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数学化

2024-09-19

经济学数学化(精选10篇)

经济学数学化 篇1

所谓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将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数学语言引入经济活动分析中, 数学化是当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也是经济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1 数学大大拓展和深化了经济学科

马克思认识论的观点之一是: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经济事物的存在是质与量的统一, 对其质的定性认识是定量分析的前提, 而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则意味着认识过程的发展和深化。经济学的发展表明, 经济学的数学化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数学方法能使经济学研究对象明确具体、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数量化以及保证逻辑推理过程的严密性, 最终保证在理论上得出具体明确的结论, 使相应的经济理论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 从而减少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促进经济科学不断发展。数学在经济学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不少新的经济学科, 深化了经济理论。如经济学家使用数学符号以表述经济问题, 凭借自己已知的数学定理来帮助其推理, 产生了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兼容, 产生了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经济学科是数学与经济结合的产物。经济学和系统论结合又产生了经济系统分析, 经济学和控制论结合产生了经济控制论。

2 数学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纵观经济学的发展史, 无论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转变, 还是从“边际革命”到“凯恩斯革命”, 数学方法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经济计量方法、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方法、极值原理等。另外现代实证经济学更加注重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运用数学进行实证分析, 信息经济学、证券学等应用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进行解释和论证经济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使经济学成为一门严谨的可证伪的学科, 而不是一种无法证伪的学科。一种经济理论确立以后, 从经济的实际出发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 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求解模型, 最后,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对它进行检验。即经济理论→模型→数学模型→估计模型→确定模型的未知量→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调整。这样的一个流程可以有效地避免经济学理解上的歧义, 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发生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学家工作的效率。实践证明, 用数学方法对经济问题所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严谨的、慎密的、可信的。例如, 消费函数理论表明, 某一商品的需求Q量取决于它的价格P, 其他商品的价格P0, 消费者的收入Y, 消费倾向T, 以及一个随机因素μ (随机因素包括社会保有量、政策的变化、人口的迁移等多方面因素) , 此时运用数学手段则可将其抽象为公式:Q=b0+b1p+b2p0+b3Y+b4T+μ, (b0, b1, b2, b3, b4, μ为未知量) 只要对上述公式中包含的已知量作六次观测, 便可知b0, b1, b2, b3, b4, μ的值。尽管其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还是科学的, 有效的。另外, 运用Is-Im数学模型, 则可简洁明了地表示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有助于对有关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和预测。

3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提高了经济学的交流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仅靠文字语言的表述与推理方式, 很难保证所讨论问题的规范性、推理过程的逻辑性、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理论体系的精密性, 这就极不利于经济学科之间及与其它相关学科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 在其中命题或假说的推导方面穿插一些数学语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数学语言精确简炼, 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 表达能力要比普通语言有力得多, 有效得多, 而且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更容易让更多的人接受。使用数学语言之后的经济学能更确切地表示经济原理的涵义, 对于问题的阐述清楚明了, 减少不必要的不同理解。例如:在经济均衡理论中, 它抽象列出“价格体系”和“供需均衡”, 给出了供与需的价格函数:Di (P) 和Oi (P) , 通过Di (P) =Oi (P) 方程解的存在性, 研究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再如, 博弈者极大化的四条公理, 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意义和存在的证明, 创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 而纳什就是一位数学家。另外, 数学是各学科之间的共同语言, 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思想, 经过无限次重复而不会发生变形, 传递的信息依然准确。非经济专业人士一般难以理解的经济理论, 转换为数学语言, 使得一般人也能够理解。用数学语言概述出这些结论, 意义深远。数学语言的精确性提高了经济学的交流。

4 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几点注意

首先, 对待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态度是正确使用, 不可滥用。数学运用于可以量化的事物, 而经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其社会性的一面, 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是可以量化的。其次,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杜绝数学成为研究经济的惟一工具。一种方法不可能形成有关真实世界确定的知识。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体系, 数学只是经济学研究方法之一, 不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全部。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包含多个层次,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般方法, 系统抽象法是特殊方法, 数学方法是具体方法, 电脑及信息手段是辅助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缺一不可。未来的经济学必然要兼容多元方法。只有这样, 经济学才能“与时俱进”, 经济理论才能够真正富有生命力。最后, 经济数学模型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应该尽量确保其合理性。

5结语

只有合理地运用数学方法, 正确认识经济的数学化, 科学地使数学与经济学完美结合, 才能使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兰.经济学数学化的理性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06 (4) .

澳门经济裙带化转型 篇2

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2011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中,澳门的总评分在全球17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9位。整体营商环境精简、效率高且尊重知识产权,外国投资者与本地商界人士从事业务具有同等待遇,税率低而税制简单等,是澳门排名靠前的主因。事实上,自2002年博彩业开放后,澳门吸引了更多外来投资者,并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999年回归后,澳门经济扭转下滑趋势,进入上升通道,GDP自2000年开始,结束了之前连续4年的负增长,至2010年一直保持正增长(图1)。澳门经济局2010年三季报显示,澳门经济2010年上半年呈现强劲增长,本地生产总值达1027.4亿澳门元,实际增长率达40.2%,全年GDP增长有望超过20%。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区域经济体,如果说“高增长”是过去十年澳门经济的关键词,那么,未来十年,澳门经济迫切需要转型,通过适度多元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现阶段,澳门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多元化,政府政策推动的重点也将集中于会展、文化创意、中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澳门经济局局长苏添平直陈澳门多元化的方向。

拓展裙带产业链

澳门是一个微型经济体,包括澳门半岛、仔和路环两个离岛,截至2009年底,总面积仅为29.5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由于历史、社会、政策等原因,博彩业一直是澳门的经济支柱,2007年其博彩营业总收入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其博彩场地规模在世界十大娱乐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

在博彩业助力澳门经济取得长足增长的同时,“一业独大”也带来了产业结构不平衡、游客结构失衡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不利影响。美国拉斯维加斯通过多元化转型实现了博彩业与非博彩业相平衡的产业结构,为澳门的产业转型提供了范本。

博彩“一业独大”

在2009年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产业结构数据中,博彩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各行业之首,达32.3%(图2)。

2002年博彩经营权开放之前,澳门博彩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以2004年金沙澳门赌场开业为标志,其博彩业初步形成垄断竞争格局。据2009年澳门经济统计年鉴,2004-2009年的6年间,博彩牌照由3张分拆为6张,娱乐场增加2.2倍至33间,赌台和角子机分别增长了4.4倍和6.4倍。博彩毛收入(不计赏钱)增长了2.8倍,达到1203.83亿澳门元。2009年博彩税总收入456.98亿澳门元,占澳门财政收入总额的65.4%。据澳门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澳门博彩毛收入达1883.43亿澳门元,较2009年劲增57.8%,成为2010年澳门GDP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主要动力。

开放博彩经营权后,外来直接投资规模急速扩张。2002-2008年间,澳门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由261.31亿澳门元增长至884.3亿澳门元,增长了3.4倍,增长主要来自博彩业吸引到的外来直接投资。澳门博彩业外来直接投资从无到有,2008年达604.33亿澳门元,占全部外来直接投资额的68%;投资额前三位分别是中国香港、美国和中国内地,2008年分别为322.96、176.69和99.13亿澳门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直接投资额7年时间由2002年的3.43亿澳门元猛增了52倍。

同时,游客带来服务出口迅猛增长。随着博彩经营场所的增长及其带动下的相关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加上内地居民“自由行”的政策,源源不断的游客涌入澳门。1999-2009年的10年间,澳门年入境旅客人次增长了近3倍(图3),2010年约达2497万人次,同比增长14.8%。其中,来自内地的旅客达1323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占入境旅客总数的53%。来自中国香港的旅客747万人次,同比增长11%,占入境旅客总数的29.9%。游客的增加带来了澳门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澳门2010年三季度服务出口实质上升达41.6%。

开放赌权、开放内地游客赴澳旅游等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到澳门投资赌业,这为澳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其失业率显著下降。截至2010年第三季,澳门劳动人口33万人,同比增加0.5%;就业人口32万人,同比上升1.4%(图4)。其中,6.4万人从事博彩业,同比上升6.2%,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0.1%。此外,外地雇员约为7.5万人,其中7864人从事博彩业,占外地雇员总数的10.6%。博彩业较高的劳动报酬是吸引劳动力的重要原因。2010年三季度,澳门就业人口的月收入中位数为9000澳门元(图5),同比上升5.9%。而就业人口最多的博彩业月工作收入中位数为13000澳门元,同比上升8.3%,较澳门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数高出44%。

以博彩为中心的多元化探索

然而,“一业独大”的不利影响也开始从诸多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平衡,使得作为微型经济体的澳门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2010年三季度,澳门GDP实质增长同比上升27.1%,主要由实质大幅上升45.4%的旅游博彩服务出口带动。从2009年的产业结构变化看,由于澳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额上升而第二产业的下跌,令第三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83%上升至2009年的89%,而第二产业则由17%下降至11%。第三产业中又以博彩业、批发及零售业和酒店业的升幅最为明显。

澳门的入境游客结构也不尽合理,与其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的定位尚不匹配。尽管随着博彩经营权的开放,海外直接投资显著增长,但目前澳门入境游客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内地,加上中国香港,这一比重更高达82.9%(图6)。同时,澳门的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博彩业对学历要求不高、薪资水平又大大高出职业平均水平,这一特点带来的劳动力聚合效应,使得澳门高端人才相对稀缺。

如何构建相对均衡的产业结构,摆脱单一产业的风险,同为赌城起家、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转型,给出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表1)。自2007年起,拉斯维加斯非博彩业盈利首次超过博彩业。因此,发展与博彩业相得益彰的裙带产业,成为澳门政府的战略方向之一,苏添平认为:“在认清澳门自身优势和局限的基础之上,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是目前澳门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澳门经济多元化运作的起点就是由博彩业向其所辐射的裙带产业扩展,涉及娱乐、度假、酒店、购物和会展业等。

澳门的各大博彩业巨头已纷纷抢滩相关产业,将裙带产业链的延伸作为竞争利器。拥有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单体建筑的澳门威尼斯人于2010年7月宣布,公司未来5-10年的运营目标,是实现60%的收益来自包括MICE(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务等在内的非博彩业。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事实上,2009年其来自于客房、餐饮、购物中心、会议、渡轮、零售以及其他业务的非博彩收入为32.01亿澳门元,在同期高达279.21亿澳门元的总收入中仅占11.5%。

但威尼斯人非博彩业务的增长趋势及布局已初具雏形。以其旗下位于路金光大道的旗舰物业—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以下简称“澳门威尼斯人”)为例,该酒店于2007年8月正式开业,截至2009年底的总入场人次已约达2380万。除55万平方英尺的博彩区之外,澳门威尼斯人还设有39层高的五星级酒店,提供2900多间客房,以及相关文娱活动及康乐设施。其大运河购物中心零售及餐区面积约达100万平方英尺,内有300家门店及50多家餐厅。澳门威尼斯人还设有一个1.5万个座位的“金光综艺馆”和1800个座位的剧院,常年上演各类剧目。

在会展业的拓展上,有面积约120万平方英尺会议中心及会议室综合大楼的澳门威尼斯人仅2009年就承办了15个贸易展览,388个企业团体参展,吸引访客逾32万人次。

澳门的另一博彩巨头—银河娱乐集团有限公司(00027.HK)近来也动作频频,目前正在路发展一项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城“澳门银河”,根据澳门目前游客来源地构成特点,同时也为了与同业竞争对手相区别,将其定位为具亚洲特色的综合性度假胜地。

博彩巨头的转型,推动了澳门休闲旅游和会展业的持续增长。2010年三季度,澳门入境旅客为636万人次,同比增加15.4%。内地旅客增加18.7%至330万人次,以个人游方式至澳门的旅客占42.7%,为140.84万人次,同比增加18%。香港及日本旅客分别上升16.5%及2.6%。此外,过夜旅客占旅客总数的52.2%,为331.76万人次,同比增加17.8%。旅客在澳门的人均消费(不含博彩消费)上升1.7%至1648元,高于上一季的1575元。中国内地旅客的人均消费最高,为2530元;东南亚、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旅客分别为1663元、1032元和1027元。

2010年三季度澳门有323项会议及展览活动举办,其中会议305项,与会者有43147人次,同比分别增加24%和94.1%。展览活动有18项,同比增加20%,其中三项大型展览共吸引18.6万人次,使入场人次同比增加39.6%至32.2万。

借力区域合作拓展多维产业空间

借CEPA拓展商机。自《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于2004年实施以来,至今可享零关税优惠进口内地的原产澳门货物已计共达1210项。

按照CEPA2010年5月28日签署的补充协议,自2011年1月1日起内地进一步深化开放11个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并新增开放技术检验分析与货物检验、专业设计,自此,服务贸易产业总开放领域达43个。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CEPA是一个开放式协议,合作双方可通过磋商不断扩大开放以充实和优化其内容,为两地经贸共同发展与合作带来重要的效益。苏添平认为:“澳门是一个不大的经济体,因此多元化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CEPA的签署使得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此后每年新的补充协议,为澳门扩大发展空间和领域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保障。”

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区域性商务服务平台的发展定位,同时也把粤港澳合作纳入规划。苏添平认为:“在粤港澳合作中,三地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从传统物流业合作不断向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拓展,进一步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除2009年12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的港珠澳大桥外,横琴岛的开发也成为粤澳和珠澳合作,以及澳门多元化发展的新契机。横琴岛毗邻澳门,面积是澳门的三倍。2009年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标志着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岛正式拉开帷幕。

搭建中国与欧盟、葡语系国家间的商贸服务平台。澳门与葡语系国家有着传统的语言、合作优势,澳门可借此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构建中国和欧盟、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在帮助内地企业开拓葡语国家市场的同时,也协助葡语系国家的企业打入内地市场,为澳门经济增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论经济学数学化与经济英语 篇3

关键词:经济学数学化,经济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 我们已步入一个经济化的时代。其实, 埃德蒙·伯克早就说过, 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在这个经济化的时代, 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正如保罗·A·萨缪尔森所言,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 从摇篮到坟墓, 都会遇到经济学的真理……, 经济学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天才, 但是, 没有经济学, 你简直非吃亏不可。”现在, 大量的英文经济学原版著作引入到中国, 进入到大学课堂;英文报刊、广播、电视英语节目, 大量涉及国际、国内财经报道, 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的经济英语文献。经济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经贸知识的结合。由于经济领域的浩瀚, 以及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使经济学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出现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家惯常运用晦涩费解的语言和复杂难懂的数学公式, 其结果往往使读者难于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经济学和数学

经济学是研究客观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经济学研究的经济现象, 虽然不可以象自然现象那样进行精确地计量, 但还是可以部分计量的。事实上, 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考察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 也可以用经验的统计资料对经济理论进行验证。科学的分析方法, 必须在定性研究的同时,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量的分析, 才能完善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数学方法正是对客观事物进行量的分析。在经济分析中, 运用数学方法的优点在于: (1) 所应用的语言是更严密和更准确的; (2) 有大量的数学定理为经济分析服务; (3) 由于它使我们明确地表达一些假定条件, 可以使我们避免采用一些不理想的含义模糊的假定; (4) 它使我们能够处理有几个变量的情形。所以, 数学方法被广泛地用于经济分析。

1. 经济数学化

70年代以来, 西方经济学加强了数学分析, 甚至出现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 除了对经济理论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外, 还广泛地运用几何、矩阵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差分方程和序列论等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

2. 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mathematical economics) 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在这种分析中, 经济学家使用数学符号以表述经济问题, 凭借自己已知的数学定理来帮助其推理。数理经济学和所谓“文字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数理经济学中, 假设和结论是以数学符号表述的。另外, 代替文字逻辑的是应用数学定理来进行推理过程, 使表述更为严密和准确。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则是在本世纪西方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具有把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兼容并蓄的特点。简言之, 计量经济学是对已形成的经济理论所进行的实证统计考核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是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的集中代表, 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经济英语与数学

经济英语主要指与经济有关, 或涉及到经济的英语。经济英文语篇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英语经济学文献, 即英文版经济学原著和英文经济学论文等。应用经济英语文体, 如商务沟通 (business communication) 等;报刊英语经贸文章、报道 (财经报道financial report) 。国际经济组织文献。由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 使得在经济学文献中, 随处可见大量的数学词汇。如curve曲线, variable变量, coefficient系数, index指数, function函数, multiplier乘数等等, 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学术语, 如endogenous/exogenous variable内/外生变量;coefficient of price/income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价格/收入/交叉弹性系数, 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Consumer’s price index, CPI消费品价格指数, Lerner index勒拿指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社会福利函数, 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函数;deposit multiplier储蓄乘数, 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对外贸易乘数等等, 以及其他数学内容如:

1. 图表

图形是说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资料或变量如何相互联系的图示。它的优点在于, 在很小的空间里汇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易于理解。图形对于经济学者如同榔头对于工匠一样必不可少。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经济学。 (保罗·A·萨缪尔森, 1991:25)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 附录1就是“如何阅读图形?”。所以, 在西方经济学英文文献、英文财经报道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图表, 如graph图表、图解, diagram简图, 示图, curve曲线图, pie chart扇形图, bar chart条线图, block chart直方图等。其中, 曲线图使用最多, 如supply curve供给曲线, demand curve需求曲线等。

2. 数字

英文经济文献, 特别是财经报道, 总会涉及大量的数字 (figure) 。用数字来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情况, 以数字说话。经济英文中的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其他英文数字。英文数字有表示准确数的, 如dozen十二, double二、二倍, decade十年, century百年, hundred百, thousand千, million百万, billion十亿, couple两个、一对, duplicate二份、二倍, triplicate三份、三倍, quintuplicate五份、五倍, sextuplicate六份、六倍 (多用于文件、合同中) ;也有一些表示模糊数的, 如few, a few;little, a little, many, much等。

3. 模型

这里的模型当然是经济模型 (economic model) , 即经济实际的一个简化的解释, 它可能是一个图形、统计表或方程组。总之, 经济模型是各种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的反映 (杨玉生, 1995:449) 。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 特别注意建立各种经济模型。雷诺滋就认为, “理论研究, 简单说来, 就是形成模型, 并从中得出逻辑预测。” (牢埃得·雷诺滋, 1983:11) 。在经济英文文献中, 常见的经济模型有work-leisure model工作-闲暇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收入-支出模型, growth model增长模型等等。

综上所述, 经济学数学化使经济英语与数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众多数学词汇的使用, 大量的数字、图表, 以及各种各样的模型等。要真正完整、准确地理解经济英文语篇, 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外, 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语篇, 特别是注意经济学和数学等背景理论知识的理解, 才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学理论, 了解国际国内经济信息, 成功地进行商务沟通, 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 (第12版)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1

社群经济与组织社群化 篇4

所谓社群经济,就是如何利用社群产生生产力。何谓社群?按照勒维斯的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结。

如果组织进行社群化的话,必要产生一个结果以表示其合法性:资源会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社群经济不是粉丝经济

首先,要区分社群和集体。社群也即社区,强调个体活跃度和个人意愿与整体的协作。集体则是铁板一块,强调服从和牺牲。所以,我们应该抛弃“集体主义”的思维。否则,无法观察网络社群的很多现象。

其次,粉丝经济不是社群经济。小米强调自己是“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今日的玩法,其本质是主流化策略,这是和社群经济不吻合的。如果说社群强调的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的话,社群应该是有边界的,社群过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宗教除外)。

我们可以简单想象一下线下的社群,或者社区。在其中,人与人的横向沟通更为重要。而在“粉丝经济”中,起码在小米模式中,向心力过强。“互联网思维”的过度庸俗化带来的是掺水的价值观,情感纽带不牢靠。

社群的管理者应该行使物业职能或者BBS版主职能,而不是扮演“领袖”。这也是鉴别社群的一个着眼点。一旦领袖出现,就会出现朋党现象。所谓群而不党,正是此意。

我们认为,社群经济中存在一个“双重产品”的现象。社群管理者对社群在兜售产品,其次社群本身也是一个产品,被管理者向外兜售。比如,“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向社群售卖会员资格,他又将社群影响力作为对外界的议价能力,也就是他所谓“占便宜的能力”。

当然,社群经济还是以群内生态为主。在《天鸽互动:社群经济的裂变启示录》(刘淇文)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账号体系。一个稳定的账号体系是一个社群内生态可否自行运转起来的重要尺度。顺便说一句,百度相对于阿里和腾讯,最薄弱的环节可能也是之前账号体系不够突出。而同是引擎起家的谷歌,在很早就推出了Gmail服务。

货币化的账号体系是一种,还有一种应该是情感化的账号体系。所谓社群的人格化,就是让社群内来点温度的意思。一个小区里,人与人彼此不熟悉,见面连个话都不说,算什么社群呢?但是,这个小区里很可能会有一个以“遛狗”为中介的mini社群。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在遛狗的时间里才聚在一起,狗狗们自行玩耍,主人们凑在一起闲扯淡。扯着扯着,彼此间就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只有信任来临的时候,温度才会存在。

这个时候,每条狗就是一个账号。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单点建立起来的信任社群很多。因为信任,大家才会放心彼此之间交流除了狗之外的事情。此时,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说的价格发现成本就会降得很低,甚至趋于无。这就是说,社群的资源配置方式很可能不是以市场方式进行的,或者说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社群内成员之间的横向沟通最重要。当然,很多人可能会以为社群就是“圈子”。如果按照账号、横向沟通、信任、自裂变这几个标准来看,把社群当成圈子也无可厚非。唯一的区别是,社群是一个商业模式,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个统一的交易模式。而圈子更注重个人利益交换,或者情感寄托。圈子是可以被做成社群的。

在互联网上面不存在真正的封闭社群,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当用户的迁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他是具有自主性的。同时,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一点是“比价机制”。把用户关心的产品部件价格透明化之后,用户可以很容易知道彼此的价格如何。

对组织社群化的想象

以海尔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在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组织变革,目标是把僵化的组织网络化。那么,网络化会是最终的模型吗?

在组织进行网络化的同时,也许存在一个“平行组织”,我们称之为社群型组织。类似于二次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是以知识为导向的。

社群的核心是“情感”,但是之于企业来说,“情感”是一个与用户进行价值对接的界面,它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时,内部细胞之间的关联度,毕竟“情感”往往是脆弱的。

海尔目前进行的组织变革是先把坚固的金字塔打碎,成为网状,以节点带动组织边界的延展伸缩。但是,单一的节点是否可以真的完成资源快速配置呢?过于依赖节点可能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节点的活跃能力直接决定了网状组织的创新活力。在把个人等同于节点的前提下,这个要求过高,毕竟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强能力的人,能找到强资源,但千万不要忽略寻找这个强能力的人的成本。用科斯的理论来说,发现机制本身就会带来成本。

第二,节点的行为来自于母体发出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并不能带来更有效的创新价值的话,节点就会做大量无用功。这很像张瑞敏谈到的,在错误的领导下做正确的事。

这个时候,社群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对组织内社群的定义是,在一个知识型组织内,自行聚合的,以知识图谱和价值观为索引的虚拟组织。也就是说,“知识”就是社群的坐标系。在现实中的经营单位之外,存在一个虚拟的,也可以说是“超文本”的组织。人们按照组织设定的“标签”进行自动聚合,就像Web 2.0的网络社区一样。

组织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的创新中。野中郁次郎认为,产品的创新分两种:产品概念的创新和功能的创新。产品概念是抓住用户对某种产品的基本价值,它对顾客来讲,是“产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比如Walkman的出现,就是改变了用户评估产品的维度。音质不再重要,便携才重要。

而功能性创新,涉及的是产品的内部元素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就像克里斯滕森说的“颠覆性创新”,是限于技术对于产品的改造而言。

这也是我们认为野中郁次郎比克里斯滕森更加高明的地方。野中郁次郎把创新放在了“知识”的环境中,而不是产品的环境中,这样视野更加开阔。

功能性创新处于两个知识维度之内。一个是know-why,一个是know-how,即原理和整合两个层面。而真正满足用户价值需要的是know-what,即告诉用户,产品是什么,用户用以评价产品的维度是什么。

组织要做的就是如何激发员工的“know-what”,野中认为产品系统本身具有多样性,这是由视角决定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面孔。“面孔”即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程度。

根据不同的视角,组织可以针对某一款产品有几个不同的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阐释“know-what”,也就是定义产品。定义产品其实就是在不同的维度里发现用户价值。

这个小组的核心是大家在用户价值观上的彼此认同,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能分享快乐的小家电”,从而将不同领域里的知识不断贡献出来,形成一个知识转换的“场”。

在这个小组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仅仅是由一个发起人在做知识梳理和交流服务。比如制定谈话规则,总结谈话内容,设计场景,价值观强化等等。

这类小组就是企业内的理想社群。社群并非一个经营核算单位,而是一个虚拟组织。大家的聚合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个人的知识趣味为导向。如果企业是一个平台的话,那么各个社群就是带有知识标签的平台小站。

以重新发现冰箱价值为基点,就可以有几个社群。“冰箱是保鲜盒”,“冰箱是孩子对于极地的想象”,“冰箱是菜篮子的终端”等等,这几个概念代表了几种用户价值,也可以说是“冰箱”这个母标签下的子标签,员工可以根据这些标签,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知识能力进行分类聚合,社群自然形成。

就像规划一个论坛一样,最开始的几个标签是要由网站搭建者自己来设定的,以后则靠使用者自生成。此外,这样的社群带有先天的无边界性。一个社群管理者如果想让自己的社群活跃起来,他不可能指望组织内的成员知识背景,而是要大量吸收认同自己理念的在线资源。这样,在知识维度之内,组织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资源的快速配置。

社群作为一种超文本组织,其实是在充分发挥企业平台非市场属性的另一面:做知识的聚合平台。对比前文说的节点能力两大缺陷:社群可以取代个人作为资源节点;节点收到的母体信号不再是单一的。虽然母体发出的信号是和用户充分交互之后的结果,但用户并不是总能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交互有很多时候是在错误的方向上的。社群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形式,可以提供全新的组织视角。

另一方面,组织平台要承担小组运营的成本。标签过于密集,会导致资源浪费。追求价值差异化和功能差异化并非是两条平行线。价值诉求最后要反映到功能设定上,对于功能资源来说,高度成熟的模块化水平可以应付大多数设计需求,即使是开发新的模块,也可以在现有的供应链资源上进行快速整合。所以,价值差异化不会一直仅在解决产品概念问题。

经济学数学化 篇5

一、经济学数学化的历程

19世纪30年代前,经济学中很少使用数学,即便用到也是如魁奈的《经济表》中的简单表述方式。亚当·斯密建立起的古典经济学基本用的是描述性语言,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使用的也是简单的代数表述。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而约翰·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中第一次用大数定律经验地说明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平均意义上具有规律性。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被看作“西方经济学史上应用数学工具作为分析手段的第一个里程碑”。[2]

皮罗涅·汤普森在1824年《论交易工具》中对政府用纸币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收益最大化问题的分析,被公认为是在英语世界的经济学中把微积分第一个应用于经济分析。[3]也有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出版的《财富理论中数学原理的研究》是经济学数学化的开端,认为是他首次缔造了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把边际原理用于生产理论,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发展出完整的消费理论并将其建立在边际原理之上。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三人同时发起的边际革命对经济学数学化起了关键作用。他们把边际原理用于消费者行为并得到深刻的结论:用强调主观效用的理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引申出需求法则。事实上,边际革命本身不是突变的、而是一场缓慢的运动,如斯皮格尔所说,“其发作和开始实际上跨越了整个19世纪”。[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缓慢”的运动也是经济学数学化的过程。尤其是对瓦尔拉斯来讲,边际革命也是一场基于数学的革命,开辟了经济学运用数学化的全新路径。之后,数学成为了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马歇尔在边际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从使用数学的角度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图表表述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使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事实上马歇尔一直审慎地使用数学。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建立起宏观经济学,将概率论中的不确定性引入到经济分析中,依此建立起来的利息理论成为沟通经济学中实物理论和货币理论的桥梁。杰拉德·德布鲁运用拓扑学使均衡理论更加精致化,他给出了自由经济中多市场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但“他的证明更多是关于数学逻辑问题的处理而非经济学”。[5]萨缪尔森把分析数学引入到经济学,实现了数学对经济学的又一个突破,而且他的著作也形成了和经济计量学的联系。计量经济学旨在数量概念下发展模型和理论,同时把模型设计成可操作和测量的且易于进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从1930年计量经济学学会创立后开始盛行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亨利·穆尔试图从统计上证明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对需求曲线进行统计推导,并在亨利·舒尔茨的帮助下使需求的统计分析在更大规模上持续。

伴随数学和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愈加数学化,数学的前沿进展都被运用于经济学中。从1969年开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多数是由于数学方法的使用。发表在经济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运用数学工具的占所有论文的比重持续上升。《美国经济评论》、《经济杂志》、《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等权威刊物,“20世纪20年代前,90%以上的文章用文字表述。20世纪90年代初,90%以上的文章使用代数、积分或者是关于计量经济学内容”。[6]甚至有人认为,数学对于经济学的介入已经比在物理学中还彻底。

二、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

经济学数学化成为不争的事实,数学对经济学发展意义非凡。经济学中大规模使用数学,开启现代分析至今不过100多年,而恰恰是这100多年是经济学颇有建树的时期。这期间经济学的重大突破都和数学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

1.经济学数学化促进了经济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加深了人类对经济现象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任何学科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对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对象已经有了定性的把握。对于有些经济问题,尤其是一些局部问题,没有数学可能永远表达不清楚,而数学给出的简化分析使得理论本身更加清晰和严格,数学形式主义赋予了经济学严谨性和精确性。一方面,数学表达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逻辑错误、厘清概念、建立逻辑基础,从而将含糊的表述转化为符号形式和基本数学形式,使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数量化并保证逻辑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减少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2.经济学数学化便于经济理论的检验。伴随着科学哲学中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影响,经济学也不断强调理论的经验检验。理论如何被经验检验呢?逻辑实证主义致力于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把科学理论形式化和符号化,还原为一种命题系统。孔德就认为数学是科学和哲学的形式基础,用数据检验理论就导致把原理转变为数学表达形式。运用数学,经济学命题就可以更加明晰而且可以通用,这样理论就完全是可检验的。哈奇森说:“波普尔把经济学的数学化看作经济学中的‘牛顿革命’”[7],也在强调经济学数学化才能便于理论检验这一点。

3.经济学数学化也不断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边际革命后,经济学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数学的应用,这在前面已做过表述。同时,经济学数学化是经济学现代化的标志,虽然对经济理论带来阐释普遍性的助益,但这种助益是有代价的,同时带来了经济学的现代化贫困。

首先,经济学数学化的倾向导致了经济学家对经济模型的盲目崇拜,认为只有数学模型才能研究经济问题,数学成为研究的目的而非工具,加强了经济学的实证和模型化倾向。经济学家对大量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数学方法进行推演和数据处理是必要的手段。但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理论本身。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从门格尔开始拒斥数学就源于他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动,经济现象是复杂现象,是一个受制于外部力量冲击的开放系统,而数学形式主义构造的模型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能说明现实经济的完全开放性特征。科学哲学家玛丽·海斯认为“一种形式上的、符号性的语言永远不可能代替思想,当一个词成为恰当和唯一的符号的时候,它所表达的一些必要的含义也就丢失了。与数学相比,现存语言的不明确,正是它们的适用性以及得以发展的代价”。[8]贝塔郎菲认为,在自然科学中使用模型也有危险,其危险是过于简化:为使它在概念上可控制,把现实简化成了概念骨架……现象愈多样化和复杂,过于简化的危险愈大。[9]事实上这种危险已经深刻体现于经济学中。

其次,经济学数学化的倾向使经济学日益远离现实而成为“黑板经济学”。科斯如此批评主流经济学“被研究的东西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体系。我曾称之为‘黑板经济学’”。[10]科斯认为经济学以牺牲对现实经济的理解为代价而追求形式上的精确,关注精确计算的结果,而对社会规范、情感、道德等视而不见。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抽象为数学函数,每个人都是具备完全信息的理性经济人,类似个一抽象的数学符号,犹如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刚体,这种高度的抽象把人最本质的东西抽象掉了。海尔布伦纳和米尔伯格曾指出“在极端时,经济学‘高度理论化’不切实际的程度只有中世纪经院哲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1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一个英国歌舞剧的名字就叫“请莫言真实,我们是经济学家”[12]。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前提是须重视其本体论,方法才会有好的效果,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也是在此意义上,奥地利学派反对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如哈耶克所指的唯科学主义就是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方法和语言(尤其是物理学和数学)奴性十足的模仿。事实上经济学数学化也没有真正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解释、预测、控制复杂的经济系统运行方面束手无策。20世纪7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普遍的滞胀问题,主流经济学家运用一系列数学公式开出药方,但是“由于经济学的药方和公式不但没能解除疾病,反而似乎加剧了病情,政治家们和公众都已变得不耐烦了”。[13]新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于1991年、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奥利弗·E·威廉姆森于2009年相继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开启的经济学研究的现实倾向。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批评道:“黑板经济学和统计显著性,使得经济领域自20世纪40年代已经变傻了,乃至让人不可能指望它会创造出什么科学的东西来,除非它扔掉这两件道具。我们应该关心真实世界及有趣的经济问题”。[14]

三、经济学数学化的尺度

(一)数学是好的“仆人”,但非“主人”

经济学数学化迄今依然没能成功地回答和解决遗留下来的疑问和难题,数学的优势以及数学大规模运用依然不足以消解经济学学科属性上的困惑。数学对于经济学是手段,而非目的,是好的“仆人”,但不是“主人”。“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最终将要求在‘经济学家’和‘数学家’之间划出一道明显的界限”。[15]2000年6月,法国的一些经济学专业学生发起的后我向思维经济学运动所反对的主要一点就是,经济学在无控制地使用数学,数学本身已成为一种目的。[16]对经济学的全面数学化,一些经济学大师,如弗里德曼、科斯、阿尔钦、张五常等曾提出质疑。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数学公式和图表大都放在脚注和附录里,目的是“以免数学损害他的经济学”[17]。马歇尔的数学训练使得他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站得更高,但他对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始终持谨慎态度。同样作为边际革命的发起人之一的卡尔·门格尔建立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也是一直坚持数学方法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并无真正价值。埃思里奇这样评论:“我赞成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量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谨慎的使用这些方法,甚至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犬儒主义或某种怀疑态度。经验式的数量研究并不必然比描述或解释研究更为深奥或有用。”[18]

(二)坚持经济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面对纷繁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如不平等、失业、全球化、金融市场定位等,涉及太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方法。我们不排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但反对将数学作为经济学的目标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泛滥。事实上作为对数学化方法的反冲,经济学中也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向”[19],即在经济研究中不追求理论的形式化和数学化以及理论的逻辑结构,不强调严格的论证,而只看重思想的火花而采用自然语言的倾向。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认为散文化不需数学推理,可以摆脱虚构的假设,在研究中开阔思路。数学形式化和散文化都在为真实世界建构模型,各有千秋。早在1992年包括4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44位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请愿书,内容是关于建立多元化的、严谨的经济学,呼吁在经济学中形成新的多元化精神,包括不同方法之间的对话和彼此宽容的交流。鲍摩尔曾说过:“经济学方法中没有点金石———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绝对成功或者有效到能取代所有其他方法”。[20]数学是局部分析方法,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观点,经济学的持续进步离不开对数学之外的其他方法的兼收并蓄。

(三)让经济学回归经济学本身

就严格的数学表达而言,经济学才被称作社会科学的皇后。但托马斯·卡莱尔认为皇后已经是“一门沉闷的科学”。[21]如何让“沉闷的皇后”生机勃勃?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的学科,不仅具备科学形态,更具有其人文特质。[22]托马斯·迈尔认为经济学中的真实和精确是不可兼得的,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权衡。[23]

我国自古理解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之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首先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人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家应把视角投向“人”,这也是经济学的应有之意。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萧伯纳眼中经济学应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介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布坎南认为经济学介于预测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盛洪在《经济学精神》中特别强调:“在最高境界中,经济学不是一堆结论,不是一组数学公式,也不是一种逻辑,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24]。

摘要:经济学数学化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也让经济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学要使用数学,但要坚持方法的多元化,数学只是其中之一,如此经济学才能向经济学本身回归。

化马水电站经济评价 篇6

化马水电站位于甘肃宕昌县, 是一座无调节径流式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1兆瓦 (3×7兆瓦) , 年发电量9263万千瓦·小时, 保证出力 (P=85%) 3776千瓦, 装机年利用小时数4411小时。项目总工期30个月。现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3版) 以及原水利电力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颁发的《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暂行规定》, 并参考其他有关规程规范文件, 根据目前电力市场情况, 对化马水电站工程进行财务评价。

二、评价依据、内容和主要评价参数

㈠评价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暂行规定》;《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 (SL16-95) 。

㈡评价目的、原则和内容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建设机制, 分析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 编制财务报表, 计算评价指标, 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 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本次财务评价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偿还期;辅助指标有:财务净现值 (FNPV) 、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静态投资回收期;技术经济指标有:单位千瓦投资、单位电能投资、单位电能成本等。

三、财务评价

㈠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

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根据估算成果, 化马水电站工程2011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计算, 工程部分:电站工程静态投资16694.68万元 (其中基本预备费1517.70万元) ;移民、环境部分投资196.86万元 (其中环境及水土保持费150万元) 。工程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 (建设期融资利息716.60万元;工程总投资17608.14万元。电能输出部分投资200.00万元。工程投资总计17808.14万元。其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如下 (见表1) 。 (未计利息716.60万元) 。

第二, 资金来源。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32.62%由建设公司自筹, 即自筹5808.14万元, 不计息, 在还清长期借款后, 按资本金的8%付红利 (即应付利润) 。二是67.38%申请银行贷款, 贷款额12000万元, 借款期限15年。

第三, 建设期利息。根据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和资金来源, 年利率按银行现阶段利率计算, 整个项目建设期利息716.60万元。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四, 流动资金。电站流动资金按每千瓦装机20元估算, 共需42万元。

㈡基础数据

第一, 上网电量。本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9263万千瓦·小时, 有效电量9077万千瓦·小时, 厂供电量8987万千瓦·小时, 电站上网电量为8807万千瓦·小时。

第二, 总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本项目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 建设期利息716.6万元, 工程总投资17608.14万元;机组全部投产后, 形成固定资产价值17050万元。本电站无递延资产及无形资产。

第三, 基准收益率。按现阶段银行利率水平及有关规定, 本次财务评价, 全部投资的财务基准收益率采用8%。

第四, 计算期。本电站建设期3年, 生产期采用24年, 计算期为27年, 折现基准年为第1年年初。

㈢总成本费用计算

第一, 发电成本。本水电站发电成本主要包括发电经营成本 (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劳保统筹费、住房基金、教育基金、工会基金、库区维护费、保险费、上电网管理费、其它费用等) 、折旧费和利息支出等。

本水电站定员编制为25人, 依2011年工资水平, 职工年工资按1.5万元计算, 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劳保统筹费按工资总额的20%计取, 住房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0%计取, 教育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5%计取, 工会基金按工资总额的2%计取, 库区维护费按厂供电量每千瓦·小时提取0.001元, 保险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3.5‰计, 上电网管理费按上网电量每千瓦·小时提取0.002元, 其它费用采用10元/千瓦。修理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1.0%计。

水电站基本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综合折旧率求得。综合折旧率为各类固定资产折旧率及其相应投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

第二, 总成本费用。本电站经营期平均年总成本费用为1153.52万元, 其中年发电经营成本为321.43万元, 年折旧费为702.66万元。

㈣发电效益计算

第一, 发电收入。本电站作为电网内实行独立核算的发电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本项目经营期上网电价按满足财务内部收益率稍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8%的条件测算, 测算上网电价为0.28元/千瓦·小时 (含税) 。

第二, 税金。电力销售税金包括增值税和销售税金附加。一是增值税。根据水利部财地 (1994) 46号文, 小型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按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二是销售税金附加。销售税金附加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以增值税为基础征收, 按规定税率分别采用5%和3%。

第三, 利润。发电利润=发电收入-总成本费用-增值税-销售税金附加企业利润按国家规定要依法征收所得税, 税率25%。根据国发[2000]33号文《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 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又根据甘肃省国家税务局甘国税函发[2002]135号文《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的税率征收。

税后利润=发电利润-应缴所得税

税后利润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 剩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再扣除分配给投资者的应付利润, 即为未分配利润。应付利润率按8%计。

㈤清偿能力分析

第一, 借款期限与上网电价。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12000万元从银行借款 (不含建设期利息) , 按测算上网电价0.28元/千瓦·小时计算, 可在第12.0年 (包括建设期) 还清本息。

第二, 还贷资金。电站还贷资金主要包括未分配利润、折旧费等。企业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还贷, 折旧费按90%用于还贷。

第三, 资产与负债。建设期内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4.51%, 满足资产负债要求, 机组投产后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 还清贷款后, 基本无负债, 满足评价要求。

㈥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 损益。全部计算期平均, 投资利润率7.30%, 投资利税率8.20%, 资本金利润率28.66%。

第二,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经过计算, 本项目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9.49%, 大于基准收益率8%;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1972万元, 大于零, 投资回收期11.8年 (从建设期开始算起) 。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96%, 资本金财务净现值 (Ic=8%) 3535.8万元。

㈦敏感性分析为分析本工程的抗风险能力, 当工程投资、电站效益等变化时, 对本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 其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见表2、表3) 。

四、财务评价

电站装机容量为21兆瓦 (3×7兆瓦) ,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9263万千瓦·小时, 装机年利用小时数为4411小时, 有效电量为8987万千瓦·小时, 扣除厂用电量及损失后, 可供上网电量为8807万千瓦·小时。按本水电站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16891.54万元计算, 本工程单位千瓦静态投资为8043.59元/千瓦, 单位电能静态投资为1.824元/千瓦·小时, 单位发电成本为0.12元/千瓦·小时, 单位发电经营成本为0.035元/千瓦·小时。

经营期上网电价按测算上网电价0.28元/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3页) 千瓦·小时 (含税) 计算, 借款偿还期为12.0年。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9.49%, 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Ic=8%;财务净现值 (Ic=8%) 为1972万元, 大于零;投资回收期从建设期算起为11.8年;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分别为7.30%及8.20%。从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看各种不确定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上网电价稍有变化,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都大于财务基准收益率。

五、结论

综上分析说明, 化马水电站财务评价指标较好, 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在财务上基本是可行的。根据甘肃省电网平均售电价已达0.50元/千瓦·小时以上。本电站测算经营期上网电价为0.28元/千瓦·小时。与目前白龙江、岷江上的电站相比是偏低的。

本项目的建成, 将加快地区脱贫致富、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地区农林牧业、地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廉价动力, 对活跃地区商品市场,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改善投资环境,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加强民族团结, 发展旅游业, 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依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建设机制, 分析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 计算评价指标, 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 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经济学数学化 篇7

一、注重教材分析, 摆正横向数学化的位置

横向数学化一般需要教师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与相应数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相关的情境, 但学生的个人经验千差万别, 适合甲生的情境不一定适合乙生, 因此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是必需的。比如,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对于诸如4×5+3×5= (4+3) ×5这样的逆向表达式来说, 学生很可能会在课堂推进中无意识地去反向重建现实意义, 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很难直接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的, 它必定是忽略了一些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因素, 而去服务于教学。而纵向数学化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上位知识为支撑点, 是共有的经验,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 第79页第9题的相关练习从乘法意义上看就是在为分配律做铺垫;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中, “ (长+宽) ×2=长×2+宽×2”则很明显地已将乘法分配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三年级开始接触到笔算乘法竖式时就已经在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了。基于这些共有的上位知识开展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不必总想着要体现新意, 要跳出分苹果分饼的俗套框架, 从数学素材出发, 直接分圆片都是很好的, 课的精彩与否关键还在于包含在横向数学化之中的纵向数学化的展开和把握。所以不必在创设情境上大费脑筋或牵强联系, 只要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框架内, 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数学化即可。

二、关注数学本质, 迅速过渡到纵向数学化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情境创设各不相同 (见表1) 。人教版是基于“25个4人加上25个2人就是25个6人”的实际意义得出模型, 这一点与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老教材、浙教版新教材是相通的。而浙教版新教材第 (2) 个情境的设置与其他都不同, 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他情境在不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 算理是一致的, 如将15×5+20×5= (15+20) ×5解释为5个15元+5个20元=5个一套 (15+20) 元。但去情境后上述解释就说不通了, 因为相同加数是5, 即15个5加20个5等于35个5。任意写一个式子都是如此, 这就说明这些情境只是现实中的孤立的片段, 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 纵向数学化完全舍弃一切丰富的具体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纵向数学化,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 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情境而要迅速过渡到 (a+b) ×c=a×c+b×c这一数学本质上, 从“几个几”这一乘法意义入手, 去研究、揭露隐藏在等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的特点———让课堂快速向纵向数学化铺开, 从而使学生在纵向数学化上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有效减少学生从形式出发进行简单模仿, 碰到变式就错误百出, 即使到五、六年级还有不得要领的现象发生。

再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常常会出示类似于书本“儿童公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都不是老师想要的数学信息) 你还有什么新发现?除了这些,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发现了什么? (有些失望) ……10分钟过去了, 学生就是说不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是很普遍的。教师因为不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话题不断地被学生叉开, 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很好地从横向数学化中过渡到纵向数学化上来。其实教师可以抛弃这么复杂的生活情境, 直接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展开教学,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为纵向数学化服务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明白横向数学化不只是创设实际情境, 通过对上位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数学经验也是横向数学化的材料之一, 还需要抛弃一些故弄玄虚的毫无数学价值的提问, 避免产生无用的导向和心理暗示, 迅速聚焦本课目标。

三、灵活运用变式, 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基于纵向数学化展开的, 学生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刚学或已学的数学自身的素材, 而习题不仅能巩固已有知识, 更是一种纵向数学化的再创造,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数学素材 (例题、习题) 的变式运用, 为学生的纵向数学化进程提供一个个阶梯, 让习题重复但不呆板, 既有创新意味, 又能夯实基础, 从而有效地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让教学效果从低下回归高效, 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网络。例如, 对于人教版教材“众数”的教学, 教师一般从“选择学生参加舞蹈比赛”的情境图切入进行概念教学, 然后提供大量的实例来说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众数的特点, 用众数对生活现象作出解释。但也有教师在教授了概念后出示表2, 要求学生找出众数, 解决众数的有无和个数问题, 然后将五 (2) 班的数据拎出来形成表3, 让学生再接着找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然后提问:我把120记成了162, 是不是刚才所做的工作都白做了?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巧妙地解决了三个统计量的对比问题, 在深入思考和对比中更进一步明确了众数的意义, 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点。因此教师只要对数学素材进行灵活变式, 用足用好, 就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展现数学本质的内涵和魅力!

四、联系上位知识, 提升纵向数学化的效益

前面阐述中已经提到, 生活情境的创设具有局限性, 但它所指向的数学本质内涵则很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数学上位知识, 丰富彼此间的联系, 在对比中回忆旧知, 学习新知, 完善结构, 尽一切可能提高课堂效益, 让课堂丰富饱满。

例如, 人教版教材中对“梯形”概念的教学:新概念教学可以由现实生活典型事例抽象概括引入, 也可根据数学自身素材 (相关旧知, 原有概念———上位知识) 等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水坝的横截面, 注意到是一个四边形, 且有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进而引出概念, 让学生明确内涵。但如果教师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 就会发现下面的引入对于提高课堂效益更为有效: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 根据一组对边是不是平行进行分类:

然后将其中的一类“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学生在明确梯形概念的同时, 也明确了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 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 把纵向数学化发挥极致。

经济学数学化 篇8

其中A代表评价结果, C1、C2分别为两组样本的平均成本, E1、E2分别为两组样本的平均疗效。相应A代表两组样本最终的成本-效用指标评价结果。一般国内文献均根据此样本计算结果给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结论。但是, 根据统计推断的原理, 如果仅关心进入研究的样本人群评价结果, 分析到此是可以接受的。想要给出样本人群背后所代表的的总体人群的结论, 这个结果是不科学的, 因此需要根据样本人群去推断总体人群的结果。

常用的统计推断包括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前者要求明确数据的分布、构建概率分布、完成统计推断;后者对数据的分布无任何要求。明确成本-效用指标的统计分布比较麻烦, 因此笔者检验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完成统计推断的工作。随机化检验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随机化检验, 也称为排列检验[1], 是最早用以检验两个总体均值差的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本质上对数据的分布没有任何要求, 但因涉及大量的计算, 所以直到最近才真正可行。它指的是从所有结果中随机产生部分结果。而不是采用所有的可能结果进行计算。具体操作如图1, 最后根据结果是否落在拒绝域决定是否拒绝原假设。下面根据某临床研究数据实现以上过程。

1 资料来源及数据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所某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课题, 从中随机抽取102份样本, 其中使用A、B两种治疗方案的样本分别为70份、32份, 见表1。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本研究数据分析基于SAS 9.1完成, 分析流程见图1, 程序如下。

以上程序中group为分组变量, f1、f2分别代表效用及成本, col1、col2分别代表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比, f3代表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比差值。原始数据效用、成本信息见表2、3, 原始数据成本-效用比分析结果见表4, 随机抽样500次计算结果见表5。

根据表4和表5的计算结果, 原始研究数据的成本-效用比组间差值在成本-效用比差值95%CI范围内。设定可接受一类错误为双侧0.05, 据此分析结果, 尚不能认为两种不同用药方案成本-效用比存在差异。

注:组间分配采用不放回随机抽样, 每组例数与原试验一致, 总计算500次 (根据随机化检验原理, 应该抽样102!/ (32!X70!) 次, 考虑本论文旨在说明一种方法, 故仅计算500次) 。排序后双侧95%分位数分别为12位、488位 (精确计算为12.5, 475.5, 保守估计采用12, 488)

3 讨论

本研究假设原始数据来源于随机试验, 另外计算过程中未考虑到极值问题, 其计算过程并不完美。但为药物经济学统计推断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对于非随机化的观察性研究数据, 一些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因素可能在组间分布不均衡, 其因果推断不像随机化试验可信度高, 此时建议在完成倾向评分匹配[2,3]的基础上, 再进行随机化检验不失为一种可以研究的方向, 比如本研究的数据中患病时间存在组间差异, 可以先根据倾向值匹配的原理进行组间匹配, 之后在完成随机化检验。有学者提出[4]采用自主法估算区间, 与本文中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读者可自行选择合适的方法。另有学者[5]研究提出其他区间估计方法, 如BOX法、椭圆法、Taylor级数扩展方法。但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 采用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区间相对比较简单。

摘要:目前, 国内关于药物经济学评价大多采用点估计的方法简单对比不同用药方案的评价指标, 但是基于统计推断的理论, 这种简单处理并不能反映研究人群总体的比较结果。本文将随机化检验应用于药物经济学评价中,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药物经济学疗效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随机化检验,统计推断,药物经济学评价

参考文献

[1]William Navidi.统计学—科学与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49-449.

[2]郭申阳.倾向值分析:统计方法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84-109.

[3]李智文, 任爱国.倾向性评分在SAS软件中的实现[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21 (5) :320-322.

[4]谢颖, 宗欣, 孙丽华.非参数Bootstrap法在成本-效果置信区间估计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 2010, 21 (22) :2027-2029.

从短缺经济到小众化消费 篇9

在小众化消费时代,中小企业不能照搬大企业既往的成功模式,应独立寻找自身成功发展的突破口,开展有别于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小众化时代的企业营销

过去的20年,中国市场从短缺经济迅速转化为过剩经济,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化营销”功不可没,成就了无数个具备规模经济效益的知名企业,尤其是在快速消费品领域。成功的大企业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学习、效仿的榜样,很多中小企业想按照这些大企业过去的玩法来做市场营销,希望成为大企业,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不能照搬大企业营销做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时间问题,二是空间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时间问题。在15年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地方品牌的产品,每一个产品品类都有成千上万个小品牌,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全国性的大品牌,就很容易把那些小品牌“干掉”。就像乳制品和饮用水市场发生的演变一样,从早期的无序竞争转化为垄断竞争,仅剩下几家全国性的大企业分享大众化的主流市场。

其次,我们看看空间问题。在15年前,主流消费群体是温饱型消费者,物美价廉是那个时期制胜的法宝,所以,通过规模经济效益来降低成本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因此,以格兰仕为代表的价格杀手成为大众化时代的佼佼者。

可以说,在短缺经济时代,只要能提供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就谢天谢地了。而在大众化消费时代,只要有一个比“假冒伪劣”产品好的产品,只要有一个比杂牌产品有保障的名牌,只要物美价廉,就能取得成功,就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大品牌。

但是,当整个社会从大众化消费转向小众化消费的时候,新的挑战和机会就出现了。那些以规模经济取胜的大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转型,适应小众化时代的需求,就很容易被取代甚至淘汰。而对那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小众化时代的到来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有了成为未来明星的希望。

中小企业的营销突破口

中小企业该如何把握小众化时代的商机?又该如何开展有别于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维度,寻找中小企业成功发展的突破口。

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如何看待市场,如何看待未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普通人正常的思维顺序是“起点—路径—终点”,结果必然是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考核标准,更没有详细的计划。大家都在低头拉车,而没有人抬头看路,企业家觉得很累,员工则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企业的未来,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正确的思维顺序应该是“终点—起点—路径”,即先把企业在未来3~5年的终点想清楚,描述清楚,然后看看自己目前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有多大,找到差值,接着根据目标去配置相应的资源,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做到“从后往前看”,让大家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奋斗。这是我在给企业做咨询时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企业家和经理人明白正确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是什么,没有正确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再努力、再聪明都无济于事。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指的是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即希望自己的品牌给消费者留下什么样的独特印象,学会站在客户的立场去看问题。很多企业都把品牌建设理解为品牌宣传,以为只要“玩命”打广告,就会成为知名品牌。这种思想在大众化消费时代是对的,只要有胆量在央视打广告,只要敢把企业有限的资金(甚至是借来的钱)用在央视广告上,就能成为知名品牌,所以才有了央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相信品牌的力量。

其实,到了小众化消费时代,知名度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品牌定位才是制胜的前提条件。一个品牌如果不能拥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如果不能在目标客户的“脑海里成像”,如果没有一句简洁明了的广告语打动客户,就很难在嘈杂的环境中鹤立鸡群、迅速出位。要知道,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是物质极大丰富,已经没有卖方市场了(垄断领域除外),几乎所有的产品品类都非常拥挤,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小众化时代,品牌定位成了所有中小企业不得不跨的一道门槛,毫不客气地说,大企业有没有定位没有关系(因为已经是知名企业了),而中小企业没有品牌定位就绝对不可能成功。有了定位,就可以事半功倍,没有定位,就会事倍功半。可惜很多企业家不明白这个道理,已经习惯了努力地去拉车,用最费力的方式来经营企业。

经营战略

所谓经营战略,就是把企业未来几年的成长路径描述清楚,即如何走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如何做才能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所以,战略不是谈要做什么,而是谈如何做,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工作流程、标准工具、人员安排、财务分析、监督机制等配套措施才行。可以说,我过去十多年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小企业制定未来3~5年的以营销战略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成就了一大批行业知名品牌和领头羊,帮助它们加速成长、腾飞、成熟。很多人对战略有误读,以为把目标定好企业就有战略了,结果很多中小企业都认为自己的企业有战略,其实根本没有战略。它们脑子里的战略充其量只能算是目标和想法,是制定战略的素材和原材料而已。战略规划与设计是一套非常成熟、规范的体系,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大、中、小型企业广泛采用,因为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就是“从后往前看”,而具体的方法论就是战略规划与设计体系。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基于目标客户的需求去创造价值。不是企业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站在目标客户的立场上,看看目标客户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欲望,这样才能通过产品创新给目标客户带来极大的满足。很多人做企业都是为了自己赚钱,为了使自己过上好日子,这是典型的“商人”心态。这种心态在创业阶段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因为人们首先要脱贫。俗话说:人穷志短。在没有达到“财务自由”之前,中小企业主不可能从商人转化为企业家。商人和企业家最大的分别是什么?我认为商人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而企业家的出发点是“利他主义”。如果一个老板整天考虑的都是自己如何多赚钱,他就不会替客户着想,也不会替员工着想,而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如果一个老板整天考虑的都是如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给客户创造价值,那么他就会赢得客户的心,赢得员工的心。

当然,“利他主义”并不是做慈善,而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地做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和社会的尊重,使企业家“由富到贵”。有了“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产品创新才有了根基,因为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给客户带来愉悦的体验。在“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企业会挖空心思去了解目标客户,观察目标客户,看看他们存在哪些困惑,有什么欲望尚未被满足,如何做能帮助客户。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都是抱着“利他主义”的思想给企业做咨询。要知道,谁都不比谁傻,当你是“利己主义”的时候,客户一定能感受到,他们会加倍小心,保护自己;当你是“利他主义”的时候,客户同样也能感受到,他们会敞开心扉,把你当做朋友和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随着80后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随着中产阶层越来越庞大,中国市场从大众化消费转向小众化消费已经不可逆转,未来10年将是小众化逐渐深入人心的10年。谁先认识到了这种趋势,谁就能做到“先知先觉”,及时做好准备。谁认识不到这种趋势,就只能“后知后觉”,跟在别人后面走,到头来只能是“别人吃肉你喝汤”,靠勤奋努力赚点辛苦钱。另外,唯有真正理解了小众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小企业才有可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成为未来10年中国市场上的佼佼者。

(高建华教授: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gaojianhua.cmmo.cn)

(编辑:王文正wwz83@163.com)

板块化:世界经济新格局 篇1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受各国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自然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 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新格局。概括地说, 世界经济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较快的发达国家。英美尽管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但它们采取了快速灵活、比较务实的经济应对政策, 包括若干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甚至一些会计准则的改变, 帮助其金融体系迅速修复资产负债表, 消费者信心得到了较快恢复。因此, 英美经济恢复较快, 失业率已降到正常水平之下, 经济增速基本回升到危机前2%~3%的水平。

第二大板块是欧洲大陆和日本。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相对僵化,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像英美那样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经济恢复十分缓慢。其中, 日本经济恢复之路将尤为漫长, 因为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创新动力不足、债务水平高等短期内难以化解的问题。最近一两年, 这些国家步英美后尘, 出台了各种量化宽松政策, 也出现了一些经济恢复的迹象。

第三大板块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较大、经济政策比较灵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都在7%左右。中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中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是印度经济规模的5倍左右, 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第四大板块是众多增长遇到困难、微观机制不够稳固、宏观政策不够稳健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的主要代表是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资源和原料出口国。当前,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贸易增速又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大宗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致使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经济出现负增长。这是多年以来罕见的。这些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 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宏观政策方面下大功夫, 而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格局的背景下,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与美国最为引人注目。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 相互之间的实物贸易极为重要, 占各自贸易的比重很高。同时, 双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其关键在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这一过程很可能持续3至5年, 其结果将影响经济全球化未来一二十年的走势。

美国的竞争优势在于高科技行业、基础型制造业和金融行业等, 而中国的优势则在于一般制造业和部分服务型行业, 也包括互联网。美国把重塑经济全球化作为战略重点, 所依赖的是软实力和大量国际化人才、在历史上形成的话语能力、发达的金融法律服务业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形成的以美国华盛顿和纽约为基地的各种国际组织。中国也非常清楚,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对于自身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至关重要。中国靠的是硬实力, 其中包括全球第一大贸易进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储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等经济硬实力。中国缺少的是软实力, 其中包括国际化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化研究能力。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抱有很高期望, 希望中国能代表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既竞争又合作, 重新建立一套对新兴市场国家比较公正合理、能够引导全球经济重回较高增长速度的国际规则。为此, 中国提出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牵头成立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

上一篇:培育对策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