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精选11篇)
世界经济史 篇1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保持强劲增长, 将继续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驱动力。
■发展中国家成复苏引擎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 联合国25日发布的年中更新版《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 2011年、2012年全球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3%和3.6%, 比年初的预计稍有增加, 但各国恢复的步伐不一。
《报告》指出,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特别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保持强劲增长, 将继续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和发展中国家相比, 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公共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问题, 其财政政策正转向紧缩, 这将在短期内削弱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报告》预测, 美国2011年、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2.8%。日本由于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影响, 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7%, 2012年有望达到2.8%。
此外, 欧元区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6%, 其中德国2011年年有望增长2.9%, 而受债务危机严重影响的国家, 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将仍处于经济衰退或保持低增长水平。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报告》显示, 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电站危机动摇了世界金融市场, 并扰乱了全球重要供给链条。西亚和北非动荡的局势进一步推升了油价。国际粮食和其他主要商品价格也大幅上升。
《报告》警告说,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处理好公共债务和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引发紧缩政策、全球商品价格继续飙升、全球经济失衡造成汇率剧烈波动以及增大美元风险, 世界经济复苏将受到阻碍。
■世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报告》指出, 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危险和挑战。
首先, 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长期失业的现象可能比解决短期失业更为困难。
其次, 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在逐渐转弱。与此同时, 金融行业仍然脆弱, 还有一些欧洲国家面临主权债务问题。
另外, 不断走高的粮食和石油价格虽然对一些出口国有利, 但影响了一些民众的生活, 一些国家为此采取了更严格的货币政策, 这种货币政策对经济恢复带来了负面影响。还要注意到, 大量的资产流入也给一些新兴经济体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货币升值、通货膨胀等。
■建议各国加强政策协调
《报告》警告说, 各国采取的政策远远不能解决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危险, 由于复苏仍然脆弱, 加上高失业率水平, 发达国家应注意不要过早采取财政紧缩政策, 所制定的财政政策应该考虑到减少失业和促进结构改革等因素, 以取得中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报告》指出, 主要经济体之间应该寻求可信和有效的政策协调办法, 当务之急是将二十国集团的“全球可持续重新平衡框架”变得更加具体和具有操作性。
2012世界“经济表情” 篇2
“历史总是极其的相似,但不会重复。”自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步入第四个年头,发生的一切都似曾相识,但现象背后仍是谜团重重。
曾有学者这样讲到:“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市场的必然规律,在这一特殊阶段必将伴随着股票的一落千丈、财富的瞬间蒸发、失业人数的剧增、大批企业的倒闭的现象的出现。这一切只是过程,而并非结果。”
目前,国内外很多机构都在猜想2012年的世界经济走势。12月15日,网易财经正式发布的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已经步入衰退周期,另有40%的认为全球经济放缓只是短暂的调整,并未步入衰退周期。这一结果与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12月4日联合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主权国家评级》的报告预测极其相似,报告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将全面紧缩。
来自世界经济学界的预测则更为悲观,他们认为,2012年还会再出现一场全球衰退,“现在全球经济的前景要比去年初秋的动荡更为黑暗。”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Jan?Hatzius也表示,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被高额税收和房贷、公司贷款的偿还压力所拖累。“这些因素加起来很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持续两年的低增长,一直到2013年。”
美国的“不快”
在去年的一年中,美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滑坡之中,特别是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奥巴马政府。2012年,美国大选在即,出台货币政策提振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必做的一件头等大事,作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2012年美国出台的货币政策将对世界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11年12月6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前月微降0.2个百分点,降至8.5%。这一回落显示美国失业人数在减少。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2011年12月29日,美国CNBC电视台的“专家”高调预测“一个新美国十年的黎明”就要到来。美国将成为将世界拉出经济泥潭的火车头,华尔街的股价很快就会创纪录地飙升。这么说的理由是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降低和加工业的重生。因此,CNBC电视台首席分析员罗恩?因萨纳宣称,一个自给自足的美国经济将重新飞速升至世界的顶端。
对于这一预测,美国坊间并不认同,“虽然近几个季度和近几个月的美国经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积极的苗头,但是这些数据的持续性值得怀疑。例如以圣诞节前需求猛增为基础的普遍预测等。此外,数据常常被肆意解释,失业率的下降也同样如此。按照官方说法,失业率过去4个月来从9.8%下降到8.5%,达到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人士指出。
最近《经济学家》撰文也提出质疑,美国当前的实际失业率是8.5%,尚若将正在寻找全职工作的临时工也计入失业群体,那么失业率就高达14%。
美国官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11年12月3日的货币政策决策例会纪要中提出,美国经济近期呈现缓慢扩张势头,2012年和2013年经济活动步伐将加快,但失业率仍将维持高位。根据这一纪要,美联储决定从2012年开始每年公布4次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并将预期整合进美联储每年1月、4月、6月和10月发布的经济预测中,以增加政策透明度。美联储在12月13日例会后宣布,将延续此前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
2011年是美国经济“不愉快”的一年,美国因债务问题首次丧失了AAA评级,这对“信誉美元模式”是致命的打击。
为此市场人士预测,2012年美联储可能通过发行钞票来稳定市场信心和市场情绪。“美联储2012年将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去年上半年美联储将通过购买房地产支持抵押债券(MBS)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此外,还有可能宣布购买长期国债。同时,美联储将在1月24和25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为联邦基金设定利率预测和官方通胀目标。”高盛分析道。
目前,现在美国的债务已经达到100%了,但这对强势美元来讲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现在全世界的贸易交易86%使用美元,在这个的格局下,美元的强势让将持续下去,甚至是难以撼动。在此情况下,尽管美联储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遭到许多国家的批评,但第三轮量化宽松仍旧很可能会出炉。
高盛认为,2012年美国经济不会加速回升,经济增长可能低于对2010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3.3%这一预期。而市场人士普遍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为1.5%到2%。
此外,有两个因素更不能忽视:全球石油供应紧缺将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财政政策将拖累经济,欧洲经济衰退可能加大对美国经济影响。
欧洲的“痛苦”
欧洲正在经历历史上最痛苦的时期,无论是债务国还是债权国,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都已令大欧洲停止不前。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力平,解析了欧债危机演进中的“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欧元会解体吗?一些机构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摩根斯丹利、瑞银、野村国际在2011年11月下旬向其客户发出警告称,由17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可能面临破裂的风险。一些经济分析师则开始研究欧元终结的前景。
但是,欧元解体的可能性依然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很小。贺力平指出,希腊之所以没有退出欧元,根本原因在与希腊民众普遍认为留在欧元区符合希腊人民的长远利益。希腊如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也是如此。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政治共识和民意共识基础上的。
第二种可能,欧元区会彻底走出泥潭吗?这要看能否对症下药,治愈欧元区的痼疾。
欧元区的治理有两种方法:救急症,除病根。对于急症,有两个药方:第一个药方是紧缩,结果是各国民众抗议罢工,五位领导人先后下台,经济陷入衰退边缘;第二个药方是欧洲央行像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那样,大规模“无上限”地承诺购买欧元区政府债券。换句话说,就是让欧洲央行开动印钞机。法国支持这一举动,但是德国反对。
德国总理默克尔坚决反对让欧洲央行成为最后贷款人,即不允许欧洲央行印钱。她反对发行欧元区债券,与受困国家共同承担债务,除非这些国家进行改革。
德国想要解决的是欧元区最根本的问题,除了病根——有货币联盟,而没有财政联盟。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首脑会议就加强财经纪律达成了意见,但是,这只是向建立财政联盟迈出了一步,并没有出现市场所期待的欧盟财政整合的清晰路线图。
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欧盟内部依然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这从近日英法围绕评级问题大打“口水战”可见一斑。解体的风险较小,根本解决问题则不会一蹴而就,回想一下《里斯本条约》温长的谈判过程,可以预见到修约,建立财政联盟必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前两种可能被排除,那么欧债危机的发展前景,最有可能的,就是继续保持在中间状态——死不了,活不好。
贺力平指出:“欧元区经济2012年不会有‘良好开局’”。经济减速会让一些成员国倍感艰难。银行风险、债务评级和经济衰退等都可能成为新动荡的导火索。欧债解决进程将在2012年继续存在变数。
去年年末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报告,报告发布的经济预测指出,欧洲经济增长恐将陷于停顿,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仅为0.5%。报告预测2012年欧盟失业率将维持在9.8%,2013年降到9.6%;而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10.1%与10.0%。
nlc202309021010
“我们试图为大家带来一些好消息,但经济前景真的很严峻。”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在发布会上指出。他认为不利因素包括: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内部需求因财政整固而受到影响;有利因素包括市场信心将很快恢复、世界经济将逐渐摆脱阴影出现转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导致通胀水平下降等。
“急剧恶化的信心正在影响到欧洲的投资与消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影响到欧洲的出口,而财政整固计划也对内部需求造成影响。”雷恩讲到。
报告预计,欧盟2011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7%,欧元区为4.1%;2012年这一比重分别降至3.9%与3.4%。而欧盟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于2012年达到峰值,约为85%,预计2013年也将维持这一比率。欧元区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2012年将突破90%。雷恩强调这一数值并没有考虑进欧盟未来将颁布的财政整固措施,因此未来赤字率与债务率可能有所变化。
新经济体“伤心”
据统计,2010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对世界总需求的贡献也超过了50%。但这一态势在2011年没有得到延续,从新兴经济体的集体表现看,“疲劳综合症”已染身它们,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为减速付出代价。
2011年9月以来,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下调2011年、2012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巴西央行将2011年GDP增长率预期从3.84%下调到3.79%,2012年从4%下调到3.9%。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将2011年GDP增长率预期由原来的4.2%下调至4.1%,同时预计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不会早于2014年。墨西哥银行最新估计2011年经济增长率将为3.8%-4.8%,比此前的预期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在9月报告中,将印度本财年(2011年4月1日到2012年3月底)经济增长预期从8.2%下调至7.9%,并把下一财年增长预期从8.8%下调至8.3%。
在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放缓的情境下,印尼可谓是这一区域的亮点。据印尼中央统计局4日披露,2011年印尼通胀率为3.79%,成为亚太区域最低的通胀率。除通胀率之外,印尼2011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达6.5%,是东南亚区域最高的增长率;此外,印尼中央银行预计,2012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将在6.2%至6.7%之间。央行表示,将加大货币和债券市场干预力度,支持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以防范经济增速下滑。
截止2011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将2012年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由7.5%下调至7.2%。其中,中国内地增速预期由9.1%下调为8.8%,中国香港由4.7%下调为4.0%。报告说,下调经济预期主要是由于欧洲债务问题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令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大增。报告说,东亚新兴经济体在2012年将保持温和增长,但如果欧元区和美国经济双双出现大幅萎缩,将打击东亚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和金融行业,令该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美日欧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减速,那么中国和金砖国家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新兴市场2012年的经济也是会减速。”国家发展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指出。
连续三年的金融危机,特别是欧美的经济衰退已经影响了2012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巴西、印度等的宏观调控基调已出现转向,从抑制通用逐渐转向促进增长。巴西从8月底开始了降息周期,并在年内连续3次降息,同时,政府还在2011年底推出了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措施,以减税和放松贷款为核心。印度货币政策也已告别加息周期,开始转向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对俄罗斯而言,资源依赖型经济不可持续,2012后将继续推行创新型现代化经济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最为强势的中国也将实施加快经济结构,加大科技产业的投入,继续拉动国内消费的战略。
所有这些都已预示着2012年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诸多不确定风险的严峻考验。
世界经济史 篇3
一、世界经济增长温和,仍处于扩张轨道
回顾跌宕起伏的2015 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尽人意,发展环境险象环生。受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金融市场激烈震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国际货币基础组织(IMF)数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2015 年增速调低到3.1%,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期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略有加快到2%,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到4%,是连续第五年回落(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如果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规模已经超过70 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已经达到113 万亿美元,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经占全球产出的半壁江山(按PPP计算,2015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的57.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达到68%。这或许能够让国际社会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增加些许信心,同时减缓过度恐慌的情绪。毕竟,全球刚刚经历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是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世界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全球经济尚处于前所未有的艰难调整与深刻变化中。事实上,当前世人对全球经济发展环境高度担忧的感受,与世界经济已持续5 年扩张的事实很不一致。因为,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与环境已经脱钩,国际市场行情跌宕起伏,但世界经济则持续发展,且增长势头并不算低。据IMF估计,按PPP计算2007~2016 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2017~2020 年将年均增长3.9%。①这一年均增速已经达到并略高于过去30 年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值。原因主要是,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复苏明显分化,使世界经济在危机阴霾笼罩下依然保持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展望蹒跚而至的2016年,全球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但增长态势可持续。据OECD预测,2016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略高于2015 年。世行最新预测,按PPP计算,未来3 年(2016~2018 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6%、3.8%和3.9%。从增速看,世界经济形势并不太悲观,且增速逐渐上升。那么,缘何国际社会还是如此担忧世界经济前景?关键是,后危机时期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债务高企、低通胀率、高失业率等难题,尤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难度大。然而,全球经济发展确实与环境越来越脱钩,即在险象环生下世界经济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但仍缺乏支撑动力与活力。IMF预测,2016 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2%,2017~2020 年将回落到1.9%。其中,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2015 年为1.5%和0.6%),但两地复苏依然脆弱。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不变,据IMF预计2016 年将增长2.8%,高于2015年的2.6%和2014年2.4%。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趋稳,创造就业效果明显,复苏周期明显领先于欧日,也好于世界经济。美联储主席耶伦认为,当前美国经济已经走上可持续的复苏轨道,没有任何迹象令她担心美国经济会很快再次陷入衰退。另外,英国经济复苏一直好于欧元区。鉴于英国不受欧元区主权债务之困,加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英国当局在应对危机时宏观调控余地大,且英央行货币政策得当,经济复苏与美国同步,又无二次衰退,迄今已持续6年余。据IMF估计,2015年英国经济增长2.5%,明显高于欧元区的1.5%,2016 年将增长2.2%,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见图2)。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数据整理,2015年10月。
二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回落,依然高于发达国家一倍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是国际市场环境逆转与国内结构性弊病相互作用所致。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见图1),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两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滑、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滑落,一些国家经济已经陷入危机。据IMF预测,2016 年这些国家经济将增长4.5%,2017~2020 年年均增长5.3%,略低于危机前的5.4%(1997~2006年)。不可否认,一些资源出口国如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经济已经衰退。IMF估计,2015 年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分别衰退3.8%和3%,2016 年仍将萎缩0.6%和1%,由此拖累独联体和拉美地区经济2015 年分别下降2.7%和0.3%(见图3)。但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虽然增速放缓,但仍居全球之首。该地区经济2015 年由2014 年的6.8% 放缓到6.5%,2016 年将增长6.4% ,2017~2020 年将年均增长6.5%。高盛公司乐观预期,经历令人失望的3 年后,尽管增速仍低于长期趋势,新兴市场即将迎来拐点,2016年可能是见底并重新找回上涨动力之年。
三是中美经济凸显“双引擎”作用,支撑世界经济温和扩张。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最大变化是,由恢复初期的新兴市场“单引擎”支撑,转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引领的新兴市场经济“双引擎”共同牵引。应该说,世界经济发展比“单引擎”时更趋稳妥,因为“双引擎”将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更多保险系数。然而,两个国家必须高度关注——美国和中国经济走势。一方面,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则明显好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最大,改革成果最明显,中国则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最到位,改革与创业的决心最大。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经济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的只有15 个国家,达到2 万亿美元的只有9 个国家,而达到10万亿美元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据IMF估计,按美元汇率计算,2015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1.384 万亿美元,美国经济达17.968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产出的15.5%(2014年为13.4%)和24.4%(2014 年为22.4%,应考虑美元升值因素),两国经济合计占世界的40.2%。期间,中美经济增量分别达到10 280亿美元和6 300亿美元,为全球最大的两个贡献者。鉴于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虽然世界经济按美元汇率计算增长2.5%,但全球经济规模则由2014 年的77.27 万亿美元缩水到73.5 万亿美元。故此,我们已经无法计算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然而,假如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全球经济规模达到113.16 万亿美元,全球经济增量为4.38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4%(增量为1.421万亿美元),美国的贡献率为14.1%(增量仍为6 200亿美元),两国合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5%(见表1)。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实状况是中美经济稳世界经济则稳,两国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经济尚在新一轮扩张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上升,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规模效应凸显,依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据世行最新报告预测,2016 年中美经济将分别增长6.7%和2.7%,仍居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经济之首。而IMF预期,2016年中美经济仍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按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与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30.9%和25.9%,合计超过55%。故此,只要美国经济不出大麻烦,即使欧元区或日本经济低迷,其负面影响仍可控。对于新兴市场,只要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即使一些国家经济衰退,新兴市场整体经济不会陷入衰退,更不会爆发全面金融危机。因为,中国需求与中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新兴市场因资本外逃引发的流动性短缺,同时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二、国际发展环境复杂,全球性危机不致爆发
(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影响不可避免但冲击比预期弱
2016年,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应是美联储加息。未来,美联储上调利率与美元指数走强,其不确定性正打乱国际金融、资本、资源和贸易市场环境。期间,美元将保持上升趋势,国际金融市场不测风险随之而生,全球股汇市震荡,资本回流美国,融资成本上升,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全球财富重新分配,由资源生产国向资源消费国转移,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力量格局将加速变迁。西方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分化,欧日等将持续宽松,新兴市场外部环境变化莫测,内部政策驾驭难度加大,结构性弊病凸显,发展进入多风险时期。
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靴子”终于落地,或使全球经济环境变得相对明朗。估计,美联储货币政策将持续温和,小幅渐进加息应是大概率。另外,在过去两年中,全球经济一直受美联储结束量宽及加息预期之困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跌落,股汇市一直在起伏跌宕中混乱调整,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元资产,一些资源大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美联储实际加息后带来的冲击。估计这波冲击不一定比2014年11月那一波严重。因为,当时被冲击国家无所适从,国际社会也未做好准备。现在则不一样,国际舆论早已拉响警报,危机国家正全力应对,国际市场有备而对,当事者操作相对谨慎。相信类似1998 年的亚洲危机不会重演,更不会爆发2008 年那样的危机,因为眼下危险只限于一些资源出口国。而如今的亚洲各国汇率更为灵活,也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已发生积极变化。IMF不得不承认,总体看迄今新兴经济体并未陷入危机状态。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架构和财政空间明显改善,通胀相对低,货币政策健全,整体宏观抵御能力加强。
(二)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普遍降低
危机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面临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的严峻事实。这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据IMF统计,2003~2008年,全球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接近4.5%,2010~2013年降到3%~3.5%,未来只能维持这一增速,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尚未消除,重灾区——发达国家面临高负债率、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等,危机后续影响或长期存在。受美联储加息影响,新兴市场货币竞相贬值,股市震荡暴跌,资本恐慌撤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事实上已经陷入危机。二是人口老龄化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共同面临的问题,养老负担加重与适龄劳动力减少,包括东亚地区均面临人口老龄化,拖累经济持续发展;三是中短期内全球难取得突破性科技进展,使各国劳动生产率上升缺乏新动力。鉴于此,受上述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至少降低1个百分点,未来年均增长在3.5%左右,这依然是不错的发展趋势。据IMF预期,未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均将放缓,前者在2%左右,后者降至4.5%上下,这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除非全球爆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或主要国家如中国和美国经济取得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显著进展,世界经济增长或许可以回复到危机前水平。
(三)全球分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处于“亚健康”与“弱增长”状态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都如此。在如此险象环生的环境下,全球经济依然维持温和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发展分化。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靠新兴市场牵引。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则渐渐企稳,世界经济开始从“双速复苏”转向“参差不齐”,分化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新特征,不同区域或国家经济以不同速度发展,反而使世界经济可以维持缓慢复苏。
一方面,分化发展加剧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无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还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内部,都呈现分化发展趋势。鉴于各国经济分化发展,反而拉动世界经济在恶劣环境下以不同速度复苏。无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复无常,日本经济蹒跚跌宕,还是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依然持续发展。这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发展已成趋势。后危机时期,在发达国家中,美、欧、日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分化,日欧经济复苏艰难,期间都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虽不如以前周期强劲,但持续低速增长势头一直持续,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佼佼者。这是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在新兴市场中,发展分化日益明显。从地区之间看,亚洲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独联体经济则因俄罗斯经济衰退而滞后,拉美则受巴西经济衰退拖累而收缩。迄今,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2016年和2017 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3%和6.2%,略低2015年0.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南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鉴于印度经济增长加速,南亚成为全球经济低迷中的一道亮光。据世行预测,2016~2017年该地区经济将分别增长7.3%和7.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7.8%和7.9%。①
(四)国际市场风险不容小觑
首先,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是世界经济同样陷入“三期叠加”:刺激政策退出的“消化期”,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阵痛期”,增速由中高向中低的“换档期”,三期叠加使全球发展环境异常复杂,深陷“四高、四低、四分化、三失衡、三博弈”困境中,即:高失业、高债务、高龄化、高杠杆;低需求、低价格、低通胀、低增长;发展分化、政策分化、社会分化、格局分化;虚拟与实体失衡、供应与需求失衡、投资与投机失衡;规则博弈、模式博弈、制度博弈白热化。这是过去任何一次周期性调整均未发生的新常态。关键是,所有经济体都不可能回到危机前的发展模式,潜在增长率普遍下降,危机后遗症远未根除,人口老龄化加剧,又未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劳动生产率增长减缓,持续发展缺乏新动力与新活力。
其次,迫在眉睫的风险是美联储将择机升息,包括中国等经济体将经受不确定上升的考验。美国利率上升对世界经济本是好事,但日、欧央行将持续量宽政策。这“一松一紧”将新兴市场逼到尴尬境地。近期,国际油价暴跌已触发卢布跳水、通胀飙升、资本外逃、市场恐慌,其他新兴市场也在劫难逃,危机一触即发。事实上,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无论美联储以何种方式提息,都将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金融经济乱象,加之内部结构脆弱性,新兴市场受冲击在所难免。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只有全球同舟共济,才能克服由此引发的市场震荡,保持世界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三、全球化新浪潮姗姗而至,全球治理结构变化可期
对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2015年是一个成果斐然的丰收之年,无论是多边经贸合作,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金融治理合作等,均取得可喜可贺的进展。展望2016年,将是全面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性变化的关键年,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制度性话语权的战略机遇机。
(一)全球多边经贸合作成绩斐然
一方面,2015 年是世贸组织成立20 周年,WTO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议表示将继续推动多哈议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WTO总干事阿泽维多盛赞,这是WTO历史上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它终结了市场最大的扭曲。同时,会议还达成近18 年来首个关税减让协议——《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涉及1.3 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美贸易代表弗罗曼认为,协议的达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开创了一个新阶段。
另外,联合国全球发展峰会顺利召开,通过2015 年后发展议程,强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承诺共同完善国际发展格局。
最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通过的《巴黎协定》开启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并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低收入发展国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键是将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明确定义为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凡此种种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方面取得最大进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APEC方面,亚太自贸区即FTAAP进程成功启动并有序推进,中美联合完成了战略研究报告,并推动成立了由APEC所有成员参与的FTAAP联合战略研究工作组,力争在2016 年1 月15 日前形成初稿,年底前向领导人提交最终报告及可行性建议。在亚太,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即TPP,经历5年艰苦谈判后终于尘埃落定,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协议应运而生。在亚洲,中国与东盟10国达成了自贸区的升级版协议,中国还与韩国和澳大利亚分别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区协定,近日已同时生效,2016 年年底,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RCEP将诞生。另外,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构想正在全面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进展顺利,在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已取得一批初期收获,如中蒙俄高铁协议签署,中国投资的印尼高铁、泰国高铁已经或将开工,中巴、中哈工业园区项目顺利推进等。它正在改革亚洲地区经贸合作方式与架构。
(三)全球金融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得到诸多国家响应,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于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生效,亚投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 日至18 日在京举行一系列开业仪式,包括理事会和董事会召开等活动,由此宣告亚投行正在开张营业;二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正式宣告成立;三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正式吸纳中国为其成员国;四是IMF宣布将中国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即SDR的货币篮子;五是美国会在拖延五年后终于通过IMF份额改革方案,为国际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使新兴经济体在IMF的投票权增加,同时解决了IMF资金不足问题,其永久性资金将翻倍,从2 385亿SDR上调到4 770亿SDR。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基于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反映的是当时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与权力的分布状况。在此治理架构内,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战后7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群体性崛起。故此,全球经济治理体制需要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应当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只有让各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享受平等权利和机会,才能真正构建起保障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机制。
四、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仍是全球经济最大引擎
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正由中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一)国际社会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0月)报告中,对中国经济作用客观评价,认识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转型,即转向更安全和可持续经济增长轨道。IMF坚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已进入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新常态”。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中国经济并非“前景黯淡”,目前的情况只是复苏过程中的一点减速,会在明年重新获得增长动力。她认为,中国在转向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能保持现有增速,其表现已足够好了。经济转型过程出现波动不可避免,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在经济增长完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完成。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撰文称,近期市场唱衰中国的声音虽大行其道,但缺乏事实依据。他认为,中国工资年增长率在10%左右,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在强劲增长。面对这样的经济画面,很难说中国将走向硬着陆。简言之,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应该持有信心。
(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结构调整成果可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特别需要由投资出口型转向服务消费拉动。期间,经济增长放慢并非坏事,它可降低发展风险,同时提高增长质量。近年,经济中服务业和消费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表明经济结构开始朝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果令人欣喜。一是服务业占GDP的“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二是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三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如2015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就业形势稳定改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全国就业形势明显改善。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由此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虽经济增长放缓,但就业形势稳定扩大。如,2015 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降到6.9%,但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 000 万,提前1 季度完成全年计划。居民收入增加与就业市场稳定扩大,是老百姓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正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只要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应该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四)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以“双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经济一路走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支撑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每当经济面临体制性障碍或结构性弊病,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往往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扫清障碍并攻克时艰,结果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景象。这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变法则。今天,中央政府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价格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如火如荼,或催生一轮“新工业革命”。这无疑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同时通过创新供给、扩大新业态等,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五)经济规模效应更显,是世界经济最大引擎
2015 年以来,IMF曾数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1% ,但未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2015~2016年将分别增长6.8%和6.3%,仍居主要经济体之首。IMF认为,中国经济总量显著提高,要想取得过去那样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已变得非常困难。据IMF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GDP规模达10.356万亿美元,按美元汇率计算,GDP的增量达8656 亿美元,超过美国的6 508 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其中有人民币升值因素);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GDP的增量达1.5 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IMF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到6.8%,但按美元汇率计算,GDP增量将超上年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受非美元货币的大幅贬值,全球产出将减少3.76 万亿美元,由2014 年的77.23 万亿美元降到73.5 万亿美元),而美国GDP的增量为6 200 亿美元;按PPP计算,中国经济的增量将达1.42 万亿美元,略低于2014 年,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升到32%(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遥遥领先于美国的14.1%(见表1),依然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引擎。据IMF预测,2016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6.3%,但按美元汇率和PPP计算的GDP增量分别达到8 692亿美元和14 756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分别达到30.9%和27.5%,超过美国的25.9%和13.6%,仍是全球最大的贡献者。
(六)经济下行压力风险上升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2016 年中国经济的“五大重点任务”,是一系统设计,重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非常关键。但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诸多麻烦: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肯定要“下台阶”,但发展质量必须“上台阶”。这一降一升之间牵涉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期间,需要稳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一哄而上”,也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去产能化过程势必影响相关产业和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失业后的社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二是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上升。当前,中国经济中突出的问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债高筑、企业债过多等。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一些旧常态下隐性型风险开始显性化,外部金融风险将随美联储量宽退出和利率提升可能内部化,系统性风险随之上升。新常态下,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既需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应切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应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深入研究新情况,主动采取新措施,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力推新发展。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将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机遇大于挑战。
注释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able A15.Summary of World Medium-Term Baseline Scenario,p197,OCT,2016.
世界经济概论最后 篇4
一、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一)物价上涨总体概况
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
(二)物价结构性上涨
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
(三)物价上涨性质
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二、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一)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生产、收入领域的影响
1.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影响
2.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资产领域的影响 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资产的影响
三、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预防和控制
(一)需求角度
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二)心理因素角度
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三)货币政策角度
央行加息
四)财政政策角度
减税政策
五)企业经营管理角度
改善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
摘要
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问题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和严峻考验已经不容忽视。通货膨
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和复杂。它既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又能对宏观经济失衡进行必要的调整。当前我国政府更是将控制通货膨
胀、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通胀控制
一、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一)物价上涨总体概况
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
在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通货膨胀率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低于100逐步上涨到100以上。
(二)物价结构性上涨
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
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
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
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类价格的涨幅又
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
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17.7%。
(三)物价上涨性质
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上涨更为引人
注目。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
府的房价调控措施几乎毫无效果。玉石、文物、古董、字画、高
级酒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
二、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一)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生产、收入领域的影响
1.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影响
首先,因为我国的通胀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劳
动、土地、物流等成本的上升,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和成本的增加明显
快于下游制成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影
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在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下,我国的实际
存款利率出现较大的负值,从而诱发社会过度的资金需求,并导致资金
从生产部门流向非生产部门,引发对部分商品的投机和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再次,由于担心温和物价上涨演变为严重通货膨胀,在公众的压力下,会迫使政府采取一些价格管制的办法,如限制电价、暂缓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以及资源税改革等,这些限制措施降低了市
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削弱了经济的活力。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劳
动者努力工作。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增加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然,当前的通货膨胀
主要是结构性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刺激这些行业的生
产,同时,也会迫使部分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降
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恶化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使收入分
配进一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攀升,我国进口价格被迅速拉高,而我国出口价
格涨不上去,会使贸易条件恶化,这表明进口同样多的商品要支付更多的外汇,或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过去同样多的东西,导致我国相当一
部分收入转移到其他国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会加
速收入向政府聚集。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7.6%,而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1%,增值税和所得税增速明显提高;
由于大多数人依靠工资和薪金生活,同时工资存在刚性的特点,在通货
膨胀时期,工资的增长常常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因此,工薪阶层受通货
膨胀的影响较大。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
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上
游行业利润大增。只要存在工资对物价的调整滞后,总体上企业的利润
往往会增加,特别价格涨幅较高的行业,利润增长会更快,从利润中获
取收入的人都能得到好处,从而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今年第一季度,全
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2%,特别是上游企业利润增长
更快,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33.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增长8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5.1%。由于本轮通货膨胀
也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作为土地的经营者也获得相应的好处,自2010年通货膨胀加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1
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
增长14.3%,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4%。
(二)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资产领域的影响
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对资产的影响
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同时,许多企业和家庭还有负
债,如汽车、房地产等消费信贷。在通货膨胀环境中,实物资产如房地
产、收藏品等随通货膨胀变动而变动,往往能够保值。但金融资产比较
复杂。由于我国利率倒挂,居民的存款利息和债券收入将受到损失,而
借债者的实际债务负担可以减小,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
权人。股票市场比较复杂,持有价格涨幅较高和利润增长较快行业的股
票已经获得了超出保值的收益。虽然政府已采取政策管理通胀预期,当
前股市的波动也较为剧烈,但当前股票依旧可以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资
产形式。
三、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货膨胀预防和控制
(一)需求角度
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
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从优化产业结
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
向。
(二)心理因素角度
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三)货币政策角度
央行加息
应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一方面,由于近期热钱加速流入,外汇
储备爆发性增长,国内再次面临钱太多的问题,在通胀压力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保持在低位,使得存款的实际负利率水平不断扩大,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资金四处冲突,导致房市、农产品等资产价格暴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央行需通过上调存款利率来缩小负利率,引导资金
流向
(四)财政政策角度
减税政策
降低企业的税收,比如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等,这些都有助于
提高企业实际得到的利润率,有助于刺激供给。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
长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长率,意味着资源急剧向政府积聚,政府税收占
gdp的比例持续攀升。给企业减税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势,同时也抵消了
成本上升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了总供给。
(五)企业经营管理角度
改善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
比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改善政府服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金融体系改革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劳动就业体系改
革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
率;等等。
参考文献:
[1] 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 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3] 吴思莹.加息能否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J].科学教育家,2007,(10).
[4] 马克.2007的十个为什么[N].南方周末,2007-12-20.1.陈东琪,当前物价形势的特征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5期
2.封建强,袁林,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研究[J],经济科学,2000年06期
3.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4.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
年07期
5.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我国通货膨胀名义成因和实际成因的检验分析[J],吉林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刘荣茂,黎开颜,我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黄新飞,舒元,基于VAR模型的FDI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
年10期
8.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货币政策及其经济运行目标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9.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
年11期
10.刘弘,姜国麟,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解释的理论模型选择与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
经济大危机80周年与世界经济 篇5
【非选择题预测】
考查角度一、纵向比较性考查。
考查方式一梳理出不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高考可以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来考查某一时期经济状况的原因和启示。重点的问题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特别是黄金时代、滞涨等阶段。如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它起源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也就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2)到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进入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当时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行销地立足于海外,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努力开拓世界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3)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大量商品和资本向国外输出,各国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4)20世纪中叶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及巨型船舶、飞机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企业进一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和自动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政治形势的缓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员、商品贸易的流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考查方式二梳理出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即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并总结这些变化带来的作用和启示。特别是垄断组织、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苏联的改革等。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1)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其本质特征是把以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和源泉。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迫切愿望。(2)自由主义理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工业革命后,自南主义开始替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流行的结果是: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同时加强对外侵略,抢占商业市场和原料产地,还导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3)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二战”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表现有:国有企业发展,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4)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涨后,多数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策。
考查角度二、横向比较性考查。
考查方式一西方各国经济之间的比较。西方国家的经济也各有特色,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更能反映两种体制的不同。如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出现了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其共同特征是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活动。这三种经济体制分别是:(1)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了商品和市场。(3)德日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国家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考查方式二中西各国经济之间的比较。近代以来的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進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后期又深受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又积极应对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以在近现代经济方面,中外联系密切,成为考查的重点。重点问题有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等内容。如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1)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目的。(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考查方式三将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等结合起来考查。同一时期的经济受到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影响,如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大国或霸主的原因除了工业革命外,还有政治上实行了君主立宪政体,科技上牛顿力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注意在复习时联系起来。
考查方式四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对当前度过金融危机的借鉴作用。如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要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关注民生;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完善福利制度;要加强法制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等。
【选择题预测】
考查角度一: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查角度二: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考查角度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考查角度四:重要的经济组织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巩固练习】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32008年9月以来,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对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受到很大打击,重建国人消费信心刻不容缓。七十多年前,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断然实行新政,其政策措施中有利于鼓励和刺激国人消费的有
(
)
①实行美元贬值②商品上贴“蓝鹰”标志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发放紧急救济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⑧④
D②③④
4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世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2008年10月的第二周,美国股市经历了连日下跌势头。同时,欧洲、亚太地区股市都反应强烈,股指连连下跌。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
A美国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经济霸主
B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c世界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
D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于股票投资
5观察下列两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现象
请回答:
(1)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2)在本世纪的金融海啸中,冰岛甚至一夜之间由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成为首个因为金融危机濒临破产的国家。你认为冰岛可以向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申请援助?为什么?
(3)席卷世界的金融海啸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问题?
世界经济史 篇6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长明在日前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大会经国务院相关领导、外交部、卫生部批准,这是国际卫生经济学会第一次在亚洲以及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年会,它对促进亚洲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和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显示了世界卫生经济学界对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注和期望。
据了解,本届会议将汇聚全世界近2000名著名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就共同关心的世界健康事业发展与卫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展开讨论。会议还将开设中国论坛,来自全国知名业内学者和大医院的院长,将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为开好本次会议,组织了大会组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韩启德任会议组委会主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任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领导和各相关司局负责人任本届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处相关负责人也都参加了组委会。
世界经济史 篇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 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
厉以宁教授表示,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第一, 原材料短缺, 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 农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 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使成本增加。“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 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 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既然已经上升了, 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所以,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此次中国经济年会上, 与会代表们认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后, 2011年将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趋利避害, 有所作为,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代表们认为, 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搞好总量调节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同时, 代表们也指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五年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希望与会代表加强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 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工厂”东莞经济稳步回升 篇8
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 是世界知名制造业基地, 拥有2万多家外资企业, 是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统计数据显示, 作为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 东莞进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1-3季度, 东莞市进出口总额1058.52亿美元, 同比增长6.2%, 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19.06亿美元, 增长8.0%, 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高于广东省1.6个百分点;进口439.46亿美元, 增长3.7%。
此外, 东莞利用外资也保持良好势头。1-3季度, 全市合同吸收外资31.58亿美元, 同比增长5.1%, 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现有企业合同增资24.7亿美元, 增长88.9%。实际吸收外资28.15亿美元, 增长11.8%
世界经济面临重大挑战 篇9
一、主权债务风险、通胀问题、政策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 让世界经济危机重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特别是在今年, 复苏进程遭受了巨大挫折, 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主权债务风险及通胀问题突出, 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 全球制造业活动收缩,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散去, 这场危机暴露出的若干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的弊端正在让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 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德、法、俄等多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周期与商业周期叠加, 将对现行经济政策产生影响, 可能给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雪上加霜。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协调与合作将更加困难。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目标冲突, 使一些国家难以实施真正的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性变革。
这个判断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认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加大, 更加艰难曲折和复杂多变。一方面, 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放缓、通胀水平攀升, 面临滞胀的风险, 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因政策紧缩导致经济明显减速。同时, 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进一步上升, 导致国际市场信心严重不足。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 目前发达经济体可能面临二次衰退风险, 可能性比年初明显提高。世行行长佐利克也表示,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出现温和复苏, 但这一复苏势头正面临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敏感阶段”。
事实上, 今年以来, 主权债务风险、通胀问题、政策冲突、贸易保护主义, 早已如一柄柄寒气逼人的利剑, 让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变得瑟瑟发抖, 前途更显渺茫。
主权债务风险及通货膨胀, 是影响当前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各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超常规财务货币政策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危机和风险开始从私营部门转向公共部门, 主权债务风险及通胀问题不断凸显。至今, 主权债务危机特别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 没有任何明显缓解迹象, 并且可能进一步深入和恶化, 向核心国家蔓延, 这给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尽管有关方面近期出台了一揽子救援方案, 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协议, 距离落实还有非常艰难的路要走。其他国家更多担心的是, 把钱借给这些国家可能面临债务无法清偿的问题, 而这一忧虑显然已经不专属于希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报告认为, 一旦债务危机在欧元区核心国家扩大化, 将给世界经济造成难以预料的其他影响。阿根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甚至认为, 欧洲国家除债务规模庞大外, 企业生产效率已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这证明欧洲经济出现深层次问题。即使欧洲渡过债务危机, 中期增长前景也不乐观。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和协调难度不断加大, 是世界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一方面, 有相当多国家的政策选择处在保增长与调结构、抑通胀的两难境地, 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目标冲突。另一方面,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同, 利益诉求差异加大, 矛盾和摩擦增多, 导致各国经济政策效果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
与此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也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威胁。为了应对本国经济的不景气, 各国政府的干预都在加大, 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更趋隐蔽, 贸易摩擦范围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如果控制不好, 很可能让以出口为主导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危机。
最近的数据也显示出, 主权债务风险及通胀问题、政策冲突、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重大挑战, 正在让世界经济复苏显得更加艰难曲折和复杂多变。从发达经济体看, 美国经济受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停滞等因素的制约, 继续低速徘徊。欧元区的失业率长期徘徊在高位, CPI已经突破了传统警戒线。日本经济颓势继续, 3个季度经济均是负增长。就新兴经济体而言, 欧美债务问题溢出效应日渐显现, 波及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出口因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而下降, 同时还面临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0%, 比6月份预测低0.3个百分点;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0%, 较6月份的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 显示出全球经济复苏正在遭遇新挑战。
当然,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也有一些亮点, 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发展较快, 增长动力仍然强劲。但在发达经济体危机重重及风险转移政策的影响下, 这抹亮色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 输入性通胀、出口受阻等已使不少新兴经济体备受“煎熬”。
二、面对当前极为复杂、不确定的国际经济形势, 关键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风雨飘摇的世界经济, 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压力。据第110届广交会数据显示, 本次广交会上欧美市场成交锐减, 分别下降19%和24%。有专家预测, 未来几个月, 我国出口继续下行概率较大。但多年经验表明, 判断大的经济形势和机遇, 既要看国际, 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更要看国内, 辩证分析基本面变化;既要看现状, 认清经济运行之“形”, 更要看趋势, 把握经济发展之“势”。
危中有机。对于我国来说, 当今世界经济也不乏一些有利因素。这些有利因素突出表现在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结构调整的大环境没有变、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 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依然强劲。
从国际大局和趋势看, 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尽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地区冲突和纠纷时有发生, 世界经济甚至有二次衰退之虞, 但要看到,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在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而且,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发达经济体以“再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不断确立, 本身所形成的“倒逼机制”, 也形成了全球范围内调结构的大环境, 总体上有利于推动我们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 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未因世界经济波动发生变化, 内生动力仍在不断增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阶段, 这将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特别是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 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 增加居民消费, 另一方面还可以有力拉动投资, 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从国内经济现状看,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以来, 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今年前3个季度,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二季度后经济增速略为放缓, 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没有超出预期。
而且还要看到, 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很大。这些年来, 尤其是在应对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中, 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 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这同时也证明, 我国完全有条件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 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这其中的不少有利条件, 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 是我们未来应对各种风险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如今, 全球化的世界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同舟共济的一艘大船, 这艘大船所碰到的很多挑战, 有些是预见得到的, 有些不一定能预见得到, 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为全世界这艘大船掌舵,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 需要世界各国登高望远, 超越具体分歧, 超越一时得失, 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同时更需要抓住有利条件, 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时刻注意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动向和存在的问题,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把目标和任务确定得更合理一些, 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点对我国来说更关键。
当前, 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通货膨胀、盲目投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 不少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碰头。对这些风险和挑战, 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世界经济的两端 篇10
从长期来看,欧美日难以摆脱人口老龄化和债台高筑这两大负面因素的拖累。而“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的情况与此相反,人口红利仍存,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巨大,居民和政府的净储蓄仍在不断增长,虽然,资源和创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制约,但前景更好。从中期来看,日欧的中期计划似乎不明朗,美国则对日本和欧盟的债务问题、欧元汇率问题不断提出负面评价。美国自身的中期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出口倍增计划,二是再制造业化计划,三是基础设施重建计划。但美国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债务压力都困扰着三大计划的前景。总之,发达国家正致力于重大技术创新,如果能有新的风险投资、产业集群和超额利润,也许会有新机遇。
“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则各有雄心。巴西和印度大体摆脱了政府债务困境,金融体系也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对能源价格的敏感性也有所减弱。中国则表现得更出色。由此看来,新兴国家中期维持稳健增长、抵御外部环境波折的能力仍很强。从短期来看,欧美日在2011年宏观政策空间局促,经济增长徘徊不前。2010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同比大约在2.6%、1.8%和2.5%,2011年预计分别微降为2.1%、1.5%和1.5%。与此相反,“金砖四国”等在2010和2011年整体增长仍然维持在7%左右的强劲势头。
相关数据中,最有趣味的,是美国和中国在2011年的巨大反差。美国经济在2011年的状况是难有起色。就其宏观政策而言,将会财政减税和举债并行,但由于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过低,即便中国仍愿增持美国国债,也无助于缓解美国居民和政府债务的持续压力。就货币政策而言,其低利率软汇率仍在延续,但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需求疲弱。双扩张的政策仅收获了危险的零通胀、低增长和接近10%的高失业。这样看来,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更接近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所做出的“摆脱危机、低位徘徊”的判断,而不是高盛所说的“可能在2012年重新回到4%以上强劲增长”。
而对中国经济,我的判断是,在2011年难有实质调控。估计2010年中国GDP增速略高于10%。目前对2011年虽有各种预测,但看起来调控政策没有实质性的紧缩内容。就货币政策而言,2011年M2的增速目标仍在16%左右,估计信贷新增也将在7万亿-7.5万亿之间。考虑到上一次“稳健货币政策”的前车之鉴,因此本轮的货币政策应是稳健为名宽松是实。就财政政策而言,2011年分税制改革并未破题,税收制度改革更多地体现在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合并、提高资源税返回并扩大试点、展开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讨论和调研、试点房产税的开征等细节上,因此一稳一松的宏观政策搭配不太可能带来2011年经济增速的实质下降。我们预期,2011年经济增长接近但略低于10%,其中投资增速微降,消费增速微增,外贸增速下滑但进口好于出口。至于通胀,则并无失控危险,食品价格涨幅也已见顶,房价涨幅趋稳,2011年CPI控制在4%以内的把握较大。
由是观之,发达国家的短期经济运行仍离冰点不远,中长期则受困于人口和债务,虽发展机会不多,但却在努力制造事端创造机会。而新兴国家短期经济运行离沸点很近,中长期增长潜力可观。总之,世界经济格局在悄然变迁,只是主角和配角都尚未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美国在绑架世界经济 篇11
2010年5月17日, 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 2010年3月我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规模扩大了177亿美元总量达到8952亿美元, 我国继续稳居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的地位;数据也显示2010年3月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长期证券 (包括股票和债券) 的金额达到1405亿美元 (1085亿美元为国债、220亿美元为美国机构债券、160亿美元为美国企业债券、112亿美元为美国股票) , 创下历史最高, 几乎是2010年2月购买量的3倍;寻求避险的私人投资者购买了802亿美元的美国财政部债券和票据;作为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的日本2010年3月的美国国债持有量由2010年2月的7685亿美元净增持164亿美元至7849亿美元;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大多继续增持美国国债, 如英国2010年2月的净增持规模为455亿美元, 继续巩固其美国国债第三大持有国地位;只有巴西和俄罗斯则继续其减持美国国债的策略。
2010年3月我国增持美国国债, 这是2009年10月以来我国首度月度净增持美国国债, 这是过去6个月来我国第一次重新购买美国国债。事实上, 自2009年9月以来, 我国一直在减持美国国债, 在2010年2月我国还净卖出115亿美元美国国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下行, 美元的走弱使得美元外汇资产缩水, 美国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端,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国债, 其发行利率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息作用下一直走低, 因此世界很多国家一直在抛售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复苏和经济运行, 采取以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应付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开支, 并一直在世界各地推销美国国债:2009年2月刚上任不久的国务卿希拉里奔赴日本、中国, 使命之一就是兜售美国国债。在2009年2月22日临上飞机结束亚洲之旅前,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我确实相信, 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个聪明的决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2009年5月31日, 继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率团访华不久后, 作为奥巴马总统的特别代表、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开始他履新以来的首次中国行, 其主要目的也是推销美国国债。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发难人民币汇率也是为了推销美国国债。世界各个金融市场上现在四处可见到美国国债推销员。
“美国国债几乎成为美国进攻他国经济无往不利的武器。”英国智库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惠尔说。美国每次向他国兜售国债时都表示, 这是彼此经济紧密合作的表现, 但实际上这些国家都受到了美国经济收缩、国债贬值的连累。马丁·惠尔认为, 在英美20世纪争夺苏伊士运河的争斗当中, 美国政府让美元贬值, 致使英国拥有的大量美国国债贬值, 从而迫使英国最终屈服退出。20世纪80年代, 拥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日本一直在疯狂购买美国国债, 1985年以前美元一路走强, 美国国债利率高得惊人。但到了1985年, 美国为挽救自身经济大幅降息, 由于日美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为确保贸易平衡而让美元狂贬, 令日本手中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大规模缩水。
众所周知, 真正为世界各国外汇青睐的储备货币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少数如瑞士法郎等传统上被认为具有“避险”功能的货币, 由于日本央行长期奉行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因而储存日元的收益极低, 因此, 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实际上只剩下美元、欧元和英镑。2009年10月以来,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过去6个月一直减持美国国债, 美国国债销售出现危机进而影响美国经济复苏。西班牙《起义报》2009年2月3日曾发表了题为“金融界预测将爆发新泡沫”的文章, 这个“新泡沫”指的就是美国国债。世界媒体上唱衰美国国债的声音一直层出不穷。
我国这次停止减持美国国债并转而增持美国国债, 根本原因在于是美国一手导演的欧元危机:由于迪拜债务危机引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2010年2月初在一家美国纽约曼哈顿私人会所里举行了一次“私人聚会”, 在那场晚宴上SA C Capital A dv ISors LP、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几家基金公司的代表等一些资本大鳄都讨论了一些外汇问题, 其中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后, 一批对冲基金开始部署行动以狙击欧元。在晚宴后的一个月中, 豪赌欧元下跌的欧元空头头寸规模从70亿美元迅速增长了73%达到近121亿美元。最著名的空头来自金融大鳄索罗斯, 索罗斯通过媒体向市场释放信号宣称看空欧元。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元资产持有者抑或说是美元的利益。欧元区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致使欧元一路疲软, 美元顺势走强, 美元资产再次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世界各国此次增持美国国债, 无疑是基于经济利益考量的结果, 无疑是美国政府打击欧元的结果。法国巴黎银行的外汇投资战略家塞巴斯提安·格尔利表示:“因希腊危机感到不安的投资者正在购买美元资产。投资者在3月份以后大量抛售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国债, 形成了抛售欧洲国债, 买进美国国债的氛围。”
美国政府估计2009年10月~2010年9月的财政赤字为1.26万亿美金;2010年~2019年赤字总额则为7.1万亿美元;未来75年美国未作拨备的社会保障计划负债已上升至51万亿美元。对美国而言, 发行巨额国债是不得已之举, 对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来说被迫性更强。正如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所言, 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 美国人“用别国的钱致自己的富”;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美国人“用别国的钱来分担自己的风险”。美国之所以能这样做, 主要因为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数十年来, 美国一直利用本国国债绑架世界经济, 这次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深刻的变化。美国推出了后工业时代规划和新能源革命, 我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多个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欧洲经济体和日韩在低碳领域拥有一些技术优势,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在展开等等。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各国都处在探索阶段。把握新技术领域的主导权关系未来的经济竞争。
对我国而言, 在改革开放初期把钱投到美国国债风险相对较小, 另外购买美国国债量可以很大而且在市场上进出都很方便, 但现在购买美国国债的量太大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依存度更高, 这对我国是巨大的风险。因此, 采取稳健的措施解决美国国债可以考虑:一是先把国债卖掉再买股票。债转股是化解国债危机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二是购买粮食、棉花、小麦和原油等战略性资源进行储备。2009年4月初,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曾在香港表示, 中国应当停止购买美国国债, 同时应该把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棉花、小麦和原油等战略性资源, 以备不时之需。三是“走出去”投资。把外汇储备适时花在“走出去”的投资上。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前景》)
编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