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2024-09-22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共12篇)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1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机遇

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 即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 则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 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2014年11月, 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同时,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是经济增速放缓, 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如果中国经济仍然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 以中国现有经济体量计算, 其发展速度和体量仍会在全球名列前茅;其次是增长动力更加多元, 经济增长也将更趋平稳。目前确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储备, 使中国有能力化解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 将有利于化解各种不确定风险, 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 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再次, 中国经济结构将优化升级, 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提高消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的快速发展, 并降低单位GDP能耗, 使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 结构更优”;最后, 政府将大力简政放权, 促进市场活力的进一步释放。

二、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普惠金融 (financial inclusion, 亦译为包容性金融) 在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 它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普惠金融包括以下四个目标:一是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 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二是金融机构稳健, 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三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 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普惠金融最初的基本形态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 经过多年发展, 已基本涵盖了储蓄、支付、保险、理财和信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中国后, 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2013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2013) 提出:“切实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 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12年,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和中国普惠金融工作组对中国的金融普惠状况进行评价, 认为有所改善, 但还不充分:银行账户和银行卡的使用如今已很普遍, 但要使这些基本的银行服务覆盖至最贫困人口, 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最近几年有所增长, 但仅有少量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贷款。

三、互联网金融对促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影响

2015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2015年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说,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金融领域方面的重点。随着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和使用人群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大量新需求, 金融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 是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 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以及互联网财富管理的便利。从实际效果看, 互联网金融平台显著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得到了边际改善, 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互联网金融使更多的人自主参与到网上支付中来, 从而使更多的人获得金融服务, 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互联网金融使得更多的借贷交易顺利发生, 从而使传统上不能获得借贷资金的低收入者以及急需借贷资金的人获得借贷资金;使得更多人参与到财富管理中来, 从而降低了财富管理的门槛, 提高了财富管理的服务质量。

四、我国普惠金融未来发展建议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关系到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在服务理念、产品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还需要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在顶层设计、监管政策、信用环境等方面做好支撑保障。推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准确把握中国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以及发展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目前来看, 针对特别贫困的农村人口、底薪工人、失业人群、小微企业的基础金融服务不足, 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坚持普惠金融的理念, 坚持民生金融优先,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区,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 明确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改革路线图, 建立更具包容性、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 实现要素、服务和保障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把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商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互补性的机构体系建设方向, 引导并着力构建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包容性强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防止出现“大企业过度服务、小企业急需服务”。

第二, 创新普惠金融的市场体系及组织体系。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 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服务, 培育私募市场, 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

第三, 强化普惠金融的政策保障机制, 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财税政策环境, 进一步改善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环境。

第四, 构建普惠金融政策的优质保障体系, 根据国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施行差异化的货币金融政策, 针对偏远地区、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信用信息、融资担保、支付结算等各类金融需求, 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第五, 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加大普惠兼容的宣传教育工作, 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及综合金融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 新华网, 2014年11月10日

[2]焦瑾璞、黄亭亭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 2015年第2期

[3]陆磊.普惠金融的悖论.财新, 2014年第7期

[4]朱民武, 曾力, 何淑兰.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金融伦理与互联网金融视角,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第1期

[5]高建平, 曹占涛.普惠金融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金融监管研究, 2014年第8期

[6]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求是, 2013年第18期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2

继十八大后,普惠金融在今年两会上再次成为了关注热点。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指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并首度写入了互联网金融几个字,被认为是对“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注释。

发展普惠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约有4万个乡镇、约6.4亿农村人口,还有数量庞大的城市社区,蕴含的金融需求约以百万亿元计,但金融机构空白或仅有一个的乡镇数量仍有近万个。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5000万,假设资金匮乏者占比70%、其中80%有融资需求、且户均保守需求量为50万元,则小微信贷市场容量超过14万亿元。此外,上述主体对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等其他方面的金融需求也十分迫切。

而在小微金融市场上走在前列的宜信,在成立之初就将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作为支撑公司发展的两大业务,以卓越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作为公司的支点和核心优势。

按照《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的介绍,宜信拥有强大的网络借贷平台,在小额信贷产品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宜信在取信立信的路上八年“苦征”,打破行业空白,填补体系空缺。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贫困依然是众多农民难以逾越的藩篱。其实,对于突破贫困,很多农民并不缺乏实现梦想的能力,而是缺少创造财富的机会。为帮助中国广大未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释放信用价值,宜信公司早在创立之初就面向小微企业主提供信用服务。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随着“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普惠金融逐渐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领域,在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减贫效应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机构;金融发展;减贫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1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inclusive financial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ield to which all circles pay attention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finance, this study analyses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s of reducing povert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financial institu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poverty reduction

在国内,普惠金融体系是焦瑾璞首次提出的,它是能够公平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关注目前尚不能为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的低收入及贫困群体,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它具有公平性、多元性以及丰富性等特征。针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

1 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普惠金融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蒋子然[1]、钮键军[2]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普惠程度较低、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风险管理与监管方式不得当;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夏慧[3]认为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金融服务的定位不准确;小额信贷目标客户单一,使得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分散风险;风险防范任务艰巨,防范措施不健全;政府准入较高,监管模糊,使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出现瓶颈现象。高彦彬[4]认为,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是:用户缺少贷款抵押品,业务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较窄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落后,法律环境不健全。邹力宏[5]以安乐县为研究对象,认为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普惠金融存在着农村信用体系比较滞后,信贷资源严重外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和引导不到位,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认识水平较低,以及农村金融的教育培训机制缺失等主要障碍。从普惠金融框架视角,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处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面不够广、服务成本比较高的阶段[6]。

对于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张炯玮等[7]认为:由于政策、制度的缺乏和信用环境的欠缺,使得金融机构的普惠意愿不足;弱势产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普惠金融的需求者难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普惠金融的发展难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张培英[8]以新疆为例,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存在大型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意愿不足、服务理念欠缺、部分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政府和社会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度和重视不足,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这就影响了普惠业务的拓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偏离农村,服务对象也偏离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零增长制约农村金融“普惠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较弱,存在较高风险的困境,影响了减缓农村贫困的效果[9]。

总之,对于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技术落后;(2)普惠金融体系滞后;(3)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意愿不足、服务理念欠缺。

2 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张世春[10]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商业性资金运作下是难以实现的,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的影响,并从金融供给方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口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规管程度等都是影响金融网点分布的因素。Diniz等[11]通过以巴西为例,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带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它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徐敏[12]认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存款资源运用的水平、城市化、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村金融普惠性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翟帅[13]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认为产业拉动率、网络普及率、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发展,公路铁路旅程和教育水平与普惠金融指数不存在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供给方、需求方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供给方的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以及金融网点布局等;需求方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值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信用环境以及财政政策等。

3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与减缓贫困关系的研究

3.1 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机制

对于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村贫困的研究主要通过普惠金融直接影响农村贫困和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间接影响农村贫困两种途径进行。王修华等[14]从金融宽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的门槛效应、减困效应和排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机理,又分析了涓滴效应,即通过有效的刺激经济的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机理。崔艳娟[15]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从宏观的角度看,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从微观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完善、规模的扩大,不仅改善了融资环境,减少了资金对企业和个人的约束,提高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另外,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金融风险以及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价格波动都对贫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汪晓文、冯晓锦[16]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储蓄存款减缓贫困的效果较小,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应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拉动能给农民带来效益的产业的发展,从而给农民带来财富,帮助他们脱贫。PatriekHonohan[17]认为,金融深化可以使贫困比例下降,可以提高人们的平均收入,从而可以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Adam等[18]通过分析加纳的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发现金融自由化本身并不会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但是配置给私人部门的信贷额越多,穷人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所提高。Bihari[19]通过分析印度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认为,手机银行已经为大众所接受,能够为贫困人群和非银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蒋桂容[2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衡量了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新疆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农业贷款对新疆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更大,通过分析农民家庭性收入构成,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围绕农业展开,则金融应该对农业物流或农业服务方面增加贷款,从而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减缓贫困。江春、赵秋蓉[21]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要使金融发展能更好地减缓农村贫困及改善收入分配,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直接给穷人提供大量的贷款,而应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并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支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活动的金融体系,放宽金融管制,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运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3.2 关于普惠金融减贫的环境设施

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还受到普惠金融体系、信用门槛、信贷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网点布局等方面的影响。Demirguc-kunt和Levine[22]指出,金融发展要真正降低全社会的贫困率,真正帮助穷人,则金融发展不应将目光仅仅集中于穷人,真正应该着力的是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提高所有人享有金融服务的水平。Bianchi[23]指出,金融体系应大力支持企业家打破财富的约束,使贫困但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有可能创办企业,这有利于增加一个社会的收入流动性,解决贫困的“代际世袭”问题。谭文培[24]提出,由于普惠金融自身的特性,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强制组建以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成长的效率,而农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缺陷,因此要较好地为农村贫困和低收入者提高金融产品或服务,必须构建市场、政府和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的能相互弥补缺陷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王宁等[25]通过研究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内在逻辑认为,金融机构较高的信贷门槛、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容易使得未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掉入“贫困陷阱”,所以应该降低信贷门槛,为贫困人群提高金融服务。刘建伟[26]以新疆石河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认为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力度也不断扩大,但仍存在普惠金融供求不匹配、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医院欠缺、金融组织的资金来源受限、业务拓展能力较弱以及弱势产业保险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放款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完善利益均衡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弱势产业的保险业务等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信用门槛,从而提高普惠金融对中小型企业、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减少贫困和收入差距。田剑英[27]通过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认为,应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高金融网点的信息服务化水平、扩大网点覆盖面、开展合理化的网点布局,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解决农村经济的缺口,有效增强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信贷需求。

4 发展农村普惠性金融的主要措施

针对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些学者就我国如何发展普惠金融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王安军、王广明[28]认为,应根据我国的发展情况,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组织,创建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设计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郭兴平[29]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大力推进乡村电子化金融发展,拓宽乡村电子化金融发展渠道,坚持乡村电子化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吕家进[30]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做好小额贷款,解决农户融资难题;坚持经营模式的创新,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做好社区金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金融服务。姜丽明通过借鉴国外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该出台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完善政府的引领和支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坚持在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还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31]。邹力宏[5]以乐安县为例,认为基层人民银行的发展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着力点,所以应加快县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大金融对扶贫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规范商业化民间互助资金,使之成为普惠金融的有效补充,真正实现资金扶持和金融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普惠金融服务。孙欣华[32]提出了要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就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通过土地托管、农房抵押、担保+公正等创新的方式将小微企业、三农信贷工作做好;还要加强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的引进,增加普惠金融的有效网点;同时推进金融服务创新,除了规范服务的硬条件以外,还要注入情感服务。马富华、史贤良[33]认为,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既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支农服务方式,还要优化和深化信用创建工程,优化生态金融建设,同时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措举,加大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农村贫困可谓是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模式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子然.对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4(8):76-79.

[2] 钮键军.普惠金融的“危”与“机”[J].金融博览(财富),2014(2):48-51.

[3] 夏慧.普惠金融体系与和谐金融建设的思考[J].浙江金融,2009(3):18-19.

[4] 高彦彬.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与突破[J].征信,2014(12):65-68.

[5] 邹力宏.基层人民银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基于乐安县为样本的金融扶贫的实施[J].金融与经济,2014(9):90-93,37.

[6] 林永福.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4(26):238-240.

[7] 张炯玮,张永庆,张利民,等.基层央行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金融,2011(10):54-57.

[8] 张培英.新形势下新疆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发展评论,2013(6):97-101.

[9] 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3-40.

[10] 张世春.小额信贷目标偏离解构:粤赣两省证据[J].改革,2010(9):63-68.

[11] EDUARDO D,RENE B,MARLEI P. Triggers and barriers to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use of ICT-based branchless banking in an Amazon count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1(5):484-494.

[12] 徐敏.农村金融普惠的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J].开发研究,2012(5):104-107.

[13] 翟帅.江苏省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月刊,2015(12):65-69.

[14] 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2):71-75.

[15] 崔艳娟.我国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理论与实证[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16] 汪晓文,马晓锦.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机制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财会研究, 2014(12):66-68,71.

[17] PATRIEK H.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poverty: how close are the links?[Z].New York: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

[18] MCGREGOR D F M, ADAM-BRADFORD A, THOMPSON D A.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e in the periurban interface of Kumasi, Ghana: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11,32(3):382-398.

[19] BIHARI S C. Financial inclusion for Indian scense [J].SCMS Journal of Indian Management,2011,8(3):5.

[20] 蒋桂容.新疆农业贷款结构对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J].新疆农垦经济,2011(2):7-10,39.

[21] 江春,赵秋蓉.关于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理论思考——国外金融发展如何更好地减缓贫困理论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4-29.

[22] DEMIRGUC-KUNT A,LEVINE R. Finance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Z].New York: 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468.Risk Shar,2008.

[23] BIANCHI M L, RACHEV S T, KIM Y S, et al. Tempered stable distributions and processes in finance: Numerical analysis[M]//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ctuarial sciences and finance. Milan:Springer,2008:33-42.

[24] 谭文培.基于“三位一体”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5-88.

[25] 王宁,王丽娜,赵建玲.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内在逻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1.

[26] 刘建伟.石河子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 2014(11):87-89.

[27] 田剑英.便捷普惠金融的研究:基于宁波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J].浙江金融, 2015(1):76-79.

[28] 王安军,王广明.贫困地区金融供求分析与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7(8):68-71.

[29] 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19.

[30] 吕家进.走商业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道路[J].中国金融家,2013(11):29-31.

[31] 姜丽明,邢桂君,朱秀杰,等.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国际金融, 2014(3):17-22.

[32] 孙欣华.浅析普惠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发展思路[J].知识经济,2015(18):53.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技术

201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将推动农村创新和发展普惠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及云计算等技术与农村金融的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根深蒂固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不足、信用环境不良等问题, 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农村建设。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资金供应失衡、金融主体单一、缺少竞争激励、产品无法满足中小农户需求、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缺少信用机制、贷款手续繁杂等问题, 导致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在融资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

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借贷失衡导致资金外流

近几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而非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 这导致了资金更易向高收益城镇或非农区流动, 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 弱化了政府资金投入。这种非农化倾向所造成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额度的不足与农村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悖, 造成了农村贷款难、融资难, 金融业务低效率, 金融资源无法有效分配, 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 形成了供给与发展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 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与金融供给失衡。因此, 促进贷款公平性和公开性, 可以化解资金外流困境。

1.2 金融主体匮乏, 金融服务不足

金融主体单一始终是困扰农村金融创新的现象, 其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单一和农户融资渠道单一两方面, 金融产品单一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性的创新, 业务品种缺乏, 同质化明显, 缺乏竞争力, 如支付和结算工具单一。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 金融服务网点仅有存、取、转等基础业务, 证券、理财产品、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金融机构选择单一, 是由金融系统融资方式落后和融资规模小造成的, 具体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为农户所能选择的两种融资机构。这样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 使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获得资金。

1.3 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高

农村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高风险的隐患, 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自身特点与信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首先, 农业具有的较长产业链、收入不确定性、季节性、产品相似性、低收益性、生产分散性和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业自身在收益取得方面所具一定的隐患, 并且交易成本和资本运用成本较高。当农业自身具有的特点无法及时与金融产品进行匹配时, 这些特点会阻碍农业产业升级。其次, 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与信用制度缺失, 无法约束借款人行为, 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降低了风险分散能力, 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 并切断了持续性创新的保障。

1.4 网点覆盖率低, 民间融资兴盛

近些年, 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 针对基础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在逐渐增加, 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布局缺位, 城乡布局断层等区域性失衡, 网点金融功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存取款的便利性, 限制了农户的储蓄行为, 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 各商业银行应推进空白区域的网点建设, 建立农村服务整体布局网, 发展普惠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的缺位给予了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间, 而民间金融的活跃, 大多有血缘亲友、地缘乡亲与业缘同事等关系相联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 但因其缺乏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 并具有偏高的偿还利率, 易出现非法或不规范经营行为而引起纠纷, 加大了农户负担的金融风险, 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05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一词, 其具体是指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方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由此可见, 普惠金融更适用于缓解农村所面临的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改革, 营造以客户为中心, 适度竞争, 服务得当, 持久发展的市场环境。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金融领域, 而造就了当代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资信评价技术、移动支付及云计算技术为主体工具的互联网金融, 具有交易成本低, 服务效率高、覆盖面广, 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填补了金融领域空白, 解决金融供需问题, 打破垄断, 引发市场竞争, 推动我国金融服务更加国际化。现实的金融模式, 往往会将传统金融在资金、网点、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长处相结合, 推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

为搭建跨平台、跨行业、惠及农村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 因而也造就了适用于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两者互为补充, 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六种形态, 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 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网络贷款, P2P网络贷款, 互联网货币与众筹融资。可见, 金融信息化与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3 互联网金融提供农村金融基本服务研究

在我国农村金融环境逐渐完善, 农户收入增加, 城乡差距缩小, 为金融普惠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基于此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

3.1 基本金融业务

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 打破金融业务依附物理网点的局限, 打破了农业分散的阻碍, 丰富了传统银行存取款、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运用全新互联网金融工具, 客户不仅可以完成基本金融业务, 更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这种突破使金融机构转向以市场为导向, 提供基本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工具属于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互联网化与移动支付这两类。金融互联网化是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网点缺乏与业务不足区域, 克服空间障碍, 开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创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户更加便捷的接触金融服务, 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终端与移动支付的构建, 便利了农户进行互联网贸易时的支付行为, 也使得小额支付服务得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3.2 提供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 主要形式为新型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 P2P网贷是运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个体间的资金借贷与资料互通, 因此其倾向于以金融中介的模式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新兴事物P2P平台在2014年内上线1228家。其互联网平台的公开性, 高效性和低廉性, 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客户进行选择的可能性, 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 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流转, 创造了全新的便捷互联网贷款方式。其次, 众筹融资凭借其突破性与无地域限制等特性远超股权融资与天使投资, 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 拓宽了其融资渠道。

但由于融资行为涉及到双方资信水平评估, 因此信息质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捕捉个人信息的优势, 因此其在收集与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 辅助评估借款人信用, 并决定是否进行借贷业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且其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 打破了信息采集障碍, 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数据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业务进行中的信息, 进行风险评估, 及时限制借款人违约, 降低违约风险与不良贷款率。因此线上融资业务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联合的经营模式, 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不足。而可以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平台多为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

我国目前最大的P2P小额信贷平台———宜信, 是当代互联网融资机构的翘楚, 其主要扮演中介平台, 在彼此信任的两个个人间进行资金信贷业务。近些年, 他们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谷雨战略”, 计划通过自建服务网点、开辟农村金融平台、提升其征信能力与风控能力, 来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相似的京东金融推出的金融白条与小额信贷等产品, 阿里巴巴的蚂蚁微贷与投建村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 正勤金融开发的惠农产品“e农贷”, 翼龙贷推出的农业贷款, 开鑫贷发行的惠农贷都是意图解决农户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3.3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农户征信体系、农户金融教育等中间服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与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改善农村征信水平。但信息不充分往往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获取信息, 而使其需要与社交网络平台、电商平台、政府机关、村级运营代理商处取得更详尽的非结构性信息, 并分析客户还款意愿。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是大数据征信与网贷的形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征信与信用评定的建立, 有助于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同样为保证守信行为的贯彻, 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 并对农户进行道德教育。

资信评级技术可以用于征信平台的构建。央行曾经给阿里、腾讯等几家具有资信评级技术的企业下发过征信牌照, 推动征信数据共享, 降低金融风险。利用这项技术还可建立目标客户资料库, 进行客户细分, 并在日后扶持信用状况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朱迎, 刘海二, 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 2015 (02) .

[2]马九杰, 吴本健.移动金融与普惠金融研究—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 2014 (08) .

发展普惠金融的贵州实践与思考 篇5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应该具有商业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微企业和贫困人口提供机会。作为西部省份的贵州,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城乡金融统筹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依靠多方支持,形成合力,积极构建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普惠金融从本质上讲,是要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所有人都能以可承担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有效参加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普惠金融首先体现了一种公平的理念;其次,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微企业和贫困人口提供机会;第三,普惠金融不应该是慈善金融,应该具有商业可持续性,这也是普惠金融区别于财政转移支付及公益资助等的重要属性。

突破难点和瓶颈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人均GDP全国垫底,是全国的扶贫攻坚重点省份,也是全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瓶颈。

贵州省农信社目前是贵州最大的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全省有84家行社、2400个网点、2.5万名员工。贵州省农信社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突破,与勇当发展普惠金融主力军是分不开的。2013年末,全省农信社近2000亿元贷款余额中,涉农贷款余额1720亿元,占比87%;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0亿元,占比65%以上。全省95%以上的农户贷款、90%以上的涉农贷款、70%以上的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和46%以上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都由贵州农信发放。

一是启动农村信用工程,助推“诚信贵州”建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在全省广泛开展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并主动把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融入诚信农民建设中,既破解了农民“贷款难”的瓶颈,又推动了农村诚信建设,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

省联社从建设“诚信贵州”出发,于2011年率先在遵义市凤冈县创建全国第一个农村金融信用县,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的层次。截至2013年底,在全省780万农户中,建档农户747万户,建档面95.8%,评定信用等级农户数672万户,评定信用户641万户,累计贷款支持农户687万户,全省创建信用组51095个、信用村7557个、信用乡镇524个,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10个。

自开展农村信用工程以来,贵州农信采取利率优惠政策,少收农户贷款利息21亿元,并采取方便灵活的贷款方式,为农户节省贷款手续费3亿元,有效降低了农民融资成本。同时,贵州农信在全省开展以诚信社区、诚信商圈、诚信小微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区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在打造城乡信用工程的基础上大力营造“信用是金、信用生金”的良好金融生态氛围,助推“诚信贵州”建设。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截至2013年底,贵州农信成立95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性贷款余额1279.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5.17%,共支持150万户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500余万人实现就业。同时,全省妇女创业贷款余额111.21亿元,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余额7960万元,带动了近74万人就近就业。

三是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让农民享受便捷金融服务。贵州农信通过设立固定网点、便民服务点,布设ATM、POS机、农信银自助服务终端等,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架设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让城乡广大农民、社区居民、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金融服务。

截至2013年底,贵州农信已在全省267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机构网点,覆盖2955个行政村218万农户,实现乡乡有信用社、村村有便民服务点,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了100%,其中有185个乡镇便民服务点升格为固定网点。设立机构网点和便民服务点后,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就近办理存取款、贷款、领取低保和涉农补贴等金融业务,每年节省往返车船费达到2.3亿元;全省农信社通存通兑免费,累计为农民节省手续费达5.2亿元。同时,在城郊商贸流通区、农村边远地区行政村或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安装农信银自助服务终端3556台、POS机8312台、ATM1290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快捷、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务。

四是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为解决农民工金融服务缺失问题,贵州农信树立“服务跟着农民走”的理念,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率先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为农民工量身打造的“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困难帮扶贷款”等信贷品种,逐步创建了“服务点+党支部+联络员+农民工”的服务模式,为农民工提供贴身服务,走出了一条金融支农的新路子。在贵州籍农民工较多的广东、福建等省(市)设立13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有序引导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贵州农信已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27亿元,涉及农户8万余户,带动近2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五是推出农民工银行卡,拓宽农民工支付结算渠道。贵州农信在春节农民工返乡期间开通“农民工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率先在全国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持卡人可在贵州省内县及县以下农信社柜台取款和查询有关情况。贵州农信为全省580万农民工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六是实现涉农补贴资金省级代理发放,保障补贴资金安全。贵州省联社与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协作,从2009年起对中央和省安排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采取省级通过农信社直接发放的方式,改变以往通过省、地、县三级财政逐级下拨资金,最后发放到涉农补贴农户的做法。全省农信社以“信合惠农一折通”为载体,代理兑付涉农补贴资金,减少了涉农补贴资金兑付的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补贴资金的“跑冒滴漏”,保证了涉农补贴资金安全。目前,贵州农信已通过“信合惠农一折通”累计无偿代理发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补贴资金300亿元,让全省1497个乡镇740万农户及时、安全、方便地领取涉农补贴资金。

七是成立信合公益基金会,承担社会责任。2013年,贵州农信组建贵州省首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基金会,计划未来十年从利润中捐出45亿元用于贵州的教育和生态移民扶贫事业。目前,启动“信合情?同心梦――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和“诚者信合?梦圆金秋助学行动”,支持全省扶贫开发、教育“9+3”计划等。在“信合情?同心梦――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行动”中,无偿资助2400万元。另外,贵州信合积极与团省委共同发起“春晖行动”,开展了“春晖感恩教育”“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春晖映晚晴”“温暖贫困母亲”“春晖助学”等系列主题活动。近年来,省联社共向社会捐助资金近3000万元。

纵深推进形势严峻

通过结合业务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发展,贵州信合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发展,但纵深推进普惠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部分经营网点尤其是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经营网点亏损比较严重。贵州农信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多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总量较低,农信社业务拓展受到严重制约,加之设立网点的固定资产、人员、运维成本高,保本点难以达到,每年亏损近亿元,亏损情况比较严重。

其次,自身盈利模式单一。贵州农信目前9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收入来源结构极为单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必将加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随时可能推出,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等随之兴起,贵州农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市场竞争,依靠传统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贵州农信整体以盈补亏的能力将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也将随之受限。

第三,业务发展风险较高。贵州农信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为使命,由于涉农及小企业贷款小额分散,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加之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缺乏,贵州农信承担了较高的业务发展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也随之受限。

第四,国家扶持政策不完善。例如受到人民银行贷款规模限制,头寸无法投放,大量信用评级较好的农民无法得到贷款等。

需形成多方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这更加坚定了贵州农信继续将普惠金融事业发扬光大的信心和决心。但是,作为西部省份的贵州,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城乡金融统筹发展任重道远,仅靠贵州农信一家之力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多方支持,形成合力,积极构建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政府要“给力”。各级政府应落实有关对农信社的扶持政策,并通过政府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吸引保险、证券、担保公司等机构参与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供和增强农业生产和涉农贷款风险保障。

二是同业要合作。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是银行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等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信社遍布城乡的服务渠道,将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政策性银行实惠的政策和资金等整合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发展普惠金融注入强大“正能量”。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6

“我们所处的嘉定工业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打造的五大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践行中国金融的王者之道——普惠金融,把全通金融谷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上海全通金融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雄对记者表示。

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领域,在未来十年是机遇也是挑战,规范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趋势,将成为新常态。”林振雄说。

林振雄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诸多有利因素。目前,国内6000多万家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只能服务其中的5%,剩余的真正需要金融服务的95%的小微企业无暇被顾及,这就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契机;全国近5500万家小微企业大部分是实体经济,有着大量的刚性融资需求。而去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金额仅为2000多亿,连上线下金融的量也不超过6000个亿,在国内整个信贷市场的占比不到1%,这给互联网金融留出了广阔的增长空间;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互联网不过是个载体、创新的工具,互联网金融解决了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信息公开化、对等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边界概念。这些因素的叠加进一步拓宽了互联网金融的生存空间。

在林振雄看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有三个方面。第一,一些“跑路”现象给行业发展蒙上了阴影,究其实质是从业人员对自身草根、屌丝定位错误理解,没有敬畏之心、缺乏底线思维、内心浮躁,从业人员的素质将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互联网金融会遭遇跟传统金融更深层次的博弈,比如要通过银联通道的第三方支付就遇到了银联“卡脖子”的事情。第三,互联网金融业的竞争会更激烈,上市公司、基金、银行等“大鳄”军团的快速进入将会加速“屌丝丛生”市场的洗牌。

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维持和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2013年推出承载国家战略的上海自贸区建设从广度和深度为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想象的空间。”林振雄表示,金融中心的实质就是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结果,金融服务业集群通过集聚带来的共享、复合、互补等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是金融中心进一步发挥其金融功能的先决条件和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吸引各种金融要素的聚集,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金融服务业集群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演化的过程。目前,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城以及一江之隔、拥有深厚金融历史底蕴的外滩金融集聚带正构建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主体。

林振雄分析,随着各类金融机构间业务合作的加深以及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使传统金融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金融机构和企业迫切需要运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灵活的机制迎接这场变革时代的到来。陆家嘴金融城及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核心CBD,由于物理空间的局限和高昂的商务成本,无法支撑起完整的金融服务供应链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力后台,构筑金融服务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解码中国新型金融业态的未来格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

“上海的各个区县近几年都在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探索转型的新路,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方面加快谋划布局。地处上海西北的嘉定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并制定了五年行动方案(2012-2016年),明确到2016年初步建成上海新型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上海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地区配套的专业金融服务集聚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辐射长三角的金融产业集群,促进嘉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围绕嘉定新城总部商务集聚区,打造嘉定的‘金融硅谷’”。林振雄说,嘉定区独特的产业、科技和区位优势,使其具备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强力后台的能力。

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我们在上海嘉定建了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金融谷,计划打造成集地产、互联网、金融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平台、品牌、服务、风控多项要素,从顶层设计切入使其成为整个金融谷的一个重要支撑。这也和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四新’模式要求相稳合。”林振雄表示,联网金融不是一个技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生态。

“我们将打造园区平台,在此基础上再打造应用平台,在应用平台上打造安全系统,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孵化中心、财富中心、交易中心、培训中心,把互联网金融的全部供应链条、整个前中后台、上下左右要素全部在我们园区里集聚整合,建成一个互联网金融的‘万达’。” 林振雄说,首先,他们建的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础平台,给围绕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服务的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在平台上运用了大数据、平台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四大技术;其次,搭建的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综合交易平台,还提供应用服务,核心是金融服务、新金融服务,会推出很多新产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创新产品,不单单是一个“宝”、一个“贷”,有时是一个服务、一个体系,一个很立体的东西。第三,注重服务体系的搭建,企业拎包即可入驻办公并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主业方面,主业之外的服务由园区代为办理。

林振雄认为,保证平台和投资者的安全是平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其实是个方法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要深刻,要有普惠金融、底线思维、敬畏之心;执行过程中注意贷前、贷中、贷后风控体系的搭建,用制度建设来保障风控体系的执行;通过数据分析、各种要素的集聚建立风控模型,跟业内的风控专家、风控大鳄联动共同打造风控能力。硬件方面设立四道防火墙来提升网络安全的力度。

林振雄把企业定位为一家业务涵盖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信息服务、金融资产投资、实业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金融服务产业运营商,在嘉定工业区内打造一个以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纽带、以资本投融资为杠杆,聚焦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构建,使相关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高附加值的运营平台。建一座创新、生态和智慧型的服务新城。

“我们的平台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厚积薄发的优势,其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可预见性的: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讲,传统工业用地每平方米的产值为800~1500元,我们的项目会产生每平方米8000~30000元的产值,能够促进土地的有效集约利用;在社会效益方面,我们的业态属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可为产业转型升级摸索新路;这里将会发展成为嘉定乃至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张名片。”林振雄说。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7

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组织网点少, 覆盖面积小,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农户融资困难等问题,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将更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 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定会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以及对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惠金融概述

普惠金融是指能够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带来同等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 是一种有效的, 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对我国三农发展的意义: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不仅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更好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 真正做到将金融服务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 达到兼顾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利益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

我们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能够清楚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状况, 也有助于更好探讨普惠金融下农村金融组织的优势与劣势, 发现农村金融组织推动普惠金融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以为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在服务三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党和政府对此也越来越重视, 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措施, 虽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还存在着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三农”的体系, 具体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三农”的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减少

1997 年来, 我国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县级及以下机构数量。各国有银行减少县域网点, 同时为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又减少了农村地区的网点, 目前, 除农业银行外, 几乎没有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

2.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有限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占比也较大, 但是, 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原因, 其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能力有限。虽然农信社每年对农业贷款的发放比重都较大, 但是农信社的信用规模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 它的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很小。

3.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高端化, 农户等低收入群体被“边缘化”

由于正规金融网点减少, 导致在组织机构层面在许多地区造成金融服务空白点。新型的金融机构, 除了资金互助社的网点是设在乡村以外, 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网点都建立在乡镇以上的地方, 主要是靠近县城, 而县城工商业较为发达, 其主要的群体大部分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村人口, 这就使得低收入客户群体远离了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外成功的金融组织体系根据业务的属性, 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即政策性金融组织、商业性金融组织和合作性金融组织, 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 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研究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组织体系在解决农村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的经验, 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美国

(1) 美国的发展模式。美国的总体思路:政府参与其中, 并通过政府的干预为金融市场解决失灵的难题, 并且来增加政府的金融供给。同时, 美国还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协助政府加快培育非正规性金融机构, 最终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以商业性金融组织为基础, 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 政策性金融组织为辅, 农村社区性金融组织作为补充。

(2) 美国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美国农村金融组织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社区性金融机构组成的, 这恰恰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这对于我国缺乏经验、资金不足的农村金融组织来说尤为重要。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 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营业网点, 对一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大力支持, 补充传统农村金融组织业务方面的不足。

2.德国

(1) 德国的发展模式。前三者被称为是德国全能性的金融机构, 主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金融服务, 而专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就相对小一些, 一般是只服务于某个行业或只提供某类业务服务, 从提供信贷资金的规模来看, 合作性金融机构是最核心的力量, 是农业发展中最大的信贷供应商。

(2) 德国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德国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组织, 为德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中具有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在横向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之外, 还要在纵向上建立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和协调关系。我国应当增加基层的农村金融组织, 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

五、普惠金融视角下实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 建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以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不仅要从供给的角度着手,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 也应该在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着手, 利用各种手段增加“三农”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1.增强农户信贷需求有效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 来增强农户信贷需求的有效性, 在农村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共享机制, 引导农村家庭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户收支两方面来实现农户满足的最大化。

2.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一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使其发挥区域的综合优势, 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协调各农业产业之间的比例。要筛选出优势产业, 然后对其进行支持和培养, 让它顺利进入发展期;并且突出其主导产业的特长, 来发现和引导市场的需求, 进而使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使其发挥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GDP的时代了, 政府应对该地区农村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进行评估, 确定其真实的价格, 实现资源的有偿利用和开发。

六、结论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比较大, 因此, 三农发展有关乎到我国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三农发展, 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要通过创新来适应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要求, 本文首先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大致描述, 又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状况, 接着又对国外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成功经验进行研究,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从中得到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启示。并在普惠金融视角下提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持力度, 重视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 农村金融组织进入金融服务空白的农村地区, 使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竞争水平提高, 这就会使农村地区的融资产品供应量增加, 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融资条件, 从而会大大提高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樊英.基于普惠目标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20-22.

[2]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 2012:10-12.

[3]桑瑜.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5-7.

[4]徐沈.中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18-19.

[5]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14-15.

[6]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 2010. (4) :22-23.

[7]余玲.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 2009:13-15.

[8]王秋儿.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 2011:14-16.

[9]宋玉名.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6-9.

[10]魏岚.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 2013:11-13.

[11]Asif Dowla, Dipa1 Barua.The Poor Always Pay Back[M].Beijing:China Citic Press, 2011:1-2.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8

深耕百年 积淀底蕴

邮政金融始于清朝末期, 兴于中华民国初期, 盛于20世纪30年代, 当时除发行钞票外, 一切政府款项均由邮政储金汇业局转当地邮局代为办理, 1951年人民银行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 1953年9月停办, 1986年1月恢复开办。2008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沈阳市分行在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应运而生, 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并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开始了向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商业银行征程的迈进。

百年邮政历史性的转变, 助力了新兴邮储银行的发荣滋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沈阳市分行以浩汤之势迅速崛起, 挥毫七载, 为沈阳金融领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蓬勃进取 铿锵前行

沈阳市分行自成立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茁壮成长,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和喜人的业绩。从立行之初的171个网点, 发展到今天下辖197个网点, 服务触角遍布城乡。七年来累计吸收各项存款243亿元, 投放贷款273亿元。

产品种类从传统的储蓄、汇款业务发展到零售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公司结算业务、公司贷款业务、公司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六大金融业务板块、数十项核心产品。市行收入、利润稳步增长, 主要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水平步入全国省会行前列。

润耕天下普惠于民

沈阳市分行坚持“心系城乡百姓, 做最佳零售银行”的企业宗旨, 自觉承担起“普之城乡, 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 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

丰富渠道建设。截至2014年底, 邮储银行197家网点中, 91家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占全行网点总数的46%, 县以下网点数量较银行成立之初增加了9家, 为融通城乡经济、服务广大百姓提供了便利条件。

改善支付环境。积极投入设备, 提升银行卡业务在县域地区的服务能力。目前, 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布放ATM机27台, 布放POS终端121台, 商易通934台, 并不定期开展“刷卡有礼”活动及银行卡业务金融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活动改变县乡居民的传统支付意识。

优化结算功能。充分依托网络优势, 不断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2014年累计办理邮政汇款兑付20.94万笔, 金额3.29亿元;收汇109.47万笔, 金额39.72亿元, 起到了沟通城乡、反哺三农的重要作用。同时, 在“绿卡”品牌基础上, 坚持推进技术升级与产品优化, 先后推出了“绿卡通”、“IC卡”、“邮乐卡”等多元化卡支付品种, 截至2014年末, 全地区结存绿卡数量361.05万张, 其中县域地区结存绿卡数量89.56万张, 较银行成立之初增加74.02万张, 成为农村异地资金往来的主要渠道,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参与民生服务。充分发挥自身服务特色, 利用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 积极参与“新农合”、“计生委奖励”等普惠性代发服务工作。2011年起开始代发法库、康平地区“新农合”, 截至2014年底, 全行共43家网点参与到康平及法库地区“新农合”代发工作中, 年均代发“新农合”1万余笔、代发金额约4500万元, 成为“新农合”服务参与度最高的金融机构之一;2007年起代发沈阳地区“计生委”扶植奖励, 年均代发四县地区计生委奖励7万户, 发放金额9000万元,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民生助力发展

邮储银行加强与政府、金融同业等机构合作, 不断丰富信贷业务担保方式, 创新产品和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惠农金融服务。按照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生的定位, 以合规发展为原则, 以客户需求为方向, 践行“普惠金融”发展道路。累计投放小额贷款12万笔, 金额68亿元。乡镇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平均每30户农户家庭就有1户得到过邮储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2014年, 投放全国首笔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全省首笔家庭农场贷款, 成功搭建“银政、银企、银担、银协、银保”五大平台, 根据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设计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不断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积极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 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确立为全行战略性业务, 不断创新贷款产品, 并形成了“商圈开发、批量授信”的营销模式, 重点围绕沈阳34个重点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商圈, 范围涵盖粮食、干果、调料、水产、服装、鞋帽、日用品、汽配等多个行业。业务开办以来, 向5000多家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3.9万笔, 金额82亿元,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主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的难题。

推进房屋贷款业务。自2009年起,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 满足百姓金融需求, 以二手房贷款业务为切入点, 相继开办了一手房贷款、汽车贷款、留学贷款、旅游贷款等个人消费类贷款。自消费信贷业务开办以来, 累计投放消费类贷款3.8万笔, 金额81亿元。邮储银行消费贷业务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2014年全行消费类贷款净增以及存量市场占有率分别列沈阳地区的第4位和第5位。同时, 与地方政策紧密结合, 实时调整利率等金融政策, 切实为沈城百姓打造了一条全方位的个人消费贷款绿色渠道。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对沈阳地区大型企业的贷款投放, 先后为沈阳地区汽车制造行业、机械制造行业、轨道交通行业、铁路运输行业和电力行业提供强有力的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 累计投放公司贷款32笔, 金额42亿元, 助力了沈阳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发展。

七载跨越砥砺前行

厚积七载, 聚力薄发, 邮储银行沈阳市分行在沈城大地上尽显峥嵘。

七年来, 沈阳市分行栉风沐雨, 金融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荣获辽宁银行业协会“金牌单位”和“省级示范单位”称号, 市政府金融办“银行业融资优秀贡献奖”, 市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先进集体”, 并先后获得各大媒体颁发的“东北振兴十周年杰出贡献奖”、“沈阳银行业领军企业”“沈阳城市发展杰出贡献奖”, 以及在大辽网举办的首届辽宁电子支付节暨“2014年度辽宁消费者口碑最佳电子银行品牌”评选中荣获“最佳社会责任践行奖”, 肯定了邮储银行沈阳市分行在沈阳地区金融领域的影响力、贡献力、创造力、公信力和引导力。

2012年, 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微笑沈阳”行动在沈城全面启动, 邮储银行沈阳市分行员工获得“微笑沈阳十大天使”称号。同时, 沈阳行获得省行推荐, 作为唯一代表单位参评集团公司“全国邮政用户满意企业”评选。

不忘初心践行责任

沈阳市分行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 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 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 努力回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为使城乡居民学习金融、了解金融, 更好的享受金融业改革发展带来的便利, 沈阳市分行多次开展普及金融知识活动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每年举办的“送文化下乡”大篷车文艺巡演活动推动了城乡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了县及县以下地区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沈阳市分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尽社会之责”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9

(一)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具体参见下图:

(三)从供求关系分析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其核心在于使有金融需求的每个人都能以合适价格及时、方便享受平等金融服务,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关政策、法律支持下都能建立这样一个金融体系。

可见,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基于消费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政府也能为此提供相应的供给。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不仅弥补传统金融不足,更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和小微型企业等群体现代化普惠金融服务缺乏,正成为我国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最直接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发展普惠金融也是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客观需要。需求和供给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平衡。但是如何实现供给,如何促进需求,从而使供给和需求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也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经济学上的供给关系理论为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从供需角度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供给看,我国普惠金融地区差异明显、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机构类型、数量较少。由于农村及西部边远地区通信不便、单户需求金额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风险较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机构网点大多分布在县级以上城市地区,农村及欠发达地区金融基础薄弱,机构网点明显偏少,成本高,缺乏足够商业吸引力;其次,普惠金融供给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木身也存在品种单调、缺乏创新等问题。尽管,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金融服务及相关产品科研、创新投入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缓解了我国“三农”和小微企业对普惠金融需求。但普惠金融在我国城市地区供给相对充足,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供给还是明显不足,地区普惠程度差异显著。

(二)从需求看,普惠金融没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相对传统金融时代,我国当前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确实丰富了很多,但是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使得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普惠金融主体日益多样化需求。在取款和支付结算服务方面,部分农民小额存款需求无法办理;在贷款服务上,绝大多数乡镇银行贷款人员不够,无法为部分有信用即需求的客户办理贷款业务,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发展亟待加快。总体来看各地和各金融机构对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还不够,例如:信贷机制僵硬,无法灵活变动;产品服务领域狭窄,很少触及旅游度假等新领域。

三、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

(一)健全机制、持续发展

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机会平等、惠及民生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三)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四)防范风险、推进创新

加强风险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适度降低服务成本。对难点问题要坚持先试点,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区域平衡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鼓励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做到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

四、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具体路径

(一)解决供给侧主要问题的路径

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

1. 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

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

鼓励大型银行加快建设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继续完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推动省联社加快职能转换,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加快在县(市)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

2. 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

拓宽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渠道,加快接入征信系统,研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改造的融资需求。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注重建立风险损失吸收机制,加强与业务开展相适应的资本约束,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持续向农村贫困人群提供融资服务。

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3.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推广创新针对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农户、特殊群体以及精准扶贫对象的小额贷款。开展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自助式动产、权利抵质押登记平台。研究创新对社会办医的金融支持方式。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引导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无障碍银行服务网点,完善电子服务渠道,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

(二)解决需求侧主要问题的路径

1. 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政府应参考普惠金融评价指标、结合互联网金融优势制定较为完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立各类金融机构及普惠金融消费者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质机制顶层设计。

完善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推进农村边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发挥财政税收资金杠杆作用,差别化存贷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相应建立起金融机构对金融弱势群体是否有歧视的监管评价体系,推进金融知识扫盲工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普惠金融共享机制建设。

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注重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扶持。互联网金融兴起使我国原有征信体系建设已滞后于金融业发展,不利于整个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现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是金融消费者,互联网也使很多用户个人信息暴露于风险中。除了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培育、引导公众关注相关金融风险意识,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也是构建完善征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政策约束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支持,及时处理、惩罚有关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完善相关部门处理金融消费者纠纷程序与渠道建设,最大限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奠定发展普惠金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涛,徐翔,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6,04:1-16.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10

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为经济服务, 这是市场经济亘古不变的真理。普惠金融的出现, 是当代金融发展的创新。它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小额信贷年”提出, 并且特别强调了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 是为全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引入我国, 最早是由焦瑾璞[1]在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上率先提出, 她总结了联合国对普惠金融的理解, 认为普惠金融是对小额、微型金融的延展, 更多的体现在公平, 同时也是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全社会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2]。

2000年以来, 我国在总结小额贷款、微型金融发展经营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并构建了普惠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到党的文件中。因此,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邮储银行立行以来,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 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身边的、最优质的金融服务。经过五年多的发展, 邮储银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成为银行市场上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继续践行着普惠金融的使命。

邮储银行的优势, 恰恰弥补了普惠金融的难点。普惠金融执行的难度在于, 客户战线极长, 可以说遍布城乡和偏远地区,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盲点”被无限放大, 而这正是邮储银行的优势。

不仅于此, 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基因”也体现在更多方面。在网点分布方面, 邮储银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网点数量———3.9万, 其中有超过2.8万个网点建设在县乡地区;在队伍建设方面, 邮储银行的广大职工深入群众, 了解实实在在的金融需求, 熟悉周边客户群体, 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色。在产品服务方面, 邮储银行从一开始就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社区, 推出了新农保、新农合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此外, 邮储银行也根据金融发展的需要, 加速推进电子银行业务, 借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势头, 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进一步完善邮储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的能力。

三、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也是相通的。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 普惠金融理论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3], 但是普惠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应该在原地踏步, 而应该远高于“此”。这个“此”指的就是银行公司业务。

邮储银行自成立银行之初就确定了“一小一大、以大促小”的经营策略。“小”指的是“人嫌细微, 我宁繁琐”, 充分发挥邮储银行在县乡地域的比较优势, 继续坚持将小额贷款作为长期、核心的战略业务;“大”指的就是邮储银行的批发类业务, 即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通过资金集中统一运用, 大力发展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 带动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

如何处理协调好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 是执行普惠金融过程中的重中之重[4]。邮储银行作为有担当的大型商业银行, 实质上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新农保、新农合、代发工资、信贷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等业务, 对普惠金融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官方对普惠金融的推动, 将有利于邮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市场对邮储银行认知度的提高, 有利于取得与政府和机构合作的机会, 有利于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同时, 对于公司业务的发展来讲,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宽泛, 包括商户、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大三农”所涵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 、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等。着眼于更宽泛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体, 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模式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潜力。

四、邮储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进一步探讨

传统公司金融服务主要以存贷款业务及支付结算业务为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实施,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冲击的进一步扩大, 倒逼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探讨转型、升级。同时,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 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 逐步向投资型、多元化的业务需求方向发展。未来公司业务如要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除了应对市场变化, 思“变”之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两个关系。处理好大客户与小企业的关系。积极实施差别化的客户营销战略, 优化公司业务资源配置。在与大客户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 以供应链金融切入小企业, 帮助小企业发展壮大, 为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处理好效益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关系[5]。坚持效益优先, 风险并重的原则, 以交叉营销为手段, 以提高客户综合收益为核心目标, 提高银行的综合盈利水平。

二是提高公司业务的服务能力。通过完善机制, 加强营销工具支撑和产品方案支撑, 提高营销针对性;拓展产业链金融, 整合多方资源, 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提高公司业务的定价水平, 摈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 加强经济资本、风险成本的约束, 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指标的应用水平。提高公司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主动防范信用风险, 合规经营, 强化贷后管理, 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双赢。

三是实施错位竞争, 拓展城市市场。邮储银行在县域的竞争优势显著, 但大型客户云集的城市市场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优化城市网点布局, 做好网点人员培训, 进一步弥补邮储银行在这一领域的短板。

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说过, “中国不缺银行, 尤其不缺大银行, 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邮储银行着眼于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将坚持市场化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 练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功”, 努力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普惠金融是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邮储银行是以普惠金融为旗帜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而公司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与前进的动力。邮储银行的特点与普惠金融完美契合, 公司业务的发展能促进邮储银行更好地履行普惠金融使命。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会在邮储银行的社会责任、邮储银行公司业务进一步的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惠金融,邮储银行,公司业务

参考文献

[1]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李明贤, 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9) .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4]周孟亮, 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11

潘功胜指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开展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针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易地搬迁等“四个一批”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找准支持方向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差异化监管等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机构网点较多、贴近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进入扶贫开发领域,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潘功胜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财政,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普惠金融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同时,衡量金融普惠性不仅仅看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包括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诸多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有效增加普惠金融的供给,潘功胜提出,一是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二是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发展网络支伺、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改善贫困地区支付制服务环境。四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潘功胜表示,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要切实转变金融发展理念,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三是要推动建立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四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五是要健全与扶贫开发、发展改革、民政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扶贫项目和对象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刘永富介绍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了金融服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贫困群体增收脱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蒙韩首席代表安赛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就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作了主旨发言,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和西宁中心支行以及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他们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小额信贷,普惠金融,发展

一、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具体概念

1、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联合国在2005年进行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新概念, 它指的是能够更全面有效地兼顾社会各个阶层, 特别是那些穷困和低收入人口的一种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来源于小额信贷, 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目的是将本来零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服务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并将这个系统融入金融整体发展战略中。

普惠金融在继承和发扬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扶贫优势的前提下, 更加致力于建设一个完整的针对穷人、具有扶贫性质的体系, 使这些人不再被边缘化。要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银行服务体系之外的中低收入者获得金融服务, 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扶贫融资服务融合到金融体系的四个层面中:客户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

1.1客户层面。

在客户层面, 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往往被排除在金融体系当中, 但在普惠金融体系中, 这些人成为了相应的目标客户群体。由于客户群收入低, 住地一般十分偏远。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自身金融需求的特殊性。普惠金融问题便是希望从这些群体的具体特征入手, 找出他们被金融机构拒绝的原因, 从而研究适合他们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

1.2微观层面。

零售金融服务提供者是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 他们直接向贫困人口及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些微观层面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涉及非正规货币借贷者、储蓄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所有主体, 也包括两者之间的所有金融机构, 即商业银行、国有开发银行及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及社区银行、金融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非政府组织、保险公司、非正规互助组织等。在过去几十年里,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小额信贷、小额储蓄和小额保险等产业已充分证明这类金融业务的可行性, 尽管小额交易的成本较高。在微观层面,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扩大和深化金融服务的途径, 直到金融部门真正实现“普惠”。

1.3中观层面。

主要是加强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贫困人口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为金融业 (信用、评级、审计标准) 可获得的信息基础设施, 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以及公认的标准体系。该定义有一定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到法律系统、规章制度以及强调创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 如科技、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一系列由公共和私人部门提供的培养金融行业的支持机制。

1.4宏观层面。

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的有效支持, 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金融服务提供者共存和竞争, 从而为大量贫困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宏观层面主要分析政府的政策立场、政府和金融中介的关系以及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税收政策和相关金融立法和监管问题。

2、小额信贷。

从国际上看, 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以及小型企业提供的小额度的信贷服务, 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一般来说, 小额信贷是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或者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和组织提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微型金融”逐渐取代“小额信贷”, 而现今, 传统微型金融与更广泛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之间的边界变的越来越模糊, 一些国家, 银行和其他商业组织已经进入微型金融行业, 开始建立完全面向贫苦人口的特殊金融体系。

二、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意义

1、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的缺陷, 迫切需要发展相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其目的是建立“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这种类型的金融体系, 有着很广的覆盖面, 可以有效覆盖所有的高、中、低收入人群, 尤其对于广大农村贫困、低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有着巨大的效用。目前, 我国农村中高端金融体系已初具端倪, 但在很大程度上, 贫困弱势群体仍然金融机构难以发展和覆盖的对象, 因此要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急需引入普惠金融体系。

2、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可以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普惠金融体系下其受益人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 而小额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使广大贫困农户和弱势群体享受到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甚至还包括诸如保险、兑换和理财等特殊性的金融服务。它给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优势是其他金融体系和金融业务所无法比拟的。

3、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信贷是贫困人群与贫困斗争的有力工具。

小额信贷不仅满足各类贫困人群提供基础的生活性金融需求, 还为贫困农户提供了扩大再生产和制造财富的小额信贷资金, 有利于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 脱贫致富。作为一种扶贫方式, 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影响, 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度的支持。

三、发展小额信贷是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

要有效解决各类低收入人群的发展问题, 需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我们要形成多种金融机构, 来进行小额信贷和其他的为农村服务的金融组织。小额贷款的发放要依靠服务于多层次微型金融机构来完成, 更加有效地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

1、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小额贷款中的作用。

在广大的从农村地区, 农村信用社是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具有网点多、小额贷款发放经验丰富、贴近农村生活的特点, 应该继续发挥它们为农村经济和金融服务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思想,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一个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除此之外, 信用社在发放小额贷款时, 手续应该力求简便易行, 简短审批时间。要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小额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中的作用, 还应解决以下问题: (1) 坚持小额信贷商业化运作, 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使小额贷款收益能够很好地覆盖其经营成本, 最终使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3)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户小额信用保险, 防范自然风险和农户信用风险给农户和信用社造成一定损失。

2、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中的作用。

2005年我国试点小额贷款公司, 其特点一是“只贷不存”;二是限定经营范围, 即在县域内经营, 并在服务“三农”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三是设定利率上限, 即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各自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 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超过2700多家。在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了重大作用。

3、发挥村镇银行服务农村金融的作用。

2006年底, 在银监会的政策指导下,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大门敞开。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村镇银行的出现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但要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还必须做到:

(1) 需要按照有利于业务拓展和提高影响力的原则, 因地制宜选址。建在县市城区, 以便支农贷款发放实现中心辐射的效应。

(2) 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资本投入。有效增加村镇银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满足贫困人口发展需要。

(3) 村镇银行应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村镇银行资本额低, 抗风险能力较弱, 审慎经营才能稳健发展。

(4) 加快制度创新, 为村镇银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监管, 促进稳健经营。

4、大力发展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小额信贷业务。

2007年初《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出台,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社员自己入股成立的合作金融组织。不属于银行的范畴, 是通过社员存款, 为社员贷款提供资金。因此,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必须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有效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内部管理, 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5、大力发展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的小额信贷业务, 利用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

许多古老的民间金融组织, 如标会、摇会等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金融约束的情况下, 允许这类民间金融组织存在, 并进行正确引导, 使它阳光化、规范化、合法化。否则, 便有形成非法金融机构的可能性, 更阻碍了小额信贷业务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开始开展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 其具体形式一般是利用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援助资金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这对于扶贫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 由于这种非政府性的小额信贷活动属于公益性质, 后续资金经常出现不足的情况, 使其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 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使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由公益性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生产力研究, 2011 (5) .

[2]、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4]、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农村经济管理, 2009 (2) .

[5]、贾峤, 杨恒, 兰庆高.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0 (9) .

上一篇: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下一篇:消防联动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