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制金融(精选12篇)
普惠制金融 篇1
0 引言
普惠制金融的发展, 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 带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做好普惠制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工作, 有利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工作, 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措施, 找到金融业务的创新点、新动力, 更好地实现内在品质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工作。
1 普惠制金融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1.1 普惠制金融的提出
2005年, 是联合国的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要求国际社会履行共同的承诺, 把小额信贷作为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手段, 促进金融多样性服务, 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 并在2005年5月召开的全球会议上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2006年, 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亚洲小贷论坛上, 中国人民银行使用了“普惠金融体系”概念。2012年, 我国领导人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 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的概念。2013年,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第三项第12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中, 正式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明确政策要求。
1.2 普惠制金融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
1.2.1 普惠金融的含义
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使得所有人拥有并以负担得起的成本, 实际获得金融服务, 参与到经济社会活动中来, 以获得全社会的均衡发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 构建完善制度化、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为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是贫困人口, 及微小企业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
1.2.2 普惠金融的发展
实际上, 为贫苦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探索, 很早就开始了。18世纪的爱尔兰贷款基金和德国社区储蓄信贷合作社, 为消除贫困和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可贵的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较著名的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 在孟加拉国农村地区做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为孟加拉最贫困的妇女提供信贷服务, 从70年代初开始做这项实验, 后来做得非常成功, 规模越来越大, 在1983年获得了一个银行牌照——孟加拉乡村银行 (格莱珉银行) , 成为国际上专营小额信贷的一个客户人数最多的一家商业银行。此外, 柬埔寨的阿克莱达银行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一个非盈利组织于1993年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项目建立而来, 并从中得到资助资金来进行小额信贷工作, 并于2003年成为一个全牌照银行之后, 业绩增长迅速。2005年, 为了通过小额信贷改善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我国全国妇联、国家扶贫办、商务部、社科院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小额信贷联盟, 在联盟的宗旨里就有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要求, 带有社会公益性和明确的政策目标。但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成效不尽如人意。据资料显示, 在西部地区17个省、48个县, 小额信贷工作还依然是一些小规模的试点, 规模最大的是在内蒙赤峰, 目前资金总规模才三千万。
1.2.3 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
认识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探索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在变化中发展提高,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国际实践经验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首先, 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在国际上已有多个成功范例, 具备很好的示范意义。如90年代初蒙古、柬埔寨, 与联合国合作开展小额信贷试点, 这样的一个小项目, 都已发展成为其国内数一数二的商业银行。其次, 普惠金融需要合理的金融创新, 才可以较低的成本做出信用评估并持续运营且获得较好的盈利。如孟加拉乡村银行信贷业务的小组中心联保制度及“整贷零还”等金融创新, 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再次, 普惠金融可以全社会共同实践探索, 稳步发展。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 也是现代社会金融发展的现实要求, 既可扶弱解困、也可开展金融业务实现盈利发展。二是发展普惠制金融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 不仅是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在加快实践、发展, 金砖五国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 也都制定了国家级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
2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及目前发展趋势
2.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文明, 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以来呈加速迅猛发展态势。1987年的9月, 中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94年4月开通了连入国际专线的网络, 实现了与世界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领域创业潮。1997年, 我国互联网出现了网易、搜狐和新浪三家门户网站。1998年, 马化腾在深圳创立腾讯。1999年, 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2000年, 从美国归来的李彦宏创立了百度公司。2015年1月22日江西日报的一则新闻微博报导: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只有821户人家的红星村, 电商营销人员却逾千人,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该村的羽绒加工产品已达10亿元以上, 占产值的40%。这个小村庄的互联网+农庄加工业的发展形势,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今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7%, 且互联网经济增速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速。短短二十年,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 互联网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早已从虚拟走向现实, 走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意义
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首先表现在推进经济发展, 且为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动力。把一个处于半农业半工业的中国农村缩影直接带入到了一个信息社会当中。可以说, 中国崛起的背后, 互联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引擎和催化作用。
其次, 网络时代的信息兼容了文字、图像、视频等综合模式的扁平化的信息流动结构, 带动了信息快速传播、多元共享。互联网中的信息得以自由沟通、表达, 很多处在较边远地区、低收入的群体及弱势群体, 得以了解参与社会文明进程, 带动了我国整个社会与文化加速现代转型。
再次, 网络时代的信息也具有不可操控性。互联网经济对各方面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中纳入互联网金融监管及具体实施办法的改革必将加快进程并有效进行。
2.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快捷、低成本、无差异、多方位的互联网金融也发展迅速,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从第三方支付开始, 进而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 如P2P网络借贷平台、余额宝 (互联网理财产品) 等。P2P由于投资人、中介平台、贷款者三方磨合期较长, 且征信、监管的部分缺失, 还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摸索发展阶段;余额宝却异军突起, 不多时间即产生了几千亿的资金规模。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 存在一定的内因:一是现有金融体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制约。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发展上金融主观能动性不够, 对商机认识不足;传统型的金融服务运用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 服务能力有所欠缺;在伴随电子商务出现的第三方支付 (支付宝等) 网络业务的兴起, 开办的网上银行等业务覆盖面不广, 创新发展有限。二是传统银行业存贷款利率、时限、办理手续等要符合国家及银行内部控制等管理要求, 灵活性有限;而对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快捷地随时买入赎回, 低风险、无门槛地获得较高收益, 会对银行揽储造成一定的冲击。
3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产生金融创新, 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1 融合发展要做好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工作
当前,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网上金融业务在降低金融业务成本、共享交易和信用系统等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在网贷、众筹、虚拟交易等方面的探索中, 商业银行将传统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 广泛合作、加强新形态业务管理, 创新服务模式和渠道, 能进一步为普惠金融提供深入的发展空间, 逐渐成为新的盈利模式, 开辟自身发展新支撑点, 是构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力量。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深化变革的背景下, 我国将加快金融货币体系的调整、优化。互联网结合普惠制金融在金融创新方面, 有利于利率、汇率改革, 有利于促进投融资市场多元化、市场化, 有利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 为普惠制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金融体系, 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有利于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
3.2 要做好普惠金融与互联网融合体系的实验发展工作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存在快速发展趋势, 应加强政策引导力度, 增强金融行业改革探索动力, 推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普惠金融实践与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配合电子商务平台、征信系统等平台, 商业银行在将普惠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 促进金融业务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创新发展, 有极大的潜力和扩展能力, 大有可为。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是两者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是把握好网上业务的流程和风险点, 不断扩大覆盖人群, 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制程度及安全有效性。如手机网上银行业务和普惠金融结合, 可以极大降低成本, 减少交易时间, 提高办理业务的便利性。
3.3 融合发展要做好内在品质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市场是存在竞争的, 而且会以市场化和政策导向逐步实现优胜劣汰, 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企业竞争能力, 为我国社会的改革进步打好坚实基础, 提供可靠助力。将普惠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打造若干区域性互联网金融中心, 依托商业银行充分发展普惠制金融服务。既期待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信用平台、交易平台的金融业务, 能在探索中日益成熟、规范;又要求主动将商业银行 (模式) 尽快应用于网络金融, 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借鉴国际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金融业务管理模式, 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成为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 提高在金融业务便利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冲浪水平。
3.4 融合发展要做好健全风险管理工作
我国稳定的环境和长期向好的发展历程, 提供了金融业发展的坚实市场基础。普惠制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也体现了两者在现阶段发展趋势的统一, 并符合我国建设服务全体社会的金融服务体系, 调动各阶层最广大的积极性参与、分享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金融改革方向。但也要做好金融业务发展的定向调控、定点防范, 及时健全风险管理措施, 规范和引导两者健康融合发展。可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 支持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广泛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 建立健全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健全信用体系, 加强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逐渐建立能够共享交易和信用信息的数据库系统, 建立信用档案, 实现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本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普惠制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1, (06) :17-22.
[2]江泽林.互联网金融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产经周刊, 2014-06-10.
[3]王颖, 陆磊.普惠制金融体系与金融稳定[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01) :4-10.
[4]房引宁.小额信贷发展与普惠制金融体系路径选择[J].西部金融, 2008, (09) :55-56.
[5]赵明光.农村金融供求演变与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建立[J].西南金融, 2007, (10) :39-40.
[6]陈超.浅析电商平台相关联的互联网信贷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9) :97-99.
[7]李树杰.美国小企业如何获得普通担保贷款和特种贷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 (05) :114-119.
普惠制金融 篇2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 一是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二是为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三是开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由于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这就是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为此,首先要在法律和监管政策方面提供适当的空间。其次,要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人民银行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
二、普惠金融的xx实践
按照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结合xx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实际情况。普惠金融在xx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惠及能力提升、金融服
— 1 — 务半径延伸、金融宣传内容丰富三个方面。
(一)金融惠及能力提升。一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银行机构结合xx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先后开发出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贷款、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巴山贷、惠农贷等信贷产品,截止2015年5月,全县小额信贷余额超过7亿元。小额信贷获得率也大幅度增长,拒统计,截止2015年1季度,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获得率在95%以上,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体现了小额信贷资源“普及惠顾”的特征。二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各银行机构针对辖区银行信贷需求实际,开发有针对性的新的产品,使得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度不断吻合。三是信贷环境不断改善。在做好信贷投放的同时,xx各金融机构纷纷加强内部管理考核,简化信贷审批和办理流程,提升信贷办理服务。同时,加强信贷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寻租”、搭售行为,努力体现信贷公平。
(二)金融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和金融组织创新。推动税库银横向联网和国库直发业务,大力拓展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促使涉农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增设机构网点,设立流动服务站,推行“村级金融联络员制度”,发展升级助农取款服务点。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有条件的乡镇ATM机具布放全覆盖,辖区104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全部实现联网通用。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示范镇、保险新村创建活动,建立了覆盖49个乡镇的农村保险服务站和村级农村保险服务点。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了小额微贷中心、小额农贷批发中心、农行“三农”事业服务部和农村保险服务窗口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大程度满足了“三农”对— 2 — 金融服务的需要。
(三)金融宣传内容丰富,金融接受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村金融教育为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活动。志愿者深入农村、进学校、进社区,向社会公众讲授征信、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银行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农村保险等与群众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金融知识。开展部门联合培训。积极协调农业、扶贫、就业部门在开展培训同时安排志愿者开展金融教育培训,主要参加了组织部门、县委党校开展的乡村干部培训、扶贫部门组织的农民扶贫培训、劳动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妇联组织的妇女家政服务与创业培训和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等,累计参加培训近50期、培训人员100000人次。辖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三、xx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支持能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需求上存在矛盾。一方面,xx经济发展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但银行机构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产品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体现。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特征,小额信贷是满足信贷普惠的重要衡量依据。但从全县情况看,虽然各银行机构推出了多种小额信贷产品,但实际发放的小额信贷数额还不能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要,惠及的人员比例,小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二)金融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1.金融机构少,网点覆盖范围窄。截止2015年5月,全县金融机构共14家,其中银行机构5家,保险机构7家,在巴中三县中排名靠后。
— 3 — 2.金融网点单一。全县5家银行机构中,有4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农村乡镇没有网点。唯一一家在农村乡镇有网点的是xx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县49个乡镇有网点 个,也没有实现乡镇网点全覆盖。此外,没有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理财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网点业务范围窄。全县5家银行机构,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贷款业务上收到市一级分行,县域机构更多的是其市级分行下属的一个网点,很多业务没有权限,对县域的支持无能为力。另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革、对资产质量、内控管理等要求更加严格,业务发展呈谨慎趋势,服务县域的能力逐渐减弱。
(三)金融资源存在错配。由于xx金融先天性发展存在的诸多劣势,需要金融在资源配臵中发挥更好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金融资源错配严重。一是信贷资源配臵同普惠金融的要求存在差距,县域信贷资源更多地是向政府部门、政府重点项目、县域大型企业倾斜,对于普惠金融中应当惠及的中小微企业、个人信贷投放不多。在信贷资金本身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资源错配雪上加霜。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配臵效率低下。辖区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网点设立扎堆现象,集中度较高。如xx县城区的诺江大道金融网点较多,但除开此条街道,其他地方的网点和金融基础设施配臵又严重不足,导致部分金融资源浪费,需要服务的地区又得不到应用的服务。
(四)金融教育不够。通过金融教育和宣传提升民众对金融的认识,提高其金融知识水平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县的民众的金融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大部分农村边远地区对于金融的概念仍— 4 — 然停留在信用社、贷款、存款等简单的理解上,学金融、用金融能力不强。
四、推动xx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虽然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重视和推动。建议县委县政府就普惠金融的推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强化组织保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另外,普惠金融推广涉及全县各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甚至每一名群众,需要举全县之力逐步实施,长期持续推动落实。
(二)金融机构是主导。普惠金融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要大力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一是解决金融资源问题。结合xx农业大县,经济实际,多引进如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增强辖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要出台相关措施,改进考核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金融服务、金融教育方面多投入、持续投入。三是要通过政府调控和金融管理手段解决金融资源错配和不合理配臵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半径,优化机构设臵。
(三)大力开展金融教育。xx是农村金融教育示范县,要用好用活农村金融教育这块金子招牌。建立xx农村金融教育规划。从政府入手、加强对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宣传教育,解决好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学历的人员的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问题。
(四)配套落实政策手段。普惠金融的主旨是全民共享金融成果、金融惠及全体民众。结合xx实际,由于地域、风俗、民俗等影响,部分高原山区和边远地区民众不能享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采取非金融的手段,通过开展异地搬迁安臵,建设聚居点等方式,一
普惠金融前景广阔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六个字的含义非常大。在我看来,未来几年,普惠金融将给中国金融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成为新的热点,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普惠金融的实质是要让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有机会享受现代金融提供的服务,并且有机会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存款权、贷款权、资金的结算权、小额的保险权,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
原来很多专家都在思考怎样把正规金融延续下去,但他本来就是一个土财主,你非要让他服务穷人,这种路径根本不行。所以,从2005年以后,国际上,特别是世界银行推动地区发展,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理念。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普惠金融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本届中央领导能在这么重要的文件中及时把普惠金融这个理念提出来,应该说是非常英明伟大的。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未来的正规金融机构一定会更加关注小微企业以及弱势群体的服务。而且,未来在金融机构的创新上,特别是微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我们常说的很多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也有了政策的引导。
发展惠普金融与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应该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利用新的技术和网络进行创新。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制于成本高、风险高,大家没有利润,而通过现代技术则能弥补这一块。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汇兑的问题、资金结算的问题或者传输的问题,把包括POS机、信用卡、银行卡等金融工具和服务覆盖到偏远地区。
现在大家正在热议的互联网金融也是创新,我们应该鼓励,但也要防范风险,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发展路径。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商业化发展,而不是政策性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还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通过调研,我发现无论是高校、社区还是农村,大家对金融还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认识上,金融知识非常缺乏。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他们在小学课堂教学里就在教大家学习金融知识,学习怎样理财和算利率。而我们却是到了大学一些专业才有这些课程,有很多大学还不一定都会开金融这门课。
如今,这种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利用和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再穷的人,也有一些流动资金。关键是人们有没有能力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
大家都在抱怨投资渠道不多。怎么不多?只理财产品一项就有13000种。现在你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但问题是你对它的了解和运用还非常不够。
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我想说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宣传。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是提供现代金融服务的,不是非要给人家锦上添花的,银行也要为穷人服务。二是作为金融的消费者,我们也要学习金融知识,懂得怎样让银行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今,一行三会成立了专门机构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人民银行的叫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监会的叫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保监会叫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证监会叫做投资者保护局。这四个局的基本职责就是从政府同监管者的角度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普惠金融指向农村 篇4
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情千头万绪, 但是其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就是支持“三农”的金融问题。没有有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 再好的政策都不可能真正落实。
回顾1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展,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通过论坛举办了数月的调查, 也发现了包括海南省在内很多地区在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方面的创新, 而且发现了一些在农村金融中做出非常大贡献的人。
普惠金融活动方案 篇5
为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金融消费者更好地学习金融、了解金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联合通知和省联社要求,于2018年9月份开展以“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暨“提升金融素养 争做金融好网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平川支行拟于9月1日开始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特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扩大金融服务受众面,使更多的金融消费者享受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准确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了解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各自的责任,树立“自享收益、自担风险”的理念。
二、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时间为2018年9月1日至9月30日。
三、本次活动的宣传口号: 提升金融素养
争做金融好网民 普及金融知识
最求美好生活
拒绝‘校园贷’、‘现金贷’,营造健康学习境 警惕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四、活动领导小组
支行成立“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领导小组,负
责本次宣传活动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易多虎
领导小组成员:支行全体员工
五、活动内容
在营业网点前树立宣传栏、设立咨询台、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集中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讲解金融知识、接受金融消费者现场咨询。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深化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知识和风险责任的理解,增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届时,按照支行“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领导小组安排,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参加人员与广大百姓进行现场互动,就百姓关心的金融热点问题现场接受采访,当场进行解答,有效地促进支行“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到位。
六、活动要求
(一)认真组织,全员参与。支行“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领导小组,按照方案要求,围绕人民币知识、银行知识、反洗钱知识、反假币知识、征信知识、银行理财产品、金融政策法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组织做好金融宣传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投入到“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宣传工作中去,做到工作与宣传“两不误、两促进”,全面提高自身金融法律意识。
(二)积极推进,确保质量。支行“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领导小组,针对宣传活动内容,组织做好电子资料、纸制宣传资料筹备工作。及时与上级行有关对口部门联系,争取得到上级行对口部门全方位支持、指导,组织做好宣传资料收集工作,为支行“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开展发挥好重要作用。
将普惠金融进行到底 篇6
10月31日,乐投天下正式在网络上线,如今正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天都有大量新用户注册加入到乐投天下的平台中。作为一家新晋P2B平台,上线两周用户数量就已经突破6000人,并且每天都有新的项目在进行中。杨亮说,目前公司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探索与更新,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个品牌。
系统化风控流程
在P2B企业中,风险控制是公司经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乐投天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控流程,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地对风险进行把控。首先,从项目角度来说,平台对于借款行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杨亮表示:“乐投天下会精选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的行业,如餐饮、医疗、养老等,从中短期降低系统性风险。”其次,在执行过程中,公司会对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及业务能力进行综合的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企业的还款能力后再做判断。再次,由外部专业的风控公司作为支撑,对借款企业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筛查。由此,内外部双维度形成了两道独立的风控审核流程,进一步降低潜在风险。
平台安全性方面,乐投天下共采取了五方面保障。第一,借款企业通过资产抵押或供应链的方式证明自身资质。供应链模式具体指的就是,企业通过应收账款的质押来证明自身的业务能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平台还会对借款企业账户进行监管。第二,与专业的担保公司或金融机构合作,对借款企业进行审核与担保。第三,建立借款企业的保证金账户。第四,企业内部自行设置风险拨备金账户,即按照比例在向借款企业收取的服务费中提取资金,形成风险拨备金账户。一旦借款企业出现逾期还款情况时,乐投天下将从拨备金账户中提取资金进行先行垫付,保证投资者的绝对利益。第五,为了进一步防止风险发生,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形成再担保。
严格的第三方支付及托管
对于网络借贷企业来说,资金运作的方式如何,能够充分体现一家公司运营上的安全性和严谨性。此前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的五大原则中也明确表示,网络借贷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中介”功能。作为P2B企业,应该借助自身的中介属性,双向服务于广大投资者及中小微企业。在资金运作方面,乐投天下始终坚持第三方支付及托管的方式,即投资者在乐投天下开户注册的同时还需在第三方支付账户开户,一旦进行投资,投资者的资金将直接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转入借款企业的融资账户。整个过程中,平台将没有机会接触投资者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托管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平台的透明度。
作为一家刚刚上线的P2B企业,乐投天下专注于小额分散和标准化的运作方式。投资端收益在10%~15%,显然这个收益水平在行业中并不算最高。对此,杨亮表示:“一个企业的运作是长期而持续的,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寻求高额项目,对于公司的风险控制是极为不利的。”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在市场的作用下,将不断规范化并逐渐形成分工。在风控层面,如果一个企业完全依赖外部的担保及风控公司来控制风险,那么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受限。如今,乐投天下内部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模型以及信用评分系统,通过外部合作的担保公司加之内部的风控模型,双向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有效实现企业的安全、合理化运营。
市场发展潜力无限
2013年被业内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而网络借贷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众多网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中。目前的市场虽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但就整个行业来说,无疑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无论是行业监管还是企业的自身发展方向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市场和企业继续共同摸索和总结。
提到网贷平台的市场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杨亮的观点是:“现在的P2P、P2B市场,就如同10年前的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发展初期难免鱼龙混杂,但仍无法阻挡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未来5~10年将是网贷行业的黄金发展期。”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在5000多万家,企业应收账款已达到了20万亿~30万亿元的数量级别。然而,每年仅有10%的企业能够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于是民间借贷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如今正以迅猛之势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B企业,正是民间借贷的阳光化行业,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推进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是近一年来行业内最火热的两个名词,对于这两个概念,杨亮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结合后所产生的新的领域,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网络借贷又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行业中最主要的子行业。很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并不发达,大众无法享受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老百姓的钱大多存在银行,未能发挥真正的效益。然而在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平等与透明,当互联网与金融结合,一个新的行业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作为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P2B企业,乐投天下正在做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普通投资者,让这些市场参与者同样能够享受平等、高效的金融服务。”杨亮说。
如今,乐投天下已经正式上线并逐步走入正轨,随着公司业务及产品线的不断完善,未来将有更多人熟悉和了解这个品牌。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在杨亮心中,已经规划了一个10年的远景,他希望将乐投天下打造成国内及国际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为发展普惠金融做出自己的贡献。现阶段,杨亮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共同为此梦想而探索和努力,相信在不断地坚持下,乐投天下必将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推动。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篇7
关键词:普惠金融,效用,水平测度,影响因素,中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我国,焦瑾璞于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中国后,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并成为各国政府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国内外有关普惠金融的研究动态,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关于普惠金融内涵的研究
有关普惠金融内涵和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基本含义大致相同。
联合国在一系列调查、讨论与会议的基础上于2006年起草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该书指出每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政策、立法等的支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够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合适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2006年出版了《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一书,该书认为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内核是让所有人特别是穷弱群体拥有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2008年印度委员会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确保脆弱群体能以一个承受得起的成本及时且足够地获得各类金融服务的过程。其认为广义的普惠金融不仅应当关注储蓄、信贷等金融服务,还应关注保险等金融服务,而狭义的普惠金融是指其中某一种服务达到金融包容程度(Rangarajan Committee,2008)。
自普惠金融概念引入我国后,国内学者也纷纷对普惠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是指将贫困和低收入客户等弱势群体融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面之中,全面惠及被排斥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弱势群体。焦瑾璞(2010)对“普惠”二字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普”的意思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外延,即所有金融服务需求者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惠”则强调合适,即金融服务需求者能够享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2016年1月,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普惠金融是指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规划同时确定将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特殊群体列为普惠金融主要服务对象。
总体而言,国内外各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解大体一致,即为社会所有人,尤其是被传统金融忽视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关于普惠金融效用的研究
1. 发展普惠金融的宏观效用。
有关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从实证分析角度阐述发展普惠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Mandira和Jesim(2011)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现同向变动关系。宋汉光等(2014)、杨燕(2015)分别以G20国家2005~2012年数据、中国和四大经济区域2005~2013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普惠金融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普惠水平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粟勤等(2015)以65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通过数学模型检验了金融包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金融包容和金融深化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且金融包容的经济增长效用相对较高。
有关普惠金融与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的研究,杜晓山(2007)认为发展普惠制金融对于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谢升峰等(201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徐敏等(2014)、肖瑞(2015)、李建伟等(2015)均实证得出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2. 发展普惠金融的微观效用。
在提高收入水平方面,Binswanger和Khandker(1995)以印度农户为研究对象,发现正规借贷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田杰等(2012)、刘波等(201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有学者从理论机制的角度阐述普惠金融发展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即门槛效应、减困效应、排斥效应和涓滴效应(张立军等,2006)。
在创业方面,王珂英等(2016)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创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针对企业而言,程书华(2014)、潘宗玲(2014)认为,由于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为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广大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研究
对普惠金融进行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度和评价。目前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普惠金融水平测度和评价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衡量金融服务的可及性。Beck等于2007年最早提出测度普惠金融水平的方法,他们通过引进覆盖银行业的八个指标来对金融服务可及性水平进行测度。这八大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金融机构覆盖度,另一类是银行金融服务使用度。随后,专家学者在其基础上对上述指标不断完善与改进,所提出的指标仍然是围绕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来设计的。如李明贤等(2008)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存款、贷款、汇兑结算和保险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进行了测算。孙翯等(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从金融网点、存款、贷款、汇兑和保险业务的角度对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分析。
二是利用金融普惠指数(也称金融包容性指数)直接对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Sarma(2010)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构建方法,从地理渗透性、产品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对各国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度。Arora(2010)从银行服务范围、便利性及成本三个维度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水平进行衡量和评价。Gupte等(2012)则在前两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印度普惠金融指数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国内学者在Sarma等金融普惠性指数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在维度选择和测算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普惠金融水平。陈银娥等(2015)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可得性、使用效用性、承受度四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马彧菲等(2016)认为以往衡量普惠金融水平的指标都是有关商业银行的,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保险的指标来对28个国家的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
三是通过测度金融排斥程度间接反映普惠金融水平。Kempson和Whyley(1999)提出了至今仍为国内外主要标准的金融排斥的六维标准,分别是自我排斥、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评估排斥、营销排斥和价格排斥。王修华等(2009)借鉴Kempson和Whyley提出的六维度分析法,构建了金融排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计算出金融排斥指数,对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高沛星等(2011)在“六维度”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农村金融排斥指数来考察我国各省农村金融排斥程度。
四、有关影响普惠金融水平因素的研究
有关影响普惠金融水平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都涉及宏观环境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供给方)和个人(需求方)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策、经济等因素。Beck等(2005)认为有效的法律体系、产权制度等是影响金融服务可获性的重要因素。Chakravarty和Pal(2013)通过对印度不同年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研究,认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且不同时期的政策对普惠金融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王婧等(201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经济是影响中国普惠金融的因素之一。Claessens(2006)认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壁垒(包括货币性壁垒和非货币性壁垒)是影响普惠金融水平的因素。Bester等(2008)认为金融机构产品设计不合理即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需求是影响普惠金融水平的因素之一。王修华等(2016)构建多元OLS回归模型得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农户特质对农户金融包容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看,吴晓灵(2010)从普惠金融的视角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她认为应该制定政策来规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抽出部分资金投资于“三农”。柳燕(2014)认为必须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法律制度,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监管法律体系、服务主体的监管主体等。焦瑾璞(2014)认为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和创新监管方式,二是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健全普惠金融运行机制等来实现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
从中观角度来看,De La Torre等(2007)通过总结发现,墨西哥开发银行的电子系统为企业提供保理服务从而拓宽了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智利的国有基金为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从而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题,这些都说明信用担保体系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强信贷可获性。刘晓娜等(2014)指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现代化支付体系的有力支撑。向忠德(2012)提出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视角来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信用体系及支付结算体系等。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者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普惠性金融服务由谁提供以及如何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两个角度。张海峰(2010)认为商业银行无论是出于监管政策硬性要求,还是出于社会责任意识或者是出于纯粹的商业动机,其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路径,并注重风险的控制。胡国晖等(2012)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各具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运作模式。针对金融机构如何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方面,娄飞鹏(2014)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尤为重要,并指出商业银行应通过增加业务种类、丰富服务渠道、扩充服务对象及提升服务水平的产品创新方式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齐巍巍(2014)、武晓岛等(2014)认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应依托科技手段,利用移动金融的优势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娄飞鹏(2014)、连耀山(2015)认为,由于金融互联网化具有网络覆盖广、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可以借助其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王立平等(2016)则认为手机银行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金融服务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应推行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六、研究述评及展望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一方面,自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普惠金融相关研究逐渐受到政界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不断得到丰富,这必将为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仅经历了十余年,现有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对象上,多数学者以个体(主要以农户为主)、家庭以及国家、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关于金融普惠性衡量的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惠金融内涵、效用、水平测度、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等基本问题的论述。关于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的研究,广义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而目前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多数仅包含银行业的数据,将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服务纳入指标体系的情况较少。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的研究,目前相关文献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发展对策,但缺少根据我国空间差异以及针对不同对象所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并且缺乏如何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第三,研究方法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量,但还是存在一些偏差。针对普惠金融水平测度体系,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各维度的设置存在差异,且部分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普惠金融水平进行评价,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根据现有文献以及我国普惠金融现状,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第一,研究对象上,应将研究视角逐步转移到中小微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普惠性测度等进行相关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上,有关普惠金融水平测度方面的研究,应在现有普惠金融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将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指标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探索全面且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关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的研究,应更侧重于根据不同研究对象(低收入群体、中小微企业、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三,研究方法上,应对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以及测算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探索能够全面真实衡量普惠金融水平的评价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测度方法。
参考文献
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让更多人享受现代金融[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9).
Sarma M.,Pais J..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1(5).
谢升峰,卢娟红.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21).
徐敏,张小林.普惠制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4(9).
王珂英,张鸿武.农村金融包容发展对农户创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1).
陈银娥,孙琼,徐文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6).
王婧,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2013(6).
柳燕.普惠金融服务主体之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4(9).
刘晓娜,粟勤.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4(3).
胡国晖,雷颖慧.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12(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 篇8
金融就是价值的流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交易频繁程度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国际金融体系失衡的问题。和国际情况一样,国内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失衡,“二元”结构使得贫富差距加大,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金融沙漠化。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金融的发展滞后,同时金融发展的滞后又使得地方发展缺乏充裕的资金的支持,限制了其缩小发展差距,二者形成正反馈效应,恶化形势,形成恶性循环。随着G20的召开,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普惠金融再次被提上议程,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然后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最后揭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世界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权利。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这种地位给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美国既可以通过加印美元使美元贬值变相减轻举债压力、刺激出口,又可以通过增加流通中的美元来弥补财政赤字,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借此,美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可以轻易地从全球范围内吸取资金、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很小,很难获得大量外界金融支持,在加上本国内的金融体系本来就不完善,阻碍其发展建设。
2.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企业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大型企业中,由于初始资本的庞大和企业自身累积盈余,所有者权益中的资金一般就比中小企业多得多。另外,在负债方面,企业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既可以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有上市和证券融资渠道,同时还有国家地区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为了风险规避对其的贷款审核严格得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较低,无法获得大量金融支持。原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近年来鼓励创业、创新,才开始有了一些政策倾斜。
3. 城市和农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而农村依旧进行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生产结构单一,更不用说完善的金融体系了。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这种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之间的金融关系也是二元结构的。首先,金融市场方面,农村的金融市场由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交易规模较小,对借贷的限制性较高,正处于金融需求旺盛时期却不能满足供给。而城市以及形成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国家金融制度也无法弥补城乡金融割裂的现状。城市金融的发展犹如滚雪球效应,发展越来越好,而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农村金融的差距被放大。同理,大城市的金融发展也比中小城市的发展好,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比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好。
二、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国际上通常称为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了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的成立。在2009年12月G20成立了普惠金融专家组,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等,在2010年6月通过了“创新性普惠金融的九项原则”。
而在我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在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中,讨论了三个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实践的文件,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普惠金融,是指能适当地、有效地、全方位地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与帮助,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对象上,多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在服务产品上,除了基础的支付结算、储蓄等金融服务外,提供合理的贷款、风险管理工具等产品;在服务特征上,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从理论和时间方面来讲,发展普惠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 理论意义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自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信息不对称、二元结构等问题,使得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发达国家、地区和富人往往处于金融市场的中心,拥有优势地位,更利于运用资金资源,攫取利益,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失衡。普惠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提供平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资源的失衡问题严重,弱势群体能享受到的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加重了弱势群体的融资负担,也制约了区域均衡发展。普惠金融立足于使各阶层、各地区能共享金融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
在金融危机、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暴露出了现代金融体系还是有待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普惠金融有利于弥补金融沙漠化,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金融体系。
(3)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两极分化,会形成断层,特别是基层不稳定,不利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底层建设解决这一问题,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将金融服务惠及全民,促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实践。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普惠金融,使得公民都拥有这种发展权利,有利于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多层次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这将有利于调动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由于普惠金融切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在面对小微企业扶持、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战略的巨大金融产品、服务需求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从2013年被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以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缺少对普惠金融的规范。就以民间借贷为例,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法律上的争议。还有近年来火热的P2P,也还没有建立法律体系,规范其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2)征信体系有待健全
在征信体系方面,从信用信息搜集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体系趋于成熟的城市,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信用信息已经全面覆盖到每个人。但是就信用信息丰裕度来说,征信体系以银行间的信用信息为主,较为单一,不能完整描述个人的信用特征、准确划分信用等级。
2. 金融机构体系覆盖密集
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密集覆盖,发挥各自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建设农村金融网点,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外,民间金融机构也积极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等新型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善了金融机构体系。
3. 普惠金融认识薄弱
普惠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人们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够充分。原本在普惠金融就是针对于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弱势群体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更不要提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了,因此,普惠金融在推广中还是具有难度。
4. 普惠金融仍存在风险
虽然普惠金融力图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缩小发展差距,但是普惠今天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普惠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使得低收入人群过度负债。
五、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丰富支付清算体系、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1. 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规划进一步指出需加快建立发展普惠金融基本制度,确立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法律规范,健全普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主体的权利义务。
(2)健全征信体系
从信用信息收集深度来看,不仅是基本的银行信用信息,而且有互联网、单位等多渠道的信息,有利于对个人建立全面深入的信用档案。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2. 丰富支付清算体系
首先要完善传统的支付清算手段,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支付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支付手段方便、快捷,使得在原有的线下或者计算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对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支付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具潜力的支付清算手段,再加上其便捷、成本低的特点,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助力。
3. 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渠道,充分普及普惠金融基本知识。特别是针对农民、贫困人口等人群中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进线上宣传与深入农村、社区等实地讲解等方式进行专项教育,确保普惠金融政策的传达,帮助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重点加强对惠及人群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在遇到金融案件时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银娥,孙琼,徐文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6:72-81.
[2]张晓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17:94-97.
[3]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05:16-40+123.
[4]潘美丽.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64-65.
[5]周孟亮,王琛.普惠金融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目标重构[J].农村经济,2014,10:54-59.
普惠制金融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技术
201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将推动农村创新和发展普惠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及云计算等技术与农村金融的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根深蒂固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不足、信用环境不良等问题, 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农村建设。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资金供应失衡、金融主体单一、缺少竞争激励、产品无法满足中小农户需求、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缺少信用机制、贷款手续繁杂等问题, 导致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在融资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
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借贷失衡导致资金外流
近几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而非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 这导致了资金更易向高收益城镇或非农区流动, 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 弱化了政府资金投入。这种非农化倾向所造成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额度的不足与农村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悖, 造成了农村贷款难、融资难, 金融业务低效率, 金融资源无法有效分配, 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 形成了供给与发展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 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与金融供给失衡。因此, 促进贷款公平性和公开性, 可以化解资金外流困境。
1.2 金融主体匮乏, 金融服务不足
金融主体单一始终是困扰农村金融创新的现象, 其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单一和农户融资渠道单一两方面, 金融产品单一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性的创新, 业务品种缺乏, 同质化明显, 缺乏竞争力, 如支付和结算工具单一。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 金融服务网点仅有存、取、转等基础业务, 证券、理财产品、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金融机构选择单一, 是由金融系统融资方式落后和融资规模小造成的, 具体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为农户所能选择的两种融资机构。这样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 使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获得资金。
1.3 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高
农村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高风险的隐患, 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自身特点与信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首先, 农业具有的较长产业链、收入不确定性、季节性、产品相似性、低收益性、生产分散性和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业自身在收益取得方面所具一定的隐患, 并且交易成本和资本运用成本较高。当农业自身具有的特点无法及时与金融产品进行匹配时, 这些特点会阻碍农业产业升级。其次, 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与信用制度缺失, 无法约束借款人行为, 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降低了风险分散能力, 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 并切断了持续性创新的保障。
1.4 网点覆盖率低, 民间融资兴盛
近些年, 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 针对基础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在逐渐增加, 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布局缺位, 城乡布局断层等区域性失衡, 网点金融功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存取款的便利性, 限制了农户的储蓄行为, 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 各商业银行应推进空白区域的网点建设, 建立农村服务整体布局网, 发展普惠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的缺位给予了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间, 而民间金融的活跃, 大多有血缘亲友、地缘乡亲与业缘同事等关系相联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 但因其缺乏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 并具有偏高的偿还利率, 易出现非法或不规范经营行为而引起纠纷, 加大了农户负担的金融风险, 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05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一词, 其具体是指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方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由此可见, 普惠金融更适用于缓解农村所面临的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改革, 营造以客户为中心, 适度竞争, 服务得当, 持久发展的市场环境。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金融领域, 而造就了当代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资信评价技术、移动支付及云计算技术为主体工具的互联网金融, 具有交易成本低, 服务效率高、覆盖面广, 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填补了金融领域空白, 解决金融供需问题, 打破垄断, 引发市场竞争, 推动我国金融服务更加国际化。现实的金融模式, 往往会将传统金融在资金、网点、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长处相结合, 推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
为搭建跨平台、跨行业、惠及农村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 因而也造就了适用于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两者互为补充, 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六种形态, 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 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网络贷款, P2P网络贷款, 互联网货币与众筹融资。可见, 金融信息化与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3 互联网金融提供农村金融基本服务研究
在我国农村金融环境逐渐完善, 农户收入增加, 城乡差距缩小, 为金融普惠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基于此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
3.1 基本金融业务
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 打破金融业务依附物理网点的局限, 打破了农业分散的阻碍, 丰富了传统银行存取款、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运用全新互联网金融工具, 客户不仅可以完成基本金融业务, 更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这种突破使金融机构转向以市场为导向, 提供基本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工具属于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互联网化与移动支付这两类。金融互联网化是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网点缺乏与业务不足区域, 克服空间障碍, 开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创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户更加便捷的接触金融服务, 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终端与移动支付的构建, 便利了农户进行互联网贸易时的支付行为, 也使得小额支付服务得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3.2 提供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 主要形式为新型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 P2P网贷是运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个体间的资金借贷与资料互通, 因此其倾向于以金融中介的模式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新兴事物P2P平台在2014年内上线1228家。其互联网平台的公开性, 高效性和低廉性, 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客户进行选择的可能性, 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 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流转, 创造了全新的便捷互联网贷款方式。其次, 众筹融资凭借其突破性与无地域限制等特性远超股权融资与天使投资, 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 拓宽了其融资渠道。
但由于融资行为涉及到双方资信水平评估, 因此信息质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捕捉个人信息的优势, 因此其在收集与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 辅助评估借款人信用, 并决定是否进行借贷业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且其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 打破了信息采集障碍, 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数据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业务进行中的信息, 进行风险评估, 及时限制借款人违约, 降低违约风险与不良贷款率。因此线上融资业务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联合的经营模式, 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不足。而可以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平台多为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
我国目前最大的P2P小额信贷平台———宜信, 是当代互联网融资机构的翘楚, 其主要扮演中介平台, 在彼此信任的两个个人间进行资金信贷业务。近些年, 他们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谷雨战略”, 计划通过自建服务网点、开辟农村金融平台、提升其征信能力与风控能力, 来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相似的京东金融推出的金融白条与小额信贷等产品, 阿里巴巴的蚂蚁微贷与投建村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 正勤金融开发的惠农产品“e农贷”, 翼龙贷推出的农业贷款, 开鑫贷发行的惠农贷都是意图解决农户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3.3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农户征信体系、农户金融教育等中间服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与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改善农村征信水平。但信息不充分往往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获取信息, 而使其需要与社交网络平台、电商平台、政府机关、村级运营代理商处取得更详尽的非结构性信息, 并分析客户还款意愿。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是大数据征信与网贷的形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征信与信用评定的建立, 有助于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同样为保证守信行为的贯彻, 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 并对农户进行道德教育。
资信评级技术可以用于征信平台的构建。央行曾经给阿里、腾讯等几家具有资信评级技术的企业下发过征信牌照, 推动征信数据共享, 降低金融风险。利用这项技术还可建立目标客户资料库, 进行客户细分, 并在日后扶持信用状况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朱迎, 刘海二, 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 2015 (02) .
[2]马九杰, 吴本健.移动金融与普惠金融研究—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 2014 (08) .
双轮驱动下的普惠金融 篇10
2016年2月26日,《2015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发布,作为专业学者齐聚讨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契机,该报告以围绕“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主题,对基于金融资源分配本质、小微金融信用风控重点、大数据征信小微、金融发展本质问题提出深刻探讨。其结论之一是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关键在普惠金融服务主体通过互联网、数据等技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其结论二围绕私营部门的作用展开,从商业可持续的边界,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私营部门的作用等角度提出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总量跻身全球第二的同时,面临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难题与挑战。同时已有的改革是否导向共同富裕,改革红利是否有渠道顺利惠及普罗大众,这都是普惠命题下的讨论范围。其次,金融作为有力的工具,从本质来讲重新配置资本、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利用和再分配、促进更大的经济繁荣。然而,现状是社会资本总是在传统金融流转,其借贷活动成为富人集团的游戏,这与解决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减贫目标和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减贫富的终极使命相去甚远。
一、普惠金融本质和基本逻辑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从长期来看资本增长快于收入增长,这就意味着在富人累积财富的速度远远大于穷人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将会带来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现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会带来很多重大影响,首先是社会的仇富心理酝酿和云集,其次是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不仅代表我国中坚力量,更缺乏足够的有效购买力。目前我国正值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之际,去库存的核心要求正是要拉动有效内需,去产能更是要有效调整产出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合理匹配问题。
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搞市场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客观结果,结合“三农难症”等重大问题,依靠金融为未来服务的特征,可以结合金融融通资金的天生优势与分配财富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特点发掘其黄金利用点,金融所创造的产品更应该是面向大众,直指需求,让资金需求和资金融通有效对接,使财富覆盖的范围有效扩大,逆转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趋势。
然而,现行中国总体的情形是,政府刺激经济所奉行的以凯恩斯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带来的是社会资金充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挑战;直接融资方式下不够多元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常受众多因素影响,利用资本市场“新三板”等方式的风险不可测度并且传导机制作用不明显;间接融资环境下,传统银行业所奉行的“二八”原则带来的金融排斥性弊端显著,同时面临利用“互联网加”概念冲击下的存款转移和吸储困难的诸多问题;由此综合,目前最需要社会资本流向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真正缺乏社会资金的雨露,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资本市场和小微金融的结构性失衡。
根据贝多广教授提出的用金字塔来描述中国经济与金融现状,经济是正的金字塔,从地基到塔顶分别是农户、大众工薪和微型企业、中产阶级和中型企业、富裕阶层和国有企事业;而金融呈现倒金字塔,从上到下分别享受充分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金融服务,基本缺失的金融服务。所以从好的一点说,金融行业的服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向中小微,面向低收入,面向新三农,从供给侧角度,可以有大文章可以去做;从另一方面讲,中国500-600万户小型企业,6000-7500万户微型企业,1.8-2万亿农户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之后,那么距离真正的小康社会就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二、从小额信贷到普惠金融
发展创新更多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普惠金融从最初的小额贷款,到后来的小微金融再到互联网金融最后升级为兼顾全局的普惠金融,其演化过程不仅具有从服务需求到供给侧再到供给创新最后到需求供给有效对接的内在逻辑,更结合有金融创新下的技术与组织进步,商业模式更新,渠道外向拓展和征信体系完善等方面。
(一)小额信贷的出发点
普惠金融前身为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作为达成扶贫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帮助中低收入水平的劳动力创造优质就业机会、夸大收入溯源、有效扩大资产规模并尽最大程度减少其在困难和危机中的受伤害程度,同时,作为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其可以帮助消除贫困、改善教育、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额信贷基于金融体系的服务需求创新。经调查表明,在孟加拉,1/3的家庭使用10种以上的金融工具,年度交易金额超过1000美元,并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在印度,低收入家庭每过半个月,就会有新的金融计划安排。从金融需求端来讲,小额贷款解决一部分金融排斥问题,通过服务需求和组织机构的专门性划分重塑新的全民金融体系,通过技术和需求端的创新拓展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普惠金融扩大小额信贷服务范围
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小额贷款总是会超出金融领域之外,更多的政策和研究集中在致力于解决该领域问题的银行改革、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方案以及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的话题,的确抛弃了微型金融的实质性概念。当小额信贷结合在普惠概念下的时候,“普惠”从概念上即面向解决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人的融资问题,包括被现有体系忽视和排斥的潜在客户。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更多从解决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商业可持续原则入手,从实质上来看,该过程意味着推进金融服务向更加贫困的人群和更加偏远的地区开放的过程。
(三)小额信贷模式创新拓展
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大体上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社会型小额信贷,二是政策型小额信贷。社会型小额信贷大体是由政府(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或者非政府组织(NGOs)主导,其宗旨从履行社会责任为起点,不强调可持续性。政策型小额信贷则更加注重机构的可持续性,其代表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等MFIs也在逐步向普惠理念靠近。在普惠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普惠型小额信贷。普惠型小额信贷是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有机结合,其宗旨和目的实建立覆盖所有阶层的金融阶层。
1. 社会型小额信贷一尤努斯模式与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所提出建立一个向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小额度信贷服务的机构组织,他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农村扶贫事业,并提出小额信贷这个理念,并且建立了一家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使改变以往救济穷人的补贴捐助的传统补救救济形式,转而成为向有能力创造财富的穷人发放信贷提供金融资源的模式和方法,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金融杠杆撬动扶贫,不仅能从造血机制上真正实现穷困可改变,而且进一步减少贫富差别,促进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经济增长。该银行有三大特点,第一借款人强制存款,其存款作为风险基金,用于紧急需求,同时借款人会因此得到较高的利息;第二设置小额贷款金额,每笔一般为100—500美元,实行“整借零还”制度,此举措防范风险,同时平困家庭也容易消化还款难度;第三信贷利率差别化,面对不同需求者分析其需求动力和还款动能,设置不同利润,以适应市场的广泛需求。
2. 政策型小额信贷——商业可持续模式和印尼人民银行。
该种模式在兼顾扶贫的社会责任之外更加注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成立于1895年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具盈利能力的制度型小额信贷机构之一,BRI将扶助中低收入农户和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结合起来,成为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的优秀典范。其发展也有三大特点,第一产品多样化,比如针对贫困线以下的无地者、小渔民和边缘小农等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利率更低的团体贷款和信用贷款,同时采用贷款周期和还款期限客户定制化模式,吸引大量存款,使得贷款体系能够摆脱政府补贴同时商业可持续;第二,市场化利率体系,BRI提高了贷款利率,为了鼓励储蓄,设置了阶梯型利率,存款越多,利率越高;第三,高度自治的组织结构,乡村银行运营自主、盈亏自主承担,,同时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实现了高度的自治。
三、普惠金融发展的瓶颈与困难
(一)普惠金融的固有困境和制度安排的低效性
从普惠金融的架构出发,包括微观层面的服务提供者——包括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它中间的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中观层面的基础金融设施管理与维护者——其宗旨在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宏观层面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当局)、财政部和其他相关政府机构——使用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促使小额信贷健康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三大主题困境:在普惠金融主力军小微金融公司(MFIs)逐步确立在金融体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同时,伴随着其商业原则的发展和政府减贫目标的逐步深入,其目标难以兼得;其次,微中宏层面对接不一致导致的有效需求不满足、计划推行不落实;再次,我国大部分地区金融知识匮乏现象严重,服务客体本身就是推行落实的关键。居住偏远的农村居民,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操作ATM、EPOS机,有些人甚至不懂得“信贷”等基本经济词汇的含义,更谈不上利用金融杠杆解决有效需求,提升自身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结构错配困境
针对国家早在2005年提出的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的“三农政策”,本身结构性约束其发展产生困境;针对日趋主流和已经对国家传统金融构成挑战的互联网金融,主打P2P产品,其行业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成为普惠金融改良的重点环节,具有多重困境。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本质是的从传统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有效需求出发,供给对应服务,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和提升其生活质量。其困境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只要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农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农村资金外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样的机制对农户信贷项目形成了强烈的外部约束,传统金融机构不会区别对待来自将农村地区有限的储蓄资金,同样混合社会资本投向城市中的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时,最终导致农户信贷的抑制。困境二:农户信贷供求错配,当今中国普通农户的收入已经从之前的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以非农收入为主的结构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不少农户已从温饱向富裕迈进。在时代潮流的推进下,农户的生产性需求资本有限,大多数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构成集中在房屋自建或房屋借贷等改善型的生活性消费信贷需求,正规金融机构的生产性信贷供给与农户的生活性消费信贷需求便形成的结构性错配。
(三)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融合瓶颈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推行的重要手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传统金融发生摩擦和碰撞。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融合的一种新产业,其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互联网运作和传统借贷模式融合问题,比如,互联网思维下应该是“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anytime,anywhere,anyhow)进行支付,这种支付模式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现在的情况是,不论是第三方支付转账、消费金额的限制,还是各种支付平台之间存在的各种支付障碍和环节,都体现了传统金融思维;第二,功能实现障碍,截至2014年6月底,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用户数为6383万。虽然这一数据的规模已经非常巨大,但是相对于我国13.6亿的庞大人口基数而言,其占比仅为4.7%,这就说明普惠金融真的要依靠互联网实现全面推行,还必须克服各种功能障碍;第三,互联网金融具有监管难题,对某一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措施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产品,某一部门制定的监管法规可能与其他部门的规定存在着冲突。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又折射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实施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的困境。
四、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市场是一直无形的手,由供求双方的价格机制合理分配资源产生价值最大化,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维护整个体系的运行发展,要从几个方面下功夫,宏观层面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中观层面有效引导小微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微观层面,从契约精神和消费者权益角度监督和管理,提升全民金融意识和金融能力及素质。
(一)零歧视,促竞争
在中国的金融行业存在一定的歧视与偏好选择,传统的借贷金融服务更愿意向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男性服务,因为征信体系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身份制度保障之上,同时当借贷偏好产生偏差时,就可能导致形成支付更高的利率,获得较少的金额,以及较低的二次贷款的不良状况。同时,银行机构更愿意与有诚信标准的小微企业长期稳定合作,这取决于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二是金融创新的力度,存在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率的,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市场。
(二)征信体系和信息共享
国际普遍公认观点在于信贷登记和信用信息共享有助于利用有效筛选来降低违约概率,并降低金融中介获取客户信息的时间成本和审批成本,有利于金融账户增加、信贷水平上升和消费者金融服务的获取。市场除了将征信体系作为法律法规的具体操作明确下来,更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明确契约和保护权益
效率合理完善的金融契约对普惠金融十分重要。在债权人权益保护较好、司法或契约执行高效的国家,其金融深化和广化的水平也更高同时,高效的司法系统可以快速解决契约冲突,这对贫困人口和中小企业融资都具有积极作用。贷款合约顺利履行的机制往往需要考虑突出的交易成本问题,面对平常出现较多的延期支付和利率过高等问题,合理的征信体系可以成为防范风险的有力工具。同时,在存在明显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诸多障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十年时间里,不断明晰了普惠金融所解决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从小微贷款开始不断扩大到普惠金融的领域,同时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三大困难和挑战,这是在面对商业可持续、”三农政策”、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必然结果,作为政府一只有形的手,只有充分考虑到微中宏的发展过程,才能有效解决当下的问题。2016年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启示:多元机构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与产品创新,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全民金融知识和意识的双重提升。
(一)机构体系联动机制
金融行业的政策和行业创新必须紧紧依靠金融的三大主力机构,即传统银行,新型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对银行来讲,一目标两完善三提升,一目标即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的贷款降低成本;两完善即完善政策性银行功能细致化定位服务和涉足小额贷款的机构服务质量;三提升是商业银行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农村信用联社服务能力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运行能力。对新型金融机构来说,更是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其举措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拓宽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渠道,尽快使其接入征信系统。第二在建立更多以政府出资为主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推进建立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省级再担保机构。第三,在保证建立信息披露完全,普惠金融水平提升,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有效建设的前提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保险业来讲,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原则和保险利益原则,让农村地区享受到更多的保险好处。
(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
结合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改良:立足于普惠过程中受益人群特性各不相同的特点,分别定位,精准解决有效需求,推广创新针对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农户、特殊群体以及精准扶贫对象的小额贷款。
利用金融工具扩大融资机会: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一改以往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现状,不仅支持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拓展农产品期货及期权市场服务范围,同时发展并购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将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渠道有效拓宽。
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效率。发挥网络借贷平台融资便捷、对象广泛的特点,引导其缓解小微企业、农户和各类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
(三)支付、信用、统计三大体系共同完善
向农村和平困地区注入新的金融概念,同时将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引入农村,比如乡村布放POS机、自动柜员机等各类机具,进一步向乡村延伸银行卡受理网络。同时,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特质化需求,网点可以采取灵活、便捷的方式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或其他专业化支付清算系统。
小微企业和农民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以及多元化信用信息收集渠道是保证普惠金融的最重要的环节,使用传统的依法采集户籍所在地、违法犯罪记录、工商登记、税收登记、出入境、扶贫人口、农业土地、居住状况等政务信息,采集对象覆盖全部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及小微企业,确保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及地方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
(四)全民金融知识、风险意识、权益实现和保障
全民金融知识的提升是全民金融服务的起点,风险意识的培养是利用金融产品实现真正高效运作的核心和保障,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观念可以确保金融领域道德风险的积聚产生。畅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仲裁、诉讼等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试点建立非诉第三方纠纷解决机制,实现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实现和保障是最终决定金融深化程度的关键。
摘要:普惠金融自2005年由联合国发起倡导,现已成为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浅析普惠金融本质,普惠金融发展历程,瓶颈与困境,政府引导四大方面,是对已有研究的概述。结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构体系联动机制,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支付、信用、统计三大体系共同完善,全民金融知识、风险意识、权益实现和保障四大方面是双轮驱动下普惠金融新阶段。
普惠金融金融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篇11
金融,事关国计民生,对企业来说,更是生死悠关的大事。如何运用好“金融”这个武器,让它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最大的贡献,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球經济萧条,我国经济也已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金融部门更应该学会腑下身子,倾听中小企业的心声,只有把中小企业扶持起来,中国的金融才更具备抵御风雨的能力。
继桥头堡战略实施后,中央又批准设定了云南、广西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央把关系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改革的重点放到了云南,把云南从改革的末端推到了前沿。中国通往印度洋的交通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时建设,但是为什么把金融改革突然提到前面呢?
因为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地区,金融市场早已建立起来,要改变难度很大。而云南金融欠发达,又担负着桥头战略的重要任务,一张白纸好绘蓝图,可以搞一些先行先试的金融实验田,为全国金融改革做贡献,为沿边改革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沿边金融综合改革怎么改?首先要确立标准:
一个标准:金融是不是有效为实体经济、地方经济发展、三农经济服务。
二个标准:对外贸易服务、对外投资便捷、边境结算便捷、边境货币兑换方便、快捷、高效。
三个标准:人民币南下、人民币出去,回笼方便,境外企业通汇方便,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出贡献。
如果按这三个标准来做,对照一下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实质:
1、中国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四万亿元带动十几万亿元,90%铁路、公路、基础没施、房地产、国企、央企等,形成了难以短期收回的资产,推动了房地产泡沫,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2、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得不到资金支持纷纷倒闭,中国民营企业解决了90%的新增就业人口;提供了80%的社会商品;提供了70%的出口;提供了60%的税收;占GDP的50%以上。在科技创新方面,80%以上的科技产品来自于中小企业,但是他们得到银行的支持不到15%,小微企业不到5%;
3、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来自于民营经济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还是民营经济。但是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支撑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普通民众和广大中小企业,对现有金融体制早已心生不满,要求推进金融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4、云南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全国相比问题更加尖锐,矛盾更加突出。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五个不合理:
(1)金融结构布局不合理,改革初期沿海金融四分天下,云南金融一分天下。银行难贷款、资本市场上不去、外资少、地方金融没发展起来;
(2)银行体制不合理,大小银行同质化竞争,没有特色,“贵族化”倾向严重,管理体制僵化,吸收了80%的存款,却拿去扶持20%的“贵族”;
(3)银监会监管制度不合理,对银行管得过死,对中小企业,一般只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调头对企业是生死关,香港银行业是滚动贷款的。对抵押品条件苛刻,只重视房屋作为抵押品,对机器设备、厂房很难作为抵押品;
(4)服务体制不合理,金融产品单一,贷款收入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国外银行主要靠金融服务收入,贷款收入仅占5%;
(5)金融垄断不合理,我国银行几乎都是国有控股,国家赋予银行天然的存贷差,而所有银行都有国家的信用保证,只要批准设立了银行,赚钱一点不难,哪里还有动力去创新?
那么金融改革将从哪里入手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三中全会《决定》在金融领域重点提及了三个关键词:一是要做普惠金融;二是要以真正的市场化为决定性作用重新配置资源。三是要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普惠金融一词的概念来自于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平民银行的创始人默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他创办的平民银行颠覆了传统银行的观念,信贷权是人权,每个人都应该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穷人的信用比富人好,银行可以为穷人提供无抵押担保的贷款而获益。
为什么我提出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云南沿边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呢?列宁说过:“不可能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也不可能在一个金融文盲的地区建成金融中心。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首先在于金融扫盲,让金融深入每一个家庭,为每一个生产者服务。
孟加拉国比中国贫穷落后,他们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却比我们要做的好。他们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我们云南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又有哪些创新呢?笔者着重介绍孟加拉国平民银行是怎样建立的,对我们沿边金融改革有什么启迪?我们云南省工商联发起成立的云南金控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责任编辑:施凤仙
构建我国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初探 篇12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一)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建设以及金融服务不断加强,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加强合作, 扩大了支付系统覆盖范围。开展银行卡助农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目前农村地区人均持卡超过1张, 全国共有4万多个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可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农村信用档案, 创建信用村和信用镇, 引导金融机构对守信农户和农村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全国共有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其中1亿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 获得信贷支持有9012多万户, 贷款余额2.2万亿元。
(二) 金融机构发展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涵盖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多种类型。截至2014年末, 全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3 566家、网点8.1万个, 其中农村信用社1 596家、网点4.2万个, 农村商业银行665家、网点3.3万个, 农村合作银行89家、网点3 269个, 村镇银行1 153家、网点3 088个, 贷款公司14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组织, 丰富了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贷款投向“三农”和小微占比92.9%以上。全国农业保险乡镇级服务站2.3万个, 村级服务点28万个, 覆盖了48%的行政村。
(三) 金融业务发展
金融支持“三农”力度持续加大, 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2014年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23.6万亿元, 比2007年开始统计涉农贷款时增长285.9%, 年均增速21.7%, 涉农贷款占贷款总规模比重由2007年的22.0%增至2014年的28.1%, 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4%。今年上半年, 农村、农户、农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0.7、5.8和3.5万亿元, 同比增长11.9%、15.5%和6.4%。直接融资方面, 截至2014年末已有218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782只、7 233.4亿元债务融资工具, 66家涉农非上市公众公司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 农业保险保障由2007年的1 126亿元, 增至2014年的1.66万亿元, 年均增速57.1%。
(四) 金融产品创新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所加强。金融机构拓宽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范围, 开展了以集体林权、大型农机具、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现代化转型。针对涉农中小企业资信评级较低、盈利能力较弱的问题, 采用集合授信、打包发行等方式发行集合票据, 促进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加强涉农贷款与涉农保险的合作, 推出“信贷+保险”产品, 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伴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向“三农”领域扩展。
(五) 金融政策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 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加大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等政策工具,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财政政策方面, 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贷款、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以及大宗农产品保险。探索建立农村信贷补偿机制, 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差异化监管, 加强信贷投向监管, 引导涉农贷款投放, 要求金融机构加强涉农贷款风险管理, 对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以及在农村地区设点, 开辟准入绿色通道。
二、我国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的难点
(一) 制度框架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虽然近年来各部门出台多项普惠农村金融的改革措施, 但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 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尚未建立, 各项改革措施、支持政策和相关规定也未形成体系。二是缺乏针对农村金融的管理办法。当前的《商业银行法》和相关金融改革措施多数是基于城市金融, 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特别是针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监管尚不完善。涉农抵押担保管理问题也较为突出, 农村产权改革、资源登记管理、资产评估及市场流转等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 制约了涉农贷款等业务发展。三是农村普惠金融的支持政策有待加强。由于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投入高、收益低、风险大, 与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客观存在一定矛盾。为保证社会公平和商业效益的平衡, 支持普惠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在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国家支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货币、财政政策工具,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涉农金融业务。
(二) 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一是支付结算体系还需完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存在交通不便利、结算金额小、对非现金结算认知度低、金融机构提供的结算产品少等问题, 导致农村地区交易仍以现金结算为主。支付结算方式落后、结算网点少、结算渠道单一、结算效率低, 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便利的支付结算、存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二是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快。由于农户的存量信息较不完善、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在起步阶段。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状况, 制约了信贷资金投放。另外, 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匮乏, 诚信意识薄弱, 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三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支持亟需加强。较为成熟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而目前我国金融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市, 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系统建设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 农村金融需求尚未满足
一是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经营有待加强。大中型金融机构在资金运作上, 多采取农村地区分支机构吸收当地存款后, 由其上级行统筹安排的模式。出于成本收益和控制风险的考虑,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相对较少, 农村资金存在“非农化”现象, 资金流失问题严重, 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缺口扩大。而村镇银行、信贷公司等微型金融组织资金来源有限, 管理水平较低, 业务可持续能力较差, 也不能满足农村信贷需求。二是金融产品不适合农村经济特点。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使其业务经营集中于高端优质客户, 尤其是大中型金融机构涉足微型金融服务动力明显不足。金融机构在授信放贷时, 将抵押担保充足作为主要条件, 而农村普惠金融的主体多为弱势、低收入群体, 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能力, 大量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三是农村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农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常态化, 需求规模也不断增长, 除存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外, 还出现了小额信用贷款、消费贷款、创业贷款、银行卡、网上银行、农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而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三、美国、印度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制度框架, 专门出台了《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法律法规, 其他法律法规中也涉及与农业金融相关的条款, 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形成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政府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惠农金融服务体系, 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 农村信用合作系统主要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等,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为小企业管理局, 政府农贷机构主要有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经营管理, 促进了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部门, 通过政府拨款提供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所不能提供的贷款;商品信贷公司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 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和补偿机制等。
(二) 印度
一是制度保证农村金融覆盖面, 出台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银行国有化法案》《地区农村银行》等法律法规, 对金融机构涉农经营提出明确要求, 如要求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1家分支机构, 就要在偏远地区开设2至3家分支机构;制定了“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 要求商业银行18%的贷款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二是建立多层次普惠农村金融体系, 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地区农村银行、政策性银行、存款保险公司等。中央银行即印度储蓄银行推行“领头银行计划”, 要求每个区域必须有1家领头银行负责当地开发, 对优先发展行业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即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设立小额信贷发展和产权基金, 开展“自助小组———银行联结”项目, 对商业银行涉农微型金融业务提供再融资支持。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为农村地区提供存款保险和信用担保。
(三) 中国台湾
一是通过制度先行明确了管理内容, 出台了《农业金融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明确了对金融组织的设立、管理和监督, 有利于金融组织经营和管理部门管理。二是构建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高效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 由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和各类金融组织组成。主管部门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监管机构分别为农业金融局和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组织分为合作型、商业型和服务型, 合作型是台湾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 由合作金库、农业金库和农渔会信用部组成, 利用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 广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商业型有专业和兼营两种, 主要从事抵押贷款等业务;服务型由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和农业信用保证基金组成, 起到辅助作用。中国台湾将商业性与农业性金融分离, 金融机构职责定位明确, 既合作又竞争, 形成了高效的运作模式。三是采取多项扶持政策, 如免征土地税、减免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关的税收, 设立农业灾害救助基金、农业发展基金, 对农业改革项目给予补贴、低息贷款支持等。
参考以上经验, 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制度建设统筹安排普惠农村金融体系, 从而保障农村地区能够享受普惠金融服务;二是建立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分工明确、适度竞争、覆盖面广的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并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市场化模式运作;三是为保障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 并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补偿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等。
四、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认为, 只有金融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有机地融入包括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在内的金融服务, 才能使以往普遍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客户群体受益, 因此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我国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一) 宏观层面, 构建普惠农村金融制度框架
一是加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明确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 各部门加强合作、统筹安排、共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涵盖多层次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农村金融市场管理的相关政策, 明确农村普惠金融的市场主体, 特别是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 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物权法》《贷款通则》中涉农贷款抵押物的规定, 以适应涉农贷款创新业务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货币、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农村地区资金需求者对贷款利率的承受能力, 实行低息贷款政策,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涉农金融业务。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四是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条件, 进一步完善涉农金融机构监管, 对其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双层监管, 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在提高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的同时, 注重金融风险防范。
(二) 中观层面,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继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网络覆盖率。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应用, 进一步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 便利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贷风险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逐渐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问题。应尽快为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完善农户、农村企业的信用管理, 加快推进信用村和信用镇的创建, 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诚信宣传, 提高农村地区诚信意识,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担保融资体系。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采取政策性担保为主、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参与的模式,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信用担保业务, 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担保困难问题。四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担保基金, 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五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 利用信息技术、电子渠道和网络支持, 解决偏远地区服务网点覆盖问题。
(三) 微观层面,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我国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涵盖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 明确各类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 实现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和适度竞争。政策性银行是引导社会资源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 应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特性, 做好金融市场调节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有机结合。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发挥在资产规模、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培养长期稳定农村优质客户, 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还可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或设立村镇银行的形式, 扩展涉农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逐渐改革为产权明晰的社区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支持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发展, 降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微型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使其经营活动公开化、透明化、合法化。二是针对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经营特点、根据不同市场需求,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供给。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特点, 开发与之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如拓展基于各类农村产权的金融产品, 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拓展农村小额信用类、消费类和创业类贷款, 银行卡特色服务等涉农中间业务增值服务。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通过财政方式对保费进行补贴, 扩大农业投保扶持范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拓展农村保险业务, 创新发展涉农商业保险产品, 为农村地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服务。政府支持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和再保险机制, 为风险损失及时获得补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EB/OL].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503/25/t20150325_4928972.shtml, 2015-03-25.
[2]潘功胜.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J].上海金融, 2015 (4) :3-5.
[3]焦瑾璞.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J].金融电子化, 2014 (11) :15-17.
【普惠制金融】推荐阅读:
普惠金融07-04
金融普惠09-04
普惠金融活动方案06-06
普惠金融宣传总结06-07
普惠金融小微金融08-16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09-22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10-22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10-29
普惠金融已解决问题08-09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05-27