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共11篇)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1
近年来, 中国艺术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并且日渐引人瞩目, 但与此同时, 艺术品金融化乱象也层出不穷, 以致于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险区”。以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2011]38号) 的发布为标志, 由中国证监会牵头的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大范围内开展。但时至今日, 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 2014年12月发生的索账3年未果的几十名郑州文交所投资者“占领”河南省金融办事件;又如, 截止发稿前, 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业务依然在进行并还能够办理新开户手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对近年来中国艺术品金融化历程进行一番回顾和分析, 无疑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的问题
1. 艺术品金融化研究者的“滞后化”研究状态
在国外, 关于艺术品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视为另类投资 (alternative investment) 的艺术品投资领域, 关于艺术品金融化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相比之下, 由于中国艺术金融产品创新的步子比国外迈得更大更快, 因此, 关于艺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
总的来看, 尽管艺术品金融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和难点问题, 然而, 学术界关于艺术品金融化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却不多见, 并呈现出“新闻报道多, 学术研究少” 和“重个案点评, 轻理论建构”的鲜明特点, 全面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更是罕见, 在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滞后化”研究状态。 由于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需要, 中国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很多严重问题很少得到理论界的正面回应和系统解答, 从而制约了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 艺术品金融化实践者的“擦边球”创新势态
虽然中国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早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解决起来却殊为不易。因为根据国务院38号文件“防范金融风险, 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 并没有“一刀切”地堵死中国艺术品金融创新之路。既然没有完全“叫停”, 对利润极其敏感的各种资本就还会继续尝试, 不断寻求新突破口。这意味着, 问题并未真正得以解决。
例如, 在面对国务院38号文件时, 一些文交所甚至投资者就都还停留在抠字眼, 希望继续打 “擦边球”的状况。天津文交所在国务院叫停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后的3年多时间内, 就既没有停止份额化交易, 也没有出台整顿和善后方案。这其实是艺术品金融化实践者一直以来的“擦边球” 心态使然。假如市场参与者不能真正领会中央文件关于“防范金融风险, 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实质, 而只是纠结于具体的条条框框, 那么, 仍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1. 赵无极, 17.9.80
2.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同志
3. 宋赵佶, 氍鸽图轴, 纸本, 墨笔, 纵 88.2, 横 52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3. 艺术品金融化参与者的“从众性”侥幸心态
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市场参与者不仅是重要的行动主体, 而且决定着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广度深度。在近年来的艺术品金融实践中, 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不能只怪艺术金融机构的盲目和冒进, 艺术金融产品的投资者也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因为无论艺术金融机构, 还是投资者, 都普遍存在非常严重的“从众性”侥幸心态。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从众性”侥幸心态并非投资者独有, 艺术金融机构身上同样存在, 甚至负面影响更大。
例如, 自从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推出首款艺术品信托产品以来, 中国的艺术品信托市场从无到有地迅速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度发行的中国艺术品信托产品为10款, 发行总额为7.58亿元;2011年度发行的中国艺术品信托产品为45款, 发行总额为55.01亿元。 从产品数量来看, 2011年度的同比增长幅度为350%;从发行总额来看, 2011年度的同比增长幅度为626%。但随着中国艺术品信托“井喷”式发展而来的就是2012年—2013年出现的拐点。由于信托周期太短、市场行情切换、内部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 中国艺术品信托规模迅速缩水到个位数。 如果说, 投资者的盲目跟风是非理性之举, 那么, 艺术金融机构为什么也如此不计后果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历史高点之时推波助澜呢?
二、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对策
假如从改革开放算起,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到1990年代是以个人资金为主导的个人收藏时代, 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机构收藏时代, 现在则正在走向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已经不是讨论“该不该有”艺术品金融的时候, 而是到了研究“怎样发展”和 “如何监管”艺术品金融市场的阶段。为了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防范艺术金融风险:艺术品金融化创新的底线
从事艺术金融创新的机构, 必须一方面吃透中央文件精神, 另一方面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 真正将防范艺术金融风险作为艺术品金融化创新的底线。假如风险管理做不好, 引发一系列连锁事件, 最终一定会自食其果。
2.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构建自律与他律的隔离带
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不能只寄托于加强监管。因为监管并非万能的。艺术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前瞻意识, 通过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来构建自律与他律的隔离带, 用主动的自我约束让监管者和投资者放心。
3. 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意识
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遵循“把风险讲够, 把规则讲透”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开展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改变投资者在发生金融风险时总将政府部门视为“最终善后主体”的传统观念。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2
北京东路支行万义豪
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稳增长、扩内需、控物价”的宏观政策目标,发展实体经济更可以成为“稳增长”的关键突破点。
实践证明,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便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其中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仍是一个难题。
一、实体经济应如何界定
什么是实体经济?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实体经济一定是有投入和产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做实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也曾公开表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虽然上述专家对实体经济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能够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判断都确定无疑,而对在很多经济体中占GDP大部分的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的认识却存在分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就是虚拟经济的观点更被很多人认同。
4年前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一方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能长久,社会各个层次已对其加强了警惕和限制。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虚拟经济的危害性也逐渐显现。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以及信托投资等非实业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并使得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了实体经济“去实业”迹象,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采取诸多手段进行调控。
有专家就表示,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使得人们或企业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也表示,有人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它类型的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王勇则认为,当下银行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支持不断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也有金融业贡献在里面,不能抹煞这一成绩。
二、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常熟、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深入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服装交易市场,就当前经济运行及走势进行调研。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要拿出更具体措施。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也反复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那么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信贷资金投向注意向实体经济引导。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力度都有所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得以优化,社会经济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出现大幅度提高。例如,记者从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获悉,该行今年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向中小企业倾斜,在确保新增企业贷款规模不少于40%的比例用于中小企业的同时,还进一步释放存量信贷规模,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应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风险较高问题,很多金融机构除了推出传统的抵押、质押、担保三大块传统产品外,还开发了诸如专利权质押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保联贷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建行东莞分行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结合市场特点和需求,该行就推出专业市场助保类贷款、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贷款等金融产品。
再次,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外,还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其目的也是要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王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并认为衍生品是不好的。其实衍生品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企业“避险”,可在风险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只是后来衍生品被炒作,形成泡沫,背离了当初这一目的,因此发展衍生品要牢记最初的目的,不能偏离,只有这样才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最后,对于金融社会来讲,要保持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只有金融机构能够看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时候得到收入、得到利润,能够充实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都有相当强的获取利润的动机,作为企业,特别是上市的企业来说,首先是要保证企业股东的利益,其次,也要考虑经营的连续性。
此外,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温家宝就指出,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这两个任务互相关联。银行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发扬主动服务的精神。
三、金融应支持哪些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非对所有实体经济领域都进行支持。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这给信贷“有扶有控”定了方向。分析人士称,“扶”体现在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控”体现在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在“有扶有控”的指导下,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随着各种资源的约束及成本的上升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而纵观全球,越多越多的国家,把绿色、低碳等新兴能源领域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创新发展,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领域的适时调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部分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进一步指明了金融业应支持的方向。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级产业规划于近期密集出台,记者发现,各个产业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拉动内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这将成为金融业调整支持重点的最好依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样
也需要有实体经济引导,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缺少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是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的;而只看中短期暴利的金融业,如失去了实体经济这块“基石”,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在两者的良性互动和亲密无间的配合下,才会使我们的经济达到“稳步增长”的预期目标。所以,我们不应仅将目光集中于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更应关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金融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注意的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是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训。危机的发生是从金融业开始的,金融业出了很大的问题,而当时的实体经济好像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因此人们感觉是金融业的问题拖累了整个经济,拖累了实体经济。不仅如此,在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在克服金融危机、争取经济复苏,但由于金融体系受到危机冲击比较大,资产负债表不健康,给实体经济复苏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为此,国际上很多声音强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和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里面一方面包含了对于金融部门要加强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了要注重和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也注意到,在最近若干年其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竞争力在减弱,并明确提出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的含义。既然强调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就需要对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不是实体经济作出区分。我感觉这个题目还是要做一些研究的,需要进行讨论,以便大家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认识。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精确化。实体经济的英文翻译是“real economy”,应不仅包括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尤其是在中国,过去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强调物质生产,这当然是实体经济,但不能把实体经济视为物质经济,只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商品,而忽视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很多经济体中占了GDP的大部分,服务业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属于实体经济。
2、如何对金融产品是否主要服务实体经济作出判断
关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若干年以前也有过相关的讨论,谈到实体经济就讨论作为其对立面的虚拟经济,讨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当时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一度曾有简单化的理解,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他类别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际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金融业中有一些服务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进行融资,比如银行贷款,以及生产型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融资,在此融资过程中,金融部门能够把其他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动员起来,为企业提供融资,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主体的各种经营活动,如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研发和投资等,应该说这是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当然,金融产品也有一些基本上在金融业内部自我循环的内容,对实体经济不怎么相关。这也涉及到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的划分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判断:哪些金融工具更多地用来支持实体经济,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更多地是出于金融交易的需要。可见,这里面有个概念问题。要做出必要的区分,需要进行研究和讨论。对于加强监管而言,也有同样的问题,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要明确支持哪些金融市场板块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
3、正面的判断
从去年开始,在我国经济金融工作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每年的新增贷款总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indicator),而是提出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更全面的重要数据。关于社会融资总规模,比较严格的定义可能偏学术化一点,简单而言,就是在整个经济的融资活动中,通过金融部门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总量,这里所谓的非金融部门是指实体经济。在统计过程中,首先是金融部门之间的融资被扣除了,这是因为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活动比较复杂,往往是不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非常频繁,容易被重复计算,为此只计算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其次是没有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比如民间的融资行为,包括个人与个人直接通过合同方式的融资活动等被扣除了。
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是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应该说也是基于当时我们已开始意识到,需要了解全社会融资中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实际上已经埋下了金融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的伏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融资确实已是越来越多元化,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重已在缩小,这也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工具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只限于观察贷款总规模,恐怕就不全面,而是要更多地把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保险理赔、商业票据、信托、委托、金融租赁等各种融资活动汇总加以观察和分析。总体看,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低于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超过40%。在统计中用的都是流量,也就是新增量的概念,如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过程中,既有新发行的债,同时也有到期偿还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是企业新增发债的数量。
按照上面的思路从正面就金融活动中哪些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作出判断时,既有在概念上需要加以明确的内容,也有在数字上进行定量确定的问题。
4、反面的判断
另一种办法是从反面来判断哪些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当然,要断定某种金融活动不是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也不容易,可能多数金融界的机构和从业者都会强调,他们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是对国民经济非常有益的。
应该说,金融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融资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是正常的活动,是为了金融业更好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是单纯的内部自我循环,从中赚钱,甚至是金融业赚非金融业的钱。由于非金融部门往往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知识不够,金融业比较容易通过这些复杂金融产品的技术性交易赚取非金融部门的钱。这容易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后,我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不满。当然,在划分时往往很难有特别明确的界限,有一些金融产品一开始时是较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比说担保债务凭证(CDO),最初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但发展到CDO平方时,为实体经济的服务程度可能就少了一半,进一步发展到CDO三次方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程度可能更少了。也就是说,某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内向式衍生发展,可能会导致其距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实际作出判断时,一刀切的划分可能也不太容易。为此,可以考虑从实体经济部门是否关心某种金融产品来进行判断。如果对某种金融产品,只有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员予以关心,实体部门不关心,甚至看不太懂,这种金融产品可能就距离实体经济比较远了。现在有一些金融业的CEO也在抱怨,说金融市场产品太多了,很多都不懂。所谓不懂,一方面是不知道这些产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对于这类金融产品,可能就需要打问号。要强调的是,需要从反面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作出判断,但如何得出结论,目前还需要研究和探讨。
5、预防高频交易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机会,如技术上能够产生很多高频的交易,这些交易越来越计算机化,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普通投资者和交易员所能掌控的速度,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对此,也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作出判断和把握。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很多是讲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打仗,而且往往是讲人类斗不过机器人。当然这是科幻性的,我们也并不太在意。但在金融市场中,确实有一些交易人类已经比不过计算机,计算机所做的交易占比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计算机在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反应速度和交易速度等方面,都超过人类。除了速度优势以外,还涉及到人工智能。过去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有那么厉害,认为其毕竟只是模仿人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了机器的自学习能力,并相互加强。过去我们不担心人类下国际象棋会输给计算机,但忽然就有一天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开始下不过计算机,且今后也不再有可能收复失地了。人们比较担心一些高频交易容易脱离经济基本面,脱离实体经济。为什么?绝大多数依靠技术发展起来的这些高频率交易,其优势就是反应快,多数都在做趋势性交易,因此往往并不关心产品背后的基本面是什么。比如对某种债券或股票或其衍生品,高频交易更多地着眼于趋势和技术分析并通过程序性交易获取短期收益,至于发行企业的基本面怎样、未来前景如何,则难以关心。
总体而言,金融交易的频率应该与其对应的基本面变化的频率大体有所配合。比如对一个农产品而言,通常体现为一个种植周期,当然也可能与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农机化肥投入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总体而言是按大体稳定的种植季形成产出的,不会出现比一个种植季短得多的时间内发生剧烈供求波动的情况。工业企业也类似,企业生产往往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与研发、原材料供给、市场需求等很多因素有关系,但企业的生产、销售、盈利等变化通常也有其固有的周期。当然不排除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甚至军事冲突等可能带来的突变,对于突变自然有应付突变的方式方法,但总体而言还是有比较规律的频率或波长,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还是围绕着正常的周期性规律进行。
对于金融交易方式,如果金融市场交易出现非常高频的成分,且上下变化幅度相当大,就可能是脱离了实体经济变化的波长或频率,可能主要服务于金融投机,甚至被机器交易所支配。当金融交易频率高出有关经济实体基本面变化频率的很多倍,甚至好几十倍的时候,就要对这种产品及其交易打一个问号,要注意审查,看看这个产品及其交易是不是脱离了实体经济。
6、强调金融产品在设计时就应服务实体经济
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已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因此G20会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金融当局已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衍生产品的集中清算,以及对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控制衍生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
在对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还是脱离了实体经济作出讨论后,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金融业的发展动机上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限于时间,我不再展开讲,这里想强调一下,金融工程学在产品设计时就应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工程现在已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从出发点来讲这是很好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设计金融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但也有一些单纯为促销、捕捉套利机会、有利于程序交易、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倾向,趋于设计越来越复杂、并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某些发达金融市场,人们批评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失去了控制。应强调,在通过金融工程设计金融产品时,要考虑产品的实际资产(underline asset)背景,要有道德,要强调
为实体经济服务。
7、辩证看待有效市场假设
我想提一下有效市场假设这个经济学议题。这次金融危机后,这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如果认可有效市场假设,就会大致有这么一个概念:只要是基于竞争性市场的交易和定价,就应该是有效促进供求均衡的活动。
这次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质疑,现在一些媒体也都注意到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他有白俄罗斯血统,是美国一位很重要的经济学家。明斯基提出,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可能自身也会产生问题,并自我循环,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它揭示了金融市场产生问题、不稳定的内在机制。此外,明斯基还提出了“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也就是资产价值崩溃、危机爆发的时刻,表示的是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这些也与金融市场及其交易会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助长投机和泡沫有很大关系。
8、正确发挥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
在与金融界讨论时,有人强调认为,尽管很多金融业内部的有些交易表面上看起来是脱离实体经济的,但是这些交易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因此也还是很有用的。确实,我们说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作出区分,应该也可以大致划出一个界限。
比如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如果金融产品有基础资产或有真是交易背景,或者有一些衍生产品,间接与实体经济的资产或交易有明确关系,如对此基础资产或其交易来进行风险管理,那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了。但另有一些金融产品,实际上只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投机风险和高杠杆融资提供服务,或只为其交易部门自身服务,就可能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我们往往看到的就是价格无缘无故的大起大落,从实体经济角度无法作出解释。大家知道,这些年交易部门自身膨胀很厉害,有可能就与脱离实体经济有关。
从价格发现角度来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设,金融市场只要是充分竞争,总能发现合理的价格。但事实情况也往往有悖论,例如,一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实体经济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却在金融市场上出现高频率的大起大落。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是合理的?如果说波峰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谷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反之,如果说波谷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峰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可见,虽然价格发现是个重要功能,但不宜脱离实体经济去鼓吹,从明斯基假设出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并不那么健全。
为此,要防止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变成市场过度投机和产生过度波动的借口,需要大致画一个界限。所有这些工作都联系到监管,通过加强监管来限制金融市场中可能发生不良现象,同时支持金融市场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简析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 篇3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经济结构;调整
国家为了让经济实现持续性增长,需要对经济结构予以调整,将影响经济的有关因素进行全方面衡量,使得社会经济朝着金融化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必须对现阶段即金融方面予以详细了解,并分析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促进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金融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货币市场将金融机构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而让经济机构更加完善。在理论意义上,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实体经济;第二类是货币经济。当货币流通性越来越强,并且信用货活动增多,两者的相互渗透将会让金融范围扩大,并逐渐形成金融经济。由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金融金融化的产生。
二、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1.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效应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金融化对其产生了一定效应,通常来讲,产生的效应包含两方面:第一是约束效应;第二是支持效应。对于约束效应而言,主要是对金融因素予以限制,限制体现——资金利用率不高,而且资金配置不合理,从而影响到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对于支持效应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调整资产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2.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中资产的影响
随着经济逐渐增长,国家经济工业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进而形成金融化趋势。由于经济个体与集体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两个方面都会包含着经济行为,经济行为中必然涉及到资产,而货币是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当货币经济转向非货币经济领域时,就会使得金融自由化提升,进而金融活动增加,衍生工具也明显增多,所以会对资产产生一定影响。
3.影响我国金融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经济与其运行会随着经济金融化而发生改变,不仅能够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影响到我国金融结构。随着经济市场的复杂性增强,国内的经济矛盾也逐渐增多。当货币指标发生超出理论极限时,就会导致金融相关率有所改变,使得金融发展受到影响。经济的增长幅度会使得金融结构发生变化。
三、优化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优化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当前的直接金融层次性不鲜明,而且一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取直接融资渠道,所以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首先,完善证券市场。我国需要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体制,建立具有层次性的证券市场体系。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对证券市场的行为加以监督和管理;其次,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有关部门要完善的股票市场监督与管理制度,进而规范股票市场行为,然后还要加大对股权融资机构的建设,从而确保股票市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并利于经济金融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2.完善金融结构
为了优化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完善金融结构,尤其是中小金融结构。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资金还是内部结合都不十分健全,为了优化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政府必须加大对扶持力度,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内部结构的调整上。中小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将扩大业务范围,在县域增设服务网点,从而方便农民办理取款和汇款等业务。
3.经济金融化与民营化相结合
经济金融化与民营化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经济金融化的价值。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要提高民营经济,让民营资本更多的投入在金融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让民营金融机构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内部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此外,民营产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将资本用在促进产业结合的方面,不同类型的民营机构之间还需要建立密切往来关系,共同参与到股份控制中,并从金融投资中获取更高的利润,最终民营经济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四、结束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性逐渐增强。由于经济金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使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降低。因此,必须提出促进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从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国家经济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191-192.
[2]李志强.对经济金融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4(21):309-309.
[3]童岱.企业集团资金金融化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4
记者:董教授, 您好!近年来,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口老年化问题, 社会各界谈论有关人口老年化问题的越来越多。人口老年化有什么标准?我国目前老年化程度如何?由此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董登新:首先要肯定的是人口老年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或趋势。衡量人口老年化程度的指标有许多, 其中, 最主要的测度指标包括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率、老少比、年龄中位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人数。第一, 老年人口比重。由于各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标准不同, 因此,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标准。但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时, 标志着“老年社会”已变成现实。第二, 老年抚养率。也称老年抚养负担, 它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即年满65周岁的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总数比值。第三, 老少比。也称老年化指数, 它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第四, 年龄中位数。即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 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 一半人在中位数以上, 另一半人在中位数以下, 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截至2010年底, 在全球226个国家或地区, 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共有43个, 基本上都是非洲地区国家, 其中, 年龄中位数最小的国家是乌干达为15岁。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8个, 大多为亚非拉地区的相对落后国家;年龄中位数在30~40岁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共有64个, 年龄中位数高于40岁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1个, 其中, 年龄中位数最高的国家是西欧的摩纳哥为48.9岁, 其次是日本44.6岁。
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大多为北美、欧洲及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在金砖五国中, 南非为24.7岁, 印度为25.9岁, 巴西为28.9岁, 我国为35.2岁, 俄罗斯为38.5岁。全世界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8.4岁, 正好巴西处在世界中间水平, 南非与印度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 我国和俄罗斯则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对于人口老年化类型标准的划分, 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年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老年型建议性标准: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14岁以下人口比重30%以下;老少比30%以上。
此外,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 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 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199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7%, 迈入老年化社会的大门。2010年为8.87%, 大约2026年达到14%, 正式成为老年社会。2050年将达到30%, 2100年将达31%。2050年之前称之为“加速老年化”阶段, 2050年之后称之为“稳定的重度老年化”阶段。
人口老年化将直接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劳动力减少, 社会消费能力下降, 经济发展减速;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剧增, 养老医疗社会投入增加, 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难平衡。
记者:如此说来,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年化,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关系到老百姓养老社会保障的问题更是时刻触动着中国社会的神经。当前, 我国养老保障现状如何?老年化给我国目前带来哪些问题和难题?
董登新:世界各国对于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关注, 都是基于退休制度将要承受更大的养老负担而引发人们的担忧与不安的。我国也不例外。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 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要新增老年人口1300万人, 这一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相当于一个英国或德国的总人口。如果计算60岁以上人口, 老年人口绝对数就更大了。
从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到工业社会的“社会养老”, 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 养老保障面的宽窄以及养老保障程度的高低, 则主要取决于一国或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达程度。
事实上,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有较大变革。其中, 部分群体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另有部分群体则采用了全新的规则, 如城镇企业职工。从养老保障面来看, 目前,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城镇企业职工; (2) 有城镇户口的自雇者和灵活就业人员; (3) 农民工; (4) 行政单位职工; (5) 事业单位的职工; (6) 少数已实行城乡统筹地区的农民, 如北京市。
总之, 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呈现多元化、碎片状特征。
我国不仅有着13亿的庞大人口, 而且城乡差别大, 城市化进程缓慢, 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国公民的养老保障必将遇到“四大难题”:全国统筹;城乡统筹;行政、事业与企业统筹;多元化、多支柱养老统筹。
记者:董教授, 请您具体地谈谈我国养老保障的“四大难题”, 您先谈行政事业退体制度改革好吗?
董登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仍旧承袭计划经济的“老做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雇主是非盈利性机构, 它不同于盈利性企业, 由于自身无法产生收益和利润,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支出均由财政全额拨款, 如果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则意味着财政不但要给职工发放工资, 而且还要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就是说, 财政一手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缴费, 一手又将收费最终纳入财政预算养老专户, 这实际上形同“左手”转“右手”。因此, 为了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区别,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暂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而是继续沿用了计划经济年代的一贯做法, 包括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实行“离休制度”,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则实行“退休制度”。
公务员退休制度的受益人在退休前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退休后可直接享受国家财政拨付的退休金。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 国家公务员实行职务级工资制。国家公务员退休后, 其退休金的计发办法是: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 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均按原工资的100%计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公务员基本退休金也应适时调整。其调节办法是:在国家统一调整生活必需品价格时, 退休公务员可按在职国家公务员并入基础工资的补贴数额增加退休金;在职国家公务员根据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指数调整工资标准时, 退休公务员可按调整工资标准的幅度相应提高基本退休金标准。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比照公务员退休标准执行。
然而,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单独实行“高福利”退休制度, 至今却仍不能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对此, 公众和舆论界存在诸多批评和指责。他们认为, 从养老给付的替代率来看, 养老福利水平最高的是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次是城镇企业职工;其他群体的养老福利水平则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有人估算, 如果说企业职工养老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50%, 那么, 行政机关要比企业高出1.1倍, 事业单位则比企业要高出0.8倍。
很显然, 这是有悖社会公平的。其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金给付替代率严重偏高, 必须尽快实行与企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对接。因为企业养老给付替代率更接近国际惯例做法, 例如, 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平均替代率大约是40%左右。因此, 大多数人主张, 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起来, 在养老金统一给付标准上, 要么让行政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 要么让企业向行政事业单位看齐。
2009年1月28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 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率先试点。为此, 不少公立学校教师闻风而动, 他们担心试点后退休待遇下调, 因此, 他们希望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赶在新方案试点前拿到养老金。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试点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时, 必须认真测算, 科学推行, 以此为行政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对接积累经验、作好准备。
记者:您再谈谈由于城乡割裂而造成的农村养老仍无法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董登新:除作为直辖市的北京市于2009年1月1日率先宣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外, 其他省市的农村地区仍不能直接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列。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 历史上的城乡二元分割, 经济差距巨大, 在社会养老保险上很难实行城乡统筹;其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大多缺乏自我积累能力, 农民基本上是农业自雇者, 没有雇主, 社保缴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因此,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不过, 十分值得安慰的是, 从2009年开始, 在全国试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大体进度规定如下:2009年底, 争取试点覆盖全国10%县 (市、区) ;2012年参保率达到50%以上, 2017年参保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事实上, 十七大要求2020年之前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到那时我国农民将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那时, 我国农村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会被重新改写。这是时代的进步, 更是下一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记者: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存在那些障碍呢?
董登新:我认为省级统筹乃至县级统筹直接障碍了全国统筹下的账户划转。我国目前虽然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但大多数省、区仍以“县级统筹”为主 (全国大约有2000多个统筹区) , 要想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至今仍存在很大困难, 这就造成了参保人异地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制度障碍。为此, 国务院已提出基本对策: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2012年实行全国统筹的目标。
由于我国人多地广, 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尤其是东中西部差距巨大, 因此, 在目前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 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无缝”划转, 养老账户划转存在“转出地受益, 转入地受损”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力 (包括农民工) 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不利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扩面”与发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一, 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 比方, 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社会保障号码;其二,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收支并负责管理;其三, 将地方社会保险费改征为中央社会保险税, 由国税局统一征收, 这既可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的统一性、固定性和强制性, 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效率和法律地位。
记者:董教授, 请您最后谈谈多元化, 多支柱养老保障。
董登新:当前,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压力巨大, 第二支柱实力有待大力增强。因此, 建立多元化, 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从养老保障结构来看, “三支柱”的多元化养老保障框架已在我国逐步形成。其中, 第一支柱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养老保险 (这就是城里人一般所讲的“社保养老”) ;第二支柱则是由雇主发起设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俗称“企业年金”) ;第三支柱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 (也称“自我保障”) 。
不过, 目前我国公民的养老保障仍然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城市人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养老, 农村人则主要依赖第三支柱养老。与此同时, 唯有少数垄断行业 (如银行、电信、航空、电力等) 和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能够在第一支柱养老之外, 还能独享丰厚的企业年金 (即第二支柱养老) , 而绝大多数普通企业职工则无福享受企业年金福利。这便是我国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
从国际社会养老保障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 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载重比例正在下降, 而第二支柱的雇主补充养老保险载重比例则在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 从美国人的养老给付结构来看, 社保给付替代率平均不足40%, 其余养老给付部分则由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投资来满足, 也就是说, 企业和个人承担了美国人养老负担的大部分。这就是“三条腿”的美国人养老保障体系。
相比之下, 我国养老基本上只有“一条腿”, 而国外的养老金一般都是“三条腿”, 尤其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占养老金储备的绝大比例, 而我国的养老金储备中却基本上没有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位置。因此, 要想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 就必须大力发展补充养老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 分散财政和社会统筹的压力。
我国的养老问题, 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不能仅靠社会养老保险这个单一支住, 补充养老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要尽快壮大起来。要想降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付的替代率, 减轻单一支柱养老保障的财政支付压力,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不仅各类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为其职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只有为国民建立起了广泛的补充养老保险机制, 才能真正有效地分担政府及财政的社会养老负担。同时, 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大趋势。只有到那时, “为养老而投资”才能真正成为家庭理财与个人投资的一种社会时尚。
记者:我们今天的采访占用了您不少宝贵时间。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 但不便再继续打扰您, 改天方便的话, 我们再来采访您。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中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篇5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营业税税率××年为%,××年降为%。好范文版权所有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或者%。
教育费附加统一按照%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年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年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证券交易税或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负来看,有些国家的税负比中国的税负略高。例如:英国对股票买方征收印花税,丹麦对股票的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税率均为交易价格的%。有些国家的税负则比中国的税负低。例如:法国对于在股票交易所或者柜台交易的证券,按照交易额对买卖双方征收证券交易税:交易额在万法郎以内的部分,税率为%;超过万法郎的部分,税率为%;每笔交易可以减税法郎,且每笔交易税额最多不超过法郎;对在创业板上市的股票交易不征交易税。意大利对于在交易所外进行的证券交易,按照%政府债券%股票的税率征收印花税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对于在意大利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交易免征印花税。瑞士对于证券买卖征收印花税,国内证券税率为%,国外证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比利时对于证券买卖征收证券交易税,股票税率为%,债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对证券转让征税:香港对股票转让征收印花税,但是税率已经从年的%逐年降到年的%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台湾征收证券交易税,且只对证券卖方征收,股票的税率为%,债券的税率为%。
各国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交易税增值税,除了理论上和操作上对金融
服务的增值额的确认都存在困难以外,主要是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阻碍方面的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达,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而中国金融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却对金融业征收多种流转税,而且税负比较高,值得考虑。
二企业所得税负担。
中国的金融企业原则上
同其他企业一样缴纳税率为%的企业所得税外资金融机构则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缴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且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金融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合理,除了中外金融机构的税收待遇存在不公平以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偏高,导致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过重。中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别是年、年开始实施的,而这些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的税率虽然略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公司所得税税率为%,意大利为%,法国为%,奥地利为%,西班牙为%,但是已经高于韩国%、泰国%、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再者,多数国家对于包括证券交易利得在内的长期资本利得,通常区别于普通所得而适用较低的税率,而中国对证券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统一按照普遍所得征税。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限制较多。按照国际税收惯例,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允许在所得税前如实扣除,但是中国现行所得税制度对于许多支出项目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税前扣除标准,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等,其中对于金融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项:
一工资扣除,即按照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扣除,现行标准为每人每月元,最多可以上浮%即元。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支出,企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因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金融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因此,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金融行业的税负影响较大,加之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内资金融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的工资支出不受任何限制,内资金融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二允许税前扣除的坏账标准过严。内资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逾期天以上的,可以冲抵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收未收本金则按照有关坏账损失认定的规定据实在税前扣除,即原则上应收未收本金逾期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可以据实在税前扣除。金融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及时核销逾期不能收回的坏账,对保障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贷款本金年不能收回才能作为坏账核销,不符合金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要求。
三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从两方面影响金融业务:
一是对个人投资者从事金融产品投资所实现的收益征税。中国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和对从事证券不包括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照%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证券转让所得则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一部分投资收益征税,另一部分投资收益不征税,本身有失税收公平,会扭曲投资流向,影响资本配置效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对金融企业的职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于中国个人所得税从总体上看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如%的最高边际税率偏高近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普遍呈下调趋势,许多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已经降到,%以下,如英国为%,美国为%,日本、泰国为%,韩国为%,印度为%,巴西为%,等等,分项征收,税前扣除项目少许多国外比较通行的扣除项目都没有设立,扣除标准偏低如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元的扣除额多年没有调整,从而已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总体偏高。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中国金融企业的职工人数偏多。因此,工资成本是影响金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所得税税负偏高间接地提高了金融行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金融税收覆盖面偏窄,一些金融业务或者收益并没有纳入征税范围,有些税收措施欠公平,税收政策也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其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尚未明确。
现行税制的一些方面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新情况,例如:
对一些新保险品种的征税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取向,如投资联结保险这一类新险种的分红收益,目前还未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这与银行储蓄利息所得要纳税相比较,显得不够合理。发达国家对寿险投资收益所得的征税情况较为复杂,但是许多国家将一般寿险的投资分红所得纳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此外,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看,对不同投资所得的税收差别待遇也在不断减少。如澳大利亚在年的税制改革中,为了使各种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税收负担更加平衡,取消了大部分对寿险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种投资收益都尽可能地纳入征税范围。
涉及金融租赁公司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项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具体规定:一是实际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享受正常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投资抵免政策;二是在确定营业税税基的时候,租赁公司所承担的外币利息允许从收取的租金收入中扣减,而所发生的本币利息则不能扣减;三是回租业务过程中存在相关交易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如不动产回租会涉及征收两次营业税。
随着信托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已经于年月日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当年月日实施,如何科学地制定与信托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的税收制度和办法。
二证券资本利得没有全部纳入征税范围。
目前中国对转让股票所得这是常见的资本利得的一种形式征税的情况是,在股票交易环节不论盈亏都要征收较高的流转税,企业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按照普通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的规定显然有违税收公平。此外,个人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6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建议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加速融入到经济全球进程之中,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朝着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推进,并且在国际金融化市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金融化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化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如下图1所示,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到2105年己经降至9%的水平;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比较稳定,一直处于40%-50%之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趋势则十分明显,从1978年的20%左右上升至现在的50%左右,而且未来还有继续上升的可能。由此可见,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符合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发展趋势,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经济金融化的作用机制也是相似或一致的,相关的优化措施也可以借鉴。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
二、中国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及实证分析
(一)作用机制。第一,产业结构在经济金融化影响下更加合理。金融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是要经过长期作用才能实现的,是一个不断优化改进的过程,需要将金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劣质资源进行淘汰或使其向优质资源转化,进而实现促进产业结构内部的合理化。第二,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产业结构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均衡发展,各地区产业与资源配置达到和谐状态。在均衡化的产业结构状态下,各类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政府的市场性调节活动也会促进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进而使资金使用达到帕累托最优,产业发展也能达到稳定状态。第三,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产业内部科技创新升级成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构成产业结构的各个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金融市场的资本支持以及政策性鼓励促进科技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
(二)中国经济金融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表1中的相关变量经过了标准化处理,均处于0到1之间。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金融化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均衡化水平均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据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均衡化水平落后于经济金融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略高于经济金融化水平。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经济结构中的金融因素确实会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但其中也不可避免的有阻碍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我国各相关部门注意协调合作发展,按社会必要的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总量,使经济产品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也能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二)改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我国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相配套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力度调整和修正资本市场上内、外资不正当的投机性行为,减少投机性投资对产业结构均衡化的干扰。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有效制裁金融市场中的违法行为,以有效减少金融化造成的风险,给产业结构均衡化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扩大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针对目前产业结构高级化缺乏科技支持的局面,我国要充分利用经济金融化的优势,拓宽开发创新科技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允许高科技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要想切实发挥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抓住关键问题,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衡化、高级化几个方面加大改进和支持力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齐兰,陈晓雨.中国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75-80.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发展
1 经济金融化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金融化成为了发展的必要趋势。经济与金融两者互相融合且又相互影响。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两者逐渐结合发展,形成了当下的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是指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借助的有效工具,这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使得经济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比值逐渐升高。经济金融化又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比值越大,则经济金融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降低。而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中,金融工具(货币性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金融工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与金融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由此可得,金融化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关联度并不高。针对国内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无序性,提高金融的贡献率,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增长总量为问题的首要解决任务。作为经济金融化的一种重要表现,金融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规模,发展前景较低的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阻碍,且我国的金融政策一般是基于产业的政策相关指导来进行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要地位,加之间接金融的方式,客观的导致了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融资出现困难,资源的合理配置度不高,运营与发展也较为困难。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的不同金融化现象,反映出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由于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所以,经济金融化仍存在着主要矛盾,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之间互相的影响。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在发展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升高至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这就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不稳定且增长速度较慢。总的来说,就是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协调,资源配置方面比例严重失调。就此现状来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要比结果更加重要。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金融化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想提高就要加快经济金融化的进程,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金融化发展放在第一要位作为目标。
3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首先,产业的内部优化升级,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通过现代化的发展,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要发展的产业提供推动作用,促进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其次,产业要素的转变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使用率有明显的提高,加大服务业的比重。这些方面要想有显著提升,很大一定程度依赖于金融渗透的相关程度与效率水平。低层次的企业想要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资金不足。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适当的金融性政策对其进行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供发展市场。利用现代化发展,引进科学技术,建立健全完整的小型企业融资体系。
民营经济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化金融化肃然效率有所提高,但纵观大局,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要充分做好准备应对民营化金融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企业多层次多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盲目扩大规模,善于分辨出投资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实现在保障微观主体经营的同时保护宏观经济的持续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健康持续的产业金融化结合与发展。
4 风险管理
金融毕竟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忽视金融风险以及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影响。要多元化的分析与考虑,再谨慎地做出决定。
通过经济学家的分析,经济出现被动的原因有很多,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妨碍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这些不合理的小问题不断地积累逐渐影响经济的发展。就好比我国的经济发展,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令许多国家望而兴叹,但我国的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阻碍,积攒了许多经济风险。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基尼系数较高,同时,收入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了有效需求的偏低。这些运行的条件导致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局部经济发展过热,国民收入偏低,消费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与第二产业的低效率结构,无法促使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间劳动力的结构与产出结构互不匹配的问题就不能促使收入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选择了企业改革优先的金融支持战略,导致不良资产增长迅速,金融风险越积越大。发展直接金融,建立股票市场,是对于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角度的尝试,这一环节的改变,既有利也有弊。这一决策的确打破了间接融资的垄断地位,对于我国改变金融资产结构有着现实意义。但是股票市场毕竟风险较大,投机成分较多,使得股票市场又成为了一个风险的聚集地。
不难看出,在经济金融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下,经济风险虽然在提高,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伴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其对于经济风险的分散转移也有显著的提高。所以,经济金融化的同时,不仅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风险水平,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尽管存在风险,但这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
5 发挥金融市场作用
金融结构的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实现结构升级与优化,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政府方面要加强金融政策的有效推行,利用政府的支持力与影响力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与发展,使之在经济发展道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要加强创新,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经济化与结构调整的健康稳定发展与进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6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发展影响着实体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变。民营经济虽然伴随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与挑战,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实现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效共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金融化是通过实体经济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实现的,同时也会促进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渗透。针对本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认识,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在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大背景中,尽管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伴随了很大的经济风险,很多条件都是未知的,但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也在一步一步的成长,这就为更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宏亮,张新杰,肖智.舟山群岛新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J].上海金融,2013(9).
[2]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191-192.
中国碳交易市场金融化探讨 篇8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它的形成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公约。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11日, 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并且承诺, 在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同时,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ET) 、联合履行机制 (JI) 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CDM) , 从而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政策基础。[1]
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 且发展态势迅猛。近几年中, 无论是碳交易量还是成交额均有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08年, 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量达到48.11亿吨, 比2005年的7.04亿吨增长了583%。2008年, 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更是达到了1263.45亿美元, 相比2005年的109.9亿美元增长了1094%。目前, 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2]
在议定书的三项具体机制中,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 是唯一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的双效机制, 即在2008-2012年间, 缔约的38个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平均减少5.2%。自2006年开展CDM交易的二级市场以来, 其交易量便成指数增长, 由2006的0.25亿吨, 上升到2007年的2.4亿吨, 到2008已增至10.72亿吨。其中以CDM为基础, 从事核证减排量 (CERs) 现货和期货交易的二级市场发展迅速, 2008年交易额为262.77亿美元, 是2007年的4-5倍。
二、中国如何将碳交易市场金融化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碳交易机制就是CDM机制。根据国际排放交易的分类, CDM一级市场专指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CERs的直接交易市场, CDM二级市场则指这类排放额衍生品的交易市场。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 通常在双方签署合同时, 项目还未开始运行。买卖双方在签订合约后, 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
(一)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碳交易市场虽然发展较晚, 但是发展的势头迅猛。截至2009年9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全部CDM项目共有2200个, 已经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 这个数字已超过欧盟目前实际的减排量, 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 我国将来会淘汰大量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产业, 采用更多的高新环保科技, 那么我国势必会在CDM的一级市场上提供更多、更可观的核证减排量。仅2008年, 我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就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 并且还有很强的增长趋势。
(二) 中国应积极参与碳交易的高端市场
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创立以来, 可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工具就不断的涌现。这一理念与CDM二级市场相吻合, 于是成功推出了碳投资基金。目前, 国际上的碳投资基金已经在《京都议定书》设立的一级市场外, 建立起了资金规模庞大且不受国际条约限制的碳金融市场。
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为国际碳交易市场、即CDM一级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减排额, 但是自身却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对于二级市场以及更高端的市场很少涉及。因此, 从我国产出的CERs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人为地压低, 并在被大量买入后通过金融机构的重新打包, 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而且, 从长期来看, 如果中国长久的处于碳交易市场的低端, 那么会导致未来新兴碳金融市场话语权的丧失。针对中国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 中国有关部门行业, 尤其是金融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改进:
1.加强对碳金融和CDM项目的介绍推广工作。
1998年5月, 中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并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京都议定书》。因此, CDM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不要说大部分企业对CDM项目知之甚少, 甚至连有些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和CDM项目的相关知识都了解太少, 所以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认识到CDM项目中蕴含着的巨大商机。如何让广大有碳交易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对CDM和碳金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将是中国有关机构的一个重要议题。
2.建立完善中国自己的认证机构。
在当前CDM机制下, 主要认证机构都是来自于欧洲, 而我们自己的认证机构目前只有中环联合 (北京) 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CEC) 。这对于日后庞大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来说, 一两家认证机构是不够的。中国应该有计划的在全国各地多设立几家认证机构, 以满足将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但是, 决不能放松认证标准, 要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 保证我们认证的结果是能够达到国际上要求的标准, 同时也切实监督国内得到认证的企业能够认真履行好减排任务, 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环境得到保护, 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建立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易体系, 对于推进碳交易在国内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ETS) ,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还包括英国排放交易体系市场 (UKETS) 、澳洲新南威尔士体系 (NSW) 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而建立交易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进行交易的平台, 即碳交易所。[4]
由此可见, 面对国际上众多的碳交易平台, 中国要想争得一席之地, 获得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必须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上, 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碳交易平台, 不仅能够在碳交易的一级市场直接对国内外终端需求者提供交易产品, 更可以开发出碳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 从而在二级市场也能获取更多利益, 避免沦为某些国外大交易所的附庸。而目前国内只建立了三家环交所——北京环交所、上海环交所、天津环交所,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交易中心, 距离建立场内碳排放交易期货市场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中国日后应当积极研究探索国际上先进的碳交易和定价规律, 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 研究探索交易制度, 建设多元化、高层次的碳交易平台, 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5]
三、结论
当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开展碳交易, 推出碳金融产品也是一股国际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我国在其他大宗商品, 如石油、铁矿石定价购买上已经丧失了话语权, 而在低碳经济、碳交易市场上, 我们和发达国家几乎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所以,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世界低碳经济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关机构, 尤其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当尽早积极行动起来, 早日构建起世界一流的碳金融交易体系, 摆脱目前我国处在的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 (碳远期合约市场) 的尴尬境地, 努力建立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碳金融市场 (即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 争取能够拥有国际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尹敬东, 周兵.碳交易机制与中国碳交易模式建设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2) .
[2]李婷, 李成武, 何剑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经济纵横, 2010, (07) .
[3]李谭.CDM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2) .
[4]付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5]洪涓, 陈静.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12) .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9
目前,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 在此影响下,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种不同于过去30 多年传统的丰富换挡、结构调整动力变化和政策转型的新的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为了能够支持实体经济, 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竞争性金融体系, 而2014 年如火如荼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正好切合了新常态的需求。从根本上讲,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借以实现资金融通功能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其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P2P网络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以创新的服务形式、丰富的业务形态、多样化的参与主体, 形成了蓬勃发展的生态体系。互联网金融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成为普惠金融下的原动力, 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尤其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短板, 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财富效应的牵引力, 调动了普通居民参与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提高了居民收入;加速了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进程, 提高了金融资源可获得性, 倒逼传统金融业加快创新的步伐。正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才会受追捧并兴起。2013 年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一年, 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而到2014 年其发展速度更为迅猛, 规模已经突破10 万亿, P2P网贷平台更是达到了1500 家, 累计成交额约为2013 年的3 倍服务的企业超过200 万家。如今, 随着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的增多,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但是, 随着“新常态”趋势的深入, 中国的消费、投资、产业组织等形态变化也越来越大, 而且经济新常态催生了金融新常态, 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等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加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那么,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野蛮高速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 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化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都值得深思。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化
(一) 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进行互动是互联网金融新常态化的重要表现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消费、投资、产业组织等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形态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不断涌现, 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而互联网金融平等、自由、开放的属性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其具有的社交粘性又能广泛联系到各种各样的客户, 这样就可以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和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生产结合起来, 尤其能为新兴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受地域、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的融资平台, 很大程度上疏通了富余资金向小微企业自由流动的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从一个新的维度推进了资本要素的市场化, 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剂。但是,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 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存在着专业化与多元化、个性化与综合化等几对矛盾, 未来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二) 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由“冲击”转为“竞合”是互联网金融新常态的另一表现
在利率双轨制和高货币化的背景下, 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存在套利空间, 从而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迅速。从2013年6 月到2014 年上半年,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销售兴起, 引领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 分流了国内银行业的存款, 压缩了其利差空间, 致使传统银行业在储蓄存款、利润来源、客户资源以及传统经营模式等方面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不过, 随着近期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上调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 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 这样, 一方面可以消除利率管制导致的套利空间, 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向完全竞争转变并构建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进而避免互联网金融预期收益率畸高及恶性竞争现象;另一方面, 为了避免客户黏性的下降和互联网金融的蚕食, 商业银行对待利率市场化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放弃存贷息差, 创造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另外,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迫使传统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网化, 比如, 多家商业银行正在利用自身在金融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积极部署自己的电商平台, 筹建直销银行, 甚至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直接进军互联网金融, 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在线服务 (平安银行“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等) 。可以看出, 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银行业在社交金融、电商金融等方面作了尝试。所以说, 在新常态下,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竞合”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关系的主流。
(三) 创新激发的活力显著增强与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愈发同步是互联网金融新常态的第三个表现
在经济新常态下, 人口红利与政府投资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而创新是盘活整个经济并保持增长最有效的手段, 发展动力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在创新的所有形态中, 互联网金融在产品、平台、模式上的创新激增, 不单单改变了金融行业本身, 更重要的是辐射到中小企业等其他领域。其创新是最具效用的,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另一方面, 创新变革释放的市场活力, 也将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中, 中小企业是创新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但“融资难、融资贵”的两难问题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这就推动互联网金融必须不断根据中小企业客户创新所产生的融资需求进行产品、平台以及运行模式的创新。但是, 相对于传统银行有形、封闭、相对循环、接近完美的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大、管理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所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应随之完善。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缺乏规范化,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与监管和制度并不同步, 致使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问题凸显。据调查, 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和法规约束, P2P贷款公司接连发生恶性事件, 2014 年就有275 家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催生金融新常态的背景下, 金融管理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逐步完善, 政府包容的“观察期”即将结束, 指导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即将出台, 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其自身的新常态就是在规则化、监管化日臻完善的同时不断在创新中迭代升级, 即在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将从野蛮、迅猛生长阶段逐步过渡到理性、适度增长阶段。
三、互联网金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一) 妥善协调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中出现的专业化与多元化、个性化与综合化等几对矛盾
首先, 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逐步理性、完善, 所要求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创业主体、服务领域、产品模式、技术支持以及风险来源却越来越多元、复合化。只有不断提高以上5 个多元化背景下的专业化程度,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能力才能经受考验。其次, 要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个性化需求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综合化服务融为一体, 从个性化的需求发现节点出发, 通过大数据采集用户在各种平台留下的信息和交易痕迹, 挖掘客户的各种隐性需求, 并以此为中心来重新设计、组织服务板块, 这样才能快速、真正提供综合化的服务。
(二) 加强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的合作, 提升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合作共赢融合力
新常态下,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必将进入O2O式的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更加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尝试移动金融、电商金融、社交金融等新业务, 甚至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应主动进军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在线服务。这样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会不断地由线下向线上拓展。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将不断地线下化。以电商金融化为例, 其初级阶段是电商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和信用功能, 此时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很大程度上属于竞争关系。而在新常态下, 电商会积极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 虽然2007 年阿里与工行、建行开展的小额信贷合作没有成功, 但电商与银行的合作仍在不断探索。比如, 以苏宁云商为代表的金融平台已经获得民营银行牌照, 可以完全控制信息流和资金流, 这是当前比较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融合的模式。
(三) 动态创新和完善相应的监管措施, 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 篇10
关键词:余额宝,理财产品,电子商务化
一、引言
2013年11月, 双“十一”的大热使余额宝成为网民理财的新宠。余额宝是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理财产品, 其背后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 是电子零售商与基金公司的合作的产物;余额宝以其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赢得众多小额投资者的信任, 据官方统计, 余额宝上市五个月之际, 其规模突破1 000亿人民币, 用户近3 000万。
余额宝是中国近两年来理财产品电子商务化的一个代表, 余额宝的本质货币市场基金是典型的短期理财工具, 相比传统理财产品, 在银行柜台进行交易、专业经理人专业化运作、定期分红等特点。线上发售的余额宝作为理财工具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它的交易方式由实体银行转到互联网的虚拟账户, 这一改进与当前金融业逐步电子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一致。
电子商务被定义为采用电子形式开展的商务活动, 包括在线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信息, 并管理和完成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
二、金融业电子商务化的初步进程
(一) 银行业的电子商务化
网络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 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银行业从传统的柜台交易到网络银行的的开通, 传统的咨询服务、开户存贷款业务等转变为网上信息查询、开户存款转账等在线交易, 完成了初步的电子商务化。
(二) 证券业的电子商务化
证券业的电子商务化指证券业的证券交易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交易、货币支付、清算、交割等一系证券活动在Internet虚拟网站进行, 表现为证券的申报竞价等交易程序除可以通过交易所和场外柜台进行, 也能够线上操作。此外, 上市公司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路演模拟, 投资机构的专业投资者可以通过向投资者提供与证券投资相关的专业信息或政策分析等。
三、金融业电子商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 民间金融的电子商务化
民间金融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是以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迅速发展, 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也大幅上升, 由于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的贷款申请手续相对复杂、贷款所需周期较长, 不能满足小额投资者的临时周转资金的需求。此外, 大型金融机构对贷款者的信用审批、贷款人申请资格和贷款额度等要求严格, 因此, 手续简单、资金周转快捷的民间金融显示出比较优势, 所以越来越多的小额借款者, 在衡量了利息等成本后, 转向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的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电子商务化的典型代表是P2P网络贷款平台。目前, P2P网贷平台的信贷额度平均是5万元左右。贷款人是个人与小微企业, 其中个人占到60%左右。据统计, 目前国内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300家, 2012年, 整个P2P网贷的成交量达到200亿元。
(二) 理财产品的电子商务化
理财产品电子商务化与基金的网上交易类似, 但是二者存在差异。第一, 从电子商务分类定义分析, 其不同之处在于, 基金的网上交易是基于证券交易机构与基金管理公司的B2B模式, 而资产管理产品的电子商务化, 是基于证券交易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与小额投资者三者的B2B2C模式。第二, 从起始申购限额分析, 根据余额宝1元、活期宝50元、现金宝的100元等起存金额, 电子商务化理财产品申购起始限额趋于小额化。因此, 理财产品的电子商务化是基金在互联网, 由大规模、专门的机构投资人和实力较雄厚的个人投资者向小额的大众投资者分配的一个过程, 这一转化, 能够为更多的理财知识匮乏的普通投资者服务, 使他们更加便捷地管理资产, 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供求双方的合作效率。
四、浅谈金融业电子商务化的影响与对策
(一) 虚拟性
由于网络金融是通过虚拟的互联网智能系统进行, 金融服务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实现“3A级服务”, 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服务。
(二) 低成本
由于行业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 对原有的事务性工作场地及部分工作人员不再要求。企业能够减少开支, 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
(三) 优质的服务更为重要
网络的竞争依靠软性的服务而非硬件。因此金融服务机构在电子商务化时, 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寻找技术可靠的外挂第三方设计公司不容忽视。
网上理财产品多数已实现随时取现, 这意味着存取钱周期短, 第三方支付账户已实现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的自由转账, 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非法资金转移、套现风险等金融风险无法避免。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金融业电子商务的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安全的环境。
五、结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将逐渐增加, 电子商务是中国贸易的一个发展方向,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大众化和小额化是电子商务金融的发展现状, 有关从业人员应根据客户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合理创新, 使金融业的电子商务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扬, 王国刚, 何德旭/主编.《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517-518.
[2]李琪.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32-333.
中国经济核心问题在城镇化 篇11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很大的, 我个人觉得城镇化的问题这些年, 虽然说的很热, 但是真正要做的事情还没怎么做。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工进城, 所有的城镇化, 主要的部分都不是为四亿农民工做工作, 要想城镇化, 最主要的是这四亿人怎么办的问题, 因为这四亿人显然住不起城市的商品房。所以,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
尽管明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一些, 比如到7%, 可能还会做的很辛苦, 也许更艰难, 因为基数更多了。中国跟西方不一样, 人多地少, 18亿亩耕地, 再过若干年就是15亿人, 就是留10%的人在农村也是1亿多人, 平均每个人也就是十来亩地。所以, 很显然要想改变农村的面貌, 靠农民都在农村肯定是不行的。因此, 农村现代化的前提, 就是农村的人口要出来, 这是全球的规律。
农村人出来就是所谓的城镇化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城镇化要有历史的耐心。现在按照人口的城市化才35%, 发展到今天还想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还想做大的经济强国, 怎么可能呢, 怎么可能会没有巨大的经济失调呢, 怎么会没有购买力的问题呢?我们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以30%几的城市人口来支撑这么大的局面, 不可能有这个需求, 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购买力。我们的51%是把农民工都算成城市人才出来的, 现在最紧迫的任务, 实际上是先不要说你做的比别人好, 你先做成一个正常的国家, 到今天人均收入已经是六、七千美元了, 城市化至少是60%。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这就面临着三四亿农民工跟他的家属怎么办的问题, 现在我们想搞创新, 想搞提高人力资本, 我们有几千万的农民工的子弟都是留守儿童, 在农村里没人管, 他怎么可能成为人力资本, 包括待在父母身边的, 子女在北京上不了学, 全部到河北农村去上学, 怎么可能有高的人力资本, 搞什么创新。所以, 我觉得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 核心问题在城镇化上。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城镇化不好搞, 能赚钱的都被人拿走了, 现在是要花钱, 要解决户籍的问题, 要解决农民工的家属在就业城市住下来, 核心问题就是要花钱。已经得了利的利益集团, 包括政府, 要把那块拿出来。如果没有这个, 中国经济连续若干年7%的增长, 根本是维持不了的, 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结构是高度扭曲的, 而最大的扭曲就在这个地方。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推荐阅读:
实体经济金融化08-30
中国经济关注金融风险05-12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05-12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07-0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06-04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08-07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会太大09-22
《中国经济变革下的金融业》会议议程英文05-27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0-21
中国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则范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