,中的小结,大的总结。

4.案例的选择要注意时效性。案例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将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社会经济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经济法概论》课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法律法规往往会根据社会经济生活作出更新及调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时效性,要根据社会热点教学难点,及时更新案例,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的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可以口述,还可以是板书、复印资料、多媒体演示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口述节约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学生瞬间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不易全面地把握案情,因此口述一般只适用穿插于课堂中的微型案例;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板书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板书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因此已较少采用;多媒体演示是目前广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其运用在案例上优势更显突出,既节省时间,又能使教学有声有色;在遇到大案例时,课前复印资料不乏是一项较为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呈现方式,如情景演示等等。

2.案例的分析方法。案例的分析采用何种方法,任课老师应视教学的具体目的及情景而灵活选取。微型案例,在课堂中的任何环节均可穿插采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点更为感性,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对于这种案例教师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或课后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自己发掘答案;小中型案例一般在每一节结束后用于本节知识点的小结用,主要考察学生对每一节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这种案例,因为涉及的知识点不太多,且学生刚学完,可趁热打铁,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分析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析案例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思考,最后任课教师略作小结即可。大型案例,一般在一章或几章结束后方运用,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各章或几章综合知识点的掌握并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这种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融合了不同章节的内容,是难度较大的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耗时较长,因此教师对这种案例在课前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而这种案例的分析最好采用常规的四步骤分析法即:学生个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3.案例教学中需注意的一些细节。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注意一些细节性问题。首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考和创造会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在案例分析中,学生肯定会有着不同的观点,礼貌地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素质的体现。公开而有礼貌地表达不同意见,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做到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是案例教学要达到的真正境界。

总的来说,在贵阳中医学院《经济法概论》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任课教师,我们一定要谨记,任课教师的整个教学的过程都是为教学定位及培养目标而服务的,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切不能哗众取宠、为了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歪曲了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毅.经济法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现代企业教育[J].2006,(16).

世界经济概论 篇7

一、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必修课, 必须认真对待。但面对如此枯燥的课程, 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学习效果较差。就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基础薄弱, 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效果欠佳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知识基础薄弱,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让他们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法律条文有相当大的难度。经济法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 但教学学时较少, 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 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 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 但学生基础弱, 听不懂, 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枯燥无味, 抽象无趣,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效果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 传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阻碍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而展开, 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应试技能, 考取高分, 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 它对教学要求比较严格, 离开具体实践, 理论会显得抽象、空洞、枯燥, 无法将理论阐述得透彻、准确到位。所以,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特别是针对高职学校的学生, 更应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激发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 就可以更好地实践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念。例如, 在讲完了企业法和公司法这两章后, 结合学生就业的情况, 让学生思考:如果自主创业的话, 你会选择哪一种企业形式?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 很多学生会选择租房子, 那么在签订租房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果发生了合同纠纷, 应该如何处理?因此, 在讲授合同法这一章的时候, 所选取的案例不光要让学生有兴趣, 更主要的是使他们重点了解合同的订立、解除和发生纠纷时的解决途径, 建立起自身的维权意识, 掌握好维权的方法。因此, 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风险的了解, 使他们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 精心设计组织案例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 结合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事件, 源于实践。教学案例必须源于现实的社会实践, 在编写和选择案例时,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使教学案例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使学生能够把在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2. 案例内容要跟教学知识点相吻合。

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 要根据所选案例的主题, 将案例的内容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 方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二)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在介绍案情后, 提出有关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 也可以先分后合。通过大家的群体智慧力量, 将案例分析得多样化、透明化、观点全面化以及方法周全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 (实战、实用、实务) 带动“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的要求, 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 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 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 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地阐述重点难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 列举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比如, 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时, 我会让学生关注一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 这个节目里面的案例都值得大家去深思, 而且通过电视把整个案例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 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内涵, 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 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 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 边看边讲评。

3. 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巩固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可以采用分组研讨、课堂上辩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剖析案例, 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是否正确, 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充分实现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 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就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 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 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 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 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二)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 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 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互补充, 互相促进, 以提高会计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 在案例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尽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讨论以及乐于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的氛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赵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6) .

[2]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 2009 (2) .

[3]邢淑清.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1) .

世界经济概论 篇8

(一) 经济法概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课程针对性不强。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 也应该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2. 教学方法欠灵活。

经济法概论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平台课程, 如果单靠教师通过板书一味地说教,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经济法概论课程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导来帮忙学生理解法律条文, 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法等, 或组织学生到法院模拟法庭, 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 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教学水平。

3. 教学计划不合理。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而多数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总学时为48学时, 占3学分, 为公共基础课, 在大学一年级第1学期开设, 其中法律基础知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但工程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概论课程在第4学期才开设, 总学时16学时, 占1学分, 这两门课程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教学中有的学生连什么是“法律”都不懂,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难度大大增加, 学生的学习难度非常大, 觉得经济法内容繁多, 非常枯燥。

4.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经济法概论教学内容一般都包括以下部分: (1) 经济法基础理论。主要探讨经济法的产生、发展, 经济法的概念、特征, 经济法的地位、作用, 经济法的原则,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立法、司法、执法等。 (2) 经济组织法。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私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 (3) 市场管理法。主要讲述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证券法、票据法、房地产法、合同法等。 (4) 宏观调控法。主要介绍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货币法、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等。 (5) 社会保障法。主要介绍劳动法、保险法、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商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等。 (6) 经济司法与经济仲裁。如仲裁法等。而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也是采用经济类、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的内容, 因此, 短学时内学习经济法广泛内容难以做到, 对工程管理也没有针对性, 建议《经济法概论》课程内容应简明实用, 即包括法律与经济法概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社会保障法四大部分。

5. 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等主观题和客观题, 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将一群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高智商的大学生导向成为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也让学生习惯于“临时抱佛脚”,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丧失个性培养、缺乏能力与创新, 这种应试教育在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二) 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 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 又不符合个体成才成长的内在基本规律, 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情况, 教学的内容都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广西工学院这几年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教学发现, 教材不同, 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如工程04级采用南开大学出版社邓运贵主编的经济法概论教材实用性强, 但内容过于陈旧;工程05, 06采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曹胜亮等主编的经济法教材内容虽然新颖, 但华而不实, 且内容太多太杂, 对工程管理针对性不强;工程07级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贵立义主编的经济法概论教材, 内容蛮精炼, 每章均有思考题, 但缺乏案例, 特别是工程管理的经济案例缺乏。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取系统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目标教学法等方法,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中, 主要借助传统的教学手段, 经常与学生互动, 采取系统讲授法对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述, 使学生能系统地获取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制度, 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概括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便捷。在系统讲授的同时, 辅以一些案例教学方法和课堂讨论法、概括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43页) 双管齐下, 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合伙企业中合伙个人的债务清偿与合伙企业的关系, 对这不容易理解、记忆的问题, 进行高度的提炼, 概括为“不得抵消”“不得代为”“不得自行接管”, 这样对于记忆繁琐的法律条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尽管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支粉笔”走天下, 但这比较人性化的教学手段, 互动性强, 有亲情感, 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 能活跃课堂, 能唤起学生求职求新的学习欲望,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教学手段。工程管理面对的是现场施工环境及农民工, 在工程05级的教学中采用幻灯、投影仪、DVD等较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道具, 讲课较快, 基本上每节课要上1章~3章, 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主动性差, 有的干脆睡觉, 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因此, 运用传统启发式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善于自我钻研的良好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懂得学习经济法对工程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三) 结束语

总之,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教学实践, 体会到教学方法、手段是多元的, 学生自学、学生互动、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之类的东西, 教师要详讲, 不是非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道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对工程管理学生来说, 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更适合些。当然, 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习氛围必须是民主的, 教师尊重学生, 坐着的学生尊重讲解的学生, 教导学生用虚怀若谷的心态, 学会倾听, 教给他们倾听的方法。因此, 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才能学以致用。

摘要:针对传统的经济法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应从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昀.高职经济法教学问题与思考[J].内江科技, 2008, (4) .

[2]马永双.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 1 (4) .

[3]曹胜亮, 吴秀英, 段葳.经济法[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贵立义, 林清高.经济法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世界经济概论 篇9

《经济法概论》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为获得该课程实践教学情况的基础性资料, 总结和评价该课程在财经类学生中的实践教学现状,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为今后进一步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和完善《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方案, 组织了本次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008年财经类学生中已修完了该课程的所有同学。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认真组织学生填写, 进行数据收集, 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中共发放181份问卷, 回收18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本次调查由笔者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为了保证调查质量, 笔者对调查员、调查实施、问卷编码、数据录入、清理等各个环节加强了质量控制。为了降低误差, 对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再次的清理, 为提高数据的代表性, 主要的目标量的精确度计算结果为在98%的置信度下, 绝对误差基本在1%以内。本次的调查数据精度很高,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学生对《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问卷显示, 有34.3%的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有51.9%的学生或多或少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有所了解, 只有13.8%的学生不知道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关于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有61.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 甚至还有28.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重于理论教学, 只有不到11.2%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从总体上讲, 大部分财经类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2) 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很高。问卷显示, 关于实践教学的方法, 有159名学生认为自己接触最多的是案例分析法, 75.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 且有54.7%的学生反映任课教师上课时常运用案例分析法, 4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偶尔运用案例分析法, 仅有不到1.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不曾运用案例分析法。也就是说高达9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是使用了案例分析法的, 以上数据表明, 案例分析法是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 适用频率最高也是所有师生最为熟悉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3) 学生对目前《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满意。调查结果显示, 46.1%的学生对现行的实践教学方法表示满意, 43.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效果一般, 而只有8.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同时, 56.3%的学生表示现行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基本技能, 32.5%的学生表示对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和基本技能至少有一点帮助。以上数据说明该课程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相当的价值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 有13.8%的学生不知道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目的, 还有51.9%的学生只知道一点点。高达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真正参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甚至有89.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安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10.4%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法不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一种, 还有13.8%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总之, 以上数据清晰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性质、目的、方法以及参与程度等方面的了解与理解还存有很大的误区, 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加以澄清的问题。

(2) 该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的效果不理想。尽管说学生接触最多的, 教师使用最广泛的都是案例分析法, 然而该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却只能是差强人意, 调查显示, 学生的满意度仅为46.4%, 43.1%的学生认为其效果一般, 11%的学生认为其效果甚微或者根本就不满意。这要求我们反思:为什么案例分析法这种长期以来一直为大家所沿袭也为大家所赞誉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好, 原因究竟在哪里?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改进此种实践教学方法?

(3)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没有被广泛采纳和运用。调查显示, 除案例分析法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外, 学生所听说的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还有社会调查 (85人) , 模拟法庭训练 (56人) , 邀请公司、企业相关人员讲座或讲解典型案例 (51人) , 法律咨询 (44人) , 庭审观摩 (31人) 等。由于教师没有将上述各具特色和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方法融入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中, 所以学生不熟悉也不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更不能激发所有学生参与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多样化的各具特色和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缺乏也是造成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真正参与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与地点安排不合理。调查显示, 课堂既是《经济法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地点也是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即在上理论课的同时穿插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通过讲授案例的方式分析有关经济法原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该课程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 导致高达89.5%的学生误认为学校没有安排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

三、对策和建议

对经济类学生来说《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开设意义非凡。但是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现状根本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我们应对调查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充分认识它们对《经济法概论》教学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大力倡导《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理念, 深化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力被看作是人才的首选要素,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培养财经类学生法律素养和基本技能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我们需要大力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 领导、教师和学生首先都应解决思想问题。学校要用实践的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指引,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扬该课程的实践教学, 使所有师生都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将《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 学校要为广大师生开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良好的条件是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 为此, 学校应尽其所能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与必要的支持。总之, 领导、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努力一起着力打造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 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二者共同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2、改进传统的案例分析法, 提高和强化案例分析法的实际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 案例分析法作为《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深为广大师生所喜爱。但是长期的实践教学也证明现行案例分析法的缺陷不少, 案件的陈旧、枯燥, 论证式的讨论分析, 填鸭式的讲解和灌输等都导致了该实践教学方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以致部分学生误认为它根本就不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作为目前公认的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法, 有必要根据时代特点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案例分析法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从典型案例的及时收集到案例的多角度展示到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以及评论, 教师做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其次, 新的案例分析法应是一种立体式的教学方法, 包括充分利用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案例教学手段多元化, 营造立体化的案例教学环境;也包括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案例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使案例教学形式“立体化”;还包括利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一起构筑的一个立体化的案例教学平台。总之, 正如美国课程专家派纳所说的“课程是一个回荡着千种声音的领域”, “是多种声音的交响”,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传统的案例分析法, 以提高和强化案例分析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科学设计多样化的富有趣味性并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

调查显示, 《经济法概论》实践教学方法的单一是导致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并根据现有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因此, 科学设计多样化的富有趣味性并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除使用案例分析法这种我们沿袭已久的实践教学方法外, 还应对学生所听说的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训练、邀请公司、企业相关人员讲座或讲解典型案例、法律咨询、庭审观摩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向学生做出清楚的说明, 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适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如果教师能将上述各具特色和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到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中, 那么学生就会熟悉和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作用,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拓宽他们的知识, 而且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

4、适当拓宽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时空, 实行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间紧一直是所有任课教师所苦恼的问题。在非常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内要尽量溶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没有安排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的错误认识其实是指学校没有安排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专用时间。经济法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法学教学不应死板地固定在学校的课堂上, 而应当拓宽思路, 将法律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 采用多种手段, 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因此, 一方面有必要在理论课课堂之外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制定可行性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同会计模拟实训课、营销实战训练课一样, 增设《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实训课是可行的, 这既有利于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能及时纠正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 应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这是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时间和场所所决定的。

摘要:《经济法概论》课程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调查表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其他问题, 建议大力倡导该课程实践教学理念, 深化认识;科学设计多样化的富有趣味性并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适当拓宽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专用时空, 实行课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经济法,实践教学,调查

参考文献

[1]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1) .

[2]张耀: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导刊, 2008 (2) .

[3] (美)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世界经济概论 篇10

该课程是一门研究WTO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科, 重点介绍WTO的基本法律规则。这些规则可分为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基本规则;程序规则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WTO的现有法律规则的立法机制、理念和内容。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遵循WTO规则, 从而更规范、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中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该课程却以其枯燥繁杂令许多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事实上, 《WTO概论》是一门实务性、技术性十分突出的课程, 作为教师, 不能简单地重复抽象的法律条文, 而应该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study) 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见解, 作出判断和决策, 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 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 后逐渐在全世界推广,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WTO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 (MFN) 同时构成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 在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中居于主要地位。在讲授该原则时, 首先应该交代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理论: (1)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WTO成员保证其给予其他WTO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 (2) MFN强调外外平等 (各成员间的平等) , 而国民待遇原则强调内外平等 (成员国与本国国民间的平等) ; (3) 就其适用范围而言, 主要包括两块:国内税收和政府管理; (4) 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

如果课程讲授至此, 则学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法律条文的严肃与理性, 如不加以形象案例的解析, 将变得生冷而抽象。我在讲完基本理论后, 列举了大量案例, 来具体分析如何把握这一原则。

1. 案例介绍。

案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 如中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对当时中国更多地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 中国于2010年12月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案例二:根据韩国酒税法, 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 而其他进口蒸馏酒 (威士忌、伏特加、郎姆酒等) 的税率是100%。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3条第2款, 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案例三:银幕配额制度 (Screen Quota) 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 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 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韩国的规定是国内影院义务播放国产影片146天。2004年的韩国票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 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元多一点。2010年, 中国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 并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2/3的规定。

2. 案例分析。

案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国民待遇原则时, 一是要注意定义中的“不低于”的内涵;二是要进一步了解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范围。案例二的焦点在于确定威士忌、伏特加等蒸馏酒和韩国的传统烧酒是否是相同产品。若是不同产品, 则韩国的做法无可非议;若是相同产品, 则韩国违背国民待遇原则。此案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 不论是国民待遇原则, 还是MFN, 其要点在于对于相同产品 (like product) 的认定。在案例三中, 作为WTO成员的韩国、中国能够采取银幕时间配额制度 (screen time quota) , 关键是该制度是WTO所允许的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原则。GATT第4条明确指出影像制品具有特殊性质, 并将其纳入第3条款 (“国民待遇”) 的例外范畴, 允许成员使用影片银幕时间配额制度。通过这样的阐述, 学生就能进一步感性地理解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含义及其适用。

3. 案例讨论。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案例讨论环节必不可少。在讨论时, 我将学生的“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方式, 通过设问、暗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扩展他们的思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具体做法是:先由一部分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允许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通过讨论, 学生基本上明确了本次讨论所包含的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该原则有了更为全面和更为形象的理解。另外, 就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三中的电影问题,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银幕时间配额制度作为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合理性, 例外原则在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国如何利用这一例外原则促进中国电影业得发展。

三、对于《WTO概论》案例教学的体会

1. 关于案例的准备。

在准备案例时,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切实体现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教学目标, 使得案例有针对性、可读性; (2) 紧密地和中国的在WTO框架下的贸易实践相结合。2002年12月11日,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正式成员。在将近10年的对外贸易实践中, 中国在WTO的框架下, 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也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3) 案例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 (4)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2.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

世界经济概论 篇11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 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 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范畴,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 都存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 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理”课程教学角度来讲, 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 消除学生认识偏差,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劳动产品, 都只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 那就没有积累, 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 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甚至萎缩性再生产, 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尽管剩余劳动的归属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却始终存在。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 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 必须始终存在。”[1]恩格斯也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 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 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2]可见, 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就没有人类创造的文明。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从量上看, 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所要追求的“余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剩余价值时, 有多次是在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意义上来讲的。在分析资本总公式时, 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资本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3]在分析资本形态变化及循环时, 他说道: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产品价值超过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也是资本的果实。”[4]追求生产的“余额”和资本的“果实”, 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这个“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 没有“余额”和“果实”,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从质上看,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逻辑关系是: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物质成果和物质表现, 而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实物形式的货币表现。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 就没有价值范畴, 因而剩余产品也就不可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形态。这种关系只有在商品经济社会才能实现。

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普遍性, 但并未由此引申出剩余价值的普遍性, 这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马克思当初设想,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依次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然而现实并非如经典作家所料。

商品经济条件下, 只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就必须承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把价值归结为劳动和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 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如果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却否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显然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剩余劳动的必然存在及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也就顺理成章。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剩余劳动始终存在, 那么剩余劳动必然要物化为剩余产品, 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必然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直接的个人收入, 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基础。没有剩余价值, 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并非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丢掉, 那么它们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是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的生产目的仍然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 因为, 价值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 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 自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如果否认这一生产目的, 单纯强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就会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和积累、不顾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殖、分光吃净的现象。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 我国主流经济学只准讲净产值, 而不讲利润。现在虽然承认了公有制企业的利润发展目标, 但却不赞成以剩余价值为目标, 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 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5]马克思的论述为确立公有制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余价值范畴的重大意义

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 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决定了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 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发展基金、集体的福利基金、国家的税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国家的财政储备等, 都来源于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会失去财力来源, 没有剩余价值的增加, 就没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就无法进行,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 没有剩余价值国家就很难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这里有必要指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 为了揭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特别强调了剩余价值归属上的阶级对立, 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由此, 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成为必然。今天我们理解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时, 应更侧重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现代社会, 工人的劳动显然由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构成, 其创造的价值形态也必然包括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剩余价值部分由劳动者共同所有, 体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剩余价值归属上的变化并不影响它本身的存在, 因此, 对剩余价值这一范畴的理解也应反映社会实践的变化, 把握它的一般性。

开展对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一是要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二是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和总结。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根本原则, 实现理论的开拓和创新,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时, 要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又不可因此就给它贴上永恒的资本主义标签, 而要运用唯物史观, 把这一范畴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论总是以实践为依托,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把这一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之中, 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摘要: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 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角度来讲, 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 消除学生认识偏差,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9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5.

上一篇:高中学生怎样学好物理下一篇:丙烯腈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