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全问题(通用12篇)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1
一、金融安全概述
(一)金融安全的内涵
以前,人们对于金融安全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自从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金融安全,对金融安全才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主要指的是这个国家能够抵御内外金融风险的冲击,在出现一些突发的金融事件的时候,具有一个自我稳定的能力、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使它们处在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之下,最终给本国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的体系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金融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狭义上来说,金融安全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说的,它主要指的是金融体系自身的一个安全性;而在广义上来说,金融安全包括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它还包括国家经济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金融安全的特征
金融安全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主要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个稳健性,金融运行方面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稳健性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保障,金融的运行就无从谈起;而有序性是金融运行的一个状态,它向外界展现出金融发展的一个情况;而有效性则是一个效果,主要体现出金融运行、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最后,可持续性是发展。一个国家的金融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特征,才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金融是安全的。
二、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
(一)国际金融体系蕴含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上的金融体系,会蕴藏着一定的风险,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可能会使我国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大。大家都知道,在金融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内生波动性,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产生剧烈的波动,进而使得金融资产产生暴涨暴跌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因此,在国际上资本的融资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占全部金融总量的比重也在攀升。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开放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将会改变我国以往的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使我国融入到金融的全球化当中,而国际上的这些金融风险将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国内金融体系原有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国内的金融体系在结构上面来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也会潜伏者一些金融风险,这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方面,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上,国有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数目比较大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个不良资产的比例也比较高,还经常因为一些经营不当的企业而积累了很多的不良资产,这就导致隐藏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地升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的还是一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资金上面,又缺乏一些金融的支持。因此,导致整个结构调整的作用变得极其微弱,还有就是目前,在国内也缺乏一些资本的市场去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使得很多的货币都流向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又背负着很大的债务和社会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用来搞开发的资金就变得非常的有限。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很少能从资本市场上和金融支持上面获得收益,所以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得不到有效的调整。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中国金融安全网,培养公众信心
金融安全网包括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其中存款的保险制度、市场的推出机制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的制度等等都是属于金融安全网的。在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系统中有很多的坏账,这些坏账随时都可能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此前国际上遭受金融风险的时候,国际上民众的信心一度受到打击,因此,我国民众一旦受到国际上的这个信心危机的传染,将会有极大的可能对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可能会导致一些挤兑行为的出现与泛滥。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个金融安全网是十分的有必要的,而且这个金融安全网也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首先,国家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得金融结构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和提高。其次,使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存款的制度能够顺利地建立起来,这对公众对国家金融机构信心是一个很大的维护,它可以防止金融在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发生波动,以此可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对于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说,我国还应该建立一个市场的推出机制,将那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关闭掉,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活力得到增强。
(二)渐进式进行开放,把握好开放次序、重点、时机
中国要进行金融开放,但是这个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逐渐开放起来。同时,对于金融服务开放过程中的次序、重点还有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不能颠倒次序、主次不分,也不能错失良机。在开放的次序上面来说,一般是采取“沿海+内地”方式,先对汇率的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调整,然后再对货币进行兑换,最后再是资本项目之下的货币兑换。一般是先进行一般业务的开放,然后再对银行、保险以及一些其他的金融业务进行开放,最后才是证券和一些短期的资本市场。在这个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而且要使得这些政策与国际的惯例相符合,这样,有利于在中西部引入一些外资的银行。在金融开放的重点上面,以前,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或者是一些地方的区域货币的时候,一些短期资本以外的内容是金融开放的一个重点,银行和保险是一个主要的开放领域,如果不属于银行的金融,则不适宜过多地开放,但是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之后,则可以适当地在区域范围之内,对资本市场进行一些有选择、有限制的开放。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货币市场体系和资本的市场体系都是属于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范畴,在当前来看,我国应该重点建设的是资本的市场,根据我国现在的一个经济制度,还有我国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要想解决中国的资源优化以及配置问题,还有结构方面的调整等等,单单靠我国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或者是一些信贷的政策,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是很难真正地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我国只有走一个市场化的道路,将一些营利性的投资尽可能地做到民营化,才可以使一些实体的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采取一个直接融资的方式,对民营投资的提供一些金融支持。最终使得企业融资的渠道得以拓宽,资本的社会化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实现。
(四)逐步实现由分业管理到混业经营,提高金融机构力
目前来说,我国正处于一个法定的分业阶段,国家的一些法律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约束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市场逐渐地开放起来以后,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地受到了金融混业的影响,仔细分析一些外资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经营模式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模式,而根据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条例,外资银行从事一些外币的投资业务是被允许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资的一些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与实力可能会因为这些事实上面的不平等而被削弱,最终会进一步地将一些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效益恶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进行得越严格,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就会越大,虽然它会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个短期的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我国应该顺应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再加上一些内外部的推动力,将目前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慢慢向着混业经营进行过渡,使金融系统内在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尽可能地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最终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崔锦玉.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安全的问题和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李新安,熊士江.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1).
[4]何德旭,郑联盛.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J].国外社会科学,2008,(6).
[5]孙浦阳,张蕊.金融创新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12,(3).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2
21世纪经济报道 截至201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0.7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3.82万亿美元,为各国之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高达151.35万亿元人民币,可傲视全球。从指标上看,中国已形似金融大国,但如果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中国还不是金融强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如何保障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的安全?随着企业和国人的“走出去”,如何保障他们的投资与资产的安全?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如何保障我们的金融话语权?这些直接拷问着中国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纵使中国科技及金融安全有很大的提升,如现在手机POS机的出现,随身携带手机也可刷信用卡银联卡。龙者支付手机作为在手机POS机领域领先的品牌,安全性有保障,一次一密。kuku.5858.com可查看该产品网站。073185527890可咨询。尽管中国金融安全及科技程度有一定的进步,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在金融的很多领域都有不少差距,存在明显“软肋”,金融强国之路仍需努力。“三道软肋”透视金融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目前跨境交易与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信用评级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比较突出的“三道软肋”,透视着不可忽略的安全隐患。
首先,跨境交易与支付清算缺乏有力主导权。有效运转、辐射全球的投资交易与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现代化、国际化的“主动脉”。目前中国在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跨境银行卡支付清算、境外投资交易与信息服务等领域明显落后,缺乏有力主导权。这表现在:
一是,中国缺乏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统且对SWIFT组织依赖性过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建有支持本国货币的核心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如美国的CHIPS、欧洲的TARGET2、日本的FXYCS、英国的CHAPS等,同时全球绝大部分系统的跨境接入与报文传递主要采用SWIFT组织提供的服务。根据《欧美融资跟踪项目协议》的约定,SWIFT组织从2010年8月起即向美国财政部提交其金融支付报文,这威胁到成员国跨境支付清算业务处理和数据安全。
反观中国,当前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以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通过CNAPS系统来实施,但该系统本身是国内人民币清算系统,存在处理能力不足和时间差异问题,服务能力与我国国际贸易和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不相匹配。我国拟议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至今尚未建成,即使建成,这个系统还要依赖SWIFT组织进行跨境报文传递,金融信息通讯环节严重受制于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纷争,很难避免伊朗银行类似的遭遇。
二是,跨境银行卡消费清算由VISA和MASTER主导。目前,VISA和MASTER是全球客户最多、发卡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两家国际银行卡组织,且均为美国公司。中国加入WTO以来,两家公司千方百计打入中国市场。2012年8月31日,Visa更是在世贸组织的支持下,强行获取了中国境内人民币支付卡发行权,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我国市场的渗透力。
中国银联是我国唯一的银行卡清算组织。虽然其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但与国际卡组织强大的网络优势及成熟的数据分析能力相比,银联的国际竞争力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境外网络建设滞后,银联卡基本依靠国外商业机构网络系统跨境清算或通过发行带有VISA和MASTER标识的银行卡来实现消费清算。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很容易导致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银行卡事件的类似问题。
三是,境外投资交易及信息咨询服务被(彭博)和(路透)垄断。近期,伴随着中美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博弈升级,我国政府开始关注IBM服务器在银行等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问题,其实(彭博)和Retures(路透)在我国金融领域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其次,境外金融资产托管业务主要由外资银行掌控。资产托管业务不仅会涉及投资额度、品种等商业机密,更重要的是涉及资产监管和安全、资金的支付和管理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目前,全球托管市场主要被美资银行所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仅纽约梅隆银行一家在2013年一季度的资产托管规模就达到26.3万亿美元。我国资产托管业务虽有一定发展,但同期国内银行业资产托管总规模仅约5万亿美元,且境外托管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十分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境外金融资产主要被外资银行托管。这使得我国大量对外投资信息被外资银行控制,不利于国家金融信息安全,而且一旦出现政治、军事等影响国家安全的纷争,外资银行能否中立和独立地履行托管义务,值得质疑。
再次,信用评级基本由美国机构垄断和控制。信用评级是金融体系中特殊的中介服务,其通过构建模型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来引导金融投资和经济决策,影响一个国家的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稳定,乃至影响国家安全。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等。从2006年开始,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逐步渗透甚至控制了中诚信、上海远东、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等,实现了对我国信用评级核心市场的控制。相反,美国国内市场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却非常苛刻。
综合施策构建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跨境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和信用评级体系,巩固金融安全保障,需要综合施策。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并重。在实现金融强国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应兼顾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重视和加强顶层设计,有目标、有规划、有阶段地强补金融“软肋”,构筑安全之基。
第二,注重资源统筹、实现政府主导与银行参与并建。政府在跨境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和信用评级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但同时要注重依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有发展基础。
第三,大力支持国产,实现技术引进与国产优先并用。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积极倡导支持国产,使用国货。在金融领域,也应大力提倡这一理念。要引导企业和个人优先使用国产金融服务,甚至在某些战略性领域,政府可以强制性规定使用国产金融服务。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金融业务在某些领域的服务水平确实存在差距,但越是如此,越应加以扶持,以使其能尽快赶上。比如,可规定我国境外投资的托管,应该优先使用中资银行全球托管服务或其提供的境内外主次托管服务;再如,中资企业海外发债,可至少要求国际评级机构和国内评级机构同时开展评级等。
四大问题倒逼中国金融改革 篇3
绕过金融改革的代价远超金融改革成本
这些年中国的金融创新还是在不断推进,但这些金融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尽量不去冲击现有的利益格局。如企业债发行审批程序繁琐,拖延时间较长,于是短期和中期融资券就应运而生;存款利率不能上浮,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大行其道;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开放,不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正常渠道投资海外证券,国际板就跃跃欲试。这些创新举措有些确实能够起到取长补短,推进改革的作用,而有些则事与愿违,反而添乱。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举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理论上确实能给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以及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好处,但实际操作的结果是进口用人民币结算与出口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大致是9:1,出口贸易之所以很少用人民币结算,这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以及现有的出口退税政策有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约为2853.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少用外汇434亿美元,考虑到第二季度外贸规模超过第一季度及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因素,简单推算上半年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原因将导致外汇储备多增850亿美元左右,或占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的近四分之一。此外,人民币外贸结算导致大量人民币流出,主要流至香港,估计年内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将超过1万亿,但由于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很低,这或许又会导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人民币套利行为的发生。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试图绕开外汇体制改革的创新,终究还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汇率、利率之间会彼此影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又紧密相关,金融创新往往动一发而牵全身。当我们试图拖延加息来阻止热钱流入时,通胀就压不住了;当我们避开汇率问题而想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时,却招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所以,尽管改革有成本,但不改革,同样需要支付成本,而且,需要支付双重成本,一是经济现存问题堆积和恶化的成本;二是时间成本,因为迟早要改革,就如病人一定要动手术一样,晚改革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就更难以估量了。
倒逼金融改革的因素或在形成
无数事实证明,改革都是在危难中实施的。就目前而言,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的突显将最终触发某些金融领域的改革。
第一,银行表外业务占比的上升及理财产品规模的膨胀将逼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上升至8.25万亿,余额大约在7万亿以上,这使得银行的基准利率约束性不断减弱。在当前月度CPI水平已经超过6%的情况下,3.5%的存款基准利率实际上已经没有指导性,央票发行也难以为继,6月份的央票余额大约比去年同期少了1万亿左右。故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提高存准率来吸收流动性,但存款准备率的提高不是无限的,假如通胀持续下去,最终还得通过发央票来回收流动性,故届时央票的招标利率还得参照市场利率水平。此外,民间借贷市场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利率水平也构成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的牵制,所有这些都将构成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机制。
第二,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大,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水平将对央行现有的利率汇率政策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也会倒逼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在内的金融改革。其实,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如上所述,尽管这个人民币国际化的举措所导致的结果与初衷相悖,但也意外形成了人民币离岸市场。
第三,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不断加大,并逼迫汇率政策止步不前,从而累积更大风险,央行最终将不得不考虑采取措施来降低外汇储备。降低外汇储备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加国内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需求,那么,允许和鼓励对境外投资将是必然之举,这又将倒逼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
第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债务将在今后几年到达偿债高峰,如果部分贷款不能如期偿还,这也将触发对现行银行信贷机制的改革。目前信贷还是偏重于向地方政府部门的关联企业倾斜、向大企业倾斜,这种信贷机制最终将酿成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4
一方面,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利率、汇率、资本流动以及资产价格的形成等都面临着风险的考验。世界金融业风险也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成全球性危机。目前要对这场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还为时尚早,但其中的教训可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充满风险,存在着金融霸权和贪婪、腐败,出现金融投机、欺诈和盗窃,发生金融泡沫等;而且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他国,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3)中国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银行业为主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首当其冲会体现为银行风险。目前,中国对金融风险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控制银行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上。存在高额的不良资产,这是长期对国有企业的低利贷款和企业的呆账、坏账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有多大,以往比较可靠的估计约为22%(日本为5%),总量为1.3~1.4万亿元,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依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规范经营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之一。现实中在强调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该比率下降的实质内容,或者说,没有考虑下降的质量[1]。不可否认,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应该认识到,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并不是金融稳定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分析中国的金融风险问题。选择科学的衡量指标将为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2 金融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金融全球化挑战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创新,特别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和控制风险技术的创新,如何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真正使金融体系成为支撑社会经济的基础,达到为社会分散经济风险的目的,是中国金融界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如何用定量方法测度和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金融机构本身来看,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比如VaR模型应用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期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是金融机构的义不容辞的事情,也是其当务之急[2]。从监管当局来看,促使金融机构应用先进的控制风险技术,使金融家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剥离各种风险,即对各种复杂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配置,将有利于中国的监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非常有必要将VaR模型等风险控制技术引入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将非常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风险价值(VaR)、压力试验法,一直到信用矩阵法,都含有风险分散化思想的不断深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对金融风险的测量技术都是金融工程的应用日渐成熟的标志。
2.1 风险价值(VaR)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将VaR结合银行内部模型,计算适应市场风险要求的资本数额;G20建议用VaR来衡量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并且认为是市场风险测量和控制的最佳方法;SEC也要求美国公司采用VaR模型作为三种可行的披露其衍生交易活动信息的方法之一。这表明不但金融机构内部越来越多地采用VaR作为评判金融机构本身的金融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督管机构也用VaR方法作为评判金融机构风险大小的方法。
从目前来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计算VaR值:
(1)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
(2)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 and Covariance Method);
(3)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VaR模型的不断改进,不但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使用风险的定量研究,而且VaR模型正与线性规划模型(LPM)和非线性规划模型(ULPM)等规划模型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等的最佳定量分析法,以利于金融机构对于潜在风险控制进行最优决策。
2.2 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量化信用风险的模型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违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对信贷组合中的每个产品确定敞口分布;
(2)计算出每项产品的价值变动率(由信用等级的变化或拖欠引起);
(3)将单项信贷产品的变动率汇总得出一个信贷组合的变动率值。
2.3 压力试验法(Stress Testing)
如前面部分介绍的,VaR是在正常市场环境(某一特定置信水平)对银行的风险本质进行的衡量。那么,如果条件发生反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还需要经常使用压力试验方法来评估市场极端变动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如何在无序的市场中测量银行暴露在市场上的风险是压力试验方法的目标。压力试验法依赖于不同的模式下计算机模型,并对银行的投资组合在这些模式下的可能结果进行估算。
3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目前的银行风险已不再是孤立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一个地方、一家银行的危机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地方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要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3.1 宏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构建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宏观金融问题的形成有着制度性的原因。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形成的银行业非市场化的经营可能导致坏帐的积累。银企关系有多种表现,既可以通过资金供应的促进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也可能由于对企业的过分保护(超贷而形成不良资产)而制约银行的发展。对于这类金融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安全体系,并在体系内形成竞争。
(2)依据金融市场走向进行松紧适度的宏观调控。
在建立了一个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衍生市场在内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来调控金融市场,进而通过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来影响企业和社会大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应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目标的辅助指标,其重要性体现在与金融工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新的风险控制技术中。中央银行同时依据金融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来对宏观经济做出判断,进而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并实施必要的调控。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已经大为降低[3]。在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如何逐步放开市场。要调节资本流动、金融开放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3)系统风险规避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结合。
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中资银行要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风险监管水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
金融监管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两种。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还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宏观指标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落实到微观机制的层面,在实施中是靠不住的。巴塞尔新资本协定的出台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监管框架。各国银行被迫加强并适应新的监管程序,以便对金融风险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西方16世纪以后的重商主义时代,由于对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监管,成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目前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同样面临着大量新产品和新工具的涌现,构筑适应本国国情的监管框架,比如制定最低资本要求、完善监管者审查制度以及采用市场约束力量进行监控等等,提高风险监管的质量[4]。
(4)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世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不能放弃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和权利,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金融体制和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逐渐建立适应国情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金融体制[5]。要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通过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能尽快适应国际新规则,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因金融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微观层面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国际性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机构、网点、人员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而是体现在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上。从中外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创新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并成为国外知名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
(2)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核心之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支柱之一,也是金融工程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金融工程为金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转移风险的工具和策略方面。面对这市场无时无处不在的风险,人们创立了各种风险管理理论,如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代理理论以及有效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金融工程学的基础[6]。特别是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并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实际行动中去。可以说,金融工程从创立伊始就是以风险管理为目标的。所以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必然要把金融工程的思想融入其中。
(3)传统业务与金融创新结合——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在金融工程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这三种方法被称为表内控制法。与之相比,金融工程应用于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由于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在开放条件下,日益增大的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变动等的风险要求新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出现。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技术应运而生。目前较为前沿的应用诸如利用金融工程学的综合风险识辨和交叉风险管理方式以及利用随机分析和优化技术研究金融工具的定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作信用分析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他非线性技术进行市场模拟测试和预测。在国际银行的管理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这些新产品的推出更加贴近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按照特定的客户需求量身定做的。
(4)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针对中国银行业面临风险加大的现实,可以运用金融工程学中的风险评估理论,对各种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把风险预警和投资预测相结合,适应市场的变化。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国,实行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2)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极易引发金融危机;3)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4)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5)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而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7]。
危机处理机制是化解危机、减小损失的最后防线。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
4 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认识
新形势下金融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是只靠风险管理技术就能解决的。金融工程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法和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纷繁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自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尤其是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更是成倍地放大了风险的水平;同时,在产品估价和风险量化的过程中,管理者还不可避免地面临所谓的定价风险和模型风险。所以,建立以金融工程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技术,只是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来提供分散风险的方法,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如果过分依赖于金融工程,不仅会使金融机构忽视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也在客观上导致市场投机力量的膨胀,进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针对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现实,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把金融工程的应用和构筑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结合起来,以新的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化解风险的压力,实施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借鉴国际银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警示的基础上,就金融动荡下的金融安全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并结合金融工程的有关原理,分析了应对金融安全问题的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安全,风险管理,金融工程
参考文献
[1]Jane E.Hughes,Scott B Donald.International Banking[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32。
[3]王春逢:《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7-18。
[4]张幼文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63。
[5]李丹儿:《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防范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11):82-89。
[6]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68。
中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篇5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营业税税率××年为%,××年降为%。好范文版权所有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或者%。
教育费附加统一按照%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年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年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证券交易税或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负来看,有些国家的税负比中国的税负略高。例如:英国对股票买方征收印花税,丹麦对股票的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税率均为交易价格的%。有些国家的税负则比中国的税负低。例如:法国对于在股票交易所或者柜台交易的证券,按照交易额对买卖双方征收证券交易税:交易额在万法郎以内的部分,税率为%;超过万法郎的部分,税率为%;每笔交易可以减税法郎,且每笔交易税额最多不超过法郎;对在创业板上市的股票交易不征交易税。意大利对于在交易所外进行的证券交易,按照%政府债券%股票的税率征收印花税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对于在意大利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交易免征印花税。瑞士对于证券买卖征收印花税,国内证券税率为%,国外证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比利时对于证券买卖征收证券交易税,股票税率为%,债券税率为%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对证券转让征税:香港对股票转让征收印花税,但是税率已经从年的%逐年降到年的%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台湾征收证券交易税,且只对证券卖方征收,股票的税率为%,债券的税率为%。
各国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交易税增值税,除了理论上和操作上对金融
服务的增值额的确认都存在困难以外,主要是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阻碍方面的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达,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而中国金融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却对金融业征收多种流转税,而且税负比较高,值得考虑。
二企业所得税负担。
中国的金融企业原则上
同其他企业一样缴纳税率为%的企业所得税外资金融机构则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缴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且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金融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合理,除了中外金融机构的税收待遇存在不公平以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偏高,导致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过重。中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别是年、年开始实施的,而这些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的税率虽然略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公司所得税税率为%,意大利为%,法国为%,奥地利为%,西班牙为%,但是已经高于韩国%、泰国%、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再者,多数国家对于包括证券交易利得在内的长期资本利得,通常区别于普通所得而适用较低的税率,而中国对证券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统一按照普遍所得征税。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限制较多。按照国际税收惯例,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允许在所得税前如实扣除,但是中国现行所得税制度对于许多支出项目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税前扣除标准,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等,其中对于金融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项:
一工资扣除,即按照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扣除,现行标准为每人每月元,最多可以上浮%即元。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支出,企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因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金融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因此,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金融行业的税负影响较大,加之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内资金融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的工资支出不受任何限制,内资金融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二允许税前扣除的坏账标准过严。内资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逾期天以上的,可以冲抵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收未收本金则按照有关坏账损失认定的规定据实在税前扣除,即原则上应收未收本金逾期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可以据实在税前扣除。金融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及时核销逾期不能收回的坏账,对保障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贷款本金年不能收回才能作为坏账核销,不符合金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要求。
三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从两方面影响金融业务:
一是对个人投资者从事金融产品投资所实现的收益征税。中国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和对从事证券不包括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照%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证券转让所得则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一部分投资收益征税,另一部分投资收益不征税,本身有失税收公平,会扭曲投资流向,影响资本配置效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对金融企业的职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于中国个人所得税从总体上看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如%的最高边际税率偏高近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普遍呈下调趋势,许多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已经降到,%以下,如英国为%,美国为%,日本、泰国为%,韩国为%,印度为%,巴西为%,等等,分项征收,税前扣除项目少许多国外比较通行的扣除项目都没有设立,扣除标准偏低如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元的扣除额多年没有调整,从而已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总体偏高。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中国金融企业的职工人数偏多。因此,工资成本是影响金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所得税税负偏高间接地提高了金融行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金融税收覆盖面偏窄,一些金融业务或者收益并没有纳入征税范围,有些税收措施欠公平,税收政策也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其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尚未明确。
现行税制的一些方面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新情况,例如:
对一些新保险品种的征税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取向,如投资联结保险这一类新险种的分红收益,目前还未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这与银行储蓄利息所得要纳税相比较,显得不够合理。发达国家对寿险投资收益所得的征税情况较为复杂,但是许多国家将一般寿险的投资分红所得纳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此外,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看,对不同投资所得的税收差别待遇也在不断减少。如澳大利亚在年的税制改革中,为了使各种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税收负担更加平衡,取消了大部分对寿险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种投资收益都尽可能地纳入征税范围。
涉及金融租赁公司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项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具体规定:一是实际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享受正常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投资抵免政策;二是在确定营业税税基的时候,租赁公司所承担的外币利息允许从收取的租金收入中扣减,而所发生的本币利息则不能扣减;三是回租业务过程中存在相关交易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如不动产回租会涉及征收两次营业税。
随着信托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已经于年月日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当年月日实施,如何科学地制定与信托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的税收制度和办法。
二证券资本利得没有全部纳入征税范围。
目前中国对转让股票所得这是常见的资本利得的一种形式征税的情况是,在股票交易环节不论盈亏都要征收较高的流转税,企业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按照普通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的规定显然有违税收公平。此外,个人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影响、对策
一、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大趋势,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放松资本管制的措施,在2004年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中,我国有11项实现部分可兑换,11项较少限制,15项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仅有6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目前,我国国际资本流入越来越强,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14336.11亿美元,外债规模迅速上升,达到3278.02亿美元,资本流出也不断增加。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国际资本流入以FDI为主,呈现多渠道流入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放松,以及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我国资本流入渠道呈现以FDI为主,QFII、外债等为辅的多元化趋势。截止2007年10月中国实际吸引FDI额度达7579.29亿美元,达625271个项目(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整理);从2003年我国引入QFII制度至2007年11月,已批准49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9。95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随着2007年3月两税合并议案的通过,对于FDI的各种优惠政策减少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加上2006年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商已更加倾向于采用非直接投资方式,这将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国际资本流人的新挑战。
(二)“热钱”流入规则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净误差和遗漏的巨大转变可能潜在地预示着未记录的资本流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至1991年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热钱”流出(也可以理解成资本外逃),而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流出达到顶峰。1997年以后,“热钱”流出逐步减少,到2002年发生逆转,是大量的“热钱”流入,这种资本流入的规模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到2004年,“热钱”流入额更是达到一个高峰。2007年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达130.75亿美元。
(三)FDI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下降,部分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7 年上半年,制造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9个百分点,为53%,仍居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其中,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77亿美元,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1%上升到24%。
(四)国际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首先,QFII制度进一步完善。2006年8月,在充分总结QFII工制度3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鼓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慈善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完善了资金汇兑和账户管理。其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设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较多。截至2006年11月,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共有8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共有24家,其中1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权已经达到49%;4家外资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成为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39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分别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直接从事B股业务。此外,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2003年11月17日,香港证券交易所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境内上市,外资被允许对境内上市企业实施战略并购。第四,内地与香港合资期货公司获准成立,部分外资现货公司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如法资公司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了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第五,外资对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在外汇市场上,截至2006年底,在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上,外资做市商银行机构数占比38%,外资银行机构数占比57%。在银行间外币/外币交易市场11家做市商和45家成员银行中,外资做市商银行有8家,外资成员银行达到19家。在银行间外汇远期市场上,外资银行机构数占比为77%;在银行间外汇掉期市场上,外资银行机构数占比为73%。在货币市场上,到2006年底,98家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数的14%;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外资银行有95家,占比为7%。
(五)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
随着中国加人WTO,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近年来我国对外资本流出有了显著的增加,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824亿美元,相对于2005年同比增长27.75%(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QDII银行政策在我国的推行,弥补了我国参与境外投资的缺陷,此项举措将中国境内资本进一步推向海外,在对外资本流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至2007年1月未,我国QDII的机构达21家,总金额达179.88亿美元。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正如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些流动性极强、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不仅引发国内流动性泛滥,而且加大了我国金融安全的压力,国际游资纷纷进入了中国境内,它们可能同时收获包括以下四重利益的全球最高资本收益:(1)从直接投资(FDI)中掠夺中国的要素成本;(2)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投机中获取暴利;(3)从受到纵容的股市中大发横财;(4)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稳定的资本收益。一旦资金流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甚至危机。
(一)FDI从中国掠夺大量的要素报酬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经济发展资金,这时国内投资处于饥渴状态,国内储蓄远远不能满足投资,投资缺口由外国资源流入进行弥补,因而经常项目常常处于逆差状态,资本与金融项目常常处于顺差状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为经常项目的逆差融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告别了资金短缺时代,成为重要的国际资本净输出国。但同时中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主要表现为FDI。由于中国并不存在投资储蓄缺口,因而中国并非是在利用FDI所带来的资金或者实物资源,而是在利用凝结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经营资源,结合国内的实物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为16%~18%。各方研究统计表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至少在10%以上。中国以较高成本获得的FDI所带来的资金和来自于贸易盈余顺差(实物资源净输出)的资金大多形成储备资产,又通过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保值和增值,得到的回报相当有限,是一种低效率的国际资本循环方式。中国目前的这种国际资本循环结构,对于中国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
(二)国际资本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投机中获取暴利
国际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接设立外资房地产投资公司或参股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二是间接投资,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或外资房地产中介公司以包销的方式批量买入楼盘,再进行商业性销售;三是外资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四是非居民外汇流入,结汇购买房产。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房地产业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可是国际资本的介入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机目的,企图利用新兴市场的脆弱而进行故意的炒作,在市场的剧烈波动中获取收益。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强。一旦外来投资者过分看重某些吸引他们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因素,如单纯预期人民币必然升值,而对市场进行集中炒作,很可能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甚至危机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国际资本的介入可能影响到房地产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很多外来投资者选择在国内主要城市购买收益能力强的高档物业,进行持续经营并获取租金收入,这导致某些城市的大部分高档写字楼或者公寓市场被外资控制。一般来说,外来投资者的行动出发点难以掌握,受到的政策约束性也不如国内投资者强;因此一旦他们采取某些不负责任的操作,如集体退市,整个市场将一落千丈,地区的经济安全将受到巨大影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提高和外资银行规模的扩大,这种负而影响可能越来越显著。国内有学者对外资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进行过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和2004年流入我国房地产的外资总规模(包括直接流入的外汇资金和其撬动的银行信贷)分别约为3168亿和270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总额的18%和12%。境外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产生了“羊群效应”,很多境内民间资金纷纷跟风入市,推动了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三)国际资本从受到纵容的股市中大发横财
大规模的国际资本进入或退出可能造成或加剧中国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充分,那么一定规模的外资流入或流出都会十分明显地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价格走势,加剧市场的波动,从中大发其财。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提速,和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的股票市场,从2006年股市开始复苏起,大盘指数已上涨4000多点,人民对于市场前景预期过于乐观,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使证券价格上升,证券价格上升又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市场,最后导致证券的名义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一但国际资本发生逆向流动,风险就会完全暴露。
(四)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稳定的资本收益。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这些资金流入中国除了在直接投中从中国掠夺大量的要素報酬、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获得大量的投机收益外,他们还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稳定的资体收益。我们通过以下近似计算国际资本在人民币升值中的收益: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负债*人民币升值幅度=国际资本投资收益。2005年未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负债为8001亿USD,2005年12月31至2007年12月14日人民币升值(8.0702-7.3589)/8.0727*100%,代入公式,国际资本投资收益为705.2亿USD。而在同一时间段,中国在国外的投资亏损为1077亿USD。
三、结论与建议
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强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面临着各种风险,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合理的引导FDI的投资领域,使其投向我们更需要发展的产业,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体现了这一宗旨。另外,我们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合理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合理引导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房地产业,使其改善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以及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所涉外汇收支和汇兑的管理,规范房地产项下跨境资本流动秩序。第三,应健全我国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深化银行体系的改革,努力发展货币、资本市场,促进利率自由化,积极开拓创新,引进金融衍生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金融监管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制定相应的外汇管理政策,在外汇的收支和汇兑环节加强适管理,防止资金迅速变现外逃。最后,加强对非法资金流入的打击力度,降低“热钱”对中国金融业冲击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廖泽芳.“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金融经济》2006年20期。
2.《2006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人民银行。
3.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商务部网站。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思考 篇7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体制,监管模式
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切实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金融监管工作, 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和蔓延,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 金融监管工作在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日益彰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正确评价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现状, 客观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金融监管工作的思路和设想, 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一)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督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 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 (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 实施的监督。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 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的有关规定,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一行三会”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 的分业监管体制。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组织机构除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监管部门以外, 主要由国务院派驻各金融机构监事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负责专门监管, 直属国务院领导。其中, 银监会负责监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农村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 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公司, 保监会负责监管政策性保险公司和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并保证货币政策的执行, 加强宏观调控。
(二)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主要负责银行业的监管, 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十大股份制银行, 以及规模不一的各地近百家地方金融机构;保监会负责保险业的监管;证监会负责证券业的监管;而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职能。 (见表1)
近年来在中国的金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事实。许多原有的金融机构出于竞争的需要, 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 凭借其业务网络和新技术的帮助开发新的市场, 使得传统的信贷、证券和保险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交叉, 新的衍生工具不断涌现。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证监会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 它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 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保证其合法运行。中国保监会于1998年建立, 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 依法统一监管保险市场。银监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 是国务院直属事业机构。根据授权, 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 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由此, 我国形成了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这种模式运行以来, 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促进了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二、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已形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金融结构趋于复杂, 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 分业多边监管的机构模式的有效前提受到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 金融监管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金融行业正面临金融全球化的现实。如何正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从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出发, 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缺乏相应独立性和有效性
目前, 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 决定了由多部门共同承担金融监管管理任务, 由于没有规范的、系统的监测手段, 职责范围不清, 致使在同一监管内容上, 几个部门重复检查, 监管秩序混乱, 分工不协调, 不仅加重了金融机构的压力, 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果。同时, 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不仅要受上级行的领导, 而且要受到当地政府的领导, 金融监管体制的地位不超脱, 金融监管主体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另外, 由于金融法规的不健全和依法监管的不完善,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不强。
(二) 金融监管内容不规范, 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严重
对金融机构的审批是解决金融机构准入的问题, 它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营运后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但金融管理部门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审批上, 而轻视了对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充足性、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负债的清偿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 重批轻管现象严重。同时衡量银行行为规范与否的客观标准和奖惩办法不明确, 因而金融监管也不规范。
(三) 没有一个较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监控措施
由于各项金融法规还不够健全, 因而过多地重行政手段发布命令、指示的方式来管理, 基层金融监督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此外, 金融监管目前还是以现场稽核检查为主, 非现场稽核检查系统的建设缓慢。银行监督管理偏重金融执法监督、效能检查和廉政检查。其结果是多年银行贷款严重沉淀, 呆账损失亏蚀银行资本。并且我国目前的监管仍偏重于运动式的监管、整顿式的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这些监管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否认是正确的、有效的, 但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 要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 建立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系统的监控体系。
(四) 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不适应金融业务发展需要
金融监管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 它要求金融监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专业水准和道德水准。但从实际情况看, 各级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在数量和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强化金融监管的客观求。首先是现场检查的力量薄弱;其次表现为监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常力不从心, 甚至出现监管真空, 监管效果不理想。
三、构建有效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并没有统一模式, 关键是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还将持续一定时期, 因此, 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设应重点突出“三大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1. 完善监管当局的监管控制系统。
目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是由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共同构成的。从监管当局的结构状况看, 除中央银行的监管资源基本与其监管对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外, 证监会目前只在各省会城市及其他个别城市设立了派出机构, 其监管资源状况只能满足于对证券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和持续营业机构的非现场监测, 还无力顾及到对其监管对象经营合规性、风险性的检查与评估。保监会在全国各地的派出机构更少, 没有设立保险监管机构的地区, 其对保险业的监管工作主要委托当地人民银行代理, 由此造成对保险业的监管责权利脱节, 监管质量与效率很低。对此, 现阶段完善监管当局监控系统的重点, 一是增设证监会、保监会的机构和人员, 使其能单独完成或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共同完成对其监管对象的监管任务。二是建立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的分级联系制度, 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 实现对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并表监管。三是各监管当局的总、分支机构之间要明确监管职权, 各分支机构要在授权范围内, 按统一标准行使监管职能。
2.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
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过程看, 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行政手段控制为主、标准化指标控制为主、内部模型法控制为主、预先承诺控制为主等几个阶段。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要求也更加严密。现阶段的重点为, 一是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可选择在系统内部设立跨地区的监管分局、稽核中心或特派员办事处, 消除或减少被查单位对检查部门及其人员的行为制约。二是充实改善内控设施。金融机构建立内控系统网络和相对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 一方面改善内部控制的非现场监测条件, 运用系统网络观测各经营机构的财务、资产等业务指标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或减少基层行乱调帐、乱改账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修改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 各金融机构都要适时根据其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内控制度, 以动态适应其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3. 建立金融同业自律控制系统。
从世界各国金融同业自律制度建设的实践看, 同业公会 (或协会) 是适应金融业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的需要, 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建议:一是在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倡导下, 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业同业公会。可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金融业同业公会, 并提倡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金融业同业公会的联系机制。二是赋予金融业同业公会具有行业保护、行业协调、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等职能。
(二)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操作系统
从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操作系统的建设看, 其构成要素大致包括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设施、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队伍等内容。从我国的现状看, 其完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机构行为规范的准则, 是金融监管部门及其人员借以判断和约束被监管对象行为的依据和手段。因此, 金融监管制度的适用性与完善程度, 直接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考虑到加入WTO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新要求,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点应突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监管指标体系, 逐步统一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二是适当提高资本充足标准, 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三是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利、责任和手段;四是要建立与金融机构资产分类相对应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五是建立对金融机构统一的资信评估制度;六是建立完备的市场风险控制制度。
2. 构建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状态。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 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 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 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三是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3.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 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一是建立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可由国务院牵头,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保险监督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参加,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标体系、分级监控的原则, 组建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组织系统。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并对全国各区域、各地区预警系统进行组织和指导。二是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由人行跨省区分行、区域内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辖内各大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三是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可由人行中心支行或县支行与设在当地的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将各种警情信息及时输送到辖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去。
4. 培育金融监管人才。
金融监管特别是现场检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一是要熟练掌握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二是要熟练掌握金融企业会计原理和账务组织;三是要熟练掌握各类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四是要广泛了解中外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办法。对此, 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人员普遍达不到上述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有必要建立金融监管检查官制度, 通过制订严格的岗位标准和要求, 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金融监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通过在全系统实施金融监管定期考试、考核、录用制度, 创造一种使监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三) 培育有效的金融监管的条件
有效的金融监管不完全取决于监管当局的主观意愿, 它需要有一系列的先决条件。因此, 为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加速培育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
1. 培育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避免由此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实行政企分开, 消除各级政府部门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妥善处理各类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 以全面实现内资金融机构的重组与再生。
2. 培育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要依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加入WTO后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 及时修订与完善各类金融法律法规。对于没有法律约束的金融领域, 要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适用或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要尽快予以修订完善;对于缺乏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 要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对于监管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 要尽快建立执法行为约束机制。
3. 培育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增加市场透明度, 发挥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
4. 培育完善的系统性保护机制。
建立与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 以便对遇到临时性支付困难的金融机构实施资金救助, 防止某些失真的信息改变公众预期, 引发对金融机构的挤提, 进而造成不应有的金融风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以增强与稳定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保护金融机构体系的安全运行, 防止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向其他健康的金融机构扩散, 并将市场信号和约束的扭曲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祁敬宇金融监管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48-49
【2】孙涛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进展[J]世界经济20024:39-40
【3】宋建明现代金融监管的五大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63:10-13
【4】杜家廷金融监管创新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经济论坛200413:34-36
中国目前金融安全的现状研究 篇8
(一) 金融与财政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近三十年对于我国金融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金融和财政方面各自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 而且我国金融与财政之间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 这就导致了目前在我国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转移的现象。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 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地承担起如投资亏损风险、债务无法偿还风险这些责任。国有资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经营者随意地拿国有资产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这种激励机制与约束条件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于风险规避的意识与动力, 最后导致整个国企在巨大的风险之下运转。
(二) 我国金融机构 (银行业) 的各类风险突出
目前, 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国家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接近。而根据最新的数据, 在我国所有的商业银行中,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最高的, 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再者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外资银行的不良开口率相对较低。
市场风险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而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个部分。由于目前, 我国的商业银行从事涉及股票和商品业务比较有限, 所以银行业主要面临的市场风险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资本项目逐渐放开, 人民币汇改以后,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与之前相比明显增大了。
根据2003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 或外部世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操作风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2006年, 深圳发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亿元, 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亿美元资金挪用案等。从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来看, 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而各家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在风险管理职能商业存在缺失、不到位等问题, 这种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 从而使银行暴露在操作风险下, 危害银行及客户的相关利益。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固有的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第二则是银行负债的流动性, 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如果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或是筹资能力一旦出现了不确定性, 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按照传统的标准来检验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相关指标如流动资产比例、贷款/总资产的比率都基本正常。但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另一个流动性方面的问题——流动性过剩。
(三) 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缺陷
从2005年7月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 这种人民币汇率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问题。第一,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是银行结售汇制和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商业银行实行的额度管理制。第二, 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过于集中而交易工具又过于单一。第三, 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相对隔离。第四, 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对于解决中国金融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一) 建立科学的财政与金融风险的隔离机制
在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财政部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因此, 两者在制定政策时应共同协商, 制定的政策应相互配合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宏观经济保持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
为了建立科学的财政金融风险隔离机制, 使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不互相传递与转移, 首先, 中央银行除了需要加强与财政部的合作与协调之外, 还应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其他进行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部门及时协调、沟通和合作, 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 还需逐渐完善中央银行对于处于危机或困境中的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中央银行应当逐步摸索并建立起一套指标体系, 对于出现问题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目前状况、产生风险的原因以及损失程度等项目进行调查与分析, 最后以此作为依据来判断是否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给予金融机构流动性以及协调管理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同时也需要逐步探索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破产时进行债务偿还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 就是首先由各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用, 之后一旦投保的银行面临破产或其他危机, 就由保险公司为存款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赔款。
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它保障了存款人的权益, 促进投保的金融机构健全发展, 同时维护了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 即使一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波动, 银行也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挤兑活动, 更重要的是, 一旦银行面临危机甚至最后破产, 其产生的金融风险也不会直接向国家的财政转移, 银行的不良资产与坏账不需由财政兜底, 从而减轻了国家财政所承受的负担和风险。
因此, 目前首先要形成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规范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并通过建立存款保险计划、设立存款保险基金来初步形成一个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 存款保险资金即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应有作为存款保险投保人的银行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政府的出资这两部分构成。第二, 应将所有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机构都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执行存款保险制度。第三, 鉴于目前我国不同性质的银行其承担的风险差别比较大, 因此, 我国的存款保险费率应与不同银行隐含的风险程度挂钩, 即实行差别费率制。第四, 若投保的银行破产, 保险公司对存款人进行的是有限偿付,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储户的权益, 我国的保险公司应按照国际上认同的标准对90%的存款人进行全额偿付。
(三) 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监管
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来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首先, 商业银行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类贷款发放的条件与要求, 在综合考虑所有可能的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决定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与首付款的比例。其次, 对贷款申请人提供的所有资料必须进行严格的、实质性的审查, 以充分了解贷款者的资信状况。同时, 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定期地对商业银行从事的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进行有效、全面的监管与检察。
(四) 合理地发展金融创新, 促进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有效地分散市场风险。但若处理不当, 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因此, 我国应积极、恰当地进行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 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 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 努力建立起多层次、品种多样化、流动性强的金融市场, 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 对商业银行改善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及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方面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 通过改革我国外汇形成、调节机制等制度来解决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 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汇率形成、调节的市场机制, 培育相对均衡汇率。第一, 应该将目前对于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转变为根据自我意愿的结售汇制。第二, 我国需要增加参与外汇市场的主体, 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外汇的买卖中, 同时可以逐步推广银行代理企业进行外汇买卖的大额代理交易;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 发展、推行如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期货等的各种外汇交易品种与金融衍生工具。第三, 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 减少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 通过其他方式来调节汇率, 使市场交易的主体能够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做出反应, 同时也使得汇率比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从而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调节机制。
其次, 应该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与市场的情形,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 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 并且针对每个银行不同的资产规模、经营业务的范围以及其特点对不同的银行制度不同的标准, 采取不同的要求, 从而来抑制因流动性过剩, 经济过热引起的贷款的过度扩大, 行业的盲目扩张, 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 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的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再者, 通过增加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强化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吸纳金融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因此, 应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发展, 分流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同时, 商业银行本身也可发展理财业务, 定期地推出理财产品, 这样既能为居民提供一条低风险、相对高收益的投资通道, 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 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六) 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的监管
尽快构建我国的金融安全体系, 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 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其次, 必须对经济增长、信贷政策、汇率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 建立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最后, 在鼓励并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 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预警系统, 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 逐步地调整和完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投资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也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从而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监测与管理。监管当局应对中资金融机构或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与监管, 以防止金融机构获国有企业的海外风险敞口进一步扩大, 同时也需要对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管。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目前金融安全的现状进行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 并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光荣.中国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汪翔.危机与败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朱民, 李扬.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论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4]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徐滇庆.危机意识与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黄太刚.国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10) :26-27.
[7]李丰乾.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J].人民论坛, 2009 (07) :56-58.
[8]Base camp Basel.The Economist, 2010 (01) :64-66.
[9]Decoding American bank results.The Economist, 2010 (01) :67-68.
[10]段军山.全球金融危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研究, 2011.
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安全 篇9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经验一再表明,经济危机与金融波动分不开。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发生20多次,其中突出的有1929年大危机、两次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不少国家的经济问题更多地通过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本大量进出、汇率大幅波动和债务危机等,而且还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事件。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危机之后给所在国造成的损失以及经济倒退也越来越严重,拉美与日本都有“失去的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只有1%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泰、马、印尼等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环境和发展。国际金融业加快了并购与整合的步伐,其业务向着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出现了全能银行、网上银行、跨国金融集团。这些新趋势、新特点使得金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一是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潮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得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务由少数几家银行控制,国际银行业趋向垄断,甚至可能导致一国的金融命脉把握在其他国家金融寡头的手中。二是金融自由化由放松利率管制到放松金融业务管制,再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使得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被不断拆除,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也随之出现缺口,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在各国金融市场迅猛游走,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经营混业化和金融创新工具广泛化使用,使得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各类业务相互渗透,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也使得金融风险传递更加迅捷,埋下了金融动荡的潜在风险。
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决定了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业存在三方面不稳定因素:一是国际竞争的剧烈冲击。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发展、改革、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新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蜂拥而入,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外金融巨头的进入对金融机构特许权价值将产生极大冲击,而资本管制的放松和将来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可能使国内宏观经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过度资本流动、货币替代、资本逃避等等。二是金融企业内在竞争力不足。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国际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在半行政半商业的构架下,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距市场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体制方面的问题使银行的业务能力和产品创新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07年是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向外资全面开放的一年,外资金融机构将与我们展开直接的全面竞争,这是一场凭实力决定胜负的争夺,金融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将直接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三是金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监管法制有待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片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容易让人麻痹,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累积的金融风险。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脆弱问题不严重。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通货膨胀预期。应该说,通货膨胀是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的结果。目前社会总供求是基本平衡的,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还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2007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7、8、9、10月则同比上涨5.6%、6.5%、6.2%和6.5%,增速已经接连刷新10年多来的高点。这使社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深,加之目前存在的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信贷投放过多和投资增长过快交相推进,一旦由此改变社会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就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再发生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那将发生严重的金融风险。二是资产泡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不但吸引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使中国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天堂,大量国际资本经由各种渠道进入国内,使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弹性巨大,利率调控效应下降,集中表现为流动性过剩。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高增长,但伴随而来的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泡沫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些金融债务合同中以外币计价的占相当大比例,且期限较短,一旦基本经济因素出现转折,在泡沫经济破灭的预期下,可能会集中变现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通货膨胀问题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是相关联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7年10月7日向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讲时就提出“通货膨胀再度出现毫无疑问是我们近几十年来维持经济平衡增长的巨大威胁……,希望美国股市会像过去的几年那样继续上升,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联系。因为资产泡沫的形成,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经济中的供求平衡,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引起通货紧缩。现在政府除了关注通货膨胀,也开始关注资本市场,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调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领域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信贷规模过大与中小企业“贷款难”交织在一起。这个问题喊了很多年了,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西部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很突出。二是直接融资比例较小与“股市热”并存。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规模,也是方向。但如何稳健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则是一个问题。截止2007年11月12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34亿,A股总市值超过30万亿,证券化率超过140%,比一些发达国家还高,日换手率指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反应了投资的短期性和投机性。而以市盈率指标为参考的股市估值水平则比国外市场高出一倍以上,甚至接近80年代后期日本和台湾股市泡沫化时期的市盈率水平。当前,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占到总市值的60%,大量没有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甚至部分企业和部分银行资金曲径入市,风险很大。三是大量中低收入居民买不起房与“房地产热”的矛盾。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房价收入比,房价房租比,投资性需求占购房目标比重等指标已远远高于可比国家和地区水平和国际警戒线,而房地产贷款和住宅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日本、台湾地产泡沫破灭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马克思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产业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特别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同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保证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吸收经济体的大部分外部冲击,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目前的发展程度, 还不具备接受这种冲击的能力。对于保证金融产业安全,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金融产业安全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则是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在宏观经济环境很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金融问题就会隐藏起来或被冲淡;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停滞时,金融问题就集中凸现出来“水落石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会严重危害金融安全。所以要搞好宏观调控,防止信贷投放严重过剩,防止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项目资产泡沫过度积累和破裂。
第二,企业微观基础的加强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根基。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了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上市公司绩效不好,“光圈钱,不分红”,这个市场就是投机的市场、炒作的市场,好不了!贷款企业效益不好,银行的呆坏账自然就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最终会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转移给整个社会。所以我们强调要培养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以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第三,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核心。因此,只有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挑战。中国金融企业需要切实搞好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这是构建微观基础的根本途径。金融机构要适应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项目评估能力,做到该贷款的项目积极保证,不该贷款的项目坚决不贷。尤其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以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第四,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金融产业安全的保证。从国际范围和发展趋势看,随着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已成为当前一个世界性潮流。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涉及到法律体系建设、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监管技术制度体系。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全球化,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金融形势出现的新变化, 以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问题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求中国在顺应国际金融潮流变动的同时, 应尽快着眼于本国金融业现状, 以确保金融安全为目标, 稳健运营为宗旨, 大力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 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一、国际金融监管新发展
美国的金融危机, 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金融危机呼唤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弥漫, 美英率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 从而引领和昭示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第一, 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隐蔽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危害性增加, 波及范围扩大, 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全球范围。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等许多相关行业, 使许多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破产, 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丰富国际金融监管方式, 实行灵活多样, 务实高效的金融监管。所以必须改革监管模式。实现广泛的国际协调, 进行合作监管。第二, 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和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及大型复杂银行合并浪潮的未来持续, 势必在日益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复杂的金融业务活动, 提供复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其技术和操作难度增加。监管方式运用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安全性与效率性, 以适应混业经营的安全需要。要求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第三,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也不断加强,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 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督, 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 单靠一国或一家银行控制金融风险已变得力不从心, 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中, 提倡各国银行联合监管, 保持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因此金融监管法制应逐渐走向国际化。第四,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业的创新和变革, 金融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 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 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 且更易扩散,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猛烈。最后, 国际金融监管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自我监控水平。监管强调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统一, 监管当局通过审查银行内部的风险和资本管理程序, 保证资本充足性和自己对风险的评估, 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和管理系统。
总之, 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下, 国际金融监管的方向将是国际协调与合作, 并不断向集中统一、全面灵活、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第一, 中国已加入WTO,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 这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视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出发, 深入研究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目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金融问题。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相比, 中国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如1998年中国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 这种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结构。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分业经营的模式逐渐显现出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 券商融资渠道不畅, 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 于是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 呈现出混业经营趋势, 近年来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 (如:光大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以及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出现都需要对纯粹的分业监管进行完善。中国目前需要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及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合作就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变革, 这项改革是未来金融监管发展的长期趋势。
第二, 中国金融监管偏重于对金融机构经营进行合规性检查, 这种检查重点主要集中在规范经营和规范操作上, 对金融机构潜在的资产风险重视不够。而资产质量的风险是金融业深层次的风险, 它的产生和发展将危及金融机构安全。同时金融监管内容存在漏洞, 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 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 一些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
第三, 监管缺乏创新理念, 监管手段落后, 管理人才缺乏。中国金融监管缺乏主动性, 依法监督的观念不强;同时监管手段落后, 仍以直接监管为重, 大量运用行政手段, 而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监管方式不科学, 现代化的监管方式运用得少, 监管方法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有监管人员中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 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 复合性人才缺乏, 尤其是既熟悉国际惯例又懂计算机、法律及国内金融业务的综合型监管人才十分缺乏。
第四, 中国信用环境被破坏, 道德风险严重。监管新体制运行以后, 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对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进行监督和制约, 监管缺乏合作和统一性, 失去应有的制约机制。监管责任不十分明确, 对监管者缺乏必要的责任约束, 构成监管机构自身的腐败和监管行为的非规范性运作。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中国的监管模式, 无法消化大量的不良资产, 业务面窄, 监管内容狭小, 出现了许多监管真空、盲点和重复监管问题, 降低了监管运作效率, 并导致信用环境差、道德风险产生。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有历史的沉淀、体制的原因、金融机构自身自律性不强、脆弱性增加、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社会经济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为此, 根据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金融监管现状, 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重视。
三、中国金融监管的策略选择
1.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金融业必须遵循国际规则,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实行跨越式改革, 目标定位也应在世界金融业发展和监管的最新趋势上: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保留现有三大监管体, 适应混业经营要求, 专门负责管理、协调三大监管体制主体的监管工作。建立分合自如, 目标一致, 运行高效的金融行政监管委员会, 对从事混业经营的内外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这种新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模式既能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对监管体制的要求, 也能适应现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期对监管的要求, 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2. 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 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 风险性监督为主, 二者并重;
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 增强自我约束力, 同时便于中央银行准确掌握银行经营状况, 并根据不同等级银行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加强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 如网络银行业务应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围, 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 制定网络安全标准, 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应注意加强监管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 以便及时化解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
3. 提高监管对象的自律性, 要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就要
倡导、帮助、督促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客观地评价其在防止舞弊, 消除风险, 严守监管法规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内控部门的独立性、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检查力度。及时督促修订有缺陷的内控制度并考核其执行情况, 负责检查评价的部门应当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合理设置内控机构, 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使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向功能型监管转变。
4.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应以法规为依据, 并严格依法监管。抓紧修改、整理、完善各项金融法规, 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 允许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 建立统一的会计规则, 统一会计科目, 报表格式和信息披露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督规则, 根据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业务迅捷发展的要求, 及时制定和调整金融法律法规, 事先进行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 建立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 重塑信用秩序。
5.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加入WTO后,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必须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建立定期的磋商和交流制度,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跨境监管, 这既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也包括中国在外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同时, 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区域性金融监管组织, 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 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 以便更好地维护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 .
[2]金融混业趋势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重庆科技, 2007, (9) .
[3]金融监管:科学创新务实——十六大以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科学有效监管, 保障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金融家, 2007, (10) .
[4]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与借鉴[J].西部论丛, 2007, (10) .
[5]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对中国后WTO时代的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Z) .
[6]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三国金融监管[J].新世纪领导者, 2007, (9) .
[7]美国印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7, (3) .
[8]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协调监管[J].新疆财经, 2007, (5) .
[9]美国的金融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资料, 2007, (29) .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11
摘要: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为我国金融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经营管理问题,让金融企业难以在市场上需求突破口。金融安全则是目前全球化金融市场的最大问题,我国在参与世界金融竞争中遇到了诸多阻碍,安全风险造成的金融损失也在逐渐增加。针对这一点,本文重点分析了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问题。
On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YanJianYing LiuQing 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institute
The paper keywords: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security risk analysis security strategy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rend for China's financial economy created huge development space,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management problems, let financial enterprise in the market demand to breakthrough. Financial security are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biggest problem, our countr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financial met with many obstacles, safety risk caused by financial losse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In response to th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金融安全问题是世界市场风险的必然产物,破坏了国内外市场原有的稳定环境,让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实力大大减弱,制约了国内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是我国金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有市场就有风险的存在,而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风险更为甚大。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来源于国际市场及各国成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目前,世界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局势,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上占据领先优势。这就造成其它世界国家在金融全球化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国家更发达,落后国家更落后”。就中国而言,其在与其它国家竞争时,在技术、管理、经验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市场风险,变化无常
国内市场中,金融企业在经营时难以避免社会主义市场的变故风险;国外市场中,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合作竞争时必会受到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冲击。更为关键的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市场的不稳定性,让我国金融经济难以及时掌握应对策略。
(三)国外市场,强力排斥
作为金融全球化的参与者,中国在融合到世界金融体系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它国家的排斥,国外市场的冲击力度在不断增强。如:我国每年都要受到国外的“倾销”控告;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金融体系里构建“小联盟”来共同打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这种排斥现象尤为严重。
二、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新策略
我国在金融全球化中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这是由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风险要远远超过国内市场。考虑到世界市场的宽广性、多元性等特点,我国在应对各种金融安全问题时要构建科学的安全处理体系,让各类经济问题都能及时得到处理和防范。
(一)利用综合优势维护经济安全
“综合优势”包含了多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利用综合优势能巩固我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如:在国防上,不断研究先进的国防装备、武器,维护中国政治局势的稳定性,通过抵制国外资本主义入侵而维护金融经济安全。
(二)借用金融寡头维护经济安全
“金融寡头”指的是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对整个体系的运行发展有绝对影响力或控制力的资本主义垄断国家。由于其在世界金融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在维护金融经济安全时则可借助于金融寡头发展经济,如: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吸收美国的安全管理经验。
(三)暗箱操作集体维护经济安全
“暗箱操作”并非非法、违规地控制金融经济,其也是要依赖于各种金融法律体系来协调我国金融发展。对于世界金融这一个大集体,我国可以绕开金融体系规定的要求,与其它国家共同商讨金融对策。如: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安全威胁等。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思路
世界金融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金融体系,在世界各国的共同维护下,金融全球化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我国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对现有的金融体系不断优化改革,从新观念、新思路上寻求金融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一)增强经济实力
金融安全问题根本上还是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导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常受到国外资本主义的垄断控制。因而,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如:参与竞争、共同合作、引进技术、更新管理等。通过经济实力改革后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二)补足竞争力量
竞争力量来源于市场,要想维护国家金融经济的安全则必须要从市场入手。如: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要随着世界金融变动而灵活调整政策,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控节奏,通过经济合作来增强竞争力量。此外,我国还需要引进其它国家的先进体系指导发展。
(三)开展安全合作
利用与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往来,共同开展安全合作以维持彼此之间的金融安全,这对于金融安全问题的处理是有帮助的。如:有共同利益国家之间合作,签订金融安全联盟,在国际竞争上抵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政策。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同时,也获得了最大的金融利益。
(四)构建防范体系
“以防代管”也是我国处理金融安全问题的关键,利用构建先进的金融防范体系来抵制安全破坏,这才是解决金融安全的有效策略[4]。如:中国可以针对金融安全发生的原因、影响等问题,创建综合性的防范体系,以此来实现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
总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制约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参与国际金融竞争时屡遭“碰壁”。,维护金融安全是实现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卢旭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的经济冲击[J].南京大学学报,2008,30(12):77-79
[2]徐永强.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国的应对策略浅谈[J].金融经济体系,2006,20(10):30-32
[3]朱海荣.金融安全问题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首要因素[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32(14):61-63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篇12
2007年4月,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险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 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转移, 进而演化为全球信贷紧缩, 流动性不足。到2007年8月,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 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与标准普尔500出现大幅度下挫, 并以惊人的速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世界各地央行火速注入资金进场救市, 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截至目前,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滑坡仍在继续, 各国大手笔的刺激经济计划还在陆续出台。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的经济, 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 金融的负影响也以乘数效应被放大, 金融风险或危机的联动互动、传导传染也在迅速蔓延。
通过对目前各家银行披露的状况进行分析, 有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 为什么与美国相比, 欧元区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到的打击更大?
本来这是一场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风波, 如果风波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的话, 会引起美国经济的一次衰退。然而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 美国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深陷危机不能自拔。2009年2月美国成屋销售环比增长5.1%, 出现近6年来最大幅度增长, 为陷入衰退已经长达15个月的美国经济带来一线希望。除了房地产销售额之外, 美国的CPI、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还都可以。但是欧洲银行业的损失显著大于美国本土的银行业, 欧元区的金融状况如今正处于危险地带, 反映欧元区和欧盟总体经济活动情况的经济敏感指数继续恶化。欧元区的经济敏感指数继去年12月份大幅下滑后, 今年1月份继续下降1.5点, 降至68.9点, 为1985年1月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全球金融危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欧洲。
这反映了:第一, 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 对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衡量与定价控制能力方面的巨大的差异, 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很多不明真相的欧洲国家银行所购买;第二, 欧元区国家底子较薄、反应较慢、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性较差;第三, 美国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的多样化, 使得美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极大的吸收能力,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大部分风险被分散了;第四, 部分原因在于欧洲公司财务更加依赖银行体系, 而且商品价格下跌将减少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进口需求, 而该地区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 2009年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甚至可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危险的一环。
(二) 为什么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落后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许多发达国家所受的打击要小?
出口导向性经济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外向性特征明显, 且美国和欧盟又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 也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制造业发展、金融市场稳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速仍然会继续下调, 但是与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发达国家相比, 新兴市场国家所受到的打击是有限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尤其是“金砖四国” (印度、俄罗斯、巴西、中国)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不是金融体系越发达越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呢?笔者个人认为, 金融体系发达的地区的确更容易累积系统性风险, 但并不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太完善就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从目前“金砖四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 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强大的外汇储备, 以及国内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等原因, 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所受到的影响比某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要小。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的次贷危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美国金融的多样化使美国次按风波对经济的冲击被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金融机构分散吸收了, 从而避免了陷入严重的衰退。但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 各国更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二、全球金融一体化下中国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别是进入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 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 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金融全球化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高级阶段。然而,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风险。我国加入WTO其中有一条是逐渐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 金融的对外开放是顺应金融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08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货币战争》一书提到, 货币已经成为霸权主义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一种常规武器, 通过操控金融资源在全球的配置, 加大别国的金融风险, 威胁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 进而政治安全,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无声息地打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 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就意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如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早就提到过金融安全问题。在经济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主流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与传统意义上以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保障金融安全不单纯是保障经济金融稳定, 而且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之一的金融主权问题。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 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将加剧美元的贬值, 而我国主要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就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资产而言, 美元贬值将使得中国大量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面临明显的汇兑损失, 从而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缩水。目前, 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 若为了规避美联储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这一举动对市场的不利影响而减持美国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 则减持带来的连锁反应将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但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 则意味着这些美元资产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加剧。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下, 美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 分摊其金融风险。
三、对中国金融业提出的对策
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 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内外兼施的应对策略。
(一) 内部策略
1.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分散金融风险
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是由全球上亿投资者分担的, 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美国金融机构来承担, 这完全归功于美国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这也正是值得中国金融机构借鉴的, 不能惧怕创新, 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 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富有弹性和韧性, 当冲击发生时, 各个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可以分散风险, 这才能使中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
2.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 不能滥用
虽然中国现在应该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 分散风险, 但金融创新产品在设计时, 所使用的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 不能滥用, 以免风险过度积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 会导致信用膨胀与风险放大。市场的确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但前提是参与者能为风险准确定价。如果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 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 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几何式增长。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此次仅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衍生产品, 这并不是因为国内的金融机构深知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定价标准, 相反却是因为不太了解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方法, 也不了解产品源头的风险, 才使得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 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 提高我们自身识别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 才能够从源头上避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直接损失。
4.逐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考虑信用风险, 较少考虑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 基本没有考虑操作风险, 事实上这两类风险表现在我国银行业也相当突出。因此, 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 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逐步实施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银行整体管理水平, 加速我国银行体系与国际银行体系相融合的进程。
(二) 外部策略
1.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时代, 发达国家引发的危机, 也同样让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因此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世界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所在。应逐步强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际责任, 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鼓励区域金融合作, 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的设想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汇率激烈波动所带来的负增强机制明显, 从而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因此, 创造一种有效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目前提出:“通过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才能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当然这种储备货币的创造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超主权货币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市场发展与全面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 (11) .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2) .
[3]白钦先.金融全球化——一把双刃剑[J].求是, 2001, (1) .
[4]庞辉.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J].商场现代化, 2008, (2) .
[5]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05-12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08-07
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09-02
中国农村金融07-02
中国金融变革07-07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05-27
中国金融业06-17
绿色金融在中国08-02
中国金融风险管理07-18
中国金融法制体系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