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

2024-10-22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精选4篇)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 篇1

1 基本情况分析

1.1 贫困基本情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 下辖6个民族自治州, 48个县级行政单位, 共有1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2个省定贫困县。2014年全省共识别认定贫困人口735603人、203759户, 现已建档立卡1622个贫困村和52万农村贫困人口。

(1) 经济总量低。截至2014年12月末, 全省GDP总值2301亿元, 增长9.20%, 仅占全国GDP比重0.36%, 人均GDP为40004.17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14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282元, 比去年增长14.9%, 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相差2610元。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如玉树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 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仅占22%。

(3) 少数民族贫困占比大。截至2014年12月末, 全省共有33个少数民族, 共计269.28万人, 贫困人口455551人, 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1.9%, 全省的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

1.2 致贫原因分析

根据2014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统计数据, 全省新认定贫困户致贫原因统计中, 因灾致贫12607户、因病致贫50835户、因残致贫7783户、因教育负担致贫16605户。此外, 缺发展资金的贫困户79222户、缺技术的贫困户67678户、缺劳力的贫困户50133户、缺土地的贫困户18764户、缺安全饮水的贫困户4212户、交通条件落后的贫困户1856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41623户, 其他原因造成贫困的19684户。从上述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 青海省致贫原因中, 缺少发展资金导致贫困是众多致贫因素中排位最高的。青海省金融扶贫势在必行, 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迫在眉睫, 不容滞缓。

2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概念、关系

普惠金融是从小额信贷衍生出的概念, 是指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实质是让金融不仅仅只是服务社会中高层人群, 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切实可靠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精准扶贫则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 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调研时就曾强调过, 精准扶贫就是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在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真真切切地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虽是社会全部人群, 但还是以贫困地区人群为主, 与精准扶贫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不谋而合, 两者相辅相成。一是过去的扶贫政策通常是政府对扶贫对象提供无偿的资金服务, 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会使扶贫资金产生显著效应, 但长期来看扶贫产生的效应与投入资金并不存在稳定良好的正向关系。若将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两者则可以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发挥效应。因为一个金融政策或者相关金融产品会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持续发挥效用, 而一个这样的经济周期往往会存在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 直至新的政策或者产品产生才会改变。二是普惠金融所带有持续性和杠杆性的经济特性对精准扶贫有促进作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 而普惠金融的杠杆性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效。

3 青海省扶贫工作现状

3.1 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创新扶贫模式

青海扶贫开发难度大, 任务重, 省扶贫办连同省金融办联系各金融机构, 积极开展扶贫工作。2014年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增至1111家, 机构个数同比增加4.5%, 其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比上年增加3家, 新型农村机构在原来仅1家的基础上也增至4家。青海辖区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和实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了“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担保+信用工程”、“公职担保+牧户”、“补助抵押+农户贷款”、“信用村+信用贷款”等特色支农扶贫信贷模式, 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抵押贷款等, 有效破解了当地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的问题, 为开辟新形势下金融支农新途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3.2 创新金融扶贫产品, 改善融资环境

青海省扶贫局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海分行积极合作, 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海分行在以往再就业贷款和小额信贷实行机制基础上结合扶贫发展现况, 推出两种金融扶贫创新产品: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困难户扶贫贷款。金融扶贫创新贷款的最长期限为两年, 由青海扶贫局作为贷款担保人, 合作银行按照贷款担保额的5~10倍发放贷款。从2015年8月实行发放第一批贷款至今, 共计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273笔, 贷款总额7361万元;困难户扶贫贷款379笔, 贷款总额4697万元 (其中,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海南州支行与当地妇女联合会共同合作发放妇女创业贷款2993万元) 。

4 青海省扶贫存在的困难

4.1 金融资源分布失衡, 差异化明显

在全省1111家金融机构当中只有农村信用社乡 (镇) 营业网点遍布最广, 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 共计1532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12月末, 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494.5亿元, 占全省存款总额的1%, 以全省近1%的存款来拉动全省金融扶贫贷款, 金融支农差异化明显。

4.2 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财政贴息不及时

农业生产有投入高且风险大的特点, 多数银行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到涉农领域, 涉农金融服务无疑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政府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 沟通不足, 导致财政贴息不及时, 金融机构在处理中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加了放贷成本, 造成了扶贫不精准, 加大了精准扶贫难度。

4.3 农牧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返贫现象频发

青海省农牧自然环境恶劣, 农牧业基础薄弱, 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农牧业生产存在的潜在风险增大。青海省众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承保农牧业, 导致农牧业风险转移极弱, 严重制约农牧业经济发展, 也导致农牧脱贫户重新返贫情况频发。据统计, 青海省贫困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方的4~5倍, 农牧地区出现丰年脱贫, 灾年返贫, 农牧民正常年景返贫率13%, 灾害年返贫率则高达25%。

4.4 农牧民信用意识不高, 不良贷款占比较高

目前, 青海省金融扶贫贷款已在各县试点推行, 由于金融扶贫贷款是按季付息, 到期还本。若出现不良贷款, 则由就业局偿付不良贷款的70%, 银行利润偿付30%, 这导致农牧民还款积极性不高, 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也使得银行对之后的扶贫放贷更为谨慎, 要求更为严苛, 对无业人群要求多增加1~2名担保人, 间接增加了扶贫难度。

5 实证分析

5.1 数据、指标说明

本文将2007年~2014年青海省经济数据经过整理, 应用以下四个指标。在实证分析金融精准扶贫时, 将农牧业的发展与之联系, 使实证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5.1.1 有效扶贫贴息指标 (PAL)

扶贫贴息贷款作为一种政策性贷款, 存在着贴息期短、额度小、贴息标准太低, 扶助力度不够等不足。若将其作为实证分析的原数据, 可能会出现数据不全面的问题, 所以, 本文设有效扶贫贴息指标。此指标是指政府发放扶贫贴息资金与金融机构相联系的基础上, 所撬动的贴息贷款。

5.1.2 支农再贷款利率指标 (AIR)

支农再贷款是央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 壮大支农资金实力, 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其内涵与外延不断突破, 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但考虑到支农再贷款数据可得性而选取了支农再贷款利率数据。本文在此基础上设定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指标, 是支农再贷款利率的年平均值。

5.1.3 农牧业发展指标 (DH)

在以上分析中, 可以看出青海省贫困地区的分布主要是以农牧地区为主, 所以实证分析金融精准扶贫有效性时, 将农牧业发展也列入分析。本文农牧业发展指标设定为粮食年产量与有效农田灌溉面积比, 选取有效农田灌溉面积是因为它是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数据来源:2007年~2014年青海年鉴, 国家统计年鉴

5.1.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指标 (PHF)

“农牧纯收入”指的是农牧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 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牧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牧纯收入”, 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牧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本文所设定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将延续这种做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 计算指标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5.2 实证检验

本次实证时间跨度为2007年~2014年, 数据根据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使用EViews8.0软件进行分析。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 本文利用迪基和福勒 (1974) 提出的ADF检验法对个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

我们可以看到PAL、AIR、DH和PHF至少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 因此我们拒绝零假设, 即序列是平稳的且满足协整条件。本文利用检验法进行相关协整检验, 因为序列都是平稳地, 检验误差项的平稳性, 同样利用ADF检验残差, 残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下显著, 可以得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相关关系。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这种关系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格兰杰 (1969) 和希姆斯 (1972)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解决此类问题, 该检验被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这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根据检验结果,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有效扶贫贴息指标即是农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也是支农再贷款指标的格兰杰原因。在相同显著性下,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农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农牧业发展是支农再贷款利率的格兰杰原因。

5.3 结论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 有效扶贫贴息对农牧业发展和支农再贷款的影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农牧业发展对支农再贷款的影响均在显著性10%下存在因果联系, 其中有效扶贫贴息贷款对农牧业发展影响力最大。青海省贴息资金撬动的贴息贷款增加, 农牧业发展越是积极正向。金融扶贫就是帮助困难人群解决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因此, 它在多个专项扶贫行动中地位比较重要。长期而言, 青海省的金融扶贫贷款是与农牧民脱贫形成正相关关系, 对农牧民脱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6 对青海省普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6.1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完善新阶段扶贫战略

青海省现已推行对贫困户建立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信用评级等, 为保证扶贫效果应加强金融扶贫力度。一是加大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 在政府贴息基础上, 利用金融工具杠杆效用撬动贴息贷款资金。二是在部门协同的前提下, 建立以政府扶持为主导的政策引导机制, 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发展, 积极协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给农牧民带来的损失。

6.2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建设, 发展互联网金融扶贫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 推广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等当代互联网金融工具,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利用互联网优势, 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创建金融服务平台, 解决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难题, 强化惠农服务, 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可得性。

6.3 创新金融产品, 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省虽已开展金融扶贫模式, 但相关金融产品却为数不多, 应坚持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多样化的扶贫需求。一方面, 积极创新农村权益类资产抵押, 做好农牧业设施物权登记, 形成银行贷款抵押物权, 据此银行向农民发放贷款, 切实解决贫困农牧民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针对因病、因灾致贫比例较高却无经济能力购买保险的贫困户, 应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 创建金融扶贫保险项目, 改善贫困地区意外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尚荣.史春喜.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思考——以青海牧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8) .

[2]许琳.央行扶贫开发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分析——以青海辖区人民银行为例[J].青海金融, 2016 (2) .

[3]秦永锡, 达淑清, 陈生忠.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扶贫问题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J].西部金融, 2015 (1) .

[4]梁传君.瞄准主要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 2016 (1) .

[5]傅盛.农村金融扶贫中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思考[J].商, 2015 (34) .

[6]巨丽丽.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 2015 (12) .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 篇2

政府应鼓励贫困农户积极加入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结合当地产业资源优势,组织联合生产和购销活动,让贫困户有项目可做,有钱可赚;对缺乏投入资金的农户可以直接向互助资金借款,对缺少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户,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

2.2金融扶贫产品创新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适合贫困农村发展特点和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增加市场的融资能力,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

2.3金融扶贫服务创新

信任问题是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的提高服务意识,一切工作都以方便村民服务村民为宗旨,处处为村民谋利益,努力与村民保持良好的关系。

2.4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 篇3

一、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市场与监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机构缺陷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存在感差,信贷偏向优势企业而无法满足普通农户;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不足、信贷结构失衡;农信社经营不善、缺乏竞争,资金外流严重,不良资产率高;邮储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远大于发放的贷款;非正规金融组织经营不规范、利率过高等。

市场缺陷具体表现为: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造成了市场信息无法有效传导,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形成了两种价格,资金难以高效配置;金融产品种类不足,农信社以及农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通常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存贷汇业务(许多甚至无法提供贷款业务)

监管缺陷具体表现为:监管手段不足尤其是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监管手段不足;监管目标单一,不追求对农村的资金倾斜。

二、缺陷产生的原因

统计结果表示,农户的大量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担保条件成为农户获得贷款的最大障碍。在农户普遍缺乏担保条件的大背景下,大型银行对农户贷款担保门槛极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对农户贷款担保的要求较大型银行有所降低,担保创新力度有所加强,但担保方式仍以法人及非法人组织担保、资产抵押质押等为主,农户融资仍然面临较大的担保障碍。农户贷款缺乏有效担保物,动产、不动产资产数量少、价值低、变现或流转困难;缺乏有效担保人,很多企业、生产大户缺乏担保意愿、条件苛刻,担保公司功能不完善、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担保机制,农户自身资源禀赋发挥缺乏有效促进机制,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缺乏有效契合机制,第三方担保协作缺乏有效平衡机制。

1、农户自身因素分析

从农户自身角度来看,农户自身担保品不是贷款担保困境的主要成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户家庭收入低,有形资产积累不足。一方面,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农村经济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收益、积累有限。另一方面,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致使农户收入不稳定。

(2)农民财产性权利得不到充分行使。一方面,订单、应收账款、经营权、收益权等用于担保要求高且缺乏相应的担保产品,故其应用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对这些担保方式也存在主观上的认识不足。

(3)信誉担保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村社会里,基于地缘血缘关系的熟人社会结构和基于习俗惯例等传统影响并催生的声誉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品,它相对淡化了抵押物的功能,对特定农村环境所诞生的农户社会资本加以充分运用。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严重缺失和当前农村乡土秩序的深刻变革都限制了这一担保机制的运用。

2、金融机构因素分析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原因是对农村金融投入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农村信贷供给不足。信贷市场供给越多,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考虑,为了获得更多的信贷客户和业务机会,其风险偏好就会有所放大,担保门槛就会降低。另外,在信贷供给充分的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就会越激烈,出于强化自身优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就会竞相开发适宜农户贷款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当前,尽管我国农业信贷供给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农村实际的资金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信贷供给总体偏低,基层、偏远农村的信贷供给更不理想。根据秦红松的研究结果看,重庆市2007-2012年间虽然全市人民币贷款总额逐年实现增加,但涉农贷款总额增长十分有限,涉农贷款的比重明显偏低,而且2009年以后,这一比重还显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商业银行吸存惜贷,政策性银行辐射范围小,农合社改革负面效应大,资金外流愈发严重。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上还存在着供给主体单一、基层金融机构网点稀少、结算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等问题。

(2)第三方担保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金融机构在城市信贷中常用的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重财务指标评估轻项目实际收益考察的信贷模式不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银行在农村机械地套用这一方法,必然导致缺乏足额担保品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在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上,不少具备担保资格的第三方担保人未能发挥其担保职能,无论是政府、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业担保公司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

(3)信贷管理技术落后。风险控制是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内容,信贷管理技术的落后必然造成对担保条件的过度依赖。农户贷款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银行与农户生产经营亦存在固有的信息不对称,而面对这些特征,许多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并没有以强化自身的信贷管理技术作为应对之策,仅仅以简单的采取提高担保条件来防范信贷风险,从而加剧了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形成。金融机构的信贷技术不足,具体表现有前评估水平偏低、贷后监督和预警机制不完善、农户贷款回收督促措施缺乏等。

3、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从农村金融环境角度而言,农户贷款担保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担保配套条件不完善。一是担保评估难,评估机构缺乏、评估标准难以确定、评估报告不科学,公信力不高。二是担保登记、确权难,我国绝大部分乡镇一级没有健全物权登记、交易中心,也没有便捷的担保登记流程,导致农户动产、经营权等实物资产或财产性权利担保登记存在困难。三是担保处置困难,金融机构的债权维护力度不够,违约处理成本高、惩处制度缺乏。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当前,农户机会主义借贷行为及恶意逃废债行为累见不鲜,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不力,民间非法集资和违法高利贷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导致了银行不敢贷款,农户贷不到款。

(3)农业保险不普及。农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特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面临众多风险,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功能,帮助农业生产者通过少量的保费支出来规避相对巨额的风险损失,保障收入稳定。在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户的产出预期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安全预期降低,信贷安全面临较大威胁。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则会提高担保要求,以通过第二还款来源保证来降低农业贷款面临的风险。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农户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农村经济亟待转型、农民亟待脱贫致富的要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其原因是复杂的,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首的多方共同努力。

龙头企业担保,可以扩大银行信贷交易规模,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银行的期望利润,可以解决逆向选择、监督与道德风险、项目设计成本高、催还贷款等农村信贷中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可以扩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在满足一定条件时还可以使龙头企业获得更高的期望利润;可以降低农户合作的经济门槛,吸引勤勉有能力的农户加入到合作中,使更多的农户获益。

因此,河北省要健全农村担保体系。政府应当着重建设以龙头企业担保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对担保机构尤其是在产业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加大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与补贴力度,引导资金向农村回流;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培育崇尚诚信乡风民风;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职能,确认农村土地经营权物权属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土地融资提供良好融资环境;积极推动土地进入资本市场,完善相应的担保制度;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扩大担保公司资金规模,提高可担保金额;加强反担保方式的创新,扩大反担保资产范畴;提高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预警制度,完善担保审查和审批制度,研究包括农业保险制度、风险分担机制、再担保制度等风险转移机制。

摘要:在“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抑制十分严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固有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本文以现代金融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河北省农村金融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效率分析为主要思路,对“公司+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作为担保方的农户贷款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金融,河北省,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研究,2010(5).

[2]高凌云、刘钟欣:浅议我国农户联保贷款制度[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高圣平、刘萍村:金融制度中的信贷担保物:困境与出路[J].金融研究,2009(2).

[4]巩婷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及其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

[5]郎波:农村金融与担保机制研究——基于专业农牧担保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刘军彦、霍学喜、刘军仓:“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融资瓶颈的个案分析及一般政策建议[J].科技导报,2004(7).

[7]林毅夫:破解中国农村金融短板[J].中国经济时报,2007(10).

银行金融精准扶贫心得精选 篇4

一、涉农信贷投放总量持续增加

一直以来,__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科学把握信贷规模和节奏,着力控制信贷风险增长,全力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截至5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0.9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6.85亿元,占各项贷款总数的80.4%。20累计投放各类贷款7.7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5.42亿元,占投放总量的70%。贷款规模连续多年位于县域同业排名之首,获得__县支农先进单位奖。

二、农村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显著加强

一直以来,

我们支持三农的市场地位没有动摇,支农力度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下行、同业竞争的

不同阶层融资需求,为信贷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信用村镇”步伐,不断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份,__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__县信用体系建设的通知》,成立了__县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__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室主任由__农商行行长__担任。由我行基层客户经理负责具体落实。

(一)以“双基联动”为抓手,扎实做好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我行以“双基联动”工作站为依托,充分宣传农户建档评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农户知晓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参评要求及优惠条件等,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入人心,形成户户关心、人人参与创建的工作局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贷款户诚实守信,同时通过贷款利率定价,以及信用村评选结果,让讲信用的人得到实惠。

(二)加大宣传,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我行通过微信平台先后推送了“这些事都将影响你的征信”、“带您复习:信用报告逾期怎么记”、“个人征信报告的七大误区--您掉进去几个”等信息,鼓励朋友圈转发,尽可能辐射到更大的范围,引导大家关注、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通过张贴重要公告、柜台宣传、上门指导等方式,对我行贷款结息方式变更等事项进行告知,让客户贷的清楚、用的明白。

五、认真落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20来,__农商行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号召,推进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研发推出“富民贷”管理办法,大力实施“5321”扶贫工程,即:贷款最高金额5万元,期限最长3年,原则上免保证、免抵押,一律实行利率优惠,力助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一)以“扶贫融资平台”为载体,发挥融资主力军作用。我行与县扶贫办主动对接,在原签订《精准扶贫储备金合作协议书》的基础上,扩大基金注入规模,严格按照1:10的放大倍数,不断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更好地为贫困户,参与扶持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融资服务。截止年5月末,我们与县扶贫办合作,累计发放小额农户扶贫贷款408户,1930万元,企业帮扶贷款24户,2957万元,能人大户带动脱贫贷款14户,136万元。

(二)精准对接,在真帮、真扶、真贷上下功夫。2017年5月份,我行与县扶贫办签订了《2017年精准扶贫贴息贷款补充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贷款利率、方式、条件、期限等。对存量及新发放的扶贫贷款利率,统一执行人民银行公告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即:1年以内(含),月利率为3.625‰,1-3年(含3年)月利率为3.9583‰,额度5万元以内,期限3年,统一信用方式发放,无需提供抵押和保证。同时对于贫困户征信显示不良记录的情况,我行采取区别对待,确因疾病、子女上学或历史客观等原因造成的不良记录,经总行领导签字后可实施征信救助,尽大程度给予贫困户资金扶持,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上一篇:过程活动化下一篇: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